美国种子管理和生产概况

美国种子管理和生产概况

一、美国的种子管理与生产概况(论文文献综述)

孙彤彤[1](2021)在《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研究》文中指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业已取得长足进步,但受农业经营规模、技术进步程度、国际环境形势等条件变化影响,中国农业发展及其国际竞争力提升仍然面临很大挑战。当前,国际农业交流合作已成为世界各国把握新的趋势和格局的重要途径和必然趋势,面临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环境,提高农业国际竞争力是关键,而中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提升,需要汲取其他国家的经验和教训。自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世界各国的现代农业在工业化的推动下均得到了一定发展,其中,美国的农业发展具有代表性和先进性。美国农业历经一个多世纪的发展塑造了世界一流的农业强国,对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进行深入研究,对促进中国农业发展及增强中国农业国际竞争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以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为研究对象,在对农业国际竞争力的相关概念进行界定后,确定了农业国际竞争力的理论内涵及分析框架,以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等理论为基础,以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历史演进为背景,综合评价了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水平,详细分析了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成本优势与差异化优势,深入探讨了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影响因素,并结合美国提升农业国际竞争力的经验教训,针对中国农业发展困境提出对增强中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启示。回顾南北战争以来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历史演进情况,可以将其划分为三个时期:(1)1860年至1945年是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发生重大变化的历史时期。在此期间,美国农业先后经历了农业半机械化(1860-1914年)与农业机械化(1915-1945年)阶段,美国农业完成了由手工到半机械化、基本机械化、再到全面机械化的生产方式转变,这一时期的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主要依靠简单机械化来维持。(2)1945年至2000年间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推动下发生了重大变化。二战以后,美国形成了以家庭农场为主体的农业社会结构,美国农业区域化和专业化更加明显,并实现了农业科学化,这一时期的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主要依靠农业科技创新来提升。(3)2000年以后美国农业进入“新时代经济”。在此期间,美国农业经济实现空前增长,农业贸易迅速扩张并且持续保持贸易顺差,这一时期的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主要依靠外部市场需求来支撑。本文建立了包含农业国际竞争力的评价指标、农业国际竞争力的路径选择、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影响因素的分析框架,分别对应竞争力结果、竞争力维度、竞争力来源三个层面。第一部分从显示性指标和解释性指标两方面对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进行测度与评价。基于显示性指标的评价:从国际市场占有率看,美国农业出口竞争优势明显,但有减弱趋势,其中植物产品比较优势最为突出,其次是活动物及动物产品、食品及饮料等;从净出口情况看,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不具有明显竞争优势,因为美国对农业进口依赖程度也很高,其中谷物产品、稻草秸秆及饲料具有较强净出口能力。基于解释性指标的评价:从建立的国际竞争力“基础——形成过程——结果”三个层面评价指标体系的实证结果来看,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综合得分在18个观察对象中排名第一,其中,美国农业在国际竞争力形成过程指标上表现最好,可以发现美国充足且高素质的科技人才及雄厚的研究开发资金,有效地将美国现有技术和自然资源转化为农业生产力,同时美国在农业适用技术和专利开发方面具有显着优势,这大幅提升了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第二部分从成本优势与差异化优势两个维度探讨美国农业国际竞争优势的获取路径。可以得出两点结论:第一,美国较高的农业生产成本在一定程度上被其更高产量所抵消,同时较低的内陆运输成本和装卸成本弥补了其较高的农场价格劣势,促使美国农业获得成本优势,进而提高国际竞争力水平;第二,美国在食品供应安全方面走在世界前列,各种农产品质量附加值均较好,健全的食品安全管理体系及专业化的农业营销方式促进美国农业差异化优势快速形成,农业国际竞争力明显增强。第三部分根据迈克尔·波特的“钻石模型”理论,从基本因素和辅助因素两方面讨论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影响因素,基本因素包括农业生产要素、农业需求条件、农业相关与支持性产业和农业经营主体,辅助因素包括政府因素和历史机遇。通过对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影响因素分析可知,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获得由一定的农业经营规模、先进的农业科学技术、健全的相关支持产业和有效的联邦政府行为等多个方面综合决定。然而,美国农业仍面临长期产能过剩、中小型农场经营压力增大、农业环境保护与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问题。美国提升农业国际竞争力的经验教训给中国农业发展带来重要启示。相较于美国农业,中国农业尚面临农产品国内库存高企与国际市场进口大量增加、农业科技推广与创新体系仍有许多不足、农业育种和加工及冷链等社会化服务发展落后、农业经营规模太小且农业劳动者素质普遍偏低等问题。基于中国农业发展困境及上述对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深入研究,现阶段中国提升农业国际竞争力可以通过持续深入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工作、加快推进农业相关支持产业发展、多种形式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增强农业劳动者素质和能力建设四个方面来实现。

吕彦达[2](2020)在《中国种业政策研究》文中认为国以农为本,农以种为先,种子是重要的农业生产资料,是农业科技发展的体现,也是农业科研成果的结晶,对提高农产品产量和质量有重要意义,可以极大程度的提升农业产值,提高农民收益。本研究采用规范分析、调查分析、文献分析等研究工具,通过对不同历史时期种子管理制度及种业发展政策的分析,结合种业管理中行政手段的实际应用,综合两种不同视角意见,深入探讨种子市场监管工作与良种推广、种业发展、用种安全之间的关系,针对我国不同时期的种业发展特点和相关政策的利弊进行分析,在国家大力发展现代种业,新修订《种子法》颁布实施之时,对于研究我国各时期、各地区的种子市场监管相关政策法规、行政手段与农业实际发展之间的关系,开展种子市场监管工作及相关政策法规制定有着重要意义,为我国制定现代种业发展相关支持政策提供参考。种业政策的研究可以指导种子管理部门采取更加有效的方式实行市场监管,维护种子市场的安全和稳定,有利于提高行政手段的效率性和准确性,一定程度上防止行政资源的浪费。有利于引起社会和政府有关部门对种业相关的扶持政策、监管政策、激励政策实施的重要性的认识,正确认识种业发展中相关政策支持的实际意义,可以指导政府部门研究制定更加有效的政策法规,有助于提高政策和法规的指向性和功能性。通过对现行种业政策和监管体制实施下的种子市场现状分析,指出存在的实际问题,并提出行之有效的解决办法,可以为种子管理部门提供参考,并且相关分析结果对于现代种业的发展方向具有指导意义。

