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方坚持退出《反弹道导弹条约》有何用?

美方坚持退出《反弹道导弹条约》有何用?

一、美国执意退出《反弹道导弹条约》意欲何为(论文文献综述)

朱慧丽[1](2021)在《美国退出《中导条约》的动因及影响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美利坚合众国和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关于消除其中程和较短程导弹的条约》(简称《中导条约》)是冷战时期美国与苏联签署的军控条约,对维护美苏陆基核战略平衡与欧洲局势稳定具有重要意义。然而,2019年8月美国以俄罗斯违约、中国未加入该军控条约为由,正式宣布退出《中导条约》;不久后,俄罗斯也宣布退约,美国与俄罗斯相继退出《中导条约》背后都有着各自复杂的利益考量,就美国而言尤其如此。因此,本文借助彼得·卡赞斯坦与鲁德拉·希尔提出的分析折中主义方法,力图在不同范式理论基础上构建因果联系机制,解析美国退约的复杂动因。本文认为美国退约是国家利益安全需求、军控机制失效与决策者认知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美国退约无助于大国间军控合作与国际核安全秩序的稳定,并将加剧美俄军备竞赛的风险、引发核武器与核技术的扩散、破坏欧亚地区乃至全球的和平稳定局势。对于中国而言,美国退约以及一系列连锁反应将恶化中国周边安全环境、增加中国卷入军备竞赛的风险,对此,中国应当稳住阵脚,灵活应对美国退约带来的安全风险。

刘志炜[2](2021)在《中导条约及其对美苏(俄)关系的影响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中导条约》在国际军控史中扮演了一个非常重要的角色,是全球军事安全稳定的重要基石。其产生于美苏冷战时期,是美国与苏联为了防止产生无休止的核军备竞赛而签订的军控条约,该条约经历数年的谈判与磋商,期间多次发生谈判停滞的情况,最终在苏联让步的情况下完成了条约的签订。《中导条约》的签订在当时调节了美苏之间剑拔弩张的紧张关系,对美苏关系产生了积极影响,对于维护冷战后全球战略平衡和稳定美苏之间关系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苏联解体后,俄罗斯独立并继承了《中导条约》,与美国一道继续履行条约内容,但此时的《中导条约》并不能像之前一样在两国关系中充当“润滑剂”的角色,相反,此时两国的国家利益与国家关系已经发生变化,《中导条约》已不能满足两国发展与扩张的需要。因此扩张和军事部署成为了新的国家行动指南:在此期间发生了两国推动《中导条约》国际化、俄罗斯试射9M729型战役战术巡航导弹、美国部署宙斯盾导弹防御系统等一系列操作。在这样的交锋下,美国于2019年2月2日单方面宣布退出《中导条约》,俄罗斯随后便表示暂停履行条约,并于2019年8月2日宣布退出条约,维护世界稳定几十年的《中导条约》迎来了终结。此间的一系列行为也使美俄关系不断恶化,在条约被废弃时达到了新高度。这样的做法必将使美俄两国重新进行中导军备竞赛,使欧亚地区安全局势变得愈发紧张,并冲击国际军控与防扩散体系,从而给全球战略稳定带来负面影响。本文将通过梳理《中导条约》签订的背景及其过程,美苏在履行《中导条约》产生了哪些分歧,俄罗斯独立后美俄之间关于《中导条约》的争端以及《中导条约》废弃后美俄关系的走向来集中探究《中导条约》从签订到废弃的整个过程对美俄关系乃至世界局势产生了什么影响。这对于我们预防未来地区性乃至全球性的突发状况以及做出有效应对具有重大意义。

王丽[3](2021)在《防御性现实主义视角下中国与俄罗斯太空安全合作分析》文中认为目前国际政治局势复杂多变,国与国之间政治上的彼此制约反映到了太空发展上来。在目前信息化的时代,太空的重要地位日益凸现,各国在太空领域的权力争夺和制衡也不断加剧。在太空安全领域,航天器发射数量的不断增多,人类在太空行为的不加节制导致了太空环境越来越恶劣。美国等国家为了追求权力制衡,大肆发展太空武器,部署反导系统,加剧了太空武器化趋势的发展。以上种种对于各国发展太空事业造成了严重的影响和限制。太空领域的发展可以带动一国多个领域的发展,中国在太空发展上有较强的利益追求。但在太空发展问题上,中国面临重重困境,美国在太空领域对我国的合作禁令以及禁止我国加入国际空间站的行为影响了我国在太空领域的发展,周边国家如日本、印度等在太空领域的崛起以及对“太空大国”称谓的虎视眈眈对我国太空领域发展构成威胁,这启发我国需要加强与其他航天国家之间的联系,并完善合作与发展模式。对与俄罗斯而言,俄罗斯自苏联时期,太空实力便十分强大,苏联解体后虽然有一段时期实力下降,但俄罗斯一直将发展太空视为国家的一项重要战略计划,不断壮大太空实力。中国和俄罗斯之间的太空安全合作是必然趋势,中国历来和俄罗斯交好,两国在太空领域的合作从苏联时期便已经开始,自中国和俄罗斯建立全面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之后,两国的关系朝着友好合作的方向越走越远,两国间的友好关系也同样上升到了太空领域。两国在太空领域有着共同的发展利益,并且俄罗斯和中国可以实现优势互补,中国可以为俄罗斯提供资金支持,俄罗斯可以将先进的太空技术和丰富的经验与中国分享,二者的太空安全观总体较为相容,在太空安全领域,两国有合作的需求:恶劣的太空环境对两国在轨卫星和其他航天器的运行构成了极大的威胁,两国也同样面临着美国等国家在太空发展上的围追堵截。在这一背景下,本文将在对搜集到的关于中俄太空安全合作的文献和数据详细整理、对比、分析的基础上,运用防御性现实主义理论分析中俄太空关系、两国太空安全合作的背景、原因、发展过程,找出两国之间在合作中面临的诸如太空政治化困境、制度缺失、技术垄断等一系列问题,并进行深入的分析,结合当前国际太空形势,对存在的问题给出合理的意见与建议,促进两国在太空安全领域的合作朝着健康、良好的方向发展,维护国家安全,同时也促进太空发展的国际环境朝着稳定、和平的方向发展。

