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梗塞的药物治疗

脑梗塞的药物治疗

一、脑梗死的药物治疗(论文文献综述)

《中国老年2型糖尿病防治临床指南》编写组[1](2022)在《中国老年2型糖尿病防治临床指南(2022年版)》文中研究说明据国家统计局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1-2]显示,2020年我国老年人口(≥60岁)占总人口的18.7%(2.604亿),其中约30%的老年人罹患糖尿病且T2DM占9-5%以上。糖尿病防治已写入"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在2018年《中国老年2型糖尿病诊疗措施专家共识》[3]的基础上,

闻瑛[2](2022)在《血栓通注射液辅助治疗超时间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效果及对炎症因子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目的:观察血栓通注射液辅助治疗超时间窗急性脑梗死的效果及对炎症因子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12月-2020年12月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太仓医院收治的12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0例。对照组采用替罗非班联合双联抗血小板聚集药物治疗,观察组加用血栓通注射液治疗,两组均连续治疗14 d。观察两组治疗后临床效果,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炎症因子水平变化,随访3个月,观察两组Barthel指数评分变化。结果:治疗后,观察组NIHS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总有效率93.33%,高于对照组的85.00%(P<0.05);治疗后,观察组hs-CRP、IL-6、TNF-α均低于对照组(P<0.05);随访3个月,观察组Barthel指数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血栓通注射液辅助治疗超时间窗急性脑梗死可提高临床效果,促进神经功能恢复,降低炎症因子水平,提高生活能力,远期疗效显着,值得推广。

米英姿,常伟,苏彧[3](2022)在《依达拉奉联合血塞通治疗老年急性脑梗死的疗效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分析依达拉奉联合血塞通治疗老年急性脑梗死的疗效及对患者心理状态的改善作用。方法试验起止时间为2019年9月~2020年9月,84例老年急性脑梗死疾病患者取双盲法均分,参照组行依达拉奉治疗,研究组行血塞通、依达拉奉两种药物治疗。分析全部人员的心理状态,制定心理计划。比对两组临床疗效(x2检验),血清指标、不良反应情况、心理状态评分、神经功能以及生活能力评分(t检验)。结果计算治疗前各指标评分,结果差异不明显(P>0.05),治疗后相比研究组,参照组血清指标水平、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更高,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量表(ADL)评分更低(P<0.05)。治疗后试验人员均发生不良反应,停药后逐渐恢复正常,比对结果显示P>0.05。与参照组比对,研究组有效率高于参照组,心理状态评分更低(P<0.05)。结论老年急性脑梗死患者接受血塞通、依达拉奉联合用药后,神经功能得到有效改善,不良情况得到良好控制,具有一定安全性,血清水平处于正常范围,心理计划实施能让患者以愉悦的心态接受治疗,促进病情转归。

张洋[4](2021)在《尤瑞克林治疗不同TOAST分型脑梗死的效果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尤瑞克林治疗不同TOAST分型脑梗死的效果。方法将2017年8月至2019年4月99例急性脑梗死患者按TOAST分型分为3组,包括大动脉粥样硬化性卒中37例(LAA组)、小动脉闭塞性卒中32例(SAO组)及心源性脑栓塞30例(CE组)。3组均接受尤瑞克林治疗。治疗前后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对患者的神经功能进行评估,比较临床治疗效果。结果治疗后,3组的NIHSS评分均较治疗前显着下降,其中SAO组显着低于LAA组和CE组,LAA组显着低于CE组,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LAA组总有效率为83.78%,SAO组总有效率为93.75%,CE组总有效率为70.00%,SAO组的有效率显着高于LAA组与CE组,LAA的有效率显着高于CE组,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尤瑞克林治疗脑梗死的总体效果较好,其中对小动脉闭塞性卒中的效果尤为突出。

吴晓赟,尹立勇,黄玉哲,金铂,刘宏丽[5](2021)在《抗血小板药物抵抗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抗血小板药物抵抗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病情进展的影响。方法回顾性研究双联抗血小板治疗的急性脑梗死的患者172例,根据血栓弹力图检测抗血小板药物的抑制率。将患者分为A组(双联抗血小板均有效组)89例,B组(阿司匹林有效ADP抵抗组)33例,C组(氯吡格雷有效AA抵抗组)34例,D组(ADP和AA均抵抗组)16例,比较4组患者一般资料、进展性脑梗死的发生率、治疗前后神经功能、康复评分及2周后的治疗效果。结果 4组患者一般资料及治疗前各项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组患者治疗后各项评分、进展性脑梗死发生率及治疗效果比较,D组与B组、C组、A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C组与A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抗血小板药物抵抗与急性脑梗死的病情发展密切相关,不仅影响急性脑梗死的治疗效果,而且影响预后,对患者康复带来诸多不良作用。

