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集矿山塌陷区治理现状及评价

辛集矿山塌陷区治理现状及评价

一、新集矿塌陷区治理现状与评价(论文文献综述)

张海涛[1](2021)在《淮南煤田奥陶系古岩溶成因机理及预测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华北煤田奥陶系碳酸盐岩内古岩溶十分发育,成为岩溶水储存和运移的主要场所与通道。目前,矿山对奥陶系岩溶研究多集中于含水层富水性和渗透性,缺乏对古岩溶发育特征及其成因机理研究,致使矿山开采过程中岩溶水患预测不准、岩溶水害时有发生。淮南煤田位于华北板块东南缘,为一 NWW展布的对冲式断褶构造带,地质及水文地质条件极为复杂。随着煤田逐渐向深部开采,奥陶系岩溶水害威胁程度日趋严重,古岩溶研究工作已迫在眉睫。因此,系统开展淮南煤田奥陶系古岩溶发育特征、分布规律及成因机理研究,不仅对淮南煤田及类似水文地质条件矿区的深部煤炭资源开采过程中岩溶水害防治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而且对进一步认识华北地区奥陶系古岩溶的形成与演化也具有深远意义。本文以岩溶地质学、水文地质学、古地理学、沉积学、构造地质学和岩石力学等多学科交叉理论为指导,采用野外调查、岩芯观测、薄片鉴定、室内实(试)验、数值模拟、模型预测、地质统计分析等方法与手段,对淮南煤田奥陶系古岩溶发育特征、演化过程及其成因机理等方面开展了系统深入研究,并对古岩溶发育程度进行了预测。取得主要成果和认识如下:(1)系统研究了淮南煤田奥陶系古岩溶的发育特征、充填特征和分布特征:①淮南煤田奥陶系碳酸盐岩中主要发育有溶孔、裂缝、溶洞和岩溶陷落柱等四种古岩溶,且以裂缝和溶洞为主;②裂缝和大溶洞多为充填型,半充填和未充填型次之,小溶洞多为半充填型,其次是未充填型,全充填型最少;③裂缝、大溶洞和岩溶陷落柱主要沿着断层带分布,在垂向上具有明显的分带性。(2)确定了淮南煤田奥陶系古岩溶的形成期次、形成时间、形成环境和侵蚀性流体来源:①沉积岩溶形成于早奥陶世到中奥陶世,主要发生在海平面附近,是海水和大气降水共同溶蚀作用的结果;②风化壳岩溶形成于晚奥陶世到早石炭世,主要与大气降水的长期淋滤作用有关,在奥陶系地层顶部形成了风化壳孔缝洞系统,且垂向上存在明显的“四带”结构,即地表残积带、垂直渗流带、水平潜流带和深部缓流带;③压释水岩溶形成于中石炭世至早三叠世,发生在地下中高温、埋藏封闭环境中,其形成主要与上覆石炭-二叠系地层在成岩压实过程中释放出有机酸和酸性压释水有关;④热液岩溶发生在晚三叠世至晚白垩世期间的地下高温、深埋环境中,其形成主要与地下深部的岩浆热液活动有关;⑤混合岩溶形成于早白垩世至晚古近纪,发生在潘集和陈桥背斜的碳酸盐岩露头区的断裂带周围,其形成主要是大气淡水与深部地层水以及热液流体的混合溶蚀作用有关。(3)系统阐述了碳酸盐岩岩性、岩层结构、侵蚀性流体、断裂构造、古地貌与古水文、岩浆活动、以及岩溶作用时间等因素对淮南煤田奥陶系古岩溶发育的控制作用:①溶蚀试验表明,淮南煤田奥陶系碳酸盐岩溶蚀能力由强到弱依次为灰岩>角砾灰岩>白云质灰岩>泥质灰岩>灰质白云岩>白云岩;②水文地球化学模拟发现,侵蚀性流体溶蚀能力主要受流体温度、酸性气体成分(包括CO2和H2S等)和压力、以及混合流体比例等控制;③多期构造运动数值模拟结果表明,早燕山期和晚燕山期的断裂构造对淮南煤田奥陶系古岩溶发育起着重要作用,研究区中部地区是拉张裂缝和古岩溶发育的最佳位置;④奥陶系风化壳古地貌与古水文控制着奥陶系古岩溶的垂向发育特征,基岩风化面古地貌与古水文控制着奥陶系含水层的富水性和渗透性;⑤岩浆活动和岩溶作用时间对淮南煤田奥陶系古岩溶的形成和演化也起着重要作用。(4)以淮南煤田岩溶陷落柱为研究对象,推导出圆台形顶板塌陷判据公式,模拟分析了岩溶陷落柱基底溶洞和顶板塌陷的形成与演化过程,揭示了岩溶陷落柱形成机理。淮南煤田岩溶陷落柱的形成主要与晚三叠世至古近纪的热液溶蚀和混合溶蚀有关,印支期和早、晚燕山期形成的断裂构造、岩浆活动和碳酸盐岩半暴露区对淮南煤田岩溶陷落柱的形成与演化起到了关键作用。(5)建立了 GIS-AHP耦合模型,预测了淮南煤田奥陶系古岩溶发育程度及其平面分布:淮南煤田奥陶系古岩溶发育程度整体为中等~极强,仅西北、西南和东北部分地区奥陶系古岩溶发育程度表现为中等偏弱~弱,古岩溶发育强~极强区域主要集中在中部矿区。通过对比预测结果和区内岩溶陷落柱、奥陶系含水层突(涌)水点实际揭露位置,验证了预测模型、评价指标和指标权重的正确性,为深部岩溶水害防治工作提供了重要参考依据。图[106]表[36]参[327]

