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农民工社会保障的思考

对农民工社会保障的思考

一、对农民工社会保障问题的思考(论文文献综述)

王永涛[1](2021)在《改革开放以来完善农民工权益保障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农民工的权益保障问题是我国发展过程中一个独特的社会现象。在历届党和政府领导人的高度重视和治理下,用工单位经常侵犯农民工权益的局面得到根本性扭转,但是农民工的权益保障还是不充分的。农民工是中国社会的弱势群体,同时在我国政治生活中具有重要的政治地位,因此不少学者很早就认识到农民工权益保护的重要性。本文在借鉴前人研究成果基础上,对农民工权益保护进行了更加深入的研究,希望帮助农民工能公正地参与社会分配、提高他们的法律意识以及建立畅通的利益表达机制。在中美贸易战和新冠疫情全球大流行相叠加的背景下,注重对农民工权益的保护,不仅有利于我国实现乡村振兴,而且有效的维护了社会的公平正义。全文主体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界定了农民工权益保障的相关概念,讲述了农民工权益保障的理论基础,以及确立了农民工权益保障的目标要求。第二部分,主要论述了改革开放以来农民工权益保障的成就及其主要实践。第三部分,重点分析了改革开放以来农民工权益保障存在的不足及问题出现的原因。本文研究发现农民工权益保障在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四个方面存在一些不足。治理侵害农民工权益事件困难的原因主要有六点:一是城乡二元的经济社会制度限制;二是农民工权益保障相关的法律制度不健全;三是文化管理机制不完善;四是社会保障制度有待完善;五是企业缺乏社会责任感;六是农民工本身维权能力较差。第四部分,论述了完善农民工权益保障的对策建议。本文认为要想长久性的解决这个困扰我国社会稳定的难题,需要对原有的制度体系进行系统化改革。政府管理者要积极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建立公平正义的法治保障制度,为农民工建立一套完备的社会保障制度,联合社会各方力量督促企业认真履行自己的社会责任,协助农民工提高自身的维权能力。

胡波[2](2021)在《基本医疗保险对农民工城市居留意愿的影响研究 ——以长三角地区为例》文中指出确保农民工群体顺利实现市民化转移,是推进城乡融合发展的关键步骤。城市居留意愿是衡量城市融入水平的重要指标,有效提升农民工群体的城市居留意愿,成为实现“以人为本”的城镇化的基础。当前,我国的城镇化进程中“半城镇化”、“伪城镇化”问题突出。一方面,户籍人口城镇化率较低;另一方面,公共服务供给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日益凸显。相较于其他社会群体而言,农民工这一特殊劳动群体的健康受损程度更为严重,能否获取基本医疗保险这项健康权益,对于保障农民工身体健康和推进公共服务均等化而言至关重要。因此,研究基本医疗保险对农民工城市居留意愿的影响效果,从理论上厘清不同参保模式下农民工城市居留意愿的强弱区别,对于共建公平包容的社会环境、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以及构建新时代城乡关系具有重要意义。在充分阐释选题研究背景的基础上,本文主要探讨了基本医疗保险对长三角地区农民工城市居留意愿的影响效果。首先,回顾梳理了国内外学者在相关领域的研究成果,对研究涉及的关键名词术语进行概念界定,继而介绍了理论基础;其次,对长三角地区农民工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现状和城市居留意愿展开分析;再次,基于2017年全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数据,实证检验了基本医疗保险对农民工城市居留意愿的影响效果;最后,基于实证结果得出研究结论,并提出完善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提高农民工城市居留意愿的政策建议。研究发现,第一,基本医疗保险对农民工的城市居留意愿和落户意愿产生显着影响;第二,参与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削弱了农民工群体的长期居留意愿和落户意愿,产生了“返乡推动效应”;第三,参与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提升了农民工群体的城市居留意愿和落户意愿,产生了“留城锁定效应”;第四,重复参保导致了消极政策影响,削弱了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带来的“留城锁定效应”;第五,参与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对二线城市农民工城市居留意愿的提升效果最为明显。为了提高长三角地区农民工群体的城市融入水平,实现城乡高质量深度融合发展,本文提出以下政策建议:第一,扩大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在农民工群体中的覆盖面;第二,利用税务部门代征社保费的便利,强化农民工参保的执法监督;第三,推进居民医疗保险和职工医疗保险的制度并轨;第四,完善农民工基本医疗保险转移接续制度;第五,针对用工企业建立产业链管理模式,激励和督促用人单位为农民工群体提供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

