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大的钻井平台出口合同圆满结束

最大的钻井平台出口合同圆满结束

一、Largest Contract for Rig Export Wound up Successfully(论文文献综述)

樊丛维[1](2021)在《中国科技兴海视域下海洋强国战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向海而兴,背海而衰。人类社会几千年来的发展史不断在印证这一事实。而中国近代以来的心路历程也在告诫着我们,只有认识海洋、利用海洋、经略海洋,中华民族才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以此为背景,中国适时提出海洋强国战略。海洋强国战略包含的内容十分丰富,对其研究也需要运用更加多维、更加独特的视角,从而为海洋强国的建设贡献出更多力量。在全球化不断发展的今天,科技在维护海洋安全、发展海洋经济、改善海洋环境等众多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在海洋事业中居于核心地位。因此,科技兴海应当成为中国建设海洋强国的重要路径。文章第一部分是中国科技兴海视域下海洋强国战略的分析框架。首先要从理论角度重新审视科技与海洋战略的关系,从传统海洋战略理论和现代海洋战略理论中为中国科技兴海视域下建设海洋强国探寻理论基础。同时,根据对现有官方文件的全面解读,可以将海洋强国战略划分成四个维度,即海洋安全、海洋经济、海洋环境、海洋科技。由此可见,海洋科技是海洋强国战略的其中一个层面。因此,科技兴海是海洋强国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科技兴海对于维护海洋安全、发展海洋经济、改善海洋环境起到重要作用,通过作用于其他三个维度的变量对海洋强国战略整体施加影响,在海洋强国战略中发挥引领全局的作用。文章第二部分注重研究中国科技兴海视域下海洋强国战略建设目标。在科技兴海的助推下,中国应当注重科技手段和平解决海洋争端、依靠科技实力妥善应对海上威胁、发挥科技效能稳定地区海洋秩序,建设和平性海洋强国;同时,发挥科技要素的核心作用,实现规则引领、理念引领、路径引领,建设引领型海洋强国;最后,要不断提升公共产品供给质量、强化全球治理参与能力、夯实国际海洋合作基石,建设负责任海洋强国。进而以目标为指引,推动中国加速建设海洋强国。文章第三部分着重分析中国科技兴海视域下海洋强国战略面临的挑战。科技的进步扩充了海洋安全的内涵,同时也加剧了海洋权益争端,进而强化国家间了海上对抗的风险,海洋安全形势因此变的更为复杂;同时,科技要素强化了世界上海洋强国的海洋能力与意愿,世界海洋格局发展失衡,极化趋势明显;最后,在科技要素的推动下,传统海洋议题发展出了新的特征,新兴海洋议题也在不断出现,而且海洋与其他国际政治议题的联系日益密切,国际海洋政治议题不断增多。有鉴于此,应当准确定位当前挑战,仔细审视现实问题,为中国科技兴海视域下建设海洋强国奠定基础。文章第四部分拟为中国科技兴海视域下建设海洋强国提供路径选择。中国为了更好地迎接海洋强国建设过程中面临的挑战,必须发挥科技要素在中国海洋强国战略中的核心作用。针对当前所面临的现实挑战,中国需要依照科技兴海视域下海洋强国战略的建设目标,对科技兴海视域下建设海洋强国的路径选择做出筹划。在建设海上丝绸之路、维护地区海洋安全、提升海洋行为能力三大领域重点发力,并通过科技要素对这三个方面提供强大的支撑,有序推中国海洋强国建设。

王晓泉[2](2020)在《试析中俄上中下游全链条多业一体化油气合作模式》文中研究指明中俄油气合作近年发展迅速,但仍有巨大潜力未得到挖掘。在国际油价持续低迷和西方制裁情况下,俄罗斯需增加油气开采与出口,希望通过深化对华油气合作换取资金、技术和市场。中俄能源发展利益契合,能源安全相互依存增大,加之两国战略协作紧密、各领域合作机制健全,中国应抓住机遇加强对俄油气合作。国际油气合作事关重大国家利益,中俄两国政府需加强顶层设计,与企业共同制定油气合作战略规划,并将油气合作所涉及的金融、油服、炼化、装备和造船等诸多领域合作纳入规划之中,推动油气合作朝着政经互动、大企业和大项目引领、上中下游全链条多业一体化的方向发展,同时加强能源外交战略协作,共同构建地区和世界能源秩序。

宋建欣[3](2020)在《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维护南海主权权益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南海争端”主要是指中国与越南、菲律宾、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以及文莱在南海的领土主权和海洋权益问题上存在的争议与分歧。改革开放后,针对南海声索国对南海岛礁的大肆侵占以及美、日等域外大国对南海争端的频繁干预,中国共产党主要从外交、经济、军事、法律等多个层面着手,坚定地维护中国南海主权权益,为解决南海争端、维护南海和平做出了卓越贡献,充分彰显了中国共产党的政治智慧与勇气。本研究立足于已有研究成果,坚持问题导向,搜集和挖掘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文献、报刊文本、国外相关文献等资料,运用系统分析、比较分析以及交叉研究等方法,从宏观透视和微观探究的双向逻辑就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维护南海主权权益的具体策略与实践展开较为系统全面的考察,并在总结经验与反思不足的基础上,从多个维度尝试性地提出了新时代中国共产党进一步维护南海主权权益的对策及启示。具体来讲,本论文主要分六章:第一章是绪论。这一部分主要介绍与分析了本文的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国内外学界关于中国共产党维护南海主权权益问题的研究现状,本文的研究方法、研究思路、创新之处与不足。这部分内容系统地回答了为何开展本研究、如何开展本研究等问题,为本文的全面展开奠定了必要的基础。第二章是南海争端的相关概述。南海争端是本研究的核心概念,介绍核心概念的基本方面是开展本研究的逻辑前提。这一部分主要从产生根源、基本内涵与现实状况三个层面来介绍南海争端的基本方面。首先,从历史因素、经济因素、地缘因素以及法律因素四个方面分析了南海争端产生的根源。其次,从岛礁主权问题、海域划界问题、海洋资源问题以及“航行自由”问题四个层面论述了南海争端的基本内涵。最后,概括了南海争端的现状,即域外大国继续干预,域内国家磋商合作,整体局势依然严峻。第三章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维护南海主权权益的依据及基础。这一部分主要从历史依据、法理依据、理论基础以及现实基础四个维度来阐释中国共产党维护南海主权权益的依据与基础。中国对南海诸岛的最早发现与命名、持续开发与管制,国际社会对中国南海主权的承认共同构成了中国共产党维护南海主权权益的历史依据。适用于处理主权争端的国际法原则、与南海问题有关的具有法律性的国际条约以及相关中国法律为中国共产党维护南海主权权益提供了法律依据。马克思恩格斯的海权思想、中国共产党维护海洋主权权益理论是中国共产党维护南海主权权益的理论依据。晚清政府、国民政府以及改革开放前中国共产党在南海的维权实践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进一步有效维护南海主权权益奠定了实践基础。第四章是新时期中国共产党维护南海主权权益的实践。新时期,中国共产党依据南海局势的发展态势,在不同历史阶段有针对性地出台了一系列维护南海主权权益的政策,并将其落实为了具体实践。本部分主要从坚持中国南海立场不动摇、努力提升南海防御能力、积极推动南海区域建设、运用和平方式处理争端四个向度梳理与概括了新时期中国共产党维护南海主权权益的实践内容。第五章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维护南海主权权益的实践。本章与第四章共同构成了全文的核心部分,即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维护南海主权权益的实践内容。本章主要从贯彻国家海洋强国战略、强化对南海的管控与开发、深化与南海各国的伙伴关系、应对域外大国对南海争端的干预四个方面爬梳了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为维护南海主权权益所作的大量工作。第六章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维护南海主权权益的成效、经验与启示。具体来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维护南海主权权益的成效可以概括为以下四点,即有效控制南沙部分岛礁、顺利完成北部湾划界、岛礁建设取得显着成果以及南海和平稳定得以维持。本文在系统梳理与分析中国共产党南海维权实践内容的基础上,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维护南海主权权益的基本经验概括为始终坚持南海诸岛属于中国的基本立场、始终坚持以协商谈判和平处理南海争端、始终坚持“搁置争议,共同开发”方针、始终坚持发展海上军事力量与执法力量这四个方面。最后,本文从南海问题的现状出发,并结合过去中国共产党在维护南海主权权益方面积累的经验和存在的不足,较具针对性地提出了此后中国共产党维护南海主权权益的四点启示:全面深化同域外大国及东盟的友好关系、加速推进与南海声索国的共同开发进程、继续强化人民海军的远海防御能力建设、更加注重运用法律手段来解决南海争端。