邹治波[4](2020)在《美国退出《中导条约》的当代含意与影响》文中研究说明美国退出《中导条约》影响世界和平与战略稳定。本文重点分析关于美国退出《中导条约》的几个重要问题:《中导条约》的当代含意是什么,为什么美国选择退出《中导条约》,美国在有关地区部署中导武器的前景如何,《中导条约》的失效对世界将造成什么样的影响。《中导条约》是美国和苏联在疯狂核军备竞赛中为避免现实核战争达成的第一个销毁一整类武器的裁军条约。条约达成符合它们的安全利益。美国当前退出《中导条约》是在新的世界战略形势下维护其战略优势的一项重大措施。这对世界安全局势、大国关系、国际秩序和地缘环境都将造成严重的负面影响。美国退出《中导条约》后将力推在东亚和东欧部署中导武器,能否及何时部署将取决于地缘形势变化和技术因素。

申达宏[5](2019)在《21世纪以来的俄罗斯东北亚政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21世纪以来,世界格局不断变幻,全球化趋势日益明朗。亚太地区凭借飞快的发展速度和雄厚的经济实力逐渐成为全球瞩目的焦点,东北亚地区则是亚太地区的主要组成部分。作为东北亚地区的重要国家,俄罗斯所面临的地缘现实和自身利益需求决定了俄罗斯要采取相应的东北亚政策。俄罗斯的东北亚政策是其外交政策的重要内容,必须予以重视并加以研究。21世纪以来的俄罗斯东北亚政策是在中、美、日等世界大国在东北亚地区战略利益和地缘政治诉求错综复杂的国际背景下,俄罗斯立足本国国情实际,既注重现实利益,又考虑长远发展,制定的涵盖政治、经济、安全等多方面内容在内的全方位策略。在东北亚地区的政治策略方面,俄罗斯的政策主要强调自己是该地区的重要成员之一,并能为地区事务发挥作用,防止被排斥在地区事务之外。在东北亚地区的经济策略方面,俄罗斯东北亚政策的核心是凭借其东西伯利亚和远东地区的某些经济优势,参与东北亚的经济一体化进程,带动其东西伯利亚和远东地区的经济发展。在东北亚地区的安全策略方面,俄罗斯东北亚政策的核心是通过发展双边关系,保证俄罗斯东部边境地区的安全与稳定,同时积极参与该地区的各种安全对话与合作,保证东北亚局势的稳定,保证俄罗斯不被排斥在地区安全事务之外。虽然普京在其三个任期内对俄罗斯的东北亚政策进行过微调,但是对东北亚国家外交政策的总体思想没有变,那就是在依托欧亚地缘优势,在实用灵活的平衡外交基础上,通过加强与东北亚国家的合作,积极参与到东北亚国家事务中,最终达到重振俄罗斯大国地位的目的。梅德韦杰夫在总统任期内基本上秉持延续了普京的东北亚政策思想。近二十年的实践证明,普京的东北亚政策颇有成效,主要表现在:俄罗斯与中国建立起战略协作伙伴关系,使中俄的合作关系愈加稳固;俄罗斯与日本构筑了建设性伙伴关系,这必将推动两国历史遗留问题的解决;对朝韩双方奉行平衡外交,加强了俄罗斯在东北亚地区的发言权;与蒙古建立战略伙伴关系,确保了俄罗斯南部的安全与稳定。虽然还有一些因素制约着俄罗斯东北亚政策的实施,但随着俄罗斯国内制度的不断完善和外交战略的适当调整,制约因素会逐渐好转,俄罗斯与东北亚各国的互利合作会不断加强。俄罗斯是中国最大的邻国,俄罗斯的外交政策,尤其是东北亚政策对中国有着重要的影响。西伯利亚和远东是俄罗斯参与东北亚区域合作的主要地区,在俄罗斯东北亚政策的推动下,俄罗斯开发西伯利亚和远东地区将使我国获得战略拓展新空间、能源进口新基地以及区域经济发展新动力。

杨原[6](2014)在《大国无战争时代的大国权力竞争:行为原理与互动机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大国追求权力的行为以及崛起国和霸权国围绕权力所展开的竞争,是国际政治的核心议题。然而现有的相关研究难以对冷战后霸权国和崛起国的互动模式做出完满而自洽的解释。这固然为我们理解当代大国关系带来了困惑,但同时也为理论的创新提供了契机。以冷战后的经验困惑为突破口,本文借鉴演化主义的思想,以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为界,将现代国际体系从时间上划分为“战争频发时代”和“大国无战争时代”两个时代,进而构建了一个以“利益交换”为核心概念的大国无战争时代的大国权力竞争理论,描述并解释了这一时代下霸权国和崛起国的行为逻辑和互动机制。本文的核心理论命题建立在5个隐含的假定之上,分别是:1)追求权力是大国行为的主要动机。2)权力是指让他人遵从自己意愿的能力。3)1945年以后核武器的出现,使得大国间战争的成本变得难以承受。4)1945年以后主权规范的深化,使得武力兼并他国领土不再成为大国决策的主要选项。5)为小国提供好处比武力胁迫小国对小国更有吸引力。以此为基础,本文提出并论证了两个有逻辑递进关系的理论命题:1)大国无战争时代大国权力竞争的核心路径是利益交换。2)大国无战争时代大国权力竞争的过程和结果近似于寡头垄断市场中寡头企业间的竞争过程和结果。理论命题1在规范层面的含义是,在大国无战争时代,大国要想增加权力,应当为小国提供其所需的好处或服务;在经验层面,该理论命题预测,小国的行为自主程度越高,大国越有可能选择利益交换战略。理论命题2是理论命题1的逻辑推论。依据该命题,论文按照有能力竞标世界主导权的大国数量,将大国无战争时代大国权力竞争的互动类型划分为“同期竞争模式”和“追赶模式”两种。这两种模式中的大国行为和互动结果,可以分别近似地以微观经济中的“古诺模型”和“斯塔克伯格模型”加以刻画。本文的理论有助于更加准确地理解二战后的大国政治关系,也有助于更有效地规划和制定当代崛起国的崛起战略。

