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冠脉综合征后亚急性血栓形成的防治

急性冠脉综合征后亚急性血栓形成的防治

一、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后亚急性血栓形成的防治(论文文献综述)

加倩[1](2020)在《基于医疗大数据对运气交接节气的探索》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基于北京市全部急诊医保病例统计资料,比较大寒急诊患者的禀赋特点、疾病特点与前一年六之气(大雪、冬至、小寒)及后一年初之气(立春、雨水、惊蛰)的相似性,及大寒是否新出现与后一年运气相应的疾病,从而验证运气交接节气为大寒或立春。方法:本研究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分为禀赋特点分析与疾病特点分析两个角度。禀赋特点分析亦分为两部分:一部分为患者禀赋构成比较,以北京市2014-2018年的大寒及其前后3节气的全部急诊医保统计资料,计算各时间段内全部患者禀各岁运各客气的急诊人次及占比,代表该时间段的10岁运禀赋构成及12客气禀赋构成,通过曼哈顿距离(差的绝对值之和)比较大寒急诊患者的禀赋构成与其前3节气及后3节气急诊患者的相似性大小,若大寒与其前3节气的曼哈顿距离小于大寒与其后3节气的曼哈顿距离,说明大寒患者的禀赋特点与其前3节气更接近,即于大寒时运气并未转换交接,则立春应为运气交接节气,反之则大寒应为运气交接节气;另一部分为高发与低发禀赋变化的比较,即将各节气内10岁运及12客气各禀赋的急诊人次按从高到低排序,通过各节气急诊人次较高与较低的禀赋发生变化的节点判断运气交接节气。疾病特点分析以北京市2015年1月20日-2020年1月19日5年全部急诊医保统计资料,根据当年的总医保人数,计算各疾病在各节气的发病率,与各疾病120个节气的平均发病率相比较得到高发疾病;进而将5年同节气重复出现的高发疾病视为该节气的反复高发疾病;在各年各节气高发疾病中去除该节气于5年中的反复高发疾病,即去除节气因素对疾病的影响,以表示该节气客运客气影响下的高发疾病,结合临床经验及中医典籍,分析比较2016-2019年大寒及其前后3节气高发疾病相似性,及大寒的高发疾病特点是否更符合下一年的运气特点,进而判断运气交接节气。结果:禀赋特点分析结果显示2014-2018年大寒不论男性女性患者均与其后一年初之气的曼哈顿距离更小,即大寒与后一年初之气各禀赋构成的相似性更高;同时各节点不论男性与女性患者均于大寒开始出现与后一年初之气相同/相近的高发及低发禀赋的变化,且符合在某岁运、客气当令时,该岁运、客气禀赋为低发禀赋,而太少相反的岁运、司天在泉相反或阴阳五行属性相反的客气则为高发禀赋这一大体规律。疾病特点分析的结果亦显示各个大寒的疾病特点更符合后一年初之气的运气相应疾病特点,出现典型的与后一年初之气运气相应的疾病群。故本研究结果支持大寒为运气交接节气。结论:本研究利用目前较为丰富的医疗大数据及规范统计学分析方法验证五运六气的交接节气,为运气交接时刻的争议提供临床数据支持,开拓五运六气周期的验证性研究,为运气起始时刻的研究提供新思路;尚可为疾病与五运六气理论的印证提供临床依据,深化五运六气理论的内涵,并为疾病预测、治未病提供指导,具有重要理论价值和临床意义。

刘冠男[2](2020)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后主要不良心脏事件与中医证候相关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是目前治疗冠心病(coronary heart disease,CHD)的主要手段之一,其在改善患者症状、降低短期病死率上有着巨大的优势。主要不良心脏事件(major adverse cardiac event,MACE)是PCI术后重要的并发症,极大的影响了患者生存质量和远期预后,也会加重患者经济负担。MACE事件是一组复合心血管事件,由心脏性猝死、非致命性再次心肌梗死、再发不稳定性心绞痛、亚急性支架内血栓形成、靶血管再次血运重建等方面构成。PCI术后MACE事件属中医“胸痹”范畴,目前多数针对PCI术后并发症或不良事件的中医药研究集中在防治术后再狭窄方面,对术后MACE事件中医证候学的关注较少,在对MACE事件的术前预防方面也缺乏一定证候学支持。因此,本研究从上述问题出发,对PCI术后MACE事件与中医证候相关性进行探索,具有一定现实意义和疾病预防价值。目的:通过对我院胸痛中心PCI术后冠心病患者的回顾性研究,分析PCI术后MACE事件的危险因素及术前中医证候学特征,为PCI术后MACE事件的中医防治提供理论依据。方法:连续纳入2014年1月-2019年6月期间在我院胸痛中心接受PCI术并符合纳入标准的冠心病患者。依据术后是否发生MACE事件,将入组患者分为病例组(发生MACE事件)与对照组(未发生MACE事件),以回顾性分析的方式对PCI术后MACE患者的临床高危人群特点以及术后MACE事件与术前中医证候相关性进行探究。结果:本研究共纳入有效病例1686例。患者平均年龄64.12±12.47岁,其中男性1170例,女性516例。临床诊断情况:稳定性心绞痛258例,不稳定性心绞痛710例,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316例,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402例。总体术前中医证候分布情况:气虚血瘀证647例,痰瘀互阻证239例,心血瘀阻证218例,气血两虚证194例,气滞血瘀证192例,阳气虚衰证82例,寒凝血瘀证62例,心肾阴虚证52例。在1686例患者中,PCI术后发生MACE事件158例,未发生MACE事件1528例。两组患者间的心率、西医诊断、Killip分级、既往史2型糖尿病、既往史慢性肾脏病、心电图ST段压低、LVEF值、血肌酐、肌酐清除率、病变血管-左主干、置入支架总数、置入支架数-分类、应用临时起搏器、GRACE总分、GRACE总分3分类等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58例PCI术后MACE事件患者术前中医证候分布:气虚血瘀证80例、寒凝血瘀证26例、痰瘀互阻证12例、气血两虚证11例、心血瘀阻证9例、气滞血瘀证8例、阳气虚衰证7例、心肾阴虚证5例。与术后未发生MACE事件患者相比,术后MACE事件患者的气虚血瘀证、寒凝血瘀证比例较高,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α=0.10),既往史2型糖尿病、既往史慢性肾脏病、心电图-ST段压低、病变血管-左主干、应用临时起搏器、西医诊断-不稳定性心绞痛、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中医证候-心血瘀阻证、气虚血瘀证、痰瘀互阻证、寒凝血瘀证、气滞血瘀证、Killip分级-3级、置入支架数-5个以上、GRACE3分类-高危等指标对术后MACE的发生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将单因素logistic分析结果中P<0.10的指标纳入多因素logistic分析,发现既往史2型糖尿病(比值比=1.442,95%置信区间:1.007~2.067)、既往史慢性肾脏病(比值比=2.100,95%置信区间:1.234~3.576)、应用临时起搏器(比值比=6.311,95%置信区间:2.996~13.295)、置入支架数>5个(比值比=2.431,95%置信区间:1.434~4.121)、GRACE 总分-“高危”(比值比=2.438,95%置信区间:1.482~4.012)、中医证候-气虚血瘀证(比值比=2.805,95%置信区间:1.919~4.099)、寒凝血瘀证(比值比=12.320,95%置信区间:6.652~22.818)等是PCI术后MACE发病风险升高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术前中医气虚血瘀证、寒凝血瘀证与MACE的发生有一定相关性;气虚血瘀证、寒凝血瘀证与既往2型糖尿病、既往慢性肾脏病、应用临时起搏器、置入支架数>5个、GRACE评分高危等同为PCI术后MACE的危险因素。

