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性失语症患者的言语康复训练

运动性失语症患者的言语康复训练

一、运动性失语病人的语言康复训练(论文文献综述)

范梦蝶[1](2021)在《舌针联合言语康复训练治疗中风后运动性失语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通过观察对比舌针联合言语康复训练法与言语康复训练法治疗中风后运动性失语的疗效,探讨舌针联合言语康复训练治疗中风后运动性失语的有效性及优越性,为临床治疗运动性失语提供一个科学的、综合有效的联合方案,同时也能更好的传承名老中医管正斋教授的学术思想。方法:纳入符合标准的中风后运动性失语患者共计72例,随机分为舌针组和对照组,各36例。两组患者均给予相同的基础治疗(内科常规治疗和基础针刺治疗)。舌针组:舌针联合言语康复训练;对照组:言语康复训练;共治疗2个疗程,分别于治疗前、治疗后观察并比较简化版《汉语失语症检查表(ABC)法》的复述、谈话、命名、理解4项语言功能的评分、《波士顿诊断性失语症检查法(BDAE)》言语功能分级和疗效的评价。最后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比较两组之间的临床疗效。结果:(1)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及年龄段分布构成、病程及病程段分布构成等基线资料方面比较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具有可比性。(2)简化版《汉语失语症检查表(ABC)法》的评分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前4项言语功能评分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具有可比性;治疗后两组患者的理解评分组间比较无统计学意义,组内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治疗后两组患者复述、谈话、命名的组内及组间评分均有显着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3)BDAE言语功能的分级比较结果:两组治疗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两组治疗后言语功能分级均有提升,组内和组间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舌针组的言语功能优于对照组。(4)疗效评价:对照组的总有效率为67.65%,舌针组的总有效率为88.24%。两组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舌针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结论:(1)舌针联合言语康复训练与言语康复训练均能提高中风后运动性失语患者的语言功能,均有良好的效果;(2)舌针联合言语康复训练治疗中风后运动性失语的临床疗效优于言语康复训练,对于提高患者的复述、谈话、命名功能,改善病人失语严重程度的效果更为显着,并且安全、操作简单方便,临床值得推广和应用。

秦梦妮[2](2021)在《“醒脑开窍”康复方案治疗脑梗死后运动性失语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本研究采用随机病例对照的方法,比较了“醒脑开窍”综合康复方案(醒脑开窍针法+言语康复训练)与仅用言语康复训练在治疗脑梗死后运动性失语症中的临床效果,探讨观察其治疗脑梗死后运动性失语的规律。为治疗本病提供最佳的临床解决方案。内容与方法:本试验研究对象为符合纳排标准的65例脑梗死后运动性失语患者。符合纳排条件的受试者被随机分到试验组和对照组。试验组干预为卒中基础治疗+言语训练+醒脑开窍针刺治疗,对照组干预为卒中基础治疗+言语训练+假针刺治疗,针刺治疗每次留针30分钟,1次/日,一周针刺5天,疗程为6周;言语康复训练每次60分钟,1次/日,一周康复训练5天,疗程为6周。治疗前和治疗6周后,收集波士顿失语症诊断性检查法(BDAE)、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和中医健康量表(HSTCM)的得分用于评估脑梗死后运动性失语症并统计分析,评价患者的语言功能、神经功能障碍情况及中医健康状态,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差异。结果:1.两组患者治疗前的基线资料情况良好,具有可比性(均P>0.05)。2.治疗6周后,试验组与对照组有效率均有显着提高。两组治疗后疗效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内比较,两组治疗后BDAE评分、NIHSS评分及HSTCM评分均较治疗前有所改善,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组间比较结果表明,两组治疗后BDAE评级、NIHSS评分及HSTCM评分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研究结果表明“醒脑开窍”康复方案与仅用言语训练治疗脑梗死后运动性失语患者均可起效,但“醒脑开窍”康复方案在改善脑脑梗死后运动性失语患者的语言功能、神经功能障碍情况及中医健康状态方面较单纯言语康复训练更有积极作用,有良好的临床推广潜力。

于丽[3](2021)在《针刺联合语言康复训练治疗中风后运动性失语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提出目的:观察针刺联合语言康复训练治疗中风后运动性失语和单纯语言康复治疗的疗效,比较两种治疗方法的临床疗效性差异。方法:本课题选取60例中风后运动性失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后的临床疗效,每组30例。两组患者均按神经内科常规治疗,治疗组给与针刺结合语言康复训练治疗,对照组予以单纯语言康复训练,每周治疗6天,周日休1天,2周为一个疗程,连续治疗4个疗程。在治疗前、后分别采用汉语失语检查法量表(ABC)、功能性语言沟通能力检查法(CFCP评分表)进行评估,将各量表表值分别进行组内治疗前后、组间治疗后比较和相关性分析。结果:1、一般资料比较:治疗前两组患者在年龄、病程、性别上,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2、组内治疗前后比较:两组治疗后的ABC、CFCP量表评分均高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间治疗后比较:治疗组治疗后的ABC、CFCP量表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治疗后评分,具有显着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刺联合语言康复训练治疗中风后运动性失语与单纯的语言康复训练治疗疗效比较,两者治疗后均有改善,相比之下,针刺联合语言康复训练对改善语言功能效果更显着,疗效更好。