章薇,娄必丹,李金香,石文英,刘小娟,唐健,陈成,刘民权,曹洋[6](2021)在《中医康复临床实践指南·缺血性脑卒中(脑梗死)》文中研究表明缺血性脑卒中(脑梗死)是临床常见的局限性脑组织缺血性坏死或软化性疾病,在中医学里属"中风病"。近年来其发病率逐步增高,发病年龄趋于年轻化,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中医康复是改善其临床症状和预防复发的有效方法之一。基于循证医学理念与方法制定的脑梗死中医康复临床实践指南具有重要意义,有助于规范脑梗死中医康复操作技术,取得更好的疗效。本指南从范围、术语、中西医诊断、康复评定、中医康复治疗和护理等方面对脑梗死的诊断与康复治疗流程进行规范,旨在为临床医师/康复医师提供诊疗指导和参考。(1)诊断:分为中医诊断和西医诊断2部分,其中中医诊断包括辨病诊断和辨证诊断(中经络、中脏腑);西医诊断包括诊断依据、临床分期、临床病情程度量化分型。(2)康复评定:主要包括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定、运动功能评定、平衡功能评定、言语功能评定、吞咽功能评定、认知功能评定、心理评定、生活质量评定等8个方面。(3)中医康复治疗:主要规定了脑梗死超早期、急性期、恢复期及后遗症期的中药治疗、针灸疗法、推拿疗法、传统功法、康复治疗及护理等方面的诊疗技术。该指南可为各级各类康复机构、其他中医医院或综合医院康复科的康复从业人员进行脑梗死的中医康复治疗提供指导,具有较好的临床适用性和有效性。

孙岩,岳新灿,刘俊英,井延涛,李帅[7](2021)在《瑞舒伐他汀、辛伐他汀与阿托伐他汀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比较》文中认为目的:对比瑞舒伐他汀、辛伐他汀与阿托伐他汀治疗急性脑梗死患者的疗效。方法:回顾性选取2018年1月~2020年12月期间本院收治的急性脑梗死15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将患者分为瑞舒伐他汀组、辛伐他汀组和阿托伐他汀组。3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分别口服瑞舒伐他汀(10 mg/次,qd)、辛伐他汀(20 mg/次,qd)、阿托伐他汀(20 mg/次,qd)进行降脂干预,连续治疗4周。治疗后根据疗效评价标准对比3组疗效。比较3组治疗前和治疗后的血浆甘油三酯(TAG)、总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等血脂水平;血浆一氧化氮(NO)、内皮素-1(ET-1)、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等血管内皮功能指标水平;血清C反应蛋白(CRP)、白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等炎症因子水平。治疗后3组患者均门诊随访至少3个月,评价比较3组随访3个月的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和Barthel指数(BI)评分,以评价患者预后情况。统计比较3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以评价治疗安全性。结果:瑞舒伐他汀组治疗有效率高于辛伐他汀组和阿托伐他汀组(P <0.05);辛伐他汀组和阿托伐他汀组治疗有效率相近(P> 0.05)。与同组治疗前比较,3组治疗后血浆TAG、TC、LDL-C水平、血清CRP、IL-6、TNF-α水平、血浆ET-1和VEGF水平均降低,而同期血浆HDL-C和NO水平则升高(P <0.05);其中以瑞舒伐他汀的调脂、抑制炎症反应和改善血管内皮效果最佳,阿托伐他汀的抑制炎症反应和改善血管内皮功能效果次之。瑞舒伐他汀组随访3个月的NIHSS评分低于辛伐他汀组和阿托伐他汀组,BI评分则高于辛伐他汀组和阿托伐他汀组(P <0.05);辛伐他汀组和阿托伐他汀组随访3个月的NIHSS评分和BI评分相近(P> 0.05)。3组肾损害、消化道反应、头痛头晕等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瑞舒伐他汀、辛伐他汀、阿托伐他汀干预均可安全有效改善急性脑梗死患者的血脂水平、炎症因子水平、血管内皮功能、神经功能缺损和预后情况,其中瑞舒伐他汀更有优势。