苏世来[3](2020)在《心率变异性在接受PCI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短期预后的预测价值》文中研究说明研究目的:急性冠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ACS)是一种发病率较高的心血管急症,其发病的病理基础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不稳定变化,这种不稳定性易引起部分易损的斑块发生破裂或侵蚀,进而在一些条件的诱导下突发破裂而导致凝血系统激活,最终导致冠脉血供中断。目前国际上临床指南指出,应该对ACS患者进行阻塞血管再通,而经皮冠脉介入术(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经过大量的临床验证,对ACS患者进行阻塞血管再通疗效显着,而且再通率较高。但是临床发现,有部分ACS患者即使实施PCI进行阻塞血管再通,患者术后短期内仍会发生主要不良心脏事件(Major adverse cardiac event,MACE),导致患者预后较差。因此需要寻找一种操作简便而且准确度较高的指标对高危的ACS患者进行预测与诊断,以降低ACS患者经皮冠脉介入术后发生主要不良心脏事件的概率。目前已有大量试验发现许多生物标记物可用于ACS患者PCI后MACE发生的预测,然而这些生物标记物在临床应用中大多存在一定的局限性,还需进一步研究和验证。ACS患者的局部心肌坏死会引起心脏交感神经活性明显增强,最终导致患者出现严重的恶性心律失常。目前临床上常采用心率变异性(heart rate variability,HRV)指标来评估心脏自主神经的状况。所以,本研究将PCI术和HRV指标相结合,探讨ACS患者经PCI术后,HRV指标在短期预后预测中的作用与价值,为临床更好预测、诊断以及治疗高风险的ACS患者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7年6月至2019年2月在深圳市第二人民医院住院接受冠脉造影(Coronary angiography,CAG)及PCI术的ACS患者95例,PCI术后对患者随访3个月。根据CAG结果计算每个患者冠脉病变严重程度Gensini积分,并根据患者住院期间及定期随访三个月内记录的临床预后情况将患者分为两组,(1)无事件组(62例):术后3个月内未发生主要不良心脏事件(MACE)的患者;(2)试验组(33例):术后3个月内发生过MACE的患者。采用动态心电图监测仪对两组患者PCI术后72 h内进行1次24小时动态心电监测。通过比较试验组和无事件组全部正常窦性NN间期标准差(The standard deviation of the NN intervals,SDNN)、全部正常窦性NN间期平均值标准差(The standard deviation of the average NN intervals,SDANN)、相邻N-N间期之差大于50ms数占总数的百分比(The propotion derived by dividing NN50 by the total number of NN intervals,p NN50)、极低频功率(Very low frequency,VLF)、低频功率(Low frequency,LF)、高频功率(High Frequency,HF)等HRV指标中的主要参数。分析所有患者HRV指标与冠脉Gensini积分的相关性,同时应用Logistic回归分析HRV主要指标对ACS患者术后3个月随访期间MACE发生的预测意义。结果:⑴.试验组的SDNN、SDANN及LF明显高于无事件组(P<0.05),而试验组的p NN50和HF则明显低于无事件组(P<0.05),试验组和无事件组的VLF无显着性差异(P>0.05)。⑵.所有入组的ACS患者HRV主要参数SDNN、SDANN、p NN50、HF、VLF及LF均与冠脉Gensini积分没有相关性(P>0.05)。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SDANN、LF均为接受PCI治疗的ACS患者随访3个月内MACE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1.ACS患者HRV的主要指标SDNN、SDANN、PNN50、VLF、LF及HF与Gensini积分无相关性;2.ACS患者PCI术后HRV的主要参数SDANN及LF可作为术后短期预后预测的有效指标,能够反映术后短期预后结局。

路亚洲[4](2019)在《豁痰通络解毒方对(痰瘀蕴毒型)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临床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通过观察豁痰通络解毒方对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痰瘀蕴毒型)的临床试验,进一步明确豁痰通络解毒方对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痰瘀蕴毒型)的临床治疗效果和安全性,为中医治疗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提供思路。方法:根据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在长春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心病科明确诊断为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的患者中筛选72例,并经临床证型诊断符合痰瘀蕴毒型诊断标准,年龄选择在18-75岁之间,男女均可。采用随机数字编码的方式进行随机分组,分别为试验组与对照组,每组各36例。对所有的入选患者均进行西医规范化治疗(阿司匹林、替格瑞洛、瑞舒伐他汀钙片、雷米普利以及依诺肝素钠注射液等药物治疗),试验组给予西医规范治疗和豁痰通络解毒方治疗(水煎取汁300 ml,每次150 ml,日2次口服),对照组则给予西医规范治疗。并同时结合患者自身的合并症给予相应药物服用。两组中依诺肝素钠注射液疗程为1周,其它药物疗程为4周,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和治疗后的中医症状评分、西雅图心绞痛量表评分、生活质量评分、心绞痛疗效和心电图疗效评分,并结合和运用X2检验和t检验等手段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试验组和对照组在治疗前的年龄、性别、病程、疾病的分型、危险因素、中医症状评分及分布方面进行对比,P>0.05,均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2)心绞痛疗效方面,两组间治疗后的疗效均有显着改善(P<0.05),两组间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试验组改善较对照组更加明显。(3)生活质量方面,试验组和对照组在治疗后的生活质量较治疗前均有显着改善,P值均小于0.05;在治疗后两组组间对比,结果显示试验组各方面评分均值均显着高于对照组水平,表明试验组疗效更加明显。(4)中医症状方面,在试验组和对照组对比中医症状的主症情况中,经两个相关样本检验(Wilcoxon检验)分析发现,两组组内治疗前后对比,P<0.05,治疗前后有统计学差异,并显示试验组疗效优于对照组;在试验组和对照组对比中医症状的兼症情况中经两个相关样本检验(Wilcoxon检验)分析发现,试验组组内各症状治疗前后对比有统计学差异,对照组中除口干苦和舌苔外,其他症状组内治疗前后对比,P<0.05,治疗前后有统计学差异;在治疗后经秩和检验(Mann-Whitney U检验)对比评分,表现为试验组各方面指标水平显着低于对照组,表明试验组效果更好。(5)根据中医症状、心绞痛和心电图三个方面的恢复情况判断疗效,中医症状疗效方面试验组总有效率91.9%,对照组总有效率83.3%;心绞痛疗效方面试验组总有效率94.4%,对照组总有效率86.1%;心电图疗效方面试验组总有效率91.7%,对照组总有效率80.6%,故经分析均显示试验组疗效显着优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6)在临床试验中,对照组和试验组均无死亡、转院和进行CABG手术患者,但在对照组中有3人进行PCI手术;在试验组中有1人进行PCI手术。两组在治疗两周内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分别为对照组8.3%,试验组2.7%(注:在两周治疗内由于患者发生心血管事件,应患者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进行PCI手术)。两组间进行PCI手术情况经Fisher精确检验对比显示,P>0.05,不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1、豁痰通络解毒方在治疗痰瘀蕴毒型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临床效果明显,且患者没有不良反应。2、豁痰通络解毒方在治疗痰瘀蕴毒型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中医症状、生活质量等均有非常明显的改善,并具有效果好、副作用少、价格低等优点,在临床上值得被推广,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苑广洋[5](2019)在《CRP在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和PCI后亚急性支架内血栓形成的作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缺血/再灌注损伤(IRI)是在长时间缺血后再灌注组织时发生的炎症反应。研究表明,C反应蛋白(CRP)可能在诱导IRI中起重要作用。然而,CRP对心肌IRI的影响及其潜在机制尚未完全阐明。本研究旨通过基础研究分析CRP与心肌IRI之间的关系及其潜在机制。临床上,目前对于支架内血栓形成后的诊断方法较局限,金标准有赖于冠状动脉造影检查,本研究拟通过临床研究探究血清学指标hs-CRP与D二聚体组成新的联合指标hs-CRP-D-dimer在预测AMI患者PCI术后发生SST中的价值。方法:基础实验部分SD大鼠心肌细胞中使用氧-糖剥夺/复氧(OGD/R)模拟缺血/再灌注;缺氧3小时,同时给予葡萄糖和血清剥夺诱导再灌注损伤,然后再灌注1小时。用MTS测定法测试细胞活力,并通过乳酸脱氢酶(LDH)渗漏评估心肌细胞损伤。使用四甲基罗丹明乙酯(TMRE)测量线粒体膜电位,并使用钙黄绿素/AM测量线粒体通透性转换孔(mPTP)开放情况;用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观察TMRE和calcein/AM。此外,我们通过蛋白质印迹分析研究了CRP介导的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信号传导途径。临床部分:回顾性分析自2012年1月2018年1月收治的因AMI接受PCI治疗的患者,术后发生SST的患者为SST组,根据年龄、性别比例在术后未发生SST的患者中抽取对照组。对比两组患者冠心病危险因素(性别、年龄、体重指数等);临床资料(收缩压、舒张压、CK、CK-MB等);冠脉造影结果情况(病变血管、支架贴壁不良等)。观察组和对照组间计量资比较采用Students’t检验,对于本研究中的性别等计数资料间比较差异用χ2检验。使用单因素分析两组间差异后,将有统计学意义的指标纳入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SST的独立危险因素,计算OR值及95%可信区间。建立ROC曲线,评估OR值较大的指标对SST的预测的价值,根据约登指数测定最佳诊断点,评估hs-CRP和D-dimer两者联合对SST的预测价值。结果:基础实验部分:与单纯OGD/R组相比,10μg/mL CRP干预后,细胞存活率显着下降(82.36%±6.18%vs64.84%±4.06%,P=0.0007),LDH渗漏明显增加(145.3 U/L±16.06 U/Lvs208.2 U/L±19.23 U/L,P=0.0122)。在心肌缺血/再灌注期间,CRP还激活mPTP开放并降低线粒体膜电位。在CRP干预前用1μM阿托伐他汀(Ator)预处理可以保护IRI中的心肌细胞。线粒体KATP通道开放剂二氮嗪和mPTP抑制剂环孢菌素A也抵消了CRP在该过程中的作用。与OGD/R组相比,CRP预处理后磷酸化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ERK)1/2水平显着升高(170.4%±3.00%vs93.53%±1.94%,P<0.0001)。蛋白质印迹分析显示,与CRP单独预处理后的水平相比,Ator和CRP共同处理后,Akt表达显着激活(184.2%±6.96%vs122.7%±5.30%,P=0.0003),ERK 1/2磷酸化显着降低。临床部分:9261例行PCI术治疗的AMI患者,其中术后发生SST的72例(占0.78%)。两组患者中的一般资料分析可见,在患者的性别组成、年龄结构、冠心病危险因素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SST组患者术后D-dimer(P=0.000)、hs-CRP(P=0.000)、支架贴壁不良例数(P=0.000)、支架置入数目(P=0.000)高于同对照组,左室射血分数(%)(P=0.000)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LDH、支架数目对SST无明显影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D-dimer(OR=3.209,P=0.002),hs-CRP(OR=7.892,P=0.003)、支架贴壁不良(OR=8.612,P=0.019)、GLU(OR=1.233,P=0.026)是影响SST的独立危险因素,左室射血分数(OR=0.891,P=0.016)是SST的保护性因素。使用Hs-CRP预测诊断SST的最佳诊断切点为值为20.81 mg/L,此时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41.7%和98.6%;D-dimer对SST的最佳cutoff值为1.17μg/L,敏感度为95.8%、特异度为30.0%;Hs-CRP联合D-dimer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875,对SST的最佳cutoff值为14.28,其敏感度为77.8%,特异度为80.5%。结论:我们的研究结果表明,CRP直接加重心肌细胞的IRI,这种作用主要通过抑制线粒体ATP敏感性钾(mitoKATP)通道和促进mPTP开放来介导。阿托伐他汀抵消了这些影响,可以减少CRP诱导的IRI。CRP诱导的IRI的机制之一可能与ERK信号传导途径的持续激活有关。阿托伐他汀保护心肌细胞免受CRP诱导的缺血/再灌注损伤,主要通过激活磷脂酰肌醇-3-激酶(PI3K)/Akt/糖原合酶激酶3β(GSK-3β)信号通路,抑制磷酸化ERK信号通路。SST在PCI术后患者中发生率低,但由于其死亡率高,因此应对其重视。D-dimer、hs-CRP、支架贴壁不良、空腹血糖升高是引起患者SST的独立危险因素,左室射血分数升高是保护性因素。本研究以hs-CRP和D-dimer为基础建立的联合诊断指标hs-CRP-D-dimer可成为今后临床工作中,预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在PCI术后亚急性支架内血栓形成较为理想的指标,今后可在临床实践中进一步研究和推广应用。