徐元波[4](2020)在《针刺治疗脑卒中后失语症的Meta分析及取穴规律研究》文中提出目的:通过Meta分析,客观评价针刺治疗脑卒中后失语症疗效,在此基础上初步得出针刺取穴规律,为临床应用和研究提供依据。方法:检索 CNKI、VIP、Wangfang database、CBM、PubMed、Cochrane Library、EMBase等数据库中关于针刺治疗脑卒中后失语症的随机对照研究的相关文献,检索时限截止至2020年5月,由两研究员独立筛选文献,提取数据,参照Cochrane协作网的偏倚风险评估工具对纳入文献进行评价,利用RevMan5.3软件进行Meta分析。建立Microsoft Excel数据软件表格,采用频数分析的方法对纳入文献中的穴位使用情况进行分析。结果:经过文献筛选,最终确定纳入分析的文献共计28篇,脑卒中后失语患者共有2121名,26项研究评价了治疗有效率,对其进行Meta分析,结果提示针刺治疗与对照组相比,能显着提高治疗总有效率(OR=4.32,95%CI[3.26,5.7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8项研究记录了语言功能评分总分的情况,Meta分析结果提示针刺治疗与对照组相比,能提高语言功能评分总分(SMD=1.76,95%CI[0.98,2.5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5项研究记录了语言功能评分亚项中口语表达评分的情况,Meta分析结果提示针刺治疗与对照组相比,能显着提高口语表达水平(SMD=1.93,95%CI[1.28,2.5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6项研究记录了语言功能评分亚项中听理解评分的情况,Meta分析结果提示针刺治疗与对照组相比,能显着提高听理解水平(SMD=1.19,95%CI[0.66,1.7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3项研究记录了语言功能评分亚项中复述评分的情况,Meta分析结果提示针刺治疗与对照组相比,能显着提高复述水平(SMD=1.12,95%CI为[0.78,1.4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0项研究记录了语言功能评分亚项中命名评分的情况,Meta分析结果提示针刺治疗与对照组相比,能显着提高命名水平(SMD=1.11,95%CI[0.70,1.5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2项研究记录了语言功能评分亚项中阅读评分的情况,Meta分析结果提示针刺治疗与对照组相比,能显着提高阅读水平(SMD=1.91,95%CI[1.13,2.6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9项研究记录了语言功能评分亚项中书写评分的情况,Meta分析结果提示针刺治疗与对照组相比,能显着提高书写水平(SMD=1.18,95%CI[0.74,1.6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2项研究评价了治疗前后失语严重程度变化的情况,Meta分析结果提示采用针刺治疗脑卒中后失语症对失语严重程度改善情况比对照组好(SMD=0.98,95%CI[0.62,1.3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0项研究评定了功能性交流能力改善情况,Meta分析结果提示采用针刺治疗脑卒中后失语症对功能性交流能力改善情况比对照组好(SMD=2.28,95%CI[1.40,3.1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项研究评估治疗前后失语症患者生活质量改善情况,Meta分析结果提示采用针刺治疗脑卒中后失语症对失语症患者生活质量改善情况比对照组好(MD=15.72,95%CI[11.56,19.8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针刺治疗脑卒中后失语症主穴频次分析结果:主穴共涉及57个不同的穴位,其中经穴为34,经外奇穴为22,阿是穴为1,共计使用频次为145次。针刺治疗脑卒中后失语症主穴常用腧穴为百会,哑门,廉泉,言语一区,玉液,金津,风府,风池,上廉泉,旁廉泉,顶颞前斜线,言语三区,合谷。针刺治疗脑卒中后失语症主穴常用经脉为督脉,任脉,足少阴胆经,手阳明大肠经,足厥阴心包经,手少阳三焦经。结论:针刺治疗脑卒中后失语症有较好的临床疗效、能提高语言功能评分(包括自发谈话、听理解、复述、命名、阅读、书写等各亚项评分)、改善失语严重程度、失语患者功能性交流能力改善情况及脑卒中失语症患者生活质量,但纳入研究的文献质量普遍不佳,因此本研究的结果存在一定偏倚。在今后的研究中还需要收集更多高质量、多中心、大样本的临床随机对照试验以论证。针刺治疗脑卒中后失语症建议取百会,哑门,廉泉,言语一区,玉液,金津,风府,风池,上廉泉,旁廉泉,顶颞前斜线,言语三区,合谷等穴。

张玉凤[5](2020)在《醒脑开窍针刺法结合语言康复训练治疗脑梗死后运动性失语的临床观察》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本研究采用临床随机对照的研究方法,通过比较醒脑开窍针刺法结合语言康复训练与单纯语言康复训练对脑梗死后运动性失语的临床疗效差异,探讨联合疗法的优势,以期在临床上为脑梗死后运动性失语的治疗提供更优方案。内容与方法:纳入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符合脑梗死后运动性失语诊断标准、纳入标准,经排除标准筛选的脑梗死后运动性失语住院及门诊患者49例,采用随机对照试验设计,将纳入病例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试验组予规范内科基础治疗+语言康复训练+醒脑开窍针刺治疗,对照组予规范内科基础治疗+语言康复训练+假针刺治疗(真穴旁开1寸),两组均予针刺治疗1次/日,留针30min/次,5次/周,治疗4周;语言康复训练1次/日,60min/次,5次/周,治疗4周。治疗前及治疗4周后,分别对脑梗死后运动性失语患者进行西方失语症成套测验(WAB)及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收集并统计分析,评价患者的语言及神经功能障碍情况,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差异。结果:1.基线资料两组患者治疗前在性别、年龄、病程、NIHSS评分、WAB(AQ)评分等基线资料进行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差异(均P>0.05),故两组具有可比性。2.临床总有效率治疗4周后,试验组治愈5例,显效13例,有效6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为95.83%;对照组治愈2例,显效6例,好转13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为87.50%。两组治疗后临床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WAB(AQ)评分WAB(AQ)评分比较:组内比较,两组治疗后WAB(AQ)评分均较治疗前提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组间比较,两组治疗后WAB(AQ)评分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WAB各分项(自发言语、听语理解、复述、命名)评分WAB各分项(自发言语、听语理解、复述、命名)评分比较:组内比较,两组患者的自发言语、听语理解、复述、命名均较治疗明显提高(均P<0.05);治疗后组间比较,试验组自发言语、复述、命名三项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听语理解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NIHSS评分NIHSS评分比较:组内比较,两组治疗后NIHSS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组间比较,两组治疗后NIHSS评分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醒脑开窍针刺法结合语言康复训练与单纯语言康复训练治疗脑梗死后运动性失语均有一定临床疗效。醒脑开窍针刺法结合语言训练在改善脑梗死后运动性失语患者的自发性语言、复述、命名方面明显优于单纯语言康复训练,值得临床推广。

