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代西葫芦杂交种产量性状优势表现及相关性分析

第一代西葫芦杂交种产量性状优势表现及相关性分析

一、西葫芦杂种一代产量性状优势表现及相关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宋金亮[1](2018)在《西葫芦雌核离体培养条件的优化及植株再生》文中研究说明西葫芦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和保健功能,是重要的瓜类蔬菜作物之一。但其育种研究相对滞后,新品种更新速度慢。优良纯合自交系的选育对加快西葫芦育种进程具有很高的现实应用价值,通过离体雌核培养技术获得单倍体,经人工或自然加倍即可得到双单倍体纯合系,便于配置杂交组合,缩短育种年限。因此,本试验以5份杂种一代西葫芦为供试材料,以MS+TDZ(0.06mg.L-1)+6-BA(0.5 mg.L-1)为诱导培养基。以MS培养基为成苗培养基,对未授粉子房进行离体培养,探究了消毒处理、基因型、采样时期、预培养以及接种方式对胚状体诱导的影响;同时对再生植株进行倍性鉴定与形态学观察,并分析影响再生试管苗驯化、移栽的主要因子,以期优化西葫芦离体雌核培养再生体系。本试验的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西葫芦子房切片进行消毒时所选用的酒精浸泡时间和次氯酸钠浓度均对胚状体的诱导效果有影响。75%的酒精浸泡1 min基本能杀死胎座组织并使胚珠持有较高的生活力;选用1%的次氯酸钠进行消毒时,并不能完全杀死外植体上的微生物,污染率较高,当次氯酸钠浓度为3%时,子房切片胚状体诱导数和诱导率最高,平均每瓶切片产胚24个,胚状体诱导率高达33.8%,随着次氯酸钠浓度(5%、7%、10%)的升高,胚状体诱导数和诱导率开始逐渐降低。由此可知,3%的次氯酸钠是西葫芦未授粉子房诱导胚状体最适的消毒浓度,不仅起到了杀菌消毒的效果,对胚珠的损伤也较小。2、在相同的诱导条件下,供试的5份西葫芦品种均有胚状体发生,不同基因型在胚状体诱导效果上存在显着差异,‘ZY 10’的胚状体诱导数和诱导率最高;在子房开花前12 h采样,平均每瓶切片胚状体诱导数较多,与开花前24 h差异不显着。3、西葫芦未授粉子房切片经35℃黑暗热激预处理5 d,膨大胚珠数、转绿胚珠数、胚状体诱导数及诱导率均较对照提高。此外,35℃热激处理还有助于胚珠膨大突出胎座所形成的愈伤组织;将未授粉子房切片在4℃低温条件下分别处理0 d(CK)、1 d(L24)、2 d(L48)和3 d(L72)时发现,低温处理1~2 d对胚状体诱导数影响不大,而冷处理3 d胚状体诱导数急剧下降,说明短时间的低温处理对胚状体的诱导影响不显着,低温处理时间过长将不利于胚珠的膨大,并阻碍胚状体的诱导和分化。4、切片培养与切片预培养后剥离胚珠培养两种培养方式各有优缺点,其中,切片培养操作简单,不存在剥离过程中胚珠的损耗,能够充分利用膨大的胚珠,而切片预培养后剥离胚珠培养可以使胚珠充分接触培养基中的营养物质,有助于促进胚状体的诱导;另外,通过形态学观察发现,由胚珠诱导的胚状体在形态上先后经历了球形胚、心形胚、鱼雷形胚和子叶形胚,与合子胚发育过程相似;将子叶形胚转移至不添加激素的MS培养基上,植株再生率较高,为63.9%。5、试验对西葫芦茎尖、根尖和卷须作为染色体鉴定材料的效果进行对比发现,卷须可以作为西葫芦根尖染色体倍性鉴定的替代材料;利用流式细胞仪对39株再生植株进行性鉴定,发现有2株为单倍体、17株为二倍体、10株为四倍体;单倍体叶绿体数目变化范围为3~8,二倍体为6~13,四倍体为11~24,初步将叶绿体数为7,12作为西葫芦鉴定单倍体与二倍体以及二倍体与四倍体的分界指标。6、选取4~7片叶一心、根系3条以上的试管苗,采用先松瓶口炼苗2d再全开瓶炼苗3d的方式进行炼苗,移栽后放到室外进行遮阴驯化,幼苗成活率达96%。

赵天波[2](2016)在《西葫芦种子形状遗传分析及制种技术优化》文中提出种子是西葫芦生产、新品种选育的基础,更是籽用西葫芦品种研究的关键。为进行西葫芦种子性状遗传分析、探究长果型西葫芦(果形指数>2.5)种子与果实形状间相关性以及优化西葫芦制种技术,本试验选取种子、果实性状均差异较大的西葫芦自交系S-16(♀)、08-5(♂),构建了6世代群体(P1、P2、F1、BCP1、BCP2、F2),应用植物数量性状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对西葫芦种子表型性状进行遗传分析;以8个长果型西葫芦自交系为试材,采用完全随机试验设计及线性回归方法,分析长果型西葫芦种子与果实形状间的相关性;以西葫芦自交系08-5为试材,采用3因素3水平L9(33)正交试验设计,分析授粉次数、种瓜坐果节位及坐果天数等制种技术环节对西葫芦种子产量及质量指标的影响。试验结果如下:1.西葫芦种子长的遗传为B-1模型,即2对主基因加性-显性-上位性遗传模型,遗传效应以显性×显性上位性效应为主。分离世代BCP1、BCP2、F2群体主基因遗传力分别为99%、46.17%和24.03%,BCP1世代主要受主基因控制,受环境影响较小,宜在早代选择;BCP2和F2世代受环境影响较大,宜选用单株选择法在高世代选择。西葫芦种子宽的遗传为E-1模型,即2对主基因加性-显性-上位性+加性-显性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杂交一代种子宽具有正向超亲优势,遗传效应以多基因加性效应为主。分离世代BCP1、BCP2、F2群体主基因遗传力为1.05%、89.01%、85.32%,多基因遗传力为98.48%、0、0,分离后代BCP1、BCP2、F2的差异由主基因和多基因引起,受环境影响较小,宜在早代选择。西葫芦种形指数(长/宽)的遗传为E-1模型,遗传效应以主基因显性×显性上位性互作效应为主。分离世代BCP1、BCP2、F2群体主基因遗传力为81.86%、89.88%、81.33%,分离后代的差异由主基因引起,受多基因和环境影响较小,宜在早代选择。2.长果型西葫芦种子长、宽及种形指数分别与果实纵径、横径及果形指数之间显着正相关,种子长与果实纵径的相关系数r=0.8165>r0.05,种子宽与果实横径的相关系数r=0.7547>r0.05,种形指数与果形指数的相关系数r=0.7093>r0.05,均达显着水平。长果型西葫芦种子形状与果实形状之间存在显着正相关关系,可由其种子形状推测果实形状。3.授粉次数对单果种子数影响极显着,对百粒重、单果种子产量影响显着,对4个种子质量指标均影响不显着;种瓜坐果节位对单果种子数、发芽率影响不显着,对百粒重、单果种子产量、发芽势、发芽指数、活力指数影响显着;种瓜坐果天数对单果种子数、发芽率影响不显着,对发芽势影响显着,对百粒重、单果种子产量、发芽指数、活力指数均影响极显着。最优的试验处理为P2N1T3,即授粉2次、第2雌花坐果、坐果45d。