宋林雨[7](2012)在《论冷战后俄罗斯与北约的抗衡与合作》文中研究说明苏联解体后,俄罗斯作为前苏联最大的加盟共和国继承了前苏联的衣钵。在从幕后走向前台的过程中,经历了失落、彷徨与苦闷。冷战后,俄罗斯的大国地位与荣耀随着苏联帝国的瓦解而灰飞烟灭,一去不返。俄罗斯在面对世界上实力最强大的、控制范围最广的军事政治联盟——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的步步紧逼、多面合围中,深感忧虑与担心。俄罗斯人的帝国心理与大国荣耀遭受到了最大限度的挑战,俄罗斯已经不得不面对自己沦为“二流”国家的命运。以美国为首的北约在冷战结束、苏联解体后,并没有像华沙条约组织那样走向瓦解与解体;而是在美国的冷战思维与霸权理念下继续存活;北约面对上世纪90年代的天赐良机在解决了自身定位与生存困境后,日益走向更加强大与繁荣。在面对自己昔日稳定、强大,如今衰败、没落的冷战对手时,并没有产生怜悯与同情之心;而是抓住俄罗斯衰落的现实机遇,积极吸纳东中欧国家与前苏联加盟共和国加入北约,不断蚕食与压缩俄罗斯的地缘战略空间;在北约经历冷战后的三次扩大后,其东部与东北部边界已经基本与俄罗斯相连,俄罗斯已经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与困境;然而,北约并没有停止自己扩大的步伐,在北约未来的扩大规划中,俄罗斯的后院,独联体国家和中亚地区国家将被逐步拉进北约。从叶利钦到梅德韦杰夫,俄罗斯政府与人民都在为国家的重新崛起与复兴而努力奋斗。俄罗斯从独立之初向西方“一边倒”的外交战略中不断清醒过来,在经历了不断寻找与艰难探索自身国家定位的进程后,确立起了注重东西方平衡、多极化的、全方位的,灵活、务实的新时期外交战略。俄罗斯人的“民族之魂”,“大国之梦”被唤醒,昔日的北极熊在走向未来的征途上披荆斩棘、无所畏惧。本文的写作目的是通过分析冷战后俄罗斯与北约在相互交往与博弈过程中抗衡与合作的具体内容与基本脉络,揭示出冷战后俄北双方抗衡与合作的实质特征与根本原因。通过对冷战后俄罗斯与北约抗衡与合作根本原因与实质特征的分析与把握,有利于我们把握当前时代发展的格局与特征,有利于我们深刻领会世界多极化趋势下的权力分配与制衡,为我国当前及未来处理大国关系及应对现实挑战提供良好借鉴。本文以冷战后俄罗斯与北约抗衡与合作的历史发展为主线,通过纵横两方面的结合来构建不同阶段俄北关系抗衡与合作的内容与实质。本文除前言和结语外,共分为四大部分。第一部分论述叶利钦时期俄北关系合作与抗衡的进程与实质;第二部分论述普京时期俄北关系的发展与俄北双方的争斗。第三部分论述梅德韦杰夫时期俄北关系动荡波折的实质内容与原因。第四部分论述冷战后俄北合作的现实基础及其抗衡的根本原因。

李颂[8](2012)在《奥巴马政府的伊朗核政策》文中研究说明奥巴马入主白宫后,对美国的核政策做了较大幅度的调整:倡导建立“无核武器世界”,强调核安全,将核不扩散和防止核恐怖主义置于优先地位,降低核武器的作用,提高对常规武器的依赖,表示支持和平发展核能等。伊朗是原油大国,石油生产能力和原油出口量分别位列世界第四和第二,对美国具有重要的地缘战略意义、经济利益、能源利益和安全利益,近年来,伊朗核问题不断升温,更是受到了国际上的广泛关注。因此奥巴马的核政策调整必然会把伊朗纳入其中,并作为重点。本文通过对奥巴马执政以来在核问题上和伊朗的一系列互动进行梳理,体现其对伊朗的核政策及其变化轨迹,并分析核政策的调整原因,以期对美国未来的伊核政策做出前瞻性的判断和展望。本文以时间为线索,除引言外,分为四章和结语:第一章主要讲述了奥巴马政府初期对伊朗的接触政策。奥巴马上任初期,一改布什政府对伊朗的强制性外交政策,积极推行接触政策,频频释放出对话的意愿和沟通的信号,例如在伊朗历新年之际,他通过视频向伊朗人民拜年,传递友好之情等。2009年的伊朗大选事件是奥巴马政府伊核政策的转折点。在这一事件的开始,奥巴马政府言辞谨慎、处事低调,充分体现了其愿意与伊朗改善关系的愿望,是接触政策的具体表现。但是最终受多方面因素影响,尤其是国内的压力,奥巴马的政策作出调整,姿态转而趋于强硬。2009年10月的伊朗核问题谈判,是接触政策的最大成果,但是囿于多方面因素,最终谈判没有产生任何实质性成果。第二章主要讲述的是,进入2010年以后,奥巴马政府在伊朗核政策上的摇摆。新年伊始奥巴马政府发言人就发表声明,表示今年美国对伊朗的重点将会是制裁。随后奥巴马在国情咨文、《核态势评估报告》中再三强调伊朗核问题的重要性,积极呼吁各国对伊朗推动新制裁。在美国的积极推动下,2010年6月9日,联合国安理会通过了对伊朗核问题的1929号决议,这是06年以来对伊制裁力度最大的一次。另一方面,美国在制裁的同时也没有放弃接触。2010年12月6日,第二轮伊朗核问题谈判在日内瓦重启。这次核谈判仍没有达成协议,但是确定了下次谈判的时间和地点,表达了双方对话的良好意愿。第三章分析了奥巴马政府的伊朗核政策进一步趋向制裁的效果以及原因。两年来,奥巴马政府在伊核问题上进展甚微,双方的关系也没有实现实质性突破。2011年1月的伊斯坦布尔谈判再次无果而终,“刺杀门”事件绷紧了美伊关系,国际原子能机构关于伊朗核进展的报告更是激发了国际上的担忧,奥巴马政府的伊核政策进一步向制裁的传统道路回归。美国继续扩大对伊朗的制裁范围,把伊朗的能源和金融行业也纳入新的制裁范围内。盟友英国、加拿大和法国紧随其后也宣布了针对伊朗的新经济制裁。第四章主要是对奥巴马政府伊朗核政策的制定和挫折原因作出深层探讨和分析。奥巴马政府在伊核问题上之所以选择“双轨政策”是因为:首先伊朗核问题并不是美国目前的当务之急,这点是奥巴马政府制定此项政策的最根本依据。其次伊朗核问题的复杂化,过度强硬或过度软弱的政策都不利于该问题的解决,“双轨政策”是唯一可行的办法。最终“双轨政策”并未获得突破性进展,这一方面是因为伊朗自身的意识形态和对美国的长期不信任,另一方面是双方的目标分歧过大,不可能达成一致。此外,国际局势的改变也影响了“双轨政策”的实施。奥巴马政府三年来的伊核政策,是在保持“双轨政策”——即希望通过接触加施压的措施说服伊朗政府放弃核计划——的大主题框架下,根据国内和国际形势的变化、发展做出调整,由倾向于积极的接触政策,逐渐过渡到倾向于制裁、施压的大棒政策。很长一段时间以来,奥巴马都没能打破美伊在伊朗核问题上的僵局。而就目前的情况分析,伊朗核问题的解决仍然看不到曙光。相信在未来一段时期内,美国在伊朗核问题上仍然会坚持“双轨政策”。