杨惠[2](2020)在《采煤塌陷区生态修复工程效益评估及提升策略研究 ——以淮南市谢家集区生态修复工程为例》文中提出人类的发展历程,对能源极具依赖,在大规模开发和利用煤炭资源的进程中,人类获得巨大的经济效益,但是也给人类生活环境带来了恶劣的影响,其中采煤塌陷区如何治理问题日益突出。近几十年,世界各国对矿山废弃地的生态修复工作都进行了全方位的研究,各领域学者也都投入其中,使得生态修复问题成为跨学科的热点问题。淮南为我国主要的煤炭生产基地,矿井关闭后有大量的废弃土地,造成大面积的土地水体污染,以及遗留的大量采矿设备及废弃物。土地复垦及生态修复工作若是不能很好的展开,必将对环境、经济、人居等带来巨大的隐患和危害。本文讨论了采煤塌陷区生态修复效益评估的理论依据。总结出可采用生态经济和循环经济的发展方式,实现采煤塌陷区产业经济、社会、生态环境协调的可持续发展之路。具体通过淮南市塌陷区损毁现状评价、环境影响评价、采地质灾害评价、损毁情况预测等四个方面进行系统的介绍了淮南采煤塌陷区的状况。同时对先前淮南市采煤塌陷区生态修复治理工程进行分析总结出水系、湿地、种养殖业、工业等四种治理改造模式,提出生态修复治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为后续生态修复效益评价工作做准备。运用层次分析法(AHP)将淮南市采煤塌陷区环境分为三层,通过收集调查所得数据构建判断矩阵,求得各层因素所占权重。以淮南市谢家集区A塌陷区为例,通过SWOT、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等七个方面进行分析,得出谢家集区采煤沉陷区生态修复项目建成后,可复绿弃置地155.6公顷,可复绿的城市棕地449.8公顷,可建设城市绿地共1218公顷,每年可实现生态效益25865万元。通过丰富修复理论基础和争取资金支持两个方面的总结,确保采煤塌陷区生态修复工程的顺利进行,降低工程风险;从培育新型产业和促进主导产业转型两个方面,提出塌陷区生态修复后的提升策略,帮助塌陷区尽快恢复经济,促进塌陷区农民再就业,稳定社会和生态环境。图[11]表[8]

王汉斌[3](2020)在《急倾斜多煤层开采诱发覆岩及地表移动规律研究》文中提出急倾斜煤层的地下开采易诱发采空区上覆岩层与地表发生剧烈变形破坏。前人对急倾斜单煤层开采岩层与地表移动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但是,针对急倾斜多层煤开采诱发岩移模式及机理研究仍不充分。因此,亟需研究急倾斜多煤层开采诱发覆岩及地表的变形等力学行为发展演变规律。据此,本文结合力学分析法、相似材料物理模型试验法以及离散元数值模拟法,深入研究了急倾斜多煤层开采诱发岩层移动模式及机理,取得如下成果:(1)通过相似材料物理模型试验与数值模拟分析,揭示了急倾斜多煤层开采诱发岩层移动规律。多层急倾斜煤层开采初期,岩体破坏以顶板的小范围垮落破坏为主;采空区顶板悬漏一定范围后,煤层顶板方向的岩体发生挤入采空区的滑移破坏。在上下岩体垂向压力和已经垮落稳定的破碎岩体的横向力作用下,采空区之间岩柱发生类似多米诺效应的二次复合垮塌。采空区上覆岩层的垮落在时间尺度上有一定的滞后性,此外,采空区覆岩中会出现狭窄空洞,空洞以非线性的运动轨迹在倾斜岩层中向上传播,空洞的尺寸一般在逐渐减小,形态由离层逐渐转变为裂缝。(2)提出了一种基于岩块位移变异系数的受扰动岩体分带准则。该准则基于离散元数值模拟结果,首先将急倾斜煤采空区受扰动岩体划分成若干个小区块,然后根据各个区块内岩块位移的变异系数变化特征确定三带界线及范围,最后建立了急倾斜多煤层采区上覆受扰动岩体的分带准则,实现了急倾斜煤采空区受扰动岩体的带区划分。(3)通过考虑冒落带岩体蠕变的离散元分析,揭示了急倾斜多煤层开采地表残余变形规律。多层急倾斜煤层采空区的地表残余沉降特征曲线一般呈“W”形态,地表塌陷坑边缘处的地表残余变形较大,而塌陷坑中心区域的地表残余变形较小;急倾斜多煤层采空区的活化呈周期性变化,致使地表残余沉降的下沉速度特征曲线通常呈“波浪”形态。

唐文锋[4](2019)在《矿业城市雨水环境行为及资源化利用研究 ——以淮南市为例》文中认为本研究以典型煤炭工业城市淮南为例,通过划分8类功能区和布设大气降水和径流雨水采样点,监测了2015~2016年42场次降雨过程,基于对大气降雨水样pH值、SO42-、N03-、NH4+、Ca2+等阴阳离子以及径流水样中有机污染物、氨氮、总氮、总磷、悬浮固体污染物和重金属Pb等测试分析,研究了淮南市大气降水化学特性及时空分布,揭示了淮南市雨水环境与大气污染的耦合关系,分析了淮南市雨水径流特征污染物积累与冲刷特征,探讨了不同下垫面上雨水径流水质特征,提出了雨水资源化利用对策,初步构建了雨水资源化利用模式。本文研究成果可为淮南市雨水径流污染控制和资源化利用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持。(1)通过对淮南市大气降水和大气污染物的采样分析,得出矿业城市淮南大气降水环境为轻度酸性,其酸型为硫酸型(燃煤型),大气降水中降雨量加权平均总阴阳离子浓度偏高,雨水属严重污染,且雨水化学组分中的主导离子为SO42-、Ca2+、NH4+和NO3-,同时揭示了淮南市大气降水化学特性与大气环境污染之间具有良好的正相关性。(2)通过对淮南市下垫面上沉积污染物和径流雨水采样分析,发现下垫面类型、沉积污染物特性、降雨强度、晴天天数、径流历时是影响淮南市雨水径流水质特征的重要因素;下垫面上不同种类污染物积累量呈现一定的正相关性,SS与其他污染物之间的相关性最为显着,且屋面污染物积累随时间呈线性增长,路面、广场污染物沉积一定时间后便达饱和;不同下垫面上沉积污染物冲刷时均表现出较为明显的初期冲刷效应,降雨前期约40%的降雨量冲刷了约70%的沉积污染物;非渗透下垫面上径流雨水中SS浓度与其他污染物浓度具有良好的正相关性,低影响开发下垫面可有效削减初期雨水径流量和径流面源污染。(3)基于淮南市大气降水和径流雨水的水质特征,设计了预曝气火山岩填料水平潜流人工湿地雨水资源化利用净化系统;基于海绵城市建设的理念,构建了淮南市降雨水量平衡模型,提出了矿业城市雨水资源化利用的技术路线,初步构建5种低影响开发雨水资源化利用模式。图[83]表[41]参[204]

