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谈“妇女解放运动”的语言积累

尹谈“妇女解放运动”的语言积累

一、脞议“妇女解放运动”的语言积淀(论文文献综述)

韩贺南[1](2014)在《新时期中国共产党妇女理论与实践探索》文中研究指明本文的研究问题是改革开放新时期中国共产党妇女理论是什么,妇女运动经历了怎样的实践历程。本文主要运用文献研究方法,具体采用对文献的质性分析方法——扎根理论、诠释学、历史比较研究等,从不同侧面考察这一问题,遵循以下研究路径,首先探究新时期中国共产党妇女理论与实践的理论基础;回溯改革开放30余年中国妇女运动的实践历程;从文本出发,寻找中国共产党妇女理论的基本概念和理论主张,通过历史比较寻找它的历史渊源,即对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妇女理论与实践经验的继承,发现它的创新之处,再通过与西方女权主义的比较认识它的理论特色。主要观点如下:新时期中国共产党妇女理论与实践建立在雄厚的理论基础之上。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坚持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马克思主义历史观,尊重妇女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主体性,努力激发妇女中蕴藏的先进生产力因素;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论,注重在改革开放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实践中,通过组织动员妇女全面参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实践,回应改革开放各个历史时期妇女生存与发展面临的实际问题,通过妇联组织的桥梁与纽带作用,借助国家与社会的力量,通过建立健全保障妇女权益的法律体系,通过男女平等基本国策的贯彻实施,通过将妇女发展纳入社会发展规划等方式,全面推进新时期妇女进一步解放与发展。新时期中国共产党妇女理论继承了毛泽东的妇女解放思想,主要体现为,粉碎“四人帮”以后,在反思“文革”错误的过程中,重申毛泽东妇女解放思想的基本观点,在思想上拨乱反正,在实践上坚持无产阶级妇女解放道路,为新时期中国妇女发展道路的探索打下了坚实的基础。马克思主义妇女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新时期中国共产党妇女理论的重要理论基础。中国共产党试图在全党全社会倡扬马克思主义妇女观,营造男女平等、妇女发展的社会环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理论是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指导理论,新时期中国妇女运动是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直接指导了中国妇女运动实践,成为在这一实践中产生的中国共产党妇女理论的理论基础。新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妇女运动实践,是一个将中国妇女进一步解放与发展纳入改革开放历史进程,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中不断推进男女平等与妇女发展的过程。这个历史进程大致经历了三个历史阶段:20世纪80年代回应改革开放之初性别问题的凸显,以及改革给妇女带来的挑战,一方面依据宪法和相关法律法规保护妇女权益,严厉打击拐卖妇女儿童犯罪行为,向广大妇女进行普法教育;另一方面,着力于通过“四自”、“四有”教育,提高妇女素质,着重于保障妇女的生存权。20世纪90年代,伴随着改革的深入发展,在’95世界妇女大会的推动下,将妇女发展纳入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在妇女发展理念上由20世纪80年代的注重妇女为社会发展做贡献,到关注社会发展给妇女带来的实际利益。20世纪末至新世纪以来,促进不同妇女群体的均衡发展。一方面,汇集社会力量救助特殊群体,着力解决西部女性的生存资源与生殖健康;另一方面,努力改变女性人才的成长环境,促进女性高级人才的成长。在发展理念上,注重社会发展要惠及妇女,强调妇女平等享有发展成果。在促进妇女发展的思路上,着力突破瓶颈问题,借助社会保障体系建立的契机,将惠及妇女的政策纳入社会保障机制。30余年妇女运动实践为新时期中国共产党妇女理论的产生与发展提供了实践基础。新时期中国共产党妇女理论的基本概念是妇女运动、男女平等和妇女发展。最核心概念是男女平等。新时期妇女运动的基本内涵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由妇联组织担任组织者,在组织妇女全面参与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进程中,推动男女平等和妇女发展。男女平等概念主要有两个层面的涵义:一是妇女权利层面,指男女平等依法行使民主权利、平等参与经济社会发展、平等享有改革发展成果,呈现法权、社会参与权、享有成果权“三位一体”的结构。二是男女平等与社会主义的关系,指男女平等是社会主义原则,包括法律政策原则、民主政治原则、家庭关系原则、社会关系原则,男女平等是社会和谐特征。妇女发展是一个动态过程,是党、妇女、国家社会的“三维互动”,推动妇女全面进步的过程。即将“妇女发展工作”作为党的事业的一部分,着重于提高妇女发展自主意识,营造妇女发展环境,促进妇女与男性、与社会同步发展。党、国家、社会、妇女组织、妇女协同运作是新时期中国共产党推动妇女进一步解放与发展的基本框架。在这多维运作的体系中,妇女是自身解放与发展的主体,妇联组织是党和政府、妇女群众之间的桥梁和纽带,党着重于促进政府作为妇女发展的责任主体,着重于营造男女平等、妇女发展的社会氛围,形成系统运作的机制。“融入”与“契合”是中国共产党妇女理论的中层理论,党通过“融入”与“契合”的方式将妇女进一步解放与发展道路具体化,彰显其实践性。通过“契合”的方式,确定中国妇女发展的着力点,即将妇女运动、妇女发展事业“融入”党的事业之中。“融入”显然不是独立,但也不是淹没,而是既融入大局,又保持自己的特殊性,具体表现在维护全体人民总体利益的同时,维护妇女的特殊利益。“契合”即是寻找党的中心工作与妇女发展需求的共同点,以此为切入点着力推动,“融入”与“契合”形成了妇女发展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的运作模式。新时期中国共产党妇女理论是在对中国革命和建设时期的妇女解放理论与历史经验的继承与创新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其继承与创新表现在诸多方面,主要之处在于:首先,是对妇女解放道路的继承与发展,即由劳动解放、民族独立、妇女解放“三角共盟”,到将妇女发展融入“五位一体”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体布局;其次,是妇女发展运作模式继承与创新,将妇联组织的职能由联系党和妇女群众的桥梁到党和政府联系妇女群众的桥梁和纽带,国家政权的社会支柱,凸显政府作为妇女发展的责任主体,开辟党委领导、政府支持、妇联协调、妇女主体、社会参与的运作模式。中国共产党妇女理论与西方女权主义的主要区别首先在于政治诉求的不同,女权主义的政治诉求是以个体权力为核心的妇女的权力;中国共产党妇女理论的政治立场是维护包括妇女在内的全体人民的共同利益。此外,理论范式迥异,包括核心概念、基本问题、问题意识等存在诸多差异。本研究有许多局限,主要表现为,研究方法的局限,本研究主要采用文献研究方法,虽然便于发现理论框架,但缺乏田野调查的分析资料。理论上的局限,中国共产党妇女理论是一个非常难以把握的内容丰富的体系,本研究只从一个侧面提出了自己的观点,管窥蠡测,难以概括中国妇女理论与实践的全貌。许多问题有待学术界深入研究。