张雪意[8](2021)在《活血化痰息风方治疗急性脑梗死(风痰瘀阻证)的临床研究及药物经济学评价》文中研究说明目的:通过观察活血化痰息风方对风痰瘀阻证急性脑梗死(Acute Cerebral Infarction,ACI)患者的神经功能量表、日常生活能力量表、中医证候量表评分以及炎性因子水平的影响,评价活血化痰息风方治疗ACI的临床疗效,从炎症角度探讨其可能的作用机制,并进行药物经济学评价。方法:研究选取2019年6月-2020年11月湖北省中西医结合医院神经内科风痰瘀阻证ACI患者174例。采用计算机生成随机数字表,按照就诊的先后顺序,符合标准的174例风痰瘀阻证ACI患者被随机划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用活血化痰息风方,每次200 m L,2次/天。以14天为1个疗程。观察治疗前后NIHSS(美国国立卫生院脑卒中量表)、m RS(改良Rankin量表)、BI(Barthel指数)、中医临床证候量表,以及炎性因子IL-1β(白介素-1β)、IL-6(白介素-6)以及TNF-α(肿瘤坏死因子-α)的血清学水平。记录患者的住院时间以及出院时的费用,并在试验结束后进行成本效果比(CER)和增量成本效果比(ICER)的计算分析。结果:本试验计划纳入174例符合纳排标准的ACI患者,共剔除、脱落13例。观察组剔除4例,脱落1例;对照组剔除5例,脱落3例。最终纳入161例,观察组82例,对照组79例。1.疗效分析:(1)有效率比较:根据NIHSS评分在患者治疗前后的变化,测得观察组的总有效率达到82.9%,对照组的总有效率68.4%,两组组间治疗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观察组优于对照组。(2)NIHSS评分比较:对患者用药14天后,观察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为4(2,7)分,对照组为6(3,9)分,组内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在治疗后进行组间比较,发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观察组的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3)m RS评分比较:对患者用药14天后,两组组内治疗前后所测定的m RS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在治疗后进行组间比较,发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观察组的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4)BI评分比较:患者服药14天后,观察组BI评分为71.16±23.48分,对照组为60.38±26.16分,两组治疗前后指数评分组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在治疗后进行组间比较,发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观察组的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5)中医证候量表评分比较:用药14天后,观察组中医证候量表评分为6.71±3.03分,对照组为9.18±4.06分,两组治疗前后组内进行中医证候量表评分比较,两者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在治疗后进行组间比较,发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观察组的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2.血清炎性因子比较:用药14天后,两组在调节炎性因子(IL-1β、IL-6以及TNF-α)方面均较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患者在进行治疗后,组间比较显示两组在治疗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观察组在降低炎性因子(IL-1β、IL-6以及TNF-α)方面较对照组效果更好。3.药物经济学分析:两组患者住院天数及住院费用相比较,两组之间无明显差异。观察组的CER为2738.46元/分,对照组的CER为4064.04元/分,两组之间的ICER为383.88元/分。即对照组较观察组NIHSS评分每减少1分,需多花费383.88元。4.安全性评价:治疗期间,观察组有2例出现胃部不适,1例轻微腹泻;对照组有1例出现胃部不适。两组患者的安全性相关指标均在正常范围内,如血常规、肝肾功能、血糖、凝血功能、大便常规、心电图等指标。两组均无严重不良反应。结果表明,活血化痰息风汤配合西医常规药物治疗风痰瘀阻证ACI是安全的。结论:1.活血化痰息风方联合西医常规治疗能改善风痰瘀阻证ACI患者的神经功能障碍,减轻患者的残疾程度,提高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降低ACI的中医证候量表总积分;2.活血化痰息风方联合西医常规治疗改善风痰瘀阻证ACI的炎症反应的程度要优于西医常规治疗;3.活血化痰息风方联合西医常规治疗的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案,对于风痰瘀阻证ACI患者具有一定的药物经济学优势;4.两组患者均未见严重的不良反应,说明活血化痰息风方的安全性较高,推荐在临床进行推广和应用。