史晓玲[3](2020)在《国家、生态、技术、市场 ——棉花与鲁西北社会变迁(1906-2006)》文中提出棉花是重要的经济作物,棉纺织业是中国近代第一大支柱产业和中国近代工业的象征,在国家经济、政治和社会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是近代中国社会经济变革的重要推动力量。鲁西北是山东棉花发源地,明清时期为山东省的核心植棉区域,其中明代出现商业化,清代呈现专业化,民国趋于规模化。新中国成立以来经历了四个阶段:恢复期、徘徊期、发展期、萎缩期,其中波动最大的两个阶段是1980年代成为全国商品棉基地和1990年以后逐渐退出市场。本文选取1906至2006年为主要时间节点,从生态环境、历史演变、品种改良、技术革新、市场流通、棉纺织业浮沉和社会生活等角度,全面考察鲁西北百年来植棉业的曲折历程及其对区域经济社会的影响。从生态环境和历史演变考察,鲁西北是山东地区最适合植棉的区域,这是原生态的最大优势。该地区具备气候、温度、光照、土壤等相对充分的自然资源,尽管受到降水量时有不足和自然灾害频繁的制约,但是通过灌溉排涝可以适当改善。鲁西北作为山东核心植棉区,是技术改良的试点区域。棉花生产的技术变迁主要体现在品种改良和耕作技术革新两个方面。从清末新政试种美棉到民国时期设立试验场进行品种改良,从日本侵华时的强制育种到名动天下的鲁棉1号,从虫害无法抵制到抗虫棉的产生,品种改良始终是技术革新的重点。其中,早期改良的目的是提升质量适应纺织工业需要,而新中国成立以后则以追求高产为主要目标。清末民国时期的品种改良由于战争等因素而断断续续,总体而言美棉在鲁西北得到成功推广。新中国成立后,棉花品种经历了5次有计划有组织的更换,美棉最终替代了中棉。从耕作和管理的角度看,鲁西北在集体化时期进行了大规模的水利工程建设、土地改良和积肥运动,这些“硬件”为棉花增产提供了有力保障。棉花耕作技术的变迁主要体现在从不用浇水到确保灌溉、从靠天生产到科学种田、从人工捉虫到预防测报以及新式农具的广泛使用等方面,但是大型机械化的推广和使用却十分尴尬,集体化时期的机耕到1980年代恢复原始的人畜耕作。1990年代以后,小麦等粮食作物耕种收已经基本实现机械化,而棉花在机收方面仍旧没有进展。从生产组织形式看,棉花管理大致经历了家庭——集体——家庭的交替。具体来讲有几个典型组织方式,民国时期产销合作组织,集体化时期的互助组、合作社和植棉组、改革开放以后的专业户。不同时期的组织形式对棉花产出率影响较大,生产责任制是家庭与集体都不可忽视的生产组织形式。从市场建构和重组的角度看,鲁西北地区的棉花市场经历了三次重组,其典型特点是实现了从乡村集市贸易到出口国际市场的转变,棉花生产最终在完全市场化中被边缘化。第一次重组是因为政府的倡导、美棉的引种和日本的掠夺,棉花传统的运销网络被改变,由国内运销转向间接或直接进入国际市场,此时的市场价格有波动,但总体上是供不应求,棉花产销合作社也有力地应对了国际市场,使得棉花种植提高了农民的收益。第二次重组是国家统购政策的实施,完全由国家指令性政策主导运行,地方市场基本上与国际市场呈现脱钩状态,没有市场价格波动,农民生产相对安逸,但是统购后期对农民的不利影响也是显而易见的,如导致棉花商品化特性在民间的削弱、农民卖棉难、奖售政策不能兑现等。第三次重组是国家棉花流通体制改革,市场完全放开,地方棉花直接进入国际市场,单纯的家庭生产模式要在各个生产阶段面临严峻的国际竞争,最终在棉花质量、成本收益等因素的竞争中被边缘化。随着棉花生产的演变,鲁西北地区的棉纺织业经历了从中心到萎缩再到崛起的过程。明清时期作为山东棉产区,借助先天的自然优势成为山东土布中心。随着清末国外资本的渗透,洋纱在当地没有太广阔的市场,本地的手工棉纺织业获得持续发展,并开始探索机器纺织,但在纺织市场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特别是当青岛、济南大型纱厂建立以来,鲁西北地区因为运河断流,津浦铁路选址避开此地,导致交通闭塞,主要充当了原棉供应地的角色,潍县由于处于胶济铁路的有利位置,棉纺织业得到飞速发展,鲁西北地区土布中心的地位相对削弱。抗战时期,由于纺织工厂的停业,借助棉花资源优势,一直到集体化时期,传统的手工棉纺织业继续发展。“大跃进”到改革开放以前,该地区的棉花生产跌入低谷,棉纺织业也陷入萎缩。改革开放后,鲁西北地区的棉花生产达到顶峰,带动了区域棉纺织业重获新生。1990年代到本世纪初,由于棉花生产的萎缩和国家工业体制改革,鲁西北的棉纺织业出现分流,有的在整合中淘汰,有的则改组后崛起。当地棉花退出生产不但没有影响棉纺织业的发展,反而由于棉花市场的放开而获得了新的发展。总体上看,在统购统销时代,国家支援地方纺织工业建设,但是地方棉区为服务国家纺织工业也做出了一定牺牲,农民作为最基础的原料生产者在纺织工业发展中也向国家做出巨大贡献。新世纪以来,随着棉花生产政策调整、市场流通体制改革和纺织工业体制改革,这种国家、地方与农民之间的利益关系被打破,重新组合的棉纺织企业在市场竞争中逐渐崛起。植棉业的变迁对区域社会产生了重要影响。从农业生产结构看,棉花面积的增减对当地农业生产结构影响深刻,特别是棉花鼎盛时期,突出强调棉花重要性,而忽视其他作物。由于该地区对棉花生产的坚守,导致聊城地区产业结构调整的步伐非常缓慢。在国家提出发展多种经营时,没有跟上政策步伐,城镇工业发展相对滞后。从农民收入水平看,聊城地区植棉业的兴衰与农民收入的相关性密切,农民收入水平与植棉业的变化呈正相关,棉花复苏则农民收入达到全国平均水平以上,棉花减产则降至全国平均水平以下,似乎验证了鲁西北民谚“棉花兴,百业兴”。总体来看,棉花生产鼎盛时期对当地社会发展具有推动作用,如作为棉花技术传播的中心地带颇受关注,建立了区域棉业知识技术体系,成为全省、全国乃至国际的焦点;带动区域民众从业结构的变化,国营棉厂职工大起大落,棉农化身民营企业家,家庭妇女走进工厂,妇女成为棉花生产主力;植棉致富,吸引外来人口,等等。当地农民对棉花有着特殊情感,将本来具有经济性的棉花,又附加了社会性和政治性,从民国至改革开放前,从当地的偷棉事件中反映出国家与集体、农民之间利益的冲突与调整。鲁西北植棉有史以来,棉花其本身具备的经济和商品特性,逐渐成为国家、市场、技术与农民之间关系的纽带。特别是近代以来,美棉的引种成为鲁西北走向国际的突破口,百年来棉花生产在官方调控下经历了从中心到边缘的变迁轨迹,延续600余年的传统经济作物几乎退出了历史舞台,这个过程充满了曲折性和复杂性。其主要特点是:棉花生产影响因素呈现多元化,对区域经济影响具有延展性,对区域社会的影响体现阶段性,农民与棉花之间的情感饱含复杂性。从影响因素的角度分析,生态环境是棉花生产的必备条件,国家政策(政府行为)是棉花生产的主导因素,市场机制是影响棉花生产进退的风向标,经济效益是影响农民生产意愿的关键因素,技术革新是影响植棉效率和棉花品质的重要因素。其中,最具决定意义的是市场和收益两个因素。从鲁西北植棉业的历史变迁过程中,不难发现国家与农民的关系发生了复杂的变化,国家与农民的利益关系随国家发展的步伐不断调整。新中国成立以来,从人民公社化时期农民和农业对工业的无条件付出,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农民的自觉反抗中的建立,再到农业税的彻底取消,国家与农民作为利益博弈的双方不断调整策略。棉花生产能否延续、农业生产如何组织、政府调控政策如何发挥是值得继续研究的问题。

赵宗豪[4](2020)在《产业化背景下转基因作物种子法律监管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转基因作物科研力度的不断加大,我国转基因作物产业化的步伐也逐渐加快,转基因作物产业化的种类有望扩大,从转基因作物科研到转基因作物产业化的发展离不开法律制度的支撑。转基因作物种子是转基因作物产业化的基础环节,做好转基因作物种子法律监管对转基因作物产业化全局至关重要。我国建立了以《中华人民共和国种子法》为核心的作物种子监管法律体系,该体系对我国作物种子监管提供了法律保障,维护了作物种子市场的健康有序发展。《种子法》颁布时转基因作物种子产业才刚刚起步,未能引起立法者的充分重视,故以《种子法》为核心的种子监管法律体系对于转基因种子法律监管少有涉及,致使转基因作物种子法律监管呈现混乱状态,产业化背景下转基因作物种子法律监管完善的必要性越来越突出。本文立足于转基因作物产业化背景,从现有种子法律监管体系出发,找寻出现有体系存在的法律漏洞,借鉴域外典型国家或地区转基因作物种子监管的经验,结合我国实际提出可行的建议,促进转基因作物种子法律监管体系完善。具体来说本文主内容主要分为以下几部分:第一部分为导论,对选题的背景、意义进行了说明,对已有的研究进行深入分析,找出已有研究存在的不足,提出本文的创新之处;第二部分对研究对象进行了界定,立足于产业化背景,对转基因作物种子法律监管的现实性和必要性进行了阐释;第三部分对我国转基因作物种子法律监管的规范依据进行了梳理和分析,将转基因作物种子监管的规范内容划分安全评价、许可审批、共存管理和进出口管理四个方面,并对转基因作物种子法律监管的运行现状进行了分析,指出存在的不足;第四部分是对域外典型国家或地区转基因作物种子法律监管体系的考察,通过对美国、巴西、欧盟现有转基因作物种子法律监管体系的考察分析,为我国转基因作物种子法律监管的发展提供经验储备;第五部分是对产业化背景下我国转基因作物种子法律监管的完善建议,指出我国转基因作物种子法律监管应该进行系统化的调整,上到转基因作物种子法律监管理念,下到具体制度的设计和执行都需要与时俱进,使转基因作物种子法律监管更加契合法治理念,为转基因作物产业化提供法治保障;第六部分为结语,总结了文章基本观点,并就后续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季罡[5](2020)在《吉林省玉米种子产业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我国是世界人口大国,粮食安全关系着社会稳定和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是农业生产的主要任务。而种子产业作为农业生产的前沿和根本,对于我国农业发展和国家安全具有重要意义。玉米具有产量高、耐病虫害、气候适应性强等特点,目前已经成为世界第一大粮食作物,是我国重要的商品粮、饲料和工业原料的来源,其巨大的战略价值使之成为我国农业生产的重中之重。近年来,吉林省玉米生产在全国始终保持领先地位,但是在品种质量和生产效率等方面,与欧美玉米产业发达地区还有一定的差距。玉米种子产业发展的短板,就是造成这种情况的主要因素之一。在我国提出经济转型升级和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大背景下,掌握当前吉林省玉米种子产业的发展现状,梳理存在的各类问题,提出实现科学发展的合理化建议,对于推进吉林省农业健康良性发展,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在明确相关概念的基础上,从吉林省玉米种子产业发展现状切入,对当前吉林省玉米种子产业发展历程、生产推广现状进行详细梳理,对当前吉林省玉米种子产业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通过阅读相关文献,整理归纳了当前美国和欧洲玉米种子产业发展的先进经验,对当前吉林省玉米种子产业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对策和建议。