殷冬雪[6](2020)在《针灸配合语言康复训练治疗中风后运动性失语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本课题目的是观察针灸配合语言康复训练治疗中风后运动性失语的临床疗效,且探讨对比单用语言康复训练所展现的优越性以及增强日常生活语言沟通能力。材料与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中风后运动性失语患者80例,随机编号分组,将其分为两组(对照组和实验组)40例,治疗组:针灸配合语言康复训练;对照组:语言康复训练,每周治疗五天,休两天,共治疗四周为一个疗程。一个疗程后,对治疗前后进行评估,选用汉语失语成套测验(ABC)的失语定评分量表、功能性语言沟通能力检查法(CFCP评分表)以及疗效评价,评价组内治疗前后以及组间的各疗效差异。结果:1.ABC量表评分结果:治疗前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间及组内有显着性差异(P<0.05),实验组的症状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2.功能性语言沟通能力CFCP量表评分结果:治疗前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间及组内有显着性差异(P<0.05),实验组的日常语言沟通能力优于对照组。3.疗效评价结果:对照组总有效率45%,实验组总有效率75%,两组相比治疗前后具有显着性差异(P<0.05),证明实验组疗效优于对照组。结论:1.针刺配合语言康复训练能改善中风后运动性失语症状,且优于单用语言康复训练。2.针刺配合语言康复训练能增强中风后运动性失语患者日常语言沟通能力,并且优于单用语言康复训练。3.针刺配合语言康复训练能提高中风后运动性失语患者疗效,并且优于单用语言康复训练。证明二者联合使用疗效显着,值得推广。