尹静[2](2014)在《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女性伦理思想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是妇女自由独立运动的蓬勃发展时期,对中国女性思想的觉醒具有重大的启蒙意义,并且为以后中国的女性解放和发展奠定了基础。本文选取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为中国传统伦理思想变革做出积极努力的三个理论流派(新青年派、东方文化派、早期的马克思主义者)的几位代表人物(胡适、周作人、杜亚泉,李大钊、陈独秀)对他们的伦理思想进行梳理,以管窥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中国伦理思想变迁的历史道路及现代性反思。全文共三大部分:绪论、正文第一章至第五章、结语。绪论介绍了研究的目的意义、研究的现状、中国传统女性伦理的核心内容、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女性伦理的新特征及女性伦理的研究方法。第一章从经济、政治和文化三个方面对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女性伦理革命发生的社会背景进行分析。第二章至第四章主要从传统伦理纲常批判、经济独立、教育、贞操观、婚恋观等方面论述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新青年派代表人物胡适和周作人、东方文化派代表人物杜亚泉、早期马克思主义代表人物李大钊和陈独秀的女性伦理思想。第五章是对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女性伦理思想的现代审视。并从就业、婚姻、教育三个方面对现代社会男女两性的不平等现状进行反思。结语是对论文的总结。

沈菲[3](2013)在《布鲁诺·蒙古齐的设计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对布鲁诺·蒙古齐的设计研究,通过对其整个设计历程,在专业求学、设计职业生涯等阶段过程中,他的设计思想和设计表现手法受到二十世纪的艺术和设计思潮、包豪斯、瑞士国际主义风格和乌尔姆学院的影响,如何借鉴学习、寻找并逐渐形成他个人的设计特色。对布鲁诺·蒙古齐设计特色的研究,探索其设计理念、设计方法、创作过程,从其作品的设计类型与尺寸、图片处理、色彩、编排以及东方艺术的气质等方面作了全面的研究分析。通过论文的研究撰写,洞悉如何通过深思熟虑的理性设计分析、解决设计中的问题以及实现平面设计的功能性,对自己以及当下的平面设计理论及设计实践,具有启示和指导意义。