李中浩[9](2021)在《痰热清注射液对脑梗死后apelin信号通路及细胞凋亡和自噬的影响》文中提出背景:中风病与西方医学体系中的脑血管病相似,主要包括脑梗死和脑出血,具有高发病率、高致残率、高死亡率以及高复发率的特点,是临床中常见的神经科急危重症。静脉注射阿替普酶及近些年发展起来的机械取栓能够有效开通闭塞血管,改善患者临床预后。但部分患者由于存在禁忌症、就医不及时等原因未能接受到这些治疗。因此,需要寻找更多更有效的治疗方案。中医治疗中风病已有悠久的历史,改革开放以来形成了中风病诊断和辨证论治标准。随着对中风病认识的不断加深,王永炎院士强调在中风病中应注意毒邪的致病作用,建议在治疗时加入解毒类方药。痰热清注射液由金银花、黄芩、连翘、水牛角和熊胆粉组成,长于清热解毒,在临床上广泛的应用于呼吸系统疾病的治疗。研究人员发现,伴有肺部感染的中风病患者使用痰热清注射液后,不仅咳嗽、发热等症状得到改善,其神经功能的恢复也较快。痰热清注射液的组方思路与安宫牛黄丸、清开灵注射液、醒脑静注射液相似,因此,从毒邪致病的角度推测痰热清注射液解毒开窍的功效,可能对中风病也有一定的治疗作用。一些早期的临床研究也发现,痰热清注射液能够促进脑梗死和脑出血患者的神经功能恢复。目的:探索痰热清注射对中风病的疗效及其治疗机制。方法:1.在临床研究中,我们采用系统评价和荟萃分析的方法,对已发表的关于痰热清注射液治疗中风病的临床文献进行筛选和分析。检索万方、中国知网、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和PubMed等数据库中截止到2021年1月1日收录的关于痰热清注射液治疗中风病的随机对照临床试验。按照纳入和排除标准筛选出符合要求的文献,进行荟萃分析,同时对文献的偏倚风险进行评价。2.在实验研究中,我们首先采用网络药理学的方法,对痰热清注射液中有效成分治疗中风病的生物学机制进行探索。根据已发表的文献收集痰热清注射液中的已检测到的化合物成分,计算这些化合物的QED值,选择其中大于0.18的做为潜在有效成分。检索PubChem中这些有效成分的药物靶标。将这些靶标与数据库中检索到的已知治疗中风病的药物靶标做交集,得到痰热清注射液治疗中风病的药物靶标。分析这些药物靶标之间的蛋白-蛋白相互作用关系并进行生物学注释。然后,利用大鼠大脑中动脉栓塞法制作脑梗死动物模型,通过2,3,5-氯化三苯基四氮唑染色评价不同剂量痰热清注射液对大鼠脑梗死体积的影响。用苏木素-伊红染色和尼氏染色评价梗死模型的病理学特征。最后,使用WB和免疫荧光的方法检测从网络药理学得出的apelin信号通路及其下游的细胞凋亡和自噬相关蛋白的表达。结果:1.系统评价和荟萃分析中共纳入了 11篇文献,涉及955例患者。荟萃分析结果显示,痰热清注射液对降低中风病或伴肺部感染的患者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评分均有一定的帮助作用,与对照组相比具有显着的统计学差异(MD=-5.45,95%CI:-10.82~-0.09。MD=-2.37,95%CI:-3.49~-1.26,P<0.05)。对提高患者功能独立性评分(MD=14.90,95%CI:8.84~20.96,P<0.05)、肢体运动功能(MD=7.39,95%CI:2.74~12.04,P<0.05)有一定的帮助作用,且与对照组相比具有显着的统计学差异。虽然对患者日常生活能力评分的提高有一定的帮助作用,但与对照组相比无显着的统计学差异(MD=12.95,95%CI:-1.02~26.92,P<0.05)。纳入研究的存在较高的偏倚风险,且存在较大的异质性。2.在网络药理学研究中,痰热清注射液的81个有效成分共检索到663个药物靶标,在有效成分-药物靶标网络图中,度值最大的有效成分为绿原酸,度值最大的药物靶标为核因子E2相关因子2。其中有116个为治疗中风病的药物靶标。这116个药物靶标蛋白-蛋白相互作用中重要的靶点有白蛋白、细胞肿瘤抗原p53、白细胞介素-8等。生物学功能注释结果显示,这些靶点涉及胆汁分泌、药物代谢、化学致癌、肝病和apelin信号通路等227个通路;脂肪酸合成与代谢、外来化学物质代谢和细胞对药物反应等3258个生物过程;核受体活性、血红素结合反应、丝氨酸型肽酶活性等442个分子功能;排名靠前的有核苷酸活化蛋白激酶复合物、膜筏、突触后膜等222个细胞组分。在脑梗死大鼠模型中,可见梗死部位水肿,空泡形成,细胞死亡。而腹腔注射液低剂量痰热清注射液(2.5ml/kg,每6小时1次)能够明显减少大鼠脑梗死24小时后的梗死体积,与模型组相比具有显着的统计学差异(P<0.05)。WB结果显示,使用痰热清注射液后APJ/PI3K/AKT/mTOR信号通路的蛋白含量与模型组相比显着增加;凋亡相关蛋白BCL2/BAX 比例显着上升,caspase8蛋白含量显着减少;自噬相关蛋白LC3 Ⅱ/LC3Ⅰ比例显着下降;NeuN蛋白含量显着增加,GFAP蛋白含量显着减少。蛋白改变具有显着的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痰热清注射液对中风病特别是脑梗死有一定的治疗作用,其治疗脑梗死的机制可能与激活apelin信号通路,抑制细胞凋亡和自噬等有关。但这些研究较为粗浅,需要更高质量的临床和基础研究来明确痰热清注射液对中风病的临床疗效和药理机制。