陶奇波[6](2020)在《“腾格里”无芒隐子草种子丰产技术研究》文中提出“腾格里”无芒隐子草(Cleistogenes songorica cv.Tenggeli)是由全国草品种审定委员会于2016年审定登记的野生栽培品种(登记号:499)。该品种具有极强的抗旱、耐寒和耐瘠薄等特性,适宜于在我国北方干旱荒漠地区作为优良牧草、生态草及草坪草进行推广利用。但目前该品种仍存在建植率较低、种子清选困难、产量有待进一步提高等问题。为此,本研究在以往研究的基础上,于20162019年连续4年在甘肃省民勤县,进一步开展了“腾格里”无芒隐子草种子优质高产关键技术的研究,主要包括:种子引发处理对种子出苗的影响及其机理;灌溉和施氮肥对种子产量的影响和对种子田耗水量、水分利用特征的分析;植物生长调节剂对提高种子产量的作用;同时,开展了农户生产水平的种子脱粒和清选技术研究。获得主要结果如下。1.水、PEG-6000(-0.3 MPa)和亚精胺(0.5 mmol/L)3种引发处理可显着缓解干旱胁迫对“腾格里”无芒隐子草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的抑制作用,使种子室内萌发率分别提高了10.0、16.5和23.5个百分点;温室和田间出苗率分别提高了417和919个百分点。在各种引发处理中,以亚精胺处理效果最好。对其引发机理的研究表明,较未引发的对照,引发处理种子的水浸液电导率和干旱胁迫下丙二醛含量分别降低了29.8%63.7%和19.3%35.1%。引发也显着提高了种子CAT等抗氧化酶活性,降低了活性氧的(H2O2)产生量(P<0.05),这反映了引发处理种子的抗氧化能力增强,在干旱胁迫下对种子的细胞膜起到了保护作用。另外,引发处理使种子细胞中处于细胞周期G2期细胞的比例增加,提高了G2/G1比率;温室和田间出苗率与G2期比例和G2/G1比率存在显着正相关关系(P<0.05),表明引发后的种子活力更强。2.连续4年研究了生长季灌溉(I1:分蘖期灌水1次;I2:分蘖期、小穗分化期和初花期各灌水1次)、施氮时期(分蘖期、小穗分化期、两时期分施)和施氮量(0、60、120和180 kg N/hm2)交互作用对“腾格里”无芒隐子草种子生产和水分生产力等的影响。结果表明所有因子都极显着影响无芒隐子草种子产量(P<0.01)。在交互作用方面,施氮时期×施氮量对种子产量的影响极显着(P<0.001);年际×灌溉处理、灌溉处理×施氮时期和年际×灌溉处理×施氮量的影响显着(P<0.05)。较I1处理,I2处理4年平均种子产量提高了71.4%,且显着提高了无芒隐子草生物量、水分生产力和降水利用效率,但降低了灌水利用效率。种子产量及水分利用相关指标随施氮量增加而提高,但120和180 kg/hm2处理间无显着差异。在I2处理且施氮量为120和180 kg/hm2时,4年中分施较分蘖期处理种子产量平均提高了14.7%,同时显着提高收获指数和水分生产力(P<0.05)。综合分析认为,I2+120 kg N/hm2+分施处理可作为适宜的灌溉和施氮肥管理措施,4年平均种子产量可达507.3 kg/hm2。3.连续4年研究了叶片喷施6种植物生长调节剂对种子生产的影响,每生长季分别在分蘖期和花期分2次施用,以喷施清水为对照。结果表明在6种生长调节剂中,α-萘乙酸、赤霉素、油菜素内酯及6-苄氨基嘌呤处理均显着提高了种子产量(P<0.05),4年平均种子产量分别达到了634.6、666.7、654.8和611.7kg/hm2,分别较对照(537.4 kg/hm2)提高了18.1%、24.1%、21.8%和13.8%,表明赤霉素处理对提高种子产量效果最好;但复硝酚钠和三十烷醇两种生长调节剂对种子产量无显着影响。施用生长调节剂对地上生物量无影响,使收获指数提高了2.46.1个百分点。相关分析表明生殖枝/m2和种子数/m2与种子产量呈极显着正相关(P<0.01)。4.连续2年在农户生产水平下开展“腾格里”无芒隐子草种子脱粒和清选技术研究,结果表明,在采用的50 kg石磙碾压不同遍数处理中,以4555遍处理的种子收获率最高,以手工完全脱粒为对照,收获率超过70%,且对种子发芽率与活力无显着影响。另外,不同筛选、风选组合研究结果表明,利用筛孔尺寸为0.7 mm的筛子,过筛2次且配合4.5 m/s风速风选,种子净度可达85%以上,较以往研究(仅过筛而未风选的对照)提高了50个百分点以上。该结果也为“腾格里”无芒隐子草种子收获机械的研发提供了基础数据。

黄赛[7](2019)在《浅析美国种子认证制度及其对我国的启示》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种子认证制度是实现种子质量管理和评价的主要途径之一。简介中美两国的种子认证制度的认证体系、认证流程和成效等,比较两国的种子认证制度的差异,分析发现与美国的相比,中国的种子认证制度存在认证范围过小、认证或审定监管机构少、农民对种子认证制度的接受度低等差异,提出促进我国种子认证制度发展的建议:需扩大种子认证范围;需成立认证机构协会;需加强对农村新政策的宣传。