刘力华[4](2019)在《“冰上丝绸之路”建设研究 ——以产业合作为中心》文中指出“冰上丝绸之路”建设研究是基于地理概念的北极、北极圈和北冰洋以及与相关国家的合作。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北极海冰逐渐消融,使北极航线的通航成为可能,并使“冰上丝绸之路”的建设具有现实可行性。“冰上丝绸之路”依托北极航线东北航道,并经过俄罗斯北部沿海支点港口,通过西北欧向南到达欧洲,是亚欧间最便捷的海运通道。论文以要素禀赋理论、区域经济一体化理论、地缘经济理论、海权理论等相关理论作为重要支撑,在“冰上丝绸之路”框架下重点分析了航道与港口基础设施建设、北极能源合作、围绕“冰上丝绸之路”建设相关金融合作以及预期效应、存在的问题和对应策略。开展“冰上丝绸之路”建设,首先要加强基础设施建设。航道及港口基础设施建设取决于多方面条件,其中,东北航道出现的无冰期时间窗口以及沿途海峡自然状况是航线规划的依据,统一港口互联互通标准、合作便利化标准以及资源秉赋标准是确定支点港口的前提。要加强顶层设计,推动开发软硬件基础设施,加强港口及港口城市功能的综合规划,全面提升东北航道适航条件和商业价值。其次,要加强能源产业合作,能源产业合作是“冰上丝绸之路”建设的重点,尤其是同俄罗斯开展的北极油气开发合作,应提高到国家战略层面加快推动。为了加快能源产业合作,应以各类特色产业园区建设为契入点,开展能源平台型项目合作;以合作项目实施为着力点,加强跨国能源合作的制度建设。再次,要加强金融合作。深化沿线跨国金融合作,是“冰上丝绸之路”航道及港口基础设施建设和能源产业合作的重要保障。金融合作的内容,既包括商业银行、多边机构的信贷合作,也包括资本市场的债权、股权等多元化跨境投融资合作。为了更好的开展金融合作,沿线国家须在跨境支付结算清算、金融基础设施互联互通、跨国金融监管等领域加强合作。“冰上丝绸之路”建设之于我国经济发展意义重大。首先,沿线国家海量基础设施建设需求,有利于转移国内过剩产能,为中资企业“走出去”提供更为广阔的展业空间。其次,中俄油气资源开发合作,将利于中国能源进口多元化,缓解能源结构性矛盾,保障能源安全,并带动能源技术装备产业结构升级。再次,与沿线国家的项目合作,将为我国金融贸易发展提供广阔蓝海。通过推动CIPS(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业务发展,能够助力人民币国际化。“冰上丝绸之路”建设也面临着诸多问题和困境。首先,极寒地区自然条件恶劣,项目推进难度较大,尤其是北极油气资源的开采、存储等技术支持有待进一步创新。其次,航道建设以及能源产业合作资金需求大,需要更大力度的金融合作支持。再次,北极资源的开发要兼顾生态环境保护,相关制度性合作机制需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基于这些外部条件,“冰上丝绸之路”建设需要全面、系统、务实的规划,这也是论文研究的应有之义。

李途[5](2019)在《主权声索能力、战略竞争程度与中国的南海政策》文中研究指明2010年以来,随着南海局势的升温,国际上出现了越来越多的指责中国因实力崛起导致南海政策逐渐向“强势”转变的声音。他们认为,实力的提升鼓励中国在南海问题上采取“机会主义”升级政策,美国介入的压力迫使中国在南海问题上采取“实用主义”合作政策。但是,这一分析路径的问题在于:中国的崛起早在20世纪90年代就已经开始了,彼时中国的领土争端政策(包括南海政策)并没有因此变得更为强硬,反而通过和平谈判的方式解决了大部分陆地边界问题。另外,中国也没有利用小布什政府忙于中东反恐之际扩大在南海的军事存在,而是相继加入《南海各方行为宣言》和《东南亚友好合作条约》。反倒是在奥巴马政府以“航行自由”为名公开介入南海争端的情况下,中国不仅采取了更为强硬的维权措施,而且主动采取行动加强对南海岛礁的实际控制。借助于领土争端研究中关于实力和国际环境压力的分析,本文提出,相较于现实主义的“机会主义扩张”论,主权声索能力和战略竞争程度的变化能够更好地解释中国在南海问题上的政策演变。首先,主权声索能力的提升既可能鼓励争端国采取武力升级政策,因为它具备这样的实力可以在可承受的代价范围内使用武力实现其领土目标,也可能让争端国对争端未来的解决持有更为乐观的评估,反而不太可能主动挑起冲突。因此,意图的判断至关重要。但是,在安全困境和“预防性动机”的心理作用下,主权声索能力的下降也会导致争端国主动采取武力升级政策,以争取在当前实力对比还不算太糟糕的情况下率先实现领土目标。其次,国际环境压力往往会促使一国在领土问题上采取妥协合作政策,以集中精力应对更为紧迫的安全威胁。但是,争端国通常不会在具有重要军事和战略价值的领土争议问题上让步,领土问题上的让步也不应以损害争端国的安全利益为代价。也就是说,当领土争端本身还涉及较高程度的战略竞争性议题时,即使面临着国际环境压力,争端当事国也很难在领土争议问题上进行让步,甚至会主动使用武力升级争端,展示本国行动的决心,防止主权和安全利益受到进一步损害。具体在南海问题上:第一,当中国的主权声索能力出现相对提升,且面临战略竞争程度较高的国际环境压力时,中国更有可能采取中低烈度的升级政策。例如:1995年的美济礁事件、2012年的黄岩岛对峙事件以及2013年以来的南沙岛礁建设。第二,当中国的主权声索能力出现相对下降,且面临战略竞争程度较高的国际环境压力时,中国更有可能采取高烈度的升级政策。例如:1974年的西沙海战和1988年的赤瓜礁海战。第三,当中国的主权声索能力出现相对下降,且面临战略竞争程度较低的国际环境压力时,中国更有可能采取拖延政策。例如:20世纪80年初在南沙问题上提出“搁置争议、共同开发”的政策。第四,当中国的主权声索能力出现相对提升,且面临战略竞争程度较低的国际环境压力时,中国更有可能采取合作政策。例如:与越南解决北部湾划界问题、与东盟达成《南海各方行为宣言》、与菲律宾签署“联合海洋地震工作协议”、低调处理“981”钻井平台事件,以及积极推进“南海行为准则”磋商。中国主权声索能力的变化以及大国战略竞争程度的变化,深刻地影响着南海地区局势的演变。两者相互影响,贯穿于南海争端发展的始终,造就了今天南海问题多边化和复杂化的局面。以上构成了南海问题的特殊性和复杂性,远非现实主义的“机会主义”和“扩张主义”的论断可以概括。尽管中国在这一时期采取了总体“强势”的维权行为,但这并不意味着中国的南海政策与之前相比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为国内经济发展营造良好的国际环境,防止争端破坏中国与周边关系大局,仍然是中国外交政策的现实需要,特别是在中国崛起和“中国威胁论”盛行的大环境下更是如此。如何在海上维权和地区维稳之间实现平衡始终是中国南海政策的核心目标。为此,中国采取了积极作为和自我约束相结合的方式来实现这两个相互矛盾的目标。无论如何,经过2010年以来的发展,南海问题已经从地区国家之间的岛屿主权争端发展成为中美大国战略竞争的一部分。大国战略竞争的实质是实力和影响力之争。美国介入南海问题能够在多大程度上制衡中国,不仅取决于其介入的程度和意愿,也取决于中国塑造地区环境的能力。为此,需要区分南海问题的两个方面:一是中国与东盟国家的领土主权和海洋权益争端,二是中国与美国之间的大国战略竞争。在构建必要的海上军事威慑、推动中美海上合作的同时,中国应当充分利用地区国家国内政治的变化为南海问题降温带来的有利契机,主动塑造南海合作性议题,积极参与地区安全机制,走出被美国设置的议题牵着走的被动局面。