吴湖龙[3](2016)在《白菜薹新品种选育基础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白菜薹(Brassica campestris L. ssp. chinensis var. utilissen. et Lee)是白菜易抽薹材料经长期选择和栽培驯化而来的以幼嫩花薹为食用器官的特有种类。20世纪80年代以来,白菜薹的消费需求、种植范围和种植面积不断扩大,尤其是近20多年来,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喜爱。白菜薹起源于我国长江流域,在全国各地广泛栽培,其中湖北、湖南、安徽、浙江、江苏、江西等地栽培面积较大。白菜薹属于异花授粉作物,具有杂种优势,不同品种间在生长势、产量、抗病性、适应性、生育期、质量等方面都有不同程度的表现。与常规种相比,白菜薹杂交种双亲优点互补,可综合双亲不同优点于一体,在品质、和产量上表现出一定的优势。本研究对白菜薹单株产量、单株种子产量与农艺性状进行相关及通径分析找出相关产量的影响因素,并对本课题组获得的10个自交单株进行配合力的测定,可系统地为株选、良种繁育和自交系的选择提供依据,从而为白菜薹新品种的选育奠定基础。主要结果如下:1.白菜薹数量性状对单株产量的相关及通径分析。试验对白菜薹的17个数量性状进行了测定,经过整理分析,17个数量性状变幅较大,变异系数都超过了10%,在育种工作中有选择的潜力;其中,主薹重X13的变异系数最大(82.29%),其次是主薹长x11(51.85%)单株产量y的变异系数位居第三位为45.97%,现蕾期X1的变异系数最小(11.64%)。进一步以单株产量Y为依变量,其余16个性状分别为自变量,通过F测验对线性回归关系显着性进行测验。测试结果显示,侧薹重、侧薹粗、主薹重3个数量性状F值达极显着水平,主薹长、侧薹、单株薹数、冠幅4个数量性状F值都达显着水平,与单株产量Y分别有真实的线性回归关系。通过相关分析,得出各数量性状与单株产量的相关系数,结果表明主薹长、侧薹长、单株薹数、冠幅4个性状与单株产量呈显着相关,侧薹重、侧薹粗、主薹重3个性状与单株产量呈极显着相关。经逐步回归分析获得以下的最优多元回归方程:Y=-509.81+36.84X10+12.35X16+1.09X13。通过相关分析、逐步回归分析表明侧薹重、单株薹数、主薹重对单株产量的影响最大,对单株产量的构成起直接作用。高产育种以单株产量为选择目标时,应以侧薹重、单株薹数、主薹重的选择为主,为获得白菜薹的高产杂种,应着重注意主、侧薹重而薹数又多的基因型,同时结合株幅、叶片数、株高、薹粗、薹长等性状进行综合选择。2.白菜薹单株种子产量构成因素分析结果。对15株白菜薹‘晶白一号’的25个性状值进行相关分析,结果表明单株种子产量与二级侧枝枝条数、花数、荚数、种子数,三级侧枝花数、荚数、种子数,全株花数、荚数、全株种子数等10个性状呈极显着相关(r0.05=0.497,ro.01=0.623),说明这10个性状与单株种子产量关系密切。进一步以单株种子产量为因变量Y,其余13个构成性状为自变量,进行多元逐步回归分析,得到最优回归方程:Y=17.4086X23+0.0011X22+0.1589X21-0.1210X20-0.0115X15-0.1560X14+0.2199X13-10.8729X12-0.0117X11 +0.0538X9+2.2335X8-0.1084X3+35.787.相关分析、回归分析和通径分析结果表明:二级侧枝枝条数、花数、种子数,三级侧枝花数、荚数、种子数,全株花数、荚数、种子数,顶枝种子数,三级侧枝枝条数,每荚种子数,呈极显着或显着的正相关;全株荚数、全株种子数对单株种子产量的直接作用最大;通过增加全株荚数、全株种子数、全株花数、二级侧枝数、三级侧枝数可以提高单株种子产量。3.白菜薹主要性状配合力分析。共调查了90个组合16个农艺性状,对16个性状进行方差分析,并进行显着性检测,16个性状组合间均达到极显着差异水平。对不同亲本进一步做配合力分析表明,不同的亲本一般配合力的效应值不同,综合性状比较好的亲本有:P2、P8、P9、P10 4个亲本。不同的杂交组合在不同的性状上特殊配合力效应值表现差异很大,在育种过程中,可以根据不同的目标性状,选择不同的组合模,如以菜薹产量为育种目标时:组合P2×P9.P6×P7.P5×P10在单株产量上SCA表现出极显着的正向效应,可以做为获得高产的参考组合。以菜薹熟性(抽薹时期)为育种目标时:组合P1×P6.P1×P10.P2×P5. P2×P6.P2×P9.P3×P5.P3×P8.P3×P9.P4×P5.P4×P7.P6×P7.P7×P8.P8×P10.P8×P9在现蕾期(从播种至现蕾时长)上SCA表现出极显着的正向效应,可以做为品种熟性育种的参考组合。

