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大冶铁山接触交代铁矿成矿规律及找矿迹象(1964)

湖北大冶铁山接触交代铁矿成矿规律及找矿迹象(1964)

一、湖北大冶铁山接触交代型铁矿床成矿规律与找矿标志(1964)(论文文献综述)

张招崇,李厚民,李建威,宋谢炎,胡浩,李立兴,柴凤梅,侯通,许德如[1](2021)在《我国铁矿成矿背景与富铁矿成矿机制》文中研究表明我国的富铁矿主要类型包括矽卡岩型、沉积变质型、火山岩型(细分为陆相火山岩型和海相火山岩型)和岩浆型铁矿床.本文通过对不同类型铁矿床成矿地质背景的研究,发现沉积变质型铁矿的形成主要受控于大气圈的氧浓度,而其他类型铁矿床的形成均受控于特殊的地质构造环境和深部地质过程.高温高压实验和熔融包裹体研究表明,高温岩浆可以发生液态不混溶形成富铁岩浆,但难以形成纯的磁铁矿矿浆,在富水、高氧逸度条件下可以发生不混溶形成铁磷岩浆;富铁矿是贫矿经去硅富铁、去杂富铁、铁质活化再富集等多期次-多阶段复合叠加改造的结果.按照时间演化可分为不同期次叠加改造型和不同阶段叠加复合型,前者是沉积变质型富铁矿,后者则是与岩浆-热液有关的富铁矿(矽卡岩型、火山岩型和岩浆型).

沈崇辉[2](2020)在《宁芜盆地马鞍山绿松石矿带典型矿床成因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马鞍山绿松石矿带位于长江中下游多金属成矿带宁芜盆地中段。本次工作对该绿松石矿带中大黄山和笔架山典型矿床进行了详细地野外地质调查和室内实验研究,探讨了绿松石矿床成因和成矿过程,旨在丰富和完善绿松石成矿理论。马鞍山绿松石矿带中的绿松石矿床为盆地内玢岩型磁铁矿床的伴生矿床,含磷灰石磁铁矿体(岩)为绿松石矿床的成矿母岩,矿体赋存于高岭石化岩段铁矿体和邻近的围岩辉石闪长玢岩节理裂隙内。绿松石矿床成矿阶段包括假象阶段(绿松石+高岭石矿物组合阶段)和热液阶段(绿松石+石英+黄铁矿+高岭石矿物组合阶段)。绿松石矿石矿物以假象状、结核状和脉状形态产出。绿松石具致密微晶-鳞片状、不规则球粒状、放射纤维球粒状等变胶结构,其结构和结晶程度受成矿方式、杂质矿物和重结晶作用控制。绿松石成矿和胶体重结晶过程中,晶体结构中Fe3+和A13+可形成完全类质同象替代。随绿松石中w(TFeO)增加,颜色由蓝色调向绿色调、黄绿色调变化;当绿松石中w(TFeO)大于w(CuO)时,可划归为绿松石矿物族中的磷铜铁矿(铁绿松石)。与绿松石共生黄铁矿的晶形特征、Co和Ni含量、Co/Ni比值(32-51)和硫同位素值(δ34S=8.3-11.9‰),指示绿松石成矿热液来源于陆相次火山活动形成的火山岩浆热液,热液中的水来源于岩浆水,并混合大气降水。根据绿松石共生矿物组合判断成矿温度约为270℃左右,成矿热液为酸性中低温热液。绿松石和磷灰石主要化学成分均为P205,二者微量元素和稀土元素组成特征近似,表明绿松石成矿物质P来源于成矿母岩(磁铁矿岩)中的磷灰石。与绿松石共生的黄铁矿成因指示成矿物质Cu源于火山岩浆热液。绿松石共生和蚀变矿物指示成矿物质Fe和Al来源于成矿母岩中磁铁矿和钠长石。综合研究认为,马鞍山绿松石矿带中的绿松石矿床为陆相次火山活动形成的中低温热液蚀变交代(充填)成因。中低温热液蚀变交代成矿母岩(磁铁矿岩)发生绿松石矿化,并在成矿母岩和围岩(辉石)闪长玢岩的构造裂隙部位富集成矿。大面积高岭石化和黄铁矿化,地表零星分布的蓝铁矿、银星石等磷酸盐矿物,孔雀石、蓝铜矿等次生含铜矿物是绿松石矿床重要的找矿标志。陆相火山岩建造中玢岩型磁铁矿床发育区域是绿松石矿床的重要的找矿方向。

李建威,赵新福,邓晓东,谭俊,胡浩,张东阳,李占轲,李欢,荣辉,杨梅珍,曹康,靳晓野,隋吉祥,俎波,昌佳,吴亚飞,文广,赵少瑞[3](2019)在《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矿床学研究若干重要进展》文中研究表明新中国成立70年来,中国的矿产资源勘查取得了一系列重大进展,发现了数百个大型超大型矿床,形成16个重要成矿带.这些找矿重大发现为系统开展矿床成因研究、构建矿床模式、总结区域成矿规律和创新成矿理论提供了重要条件.中国的矿床学研究和发展大致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分别是新中国成立之初至20世纪70年代末,改革开放初期至20世纪末,以及21世纪之初到现在.论文首先概述了上述三个历史时期中国矿床学发展的特点和主要研究进展.早期的矿床学研究与生产实际紧密结合,重点关注矿床的地质特征和矿床分类.这一时期虽然研究条件落后,但学术思想活跃,提出了一系列创新的学术观点,建立了多个有重要影响的矿床模式,同时开始将成矿实验引入矿床形成机理的探讨.第二个阶段的一个显着特点是各种地球化学理论与方法被广泛应用于矿床学的研究,大大促进了对成矿作用过程和成矿机制的理解,并在分散元素成矿理论和超大型矿床研究方面取得了重大进展和突破,同时将板块构造引入各类矿床成矿环境和时空分布规律的研究.第三个阶段是中国矿床学与世界矿床学全面接轨并实现成矿理论系统创新的时期.这一时期各种先进的实验分析技术有力支撑了矿床成因的研究,深刻揭示了地幔柱活动、克拉通化、克拉通破坏、大陆裂谷作用、多块体拼合、大陆碰撞等重大地质事件与大规模成矿作用的耦合关系,并在大陆碰撞成矿、大面积低温成矿作用等重大科学问题的研究上取得了原创性成果,产生了重要的国际影响.论文概述了16类重要矿床类型的代表性研究进展,重点介绍了大塘坡式锰矿、大冶式铁矿、铜陵狮子山式铜矿、玢岩型铁矿、铁氧化物-铜-金(IOCG)矿床和石英脉型钨矿的成矿模式,分析了若干重大地质事件的成矿效应,总结了元素地球化学、稳定同位素地球化学、同位素年代学、流体包裹体分析、成矿实验、矿田构造等研究方法对推动中国矿床学发展所起的作用.文章最后简要分析了今后中国矿床学研究的发展趋势和重要研究方向,认为深部成矿作用规律、关键金属元素富集机理、非常规矿产资源、重大地质事件与成矿、超大型矿床等是今后矿床学的重点研究内容,提出要创新矿床学研究方法,加强跨学科交叉研究,使中国的矿床学能逐渐引领世界矿床学的研究,服务矿产资源国家重大需求.