姚皓[6](2019)在《绿色供应链背景下干散货船舶投资选择模型及其实证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中国经济的增长,投资合作不断增加,然而资源短缺、生态破坏也对经济的发展产生严重影响。绿色供应链背景下“一带一路”的战略实施,各类基础设施、船舶修造、港口修建和航道建设等拓展业务,以及航运和贸易的急剧增长都推动了船舶工业在国际市场的竞争与大量投资。通过在自贸区实行免征进口和增值税政策,对船舶投资者产生巨大吸引力,为中国的船舶工业的产能转移提供难得机会,成为中国建立国际产能合作和中国标准的迫切需求。自工业革命开始,干散货船便是世界工业的助推力量,尽管工业扩张的驱动因素有所变化,贸易发生震荡,但是干散货船仍是工业发展的重要力量。在航运经营中,干散货船不仅盈利能力和劳动力需求中占据重要领先地位,在航运最主要的货物贸易类型中占据重要地位。然而在船舶工业产能过剩和环境污染的双重背景下,船舶工业转型升级和绿色化、智能化发展成为当前船舶发展的大势所趋。低排放、低油耗、节能环保型高技术绿色船舶已经成为航运业和船舶制造业产业的必然趋势。绿色船舶具有自身要求和标准,从设计、建造、运营、修理直到拆解,不仅面临诸多不确定因素,具有一定的市场风险,盲目投资就会导致投资效益的下降,因此,急需在船舶制造与航运市场环境统一的前提下,构建绿色供应链背景下干散货船舶投资选择模型,为现代船舶投资决策提供有利借鉴。本文对船舶投资选择问题研究建立在前人已完成的相关投资经济性指标成果基础上,重点研究投资决策方案的筛选问题。通过界定船舶投资选择、绿色供应链背景下船舶投资的内涵,分析了绿色供应链背景下船舶投资选择的现状和问题,构建绿色供应链背景下干散货船舶投资选择研究框架,首先进行绿色供应链背景下船舶投资选择模型初步构建,进行绿色供应链背景下干散货船舶投资选择过程分析和投资决策类型分析,进而确定绿色供应链背景下船舶投资选择影响因素。进一步分析干散货船舶投资选择指标的不确定性,结合云模型与前景理论进行绿色供应链背景下干散货船舶投资选择模型构建。再次,构建绿色供应链背景下干散货船舶投资选择双重群决策融合机制,进而测度投资选择一致度和构建反馈控制机制。最终给出绿色供应链背景下干散货船舶投资选择实例和实证研究,并提出干散货船舶投资选择保障策略。首先,界定了绿色供应链、船舶投资选择与绿色供应链背景下船舶投资选择的内涵与特征,通过分析绿色供应链背景下船舶投资选择存在的现状和问题,构建绿色供应链背景下干散货船舶投资选择群决策初步模型和基于云模型和前景理论的群决策模型构建,以及投资选择群决策模型的一致度测度和反馈机制,并分析不同章节内容的关联关系。第二,绿色供应链背景下干散货船舶投资选择模型理论构建研究。通过分析绿色供应链背景下船舶投资选择准则,进而分析干散货船舶投资选择过程,包括决策主体,备选方案,指标评价及决策后果。对投资决策类型,包括决策目标和决策状态类型进行界定,分析绿色供应链背景下干散货船舶投资选择的影响因素。第三,绿色供应链背景下干散货船舶投资选择模型构建。通过绿色供应链背景下指标的不确定性分析,利用二阶正态云模型进行指标云化,实现指标的定量转化,进而引入具有动态参考点和风险态度的前景理论,并结合云模型,构建干散货船舶投资选择前景决策理论模型。第四,绿色供应链背景下干散货船舶投资选择双重群决策融合机制。基于不确定性语言变量和数值打分对干散货船舶投资选择进行属性评价,并进行语言等级和隶属度的一一映射,通过集结群决策专家的评价,并测度干散货船舶投资选择的一致性水平,提出群决策专家的反馈控制机制,从而实现干散货船舶投资选择的较高满意度水平。第五,绿色供应链背景下船舶投资选择实证研究。基于语言变量评价绿色供应链背景下干散货船舶投资选择模型和双重群决策融合机制,对比上述两种干散货船舶投资选择的决策效率,提出投资选择方案,并对绿色供应链背景下干散货船舶投资选择的关键因素进行敏感新分析。最后,提出了绿色供应链背景下干散货船舶投资选择保障措施。从绿色供应链背景下干散货船舶投资选择过程提出保障措施,包括内外部因素保障、群体决策保障以及反馈控制保障措施。实现绿色供应链背景下干散货船舶投资选择的综合保障。