熊昊[9](2011)在《入盟后波兰对美欧俄外交政策演变 ——基本政策与主要难题》文中认为本文是一项关于入盟后波兰政府对美国、欧盟、俄罗斯外交政策的研究,旨在揭示波兰贝尔卡、卡钦斯基、图斯克三届政府对美欧俄外交政策的演变历程和轨迹。通过阐释各届政府对美欧俄的基本政策以及背后的因素和影响,结合梳理历史上波兰对外关系及其主要问题,进而提出当前波兰外交政策面临的主要难题。第1章导论主要考察本论文的选题依据、研究现状、研究方法、论文的创新与不足。目前国内外对于波兰外交政策的研究大多集中于入盟之前的时间阶段,而对于入盟后尤其是新近政府的外交政策研究并不多见。而近年来波兰在对外关系中表现活跃:无论是乌克兰“橙色革命”、美国东欧反导计划、欧盟-俄罗斯能源博弈、还是在阿富汗和伊拉克的维和行动等都能看见其身影。同时,波兰具有的三重角色(欧盟国家、北约成员国、中东欧国家)又让它的外交政策不能脱离美国、欧盟、俄罗斯三方而存在。因此,本文结合国际关系学、历史学、军事学、经济学、地理学等多学科对入盟后波兰不同政府时期对美欧俄的外交政策、动因、影响以及难题进行了深入分析,对探究转轨后的中东欧国家以及欧盟国家的对外关系有现实意义。波兰外交政策及其难题不是今日才有,其实历史上一直存在,并在有的方面得以延续,所以本文第2章主要运用历史工具对波兰历史上的外交政策进行系统梳理,从浩瀚复杂的史料中探寻不同历史阶段外交政策的主要内容、调整原因、影响、得失以及难题,尤其围绕波兰在历史上对西边德国、东边俄国(苏联)的外交政策进行了深入详细的分析。运用大量权威的外文史料,还原当时的真实境况,以此达到理性、专业、深入的透视。在有历史纵深的基础上,本文第3章分析入盟后初期波兰贝尔卡政府阶段的外交政策,通过对其政策内容、原因的探究,勾勒出此阶段对外政策“准正常化”的形象:一方面继续亲近美国,加强与其特殊伙伴关系,并且力争融入欧洲,展现”回归欧洲”的一面;但在另一层面,同俄罗斯仍然存在不少摩擦甚至矛盾。而且部分摩擦是建立在人权、民主等很难调和的价值观基础上,这就显示出这一时期对外政策的“准正常化”状态。第5章分析卡钦斯基政府时期民族主义外交政策的表现内容、形成原因以及影响,尤其着笔墨分析欧盟共同外交政策和波兰-俄罗斯关系受到的负面影响,其中,使用了定量分析法来证明波兰对俄罗斯能源依赖的逐渐加深问题。最后依据事实得出结论:该政府时期的波兰外交表现出“非正常化”的特质:过度亲近美国、怀疑欧洲、强硬对抗俄罗斯。因为2010年4月波兰总统专机坠毁事件对其政坛和外交造成了很大影响,所以第5章关于图斯克政府的外交政策具体分为两个阶段:其一是图斯克政府执政初期至空难事件前,其二是空难事件后至今。文中使用经济学方法论证了图斯克政府主张尽快加入欧元区的相关因素,并且结合波兰PGNIG公司的案例来分析波兰在能源供应上对俄罗斯严重依赖问题的继续以及新问题的显现,此外,文中还用调查问卷的方式来反映空难事件后波兰民众对俄罗斯的真实看法,通过从多角度论述政府外交改变原因及其影响,来说明这一政府时期外交逐渐具备了“正常化”特质。第6章是总结和勾勒入盟之后波兰对美欧俄政策的两种演变轨迹:一种是不同政府分别对美欧俄政策的横向演变轨迹,另一种是不同政府的总体战略的纵向演变轨迹。然后描绘出波兰的国家角色在入盟之后的背景下发生的变迁路线图,继而简述波兰外交政策的变与不变。全面展现出近几年波兰外交的政策走向。第7章以入盟后三届政府的不同政策为依托,结合历史上的类似问题,通过横向、纵向的穿插来分析入盟后波兰对美欧俄政策面临的主要难题。在论述第一个难题:外部撕扯力量与内部自主要求的竞争中,文章将经济学中的“轮轴-辐条”效应理论创新性地运用到了国家外交政策中来,通过阐释该理论效应存在的两大问题以及非“轮轴-辐条”效应现象的出现,来说明波兰在处理外部撕扯力量与内部自主要求的竞争中面临的困难。本章在分析第二个难题中的政治精英之争时,提出“波兰宪法关于总统和总理外交权限界定模糊的制度性结构缺陷”这个结论,将单纯的精英斗争上升到了制度缺陷的高度进行剖析;在分析新观点:“政治版图”东西分立时,文章运用地理学方法,通过不同内容的地图来阐释波兰“政治版图”分立的长久性;在阐述第三个难题中的“波兰对俄罗斯当前国家形象负面认同的持久化”过程中,运用了权威机构的民意调查数据、笔者的调查问卷、访谈等方式深入理解波兰人心目中的俄国家历史形象,再通过结合对俄当前国家行为的具体分析,最后得出波兰人对俄罗斯当前国家形象负面认同持久化这个结论;此外,通过对民众相关态度背后因素的挖掘,以及在欧盟制宪进程中理事会投票权重和表决机制变化的技术性分析来阐释民众及其国内政治力量对于欧盟政治一体化建设的担忧。总之,本文主要依托大量外文资料,尤其是第一手官方资料尽量将波兰对外政策原貌呈现出来,并结合相关权威数据和资料进行深入分析和判断,希望能为今后他人研究以及预测波兰外交走向奠定部分学术基础工作。