段壮[4](2019)在《山东莱芜地区矽卡岩型铁矿床成矿作用与成矿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位于华北克拉通东部的鲁西莱芜地区是我国最重要的矽卡岩型富铁矿成矿区之一,也是我国平炉富矿的重要产地。莱芜地区中生代侵入岩发育,主要包括矿山、角峪、金牛山和铁铜沟岩体,其中矿山岩体是最重要的成矿岩体。矽卡岩型铁矿床主要产于矿山岩体与中奥陶统碳酸盐岩地层的接触带中,包括大-中型矿床7处,小型矿床3处,累计探明资源储量约5亿吨,占莱芜地区矽卡岩型铁矿总储量的95%以上。前人对该莱芜地区成矿岩体地质特征、控矿构造及矿化特征等开展了大量研究,但对该区成矿岩体的岩石成因、成矿流体组成和演化、成矿时代、膏岩层参与铁矿成矿的方式和机制等关键问题的研究还比较薄弱。针对以上问题,本文以莱芜地区的中生代侵入岩及张家洼大型富铁矿床为主要研究对象,在详细的野外地质调查、岩相和矿相学观察的基础上,开展相关的岩石地球化学、成矿年代学及矿物地球化学研究,深入探讨该区侵入岩的成因、成矿流体演化、膏盐层参与成矿的方式、成岩成矿时代和成矿动力学背景,揭示该区矽卡岩型富铁矿成因机制和关键控制因素。系统的锆石U-Pb定年结果表明,莱芜地区的侵入岩主要形成于130Ma,是华北克拉通破坏峰期的响应。该区几个主要侵入岩体如矿山、角峪、金牛山和铁铜沟等具高Mg#,富集LILE、Pb和LREE,亏损HFSE等微量元素组成特征,并明显富集Sr-Nd同位素,表明其初始岩浆来源于EMI型和EMII型地幔之间的富集岩石圈地幔的部分熔融,并且在岩浆演化过程中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地壳混染;此外,铁铜沟岩体的同位素组成特征显示有少量软流圈物质的加入。莱芜地区富集岩石圈地幔的形成可能与三叠纪时期华南陆壳向华北克拉通俯冲过程中产生的熔体及侏罗纪时期古太平洋向中国东部俯冲产生的板片流体对华北克拉通岩石圈地幔的交代有关。张家洼矽卡岩型铁矿床主要赋存于矿山岩体的闪长质侵入体与中奥陶统碳酸盐岩的接触带、石炭系本溪组与奥陶系地层之间的层间滑动离构造以及接触带与层间构造的复合部位。野外观察和岩相学特征表明,该矿床的成矿作用可以分为钠质交代阶段(钠长石、方柱石)、干矽卡岩阶段(透辉石、镁橄榄石、尖晶石)、湿矽卡岩阶段(金云母、磁铁矿、蛇纹石及少量磷灰石和榍石)、硫化物阶段(黄铁矿)和碳酸盐阶段(方解石),其中湿矽卡岩阶段是主成矿阶段,磁铁矿为主要的矿石矿物。与磁铁矿共生的热液榍石U-Pb年龄为131±4 Ma,与磁铁矿共生的金云母40Ar/39Ar年龄为130±1 Ma,二者在误差范高度吻合,并与矿山岩体的锆石U-Pb年龄(130±1 Ma)完全一致,表明莱芜地区矽卡岩型铁矿床的成岩成矿作用年龄为130 Ma。鲁西北淄博地区召口矽卡岩型铁矿床的石榴石U-Pb年龄为128±3 Ma,鲁西南沂南地区的铜井矽卡岩型Cu-Au-Fe矿床的石榴石U-Pb年龄为126±7–127±3 Ma。这些年龄在误差范围内均与张家洼铁矿床的年龄相似,暗示莱芜地区矽卡岩型铁矿床是鲁西早白垩世130 Ma左右区域大规模成矿作用的产物。综合华北克拉通东部已发表的矽卡岩型矿床及成矿岩体的年龄可知,华北克拉通中、东部的矽卡岩型铁矿成矿作用均爆发于130 Ma,与华北克拉通破坏峰期一致,指示华北地区大规模矽卡岩型铁成矿作用是华北克拉通岩石圈减薄和破坏的响应和产物。为了探讨莱芜地区矽卡岩型铁床成矿流体的演化以及膏岩层参与铁矿成矿的方式和机制,本文对成矿岩体(矿山岩体)中的硫化物和磷灰石以及矽卡岩型铁矿床中不同成矿阶段的热液矿物(钠化-干矽卡岩阶段的方柱石、湿矽卡岩阶段的热液磷灰石和磁铁矿、硫化物和碳酸盐阶段的黄铁矿)开展了系统的矿物学及地球化学研究。结果表明,矿山岩体中的磷灰石具有异常高的Cl含量(可达7 wt.%),暗示与成矿有关的岩浆高度富集卤族元素(尤其是Cl),从而有利于高盐度岩浆流体的出溶。该区成矿岩体中辉石堆晶和不成矿岩体中部分具有原生结构的硫化物硫同位素组成具有典型的岩浆硫特征(δ34S接近于0‰)。钠化-干矽卡岩阶段的方柱石Cl/Br摩尔比值介于565–1094,暗示该阶段的成矿流体以岩浆流体为主。形成于湿矽卡岩阶段且与磁铁矿共生的热液磷灰石具有明显更高的Cl/Br摩尔比值(685–8875),指示该期流体混染了围岩奥陶纪蒸发岩中的岩盐;同时,热液磷灰石的87Sr/86Sr比值(0.70765–0.70903)明显高于成矿岩体的初始87Sr/86Sr比值(0.70645–0.70792),而与奥陶系碳酸盐围岩的同位素组成相似(0.70867–0.70919),也指示该阶段大量围岩物质加入到成矿热液中。张家洼铁矿的磁铁矿具有高Mg特征(MgO含量普遍大于1 wt.%),并且伴生镁铁矿和镁钛矿,指示铁成矿阶段有大量富镁围岩物质的加入。硫化物-碳酸盐阶段的硫化物具有富重硫的硫同位素组成特征(δ34S值整体大于10‰),指示奥陶纪膏盐层中硫酸盐的加入为热液流体提供了大量的硫。同时,大规模富含地层重硫的热液流体叠加交代了该区成矿岩体,使岩体中富含浸染状、细脉状的热液黄铁矿,这些黄铁矿的硫同位素组成与矿石中硫化物阶段的黄铁矿硫同位素组成相近。综上所述认为,奥陶系膏岩层主要以热液流体交代、萃取的方式在湿矽卡岩阶段持续加入到成矿流体系统中;成矿岩体出溶的富氯流体利于铁质出溶和搬运,是成矿的关键因素。

段登飞[5](2019)在《鄂东南阳新岩体周缘矽卡岩型铜多金属矿床地质特征及矿床成因》文中研究指明鄂东南矿集区是长江中下游成矿带七大矿集区之一,区内矿产以铁和铜为主,其次有钼、金、铅、钨、锌等。鄂东南矿集区内几乎所有矿床的形成均与燕山期中-酸岩侵入岩有关,主要矿床类型为矽卡岩型和斑岩型。本文采集了鄂东南地区铜矿床成矿岩体和不成矿岩体。对这些岩体进行了详细的岩相学、主微量分析、Sr-Nd同位素分析,以及原位的矿物主微量分析。另外还选取了三个典型的Cu多金属矿床,详细研的究了这些矿床的矿床地质特征、成矿物质和成矿流体来源。按照岩体在地表出露的面积,可以分为呈岩株状的小岩体和岩基状的大岩体。锆石U-Pb定年表明,成矿小岩体成岩年龄>140Ma,成矿大岩体<140Ma。不成矿岩体也属于小岩体,成岩年龄<140Ma。另外阮家湾矿区新发现的二云母花岗岩锆石U-Pb年龄与阮家湾成矿岩体年龄相近,为142.1±3.2Ma。除新发现的阮家湾二云母花岗岩外,鄂东南地区成矿岩体和不成矿岩体均属于高钾钙碱性,准铝质岩石。所有岩体均具有富集轻稀土(LREE),亏损重稀土(HREE)。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LILE),亏损高场强元素(HFSE)的特征,在蛛网图上有明显的Pb、Sr正异常和Nb、Ta、Ti、P负异常。所有岩体的Sr-Nd同位素值都较为接近,与早白垩基性岩的Sr-Nd同位素值一致。岩石地球化学特征表明鄂东南铜多金属矿床成矿岩体及不成矿岩体起源于下地壳和下伏岩石圈拆沉,拆沉的下地壳和岩石圈导致了软流圈的上涌,下地壳和岩石圈发生部分熔融并与软流圈地幔发生不同程度的混合,最终形成了鄂东南地区的各种基性岩和中酸性岩。岩相学、角闪石BSE图像以及主量元素研究表明鄂东南地区小岩体,无论成矿与否,都在5km处有一个深部岩浆房,浅部就位深度约3km。而鄂东南地区成矿大岩体不存在深部岩浆房,直接在浅部约3km处就位。本文选取铜绿山小岩体详细研究岩浆深部演化历史,发现岩浆在5km处,经历了约40%的角闪石、斜长石和磷灰石的分离结晶作用。经过分离结晶作用,残余岩浆更加富集成矿元素Cu和挥发分元素Cl。由于不成矿岩体和成矿大岩体成矿年龄<140Ma,因此选取二者的磷灰石做对比研究,来探讨成矿的差异。研究发现成矿岩体磷灰石中的Cl,S,Li的元素含量要高于不成矿岩体磷灰石。而且大部分不成矿岩体磷灰石含有流体包裹体,而大部分成矿磷灰石不含有流体包裹体。磷灰石的流体包裹体特征及组分特征表明,不成矿岩体在深部发生了流体出溶,使岩浆中的Cl,S,Li、Cu和Au含量降低,从而对成矿不利。综合对比鄂东南地区成矿岩体和不成矿岩体各方面特征,发现成矿岩体与不成矿岩体在成岩年龄、全岩地球化学组成方面较为相似,在本地区不能作为很好的找矿指标。较高的氧逸度和较浅的就位深度虽然对成矿较为有利,但鄂东南地区岩体大都具有较高的氧逸度和较浅的就位深度。但是经历过矿物分离结晶,且在就位前没有发生流体出溶的岩浆对成矿较为有利。并且磷灰石的Cl、Li、S含量可以作为一个有效的找矿指标,快速的甄别出成矿岩体。父子山矿床进矽卡岩阶段流体包裹体以含石盐子矿物多相包裹体为主,其次为富气两相包裹体,富液两相包裹体。所有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均从405℃变化到>550℃,且均一温度众值>550℃。盐度分为两组,含石盐子矿物盐度约为28.8-42.5wt%NaCl equiv.,富气两相包裹体约为3.7-13.5wt%NaCl equiv.,富液两相包裹体约为17.3-33.1 wt%NaCl equiv.。流体包裹体测温及岩相学特征表明进矽卡岩阶段发生了流体沸腾作用。退矽卡岩阶段、石英-硫化物阶段和碳酸盐阶段均以气液两相包裹体为主,流体温度和盐度依次降低。父子山矿床S同位素变化范围极大,从-3.2到14.6‰。在硫化物结晶早期,S同位素较接近0值,但可能已有部分围岩膏岩层的混染,随着结晶作用的进一步进行,膏岩层混染程度越来越高。因此父子山矿床成矿流体和成矿物质来源主要为岩浆。硫化物在结晶过程中有围岩膏岩层混染的影响。付家山-龙角山矿床进矽卡岩阶段可见大量的含石盐子矿物多相包裹体和气液两相包裹体共存。此阶段流体为NaCl-KCl-H2O体系,不含CO2,具有高温,高盐度特点,温度>550℃,流体分为60-70 wt%NaCl equiv.的高盐度相和15-20 wt%NaCl equiv.的低盐度相。退矽卡岩阶段与进矽卡岩阶段包裹体类型及分布情况类似,此阶段流体可能为NaCl-KCl-H2O体系,均一温度与进矽卡岩阶段相比有所下降,约为350-400℃。进矽卡岩阶段和退矽卡岩阶段都发生了流体沸腾作用,但是仅在退矽卡岩阶段有白钨矿结晶。石英硫化物阶段主要以气液两相和含CO2三相包裹体为主,温度和盐度进一步下降,流体发生不混溶现象。此阶段有大量白钨矿和硫化物沉淀。进矽卡岩阶段,流体以岩浆水为主。随着流体进一步演化,到晚期时有大气降水的混入。付家山-龙角山早期硫化物的S同位素值多分布在0附近,而晚期围岩中的硫化物S同位素值约为-21.3-6.8‰。早期石英-硫化物阶段δ13CV-PDB为-9.1到-6.9‰,晚期石英-硫化物阶段δ13CV-PDB为-14.7到-6.4‰。C和S同位素表明,付家山-龙角山成矿流体仅仅在晚期才混染了围岩的还原型组分。阮家湾矿床进矽卡岩阶段主要富液气液两相包裹体,含少量含石盐子矿物多相包裹体和富气气液两相包裹体。包裹体均一温度为510℃到>550℃。富液两相包裹体盐度约为13.0-22.6 wt%NaCl equiv.。此阶段流体具有高温高盐度特征。退矽卡岩阶段,尽管数量上包裹体以富液气液两相包裹体为主,但也存在大量富气两相包裹体和含石盐子矿物多相包裹体共存的现象。此阶段流体均一温度约为336-473℃,盐度分为两群分别为34.1-42.5 wt%NaCl equiv.和9.0-17.4 wt%NaCl equiv.。此阶段发生了流体沸腾作用,并且有白钨矿沉淀。石英硫化物阶段主要以气液两相和含CO2三相包裹体为主,温度和盐度进一步下降,流体发生不混溶现象。此阶段有大量白钨矿和硫化物沉淀。H-O同位素特征表明成矿流体早期以岩浆水为主,随着成矿作用的进一步进行有大气降水的加入。阮家湾矿床早期硫化物S同位素值多分布在-2‰到+4‰之间,与岩浆硫的范围非常接近。围岩地层中硫化物的同位素变化范围很大,在3‰18‰之间,且从低值到高值均有分布。说明只是到了硫化物结晶晚期才有膏岩层地层混染的影响。