李昕升[4](2015)在《南瓜在中国的引种和本土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南瓜起源于美洲,学名Cucurbitamoschata,Duch.,是葫芦科南瓜属一年生蔓生性草本植物。南瓜在中国的产地不同,叫法各异,南瓜无疑是该栽培作物最广泛的叫法。南瓜是中国重要的蔬菜作物,是中国菜粮兼用的传统作物,栽培历史悠久,经由欧洲人间接从美洲引种到中国,已有500余年的栽培历史。目前我国是世界南瓜的第一大生产国和消费国,南瓜的栽培面积很广,全国各地均有种植,产量颇丰,南瓜除了作为夏秋季节的重要蔬菜,还有诸多其他妙用。本研究属于农业史(农业科技史、农业经济史、农村社会史)的研究范畴,以历史地理学、历史文献学等相关理论为指导,结合定性与定量、动态与静态以及比较分析的方法,研究南瓜在中国的引种和本土化。重点分析南瓜的起源、世界范围的传播、品种资源、名称考释,中国引种的时间、引种的路线、推广的过程、生产技术的发展、加工利用技术的发展,引种和本土化的动因、引种和本土化的影响等,力求全方位、动态的展现南瓜在中国引种和本土化的全貌。通过对历史文献的数据分析和地理信息科学(GIS)技术的运用,尽可能地将历史时期南瓜种植分布情况地图化,以便更清晰、直观的呈现南瓜种植的时空演变。顾名思义,“引种”是指美洲作物南瓜从域外引种到中国,包括引种的时间、路径、过程等相关问题。“本土化”则包含了三层含义:第一,推广本土化,南瓜从引种到中国以后,通过多种方式、路径在中国推广,从最初引种的东南沿海、西南边疆推广到各大地区,并逐步覆盖全国,南瓜的推广本土化过程不但使南瓜在全国迅速普及,而且也导致南瓜主要种植区发生了时空的变迁,推广本土化最为重要,南瓜很快成为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农作物,推广本土化在民国时期基本完成;第二,技术本土化,虽然南瓜的生产技术与加工、利用技术在美洲历史悠久,但是没有随着南瓜引种到中国而一同传入,完全是中国劳动人民在传统瓜类技术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创造性的总结出了一整套的南瓜生产技术体系和加工、利用技术体系,技术本土化最为复杂,在明清时期达到高潮,民国以来继续发展,改革开放之前基本完成;第三,文化本土化,这里所说的文化是指精神层面狭义的文化,南瓜文化融入中国传统文化,是一个漫长的、潜移默化的过程,从南瓜民俗的兴起,到南瓜文学的传播,再到南瓜精神的扩散,南瓜文化从属于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心理认同,文化本土化最为深入人心,是当今国人不知南瓜为域外作物的重要心理原因,文化本土化在民国时期发展最快,达到了高潮,在新中国成立之后,乃至到了今天都从未停止。推广本土化、技术本土化和文化本土化,三者相互联系、相互影响,本研究也主要从这三个层面展开。美洲是人类最早栽培的古老作物之一——南瓜的起源中心,南瓜在美洲的历史至少可以追溯到公元前3000年,在前哥伦布时代,南瓜已经是美洲印第安农业的主要农作物,对南瓜的生产和利用都已经达到了相当的水平。1492年,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之后,南瓜随着欧洲向美洲殖民、探险、宗教传播的高潮,先传入欧洲,并经由欧洲人之手传遍世界各地。中国可能是在16世纪初期由葡萄牙人首先引种到东南沿海,稍晚西南边疆也独立从印度、缅甸一带引种南瓜。由此,南瓜迅速在中国内地推广,南瓜与其他美洲作物相比,最突出的特点就是除了个别省份基本上都是在明代引种的,17世纪之前,除了东三省、台湾、新疆、青海、西藏,其他省份南瓜栽培均形成了一定的规模。入清以来南瓜在各省范围内发展更加迅速,华北地区、西南地区逐渐成为南瓜主要产区。新中国成立之后,南瓜产业发展有序而规范,文革时期南瓜生产进入停滞期,直到改革开放以后,尤其是1990年代以来,南瓜产业才再次焕发生机,既面临机遇也面临挑战,南瓜的生产和发展在改革开放前后会有如此大的变化,说明科学技术才是推动南瓜产业发展的支撑力量。南瓜拥有丰富的基因库,品种、形态非常多样,生物多样性极其突出,堪称“多样性之最”,因此造成了不同地区南瓜称谓混乱、名实混杂,以及正名与别称长期共存的现象,对南瓜的名称进行考释,可以理清其命名原由等问题。同时,南瓜与同为南瓜属的美洲同源作物笋瓜、西葫芦的对比以及对南瓜的品种资源的梳理,都有助于更准确的认识南瓜本土化过程。南瓜传入中国不久,劳动人民便通过认真观察、总结,创新出了关于的南瓜的选种育种、播种育苗、定植、田间管理、病虫害防治和采收的一整套栽培技术体系,以及贮藏、食用、药用和饲用等多方面的南瓜加工、利用技术体系,体现了劳动人民伟大的智慧和我国传统农业的包容性,这些关于南瓜的技术经验和基本成就,对于现代南瓜生产仍具有一定现实意义,是我国重要的农业遗产。即使新中国成立之后的南瓜技术成就,受现代自然科学影响越来越深,也还是能看出传统技术深深的烙印。南瓜是美洲作物中的“急先锋”,引种和本土化速度为美洲作物之最,有着深刻的动因:前提因素是自然生态因素(生态适应性、生理适应性),最重要因素是救荒因素,移民因素是加速因素,经济因素是长期以来一直存在的因素且作用越来越大,对夏季蔬菜的强烈需求是社会发展的必然因素。南瓜引种和本土化产生了诸多影响,意义深远:对救荒、备荒的影响是南瓜在历史时期最重要的影响,在全国任何地区均是如此,养活了无数的人口;对农业生产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改变了我国传统蔬菜作物结构,完善了传统农业种植制度;对经济的影响,是对当今社会最重要的影响,历史上就从来不乏依靠南瓜牟利的人群,如今,南瓜产前—生产—加工—市场,已经形成了完整产业链,构成了南瓜产业迅速发展的主要动力;对传统医学的影响同样不容忽视,晚明以降南瓜就一直是重要的中药材,不但充实了祖国传统医学的理论基础,更在救死扶伤方面建树颇多,对传统医学影响很大;最后便是对文化的影响,南瓜文化丰富多彩,创造了不同的文化内涵,造就了多样的文化符号,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