邢姗姗,殷晓莉[7](2019)在《针刺治疗中风后运动性失语研究概况》文中研究表明通过了解近几年中医针刺疗法对中风后运动性失语的治疗效果及临床应用概况,采用文献回顾性分析方法,从中风后运动性失语的病因病机及针刺疗法在中风后运动性失语治疗中的应用两个方面进行综述,认为采用中医针刺结合疗法,针刺配合中药、配合语言康复训练以及配合其他特殊疗法(比如:电针、刺络放血、穴位贴敷以及音乐疗法)等,可以使中风后仍然遗留有运动性失语的患者在日常生活中,使其言语沟通交流、听理解、表达与复述以及阅读等方面有相应的改善,同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郭思伶(Kwok Sze Ling)[8](2019)在《针刺膻中、间使穴治疗中风后运动性失语症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脑血管病是人类因疾病死亡的三大原因之一,中风后出现失语是中风病最严重的临床后遗症之一。现今医疗及诊断的技术虽昌明,但本病之致残率仍甚高,流行病学报告[1]显示,中风后有大约80%的幸存者遗留严重残疾,国内的新增中风病例每年约有200万人,当中估计大概3/4的患者遗留着不同程度的神经功能缺损,其中约25%的中风病人就是伴随失语症[2]。我国以中医药及针灸等方法治疗中风后失语症的历史源远流长,临床研究及应用实践已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而鉴于现代医学对本病的发病机制及治疗方案等研究尚未完全能达致统一共识的情况下,运用针刺治疗本病特显中医学的独特优势,临床疗效的显着性亦是肯定的。目的:本研究通过临床研究及观察,以探讨林国华教授治疗中风后运动性失语症的经验配穴有效性。研究对象均为中风后运动性失语症患者,采用前瞻随机对照研究方法和循证医学研究的原则,对中风后失语症进行系统性研究。积极探索经验穴位针刺法的理论内涵、处方选穴、操作手法、疗程与疗效的关系等;不仅有助于优化本病在临床治疗上的处方选穴,当中的创新点是要确立新一组简便安全,又能乎合经济效益的处方配穴,提高针刺治疗本病的效果,减轻患者身受有口难言的痛苦之余,又能丰富临床应用研究领域的学术意义,为其他类似研究提供系统的临床数据等。方法:1.文献研究:参考及综述了有关中医学、针灸学和现代医学对中风后运动性失语症的历史、认识、研究、发病机理及治疗方案等,从而探讨本研究方案的中医理论治疗本病的效果及可行性。2.临床研究:采用随机简单数字分组方法进行分组,根据临床试验最低样本量,将纳入共60例病人分为治疗组(经验穴位)30例和对照组(传统穴位)30例。具体操作方法:准备60个不透光的信封,并按1、2、3、……编号,制作随机卡并按1、2、3……编号,随机卡上注明卡号、随机数字、组别、治疗方法。查阅随机数字表,得出60个随机数字,单数安排为治疗组,双数安排为对照组,填好随机卡后将其放入对应编号的信封,由专人保管。符合纳入标准的病例进入研究后,依次打开信封编号,接受随机卡上的治疗。3.针刺选穴:治疗组采用林教授经验穴位处方治疗,取穴:膻中、间使(双)。操作方法:先找出膻中穴压痛点位置后,由膻中穴进针向压痛点方向平面透刺2寸之内,双侧间使直刺0.5-1寸。所有腧穴均施行平补平泻法,每15分钟行手法1次,留针30分钟。对照组采用传统取穴处方治疗,取穴:百会、上星、风池(双)、金津、玉液、廉泉、通里(双)。操作方法:对照组取传统穴位:金津及玉液点刺不留针。百会及上星及均平刺,进针0.5-0.8寸;廉泉向舌根斜刺0.5-0.8寸,风池(双)针尖微下,向鼻尖方向斜刺0.8-1.2寸,通里(双)直刺,进针0.5-0.8寸;除金津及玉液外,以上腧穴均施行平补平泻法,每15分钟行手法1次,留针30分钟。两组均每周连续治疗5天,休息2天,连续治疗2周,共治疗1个疗程。4.统计分析:本临床课题研究将治疗组(经验穴)和对照组(传统穴)共60例的一般临床资料分析、证型统计比较、不同病变性质的疗效比较、各期临床疗效比较、膻中穴压痛点位置分布比较、以及各方面的语言能力检测评分进行比较,包括:汉语标准失语症检查量表(CRRCAE)[3]和功能性语言沟通能力检查法(CFCP)[4]评分等。对两组患者采集上述资料完整后进行统计学数据处理分析,通过治疗前后比较两组患者的沟通能力及语言功能作出评分等变化,观察及探讨林国华教授经验穴位与传统处方穴位在针刺治疗中风后运动性失语症的临床疗效,为经验穴位推展到临床应用上提供验证。结果:1.治疗前,两组患者均作基线研究数据分析,包括患者的年龄、性别、文化程度、左右利手、病变性质及病程分期等进行比较。性别比较采用皮尔逊卡方检验,年龄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符合正态性检验(P>0.05)和方差齐性检验(P>0.05),文化程度经Z检验比较,。经卡方检验、t检验和Z检验,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两组具有可比性。两组的病变性质比较及病程分期比较采用皮尔逊卡方,而惯用利手比较采用连续性校正的卡方检验。经卡方检验,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两组具有可比性。两组之数据对比,一般资料亦无明显性差异,符合统计学要求,说明两组均是基线均衡,可进行客观性比较。2.临床疗效:在治疗1个疗程后,汉语标准失语症检查统计综合疗效结果显示,治疗组的总有效率为70.00%,对照组的总效率为63.30%,治疗组与对照组的总有效率比较后,差异无统计学数据意义(P>0.05),表明两组的疗效相当。3.两组患者在汉语标准失语症检查量表(CRRCAE)评分比较:3.1治疗前,比较两组者汉语标准检查量表失语症评分,两组样本均采用t检验,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前比较,符合正态性检验(P>0.05)及方差齐性检验(P<0.05),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t=-1.039,P=0.307,差异是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都是具有临床的可比性。3.1.1两组患者组内(CRRCAE)评分比较:治疗组组内评分比较,治疗前分数:46.53±16.37,治疗后分数:64.70±22.59,给予不同干预措施后,治疗组组内比较差值符合正态性检验(P>0.05),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t=-8.816,P=0;对照组组内评分比较,治疗前分数:50.767±14.274,治疗后分数:66.433±18.175,差值符合正态性检验(P>0.05),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t=-8.227,P=0,两组各自的组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两种疗法均可改善CRRCAE评分。3.1.2两组患者组间(CRRCAE)评分比较:治疗组治疗后分数:64.70±22.59,对照组治疗后分数:66.433±18.175,符合正态性检验(P>0.05)及方差齐性检验(P<0.05),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t=-0.313,P=0.75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从样本看来,治疗组结果比对照组差了一点,但不能表明问题,因两组数据比较之后并无统计学意义,这表明两组疗效相似,需要进一步作大样本的临床论证。3.2治疗前,两组患者在治疗前汉语标准失语症的各项评分比较,包括:听理解、复述、说、出声读、阅读及计算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各项均是无明显性之差异,表明两组临床上具有可比性。3.3两组患者组内的(CRRCAE)各项指标评分比较:3.3.1治疗组组内各项指标评分比较:治疗前分数-听理解:12.57 ± 4.20、复述:10.53±3.15、说:9(7,12)、出声读:6.23±2.54、阅读:5(3,6)、计算:4(2,5)。治疗后分数-听理解:16.97±4.41、复述:14 ± 4.16、说:12(8,16)、出声读:8.33±3.78、阅读:6.5(4,9)、计算:6.5(4,9)。治疗组治疗前后组内比较,听理解、复述、出声读治疗前后差值符合正态性检验(P>0.05),采用配对t检验,其他均不符合正态性检验(P<0.05),采用秩和检验。经统计分析,治疗组治疗后的听理解、复述、说、出声读、阅读及计算等各项指标得分与治疗前的得分进行比较,均具有非常显着性差异(P<0.01),表明经验穴疗法能提高患者汉语标准失语症检查各个项目评分,可改善患者上述各项的表现。3.3.2对照组组内各项的指标评分比较:治疗前分数-听理解:13.23±3.58、复述:10(8,13)、说:10(8,12)、出声读:7(6,9)、阅读:6(3,8)、计算:3(2,5)。治疗后分数-听理解:17.57±3.73、复述:14(12,17)说:11(10,16)、出声读:8.5(7,10)、阅读:7(5,9)、计算:5(4,7)。对照组治疗前后组内比较,听理解治疗前后差值符合正态性检验(P>0.05),采用配对t检验,其他均不符合正态性检验(P<0.05),采用秩和检验。经统计分析,对照组治疗后的听理解、复述、说、出声读、阅读及计算等各项指标得分与治疗前的得分进行比较,均具有非常显着性差异(P<0.01),表明传统穴位疗法能提高患者汉语标准失语症检查各个项目评分,可改善患者上述各项的表现。3.4治疗组,两组患者组间(CRRCAE)各项指标评分之比较:治疗前分数-听理解:18(14,20)、复述:14(12,17)、说:11(10,16)、出声读:8.5(7,10)、阅读:6.63±3.52、计算:6.57±3.91。对照组分数-听理解:18(16,21)、复述:15(10,17)、说:12(8,16)、出声读:8(6,10)、阅读:7.23±3.23、计算:5.63±2.71。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后组间比较,阅读、计算治疗后符合正态性检验(P>0.05)及方差齐性检验(P<0.05),采用配对t检验,其他不符合正态性检验(P<0.05)或方差齐性检验(P<0.05),采用秩和检验。经统计分析,治疗组相比于对照组治疗后的听理解、复述、说、出声读、阅读及计算等各项指标得分进行比较,均无明显差异(P>0.05),表明两者在改善患者汉语标准失语症检查各个项目评分,效果相近。然而这并没有解释问题,因为两组的数据在比较之后并无统计学意义,这表明两组的疗效相似。在这方面,有必要进一步扩大样本作临床论证。4.两组患者的功能性语言沟通能力检查法(CFCP)评分比较:4.1治疗前,比较两组的功能性语言沟通能力检查评分,经正态性检验(P<0.05),两组治疗前均为非正态分布数据,采用秩和检验,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前比较,Z=-0.062,P=0.95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临床具可比性。4.2两组患者组内(CFCP)评分比较:治疗组组内评分比较,治疗前评分:90.5(65,162),治疗后分数:130(104,201),Z=-4.783,P=0;对照组组内评分比较,治疗前分数:91.5(65,160),治疗后分数:128.5(98,192),Z=-4.784,P=0,两组各自的组内比较,差异均是具有显着性的统计学意义(P<0.01),表明了两种疗法均能明显提高功能性语言沟通能力评分。4.3两组患者组间(CFCP)评分比较:治疗组治疗后分数:130(104,201),对照组治疗后分数:128.5(98,192),Z0.350,P=0.727,两组的评分均有提高,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疗效略优于对照组,但碍于目前的样本量影响,有待进一步扩大样本试验论证。5.两组患者在不同病变性质临床疗效比较方面,两组缺血性中风的有效数目为:32(68.09%),无效数目为:15(31.91%);而两组的出血性中风有效数目为:8(61.54%),无效数目为:5(38.46%)。经统计学分析,采用皮尔逊卡方检测,结果显示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针刺治缺血性疗中风和出血性中风后之失语症疗效均是相约。6.两组患者在各期临床疗效比较方面,两组急性期的有效数目为:22(66.67%),无效数目为:11(33.33%);而两组恢复期的有效数目为:18(66.67%),无效数目为:9(33.33%)。经统计学处理,采用皮尔逊卡方检测,结果显示差异都是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针刺治疗对于急性期和恢复期的中风后失语症的疗效亦是相约。7.两组患者在膻中穴压痛点位置分布比较中,治疗组的膻中穴压痛点位置分布为:左14(46.67%),中7(27.33%),右9(30.00%);而对照组的膻中穴压痛点位置分布为:左14(46.67%),中8(26.67%),右8(26.67%)。采用秩和检验分析,提示两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两组在压痛点分布上没什么太大区别,但从条形统计图上显示压痛点在左侧的明显比其他位置多,此现象与林教授在临床上所观察到的以左边压痛点位置分布较多之表现是一致的,具临床研究价值,值得作进一步探讨。结论:综合上述结果,以膻中配间使穴针刺疗法治疗中风后运动性失语症患者,不仅证明有效改善患者的语言功能,临床疗效比较与传统穴位之针刺疗效一致,验证了经验穴位之实用性及可行性。经验穴通个调整全身气血,有刺激于外而调整于内等内外均能兼顾的作用,更具有速效、操作简便而又更令患者接受等优点。此突破性优势体现在针刺经验穴位后,语言功能可即时得到改善,病人之自信心当下立建,且可随之进行相应的语言训练或其他治疗,不如针刺某些穴位后,如金津穴,恢复需时,这正是以经验穴位治疗本病的特色之一。而经验穴组方配穴之精髓体现在林教授巧妙地利用了两穴的功能特性,了解到治疗本病可通过调整体内之气,即利用膻中穴达到补气、理气及调气等作用,再结合治疗失语症的要穴-间使穴之参与,共凑出一个崭新的配穴思路,不但有效提高临床治愈率,功效明显,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之余,更能巩固患者抗病之心理素质,且副作用小,对整体治疗有明显的良性促进,应当大力推广致临床上,为临床实践中不断地优化及完善。