王德高,李江涛,梁文勖[5](2019)在《采煤塌陷区周边土壤典型重金属元素调查与评价》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为了查清毛集试验区采煤塌陷区周边农田土壤重金属元素Cu、Zn、Ni、Cd、Cr和Pb含量与污染水平,选择新集一矿3处(A、B、C处)典型采煤塌陷区周边土壤为研究对象,通过系统采集23个土壤样品,利用火焰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测定6种元素含量,并采用单项污染指数法和综合污染指数法开展重金属污染评价。结果表明:基于元素含量的空间分布规律,得出Cu与Zn、Pb与Cd、Ni与Cr具有相似污染源;土壤重金属二级超标率测定结果表明Cu、Pb、Ni、Cr未超标,而Cd和Zn普遍超标;元素的单项污染指数结果表明Ni含量达到警戒线,Zn达到轻度污染,而Cd达到重度污染; A、B、C处周边农田土壤的综合污染指数高低顺序为A>C>B。研究结果为毛集试验区内开展农用地重金属污染防控与修复提供了技术参考。

贾立斌,袁国华[6](2018)在《凤台县地质环境承载力评价与监测预警》文中认为安徽省凤台县地处平原和丘陵地区,是典型的矿业经济区。影响地质环境承载力的主要因素是地质构造、矿山地质环境和水土质量。本文从地质构造稳定性、采空塌陷风险性和水土质量安全性三个方面对凤台县地质环境承载能力进行了评价与监测预警。结果显示,凤台县地质构造稳定性评价结果为岳张集镇等四个乡镇为稳定区,其他乡镇为次稳定区;采空塌陷风险性评价结果为岳张集镇等九个乡镇为高风险区,刘集镇为中风险区,其他乡镇为低风险区;水土质量安全性评价结果为超载。预警结果显示,桂集镇等三个乡镇为巨警,岳张集镇等六个乡镇为重警,刘集镇为轻警,其他乡镇为无警。根据评价结果开展了成因分析,提出加强采空塌陷的调查评价与监测预警管理、加快推进塌陷区综合治理、加强水土质量监测与利用管理等对策建议。

朱向南[7](2018)在《淮南市采煤沉陷区综合治理模式及沉陷土地再利用研究》文中认为本文对于淮南市采煤沉陷区综合治理模式和沉陷土地利用展开了研究。通过分析沉陷区地质概况和沉陷特点,市域煤炭企业运营状况,沉陷现状;回顾“十二五”期间淮南市采煤沉陷区综合治理工作历程,尤其是综合治理过程中对于沉陷区群众的搬迁安置情况;发现淮南市采煤沉陷区综合治理工作存在的问题,并利用主题分析法分析产生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根据原因确定“十三五”期间沉陷区综合治理的工作定位;利用借鉴现有的成熟采煤沉陷预测模型,按照“远粗近细原则”的预测“十三五”期间沉陷面积,结合沉陷面积分析研究在该沉陷水平上,采煤沉陷对于区域内主要市政道路、水域水系的影响。在上述理论分析,与实证分析的前提下,划分淮南采煤沉陷区为三个治理分区,根据每个治理分区的煤层开采状况和社会经济现实,确定固废生态利用、沉陷区污水水体生物净化、渔禽-农林联合生产、非稳沉沉陷区林(果)蔬、草、牧动态利用生态复建、湿地净化与生态旅游开发五大主要的治理模式;并结合实际规划沉陷区的基础设施修复与维护工程和失地农民再就业项目;按照理论指导实践的基本原则,确定四个治理分区内各个矿区沉陷土地再利用的基本方向,同时布局沉陷土地再利用项目;以期为淮南市采煤沉陷区综合治理工作提供一定理论和实践借鉴,为淮南市打造资源枯竭性城市转型发展升级,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助推。

李鑫海[8](2017)在《淮南煤矿区塌陷塘重金属污染特征及健康风险评价》文中研究说明本文以淮南矿区六个煤矿区的塌陷塘(两座新矿区、两座中年矿区和两座老年矿区)为主要研究对象,采集六座矿区塌陷塘周边土壤、塌陷塘水体沉积物和塌陷塘水体样品,共计90个样品。通过样品的分析,对塌陷塘周边土壤和塌陷塘水体沉积物重金属含量的特征、重金属在不同介质中的浓度分布与其理化性质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采用污染负荷指数法、地积累指数法和潜在生态危害指数对塌陷塘周边土壤和其水体沉积物中重金属的污染情况进行评价;采用单因子指数法、内梅罗综合指数法对塌陷塘水体中重金属的污染情况进行综合分析,应用USEPA推荐的模型对水体中重金属进行健康风险评价。主要有以下结论:(1)塌陷塘周边土壤和水体沉积物中重金属的含量的平均浓度低于淮南土壤的背景值和国家标准土壤二级标准,只有沉积物中重金属Mn的平均浓度在部分样本中略高于淮南的土壤背景值。在三种不同年限的沉陷区中,除Cr外,其他重金属的浓度均为中年塌陷塘的周边土壤中的含量最高。在土壤重金属中,Cd、Cu、和Zn在不同年限中的土壤中平均含量分布为中矿>老矿>新矿,而Cr、Mn、Ni和Pb在不同年限中的土壤平均含量分布是中年矿>新矿>老年矿。而三个不同时期的塌陷塘水体沉积物中的重金属含量表现为无规律的变化。(2)对于塌陷塘周边土壤,Pb、Cu和Cr相互之间存在显着的相关性,Cu、Cr、Mn和Ni相互之间存在显着的相关性,表明Cu、Cr、Mn、Ni、Pb的来源环境可能相同;对于沉积物而言,Cu、Zn和Ni相互之间存在着显着的相关性,Mn、Ni和Pb相互之间也存在着显着的相关性,加上Pb与Cu也存在显着的相关性,表明Cu、Zn、Ni、Mn和Pb的来源环境可能相同。重金属与理化性质之间的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不同重金属受到不同理化性质的影响。(3)用污染负荷指数法和地累积指数法对周边土壤和水体沉积物中重金属污染状况进行评价,结果表明所有样品的污染程度属于无污染;在生态风险评价中,塌陷塘周边土壤和沉积物样品中Cd的生态危害系数比其它重金属元素的生态危害系数大,表明Cd在塌陷塘沉积物中的污染最大,但其污染程度在生态系数对应的危害程度关系表中属于轻微污染。每个采样点七种重金属的综合生态危害指数RI在关系对应表中属于无污染或轻微污染。(4)采用单因子指数法和内梅罗综合指数法对水体重金属污染状况进行评价的结果显示,Hg的污染指数最高。在六个塌陷塘中,新集二矿的重金属污染情况最为严重。对于健康风险评价结果,六个塌陷塘水体的重金属健康风险都在可承受的范围之内。从健康风险值的计算结果中可以得出,致癌性健康风险对总体的健康风险起了决定性作用。研究结果表明:As和Cr的致癌健康风险值相对较大,Cd最小。图[4]表[33]参[84]。