徐杨[10](2020)在《MMP-9、VEGF与中风证型相关性研究以及丁苯酞干预后的差异》文中提出目的:观察与比较中风病中经络、中脏腑不同分型的患者体内MMP-9浓度、脑梗死体积、NIHSS评分的相关性与差异性;分析比较中风病患者接受常规治疗与常规治疗联合丁苯酞药物干预治疗,治疗前后患者体内MMP9、VEGF浓度的变化趋势及意义。方法:收集2019年1月至2020年1月间,江西省人民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急性脑梗死(即中风病)患者70例作为脑梗死组,均符合入组标准。并选取体检中心体检者60例作为对照组。脑梗死组与对照组年龄均在40-80岁之间。按照中风病分型,将脑梗死组分为中经络组共33例、中脏腑组共37例。利用头颅核磁共振DWI像对患者脑梗死体积进行估算、检测患者发病后外周血MMP-9浓度、进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观察和比较中经络、中脏腑不同分型患者体内MMP-9浓度、梗死体积、NIHSS评分的相关性和差异性;将脑梗死组70例患者按照治疗方案的不同分为丁苯酞治疗组和常规治疗组。所有受试者均取刚入院第1天、未治疗前的静脉血2ml,急性脑梗死患者再于入院治疗第3天、第6天取外周静脉血样2ml,采用ELISA法分别检测MMP-9、VEGF浓度值,并对脑梗死组患者入院第1天与第6天分别进行NIHSS评分。分析不同治疗方案干预后的患者血浆内MMP-9、VEGF水平的变化趋势及意义。结果:1.对照组与脑梗死组基线资料对比:对照组平均年龄为60.8±9.6岁,脑梗死组平均年龄为64.1±9.2岁,两组在年龄、性别上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2.对照组与脑梗死组MMP-9、VEGF浓度值比较:对照组与脑梗死组血浆内MMP-9、VEGF浓度分别为:对照组84.18±4.81 ng/ml、249.12±118.82 pg/ml,脑梗死组369.25±13.96 ng/ml、286.14±100.65 pg/ml。脑梗死组血浆内MMP-9、VEGF浓度均高于对照组,结果有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3.对脑梗死组患者发病时MMP-9浓度值、NIHSS评分、梗死体积进行相关性分析:脑梗死组患者MMP-9浓度值、脑梗死体积、NIHSS评分相互成正向相关性,结果有统计学意义(P<0.05)。4.中经络组与中脏腑组基线资料对比:中经络组平均年龄为63.6±10.1岁、中脏腑组平均年龄为64.5±8.2岁,两组在年龄、性别上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5.对中经络组和中脏腑组患者发病后MMP-9浓度、NIHSS评分、梗死体积进行比较:中经络组患者血浆MMP-9浓度、NIHSS评分、梗死体积分别为:294.81±85.68 ng/ml、3±3分、6.46±9.89 cm3;中脏腑患者血浆MMP-9浓度、NIHSS评分、梗死体积分别为:452.71±87.06 ng/ml、12±6分、44.82±73.39 cm3;中脏腑组患者以上三个指标均高于中经络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6.对影响中经络、中脏腑分型的因素进行二元逻辑回归分析:NIHSS评分、梗死体积对中风患者中经络、中脏腑分型有影响作用(P<0.05);MMP-9浓度值对中风中经络、中脏腑分型不具备影响作用(P>0.05);其中NIHSS评分对患者的中经络、中脏腑分型判断有正相关的影响,脑梗死体积有负相关影响。7.对常规治疗组与丁苯酞治疗组基线资料比较:常规治疗组平均年龄为63.0±1.0岁,丁苯酞治疗组平均年龄为64.6±8.9岁,两组年龄、性别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8.入院第1、3、6天,对常规治疗组与丁苯酞治疗组的患者进行MMP-9浓度值测定并对前后差值进行比较:入院第1、3天两组患者血浆内MMP-9浓度值无明显差异(P>0.05);入院第6天丁苯酞治疗组患者血浆内MMP-9浓度值较常规治疗组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常规治疗组与丁苯酞治疗组患者治疗6天,MMP-9浓度下降差值分别为:172.39±77.01ng/ml,243.84±94.05 ng/ml。与常规治疗组相比,丁苯酞治疗组患者入院6天治疗前后血浆内MMP-9浓度值的下降幅度更大(P<0.05)。9.入院第1、3、6天,对常规治疗组与丁苯酞治疗组的患者进行VEGF浓度值测定并对前后差值进行比较:入院第1、3天两组患者血浆内VEGF浓度值无明显差异(P>0.05);入院第6天丁苯酞治疗组患者血浆内VEGF浓度明显高于常规治疗组,结果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常规治疗组与丁苯酞治疗组患者治疗6天,VEGF浓度升高差值分别为:92.98±126.14 pg/ml,154.29±83.55 pg/ml。与常规治疗组相比,丁苯酞治疗组患者入院6天治疗前后,血浆内VEGF浓度上升幅度更大(P<0.05)。10.两组患者治疗前后NIHSS评分比较及疗效评估分析:常规治疗组与丁苯酞治疗组患者入院6天治疗前后,NIHSS评分均明显下降(P<0.05);两组患者入院第1天、第6天NIHSS评分及治疗前后NIHSS评分下降差值分别为:常规治疗组7±6分、6±7分、1±6分;丁苯酞治疗组9±7分、5±7分、3±6分。两治疗组三方面比较均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依据NIHSS评分下降比率评估可得,常规治疗组与丁苯酞治疗组总有效率分别为37.50%、63.04%。丁苯酞治疗组患者入院6天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较普通治疗组恢复的好,疗效较常规治疗组显着(P<0.05)。结论:1.脑梗死患者发病时MMP-9浓度、梗死体积大小、NIHSS评分值相互成正向相关。2.NIHSS评分值可以作为中风病中经络与中脏腑分型判断的客观依据。3.脑梗死患者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叠加丁苯酞药物联合治疗,能够有效降低脑梗死患者体内MMP-9浓度、提高VEGF浓度。4.脑梗死患者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叠加丁苯酞药物治疗,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提高疗效。5.脑梗死疾病治疗中及时抑制MMP-9浓度、提高VEGF浓度,对疾病的愈后有利。