衣淑艳[4](2013)在《郭璞《山海经注》研究》文中提出在对晋人郭璞的《山海经注》进行研究的过程中,主要使用孟子“知人论世”(《孟子·万章下》)“以意逆志”(《孟子·万章上》)的传统文本解读方法,不仅对郭璞注本进行由外及内的全方位解析,还结合郭璞为人、所处时代及前期文化三个不同维度对郭璞注释特色形成的原因进行归纳、梳理。全文分为前言、正文两部分。前言主要简述本课题的研究史略、研究现状及其研究方法和意义。正文主要分为四个部分:第一章是从外围上对注本进行研究,主要从注释体例及方法两个角度展开论述。研究发现:郭璞主要围绕文字校勘及词语、名物考证两个方面进行注释,主要使用征引古籍、列举实物两种方法。在对郭璞的注释方法进行分析的过程中发现:他不仅注重传世文献,还非常重视新出土的文献,他所征引的诸多文献具有十分重要的文献学、神话学价值;第二章主要分析郭璞《山海经注》的内容特色。研究发现:郭璞注释《山海经》的中心目的有两个:一是证明其真实性,二是突出其神异性。由此,从文本内部展开对郭璞注本的具体阐释,具体包含:“玄学”观念视域下的思辨性、嗜奇爱博的个性、“神人”“圣人”、山川地理等对象的解读。这其中既包含思想上的分析,又包含从不同角度对注文内容的全方位解读。最后,对郭璞注语简洁与形象的语言特色进行分析;在第二章分析的基础上,第三章则主要以郭璞对《山海经》神话的阐释为主要研究对象。首先,通过具体的神话阐释与求证总结郭璞的神话学思想。研究发现:郭璞认为《山海经》中的神话是真实可信的,对此他除了使用征引古籍的方法、引入现实传闻之外,还结合文本内容进行合理演绎、再创造。不仅从哲理上进行合理化论证,还列举各种形式的事实,通过种种形式的论据,为文本的神话真实性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同时,在神话阐释的过程中,郭璞还将神异性内容加入进来,这主要体现在他为文本再创造的神话故事上。其次,结合时代环境与早期神话学深入分析郭璞神话学思想形成的原因。研究发现:晋时“人”的自觉所带来的重“情”、相信鬼神实有、玄学等等社会思想文化潮流无一不对郭璞的神话阐释具有重要指导作用;另外,早期神话历史化、神话哲学化、神话文学化、神话仙话化等神话学思想也均对郭璞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第四章主要关注郭璞《山海经注》的流传及后世影响。郭璞对《山海经》一书的认识对后人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他的《山海经注》无论是在注释内容、注释体例及方法,还是在注释态度上都对后人产生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刘方[5](2012)在《《妇女杂志》女性观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近代中国社会,受西方男女平等思想的影响,爱国志士们面对积贫积弱的中国现状、民族存亡的社会难题时,逐渐认识到女性解放与发展的重要性。但是,倍受中西方文化激荡碰撞、新旧思潮交替冲突的影响,在女性发展的角色定位、平等内涵、实现路径、发展方向等方面,存在着争议与辩论。作为知识分子交流与论战的舞台——《妇女杂志》扮演着女性解放思潮的“引领者”和“宣传者”角色。因此,《妇女杂志》自然而然地成为考察民国时期女性解放与发展问题的一扇“窗户”。在女性发展的角色认知上,《妇女杂志》呈现出来了“男女平等”与“男女有别”的两个女性观本质,由此产生了女性在发展目标上出现了“人”还是“女人”的不同。第一部分,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首先,从选题缘由和选题意义提出了本文论述的问题:从《妇女杂志》入手,透视民国时期女性解放观念的发展与变迁;其次,通过对于近年来研究《妇女杂志》的相关论文与专着的综述,反映目前对于《妇女杂志》研究的现状与成果;再次,在研究视角方面,以《妇女杂志》为研究文本,以性别角色为研究视角;“女性观”的论文选题和女性教育、职业和婚姻三个方面的论述观点,体现了本文的创新点;最后,在研究思路上,以女性为女、为妻、为母的性别角色为线索,通过对女性教育观念、职业观念、婚姻观念的梳理与考察,分析女性观念的特点、原因和评价;在研究方法上采用了文本分析法与内容分析法。第二部分,对《妇女杂志》进行了概括性介绍。《妇女杂志》刊行17年,经历了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国民革命运动等社会大变革,其内容是民国社会急遽变迁的历史缩影,更是研究近代女性群体的重要资料。其生存与发展取决于出身名门、主持得人、取材精审和推销得法等方面的综合因素。商务印书馆是《妇女杂志》出版的平台,编译所是其管理者。在主持方面,一是得益于主编的努力,二是得益于其撰稿执笔群;三是得益于固定的读者群。编辑方针和内容安排的不断变革和创新,使得杂志能够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内容丰富、质量上乘。商务印书馆发行平台的运用、发行专号的推动、读者奖励措施的实行,使得杂志十分畅销。第三部分,女性教育观念方面。首先,简要概述了中国女子教育的观念。传统社会,女子教育局限于男尊女卑的贤内助教育;近代社会以来,逐渐重视和倡导女性学校教育。其次,分析了《妇女杂志》在女性教育观念呈现出来的四种类型:贤妻良母论、职业技能论、男女平等论和女子特质论。再次,分析了女性教育观念的特点。四种类型的女性教育观念在认同女性教育重要性上存在着共同点;在教育缘由、教育内容、教育目标上存在着“男女同教”与“男女分教”的分歧点。最后,分析了男女同教与男女分教观念,在贤妻良母主义的讨论、大学男女同校之争、男女同样教育、教育观念“人性化”与“女性化”等方面的争论。第四部分,女性职业观念方面。首先,简要概述了中国女性职业观念。传统社会中,在职业观上有着“男主外女主内”的特点;近代社会逐渐出现了鼓励女性就业的变化。其次,《妇女杂志》在女性职业观念上存在着三种类型:家庭职业论、社会职业论、性别职业论。再次,分析了其特点。三种类型的女性职业观念在力促女性就业上存在着共同点;在职业与生理、职业与母性等方面存在着“男女同业”与“男女分业”的分歧点。最后,分析了男女同业与男女分业的争论。两者的争论体现在职业与家事、职业与经济独立、女性职业的“人性化”与“女性化”等三个方面。第五部分,女性婚姻观念方面。首先,简要概述了中国女性婚姻观念。传统社会存在着“夫尊妇卑”的婚姻观念,近代社会逐渐主张平等自由、个性解放的婚姻观。其次,《妇女杂志》存在着四种不同类型的女性婚姻观念。包括自由权利论、婚制改良论、性别差异论和离婚保守论类型。再次,分析了其特点。四种类型女性婚姻观念在批判机械婚姻上存在着共同点;在离婚与人道主义、道德标准、人格尊重三个方面存在着“男女同权”与“男女分视”的分歧。最后,通过对于郑振埙婚姻史透出的离婚性别差异和《妇女杂志》关于是否可以与旧式妻子离婚两个方面,集中反映不同论者在“男女同权”与“男女分视”上的争论。第六部分,《妇女杂志》女性观评价。首先,分析《妇女杂志》女性观的本质。其女性观呈现出男女平等与男女有别的两个本质特点,由此导致其发展目标呈现出“人”还是“女人”的差异。其次,阐述了《妇女杂志》的女性观特点。观念理解多元化、性别认知差异化、主导核心男性化、理论基础西方化是其女性观的特点。再次,挽救危亡使命的赋予、新旧思潮冲突的消解是其本质和特点产生的原因。最后,分析了《妇女杂志》女性观的作用。一是引领了女性解放理论的思潮,二是探讨了女性解放的实践难题。女性观是来源于社会客观存在的一种观念意识。研究《妇女杂志》的女性观,不仅可以透视出当时社会对于女性解放与发展的思考;同时,也可以映照出当今社会女性发展问题存在的历史渊源,为当今女性解放与发展提供有益的借鉴。

孔令菲[6](2009)在《《妇女生活》办刊特色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河南省妇女联合会主管主办的社科类综合文化生活期刊《妇女生活》自1982年3月创刊以来,一直坚持“向社会宣传妇女,向妇女宣传社会”的办刊宗旨和“读者至上,质量第一”的办刊方针,积极宣传党的妇女政策和妇联工作,坚持“高格调、高品味”的办刊风格,在读者中产生了良好的反响,成为河南省深受读者喜爱的品牌刊物,高居全省期刊发行量的榜首。本论文运用期刊编辑学、大众传播学等理论对《妇女生活》进行分析研究,将其发展历程划分为三个阶段,从办刊理念、栏目建设、品牌栏目等方面分析了它的办刊特色,并通过与《知音》、《家庭》等同类期刊的对比,分析了它的个性特色及其成因,最后针对它现存的主要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论文主体共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妇女生活》的创刊及其发展的三个阶段。为了更好地开展妇女工作,河南省委决定创办《妇女生活》,受到了读者的欢迎。随着时代的发展变化,《妇女生活》也不断地调整刊物宣传报道的重心和着力点。其发展历程大体可以分为“妇联工作的宣传阵地”、“改革开放的舆论阵地”、“社会家庭和婚恋人生的指导阵地”三个阶段。第二部分:《妇女生活》的办刊特色分析。该部分着重从编辑战略、编辑思想等方面分析其清晰明确的办刊理念;从新闻性、实用性、引导性等方面分析其独具特色的栏目建设;从宣传理念、专题策划、专项指导等方面分析其个性鲜明的品牌栏目。第三部分:《妇女生活》与同类期刊的比较分析。《妇女生活》不仅与同类优秀期刊有着对社会焦点问题全方位报道、关注人生万象和情感交流、凸显人性美好等共性,还在办刊定位、情感表达方式、传播效果以及关注问题的角度等方面有着自己的个性特色。这种个性特色的形成,与其成熟稳定的经营理念、与时俱进的办刊方针、目标明确的领导是队伍分不开的。第四部分:《妇女生活》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思考。《妇女生活》存在着传播内容比较单调、传播功能部分缺失、娱乐化倾向明显、受众年龄偏高且城乡发展不均衡等问题,由此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即对刊物内容进行全新定位,坚持文化内涵前提下的大众化,正确利用时尚文化以及挖掘农村消费空间。