潘文明,王德高[9](2017)在《淮南市新集一矿采煤沉陷水域重金属元素污染调查评价》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伴随着煤矿企业供给侧改革日益深入,煤矿企业从单一煤炭开采获得经济效益,逐渐转变为对采煤沉陷水域生态环境治理发展生态旅游产业,因此采煤沉陷水域重金属元素现状调查与评价工作将是未来发展的重要方向。选择淮南市新集一矿采煤沉陷水域为研究对象,结合实地现场踏勘,挑选出具有代表性四个沉陷水域(A、B、C和D)进行水样品系统采集。按照地表水国家检测标准,测定出28个水样品中六种重金属元素(铜(Cu)、锌(Zn)、镍(Ni)、镉(Cd)、铬(Cr)和铅(Pb))丰度值。研究成果表明:(1)A区六种重金属污染程度最严重,其次是B区,D、C区则相对较轻;(2)与周边张集煤矿采煤沉陷水域重金属元素丰度值相比,本次研究区重金属元素显着富集;(3)采用单因子指数法计算表明Cd、Cr和Pb元素属于新集一矿采煤沉陷水域潜在危险重金属元素,应引起高度重视,需着重治理。

黄先栋[10](2017)在《高潜水位采煤沉陷耕地报损核减标准与制度设计》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我国拥有丰富的煤炭资源,煤炭是占总储量98%以上的能源资源,同时我国也是世界上第一煤炭生产国和煤炭消费大国,原煤在一次能源生产总量中所占的比例保持在70%以上。然而随着煤炭产量持续提高,煤炭开采中出现了矿区生态环境问题日益严峻、煤粮复合区耕地受损严重、高潜水位采煤塌陷地复垦难度大、地方政府耕地保护压力巨大等一系列问题。目前,我国尚且缺乏高潜水位采煤塌陷耕地报损的研究和相关政策,由于各地区都有严格的耕地保护指标,当地政府为了完成指标,对于已经毁损需要核减的耕地,并没有上报核减和变更用途,导致了大部分矿区耕地的“图、文、现场”的不符,严重影响了国家实时掌握耕地变更情况。人地之间、地矿之间、矿农之间矛盾重重,影响矿区社会安定,制约地矿统筹发展,出台耕地报损核减政策势在必行。本研究在广泛文献查阅与大量资料收集分析的基础上,以高潜水位矿区采煤塌陷耕地为研究对象,采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分析方法,通过大量研究和分析现有政策,发现其存在的不足,阐述耕地报损的必然性,并对耕地核减标准进行认定。进一步设计采煤塌陷耕地报损的政策内容和制定方法;明确采煤塌陷耕地报损的审批办法和程序;制定采煤塌陷耕地报损的相关规范。本文探讨了高潜水位地区因井工开采煤矿导致的耕地破损情况和本区域煤粮复合现状,整理分析了采煤塌陷区的相关耕地保护政策,尤其是积水严重的区域例如山东省、安徽省、和江苏省等,并就当前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和研究;明确塌陷地报损核减政策的内涵,明确规定了采煤塌陷耕地报损的不同对象,确定了耕地非完全交付情况下,塌陷区不同复垦状态的报损原则。从政府、煤炭企业和失地农民三个方面分析了高潜水位矿区采煤塌陷耕地报损工作的必要性;比照灾毁耕地相关政策和生态退耕还林还草还湖政策,以现有相关法律政策的运行效果和执行情况为基础参考,制定出符合高潜水位矿区耕地报损政策。着重介绍政策设计的依据和原则、政策设计的流程、以及政策设计的内容;分析塌陷地报损核减政策的审批制度,从政策审批的运行机制(审批流程、权限和核减方式)、审批所需报备的材料、审批所遵循的原则和标准三个方面进行阐述,另外为了满足管理部门对煤矿区耕地管理、据实报损和审批的需要,创新性提出关于报损核减审批信息化建设的建议,为政策的顺利的实行提供技术保障;明确高潜水位矿区耕地报损核减政策监管的依据和原因,并分析了相关采煤沉陷耕地核减监管部门的组成结构,就实际操作过程中可能存在的违法违纪问题进行了详细的阐述,从过度核减和补偿费用分配两个问题上阐述了政策监管的主要内容和责任追究方式。通过对具体内容的研究,得出主要成果如下:(1)目前现行用地存在报损核减无渠道,耕地保护压力巨大;不完全征收补偿方式,无法解决失地农民社会保障问题;多重税费负担重,煤矿企业资金压力大。(2)报损核减政策作用于确实无法恢复粮食生产能力而复垦为非耕农用地的采煤塌陷稳沉耕地和目前已经达到稳沉条件而未进行复垦治理。(3)报损核减政策设计借鉴灾毁耕地政策和生态退耕政策,设计明确尽可能保护耕地原则和兼顾政府、矿山企业和失地农民三方利益原则,以划分耕地损害等级和确定塌陷耕地报损范围进行报损耕地认定;通过自下而上的层层申报和专家审核,以及自上而下的分批逐级核减、分年度核减和一次性完全核减相结合的方式,从国家宏观层面整体核减采煤沉陷区耕地保有量指标;政府和企业层面进行报损政策补偿;“占补平衡”新举措保障报损耕地平衡;针对过度核减和补偿费分配不合理两大问题进行报损政策监管为主要内容。(4)报损核减的审批应从国家层面加强对规划和计划的宏观管理和调控,并充分放权给地方政府,依赖于信息化手段由地方政府收集报备材料层层申报,以及自上而下的分批逐级核减、分年度核减和一次性完全核减相结合;对今后产生的采煤沉陷地,地方政府提供煤炭开采计划和采煤塌陷地预测结果,经专家论证后由国家根据土地利用规划制定出采煤塌陷耕地核减的年度计划,并将耕地核减指标逐层下达到各地方政府,地方相关部门逐年逐次有计划地进行土地利用变更和调整。(5)通过健全监管机构、完善部门协作和优化监管结构来强化监管部门的职能,对过度核减和补偿费用违法分配使用进行责任追究。