汪雨虹[7](2018)在《振华重工并购美国F&G公司的财务风险控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经济全球化在改革开放的推动下得到了迅猛发展,各大企业为了实现资源的合理高效配置,使得企业规模得到进一步扩张,都开始施行跨国并购。但是很多企业的跨国并购最终是以失败告终的,究其原因主要是风险太大,没有对风险进行有效管控。本文通过对振华重工并购美国F&G公司中产生的财务风险及控制研究,试图提炼出面向我国工程机械企业具有普适性的对策与启示。本文在己有的研究基础上,首先简要界定工程机械企业,简介跨国并购与跨国并购财务风险的定义与类型,基于产业组织理论、并购动因理论、协同效应理论及风险管理理论的指导,以振华重工跨国并购美国F&G公司为出发点,研究分析了并购前期、中期、后期所存在的财务风险。跨国并购前期存在于战略层面的财务风险主要是估值风险、决策风险,考虑到工程机械企业在一个国家经济中的重要地位,振华重工的此次跨国并购可谓历经艰辛。接下来分析并购中期操作层面的风险,主要有政策风险、融资风险、外汇风险,通过三种融资方式比较,分析振华重工在融资时做出的选择孰优孰劣,提出有针对性的解决方案。最后,在并购后期,主要介绍偿债风险、盈利风险和整合风险,利用一系列财务指标,对振华重工并购后的财务数据进行横向纵向比较,客观阐释了此次并购的可取之处。通过综合评价法量化分析主要风险的权重,确定企业未来的主攻方向。最后根据案例分析结果表明,振华重工此次并购是符合企业长远规划、帮助企业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有助于企业在激烈的国际化竞争中站稳脚跟。这其中控制风险的有效途径主要是.:审慎选择并购企业、科学进行价值评估、建立风险管控机制、使用金融工具降低外汇风险、优化支付方式、强化整合作用等。希望通过本文的研究,总结振华重工跨国并购的经验和教训,并且对其他企业并购带来启示。

谭庆政[8](2017)在《大连A船厂钻井平台营销策略研究》文中认为近些年来,受国际金融危机余波的影响,全球经济仍在滑坡,海洋工程装备制造市场的运营更是屡遭瓶颈。由于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企业经营成本大、资金周转较为迟钝,因此许多业内的中小企业已经濒临倒闭,许多大企业虽然还在继续运营,但是却很难保证盈利。A公司是我国海洋工程装备制造行业中的一家大型企业,A公司在近些年中为了适应市场的竞争,已经逐渐的将主营目标定位于海洋工程钻井平台市场,虽然该市场受到美国页岩油的挤压并不景气,但是在能源越来越少的将来,能源业仍然是一枝独秀,因此,A公司面对未来极具诱惑的海洋工程钻井平台市场,他们将经营目标主动向海洋工程钻井平台市场转型。然而,以修理改装建造为传统的A公司要想在海洋工程领域占领一席之地,转型成为国际一流的海工制造企业,他们还需要不断提高管理及业务水平,提升企业自身实力,才能在国内外市场上斩获得更多订单,进而使企业向越来越好的方向上发展。在这样的局势下,对海洋工程市场的清醒认识及结合自身特点制定出合适自身发展的营销策略对A公司的生存和发展变得越来越重要。本文以国际及国内海工行业发展的历史及现状为切入,继而对国内外钻井平台宏观环境和行业环境进行了分析,然后,通过STP理论对钻井平台市场进行了市场细分及A公司的目标定位和定价,又通过SWOT工具分析了公司的实际情况和系统地阐述了A公司在国际市场竞争中所处的地位,最后,提出了在当前形势下A公司应采取的市场营销策略和营销保障措施。

杜宝君[9](2014)在《英利集团国际物流项目风险管理研究》文中提出在当前,我国的第三方物流业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但目前我国第三方物流企业的项目风险管理水平不高,相关理论不够完善。因此提高第三方物流企业的项目风险管理水平,挖掘第三方物流的市场发展潜力,提升物流系统的安全可靠性,保证人民安全以及社会的和谐可持续发展,有着现实的意义。本文从风险识别、评估和应对三个方面,对项目风险管理理论进行了概述;根据第三方物流业发展的现状,结合第三方物流项目风险管理的特殊性,阐述了第三方物流项目风险管理的特点;以英利集团国际物流项目风险管理的实际案例为实证对象,从定性评价和定量计算两个角度,对如何识别、评估和应对项目风险,做出了积极的尝试和探索;针对第三方物流企业存在的主要风险提出了具有可操作性的防范措施,来防范和规避不必要的风险,提高工作效率,增强企业竞争力,为第三方物流企业乃至整个物流系统的有效运行提出了合理的建议。本文在如下几个方面进行了有创见性的探索:(1)对第三方物流的定义进行了界定,通过分析物流风险的具体特征,将复杂的第三方物流风险分解为简单易懂的风险因素,把这些因素按层次关系逐级递阶,构建了第三方物流的风险评价指标体系。(2)本文运用SWOT分析法对英利集团案例项目风险进行识别,从定性分析的角度构建案例项目风险的评价指标体系;运用模糊综合评价的方法,构建数学模型,从定量计算的角度对风险进行评估,并对得到的评估结果进行客观理性的分析和评价。这种定性评估和数理计算相结合的方式,对于推进第三方物流的风险管理研究,具有一定的启发意义。(3)在案例项目风险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方面,本文采用了层次分析法来确定各个指标的权重值,使其更具合理性,更符合客观实际并易于进行定量分析,解决了在物流项目风险管理中群体专家的决策评价结果的一致性以及评价指标合理分配的问题,从而提高了模糊综合评判结果的准确性。

高利群[10](2013)在《从目的论看企业介绍类文本汉译英 ——关于《振华重工回眸与展望》的翻译报告》文中认为本翻译报告是关于企业介绍类文本的汉译英,原文是《振华重工回眸与展望》。原文的语言特点是汉语短句较多,句间缺少明显的逻辑连接词,句子表达富有感染力。由于汉英两种语言在句法和文化上有很大差异,并且企业简介是目的性很强的宣传文本,如果译者按照传统的翻译理论,盲目追求形式对等,就会影响译文的宣传性效果。目的论恰好为翻译企业简介这种目的性强的文本提供了一种新的视角,目的论强调翻译的目的性,即翻译目的决定翻译方法,这为企业简介翻译提供了理论基础。本翻译报告主要有五大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引言,介绍了中国企业简介英译的意义和目的;第二部分介绍了原文的特点及写作目的;第三部分介绍了目的论的提出和发展,以及目的论的三大原则;第四部分分析了目的论三原则对企业简介汉译英的指导作用;第五部分对整个翻译报告作了总结,指出目的论三原则对企业简介汉译英的指导作用,翻译中的遗留问题,以及翻译感悟。

二、Largest Contract for Rig Export Wound up Successfully(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Largest Contract for Rig Export Wound up Successfully(论文提纲范文)