邬海静[7](2004)在《灯塔之光——弗吉尼亚·伍尔夫的女性主义思想》文中研究表明弗吉尼亚·伍尔夫以自己的人生经历和创作实践为出发点,凭借着一个女作家敏锐的性别意识,努力探索女性与文学创作的关系。她对传统女性文化与文学的困境进行了反思,指出了女性文学与社会生活的密切联系。伍尔夫积极评价女性文学的实践及理论,发掘女性文学的传统,并开拓了女性文学的主题和形式。她批评传统婚恋模式,推崇姐妹情谊,创造性地提出“双性同体”是文学创作的最佳状态,也是消融男女差异的良好途径的基本观点,在文坛上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和长期热烈的讨论。尤其是她在文学批评方面的超前意识,不仅对当时的女性文学创作有着积极的指导意义,而且也预示了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发展趋势。 本文试图通过梳理弗吉尼亚·伍尔夫的论文、日记、书信、小说中体现出来的女性主义思想,对其女性主义文学批评观念进行较为全面的分析,并考察她对后来西方乃至世界范围内的女性主义文论的影响。

杨发祥[8](2004)在《当代中国计划生育史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计划生育是当代中国历史上关系国计民生的重大事件。改革开放以后,计划生育成为我国的基本国策之一。开展计划生育历史的研究,对中国人口的现代化及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无疑具有重大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除导言和结语外,本文共分九章。 导言部分阐述了选题的缘起和意义、研究现状,简单介绍了基本文献资料,交代了本文涉及的相关概念、研究方法和研究创新。 第一章主要介绍了中国计划生育的历史渊源。包括中国古代的计划生育思想、近代以来的国内外计划生育思想及活动。 第二至第六章分阶段阐述了中国计划生育的发展历程。1949年以来,我国计划生育大体经历了五个较长的发展阶段。第一阶段(1949-1961年),是我国计划生育的提出与论争时期。其中,1949-1953年,是计划生育工作的缺失与提出阶段;1954-1957年,计划生育政策出台与初步开展阶段;1958-1961年,计划生育步入发展的歧路阶段。第二阶段(1962-1970年),是我国计划生育的再起与停顿时期。1962-1965年,是计划生育的提出及其在部分市、县的试点阶段;1966-1970年,计划生育陷于停顿阶段。第三阶段(1971-1978年),是计划生育的勃兴与普及时期。以[71]51号文件的发表为标志,中国计划生育进入实质性的发展时期。第四阶段(1979-1991年),是计划生育的开拓与发展时期。1979-1984年,是计划生育的深入开展和政策调适阶段。1985-1991年,是计划生育规范化与制度化时期。第五阶段(1992年以来),是计划生育的新形势和新探索时期。1992年以后,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的确立,我国步入体制转型时期,计划生育工作适应新形势发展,迎接新的挑战,进行新的调适,逐步摸索出了一套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计划生育工作运行机制,成功地探索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综合治理人口问题的道路。 第七章主要阐述了计划生育在运作实践中相关政策、运作机制及实际效果的地方差异,城乡之间、汉族和少数民族之间、流动人口与常住人口之间、军事单位与非军事单位之间、涉外婚姻与本土婚姻之间等呈现出多层次特征。我国计划生育今后工作的重点和难点仍在农村和流动人口上,这是稳定低生育水平的关键。在本章中,还阐述了我国计划生育的法制化道路。包括“计划生育”被写入宪法和相关基本法律中,计划生育地方性法规和行政法规、部门规章的作用,《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口与计划生育法》的颁布和实施等。 第八章主要阐述计划生育的推行带来的社会变迁,包括计划生育对妇女、儿童、老人及家庭规模、功能和结构类型的影响,计划生育与我国经济发展、生态环境和人口自身可持续发展的相互关系,计划生育与城乡生育观念的转变以及新型生育文化的生长等。 第九章主要阐述计划生育的国际比较、中外交往及国际评价,从而更好地认识中国的计划生育政策及其实施效果与国际环境。 结语主要阐述了中国计划生育的跨世纪回顾与反思,包括中国计划生育的发展轨迹、计划生育的特点与影响、成功经验与存在的问题等,并根据人口与计划生育发展规律和几种可供选择的方案,对我国人口与计划生育发展趋势进行了战略性前瞻与预测。

魏琴[9](2003)在《凌叔华小说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凌叔华是五四时期崛起的“第一代女作家群体”中的代表人物。她独树一帜的小说风格,丰富了中国现代小说的创作经验。本文拟以其小说创作为研究对象,以《花之寺》、《女人》和《小哥儿俩》三部小说集为特例进行分析,探求其小说的思想特色和艺术风格。 论文第一部分简要论述凌叔华生平及其创作概况,并通过分析其笔下的两类人物形象——妇女和儿童,指出其小说在思想方面与同时代其他女作家相比体现出的个性,挖掘其深刻的思想意蕴。 论文第二部分首先简要分析凌叔华小说的“温婉”风格及其形成原因,指出这一风格创造性接受契诃夫及曼斯菲尔德影响的艺术渊源,并论述其小说在叙事风格、结构特色和意境营造等方面所呈现的艺术特色。