二、新集矿塌陷区治理现状与评价(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新集矿塌陷区治理现状与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1)淮南煤田奥陶系古岩溶成因机理及预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1.2.1 古岩溶
        1.2.2 古岩溶形成期次及其识别方法研究现状
        1.2.3 古岩溶分布规律与控制因素研究现状
        1.2.4 古岩溶识别与预测研究现状
        1.2.5 华北煤田古岩溶研究现状
        1.2.6 淮南煤田岩溶研究现状
        1.2.7 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1.3 研究内容、方法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技术路线
    1.4 论文工作量
2 研究区地质及水文地质概况
    2.1 研究区概况
    2.2 地层与构造
        2.2.1 地层
        2.2.2 构造
    2.3 含水层系统
        2.3.1 新生界松散孔隙含(隔)水层系统
        2.3.2 基岩裂隙-溶隙含水层系统
3 奥陶系古岩溶发育特征
    3.1 奥陶系地层与岩性特征
        3.1.1 地层厚度及结构
        3.1.2 岩性特征
        3.1.3 岩石矿物特征
    3.2 奥陶系古岩溶发育类型及特征
        3.2.1 溶孔
        3.2.2 裂缝
        3.2.3 溶洞
        3.2.4 岩溶陷落柱
    3.3 奥陶系古岩溶充填特征
        3.3.1 充填物类型
        3.3.2 充填特征
    3.4 奥陶系古岩溶分布特征
        3.4.1 平面分布特征
        3.4.2 垂向分布特征
    3.5 本章小结
4 奥陶系古岩溶形成期次确定
    4.1 奥陶系古岩溶形成背景
        4.1.1 奥陶系地层沉积背景
        4.1.2 区域构造演化背景
        4.1.3 岩浆活动
    4.2 古岩溶地球化学特征分析
        4.2.1 样品采集与测试
        4.2.2 碳和氧同位素特征
        4.2.3 微量元素特征
    4.3 古岩溶充填物形成环境分析
        4.3.1 盐度-温度-深度计算
        4.3.2 形成环境分析
    4.4 奥陶系古岩溶形成期次确定
    4.5 本章小结
5 不同期次古岩溶形成环境与发育模式
    5.1 沉积岩溶
        5.1.1 地质背景
        5.1.2 古气候
        5.1.3 古水文
        5.1.4 沉积岩溶发育模式
    5.2 风化壳岩溶
        5.2.1 地质背景
        5.2.2 古气候
        5.2.3 古地貌
        5.2.4 古水文
        5.2.5 风化壳岩溶发育模式
    5.3 压释水岩溶
        5.3.1 地质背景
        5.3.2 古水文地质条件
        5.3.3 压释水岩溶发育模式
    5.4 热液岩溶
        5.4.1 构造运动
        5.4.2 岩浆活动
        5.4.3 热液岩溶发育模式
    5.5 混合岩溶
        5.5.1 地质背景
        5.5.2 古气候
        5.5.3 古地貌
        5.5.4 古水文
        5.5.5 混合岩溶发育模式
    5.6 奥陶系古岩溶演化模式
    5.7 本章小结
6 奥陶系古岩溶发育控制因素
    6.1 地层岩性与结构
        6.1.1 碳酸盐岩岩性
        6.1.2 岩层结构
    6.2 侵蚀性流体
        6.2.1 大气淡水
        6.2.2 地层压释水
        6.2.3 热液流体
        6.2.4 混合流体
    6.3 断裂构造
        6.3.1 构造分期
        6.3.2 古构造应力场数值模拟
        6.3.3 模拟结果分析
        6.3.4 多期构造运动对古岩溶发育的控制作用
    6.4 古地貌与古水文
        6.4.1 奥陶系风化壳古地貌与古水文
        6.4.2 基岩风化面古地貌与古水文
    6.5 岩浆活动
    6.6 岩溶作用时间
    6.7 本章小结
7 淮南煤田岩溶陷落柱形成机理探讨
    7.1 基底溶洞形成过程分析
        7.1.1 溶洞形成机理
        7.1.2 溶洞形成过程数值模拟
    7.2 顶板塌陷过程分析
        7.2.1 顶板塌陷力学机制
        7.2.2 顶板塌陷数值模拟
    7.3 岩溶陷落柱形成机理探讨
    7.4 本章小结
8 淮南煤田奥陶系古岩溶发育程度预测
    8.1 预测方法
        8.1.1 层次分析法
        8.1.2 基于GIS的层次分析法
    8.2 预测模型建立
        8.2.1 评价指标体系建立
        8.2.2 评价指标权重确定
        8.2.3 评价指标归一化处理
        8.2.4 综合得分模型建立
    8.3 预测结果分析
    8.4 结果验证
    8.5 本章小结
9 结论与展望
    9.1 结论
    9.2 主要创新点
    9.3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及读研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2)采煤塌陷区生态修复工程效益评估及提升策略研究 ——以淮南市谢家集区生态修复工程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问题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问题
    1.2 相关概念界定
        1.2.1 采煤塌陷区
        1.2.2 采煤塌陷区生态修复
        1.2.3 生态修复效益评估
    1.3 研究内容
    1.4 技术路线
    1.5 研究意义和创新点
        1.5.1 研究意义
        1.5.2 创新点
2 理论及文献综述
    2.1 采煤塌陷区生态修复理论基础
        2.1.1 循环经济理论
        2.1.2 可持续发展理论
        2.1.3 生态经济理论
        2.1.4 产业链理论
    2.2 生态修复效益评估理论基础
        2.2.1 采煤塌陷区生态修复工程效益评价
        2.2.2 效益评价小结
    2.3 文献述评
    2.4 本章小结
3 淮南市采煤塌陷区生态修复实践及问题分析
    3.1 淮南市采煤塌陷区概况
        3.1.1 煤炭资源分布及特征
        3.1.2 煤炭资源开采现状
        3.1.3 煤炭资源总体规划及开采总量调控
    3.2 生态修复实践
    3.3 生态修复问题分析
        3.3.1 塌陷区损毁现状评价
        3.3.2 塌陷区环境影响评价
        3.3.3 采煤塌陷区地质灾害评价
        3.3.4 塌陷区损毁情况预测
        3.3.5 问题分析
    3.4 本章小结
4 淮南市采煤塌陷区生态修复工程效益评估
    4.1 评价方法
    4.2 评价指标权重及数据
        4.2.1 经济效益指标
        4.2.2 社会效益指标
        4.2.3 生态效益指标
    4.3 效益评估——以谢家集区A塌陷区为例
        4.3.1 谢家集区采煤塌陷区生态修复工程SWOT分析
        4.3.2 谢家集区采煤塌陷区生态修复工程效益评估
    4.4 本章小结
5 采煤塌陷区生态修复效果提升策略
    5.1 丰富修复理论基础
    5.2 争取资金支持
        5.2.1 获得组织保障和政策支持
        5.2.2 资金保障
        5.2.3 积极申报项目和争取支持扶助政策
        5.2.4 技术支持
    5.3 培育新兴产业
        5.3.1 培育发展三大新兴产业