国家卫生计生委合理用药专家委员会,中国药师协会[6](2018)在《冠心病合理用药指南(第2版)》文中指出循证医学相关方法说明2018年3月1日,由国家卫生计生委合理用药专家委员会和中国药师协会组成指南修订联合委员会,经3次联合会议讨论后最终确定了指南修订的总体原则及新指南拟回答的核心问题。指南工作组针对这些核心问题制定了具体的文献检索和评价策略,综合评价、筛选出相关文献。修订过程主要

王乐陈[7](2017)在《急性冠脉综合征发病特征分析、诊疗质量评价及治疗策略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第一部分我国心血管疾病(Cardiovascular disease)的患病率持续上升,且越来越呈现年轻化的趋势,预防与治疗形势严峻。2013年心血管疾病死亡率占全国各种疾病首位,有研究显示每5例住院死亡中就有2例死于心血管病。急性冠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ACS)系不稳定性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血栓形成,引起急性心肌缺血的一组临床综合征。ACS发病急、危险性大、致死率高。心血管疾病与其他系统疾病合并出现还会进一步加重病情并造成更多的医疗费用。应对心血管疾病带来的公共卫生问题和社会负担,是相当长一段时间内需要积极应对的情况,关键在于找准疾病特征,找到预防和治疗的切入点。随着互联网、云计算等技术的快速兴起和普及,利用住院病案首页数据等进行分析,可以辅助临床决策,推动循证医学的发展,并通过绩效管理和标杆分析助力于疾病诊疗质量的持续提升。对个体而言,通过精准地分析患者医疗质量和费用数据,可以有针对性地实施慢病管理,提供更好的个体化医疗方案、避免过度医疗。利用世界卫生组织2014-2015双年项目医疗服务持续改进的监测研究,本报告纳入2014年医院质量监测系统采集的3342401例心血管疾病患者(年龄>=18岁)。以风险人群、患者特征构成、合并症、治疗、死亡率、重返再住院率、异地就医为主要维度。在每个维度内按照性别、年龄、季节、城乡等进行分层分析。并对ACS的三种亚型即:不稳定性心绞痛、非ST段抬高型心梗、ST段抬高型心梗逐一进行了分析。选取高血压、血脂异常、糖尿病/糖代谢异常、慢性肾脏病4种疾病的合并症患者为风险人群,风险人群ACS患病率均高于平均水平(2.7%),其中血脂异常9.6%、高血压7.5%、糖尿病/糖代谢异常6.3%,明显高于平均水平。ACS亚型中发病比例最高的为不稳定性心绞痛,其次为ST段抬高型心梗,非ST抬高型心梗最少。ACS患者性别特征显示男性(59.9%)发病比例高于女性(38.5%),ST抬高心梗在男性组35-44岁年龄段发病率相对较高(9.2%。)。ACS主要合并症为高血压、血脂异常、糖尿病/代谢异常、慢性肾脏病、脑血管病,其中糖尿病/糖代谢异常最多,为55.8%。ACS的治疗中28.5%的患者接受了血运重建治疗,通过介入治疗的占全部患者的25.8%,通过外科搭桥的占全部患者的2.7%,男性开展血运重建的(34%)比女性的多(20.6%)。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院内死亡率为2.1%,其中ST抬高心梗死亡率较高(4.5%),不稳定心绞痛死亡率较低(0.4%)。急性冠脉综合征合并慢性肾脏病者死亡占比最高,为6.1%,之后由高到低分别是合并脑血管病、高血压、糖尿病/糖代谢异常、血脂异常。有血运重建治疗的死亡率(0.7%)明显低于无血运重建治疗患者的死亡率(2.6%)。从年龄分组来看,75-84岁组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的院内死亡比例最高,为3.9%。不同科室收治的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死亡率有明显差异。ACS住院死亡患者入院主要诊断第一位为心血管系统疾病(累计37.7%)、第二位为呼吸系统疾病(累计17%)、第三为脑血管疾病(9.2%)。ACS再住院的比例为5.8%,再住院时间间隔最常发生在1-15天内,占26%。从异地就医患者就医流向分析看,北京收治异地患者的比例较高。结论:代谢综合征是ACS的风险因素,加强代谢综合征的预防和控制是降低ACS死亡率的重要方法。解决入院不同科室死亡率不同的问题意义重大。需要进一步规范急性心肌梗死的急诊救治流程,逐步缩小临床实践和指南的差距。血运重建治疗是提高患者预后的重要手段,需要进一步普及血运重建治疗在实际中的运用。ACS治疗异地就医有明显的集中趋势,说明心血管专科资源分配不均,由于ACS治疗高度依赖首次接触医疗时间,需要改善心血管专科资源配置。第二部分随着医疗水平的不断发展,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的临床诊疗技术也得到不断改进和提高。早期再灌注治疗如静脉溶栓及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可使堵塞的冠脉血管再通,恢复心肌供血,缩小梗死面积,改善预后,是AMI治疗中的重要措施。循征医学也证实了多种对AMI有效的药物,包括阿司匹林、氯吡格雷、β-受体阻滞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血管紧张素受体阻制剂(ACEI/ARB)等。总结并分析AMI的诊疗现状,有助于对AMI治疗情况进行评估,并寻找改进环节,实施规范化治疗。与此同时,由于急性心肌梗死对于时间、程序、疾病严重程度评估和治疗方法选择等的要求,要获得更好的治疗质量,就需要遵循规范指南的指引。回顾性分析2011年与2013年部分三级医院单病种质量控制数据,包括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和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的年龄、发病时间、病变部位、治疗方案、治疗结局等质量指标,将2011年、2013年两年的数据,经过变量换算、限定合理变量值、删除信息不全项,删除隐私信息等方法,最后筛选出2011年2986例,2013年4305例。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各个过程指标对诊疗效果的影响。从发病特点上,急性心梗患者高发年龄段为50-79岁。STEMI与NSTEMI相比,平均发病年龄早3岁。病变血管常见部位依次是左前降支、右冠脉、回旋支、左主干。STEMI与NSTEMI相比,病变部位以前壁、下壁为主。从治疗情况上,实施急诊PCI的患者症状改善较急诊溶栓、药物治疗的患者更明显,所有症状明显缓解者中有76.29%实施了急诊PCI。从2011年到2013年,患者从发病到急诊所用平均时间(3.5h vs.3.26h),急诊到行PCI所用平均时间(1.42h vs.1.5h),PCI用时(1h vs.1h)均无明显减少。两年中,实施PCI方法的比例最多,其次是保守治疗,最少为急诊溶栓治疗。急性心梗质量控制指标完成情况:根据2012年单病种质控标准,2013年与2011年在“首次医疗接触30分钟内实施溶栓”这一项的完成率无明显差异,其余几项2013年的完成率均高于2011年(p<0.05)。结论:急性心梗多源于左前降支病变,多表现为ST段抬高型且血管闭塞发生率高,急诊PCI治疗为改善症状的最佳方案。在不具备PCI条件的地区适于开展溶栓治疗。患者发病到首次医疗接触的时间,院内质控指标总体完成率不理想,需要持续改进。第三部分欧洲、美国指南均一致指出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应早期行PCI+抗血栓药物联合使用。当前很多关于比伐卢定与肝素的试验推荐使用比伐卢定,本篇Meta分析的目的就是研究比伐卢定与肝素在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PCI术中安全性和有效性的分析。搜索PubMed、Embase、Cochrane、中国知网等数据库,收集比伐卢定与肝素制剂治疗PCI患者的随机对照试验,利用Stata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主要有效指标是30天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MACE),次要有效指标为包括死亡、再次心肌梗死、靶血管再次血运重建、脑卒中;主要安全指标是30内术后出血的风险。共纳入四项研究,9537患者,273名患者有MACE,282名患者有术后主要出血。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中,比伐卢定组为5.96%(304/5104)与肝素组为5.53%(282/5104)相比,不能减少其发生率,RR=1.08(0.92,1.26),P=0.363;比伐卢定组死亡发生率为2.61%(133/5104);与肝素组死亡发生率为3.07%(156/5088)相比无明显差别,RR=0.85(0.68,1.07),P=0.171;对于再次心肌梗死比伐卢定较肝素增加了其风险,比伐卢定组发生率1.76%(90/5104)与肝素组发生率为1.24%(63/5088),RR=1.43(1.04,1.96),P= 0.029;对于术后主要出血风险,比伐卢定与肝素相比减少主要出血发生率,比伐卢定组为3.04%(155/5104),肝素组为 5.29%(269/5088),RR=0.54(0.34,0.85),P=0.008;确切的支架栓塞发生率比伐卢定组为:1.82%(81/4446);肝素组为 0.96%(42/4370),RR=1.77(0.94,3.35),P=0.079;支架发生急性栓塞率(<24h)比伐卢定组为:1.37(57/4667);肝素组为:0.35%(16/4614),RR= 3.52(2.02,6.10),P=0.00;支架发生亚急性栓塞率(>24h-30d)比伐卢定组为:0.69%(32/4667),肝素组为:0.8%(37/4614),RR=0.86(0.54,1.37),P=0.517;主要计划性使用 GPI 肝素组的实验中,RR= 1.70(1.10,2.62),P=0.016,具有统计学意义,提示在主要计划性使用肝素组的研究中,关于PCI术后30天内肯定支架血栓发生率比伐卢定组高于肝素组。结论:对于在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行PCI术时,比伐卢定与肝素相比,对于短期内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死亡发生率、确定的支架血栓发生率而言无统计学证据表明两者有差别。比伐卢定与肝素相比减少了短期内主要出血的发生率,然而却增加了再次心肌梗死发生率、急性支架血栓发生率。在主要计划性使用GPI肝素组的研究中,支架血栓发生率比伐卢定组高于肝素组。