马琨[8](2019)在《吉林省玉米种业竞争力评价及提升路径研究》文中提出我国是世界第一人口大国,更是粮食消费大国,种业安全关系国计民生,事关国家农业长期稳定发展和粮食安全。作为传统农业大国,我国已有上千年农耕历史,但放眼全球,种业发展仍相对滞后。近年来,随着科技进步、生活水平提高,如何保障口粮绝对安全、谷物基本自给,如何满足膳食结构调整升级需求,如何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等问题已成为社会各界聚焦热点。玉米作为我国第一大粮食作物,是重要的粮食、饲料和工业原料来源,其潜在的巨大经济价值及战略作用在我国拥有不可替代的地位,玉米种业安全早已成为保障我国粮食安全的基础和最重要环节。吉林省作为我国玉米主产区,在平衡全国粮食市场中始终发挥着“稳压器”功能,玉米种业发展问题至关重要。伴随我国种业市场的逐步开放,跨国种子企业凭借雄厚的资本积累、先进的技术装备、优质的产品服务,给吉林省乃至全国玉米种业造成巨大冲击。虽然吉林省近年来玉米产量一直保持较高态势,但产品质量及生产效率却远不及欧美农业发达国家,玉米种业缺乏竞争力是重要原因。因此,在农业转型升级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背景下,如何提升吉林省玉米种业竞争力,探寻科学合理的发展路径,对推进吉林省玉米种业持续健康发展,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鉴于此,本文以竞争力评价等相关理论为基础,以实证研究为核心,深入剖析吉林省玉米种业的现状及现存问题,系统评价吉林省主栽玉米品种的生产效率和种子企业竞争力,科学研判市场需求变化和玉米品种有效供给能力,在借鉴国际经验基础上提出玉米种业竞争力提升的具体路径,主要研究工作和结论如下:一是系统分析国际玉米种业发展概况及经验借鉴。通过查阅文献资料、实地调研,从玉米种业发展历程、发展现状、政策法规和生产现状四个方面,系统分析美国玉米种业发展概况,同时借鉴德国和法国玉米商业化育种模式,在差距分析基础上,提出吉林省玉米种业发展的经验借鉴。二是测度吉林省主栽玉米品种生产效率。构建了玉米品种生产效率投入-产出指标体系,并通过实地调研取得原始数据,利用SPSS22.0软件对问卷结果进行统计分析,包括描述性统计、均值比较、方差计算、平均数比较、相关分析等,证明调查问卷可信。应用DEA-SBM模型,采用DPSV16.05软件对选取的21个玉米品种生产效率进行测度,并对结果中非有效决策单元进行冗余分析,提出改进建议。三是评价吉林省主要玉米品种所属种子企业的竞争力。构建了玉米种子企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通过上市公司年报及企业调研获取数据,运用主成分分析-BP神经网络模型方法,利用SPSS22.0软件,对获取的21家种子企业数据进行处理,得到5个主成分。基于BP神经网络原理,构建一个三层的种子企业BP神经网络结构,将5个主成分作为BP神经网络的输入,运用Matlab2015b软件对构建的三层BP神经网络进行误差训练,得出吉林省21家种子企业相对竞争力指数,系统分析了竞争力差异成因。四是深入探究基于市场需求变化的吉林省玉米品种有效供给能力。基于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背景,从专用型玉米需求、高品质玉米品种需求,以及节本增效、规模化经营等方面对吉林省玉米生产趋势进行研判,分析当前吉林省玉米品种有效供给能力,深入挖掘吉林省玉米种子企业无法满足市场需求的根源,提出提高有效供给的对策建议。五是基于国情省情,提出了基于商业化育种模式的玉米种业提升路径。商业化育种模式共分四个部分:一是构建全产业链分工机制。即以政府、企业、科研院所为三个维度,从品种的选育与改良、审定与监管、推广与应用三个阶段,针对各主体承担的具体任务,做好信息整合及育种有机衔接;二是构建信息平台。该信息平台涵盖政府管理保障平台、信息与资源管理平台和服务保障平台,以确保资源共享、分工协作;三是构建资源共享机制。包含决策机制、投入机制及运行机制,明确风险承担与利益分配、知识产权归属等问题,拟有效增强抗风险能力并保障各主体合作关系的持续稳固;四是构建商业化育种的战略联盟合作模式。提出以种子企业研发为主体,配套政府专项资金、政策及法律法规支持,通过自有及购买的种质资源库、自建及租借的试验基础设施库、聘用及兼职方式形成科技人员库及积累和转移形成技术信息库等方式,借助现代生物技术不断革新构建新品种商业化育种模式。最后提出吉林省玉米种业应坚持突出中校企业育种的主体地位、成立行业发展协会以及推进企业并购重组的发展路径。

陆龙千[9](2019)在《基于波特钻石理论模型对广西种业竞争力的分析》文中研究表明中国种子产业伴随改革开放同步改革四十年来,发生了一系列的深刻变化。种子市场逐渐迈向深度开放,市场经营主体的转变和对外资的准入更是增加种业市场的变数。全球经济一体化背景下,种业发展全球化的趋势也愈发明显。广西作为种业大省(区),近年来种子产业在发展方面取得一定成绩,但从全局来看,仍然存在许多问题和不足。在种业全球化和科研创新为发展驱动的趋势下,本文基于“波特钻石理论模型”,通过对广西种业发展中依托的“生产要素”、“需求条件”、“相关及支持性产业、企业战略结构和同行竞争”以及“政府和机遇”6个的竞争力要素进行拆解分析,采用了归纳总结和定性分析等方法来综合研究广西种业的现状和竞争力优势,发现从生产要素分析,广西地理、气候条件有一定优势,种质资源丰富,稻种尤为。广西种子行业从业人数逐年上升,但从事育种科研的人员数量没有增加,企业科研能力不强,广西种业基础设施建设发展还需加大力度;从需求条件分析,广西重点种子企业销售额全国占比低,种子销售利润几年来增长缓慢;从相关及支持性产业分析,广西种业各相关支持性产业的发展存在不足,农资、物流业等直接相关的行业还需要同步前进;从政府和机遇分析,政府投入力度越来越大,相关法律政策更加完善,为广西种业营造了良好的市场经营环境。全球市场一体化趋势明显、局势多变,负面清单的发布,国内种业改革持续推进,市场对企业提出更高要求,迫使企业求变,向创新方向发展。基于钻石理论模型,本文针对广西种子产业化发展的优势和不足,结合广西种业的实际情况,提出包括加强创新人才培养、加快科研创新步伐、加强相关基础设施建设、突出专业,做精做细、开辟国外市场、加快相关行业发展速度、加大政府资金投入、继续加强种子质量监督等几方面适应广西种子产业未来发展的对策及建议。

陈梦悦[10](2019)在《安徽省种子企业“育繁推培服”一体化模式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种子是农业生产中最基本、不可替代的生产资料,现代种业是国家战略性、基础性产业,我国种业企业急需做大做强,需要以服务换市场,而农户生产上也需要良种加良法,才能提高生产效益,实现农业的快速发展。为了促使小农户与大市场有效连接,提高安徽省大型种子企业的竞争力,推进农户掌握种子针对性栽培技术,提高安徽省大型种子企业与农户的利益分配与风险防范的能力,本文提出构建种子企业“育繁推培服”一体化,这对进一步满足当前农户为主体的急迫需求,加快推进现代农业发展和种业企业做大做强,有着重要的现实价值。本文根据一体化经营战略理论为基础,开展种子企业“育繁推培服”一体化的实证研究,以安徽省荃银高科、隆平高科、丰乐种业为研究对象,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进行了农户购种方式及接受服务的意愿调查,发现的问题有以下几点:(1)种子企业人员的学历水平有待提高。(2)农户接受的培训较少,种子企业针对农户的用种培训不够完善。(3)农户的购种方式多元化但种子企业的销售方式过于单一。(4)农户期待企业提供一定的服务,但种子企业的服务体系不完善。针对这些问题本文提出了“育繁推培服”一体化的运行模式,一种为集团一体化运行模式,另一种为产业化联合体运行模式。针对两种不同的运行模式,提出了不同的运行机制,在集团一体化模式下的利益分配机制为合同式,风险防范机制采用价格保护机制,在产业化联合体模式下的利益联结主要通过合作式,风险防范机制采用风险基金机制。最后本文针对于种子企业与政府提出了对策与建议,主要包括开展多项农户服务措施、健全农户培训体系、强化独立知识产权、加强种业的安全监管。

二、美国的种子管理与生产概况(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美国的种子管理与生产概况(论文提纲范文)

