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滋病和病毒感染

艾滋病和病毒感染

一、艾滋病与病毒感染(论文文献综述)

黄家声[1](2021)在《我国艾滋就业歧视的司法认定标准重构》文中认为就业是民生之本。近年来,用人单位基于艾滋病毒感染者的艾滋病毒感染状态而实施就业歧视(以下简称为“艾滋就业歧视”)的问题日益凸显,不仅严重损害了艾滋病毒感染者的平等就业权,也不利于社会的和谐稳定。从我国已审结的艾滋就业歧视诉讼来看,基于案由的差异,艾滋就业歧视案件往往作为劳动争议、侵权纠纷等不同类型的案件进行审理,因而在司法中存在不同的认定标准。现行司法认定标准的模糊和混乱,使得艾滋病毒感染者的平等就业权难以得到切实保障。中共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要预防和纠正就业歧视,创设公平就业环境,由此亟需构建一套体系完整、合乎情理、逻辑自洽的艾滋就业歧视司法认定标准,增强司法对艾滋就业歧视案件的救济功能。本文旨在重构我国艾滋就业歧视的司法认定标准。通过梳理我国艾滋就业歧视诉讼的概况,总结现行司法认定标准的不足之处,并结合域外关于歧视的构成要件及抗辩事由的制度规定和司法实践,评判其在认定艾滋就业歧视、保障艾滋病毒感染者平等就业权方面的利弊。最后,建议我国采取客观与责任并举的两阶层范式来重构司法认定标准。首先,在客观阶层上,法院应结合案件事实,判断用人单位是否对艾滋病毒感染者实施了歧视行为,据此可将歧视的构成要件拆解为三个要件:差别对待、不利后果与因果关系。其次,在责任阶层上,进一步细化以真实职业资格、公共卫生利益为由的抗辩制度,判断用人单位是否构成法律意义上的歧视。也就是说,若用人单位客观上实施了歧视行为且无违法阻却事由,其将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上述制度相互作用,层层推进,有助于帮助法院认定用人单位是否构成艾滋就业歧视,以实现消除艾滋就业歧视,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实现之目的,对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具有重大意义。

白雪[2](2021)在《新疆伊犁州艾滋病综合防治效果评价指标体系探索与社会学评价》文中指出目的:构建新疆伊犁哈萨克自治州(以下简称“伊犁州”)艾滋病综合防治效果评价指标体系;对新疆伊犁州艾滋病综合防治效果展开社会学评价;为促进艾滋病防治工作良性发展提供依据与建议。方法:采用德尔菲法经两轮专家函询修订形成新疆伊犁州艾滋病综合防治效果评价指标体系;运用TOPSIS法、综合指数法、功效系数法、WRSR法四种单一传统综合评价方法对三县市艾滋病防治工作展开评价,并采用基于离差最大化法和幂平均合成法两种组合评价方法对综合评价结果评价值及排序结果进行组合;在此基础上,利用系统状态描述的思想,对2010-2019年三县市艾滋病综合防治效果评价结果进行横向、纵向比较,旨在探讨促进艾滋病综合防治工作良性发展的举措。结果:新疆伊犁州艾滋病综合防治效果评价指标体系是采用德尔菲法经两轮专家函询修订形成,两轮专家积极系数分别为93.75%、100%;专家权威系数分别为0.79、0.83;重要性和可行性意见协调系数分别为0.559和0.464、0.724和0.751,各项系数均符合德尔菲法标准,最终确立了由6个一级指标,18个二级指标,34个三级指标构成的新疆伊犁州艾滋病综合防治效果评价指标体系。经现场实证研究证明该体系具有良好的内容效度与结构效度且信度可信,其Cronbach’s Alpha值为0.646。系统收集伊宁市、伊宁县、霍城县2010-2019年间艾滋病综合防治效果指标数据,采用四种传统综合评价方法对其艾滋病防治效果进行社会学评价,评价结果显示各评价方法结果间一致性较好,其Kendall’s W=0.697;运用基于离差最大化法与幂平均合成法对综合评价结果评价值与排序结果分别进行组合,事后检验结果显示组合评价结果与四种单一综合评价结果间相关系数均大于0.7,表明各评价结果密切相关。对评价结果的进一步分析可以看出:纵向比较发现2010-2019年间新疆伊犁州三县市艾滋病综合防治效果呈逐年优化趋势,横向比较结果发现伊宁市艾滋病综合防治效果优于伊宁县与霍城县。结论:运用德尔菲法构建新疆伊犁州艾滋病综合防治效果社会学评价指标体系,利于卫生管理人员聚焦精力监测重点指标,助力提升艾滋病防治效果。评价结果显示新疆伊犁州已开展大量的艾滋病综合防治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果,但三县市艾滋病防治工作情况存在着一定差异,各县市可互相借鉴,取长补短,更好的促进伊犁州艾滋病防治工作良性发展。

姚凤娇,丁盼[3](2020)在《宿州市青年学生艾滋病知识及相关态度调查》文中认为目的了解宿州市青年学生艾滋病相关知识及态度,为教育管理部门开展艾滋病防控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2019年9—12月整群随机抽取宿州市3所高校的1 497名青年学生进行匿名问卷调查,并对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1 497名青年学生对于艾滋病知识的总体知晓率为58.68%,不同性别、年龄、专业、学历和住宿方式的学生艾滋病知识得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对艾滋病病毒/艾滋病的态度总分为83.59±9.03,不同性别、年龄、学历和专业的学生艾滋病态度得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宿州市青年学生艾滋病知识知晓水平及对艾滋病的态度均有待提高,应加强艾滋病知识宣教,并结合不同学生类型从心理学、伦理学和社会学角度出发开展有针对性的防控措施。

韩婷婷[4](2020)在《MicroRNA-146a对HIV感染巨噬细胞调控作用的分子机制研究》文中提出目的:在HIV/AIDS患者体内,巨噬细胞是HIV的“储存库”,但同时也是抗病毒天然免疫应答中重要的抗原提呈细胞。有研究报道,某些microRNAs能够参与调控巨噬细胞抗病毒天然免疫过程。本研究通过建立HIV感染巨噬细胞的体外细胞模型,探究miR-146a在巨噬细胞抗HIV感染天然免疫应答中的调控作用,并阐明其调控机制。方法:首先分离培养巨噬细胞,质粒转染获得HIV病毒,建立HIV感染巨噬细胞模型,通过q-PCR的方法验证感染成功。HIV感染巨噬细胞后,收集细胞,利用Trizol提取细胞总RNA,通过q-PCR的方法筛选出表达量变化最大的miR-146a。人工合成miR-146a的mimics(模拟物)和inhibitor(抑制物),通过转染的方法分别转染进巨噬细胞,使巨噬细胞过表达miR-146a或抑制miR-146a表达,再通过q-PCR和ELISA的方法检测miR-146a对HIV感染巨噬细胞的调控作用及对天然免疫的影响。通过q-PCR和Western blot方法探究miR-146a在HIV感染巨噬细胞过程中的调控机制。结果:在成功建立HIV感染人原代巨噬细胞的体外细胞模型后,通过q-PCR的方法发现巨噬细胞感染HIV后miR-146a的表达量显着增加。通过向巨噬细胞中转染miR-146a的mimics/inhibitor,构建巨噬细胞过表达/抑制miR-146a后,通过q-PCR的方法发现miR-146a可以促进HIV感染巨噬细胞。在过表达miR-146a组中,通过q-PCR和ELISA的方法证实HIV感染巨噬细胞后miR-146a降低巨噬细胞IFN-α的分泌,并且ISGs的表达量也下调,在抑制miR-146a组中,趋势正好相反。通过q-PCR和Western blot方法证实,在HIV感染巨噬细胞后miR-146a促进SOCS-1蛋白的表达。结论:HIV感染巨噬细胞后,miR-146a表达量上升,miR-146a通过上调SOCS-1蛋白的表达,抑制巨噬细胞IFN-α的分泌及ISGs的表达,最终促进HIV感染巨噬细胞。