二、脑梗死的药物治疗(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脑梗死的药物治疗(论文提纲范文)

(1)中国老年2型糖尿病防治临床指南(2022年版)(论文提纲范文)

一、中国老年糖尿病的现状和危害
二、中国老年糖尿病的临床特点
三、中国老年糖尿病的诊断与分型
    1. 老年糖尿病的诊断标准
    2. 老年糖尿病的分型
四、老年T2DM患者的筛查与三级预防
    1. 老年糖尿病的筛查
    2. 老年T2DM的三级预防
五、老年T2DM患者治疗策略的优化
    1. 综合评估的策略
    2.“四早”原则
    3. 老年糖尿病患者个体化血糖控制目标的制订
六、糖尿病教育和患者自我管理
    1. 糖尿病教育的目的和内容
    2. 老年糖尿病患者的自我管理和支持
七、老年糖尿病患者的饮食管理
八、老年糖尿病患者的运动治疗
九、老年糖尿病患者自我血糖监测
十、老年糖尿病患者高血糖的药物治疗
    1.降糖药物的选用原则
    2. 各类降糖药物应用注意要点
    3.降糖药物应用后的疗效评估和剂量调整
    4. 其他降血糖治疗
十一、老年T2DM患者心血管危险因素的综合防治
    1.合并高血压的管理
    2.血脂异常的管理
    3.控制高尿酸血症
    4.体重管理
    5. 抗血小板聚集药物
    6. 其他CVD危险因素的控制
    7. 联合用药需注意药物间的相互作用
十二、糖尿病急性并发症
    1.DKA
    2.HHS
    3.糖尿病相关低血糖
十三、糖尿病慢性并发症
十四、老年糖尿病住院期间的血糖管理
十五、老年糖尿病伴发疾病的防治
十六、老年糖尿病管理的社会支持
附录:老年糖尿病降糖药参考数据

(2)血栓通注射液辅助治疗超时间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效果及对炎症因子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治疗方法
    1.3 观察指标与评价标准
    1.4 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2.1 两组一般资料比较
    2.2 两组NIHSS评分变化比较
    2.3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2.4 两组炎症因子水平变化比较
    2.5 两组Barthel指数评分变化比较
3 讨论

(3)依达拉奉联合血塞通治疗老年急性脑梗死的疗效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方法
    1.3 观察指标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比较血清指标
    2.2 比对临床疗效
    2.3 比对不良反应情况
    2.4 比对心理状态评分
    2.5 比对神经功能以及生活能力评分
3 讨论

(4)尤瑞克林治疗不同TOAST分型脑梗死的效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方法
    1.3 观察指标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3组治疗前后NIHSS评分比较
    2.2 3组的临床疗效比较
3 讨论

(5)抗血小板药物抵抗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1.3 治疗方法
    1.4 血小板抑制率判定标准
    1.5 神经功能缺损及康复评分
    1.6 急性期进展性脑梗死判断标准
    1.7 疗效标准
    1.8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2.1 4组患者神经功能、康复评分比较
    2.2 4组患者疗效比较
    2.3 4组进展性脑梗死发生率比较
    2.4 出血并发症比较
3 讨论

(6)中医康复临床实践指南·缺血性脑卒中(脑梗死)(论文提纲范文)

