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倍体毛白杨的组织培养与快速繁殖

三倍体毛白杨的组织培养与快速繁殖

一、三倍体毛白杨组培快繁技术(论文文献综述)

曾青青[1](2020)在《白杨六倍体诱导及其性状变异分子机理研究》文中提出植物多倍体中存在比原株生长快且健壮和缓慢且矮小的两种类型。开展多倍体营养生长性状形成的分子基础研究,对于推动植物多倍体育种理论和技术进步具有重要意义。本论文以‘北林5号杨’[(Populus alba×P.glandulosa)×P.tomentosa]为材料建立了高效的离体组培快繁体系,在此基础上通过施加一定浓度的氨磺乐灵处理离体茎段诱导体细胞染色体加倍获得了白杨六倍体,进而以六倍体和三倍体为材料,对其生长发育特性及不同叶序的叶片转录组和mi RNA进行分析,主要结论如下:(1)建立了‘北林5号杨’叶片、叶柄和根的组培再生快繁体系。研究表明叶片及叶柄再生能力远优于根,其中‘北林5号杨’叶片不定芽再生的适宜培养基为MS+0.1mg/L 6-BA+0.15mg/L NAA+0.02mg/L TDZ,在该培养基下不定芽诱导率可达95%,平均再生芽数为7.77;叶柄不定芽再生的适宜培养基为MS+0.2mg/L6-BA+0.05mg/L NAA+0.01mg/L TDZ,在该培养基下不定芽诱导率可达95%,平均再生芽数为8.15;根不定芽再生的适宜培养基为MS+0.3mg/L 6-BA+0.05mg/L NAA+0.02mg/L TDZ,在该培养基下不定芽诱导率达60%,平均再生芽数为2.82。(2)施加氨磺乐灵处理‘北林5号杨’离体茎段诱导不定芽染色体加倍获得了白杨六倍体植株。筛选出‘北林5号杨’茎段不定芽诱导的适宜培养基为MS+0.1mg/L6-BA+0.11mg/L NAA,诱导率达93.33%、平均再生芽数达7.55个。采用氨磺乐灵溶液浸泡法对‘北林5号杨’离体茎段进行染色体加倍处理,成功的得到了6株白杨六倍体,平均诱导率达19.35%。其中用5mg/L的氨磺乐灵浸泡5mm长的茎段72h,以及采用5mg/L的氨磺乐灵浸泡10mm长的茎段24h,是最佳的六倍体诱导处理条件组合。(3)白杨六倍体属于生长发育缓慢且矮小的多倍体类型。与三倍体相比,白杨六倍体叶片细胞更大、而细胞数量、叶面积及株高生长速率较小。白杨六倍体的第3-13叶位叶片光合速率比同叶位三倍体依次增加78.83~2.78%,但随着叶片叶龄的增加,六倍体第14-20叶位叶片光合速率迅速下降,比同叶位叶片的三倍体依次减少3.33~53.55%。此外,六倍体叶绿素含量和类胡萝卜素含量也均表现出随着叶龄的增大而迅速下降的趋势,显着低于同叶位的三倍体。叶绿体电镜超微结构发现六倍体第17叶位叶片的叶绿体结构紊乱,类囊体片层扭曲且排列松散,而三倍体第17叶位叶片叶绿体膜结构清晰完整,基粒类囊体垛叠整齐紧密。(4)白杨六倍体激素信号转导相关差异基因表达随叶片发育而表现出规律性变化。与IAA信号转导负相关的GH3的上调DEGs数量逐渐增多;与CTK信号转导正相关的B-ARR下调DEGs数量逐渐增多;与ET信号转导负相关的CTR1下调DEGs数量逐渐增多;与ET信号转导正相关的ERF上调DEGs数量逐渐增多;与JA信号转导正相关的JAR1、MYC2上调DEGs数量逐渐增多。表明在六倍体中,随着叶龄的增加IAA、CTK信号转导呈下降趋势,ET、JA信号转导呈增强趋势。这种激素信号转到变化趋势可能是引起白杨六倍体生长速率减慢、叶片加速衰老的重要原因之一。(5)发现随着叶片叶龄的增加,白杨六倍体的光合能力小于三倍体。叶绿素合成、类胡萝卜素合成、光反应与碳固定相关的差异表达基因,在第3、7叶位叶片上多呈上调表达,而在17叶位大多数呈下调表达。包括HEME、CHLH、CHLD和CHLG等参与叶绿素合成的基因;PSY、ZISO、ZDS、LYCB、VDE等参与类胡萝卜素合成的基因;Psb B、Psa K、Psa F、delta等与光反应相关的的基因,以及FBP、SEBP、PRK等与卡尔文循环相关的基因。(6)发现mi RNA随着叶片发育而表现出剂量效应是白杨六倍体营养生长缓慢重要的分子基础。即随着白杨六倍体叶片发育,与营养生长相关的mi RNA表达呈剂量效应,其中靶基因与营养生长正相关的的mi R156a、mi R156g、mi R169aa、mi R530b表达量逐渐上调,甚至显着高于对照三倍体,使得靶基因AFH14、AN3、UBP16、B-ARR表达量受到抑制程度增强而下调;而靶基因与营养生长负相关的novel135表达量随着叶片叶龄的增加而逐渐下调,甚至显着低于对照三倍体,使得靶基因JAR1表达量受抑制程度减弱而显着上调,导致白杨六倍体细胞数量及植株叶面积减少、叶绿体降解及叶片衰老加快,最终使得白杨六倍体比三倍体营养生长缓慢。

沈霞[2](2020)在《银白杨幼化与环境因子响应》文中提出银白杨(Populus alba),广布于我国西北、华北、西藏等地。因其树干通直、树形高大及具有一定固沙能力,常用于园林规划与防风固沙;此外,耐寒耐旱的生理特性,使其成为西藏主要的乡土造林树种。作为白杨派中较难生根的树种,在西藏高寒环境条件下,传统的扦插育苗成活率低,制约了银白杨的苗木生产。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植物组织培养技术成为解决这一问题的重要手段。本研究通过对不同材料、不同培养基、不同培养条件的筛选与组培多代幼化,分析在高寒环境条件下银白杨组织培养优化与环境因子的相互关系,开展银白杨扩繁技术研究。研究结果表明:(1)银白杨组织培养体系分为愈伤组织诱导、不定芽诱导、生根诱导以及生根移栽四个阶段。(2)在本地银白杨组织培养的最佳外植体为当年生带腋芽茎段;最佳取材时间为4~7月;最佳消毒方法为先用70%酒精消毒30s,再用1%的次氯酸钠消毒20min。(3)银白杨愈伤组织诱导的最佳培养基为MS+6-BA0.5mg/L+NAA0.1mg/L+蔗糖3%+琼脂0.6%,p H值范围为5.7~6.0。(4)利用银白杨的茎段和叶片进行不定芽直接诱导的最佳培养基为MS+6-BA0.5mg/L+NAA0.1mg/L+蔗糖3%+琼脂0.6%,p H值范围为5.6~6.0;愈伤组织诱导不定芽的最佳培养基为MS+6-BA0.5mg/L+NAA0.1mg/L+KT0.2mg/L+蔗糖3%+琼脂0.6%,p H值范围为5.6~6.0;不定芽继代增殖的最佳培养基为MS+6-BA1.0mg/L+NAA0.2mg/L+KT0.2mg/L+IBA0.2mg/L,p H值为5.8;银白杨不定芽壮苗的最佳培养基为MS+蔗糖2%+琼脂0.6%,p H值范围为5.6~6.0。(5)生根阶段的最佳培养基组合为1/2MS+IBA0.4mg/L+蔗糖1.5%+琼脂0.6%,最佳p H值为5.7±01。(6)生根的试管苗需要经过炼苗再进行移栽。试验结果表明,生根苗最优的炼苗时长为5d左右,移栽成活率为88.89%;银白杨生根苗的最佳移栽基质为蛭石。(7)选择不同幼化程度的叶片进行银白杨多代培养。通过对不定芽分化与生根率的对比,以及对幼化培养中IAA/ABA的比值大小的比较。随幼化代数的增加,不定芽分化与生根率出现下降趋势,内源激素IAA/ABA的比值,也出现明显的下降,初代为10.97,一代为37.03,二代为12.21,表明高寒环境条件下银白杨多代幼化效果最好的是组培一代,最佳培养代数为1~2代。IAA/ABA可以作为木本植物幼化程度判断的参考。(8)在高寒环境条件下,银白杨组织培养各阶段对环境因子的响应存在差异。总体来说温度与光照是影响培养物生长的主要环境因素。愈伤组织诱导阶段的适宜温度为25℃,光照条件为先暗培养8d以后,然后每天12h光照培养,促进愈伤组织健壮生长;生根阶段的最佳培养温度为23±2℃变温,光照强度为1800LX~2200LX,光照时间为12h/d;炼苗移栽阶段的最佳培养环境保持在50%透光度条件下,室内温度(19~22℃),湿度保持在60%~70%。