张旭波[6](2018)在《鄂东南矿集区鸡冠咀铜金矿床地球化学及成矿流体特征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鸡冠咀铜金矿床位于湖北省大冶市区西南,是鄂东南矿集区内典型的矽卡岩型矿床,矿床位于矿集区核心位置,成矿条件优越。本文在详细野外地质调查及室内矿相学研究基础之上,运用现代地球化学分析技术、流体包裹体显微测温、并通过电子探针(EMPA)、激光剥蚀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仪(LA-ICP-MS)技术,对其成岩成矿来源及演化、石榴子石的产出特征和成矿流体性质及演化进行系统的研究。取得的主要成果和认识如下:1.鸡冠咀铜金矿床主要与位于阳新岩体西北缘的铜绿山岩株有关,铜绿山岩株岩性主要为石英二长闪长玢岩和石英闪长岩。矿体赋存在三叠系大冶组及其与岩浆岩的接触带及岩体内部碳酸盐岩捕掳体中,矿体形态主要以囊状、透镜状、鞍状、层状为主,中间存在隐爆角砾岩型,往深部逐渐出现斑岩型矿体,矿石主要以交代结构和结晶结构为主,固溶体分解结构及压碎结构也比较发育,矿石构造主要为块状、浸染状、条带状、角砾状构造为主。矿床围岩蚀变普遍发育,其中矽卡岩化、金云母化、碳酸盐化和绿泥石化与成矿关系密切。2.鸡冠咀矿床发育的三期岩体的稀土元素配分模式具有一致性,均表现出轻稀土富集,重稀土亏损,并且轻稀土分异明显,重稀土趋于平缓,表明三期岩浆源区的一致性,都来源于上地幔,这和世界同类岩石的配分模式一致。鸡冠咀矽卡岩的稀土配分模式表现与岩体相似,具有轻稀土富集,重稀土亏损的特点,表明两者在成因上的继承性。但是,在稀土总量和变化趋势上表现出很大的不均一性,表明矽卡岩形成经过了更加复杂的交代反应。矿石稀土配分模式变化多样,总体来说具有明显的Eu异常和Tm异常,表明矿石的形成有更加复杂的热液参与。3.鸡冠咀矿床矽卡岩期分为早期矽卡岩阶段和晚期矽卡岩阶段,其中早期矽卡岩阶段的典型透明矿物为石榴子石、透辉石,晚期矽卡岩阶段主要由绿帘石和绿泥石构成;石英-硫化物期的透明矿物主要由石英和方解石构成。岩相学研究表明石英-硫化物期包裹体数量比矽卡岩期明显较多,流体包裹体类型多样,主要由富液气液两相流体包裹体、富气气液两相流体包裹体和和含子矿物多相流体包裹体构成,另外还有少量的纯液相流体包裹体和纯气相流体包裹体。4.鸡冠咀铜金矿床成矿流体主要为岩浆流体,具有高温、高盐度、强氧化性的特征,矽卡岩期晚阶段磁铁矿的沉淀导致成矿流体氧化性显着降低,铜、金等主要金属矿物进入流体相,以络合物的形式搬运;早期硫化物阶段,温度下降到一定程度后(大约350375℃之间)以硫化物的形式沉淀,形成大量的黄铜矿、黄铁矿、斑铜矿、银金矿等,末期方解石逐步形成,该阶段流体具有中-高温、高盐度、由弱氧化性逐渐转变为还原性;晚期硫化物阶段,主要形成闪锌矿、方解石等中低温矿物,成矿流体的温度和盐度在该阶段显着降低,该阶段一直持续到流体均一温度下降到300℃以下。热液成矿过程趋于结束,进入表生期,主要为矿床的抬升剥蚀以及构造活动对矿体的破坏。5.鸡冠咀矿床中发育的石榴子石可以分为三期:第一期以浅粉红色,细粒致密块状为特点,石榴子石含量大于80%,环带不发育;第二期呈褐红色,中-粗粒结构,自形程度较好,多和晶洞伴生产出,镜下常有环带产出,均质体和非均质体宽度较为杂乱;第三期石榴子石呈粉红色脉状产出于矿床断裂带内,脉内见方解石细脉穿插。对第二期环带石榴子石进行电子探针(EMPA)及激光剥蚀等离子体质谱分析技术(LA-ICP-MS)研究,结果表明,鸡冠咀铜金矿床环带石榴子石为钙铝-钙铁榴石系列,钙铝榴石和钙铁榴石比例相差不大,从内带到外带,FeO、Al2O3的含量呈波动性变化。同时,石榴子石主成分SiO2与CaO含量整体呈正相关关系,反映了其接触交代成因的本质。石榴子石的球粒陨石标准化稀土元素配分模式较为复杂,总体上表现出轻稀土富集,重稀土亏损,并且在轻稀土部分左倾,重稀土部分右倾的倒“V”型配分模式,但是石榴子石的每个点的配分模式存在明显差别,特别是在均质性和不均质性变化较快的石榴子石中更加明显,这反映了该期石榴子石外部环境的剧烈变化,也反映该期石榴子石主要为交代成因。表明矿床形成经历了氧化-还原-氧化的过程,这和前人野外观察结果具有一致性。6.鸡冠咀铜金矿床经历了两个成矿过程:岩浆作用过程和流体演化过程。来源于富集地幔的基性岩浆,在上升过程中经过结晶分异作用逐渐演化为中-酸性岩浆,在距地表大约2km的地方,随着温度和压力显着下降,富含Cu、Au等元素的岩浆流体出溶,岩浆作用过程趋于结束。随后高温、高盐度的岩浆流体与围岩通过接触交代反应生成了石榴子石、透辉石等不含水矽卡岩矿物,流体处于强氧化弱碱性的环境中;退化蚀变阶段,绿帘石、磁铁矿等交代早期形成的石榴子石,为主要硫化物的沉淀奠定基础,这个过程中流体氧化和碱性都逐渐减弱;流体演化到早期硫化物阶段,前期有大量的绿帘石结晶,随后石英伴随着黄铜矿、黄铁矿等主要硫化物结晶,成矿环境由弱氧化趋于中性,到了晚期硫化物阶段方解石和闪锌矿等低温矿物结晶,流体的盐度和密度显下降,成矿过程趋于结束。