(1)中国科技兴海视域下海洋强国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起与意义
        (一)选题缘起
        (二)研究意义
    二、文献综述
        (一)国外研究现状
        (二)国内研究现状
        (三)综述评析
    三、研究框架与方法
        (一)研究框架
        (二)研究方法
    四、研究创新与不足
        (一)创新之处
        (二)不足之处
第一章 中国科技兴海视域下海洋强国战略的分析框架
    第一节 中国科技兴海视域下建设海洋强国的理论基础
        一、传统海洋战略理论
        二、现代海洋战略理论
    第二节 中国海洋强国战略维度
        一、海洋安全维度
        二、海洋经济维度
        三、海洋环境维度
        四、海洋科技维度
    第三节 科技兴海在中国海洋强国战略中的地位
        一、维护海洋安全的核心要素
        二、发展海洋经济的关键支撑
        三、改善海洋环境的主要路径
第二章 中国科技兴海视域下海洋强国战略建设目标
    第一节 和平性海洋强国
        一、注重科技手段和平解决海洋争端
        二、依靠科技实力妥善应对海上威胁
        三、发挥科技效能稳定地区海洋秩序
    第二节 引领型海洋强国
        一、规则引领
        二、理念引领
        三、路径引领
    第三节 负责任海洋强国
        一、提升公共产品供给质量
        二、强化全球治理参与能力
        三、夯实国际海洋合作基石
第三章 中国科技兴海视域下海洋强国战略面临的挑战
    第一节 科技要素促使海洋安全形势更为复杂
        一、扩展海洋安全内涵
        二、加剧海洋权益争端
        三、强化海上对抗风险
    第二节 科技要素加速世界海洋格局极化趋势
        一、科技要素强化海洋强国的海洋能力
        二、科技要素强化海洋强国的涉海意愿
        三、科技要素推动世界海洋格局发展失衡
    第三节 科技要素引导国际海洋政治议题增多
        一、传统海洋议题发展出新特征
        二、新兴海洋提议不断涌现
        三、海洋提议与其他国际政治议题联系日益紧密
第四章 中国科技兴海视域下建设海洋强国的路径选择
    第一节 释放科技潜力,推进海上丝绸之路建设
        一、提升海上丝绸之路经济品质
        二、拓展海上丝绸之路秩序职能
        三、丰富海上丝绸之路文化内涵
    第二节 匹配科技实力,维护地区海洋安全秩序
        一、坚持防御性海洋安全战略
        二、科技升级提升蓝水海军战力
        三、科技助力拓展海军职能
    第三节 借助科技路径,提升中国海洋行为能力
        一、运用科技手段,增强海洋管理能力
        二、推动产业发展,提高海洋经济质量
        三、提升创新能力,助力海洋科技发展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期间取得科技成果
致谢

(2)试析中俄上中下游全链条多业一体化油气合作模式(论文提纲范文)

一 政经良性互动
    (一)国家安全引领
    (二)能源外交引领
    (三)规划和政策引领
    (四)大企业和大项目引领
二 上中下游一体化
三 以资源为中心的多业一体化
    (一)资源与金融一体化
    (二)资源与实业一体化
    (三)资源与科技、服务业一体化

(3)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维护南海主权权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创新与不足
        1.4.1 创新之处
        1.4.2 不足之处
第2章 南海争端的相关概述
    2.1 南海争端的产生根源
        2.1.1 历史因素
        2.1.2 经济因素
        2.1.3 地缘因素
        2.1.4 法律因素
    2.2 南海争端的基本内涵
        2.2.1 岛屿主权问题
        2.2.2 海域划界问题
        2.2.3 海洋资源问题
        2.2.4 “航行自由”问题
    2.3 南海争端的现实状况
        2.3.1 域外国家继续干涉
        2.3.2 域内国家磋商合作
        2.3.3 整体局势依然严峻
第3章 中国共产党维护南海主权权益的依据及基础
    3.1 历史依据
        3.1.1 最早发现与命名
        3.1.2 持续开发与管治
        3.1.3 国际社会的承认
    3.2 法理依据
        3.2.1 相关国际法律
        3.2.2 相关中国法律
    3.3 理论基础
        3.3.1 马克思恩格斯的海权思想
        3.3.2 中国共产党维护海洋主权权益理论
    3.4 实践基础
        3.4.1 晚清政府在南海的维权实践
        3.4.2 国民政府在南海的维权实践
        3.4.3 改革开放前中国共产党在南海的维权实践
第4章 新时期中国共产党维护南海主权权益的实践(1978-2012)
    4.1 坚持中国南海立场不动摇
        4.1.1 主权宣示与外交抗议
        4.1.2 反对域外大国的干预
    4.2 努力提升南海防御能力
        4.2.1 执行国家海防战略
        4.2.2 发展南海军事力量
        4.2.3 实施军事维权行动
    4.3 积极推动南海区域建设
        4.3.1 开展南海科学考察
        4.3.2 逐步开发南海资源
        4.3.3 修建南海基础设施
    4.4 运用和平方式处理争端
        4.4.1 确立“搁置争议,共同开发”方针
        4.4.2 与南海各国建立双边对话合作机制
        4.4.3 与东盟建立政治与安全互信机制
        4.4.4 建立中美海上军事安全磋商机制
        4.4.5 利用法律手段维护南海主权权益
第5章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维护南海主权权益的实践
    5.1 贯彻国家“海洋强国战略”
        5.1.1 推进“一带一路”建设
        5.1.2 倡导“双轨思路”解决争端
        5.1.3 建设强大的人民海军
    5.2 强化对南海的管控与开发
        5.2.1 升级南海行政建制
        5.2.2 改革海上执法体制
        5.2.3 推进南海岛礁建设
        5.2.4 加速南海资源开发
    5.3 深化与南海各国的伙伴关系
        5.3.1 与南海各国建立多领域务实合作
        5.3.2 倡导“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
        5.3.3 稳步推进“南海行为准则”磋商
    5.4 应对域外大国对南海争端的干预
        5.4.1 警告与拦截擅闯中国南海的美舰美机
        5.4.2 推动中国同域外大国关系的健康发展
第6章 中国共产党维护南海主权权益的成效、经验与启示
    6.1 中国共产党维护南海主权权益的成效
        6.1.1 有效控制南沙部分岛礁
        6.1.2 顺利完成北部湾的划界
        6.1.3 岛礁建设取得显着成果
        6.1.4 南海和平稳定得以维持
    6.2 中国共产党维护南海主权权益的经验
        6.2.1 始终坚持南海诸岛属于中国的基本立场
        6.2.2 始终坚持以协商谈判和平处理南海争端
        6.2.3 始终坚持“搁置争议,共同开发”方针
        6.2.4 始终坚持发展海上军事力量与执法力量
    6.3 中国共产党维护南海主权权益的启示
        6.3.1 全面深化同域外大国及东盟的合作关系
        6.3.2 加速推进与南海声索国的共同开发进程
        6.3.3 继续强化人民海军的远海防御能力建设
        6.3.4 更加注重运用法律手段来解决南海争端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后记

