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望未来,展望京沪深楼市

展望未来,展望京沪深楼市

一、瞻前顾后京沪深楼市(论文文献综述)

熊景维[1](2013)在《我国进城农民工城市住房问题研究 ——以进城农民工的市民化为主要考量》文中研究表明城市化伴随工业化、现代化进程同步发生是世界经济发展的普遍规律。由于中国独特的城乡二元社会体制对进城农民工全面而持久的排斥,中国城市化进程明显滞后。城市住房是农村转移人口实现市民化的基本物质前提,在当前又构成我国农民工市民化的重要瓶颈。在推动经济可持续增长及经济结构调整对城市化水平和质量要求日益提高的情况下,改善并逐步化解农民工城市住房问题具有十分重大的战略意义。进城农民工城市住房问题是伴随着我国农村劳动力大规模、长距离、跨地区和以大中城市为主要迁入地的人口转移过程而产生和发展起来的。这一独特的乡城人口转移过程受到国家宏观经济社会环境和政策体制的深刻影响,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呈现出不同的特征。在当前我国城市化加速发展的新形势下,农民工的城市住房问题己成为城镇化、工业化和现代化的重要制约条件,影响到整个国民经济和社会转型的全局,关系着新型城乡一体化的构建和实现。求索农民工城市住房问题的化解之道,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时代命题。社会最低住房标准、农民工群体的内部分异对其城市住房需求的影响、不同类型城市间农民工支付能力的差异是探讨农民工城市住房问题时的三个重要前提。社会最低住房标准是一个涉及人的基本生存权、劳动尊严及健康安全的正义标准,社会成员无论贫富贵贱,都应享有公平地获得社会最低住房条件的权利,任何人在基本生存保障面前都不应受到任何形式的排斥。农民工中存在着群体的内部分异,家庭形态和个人形态的农民工的城市住房问题分属两种不同性质:其中农民工家庭主要是永久性“安居”住房问题,而农民工个人则主要是临时性打工住房问题。对于这两类不同性质的住房问题,应当区别对待,分类化解。本文通过对现有文献资料的梳理和比较分析发现,不同类型城市农民工住房可支付能力存在较大差异,即:一、二线城市农民工的月房租收入比接近住房负担警戒线,农民工整体上不具备住房可支付能力;三、四线城市农民工人均月房租收入比处于较合理水平,农民工基本具备住房可支付能力。从农民工对城市住房的可支付能力角度考虑,农民工市民化的重心应下移,以中小城市为主。当前我国进城农民工城市住房状况的主要特征可概括为:(1)住房形态多样,住房区位呈边缘化特征并与城市主流社会相隔离;(2)居住面积小、住房条件和环境差;(3)缺乏租、购住房的支付能力三个主要方面。论文通过对以武汉市为个案的调查分析,归纳得出关于该市农民工住房状况的若干结论,包括:(1)租房是该市农民工城市住房最主要的实现形式,租房居住的农民工比例占到67.8%。(2)城中村是该市农民工的主要聚居地,有52.6%的农民工居住在城中村。(3)该市农民工住房面积小,人均住房使用面积仅为9.2m2。(4)该市农民工合住人数多、居住拥挤。租房农民工的平均合住人数为3人,而在集体宿舍中平均每个单间的合住人数多达7人。(5)该市农民工住房设施严重缺乏,水电厨卫浴不配套,难以保证其基本生活需求。39%的租房农民工住房没有厨房,5%左右的住房不通水电,32.4%的住房没有单独卫生间,34.9%的住房不配套洗浴条件。(6)该市租房农民工的人均月房租支出为663.6元,人均房租收入比接近20%,80%以上的农民工住房负担沉重。运用模糊综合评价方法对该市农民工的住房状况进行评估的结果显示,农民工住房“宜居”的隶属度为0.1598,“比较宜居”的隶属度为0.2368;“不宜居”和“非常不宜居”的隶属度分别达到0.3816和0.2209。定量评估的结果进一步验证了武汉市农民工住房条件差、缺乏基本生活配套支持的事实。以武汉市调查数据为样本,本文先后建立SEM模型和Logit模型实证探究农民工城市住房状况对其定居城市决策的影响。