蜡状芽孢杆菌致学生食物中毒调查报告

蜡状芽孢杆菌致学生食物中毒调查报告

一、1起蜡样芽胞杆菌引起学生食物中毒的调查报告(论文文献综述)

崔艳伟,付红岩,褚杨硕,张筠,姚晶,张守文[1](2022)在《校园周边摊贩米面制品致病菌污染分析及管理对策》文中研究说明为了解哈尔滨市高校周边摊贩食品中食源性致病菌的污染情况,2019-06—09及2020-06—09对哈尔滨市高校周边的12种散装熟制米面制品进行采样并检验4种食源性致病菌。结果显示,320份监测对象中有23份被致病菌污染,总污染率7.19%,其中19份被蜡样芽胞杆菌污染,总污染率最高,为5.94%;3份被沙门氏菌污染,总污染率为0.94%;1份被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氏菌污染,总污染率为0.31%;所有监测对象未受到金黄色葡萄球菌污染,不同致病菌的污染率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建议加强并逐步完善摊贩食品的管理制度,明确管理主体,创新管理模式,提高从业者素质,有效防治由于致病菌而引发的食物中毒,防止学生感染此类疾病,保护学生的身体健康。

甄国新,范佳欣,袁凯丽,林帆,李颖,王苗,康颖,闫爱霞,张爽,荆红波,马红梅,王园园,张茂俊[2](2021)在《一起GⅠ型诺如病毒混合感染多克隆蜡样芽胞杆菌致急性胃肠炎暴发事件实验室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通过一起急性胃肠炎暴发事件的实验室检测,分析暴发相关病原特征。方法对患者粪便、呕吐物标本以及可疑污染食品样本进行相关病原及毒力基因的实时荧光PCR筛查以及阳性菌的培养检测,对分离菌株进一步进行毒力基因分布分析和脉冲肠凝胶电泳分型分析。结果 25例患者的粪便标本诺如病毒荧光PCR阳性,检出率为71.43%(25/35),均为GⅠ型;5例患者的6份标本中蜡样芽胞杆菌荧光PCR和病原培养均为阳性,1名厨师粪便标本蜡样芽胞杆菌荧光PCR和培养结果均为阳性。7件可疑食品样本中4件检出蜡样芽胞杆菌,其中5份食品样本ces基因阳性。19株蜡样芽胞杆菌分离株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分为14种带型,5例患者分离株中有2株PFGE带型相同且与厨师来源菌株分型一致,相同食品来源分离株的PFGE带型不完全一致。19株分离株均不携带ces基因。结论诺如病毒和蜡样芽胞杆菌可能是导致本次急性胃肠炎暴发事件重要病原,以多病原快速筛查为指导的实验室检测对于病原的识别具有重要意义。