王志永[8](2014)在《阿司匹林联合小剂量氯吡格雷双联抗血小板治疗在PCI术1年后长期随诊观察》文中提出目的:回顾性分析和探讨了冠状动脉支架术(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 PCI)1年后联合应用阿司匹林和小剂量氯毗格雷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选择自2004年3月至2013年9月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患者。1、入选3366例,按时间顺序分为应用阿司匹林联合小剂量氯吡格雷组(试验组,共1682例)和单纯应用服用阿司匹林组(对照组,共1684例)两组患者在最初入院时均按常规给予口服阿司匹林负荷量300mg,并将此剂量一直持续到冠状动脉支架术后1个月,冠状动脉支架术1个月之后应用100mg,1次/d,长期服用;氯吡格雷负荷量300mg或600mg,以后75mg,1次/d,冠状动脉支架术后持续服用至少12个月。行冠状动脉支架术12个月后,阿司匹林联合小剂量氯吡格雷组(试验组)除继续服用阿司匹林100mg/d外,还同时服用氯吡格雷25mg/d;单纯服用阿司匹林组(对照组)只单纯服用阿司匹林100mg/d。两组患者同时根据适应症,按照个体化原则,可合并给予患者他汀类降脂药、β受体阻滞剂、钙离子拮抗剂、硝酸酯类药、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和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等药物。平均随访时间为(29.6±16.5)个月,主要比较两组患者主要不良心脑血管事件(心原性死亡、非致死性心肌梗死、脑卒中、靶血管重建、总死亡病例、再发心绞痛和支架内血栓形成)和临床并发症(出血事件和血细胞减少)发生的临床情况。2、入选1110例,分为A组(联合应用阿司匹林100mg/d和氯毗格雷25mg/d,共413例),B组(联合应用阿司匹林100mg/d和氯吡格雷50mg/d,共245例)和C组(联合应用阿司匹林100mg/d和氯毗格雷75mg/d,共452例)。同样,三组患者同时根据适应症,按照个体化原则,可合并给予患者他汀类降脂药、β受体阻滞剂、钙离子拮抗剂、硝酸酯类药、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和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等药物。平均随访时间为(24.01±12.83)个月,主要比较三组患者主要不良心脑血管事件(心血管性死亡、非致死性心肌梗死、靶血管重建、支架内血栓、再发心绞痛、继发心力衰竭、脑出血、脑梗塞)和临床并发症(胃肠道反应、血细胞减少和出血事件)发生的临床情况。结果:1、心源性死亡阿司匹林联合小剂量氯吡格雷组(试验组)2例(0.1%),单纯服用阿司匹林组(对照组)12例(0.7%),风险比(HR)为O.154(95%可信区间CI:0.035-0.675),P<0.05;非致死性心肌梗死阿司匹林联合小剂量氯吡格雷组(试验组)9例(0.5%),单纯服用阿司匹林组(对照组)27例(1.6%),HR为0.036(95%CI:0.153-0.741),P<0.01;缺血性脑梗死阿司匹林联合小剂量氯吡格雷组(试验组)7例(O.4%),单纯服用阿司匹林组(对照组)27例(1.6%),HR为0.301(95%CI:0.131-0.693),P<0.01;再发心绞痛阿司匹林联合小剂量氯吡格雷组(试验组)152例(9.0%),单纯服用阿司匹林组(对照组)274例(16.3%),HR为0.601(95%CI:0.491-0.735),P<0.01;心源性死亡患者累积生存率阿司匹林联合小剂量氯吡格雷组(试验组)明显优于单纯服用阿司匹林组(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主要不良心脑血管事件(Major adverse cardiovascular and cerebrovascular events,MACCE)累积发生率阿司匹林联合小剂量氯吡格雷组(试验组)明显低于单纯服用阿司匹林组(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总死亡病例数、靶血管再次血运重建及支架内血栓形成(包括总的例数及急性、亚急性、晚期和极晚期血栓)两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重度出血、轻度出血、白细胞减少及血小板减少两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A组(氯吡格雷25mg/d组)在靶血管再次重建方面反而优于B组(氯吡格雷50mg/d组)和C组(氯吡格雷75mg/d组),和后两组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其余各主要终点事件发生情况三组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次要终点事件发生情况三组间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阿司匹林联合小剂量氯吡格雷治疗冠状动脉支架术1年后患者和单纯服用阿司匹林相比:(1)明显降低心源性死亡的发生率;(2)明显降低非致死性心肌梗死的发生率;(3)明显降低缺血性脑梗死的发生率;(4)明显降低再发心绞痛的发生率;(5)明显改善心源性死亡患者累积生存率和主要不良心脑血管事件累积发生率。而且不增加出血和血细胞减少的风险。故阿司匹林联合小剂量氯吡格雷的双联抗血小板治疗可能是冠状动脉支架术1年后患者较理想的治疗策略。2、冠状动脉支架术1年后患者长期服用氯吡格雷25mg/d能达到或超过长期服用氯吡格雷50mg/d和长期服用氯吡格雷75mg/d的临床疗效,有效、安全,且相对经济、廉价。