周玲玲[10](2011)在《朝核问题上的大国博弈研究》文中提出朝核问题是近些年来影响东北亚地区和平与稳定的主要问题之一,两次核危机的爆发使得其一度成为全世界关注的焦点。朝核问题不仅仅是朝鲜一个国家的事情,它的主要当事方是朝鲜和美国,但实际上牵涉到相关六方的利益,因此围绕朝核问题进行的博弈是一场复杂的多边博弈,只有了解六方国家各自的利益追求,才有助于我们分析并更好地推动朝核问题的解决。从朝鲜自身的角度来看,发展核武器既可以为自己带来安全利益,也可以因此换取经济利益;从美国的角度看,朝鲜拥核侵犯了美国的经济、政治、军事和安全利益,是绝对不被允许的;从韩国的角度看,朝核问题使韩国外交陷入到“南北统一民族”和“美韩同盟”之间进行痛苦抉择的困境;对于日本来说,主要是利用朝核危机,为自己实现世界政治军事大国的目标添一臂之;对于俄罗斯来说,积极介入到朝核危机中,是其在当前非均衡态势下的有利选择;对于中国来说,朝核问题关涉到切身的政治、经济、安全等重大战略利益,中国应发挥自身的独特优势,在朝核问题上起到积极有力的建设性作用。朝核问题迟迟得不到有效解决的关键原因在于主要当事国之间深深的不信任感,以及缺乏一个有效的监督与制裁机制来确保各方责任和义务的履行。要走出朝核问题博弈的困境,不仅美朝两国之间应该加强沟通、重建互信,还要充分发挥中国的作用,同时进一步完善这场博弈的规制建设,相关各方应树立合作安全的新观念,为建立东北亚多边安全机制奠定良好的基础。

二、美国执意退出《反弹道导弹条约》意欲何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美国执意退出《反弹道导弹条约》意欲何为(论文提纲范文)

(1)美国退出《中导条约》的动因及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一) 研究背景
        (二) 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 关于《中导条约》签订与影响研究
        (二) 关于美国退约的动因研究
        (三) 关于美国退约的影响研究
        (四) 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三、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一) 研究思路
        (二) 研究方法
第一章 核心概念与分析框架
    第一节 范式理论与分析折中主义的概念界定
        (一) “范式”理论
        (二) 分析折中主义
    第二节 分析折中主义的研究路径
        (一) 分析折中主义的基本原理与特征
        (二) “三角解释模型”分析框架
    第三节 “三角解释模型”核心要素
        (一) 安全
        (二) 机制
        (三) 认知
第二章 《中导条约》的签订及其动因
    第一节 《中导条约》的签订
    第二节 《中导条约》签订的动因
        (一) 欧洲“安全危机”
        (二) 苏联对外政策的转变
        (三) 美国对外政策的转变
    第三节 《中导条约》的终结
第三章 美国退出《中导条约》的动因分析
    第一节 安全层面
    第二节 机制层面
    第三节 认知层面
第四章 美国退出《中导条约》的影响
    第一节 美国退约对地区安全局势的影响
        (一) 美国退约对欧洲安全局势的影响
        (二) 美国退约对东亚安全局势的影响
    第二节 美国退约对军备控制的影响
        (一) 美国退约对国际军控体系的影响
        (二) 美国退约对核扩散的影响
    第三节 美国退约对俄罗斯的影响
第五章 美国退约对中国的影响及中国的应对策略研究
    第—节 美国退约对中国的影响
        (一) 美国退约对中美关系的影响
        (二) 美国退约对中国地缘安全环境的影响
        (三) 美国退约对中美核战略关系的影响
    第二节 中国的应对策略
参考文献
致谢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2)中导条约及其对美苏(俄)关系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中导条约》谈判的背景、进程及条约的签订
    第一节 冷战时期美苏战略核武器竞争与《中导条约》谈判
        一、冷战时期美苏战略核武器竞争
        二、北约成员国敦促美苏开启《中导条约》谈判
    第二节 美苏《中导条约》谈判进程
        一、新遏制政策影响谈判进程
        二、新缓和政策促使谈判获得成功
    第三节 美苏中导条约签定
        一、《中导条约》的内容
        二、《中导条约》的意义与影响
    本章小结
第二章 《中导条约》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美苏关系的影响
    第一节 美苏《中导条约》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来自西欧盟国的压力
        二、《中导条约》自身的缺陷
    第二节 美苏落实《中导条约》及美苏关系发展
        一、美苏落实《中导条约》过程中的分歧和矛盾
        二、《中导条约》签订后美苏关系的发展
    第三节 《中导条约》的签订对美苏关系的影响
        一、《中导条约》对美苏关系的影响
        二、《中导条约》签订后美苏关系对国际格局的影响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俄罗斯独立后美俄矛盾与《中导条约》的最终废弃
    第一节 美俄关于推动《中导条约》国际化的交锋
        一、俄罗斯积极推动《中导条约》国际化
        二、美国的消极应对
    第二节 美俄矛盾激化与美单方面废弃《中导条约》
        一、俄罗斯试射9M729 型战役战术巡航导弹与美国的应对
        二、美国单方面宣布退出中导条约
    第三节 美俄最终废弃《中导条约》对美俄关系的影响
        一、美俄废弃《中导条约》对美俄关系的影响
        二、 《中导条约》废弃后美俄关系的未来走向及其影响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3)防御性现实主义视角下中国与俄罗斯太空安全合作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依据及意义
        (一)选题依据
        (二)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国内研究现状
        (二)国外研究现状
    三、研究方法和创新点
        (一)研究方法
        (二)创新点
    四、相关概念界定
        (一)防御性现实主义
        (二)太空安全
        (三)中国与俄罗斯太空安全合作
第一章 防御性现实主义理论概述
    一、防御现实主义发展历程
    二、防御性现实主义安全观
    三、防御性现实主义理论在本文中的适用性分析
        (一)威胁平衡理论
        (二)防御性现实主义的合作观点
第二章 中俄太空安全观
    一、中国太空安全观
    二、俄罗斯太空安全观
第三章 中俄太空安全合作的缘由
    一、太空安全问题凸显
        (一)太空碎片增多
        (二)频率及轨道资源紧张
        (三)太空武器化问题凸显
    二、美、日、印的太空竞争加剧
        (一)美国在太空领域对中国的压制
        (二)日本太空政策转变
        (三)印度太空发展迅速
    三、中俄的太空利益受到挑战
        (一)中国太空利益需求
        (二)俄罗斯太空利益受到挑战
第四章 中俄太空合作的形成与发展
    一、冷战时期:1957 年-1991 年
    二、冷战结束后:1991 年-2014 年
    三、乌克兰危机后:2014 年至今
第五章 中俄太空安全合作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太空政治化时代的到来导致两国之间合作深度不高
    二、技术垄断导致太空治理进程缓慢
    三、国际制度不完善,外部环境具有不确定性
第六章 推动中俄太空安全合作的基本路径
    一、确立规范性太空法律
    二、联手应对太空武器化,营造稳定、自由的太空环境
    三、减少技术垄断,拓展多层次合作模式
    四、加强互信建设,应对太空政治化趋势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4)美国退出《中导条约》的当代含意与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导条约》的含意
    (一)《中导条约》的历史背景
    (二)《中导条约》的历史意义
    (三)中导武器的当代含意
美国退出《中导条约》的动因
美国部署中导武器的前景
    (一)东亚和东欧将成为美国推动部署中导武器的重点地区
    (二)美国在东亚部署中导武器的时间
美国退出《中导条约》的影响
结语