陈凤真[5](2011)在《西葫芦产量性状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分析》文中研究指明选用蔓生和矮生的西葫芦自交系配制q-1×23-4G(组合1)和q-1×A-7(组合2)2个组合,构建P1、F1、P2、BC1、BC2和F2 6个家系世代群体,应用植物数量性状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对该6个世代群体单株结果数和单果质量进行多世代联合分析。结果表明:2个组合的西葫芦的单株结果数遗传符合一对加性主基因+加性-显性多基因(D-2)模型,单果质量遗传为加性-显性-上位性两对主基因(B-1)遗传模型;组合1的单株结果数以基因的加性效应为主,而组合2除了加性效应之外,还有显性效应的影响;而西葫芦2个组合单果质量起主要作用的是显性效应与显性×显性互作效应。单株结果数的F2的基因遗传率较高,环境影响相对较小,表明对西葫芦单株结果数育种宜早代选择。2个组合单果质量的F2主基因遗传率较低,环境影响较大,表明对西葫芦单果质量的育种宜分离晚代进行。

王敬民[6](2011)在《西葫芦品种选育及其配套技术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西葫芦是人类最早栽培的作物之一,它种类繁多,可以说是农作物中最富有变化的植物种类。遗传规律较为复杂,与其它作物相比,目前对其研究较少,西葫芦在我国保护地栽培中面积仅次于黄瓜,但耐低温弱光性的研究远较黄瓜、番茄落后。20世纪80年代初山西省农业科学院蔬菜所育成“早青”杂交一代西葫芦,但在全国仍占有较大的种植面积,可见品种的更新换代非常慢。这就为西葫芦种质资源创新、品质育种的实际操作增加了困难。本研究实施以来,创新了一批综合性状优良的育种材料,在进行新品种选育的同时,研究制定了一代杂种高产制种技术规程,新品种高产高效栽培技术规程。获得的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创新了一批综合性状优良的自交材料。从法国纤手系列、美国4094、荷兰大龙翠玉、等国外材料中分离出优良的西葫芦系统群28个,50余个系统;2、选育了两个西葫芦新品种。选育的“淄葫一号”、“淄葫三号”、坐瓜能力强、商品性好,在2007-2008年山东省区域试验中表现抗病、丰产,“淄葫一号”较对照增产30%以上,“淄葫三号”较对照增产10%以上。3、研究制定了西葫芦一代杂种制种技术规程和高产高效栽培技术规程。

陈凤真[7](2011)在《西葫芦熟性性状主基因—多基因遗传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以西葫芦自交系配制q-1×23-4G(组合1)和q-1×A-7(组合2)杂交组合,构建6个联合世代(P1、P2、F1、BC1、BC2和F2)群体,应用植物数量性状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对西葫芦熟性性状进行遗传分析。结果表明:2个组合的第1雌花节位为D-2模型,始花期性状遗传为加性—显性—上位性两对主基因(B-1)遗传模型;2个组合的第1雌花节位均以主基因的加性效应为主,而始花期以加性效应和加性×显性上位性互作效应为主,组合1以第2对主基因加性效应为主;由于环境因素对西葫芦F2第1雌花节位和始花期有较大的影响,因此对第1雌花节位的选育定向选择会有较好的效果,在育种中对始花期性状的选择宜在高世代进行。

史高川,杨印斌,张战备[8](2011)在《西葫芦新品种露地栽培比较试验》文中指出对晋西葫芦1号、美国特早王、早青一代、碧玉、纤手2号等5个西葫芦品种在运城地区露地栽培条件下的生育期、产量、果实商品性状、开花结果习性及抗病性等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晋西葫芦1号的早期产量和总产与对照早青一代有显着差别,且其果实商品性状、抗病性也明显优于早青一代,其瓜色较深,耐储运;美国特早王,早熟性好,但产量较低,可作抢早上市的品种;碧玉前期产量高,纤手2号长势旺、总产量高,二者瓜色淡,色泽亮丽,但在采摘和储运中易损伤。从商品经济综合考虑,晋西葫芦1号是运城地区替代早青一代的适宜品种。

谢冰,王晓云,王秀峰[9](2010)在《西葫芦DH群体主要农艺性状分离的初步分析》文中研究说明对一个包括31个株系的西葫芦胚囊植株DH群体进行考察,初步分析其几个主要农艺性状的分离变异情况,并与同来源的F2群体进行比较,以了解其在西葫芦性状遗传分析及优异自交系选育上的应用价值。结果显示,所考察的西葫芦DH群体在第一雌花节位、雌花节率、始花期、始收期、果形指数、果肉厚、果柄长及单果质量等数量性状上的分离变异情况与F2基本一致;在果实颜色、叶片形状、分枝习性等质量性状上的分离经卡方检验,只有叶片形状基本符合1∶1的分离比,其余两个性状的分离均出现了超亲类型;该DH群体中5个株系两个自交世代R1、R2的相关性状表现出较好的遗传稳定性。