(1)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关于农业国际竞争力基本概念的研究
        1.2.2 关于农业国际竞争力评价模型的研究
        1.2.3 关于农业国际竞争力评价体系的研究
        1.2.4 关于农业国际竞争力评价方法的研究
        1.2.5 关于农业国际竞争力影响因素的研究
        1.2.6 关于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相关研究
        1.2.7 研究述评
    1.3 文章框架与研究方法
        1.3.1 文章框架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的创新与不足
        1.4.1 创新点
        1.4.2 不足之处
第2章 相关概念、理论基础与分析框架
    2.1 相关概念
        2.1.1 产业的内涵
        2.1.2 农业的内涵
        2.1.3 国际竞争力的内涵
        2.1.4 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内涵
    2.2 理论基础
        2.2.1 比较优势理论
        2.2.2 要素禀赋理论
        2.2.3 竞争优势理论
    2.3 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分析框架
        2.3.1 农业国际竞争力的评价指标
        2.3.2 农业国际竞争力的路径选择
        2.3.3 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影响因素
        2.3.4 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分析框架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历史演进
    3.1 农业机械化时期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1860-1945 年)
        3.1.1 土地制度改革促进美国农业经济大发展
        3.1.2 农业半机械化与农业基本机械化的实现
        3.1.3 以简单机械化维持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
    3.2 农业现代化时期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1945-2000 年)
        3.2.1 家庭农场成为美国农业社会经济结构主体
        3.2.2 农业机械化全面进步与农业科学化的实现
        3.2.3 以农业科技创新提升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
    3.3 新时代经济时期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2000 年以后)
        3.3.1 新世纪以来美国农业经济实现空前增长
        3.3.2 农业贸易迅速扩张且持续保持贸易顺差
        3.3.3 以外部市场需求支撑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测定与评价
    4.1 基于显示性指标的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实证分析
        4.1.1 显示性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4.1.2 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具体测定
    4.2 基于解释性指标的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实证分析
        4.2.1 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4.2.2 评价指标数据的处理
        4.2.3 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
        4.2.4 选择合适的评价方法
        4.2.5 样本与数据来源
        4.2.6 评价结果与分析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成本优势与差异化优势分析
    5.1 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成本优势分析
        5.1.1 美国农业生产成本的总体变化
        5.1.2 美国农业生产成本的构成分析
        5.1.3 美国农业成本优势分析——以大豆和玉米为例
        5.1.4 一个案例:美国与巴西大豆在中国市场的价格优势分析
    5.2 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差异化优势分析
        5.2.1 以农业质量获取差异化优势
        5.2.2 以农业安全保障获取差异化优势
        5.2.3 以农业专业化营销获取差异化优势
    5.3 本章小结
第6章 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基本影响因素分析
    6.1 生产要素对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影响分析
        6.1.1 丰富的天然资源为美国农业提供竞争基础
        6.1.2 高水平的人力资本提高美国农业生产效率
        6.1.3 技术创新是美国农业经济增长的强劲动力
    6.2 需求条件对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影响分析
        6.2.1 国内需求助推美国农业竞争优势快速形成
        6.2.2 国际需求驱动美国农业竞争优势明显增强
        6.2.3 新兴市场促使美国农业竞争优势得以维持
    6.3 相关与支持性产业对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影响分析
        6.3.1 种子培育体系为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奠定基础
        6.3.2 农产品加工业使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得到强化
        6.3.3 冷链物流业促进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迅速扩张
    6.4 农业经营主体对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影响分析
        6.4.1 家庭农场在美国农业经营方式中占据主导地位
        6.4.2 独资经营是美国农场类型中最常见的组织形式
        6.4.3 专业化农场经营创造和保持美国农业竞争优势
    6.5 本章小结
第7章 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辅助影响因素分析
    7.1 政府因素对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影响分析
        7.1.1 美国农业价格支持政策
        7.1.2 美国农业资源支持政策
        7.1.3 美国农业出口市场计划
        7.1.4 美国农业信贷和税收政策
        7.1.5 美国农业保险补贴机制
    7.2 历史机遇对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影响分析
        7.2.1 西进运动给美国农业发展带来重要契机
        7.2.2 第二次世界大战促进美国农业发展提速
        7.2.3 科技革命加快了美国农业科技创新步伐
        7.2.4 世界人口暴增使美国农业继续蓬勃发展
    7.3 本章小结
第8章 美国提升农业国际竞争力的经验教训及对中国的启示
    8.1 美国提升农业国际竞争力的主要经验
        8.1.1 一定的农业经营规模是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前提条件
        8.1.2 先进的农业科学技术是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内在动力
        8.1.3 强势的相关支持产业是农业国际竞争力的有力支撑
        8.1.4 有效的联邦政府行为是农业国际竞争力的重要保障
    8.2 美国提升农业国际竞争力的主要教训
        8.2.1 长期产能过剩易使美国爆发农业经济危机
        8.2.2 农业企业垄断使中小型农场经营压力增大
        8.2.3 农业发展过程中造成的资源与环境的破坏
    8.3 中国提升农业国际竞争力的主要困境
        8.3.1 农业科技推广与创新体系仍然存在着许多不足
        8.3.2 农产品国内库存高企与国际市场进口大量增加
        8.3.3 农业育种和加工及冷链等社会化服务发展落后
        8.3.4 农业经营规模太小且农业劳动者素质普遍偏低
    8.4 对提升中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启示
        8.4.1 持续深入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工作
        8.4.2 加快推进农业相关支持产业发展
        8.4.3 多种形式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
        8.4.4 增强农业劳动者素质和能力建设
    8.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2)中国种业政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论文研究背景
    1.2 论文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对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对国外研究现状
        1.3.2 对国内研究现状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4.3 研究思路
第2章 种业市场化发展的历史沿革
    2.1 我国种业发展的历史沿革
        2.1.1 自繁自用阶段(1949年至1977年)
        2.1.2 统一供种阶段(1978年至2000年)
        2.1.3 市场化发展阶段(2000年至今)
    2.2 国外发达国家种业发展历史
        2.2.1 政府管理阶段(1900-1930年)
        2.2.2 立法过渡阶段(1930-1970年)
        2.2.3 垄断经营阶段(1970-1990年)
        2.2.4 跨国公司竞争阶段(1990年至今)
第3章 我国种业发展现状和问题
    3.1 我国种业发展基本状况
        3.1.1 种业规模和效益
        3.1.2 科研育种现状
    3.2 我国种业现行政策法规现状
        3.2.1 主要法律制度
        3.2.2 种子管理体系
    3.3 我国种业发展的问题
        3.3.1 种业发展政策需完善
        3.3.2 品种及品牌保护意识薄弱
        3.3.3 行业供给过剩
        3.3.4 企业创新能力低,国际竞争力弱
        3.3.5 法律法规不健全
        3.3.6 新监管模式尚待磨合
        3.3.7 市场秩序不明朗
第4章 国外种业政策
    4.1 法律规范
    4.2 种子管理体系
    4.3 品种管理制度
    4.4 种子检验机构
    4.5 市场准入机制
    4.6 品种研发
第5章 完善我国种业政策的建议
    5.1 完善种业政策内容
        5.1.1 加强种业知识产权保护
        5.1.2 建立种业安全监管体系
        5.1.3 增强企业竞争力
        5.1.4 改革育种科研管理体制
        5.1.5 修改完善种业标准
        5.1.6 规范种子进出口管理
        5.1.7 优化综合执法体系
    5.2 增强种业政策执行力度
        5.2.1 提高种业监管力度
        5.2.2 提高管理人员素质
        5.2.3 加大经费支持,保障执法人员待遇
        5.2.4 提升种子经营者素质
        5.2.5 加强法制宣传,帮助农民购种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3)国家、生态、技术、市场 ——棉花与鲁西北社会变迁(1906-2006)(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及意义
    二、学术史回顾
    三、相关概念界定
    四、研究思路与创新之处
第一章 生态环境与历史演变:鲁西北植棉业的变迁
    第一节 鲁西北的生态环境
        一、气候资源
        二、水资源
        三、土地资源
        四、自然灾害
    第二节 从中心到边缘: 鲁西北植棉业的历史进程
        一、山东植棉业之滥觞
        二、明代劝导政策与鲁西北植棉业的商品化
        三、清代鲁西北植棉业的专业化
        四、清末民国时期鲁西北植棉业的规模化
        五、1949年以来鲁西北植棉业的曲折发展
    本章小结
第二章 更新与淘汰: 优良品种的引进与培育
    第一节 改良开端: 清末民国时期良种的选育与推广
        一、美棉的早期试种(1900-1911)
        二、民国时期良种的选育与推广(1912-1937)
        三、日伪时期棉种改良与强制推广(1938-1945)
        四、品种改良与推广的影响
    第二节 自主创新: 新中国成立以来的良种繁育
        一、棉花良种引进与繁育的几个阶段
        二、良种繁育推广体系的组成
        三、繁育和推广的主要品种
        四、新品种繁育推广的影响与特点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灾害应对与技术革新: 棉花的耕种与管理
    第一节 棉田生态改造
        一、水利设施的修建
        二、盐碱地的治理与应对
        三、土地肥力的培养
    第二节 棉花耕种技术的革新
        一、19世纪以前传统耕作技术的演进
        二、清末民国时期科学植棉的初步探索
        三、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技术植棉
        四、耕作技术演进的特点
    第三节 棉花病虫害防治技术的变迁
        一、鲁西北棉花主要病虫害
        二、不同历史阶段病虫害防治技术与措施
        三、病虫害防治技术变迁的特点
    第四节 棉作技术传播方式的改进
        一、传播方式的初步探索
        二、互助合作中的技术传播
        三、家庭生产模式下的技术传播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从乡村到国际: 棉花市场流通体系的建构与重组
    第一节 由内到外: 1945年以前的棉花市场
        一、明清时期的棉花集市贸易
        二、清末民国棉花流通体系的初步建立
        三、日伪对棉花市场的“一元化”统制
    第二节 从自由到统购: 计划经济体制下的棉花流通
        一、规范秩序: 抗战后的棉花市场
        二、实行统购: 棉花市场的一元化
        三、稳定市场与统一调配: 棉花统购政策的影响
        四、“买棉难”与“卖棉难”: 统购时期的流通困境
    第三节 多元化与边缘化: 新经济体制下的棉花市场
        一、国家棉花流通体制改革的曲折历程
        二、市场体制改革中的地方棉花交易
        三、全面市场化对区域棉花生产的影响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棉纺织业的浮沉: 棉花生产对区域经济的影响
    第一节 土布中心: 1949年以前鲁西北的棉纺织业
        一、明清时期鲁西北手工棉纺织业的初步发展
        二、清末民初民间纺织的延续和新型纺织业的兴起
        三、抗战前后工厂停业与民间纺织的复苏
        四、鲁西北棉纺织业相对削弱与持续发展的影响因素分析
    第二节 时起时落: 新中国成立以来鲁西北的棉纺织业
        一、互助合作时期传统手工棉纺织业的延续
        二、1958-1978年机械化棉纺织业的曲折前进
        三、1979-1990年棉纺织企业遍地开花
        四、1990年代棉纺织业的萎缩
        五、新世纪棉纺织业的转型与发展
        六、鲁西北棉纺织业浮沉的影响因素分析
    本章小结
第六章 “以棉换粮”与“弃棉从粮”:棉花与区域社会生活
    第一节 棉粮争地: 棉花生产与区域种植业结构变迁
        一、清末至民国: “粮棉兼种”与“以粮挤棉”
        二、1949年至1978年:从“爱国家种棉花”到“以粮为主”
        三、改革开放初期: 以棉为主的种植结构
        四、1990年以后: 棉花萎缩与多种经营的产业结构
    第二节 借棉致富: 棉花生产对农民收入和生活的影响
        一、以棉换粮: 棉花扩张期的农民收入与生活(1906-1948)
        二、陷入困境: 棉花徘徊期的农民收入与生活(1949-1979)
        三、超越全国: 植棉高峰期的农民收入与生活(1980-1990)
        四、弃棉从粮: 波动萎缩时期的农民收入与生活(1991-2015)
    第三节 角色转换: 棉花生产对区域从业结构的影响
        一、“美差”的消失: 国营棉厂职工大起大落
        二、突破家庭藩篱: 从自纺自织到纺织工人
        三、加入附带行业: 腹地民众依靠棉花副业创造价值
        四、打破男耕女织: 妇女成为植棉主力军
    第四节 由内聚到开放: 棉花生产与地方社会网络
        一、请进来与走出去: 棉花生产带来的内外交流
        二、专业人才培养: 创建专业研究机构和培训学校
        三、与外省联姻: 农民婚姻网络之变迁
    第五节 偷棉事件: 棉花生产与地方社会秩序
        一、扞卫经济利益: 民国时期的偷棉与护棉
        二、严肃的政治问题: 集体化早期的偷棉事件
        三、不是秘密的秘密: 集体化后期心照不宣的偷棉行为
        四、利益冲突与调整: 偷棉事件中的国家、集体与农民
    本章小结
结语: 棉花视角下的生态、市场、技术、国家与农民——鲁西北棉花生产与社会变迁特点及影响因素分析
    一、鲁西北棉花生产与社会变迁的特点
    二、鲁西北棉花生产与社会变迁的影响因素分析
    三、疑问与思考: 透过鲁西北植棉业历史变迁看农业发展
附录
    附录一: 鲁西北棉花生产大事记
    附录二: 部分统计表
        表1 1368-2006年鲁西北行政区划统计表
        表2 1949-2015年聊城地区棉田面积及产量
        表3 1949-1990年聊城地区棉花加工企业基本情况简表
        表4 1949-2000年鲁西北9县棉厂统计表
    附录三: 访谈记录选编
        (一) STC访谈记录
        (二) WFJ访谈记录
        (三) 杨俊生访谈记录
        (四) 闫荣军访谈记录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4)产业化背景下转基因作物种子法律监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导论
    1.1 研究缘起
        1.1.1 问题的提出
        1.1.2 选题目的
        1.1.3 选题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2.3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
    1.3 思路与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的难点与创新点
        1.4.1 研究难点
        1.4.2 研究的创新点
2 产业化背景下转基因作物种子法律监管概述
    2.1 产业化背景
    2.2 产业化背景下转基因作物种子法律监管的内涵
    2.3 产业化背景下转基因作物种子法律监管的必要性
        2.3.1 产业化背景下转基因作物种子监管必须走法治道路
        2.3.2 现有转基因作物种子法律监管难以适应产业化背景
3 产业化背景下转基因作物种子法律监管的现状及问题
    3.1 转基因作物种子法律监管的规范依据
    3.2 转基因作物种子监管法律规范的主要内容
        3.2.1 转基因作物种子安全评价
        3.2.2 转基因作物种子品种审定
        3.2.3 转基因作物种子与非转基因作物种子共存
        3.2.4 转基因作物种子进出口管理
        3.2.5 现有转基因作物种子监管规范评析
    3.3 产业化背景下转基因作物种子法律监管现状
        3.3.1 转基因作物种子上市前的监管
        3.3.2 转基因作物种子上市后的监管
        3.3.3 转基因作物违法违规案例分析
    3.4 产业化背景下转基因作物种子监管的突出问题
        3.4.1 法律监管理念不清
        3.4.2 科学原则贯彻不彻底
        3.4.3 转基因作物品种审定制度无法可依
        3.4.4 转基因作物种子与非转基因作物种子共存管理可执行性低
        3.4.5 责任主体不健全
4 域外转基因作物种子法律监管考察
    4.1 美国转基因作物种子法律监管
        4.1.1 生物技术监管体系
        4.1.2 种子监管体系
        4.1.3 转基因作物种子与非转基因作物种子共存
    4.2 巴西转基因作物种子法律监管
    4.3 欧盟转基因作物种子法律监管
    4.4 转基因作物种子法律监管域外考察启示
        4.4.1 完善转基因作物种子法律监管体系
        4.4.2 保障公众转基因作物种子知情权
        4.4.3 坚持科学理念,明确生物安全内涵
5 产业化背景下我国转基因作物种子法律监管的对策
    5.1 监管理念和原则
        5.1.1 树立安全和发展并重的监管理念
        5.1.2 坚持科学监管的原则
    5.2 监管法律制度的完善
        5.2.1 完善转基因作物品种审定制度
        5.2.2 优化转基因作物种子生产、经营许可审批程序
        5.2.3 细化转基因作物种子和非转基因作物种子共存规定
        5.2.4 完善相关主体责任
    5.3 监管施行中的完善
        5.3.1 提高执法人员法律素质
        5.3.2 完善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一:研究生在读期间主要学术成果及课题参与情况
附录二:研究生在读期间主要学术活动及获奖情况
致谢