谢晓柳[9](2013)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与舌底脉络的相关性及中医药干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1.观察冠心病患者的舌底脉络与经冠脉造影或CT明确的病变血管的关系,观察冠心病患者合并不同疾病时舌底络脉的情况以及冠心病秽浊痰阻证与非秽浊痰阻证患者舌底络脉情况的差异,从而分析冠脉病变与舌底脉络是否有关联,不同情况下冠心病患者舌底脉络有什么不同,从而为中医舌诊的研究积累临床资料,为进一步研究舌底脉络与血管性疾病奠定基础。2.通过辨证施治,对冠心病血运重建术后患者选择与证型相符合的中成药,观察中成药与西药联合使用的疗效,观察中医症候计分、血瘀证候计分、西雅图量表、终点指标、不良反应及安全性评价等方面的差异,观察时间为1年,研究中医药干预冠心病血运重建术后的疗效。3.根据新疆动脉粥样硬化特点,模拟高胆固醇饮食特点及干燥寒冷气候环境制备动脉粥样硬化秽浊痰阻证动物模型,以通过动物实验为今后研究秽浊痰阻证奠定基础。方法:1.2013年6月至2013年10月在自治区中医院选取冠心病住院及门诊患者,采集舌像,观察其舌底脉络长短、粗细、颜色及迂曲程度等情况,并与健康对照组进行比较。2.2011年10月-2012年10月在自治区中医院及自治区人民医院选取经冠脉造影明确诊断冠心病并行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的住院患者,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组在西医常规治疗的基础上予以中医药干预,对照组仅予以西医常规治疗,以入组前、术后1月、3月、6月、12月为时间点进行随访,随访时间为一年,观察两组患者在中医症候计分、血瘀证候计分、西雅图量表、终点指标、不良反应及安全性评价等方面的差异。3.将60只载脂蛋白E基因敲除小鼠随机分为4组,即高脂饲料和干寒环境联合干预的模型组、高脂饲料喂养的模拟新疆居民饮食对照组、置于干燥寒冷环境的模拟新疆气候对照组和室温下喂予普通饲料的空白对照组。各组小鼠分别施加寒冷干燥环境和高胆固醇饲料等相关干预。喂养至第12周观察并记录小鼠体重、行为、大小便、上臂耐受力、舌象等生物学表征;处死后采集血液并检测血脂等生化指标;光学显微镜观察小鼠主动脉标本的细胞形态学的变化。将相关指标量化后各组之间进行比较。结果:1.共入选患者157例,其中冠心病组80例,男性52例,女性28例,年龄在30-75岁之间,平均年龄56岁,健康对照组77例,其中男性45例,女性32例,年龄在30-75岁之间,平均年龄54岁,冠心病组中秽浊痰阻证49例,非秽浊痰阻证31例。冠心病组与健康对照组患者比较,在舌底脉络的长短、粗细、颜色、迂曲程度方面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冠心病秽浊痰阻证组与非秽浊痰阻证组比较,在舌底脉络长短、迂曲程度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舌底脉络粗细、颜色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单纯冠心病患者舌底脉络以短、细、青紫、轻度迂曲为主要表现,冠心病合并糖尿病患者舌底脉络以中长、中粗、青紫、重度迂曲为主要表现,冠心病合并高血压患者舌底脉络长短、粗细、迂曲程度都以中度为主,颜色以青紫为主,冠心病合并糖尿病及高血压患者舌底脉络以中长、粗、青紫、重度迂曲为主。冠心病不同冠脉病变支数与舌底脉络在长短方面相关系数的显着性概率水平小于0.001,有明显的相关性,根据等级相关系数值的正负,病变支数与长短程负相关,提示:冠脉病变支数越多,舌底脉络越长,反之则越短。不同冠脉病变支数与舌底脉络在粗细方面相关系数的显着性概率水平为0.291,提示无明显的相关性。不同冠脉病变支数与舌底脉络在颜色方面相关系数的显着性概率水平为小于0.001,有明显的相关性,根据r值的正负,病变支数与颜色深浅程正相关,提示:冠脉病变支数越多,舌底脉络颜色越深,反之则越浅。不同冠脉病变支数与舌底脉络在迂曲程度方面相关系数的显着性概率水平为小于0.001,有明显的相关性,根据r值的正负,病变支数与迂曲程度程正相关,提示:冠脉病变支数越多,舌底脉络迂曲程度越重,反之则越轻。2.共入选患者326例,完成试验病例301例,脱落病例25例,脱落率为8.3%,其中因移居外地自行退出研究3例,失访17例,依从性差令其退出研究5例。试验组157例,对照组144例,301例中男性223例,女性68例。试验组与对照组治疗前后血瘀证计分比较差异比较明显,有统计学意义(P<0.01),试验组较对照组计分明显降低,在中医症状计分方面,试验组叫对照组计分下降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SAQ量表包括躯体活动受限程度(PL)、心绞痛稳定程度(AS)、心绞痛发作频率(AF)、治疗满意程度(TS)和主观感受(DP)等5个亚组19项调查定量分析工具由统计结果表明,中医药干预可有效改善心绞痛发作情况,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试验组与对照组治疗前后心电图改变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与对照组终点事件发生情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由统计结果显示,试验组与对照组在治疗前后WBC、RBC、PLT、 ALT、AST、BUN、Cr、凝血四项等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及对照组在治疗前后均未发生不良事件及不良反应。3.经过观察分析,联合干预高脂饲料和干寒环境的实验组小鼠所反映的秽浊痰阻证候表征最为突出,光镜观察主动脉细胞形态,各组小鼠动脉均可观察到粥样斑块和内膜的增厚,经过高胆固醇饲料和干寒环境对均内膜/管腔比值的作用分析,两种干预因素对内膜/管腔比值单独作用和交互作用的影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即高脂饲料和干寒环境都对内膜增厚有促进作用,使内膜/管腔比值增高,而两种因素同时联合干预的模型组小鼠动脉粥样硬化病变更为突出,高胆固醇饲料和寒燥环境对ApoE基因敲除小鼠的血脂升高的促进作用不显着。结论:1.冠脉病变与舌底脉络的长短、粗细、颜色、迂曲程度均有一定的相关性,并且根据中医证型的不同、合并疾病的不同、冠脉病变支数的不同,其舌底脉络均有不同程度的差异。2.血运重建术后采用中药联合西药的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法比单纯西医治疗更能有效的改善患者术后血瘀程度,降低心绞痛发作次数,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降低术后再狭窄及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3.模拟新疆居民高胆固醇饮食习惯复合模拟新疆寒燥的气候环境建立动脉粥样硬化秽浊痰阻证的方法是可行的,可成功建立与动脉粥样硬化秽浊痰阻证生物表征和部分生物学基础相似的病证结合模型,说明造模成功。

刘明新,王守力,陶贵周[10](2010)在《冠状动脉支架置入后支架内的血栓问题:形成的因素及其防治》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冠状动脉支架置入后血栓形成的机制及防治情况。方法:由第一作者应用计算机检索维普数据库(http://www.cqvip.com/)与冠状动脉支架置入后血栓形成有关的文献,检索时限为2000-01/2009-10。检索关键词: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血栓。对资料进行初审,并查看每篇文献后的引文。纳入标准:①支架内血栓形成的机制及危险因素。②支架内血栓的预防及治疗。排除标准:重复研究或较陈旧文献。依据纳入排除标准共保留相关文献28篇。结果:支架内血栓形成是冠心病介入治疗的严重并发症,可对人体造成灾难性的后果。与普通金属支架比较,药物洗脱支架可明显减少再狭窄率和靶病变的血运重建率。置入支架后可发生早期、晚期、极晚期支架内血栓形成,其发生机制并不完全相同。抗血小板、抗凝、调脂治疗可能降低支架内血栓的发生率。个体化手术及个体化药物治疗,在解决冠状动脉血运重建的同时,可减少再狭窄率和降低支架血栓的发生率。结论:在期待新型支架的同时,对每例患者,应仔细评估支架内血栓形成的各种危险因素,做到个体化手术及个体化药物治疗。在冠状动脉血运重建的同时,减少再狭窄率和降低支架内血栓的发生率。

二、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后亚急性血栓形成的防治(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后亚急性血栓形成的防治(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医疗大数据对运气交接节气的探索(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文献综述一 二十四节气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1. 二十四节气起源
        2. 二十四节气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3. 小结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二 五运六气交接时刻的研究方法探讨
        1. 经文解读
        2. 天文历法溯源
        3. 气象数据分析
        4.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基于医疗大数据对运气交接节气的探索
    前言
    (一) 以急诊患者禀赋特点分析运气交接节气
        1 临床资料
        2 研究方法
        3 结果
    (二) 以急诊患者疾病特点判断运气交接节气
        1 临床资料
        2 研究方法
        3 结果
    讨论
        1 关于研究的理论基础与可信度分析
        2 与同类研究比较
        3 研究意义
        4 不足与展望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1 以立春为运气起始节气的禀赋特点比较
附录2 2016-2018年大寒前后3节气的高发疾病
简历

(2)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后主要不良心脏事件与中医证候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语
文献综述
    综述一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后主要不良心脏事件中医研究进展
        1. PCI术后胸痹病因病机的认识
        2. PCI术后MACE事件的证候学研究
        3. PCI术后MACE事件的中医药治疗
        参考文献
    综述二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后主要不良心脏事件危险因素与预测研究进展
        1.PCI术后MACE事件的危险因素
        2. PCI术后MACE事件的风险预测工具
        参考文献
前言
1. 资料与方法
    1.1 病例来源及分组
    1.2 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1.5 治疗及操作规范
    1.6 GRACE评分标准
    1.7 研究指标
    1.8 数据提取及质量控制
    1.9 统计分析
    1.10 技术路线图
2. 结果
    2.1 PCI手术总体患者临床特征分析
    2.2 MACE患者危险因素和术前中医证候分析
    2.3 PCI术后MACE危险因素的logistic分析
3. 讨论
    3.1 气虚血瘀证、寒凝血瘀证是影响PCI术后的MACE发生的主要证候
    3.2 本研究PCI术后MACE发生的高危因素
4. 结论
5. 展望与不足之处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介