张高震[9](2019)在《颈项九针加言语康复训练治疗卒中后运动性失语口语表达障碍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观察颈项九针加言语康复训练治疗卒中后运动性失语口语表达障碍的临床疗效。实验方法遴选卒中后运动性失语口语表达障碍病患60例,采用随机抽签的方法分成两组,每组样本数均为30例。两组皆予以常规西药对症处理,对照组在西药处理外加用言语康复训练;治疗组在西药处理上予以颈项九针加言语康复训练。针刺每次30min,言语训练每次60min,6日一个治疗周期,每治疗周期结束,休息一天,共治疗4个周期。观察分析两组治疗前后失语症严重程度分级标准(Boston Diagnostic Aphasia Examination,BDAE)评定情况、中国康复研究中心汉语标准失语症检查(China Rehabilitation Research Center Aphasia Examination,CRRCAE)及卒中后失语抑郁问卷(Stroke Aphasic Depression Questionnaire Hospital Version,SADQ-H)评分。结果1.BDAE分级比较:治疗后组内比较:较治疗前每组BDAE分级均有明显升高,检验后其差异皆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组间比较:较对照组,治疗组升高的幅度明显,差异经统计学检验均有意义(P<0.05)。2.临床疗效比较:经4个疗程治疗后,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6.67%,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3.33%,两组有效率差异经统计学检验有意义(P<0.05)。3.CRRCAE评分比较:治疗后组内比较:较治疗前两组CRRCAE评分皆有显着提升,经统计学检验均有差异(P<0.05)。治疗后组间比较:相比于对照组,治疗组CRRCAE评分提升的幅度明显,差别经统计学检验均有意义(P<0.05)。4.SADQ-H评分比较:治疗后组内比较:较治疗前每组SADQ-H评分皆有明显下滑,经统计学检验后皆有差异(P<0.05)。治疗后组间比较:较对照组,治疗组SADQ-H评分降低的值更大,差异经统计学检验均有意义(P<0.05)。5.针刺安全性评定:对于纳入治疗组的30例患者中,无1例因针刺后的不良反应而终止治疗,所有接受针刺的患者均未出现明显近期及远期不适,说明针刺疗法安全性良好。结论1.颈项九针加言语康复训练对卒中后运动性失语口语表达障碍疗效显着。2.颈项九针加言语康复训练能有效改善卒中患者失语严重程度分级及抑郁状态。3.颈项九针加言语康复训练治疗卒中后运动性失语口语表达障碍安全可靠,易于患者接受,值得在临床推广。