万聂欣[3](2021)在《受教育程度对农民工幸福感的影响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人类一切发展宗旨的最终目的都是为了提升幸福。如何更加幸福是人民群众终身奋斗的目标,也是经济发展的根本意义。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因符合经济发展和城市建设的需要,也为提升生活质量,从农村来到城市,从事非农产业,就此形成了农民工群体。身为农村人,他们在城市扎根生活,主要从事劳动密集型产业,是中国极具特色的弱势群体。学术界普遍认为,农民工作为城镇化进程中主要建设者,其幸福感已成为检验城镇化建设是否取得成效的标准之一。教育能够培养农民工的人格素质和知识水平,我国始终坚持科教兴国战略,持续加大对教育的投资。根据全国教育经费执行情况统计报告显示:2019年我国教育经费总投入高达50178.12亿元,较比去年相比,增长了8.74%。农民工可通过再教育或其他教育方式弥补自身教育缺陷,学习知识技能,不断进行人力资本积累,达到企业认可标准,获高收入职位,满足自我需求与欲望,提高幸福感水平。因此,本文从教育的角度,探究文化程度和农民工幸福感之间的关系,对解决农民工问题,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首先,阐述了本文的背景和意义,从幸福感影响因素的研究、农民工相关研究、教育人力资本对农民工影响的相关研究和农民工幸福感影响因素研究四个方面对文献进行整理。认真解读了幸福感和农民工的概念,诠释了本文涉及到劳动力市场歧视理论、劳动力市场分割理论和人力资本理论。其次,介绍了数据的来源,对农民工教育和幸福感进行了描述性分析。再次,利用CGSS2015年数据,采用有序logit模型,研究受教育程度和农民工幸福感之间的关系,并从性别、合同签订差异、工作性质差异和收入水平差异四个方面,探讨受教育程度对农民工幸福感的差异。同时,为检验实证结果是否具有稳健性,选择替换实证方法和替换主要变量方法对样本进行检验。最后,基于研究结果,提出有关政策建议。研究发现,第一,受教育程度的提高,能有效促进农民工幸福感水平的提升。第二,受教育程度对女性农民工幸福感的影响更大。第三,受教育程度显着影响签订合同的农民工幸福感。第四,受教育程度显着促进全职农民工幸福感的提升。第五,受教育程度对收入等级较高的农民工幸福感影响较大。为促进社会和谐发展,提升农民工幸福感,本文建议从以下五个方面改变农民工现状,改善教育水平。第一,加大农村地区基础教育的投资,提高农村地区学历水平。第二,消除农村地区教育性别歧视,力求农村地区教育公平。第三,制定符合农民工劳动权益的合同制度。农民工法律知识有限,对合法权益的维护能力不足,政府应尽可能帮助农民工获得应有的待遇。第四,平衡城乡地区教学质量。相比较城市地区而言,农村地区高质量师资力量薄弱,政府应做出相应措施,吸引高学历人才,为农村教育事业服务。农民工借助教育条件,改善自我的基本素质,获得稳定的工作。第五,鼓励农村地区生源进行职业教育。职业教育是获得工作技能的重要途径,可解决农民工工作岗位与能力不匹配的现状,增大农民工就业的概率,提高工资性收入。