吴昌鸿[5](2020)在《黄芪提取物对HIV-1的抑制作用及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艾滋病毒即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HIV)是导致艾滋病这一具有严重危害的慢性传染病的病原体,艾滋病毒可以导致被感染者免疫功能的部分或完全丧失,CD4+细胞数目减少,继而引发机会性感染和肿瘤等疾病,其临床表现多种多样。目前,HIV感染已成为影响人类健康的主要公共卫生问题,同样也是严重威胁我国公民健康的重要公共卫生问题。黄芪是我国的一种传统中药,具有益气固表、利水消肿、脱毒生肌、延缓衰老等各种药理功效,在中医中应用广泛。随着对黄芪研究的深入,明确了黄芪提取物的药理作用。研究表明,黄芪主要的化学成分包括黄酮类、皂苷类和多糖类等多种活性物质,具有抗菌、抗病毒、抗肿瘤、保护心脑血管、增强免疫能力等多种作用。其中黄芪提取物的抗病毒作用十分广泛,对以人为宿主的病毒如疱疹病毒、乙型肝炎病毒和禽畜感染病毒如禽流感病毒、猪圆环病毒等也具有良好的抑制作用。本研究采用pNL4-3ΔVif/ΔEnv-EGFP和VSVG假病毒包装系统,转染HEK293T细胞制备病毒,研究黄芪组分:毛蕊异黄酮、黄芪甲苷、黄芪皂苷Ⅱ、Cyclocanthoside E和异黄芪皂苷Ⅰ五种黄芪提取物对HIV-1病毒的作用。利用Western Blot证实了成功制备了病毒,将病毒感染Magi细胞,通过流式细胞术检测病毒感染能力,结果证实黄芪甲苷和异黄芪皂苷Ⅰ能够有效抑制HIV-1病毒的感染,结果显示黄芪甲苷和异黄芪皂苷Ⅰ不能直接杀死病毒。为了进一步探讨黄芪甲苷和异黄芪皂苷Ⅰ抑制HIV-1病毒感染的机制,我提取了经不同药物处理的病毒感染后的宿主细胞总DNA,并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了HIV-1的复制前期、复制后期和整合期的DNA浓度,发现黄芪提取物对HIV-1病毒的整合产生了抑制作用;但Western Blot结果显示黄芪甲苷和异黄芪皂苷Ⅰ并没有直接抑制病毒整合酶的产生。综上所述,本论文通过实验证明了中药黄芪的两类提取物黄芪甲苷和异黄芪皂苷Ⅰ对HIV-1的感染能力产生明显的抑制作用,初步确定了该提取物可能通过抑制HIV-1的整合从而抑制其感染,但具体作用于哪种病毒因子仍有待进一步探究和验证。

毕莹莹[6](2020)在《突显与渐隐 ——《人民日报》2004-2018年艾滋病报道的话语实践》文中认为1981年,美国报告了世界第一例艾滋病病例。此后,艾滋病在全球范围内蔓延,截至2018年,全球感染者逾3790万人。1985年我国报告首例艾滋病患者出现。1985年8月2日,《人民日报》第一次报道了“艾滋病”方面的科研进展,题为:《美科学家研究爱滋病病毒取得进展》,当时使用“爱滋病”而非“艾滋病”,可见艾滋病议题报道早期存在“污名化”现象。2003年是《人民日报》艾滋病报道的拐点。这一年,在胜利抗击“非典”后,温家宝总理在世界艾滋病日当天,看望艾滋病患者并与患者握手,这一举动开创了我国高层领导人公开探望艾滋病患者的先河,增强了公众对艾滋病的科学认知。此后,随着艾滋病防治工作的开展和社会对艾滋病议题认知的改变,媒体对艾滋病报道的话语实践也发生了变化,2004年艾滋病报道的数量更是出现了历年的峰值。本文以2004年至2018年总计15年作为研究时间,研究《人民日报》艾滋病报道共计612条。基于文本分析的基础,结合费尔克拉夫、梵迪克等人的话语分析理论,分别从新闻话语、权力话语、知识话语及人文话语四个角度入手,阐述《人民日报》如何对艾滋病报道进行话语实践。在第一章中从新闻的选择特性即:宏观性、典型性和及时性切入,分析艾滋病报道的新闻话语产生过程,发现话语选择上注重多元和理性表达。第二章中分析党报的权力话语,随着艾滋病相关政策的出台和认知偏向的修正,《人民日报》开始通过政策法规的完善和落实、国家领导人走访慰问等举动践行权力话语,但不再倾向于大量的报道数量。第三章中从健康传播的角度,阐述艾滋病知识话语的呈现,通过艾滋病防治知识的普及和艾滋病药物科研进展来传递健康信息。第四章中突显报道的人文关怀,体现在慎重使用艾滋病用语,尊重艾滋病患者、感染者自身感受,新闻评论彰显宽容理性等方面。总的说来,《人民日报》在艾滋病报道上权力话语渐隐,人文话语不断增添,吻合了政治环境和社会环境的需要,报道数量的下降不代表关注度的下降,相反在承担媒体职责的同时,积极为艾滋病患者和感染者创造宽松的社会舆论环境,引导公众更加包容和理性的看待艾滋病,传播积极的主流价值观。