周璐[3](2021)在《湿粉类食品中蜡样芽胞杆菌污染状况、毒力和菌株生长抑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研究背景和目的湿粉类食品包括湿米粉和湿淀粉制品,易引起微生物性食源性疾病。蜡样芽胞杆菌污染在大米等淀粉质制品中较常见,可引起呕吐型或腹泻型食物中毒,且由于其能产生芽胞和形成生物膜的能力导致常规清洗程序可能对其无抑制效果。本研究以湿粉类食品中的蜡样芽胞杆菌为研究对象,探索其污染现况、可能污染来源、毒力特点,结合添加剂抑制效果,为湿粉类食品中蜡样芽胞杆菌的定量风险评估和防控措施建议提供依据。研究方法采集2019年10月~2020年9月广州市销售阶段的湿粉类食品,同时采集其使用的原料和相应生产阶段的食品,进行蜡样芽胞杆菌定量检测和鉴定,以掌握污染现况并探究主要污染来源。使用多重PCR和结晶紫染色法分析蜡样芽胞杆菌菌株的毒力特征。使用微量肉汤稀释法检测4种食品添加剂对蜡样芽胞杆菌的最小抑菌浓度(MIC),并进行复配试验,研究不同食品添加剂比例对蜡样芽胞杆菌生长的抑制效果。结果1.广州市湿粉类食品销售阶段蜡样芽胞杆菌污染率为43.17%(60/139),不同时间段的污染状况无差异,销售阶段食品污染量超过风险阈值(105 CFU/g)的占3.60%(5/139);生产阶段食品中蜡样芽胞杆菌污染率为50.00%(16/32),不同阶段间污染状况无差异。大米、小麦淀粉、玉米淀粉中蜡样芽胞杆菌污染率为93.75%(30/32)、70.59%(12/17)和 66.67%(2/3),可能是主要污染来源。2.一共收集到102株湿粉类食品和原料分离的蜡样芽胞杆菌,携带cesB基因的占2.94%,均来自于食品本身;携带的肠毒素毒力基因以非溶血性肠毒素基因nheC(82.35%)、肠毒素bceT(75.49%)和entFM(84.31%)为主,提示食源性蜡样芽胞杆菌有较高的致腹泻性。菌株中强、中、弱生物膜形成能力占比分别为35.29%、26.47%、38.24%,呕吐型菌株中强成膜能力1株,弱成膜能力2株。3.脱氢乙酸及其钠盐对蜡样芽胞杆菌的生长繁殖无抑制作用;柠檬酸、ε-聚赖氨酸、乳酸链球菌素对蜡样芽胞杆菌的MIC为1.0mg/mL、0.05mg/mL、0.075 mg/mL,复配最佳配比:ε-聚赖氨酸0.025 mg/mL、乳酸链球菌素0.038 mg/mL、柠檬酸 0.125 mg/mL。结论1.广州市湿粉类食品蜡样芽胞杆菌污染情况较为普遍,在当前行业整治的前提下,销售环境未表现出有影响作用,原料大米和原料淀粉可能是主要污染来源。2.菌株致腹泻型食物中毒的风险较高,也有一定致呕吐型食物中毒风险;菌株在生产设备附着并增强毒性的可能性较强。3.脱氢乙酸及其钠盐对蜡样芽胞杆菌菌株无抑制作用;柠檬酸、ε-聚赖氨酸盐酸盐、乳酸链球菌素对蜡样芽胞杆菌抑制效果较好,并通过复配试验筛选出最优复配体系。

杨纯佳,黄宝莹,金佳佳,佘之蕴,张娟[4](2021)在《2种新方法与国标法检测蜡样芽胞杆菌计数结果的比较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寻一种操作简便、结果精确的蜡样芽胞杆菌计数方法。方法选用3种不同方法[分别为国标法、蜡样芽胞杆菌显色培养基法和BACARA(蜡样芽胞杆菌选择性培养基)法]对乳粉中蜡样芽胞杆菌质控样品及标准菌株菌悬液进行定量检验。运用配对t检验法分别比较显色培养基法、BACARA法与国标法检测蜡样芽胞杆菌计数结果一致性。结果 2种新方法与国标法计算检验结果在统计学上并无明显差异(P>0.05),一致性较好。结论 BACARA法具有快速、简便等优点。

叶玲清,陈伟伟,李闽真,洪锦春[5](2020)在《福建省2018年外卖配送餐中蜡样芽胞杆菌污染状况调查》文中提出目的了解福建省2018年外卖配送餐中蜡样芽胞杆菌的污染状况及药物敏感性。方法在福建省内随机采集多种外卖配送餐126份,送实验室检验。依据GB 4789.14-2014进行蜡样芽胞杆菌的分离鉴定及生化分型,并进行药物敏感性实验。结果 126份外卖配送餐中,蜡样芽胞杆菌总检出率20.6%(26/126),其中有3.2%(4/126)的检测值>105 CFU/g;26株菌株共有7种生化分型,以9型为主;菌株对青霉素、氨苄西林、苯唑西林和头孢西丁耐药率均超过70.0%,而对红霉素、复方新诺明和万古霉素较为敏感。结论福建省外卖配送餐存在一定卫生安全隐患,监管部门应采取有效监督管理措施,以防止食源性疾病发生。

吕金昌,陈东宛,甄国新,高彭,何朝,刘秀峰[6](2020)在《北京市某供餐公司两种致病菌混合感染导致食源性疾病事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对北京市某供餐公司引起的急性胃肠炎事件进行调查,查找致病因子,控制疫情蔓延,防范此类事件再次发生。方法搜索2019年7月31日—8月1日,食用某供餐公司提供的配送餐人员中,出现腹泻(≥3次/d)且大便性状异常伴腹痛、恶心、呕吐症状之一者。进行个案调查,采集病例标本进行实验室检测。结果留样食品中青笋木耳炒鸡蛋检出蜡样芽胞杆菌,7.2×105CFU/g,达到中毒剂量;4家公司收集到18件患者便标本,均检出副溶血性弧菌,血清型别为O3:K6。结论该事件为一起由副溶血弧菌和蜡样芽胞杆菌引起的细菌性食源性疾病事件。应注意控制食物存放时间,防止交叉污染,保证食品安全。