常颖[4](2020)在《新媒体环境下农民工在线信息行为与服务模式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以及5G商业化时代的开启,新媒体已经成为社会治理智能化和专业化的重要工具,其开放性、透明性、交互性等优势加快了经济社会各行各业的发展,无论在经济领域、政务领域还是在教育领域,新媒体已经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动力。在新媒体环境下,用户的信息获取行为和信息使用行为都具有自主创造性,新媒体为用户提供了便捷的信息分享条件,并赋予了用户媒介话语权,激发了用户的信息分享行为。随着新型城镇化战略的推进和智能手机等移动终端的普及,新媒体农民工用户数量具有明显的上升趋势,农民工的信息需求日益突出,在新媒体信息资源和平台使用上具有巨大增长空间,农民工群体为新媒体平台的持续发展提供了庞大的用户群体。新媒体平台的信息传播和影响范围、用户体量已经远远超过传统媒体,其传播路径、模式也与传统媒体有较大差异。如何利用新媒体平台为用户提供丰富多样的信息化服务,进而推动在线信息服务模式创新是在线信息服务主体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将新媒体作为研究的切入点,结合动机理论、需求层次理论、使用与满足理论与沉浸理论,研究新媒体环境下农民工在线信息行为问题。在对国内外新媒体环境下农民工信息行为研究成果进行系统梳理的基础上,综合运用文献分析、实验分析、实证研究、质性研究等研究方法对新媒体环境下农民工在线信息行为进行系统分析。通过对新媒体环境下农民工在线信息行为进行阶段划分,分别系统阐释了农民工在线信息获取行为、使用行为、分享行为和信息服务模式,以实现新媒体环境下农民工用户在线信息行为过程中主体、客体、技术和环境要素的和谐发展,并通过信息服务模式的构建提升对农民工群体在线信息服务水平。第3章从涵义、特征和分类三个层面阐明了新媒体的概念,归纳在线信息行为的相关理论,包括动机理论、信息需求层次理论、使用与满足理论、沉浸理论,界定了农民工、在线信息行为、农民工在线信息行为三个概念,并分析了新媒体对农民工在线信息行为的影响。阐述农民工在线信息行为要素,包括主体要素、客体要素、环境要素和技术要素,分别分析了农民工在线信息获取、使用、分享行为过程,并从内在动机和外在动机层面剖析了各个信息行为阶段的动机,最终构建新媒体环境下农民工在线信息行为机理模型。第4章以信息需求层次理论为研究基础,以问卷调查的方式对农民工在线信息获取的行为进行分析,采用混合实验法对农民工在线信息获取行为进行定量测度,第5章通过构建农民工在线信息使用行为模型,采用使用满足理论作为理论框架,在TAM模型的基础上构建了农民工在线信息使用行为影响因素实证模型,以发放调查问卷的方式进行数据统计,并采用验证性因子分析对全部研究假设进行验证;第6章以沉浸理论作为理论基础,结合百度贴吧农民工吧数据并利用Python和Xpath路径语言,使用Jieba库实现分词操作并将数据按照内容和时间两个维度进行可视化研究,对农民工群体的在线信息分享行为演化规律进行了分析。第7章采用扎根理论分析方法,对选取出的20名访谈者进行深度访谈,通过主轴编码、选择性编码和开放式编码比较,提炼和归纳出11个主范畴,构建了在线信息服务主体模式、在线信息服务客体模式、在线信息服务内容模式、在线信息服务渠道模式的农民工在线信息服务模式,并对模式之间的路径关系进行分析,同时以典型应用案例进行辅证。第8章将农民工用户在线信息行为过程信息服务提升策略的重要性进行分析。提出了农民工用户在线信息行为服务提升策略,从农民工用户群体层面、政府层面和新媒体平台层面提出在线信息获取行为阶段、在线信息使用行为阶段、在线信息分享行为阶段的信息服务提升策略,并从在线信息服务主体模式、客体模式、内容模式和渠道模式四个方面提出了服务提升策略,以期不断提高农民工在线信息服务水平,助推国家信息化建设和新型城镇化战略的实施。本研究基于扎根研究法提出了新媒体环境下农民工在线信息服务模式,并针对农民工在线信息行为过程提出了农民工用户信息服务管理提升策略。在理论层面上,助推新媒体理论体系的构建,提供新的研究视角,推动了信息服务模式创新,为农民工用户信息服务管理提供理论支撑;在实践层面上,为解决农民工信息贫困问题提供参考意见,为新媒体平台对农民工用户群体进行个性化的服务提供指导,为农民工用户合理使用新媒体平台提供指导。未来的研究中将拓展新媒体环境下农民工群体在线信息行为细分领域的研究,深入开展新媒体对农民工用户群体信息行为影响的动态观测,以提高农民工用户在新媒体环境下信息素养和信息能力,加快我国信息化建设步伐,全面推动新型城镇化战略的实施。