田龙[7](2020)在《HAART治疗SIVmac239感染恒河猴免疫细胞亚群和血浆细胞因子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HIV)侵入人体造成CD4+T细胞减少是导致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cquired immunodeficiency syndrome,AIDS)的根本原因。近年来随着 HAART(Highly active antiretroviral therapy,HAART)的普及和治疗方案的改进绝大多数HIV感染者血浆病毒载量得到很好的控制,外周血CD4+T细胞计数也可以维持在正常水平。但是随着患者年龄增高和高效抗逆转录病毒治疗时间的延长HIV感染者患非HIV定义性疾病(Non-AIDS-defining diseases,NAD)的风险越来越高,且已经成为影响HIV感染者生存质量重要因素的因素之一。越来越多的证据证明非艾滋病相关性疾病的风险与感染者体内免疫激活和炎症水平密切相关。对此,我们进行了以下几部分的研究。第一部分:HAART治疗感染者与未感染者差异基因的筛选及生物信息学分析.HIV病毒感染以后长期潜伏以及病人长期服药导致机体处于复杂的免疫激活和炎症状态,这造成很难通过体量有限的体内及体外实验获得比较全面的免疫激活和炎症结果。而生物信息学技术可以通过数据库收集整理多个实验中艾滋病感染者的基因检测数据。按照感染毒株,感染时间,给药情况,性别,年龄,种族背景和组织样本进行重新分组可以在展开实验室实验前精确的预测实验验证的重点方向和使用的样本量。本研究筛选了 HAART治疗的HIV感染者与未感染者CD4+T淋巴细胞、CD8+T淋巴细胞、单核细胞以及HAART治疗的HIV感染者与未治疗的精英感染者PBMC间的差异基因并对差异基因进行了基因本体(Gene Ontology,GO)、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yoto Encyclopedia of Genes and Genomes,KEGG)和 PPI 网络(蛋白互作网络,Protein protein interaction network)分析在生物信息学水平上系统的研究了HAART治疗的艾滋病感染者淋巴细胞免疫激活所涉及的主要基因以及这些基因的功能。此外,本实验还在miRNA水平上分析了 HIV感染者与健康对照的差异。结果显示HAART治疗可以降低多数炎症基因的表达但也会升高CD4+T中趋化受体IL-7R和CX3CR1,CD8+T细胞中NFKBIA以及单核细胞内CXCL10等促进免疫激活和炎症基因的表达。HAART治疗后各淋巴细胞亚群通过不同的途径调节免疫激活和炎症状态。CD4+T淋巴细胞主要是下调白细胞活化的调节通路和白细胞激活的负调节基因的表达。CD8+T淋巴细胞下调固有免疫的正向调节、αβCD8+T细胞活化。单核细胞则通过上调细胞因子介导的信号通路、淋巴细胞趋化性作用基因,下调适应性免疫应答、细胞防御应答、NK细胞介导的免疫基因来影响HIV感染者的免疫激活过程。此外还发现HAART治疗能改变SERPINA1、S100A9、IFIT2和CD247等肿瘤发生相关的基因的表达,以及对胰岛素抵抗、神经元凋亡等通路的影响。第二部分:HAART治疗SIVmac239感染恒河猴血浆细胞因子表达水平及其与疾病特征的相关性分析.通过生物信息学技术的筛查获得了 HAART治疗改变感染者基因表达的数据,那么能否在建立的实验动物模型体内检测到能反映炎症状态的细胞因子水平发生相对应的改变?本实验通过Luminex液相芯片技术对HAART治疗的SIVmac239感染恒河猴的这几类细胞因子在感染前、慢性感染期、HAART治疗和停药状态下的血浆浓度进行研究并分析这些细胞因子变化与疾病特征的相关性。实验结果显示本研究发现在静脉注射SIVmac239的恒河猴在感染的慢性期血浆中细胞因子的浓度均有所升高。在HAART治疗期间,TGF-β1和IP-10的浓度无论变化趋势还是与疾病特征的相关性都与临床相符合,IL-1β和IL-6的血浆浓度没有随着病毒水平的下降而降低,反而在停止HAART治疗后才逐渐下降并基本维持在HAART治疗前的水平。第三部分:HAART治疗SIVmac239感染恒河猴免疫细胞亚群变化及其与疾病特征的相关性分析.检测血浆中细胞因子的浓度变化可以很好的了解炎症动态但是不能很好的反应HAART治疗SIVmac239感染恒河猴免疫激活状态。也不能系统的知道免疫激活与炎症之间的联系。因此,本实验通过多色流式技术检测了 HAART治疗SIVmac239感染恒河猴免疫细胞亚群的数量和比例的变化并分析了这些免疫细胞亚群与细胞因子表达水平的相关性。实验结果显示分化程度较高的CD4+TEMRA、CD4+TCM和CD4+TEM细胞亚群在艾滋病疾病进程中呈下降的趋势而分化程度较低CD4+naiveT细胞在艾滋病疾病进程中比例呈上升的趋势。HAART治疗也没有改变HIV感染后CD8TEMRA细胞亚群比例持续减少CD8’naiveT 比例持续增加变化的总体趋势.HAART治疗并不能有效恢复CD8+TCM细胞的水平.PD-1作为程序性死亡分子在终末分化的CD4+TEMRA和CD8+TEMRA细胞表而高度表达这在相应的naiveT细胞表面低水平表达。HAART治疗降低PD-1分子在CD8+T记忆细胞亚群表面的表达只发生在治疗的前期。给药112天BI细胞在外周血中比例上升,且外周血中具有吞噬功能的经典型单核细胞和激活的CD14+CD169+单核细胞比例也发生明显增多。CD8+CD38+T作为外周血CD4+T计数恢复的指标在HAART治疗SIVmac239感染恒河猴模型体内得到了验证。

王明深[8](2020)在《故意传播艾滋病行为的刑法规制研究》文中认为艾滋病(AIDS)是一种由艾滋病病毒(HIV)引起的、对人体健康危害极大、致死率极高的传染病。自艾滋病在医学上被发现以来,其在世界范围内迅速扩散传播,包括中国在内的世界各国都面临着严峻的艾滋病传播形势。然而,在现实社会中却有人基于各种原因或动机实施故意传播艾滋病的行为,这严重损害了人体健康。对于故意传播艾滋病的行为,世界上许多国家都选择用《刑法》进行规制,并对行为人施以较为严厉的刑罚。在我国,有关法律法规、司法解释对规制故意传播艾滋病行为作出了相关规定。但是,我国《刑法》在规制故意传播艾滋病行为的方面却存在缺陷和不足,无法有效规制故意传播艾滋病行为。本文以故意传播艾滋病行为的刑法规制作为研究内容,旨在对完善我国《刑法》的规定,提出一定的立法建议。本文共分为四章,第一章对故意传播艾滋病行为进行了简要概述,通过介绍艾滋病的概念与传播途径,进而分析了故意传播艾滋病行为的概念和特征,简要叙述了我国法律法规、司法解释中关于规制故意传播艾滋病行为的相关规定;第二章评析了我国刑法学界中对故意传播艾滋病行为定罪量刑的四种主要观点,指出了各种观点的合理之处和局限性;第三章介绍并分析了俄罗斯、越南和美国关于规制故意传播艾滋病行为的刑法规定,以期为我国规制故意传播艾滋病行为提供参考和借鉴;第四章根据前文的分析,针对我国《刑法》在规制故意传播艾滋病行为方面存在的缺陷,提出增设“故意传播艾滋病罪”的建议,并对该罪的犯罪形态、犯罪构成、法定刑进行分析论述,对该罪名的条文表述提出立法构想。