丁继岩[10](2019)在《辨证配穴针刺配合常规康复治疗脑梗死导致的运动性失语有效性的临床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观察辨证配穴针刺配合常规康复治疗脑梗死导致的运动性失语的临床效果,探讨辨证配穴针刺配合常规康复治疗在脑梗死患者语言康复中的作用。方法选取河南省新乡市第一人民医院神经内科的64例脑梗死导致的运动性失语患者(与《第4届全国脑血管会议通过的诊断标准》内对于该疾病的诊断相吻合,存在运动性失语,并经头颅MRI证实),年龄在65-75岁之间,发病时间在1个月内,采用随机分组对照的设计方案进行研究,将符合要求的样本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1.干预措施:在神经内科常规治疗的基础上(按脑梗死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选择相同的治疗方案),对照组为常规康复治疗方式,即言语治疗、作业治疗及针刺治疗;研究组对患者进行辨证,根据辨证结果加以配穴针刺,并配合常规康复治疗。对患者进行辨证论治及行使针刺治疗人员为医院中医康复师,经过统一培训,针刺手法可达同质。患者入院第2天开始治疗,每天针刺1次,每周治疗5天,共治疗5周,哑门每次留针2分钟左右,廉泉穴每次留针15分钟,其余各穴留针30分钟。2.评定内容:(1)运用西方失语症成套测验(western aphasia batterry,WAB)方法评估患者语言功能,观察患者失语商(adversity quotient,AQ),评价患者的自主讲话、理解、复述、命名4项基本的语言功能。(2)运用汉语失语成套测验(Aphasia battery of Chinese,ABC)方法观察量表中各亚项改善情况,评价患者口语表达、听理解、阅读、书写的语言功能。(3)运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评估患者神经功能缺损情况。结果1.组内比较:研究组与对照组的WAB法评分、ABC法评分及NIHSS评分在治疗前后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治疗前组间比较:治疗前分组随机平衡,两组患者一般状况及治疗前WAB法评分、ABC法评分及NIHSS评分各项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基线稳定良好,具有可比性(P>0.05)。3.治疗后组间比较:研究组患者治疗后的WAB法评分、ABC法评分及NIHSS评分与对照组患者治疗后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辨证配穴针刺结合常规康复治疗与单纯的常规康复治疗均有效的改善脑梗死患者的运动性失语。2.根据患者的辨证情况,辨证配穴针刺治疗结合常规康复治疗可以促进患者语言功能恢复,改善沟通能力,提高生活质量,其疗效优于单纯常规康复治疗。辨证配穴针刺结合常规康复治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二、运动性失语病人的语言康复训练(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运动性失语病人的语言康复训练(论文提纲范文)

(1)舌针联合言语康复训练治疗中风后运动性失语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引言
资料与方法
    1 研究资料
        1.1 病例来源
        1.2 病例选择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1.5 剔除标准与脱落标准
    2 研究方法
        2.1 病例的随机分组
        2.2 治疗方法
        2.2.1 基础治疗
        2.2.2 舌针组
        2.2.3 对照组
        2.2.4 疗程
        2.3 观察指标
        2.3.1 一般性指标
        2.3.2 观察指标
        2.3.3 综合疗效评定
        2.4 统计分析
        2.5 技术关键
研究结果
    1 病例完成情况分析
    2 一般资料分析
        2.1 两组患者的基线资料比较
    3 观察指标分析
        3.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4 项语言功能的评分比较
        3.1.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复述评分比较
        3.1.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谈话评分比较
        3.1.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理解评分比较
        3.1.4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命名评分比较
        3.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BDAE的言语功能分级比较
    4 疗效评价
    5 安全性分析
讨论
    1 立题依据
    2 祖国医学对中风后运动性失语的认识
        2.1 祖国医学对于病名的认识
        2.2 祖国医学对病因、病机的探讨
    3 现代医学对中风后运动性失语的认识
        3.1 中风后运动性失语的病因及恢复机理
        3.2 现代医学治疗现状
    4 选择舌针法的理论探讨
        4.1 舌与经络、脏腑的关系
        4.1.1 舌与经络的关系
        4.1.2 舌与脏腑的关系
        4.2 管氏舌针的基础内容
        4.2.1 舌穴分布的理论依据
        4.2.2 舌针作用机理探讨
    5 选择舌针的依据
    6 言语康复训练的益处
    7 管氏舌针与言语康复训练相结合的优势
    8 疗效分析
        8.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复述评分比较
        8.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谈话评分比较
        8.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理解评分比较
        8.4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命名评分比较
        8.5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言语功能分级比较
        8.6 疗效评价
结论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针刺治疗中风后运动性失语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简化版《汉语失语症检查法》量表
    附录二
致谢