        5.3.2 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
    5.4 促进主导产业转型升级
    5.5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及读研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3)急倾斜多煤层开采诱发覆岩及地表移动规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选题背景及选题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1.2.1 急倾斜煤层开采覆岩变形及地表移动规律研究现状
        1.2.2 急倾斜煤层开采受扰动岩体分带研究现状
        1.2.3 急倾斜煤层开采诱发地表残余变形研究现状
        1.2.4 存在问题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及创新点
        1.3.1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1.3.3 创新点
2 工程概况
    2.1 新集煤矿八里塘矿区概况
        2.1.1 自然地理条件
        2.1.2 八里塘矿区地层特征
        2.1.3 矿区构造特征及采区划分
    2.2 八里塘矿区东三采区煤层赋存特征及开采方式
        2.2.1 煤层赋存特征
        2.2.2 煤层开采方式
    2.3 八里塘矿区西一采区煤层赋存特征及开采方式
        2.3.1 煤层赋存特征
        2.3.2 煤层开采方式
    2.4 八里塘矿区西一采区地表移动观测结果
3 急倾斜多煤层开采地表及岩层移动破坏的物理模型试验研究
    3.1 相似材料模拟实验理论基础
    3.2 模型试验方案
        3.2.1 模型试验设计
        3.2.2 模型试验前期准备工作
    3.3 急倾斜多煤层覆岩及地表变形破坏规律分析
        3.3.1 实验现象描述
        3.3.2 覆岩变形破坏分析
        3.3.3 地表移动变形规律分析
    3.4 本章小结
4 急倾斜多煤层开采地表及岩层移动破坏的数值模拟研究
    4.1 离散元数值模型的建立
        4.1.1 离散元数值模拟分析方法简介
        4.1.2 计算模型及边界条件的建立
        4.1.3 模型力学参数的选取
        4.1.4 东三采区煤层数值模拟开采设计
    4.2 急倾斜多煤层开采变形破坏特征
        4.2.1 开采过程中变形破坏特征及力学分析
        4.2.2 开采完成后覆岩及地表最终的破坏形态
    4.3 基于离散元数值模拟的急倾斜煤开采扰动岩体分带研究
        4.3.1 方法概述
        4.3.2 急倾斜采区受扰动岩体分带的依据及各带特征
        4.3.3 基于CV-DEM法的分带准则及应用
    4.4 本章小结
5 急倾斜多煤层开采地表残余变形研究
    5.1 急倾斜煤层开采残余变形机理
    5.2 蠕变模型选取及蠕变参数的反演研究
        5.2.1 3DEC蠕变模型类型的简介
        5.2.2 反演计算模型的建立
        5.2.3 西一采区煤层数值模拟开采设计
        5.2.4 蠕变计算及反演结果
    5.3 急倾斜多煤层开采残余变形规律研究
    5.4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4)矿业城市雨水环境行为及资源化利用研究 ——以淮南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国外研究进展
        1.2.2 国内研究进展
        1.2.3 目前研究存在的不足和问题
    1.3 拟解决的问题、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拟解决的问题
        1.3.2 研究内容
        1.3.3 技术路线
2 样品采集与测试
    2.1 研究区域概况
        2.1.1 地理环境
        2.1.2 气象水文
        2.1.3 矿区类型和分布
        2.1.4 水资源概况
    2.2 样品采集
        2.2.1 大气降水和径流水样采集
        2.2.2 大气污染物采集
    2.3 研究年份降雨特征分析
        2.3.1 2015年降雨特征分析
        2.3.2 2016年降雨特征分析
3 雨水化学特性及时空分布研究
    3.1 大气环境分析
    3.2 雨水化学特性分析
        3.2.1 雨水化学组成分析
        3.2.2 雨水化学特性随降雨历时的变化
    3.3 雨水化学特性空间分布
        3.3.1 大气污染物随空间变化特征
        3.3.2 雨水化学特性的空间分布特征
    3.4 雨水化学特性季节分布
        3.4.1 大气污染物随季节的变化特征
        3.4.2 雨水化学特性的季节分布特征
    3.5 雨水化学特性与大气污染的关系
    3.6 本章小结
4 雨水径流特征污染物的积累与冲刷规律研究
    4.1 径流特征污染物的选定
    4.2 研究下垫面的选取和布设
    4.3 下垫面上污染物积累特征
        4.3.1 下垫面上污染物积累模型
        4.3.2 下垫面上污染物积累特征
    4.4 雨水径流特征污染物的冲刷特征
        4.4.1 雨水径流特征污染物浓度模型
        4.4.2 雨水径流特征污染物冲刷特征
    4.5 本章小结
5 不同下垫面上雨水径流水质特征研究
    5.1 雨水径流水质总体特征
        5.1.1 径流特征污染物浓度的评价方法
        5.1.2 淮南市雨水径流水质分析
    5.2 非渗透下垫面上雨水径流水质特征研究
        5.2.1 径流水质随径流历时的变化
        5.2.2 降雨强度对径流水质的影响
        5.2.3 径流雨水污染物浓度相关性分析
    5.3 低影响开发下垫面上雨水径流水质特征研究
        5.3.1 低影响开发下垫面构造特征
        5.3.2 降雨过程分析
        5.3.3 低影响开发下垫面上径流特征
        5.3.4 低影响开发下垫面径流水质特征
    5.4 本章小结
6 雨水资源化利用技术研究
    6.1 雨水模拟试验
        6.1.1 试验用水与工艺
        6.1.2 试验结果与分析
    6.2 工程实践与分析
        6.2.1 工程概况
        6.2.2 运行效果
        6.2.3 建设效益
    6.3 本章小结
7 雨水资源化利用模式研究
    7.1 雨水资源化利用技术路线
        7.1.1 降雨水量平衡模型
        7.1.2 雨水资源化技术路线
    7.2 雨水资源化利用模式及实践
        7.2.1 城市主城区雨水资源化利用模式及实践
        7.2.2 矿区雨水资源化利用模式及实践
    7.3 本章小结
8 结论与展望
    8.1 研究结论
    8.2 研究创新点
    8.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5)采煤塌陷区周边土壤典型重金属元素调查与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研究区概况
2 土壤样品采集与测试分析
    2.1 土壤样品采集
    2.2 土壤样品测试分析
    2.3 土壤重金属含量评价标准
    2.4 土壤重金属含量评价方法
3 结果与讨论
    3.1 不同重金属元素含量空间分布规律
        3.1.1 Cu元素
        3.1.2 Zn元素
        3.1.3 Pb元素
        3.1.4 Ni元素
        3.1.5 Cd元素
        3.1.6 Cr元素
    3.2 不同塌陷区土壤重金属污染评价
        3.2.1 不同塌陷区周边土壤重金属二级超标率
        3.2.2 不同塌陷区周边土壤重金属单项污染指数
        3.2.3 不同塌陷区周边土壤重金属综合污染指数
4 结论