周海燕[9](2020)在《基于赋权增能理论的健康教育对社区老年人艾滋病KAP的实践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通过前期调查研究,旨在了解成都市社区老年人艾滋病知识、态度、行为及其健康教育现状与需求。随后,结合目标人群特点及社区实际情况,基于赋权增能理论指导,构建一个符合我国国情、科学、规范、操作性强,适合社区老年人艾滋病健康教育与行为干预的方案,并科学评价基于该理论的健康教育在促进社区老年人艾滋病KAP方面的有效性,从而进一步推广应用,达到有效预防艾滋病蔓延,助力我国艾滋病防治计划顺利实施,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发展。方法本研究包括调查研究和干预研究两部分,分两阶段开展。第一阶段:社区老年人艾滋病KAP调查研究。研究类型为横断面调查,以成都市第一、二、三绕城高速为参照物,按照距离市中心的远近,采用便利抽样的方法,抽取成都市管辖的三所社区(1)锦江区:水井坊社区;(2)龙泉驿区:龙平社区;(3)邛崃市:文星社区,年龄在50~80岁的399名社区老年人作为调查对象,问卷采用自设《社区老年人艾滋病KAP调查问卷》,包括一般人口学特征、生活经历、艾滋病基本知识、艾滋病相关态度、HIV/AIDS高危行为及艾滋病相关防治需求六个方面内容,通过问卷调查,了解社区老年人艾滋病KAP现况及健康教育需求,并探析影响其艾滋病KAP的因素。针对以上分析,提出并制定社区艾滋病健康教育诊断、方案与计划,为第二阶段开展干预研究提供理论依据。第二阶段:基于赋权增能理论的艾滋病健康教育干预方案构建与实践研究。研究类型属类实验性研究,以第一阶段调查社区为基础,随机选取其中一个社区符合研究条件的94例社区老年人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试验组与对照组,以社区居委会为中心,按地理位置,居委会以南为试验组,居委会以北为对照组。课题组成员结合前期社区老年艾滋病KAP诊断性调查,同时结合社区老年人参与不足的问题,聚焦社区老年人面对艾滋病防治的脆弱性,试验组采用“社区老年人赋权增能的艾滋病健康教育方案”,对照组采用常规艾滋病健康教育,干预周期为6个月。分别于干预前后采用《社区老年人艾滋病KAP调查问卷》、《安全套使用自我效能》量表进行资料的收集,以社区老年人艾滋病基本知识知晓率及艾滋病相关态度、艾滋病高危行为、安全套使用效能得分等作为测评指标并进行组间和组内比较,客观评价基于赋权增能理论的健康教育对促进社区老年人艾滋病KAP的效果。结果(一)社区老年人艾滋病KAP调查研究1.社区老年人一般情况本研究共发放问卷420份,有效问卷399份,回收有效率为95.0%。最终,水井坊社区、龙平社区、文星社区实际调查人数分别为127、143、129人;平均年龄为(67.9±5.3)岁;民族以汉族为主;在婚者占比达64.7%;老年人受教育程度普遍偏低;目前同配偶及子女居住者占多数。2.社区老年人生活经历调查结果显示,绝大部分社区老年男性有吸烟或饮酒史;接受过艾滋病健康教育者仅占17.3%;老年人普遍有性生活的需求;但安全套使用率低,最近一年内使用过安全套者仅为34.8%。3.社区老年人艾滋病基本知识调查结果显示,社区老年人艾滋病基本知识总知晓率为42.4%,非传播途径知晓率普遍偏低。影响因素分析显示:年龄、文化程度、婚姻状况、每月收入、是否接受过艾滋病健康教育、认为老年人(50岁以上)是否有性生活的需求均为社区老年人艾滋病基本知识知晓情况的主要影响因素。4.社区老年人艾滋病相关态度调查结果显示,社区老年人对艾滋病感染者存在一定程度的歧视与偏见态度,但44.1%的老年人表示有必要提供艾滋病自愿咨询检测(VCT)服务,为预防艾滋病性病,39.6%的老年人表示愿意坚持使用安全套。影响因素分析显示:文化程度、是否接受过艾滋病健康教育为社区老年人艾滋病相关态度的主要影响因素。5.社区老年人HIV/AIDS高危行为调查结果显示,社区老年人HIV/AIDS高危行为总体情况较好,但尚存高危行为,其中属艾滋病高危行为前两位分别是“性活动前喝酒”“有过一个及以上性伴侣”(特指非婚状态),占比分别为64.2%、28.1%。影响因素分析显示:文化程度、婚姻状况、家中人口数、目前是否喝酒、是否接受过艾滋病健康教育、运动情况为社区老年人HIV/AIDS高危行为的主要影响因素。6.社区老年人艾滋病相关防治需求调查结果显示,社区老年人对艾滋病防治具有较高的需求。在艾滋病相关知识的获取途径上,仍以传统的艾滋病宣传方式为主,其中获取途径前三位分别是:宣传册/栏、电视、卫生工作者,占比分别为64.9%、61.7%、48.1%;最喜欢或最易接受的艾滋病健康教育或宣传方式,前三位分别是:宣传册子、社区/村委会的公益活动、公共场所宣传栏/广告牌,占比分别达66.9%、55.9%、50.1%;最想了解的艾滋病知识前三位是:预防知识、感染后表现、治疗护理办法,占比分别达92.0%、87.0%、81.5%;出现性病症状后,社区老年人首选的就诊方式前三位分别是:去综合医院就诊、去专科医院就诊、去私人诊所就诊,占比分别为41.9%、30.1%、19.8%。可见社区老年人艾滋病相关防治需求仍具有较大的完善空间,需积极采取措施满足其艾滋病相关防治需求。(二)基于赋权增能理论的艾滋病健康教育干预方案构建与实践研究1.两组资料的回收与剔除情况本研究在干预前共发放问卷94份(试验组47份,对照组47份),两组各回收47份,回收率100.0%。在研究过程中,试验组剔除1名;对照组剔除2名,脱落1名。最终干预后发放问卷90份(试验组46份,对照组44份),试验组回收有效问卷46份,对照组回收有效问卷44份,有效率为100.0%。2.干预前社区老年人一般情况、生活经历、安全套使用自我效能、艾滋病知识-态度-行为及防治需求比较干预前,分别对两组研究对象的一般情况、生活经历、安全套使用自我效能、艾滋病知识-态度-行为、艾滋病相关防治需求情况进行比较。结果显示,两组研究对象在以上各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示两组资料基线水平齐,具有可比性。3.干预后社区老年人生活经历、安全套使用自我效能、艾滋病知识-态度-行为及防治需求比较生活经历比较分析:干预后对照组和试验组老年人在“您曾经吸烟吗”和“您曾经喝酒吗”及“您认为老年人(50岁以上)有性生活的需求吗”“是否接受过艾滋病健康教育”条目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条目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安全套使用自我效能得分比较分析:干预后两组老年人安全套使用自我效能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在干预前后老年人安全套使用自我效能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对照组在干预前后老年人安全套使用自我效能得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艾滋病基本知识知晓率比较分析:干预后两组老年人艾滋病基本知识总知晓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试验组总知晓率明显高于对照组;试验组在干预前后艾滋病基本知识总知晓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对照组在干预前后老年人艾滋病基本知识总知晓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艾滋病相关态度比较分析:试验组艾滋病相关态度得分与对照组得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试验组艾滋病相关态度较对照组积极;试验组在干预前后艾滋病相关态度总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在干预前后老年人艾滋病相关态度总得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HIV/AIDS高危行为比较分析:试验组老年人HIV/AIDS高危行为总得分与对照组总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干预后试验组老年人行为较对照组更积极;试验组干预前后老年人HIV/AIDS高危行为总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干预前后老年人HIV/AIDS高危行为总得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艾滋病相关防治需求比较分析:干预后两组当出现性病症状后首选的就诊方式人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试验组倾向于积极就医的人数比例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调查发现,目前社区老年人艾滋病基本知识知晓率有待提高,歧视态度有待转变,社区老年人艾滋病高危行为的改善是防治的难点与关键,而社区老年人对艾滋病知识的获取和需求呈现多样化特点,健康教育的开展需有针对性且势在必行。基于赋权增能的艾滋病健康教育干预方案,有利于促进社区防艾健康教育纵深发展,能有效改善社区老年人自我防治能力、树立正确的艾滋病知识、态度,提高老年人参与防艾主体意识,挖掘老年人防艾潜力,促使老年人在性生活方面保持良好心态,能够有效地与性伴沟通协商并掌握正确使用安全套的能力,增强自我保护意识,减少艾滋病高危行为的发生,值得进一步推广运用。