何志俊[10](2010)在《丝瓜主要农艺性状的遗传效应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丝瓜是一种重要的瓜类蔬菜,其营养丰富且具有保健功能,深受人们喜爱。近年来,丝瓜在我国栽培面积逐渐增大,对新品种的需求不断增加,而丝瓜育种的起步较晚,育种基础理论方面研究较少,尤其是对主要经济性状的遗传规律的研究报道极少。本试验通过对丝瓜主要经济性状的遗传规律的研究,揭示其主要的遗传效应;运用植物数量性状遗传模型和经典遗传学方法对丝瓜三个杂交组合的六个世代(P1、P2、F1、B1、B2和F2)群体的主要经济性状进行了综合分析,以期为丝瓜育种提供理论指导。主要结果如下:1.丝瓜果实皮色、果实表皮条纹、果实表皮光滑度及种子颜色的变异均符合质量性状遗传的特点。果实皮色绿色(深绿色)为显性,白色(白绿色、浅绿色)为隐性。果实表皮有凸条纹为显性,无凸条纹为隐性。果实表皮光滑度表皮光滑为显性,表皮皱缩为隐性。种子颜色的遗传黑色为显性,白色为隐性。2.经方差分析和遗传变异系数分析,所研究的20个田间经济性状在所选用亲本中存在极显着差异。丝瓜属种间和种内杂交都有杂种优势。杂交的多数组合植株性状优势明显,说明杂交后代的生长势和生殖生长明显增强。3.分析结果表明,所研究的4个主要品质性状在不同亲本及其各个世代中虽然有差异,但是在所选用的亲本间的差异不显着。4.在进行遗传参数估计和遗传效应值的分析结果表明:三个组合中,第一雌花节位、第一雄花节位、第一坐果节位、果形指数、叶片宽、前期叶片数等农艺性状均是以显性效应为主的;果柄长、前期产量、果长、总产量等以加性效应和显性效应同时起主要作用,而且其互作效应是普遍存在。说明丝瓜的遗传效应是受显性效应和加性效应共同控制的,并且辅以互作效应。5.经对丝瓜总产量与其它农艺性状相关分析表明,丝瓜总产量与前期产量呈极显着正相关(r=0.943**)。总产量与叶片长、叶片宽、叶柄长、叶柄横径、节间长等营养生长的性状呈现出负相关,但相关不显着,说明营养生长的状况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后期的生殖生长;总产量与第一雌花节位、第一坐果节位、果长、果径、果形指数等生殖生长性状也呈现出负相关,但相关不显着,表明后期生殖生长的状况,尤其是疏花疏果的田间管理,对产量的构成至关重要。对丝瓜可溶性蛋白、维生素C、干物质和可溶性糖进行相关分析,结果显示,可溶性蛋白与干物质呈正相关,干物质与可溶性糖呈负相关,其余的品质性状的相关性均比较低。6.通径分析表明:不同农艺性状对丝瓜产量形成所起的决定作用大小依次为:单果重>前期叶片数>果形指数>果径>主蔓粗>节间长>果长>30节以内雌花数>第一雌花节位>第一坐果节位>第一雄花节位>前期株高>前期产量。对可溶性蛋白的通径分析表明,不同农艺性状对丝瓜可溶性蛋白的形成所起的决定作用大小依次为:单果重>主蔓粗>果径>前期叶片数>果形指数>第一坐果节位>第一雄花节位>果长>30节以内雌花数>第一雌花节位>前期株高>节间长>总产量>前期产量。其中,在通径分析中显示可溶性蛋白含量与单果重的直接通径系数最高,与产量因素的直接通径系数较低。其它的农艺性状对可溶性蛋白的含量均有正或负的影响,但其影响并不大,并不能削弱它们对可溶性蛋白含量的贡献。

二、西葫芦杂种一代产量性状优势表现及相关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西葫芦杂种一代产量性状优势表现及相关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西葫芦雌核离体培养条件的优化及植株再生(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单倍体诱导的意义
        1.1.1 缩短育种时间
        1.1.2 加快筛选突变体
        1.1.3 有利于远缘杂交新类型的选育与稳定
        1.1.4 作为基因转化的受体
        1.1.5 构建遗传连锁图谱及QTL作图
    1.2 单倍体植株的诱导途径
    1.3 离体雌核培养的特点
    1.4 雌核离体培养获得单倍体资源的国内外研究概况与现状
    1.5 植物雌核离体培养的主要影响因子
        1.5.1 供体植株的基因型
        1.5.2 雌核的发育时期
        1.5.3 供体植株的生理状态
        1.5.4 培养基的组成
        1.5.4.1 基本培养基的种类
        1.5.4.2 碳源的种类和浓度
        1.5.4.3 外源激素的种类和浓度
        1.5.5 预处理方式
        1.5.6 接种方式与培养条件
        1.5.7 外源添加物
    1.6 胚囊植株倍性鉴定
        1.6.1 染色体计数法
        1.6.2 流式细胞仪分析法
        1.6.3 气孔保卫细胞叶绿体计数法
        1.6.4 再生植株形态学鉴定法
    1.7 炼苗与移栽
        1.7.1 苗龄对再生植株移栽成活率的影响
        1.7.2 炼苗方式对再生植株移栽成活率的影响
        1.7.3 驯化方式对再生植株移栽成活率的影响
    1.8 研究的目的与内容
第二章 西葫芦离体雌核培养再生体系的优化
    2.1 材料与方法
        2.1.1 试验材料
        2.1.2 外植体的选取与消毒
        2.1.3 胚状体诱导的主要影响因子
        2.1.4 培养条件
        2.1.5 数据统计与分析
    2.2 结果与分析
        2.2.1 不同乙醇浸泡时间对胚状体诱导率的影响
        2.2.2 不同次氯酸钠消毒浓度对胚状体诱导率的影响
        2.2.3 不同基因型品种对胚状体诱导率的影响
        2.2.4 不同采样时期对胚状体诱导率的影响
        2.2.5 不同预处理方式对胚状体诱导率的影响
        2.2.6 不同接种方式对胚状体诱导率的影响
        2.2.7 胚状体诱导过程及发育成苗
        2.2.8 胚状体及试管苗的形态观察
    2.3 讨论
        2.3.1 消毒方式对胚状体诱导率的影响
        2.3.2 基因型对胚状体诱导率的影响
        2.3.3 采样时期对胚状体诱导率的影响
        2.3.4 预处理对胚状体诱导率的影响
        2.3.5 接种方式对胚状体诱导率的影响
        2.3.6 诱导成苗过程中畸形苗的产生
第三章 西葫芦再生植株的倍性鉴定技术研究
    3.1 材料与方法
        3.1.1 供试材料
        3.1.2 染色体计数法
        3.1.3 流式细胞术检测法
        3.1.4 气孔保卫细胞叶绿体计数法
        3.1.5 不同倍性植株田间性状观察
        3.1.6 数据处理
    3.2 结果与分析
        3.2.1 西葫芦不同组织进行染色体鉴定的差异
        3.2.2 流式细胞术检测再生胚囊植株倍性
        3.2.3 气孔保卫细胞叶绿体数与倍性的相关性
        3.2.4 不同倍性植株气孔保卫细胞叶绿体数分布频率
        3.2.5 不同倍性西葫芦的形态学观察
    3.3 讨论
        3.3.1 西葫芦不同组织进行染色体鉴定的差异
        3.3.2 西葫芦保卫细胞叶绿体数与倍性的相关性研究
        3.3.3 不同倍性西葫芦在形态学上的差异
第四章 西葫芦组培苗移栽成活因素的研究
    4.1 材料与方法
        4.1.1 试验材料
        4.1.2 试验方法
        4.1.2.1 不同叶龄和不同根系状况对试管苗成活率的影响
        4.1.2.2 不同炼苗方式对试管苗成活率的影响
        4.1.2.3 不同驯化方式对试管苗成活率的影响
        4.1.3 西葫芦再生胚囊植株(R0)性状观察
    4.2 结果与分析
        4.2.1 苗龄和根系状况对试管苗成活率的影响
        4.2.2 炼苗方式对试管苗成活率的影响
        4.2.3 驯化方式对试管苗成活率的影响
        4.2.4 再生胚囊植株(R0)性状观察
    4.3 讨论
        4.3.1 苗龄和根系状况对试管苗成活率的影响
        4.3.2 炼苗方式对试管苗成活率的影响
        4.3.3 驯化方式对试管苗成活率的影响
        4.3.4 再生胚囊植株(R0)性状观察
第五章 全文结论
参考文献
ABSTRACT
附录 缩略语表