乌日罕[3](2020)在《河北杨再生体系及遗传转化体系建立研究》文中指出本研究以河北杨(Populus hopeiensis Hu et Chow)1年生嫩枝为外植体,通过对不同培养阶段最佳培养基与生长调节剂浓度的筛选,建立了河北杨的高效再生体系。并在此基础上,以河北杨无菌苗叶片为受体材料,利用农杆菌介导法转化WOX基因,对影响转化效率的主要因素进行了研究,为河北杨提供高效、安全、规模化遗传转化改良平台,也为其他杨树遗传转化培育新品种及相关基因功能研究提供理论和技术参考。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河北杨再生体系的建立:最佳消毒方法为先用75%酒精消毒30 s,再用0.1%升汞消毒12 min,消毒效果最好,污染率最低为10%,死亡率为13.33%;茎段诱导腋芽最佳培养基为1/2MS+0.5 mg·L-1 6-BA+0.05 mg·L-1 NAA,腋芽萌发时间为7d,诱导率为95%;最佳生根培养基为1/2MS+0.3 mg·L-1 IBA+0.05mg·L-1 NAA,生根率达100%;炼苗移栽基质配比为草炭土:蛭石:珍珠岩=6:3:1(v/v/v),成活率达93.7%。2.河北杨遗传转化受体体系的建立:叶片诱导不定芽最佳培养基为MS+0.3 mg·L-1 TDZ+0.4 mg·L-1 IBA,叶片经过暗培养12d后,转入弱光照下培养,有利于叶片不定芽的分化,每个外植体上平均分化不定芽数为11.04个;叶片诱导不定芽和生根的潮霉素浓度均为3.Omg·L-1,且不会影响叶片诱导不定芽及生根;抑菌剂特美汀浓度为400 mg·L-1,能有效抑制农杆菌生长,同时对叶片分化影响最小。3.河北杨农杆菌介导最佳转化条件为:预培养时间为1 d,在OD600=0.6的菌液中侵染10 min,共培养3d,经过不定芽再生选择培养和不定芽生根选择培养,共获得58株抗性植株。将获得的58株抗性植株进行PCR检测,结果显示有17株呈阳性反应,转化率为29.3%,证明了WOX基因己被导入到河北杨基因组中。

王晶[4](2019)在《藏川杨与毛白杨嫁接过程中mRNA交流与调控网络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植物嫁接技术具有十分悠久的历史,因操作简便、繁育快并能改良接穗性状等优势,被广泛应用于农林业与园艺业植物繁育与生产等方面。一直以来,研究者都在试图探索嫁接植物砧木与接穗相互作用的机制。随着生物分子技术的快速发展,众多研究逐渐聚焦于探索嫁接植物砧木与接穗之间遗传物质的传递问题。本研究以藏川杨(Populus szechuanica var.tibetica)和毛白杨(Populus tonmetosa Carr.)为实验材料,通过搭建无菌组培体系进行微型异种嫁接实验,并采用转录组测序技术获取基因表达数据,解析藏川杨与毛白杨组织间mRNA的交流情况。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本研究选用微型嫁接方法降低外界环境对实验结果的影响,因此首先搭建藏川杨与毛白杨无菌组培体系。我们通过设计植物激素浓度梯度来获取藏川杨组织培养各阶段最适培养基配方,成功构建藏川杨组培体系;另外对现有的毛白杨组培材料进行愈伤组织再分化诱导去除年龄效应的影响;最后对两种杨树进行正反嫁接实验,并以自体嫁接作为对照。结果发现藏川杨与毛白杨嫁接亲和性较好,且以藏川杨做砧木嫁接毛白杨的成活率更高。另外,我们通过细胞荧光示踪剂确定了砧木与接穗维管组织重连的时间在嫁接后5~6 d。2.根据维管组织重建时间,分别在嫁接后5 d,6 d,8 d,12 d,18 d,26 d,36 d与48 d采集嫁接材料茎段部位,提取RNA并进行转录组测序。获取原始数据后使用Trinity对对照组样本的clean reads进行组装,去除冗余序列后进行二次拼接,最终获得藏川杨转录本83,222条,毛白杨转录本106,402条。使用RSEM进行基因表达水平进行定量验证组装的准确性,获取的表达量数据在校正批次效应后显示样本重复性好,组装结果与定量结果均具有较高的可靠性。3.将藏川杨与毛白杨转录组序列进行比对筛选两种杨树各自的特异性序列,通过异源组织与特异性序列进行比对定量,获得能够进行双向转运的转录本,包含转运至毛白杨体内的273个,至藏川杨体内的1678个。经过功能富集显示这些能够产生跨越嫁接接合部位转录本的基因与植物生长发育、代谢相关以及相应外界刺激并调节自身基因表达调控等生物过程相关。4.使用ImpulseDE2工具对藏川杨与毛白杨之间交换的基因进行时序性差异表达分析,分别获得在不同受体组织中的差异表达基因,并对这些基因所发挥的功能与命运走向进行了预测。5.首次尝试使用构建基因调控网络的方法解析嫁接机制,将高维微分方程与进化博弈论理论相结合,对藏川杨与毛白杨产生交换的基因进行互作调控关系分析,寻找到关键的枢纽基因,为后续进一步挖掘与验证杨树嫁接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的影响因子提供了参考方向。