张旭[10](2020)在《HIV-1病毒Nef蛋白抑制剂的筛选及其作用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研究目的艾滋病是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引起的一种慢性传染病,主要传播途径包括血液接触,母婴传播和性传播三种,因其具有致命性,且尚无彻底治愈药物的特点,成为威胁人类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艾滋病未能得以根治的主要原因是有病毒储藏库的存在。目前的联合抗逆转录病毒治疗方法(cART)主要靶向艾滋病毒编码蛋白中的三种酶活性蛋白。但15种HIV编码蛋白中还有许多潜在的病毒机制及可能的药物靶点仍未得到充分研究。为了清除HIV-1的病毒储藏库,已经开发出各种治疗策略,其中包括“HIV-1病毒储藏库的震和杀”(“shock and kill”)。“shock and kill”研究的关键问题之一是如何修复HIV-1感染受损的免疫系统,恢复宿主的免疫监控,以达到清除病毒的效果。长期以来HIV-1的Nef蛋白可以通过介导细胞表面MHC-I的下调,帮助HIV-1逃避免疫系统的监控。寻找一种新型的特异性拮抗Nef下调MHC-1的抗病毒药物具有重大的学术价值和应用价值。本研究试图从FDA批准已经在临床上使用的化合物库中希望筛选一个能够特异性拮抗Nef蛋白的抗病毒药物,从而恢复细胞表面的MHC-I的表达,增加免疫系统对HIV-1感染细胞的应答反应,为临床上增强对HIV-1的免疫监控提供一种新的治疗策略。研究内容和方法首先,本研究利用分子克隆技术构建HIV-1 Nef-GFP蛋白稳定表达的荧光载体系统,通过细胞转染,流式细胞术等方法,在HEK293T细胞中验证Nef-GFP表达载体能够有效抑制细胞表面MHC-I的表达。进一步再通过高通量药物筛选,筛选出Nef抑制MHC-I表达的拮抗剂洛伐他汀。其次,通过病毒的包装和体外扩增,过表达Nef和SERINC5,ELISA等实验方法,验证洛伐他汀是否能够抑制同样被Nef下调的CD4和SERINC5,并抑制由Nef引起的病毒复制能力。通过病毒体外感染,共培养等实验来检测洛伐他汀是否促进自体的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通过免疫杀伤反应清除感染细胞,并进一步测试洛伐他汀抑制从HIV-1感染者中分离出的CD4+T淋巴细胞的病毒反弹,验证洛伐他汀的抗病毒效果。最后,通过分子对接实验、位点突变、和免疫共沉淀方法,探讨洛伐他汀特异性拮抗Nef蛋白恢复MHC-I表达的分子机制。研究成果本研究通过流式高通量药物筛选系统对FDA批准已在临床上广泛使用的的药物库进行药物筛选工作,我们发现一种他汀类药物洛伐他汀,不仅可以显着拮抗Nef蛋白下调MHC-I的表达,还可以拮抗Nef抑制的CD4和SERINC5的表达,并在野生型HIV-1病毒感染的CD4+T细胞中验证了洛伐他汀对MHC-1和CD4的下调有抑制作用,抑制作用呈现剂量依赖性。体外CD4+T细胞自体感染实验和自体CD8+T细胞共培养实验中,加入特定组合的HIV-1抗原肽模拟体内病毒感染情况,发现洛伐他汀处理后,感染细胞中病毒复制被有效并持续的抑制,说明洛伐他汀能有效抑制病毒颗粒的内源性感染性。通过细胞杀伤实验检测结果,发现洛伐他汀处理后,感染的CD4+T细胞的CTLs杀伤毒性显着增加,表明洛伐他汀还可以促进自体CTLs,并且有效抑制从HIV-1感染者中分离出的CD4+T淋巴细胞的病毒反弹。另外,我们通过分子对接实验,计算洛伐他汀可能与Nef-MHC-I复合物作用的位点,并通过分子突变实验加以证实。我们还发现洛伐他汀通过直接与Nef蛋白作用,干扰Nef-MHC-AP-1复合物的形成,从而抑制Nef蛋白对MHC-I的下调。结论本研究筛选出一种有前景的抗HIV-1病毒药物洛伐他汀。洛伐他汀可以拮抗Nef介导的MHC-I、CD4和SERINC5的下调,增强CD8+T细胞的CTLs反应,抑制病毒的复制,有助于临床上增强抗HIV-1的免疫监控呼吸道合胞体病毒(RSV)是最常见的呼吸道病毒,它与儿童肺炎、细支气管炎和婴幼儿死亡率显着相关。Micro RNAs(mi RNAs)是一种内源性非编码小RNAs,在基因调控中发挥作用,并与宿主免疫反应和疾病进展相关。在本研究中,为了识别儿童肺炎相关潜在的生物标志物,同时研究RSV相关儿童肺炎的分子机制,我们分析了患RSV轻症肺炎和重症肺炎儿童全血样本的全转录组和微小RNA组。我们发现RSV重症肺炎患儿全血mi RNAs和编码RNA(m RNA)表达谱发生改变,差异明显。在RSV重症肺炎患儿中,hsa-mi R-1271-5p、hsa-mi R-10a-3p、hsa-mi R-125b-5p和hsa-mi R-30b-3p这四种mi RNAs被显着上调。进一步,我们对RSV重症肺炎的特异性mi RNA的靶标基因进行了比较。利用基因功能富集分析法(GO分析)对这些靶基因进行分析,发现大多数靶基因参与炎症和免疫反应,包括NF-k B信号通路、MAPK信号通路和T细胞受体信号通路。我们的发现将有助于识别重症肺炎的生物标志物和新的药物设计策略,并用用以治疗的RSV重症肺炎儿童。