(2)西葫芦种子形状遗传分析及制种技术优化(论文提纲范文)

符号说明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植物种子性状遗传研究进展
        1.1.1 数量性状的多世代联合遗传模型
        1.1.2 农作物种子性状遗传分析
        1.1.3 瓜类蔬菜种子性状遗传分析
    1.2 西葫芦主要农艺性状遗传分析
    1.3 植物种子与果实性状相关性研究进展
        1.3.1 植物种子与果实表型性状研究
        1.3.2 植物种子与果实性状相关性研究
    1.4 种子产量、质量成因分析
        1.4.1 温度、水分对种子产量、质量的影响
        1.4.2 农艺措施、制种技术对蔬菜种子产量、质量的影响
    1.5 研究的目的意义
2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材料
    2.2 试验设计与方法
        2.2.1 西葫芦种子形状遗传模型研究
        2.2.2 长果型西葫芦种子与果实形状相关性研究
        2.2.3 西葫芦制种技术优化
    2.3 数据处理
3 结果与分析
    3.1 西葫芦种子形状遗传模型
        3.1.1 西葫芦种子表型数据分析
        3.1.2 遗传模型的选择
        3.1.2.1 遗传模型初选
        3.1.2.2 遗传模型的适合性检验
        3.1.3 最适遗传模型遗传参数估计
    3.2 长果型西葫芦种子与果实形状的相关性
    3.3 西葫芦制种技术优化
        3.3.1 制种技术对西葫芦种子产量指标的影响
        3.3.1.1 不同处理对西葫芦单果种子数的影响
        3.3.1.2 不同处理对种子西葫芦百粒重的影响
        3.3.1.3 不同处理对单果种子产量的影响
        3.3.1.4 种子产量指标因素各水平间多重比较
        3.3.2 制种技术对西葫芦种子质量指标的影响
        3.3.2.1 不同处理对西葫芦种子发芽率的影响
        3.3.2.2 不同处理对西葫芦种子发芽势的影响
        3.3.2.3 不同处理对西葫芦种子发芽指数的影响
        3.3.2.4 不同处理对西葫芦种子活力指数的影响
        3.3.2.5 种子质量指标因素各水平间多重比较
4 讨论
    4.1 西葫芦种子形状遗传模型
    4.2 长果型西葫芦种子与果实形状的相关性
    4.3 西葫芦制种技术优化
    4.4 试验中发现的问题
5 结论
    5.1 西葫芦种子形状遗传模型
    5.2 长果型西葫芦种子与果实形状的相关性
    5.3 西葫芦制种技术优化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论文发表情况