实证估计的结论证实了城市住房状况在农民工市民化过程中扮演的重要角色。SEM模型的估计结果显示,“城市住房状况”对“农民工的市民化倾向”有显着的正向因果效应,其标准化系数达到3.488,为模型中最重要的一对因果关系,表明城市“住房状况"在对农民工“市民化决策”的数量解释中占据了极其关键性的地位。Logit模型的结论显示,对城市住房状况“满意”的农民工比对住房状况“不满意”的农民工选择市民化的概率在三类模型下分别高出79倍、63倍和27.5倍;而认为城市住房状况“-般”的农民工也比对住房状况“不满意”的农民工选择市民化的概率在三类模型下也分别高出10.9倍、8.9倍和7.1倍。这说明农民工对城市住房的可及性及住房条件,显着影响着他们对务工城市的认同感和归宿感,影响到他们对自身实现市民化可行性的基本评判,进而影响着他们是否朝城市化方向努力的最终决策。因此,农民工城市住房状况会对其市民化进程产生至关重要的影响,改善农民工城市住房状况对推动城市化发展、促进农民工市民化具有长远的积极作用。农民工城市住房问题的成因可概括为供求和制度等若干维度的因素。在供求层面,从需求角度而言,农民工对城市住房的可支付能力和有效需求不足是其住房问题形成的直接原因。从供给角度而言,政府住房保障的缺位、城市住房供应结构失衡减少了与农民工经济能力相适应、具有获取的便捷性和较好宜居性住房的有效供给。农村土地权益对农民工在城置业支撑性功能的欠缺、城市土地供应的政府高度垄断、片面追求经济效益的“土地财政”和住房体制改革的过度市场化,进一步弱化了包括农民工在内的低收入群体的住房可支付能力,大大抬升了城市门槛,削弱了农民工市民化的制度基础。户籍体制和依附于其上的城乡二元保障壁垒限制了农民工对城市住房的可及性,成为农民工在城市“安居乐业”和实现市民化的最大制度性障碍。发达国家城市化过程中的住房实践表明,在城市化加速阶段,化解农村转移人口住房问题应主要靠政府集中兴建公共住房,增加保障性住房供给。同时,为保证低收入群体的住房可支付能力,政府有必要对租房市场进行适度干预。培育和发展个人住房信贷市场,建立健全居民住房金融服务体系,是化解城市低收入群体住房融资瓶颈的有效途径。引导和培育以公共企业、非营利组织为核心的社会力量承接政府保障性住房发展职能,是增加公共住房供给能力和效益的有效手段。探索宅基地置换城市住房模式、发展农民工公寓等也是多样化实现农民工城市“安居”目标的可行路径。农民工市民化及其城市住房问题的化解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系统工程。从宏观上看,它与经济发展阶段、农民工整体素质和经济能力、城镇化支撑服务体系建设密切相关。从微观上看,作为个体的农民工要实现市民化必须具备一系列基本要件,其中最基本的三个要件是:(1)农民工在城市拥有一份稳定的职业,具有保证其城市生存和可持续发展所需要的较充足的经济来源;(2)享有与市民同等身份待遇,以及平等、公平地获取城市公共服务和保障的权利;(3)具有满足长期的家庭化生活需求、具备适当宜居性的城市住房。城市住房是农民工市民化最直接的、最现实的前提和要件,也当前初步具备市民化经济基础的农民工最迫切的吁求。化解进城农民工城市住房问题的基本思路是:(1)以政府为主导、投资兴建公共住房,增加农民工城市住房的有效供给;(2)分类化解不同市民化意愿和能力的农民工的城市住房问题;(3)按近、中、远期的时间框架、分阶段设置目标任务,循序渐进地化解农民工城市住房问题;(4)破除城乡分割的二元社会体制,给予农民工公平待遇。化解进城农民工城市住房问题的主要策略包括:(1)实施“以中小城市为重心、二线城市为补充、一线城市有控制”的农民工市民化的梯度转移策略;(2)“以租为主”是化解农民工城市住房问题的现实选择;(3)大力培育和引导低端租房市场的发展,规范租房市场管理,增加低端租房有效供应、提升租房品质、降低租房成本是化解农民工城市住房问题的着力点;(4)适经济发展阶段和财力承受能力情况,有序推动将农民工纳入城市住房保障体系;(5)进行城镇化制度创新,进一步探索农民工的土地权益对其市民化过程的支撑性功能,形成多渠道化解农民工城市住房瓶颈的制度合力。