杨伟卫,刘冬勤,李洪,王铮,袁红伟,夏丽丽[7](2017)在《鄂州陈盛—集宝庙地区矽卡岩型铁铜多金属矿地质特征及成矿规律》文中提出铁山岩体北东缘陈盛—集宝庙地区分布有多个铁矿、铜铁矿矿床(点),矿床成因类型为接触交代矽卡岩型。通过对研究区地层、构造和岩浆岩的分布以及矿床分布特征的分析,总结了该区矽卡岩型矿床的控矿因素及控矿规律。认为矿床与燕山期闪长岩、石英闪长斑岩侵入三叠系碳酸岩、页岩有关,NW或NE向断裂对成矿岩体、矿床具有重要的控制作用。研究成果为下步地质勘查工作提供一定的参考。

荆德龙[8](2016)在《西天山阿吾拉勒成矿带铁矿成矿作用与成矿规律研究》文中认为由于火山岩型铁矿资源量巨大,并且常常形成富铁矿床,长期以来一直是国内外矿床学研究的热点。我国对火山岩型铁矿床的研究多集中于长江中下游等地区的陆相火山岩型铁矿床,而海相火山岩型铁矿床研究相对较少。近年来随着一系列勘查、研究工作的开展,西天山阿吾拉勒成矿带相继发现和重新评价了包括智博、查岗诺尔、松湖等一系列大-中型海相火山岩型富铁矿床,使该带成为新疆乃至全国重要的大型富铁成矿带之一。同时,该带也成为研究海相火山岩型铁矿床的理想研究对象,针对这些铁矿床的深入研究不仅对于提高我国海相火山岩型铁矿床的理论研究水平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同时对该成矿带乃至整个西天山地区火山岩型铁矿的找矿工作都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然而,迄今为止,研究区铁矿床成因机制的研究程度较低,成矿动力学背景仍存在争议,整个成矿带成作用与成矿规律亟待总结。据此,本文选取成矿带内松湖、尼新塔格和敦德三个典型铁矿床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对铁矿床系统的矿物学、岩石学、地地球化学、同位素地球化学以及同位素年代学研究,总结了矿床地质特征、讨论了赋矿火山岩岩石成因,探讨了铁矿床成矿作用与成矿物质来源。在此基础上尝试探索俯冲带岩浆作用与铁成矿物质的富集机制,探讨西天山大陆动力学过程与成矿作用的耦合关系,总结海相火山岩型铁矿控矿因素及成矿规律,建立典型矿床成矿模型,为该类型铁矿床的找矿勘查提供理论依据。阿吾拉勒成矿带位于伊犁地块东北缘,成矿带内自西向东依次分布有预须开普台、松湖、尼新塔格、查岗诺尔、智博、敦德和备战7个大-中型铁矿床,以及若干小型铁矿床(点)。结合遥感地质解译与地球物理资料,在成矿带内圈定多个破火山口构造,各矿区均见火山集块岩出露,确定成矿带内各铁矿床除预须开普台(式可布台)铁矿外均赋存于破火山口内,铁矿化受火山机构的控制。预须开普台赤铁矿床亦受火山斜坡及火山机构旁沉积洼地控制。成矿带内7个典型铁矿床中,除预须开普台铁矿赋存于上石炭统伊什基里克组外,其余6个铁矿床均赋存于下石炭统大哈拉军山组火山岩地层中。智博铁矿区矿体顶板紫红色安山岩的年龄为321.6±2.4Ma,敦德铁矿区Fe12号矿体顶部的灰绿色安山岩年龄为320.6±2.4Ma,备战铁矿区采坑内玄武安山岩的年龄为尼新塔格铁矿区顶板灰绿色安山岩年龄为340.3±7Ma,松湖铁矿区矿体底板灰绿色安山岩年龄为343.2±2Ma。结合前人研究成果可知,阿吾拉勒成矿带东段成岩、成矿时代集中于320Ma左右,热液成矿作用稍晚,集中于310 Ma316Ma。而成矿带西段,大规模磁铁矿化作用伴随火山作用发生,其时代集中于343 Ma340Ma左右。石炭纪期间北天山洋向伊犁地块之下俯冲,阿吾拉勒成矿带所处的伊犁地块东北缘即为活动大陆边缘环境,强烈的构造-岩浆活动为该区铁矿床形成提供了重要的物质基础和有利的成矿条件。岩石学及矿床地球化学特征表明,矿区内矿石与围岩具有同源性,成矿物质来源于深源岩浆。松湖和查岗诺尔铁矿床成矿母岩浆为安山质岩浆,其源区为岛弧型地壳(岩浆弧地壳)根部。智博、敦德、备战以及尼新塔格4个铁矿床成矿母岩浆则为玄武质岩浆,其源区为俯冲板片之上受流体交代的地幔楔。随着北天山洋不断向南俯冲,岩浆源区遭受流体交代程度增强而更加富铁,晚期地幔楔部分熔融形成的玄武质岩浆更具有形成大型铁矿床的潜力。各矿区磁铁矿明显分为两类:一类磁铁矿包裹体爆裂温度较高,介于424℃520℃,与攀枝花地区岩浆结晶成因钒钛磁铁矿相似(410℃560℃),指示其为岩(矿)浆成因;另一类磁铁矿包裹体爆裂温度较低,介于343℃480℃,与平川地区次火山热液充填-交代成因磁铁矿相似(365℃438℃),指示其具有岩浆热液成因特征。磁铁矿LA-ICP-MS微量元素分析结果表明,早期成矿作用以矿(岩)浆成矿作用为主(富Ti、V、Ga,低Mg、Mn),晚期热液成矿作用逐渐增强而使得部分磁铁矿具有热液成因特征(富Al、Mg、Mn,低Ti、V)。磁铁矿的形成受到岩浆作用的控制。阿吾拉勒成矿带内铁矿床的形成与海相火山作用关系密切,均经历了富铁矿(岩)浆成矿和岩浆热液成矿作用,成矿过程可划分为富铁母岩浆喷溢成矿、矿浆熔离成矿、隐爆热液成矿和热液充填-交代成矿四个阶段。其中尼新塔格铁矿以矿浆成矿作用为主,而敦德与松湖铁矿晚期岩浆热液成矿作用叠加改造作用明显。三个铁矿床在成因类型上均属于海相火山岩型矿浆-热液复合成因磁铁矿床。阿吾拉勒成矿带海相火山岩型铁矿床受石炭系中基性火山岩地层及破火山口构造双重控制,成矿母岩浆的强烈分异演化是导致氧化物熔离的基本因素,而火山机构既为矿床的形成提供了综合性成矿条件也是矿床赋存的场所。西天山地区,石炭纪火山岩地层广泛分布,且火山机构发育,具有巨大的火山岩型铁矿找矿潜力。在今后应注意综合利用地、物、化、遥多种勘查手段,围绕火山机构开展深部及外围找矿工作。此外,本区亦具有与中酸性侵入岩有关的热液矿床以及玢岩型铁矿找矿潜力。