(3)心率变异性在接受PCI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短期预后的预测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资料和方法
    1.一般资料
        1.1 研究对象
        1.2 研究对象入组标准
        1.2.1 纳入标准
        1.2.2 排除标准
        1.3 分组方案
    2.研究方法
        2.1 研究对象数据统计
        2.1.1 研究对象基本信息记录
        2.1.2 相关血清生化指标检测
        2.2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手术
        2.2.1 手术前准备
        2.2.2 冠状动脉造影手术
        2.2.3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手术方法
        2.2.4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手术后护理
        2.2.5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手术后检查
        2.3 心率变异性(HRV)检测及评定标准
        2.3.1 心率变异性(HRV)检测
        2.3.2 心率变异性(HRV)分析方法
        2.4 冠状动脉Gensini病变程度评分
        2.5 患者预后结局指标
        2.6 结果判定
        2.7 统计学方法
实验结果
    1.研究对象基础指标对比
    2.研究对象主要生化指标统计
    3.患者HRV主要指标水平比较
    4.两组Gensini积分比较
    5.HRV各指标与冠脉病变程度的相关分析
    6.MACE发生率相关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讨论
    1.急性冠脉综合征及其治疗方式
    2.心率变异性检测意义及临床应用
    3.急性冠脉综合征与心率变异性的相关性
结论
不足之处
参考文献
综述 急性冠脉综合征短期预后预测分析
    1.急性冠脉综合征研究现状及其预测
        1.1 急性冠脉综合征特征及发病机制
        1.2 急性冠脉综合征预后预测指标
        1.2.1 生物标志物在急性冠脉综合征预后中的预测
        1.2.2 急性冠脉综合征预后预测模型
    2.HRV在 ACS患者短期预后预测中的应用
        2.1 心率变异性概述
        2.2 HRV对ACS患者短期预后预测
    参考文献
致谢

(4)豁痰通络解毒方对(痰瘀蕴毒型)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语
引言
文献综述
临床研究
    1 病例来源
    2 诊断标准
    3 病例纳入标准
    4 病例排除标准
    5 病例剔除标准
    6 脱落病例标准
    7 中止试验标准
    8 临床试验方法
    9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疗效性观测
    10 统计学方法
    11 结果分析
讨论
    一、研究现状
    二、学术思想
    三、方药分析
    四、临床研究结果分析
结语
存在问题
展望
参考文献
附表
致谢
在学期间科研成果
个人简历

(5)CRP在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和PCI后亚急性支架内血栓形成的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符号说明
前言
    研究现状、成果
    研究目的、方法
一、C-反应蛋白通过激活ERK1/2加重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研究
    1.1 方法
        1.1.1 动物伦理
        1.1.2 药物和试剂
        1.1.3 细胞分离和培养
        1.1.4 氧糖剥夺和复氧
        1.1.5 CRP浓度的测定
        1.1.6 实验方案
        1.1.7 心肌细胞鉴定
        1.1.8 通过MTS测定定量细胞活力
        1.1.9 LDH释放测定
        1.1.10 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观察线粒体膜电位(ΔΨm)
        1.1.11 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测量线粒体m PTP开放度
        1.1.12 蛋白质印迹分析
        1.1.13 统计分析方法
    1.2 结果
        1.2.1 CRP加重心肌IRI
        1.2.2 CRP降低线粒体膜电位并促进心肌缺血/再灌注中的mPTP开放
        1.2.3 阿托伐他汀对于CRP介导的心肌IRI具有保护作用
        1.2.4 CRP主要通过ERK信号通路激活加重IRI,阿托伐他汀通过Akt和ERK信号通路保护心肌细胞
    1.3 讨论
二、Hs-CRP联合D-dimer对PCI后亚急性支架内血栓形成的预测价值
    2.1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1 研究对象
        2.1.2 研究方法
        2.1.3 统计学分析
    2.2 结果
        2.2.1 SST组和对照组一般资料及心脏病危险因素对比
        2.2.2 两组患者临床资料比较
        2.2.3 两组患者的冠脉造影资料比较
        2.2.4 影响SST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2.2.5 危险因素预测SST的ROC曲线
    2.3 讨论
        2.3.1 SST的概况及发生危险因素分析
        2.3.2 血清学对SST诊断分析
        2.3.3 本研究的不足和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综述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及术后支架血栓形成诊断的研究进展
    综述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6)冠心病合理用药指南(第2版)(论文提纲范文)