吕鸿鑫,何文军,林健,刘凤仁,李刚[7](2020)在《一起蜡样芽胞杆菌食物中毒暴发调查》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对某市某中学蜡样芽孢杆菌食物中毒暴发事件进行调查,查找危险因素和传播途径,及时采取预防控制措施。方法开展流行病学调查,包括病例定义及搜索,描述性分析,病例对照研究,食品卫生学调查。采集留样食物、部分病例和全体厨工肛拭子、环境表面拭子样本进行4种常见致病菌检测。结果根据病例定义搜索到68例疑似病例,分布在25个班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流行曲线呈持续同源暴露模式,临床表现以腹泻(92.6%)、腹痛(58.8%)、呕吐(23.5%)为主。饮食史调查显示56例病例均进食食堂早餐后发病。病例对照分层分析结果显示,售卖汤河粉、汤米粉、炒米粉的设备为可疑设备(OR=4.3,95%CI:2.3~8.1)。实验室在早餐河粉及6名疑似病例肛拭子中检出蜡样芽胞杆菌。结论该起食物中毒系蜡样芽胞杆菌污染食物导致。建议加强对学校食堂的监督与管理,定期进行厨工卫生培训,严格落实各项管理措施和操作规程。

杨芳,司虹,郑晓南,王智勇[8](2020)在《1起“小餐桌”引起蜡样芽胞杆菌食物中毒的调查》文中研究指明目的了解庄河市1起食源性疾病在"小餐桌"暴发的原因,为预防类似事件的发生提供参考。方法对本起食物中毒事件开展病例个案调查、现场勘察及采集标本的实验室检测。结果该起事件暴发限于27日当日,潜伏期1~3.5 h,平均潜伏期2 h,罹患率为35.00%(14/40)。症状以恶心、呕吐、腹痛为主。在米饭和呕吐物样品中均检测出蜡样芽胞杆菌为9×106 cfu/g。结论这是1起由蜡样芽胞杆菌引起的食源性疾病暴发。

徐夷,洪世平,饶国强[9](2019)在《一起蜡样芽孢杆菌引起食物中毒事件的调查分析》文中指出目的 调查一起2018年在浙江省武义县发生的食物中毒事件的原因。方法 通过个案调查收集病例发病时间、临床症状,发病前饮食情况等,分析暴露因素与发病的关联。对食品加工场所进行卫生学调查,对生物样本和剩余食物进行致病菌检测。依据《蜡样芽孢杆菌食物中毒诊断标准及技术处理原则》进行临床和实验室诊断。结果 共调查了34名就餐者,其中21人发病(61.76%);潜伏期0.5~3.0 h;主要症状为恶心、呕吐或伴有腹痛、无发热,病情均较轻。21例患者中有20例进食过辅导中心提供的蛋炒饭,食用蛋炒饭的发病风险是未食用蛋炒饭的12.381倍。6份呕吐物中检出蜡样芽孢杆菌与剩余白米饭中检出的蜡样芽孢杆菌生物学特性一致,生化分型均为8型。结论 这是一起食用被蜡样芽孢杆菌污染的蛋炒饭引起的食物中毒。