(5)21世纪以来的俄罗斯东北亚政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中文摘要
摘要
前言
    一 研究对象和研究意义
    二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文献综述
    三 研究方法及创新之处
    四 研究思路与结构设计
第一章 俄罗斯东北亚外交决策的主要影响因素
    第一节 地缘政治因素
        一 欧洲—大西洋主义
        二 现代斯拉夫主义
        三 新欧亚主义
    第二节 历史文化因素
        一 俄罗斯文化特征
        二 历史文化传统作用下的东北亚政治格局的变化
    第三节 面临的国内外不利现实因素
        一 外部影响因素
        二 内部影响因素
第二章 21世纪以来俄罗斯东北亚政策的主要内容
    第一节 俄罗斯东北亚政策出台的背景
        一 国际背景
        二 国内背景
    第二节 回眸20世纪下半叶的俄罗斯东北亚政策
        一 二战后苏联东北亚政策简要回顾
        二 苏联解体后叶利钦执政时期俄罗斯东北亚政策简要回顾
    第三节 21世纪以来俄罗斯东北亚政策的核心内容
        一 俄罗斯东北亚政策要点
        二 俄罗斯落实东北亚政策的策略和措施
    第四节 俄罗斯东北亚政策的特点
        一 谋略性
        二 务实性
        三 可行性
        四 机制性
        五 持续性
第三章 21世纪以来俄罗斯的东北亚国别政策
    第一节 俄罗斯对中国的外交政策与经济、安全合作
        一 俄罗斯对中国的外交政策
        二 俄罗斯与中国的经济合作
        三 俄罗斯与中国的生态环境安全领域合作
    第二节 俄罗斯对日本的政策
        一 俄罗斯与日本的政治、外交纪实
        二 俄罗斯与日本的经济交往
        三 俄罗斯与日本的领土博弈
    第三节 俄罗斯对朝鲜半岛国家的外交政策与经济、军事安全合作
        一 俄罗斯对朝鲜半岛国家的外交政策
        二 俄罗斯与朝鲜半岛国家间的经济合作
        三 俄罗斯与朝鲜半岛国家间的军事安全合作
    第四节 俄罗斯对蒙古国的外交政策与经济、军事安全合作
        一 俄罗斯对蒙古国的外交政策
        二 俄罗斯与蒙古国的经济合作
        三 俄罗斯与蒙古国的军事安全合作
第四章 俄罗斯东北亚政策的走势
    第一节 国际政治格局的变化走向
        一 俄罗斯与独联体国家关系的发展面临新挑战
        二 俄罗斯在亚太地区面临的挑战
        三 俄罗斯在中东地区面临的严峻挑战
        四 俄罗斯与美欧关系仍很棘手
    第二节 俄罗斯国内的整体发展布局
        一 政治上稳形势、推改革
        二 经济上推创新、促增长
    第三节 东北亚地区的形势发展变化
结语
参考文献