徐仕英[5](2019)在《基于2n配子途径的杂交兰多倍体育种技术研究》文中认为杂交兰是国兰和大花蕙兰杂交培育的兰花新类型,既有国兰的幽香和株型优美,又有大花蕙兰的花大色艳,市场前景广阔。多倍体育种是兰花育种的主要方法,但目前有关利用2n配子途径选育多倍体杂交兰新品种的报道较少。本研究以株系44-58、‘小凤兰’、‘君豪兰’和‘宫粉佳人兰’等为材料,研究利用2n配子途径选育杂交兰多倍体新品种技术。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对‘金嘴墨兰’、‘太平洋兰’、‘小凤兰’、‘君豪兰’和‘宫粉佳人兰’进行2n雄配子发生率鉴定。发现不同兰花品种的2n雄配子发生率不同,‘君豪兰’和‘宫粉佳人兰’2n雄配子发生率较高。2.株系44-58ב小凤兰’杂交后代种子萌发率为100%,共获得1226个株系,其中疑似多倍体有2个。‘君豪兰’和‘宫粉佳人兰’杂交后种子萌发率为98.00%,共获得231个株系;其中间繁殖体形态有根状茎、原球茎和中间型,比例分别为56.71%、23.38%和19.91%,再生植株形态中,国兰型占20.78%,杂交兰型占77.49%,大花蕙兰型占1.73%,不同株系的中间繁殖体增殖分化特性差异显着。3.有性三倍体与同组合二倍体开花植株的性状差异显着。‘黄荷兰’的株宽、花朵数等均显着大于二倍体株系DH。‘玉桃兰’的株高、假鳞茎直径等均显着大于二倍体株系ZJ-3-88,株系F410的株高、叶片数等也显着大于二倍体株系F103。‘黄荷兰’株型紧凑,花大、黄色、荷型、香气浓郁;‘玉桃兰’株型紧凑,花型圆整,桃红色,香气浓郁。4.‘黄荷兰’和‘玉桃兰’比同组合二倍体组培快繁效率高,其根状茎的诱导率、增殖系数、分化率、生根壮苗和试管苗移栽成活率均高于二倍体,但二倍体试管苗的苗高和根长均显着大于对应有性三倍体。不同有性三倍体组培快繁特性也不同,‘黄荷兰’根状茎的苗分化率和苗分化数以及试管苗叶宽均显着大于‘玉桃兰’,但‘玉桃兰’试管苗的根数显着高于‘黄荷兰’。5.‘黄荷兰’横切茎尖的起始脱分化时间早于纵切,诱导率高于纵切。切割长度、外源激素、光照强度和有机附加物对根状茎的增殖影响显着,将根状茎切割成0.50 cm长接种到MS+6-BA 1.00 mg·L-1+NAA 0.20 mg·L-1+土豆80.00 g·L-1+蔗糖30.00g·L-1+卡拉粉7.00 g·L-1+AC 0.30 g·L-1培养基中培养40 d,根状茎增殖系数为3.18。外源激素对根状茎的分化影响显着,将根状茎掰成1.00 cm长接入MS+6-BA 1.00mg·L-1+NAA 0.20 mg·L-1+蔗糖20.00 g·L-1+卡拉粉7.00 g·L-1+AC 0.02 g·L-1培养基中培养40 d,芽分化率和苗分化率分别为60.00%和57.50%。将4.00 cm高的苗转入1/2MS+6-BA 0.10 mg·L-1+NAA 0.50 mg·L-1+蔗糖20.00 g·L-1+卡拉粉7.00 g·L-1+AC 0.50 g·L-1中培养50 d,平均株高和根数分别为7.32 cm和3.56条。4月和10月用水草移栽,试管苗成活率分别为98.67%和99.67%。通过以上研究,建立了利用2n配子途径选育杂交兰多倍体新品种技术体系,明确有性多倍化对兰花组培快繁特性和主要观赏性状的效应,弄清了影响‘黄荷兰’组培快繁效率的因素,建立了‘黄荷兰’组培快繁技术体系,为进一步开展多倍体杂交兰新品种选育和繁育奠定坚实基础。

崔杰[6](2019)在《金叶加拿大杨组织培养及再生体系研究》文中提出金叶加拿大杨(Populus×canadensis‘Aurea’)为芽变栽培选育的彩叶杨树品种,叶色三季保持金黄,观赏价值高,潜在园林景观用途广阔,栽培前景良好。目前,金叶加拿大杨主要的繁殖方式为嫁接和扦插;易受季节等因素制约影响,繁殖系数低;且其叶片光合色素含量较低,生长较为缓慢;同时,在嫁接时存在接穗处愈合度不高易折断等安全问题,使金叶加拿大杨不能达持续地生产和有效利用。本文以金叶加拿大杨带芽茎段和叶片两种外植体材料进行组织培养及快繁体系构建,对金叶加拿大杨无菌苗诱导、叶片愈伤组织诱导及分化、丛芽增殖、生根及炼苗移栽等方面进行了研究;结合正交试验设计及方差分析,探究影响金叶加拿大杨离体培养的关键因素,以得到最佳培养配方及培养程序,建立高效的金叶加拿大杨再生体系,为其进一步大规模推广应用于园林景观绿化提供技术保证。主要结果如下:(1)三月中旬是金叶加拿大杨外植体最佳取材时间。(2)外植体最佳灭菌方式:带芽茎段以75%酒精消毒20s、0.1%升汞消毒6min时灭菌效果最佳;叶片以75%酒精消毒5s、0.1%升汞消毒4min时灭菌效果最佳。(3)初代培养:带芽茎段以MS+6-BA 0.75mg/L+NAA 0.05mg/L+IBA 0.20mg/L为最佳培养基配方,启动率为83.33%;叶片愈伤组织诱导以MS+6-BA 0.50mg/L+NAA0.10mg/L+2,4-D 0.10mg/L培养基配方最佳,愈伤组织诱导率为85%。(4)继代培养:带芽茎段继代增殖培养以MS+6-BA 0.05mg/L+NAA0.20mg/L+IBA 0.20mg/L培养基配方为最佳,增殖倍数可达4.72倍;叶片愈伤继代增殖培养以MS+6-BA 0.50mg/L+NAA 0.05mg/L+2,4-D 0.30mg/L培养基配方最佳,增殖倍数达4.0倍;叶片愈伤组织分化的最佳培养基配方为MS+6-BA 0.50mg/L+NAA0.05mg/L+IBA 0.5mg/L,分化率可达83.33%。(5)生根培养:以1/2 MS+NAA 0.20mg/L+IBA 0.20mg/L培养基配方最佳,生根率91%,平均根数4.70条,平均根长7.75cm。(6)炼苗与移栽:最适移栽基质配比为腐殖质:河沙:蛭石=1:2:1,植株成活率最高,为70.93%,长势良好。

鲁好君[7](2017)在《毛白杨遗传转化体系的建立及GOC高光效转基因植株表型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杨树是重要的经济树种,也是研究林木基因工程的模式植物。杨树转基因技术研究可以打破种属之间的限制,突破远缘杂交不亲和性的困难,是目前杨树进行遗传改良及新品种选育的新方法。本研究以毛白杨(Populus tomentosa Carrière)为受体材料,将水稻(Oryza sativa)中一个与光呼吸改造途径相关的多基因载体GOC-PYL1305通过农杆菌介导的叶盘法导入杨树植株内,以期提高杨树光合速率并降低光呼吸损耗,最终获得高质、高光效杨树工程植株,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建立了高效的毛白杨再生体系。以添加0.4mg/L苄基腺嘌呤(6-BA)、0.1mg/L萘乙酸(NAA)和0.01mg/L噻苯隆(TDZ)的MS培养基为叶片分化培养基;以添加0.4mg/L苄基腺嘌呤(6-BA)和0.1mg/L萘乙酸(NAA)的MS培养基为不定芽伸长培养基;以MS0培养基为生根培养基对毛白杨不同外植体进行组培扩繁。试验结果表明,毛白杨叶片增殖系数最高可达到7.98,不定芽分化率接近100%,所建立的毛白杨再生体系为之后的遗传转化研究提供了优良的受体材料。2、以高效的组培再生体系为基础,优化了毛白杨遗传转化体系。通过抗生素敏感实验,确定了遗传转化体系中潮霉素(Hyg)最佳临界浓度为10mg/L;头孢噻肟钠(Cef)最佳抑菌浓度为200mg/L。设计正交试验确定了菌液浓度、侵染时间、预培养时间、共培养时间以及是否加入乙酰丁香酮等条件的最佳组合,建议用MS液体悬浮菌体至OD=0.6,侵染经过2d预培养的毛白杨叶片15-20min,暗培养2d,放入添加200μmol乙酰丁香酮(AS)的共培养基培养2d为毛白杨最优遗传转化体系。3、拟利用在水稻中克隆的与光呼吸改造相关的多基因载体对杨树光呼吸途径进行改造。将水稻外源基因GLO3、OXO3和CAT2(简称GOC)导入杨树叶绿体中,使杨树光呼吸产生的乙醇酸直接在叶绿体内被催化生成草酸并最终分解成CO2,减少光呼吸过程产生的H2O2对植物造成的过氧化伤害,提高植物光合效率及生物量。4、以经过组织培养的毛白杨叶片为受体材料,利用优化后的遗传转化体系对300个叶片进行转化,共得到30棵抗性芽,经过PCR初步检测,有17株抗性芽出现了特异性扩增条带,阳性率接近56.67%,再对17株抗性苗进行反转录PCR(RT-PCR)和GUS染色检测,10棵抗性植株出现了与阳性对照相同的条带,阳性率接近60%,转化率为3.33%,进一步证明高光效GOC多基因载体已经成功整合到毛白杨基因组中,并在转录水平和蛋白有表达。5、对转GOC基因的毛白杨植株进行了表型观察及光合指标的测定。结果表明,相对于野生型,转基因毛白杨的株高、地径均有增加;生长60d左右时,转基因植株叶色加深,叶面积变大;电镜结果显示叶肉细胞较野生型排列更为致密,叶片中叶绿素含量提高,植株生物量大大增加,表明转基因植株光合效率更强,积累的生物量更高。由此说明外源基因成功导入杨树基因组,并通过GOC途径成功的分流了杨树的部分光呼吸,提高了杨树生物量。