(4)“冰上丝绸之路”建设研究 ——以产业合作为中心(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国内背景
        1.1.2 国际背景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综述
        1.3.1 “冰上丝绸之路”范畴研究
        1.3.2 北极航线相关研究
        1.3.3 支点港口选择及建设研究
        1.3.4 北极能源开发及其影响相关研究
        1.3.5 “冰上丝绸之路”建设面临的问题研究
        1.3.6 文献综述评价
    1.4 研究方法
        1.4.1 文献研究法
        1.4.2 定性分析法
        1.4.3 案例分析法
        1.4.4 统计分析法
    1.5 创新点和不足之处
        1.5.1 创新点
        1.5.2 不足之处
    1.6 本章小结
第2章 一般分析及相关理论
    2.1 一般分析
        2.1.1 相关概念界定
        2.1.2 “冰上丝绸之路”建设的范畴
        2.1.3 “冰上丝绸之路”建设的功能
    2.2 相关理论
        2.2.1 要素禀赋理论
        2.2.2 区域经济一体化理论
        2.2.3 地缘经济理论
        2.2.4 海权理论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冰上丝绸之路”建设的条件和动因
    3.1 建设“冰上丝绸之路”的条件
        3.1.1 自然条件:北极航线出现无冰窗口期
        3.1.2 技术条件:技术进步加速航道商用化
        3.1.3 通航条件:主要国家成功在北极通航
    3.2 建设“冰上丝绸之路”的动因
        3.2.1 降低海运成本
        3.2.2 油气资源禀赋互补
        3.2.3 风险成本因素减少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冰上丝绸之路”航道及支点港口基础设施建设
    4.1 东北航道适航线路
        4.1.1 途经海峡船舶适航情况
        4.1.2 适航线路选择的依据
        4.1.3 适航线路选择
    4.2 航道附属基础设施建设
        4.2.1 航道数据库建设
        4.2.2 东北航道信息化建设
        4.2.3 极地船舶装备建设
    4.3 支点港口选择及基础设施建设
        4.3.1 支点港口选择标准
        4.3.2 支点港口的选取
        4.3.3 支点港口基础设施建设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冰上丝绸之路”能源产业合作
    5.1 能源产业项目型合作
        5.1.1 中俄亚马尔LNG天然气项目分析
        5.1.2 中俄油气资源项目型合作
        5.1.3 新能源领域项目型合作
    5.2 能源产业平台型合作
        5.2.1 特色能源产业园区
        5.2.2 油气循环经济产业园区
        5.2.3 北极能源物流园区
    5.3 能源产业制度型合作
        5.3.1 中俄国家间能源制度合作
        5.3.2 中俄能源议价定价制度合作
        5.3.3 中俄原油期货交易制度合作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冰上丝绸之路”金融合作
    6.1 银行信贷及资本市场合作
        6.1.1 商业银行信贷合作
        6.1.2 商业银行分支机构合作
        6.1.3 商业银行与投资银行联动合作
        6.1.4 商业银行与非银机构合作
    6.2 多边金融机构融资合作
        6.2.1 开发性金融机构融资合作
        6.2.2 开发性金融机构多边金融合作
        6.2.3 多边金融机构全球融资合作
    6.3 金融基础设施合作
        6.3.1 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CIPS)建设合作
        6.3.2 金融监管系统合作
    6.4 本章小结
第7章 “冰上丝绸之路”建设预期效应分析
    7.1 能源合作对能源结构改善效应
        7.1.1 将优化中国能源进口结构
        7.1.2 降低能源安全结构性矛盾
        7.1.3 改善能源消费结构
        7.1.4 有助于能源技术装备产业结构升级
    7.2 加速国内产业结构调整效应
        7.2.1 可为过剩产能提供国际市场
        7.2.2 将促进关联产业发展
        7.2.3 拓展企业“走出去”的外部空间
    7.3 对中俄经贸关系积极效应
        7.3.1 投资规模增加和领域扩大
        7.3.2 提高人民币国际化水平
        7.3.3 促进中俄开启自贸协定谈判
    7.4 本章小结
第8章 “冰上丝绸之路”建设面临的问题及对策建议
    8.1 面临的问题
        8.1.1 基础设施融资和建设问题
        8.1.2 油气开发技术、环保和划界问题
        8.1.3 合作机制不健全问题
    8.2 对策建议
        8.2.1 多维度提升航运能力
        8.2.2 创新国际能源合作机制
        8.2.3 提升金融综合服务能力
    8.3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致谢

(5)主权声索能力、战略竞争程度与中国的南海政策(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导言
    一、问题的提出
    二、研究现状
        (一) 中国领土争端研究
        (二) 南海问题研究
    三、研究意义
    四、研究设计
        (一) 研究方法
        (二) 篇章结构
        (三) 创新性与不足
第一章 领土争端:实力与国际环境压力
    一、领土争端研究
    二、实力与领土争端
    三、国际环境压力与领土争端
    四、一种新的分析框架:主权声索能力与战略竞争程度
        (一) 主权声索能力
        (二) 战略竞争程度
第二章 南海争端的升温:升级政策
    一、1974年西沙海战
    二、1988年赤瓜礁海战
    三、1995年美济礁事件
    四、2012年黄岩岛对峙事件
    五、南沙岛礁建设
第三章 南海争端的降温:拖延与合作政策
    一、“搁置争议、共同开发”政策的提出
    二、中越北部湾划界问题的解决
    三、《南海各方行为宣言》的签署
    四、“联合海洋地震工作协议”的达成
    五、“海洋石油981”钻井平台事件的平息
    六、“南海行为准则”磋商的推进
第四章 主权声索、战略竞争与南海问题
    一、南海问题:大国政治的产物
    二、冷战时期:机会与限制
    三、冷战后时期:实力与压力
    四、大国战略竞争时代:挑战与应对
结论
参考文献
已发表的论文
致谢