(2)“醒脑开窍”康复方案治疗脑梗死后运动性失语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临床研究
    1 临床资料
        1.1 病例来源
        1.2 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1.5 病例的脱落与脱落病病例的处理
        1.6 试验的中止与处理
        1.7 病例剔除标准
    2 研究方法
        2.1 实验设计
        2.2 治疗方案
        2.3 观察指标
        2.4 统计分析
        2.5 不良事件观察与分析
    3 研究流程图
    4 结果
        4.1 两组入组情况
        4.2 基本资料比较
        4.3 治疗前两组患者BDAE评分、NIHSS评分、HSTCM评分的基线比较
        4.4 两组患者治疗效果评价
        4.5 安全性分析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 卒中后失语症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3)针刺联合语言康复训练治疗中风后运动性失语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英文缩略词
前言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1 祖国医学对中风后运动性失语的认识
        1.1 病名认识
        1.2 病因病机的认识
        1.3 中医治疗进展
        1.3.1 针刺治疗
        1.3.2 中药治疗
        1.3.3 综合治疗
    2 现代医学对中风后运动性失语的认识及研究进展
        2.1 现代医学对失语的认识
        2.2 失语症的定义
        2.3 失语症的分类
        2.4 运动性失语的临床特征
        2.5 运动性失语的恢复机制
        2.6 现代医学对失语症的治疗现状
        2.6.1 非药物治疗
        2.6.2 药物治疗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1 研究对象
        1.1 病例来源
        1.2 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1.5 脱落标准和剔除标准
    2 治疗方法
        2.1 腧穴定位依据及针具选择
        2.2 基础治疗
        2.3 对照组
        2.4 治疗组
        2.5 疗程
        2.6 针刺意外情况的观察处理
    3 观察方法
    4 数据处理和统计分析
    5 研究结果
        5.1 一般资料比较
        5.2 中风类型比较
        5.3 疗效评定
        5.4 两组有效率比较
第三部分 讨论
    1 选题依据
    2 针刺选穴依据
    3 语言康复训练联合针刺治疗的优势
    4 结果分析
    5 量表的选择
        5.1 ABC量表
        5.2 CFCP量表软件评分
    6 结论
    7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图一 简化版汉语失语成套检测量表(ABC)
附图二 功能性语言沟通能力检查法(CFCP)
综述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致谢

(4)针刺治疗脑卒中后失语症的Meta分析及取穴规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文献综述 脑卒中后失语症的中医治疗研究进展
    1. 前言
    2. 中医药治疗
        2.1 单纯中药治疗
        2.2 中药结合语言康复训练
        2.3 中药结合西医基础治疗
        2.4 单纯针刺治疗
        2.5 针刺语言康复结合治疗
        2.6 针刺结合西医治疗
        2.7 针药结合治疗
        2.8 针刺中药语言康复并用
    3. 总结
    参考文献
前言
1 研究方法
    1.1 技术路线图
    1.2 研究对象
    1.3 检索策略
    1.4 文献筛选
    1.5 数据采集
    1.6 纳入文献偏倚风险评估
    1.7 Meta分析和穴位频数分析
2 研究结果
    2.1 文献检索结果
    2.2 纳入文献的一般特征
    2.3 纳入文献的偏倚风险评估
    2.4 Meta分析结果
    2.5 针刺治疗脑卒中后失语症主穴频次分析结果
3 讨论与分析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个人简历

(5)醒脑开窍针刺法结合语言康复训练治疗脑梗死后运动性失语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临床研究
    1 临床资料
        1.1 病例来源
        1.2 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1.5 病例的脱落与脱落病病例的处理
        1.6 试验的中止与处理
        1.7 病例剔除标准
    2 研究方法
        2.1 实验设计
        2.2 试验材料
        2.3 治疗方案
        2.4 观察指标
        2.5 统计分析
        2.6 不良事件观察与分析
    3 研究流程图
    4 结果
        4.1 两组入组情况
        4.2 基本资料比较
        4.3 两组患者治疗前WAB(AQ)评分、NIHSS评分的基线比较
        4.4 两组患者治疗效果评价
        4.5 安全性分析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WAB评分汇总表
综述 中风后运动性失语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6)针灸配合语言康复训练治疗中风后运动性失语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临床研究
结果
讨论
结论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参考文献
附图
综述 中风后运动性失语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在学期间科研成绩
致谢

(7)针刺治疗中风后运动性失语研究概况(论文提纲范文)

病因病机
针刺疗法在中风后运动性失语治疗中的应用
    1 单一疗法
        1.1 头针
        1.2 舌针
        1.3 电针
        1.4 体针
        1.5 刺络放血疗法
    2 结合疗法
        2.1 头针结合舌针
        2.2 针刺配合语言康复训练
        2.3 针刺配合中药
        2.4 针刺结合穴位贴敷
        2.5针刺配合音乐疗法
小结