循证医学相关方法说明
1 冠心病概述
    1.1 冠心病的定义
    1.2 冠心病的解剖及病理生理学机制
    1.3 冠心病的临床分型
        1.3.1慢性心肌缺血综合征
        1.3.1.1隐匿型冠心病
        1.3.1.2稳定型心绞痛
        1.3.1.3缺血性心肌病
        1.3.2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
        1.3.2. 1 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
        1.3.2. 2 不稳定型心绞痛
        1.3.2. 3 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
    1.4 冠心病的流行病学
        1.4.1 国际冠心病流行情况
        1.4.2 我国冠心病流行情况
    1.5 冠心病危险因素及预防
2 冠心病用药分类
    2.1 改善缺血、减轻症状的药物
        2.1.1 β受体阻滞剂
        2.1.2 硝酸酯类药物
        2.1.3 钙通道阻滞剂
        2.1.4 其他治疗药物
        2.1.5 减轻症状、改善缺血的药物治疗建议
    2.2 预防心肌梗死, 改善预后的药物
        2.2.1 阿司匹林
        2.2.2 氯吡格雷
        2.2.3 替格瑞洛
        2.2.4抗凝药物
        2.2.5 β受体阻滞剂
        2.2.6 他汀类药物
        2.2.7 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或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
        2.2.8 改善预后的药物治疗建议
    2.3 用于冠心病的相关中成药
3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
    3.1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概念
    3.2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诊断和鉴别诊断
        3.2.1 诊断
        3.2.2 鉴别诊断
    3.3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危险分层
        3.3.1 低危患者
        3.3.2 中危患者
        3.3.3 高危患者
    3.4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治疗策略
        3.4.1 治疗原则和目标
        3.4.2 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的治疗
        3.4.2. 1 住院后初始处理
        3.4.2. 2 溶栓治疗
        3.4.2. 3 抗栓治疗
    3.5 调脂治疗
    3.6 其他治疗 (表3-5)
    3.7不稳定型心绞痛及非ST段抬高型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治疗
        3.7.1 一般治疗
        3.7.2 抗缺血治疗 (表3-7)
        3.7.3 抗血小板治疗 (图3-8)
        3.7.4 抗凝治疗 (表3-11, 表3-12, 表3-13)
4 稳定型冠状动脉疾病
    4.1 概述
    4.2 慢性稳定型心绞痛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4.3 慢性稳定型心绞痛的病情评估
        4.3.1 临床评估
        4.3.2 负荷试验
        4.3.3 左心室功能
        4.3.4 单电子发射CT成像
        4.3.5 冠状动脉CT血管造影
        4.3.6 冠状动脉造影
    4.4 慢性稳定型心绞痛的治疗原则
        4.4.1 建议健康的生活方式
        4.4.2 循证药物治疗
        4.4.3 血运重建
    4.5 药物的选择和合理使用
        4.5.1缓解心绞痛/心肌缺血治疗的药物
        4.5.2 预防危险事件治疗的药物
5 微血管性心绞痛
    5.1 微血管性心绞痛的定义
    5.2 微血管性心绞痛的病因与机制
        5.2.1内皮功能不全及冠状动脉微循环障碍
        5.2.2 炎性因子
        5.2.3 心脏自主神经系统失调
        5.2.4 雌激素水平紊乱
        5.2.5冠状动脉慢血流综合征
        5.2.6 神经内分泌及代谢因素
    5.3微血管性心绞痛的临床表现
    5.4 微血管性心绞痛的诊断及鉴别诊断
    5.5 微血管性心绞痛的药物治疗
        5.5.1 β受体阻滞剂
        5.5.2 硝酸酯类药物
        5.5.3 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
        5.5.4他汀类药物
        5.5.5 尼可地尔
        5.5.6 钙通道阻滞剂
        5.5.7 其他药物
        5.5.8 中成药
    5.6微血管性心绞痛的非药物治疗手段
6 无症状性心肌缺血
    6.1 无症状性心肌缺血的定义
        6.1.1完全无症状性心肌缺血
        6.1.2 心肌梗死后的无症状性心肌缺血
        6.1.3心绞痛伴无症状性心肌缺血
    6.2 无症状性心肌缺血的可能机制
        6.2.1 血浆内啡肽升高
        6.2.2 致痛物质未达到痛阈
        6.2.3 疼痛信号神经的改变对心绞痛的影响
    6.3 无症状性心肌缺血的诊断
        6.3.1 动态心电图
        6.3.2心电图运动试验
        6.3.3 负荷超声心动图
        6.3.4 核素心肌灌注显像
    6.4 无症状性心肌缺血的预防及治疗
        6.4.1 预防
        6.4.2 治疗
7 冠心病特殊合并症
    7.1 冠心病合并高血压
        7.1.1 概述
        7.1.2 降压治疗原则
        7.1.3 降压治疗的启动
        7.1.4 血压目标管理
        7.1.5 药物推荐
        7.1.6 药物使用注意事项
    7.2 冠心病合并心力衰竭
        7.2.1 概述
        7.2.2 冠心病合并急性心力衰竭
        7.2.2. 1 发病机制
        7.2.2. 2 诊断及评估
        7.2.2. 3 药物治疗
        7.2.3 冠心病合并慢性心力衰竭
        7.2.3. 1 发病机制
        7.2.3. 2 诊断及评估
        7.2.3. 3 药物治疗
    7.3 冠心病合并心房颤动
        7.3.1 风险评估是平衡冠心病合并心房颤动患者血栓和出血风险的前提
        7.3.2 规范抗栓是平衡冠心病合并心房颤动患者血栓和出血风险的关键
        7.3.2. 1《2014年欧洲非瓣膜性心房颤动合并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和 (或) 接受经皮冠脉/瓣膜介入治疗联合共识》相关推荐 (表7-14) 。
        7.3.2. 2《2016年ESC心房颤动管理指南》相关推荐 (表7-15, 图7-2, 图7-3)
        7.3.2. 3《老年人非瓣膜性心房颤动诊治中国专家建议 (2016) 》相关推荐
        7.3.2. 4 华法林及新型口服抗凝药的应用
        7.3.2. 5 双联抗血小板治疗联合口服抗凝药物出血管理
    7.4 冠心病合并瓣膜性心脏病
        7.4.1 概述
        7.4.2 一般药物治疗
        7.4.2. 1 主动脉瓣反流
        7.4.2. 2 主动脉瓣狭窄
        7.4.2. 3 二尖瓣反流
        7.4.2. 4 二尖瓣狭窄
        7.4.2. 5 三尖瓣反流
        7.4.2. 6 三尖瓣狭窄
        7.4.3 抗凝治疗
        7.4.3. 1 瓣膜病合并心房颤动
        7.4.3. 2 瓣膜置换术后
    7.5 冠心病与脑卒中
        7.5.1 概述
        7.5.2 冠心病合并脑卒中的抗栓治疗原则
        7.5.2. 1 冠心病合并出血性脑卒中
        7.5.2. 1. 1 抗栓药物致颅内出血的机制:颅内出血
        7.5.2. 1. 2 抗栓治疗的出血风险评估:对于ACS患
        7.5.2. 1. 4 冠心病患者缺血相关评估及意义:当颅
        7.5.2. 2 冠心病合并缺血性脑卒中/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7.5.3 具体治疗方案
        7.5.3. 1 抗血小板治疗抗血小板治疗是冠心病和缺血性脑卒中治疗的基石。
        7.5.3. 3 他汀类药物调脂治疗
        7.5.3. 4 其他
    7.6 冠心病合并肺栓塞
        7.6.1 概述
        7.6.2 稳定性冠心病合并急性肺栓塞
        7.6.2. 1 抗凝治疗
        7.6.2. 2 溶栓治疗
        7.6.2. 3 临床常用溶栓药物及用法
        7.6.3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合并急性肺栓塞
    7.7 冠心病合并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7.7.1 概述
        7.7.2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影响冠心病的发病机制
        7.7.3 冠心病合并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药物治疗
        7.7.3. 1 β2受体激动剂
        7.7.3. 2 β受体阻滞剂
    7.8 冠心病合并消化道出血
        7.8.1 概述
        7.8.2 抗血小板药物与质子泵抑制剂联用
        7.8.2. 1 抗血小板药物损伤消化道机制
        7.8.2. 2 质子泵抑制剂
        7.8.3 消化道出血风险评估与预防策略
        7.8.4 消化道出血的处理
        7.8.4. 1 停用抗血小板药物
        7.8.4. 3 内镜止血治疗
        7.8.5 止血后治疗药物选择
    7.9 冠心病合并肝功能障碍
        7.9.1 概述
        7.9.2 常用的肝功能评价指标
        7.9.3 肝功能障碍患者的药物代谢动力学改变
        7.9.4 肝功能障碍患者的用药原则
        7.9.6 他汀类药物在合并肝功能障碍患者中的应用
        7.9.7 他汀类药物所致肝功能异常的预防
        7.9.8 他汀类药物所致肝损害的治疗
    7.1 0 冠心病合并慢性肾脏疾病
        7.1 0. 1 概述
        7.1 0. 2 慢性肾脏病的定义和分期
        7.1 0.2.1 定义
        7.1 0.2.2 分期
        7.1 0. 3 合并冠心病患者的合理药物治疗
        7.1 0.3.1 抗栓药物治疗
        7.1 0.3.1. 1 溶栓治疗:尽管直接PCI是STEMI患
        7.1 0.3.1. 2 抗凝治疗
        7.1 0.3.1. 3 抗血小板治疗
        7.1 0.3.2 他汀类药物
        7.1 0.3.3 抗缺血治疗
    7.1 1 冠心病合并糖尿病
        7.1 1. 1 概述
        7.1 1. 4 诊断
        7.1 1. 5 治疗
        7.1 1.5.1 一般治疗
        7.1 1.5.2 抗缺血治疗
        7.1 1.5.3 调脂治疗
        7.1 1.5.4 β受体阻滞剂
        7.1 1.5.5 硝酸酯类药物
        7.1 1.5.6 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和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
    7.1 2 冠心病合并甲状腺疾病
        7.1 2. 1 概述
        7.1 2. 2 冠心病合并临床和亚临床甲状腺功能亢进7.1 2.2.1
        7.1 2.2.2 诊断
        7.1 2.2.3 治疗
        7.1 2. 3 冠心病合并临床和亚临床甲状腺功能减退7.1 2.3.1
        7.1 2.3.2 诊断
        7.1 2.3.3 治疗
        7.1 2.3.4 特殊情况管理推荐
    7.1 3 冠心病合并风湿免疫疾病
        7.1 3. 1 概述
    7.1 4 冠心病合并外科手术
        7.1 4. 1 概述
        7.1 4. 2 药物选择
        7.1 4.2.1 β受体阻滞剂
        7.1 4.2.2 他汀类药物
        7.1 4.2.3 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或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
        7.1 4.2.4 硝酸酯类药物
        7.1 4.2.5 抗血小板药物
        7.1 4.2.6 抗凝药物
        7.1 4.2.7 钙通道阻滞剂
        7.1 4.2.8 α2受体激动剂
        7.1 4. 3 注意事项
        7.1 4.3.1 β受体阻滞剂
        7.1 4.3.2 他汀类药物
        7.1 4.3.3 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
        7.1 4.3.4 硝酸酯类药物
        7.1 4.3.5 抗血小板、抗凝药物
    7.1 5 冠心病合并外周动脉粥样硬化疾病
        7.1 5. 1 概述
        7.1 5. 1 诊断与鉴别诊断
        7.1 5.1.1 冠心病诊断方法见本书相关章节。
        7.1 5.1.2 外周动脉疾病诊断方法 (图7-11)
        7.1 5. 3 冠心病合并外周动脉疾病患者治疗
        7.1 5.3.1 降低心血管风险的治疗 (表7-40)
        7.1 5.3.2 缓解症状的治疗 (表7-41)
8 冠心病特殊类型
    8.1 川崎病所致冠状动脉病变
        8.1.1 概述
        8.1.2 临床诊断
        8.1.2. 1 川崎病合并冠状动脉损害的诊断
        8.1.2. 2 美国心脏协会制定的冠状动脉瘤分类
        8.1.3. 1 阿司匹林
        8.1.3. 2 大剂量静脉注射用丙种球蛋白
        8.1.3. 3 冠状动脉瘤的治疗主要采用抗凝及溶栓治疗。
        8.1.3. 4 冠状动脉狭窄的治疗
        8.1.3. 5 其他药物
        8.1.4 预后及随访
    8.2 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所致冠心病
        8.2.1 概述
        8.2.2 筛查
        8.2.3 诊断
        8.2.4 调脂药物治疗
        8.2.4. 1 调脂治疗原则FH目前尚不能在精准诊
        8.2.4. 3 调脂药物治疗目标
        8.2.4. 4 调脂药物种类及选择 (表8-2)
        8.2.4. 5 联合治疗
    8.3 非粥样硬化性冠心病
        8.3.1 冠状动脉痉挛
        8.3.1. 1 概述
        8.3.1. 2 药物治疗策略
        8.3.2 冠状动脉肌桥
        8.3.2. 1 概述
        8.3.2. 2 药物治疗策略
        8.3.3 自发性冠状动脉夹层
        8.3.3. 1 概述
        8.3.3. 2 药物治疗策略
9 冠心病相关中成药治疗
    9.1 中医分型及用药
        9.1.1 心血瘀阻
        9.1.2 痰浊内阻
        9.1.3 气滞血瘀
        9.1.4 气虚血瘀
        9.1.5 寒凝血瘀
        9.1.6 瘀热互结
        9.1.7 气阴两虚
        9.1.8 心肾阳虚
        9.1.9 心肾阴虚
    9.2 中药的现代医学作用机制
        9.2.1 抗血小板作用
        9.2.3 改善冠状动脉血管内皮功能、改善微循环的作用
        9.2.4 抗氧化及炎性反应作用
        9.2.5 改善冠心病患者精神焦虑及抑郁状态的作用
        9.2.6 改善缺血性心律失常作用
1 0 冠心病常用药物用药小结
    1 0.2 冠心病二级预防常用药物
    1 0.3 冠心病介入围术期抗凝及溶栓治疗常用药物
    1 0.4 冠心病合并其他疾病的用药