(6)绿色供应链背景下干散货船舶投资选择模型及其实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论文研究的背景、目的及意义
        1.1.1 论文研究背景
        1.1.2 论文研究目的
        1.1.3 论文研究意义
    1.2 相关领域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
    1.3 论文的总体思路和主要研究内容
        1.3.1 论文的总体思路
        1.3.2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1.3.3 论文的主要研究方法
    1.4 论文的创新之处
第2章 绿色供应链背景下干散货船舶投资现状分析与研究框架建立
    2.1 绿色供应链背景下的干散货船舶投资的内涵界定
        2.1.1 绿色供应链的内涵
        2.1.2 船舶投资选择的内涵
        2.1.3 干散货船舶绿色供应链的内涵
        2.1.4 绿色供应链背景下干散货船舶投资选择的内涵
    2.2 绿色供应链背景下船舶投资选择的现状与问题
        2.2.1 绿色供应链背景下船舶投资选择的现状
        2.2.2 绿色供应链背景下船舶投资选择存在的的主要问题分析
    2.3 绿色供应链背景下干散货船舶投资选择研究框架
        2.3.1 绿色供应链背景下干散货船舶投资选择物质流分析
        2.3.2 绿色供应链背景下干散货船舶投资选择的研究问题确定
        2.3.3 绿色供应链背景下干散货船舶投资选择流程分析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绿色供应链背景下干散货船投资选择的决策视角分析和影响因素选择
    3.1 绿色供应链背景下干散货船舶投资选择的群决策理论基础
        3.1.1 群决策的基本概念
        3.1.2 群决策属性测度
        3.1.3 群决策信息集结
    3.2 绿色供应链背景下干散货船舶投资选择的准则
    3.3 绿色供应链背景下干散货船舶投资选择过程分析
        3.3.1 绿色供应链背景下干散货船舶投资选择活动阶段
        3.3.2 绿色供应链背景下干散货船舶投资选择决策主体及备选方案
        3.3.3 绿色供应链背景下干散货船舶投资选择决策属性评价
        3.3.4 绿色供应链背景下干散货船舶投资选择决策后果
    3.4 绿色供应链背景下干散货船舶投资决策类型分析
        3.4.1 绿色供应链背景下干散货船舶投资选择决策目标
        3.4.2 绿色供应链背景下干散货船舶投资选择决策状态类型
    3.5 绿色供应链背景下干散货船舶投资选择影响因素分析
        3.5.1 绿色供应链背景下干散货船舶投资选择影响因素文献分析
        3.5.2 绿色供应链背景下干散货船舶投资选择影响因素识别研究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绿色供应链背景下干散货船舶投资选择多属性决策模型构建
    4.1 绿色供应链背景下干散货船舶投资选择指标不确定性分析
        4.1.1 云模型理论基础
        4.1.2 二阶正态云模型
        4.1.3 绿色供应链背景下干散货船舶投资选择指标云化
    4.2 绿色供应链背景下干散货船舶投资选择标准与指标参考
        4.2.1 前景理论框架
        4.2.2 价值函数
        4.2.3 概率权重函数
    4.3 基于云模型和前景理论的干散货船舶投资选择模型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绿色供应链背景下干散货船舶投资选择模型中的双重群决策融合机制研究
    5.1 绿色供应链背景下干散货船舶投资选择中群决策的基本假设
    5.2 绿色供应链背景下干散货船舶投资选择双重群决策融合机制
    5.3 绿色供应链背景下干散货船舶投资选择云前景值一致度方法构建
        5.3.1 集结
        5.3.2 云前景值一致度
    5.4 反馈控制机制
        5.4.1 后悔-欣喜函数
        5.4.2 确定反馈方案
        5.4.3 反馈修正信息
        5.4.4 决策流程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绿色供应链背景下干散货船舶投资选择实证研究
    6.1 绿色供应链背景下干散货船舶投资选择实例分析
    6.2 实证分析
        6.2.1 绿色供应链背景下干散货船舶投资评价
        6.2.2 绿色供应链背景下干散货船舶投资选择
    6.3 绿色供应链背景下船舶投资选择敏感性分析
    6.4 本章小结
第7章 绿色供应链背景下干散货船舶投资选择保障措施
    7.1 绿色供应链背景下干散货船舶投资选择的企业内部因素保障
        7.1.1 绿色采购
        7.1.2 绿色绩效
        7.1.3 绿色合作与协同
    7.2 绿色供应链背景下干散货船舶投资选择外部因素保障
        7.2.1 绿色实践
        7.2.2 绿色政策
        7.2.3 绿色竞争策略
    7.3 干散货船舶投资选择决策主体保障
    7.4 干散货船舶投资选择流程保障
    7.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附表