(8)针刺膻中、间使穴治疗中风后运动性失语症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研究
    1.1 中医对中风后失语症的认识及研究进展
        1.1.1 中医对中风后失语症的病名认识
        1.1.2 中医对中风后失语症的病因病机认识
        1.1.3 中医对中风后失语症的病位认识
        1.1.4 中医对中风后失语症的治疗现况
    1.2 现代医学对中风后运动性失语症的认识及研究进展
        1.2.1 现代医学对中风后失语症的定义及分类
        1.2.2 运动性失语症的发病机制及恢复机理
        1.2.3 失语症常用的检查及评定方法
        1.2.4 现代医学对中风后失语症的治疗概况
第二章 临床研究
    2.1 研究对象
        2.1.1 病例来源
        2.1.2 诊断标准
        2.1.3 病例选择
    2.2 研究方法
        2.2.1 伦理审查
        2.2.2 随机分组方法
        2.2.3 临床治疗
        2.2.4 不良事件观察及解决方法
        2.2.5 随访
        2.2.6 观察指标及方法
        2.2.7 统计学分析
    2.3 研究结果及分析
        2.3.1 临床一般资料分析
        2.3.2 临床疗效分析
第三章 讨论
    3.1 选题背景及意义
    3.2 临床研究设计思路
    3.3 选穴依据
        3.3.1 传统穴位之选穴依据
        3.3.2 经验穴位之选穴依据
        3.3.3 膻中穴的位置及功效
        3.3.4 间使穴的位置及功效
    3.4 经验穴治疗中风后运动性失语症的机理探讨
    3.5 经验穴治疗中风后运动性失语症的临床应用
    3.6 针刺经验穴治疗中风后运动性失语的临床疗效评价
        3.6.1 治疗组与对照组患者的中医证型分布及疗效比较
        3.6.2 《汉语标准失语症检查表》(CRRCAE)评分比较
        3.6.3 功能性语言沟通能力检查法(CFCP)评定比较
        3.6.4 治疗组及对照组患者的不同病变性质疗效比较
        3.6.5 治疗组及对照组患者的各期临床疗效比较
        3.6.6 治疗组与对照组患者的膻中穴压痛点位置分布比较
    3.7 不足与展望
    3.8 创新点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附件

(9)颈项九针加言语康复训练治疗卒中后运动性失语口语表达障碍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1.中医对卒中后运动性失语的认识
        1.1 病名认识
        1.2 中医病因病机
        1.3 中医对卒中后运动性失语治疗概况
        1.4 颈项九针作用机制
    2.西医对卒中后运动性失语的认识
        2.1 西医病因病理
        2.2 运动性失语口语表达障碍机制研究
        2.3 现代医学治疗现状
        2.4 言语康复训练研究现状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1.资料与标准
        1.1 研究对象来源
        1.2 一般资料
        1.3 诊断标准
        1.4 纳入标准
        1.5 排除标准
        1.6 终止、剔除、脱落试验标准
    2.研究方法
        2.1 分组方法
        2.2 治疗方案
        2.3 观察指标
        2.4 数据处理和统计
    3 研究结果
        3.1 治疗前后BDAE分级比较
        3.2 两组治疗后口语表达障碍临床疗效比较
        3.3 治疗前后 CRRCAE 各项评分比较
        3.4 治疗前后SADQ-H评分比较
        3.5 安全性评价
第三部分 讨论
    1.穴组分析
    2.针刺方法
    3.针刺加言语康复训练意义
    4.结果分析
        4.1 临床疗效分析
        4.2 对口语表达的影响及分析
        4.3 对SADQ-H评分的影响及分析
结论
不足和展望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附录
    表 1 汉语标准失语症检查表(中康法)
    表 2 BADE 失语分级量表
    表 3 卒中后失语抑郁问卷一 SADQ-H
个人简介
致谢

(10)辨证配穴针刺配合常规康复治疗脑梗死导致的运动性失语有效性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1 文献研究
2 研究对象
3 研究方法
4 结果
5 讨论
6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辨证配穴针刺配合常规康复治疗脑梗死导致的运动性失语有效性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致谢
个人简历

四、运动性失语病人的语言康复训练(论文参考文献)

  • [1]舌针联合言语康复训练治疗中风后运动性失语的临床研究[D]. 范梦蝶. 云南中医药大学, 2021(02)
  • [2]“醒脑开窍”康复方案治疗脑梗死后运动性失语的临床研究[D]. 秦梦妮. 天津中医药大学, 2021(01)
  • [3]针刺联合语言康复训练治疗中风后运动性失语的临床疗效观察[D]. 于丽. 安徽中医药大学, 2021(01)
  • [4]针刺治疗脑卒中后失语症的Meta分析及取穴规律研究[D]. 徐元波.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4)
  • [5]醒脑开窍针刺法结合语言康复训练治疗脑梗死后运动性失语的临床观察[D]. 张玉凤. 天津中医药大学, 2020(04)
  • [6]针灸配合语言康复训练治疗中风后运动性失语的临床疗效观察[D]. 殷冬雪. 辽宁中医药大学, 2020(02)
  • [7]针刺治疗中风后运动性失语研究概况[J]. 邢姗姗,殷晓莉. 中医药临床杂志, 2019(07)
  • [8]针刺膻中、间使穴治疗中风后运动性失语症的临床研究[D]. 郭思伶(Kwok Sze Ling).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9(03)
  • [9]颈项九针加言语康复训练治疗卒中后运动性失语口语表达障碍的临床研究[D]. 张高震. 安徽中医药大学, 2019(02)
  • [10]辨证配穴针刺配合常规康复治疗脑梗死导致的运动性失语有效性的临床研究[D]. 丁继岩. 新乡医学院, 2019(02)

标签:;  ;  ;  ;  ;  

运动性失语症患者的言语康复训练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