蔡泽瑜[10](2019)在《南京某区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流行病学分析与典型案例处置》文中研究说明研究目的1.分析20102018年南京市鼓楼区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的流行病学特征,为开展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的预防控制工作提供科学依据。2.调查分析一起由婚宴聚餐引起的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查明本次食源性疾病暴发的原因和可疑危险因素,提出合理的预防控制建议。研究方法1.回顾性收集2010年1月1日至2018年12月31日期间,南京市鼓楼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卫生应急科历年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处置档案资料,包括:食源性疾病暴发的流行病学调查报告、个案调查表、实验室检验报告等。并采用Microsoft Excel-2013建立数据库,对南京市鼓楼区20102018年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的时间分布、场所分布、危险食品、致病因子、诱发因素等进行描述性分析。2.对南京市鼓楼区一起婚宴聚餐引起的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开展现场流行病学调查:对暴露人群进行个案调查、食品经营场所进行卫生学调查、以及相关生物样品和环境标本的采集和实验室检验工作,调查本次事件发病情况及其影响因素,运用回顾性队列研究结合多因素回归分析研究方法,分析本起事件有关的危险食品、致病微生物及污染原因,提出控制措施和预防建议。研究结果1.20102018年,南京市鼓楼区共开展流行病学调查处置的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36起,发病人数534人,无死亡病例。四个季度均有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发生,主要以第三季度为主,发生15起,发病225人,分别占总事件数和总病例数的41.67%和42.13%。发病人员以男性较多,男女性别比为1.66:1;发病年龄284岁,中位数为36岁。发生的场所主要是餐饮饭店,发生23起,占63.89%,餐次以午餐和晚餐较为常见。危险食物以动物类食物中的肉及肉制品和水产品为主,占事件总数的19.44%和16.67%。致病因子以微生物类为主,共发生17起,占事件总数的47.22%,其中以副溶血性弧菌致病最为常见,占微生物类致病总起数的35.29%。诱发因素以加工不当为主,储存不当和交叉污染也较为常见,分别占事件总数27.78%、19.44%和13.89%。2.一起由婚宴聚餐引起的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调查分析:共有106人参加婚宴,72人发病,罹患率为67.92%,病例临床症状以腹泻(100.00%)、腹痛(83.33%)为主,发病潜伏期中位数为17 h,病例年龄282岁,中位数为32岁;男性36人,罹患率为66.67%(36/54),女性36人,罹患率为69.23%(36/52),不同性别罹患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0.08,p=0.78)。回顾性队列研究单因素分析显示,富贵大龙虾、海蜇、香干、咸蛋黄时蟹、牛肉、盐焗鸡等菜品为可疑危险食品(p值均<0.05);进一步进行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富贵大龙虾和海蜇食用情况与本次暴露事件有统计学关联(p<0.01),OR值(95%CI)分别为11.56(2.3756.45)、4.68(1.2217.91);3例病例肛拭子标本中检出副溶血性弧菌。研究结论1.南京市鼓楼区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的流行病学特征主要为:第三季度高发,发生场所主要在餐饮饭店,危险食品以动物性食物为主,致病因子大部分为微生物类,以副溶血性弧菌为主,诱发因素以加工与储存不当和交叉污染较为常见。因此,应针对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的流行病学特征分布,采取相应的措施加以预防控制。2.根据本起婚宴聚餐的现场流行病学调查结果,依据《食品安全事故流行病学调查技术指南(2012年版)》《副溶血性弧菌食物中毒诊断标准及处置原则》(WS/T81-1996),可以认定该起事件为一起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暴露餐次为9月6日晚上该饭店的婚宴聚餐,危险食品为富贵大龙虾和海蜇,可疑致病因子为副溶血性弧菌。建议加强针对副溶血性弧菌引起的食源性疾病和食品安全知识宣教力度,责成食品加工经营单位建立严格的卫生管理制度和规范的操作规程,落实生熟分开和加工工具的清洗消毒,有效预防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的发生。

二、1起蜡样芽胞杆菌引起学生食物中毒的调查报告(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1起蜡样芽胞杆菌引起学生食物中毒的调查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1)校园周边摊贩米面制品致病菌污染分析及管理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1.1 样本
        1.1.2 试剂与主要仪器
        1.1.3 阳性质控菌株
    1.2 方法
        1.2.1 检验方法
        1.2.2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样本致病菌污染的总体情况
    2.2 不同监测时间污染情况
    2.3 不同样本不同监测时间致病菌污染情况
    2.4 不同致病菌污染情况
3 讨论
4 对策建议
    (1)进一步落实黑龙江省食品安全条例,强化各部门食品摊贩主体责任和各部门监管责任。
    (2)建议加强对摊贩经营者的法规宣贯,强化其严格承担社会责任。
    (3)加强高校食堂内部管理与创新,将特色食品摊贩引入学校食堂。