(5)吉林省玉米种子产业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种子产业的重要性
        1.1.2 国内种子产业的面临的挑战
        1.1.3 吉林省玉米种子产业发展的重要性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3.3 文献评述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4.1 研究方法
        1.4.2 技术路线
    1.5 相关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1.5.1 相关概念界定
        1.5.2 理论基础
第二章 吉林省玉米种子产业发展现状
    2.1 吉林省玉米生产概况
    2.2 吉林省玉米种子产业发展历程
        2.2.1 自选自留阶段
        2.2.2 研发推广阶段
        2.2.3 计划管理、专营统供阶段
        2.2.4 《种子法》实施阶段
    2.3 吉林省玉米种子产业发展情况
    2.4 吉林省典型玉米种子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2.4.1 种子品牌竞争优势不强
        2.4.2 生产研发能力有待提高
        2.4.3 产业发展缺乏系统规划
        2.4.4 科研营销人才流失严重
第三章 国外种子产业发展经验借鉴和启示
    3.1 美国玉米种子产业发展概况
        3.1.1 科研的高投入与高产出实现良性循环
        3.1.2 根据市场需求确定育种目标
        3.1.3 品种试验规模大,机械化程度高
        3.1.4 重视新品种保护
    3.2 欧洲玉米种子产业发展概况
        3.2.1 以完善的管理机制保障商业化育种模式运行
        3.2.2 育种目标遵循市场规律,并以现代生物技术引领研发
        3.2.3 在全球构建育种试验平台和管理平台
    3.3 对吉林省的启示
        3.3.1 政府政策扶持是种子产业繁荣的基础
        3.3.2 现代企业制度是激发企业活力的根本
        3.3.3 种子科研开发是企业生命延续的支柱
        3.3.4 政府宏观调控是种子市场发展的保证
第四章 吉林省玉米种子产业存在问题原因分析
    4.1 缺乏优质种子资源
        4.1.1 缺乏引进优质种子的资源意识
        4.1.2 知识产权保护不力
    4.2 种子企业经营能力存在短板
        4.2.1 缺乏品牌营销意识
        4.2.2 售后服务不足
    4.3 市场监管不完善
        4.3.1 监管主体不明晰
        4.3.2 监管执法不先进
    4.4 科技研发能力不足
        4.4.1 研究机构大而不强
        4.4.2 种子产业创新人才缺乏
        4.4.3 研发经费投入有限
第五章 吉林省玉米种子产业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5.1 建立良种创新与推广体系
        5.1.1 加快优良品种选育进程
        5.1.2 采取多种方法选育
        5.1.3 注意品种培育的延续性
    5.2 提高玉米种子企业经营能力
        5.2.1 促进种子企业规模化经营
        5.2.2 强化种子企业品牌意识
        5.2.3 建立完善的售后服务体系
    5.3 完善玉米种子产业管理体系
        5.3.1 健全和完善法律法规
        5.3.2 加强种子产业布局引导
        5.3.3 不断完善种子质量监督体系
        5.3.4 加强信息指导服务
    5.4 注重科研管理与人才储备
        5.4.1 提高科技创新力度
        5.4.2 发挥大专院校人才培养优势
        5.4.3 搭建良好的科研管理环境
第六章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致谢