张劲[8](2017)在《北京地区长寿雄性毛白杨优良资源收集与组培复壮技术研究》文中认为为增强毛白杨(Populus tomentosa.Carr)乡土资源的推广利用,同时解决毛白杨早衰、雌株飞絮、园林绿化效果不佳等问题,对毛白杨良种资源进行调查、选优及配套快繁技术的研究。本文基于已有的研究成果,对适合于北京地区生长的优良毛白杨进行调查与再选优,从中选出长寿雄性,不飞絮,不早衰及园林绿化效果佳的毛白杨资源,对所选出的优良资源进行配套快繁技术的研究,为这些资源大规模的扩繁提供技术支持,同时初步探索毛白杨无性繁殖材料的老化及复壮。具体研究结果如下:1.在北京地区选出长寿雄性毛白杨散生古树优株4个,分别是大兴区大狼垡村古树(100~300年)、大兴辛房古树(100~300年)、昌平区沙岭村古树(300~500年)、昌平区旧县古树(300~500年);从80年生的雄性毛白杨资源中选出3株最佳;从通过良种鉴定的毛白杨BJHR系列号中选出亲本年龄在90以上的长寿雄性毛白杨优树’BJHR05’(0052)号与’BJHR04’(0040)号。2.’BJHR04’号启动培养最佳的消毒处理为0.1%升汞溶液灭菌6min,最佳增殖培养基为MS+0.7mg/L 6-BA+0.01mg/L NAA;’BJHR05’号外植体最佳的消毒处理为10%次氯酸钠处理15min,最佳增殖培养基为MS+0.5mg/L6-BA+0.01mg/LNAA;最佳生根培养基均为1/2MS+0.01mg/LNAA;移栽炼苗培养时,培养湿度控制在95%,根系长度控制在5cm及以上可使移栽成活率高达100%。3.以200年生雄性毛白杨根萌条为对象,最佳消毒处理方法为0.1%升汞灭菌7 min,最佳增殖培养基为MS+0.7mg/L6-BA+0.01mg/LNAA;多次继代培养对其有一定程度的复壮作用,增殖系数由最初1代的0.93增至4代的4.85,茎高生长量≥3cm苗的数量比例也由最初1代的2.23%显着增至4代的63.45%,复壮效果明显。4.毛白杨繁殖材料老化现象的确存在,母株的年龄也是影响其幼化性的原因之一,本试验中200年生成熟毛白杨根萌条相比30年生毛白杨根萌条幼化性低,组培过程中表现为较之生长周期延长了 40天,茎高生长量≥3cm苗的数量百分比低13%,生长势弱。多次继代培养对不同年龄的毛白杨繁殖体均有一定程度的复壮作用,但对200年生的雄性毛白杨成熟树木的复壮效果好于较之年轻的30年生的。

元秀慧[9](2014)在《三倍体毛白杨组培快繁技术研究》文中认为笔者从试验材料、外植体的灭菌与接种、培养条件,分化与生根培养,小植株的移栽与定植3个方面介绍了三倍体毛白杨的组培快繁技术,指出采用增殖与生根同步进行的方法进行快繁,年增殖次数可达8次,每次增殖倍数为4.4倍,培养出的组培苗质量好,移栽成活率高,基本达到了工厂化生产的指标要求。在此基础上,进行了三倍毛白杨组培快繁的成本核算,从成本核算过程中可以看出,人工费用和能源消耗费是制约苗木成本的两大因素,其中,人工费用约占全部支出的40%.

李慧[10](2012)在《两个白杨派树种组织培养快繁技术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研究以毛白杨无性系30号的茎段和白杨新杂种02-9-22无性系单株的茎段及叶片为试验材料,利用丛生芽增殖和生根的途径,研究了这两个材料组织培养的整个过程,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兼顾外植体褐化率最低和污染率最低的情况,两个材料茎段最合适的消毒方式为84消毒液消毒3min,0.1%的Hgcl2消毒4.5min。MS培养基为两个材料最合适的基本培养基。2.通过细胞分裂素对毛白杨30号不定芽诱导的研究发现,6-BA浓度为0.5mg/L时,腋芽萌发芽的诱导率最高,为86.7%。3.正交试验结果表明:NAA和6-BA对不定芽增殖的影响较大,而因素6-BA对不定芽的增殖起主导作用,不同种类培养基对不定芽的增殖则无显着差异,三个因素的最合适的组合为MS+6-BA0.7mg/L+NAA0.05mg/L,不定芽增殖率最高为628%。4.毛白杨30号的最适生根培养基为1/2MS+NAA0.01mg/L,生根率为96.8%,平均生根数量为6.3条,平均根长度为4.6cm。植株颜色鲜绿,根系健壮,长势良好。5.02-9-22丛生芽诱导的最佳外植体是茎段中上部,不定芽芽诱导率为86.3%。6.细胞分裂素诱导不定芽增殖试验表明,02-9-22茎段不定芽诱导的最适宜6-BA浓度为0.5mg/L,诱导率最高为80.0%,叶片丛生芽诱导的6-BA最适宜浓度为0.7mg/L,叶片不定芽诱导率最高为83.3%。7.正交试验表明,6-BA和NAA对茎段不定芽增殖的影响较大,而培养基种类不是影响02-9-22茎段不定芽增殖的主要因素,三个因素对02-9-22茎段不定芽诱导的最合适组合为,MS+6-BA0.3mg/L+NAA0.15mg/L,不定芽增殖率最高,为574%。对叶片丛生芽诱导的最合适组合为1/2MS+6-BA0.3mg/L+NAA0.10mg/L,丛生芽增殖率最高,为484%。8.生根诱导试验表明:NAA诱导白杨新杂种02-9-22生根的最适宜培养基为1/2MS+NAA0.05mg/L,生根率最高,为93.3%,平均生根条数为6.4条,平均根长度为4.8cm。主根发达粗壮,植株高,叶片大而深绿,整株长势健壮。