(6)大国无战争时代的大国权力竞争:行为原理与互动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导论:如何理解当代的大国权力竞争
    1.1 理论问题和经验困惑
        1.1.1 理论问题
        1.1.2 经验困惑
    1.2 研究目标和研究方法
        1.2.1 研究目标
        1.2.2 研究方法
    1.3 对“大国”的定义
    1.4 章节安排和内容简介
第2章 似是实非的解释及现有理论失败的原因
    2.1 相对实力的视角
    2.2 安全威胁的视角
    2.3 规避未来损失的视角
    2.4 制度、内政与认同的视角
    2.5 现有理论难以解释现实的原因
        2.5.1 缺乏互动的分析框架
        2.5.2 轻视国家的权力动机
        2.5.3 拒绝承认国际体系的变化
第3章 大国无战争时代大国权力获取的核心逻辑
    3.1 战争频发时代大国争夺权力的主要方式
    3.2 国际体系在1945年以后的两个重要变化
        3.2.1 主权规范的深化和领土不得兼并规范的确立
        3.2.2 核武器的出现和核威慑的建立
    3.3 体系变化对权力争夺行为的影响及利益交换逻辑的突显
        3.3.1 传统争霸路径的阻断与替代方式的浮现
        3.3.2 作为一种占优战略的利益交换
        3.3.3 利益交换成为占优战略的条件
        3.3.4 武力和战争功能的转变
        3.3.5 利益交换:自助还是他助(助他)
        3.3.6 利益交换:客观规律还是战略处方
    3.4 利益交换的主要利益类型和实现形式
        3.4.1 利益交换的主要利益类型
        3.4.2 利益交换的主要实现形式
第4章 春秋与二战后大国权力竞争方式比较
    4.1 春秋时期大国权力竞争方式的演化
        4.1.1 体系总体特点
        4.1.2 前晋楚争霸时期
        4.1.3 晋楚争霸时期
        4.1.4 后晋楚争霸时期
    4.2 二战后大国的权力竞争
        4.2.1 体系初期美苏两国的利益交换战略
        4.2.2 美苏两国对小国的争夺
    4.3 比较与小结
第5章 大国无战争时代大国权力竞争的具体机制
    5.1 类比寡头市场竞争
    5.2 大国无战争时代的大国权力竞争机制
        5.2.1 “同期竞争模式”下的权力竞争机制
        5.2.2 “追赶模式”下的权力竞争机制
    5.3 “先动优势”与“防御性联盟形成时间”悖论
        5.3.1 大国无战争时代权力竞争的“先动优势”
        5.3.2 “防御性联盟形成时间”悖论
第6章 1945 年以后大国权力竞争的过程和结果
    6.1 美国和苏联联盟阵营的建立
        6.1.1 美国的联盟阵营
        6.1.2 苏联的联盟阵营
        6.1.3 比较和小结
    6.2 美苏权力竞争的过程
        6.2.1 对第三世界小国的争夺
        6.2.2 对“后院”国家
        6.2.3 对非“后院”盟国
    6.3 冷战后大国的权力竞争
        6.3.1 冷战后美国的权力竞争战略和行为
        6.3.2 中共十八大以来中国外交的转型
        6.3.3 冷战后权力竞争的“利益交换”逻辑
第7章 结论
    7.1 理论总结及启示
        7.1.1 理论总结
        7.1.2 二战后体系的同质性及与此前体系的异质性
        7.1.3 体系的时代特点以及游戏规则的变化
        7.1.4 中国与小国结盟的意义
        7.1.5 冷战后的“战略机遇期”
    7.2 理论和政策意义
        7.2.1 理论意义
        7.2.2 政策意义
    7.3 新的研究问题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7)论冷战后俄罗斯与北约的抗衡与合作(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一、 叶利钦时期俄北由初步接触走向相互适应
    (一) 叶利钦执政初期俄北双边的初步合作
        1、 俄国内政治对俄北关系的影响
        2、 独立初期俄罗斯与北约的试探性合作
    (二) “和平伙伴关系计划”的出台对俄北关系的影响
        1、 俄北对“和平伙伴关系计划”的不同解读
        2、 令俄处境尴尬的“和平伙伴”
    (三) 俄北相互适应期的合作与抗衡
        1、 “俄北关系基本文件”的签订促使双边关系趋于改善
        2、 “科索沃战争”令俄北矛盾迅速激化
二、 普京时期的俄北关系一波三折
    (一) 世纪之交的俄北关系
        1、 北约新战略的形成及其对俄北关系的影响
        2、 普京“务实外交”对推进俄北关系改善的作用
    (二) 9·11 事件推动俄北关系的发展
        1、 9·11 事件引起大国关系的调整
        2、 俄美、俄欧关系的调整推动俄北关系的发展
    (三) 普京执政后期俄北之间新的抗衡
        1、 俄美反导之争对俄北关系的影响
        2、 俄北在反恐战争问题上的矛盾
三、 梅德韦杰夫时期的俄北关系充满变数
    (一) 北约扩大问题上的矛盾成为双方关系恶化的根本原因
        1、 格鲁吉亚积极要求加入北约成为俄格战争的导火索
        2、 俄北双方对乌克兰的争夺
    (二) 俄北关系走向改善
        1、 奥巴马和梅德韦杰夫重启俄美关系推进俄北关系的改善
        2、 俄罗斯与北约在发展欧洲反导系统问题上的合作
    (三) 俄北关系重新趋于紧张
        1、 俄罗斯对北约欧洲导弹防御系统及北约不断扩大的疑惧
        2、 俄罗斯与北约在利比亚问题上的矛盾与分歧
        3、 俄北双方在伊朗及叙利亚问题上的较量
四、 影响俄北关系的深层原因
    (一) 俄北合作的基础
        1、 俄欧双方的相互需求推动俄北双方的合作
        2、 俄北双方在反恐等问题上的共同利益促进双方的合作
    (二) 阻碍俄北双边关系发展的根本原因
        1、 俄罗斯在历史、文化等方面与北约的差异
        2、 冷战思维及北约的加强对俄罗斯带来的挑战
        3、 北约不断扩大从根本上不断损害俄罗斯的国家利益
        4、 俄罗斯与北约盟主美国的较量制约俄北关系的发展
结语
注释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清单
致谢