(6)凤台县地质环境承载力评价与监测预警(论文提纲范文)

1 凤台县地质环境概况
    1.1 地质环境背景
    1.2 地质环境类型与特点
2 地质环境承载状态评价
    2.1 构造稳定性
        2.1.1 断裂活动性
        2.1.2 地震动峰值加速度
        2.1.3 地质构造稳定性评价
    2.2 矿山地质环境
        2.2.1 采空塌陷危险性
        2.2.2 采空塌陷易损性
        2.2.3 采空塌陷风险性评价
    2.3 水土环境
        2.3.1 地下水水质
        2.3.2 土壤质量
3 监测预警评价
    3.1 采空塌陷预警等级判定
        3.1.1 因采空塌陷损毁土地面积
        3.1.2 因采空塌陷直接经济损失
    3.2 水土质量预警等级判定
4 结论与对策建议
    4.1 结论
    4.2 对策建议

(7)淮南市采煤沉陷区综合治理模式及沉陷土地再利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导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
    1.3 研究意义
    1.4 研究方法和研究框架
        1.4.1 研究方法
        1.4.2 研究框架
2 采煤沉陷区综合治理现状及存在问题分析
    2.0 淮南市概况
    2.1 淮南市矿区沉陷地质概况与沉陷特点
        2.1.1 地质概况
        2.1.2 沉陷特点
    2.2 淮南市采煤沉陷区基本情况
        2.2.1 淮南市主要矿井现状
        2.2.2 淮南市采煤沉陷现状
        2.2.3 沉陷对土地生态环境的影响
    2.3 淮南市采煤沉陷区综合治理工作回顾
        2.3.1 采煤沉陷区综合治理工作面临的问题
        2.3.2 采煤沉陷区综合治理工作面临问题的原因
        2.3.3 采煤沉陷区综合治理工作定位
3 采煤沉陷地预测
    3.1 预测的基本原理
    3.2 开采预计参数的确定
    3.3 采煤沉陷预测结果
    3.4 采煤沉陷影响及处理措施分析
4 采煤沉陷区综合治理模式
    4.1 采煤沉陷区综合治理对象
    4.2 采煤沉陷区综合治理基本思路
    4.3 采煤沉陷区综合治理分区
    4.4 淮南市采煤沉陷区综合治理模式
        4.4.1 沉陷区综合治理的重点
        4.4.2 沉陷区综合治理的模式
5 采煤沉陷土地再利用
    5.1 非稳沉矿区沉陷土地再利用
    5.2 相对稳沉矿区沉陷土地再利用
    5.3 稳沉矿区沉陷土地再利用
6 沉陷区基础设施修复与维护工程
7 失地农民就业扶贫规划
    7.1 健全失地农民生活就业保障机制
    7.2 兴办失地农民再就业项目
8 结论与展望
    8.1 结论
    8.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表

(8)淮南煤矿区塌陷塘重金属污染特征及健康风险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坏境中重金属元素污染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2.2 环境中重金属元素生态风险和健康风险评价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目的、内容、技术路线和方法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内容
        1.3.3 研究方法
        1.3.4 技术研究路线
第二章 研究区概况与研究方法
    2.1 研究区概况
        2.1.1 采样区环境概况
        2.1.2 采样区概况
    2.2 样品采集和处理
        2.2.1 土壤样品的采集与保存
        2.2.2 水样的采集与保存
        2.2.3 底泥沉积物的采集与保存
    2.3 样品实验分析
        2.3.1 土壤pH、EC、有机质、总氮、总磷测定
        2.3.2 土壤重金属总量的测定
        2.3.3 质量控制
        2.3.4 数据分析
第三章 矿区塌陷塘周边土壤和沉积物重金属含量特征研究
    3.1 矿区塌陷塘水体沉积物和土壤重金属含量
    3.2 矿区塌陷塘水体沉积物和土壤中重金属含量的相关性分析
    3.3 矿区塌陷塘水体沉积物和土壤重金属含量与理化性质的相关性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矿区塌陷塘周边土壤及沉积物重金属环境质量评价
    4.1 土壤和沉积物重金属污染评价
    4.2 土壤和沉积物重金属污染评价方法
        4.2.1 污染负荷指数法
        4.2.2 地积累指数法
        4.2.3 潜在生态危害指数法
    4.3 土壤和沉积物重金属评价结果分析
        4.3.1 污染负荷指数法结果分析
        4.3.2 地积累指数法分析结果
        4.3.3 潜在生态危害指数法分析结果
        4.3.4 三种重金属污染评价分析对比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淮南部分矿区沉陷区水体重金属环境质量评价
    5.1 水体重金属污染评价
        5.1.1 水体重金属污染评价方法
        5.1.2 塌陷塘水体中主要污染物单因子指标评价
        5.1.3 塌陷塘水体中重金属污染内梅罗综合指数法评价
    5.2 水体中重金属健康风险评价
        5.2.1 健康风险评价分析
        5.2.2 重金属健康风险评价模型
        5.2.3 公式中参数的确定及健康风险评价标准
        5.2.4 结果与分析
        5.2.5 不确定性分析
        5.2.6 结论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创新点
    6.3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及读研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9)淮南市新集一矿采煤沉陷水域重金属元素污染调查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1 研究区概况
2 水样品采集与测试分析
    2.1 水样品采集
    2.2 水样品测试分析
3 结果与讨论
    3.1 不同采煤沉陷水域重金属元素现状
    3.2 不同采煤沉陷水域重金属元素对比和空间分析
    3.3不同沉陷水域重金属元素污染等级评价
        3.3.1 评价模型
        3.3.2 评价结果
4 主要结论