二、三倍体毛白杨组培快繁技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三倍体毛白杨组培快繁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1)白杨六倍体诱导及其性状变异分子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Abbreviation)
引言
1.文献综述
    1.1 杨树组织培养研究进展
        1.1.1 国内外杨树组织培养研究进展
        1.1.2 杨树组织培养的影响因素
    1.2 离体诱导植物体细胞染色体加倍研究
        1.2.1 体细胞染色体加倍方法及抑制剂
        1.2.2 离体诱导植物体细胞染色体加倍的条件
        1.2.3 植物多倍体植株的鉴定方法
    1.3 植物多倍体的表型及生理生化变异特点
        1.3.1 多倍化后对植物生长形态的影响
        1.3.2 多倍化对植物次生代谢产物和抗性的影响
    1.4 多倍化对基因组的影响
        1.4.1 多倍化引起染色体数目和结构的变化
        1.4.2 多倍化引起基因组大小变异
    1.5 多倍化对基因表达的影响
    1.6 多倍化对植物表观遗传调控的影响
        1.6.1 多倍化后植物DNA甲基化作用
        1.6.2 多倍化后植物组蛋白修饰作用
        1.6.3 miRNA对植物多倍体生长发育的调控
    1.7 问题与展望
2.‘北林5号杨’组培再生体系建立
    2.1 材料与方法
        2.1.1 材料
        2.1.2 无菌材料的获取
        2.1.3 激素和外植体对不定芽诱导的影响
        2.1.4 外植体成熟度对不定芽诱导的影响
        2.1.5 IBA对生根的影响
        2.1.6 培养基和培养条件
        2.1.7 数据处理
    2.2 结果与分析
        2.2.1 激素和外植体对不定芽诱导的影响
        2.2.2 外植体成熟度对的不定芽诱导的影响
        2.2.3 生根培养
    2.3 小结
3.‘北林5号杨’染色体加倍诱导白杨六倍体技术研究
    3.1 材料与方法
        3.1.1 材料
        3.1.2 茎段再生体系的建立
        3.1.3 白杨六倍体的诱导
        3.1.4 流式细胞仪测定DNA相对含量
        3.1.5 茎尖染色体数观察
        3.1.6 叶绿素含量的比较
        3.1.7 植物形态特征及气孔大小、密度的测定
        3.1.8 叶片和根的解剖结构观察
        3.1.9 数据处理
    3.2 结果与分析
        3.2.1 ‘北林5号杨’茎段不定芽诱导研究
        3.2.2 氨磺乐灵处理‘北林5号杨’离体茎段诱导六倍体
        3.2.3 叶绿素含量、植物形态及气孔特征的比较
        3.2.4 叶片和根的解剖结构比较
    3.3 小结
4.白杨六倍体与三倍体生长发育特性比较研究
    4.1 材料与方法
        4.1.1 材料
        4.1.2 .株高的测定
        4.1.3 光合速率和叶面积测定
        4.1.4 叶片色素含量、解剖结构及叶绿体超微结构观察
        4.1.5 数据分析
    4.2 结果与分析
        4.2.1 白杨六倍体与三倍体生长发育观察
        4.2.2 白杨六倍体光合速率对比分析
        4.2.3 白杨六倍体色素含量测定
        4.2.4 叶片解剖结构及叶绿体超微结构观察
    4.3 小结
5.白杨六倍体不同叶位叶片转录组分析
    5.1 材料与方法
        5.1.1 材料
        5.1.2 .RNA提取、c DNA文库构建及转录组测序
        5.1.3 质控和参考序列比对
        5.1.4 基因定量及差异基因筛选
        5.1.5 差异基因GO富集分析
        5.1.6 差异基因KEGG富集分析
        5.1.7 差异表达基因的QRT-PCR验证
    5.2 结果与分析
        5.2.1 RNASeq分析概述
        5.2.2 白杨六倍体不同叶位叶片中差异表达基因分析
        5.2.3 白杨六倍体不同叶位叶片DEGs的 GO及通路富集分析
        5.2.3.1 第3 叶位叶片DEGs的 GO及通路富集分析
        5.2.3.2 第7 叶位叶片DEGs的 GO及通路富集分析
        5.2.3.3 第17 叶位叶片DEGs的 GO及通路富集分析
        5.2.4 白杨六倍体与营养生长相关调控通路基因差异表达分析
        5.2.4.1 六倍体与三倍体植物激素信号转导相关DEGs
        5.2.4.2 六倍体与三倍体光反应DEGs
        5.2.4.3 六倍体与三倍体卡尔文循环DEGs
        5.2.4.4 六倍体与三倍体叶绿素合成DEGs
        5.2.4.5 六倍体与三倍体类胡萝卜素合成DEGs
    5.3 小结
6.白杨六倍体不同叶位叶片miRNA分析
    6.1 材料与方法
        6.1.1 试验材料
        6.1.2 RNA提取、Small RNA建库及测序
        6.1.3 质控和参考序列比对
        6.1.4 已知mi RNA比对和新mi RNA预测
        6.1.5 miRNA表达及差异分析
        6.1.6 差异miRNA靶基因预测及富集分析
    6.2 结果与分析
        6.2.1 sRNA的测序数据分析
        6.2.2 白杨六倍体不同叶位叶片差异表达miRNA分析
        6.2.3 miRNA靶基因的预测及功能富集分析
        6.2.4 六倍体与营养生长相关的miRNA差异表达分析
    6.3 小结
7.讨论
    7.1 添加TDZ对‘北林5号杨’不定芽诱导的影响
    7.2 外植体种类对‘北林5号杨’不定芽诱导的影响
    7.3 白杨三倍体离体细胞染色体加倍体系的建立
    7.4 白杨六倍体性状变异及生长发育特点
    7.5 白杨六倍体营养生长相关关键基因差异表达特点
    7.6 杨树六倍体营养生长缓慢的分子机制
8.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获得成果目录
致谢

(2)银白杨幼化与环境因子响应(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杨树概述
    1.2 植物组织培养
        1.2.1 植物组织培养的概述和基本理论
        1.2.2 植物组织培养的理论依据
        1.2.3 植物组织培养国内外研究进展
        1.2.4 植物组织培养在林木中的应用
    1.3 杨树组织培养的研究进展
        1.3.1 杨树组织培养国内外研究进展
        1.3.2 杨树组织培养中的影响因素
    1.4 银白杨组织培养研究现状
    1.5 植物组织培养多代幼化
    1.6 选题的背景和意义
    1.7 研究方案
    1.8 本课题研究的技术路线图
第二章 试验仪器与试剂
    2.1 试验仪器与试剂
    2.2 试验室所在地概况
    2.3 试验试剂缩略词
第三章 试验材料与方法
    3.1 试验材料
    3.2 试验方法
        3.2.1 培养基的配置
        3.2.2 外植体的获得与预处理
        3.2.3 不同灭菌剂及灭菌时间的筛选
        3.2.4 取材时间的选择
        3.2.5 银白杨愈伤组织诱导(启动培养)
        3.2.6 银白杨不定芽诱导分化
        3.2.7 不定芽增殖培养
        3.2.8 不定芽壮苗与生根诱导
        3.2.9 炼苗与移栽
        3.2.10 银白杨组培多代幼化
    3.3 统计指标
    3.4 数据分析
第四章 结果与分析
    4.1 银白杨离体再生体系的建立
        4.1.1 不同消毒体系对外植体启动培养的影响
        4.1.2 银白杨愈伤组织诱导
        4.1.3 不定芽诱导分化
        4.1.4 不定芽增殖培养
        4.1.5 不定芽壮苗培养
        4.1.6 不定芽生根培养
        4.1.7 炼苗与移栽
    4.2 银白杨多代幼化体系建立
        4.2.1 叶片组织培养结果与分析
        4.2.2 生根培养结果与分析
        4.2.3 不同幼化代数内源激素测定的结果与分析
第五章 结论与讨论
    5.1 结论
        5.1.1 银白杨再生体系建立
        5.1.2 银白杨组培多代幼化研究
    5.2 讨论
        5.2.1 银白杨组织培养研究
        5.2.2 银白杨组培多代幼化研究
        5.2.3 环境因子对银白杨组培优化的影响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
致谢
附录