(3)白菜薹新品种选育基础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2 文献综述
    2.1 杂种优势概述
        2.1.1 杂种优势的研究概况
        2.1.2 杂种优势的遗传机制
        2.1.3 杂种优势的度量
    2.2 配合力分析概述
        2.2.1 数量遗传学的研究进展
        2.2.2 配合力分析的作用
        2.2.3 配合力的分析方法
    2.3 数学统计方法在产量构成因素分析中的应用
        2.3.1 方差分析
        2.3.2 简单相关与回归
        2.3.3 多元回归
        2.3.4 通径分析
    2.4 白菜薹研究与应用进展
        2.4.1 品种选育
        2.4.2 栽培模式
        2.4.3 栽培技术
        2.4.4 其他
3 材料与方法
    3.1 材料
        3.1.1 白菜薹主要数量性状对单株产量的相关及通径分析
        3.1.2 白菜薹单株种子产量构成因素分析
        3.1.3 10个白菜薹自交系的配合力及遗传分析
    3.2 方法
        3.2.1 白菜薹主要数量性状对单株产量的相关及通径分析
        3.2.2 白菜薹单株种子产量构成因素分析方法
        3.2.3 10个白菜薹自交系的配合力及遗传分析方法
4 结果与分析
    4.1 白菜薹数量性状对单株产量的相关及通径分析
        4.1.1 各数量性状的基本统计结果
        4.1.2 各数量性状与单株产量的线性回归关系
        4.1.3 各数量性状相关及逐步回归
        4.1.4 各数量性状与单株产量的通径分析
        4.1.5 决定系数分析及贡献值评价
    4.2 白菜薹单株种子产量构成因素分析
        4.2.1 单株种子产量及其构成性状的相关分析
        4.2.2 构成因素对单株种子产量的多元回归分析
        4.2.3 单株种子产量主要构成因素间的通径分析
        4.2.4 性状主效应和互作效应对单株种子产量的决定系数
    4.3 10个白菜薹自交种的配合力分析
        4.3.1 杂交组合各性状方差分析
        4.3.2 各性状配合力的方差分析
        4.3.3 配合力效应值分析
5 小结与讨论
    5.1 白菜薹数量性状对单株产量的相关及通径分析
    5.2 白菜薹单株种子产量构成因素分析
    5.3 10个白菜薹自交种的配合力分析
致谢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4)南瓜在中国的引种和本土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的依据和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动态
    三、研究方法和资料来源
    四、基本结构与研究重点
    五、创新和存在的问题
第一章 南瓜的起源与传播
    第一节 南瓜在美洲的起源与传播
        一、美洲是南瓜的起源中心
        二、南瓜在欧亚的传播
    第二节 南瓜传入中国的时间和路径
        一、南瓜传入中国的时间
        二、南瓜传入中国的路径
第二章 南瓜的名实与品种资源
    第一节 南瓜名称考释
        一、南瓜的主要名称
        二、南瓜的其他别称
    第二节 南瓜属作物与南瓜品种资源
        一、南瓜与笋瓜、西葫芦
        二、南瓜的品种资源
第三章 南瓜在中国的引种和推广
    第一节 南瓜在全国的引种路线
    第二节 明清民国时期南瓜在各地区的引种和推广
        一、南瓜在东北地区的引种和推广
        二、南瓜在华北地区的引种和推广
        三、南瓜在西北地区的引种和推广
        四、南瓜在西南地区的引种和推广
        五、南瓜在东南沿海的引种和推广
        六、南瓜在长江中游地区的引种和推广
    第三节 新中国成立后南瓜的生产和发展
        一、南瓜在全国的生产概况
        二、南瓜产业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第四章 南瓜生产技术本土化的发展
    第一节 明清时期南瓜栽培技术的积累
        一、播种育苗
        二、定植
        三、田间管理
        四、病虫害防治
        五、采收
    第二节 民国时期南瓜生产技术的改进
        一、选种育种
        二、播种育苗
        三、定植
        四、田间管理
        五、病虫害防治
        六、采收
    第三节 新中国成立后南瓜生产技术的发展
        一、1949-1978年的发展
        二、1979-2014年的发展
第五章 南瓜加工、利用技术本土化的发展
    第一节 明清时期南瓜加工、利用技术的奠基
        一、贮藏
        二、食用
        三、药用
        四、饲用及其他利用方式
    第二节 民国时期南瓜加工、利用技术的改进
        一、贮藏
        二、食用
        三、药用
        四、饲用及其他利用方式
    第三节 新中国成立后南瓜加工、利用技术的发展
        一、1949-1978年的发展
        二、1979-2014年的发展
第六章 南瓜引种和本土化的动因分析
    第一节 自然生态因素
        一、生态适应性
        二、生理适应性
    第二节 救荒因素
        一、南方地区
        二、北方地区
    第三节 移民因素
        一、西南移民潮:“湖广填四川”与“改土归流”
        二、东南棚民潮:“客家棚民”与“江西填湖广”
        三、东北大移民:“招民开垦”与“闯关东”
    第四节 对夏季蔬菜的强烈需求
        一、中国古代夏季蔬菜的品种增加
        二、中国古代夏季蔬菜的品种增加的原因
    第五节 经济因素
        一、南瓜的相对经济优势
        二、南瓜加工、利用的经济优势
        三、南瓜其他利用方式的经济优势
第七章 南瓜引种和本土化对经济社会的影响
    第一节 对救荒、备荒的影响
        一、全国性的救荒影响
        二、六大区的具体救荒影响
    第二节 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一、改变了蔬菜作物结构
        二、影响了农业种植制度
    第三节 对经济的影响
        一、直接南瓜贸易对经济的影响
        二、南瓜子对经济的促进
        三、南瓜众多深加工产品成为经济增长的亮点
        四、南瓜与养殖业发展
第八章 南瓜引种和本土化对科技文化的影响
    第一节 对传统医学的影响
        一、基本性状的描述
        二、同食相忌
        三、具体应用
    第二节 南瓜与文化
        一、南瓜精神
        二、南瓜民俗
        三、南瓜观赏文化
        四、南瓜名称文化
        五、南瓜饮食文化
    第三节 对文学创作的影响
        一、明清时期的文学创作
        二、民国时期的文学创作
        三、新中国成立后的文学创作
结语
附录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5)西葫芦产量性状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和方法
    1.1 试验材料
    1.2 试验方法
    1.3 统计分析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产量性状测定值的次数分布
        2.1.1 单株结果数测定值的次数分布
        2.1.2 单果质量测定值的次数分布
    2.2 单株结果数和单果质量遗传模型
    2.3 产量性状遗传参数估计
        2.3.1 单株结果数遗传参数估计
        2.3.2 单果质量遗传参数估计
3 讨论

(6)西葫芦品种选育及其配套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南瓜育种研究现状及展望
        1.1.1 南瓜种质资源的研究
        1.1.1.1 南瓜种质资源的分类
        1.1.1.2 南瓜的形态学学特性
        1.1.2 南瓜栽培学特性
        1.1.3 南瓜的营养价值
        1.1.4 南瓜的药用价值研究
    1.2 南瓜育种研究现状
        1.2.1 国内外南瓜育种概况
        1.2.2 我国南瓜育种现状
        1.2.2.1 我国南瓜育种研究进展
        1.2.2.2 我国南瓜育种存在的问题
        1.2.2.3 南瓜育种的前景
    1.3 本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2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材料
    2.2 材料的来源
        2.2.1 从市场搜集国内的地方品种
        2.2.2 从现有品种分离
    2.3 试验地要求
3 结果与分析
    3.1 加代技术研究
    3.2 西葫芦种质特征及主要性状遗传规律
    3.3 综合性状优良亲本材料的选育
        3.3.1 亲本选育过程
        3.3.1.1 优良品种的自交分离
        3.3.1.2 多代稳定单系特征特性的观察记载
        3.3.2 组合选配
    3.4 一代杂交种的选育
    3.5 淄葫一号、淄葫三号西葫芦栽培技术
    3.6 新种质材料的制种技术研究
        3.6.1 不同种子产量构成因素对种子产量的影响
        3.6.2 播期对种子千粒重及产量的影响
        3.6.3 不同授粉时间对结实率的影响
        3.6.4 制种技术
        3.6.4.1 选好制种基地、确定适宜播期
        3.6.4.2 营养钵培育适龄壮苗
        3.6.4.3 适时覆膜定植、适当增加密度
        3.6.4.4 适时人工授粉、提高制种产量
        3.6.4.5 加强肥水管理、注意防治病虫害
        3.6.4.6 适时收获、后熟,保证丰产丰收
4 讨论
    4.1 南瓜育种材料的创新
    4.2 南瓜制种的基本要求及关键技术
    4.3. 南瓜种质资源创新育种研究存在的问题
5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硕士专业学位论文内容简介及自评

(7)西葫芦熟性性状主基因—多基因遗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2 试验方法
    1.3 统计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熟性性状测定值的次数分布
        2.1.1 第1雌花节位测定值的次数分布
        2.1.2 始花期测定值的次数分布
    2.2 熟性性状遗传模型
        2.1.1第1雌花节位性状遗传模型
        2.2.2 始花期性状遗传模型
    2.3 熟性性状遗传参数估计
        2.3.1 第1雌花节位遗传参数的估计
        2.3.2 始花期遗传参数的估计
3 结论与讨论