1 范围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3 术语和定义
4 诊断
    4.1 中医诊断
        4.1.1 中医辨病诊断
        4.1.2 中医辨证诊断
    4.2 西医诊断
        4.2.1 诊断依据
        4.2.2 临床分期
        4.2.3 临床病情程度量化分型
5 康复评定
    5.1 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定
    5.2 运动功能评定
    5.3 平衡功能评定
    5.4 言语功能评定
    5.5 吞咽功能评定
    5.6 认知功能评定
    5.7 心理评定
    5.8 生活质量评定
6 中医康复治疗
    6.1 超早期
        6.1.1 中药治疗
        6.1.1. 1 痰热内闭证
        6.1.1. 2 元气败脱证
        6.1.2 针灸治疗
        6.1.3 护理
    6.2 急性期
        6.2.1 中药治疗
        6.2.1. 1 中经络
        6.2.1. 2 中脏腑
        6.2.2 中成药
        6.2.3 针灸治疗
        6.2.4 推拿
        6.2.5 康复治疗
        6.2.5. 1 良肢位摆放、体位转移和关节活动度训练
        6.2.5. 2 言语功能障碍康复训练
        6.2.5. 3 吞咽功能障碍康复训练
        6.2.5. 4 下肢深静脉血栓防治下肢深静脉血栓防治包括以下几个方面[32]:
        6.2.6 护理
    6.3 恢复期及后遗症期
        6.3.1 中药治疗
        6.3.2 中成药治疗
        6.3.2. 1 丹参类
        6.3.2. 2 红花类
        6.3.2. 3 三七类
        6.3.2.4银杏类
        6.3.3 针灸治疗
        6.3.4 推拿疗法
        6.3.5 传统功法
        6.3.5. 1 八段锦
        6.3.5. 2 五禽戏
        6.3.5. 3 太极拳
        6.3.5. 4 易筋经
        6.3.6 康复技术
        6.3.6. 1 运动疗法
        6.3.6. 2 Bobath技术
        6.3.6. 3 本体感觉神经肌肉促进技术
        6.3.6. 4 肌力训练
        6.3.6. 5 减重步行训练
        6.3.6. 6 强制性运动疗法
        6.3.6.7认知训练
        6.3.6. 8 虚拟现实技术
        6.3.6. 9 经颅直流电刺激
        6.3.6. 1 0 计算机辅助治疗
        6.3.6.11冰刺激治疗
        6.3.7 其他外治法
        6.3.8 康复护理

(7)瑞舒伐他汀、辛伐他汀与阿托伐他汀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比较(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治疗方法
    1.3 观察指标和检测方法
        1.3.1 临床疗效
        1.3.2 患者预后情况
        1.3.3 血脂、血管内皮细胞功能、炎症因子水平
        1.3.4 不良反应、并发症发生率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3组临床疗效比较
    2.2 3组预后情况比较
    2.3 3组治疗前后血脂、血管内皮功能和炎症因子水平比较
        2.3.1 血脂水平比较
        2.3.2 血管内皮功能水平比较
        2.3.3 炎症因子水平比较
    2.4 3组不良反应和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3 讨论

(8)活血化痰息风方治疗急性脑梗死(风痰瘀阻证)的临床研究及药物经济学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前言
临床研究
    1 临床资料
        1.1 研究对象
        1.2 西医诊断标准
        1.3 中医诊断标准
        1.4 中风病分期标准
        1.5 纳入标准与排除标准
        1.6 剔除标准与脱落标准
    2 研究方法
        2.1 样本量计算
        2.2 随机分组
        2.3 盲法的设计和实施
        2.4 治疗方法
        2.5 观察指标
        2.6 疗效评定标准
        2.7 药物经济学指标
        2.8 统计学方法
        2.9 技术路线
    3 研究结果
        3.1 一般资料比较
        3.2 临床疗效评价指标比较
        3.3 炎性因子指标比较
        3.4 药物经济学指标比较
        3.5 不良反应比较
讨论
    1 现代医学对脑梗死的认识
    2 风痰瘀阻证是ACI最常见的证型
    3 临床疗效分析
    4 中药干预ACI的炎性机制分析
    5 药物经济学分析
    6 活血化痰息风法治疗ACI的机理探讨
    7 活血化痰息风方的四气、五味及归经分析
    8 活血化痰息风方的现代药理学分析
    9 创新点
    10 不足与展望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基于知识图谱分析中医药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研究进展
    附录2 随机入组顺序表
    附录3
    附录4 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
    附录5 mRS评分量表
    附录6 BI评分量表
    附录7 中风病症状分级量化表
    附录8 Consort声明
    附录9 个人简历
致谢