(2)一起GⅠ型诺如病毒混合感染多克隆蜡样芽胞杆菌致急性胃肠炎暴发事件实验室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1.1 基本流行病学资料和样本收集
        1.1.2仪器与试剂
    1.2 方法
        1.2.1 多病原实时荧光PCR筛查
        1.2.2蜡样芽胞杆菌定量及定性培养
        1.2.3 蜡样芽胞杆菌基因检测和分型
        1.2.4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2.1 患者临床表现特征
    2.2 病原检测结果
    2.3 样本分离株培养及呕吐毒素基因(ces)检测
    2.4 蜡样芽胞杆菌分离株PFGE分型及ces基因检测结果
3 讨论

(3)湿粉类食品中蜡样芽胞杆菌污染状况、毒力和菌株生长抑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湿粉类食品概述
    1.2 蜡样芽胞杆菌概述
    1.3 食品添加剂概述
    1.4 研究目的和内容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材料
        2.1.1 样品采集
        2.1.2 主要实验仪器与试剂耗材
    2.2 实验方法
        2.2.1 样品中蜡样芽胞杆菌定量检测与鉴定
        2.2.2 蜡样芽胞杆菌的毒力特征研究
        2.2.3 食品添加剂对蜡样芽胞杆菌的抑制作用研究
第三章 结果
    3.1 湿粉类食品中蜡样芽胞杆菌污染情况及可能来源
        3.1.1 蜡样芽胞杆菌培养特征及鉴定结果
        3.1.2 销售阶段湿粉类食品中蜡样芽胞杆菌污染情况
        3.1.3 生产和销售阶段湿粉类食品污染情况对比
        3.1.4 原料大米和原料淀粉蜡样芽胞杆菌污染情况
    3.2 蜡样芽胞杆菌的毒力特征研究
        3.2.1 蜡样芽胞杆菌毒力基因检测结果
        3.2.2 蜡样芽胞杆菌生物膜形成能力检测结果
    3.3 4 种食品添加剂最小抑菌浓度的确定及复配试验结果
        3.3.1 最小抑菌浓度检测
        3.3.2 3种食品添加剂复配结果
第四章 讨论
    4.1 湿粉类食品的蜡样芽胞杆菌污染情况及可能来源
    4.2 蜡样芽胞杆菌的毒力特征
    4.3 食品添加剂对蜡样芽胞杆菌的抑制效果
    4.4 优势、局限性及展望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成果
致谢

(4)2种新方法与国标法检测蜡样芽胞杆菌计数结果的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2 试剂与仪器
    1.3 试验方法
        1.3.1 菌种活化
        1.3.2 样品前处理
        1.3.3 国标法
        1.3.4 蜡样芽胞杆菌显色培养基法
        1.3.5 BACARA选择性显色培养基倾注法
        1.3.6 2种鉴定蜡样芽胞杆菌方法
        1.3.7 计算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蜡样芽胞杆菌2种鉴定方法比较分析
    2.2 国标法与2种新方法对样品I检测结果的比较分析
    2.3 国标法与2种新方法对样品II检测结果的比较分析
3 结论与讨论

(5)福建省2018年外卖配送餐中蜡样芽胞杆菌污染状况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样品来源
    1.2 培养基和试剂
    1.3 检验方法
    1.4 数据处理
2 结 果
    2.1 总体污染状况
    2.2 各类别样品污染状况比较
    2.3 时间分布
    2.4 菌株生化分型结果
    2.5 菌株的药物敏感性实验
3 讨 论

(6)北京市某供餐公司两种致病菌混合感染导致食源性疾病事件(论文提纲范文)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1.2 方法
        1.2.1 病例搜索及调查
        1.2.2 实验室检测和现场卫生学调查
        1.2.3 对A公司午餐食品病例对照研究
    1.3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2.1 基本情况
    2.2疫情概况和临床表现
    2.3 流行病学特征
        2.3.1 症状与体征
        2.3.2 三间分布
        2.3.2. 1 时间分布
        2.3.2. 2 人群和地区分布
    2.4 危险因素调查
    2.5 食品卫生学调查
    2.6 实验室检验
3 讨论

(7)一起蜡样芽胞杆菌食物中毒暴发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1 对象和方法
    1.1 病例定义
    1.2 病例搜索
    1.3 描述性分析并形成假设
    1.4 病例对照研究
    1.5 卫生学调查
    1.6 实验室检测
    1.7 统计学分析
2 结 果
    2.1 病例搜索
    2.2 临床特征
    2.3 流行病学特征
    2.4 形成假设
    2.5 病例对照研究
    2.6 卫生学调查
    2.7 实验室检测结果
3 讨 论