(6)“腾格里”无芒隐子草种子丰产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第二章 国内外研究进展
    2.1 国际草类植物种子生产现状
        2.1.1 发展了规模化、专业化的草类植物种子集中生产区
        2.1.2 重视种子生产关键技术研究及成果推广转化
        2.1.3 形成了完善的草种认证体系
    2.2 我国草类植物种子生产现状及存在问题
        2.2.1 我国草类植物种子生产现状
        2.2.2 我国草类植物种子生产中存在的问题
    2.3 草类植物种子生产技术研究进展
        2.3.1 草类植物种子生产的地域性
        2.3.2 草类植物种子田的建植
        2.3.3 影响草类植物种子生产的田间管理措施
        2.3.4 草类植物的种子收获及收获后的田间管理
    2.4 无芒隐子草研究进展
        2.4.1 抗旱生理与分子生物学研究
        2.4.2 种子萌发特性
        2.4.3 建植和种子生产技术
        2.4.4 坪用特性和管理技术
        2.4.5 生态学研究
        2.4.6 抗逆基因挖掘与利用
第三章 无芒隐子草种子引发技术研究
    3.1 前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供试材料
        3.2.2 引发处理
        3.2.3 种子浸出液电导率测定
        3.2.4 种子萌发与幼苗生长
        3.2.5 样品收集与生理指标测定
        3.2.6 细胞周期测定
        3.2.7 温室出苗试验
        3.2.8 田间出苗试验
        3.2.9 数据分析
    3.3 结果
        3.3.1 种子萌发
        3.3.2 生理指标
        3.3.3 细胞周期
        3.3.4 温室出苗率
        3.3.5 田间出苗率
        3.3.6 部分指标间的Pearson相关分析
    3.4 讨论
第四章 生长季灌溉和施氮肥对无芒隐子草种子生产的影响
    4.1 前言
    4.2 材料与方法
        4.2.1 试验地概况
        4.2.2 试验设计
        4.2.3 试验地建植管理
        4.2.4 测定项目和方法
        4.2.5 数据分析
    4.3 结果
        4.3.1 种子产量
        4.3.2 株高、地上部分生物量和收获指数
        4.3.3 产量构成因素
    4.4 讨论
第五章 生长季灌溉和施氮肥对无芒隐子草水分利用的影响
    5.1 前言
    5.2 材料与方法
        5.2.1 试验设计
        5.2.2 测定项目和方法
        5.2.3 数据分析
    5.3 结果
        5.3.1 耗水量
        5.3.2 水分利用状况
    5.4 讨论
第六章 植物生长调节剂对无芒隐子草种子生产的影响
    6.1 前言
    6.2 材料与方法
        6.2.1 研究区概况与试验地建植管理
        6.2.2 试验设计
        6.2.3 测定项目和方法
        6.2.4 数据分析
    6.3 结果
        6.3.1 种子产量
        6.3.2 株高、地上生物量和收获指数
        6.3.3 产量构成因素
    6.4 讨论
第七章 农户生产水平的无芒隐子草种子脱粒与清选技术研究
    7.1 前言
    7.2 材料与方法
        7.2.1 试验地概况
        7.2.2 试验设计
        7.2.3 测定项目及方法
        7.2.4 数据分析
    7.3 结果
        7.3.1 收获率
        7.3.2 种子质量
        7.3.3 种子净度、千粒重及空瘪率
    7.4 讨论
第八章 结论与创新点
    8.1 主要结论
    8.2 创新点
    8.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7)浅析美国种子认证制度及其对我国的启示(论文提纲范文)

1 美国的种子认证制度
    1.1 认证体系
    1.2 认证流程
    1.3 认证作用
        1.3.1 种子认证明显提升种子质量,农民选择更有保障
        1.3.2 大范围的种子认证,全面提高种子质量水平
        1.3.3 节省政府开支,节约劳动力
2 我国的种子认证制度
    2.1 认证体系
    2.2 技术核心
    2.3 成效
3 我国种子认证制度与美国的差异
    3.1 我国的种子认证范围相较于美国的过小
    3.2 认证或审定监管机构不同
    3.3 消费者对待认证种子的态度差异
4 美国种子认证制度对中国的启示
    4.1 我国需扩大种子认证范围
    4.2 我国需成立认证机构协会
    4.3 我国需加强对农村新政策的宣传

(8)吉林省玉米种业竞争力评价及提升路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1.1 玉米的地位和战略作用
        1.1.2 玉米种业的地位和战略作用
        1.1.3 玉米在吉林省的地位和战略作用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
        1.3.1 种业竞争力研究现状
        1.3.2 商业化育种研究现状
        1.3.3 玉米供给侧研究现状
        1.3.4 生产效率研究现状
        1.3.5 竞争力评价方法研究现状
        1.3.6 研究现状评述
    1.4 主要研究内容及框架
        1.4.1 主要内容
        1.4.2 论文框架
    1.5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5.1 研究方法
        1.5.2 技术路线
    1.6 本章小结
第2章 相关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2.1 概念界定
        2.1.1 种子产业与种子行业
        2.1.2 国家竞争力、产业竞争力与企业竞争力
        2.1.3 玉米种业
    2.2 理论基础
        2.2.1 波特竞争理论
        2.2.2 比较优势理论
        2.2.3 制度变迁理论
        2.2.4 可持续发展理论
        2.2.5 系统科学理论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国内外玉米种业发展分析及经验借鉴
    3.1 国外玉米种业发展概况
        3.1.1 美国玉米种业发展概况
        3.1.2 德国玉米商业化育种模式
        3.1.3 法国玉米商业化育种模式
    3.2 国内玉米种业发展概况
        3.2.1 国内玉米种业发展历程
        3.2.2 国内玉米种业发展现状
        3.2.3 国内玉米种业政策法规
        3.2.4 国内玉米生产现状
    3.3 吉林省玉米种业发展概况
        3.3.1 吉林省玉米种业发展历程
        3.3.2 吉林省玉米种业发展现状
        3.3.3 吉林省玉米种业政策法规
        3.3.4 吉林省玉米生产现状
    3.4 吉林省玉米种业存在的差距
        3.4.1 技术差距
        3.4.2 资源差距
        3.4.3 规模差距
    3.5 商业化育种模式经验借鉴
        3.5.1 国外商业化育种模式经验总结
        3.5.2 对吉林省的启示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基于DEA-SBM模型的吉林省玉米品种生产效率研究
    4.1 玉米品种生产效率测度指标体系构建
        4.1.1 生产效率测度指标选取原则
        4.1.2 生产效率投入-产出指标设定
    4.2 问卷检验与描述性统计
    4.3 DEA模型与方法
        4.3.1 CCR模型
        4.3.2 BCC模型
        4.3.3 DEA-SBM模型
    4.4 效率测算及结果分析
        4.4.1 DEA-SBM模型测算
        4.4.2 非有效决策单元冗余分析
    4.5 提升吉林省玉米品种生产效率政策建议
        4.5.1 加快种业资源整合,培植省内驰名种业
        4.5.2 加大科研投入,重视育种单位研发能力建设
        4.5.3 完善良种补贴政策,增加技术采用补贴种类
        4.5.4 加强补贴调节,优化农作物种植结构
        4.5.5 创新低成本、高产出耕作模式,加快集约化进程
        4.5.6 加大玉米种植技术示范推广,鼓励农户尝试新技术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基于主成分分析-BP神经网络的吉林省种子企业竞争力评价
    5.1 种子企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5.1.1 种子企业竞争力评价指标选取原则
        5.1.2 种子企业竞争力评价指标设定
    5.2 种子企业竞争力评价指标数据
    5.3 主成分分析-BP神经网络模型与方法
        5.3.1 主成分分析模型与方法
        5.3.2 BP神经网络模型与方法
    5.4 竞争力评价及结果分析
        5.4.1 基于主成分分析法的竞争力分析
        5.4.2 基于BP神经网络的竞争力训练
        5.4.3 种子企业竞争力指数分析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基于市场需求变化的吉林省玉米品种有效供给能力研究
    6.1 吉林省玉米生产趋势研判
        6.1.1 专用型玉米需求稳中有升
        6.1.2 高品质玉米品种需求加强
        6.1.3 种植过程注重节本增效
        6.1.4 玉米规模化种植程度提高
    6.2 新趋势下吉林省玉米品种供给能力现状
        6.2.1 专用型玉米品种缺口大
        6.2.2 优质品种仍显不足
        6.2.3 省外品种占主导地位
    6.3 供给不足的根源分析
        6.3.1 育种与推广脱节
        6.3.2 体制机制相对落后
        6.3.3 知识产权保护不力
        6.3.4 市场竞争持续加剧
        6.3.5 种业呈现局部泡沫化
    6.4 提高吉林省玉米品种供给能力的对策建议
        6.4.1 推进培植规模化种子企业
        6.4.2 强化种子企业育种主体地位
        6.4.3 提高种子企业经营能力
        6.4.4 加快优良品种选育进程
        6.4.5 建立健全配套体制机制
    6.5 本章小结
第7章 吉林省玉米种业竞争力提升的模式及路径
    7.1 传统育种模式及现存问题
        7.1.1 传统育种模式
        7.1.2 现存问题
    7.2 科企合作育种模式及现存问题
        7.2.1 科企合作育种模式
        7.2.2 现存问题
    7.3 基于商业化育种模式的玉米种业竞争力提升路径
        7.3.1 商业化育种模式构建
        7.3.2 吉林省玉米种业路径选择
    7.4 促进吉林省商业化育种保障措施
        7.4.1 完善配套政策及相关法律法规
        7.4.2 加大育种研发投入力度
        7.4.3 注重科研管理人才储备
        7.4.4 聚焦特色玉米品种选育和推广
        7.4.5 建立种质资源保护共享体系
        7.4.6 循序渐进构建商业化育种体系
    7.5 本章小结
第8章 研究结论及展望
    8.1 研究结论
    8.2 主要创新点
    8.3 研究局限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致谢
导师简介