娄建,张志刚[2](2012)在《放大崩盘 透视调控 紧盯治本 瞻前顾后——中国楼市向何处去》文中研究表明题记:1.楼市和股市的价格上行,增加的是泡沫的名义价值;减少的是变现概率。变现概率虽然减少,但只能在泡沫破裂时才会体现出它的作用,而名义价值需要克服流通增加的现有成本。2.在此之前的调控成效,只是把房价越调越高了。那是对所有市场参与者的惩罚,包括只求一瓦盖头的平头百姓。它的真实作用是增加了泡沫破裂的机会,并加大楼价跳水的强度

洪葭管[3](2012)在《直面客观真实的金融史 推动金融业科学发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通过对中国与世界金融史的回顾与分析,着重论述了五个问题:史料翔实,立论允足的金融史,有利于认识金融的真实世界;真实史料有助于对货币运动和对本国金融业现状的正确认识;历史上中国人的金融智慧值得汲取;通过真实史料更能看清在民国时期政治与金融政策上的严重问题;从真实的金融史角度看经济发展道路,金融业应充分发挥自身功能,担当社会责任。

娄建,张志刚[4](2010)在《放大崩盘 透视调控 紧盯治本 瞻前顾后——中国楼市向何处去》文中研究表明题记:1.楼市和股市的价格上行,增加的是泡沫的名义价值,减少的是变现概率。变现概率虽然减少,但只能在泡沫破裂时才会体现出它的作用,而名义价值需要克服流通增加的现有成本。2.当我们回顾楼市在此之前的

二、瞻前顾后京沪深楼市(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瞻前顾后京沪深楼市(论文提纲范文)