(7)急性冠脉综合征发病特征分析、诊疗质量评价及治疗策略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创新点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2014年急性冠脉综合征特征分析
    前言
    研究对象
    统计方法
    结果
        1. 风险人群中的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
        1.1. 不同性别与年龄
        1.2 城乡患者
        2. 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构成及特征
        2.1 患者分布
        2.2. 患者特征
        3. 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合并症
        3.1. 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合并症比例
        3.2. 不同性别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合并症比例
        3.3. 不同年龄分组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合并症比例
        3.4. 不同类型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
        4. 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治疗
        4.1 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血运重建
        4.2 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血运重建方式
        5. 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院内死亡
        5.1. 总体情况
        5.2. 合并疾病
        5.3. 不同治疗方式
        5.4. 不同性别与年龄
        5.5. 不同入院科别
        5.6. 不同季节
        5.7. 不同类型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
        5.8. 院内死亡原因
        6. 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再发事件(再住院)
        6.1. 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
        6.2. 不同类型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
        7. 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异地就医
        7.1 治疗
        7.2 不同性别与年龄
        7.3 不同季节
    讨论
    小结
第二部分 急性心肌梗死诊疗质量监测指标分析
    前言
    研究对象与方法
        1. 研究对象
        2. 研究内容及指标
        3. 统计方法
    结果
        1. 急性心肌梗死病人发病特征及临床情况
        2. 院内治疗方式对诊疗效果的影响
        3. 院内对急性心肌梗死住院患者的诊疗及管理情况
        4. 急性心肌梗死质量控制指标完成情况
        5. 质量控制指标与诊疗结果的相关性研究
    讨论
    小结
第三部分 药物治疗荟萃分析:比伐卢定VS肝素在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行PCI术中抗凝治疗
    前言
    资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综述
    一、急性冠脉综合征的诊疗现状
        1. 急性冠脉综合征流行病学
        2. 急性冠脉综合征的治疗
        3. 介入治疗的基本发展过程和策略
        4. 溶栓治疗的地位
    二、急性心肌梗死的医疗质量控制
        1. 国内指南对于急性心肌梗死医疗质量控制的要求
        2. 对急性心肌梗死质量控制的历史
        3. 急性心梗发病时间的重要性
        4. 血流储备分数在冠状动脉临界病变中的应用
        5. 治疗部位及路径
    三、辅助治疗策略
        1. 普通肝素
        2. 直接凝血酶抑制剂
        3. 糖蛋白Ⅱ b/Ⅲa抑制剂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期间科研成果
致谢

(8)阿司匹林联合小剂量氯吡格雷双联抗血小板治疗在PCI术1年后长期随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符号说明
前言
    研究现状、成果
    研究目的、方法
一、阿司匹林联合小剂量氯吡格雷在PCI术1年后长期随诊观察
    1.1 临床研究的伦理、质量监管和用药的管理
        1.1.1 泰达-小剂量氯吡格雷注册
        1.1.2 临床研究的质量控制和监查
        1.1.3 质量保证
        1.1.4 伦理原则
        1.1.5 临床研文件保管
        1.1.6 临床研究用药的管理
    1.2 对象和方法
        1.2.1 研究对象
        1.2.2 方法
        1.2.3 研究终点及定义
        1.2.4 随访
        1.2.5 统计学处理
    1.3 结果
        1.3.1 两组患者一般情况
        1.3.2 两组患者受累冠脉血管数
        1.3.3 两组患者复查造影数及再次PCI数
        1.3.4 两组患者主要不良心脑血管事件发生情况
        1.3.5 两组患者心源性死亡和总死亡患者情况
        1.3.6 两组心源性死亡患者累积生存率曲线
        1.3.7 两组患者主要不良心脑血管事件累积发生率
        1.3.8 两组患者支架内血栓发生情况
        1.3.9 两组患者PCI术1年后支架内血栓情况
        1.3.10 两组患者临床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
    1.4 讨论
        1.4.1 PCI在冠心病患者中应用的利与弊
        1.4.2 血小板在支架内血栓等不良事件的形成中起至关重要的作用
        1.4.3 双联抗血小板药物在PCI1年后的应用现状
        1.4.4 阿司匹林联合小剂量氯吡格雷在PCI术1年后安全、有效
    1.5 小结
二、不同剂量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在冠脉支架术后的临床应用
    2.1 对象和方法
        2.1.1 研究对象
        2.1.2 方法
        2.1.3 研究终点及定义
        2.1.4 随访
        2.1.5 统计学处理
    2.2 结果
        2.2.1 三组患者一般情况比较
        2.2.2 三组患者受累冠脉血管数(冠脉造影所见)比较
        2.2.3 三组患者受累冠脉比较
        2.2.4 三组患者置入支架1的长度及相关例数比较
        2.2.5 三组患者置入支架1的直径及相关例数比较
        2.2.6 三组患者置入支架2的长度及相关例数比较
        2.2.7 三组患者置入支架2的直径及相关例数比较
        2.2.8 三组患者置入支架3的长度及相关例数比较
        2.2.9 三组患者置入支架3的直径及相关例数比较
        2.2.10 三组主要终点事件发生情况比较
        2.2.11 三组患者次要终点事件发生情况比较
        2.2.12 三组心源性死亡患者累积生存率曲线
    2.3 讨论
        2.3.1 PCI术后远期效果不容乐观
        2.3.2 PCI术1年后抗血小板药物的应用现状
        2.3.3 阿司匹林联合小剂量氯吡格雷在PCI术1年后安全、有效、经济
    2.4 小结
全文结论
论文创新点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综述
    综述参考文献
致谢

(9)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与舌底脉络的相关性及中医药干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冠脉病变与舌底脉络的相关性研究
    1 研究内容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内容与方法
        1.3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3 讨论
    4 小结
第二部分 中医药干预冠心病血管重建术后的研究
    1 研究内容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内容与方法
        1.3 质量控制
        1.4 统计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3 讨论
    4 小结
第三部分 建立动脉粥样硬化秽浊痰阻证动物实验模型的研究
    1 研究内容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内容与方法
        1.3 技术路线图
    2 结果与分析
    3 讨论
    4 小结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个人简历
导师评阅表

(10)冠状动脉支架置入后支架内的血栓问题:形成的因素及其防治(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资料和方法
    1.1 资料的纳入与排除标准
    1.2 资料提取策略
    1.3 对纳入文献的评价
2 结果
    2.1 文献检索结果
    2.2 结果描述
        2.2.1 诊断标准和分期
        2.2.2 支架内血栓形成的机制及危险因素
        2.2.3 支架内血栓的预防及治疗
3 展望

四、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后亚急性血栓形成的防治(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医疗大数据对运气交接节气的探索[D]. 加倩.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4)
  • [2]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后主要不良心脏事件与中医证候相关性研究[D]. 刘冠男. 中国中医科学院, 2020(01)
  • [3]心率变异性在接受PCI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短期预后的预测价值[D]. 苏世来. 广州医科大学, 2020(01)
  • [4]豁痰通络解毒方对(痰瘀蕴毒型)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临床研究[D]. 路亚洲. 长春中医药大学, 2019(02)
  • [5]CRP在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和PCI后亚急性支架内血栓形成的作用研究[D]. 苑广洋. 天津医科大学, 2019(02)
  • [6]冠心病合理用药指南(第2版)[J]. 国家卫生计生委合理用药专家委员会,中国药师协会. 中国医学前沿杂志(电子版), 2018(06)
  • [7]急性冠脉综合征发病特征分析、诊疗质量评价及治疗策略的研究[D]. 王乐陈. 武汉大学, 2017(06)
  • [8]阿司匹林联合小剂量氯吡格雷双联抗血小板治疗在PCI术1年后长期随诊观察[D]. 王志永. 天津医科大学, 2014(01)
  • [9]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与舌底脉络的相关性及中医药干预研究[D]. 谢晓柳. 新疆医科大学, 2013(02)
  • [10]冠状动脉支架置入后支架内的血栓问题:形成的因素及其防治[J]. 刘明新,王守力,陶贵周.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 2010(09)

标签:;  ;  ;  ;  ;  

急性冠脉综合征后亚急性血栓形成的防治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