(9)基于波特钻石理论模型对广西种业竞争力的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研究目的和意义
        1.1.1 研究目的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文献综述
        1.2.1 国内研究概况
        1.2.2 国外种业发展研究现状
    1.3 研究思路和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技术路线
        1.3.3 研究方法
2 理论基础和相关概念
    2.1 钻石理论模型
        2.1.1 竞争相关理论
        2.1.2 波特钻石理论模型概述
    2.2 相关概念
3 全球化背景下我国种业的发展成效
    3.1 世界种业的发展及市场现状
        3.1.1 世界种业现代体系发展
        3.1.2 全球种业市场现状
        3.1.3 世界种业发展特征
    3.2 近年来我国种子产业发展现状
        3.2.1 中国种业的发展成效
        3.2.2 国内种子企业发展经营概况
        3.2.3 国内种业监管与服务体系
4 广西种业现况概述
    4.1 广西种业基本情况
        4.1.1 广西区自然环境和地域条件
        4.1.2 农作物种子基本情况
        4.1.3 农作物种子科研创新
        4.1.4 种业信息工作进展
    4.2 广西种业发展历程
        4.2.1 非商品阶段
        4.2.2 政府控制阶段
        4.2.3 产业化推进阶段
        4.2.4 新型种业体系建设
5 基于波特理论模型的广西种子企业竞争力分析
    5.1 生产要素分析
        5.1.1 自然资源要素
        5.1.2 种质资源要素
        5.1.3 人力资源要素
        5.1.4 科技资源要素
        5.1.5 资本和基础设施要素
    5.2 需求条件分析
        5.2.1 需求结构
        5.2.2 需求规模和成长
    5.3 相关及支持性产业
        5.3.1 相关物流业
        5.3.2 相关农资、米粉产业
    5.4 企业战略、结构和同行竞争分析
        5.4.1 典型企业战略
        5.4.2 企业结构
        5.4.3 同行竞争
    5.5 政府因素分析
        5.5.1 政府投入
        5.5.2 政府政策
    5.6 机遇
        5.6.1 环境开放
        5.6.2 负面清单
        5.6.3 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创新
    5.7 小结
6 基于钻石模型广西种业竞争力提升建议
    6.1 生产要素方面
        6.1.1 加强创新人才培养
        6.1.2 加快科研创新步伐
        6.1.3 加强相关基础设施建设
    6.2 需求条件和企业战略方面
        6.2.1 避免种业大而不强
        6.2.2 突出专业,做精做细
        6.2.3 开辟国外市场
        6.2.4 强化监事会作用
    6.3 相关支持性行业和政府方面
        6.3.1 加快相关行业发展速度
        6.3.2 加大政府资金投入
        6.3.3 加强政府信息传递
        6.3.4 继续加强种子质量监督
        6.3.5 继续出台支持政策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10)安徽省种子企业“育繁推培服”一体化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2.3 国内外研究评述
    1.3 研究方法
        1.3.1 文献研究法
        1.3.2 访谈法
        1.3.3 问卷调查法
    1.4 研究结构及技术路线
        1.4.1 研究结构
        1.4.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相关概念界定与理论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种子企业的一体化经营
        2.1.2 育繁推一体化
        2.1.3 育繁推培服一体化
    2.2 相关理论
        2.2.1 企业一体化战略理论
        2.2.2 交易费用理论
第三章 种子企业一体化经营现状与模式
    3.1 种子企业生产经营概况
        3.1.1 国内种子企业概况
        3.1.2 国外种子企业概况
    3.2 国内种子企业的典型模式
    3.3 国外种子企业的典型模式
第四章 安徽省种子企业“育繁推”一体化的现状与农户需求
    4.1 安徽省主要的种子企业概况
        4.1.1 丰乐种业
        4.1.2 荃银高科
        4.1.3 隆平高科
    4.2 安徽省种子企业“育繁推”一体化现状分析
        4.2.1 丰乐种业
        4.2.2 荃银高科
        4.2.3 隆平高科
    4.3 安徽省种子企业“育繁推”一体化经营主要问题与农户需求分析
        4.3.1 种子企业“育繁推”主要问题
        4.3.2 农户意愿调查与分析
第五章 安徽省种子企业“育繁推培服”一体化模式与机制构建
    5.1 安徽省种子企业“育繁推培服”一体化模式构建
        5.1.1 产业化联合体模式
        5.1.2 公司集团一体化模式
    5.2 安徽省“育繁推培服”一体化运行机制
        5.2.1 基于产业化联合体模式的运行机制
        5.2.2 基于公司集团一体化模式的运行机制
第六章 安徽省种子企业“育繁推培服”一体化的对策与建议
    6.1 种子企业的对策
        6.1.1 重视科研育种,强化独立知识产权
        6.1.2 完善种子销售推广模式
        6.1.3 健全农户培训体系
        6.1.4 开展多种农户服务措施
    6.2 国家政策建议
        6.2.1 加大种子产业的安全监管
        6.2.2 加强对种子品种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
        6.2.3 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简介

四、美国的种子管理与生产概况(论文参考文献)

  • [1]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研究[D]. 孙彤彤. 吉林大学, 2021(01)
  • [2]中国种业政策研究[D]. 吕彦达. 吉林大学, 2020(03)
  • [3]国家、生态、技术、市场 ——棉花与鲁西北社会变迁(1906-2006)[D]. 史晓玲. 山东大学, 2020(08)
  • [4]产业化背景下转基因作物种子法律监管研究[D]. 赵宗豪. 华中农业大学, 2020(02)
  • [5]吉林省玉米种子产业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D]. 季罡. 吉林农业大学, 2020(03)
  • [6]“腾格里”无芒隐子草种子丰产技术研究[D]. 陶奇波. 兰州大学, 2020(01)
  • [7]浅析美国种子认证制度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 黄赛. 南方农业, 2019(31)
  • [8]吉林省玉米种业竞争力评价及提升路径研究[D]. 马琨. 吉林大学, 2019(08)
  • [9]基于波特钻石理论模型对广西种业竞争力的分析[D]. 陆龙千. 广西大学, 2019(01)
  • [10]安徽省种子企业“育繁推培服”一体化模式研究[D]. 陈梦悦. 安徽农业大学, 2019(05)

标签:;  ;  ;  ;  ;  

美国种子管理和生产概况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