(3)河北杨再生体系及遗传转化体系建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1 前言
    1.1 杨树组织培养研究进展
        1.1.1 植物组织培养概述
        1.1.2 国内外杨树组织培养研究
        1.1.3 影响杨树组织培养的因素
        1.1.4 杨树组织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1.2 杨树遗传转化研究进展
        1.2.1 杨树基因工程研究
        1.2.2 杨树遗传转化的技术
        1.2.3 影响农杆菌转化率的一般因素
    1.3 研究内容
    1.4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5 技术路线
2 材料与方法
    2.1 材料
        2.1.1 植物材料
        2.1.2 菌种与质粒
        2.1.3 引物
        2.1.4 所用试剂及设备
    2.2 方法
        2.2.1 河北杨再生体系的建立
        2.2.2 河北杨遗传转化受体体系的建立
        2.2.3 河北杨遗传转化条件的优化
        2.2.4 转WOX基因河北杨的分子检测
        2.2.5 数据统计
3 结果与分析
    3.1 河北杨再生体系的建立
        3.1.1 不同消毒时间对外植体的影响
        3.1.2 不同生长调节剂浓度对诱导腋芽的影响
        3.1.3 基本培养基对生根的影响
        3.1.4 不同生长调节剂种类和浓度对腋芽生根的影响
    3.2 河北杨遗传转化受体体系的建立
        3.2.1 不同生长调节剂浓度对不定芽生长的影响
        3.2.2 不同浓度潮霉素对叶片诱导不定芽的影响
        3.2.3 不同浓度潮霉素对不定芽生根的影响
        3.2.4 不同浓度特美汀对农杆菌抑制效果的影响
    3.3 河北杨遗传转化条件的优化
        3.3.1 预培养时间对转化的影响
        3.3.2 菌液浓度对转化的影响
        3.3.3 侵染时间对转化的影响
        3.3.4 共培养时间对转化的影响
    3.4 转基因河北杨的分子检测
        3.4.1 转WOX基因河北杨植株的获得
        3.4.2 植物DNA的提取
        3.4.3 抗性植株PCR分析
4 讨论
    4.1 河北杨组织培养再生体系的建立
    4.2 WOX基因转化河北杨受体体系的研究
    4.3 河北杨遗传转化条件的优化
5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4)藏川杨与毛白杨嫁接过程中mRNA交流与调控网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嫁接植株的构建
        1.1.1. 维管束重建原理
        1.1.2. 影响嫁接成活的关键因素
    1.2. 砧木与接穗遗传物质系统性传递研究
        1.2.1. 基因水平转移
        1.2.2. 移动的sRNA与表观遗传
        1.2.3. mRNA与蛋白质转运
    1.3. 全基因组水平解析砧穗互作研究
        1.3.1. 嫁接愈合过程的基因表达变化
        1.3.2. 砧木与接穗间转录本的大规模转运
        1.3.3. 基因调控网络
    1.4. 本研究的立题依据及研究思路
2. 藏川杨与毛白杨微型嫁接体系构建
    2.1. 材料与方法
        2.1.1. 组织培养
        2.1.2. 嫁接方法
        2.1.3. 维管束重建检测
    2.2. 结果与分析
        2.2.1. 组培体系构建
        2.2.2. 微型嫁接体系
        2.2.3. 动态时间序列设置
    2.3. 讨论
    2.4. 小结
3. 嫁接杨树转录组测序分析
    3.1. 材料与方法
        3.1.1. 样本RNA提取
        3.1.2. 原始数据组装
        3.1.3. 基因表达水平富集与样本相关性检测
    3.2. 结果与分析
        3.2.1. RNA提取质量与测序质量检测
        3.2.2. 组装结果
        3.2.3. 定量结果与样本相关性
    3.3. 讨论
    3.4. 小结
4. 嫁接杨树砧木与接穗之间的mRNA交换
    4.1. 筛选特异性序列
        4.1.1. 序列比对
        4.1.2. 特异性序列筛选结果
    4.2. 筛选嫁接后进行交换的转录本
        4.2.1. 异源表达序列定量
        4.2.2. 相关性检测
    4.3. 功能富集分析
        4.3.1. GO富集分析
        4.3.2. KEGG富集分析
    4.4. 讨论
    4.5. 小结
5. 嫁接杨树砧木与接穗间交换基因的动态表达变化
    5.1. ImpulseDE2方法
    5.2. 藏川杨/毛白杨砧穗间转运基因的差异表达
    5.3. 毛白杨/藏川杨砧穗间转运基因的差异表达
    5.4. 讨论
    5.5. 小结
6. 嫁接杨树砧穗间基因调控网络的构建
    6.1. 结合进化博弈论的微分方程法
    6.2. 转运至毛白杨组织中的基因互作关系
    6.3. 转运进藏川杨组织中的基因互作关系
    6.4. 讨论
    6.5. 小结
7. 结论
    7.1. 总结
    7.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获得成果目录
致谢