李伦炯[9](2015)在《重庆市巫山县桃花赤铁矿床成矿规律与找矿潜力研究》文中提出矿产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自然界中含铁矿物多达300余种,其中赤铁矿是地壳中分布最为广泛的含铁矿物之一,赤铁矿主要用于钢铁工业,其成因与沉积作用关系密切。我国华南地区上泥盆统赋存的宁乡式沉积型铁矿床以及华北地区宣龙式铁矿床均属于典型的沉积型赤铁矿床。巫山县桃花赤铁矿床是重庆市近年来找矿勘查工作中查明的唯一的大型铁矿床,由于早期勘查研究程度较低、选冶难度较大等因素影响,尚未进行过地质特征与矿床成因等方面的系统研究工作。随着近年来铁矿资源需求的增加,以及勘探工作的进展,迫切需要加强对矿床地质特征的系统研究,并且加强与相邻区域沉积型铁矿的对比研究,总结归纳成矿规律与矿床成因,预测找矿潜力,提升综合研究程度,同时为桃花铁矿区域部署进一步找矿勘查工作提供理论支持。论文基于前期找矿勘查与研究成果,以沉积地质学、岩相古地理、成矿规律与成矿预测等理论和方法为指导,选取重庆市巫山县桃花赤铁矿为研究对象,综合分析研究桃花赤铁矿床区域地质背景、矿床地质特征、控矿因素等内容,全面总结桃花赤铁矿的矿床成因与成矿规律,系统研究桃花赤铁矿鲕粒的成因与沉积成矿过程,综合分析矿床成因类型及预测找矿潜力,取得以下主要研究成果。(1)系统总结桃花赤铁矿区域地质背景与矿床地质特征,指出矿床的分布严格受到沉积建造与区域北东向褶皱形态的控制。研究指出:重庆市巫山县桃花赤铁矿床位于渝东鄂西接壤的巫峡南岸,东邻湘鄂西宁乡式沉积铁矿矿集区。大地构造位置处于扬子陆块区─上扬子陆块─南部碳酸盐台地─武隆凹褶束,矿区西侧七曜山断裂带作为与川中前陆盆地的分界结构面,成为上扬子陆块古生代坳陷沉积中心。区域早古生代沉积地层发育,滨浅海生物繁盛;泥盆纪─石炭纪间或海侵,仅残留中上泥盆统及中石炭统;中晚二叠世发育碳酸盐建造、铁铝质建造及含煤建造;早中三叠世主要沉积碳酸盐建造,晚三叠世初结束海相沉积历史。区域北北东向箱状褶皱成生且定型于晚燕山期,在喜山期有一定的叠加改造作用,桃花铁矿严格受贺家坪背斜形态控制。桃花赤铁矿赋存于泥盆系上统黄家磴组,含矿岩系为紫红色砂泥质含铁建造;矿层底板为中泥盆统云台观组石英砂岩建造,顶板为中石炭统黄龙组泥质碳酸盐建造。探矿工程控制矿体走向长度6300m,矿体呈层状及似层状产出,单工程矿层厚度0.38─5.92m(矿区平均2.81m)。矿石矿物赤铁矿>98﹪,含微量的菱铁矿、黄铁矿及磁铁矿;脉石矿物主要为石英,次为方解石、白云石、绿泥石、水云母及胶磷矿等,其中胶磷矿为有害组分。单样品TFe=4.49─56.80﹪,单工程TFe=25.61─51.59﹪,矿区平均品位39.91﹪;单工程含P=0.22─1.28﹪,矿区平均品位0.75﹪,含磷组分与全铁品位呈显着正相关(相关系数0.76)。矿石结构以鲕粒结构及豆粒状为特色,常见致密块状及条带状构造,属于高磷低硫酸性鲕状赤铁矿石。(2)系统研究区域岩相古地理环境,处于长期风化剥蚀状态的周边古陆以及多门类生物提供丰富的Fe、P、Al、Si等物质来源,具备有利的成鲕条件;首次研究赤铁矿与胶磷矿同心鲕粒环带及相互叠层关系。研究指出:(1)富含建核必需的碎屑颗粒;(2)具有足够的水动力条件;(3)海水富含铁质胶体或悬浮体;(4)处于靠近物源区的浅水环境;(5)赤铁矿泥晶围绕核心颗粒以胶体化学方式沉淀形成赤铁矿鲕粒;(6)桃花矿区赤铁矿鲕粒多为具同心环带真鲕,胶磷矿与赤铁矿互成鲕环,导致含磷组分与全铁品位显着正相关。(3)分析沉积相特征与岩矿测试分析成果,认为成矿物质来源于周边古陆风化剥蚀产物以胶体化学搬运沉积的方式形成于半封闭内陆海盆的浅水地带。研究指出:(1)含铁建造产于加里东运动之后的海侵程序沉积岩系中;(2)成矿物质来源于至少经历了50Ma风化剥蚀的周边古陆;(3)处于半封闭水深<60m的内陆桃花海盆;(4)氧气充足气候湿热,海水温度25─30℃的氧化环境;(5)具备足够的水动力条件,鲕状赤铁矿胶体化学沉积,鲕粒环带保留着氢氧化铁胶体溶液凝聚形成的纤维絮状结构,且经历搬运再沉积的改造与富集过程;(6)盐度正常且温暖的浅水环境,珊瑚及腕足类生物繁盛,提供充足的有机质及磷质来源。(4)研究矿床地质特征与成矿控矿因素,提出桃花铁矿成因类型属于同生沉积成因的宁乡式铁矿床,首次总结归纳巫山桃花赤宁乡式铁矿成矿模式。研究指出:(1)桃花赤铁矿床就位于沉积序列由铁质碎屑岩向泥质碳酸盐建造的过渡层位,并且接近碎屑岩与碳酸盐岩的转换面铁矿层发育最好;(2)矿石自然类型为鲕状赤铁矿石,工业类型属于需选高磷低硫酸性铁矿石;(3)巫山桃花赤铁矿床成因类型属于同生沉积成因的宁乡式赤铁矿床;(4)区域找矿标志明显,桃花赤铁矿区深部及外围勘查以及区域找矿潜力巨大。(5)首次利用多源化信息技术,类比研究巫山桃花典型矿床成矿要素和成矿模式,系统总结区域成矿要素和区域成矿模式,建立桃花典型矿床预测要素和预测模型,进一步开展巫山桃花矿区及其外围铁矿资源潜力的“探边摸底”研究工作。首次完成桃花赤铁矿床找矿潜力的定量预测研究,指出桃花铁矿区域找矿潜力巨大。扣除探明资源储量,预测桃花铁矿资源潜力41000万吨,为重庆市实施找矿突破战略行动、铁矿资源整装勘查、重钢(集团)公司矿山建设规划奠定了重要的理论和技术支撑。

居维伟[10](2015)在《印尼苏拉群岛塔里阿布铁矿矿床地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塔里阿布铁矿是包括作者在内的我国地质工作者近年来在印度尼西亚苏拉群岛新发现的大型矽卡岩型磁铁矿床。苏拉群岛在大地构造上属东南亚陆缘壳体的北缘,地处东亚陆缘壳体南西缘与澳大利亚壳体、菲律宾海壳体的交接部位,是环太平洋成矿带的组成部分,也是东南亚锡铁成矿带的延伸地区域。该岛成矿地质条件非常有利,但以往的地质工作程度很低,找矿工作则是空白。本文通过野外第一手资料的综合分析,研究了铁矿床的地质特征,确定了矿床成因类型,划分了五个成矿阶段,总结了找矿规律,建立了找矿标志,作为在东南亚森林覆盖区快速、精准寻找大型铁矿的一个成功案例,论文对该地区的找矿勘查和深入研究矽卡岩—矿浆型磁铁矿的成因有重要的应用价值和科学意义。系统的矿床学研究表明,磁铁矿矿体产于花岗岩体与上石炭统上岩组(Pzmm)碳酸盐层的接触带附近,围岩主要为矽卡岩、大理岩和花岗岩。矿体形态以似透镜状或透镜状或似层状为主,磁铁矿为铁的主体赋存形式。矿体总体走向近EW向,长大于2000m,倾向延伸48-620m,矿体平均厚度28.4m,倾角一般30°~45°,TFe平均品位为35.07%。初步探明铁资源量超过1.5亿t。矿石矿物主要为磁铁矿石,局部含有一定量的闪锌矿、黄铜矿,地表局部发育褐铁矿化;脉石矿物主要为透辉石。矿石结构主要为粒状结构,次为交代结构。矿石构造主要为团块状构造,浸染状构造。本矿床的铁矿石易选,矿石加工技术性能较好,矿石可以回收的主要元素是铁,磁铁矿主要呈单晶或连晶嵌布。主要的嵌联矿物为透辉石等硅酸盐矿物,嵌联关系较为简单,大多呈较规则毗连。研究揭示,磁铁矿主要形成于氧化物阶段,而闪锌矿及黄铜矿等硫化物主要形成于硫化物阶段。与磁铁矿化关系密切的围岩蚀变为矽卡岩化。在矿化部位同时发育强矽卡岩化,特别是大量透辉石、透闪石及蛇纹石与磁铁矿伴生,成为重要找矿标志。该矿床以矽卡岩型为主体,兼具矿浆贯入型。目前认为,成矿物质主要来自地壳重熔的花岗质岩浆,成矿流体主要为花岗质岩浆晚期-期后热液。该区铁矿床找矿标志主要包括接触带标志(岩浆和地层)、构造标志、遥感标志、航磁标志、围岩蚀变标志及磁性土标志。

二、湖北大冶铁山接触交代型铁矿床成矿规律与找矿标志(1964)(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湖北大冶铁山接触交代型铁矿床成矿规律与找矿标志(1964)(论文提纲范文)

(1)我国铁矿成矿背景与富铁矿成矿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2 我国富铁矿的资源现状
3 我国铁矿的成矿地质背景与时空分布规律
    3.1 主要类型铁矿的成矿地质背景
        3.1.1 沉积变质型铁矿的成矿地质背景
        3.1.2 矽卡岩型和陆相火山岩型铁矿的成矿地质背景
        3.1.3 海相火山岩型铁矿的成矿地质背景
        3.1.4 岩浆型铁矿的成矿地质背景
    3.2 我国主要类型铁矿的时空分布规律
4 我国富铁矿的矿床地质特征
    4.1 沉积变质型富铁矿
        4.1.1 与新太古代-古元古代BIF有关的沉积变质型富铁矿
        4.1.2 与新元古代BIF有关的沉积变质型富铁矿——以石碌矿床为例
    4.2 矽卡岩型富铁矿
    4.3 火山岩型富铁矿
        4.3.1 陆相火山岩型富铁矿
        4.3.2 海相火山岩型富铁矿
    4.4 岩浆型富铁矿
        4.4.1 攀枝花式富铁矿
        4.4.2 大庙式富Fe-Ti-P矿床
5 富铁矿的成矿机制
    5.1 沉积变质型富铁矿
        5.1.1 与新太古代-古元古代BIF有关的沉积变质型富铁矿
        5.1.2 与新元古代BIF有关的沉积变质型富铁矿
    5.2 矽卡岩型富铁矿
    5.3 火山岩型富铁矿
        5.3.1 陆相火山岩型富铁矿
        5.3.2 海相火山岩型富铁矿
    5.4 岩浆型富铁矿
        5.4.1 攀枝花式富铁矿
        5.4.2 大庙式富铁矿
    5.5 富铁矿成因机制与关键控制因素
        5.5.1 铁矿浆与块状富铁矿石
        5.5.2 富铁矿的成矿机制:多期次-多阶段复合叠加-改造
6 结论