(7)振华重工并购美国F&G公司的财务风险控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相关文献综述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文献述评
    1.3 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论文的创新与不足
第二章 相关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工程机械企业的界定与特征
        2.1.2 跨国并购的定义与类型
        2.1.3 跨国并购财务风险的定义与类型
    2.2 理论基础
        2.2.1 产业组织理论
        2.2.2 并购动因理论
        2.2.3 协同效应理论
        2.2.4 风险管理理论
第三章 振华重工并购F&G公司案例简介
    3.1 并购方振华重工公司简介
    3.2 目标方美国F&G公司简介
    3.3 振华重工并购F&G公司的动因
        3.3.1 战略发展的需要
        3.3.2 获得先进技术
        3.3.3 开拓海外市场
        3.3.4 获得品牌效应
    3.4 振华重工并购F&G公司的过程
    3.5 振华重工并购F&G公司的结果
第四章 振华重工并购FG公司面临的主要财务风险
    4.1 并购前战略层面的财务风险
        4.1.1 战略决策风险
        4.1.2 财务估值风险
    4.2 并购中操作层面的财务风险
        4.2.1 政策风险
        4.2.2 融资风险
        4.2.3 支付风险
        4.2.4 外汇风险
    4.3 并购后整合层面的财务风险
        4.3.1 偿债风险
        4.3.2 盈利风险
        4.3.3 整合风险
    4.4 基于模糊综合评价法的财务风险评价
        4.4.1 指标权重的分配流程
        4.4.2 财务风险指标权重的形成
        4.4.3 财务风险指标评语集的建立
        4.4.4 模糊综合评价法得出的结论
第五章 振华重工并购F&G公司财务风险控制的经验及教训
    5.1 振华重工并购F&G公司财务风险控制的经验
        5.1.1 做好并购目标企业的选择
        5.1.2 使用金融工具降低外汇风险和融资风险
        5.1.3 建立科学的并购风险管控机制
    5.2 振华重工并购F&G公司财务风险控制的教训
        5.2.1 科学客观地进行目标企业估值
        5.2.2 选择多元化支付方式
        5.2.3 重视并加强并购后期的整合作用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8)大连A船厂钻井平台营销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选题意义
    1.3 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1.4 论文主要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2 市场营销理论
    2.1 海洋工程装备市场营销理论研究现状
    2.2 海洋工程装备市场营销理论
    2.3 市场营销理论研究依据
        2.3.1 营销策略的内涵
        2.3.2 研究及营销策略制定的方法
        2.3.3 研究及定制营销策略的工具
3 A船厂及钻井平台产品概况
    3.1 A船厂简介
    3.2 A船厂钻井平台产品
    3.3 A船厂钻井平台产品的适用性
4 A船厂营销环境分析
    4.1 钻井平台产品的发展
        4.1.1 自升式钻井平台的发展历程
        4.1.2 中国钻井平台及相关产品的技术水平
    4.2 宏观环境分析
        4.2.1 政治环境分析
        4.2.2 经济环境分析
        4.2.3 技术环境分析
        4.2.4 社会文化环境分析
    4.3 行业环境分析
        4.3.1 行业环境现状
        4.3.2 现有行业竞争
        4.3.3 潜在的竞争者
        4.3.4 替代者的威胁
    4.4 市场分析
        4.4.1 国际钻井平台产品市场情况
        4.4.2 产品的目标客户选择
        4.4.3 产品的客户需求分析
        4.4.4 客户的购买过程分析
    4.5 A船厂钻井平台产品的市场预测
    4.6 A船厂的实力分析
        4.6.1 企业资源分析
        4.6.2 企业文化分析
5 SWOT分析
    5.1 企业发展态势分析
        5.1.1 产品优势
        5.1.2 产品劣势
        5.1.3 产品机会
        5.1.4 产品威胁
    5.2 企业发展战略选择
6 A船厂钻井平台产品营销策略的制定
    6.1 应对目标客户的策略
    6.2 产品的营销策略
        6.2.1 价格策略
        6.2.2 产品策略
        6.2.3 渠道策略
        6.2.4 宣传策略
7 营销保障策略的实施
    7.1 加强公司内部风险防控
        7.1.1 完善制度建设
        7.1.2 防范管理风险
    7.2 加强客户资源管理
        7.2.1 加强客户开发管理
        7.2.2 提到客户满意度
    7.3 完善营销队伍建设
        7.3.1 构建高素质的营销团队
        7.3.2 完善营销人员的绩效考核
    7.4 提升服务水平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9)英利集团国际物流项目风险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论文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论文研究的方法
    1.3 论文研究的内容
        1.3.1 项目风险管理理论概述
        1.3.2 第三方物流项目风险管理的特点研究
        1.3.3 英利集团国际物流项目风险管理案例研究
第二章 项目风险管理理论简述
    2.1 风险的识别
        2.1.1 风险识别的程序
        2.1.2 风险识别的原则
        2.1.3 风险识别的方法
    2.2 风险的评估与计量
        2.2.1 风险评估的核心
        2.2.2 风险评估的指标
        2.2.3 风险评估的目的
        2.2.4 风险评估的主要方法
        2.2.4.1 主观评分法
        2.2.4.2 层次分析法
        2.2.4.3 模糊综合评价法
        2.2.4.4 决策树法
        2.2.4.5 网络计划法
        2.2.4.6 蒙特卡罗模拟法
    2.3 风险的应对与管控
        2.3.1 风险管理管控目的
        2.3.2 风险管理的管控方式
        2.3.3 风险管理的管控工具与技术
        2.3.3.1 风险应对审计
        2.3.3.2 定期风险审议
        2.3.3.3 实现价值分析
        2.3.3.4 技术绩效量度
        2.3.3.5 额外的风险应对规划
第三章 第三方物流项目风险管理的特点研究
    3.1 我国第三方物流业发展的现状
        3.1.1 政策利好给第三方物流业带来新的发展机遇
        3.1.2 第三方物流业较快增长态势保持平稳
        3.1.3 第三方物流业的市场集中度仍然处于较低水平
        3.1.4 制造业和物流业联动发展速度加快
        3.1.5 第三方物流企业专业化与一体化服务能力增强
        3.1.6 第三方物流业的网络化与一体化经营面临挑战
        3.1.7 第三方物流企业的国际竞争力面临挑战
    3.2 第三方物流企业项目管理的特点
        3.2.1 第三方物流企业项目管理的基本过程
        3.2.2 第三方物流企业项目管理的项目要素
        3.2.3 第三方物流企业项目管理的项目生命周期
    3.3 第三方物流项目风险管理的特殊性
        3.3.1 合同责任风险
        3.3.1.1 与委托方的合同责任风险
        3.3.1.2 与承运人之间的合同责任风险
        3.3.2 道德风险
        3.3.3 业务风险
        3.3.4 投资风险
        3.3.5 管理风险
第四章 英利集团国际物流项目风险管理案例研究
    4.1 案例背景
        4.1.1 英利集团介绍
        4.1.2 第三方物流企业运输项目情况介绍
        4.1.2.1 石油钻井平台运输的难度
        4.1.2.2 高速公路对大件设备的要求
        4.1.2.3 高速公路的审批流程
        4.1.2.4 大件运输的运行环节
        4.1.2.5 海洋石油钻井平台公路运输方案的制定
        4.1.2.6 根据案例建立实际可选方案
    4.2 案例项目风险识别
        4.2.1 案例项目的 SWOT 分析概述
        4.2.2 基于 SWOT 分析的风险识别
    4.3 案例项目风险评估
        4.3.1 用模糊综合评价法进行物流风险评估
        4.3.1.1 对物流风险发生概率的似然估计运算
        4.3.1.2 对风险发生影响程度大小进行的模糊综合评价计算
        4.3.1.3 对物流风险发生和产生的损失的似然估计计算
        4.3.1.4 三种物流方案的风险评价结果
        4.3.1.5 风险评价的结果分析
    4.4 案例项目风险防范对策
        4.4.1 风险防范方法
        4.4.1.1 风险规避
        4.4.1.2 风险减缓
        4.4.1.3 风险转移
        4.4.1.4 风险自担
        4.4.2 案例项目风险应对
    4.5 第三方物流项目风险管理建议
        4.5.1 合同责任风险的防范措施
        4.5.1.1 企业实施全面的风险管理
        4.5.1.2 向相关保险公司投保责任险
        4.5.2 道德风险的防范措施
        4.5.3 业务风险防范措施
        4.5.3.1 增强风险防范意识,强化“入口控制”
        4.5.3.2 加强国际质量认证与安全认证
        4.5.3.3 建立专门的物流风险管理部门
        4.5.3.4 引进专业物流人才,提高物流作业水平
        4.5.4 国际投资风险防范措施
        4.5.5 管理风险的防范措施
        4.5.5.1 沟通组织目标
        4.5.5.2 设定权限
        4.5.5.3 选择并且发展最佳人选
        4.5.5.4 明确责任
        4.5.5.5 信息沟通以及共享
        4.5.5.6 全面地实施有效地风险评估以及控制程序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10)从目的论看企业介绍类文本汉译英 ——关于《振华重工回眸与展望》的翻译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1 原文特点及写作目的
2 目的论
    2.1 目的论的提出和发展
    2.2 目的论的三原则
        2.2.1 目的性原则
        2.2.2 连贯性原则
        2.2.3 忠实性原则
3 目的论三原则对企业简介汉译英的指导作用
    3.1 目的性原则指导下的企业简介翻译
        3.1.1 译文要突出信息性
        3.1.2 译文要突出宣传性
    3.2 连贯性原则指导下的企业简介翻译
        3.2.1 译文要在句法上实现“篇内连贯”
        3.2.1.1 隐性连贯转化成显性连贯
        3.2.1.2 选择恰当的主语
        3.2.2 译文要在文化上实现“篇内连贯”
        3.2.2.1 修辞的翻译
        3.2.2.2 汉语习语的翻译
    3.3 忠实性原则指导下的企业简介翻译
    3.4 翻译企业简介时对目的论三原则的合理选择
        3.4.1 忠实性原则从属于连贯性原则
        3.4.2 忠实性和连贯性原则从属于目的性原则
4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原文
    译文
致谢
个人简历

四、Largest Contract for Rig Export Wound up Successfully(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国科技兴海视域下海洋强国战略研究[D]. 樊丛维. 吉林大学, 2021(01)
  • [2]试析中俄上中下游全链条多业一体化油气合作模式[J]. 王晓泉. 欧亚经济, 2020(04)
  • [3]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维护南海主权权益研究[D]. 宋建欣. 吉林大学, 2020(08)
  • [4]“冰上丝绸之路”建设研究 ——以产业合作为中心[D]. 刘力华. 吉林大学, 2019(02)
  • [5]主权声索能力、战略竞争程度与中国的南海政策[D]. 李途. 南京大学, 2019(01)
  • [6]绿色供应链背景下干散货船舶投资选择模型及其实证研究[D]. 姚皓. 哈尔滨工程大学, 2019(04)
  • [7]振华重工并购美国F&G公司的财务风险控制研究[D]. 汪雨虹. 长沙理工大学, 2018(07)
  • [8]大连A船厂钻井平台营销策略研究[D]. 谭庆政. 大连理工大学, 2017(10)
  • [9]英利集团国际物流项目风险管理研究[D]. 杜宝君. 河北工业大学, 2014(03)
  • [10]从目的论看企业介绍类文本汉译英 ——关于《振华重工回眸与展望》的翻译报告[D]. 高利群. 中国海洋大学, 2013(03)

标签:;  ;  ;  ;  ;  

最大的钻井平台出口合同圆满结束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