(1)我国进城农民工城市住房问题研究 ——以进城农民工的市民化为主要考量(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导论
    1.1 选题背景和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选题意义
    1.2 相关概念和研究问题的界定
        1.2.1 相关概念
        1.2.2 研究问题
    1.3 文献综述
        1.3.1 关于进城农民工城市住房的调查研究
        1.3.2 关于农民工市民化的研究
    1.4 研究思路、重难点和力求突破之处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的重点和难点
        1.4.3 力求突破之处
第2章 进城农民工城市住房问题的理论透视
    2.1 城市化理论视角下的进城农民工城市住房问题
        2.1.1 城市化理论
        2.1.2 从城市化理论看进城农民工的城市住房问题
    2.2 市民化理论视角下的进城农民工城市住房问题
        2.2.1 市民化理论
        2.2.2 影响农民工市民化状况的主要因素
        2.2.3 城市住房在农民工市民化过程中的重要地位
    2.3 公共产品理论视角下的进城农民工城市住房问题
        2.3.1 公共产品理论
        2.3.2 从公共产品理论看进城农民工的城市住房问题
    2.4 社会排斥理论视角下的进城农民工城市住房问题
        2.4.1 社会排斥理论
        2.4.2 从社会排斥理论看进城农民工的城市住房问题
    2.5 社会公平理论视角下的进城农民工城市住房问题
        2.5.1 社会公平理论
        2.5.2 从社会公平理论看进城农民工的城市住房问题
第3章 我国农民工进城及其城市住房问题的历史演变
    3.1 从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前的农民进城及其城市住房问题(1949-1976)
        3.1.1 1949-1958年:农民进城的活跃期
        3.1.2 1949-1958年进城农民住房:农民直接进入城市住房福利体系
        3.1.3 1959-1976年:乡城迁移的回流、停顿
        3.1.4 1959-1976年进城农民回流及其城市住房的消减
    3.2 改革开放初到本世纪初农民工进城及其城市住房(1978-2003年)
        3.2.1 1978-1991年:“民工潮”的出现和国家对农民工进城政策的调整
        3.2.2 1978-1990 年代初:农民工城市住房形态朝多样化发展
        3.2.3 1990年代至本世纪初:农民工大规模进城的序幕拉开
        3.2.4 1990年代至本世纪初的农民工城市住房:集体宿舍和“城市村落”的兴起
    3.3 2003年至今:农民工大规模进城和农民工城市住房问题的形成
        3.3.1 农民工大规模、跨区域进城大潮
        3.3.2 低端租房市场的发育与市民化背景下的农民工城市住房
    3.4 小结
第4章 探讨进城农民工城市住房问题的三个重要前提
    4.1 社会住房最低标准
        4.1.1 社会最低住房标准的内涵
        4.1.2 社会最低住房标准的主要特征
        4.1.3 市民化条件下农民工城市住房最低标准评价指标的构建
    4.2 进城农民工城市住房的两种性质
        4.2.1 农民工的群体内部分异及其不同的市民化条件
        4.2.2 农民工个人临时性的打工用房问题与家庭永久性的城市住房问题
        4.2.3 两种不同性质农民工城市住房问题的关联
    4.3 不同类型城市农民工的住房可支付能力
        4.3.1 住房可支付能力的界定及评价标准
        4.3.2 农民工住房可支付能力在一、二、三、四线城市间的差异
        4.3.3 小结
第5章 我国进城农民工城市住房现状分析——基于武汉市的调查
    5.1 我国农民工城市住房总体现状
        5.1.1 我国进城农民工的城市住房形态和住房区位
        5.1.2 我国进城农民工城市住房条件概况
        5.1.3 我国进城农民工城市住房可支付能力
    5.2 武汉市农民工城市住房状况实证分析——基于武汉市323份问卷的考察
        5.2.1 武汉市农民工城市住房状况调查说明
        5.2.2 受访农民工的基本特征
        5.2.3 武汉市农民工住房状况的统计分析
        5.2.4 小结
    5.3 武汉市农民工城市住房状况的模糊综合评价
        5.3.1 农民工城市住房状况评价指标
        5.3.2 对武汉市农民工城市住房状况的模糊综合评价
    5.4 结论
第6章 进城农民工城市住房状况对其市民化决策的影响——基于SEM模型和LOGIT模型的实证估计
    6.1 模型估计的目的和策略
    6.2 进城农民工城市住房状况与其市民化决策的SEM模型
        6.2.1 SEM模型的设定
        6.2.2 SEM模型的估计结果
        6.2.3 SEM模型估计结果的含义
    6.3 控制不同类别变量下农民工城市住房状况对其市民化决策影响的Logit模型
        6.3.1 Logit模型的设定、变量说明、估计策略和数据来源
        6.3.2 第一类模型:控制社会经济特征变量下的Logit模型
        6.3.3 第二类模型:控制人口学特征变量下的Logit模型
        6.3.4 第三类模型:控制住房空间经济特征变量下的Logit模型
    6.4 实证估计的结论和启示
        6.4.1 SEM模型和Logit模型的主要结论
        6.4.2 实证估计的启示
第7章 进城农民工城市住房问题的成因分析
    7.1 农民工城市住房的支付能力和有效需求不足
        7.1.1 农民工缺乏租购城市住房的支付能力
        7.1.2 以农村为最终归宿的特征使农民工对城市住房的需求层次较低
        7.1.3 高度的流动性使农民工对城市住房的需求缺乏稳定性和持久性
    7.2 户籍制度及依附于其上的城乡二元保障壁垒
    7.3 住房体制改革的过度市场化
        7.3.1 “房地产经济”和不堪重负的高房价
        7.3.2 住房市场扭曲及政府角色的错位
    7.4 农民工住房保障缺失
        7.4.1 政府住房保障的整体性缺位
        7.4.2 农民工住房保障的缺失
    7.5 城乡土地制度的挤压
        7.5.1 农村土地无法为农民工在城置业提供功能性支撑
        7.5.2 政府高度行政垄断的城市土地供应制度限制了农民工对城市住房的可及性
        7.5.3 “土地财政”显着恶化了包括农民工在内的城市低收入群体的住房可支付能力
    7.6 城市住房供应结构失衡
        7.6.1 城市住房供应结构不合理
        7.6.2 租房市场发育迟滞,管理缺位
        7.6.3 农民工城市住房供求的均衡:低品质和非饱和的市场出清
第8章 国内外化解城市住房问题的实践与启示
    8.1 美国化解城市低收入群体住房问题的实践
    8.2 英国化解转移人口住房问题的实践
    8.3 国外化解城市住房问题的启示
    8.4 国内化解农民工城市住房问题的实践及评价
        8.4.1 宅基地置换城市住房模式及其评价
        8.4.2 农民工廉价租房模式及其评价
        8.4.3 开发园区配建模式及其评价
第9章 化解进城农民工城市住房问题的思考及对策
    9.1 对进城农民工市民化与化解其城市住房问题的总体思考
        9.1.1 对进城农民工市民化及化解其城市住房问题的宏观思考
        9.1.2 对进城农民工市民化及化解其城市住房问题微观要件的思考
    9.2 化解进城农民工城市住房问题的基本思路
        9.2.1 农民工城市住房问题的化解必须以政府为主导
        9.2.2 分类化解不同市民化意愿和能力的农民工的城市住房问题
        9.2.3 循序渐进化解进城农民工的城市住房问题
        9.2.4 打破城乡分割的二元户籍体制,建立统一的居民身份制度
    9.3 化解进城农民工城市住房问题的途径与策略
        9.3.1 实行农民工市民化的梯度转移策略
        9.3.2 “以租为主”的策略是化解当前农民工城市住房问题的现实选择
        9.3.3 培育和规范低端租房市场
        9.3.4 适时有序推动将农民工纳入城市住房保障体系
        9.3.5 探索和完善农民工宅基地、承包地与其城市住房的衔接置换办法
第10章 结论和余论
    10.1 结论
    10.2 余论
        10.2.1 农民工城市住房问题本质上是乡城关系、农民与市民关系的冲突和重构
        10.2.2 农民工城市住房的瓶颈折射出我国社会转型的艰难
        10.2.3 新生代农民工是农民工市民化的希望所在和重要突破口
附录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科研成果目录
致谢