(8)1起“小餐桌”引起蜡样芽胞杆菌食物中毒的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1 对象及方法
    1.1 对象
    1.2 方法
        1.2.1 流行病学调查
        1.2.2 实验室检测
        1.2.2.1 培养基
        1.2.2.2 分离培养
        1.2.2.3 菌数测定
    1.3 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2.1 基本情况
    2.2 首发病例
    2.3 时间分布
    2.4 食物调查分析
    2.5 卫生学调查
    2.6 潜伏期及临床症状
    2.7 实验室检测
3 讨论

(10)南京某区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流行病学分析与典型案例处置(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章 2010~2018年南京市鼓楼区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流行病学分析
    1.1 对象与方法
        1.1.1 研究对象
        1.1.2 数据整理及统计分析
    1.2 结果
        1.2.1 总体情况
        1.2.2 时间分布
        1.2.3 性别分布
        1.2.4 年龄分布
        1.2.5 场所分布
        1.2.6 餐次分布
        1.2.7 危险食品种类分布
        1.2.8 致病因子分布
        1.2.9 诱发因素分布
        1.2.10 危险食品类别与时间分布
        1.2.11 致病因子与时间分布
        1.2.12 致病因子与中毒场所分布
        1.2.13 诱发因素与中毒场所分布
        1.2.14 致病因子与危险食品分布
        1.2.15 诱发因素与危险食品分布
        1.2.16 诱发因素与致病因子分布
    1.3 讨论
    1.4 结论与建议
    参考文献
第二章 一起由婚宴聚餐引起的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调查分析
    2.1 对象与方法
        2.1.1 研究对象
        2.1.2 病例搜索和个案调查
        2.1.3 样品采集和检测
        2.1.4 食品卫生学调查
        2.1.5 数据处理和卫统计分析
    2.2 结果
        2.2.1 基本情况
        2.2.2 病例分布
        2.2.3 发病时间分布
        2.2.4 危险因素分析
        2.2.5 卫生学调查
        2.2.6 实验室检测结果
    2.3 讨论
    2.4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四、1起蜡样芽胞杆菌引起学生食物中毒的调查报告(论文参考文献)

  • [1]校园周边摊贩米面制品致病菌污染分析及管理对策[J]. 崔艳伟,付红岩,褚杨硕,张筠,姚晶,张守文. 粮食与饲料工业, 2022(01)
  • [2]一起GⅠ型诺如病毒混合感染多克隆蜡样芽胞杆菌致急性胃肠炎暴发事件实验室分析[J]. 甄国新,范佳欣,袁凯丽,林帆,李颖,王苗,康颖,闫爱霞,张爽,荆红波,马红梅,王园园,张茂俊. 疾病监测, 2021(08)
  • [3]湿粉类食品中蜡样芽胞杆菌污染状况、毒力和菌株生长抑制研究[D]. 周璐. 南方医科大学, 2021
  • [4]2种新方法与国标法检测蜡样芽胞杆菌计数结果的比较研究[J]. 杨纯佳,黄宝莹,金佳佳,佘之蕴,张娟. 食品安全质量检测学报, 2021(05)
  • [5]福建省2018年外卖配送餐中蜡样芽胞杆菌污染状况调查[J]. 叶玲清,陈伟伟,李闽真,洪锦春. 海峡预防医学杂志, 2020(04)
  • [6]北京市某供餐公司两种致病菌混合感染导致食源性疾病事件[J]. 吕金昌,陈东宛,甄国新,高彭,何朝,刘秀峰. 职业与健康, 2020(14)
  • [7]一起蜡样芽胞杆菌食物中毒暴发调查[J]. 吕鸿鑫,何文军,林健,刘凤仁,李刚. 医学动物防制, 2020(05)
  • [8]1起“小餐桌”引起蜡样芽胞杆菌食物中毒的调查[J]. 杨芳,司虹,郑晓南,王智勇. 预防医学论坛, 2020(02)
  • [9]一起蜡样芽孢杆菌引起食物中毒事件的调查分析[J]. 徐夷,洪世平,饶国强. 国际流行病学传染病学杂志, 2019(06)
  • [10]南京某区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流行病学分析与典型案例处置[D]. 蔡泽瑜. 东南大学, 2019(01)

标签:;  ;  ;  ;  ;  

蜡状芽孢杆菌致学生食物中毒调查报告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