(10)高潜水位采煤沉陷耕地报损核减标准与制度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研究目标与内容
        1.3.1 研究目标
        1.3.2 主要内容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5 本章小结
2 高潜水位矿区采煤沉陷现状及现行政策分析
    2.1 高潜水位矿区分布及煤粮复合情况
    2.2 高潜水位矿区采煤沉陷特征
        2.2.1 耕地塌陷深
        2.2.2 积水面积广
        2.2.3 填充材料缺乏
    2.3 高潜水位矿区现行政策分析
        2.3.1 典型省份采煤塌陷地用地的相关政策
        2.3.2 现行用地政策下存在的问题
    2.4 本章小结
3 耕地报损核减基本内涵及必要性可行性分析
    3.1 耕地报损核减的内涵和意义
    3.2 耕地报损核减的对象
    3.3 耕地报损核减相关原则
        3.3.1 已复垦塌陷耕地报损原则
        3.3.2 未复垦塌陷稳沉耕地报损原则
        3.3.3 未开采或未稳沉耕地报损原则
    3.4 耕地报损核减的必要性分析
        3.4.1 地方政府耕地保护压力空前巨大
        3.4.2 煤炭企业经济负担重
        3.4.3 失地农民缺乏社会保障
    3.5 耕地报损核减的可行性分析
        3.5.1 高潜水位矿区报损核减政策具有现实意义
        3.5.2 高潜水位矿区报损核减政策具有可行性
    3.6 本章小结
4 报损耕地认定和核减标准
    4.1 报损耕地认定
        4.1.1 已治理的塌陷稳沉耕地
        4.1.2 未治理的塌陷稳沉耕地
        4.1.3 未开采或未稳沉塌陷耕地
    4.2 报损耕地核减标准
        4.2.1 标准一:根据遥感影像叠加矿区界线提取常年积水区域直接报损
        4.2.2 标准二:根据矿区位置,充填材料、复垦耕地率等情况进行部分报损
        4.2.3 标准三:根据经济发展、人口数量及耕地面积等因素打折式核减
    4.3 耕地核减的应用案例分析
        4.3.1 研究区概况
        4.3.2 数据来源
        4.3.3 基于核减标准的耕地报损
5 耕地报损核减政策制度设计
    5.1 灾毁耕地相关政策及启示
        5.1.1 灾毁耕地现状
        5.1.2 灾毁耕地报损机制
    5.2 生态退耕还林还草还湖政策及启示
        5.2.1 生态退耕现状
        5.2.2 生态退耕政策
    5.3 耕地报损核减的上报审批制度
        5.3.1“四层级”上报和审批机构
        5.3.2“多数据源”上报和审批信息
        5.3.3“双反馈”上报和审批程序
        5.3.4“多元化”信息平台建设
    5.4 耕地报损核减的监督管理制度
        5.4.1 监管规则
        5.4.2 监管目标
        5.4.3 监管主体和客体
        5.4.4 监管环节与内容
        5.4.5 监管手段
    5.5 耕地报损核减的补偿及其他配套保障制度
        5.5.1 耕地报损核减的补偿保障
        5.5.2 耕地报损核减的土地制度保障
        5.5.3 耕地报损核减的科技保障
        5.5.4 耕地报损核减的其他配套保障
    5.6 本章小结
6 耕地报损核减政策各方利益博弈分析
    6.1 博弈分析的理论基础
        6.1.1 利益相关者界定
        6.1.2 利益相关者收益函数构建
    6.2 各方博弈分析
        6.2.1 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
        6.2.2 地方政府和矿山企业
        6.2.3 矿山企业和农民
    6.3 本章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7.1 研究结论
    7.2 创新点
    7.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在学期间发表学术论文
在学期间参加科研项目

四、新集矿塌陷区治理现状与评价(论文参考文献)

  • [1]淮南煤田奥陶系古岩溶成因机理及预测研究[D]. 张海涛. 安徽理工大学, 2021
  • [2]采煤塌陷区生态修复工程效益评估及提升策略研究 ——以淮南市谢家集区生态修复工程为例[D]. 杨惠. 安徽理工大学, 2020(04)
  • [3]急倾斜多煤层开采诱发覆岩及地表移动规律研究[D]. 王汉斌.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20(08)
  • [4]矿业城市雨水环境行为及资源化利用研究 ——以淮南市为例[D]. 唐文锋. 安徽理工大学, 2019(03)
  • [5]采煤塌陷区周边土壤典型重金属元素调查与评价[J]. 王德高,李江涛,梁文勖. 煤炭科学技术, 2019(02)
  • [6]凤台县地质环境承载力评价与监测预警[J]. 贾立斌,袁国华. 中国矿业, 2018(09)
  • [7]淮南市采煤沉陷区综合治理模式及沉陷土地再利用研究[D]. 朱向南. 安徽农业大学, 2018(04)
  • [8]淮南煤矿区塌陷塘重金属污染特征及健康风险评价[D]. 李鑫海. 安徽建筑大学, 2017(03)
  • [9]淮南市新集一矿采煤沉陷水域重金属元素污染调查评价[J]. 潘文明,王德高. 淮南师范学院学报, 2017(03)
  • [10]高潜水位采煤沉陷耕地报损核减标准与制度设计[D]. 黄先栋.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 2017(05)

标签:;  ;  ;  ;  ;  

辛集矿山塌陷区治理现状及评价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