二、艾滋病与病毒感染(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艾滋病与病毒感染(论文提纲范文)

(1)我国艾滋就业歧视的司法认定标准重构(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一)工作权是艾滋病毒感染者的基本人权
        (二)歧视认定标准是司法保障艾滋病毒感染者工作权的重要基石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
    四、研究方法
        (一)案例分析法
        (二)比较研究法
        (三)学科交叉分析法
第一章 我国艾滋就业歧视的司法认定困境
    一、艾滋就业歧视诉讼概况
    二、现行艾滋就业歧视的司法认定标准
        (一)行政诉讼
        (二)劳动争议
        (三)侵权纠纷
    三、对现行司法认定标准的评析
        (一)多元案由的竞合与冲突
        (二)现行标准无法充分认定歧视
        (三)现行体系难以进一步完善
        (四)司法认定标准亟待重构
第二章 比较法视野下艾滋就业歧视的司法认定标准
    一、艾滋就业歧视的构成要件
        (一)艾滋就业歧视的构成要件类型
        (二)域外关于构成要件的司法实践
        (三)对我国的启示
    二、艾滋就业歧视的抗辩事由
        (一)艾滋就业歧视的抗辩事由类型
        (二)域外关于抗辩事由的司法实践
        (三)对我国的启示
第三章 我国艾滋就业歧视司法认定标准的重构
    一、重构艾滋就业歧视的构成要件
        (一)差别对待
        (二)不利后果
        (三)因果关系
    二、细化艾滋就业歧视的抗辩事由
        (一)真实职业资格抗辩
        (二)公共卫生利益抗辩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2)新疆伊犁州艾滋病综合防治效果评价指标体系探索与社会学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研究内容与方法
    1.研究对象
    2.内容与方法
        2.1 研究内容
        2.2 研究方法
    3.质量控制
    4.统计方法
    5.技术路线
结果
讨论
小结
致谢
参考文献
附件
综述 艾滋病综合防治效果评价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新疆医科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导师评阅表

(3)宿州市青年学生艾滋病知识及相关态度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1.2 方法
        1.2.1 调查工具
        1.2.1. 1 一般情况调查表
        1.2.1. 2 艾滋病病毒/艾滋病相关知识调查表
        1.2.1. 3 艾滋病态度调查表
        1.2.2 调查方法
        1.3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2.1 基本情况
    2.2 艾滋病知识知晓情况
    2.3不同人口学特征的学生艾滋病知识得分情况
    2.4 宿州市青年学生艾滋病态度情况
    2.5 不同人口学特征的学生艾滋病态度得分情况
3 讨论
    3.1 宿州市青年学生艾滋病知识知晓情况
    3.2 宿州市青年学生对艾滋病态度情况

(4)MicroRNA-146a对HIV感染巨噬细胞调控作用的分子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中英文对照表
前言
    1 艾滋病与人类免疫缺陷病毒
        1.1 艾滋病简介及流行现状
        1.2 HIV的结构与基因
        1.3 HIV的复制周期
    2 巨噬细胞与HIV感染
        2.1 巨噬细胞与天然免疫
        2.2 HIV感染巨噬细胞
    3 MicroRNA与宿主抗病毒天然免疫
        3.1 MicroRNA的简介及形成过程
        3.2 miRNA调控宿主抗病毒天然免疫
实验材料
    1 细胞及质粒
        1.1 巨噬细胞与细胞系
        1.2 病毒质粒与菌株
    2 试剂及设备
        2.1 主要实验试剂和耗材
        2.2 主要仪器设备
        2.3 主要引物序列
    3 主要试剂配制方法
实验方法
    1 细胞培养
        1.1 原代巨噬细胞分离培养
        1.2 HEK293t细胞系和TZM-bl细胞系培养
    2 质粒的转化、提取和转染
        2.1 质粒的转化
        2.2 质粒的提取
        2.3 质粒转染
    3 利用TZM-bl细胞测病毒滴度(Luciferase assay荧光素酶实验)
    4 细胞RNA提取、逆转录cDNA、q-PCR
        4.1 提取细胞总RNA(Trizol法)
        4.2 RNA逆转录cDNA
        4.3 q-PCR
    5 蛋白免疫印迹(Western blot)
        5.1 蛋白提取
        5.2 蛋白定量(BCA)
        5.3 蛋白变性
        5.4 配胶
        5.5 电泳
        5.6 转膜切膜
        5.7 封闭
        5.8 孵育一抗和二抗
        5.9 ECL化学发光显色
    6 酶联免疫分析法检测血清中IFN-α
        6.1 标准品稀释及洗涤液配制
        6.2 加样
        6.3 孵育及洗涤
        6.4 加酶与温育
        6.5 洗涤
        6.6 显色与终止
        6.7 测定与计算
    7 数据统计分析及图形绘制
实验结果
    1 成功建立HIV感染人原代巨噬细胞模型
        1.1 分离培养人原代巨噬细胞
        1.2 转染HIV的全长质粒获得HIV病毒
        1.3 HIV感染人原代巨噬细胞
    2 HIV感染巨噬细胞后miR-146a的表达量显着增加
        2.1 HIV感染巨噬细胞后,miR-146a的表达变化明显
        2.2 miR-146a与 gag的表达有明显的相关性
    3 miR-146a促进HIV感染巨噬细胞
        3.1 巨噬细胞过表达/抑制miR-146a
        3.2 miR-146a促进HIV感染巨噬细胞
    4 HIV感染巨噬细胞后miR-146a降低IFN-α的分泌量
        4.1 HIV感染巨噬细胞后miR-146a降低IFN-α的分泌
        4.2 HIV感染巨噬细胞后miR-146a降低干扰素刺激基因的表达
    5 HIV感染巨噬细胞后miR-146a促进SOCS-1 蛋白的表达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MicroRNAs调控HIV感染过程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5)黄芪提取物对HIV-1的抑制作用及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艾滋病的研究进展
        1.1.1 艾滋病流行现状
        1.1.2 艾滋病毒简介
        1.1.3 艾滋病毒检测
        1.1.4 艾滋病治疗研究进展
        1.1.5 中医药与艾滋病治疗
    1.2 中药黄芪的研究进展
        1.2.1 黄芪主要化学成分
        1.2.2 黄芪提取物抗病毒作用研究
        1.2.3 黄芪提取物其他药理作用研究
    1.3 主要研究内容及意义
第2章 黄芪提取物对HIV-1 抑制作用研究
    2.1 引言
    2.2 材料、试剂与仪器
        2.2.1 实验所用菌种和细胞系
        2.2.2 常规质粒
        2.2.3 抗体
        2.2.4 实验仪器
        2.2.5 化学试剂
        2.2.6 相关试剂配制
    2.3 实验方法
        2.3.1 细胞培养与传代
        2.3.2 细胞冻存及复苏
        2.3.3 药物处理细胞
        2.3.4 MTT实验
        2.3.5 贴壁293T细胞PEI转染法
        2.3.6 病毒收集和保存
        2.3.7 蛋白质免疫印迹
        2.3.8 病毒感染实验
        2.3.9 结果处理与统计学分析
    2.4 实验结果
        2.4.1 黄芪提取物细胞毒性检测
        2.4.2 HIV-1 病毒包装及加药处理
        2.4.3 不同药物处理后HV-1 病毒感染能力检测
    2.5 分析与讨论
第3章 黄芪提取物对HIV-1 抑制作用的机制研究
    3.1 引言
    3.2 材料、试剂与仪器
        3.2.1 实验所用细胞系
        3.2.2 抗体
        3.2.3 实验仪器
        3.2.4 化学试剂
    3.3 实验方法
        3.3.1 细胞总DNA提取实验
        3.3.2 实时荧光定量PCR
        3.3.3 蛋白质免疫印迹
        3.3.4 结果处理与统计学分析
    3.4 实验结果
        3.4.1 黄芪甲苷和异黄芪皂苷Ⅰ影响HIV-1 的整合
        3.4.2 黄芪甲苷和异黄芪皂苷Ⅰ不直接抑制HIV-1 的病毒活性
        3.4.3 黄芪甲苷和异黄芪皂苷Ⅰ不直接抑制整合酶的合成
    3.5 分析与讨论
第4章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及参加科研情况
致谢