张陆一,毕研韬,周永秀[10](2000)在《脞议“妇女解放运动”的语言积淀》文中研究表明本文运用社会语言学的研究方法考察了“妇女解放运动”对英语称呼、词汇及语法诸方面的影响 ,同时还就相关问题与汉语进行了对比

二、脞议“妇女解放运动”的语言积淀(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脞议“妇女解放运动”的语言积淀(论文提纲范文)

(1)新时期中国共产党妇女理论与实践探索(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导语
    一、 研究缘起
    二、 以往国内外对中国共产党妇女理论研究的局限
    三、 研究问题与研究方法
    四、 基本概念与研究框架
    五、 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第一章 文献综述
    一、 20 世纪 80 年代的马克思主义妇女解放理论研究
        (一) 学科视阈下的马克思主义妇女解放理论基本内涵
        (二) “妇女问题”核心概念的基本涵义
        (三) 马克思主义妇女解放理论与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关系
        (四) 妇女受压迫“根源”与“实质”的探究
    二、 20 世纪 90 年代初、中期的马克思主义妇女观研究
        (一) 妇女解放、男女平等核心概念的基本内涵
        (二) 妇女解放的阶段与道路
    三、 20 世纪 90 年代中叶以来的马克思主义妇女理论相关研究
        (一) 男女平等基本国策研究
        (二) 先进性别文化探索
        (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妇女理论建构
    四、 国外相关研究
        (一) 中国妇女组织与妇女工作研究
        (二) 中国共产党与妇女运动关系研究
第二章 新时期中共妇女进一步解放与发展的理论基础
    一、 20 世纪 70 年代末 80 年代初: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中国妇女运动的指导思想
        (一) 重申毛泽东妇女解放思想
        (二) 依据毛泽东思想制定新时期中国妇女运动路线
    二、 20世纪90年代以来:坚持马克思主义妇女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促进妇女发展
        (一) 在全社会倡导马克思主义妇女观
        (二) 围绕党的基本路线,明确中国妇女运动的基本问题
第三章 新时期中国妇女运动的实践历程
    一、 20 世纪 70 年代末——80 年代:保护与自律并举,促进妇女与改革同行
        (一) 20 世纪 70 年代末——80 年代中国妇女运动的时代背景
        (二) 20 世纪 70 年代末——80 年代上半叶中国妇女运动的主题
        (三) 20 世纪 80 年代下半叶妇女运动着力点的转变
    二、 20世纪90年代的中国妇女运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在经济社会发展体系中纳入妇女发展因素
        (一) 20 世纪 90 年代上半叶:将妇女发展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
        (二) 20 世纪 90 年代后期:在“一手抓维权,一手抓发展”框架下的参与与行动
    三、 新世纪以来的妇女运动:突破瓶颈,妇女维权与发展机制化
        (一) 借助社会力量解决贫困妇女生存与生计问题
        (二) 工作重心下移,解决瓶颈问题
第四章 核心概念、基本问题与理论体系
    一、 新时期中国共产党妇女理论概要
        (一) 理论与“范式”
        (二) 新时期中国共产党妇女理论范式
    二、 新时期中国妇女进一步解放与发展的历史方位
        (一) 中国妇女解放与发展的主要成就
        (二) 中国妇女进一步解放与发展的主要问题与原因
    三、 新时期中国共产党妇女理论的基本概念
        (一) 妇女运动
        (二) 男女平等
        (三) 妇女发展
        (四) 妇女解放与妇女问题
    四、 新时期妇女进一步解放与发展的条件与目标
        (一) 妇女进一步解放与发展的基本条件
        (二) 妇女进一步解放与发展的目标
    五、 新时期妇女进一步解放与发展道路
        (一) 多维协同运行
        (二) “融入”与“契合”
第五章 新时期中共妇女理论的继承与发展
    一、 五四时期的理论资源与继承
        (一) 妇女问题的由来与新时期的探源
        (二) 妇女运动阶级分析与新时期的路径选择
    二、 中共早期妇女解放理论框架与传承、创新
        (一) 妇女解放与男女平等基本涵义的承袭与演变
        (二) 中国妇女解放途径:“三角共盟”与新时期的发展道路
    三、 对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妇女理论与实践的继承与创新
        (一) 保障男女平等法律、政策的继承与完善
        (二) 妇联组织桥梁纽带作用的传承与弘扬
        (三) 从“纳入”到“契合”:妇女发展道路对解放道路的继承与创新
第六章 中国共产党妇女理论与西方女权主义比较分析
    一、 马克思主义女性主义
        (一) 马克思主义女性主义概念的内涵与发展阶段
        (二) 马克思主义女性主义的主要观点
    二、 自由主义女性主义与激进女性主义
        (一) 自由主义女性主义的“理性”范畴与基本主张
        (二) 激进女性主义的“性/社会性别制度”
    三、 中国共产党妇女理论与女权主义的主要区别与联系
        (一) 政治诉求的异同
        (二) 理论范式的同殊
结论与讨论
参考文献
后记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相关论文及着作情况