(5)基于2n配子途径的杂交兰多倍体育种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及中英文对照
1 前言
    1.1 兰花多倍体育种研究进展
        1.1.1 兰花无性多倍体育种研究进展
        1.1.1.1 化学诱导
        1.1.1.2 物理诱导
        1.1.1.3 生物诱导
        1.1.1.4 无性多倍化育种存在的问题
        1.1.2 兰花有性多倍体育种研究进展
        1.1.2.1 未减数配子发生
        1.1.2.2 倍性杂交育种
        1.1.2.3 兰花不同倍性有性多倍体的增殖分化特性
        1.1.3 兰花多倍体的倍性鉴定
        1.1.3.1 形态学鉴定
        1.1.3.2 气孔鉴定
        1.1.3.3 流式细胞仪鉴定
        1.1.3.4 染色体计数
    1.2 杂交兰种苗工厂化生产研究进展
        1.2.1 外植体的选择
        1.2.2 根状茎的诱导
        1.2.3 根状茎的增殖与分化
        1.2.4 杂交兰生根壮苗
        1.2.5 杂交兰试管苗移栽
    1.3 本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2 利用2n配子途径创建杂交兰多倍体新种质
    2.1 引言
    2.2 材料与方法
        2.2.1 供试材料
        2.2.2 主要试剂
        2.2.3 主要仪器设备
        2.2.4 方法
        2.2.4.1 兰花花粉2n配子的鉴定
        2.2.4.2 兰花亲本选配与杂交
        2.2.4.3 杂种后代群体构建
        2.2.4.4 多倍体的筛选和优良单株选择
    2.3 统计分析
    2.4 结果与分析
        2.4.1 兰花亲本2n雄配子发生率
        2.4.2 果荚的种子无菌播种
        2.4.3 44-58ב小凤兰’和‘君豪兰’ב宫粉佳人兰’杂交后代形态学及组培快繁
        2.4.3.1 中间繁殖体及再生植株的形态观察
        2.4.3.2 中间繁殖体的增殖特性
        2.4.3.3 中间繁殖体的分化特性
    2.5 小结
3 有性三倍体杂交兰‘黄荷兰’的快速繁殖
    3.1 引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供试材料
        3.2.2 主要试剂
        3.2.3 主要仪器设备
        3.2.4 方法
        3.2.4.1 根状茎诱导
        3.2.4.2 根状茎增殖
        3.2.4.3 根状茎分化
        3.2.4.4 生根壮苗
        3.2.4.5 试管苗移栽
    3.3 统计分析
    3.4 结果与分析
        3.4.1 切割方式对‘黄荷兰’根状茎诱导的影响
        3.4.2 影响‘黄荷兰’根状茎增殖的因素
        3.4.3 影响‘黄荷兰’根状茎分化的因素
        3.4.3.1 外源激素对不切割根状茎分化的因素
        3.4.3.2 有机附加物对不切割根状茎分化的因素
        3.4.3.3 外源激素对切割根状茎分化的因素
        3.4.4 影响‘黄荷兰’生根壮苗的因素
        3.4.5 影响‘黄荷兰’试管苗移栽的因素
    3.5 小结
4 有性三倍体杂交兰的性状鉴评
    4.1 引言
    4.2 材料与方法
        4.2.1 供试材料
        4.2.2 主要试剂
        4.2.3 主要仪器设备
        4.2.4 方法
        4.2.4.1 形态学和主要观赏性状性状观测
        4.2.4.2 组培快繁特性研究
    4.3 统计分析
    4.4 结果与分析
        4.4.1 有性三倍体的主要观赏性状
        4.4.1.1 苗期性状
        4.4.1.2 开花植株性状
        4.4.3 有性三倍体的组培快繁特性
        4.4.3.1 根状茎诱导特性
        4.4.3.2 根状茎增殖特性
        4.4.3.3 根状茎分化特性
        4.4.3.4 生根壮苗特性
        4.4.3.5 试管苗移栽特性
    4.5 小结
5 讨论与结论
    5.1 讨论
        5.1.1 利用2n配子选育杂交兰多倍体新品种的技术
        5.1.2 有性多倍化对杂交兰组培快繁特性与主要观赏性状的影响
    5.2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6)金叶加拿大杨组织培养及再生体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1 前言
2 文献综述
    2.1 金叶加拿大杨的概述
        2.1.1 金叶加拿大杨的生物特性
        2.1.2 金叶加拿大杨的价值
        2.1.3 金叶加拿大杨的繁殖
    2.2 杨属植物组织培养研究进展
    2.3 影响杨树组织培养的因素
        2.3.1 基本培养基及外源激素的选择
        2.3.2 外植体
        2.3.3 分化培养
        2.3.4 增殖培养
        2.3.5 生根培养
        2.3.6 炼苗移栽
3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4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4.1 研究的主要内容
    4.2 研究的技术路线
5 试验材料与方法
    5.1 试验材料
    5.2 试验方法
        5.2.1 不同取材时间
        5.2.2 不同外植体消毒
        5.2.3 基本培养基的筛选
        5.2.4 初代诱导培养
        5.2.5 继代增殖培养
        5.2.6 壮苗及生根培养
        5.2.7 炼苗与移栽
    5.3 培养条件
    5.4 数据统计与分析
6 结果与分析
    6.1 取材时间对外植体消毒的影响
    6.2 不同灭菌处理对外植体灭菌效果的影响
    6.3 基本培养基筛选结果分析
    6.4 初代培养激素配方筛选试验结果与分析
        6.4.1 不同浓度激素组合对茎段初代诱导试验结果与分析
        6.4.2 不同浓度激素组合对叶片初代诱导结果与分析
    6.5 继代增殖培养激素配方筛选试验结果与分析
        6.5.1 不同浓度激素组合对茎段继代增殖培养试验结果与分析
        6.5.2 不同浓度激素组合对叶片继代增殖培养试验结果与分析
        6.5.3 不同浓度激素组合对叶片分化培养试验结果与分析
    6.6 生根培养激素配方筛选试验结果与分析
    6.7 炼苗与移栽试验结果与分析
7 讨论
    7.1 金叶加拿大杨外植体的选择
    7.2 金叶加拿杨外植体材料消毒
    7.3 金叶加拿杨基本培养基的选择
    7.4 植物生长调节剂对金叶加拿大杨器官分化的影响
8 结论
参考文献
图版
致谢

(7)毛白杨遗传转化体系的建立及GOC高光效转基因植株表型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与英汉对照
1 前言
    1.1 杨树简介
    1.2 杨树基因工程及遗传转化技术
    1.3 影响杨树遗传转化的几个因素
    1.4 光呼吸作用及意义
    1.5 光呼吸改造途径研究进展
    1.6 高光效作物筛选及其在林木中的应用潜力
    1.7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与技术路线
2 毛白杨组培快繁的建立
    2.1 试验材料
        2.1.1 植物材料
        2.1.2 植物激素及培养基
    2.2 试验方法
        2.2.1 外植体类型及消毒处理
        2.2.2 愈伤诱导培养基的筛选
        2.2.3 不定芽分化培养基的筛选
        2.2.4 芽伸长培养基的筛选
        2.2.5 生根培养基的筛选
        2.2.6 炼苗与移栽
        2.2.7 数据分析
    2.3 结果与分析
        2.3.1 外植体类型分化效果比较
        2.3.2 叶柄诱导愈伤出芽
        2.3.3 叶片分化出芽
        2.3.4 茎段伸长
        2.3.5 茎段生根
        2.3.6 炼苗移栽
    2.4 小结
3 毛白杨遗传转化体系的建立及优化
    3.1 试验材料
        3.1.1 植物材料
        3.1.2 化学及分子试剂
        3.1.3 重组质粒及实验用菌株
    3.2 试验方法
        3.2.1 毛白杨转化体系中抗生素浓度筛选试验
        3.2.2 质粒转农杆菌LBA4404
        3.2.3 克隆鉴定
        3.2.4 叶盘法侵染
        3.2.5 影响转化效果的若干因素研究
        3.2.5.1 外植体的选择及分化途径对遗传转化效率的影响
        3.2.5.2 预培养时间对毛白杨抗性芽产生效果的影响
        3.2.5.3 菌液浓度与侵染时间与毛白杨叶片转化率的关系
        3.2.5.4 共培养时间对毛白杨抗性芽产生率的影响
    3.3 结果与分析
        3.3.1 HYg对毛白杨外植体分化的影响
        3.3.2 Cef对农杆菌LBA4404生长的影响
        3.3.3 Cef对毛白杨叶片分化的影响
        3.3.4 外植体的选择及分化途径对毛白杨叶片遗传转化效率的影响
        3.3.5 不同预培养时间对毛白杨抗性芽产生率的影响
        3.3.6 菌液浓度及侵染时间与毛白杨转化效率之间的关系
        3.3.7 不同共培养时间对毛白杨抗性芽产生率的影响
        3.3.8 共培养基中是否加入AS对毛白杨抗性芽产生率的影响
    3.4 小结
4 转基因植株的分子检测及表型观察
    4.1 试验材料
        4.1.1 植物材料
        4.1.2 化学及分子试剂
    4.2 试验方法
        4.2.1 植物DNA提取
        4.2.2 PCR反应
        4.2.3 GUS染色
        4.2.4 植物总RNA提取
        4.2.5 cDNA的合成及RT-PCR检测
        4.2.6 叶绿素含量的测定
        4.2.7 净光合速率的测定
    4.3 结果与分析
        4.3.1 GOC-PYL1305转基因杨树植株的获得
        4.3.2 GOC-PYL1305转基因植株PCR检测
        4.3.3 GOC-PYL1305转基因杨树的mRNA及蛋白水平检测
        4.3.4 GOC-PYL1305转基因杨树的GUS染色
        4.3.5 GOC-PYL1305转基因杨树表型初步观察
        4.3.6 GOC-PYL1305转基因杨树生长性状分析
        4.3.7 GOC-PYL1305转基因杨树瞬时净光合速率比较
        4.3.8 GOC-PYL1305转基因杨树叶肉细胞及叶绿体的电镜观察
        4.3.9 GOC-PYL1305转基因杨树叶绿素含量的测定
    4.4 小结
5 结论与讨论
    5.1 结论
    5.2 讨论
        5.2.1 毛白杨组织培养中的玻璃化现象
        5.2.2 毛白杨再生体系建立及栽培过程的常见问题
        5.2.3 遗传转化过程中外植体的选择
        5.2.4 多基因转化体系中基因表达的不连锁性及基因沉默现象
        5.2.5 转基因植株表型不稳定性及各株系间的表型差异
        5.2.6 高光效林木新品种的筛选与鉴定
    5.3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期成果