(9)痰热清注射液对脑梗死后apelin信号通路及细胞凋亡和自噬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文献综述
    综述一 从毒论治中风病的研究进展
        一、中风病中西医论治现状
        二、从毒论治中风病的理论基础
        三、解毒法治疗中风病的当代实践
        四、常用解毒类方药治疗中风病的现代研宄
        五、总结和展望
        六、参考文献
    综述二 痰热清注射液成分、治疗机制及临床应用的研究进展
        一、痰热清注射液出自名家,历经考验,疗效确切
        二、痰热清注射液含有多种化学成分
        三、痰热清注射液的药理作用及安全性研究进展
        四、痰热清注射液的临床应用进展
        五、痰热清注射液从解毒切入治疗中风的研宄现状和展望
        六、参考文献
前言
临床研究
    痰热清注射液治疗中风病的系统评价和荟萃分析
        1 引言
        2 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实验研究
    研究一 利用网络药理学探讨痰热清注射液治疗中风病的生物学机制
        1 引言
        2 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研究二 不同剂量痰热清注射液对大鼠脑梗死体积的影响
        1 引言
        2 材料和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研究三 痰热清注射液对apelin信号通路及细胞凋亡和自噬的影响
        1 引言
        2 材料和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结语
创新点
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10)MMP-9、VEGF与中风证型相关性研究以及丁苯酞干预后的差异(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历史回顾
    1 中医对中风病的认识和发展
        1.1 中风病因病机的发展
        1.2 中风辨证分型研究现状
        1.3 中医对中风病的治疗现状
    2 西医对中风的认识现状
        2.1 西医对中风病的认识
        2.2 西医目前对中风病的治疗方法
第二章 临床研究
    1 临床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相关标准制定
        1.3 病例分组
        1.4 治疗方法
        1.5 量表评定及疗效评估
        1.6 观察指标与方法
    2 研究材料和方法
        2.1 样本存取
        2.2 实验设备及试剂准备
        2.3 实验步骤
        2.4 计算方法
    3 统计学处理
        3.1 统计软件
        3.2 统计方法选择
    4 技术路线图
    5 结果
        5.1 分别将对照组与脑梗死组的性别、年龄进行比较
        5.2 对照组与脑梗死组血浆内MMP-9、VEGF浓度值比较
        5.3 对脑梗死组患者MMP-9 浓度值、NIHSS评分、梗死体积进行相关性分析
        5.4 对中经络组与中脏腑组病例分别进行性别、年龄的比较
        5.5 分别对比中经络组与中脏腑组患者发病时的MMP-9 浓度、NIHSS评分、梗死体积
        5.6 对影响中风中经络、中脏腑分型的因素进行二元逻辑回归分析
        5.7 对常规治疗组与丁苯酞治疗组分别进行年龄、性别的比较
        5.8 对常规治疗组与丁苯酞组的入院第1、3、6天患者血浆MMP-9浓度及治疗前后差值进行比较
        5.9 对常规治疗组与丁苯酞组的入院第1天、第3天、第6天患者血浆VEGF浓度及治疗前后差值比较
        5.10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NIHSS评分比较及疗效评估分析
讨论
    1 研究目的
    2 基质金属蛋白酶9的相关介绍
        2.1 基质金属蛋白酶与组织金属蛋白酶
        2.2 基质金属蛋白酶9
        2.3 基质金属蛋白酶9与脑梗死发生发展的关联
    3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相关介绍
        3.1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功能介绍
        3.2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与脑梗死的联系
    4 丁苯酞的相关介绍
        4.1 丁基苯肽在脑梗死疾病中的作用
    5 基质金属蛋白酶9、NIHSS评分、梗死体积与中风病中经络、中脏腑分型的联系及意义
    6 脑梗死治疗中调节基质金属蛋白酶9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作用及意义
    7 选取丁苯酞作为对照治疗的意义
    8 疗效比较
结论
不足与展望
    1 不足
    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表1 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 Stroke Scale,NIHSS)简易版
简历

四、脑梗死的药物治疗(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国老年2型糖尿病防治临床指南(2022年版)[J]. 《中国老年2型糖尿病防治临床指南》编写组. 中国糖尿病杂志, 2022(01)
  • [2]血栓通注射液辅助治疗超时间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效果及对炎症因子的影响[J]. 闻瑛. 中国医学创新, 2022(02)
  • [3]依达拉奉联合血塞通治疗老年急性脑梗死的疗效分析[J]. 米英姿,常伟,苏彧. 心理月刊, 2022(01)
  • [4]尤瑞克林治疗不同TOAST分型脑梗死的效果研究[J]. 张洋. 中国医药指南, 2021(36)
  • [5]抗血小板药物抵抗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的影响[J]. 吴晓赟,尹立勇,黄玉哲,金铂,刘宏丽. 河北医药, 2021
  • [6]中医康复临床实践指南·缺血性脑卒中(脑梗死)[J]. 章薇,娄必丹,李金香,石文英,刘小娟,唐健,陈成,刘民权,曹洋. 康复学报, 2021(06)
  • [7]瑞舒伐他汀、辛伐他汀与阿托伐他汀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比较[J]. 孙岩,岳新灿,刘俊英,井延涛,李帅. 中国合理用药探索, 2021(12)
  • [8]活血化痰息风方治疗急性脑梗死(风痰瘀阻证)的临床研究及药物经济学评价[D]. 张雪意. 湖北中医药大学, 2021(10)
  • [9]痰热清注射液对脑梗死后apelin信号通路及细胞凋亡和自噬的影响[D]. 李中浩.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1)
  • [10]MMP-9、VEGF与中风证型相关性研究以及丁苯酞干预后的差异[D]. 徐杨. 江西中医药大学, 2020(05)

标签:;  ;  ;  ;  ;  

脑梗塞的药物治疗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