(2)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女性伦理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Content
绪言
    一、研究目的与意义
    二、文献综述
    三、中国传统女性伦理的核心内容
    四、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女性伦理的新特征
    五、女性伦理的研究方法
第一章 五四新文化时期女性伦理革命发生的社会背景
    第一节 经济背景——帝国主义的侵略和民族资本主义的兴起
        一、帝国主义的侵略
        二、民族资本主义的兴起
    第二节 政治背景
    第三节 文化背景
        一、近代资产阶级自由平等思想的影响
        二、人道主义思想的影响
        三、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本章小结
第二章 新青年派的女性伦理思想——以胡适和周作人为例
    第一节 胡适的女性伦理思想
        一、超于良妻贤母——胡适的女子理想人格模型
        二、一个人对另一个人的态度——胡适的贞操观
        三、教育——女子解放的途径
        四、胡适女性伦理思想中其他方面的观点
    第二节 周作人的女性伦理思想
        一、以性科学为武器对传统女性伦理批判
        二、经济独立——女子独立的基础
        三、以科学知识普及为基础的女子教育思想
        四、对周作人女性伦理思想的评价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东方文化派的女性伦理思想——以杜亚泉为例
    第一节 赞美女性与批判封建伦理纲常
    第二节 以恋爱为基础的自由婚姻观
    第三节“培育新国民”的教育救国思想
        一、普及性国民教育
        二、教育体制的改革
    第四节 对杜亚泉伦理思想的评价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早期马克思主义者的女性伦理思想——以李大钊和陈独秀为例
    第一节 李大钊的女性伦理思想
        一、对封建伦理思想的坚决批判
        二、倡导以爱情为基础的婚恋观
        三、女子教育思想
        四、妇女的经济独立
        五、对李大钊女性伦理思想的评价
    第二节 陈独秀的女性伦理思想
        一、封建伦理纲常——封建女性经济不独立的根本原因
        二、德、智、体三者并重的国民教育思想
        三、以个人为基础的婚姻观
        四、对陈独秀女性伦理思想的评价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女性伦理的现代审视
    第一节 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女性伦理思想的现代反思
    第二节 男女平等问题
        一、就业中男女不平等现象
        二、婚姻中的两性不平等
        三、教育中的男女不平等
        本节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学术论文

(3)布鲁诺·蒙古齐的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布鲁诺·蒙古齐概述
第二章 设计思想和设计语言的影响
    2.1 专业求学阶段对他的影响
        2.1.1 瑞士日内瓦学习阶段
        2.1.2 英国伦敦学习阶段
    2.2 艺术和设计思潮的影响
        2.2.1 二十世纪设计思潮
        2.2.2 安东尼奥·博杰里
    2.3 包豪斯对布鲁诺·蒙古齐设计语言和设计形式的影响
        2.3.1 点线面
        2.3.2 色彩
        2.3.3 比例
        2.3.4 字体
    2.4 乌尔姆学院和瑞士国际主义风格的影响
        2.4.1 乌尔姆学院
        2.4.2 瑞士国际主义风格
第三章 布鲁诺·蒙古齐的设计特色
    3.1 设计类型与尺寸
    3.2 图片处理
        3.2.1 物影摄影手法的运用
        3.2.2 图片的选择——差异性与相似性
        3.2.3 图像结构相关性
    3.3 色彩
    3.4 编排
    3.5 东方艺术的气质
结论
附件:布鲁诺·蒙古齐访谈
参考文献
致谢

(4)郭璞《山海经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前言
    第一节 文献综述
        一、 文本整理方面的研究概述
        二、 神话学方面的文献梳理
        三、 名物考证方面的文献概述
        四、 结论
    第二节 郭璞注《山海经》的价值与意义
        一、 郭璞简介
        二、 郭璞注《山海经》的动机考察
        三、 《山海经注》研究的价值与意义
    第三节 本论文的研究方法
第一章 郭璞《山海经注》的注释体例和方法
    第一节 搜集不同版本进行文字校勘
        一、 校勘字形的种类
        二、 订正文字方法考察
    第二节 引用大量传世文本文献
        一、 引书具体分类
        二、 引文体例
        三、 所引文献的文献学价值
        四、 所引文献的神话学价值
        五、 结论
    第三节 注重出土文献
        一、 征引出土类文献的分类
        二、 征引出土文献的文献学价值
        三、 征引出土文献的神话学价值
    第四节 词语、名物考证方法
        一、 词语、名物的考证特色
        二、 词语、名物的考证方法
        三、 结论
第二章 郭璞《山海经注》的特色
    第一节 “玄学”视域下的“思辨性”
        一、 采取“以道观物”的哲理视角
        二、 具体审视万物之异同
        三、 “化”是事物生成和存在的基本形式
        四、 结论
    第二节 嗜奇爱博的个性与郭璞《山海经》的解读
        一、 对奇物的解读
        二、 “博”:增广异闻
        三、 结论
    第三节 神人、圣人观念的阐释
        一、 “圣人”指向圣德的远古帝王
        二、 圣人的后代多殊类异状之人
        三、 结论
    第四节 山川、地理的解读
        一、 山川“名号”问题的解决
        二、 对山川地理之“实”的关注:增广异闻
        三、 结论
    第五节 语言描写的简洁与形象
        一、 注文的语言特色
        二、 《山海经图赞》的语言特色
        三、 结论
第三章 郭璞笔下的神话及神话学
    第一节 神话的阐释与求证
        一、 征引古籍
        二、 引入现实传闻
        三、 对重复出现神话意象的演绎
    第二节 神话阐释的时代特色
        一、 “情之所钟 , 正在我辈”
        二、 “仙之可学致”
    第三节 早期神话学的文化基因
        一、 神话历史化
        二、 神话文学化
        三、 神话哲理化
        四、 神话仙话化
        五、 结论
第四章 郭璞《山海经注》的流传及对后世的影响
    第一节 郭璞《山海经注》在后世的流传情况
        一、 官、私修书目对郭璞《山海经注》的收录情况
        二、 晋代以后各种《山海经》代表性注本对郭璞注的收录
        三、 结论
    第二节 郭璞注对身后其它重要注本的影响
        一、 对《山海经》文本的认识
        二、 注释内容
        三、 注书方法
        四、 注书体例
        五、 注书态度
        六、 结论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攻读博士期间论文发表情况