(8)北京地区长寿雄性毛白杨优良资源收集与组培复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毛白杨优良品种选育
        1.1.1 毛白杨资源收集的研究
    1.2 无性繁殖技术研究进展
        1.2.1 嫁接繁殖技术
        1.2.2 扦插繁殖技术
        1.2.3 林木组织培养技术
        1.2.4 多圃系繁殖技术
    1.3 成年树木复壮技术的研究
        1.3.1 成熟效应及复壮方法
        1.3.2 组培复壮的研究
        1.3.3 年龄对繁殖材料幼化性的影响
        1.3.4 生长阶段变化的生化标记
2 研究目的、内容及技术路线
    2.1 研究目的
    2.2 研究内容
    2.3 技术路线图
3 研究方法
    3.1 北京地区长寿雄性毛白杨优良资源调查与收集
        3.1.1 调查时间
        3.1.2 调查方法
    3.2 ‘BJHR 04’号和‘BJHR 05’号毛白杨无菌再生体系的研究
        3.2.1 试验材料与试剂
        3.2.2 试验方法
        3.2.3 数据分析
    3.3 成年雄性毛白杨繁殖材料的老化与复壮研究
        3.3.1 试验材料与试剂
        3.3.2 试验方法
        3.3.3 数据分析
4 结果与分析
    4.1 北京地区长寿雄性毛白杨优良资源调查与收集
        4.1.1 毛白杨古树资源
        4.1.2 具有长寿潜力的雄性毛白杨资源
        4.1.3 讨论
        4.1.4 小结
    4.2 ‘BJHR04’(0040)和‘BJHR05’(0052)毛白杨无菌再生体系的研究
        4.2.1 不同琼脂浓度对培养基及外植体的影响
        4.2.2 不同外植体表面灭菌方法对两个无性系外植体成活率的影响
        4.2.3 增殖培养基的筛选
        4.2.4 生根培养基的筛选
        4.2.5 炼苗移栽
        4.2.6 讨论
        4.2.7 小结
    4.3 200年生雄性毛白杨组培复壮的研究
        4.3.1 不同外植体表面灭菌方法对200年生毛白杨外植体成活率的影响
        4.3.2 200年生雄性毛白杨增殖培养基的筛选
        4.3.3 200年生雄性毛白杨组培无性系继代培养周期变化情况
        4.3.4 200年生雄性毛白杨组培无性系继代培养过程中的生长情况
        4.3.5 讨论
        4.3.6 小结
    4.4 不同年龄毛白杨树木繁殖材料老化与复壮研究
        4.4.1 200年生与30年生雄性毛白杨组培无性系各代芽培养周期对比
        4.4.2 200年生与30年生雄性毛白杨组培无性系各代的生长情况对比
        4.4.3 200年生与30年生雄性毛白杨组培无性系各代的生根情况对比
        4.4.4 讨论
        4.4.5 小结
5 结论
6 问题与建议
7 附图.毛白杨组织培养体系的建立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获得成果目录
致谢

(9)三倍体毛白杨组培快繁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2 外植体的灭菌与接种
    1.3 培养条件
2 分化与生根培养
    2.1 诱导芽分化
    2.2 继代培养和生根繁殖
3 小植株的移栽与定植
    3.1 移栽
    3.2 定植
4 三倍毛白杨组培快繁成本概算

(10)两个白杨派树种组织培养快繁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前言
    1.2 植物组织培养的概述
        1.2.1 植物组织培养的类型
        1.2.2 植物组织培养的理论基础
        1.2.3 植物生长调节剂在组织培养中的应用
        1.2.4 植物组织培养的应用
        1.2.5 林木试管苗快繁的意义
        1.2.6 植物组织培养的成功及应用前景
    1.3 植物组织培养所需的条件和营养
        1.3.1 有机营养成分
        1.3.2 无机营养组成成分
        1.3.3 琼脂
        1.3.4 能源物质和渗透压
        1.3.5 温度
        1.3.6 光照
        1.3.7 其他成分
    1.4 杨属树种组织培养研究概况
        1.4.1 国外杨树树种组织培养的研究进展
        1.4.2 我国杨树树种组织培养研究进展
    1.5 研究目的和意义
    1.6 技术路线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2.1 研究材料
        2.1.1 材料的采集
        2.1.2 材料的处理
    2.2 研究方法
        2.2.1 基本培养基的筛选
        2.2.2 6-BA诱导不定芽的试验
        2.2.3 不定芽增殖的正交试验
        2.2.4 壮苗培养
        2.2.5 生根培养基的筛选
    2.3 培养条件
    2.4 数据处理及统计分析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3.1 不同消毒方式及梯度组合对实验结果的影响
    3.2 基本培养基中腋芽萌发芽的诱导试验
    3.3 茎段不同部位丛生芽的诱导试验
    3.4 6-BA对丛生芽诱导的影响
        3.4.1 不同6-BA浓度对毛白杨30号丛生芽诱导的影响
        3.4.2 不同6-BA浓度对02-9-22茎段和叶片丛生芽诱导的影响
    3.5 6-BA/NAA组合对不定芽增殖的影响
        3.5.1 6-BA/NAA组合对毛白杨30号丛生芽增殖的影响
        3.5.2 6-BA/NAA组合对02-9-22茎段和叶片丛生芽增殖的影响
    3.6 壮苗培养
    3.7 激素对生根诱导的影响
        3.7.1 不同培养基种类与激素组合对毛白杨30号生根诱导的影响
        3.7.2 不同培养基种类与激素组合对白杨新杂种02-9-22生根诱导的影响
第四章 结论与讨论
    4.1 结论
        4.1.1 毛白杨无性系30号组培养技术探索研究
        4.1.2 白杨新杂种02-9-22无性系单株组织培养技术探索研究
    4.2 讨论
        4.2.1 消毒方式对外植体影响效果的探讨
        4.2.2 外植体褐化的探讨
        4.2.3 6-BA/NAA组合对茎段不定芽增殖影响的探讨
        4.2.4 6-BA/NAA组合对叶片不定芽增殖影响的探讨
        4.2.5 外植体生根培养的探讨
        4.2.6 玻璃化问题的探讨
        4.2.7 污染问题的探讨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作者简介

四、三倍体毛白杨组培快繁技术(论文参考文献)

  • [1]白杨六倍体诱导及其性状变异分子机理研究[D]. 曾青青. 北京林业大学, 2020(01)
  • [2]银白杨幼化与环境因子响应[D]. 沈霞. 西藏大学, 2020(12)
  • [3]河北杨再生体系及遗传转化体系建立研究[D]. 乌日罕.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20(02)
  • [4]藏川杨与毛白杨嫁接过程中mRNA交流与调控网络研究[D]. 王晶. 北京林业大学, 2019
  • [5]基于2n配子途径的杂交兰多倍体育种技术研究[D]. 徐仕英. 华南农业大学, 2019
  • [6]金叶加拿大杨组织培养及再生体系研究[D]. 崔杰. 四川农业大学, 2019(01)
  • [7]毛白杨遗传转化体系的建立及GOC高光效转基因植株表型分析[D]. 鲁好君. 华南农业大学, 2017(08)
  • [8]北京地区长寿雄性毛白杨优良资源收集与组培复壮技术研究[D]. 张劲. 北京林业大学, 2017
  • [9]三倍体毛白杨组培快繁技术研究[J]. 元秀慧. 山西林业科技, 2014(01)
  • [10]两个白杨派树种组织培养快繁技术研究[D]. 李慧.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2(06)

标签:;  ;  ;  ;  ;  

三倍体毛白杨的组织培养与快速繁殖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