(6)突显与渐隐 ——《人民日报》2004-2018年艾滋病报道的话语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媒体职责:艾滋病报道的新闻话语生产
    第一节 艾滋病报道的选择
        一、宏观性:艾滋病疫情现状的呈现
        二、典型性:互为话语性的实践
        三、及时性:把握艾滋病报道的时效度
    第二节 多元话语主体的选择
        一、艾滋病患者、感染者的心声
        二、围绕艾滋病创作的作品
        三、国际报道凸显成果
第二章 话语转变:艾滋病报道的权力话语渐隐
    第一节 艾滋病政策法规的报道及落实
        一、政策法规内容的报道
        二、宣传教育活动的开展
    第二节 政府官员开展艾滋病防治工作
        一、出席相关会议
        二、开展走访慰问活动
    第三节 艾滋病议题报道强度的弱化
        一、报道数量的递减
        二、报道主题和体裁的缺失
第三章 信息传递:艾滋病报道的知识话语传播
    第一节 艾滋病防治知识普及
        一、艾滋病的形成机理及预防
        二、艾滋病误区的消除
    第二节 艾滋病药物科研进展
        一、中医药防治的成效
        二、国内外疫苗的研发
第四章 共情关怀:艾滋病报道的人文话语突显
    第一节 慎重使用艾滋病用语
    第二节 关注艾滋病相关群体境况
        一、艾滋病患病、感染人群形象的转变
        二、抗艾人士投身防治事业的坚守
    第三节 新闻评论彰显宽容理性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7)HAART治疗SIVmac239感染恒河猴免疫细胞亚群和血浆细胞因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主要英文缩写词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HAART治疗感染者与未感染者差异基因的筛选及生物信息学分析
    第一节 引言
    第二节 实验材料
    第三节 实验方法
    第四节 实验结果
    第五节 讨论
第二部分 HAART治疗SIVmac239感染恒河猴血浆细胞因子与疾病特征的相关性分析
    第一节 引言
    第二节 实验材料
    第三节 实验方法
    第四节 实验结果
    第五节 讨论
第三部分 HAART治疗SIVmac239感染恒河猴免疫细胞亚群与疾病特征的相关性分析
    第一节 引言
    第二节 实验材料
    第三节 实验方法
    第四节 实验结果
    第五节 讨论
参考文献
综述 艾滋病免疫激活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基本情况
硕士期间论文发表情况

(8)故意传播艾滋病行为的刑法规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故意传播艾滋病行为的概述
    1.1 艾滋病的概述
        1.1.1 艾滋病的概念及简介
        1.1.2 艾滋病病毒的传播途径
    1.2 故意传播艾滋病行为的概述
        1.2.1 故意传播艾滋病行为的概念
        1.2.2 故意传播艾滋病行为的特征
    1.3 我国法律法规、司法解释对故意传播艾滋病行为的规定
第二章 我国对故意传播艾滋病行为定性的争议及其分析
    2.1 以传播性病罪对故意传播艾滋病行为进行定性
        2.1.1 定性依据
        2.1.2 存在的不足
    2.2 以故意杀人罪对故意传播艾滋病行为进行定性
        2.2.1 定性依据
        2.2.2 存在的不足
    2.3 以故意伤害罪对故意传播艾滋病行为进行定性
        2.3.1 定性依据
        2.3.2 存在的不足
    2.4 以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对故意传播艾滋病行为进行定性
        2.4.1 理论依据
        2.4.2 存在的不足
第三章 域外国家对故意传播艾滋病行为的规定及其启示
    3.1 俄罗斯刑法对故意传播艾滋病行为的规定及对我国的启示
    3.2 越南刑法对故意传播艾滋病行为的规定及对我国的启示
    3.3 美国法律对故意传播艾滋病行为的规定及对我国的启示
第四章 完善故意传播艾滋病行为刑法规制的立法建议
    4.1 增设故意传播艾滋病罪
    4.2 故意传播艾滋病罪的立法构想
        4.2.1 故意传播艾滋病罪的犯罪形态
        4.2.2 故意传播艾滋病罪的犯罪构成
        4.2.3 故意传播艾滋病罪的法定刑
    4.3 故意传播艾滋病罪的条文表述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9)基于赋权增能理论的健康教育对社区老年人艾滋病KAP的实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第一部分 前言
    一、研究背景
        (一)艾滋病疫情现况
        (二)老年人艾滋病现况
    二、研究目的
        (一)了解社区老年人艾滋病KAP现状及其影响因素
        (二)基于赋权增能理论,构建艾滋病健康教育方案并评价其效果
    三、研究意义
        (一)降低老年艾滋病感染发生率,助力国家艾滋病防治计划实施
        (二)激发艾滋病防治活动积极性,增强防艾能力,促进老年健康
        (三)拓展艾滋病健康教育理论,提升社区老年人艾滋病防治效果
    四、研究伦理
    五、操作性定义
        (一)老年人
        (二)艾滋病
        (三)知-信-行
        (四)脆弱性
        (五)赋权增能
    六、技术路线图
第二部分 文献回顾
    一、健康教育在艾滋病领域中的应用研究现况
        (一)国外艾滋病健康教育现况
        (二)国内艾滋病健康教育现况
    二、知信行理论在艾滋病领域中的应用研究现况
        (一)知信行理论的内涵
        (二)国外老年人艾滋病知信行研究现况
        (三)国内老年人艾滋病知信行研究现况
    三、赋权增能理论的研究现况
        (一)起源与发展
        (二)概念与主要特征
        (三)国外赋权增能理论主要实践模式
        (四)国内赋权增能理论主要实践模式
第三部分 社区老年人艾滋病KAP调查研究
    一、研究类型
    二、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来源
        (二)样本量计算
        (三)研究工具与指标
        (四)调查方法
        (五)统计学分析方法
        (六)质量控制
    三、研究结果
        (一)社区老年人一般情况
        (二)社区老年人生活经历
        (三)社区老年人艾滋病基本知识
        (四)社区老年人艾滋病相关态度
        (五)社区老年人HIV/AIDS高危行为
        (六)社区老年人艾滋病相关防治需求
    四、讨论
        (一)社区老年人一般情况和生活经历
        (二)社区老年人艾滋病基本知识及影响因素分析
        (三)社区老年人艾滋病相关态度及影响因素分析
        (四)社区老年人HIV/AIDS高危行为及影响因素分析
        (五)社区老年人艾滋病相关防治需求
    五、小结
        (一)提高艾滋病知晓率与改善艾滋病态度势在必行
        (二)艾滋病防治行为转变实属当务之急
        (三)拓宽并完善社区老年人艾滋病知识的获取途径是必然选择
第四部分 基于赋权增能理论的艾滋病健康教育干预方案构建与实践研究
    一、社区老年人赋权增能的艾滋病健康教育方案构建
        (一)理论依据
        (二)赋权增能实现过程
        (三)社区老年人赋权增能的艾滋病健康教育理论模式
        (四)具体实施内容
    二、社区老年人赋权增能的艾滋病健康教育实践研究
        (一)研究类型
        (二)研究对象与方法
        (三)研究结果
        (四)讨论
第五部分 研究结论
    一、社区老年人艾滋病KAP调查研究结论
        (一)社区老年人艾滋病基本知识知晓率待提高、歧视态度待转变
        (二)社区老年人艾滋病防治行为是关键与难点
        (三)社区老年人艾滋病知识的获取和需求呈现多样化
    二、基于赋权增能理论的艾滋病健康教育干预方案构建与实践研究结论
        (一)有助于提高社区老年人的知-信-行水平,增强防艾能力
        (二)有利于激发艾滋病防治活动积极性,促进老年健康
第六部分 研究局限与展望
    一、研究局限
        (一)研究对象与研究周期
        (二)偏倚
        (三)评价指标待完善
    二、研究展望
        (一)扩大研究规模,延长干预周期
        (二)减少偏倚
        (三)进一步拓展评价指标
参考文献
综述 基于赋权增能理论视角下社区老年人艾滋病防治行为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专着及科研成果