(2)宁芜盆地马鞍山绿松石矿带典型矿床成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绿松石概述
    1.2 选题意义和项目依托
    1.3 绿松石研究现状
        1.3.1 基本特征和应用
        1.3.2 矿床成因
        1.3.3 马鞍山绿松石矿带研究现状
    1.4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5 完成工作量
    1.6 主要研究成果
2 区域地质概况
    2.1 长江中下游多金属成矿带
    2.2 宁芜盆地
        2.2.1 地层
        2.2.2 构造
        2.2.3 岩浆岩
        2.2.4 矿产资源
    2.3 马鞍山绿松石矿带
        2.3.1 绿松石矿床分布
        2.3.2 岩石类型
        2.3.3 岩石蚀变
3 典型绿松石矿床特征
    3.1 大黄山绿松石矿床
        3.1.1 矿床地质
        3.1.2 矿化特征
    3.2 笔架山绿松石矿床
        3.2.1 矿床地质
        3.2.2 矿化特征
    3.3 绿松石矿床与磁铁矿矿床空间关系
    3.4 绿松石伴生(共生)矿物
4 矿相学和矿物学特征
    4.1 样品特征和测试方法
        4.1.1 样品特征
        4.1.2 测试方法
    4.2 矿相学特征
        4.2.1 绿松石产出特征
        4.2.2 背散射(BSE)图像
    4.3 矿物学特征
        4.3.1 结构特征
        4.3.2 显微形貌(SEM)特征
        4.3.3 化学成分
    4.4 非晶质绿松石
        4.4.1 矿物学特征
        4.4.2 矿物地球化学特征
        4.4.3 现象和讨论
5 宝石学和谱学特征
    5.1 宝石学特征
        5.1.1 常规特征
        5.1.2 绿松石分类
        5.1.3 原料品质评价和分级
        5.1.4 成品品质评价和分级
    5.2 谱学特征
        5.2.1 红外光谱特征
        5.2.2 拉曼光谱特征
    5.3 差热分析
        5.3.1 热重曲线
        5.3.2 差热曲线
    5.4 绿松石颜色
        5.4.1 颜色类型
        5.4.2 化学成分与颜色
6 矿床地球化学特征
    6.1 样品特征和测试方法
        6.1.1 样品特征
        6.1.2 测试方法
    6.2 矿物微区地球化学特征
        6.2.1 黄铁矿化学成分
        6.2.2 蚀变矿物化学成分
    6.3 绿松石和磷灰石主量元素特征
    6.4 微量元素特征
        6.4.1 黄铁矿微量元素
        6.4.2 绿松石和磷灰石微量元素
    6.5 稀土元素特征
        6.5.1 黄铁矿和绿松石稀土元素
        6.5.2 绿松石和磷灰石稀土元素
    6.6 硫同位素特征
7 矿床成因
    7.1 成矿条件
    7.2 成矿流体(热液)特征
        7.2.1 成矿流体(热液)来源
        7.2.2 成矿流体(热液)性质
    7.3 成矿物质来源
        7.3.1 P组分来源
        7.3.2 Cu组分来源
        7.3.3 Al组分来源
        7.3.4 Fe组分来源
    7.4 成因类型和成矿阶段
        7.4.1 成因类型判定依据
        7.4.2 成矿阶段
    7.5 矿床成因和成矿过程
        7.5.1 假象成矿阶段(假象绿松石+高岭石矿物组合阶段)
        7.5.2 热液成矿阶段(绿松石+石英+黄铁矿+高岭石矿物组合阶段)
        7.5.3 成矿后改造阶段
        7.5.4 矿化范围
8 成矿预测
    8.1 找矿方向
    8.2 找矿标志
9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3)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矿床学研究若干重要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2 中国矿床学研究进展概述
    2.1 新中国成立初期至改革开放以前
    2.2 改革开放早期至20世纪末
    2.3 21世纪初至今
3 若干重要矿床类型的研究进展
    3.1 岩浆矿床
    3.2 斑岩型矿床
    3.3 矽卡岩型矿床
    3.4 玢岩型铁矿床
    3.5 火山成因块状硫化物矿床(VHMS矿床)
    3.6 铁氧化物铜金矿床
    3.7 赋存于沉积岩中的铅锌矿床
    3.8 造山型金矿床
    3.9 卡林型金矿床
    3.1 0 克拉通破坏型金矿床
    3.1 1 沉积矿床
    3.1 2 铀矿床
    3.1 3 稀土元素矿床
    3.1 4 稀有和稀散金属元素矿床
    3.1 5 与花岗岩有关的钨锡矿床
    3.16超大型矿床
4 矿床模式与成矿理论
    4.1 若干矿床类型的成矿模式
        4.1.1 大塘坡式锰矿床成矿模式
        4.1.2 大冶式矽卡岩型铁矿床成矿模式
        4.1.3 铜陵狮子山式铜矿床成矿模式
        4.1.4 玢岩型铁矿床成矿模式
        4.1.5 康滇成矿带IOCG矿床成矿模式
        4.1.6 石英脉型钨矿床模式
    4.2 若干成矿理论
        4.2.1 大陆碰撞成矿理论
        4.2.2 分散元素成矿理论
        4.2.3 成矿系列与成矿系统
    4.3 重大地质事件与成矿
        4.3.1 地幔柱与岩浆矿床
        4.3.2 板块俯冲和造山与华南低温矿床
        4.3.3 陆陆碰撞与斑岩铜矿
        4.3.4 哥伦比亚超大陆裂解与IOCG矿床
5 矿床学研究方法
    5.1 元素地球化学
    5.2 同位素地球化学
    5.3 流体包裹体研究
    5.4 成矿年代学
    5.5 矿田构造
    5.6 成矿实验
6 找矿重大发现
7 结束语

(4)山东莱芜地区矽卡岩型铁矿床成矿作用与成矿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作者简历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来源、目的及意义
        1.1.1 选题来源及目的
        1.1.2 选题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1.2.1 矽卡岩型铁矿床研究现状
        1.2.2 华北矽卡岩型铁矿及莱芜地区矽卡岩型铁矿成矿作用
        1.2.3 蒸发岩与岩浆及热液成矿的联系
    1.3 选题的研究内容及方案
    1.4 论文工作量
第二章 区域地质背景
    2.1 鲁西地区区域地质特征
        2.1.1 大地构造背景
        2.1.2 区域地层
        2.1.3 区域构造
        2.1.4 区域岩浆岩
        2.1.5 区域矿产
    2.2 莱芜地区地质特征
        2.2.1 地层
        2.2.2 构造
        2.2.3 岩浆岩
第三章 鲁西莱芜地区中生代侵入岩成因研究
    3.1 岩相学特征及地球化学组成
        3.1.1 岩相学特征
        3.1.2 锆石U-Pb年代学
        3.1.3 主-微量元素特征
        3.1.4 全岩Sr-Nd同位素特征
        3.1.5 锆石Lu-Hf同位素
    3.2 岩石成因
        3.2.1 莱芜地区侵入体的形成时代
        3.2.2 莱芜地区侵入体的源区组成与岩浆演化
第四章 莱芜地区矽卡岩型铁矿床地质特征
    4.1 张家洼铁矿床矿体地质特征及控矿构造
    4.2 矿石类型及特征
        4.2.1 矿石的矿物组成及其特征
        4.2.2 矿石构造
        4.2.3 矿石结构
    4.3 围岩蚀变及成矿阶段
        4.3.1 钠质交代阶段
        4.3.2 干矽卡岩化阶段
        4.3.3 湿矽卡岩化阶段
        4.3.4 硫化物阶段
        4.3.5 碳酸盐阶段
        4.3.6 表生作用期
第五章 莱芜地区矽卡岩型矿床成矿年代学研究
    5.1 莱芜地区矽卡岩型铁矿床热液榍石U-Pb定年
        5.1.1 样品描述
        5.1.2 分析结果
        5.1.3 讨论
    5.2 莱芜地区矽卡岩型铁矿床金云母~(40)Ar/~(39)Ar定年
        5.2.1 样品描述
        5.2.2 分析结果
        5.2.3 讨论
    5.3 淄博召口矽卡岩型铁矿床石榴石U-Pb定年
        5.3.1 矿区地质特征简述
        5.3.2 样品描述
        5.3.3 分析结果
        5.3.4 讨论
    5.4 沂南矽卡岩型Cu-Au矿床石榴石U-Pb定年
        5.4.1 矿区地质特征简述
        5.4.2 样品描述
        5.4.3 分析结果
        5.4.4 讨论
    5.5 华北矽卡岩型铁成矿作用与克拉通破坏的成因联系
第六章 膏岩层对矽卡岩型铁矿床成矿的作用和控制
    6.1 方柱石卤族元素组成特征及对成矿流体来源的指示
        6.1.1 样品描述
        6.1.2 分析结果
        6.1.3 讨论
    6.2 热液磷灰石元素和同位素组成特征及对成矿流体来源的指示
        6.2.1 样品描述
        6.2.2 分析结果
        6.2.3 讨论
    6.3 磁铁矿元素组成特征及对成矿流体来源的指示
        6.3.1 样品描述
        6.3.2 分析结果
        6.3.3 讨论
    6.4 莱芜地区硫同位素组成及对成矿流体来源的指示
        6.4.1 样品描述
        6.4.2 分析结果
        6.4.3 讨论
    6.5 矿山岩体中磷灰石卤族元素组成特征及对成矿流体来源的指示
        6.5.1 样品描述
        6.5.2 分析结果
        6.5.3 讨论
    6.6 膏盐层加入矽卡岩型铁成矿体系的时限及对成矿的影响
第七章 莱芜地区矽卡岩型铁矿关键控制因素与找矿潜力分析
    7.1 成矿关键控制因素
        7.1.1 岩浆条件
        7.1.2 构造条件
        7.1.3 地层条件
    7.2 成矿潜力评价与找矿方向
第八章 结束语
    8.1 主要认识和结论
    8.2 存在问题和进一步的工作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实验分析方法
    1.全岩主-微量元素及Sr-Nd同位素分析
        1.1 全岩主-微量元素组成分析
        1.2 全岩Sr-Nd同位素组成分析
    2.矿物成分分析
        2.1 电子探针分析(EPMA)
        2.2 方柱石卤素含量分析(LA-ICP-MS)
        2.3 磷灰石微量元素分析(LA-ICP-MS)
        2.4 磷灰石Br含量分析(SIMS)
        2.5 石榴石LA-ICP-MS元素面扫描
    3.U-Pb同位素定年
    4.金云母~(40)Ar-~(39)Ar定年
    5.锆石Hf同位素分析
    6.磷灰石原位Sr同位素分析
    7.硫同位素分析
        7.1 硫化物单矿物中硫同位素组成分析
        7.2 硫酸盐及全岩中硫同位素组成分析
        7.3 硫化物LA-MC-ICP-MS原位硫同位素组成分析
附表和附图