(8)奥巴马政府的伊朗核政策(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接触政策——伊朗核问题的缓和
    第一节 奥巴马政府的核政策
    第二节 伊朗大选——接触政策的第一次触礁
        一、大选前:奥巴马政府积极推进接触政策,伊朗谨慎回应
        二、伊朗大选事件
    第三节 接触政策的初级成果——伊朗核问题国际谈判
        一、奥巴马政府积极推动,发起伊朗核问题国际谈判
        二、核问题国际谈判
    第四节 接触政策
        一、接触政策的原因
        二、接触政策的挑战和微调的原因
第二章 政策的摇摆——伊朗核问题的反复和复杂化
    第一节 美国积极推动对伊多边制裁
        一、联合国通过对伊朗制裁的1929号决议
        二、美国推动国际制裁取得成功的原因
    第二节、制裁的同时积极接触——重启核问题谈判
第三章 政策进一步转向制裁
    第一节 伊斯坦布尔谈判无果而终
    第二节 美伊关系再度绷紧,美国进一步加大对伊制裁力度
    第三节 制裁政策
        一、制裁政策的效果
        二、奥巴马政府政策趋于制裁的原因
第四章 奥巴马政府伊朗核政策的制定和挫折
    第一节 奥巴马政府制定对伊核政策的原因和依据
    第二节 奥巴马的伊核政策未能取得实质性进展的原因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9)入盟后波兰对美欧俄外交政策演变 ——基本政策与主要难题(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导论
    1.1 选题对象和依据
        1.1.1 选题对象及其界定
        1.1.2 选题依据
    1.2 研究综述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方法
    1.4 创新与不足
        1.4.1 创新之处
        1.4.2 不足之点
第2章 波兰历史上的外交政策及其主要难题
    2.1 早期波兰国家的外交(11-18 世纪)
        2.1.1 彼雅斯特王朝时期对德意志的政策
        2.1.2 雅盖洛王朝时期同俄国和德意志的较量
        2.1.3 自由选王时期的外交得失
    2.2 波兰第二共和国外交政策(1918-1939 年)
        2.2.1 毕苏斯基时期对德国和苏联政策的演变
        2.2.2 贝克外长时期的亲德反苏方针
        2.2.3 乌克兰问题对波俄关系的影响
    2.3 波兰人民共和国同苏联的关系(1944-1989 年)
        2.3.1 波兰东西边界划定问题
        2.3.2 波兰十月事件
        2.3.3 1968 年“三月事件”
        2.3.4 1980 年危机与苏联干涉
        2.3.5 苏联影响下的波兰剧变
    2.4 小结
第3章 贝尔卡政府时期对美欧俄外交政策
    3.1 深化与美国特殊伙伴关系
        3.1.1 伊拉克问题上继续支持美国及其现实因素
        3.1.2 加强与美国的军事合作
        3.1.3 重视与美国经济关系中的问题
    3.2 融入欧洲并推动欧盟扩大
        3.2.1 跟欧盟加强经济往来的必要性分析
        3.2.2 主动参与欧盟事务
        3.2.3 推动欧盟东扩
    3.3 与俄罗斯关系的两面性
        3.3.1 双方关系发展的促进因素
        3.3.2 别斯兰人质事件引发的一系列摩擦
        3.3.3 新东方政策中对俄的防范
        3.3.4 乌克兰大选背后的较量
    3.4 小结
第4章 卡钦斯基政府时期对美欧俄政策
    4.1 过度亲近美国的政策
        4.1.1 全力支持布什东欧反导计划
        4.1.2 境外积极协助美国的回报
    4.2 欧盟共同外交政策受到的影响
        4.2.1 对欧盟与美国关系的影响
        4.2.2 对欧盟与俄罗斯关系的影响
        4.2.3 欧盟对外政策一体化发展受到的影响
    4.3 强硬对抗俄罗斯的单一面
        4.3.1 跟俄“清算”历史问题
        4.3.2 经贸问题的政治化
        4.3.3 摆脱对俄能源依赖的量化分析
        4.3.4 反导问题上跟俄抗争的现实因素
    4.4 小结
第5章 图斯克政府时期对美欧俄政策
    5.1 强调同美国关系务实性
        5.1.1 反导谈判中的现实立场及其因素
        5.1.2 力主从伊拉克撤军的缘由
        5.1.3 对跨大西洋关系依然重视
    5.2 放弃疑欧立场,重新回归欧洲
        5.2.1 尽快加入欧元区的经济分析
        5.2.2 推动欧盟一体化建设的系列举动
        5.2.3 修复与欧盟国家裂痕
    5.3 与俄关系的时缓时紧
        5.3.1 努力改善波俄关系
        5.3.2 能源问题依然存在——以 PGNiG 公司为例
        5.3.3 突发事件对双方关系的影响
    5.4 空难事件后外交政策的变化
        5.4.1 空难对国内政治的影响
        5.4.2 对美外交战略微调背后的因素
        5.4.3 更深融入欧盟
        5.4.4 与俄关系改善的契机
    5.5 小结
第6章 入盟后波兰对美欧俄政策的演变轨迹
    6.1 波兰对外政策的两种演变轨迹与路线图
        6.1.1 横向演变轨迹
        6.1.2 纵向演变轨迹以及变迁路线图
    6.2 波兰外交政策的变与不变
        6.2.1 外交政策的变化
        6.2.2 外交政策的不变
第7章 入盟后波兰对美欧俄外交面临的主要难题
    7.1 外部撕扯力量与内部自主要求的竞争
        7.1.1 “轮轴一辐条”效应的运用及其问题
        7.1.2 非“轮轴一辐条”效应现象
    7.2 内部自主力量之间的竞争
        7.2.1 政治精英之争
        7.2.2 政党斗争
        7.2.3 政治版图的东西分立
    7.3 历史记忆的倚重和认同问题
        7.3.1 国内政治力量对国家身份定位的非一致性
        7.3.2 波兰对当前俄罗斯负面形象认同的持久化
        7.3.3 国内对欧盟经济和政治一体化认同的差异
    7.4 小结
参考文献
后记

(10)朝核问题上的大国博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一) 研究背景
        (二) 研究意义
    二、相关概念界定
    三、文献综述
    四、理论分析工具
    五、研究方法与论文框架
        (一) 研究方法
        (二) 论文框架
第一章 朝核问题的产生
    一、朝鲜半岛的地缘战略位置
        (一) 朝鲜半岛的地缘政治特征
        (二) 朝鲜半岛的地缘战略价值
    二、朝鲜的安全环境
        (一) 朝鲜国内的军事力量与安全现状
        (二) 周边国家的迅速发展带来的安全压力
    三、朝核问题的由来
        (一) 第一次朝核危机的爆发
        (二) 第二次朝核危机的爆发
第二章 朝核问题上的大国利益及其博弈
    一、各有关国家在朝核问题上的利益分析
        (一) 朝鲜发展核武器的利益谋求
        (二) 美国在朝核问题上的利益分析
        (三) 韩国在朝核问题上的利益考量
        (四) 日本在朝核问题上的利益分析
        (五) 俄罗斯在朝核问题上的利益衡量
        (六) 中国在朝核问题上的利益分析
    二、各有关国家在朝核问题上的利益博弈
        (一) 博弈模型
        (二) 博弈规制
        (三) 博弈过程
    三、博弈的困境
        (一) 六方会谈中其他各方作用有限
        (二) 利益分配尚不均衡
        (三) 监督与制裁不明确
第三章 朝核问题博弈困境的出路
    一、中国应起主导作用
        (一) 在六方会谈机制中积极发挥桥梁作用
        (二) 构建中美朝三方会谈机制
        (三) 进一步加强与韩、日、俄在半岛问题上的合作
    二、完善多边博弈的规制
        (一) 规制的选择
        (二) 规制的改进
    三、朝核问题的前景
结论
参考文献
后记

四、美国执意退出《反弹道导弹条约》意欲何为(论文参考文献)

  • [1]美国退出《中导条约》的动因及影响研究[D]. 朱慧丽. 山东大学, 2021
  • [2]中导条约及其对美苏(俄)关系的影响研究[D]. 刘志炜. 黑龙江大学, 2021(09)
  • [3]防御性现实主义视角下中国与俄罗斯太空安全合作分析[D]. 王丽. 上海师范大学, 2021(07)
  • [4]美国退出《中导条约》的当代含意与影响[J]. 邹治波. 国际经济评论, 2020(01)
  • [5]21世纪以来的俄罗斯东北亚政策研究[D]. 申达宏. 北京外国语大学, 2019(01)
  • [6]大国无战争时代的大国权力竞争:行为原理与互动机制[D]. 杨原. 清华大学, 2014(09)
  • [7]论冷战后俄罗斯与北约的抗衡与合作[D]. 宋林雨. 新疆大学, 2012(03)
  • [8]奥巴马政府的伊朗核政策[D]. 李颂. 南京大学, 2012(10)
  • [9]入盟后波兰对美欧俄外交政策演变 ——基本政策与主要难题[D]. 熊昊. 中国人民大学, 2011(07)
  • [10]朝核问题上的大国博弈研究[D]. 周玲玲. 苏州大学, 2011(06)

标签:;  ;  ;  ;  ;  

美方坚持退出《反弹道导弹条约》有何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