(10)HIV-1病毒Nef蛋白抑制剂的筛选及其作用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和中英文对照表
第一部分 :HIV-1 病毒Nef蛋白抑制剂的筛选和及其作用机制研究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前言
        1.1 HIV的研究背景
        1.2 Nef蛋白的研究进展
        1.2.1 Nef蛋白的基本特征
        1.2.2 Nef介导的HIV病毒躲避免疫监控的机制
        1.3 抗HIV-1药物的研究进展
        1.3.1 抗HIV-1的治疗方法
        1.3.2 抗病毒药物的种类
        1.3.3 开发抗病毒药物的靶标
    第2章 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材料
        2.1.1 实验菌株
        2.1.3 实验主要质粒和小分子
        2.1.4 主要试剂耗材
        2.1.5 实验仪器
        2.2 实验方法
        2.2.1 受试者临床样本入排标准及医学伦理
        2.2.2 细胞培养
        2.2.3 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s)的分离
        2.2.4 人原代T淋巴细胞的分离培养
        2.2.5 贴壁细胞系的传代
        2.2.6 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ISA)
        2.2.7 HEK293T细胞转染实验
        2.2.8 流式细胞术
        2.2.9 单轮感染试验
        2.2.10 病毒体外扩增和感染实验
        2.2.11 自体CD4~+和CD8~+T细胞共培养实验
        2.2.12 细胞毒性杀伤实验
        2.2.13 分子对接
        2.2.14 Western Blot实验
        2.2.14 免疫共沉淀
        2.2.15 蛋白纯化实验
        2.2.16 表面等离子体共振实验
        2.3 技术路线
    第3章 实验结果
        3.1 高通量筛选Nef抑制MHC-I表达的拮抗剂,恢复MHC-I的表达
        3.2 洛伐他汀有效抑制Nef介导的MHC-I下调
        3.3 洛伐他汀拮抗Nef介导的CD4和SERINC5 的下调以及抑制病毒颗粒的内源性感染性
        3.4 在野生型HIV-1 感染期间,洛伐他汀可以抑制MHC-I和 CD4 分子的下调
        3.5 洛伐他汀的预处理可增强HIV-1 感染者对重新激活的潜伏库的自体CTL应答
        3.6 洛伐他汀直接作用于Nef,阻断Nef与 AP-1 的相互作用
    第4章 讨论
    第5章 展望
    第6章 结论
第二部分 :通过整合微小RNA组(mi RNAome)和转录组分析鉴定呼吸道合胞体病毒(RSV)引起的小儿肺炎中mi RNA与 m RNA的互作关系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前言
    第2章 实验材料与方法
        2.1 病人样本收集
        2.2 RNA提取实验
        2.3 高通量测序
        2.4 实时荧光定量PCR(q RT-PCR)
        2.5 数据分析
    第3章 实验结果
        3.1 利用高通量测序分析RSV轻症肺炎和RSV重症肺炎患儿全血标本中mi RNA和mRNA差异表达
        3.2 对选定的mi RNA进行验证,鉴定潜在的诊断性mi RNA生物标志物
        3.3 差异表达miRNA靶基因的预测与鉴定
    第4章 讨论
参考文献
综述
附录 细胞株来源
个人简介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四、艾滋病与病毒感染(论文参考文献)

  • [1]我国艾滋就业歧视的司法认定标准重构[D]. 黄家声. 中国政法大学, 2021(09)
  • [2]新疆伊犁州艾滋病综合防治效果评价指标体系探索与社会学评价[D]. 白雪. 新疆医科大学, 2021(08)
  • [3]宿州市青年学生艾滋病知识及相关态度调查[J]. 姚凤娇,丁盼. 职业与健康, 2020(22)
  • [4]MicroRNA-146a对HIV感染巨噬细胞调控作用的分子机制研究[D]. 韩婷婷. 大理大学, 2020(05)
  • [5]黄芪提取物对HIV-1的抑制作用及机制研究[D]. 吴昌鸿. 天津大学, 2020(02)
  • [6]突显与渐隐 ——《人民日报》2004-2018年艾滋病报道的话语实践[D]. 毕莹莹. 华中师范大学, 2020(02)
  • [7]HAART治疗SIVmac239感染恒河猴免疫细胞亚群和血浆细胞因子研究[D]. 田龙. 北京协和医学院, 2020(05)
  • [8]故意传播艾滋病行为的刑法规制研究[D]. 王明深. 兰州大学, 2020(01)
  • [9]基于赋权增能理论的健康教育对社区老年人艾滋病KAP的实践研究[D]. 周海燕.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20(02)
  • [10]HIV-1病毒Nef蛋白抑制剂的筛选及其作用机制研究[D]. 张旭. 广州医科大学, 2020(01)

标签:;  ;  ;  ;  ;  

艾滋病和病毒感染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