(5)鄂东南阳新岩体周缘矽卡岩型铜多金属矿床地质特征及矿床成因(论文提纲范文)

作者简历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来源及意义
    1.2 研究现状和存在问题
        1.2.1 岩体成矿性研究
        1.2.2 埃达克岩研究现状
        1.2.3 矽卡岩研究现状
        1.2.4 中国矽卡岩矿床分布
        1.2.5 鄂东南地区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和技术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案及技术路线
    1.4 论文工作量
第二章 区域地质背景
    2.1 区域地层
    2.2 区域构造
        2.2.1 印支期构造
        2.2.2 燕山期构造
    2.3 区域岩浆岩
第三章 矿床地质特征
    3.1 铜绿山
    3.2 父子山
        3.2.1 地层
        3.2.2 构造
        3.2.3 岩浆岩
        3.2.4 矿体地质特征
        3.2.5 成矿期次及成矿阶段
    3.3 付家山-龙角山
        3.3.1 地层
        3.3.2 构造
        3.3.3 岩浆岩
        3.3.4 矿体地质特征
        3.3.5 成矿期次与成矿阶段
    3.4 阮家湾
        3.4.1 地层
        3.4.2 构造
        3.4.3 岩浆岩
        3.4.4 矿体地质特征
        3.4.5 成矿期次与成矿阶段
第四章 岩浆地球化学特征及岩石成因
    4.1 采样位置及岩相学描述
    4.2 成岩年代
    4.3 岩浆岩地球化学特征
        4.3.1 主量元素特征
        4.3.2 微量元素特征
        4.3.3 同位素特征
    4.4 岩浆岩成因
        4.4.1 分离结晶、部分熔融和同化混染作用
        4.4.2 岩浆源区及残留相
        4.4.3 岩石成因
第五章 成矿岩体特征及其识别标志
    5.1 地球化学特征及年代学对比
    5.2 岩浆演化过程对成矿的贡献
        5.2.1 岩浆分离结晶作用
        5.2.2 其他岩体的迁移历史
        5.2.3 流体出溶时间对成矿的控制
    5.3 就位深度及氧逸度对比
        5.3.1 岩浆就位深度
        5.3.2 岩浆氧逸度
    5.4 找矿指标
第六章 矿床流体包裹体及同位素特征研究
    6.1 流体包裹体研究
        6.1.1 父子山
        6.1.2 付家山-龙角山
        6.1.3 阮家湾
    6.2 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
        6.2.1 硫化物原位S同位素
        6.2.2 C-H-O同位素
第七章 矿床成因讨论
    7.1 成岩成矿年代学
    7.2 成矿流体和成矿物质来源
        7.2.1 成矿流体来源—C-H-O同位素证据
        7.2.2 成矿物质来源—S同位素证据
        7.2.3 W的来源和W-Cu共生机制初步探讨
    7.3 成矿机制和成矿过程
        7.3.1 铜绿山
        7.3.2 父子山
        7.3.3 付家山-龙角山
        7.3.4 阮家湾
    7.4 鄂东南Cu多金属矿床成矿模型
        7.4.1 成矿构造背景
        7.4.2 控矿条件
        7.4.3 赋矿围岩特征
        7.4.4 与矿化有关侵入岩特征
        7.4.5 矿化期次
        7.4.6 成矿物质和流体来源及成矿机制
第八章 主要认识和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表及附图

(6)鄂东南矿集区鸡冠咀铜金矿床地球化学及成矿流体特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作者简介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区交通位置、自然地理和经济概况
        1.1.1 研究区交通位置
        1.1.2 研究区自然地理和经济概况
    1.2 选题来源及意义
        1.2.1 选题来源
        1.2.2 选题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矽卡岩矿床研究现状
        1.3.2 长江中下游成矿带研究现状
        1.3.3 鄂东南矿集区研究现状
    1.4 研究区前人工作、成果及存在问题
    1.5 实物工作量
第二章 区域地质背景
    2.1 区域地层
    2.2 区域构造
    2.3 区域岩浆岩
    2.4 区域矿产
第三章 矿床地质特征
    3.1 矿区地质
        3.1.1 矿区地层
        3.1.2 矿区构造
        3.1.3 矿区岩浆岩
    3.2 矿体特征
    3.3 矿石特征
        3.3.1 矿物组成
        3.3.2 矿石结构
        3.3.3 矿石构造
    3.4 围岩蚀变
    3.5 成矿期、成矿阶段
第四章 岩/矿石地球化学特征
    4.1 岩体地球化学特征
        4.1.1 样品采集及测试方法
        4.1.2 主量元素地球化学
        4.1.3 微量元素特征
        4.1.4 稀土元素地球化学
    4.2 矽卡岩及矿石的地球化学特征
        4.2.1 样品采集
        4.2.2 稀土元素地球化学
    4.3 石榴子石地球化学特征
        4.3.1 样品采集及测试方法
        4.3.2 石榴子石样品特征
        4.3.3 主量元素特征
        4.3.4 微量元素特征
第五章 成矿流体特征
    5.1 样品的采集及测试方法
    5.2 流体包裹体的岩相学特征
    5.3 成矿流体的物理化学特征
        5.3.1 均一温度和盐度
        5.3.2 成矿流体的密度
        5.3.3 压力与深度估算
    5.4 石榴子石地球化学对成矿的指示意义
        5.4.1 主量元素对流体氧化还原的指示
        5.4.2 微量元素对物源及流体性质的指示
第六章 成矿机制研究
    6.1 成矿流体性质及演化
    6.2 成矿过程
第七章 结论及存在的问题
    7.1 取得的主要成果
    7.2 创新点
    7.3 存在的主要问题
致谢
参考文献

(7)鄂州陈盛—集宝庙地区矽卡岩型铁铜多金属矿地质特征及成矿规律(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区域地质背景
    1.1 地层
    1.2 构造
        1.2.1 褶皱
        1.2.2 断裂
    1.3 岩浆岩
    1.4 围岩蚀变
2 典型矿床—以陈盛铁铜矿床为例
    2.1 矿区地质概况
    2.2 矿床地质特征
    2.3 矿石类型、矿石矿物成分及结构构造
    2.4 围岩蚀变及找矿意义
    2.5 成矿模式
3 控矿因素
    3.1 围岩与成矿
    3.2 岩浆岩与成矿
    3.3 构造与成矿
4 主要找矿标志
5 结论