(8)西葫芦新品种露地栽培比较试验(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品种
    1.2 试验设计
    1.3 试验实施
    1.4 测定内容及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生育期
    2.2 植物学性状
    2.3 产量
    2.4 抗病性
3 结论与讨论

(9)西葫芦DH群体主要农艺性状分离的初步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DH群体几个数量性状的分离变异分析
    2.2 DH群体几个质量性状的分离变异分析
    2.3 DH群体不同自交世代主要农艺性状比较
3 讨 论
    3.1 西葫芦胚囊植株DH群体分离变异特点
    3.2 西葫芦DH群体用于遗传分析的可行性及优越性
    3.3 关于适宜进行遗传分析的DH群体规模

(10)丝瓜主要农艺性状的遗传效应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1 文献综述
    1.1 丝瓜遗传育种的研究现状
        1.1.1 种质资源的研究利用
        1.1.2 新品种选育研究进展
        1.1.3 遗传育种理论研究及相关基础研究
        1.1.3.1 国内学者的研究概况
        1.1.3.2 国外学者的研究概况
        1.1.4 生物技术的应用研究
        1.1.5 存在的问题
        1.1.6 展望
    1.2 瓜类蔬菜主要经济性状遗传特性的研究概况
        1.2.1 主要经济性状的遗传特性研究
        1.2.2 主要经济性状的相关性研究
    1.3 利用数量性状遗传分析指导植物育种的研究进展
    1.4 植物性状的遗传效应分析方法
    1.5 相关分析
    1.6 通径分析
2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2.1 研究的目的
    2.2 研究的意义
3 材料与方法
    3.1 试验材料
    3.2 试验方法
        3.2.1 组合的配制
        3.2.2 田间试验设计
        3.2.3 田间农艺性状调查的方法及标准
        3.2.4 质量性状的观察
        3.2.5 品质性状的测定与方法
        3.2.5.1 可溶性蛋白含量的测定
        3.2.5.2 干物质含量的测定
        3.2.5.3 可溶性糖含量的测定
        3.2.5.4 抗坏血酸(维生素C)含量的测定
        3.2.6 统计及遗传分析方法
4 结果与分析
    4.1 丝瓜主要质量性状遗传效应分析
        4.1.1 丝瓜果实皮色遗传规律分析
        4.1.1.1 P5和P6组合的六个遗传世代果实皮色遗传规律分析
        4.1.1.2 P8和P7组合的六个遗传世代果实皮色遗传规律分析
        4.1.1.3 P3和P6组合的六个遗传世代果实皮色遗传规律分析
        4.1.2 丝瓜果实表皮条纹遗传规律分析
        4.1.3 丝瓜果实表皮光滑度遗传规律分析
        4.1.4 丝瓜种子颜色遗传规律分析
    4.2 丝瓜田间主要数量性状的分析
    4.3 丝瓜不同组合田间主要数量性状的分析
        4.3.1 P3和P6亲本及其世代田间主要数量性状的分析
        4.3.2 P5和P6亲本及其世代田间主要数量性状的分析
        4.3.3 P8和P7亲本及其世代田间主要数量性状的分析
    4.4 丝瓜主要数量性状的差异性分析
        4.4.1 丝瓜亲本自交系差异显着性分析
        4.4.2 丝瓜亲本及其各个世代平均数的遗传分析
        4.4.3 丝瓜田间性状的群体遗传参数分析
    4.5 丝瓜主要品质性状的分析
    4.6 丝瓜不同组合主要品质性状的分析
        4.6.1 P3和P6亲本及其世代品质性状的分析
        4.6.2 P5和P6亲本及其世代品质性状的分析
        4.6.3 P8和P7亲本及其世代品质性状的分析
    4.7 丝瓜主要品质性状的差异性分析
        4.7.1 丝瓜亲本自交系品质差异显着性分析
        4.7.2 丝瓜亲本及其各个世代品质性状平均数的遗传分析
    4.8 丝瓜遗传效应值的估计
    4.9 丝瓜主要农艺性状的相关分析
        4.9.1 产量与其它农艺性状的遗传相关分析
        4.9.2 果实性状间的遗传相关分析
        4.9.3 品质性状间的遗传相关分析
    4.10 丝瓜主要农艺性状的通径分析
        4.10.1 丝瓜总产量与13个农艺性状的通径分析
        4.10.2 丝瓜可溶性蛋白与14个农艺性状的通径分析
5 结果与讨论
    5.1 丝瓜质量性状的遗传规律
    5.2 丝瓜主要农艺性状的分析
        5.2.1 丝瓜田间数量性状的遗传差异
        5.2.2 丝瓜品质性状的遗传差异
    5.3 丝瓜主要农艺性状的遗传分析
        5.3.1 丝瓜田间农艺性状的群体遗传参数估计
        5.3.2 丝瓜农艺性状的遗传效应值的估计
    5.4 丝瓜的相关分析
    5.5 丝瓜的通径分析
6 结论
参考文献
在校期间发表文章
致谢
图版

四、西葫芦杂种一代产量性状优势表现及相关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西葫芦雌核离体培养条件的优化及植株再生[D]. 宋金亮. 河南农业大学, 2018(02)
  • [2]西葫芦种子形状遗传分析及制种技术优化[D]. 赵天波. 山东农业大学, 2016(03)
  • [3]白菜薹新品种选育基础研究[D]. 吴湖龙. 长江大学, 2016(02)
  • [4]南瓜在中国的引种和本土化研究[D]. 李昕升. 南京农业大学, 2015(06)
  • [5]西葫芦产量性状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分析[J]. 陈凤真. 华北农学报, 2011(03)
  • [6]西葫芦品种选育及其配套技术研究[D]. 王敬民. 山东农业大学, 2011(08)
  • [7]西葫芦熟性性状主基因—多基因遗传分析[J]. 陈凤真. 中国蔬菜, 2011(06)
  • [8]西葫芦新品种露地栽培比较试验[J]. 史高川,杨印斌,张战备. 现代农业科技, 2011(03)
  • [9]西葫芦DH群体主要农艺性状分离的初步分析[J]. 谢冰,王晓云,王秀峰. 西北农业学报, 2010(11)
  • [10]丝瓜主要农艺性状的遗传效应分析[D]. 何志俊. 华中农业大学, 2010(06)

标签:;  ;  ;  ;  ;  

第一代西葫芦杂交种产量性状优势表现及相关性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