(5)《妇女杂志》女性观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
        1.1.1 选题缘由
        1.1.2 选题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论文综述
        1.2.2 着作综述
    1.3 研究视角与创新之处
        1.3.1 研究视角
        1.3.2 创新之处
    1.4 研究思路与方法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方法
第2章 《妇女杂志》概述
    2.1 出身名门
        2.1.1 商务印书馆
        2.1.2 编译所
    2.2 主持得人
        2.2.1 编者群
        2.2.2 执笔群
        2.2.3 读者群
    2.3 取材精审
        2.3.1 编辑方针
        2.3.2 内容安排
    2.4 推销得法
        2.4.1 发行专号
        2.4.2 激励读者
第3章 教育观:男女同教与男女分教
    3.1 中国女性教育观念概述
        3.1.1 传统女性教育观:贤内助教育
        3.1.2 近代女性教育观:倡导学校教育
    3.2 《妇女杂志》教育观念类型
        3.2.1 贤妻良母论
        3.2.2 职业技能论
        3.2.3 男女平等论
        3.2.4 女子特质论
    3.3 《妇女杂志》教育观念特点
        3.3.1 共同点:认同女学之重
        3.3.2 分歧点:男女同教与男女分教
    3.4 男女同教与男女分教观念的论争
        3.4.1 贤妻良母主义的讨论
        3.4.2 大学男女同校之争
        3.4.3 男女同样教育之争
        3.4.4 教育观念的“人性化”与“女性化”
    小结
第4章 职业观:男女同业与男女分业
    4.1 中国女性职业观念概述
        4.1.1 传统女性职业观:男外女内
        4.1.2 近代女性职业观:鼓励就业
    4.2 《妇女杂志》职业观念类型
        4.2.1 家庭职业论
        4.2.2 社会职业论
        4.2.3 性别职业论
    4.3 《妇女杂志》职业观念特点
        4.3.1 共同点:力促女性就业
        4.3.2 分歧点:男女同业与男女分业
    4.4 男女同业与男女分业观念的论争
        4.4.1 职业与家事
        4.4.2 职业与经济独立
        4.4.3 职业观念的“人性化”与“女性化”
    小结
第5章 婚姻观:男女同权与男女分视
    5.1 中国女性婚姻观念概述
        5.1.1 传统女性婚姻观:夫尊妇卑
        5.1.2 近代女性婚姻观:平等自由
    5.2 《妇女杂志》婚姻观念类型
        5.2.1 自由权利论
        5.2.2 婚制改良论
        5.2.3 性别差异论
        5.2.4 离婚保守论
    5.3 《妇女杂志》婚姻观念特点
        5.3.1 共同点:批判机械婚姻
        5.3.2 分歧点:男女同权与男女分视
    5.4 男女同权与男女分视观念的论争
        5.4.1 离婚的性别化差异:郑振埙婚姻史
        5.4.2 尊重女性的男子是否可与不满意的旧式妻子离婚
        5.4.3 婚姻观念的“人性化”与“女性化”
    小结
第6章 《妇女杂志》女性观评价
    6.1 《妇女杂志》女性观本质
        6.1.1 本质之一:男女平等
        6.1.2 本质之二:男女有别
        6.1.3 女性发展目标:“人”与“女人”
    6.2 《妇女杂志》女性观特点
        6.2.1 观念理解多元化
        6.2.2 性别认知差异化
        6.2.3 主导核心男性化
        6.2.4 理论基础译制化
    6.3 《妇女杂志》女性观产生原因
        6.3.1 民族国家建构使命的赋予
        6.3.2 新旧思潮交替冲突的消解
    6.4 《妇女杂志》女性观作用
        6.4.1 引领女性解放理论潮流
        6.4.2 探讨女性解放实践难题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后记

(6)《妇女生活》办刊特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引言
    (一) 选题缘起
    (二) 选题意义
    (三) 文献综述
    (四) 研究方法
一、《妇女生活》的创刊及其发展的三个阶段
    (一) 《妇女生活》的创刊
    (二) 《妇女生活》发展的三个阶段
        1. “妇联工作的宣传阵地”阶段(1982年3月~80年代末期)
        2. “改革开放的舆论阵地”阶段(80年代末期~90年代中期)
        3. “社会家庭和婚恋人生的指导阵地”阶段(90年代中期~至今)
二、《妇女生活》的办刊特色分析
    (一) 清晰明确的办刊理念
        1. 明确的编辑战略:小栏目大读者
        2. 清晰的编辑思想:立足刊物本身,全面提升舆论引导能力
    (二) 独具特色的栏目建设
        1. 关注最新的社会家庭和婚姻人生信息动态
        2. 坚持实用的内容方向
        3. 倡导一种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三) 个性鲜明的品牌栏目
        1. 先进典型期期不离版面
        2. “本期特别关注”形成一道亮丽的风景
        3. 家教类栏目系列化
三、《妇女生活》与同类期刊的比较分析
    (一) 《妇女生活》与《知音》、《家庭》的共性分析
        1. 注重新闻性,关注社会热点,进行全方位报道
        2. 关注情感交流,凸显人性美好
        3. 丰富的栏目内容,共同演绎人生万象
    (二) 《妇女生活》区别于《家庭》、《知音》的个性特色
        1. 办刊定位的不同
        2. 关注问题角度的不同
        3. 传播内容的不同
        4. 情感表达方式的不同
    (三) 《妇女生活》特色形成的原因分析
        1. 成熟的经营理念:打好“三大战役”
        2. 与时俱进的办刊方针:树立“三个意识”
        3. 目标明确的领导队伍:实现“两个效益”
四、当前《妇女生活》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思考
    (一) 《妇女生活》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
        1. 传播内容比较单调—讲不完的婚外情,说不完的明星事,聊不完的悲苦人生
        2. 传播功能部分缺失—文化内涵有所缺失
        3. 追求所谓时尚文化,娱乐化倾向明显
        4. 受众年龄偏高且城乡分布不均衡
    (二) 《妇女生活》的发展对策思考
        1. 全新的内容定位,是《妇女生活》生存与发展的基础
        2. 坚持文化内涵前提下的大众化,是《妇女生活》努力的方向
        3. 正确利用时尚文化,是《妇女生活》提升自我的保证
        4. 挖掘农村消费空间,是《妇女生活》再现辉煌的关键
结语
注释
参考文献
致谢