(3)直面客观真实的金融史 推动金融业科学发展(论文提纲范文)

一、史料翔实立论允当的金融史有利于认识金融的真实世界
二、真实史料有助于对货币运动和本国金融业现状的正确认识
三、历史上中国人的金融智慧值得记取
    1. 上海于1856年以“九八规元”为记账单位, 以后在商务上频繁使用, 影响广泛
    2. 防范风险和推进近代化经营, 1932年成立银行业联合准备委员会
    3.“不高估汇价”, 1935年币制改革获得成功
    4. 淞沪抗战爆发, 政府颁布《非常时期安定金融办法》
四、史料真实更能看清民国时期政治与金融政策上的严重问题
五、从真实的金融史角度看金融业应充分发挥自身功能担当社会责任

(4)放大崩盘 透视调控 紧盯治本 瞻前顾后——中国楼市向何处去(论文提纲范文)

题记:
一、崩盘, 不是骇人听闻
    1. 影响社会资源的合理配置。
    2. 出现虚假繁荣。
    3. 引发通货膨胀。
    4. 银行遭受严重破坏。
    5. 随时引发社会危机。
二、调控, 未敢须臾懈怠
三、治本, 着眼当前与长远
    1. 顺势而为, 发挥价格调节作用。
    2. 引导规模, 城市不是越大越好。
    3. 创意安居, 做实城市化根基。
    4. 因势利导, 转化消极为积极。
    5. 专款专用, 财政与信贷配套。

四、瞻前顾后京沪深楼市(论文参考文献)

  • [1]我国进城农民工城市住房问题研究 ——以进城农民工的市民化为主要考量[D]. 熊景维. 武汉大学, 2013(06)
  • [2]放大崩盘 透视调控 紧盯治本 瞻前顾后——中国楼市向何处去[J]. 娄建,张志刚. 金融管理与研究, 2012(09)
  • [3]直面客观真实的金融史 推动金融业科学发展[J]. 洪葭管. 金融评论, 2012(02)
  • [4]放大崩盘 透视调控 紧盯治本 瞻前顾后——中国楼市向何处去[J]. 娄建,张志刚. 金融管理与研究, 2010(08)

标签:;  ;  ;  

展望未来,展望京沪深楼市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