(8)西天山阿吾拉勒成矿带铁矿成矿作用与成矿规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现状
        1.1.1 铁矿床分类及资源现状
        1.1.2 国内外铁矿床研究现状
        1.1.3 火山岩型铁矿床研究现状
        1.1.4 西天山铁矿研究现状
    1.2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1.3 研究内容、技术路线和完成工作量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1.3.3 完成工作量
    1.4 论文进展与创新
第二章 区域地质背景
    2.1 研究区地理位置
    2.2 大地构造位置
    2.3 区域地质概况
        2.3.1 地层
        2.3.2 侵入岩
        2.3.3 构造
    2.4 区域遥感解译
    2.5 区域地球物理特征
        2.5.1 地层磁性特征
        2.5.2 重力场特征
        2.5.3 磁场特征
    2.6 区域矿产特征
第三章 矿床地质特征
    3.1 敦德铁矿床
        3.1.1 矿区地层与火山岩岩相学
        3.1.2 矿区侵入岩
        3.1.3 矿区构造
        3.1.4 矿体特征
        3.1.5 矿石特征
        3.1.6 矿化蚀变特征
    3.2 尼新塔格铁矿床
        3.2.1 矿区地层与火山岩岩相学
        3.2.2 矿区侵入岩
        3.2.3 矿区构造
        3.2.4 矿体特征
        3.2.5 矿石特征
        3.2.6 矿化蚀变特征
    3.3 松湖铁矿床
        3.3.1 矿区地层与火山岩岩相学
        3.3.2 矿区侵入岩
        3.3.3 矿区构造
        3.3.4 矿体特征
        3.3.5 矿石特征
        3.3.6 矿化蚀变特征
第四章 火山岩年代学及成矿时代
    4.1 样品与测试方法
        4.1.1 样品采集
        4.1.2 分析方法
    4.2 火山岩年代学
    4.3 大哈拉军山组火山岩年代学格架
    4.4 成矿时代限定
第五章 火山岩岩石成因与构造环境
    5.1 样品采集与分析方法
    5.2 火山岩地球化学特征
        5.2.1 主量与微量元素特征
        5.2.2 火山岩Sr、Nd同位素
    5.3 同化混染与源区性质
    5.4 火山岩形成构造环境
    5.5 西天山晚古生代构造演化
第六章 成因矿物学特征
    6.1 分析方法
    6.2 磁铁矿标型特征
    6.3 磁铁矿微量元素特征
        6.3.1 敦德铁矿床
        6.3.2 尼新塔格铁矿床
        6.3.3 松湖铁矿床
    6.4 磁铁矿成因探讨
        6.4.1 敦德铁矿床
        6.4.2 尼新塔格铁矿床
        6.4.3 松湖铁矿床
    6.5 辉石
        6.5.1 矿物成分特征
        6.5.2 对岩浆演化的指示
第七章 矿床地球化学
    7.1 矿石稀土、微量元素地球化学
        7.1.1 敦德铁矿床
        7.1.2 尼新塔格铁矿床
        7.1.3 松湖铁矿
    7.2 磁铁矿氧同位素特征
    7.3 磁铁矿Pb同位素特征
    7.4 硫化物硫同位素特征
    7.5 成矿物质来源探讨
第八章 矿床成因与成矿模式
    8.1 成矿物质来源
        8.1.1 成矿母岩浆
        8.1.2 磁铁矿成因
        8.1.3 同位素示踪
    8.2 成矿作用与成矿过程
    8.3 火山作用与成矿
        8.3.1 时间联系
        8.3.2 空间联系
        8.3.3 成因联系
    8.4 成因类型
    8.5 岩浆演化与铁的富集机理
        8.5.1 岩(矿)浆成矿
        8.5.2 热液成矿
    8.6 成矿模型
第九章 区域铁矿成矿规律
    9.1 主要铁矿床地质特征
    9.2 铁成矿控矿因素与成矿条件
        9.2.1 矿浆-火山热液复合型矿床的控矿因素与成矿条件
        9.2.2 成矿带东西两段成矿条件差异
    9.3 找矿前景
结论与存在的问题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附表

(9)重庆市巫山县桃花赤铁矿床成矿规律与找矿潜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1.2 研究现状
        1.2.1 赤铁矿属性特征研究
        1.2.2 宁乡式铁矿研究现状
        1.2.3 桃花赤铁矿研究现状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1.3.1 区域成矿地质背景研究
        1.3.2 矿床成因与成矿规律研究
        1.3.3 岩矿样品采集与测试分析
        1.3.4 找矿潜力定量预测研究
    1.4 依托勘查项目与研究课题
    1.5 完成相关主要实物工作量
    1.6 取得主要研究成果
第2章 成矿地质背景研究
    2.1 大地构造背景
    2.2 区域地层
    2.3 区域构造
        2.3.1 区域褶皱
        2.3.2 区域断裂
    2.4 区域地质演化
        2.4.1 克拉通盖层成生演化阶段
        2.4.2 前陆盆地盆山耦合阶段
    2.5 物化遥异常特征
        2.5.1 地球物理特征
        2.5.2 地球化学特征
        2.5.3 遥感地质特征
    2.6 区域矿产特征
第3章 矿床地质特征
    3.1 矿区地层
        3.1.1 志留系
        3.1.2 泥盆系
        3.1.3 石炭系
        3.1.4 二叠系
        3.1.5 三叠系
        3.1.6 第四系
    3.2 矿区构造
        3.2.1 主干褶皱
        3.2.2 次级褶皱
        3.2.3 主干断裂
        3.2.4 节理裂隙
        3.2.5 新构造运动特征
        3.2.6 构造测年成果
    3.3 含矿岩系
    3.4 矿体地质
        3.4.1 矿体形态
        3.4.2 矿体产状
        3.4.3 矿层厚度
        3.4.4 矿层及顶底板
    3.5 矿石特征
        3.5.1 矿石矿物
        3.5.2 脉石矿物
        3.5.3 化学成份
        3.5.4 结构构造
        3.5.5 矿石体重
        3.5.6 矿石类型
    3.6 围岩夹石
        3.6.1 矿体围岩
        3.6.2 矿体夹石
第4章 矿床成因与成矿规律研究
    4.1 沉积相分析
        4.1.1 沉积相划分
        4.1.2 沉积相对比研究
        4.1.3 沉积相分析
    4.2 古地理分析
        4.2.1 古气候
        4.2.2 古水深
        4.2.3 古构造
        4.2.4 氧化还原条件
        4.2.5 岩相古地理
        4.2.6 古地理演化
    4.3 铁矿形成条件分析
    4.4 成矿规律及成因分析
        4.4.1 同类矿床对比研究
        4.4.2 成矿物质来源
        4.4.3 成矿过程分析
        4.4.4 矿床成因及成矿模式
第5章 找矿潜力定量预测分析
    5.1 成矿要素与找矿标志研究
    5.2 建立预测模型划分预测区
        5.2.1 桃花典型矿床预测模型
        5.2.2 建立区域预测模型
        5.2.3 预测单元划分与变量选择
        5.2.4 圈定与优选预测区
    5.3 资源量定量估算
        5.3.1 定量估算方法
        5.3.2 拟定工业指标
        5.3.3 确定估算变量
        5.3.4 模型区含矿系数
        5.3.5 资源量预测结果
    5.4 预测区地质评价
        5.4.1 预测区类别划分
        5.4.2 预测区综合评价
    5.5 找矿勘查工作建议
        5.5.1 勘查区块基本情况
        5.5.2 勘查工作部署建议
        5.5.3 预期找矿勘查成果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A 图版
附录B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10)印尼苏拉群岛塔里阿布铁矿矿床地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论文选题背景和意义
    1.2 矽卡岩型铁矿床的研究现状
        1.2.1 矽卡岩型铁矿床的研究
        1.2.2 本矿区已有的找矿勘查与矿产研究
    1.3 本文的工作
    1.4 取得的主要成果和认识
第二章 区域地质概况
    2.1 区域地层
    2.2 区域构造
    2.3 侵入岩
    2.4 变质作用
    2.5 航磁特征
第三章 矿区地质概况
    3.1 地层
    3.2 构造
    3.3 侵入岩
    3.4 地磁异常特征
        3.4.1 测区地质体磁场特征
        3.4.2 局部磁异常特征
第四章 矿床地质特征
    4.1 矿体特征
    4.2 围岩蚀变
    4.3 矿石特征
        4.3.1 结构和构造特征
        4.3.2 矿石的主要矿物组成
        4.3.3 成矿阶段
        4.3.4 矿石的伴生元素
        4.3.5 矿体围岩及夹石
        4.3.6 矿石工业利用性能评价
    4.4 矿石的工业类型
    4.5 铁的赋存状态和物相分布
    4.6 磁铁矿的嵌布嵌镶特征
第五章 矿床成因与找矿标志
    5.1 成因类型
    5.2 成矿物质来源和有关"矿浆"的讨论
    5.3 成矿规律分析
    5.4 找矿标志
第六章 结论和建议
    6.1 结论
    6.2 找矿经验
    6.3 工作建议
致谢
参考文献
已完成的与本论文有关的项目、报告和已发表的论文

四、湖北大冶铁山接触交代型铁矿床成矿规律与找矿标志(1964)(论文参考文献)

  • [1]我国铁矿成矿背景与富铁矿成矿机制[J]. 张招崇,李厚民,李建威,宋谢炎,胡浩,李立兴,柴凤梅,侯通,许德如. 中国科学:地球科学, 2021(06)
  • [2]宁芜盆地马鞍山绿松石矿带典型矿床成因研究[D]. 沈崇辉.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20
  • [3]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矿床学研究若干重要进展[J]. 李建威,赵新福,邓晓东,谭俊,胡浩,张东阳,李占轲,李欢,荣辉,杨梅珍,曹康,靳晓野,隋吉祥,俎波,昌佳,吴亚飞,文广,赵少瑞. 中国科学:地球科学, 2019(11)
  • [4]山东莱芜地区矽卡岩型铁矿床成矿作用与成矿机制研究[D]. 段壮. 中国地质大学, 2019(05)
  • [5]鄂东南阳新岩体周缘矽卡岩型铜多金属矿床地质特征及矿床成因[D]. 段登飞. 中国地质大学, 2019(01)
  • [6]鄂东南矿集区鸡冠咀铜金矿床地球化学及成矿流体特征研究[D]. 张旭波. 中国地质大学, 2018(09)
  • [7]鄂州陈盛—集宝庙地区矽卡岩型铁铜多金属矿地质特征及成矿规律[J]. 杨伟卫,刘冬勤,李洪,王铮,袁红伟,夏丽丽. 矿产与地质, 2017(02)
  • [8]西天山阿吾拉勒成矿带铁矿成矿作用与成矿规律研究[D]. 荆德龙. 长安大学, 2016(02)
  • [9]重庆市巫山县桃花赤铁矿床成矿规律与找矿潜力研究[D]. 李伦炯. 成都理工大学, 2015(04)
  • [10]印尼苏拉群岛塔里阿布铁矿矿床地质研究[D]. 居维伟. 南京大学, 2015(07)

标签:;  ;  ;  ;  

湖北大冶铁山接触交代铁矿成矿规律及找矿迹象(1964)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