(7)灯塔之光——弗吉尼亚·伍尔夫的女性主义思想(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第一章 对女性文化与文学困境的反思
    第一节 间断的历史
    第二节 狭窄的视阈
    第三节 单一的体裁
第二章 对“她们自己的文学”的建构与实践
    第一节 传统的清理
    第二节 多元的主题
    第三节 创新的形式
第三章 对爱情、婚姻问题的探索与结论
    第一节 对传统婚姻关系的背弃
    第二节 对姐妹之邦的向往
    第三节 对“双性同体”境界的追求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8)当代中国计划生育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提要
ABSTRACT
导言
    第一节 选题缘起与意义
    第二节 研究现状与文献资料
    第三节 相关概念、研究方法与创新
第一章 中国计划生育的历史渊源
    第一节 中国古代计划生育思想
        一、 控制人口增长的思想
        二、 提高人口质量的思想
        三、 重视人口统计的思想
    第二节 近代以来的计划生育思想
        一、 晚清至五四的人口思想
        二、 欧美节育之风与桑格夫人访华
        三、 五四以后的节育理论与实践
第二章 计划生育的提出与论争(1949-1961年)
    第一节 现实与要求:计划生育提出的起点(1949-1953)
        一、 新中国成立之初计划生育的缺失
        二、 计划生育呼之欲出
    第二节 政策与宣传:计划生育起步的双翼(1954-1957)
        一、 计划生育政策的出台
        二、 计划生育的初步开展
    第三节 论争与批判:计划生育发展的歧路(1958-1961)
        一、 计划生育指导思想的反复
        二、 计划生育实践的艰难行进
第三章 计划生育的再起与停顿(1962-1970年)
    第一节 计划生育的再度兴起(1962-1965)
        一、 计划生育工作环境的重启
        二、 计划生育实践的举步
    第二节 计划生育陷于停顿(1966-1970)
        一、 口头上:“要注意计划生育”
        二、 实际上:计划生育陷于停顿
第四章 计划生育的勃兴与普及(1971-1978年)
    第一节 计划生育体制初成
        一、 生育政策的基本形成
        二、 组织机构的恢复和成立
        三、 计生药具的生产和管理
    第二节 计划生育在城乡的全面推行
        一、 计划生育的全面推行
        二、 人口科学研究的复苏
第五章 计划生育的开拓与发展(1979-1991年)
    第一节 计划生育开始成为基本国策(1979-1984)
        一、 生育政策的导向与调适
        二、 组织机构的日趋健全
        三、 计划生育的深入开展
    第二节 计划生育规范化与制度化(1985-1991)
        一、 计划生育体制走向完备
        二、 制度化运作下计生工作的开展
第六章 计划生育的新形势与新探索(1992年至今)
    第一节 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生育政策与体制建设
        一、 现行计划生育政策的稳定
        二、 计生体制的进一步规范化
    第二节 计划生育工作的新探索
        一、 工作新内容:优质服务
        二、 农村:村级自治
        三、 城市:社区计划生育
        四、 发展道路:综合治理
第七章 中国计划生育的地方差异与法制化道路
    第一节 计划生育在运作实践上的差异
        一、 农村计划生育工作的开展
        二、 少数民族的计划生育工作
        三、 流动人口的计划生育工作
        四、 计划生育的其他差别
    第二节 计划生育的法制化道路
        一、 计划生育被写入宪法及相关法律
        二、 计划生育行政法规与地方性法规
        三、 国家《人口与计划生育法》出台
第八章 计划生育与社会变迁
    第一节 计划生育与家庭
        一、 计划生育与妇女
        二、 计划生育与儿童
        三、 计划生育与老人
        四、 计划生育与家庭发展
    第二节 计划生育与可持续发展
        一、 计划生育与经济发展
        二、 计划生育与生态环境
        三、 计划生育与人口发展
    第三节 计划生育与社会心态
        一、 城镇生育观念的变迁和新型生育文化的初成
        二、 农村生育观念中传统与现代的并存与消长
第九章 计划生育的国际比较、中外交往及国际评价
    第一节 各国生育政策及生育现状比较
        一、 生育政策比较
        二、 生育现状比较
    第二节 计划生育的中外交往与合作
        一、 与国际组织的交往合作
        二、 双边及多边国际交往与合作
        三、 参与其它国际人口活动
    第三节 中国计划生育的国际评价
        一、 国际舆论
        二、 国际人口奖
结语
    第一节 跨世纪回顾与反思:得失分析
        一、 中国计划生育的发展轨迹
        二、 计划生育的特点与影响
        三、 成功经验与存在的问题
    第二节 战略性前瞻与预测:路在何方?
参考文献
附录1: 1949-2002年全国人口出生率、死亡率、自增率、总和生育率、总人口一览表
附录2: 《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口与计划生育法》
后记

(9)凌叔华小说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部分 生平、创作概况及其小说的思想特色
    一 生平及创作概况
    二 时代背景及其作品的时代意义
    三 作品的取材及其思想意义
        (一) “高门巨族的精魂”,女性意识的双重批判色彩
        (二) “心窝上的安琪儿”,儿童成人两相宜的儿童文学创作
第二部分 “淡远若无、秀韵入骨”的艺术风格
    一 作品风格及其形成原因
    二 作品的艺术特色
        (一) 叙事风格
        (二) 结构特色
        (三) 意境营造
结语
注释
参考文献
后记

四、脞议“妇女解放运动”的语言积淀(论文参考文献)

  • [1]新时期中国共产党妇女理论与实践探索[D]. 韩贺南. 东北师范大学, 2014(12)
  • [2]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女性伦理思想研究[D]. 尹静. 黑龙江大学, 2014(11)
  • [3]布鲁诺·蒙古齐的设计研究[D]. 沈菲. 中国美术学院, 2013(04)
  • [4]郭璞《山海经注》研究[D]. 衣淑艳. 东北师范大学, 2013(02)
  • [5]《妇女杂志》女性观研究[D]. 刘方. 吉林大学, 2012(03)
  • [6]《妇女生活》办刊特色研究[D]. 孔令菲. 河南大学, 2009(05)
  • [7]灯塔之光——弗吉尼亚·伍尔夫的女性主义思想[D]. 邬海静. 南京师范大学, 2004(01)
  • [8]当代中国计划生育史研究[D]. 杨发祥. 浙江大学, 2004(03)
  • [9]凌叔华小说研究[D]. 魏琴. 西北师范大学, 2003(03)
  • [10]脞议“妇女解放运动”的语言积淀[J]. 张陆一,毕研韬,周永秀. 山东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0(04)

标签:;  ;  ;  ;  ;  

尹谈“妇女解放运动”的语言积累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