李弘彦[5](2020)在《八颗街道外出农民工管理存在的问题和对策研究》文中指出中国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国民经济的飞速发展和现代基础设施的逐步完善,越来越多的农民工为了寻求更好的就业机会而选择外出务工,以改善自家的生活条件,摆脱贫困状态。虽然随着城乡一体化的发展,我国农村地区的经济实力得到有效提升,然而城乡之间的发展仍然存在不平衡现象,这就导致城市务工和农村务工收入仍有一定差距,为谋求更好生活,仍有大量农民工选择进入城市就业。虽然农民工外出就业,对于提高收入,实现小康具有积极作用,但由于外出农民工文化素质低、岗位变化快、流动范围广、精神文明缺失、法治意识淡薄等问题,给输出地政府部门的管理也带来新的挑战。新形势下,外出农民工管理工作是否能够有效的开展,对于社会的稳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有关键作用。那么,如何在新形势的社会背景下,抓住农民工的现实需求,采取合理有效的措施对其进行管理,值得社会各界人士的关注。目前,我国大多数农村仍然以种植业、渔业、牧业收入为主,劳力投入大,劳动报酬少,农民生活质量低下。而农民工到劳动报酬率相对较高的城市工作,对于提高农民收入、改善农民生活、发展农村经济、改变农村面貌有较大的促进作用。本研究围绕加强八颗街道对外出农民工的管理这一主题,在搜集和整理农民工相关文献资料的基础上,将国内已有的理论研究和实践研究作为研究基础,并结合文献研究法、实地调研、访谈、问卷调查等多种方式,通过与八颗街道在家村民、暂时返乡的农民工、外出农民工的家人、街道办等相关职能部门进行沟通,掌握八颗街道外出农民工生产生活现状以及他们最关心、最期盼政府解决的问题,并通过对八颗街道外出农民工管理工作的落实情况以及在落实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详细分析,查找出八颗街道外出农民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并进行原因分析,借鉴先进地区实践经验,最后提出完善外出农民工管理制度的建议。本文主要围绕以下三个方面展开,第一,通过外出农民工的概念及社会管理、农民工管理的理论基础分别进行阐释,厘清三者之间的联系和区别,明确后续研究主体。第二,通过对八颗街道外出农民工管理进行分析,包括外出农民工的现状、外出农民工管理的现状、外出农民工管理过程中存在问题及原因进行分析。第三,总结先进经验,并根据八颗街道的具体实际,提出具有可行性的对策和建议。

张娟[6](2020)在《“智造”背景下东莞新生代农民工再教育研究》文中指出作为世界工厂、制造之都的东莞,吸引了450余万外来劳动力人口。劳动密集型制造工厂,曾是许多入城农民工主要生存场域。如今其所依存外部环境,正发生产业变革与技术颠覆,工厂初阶岗位正被机器人吞噬。而东莞现有技能人才不足20%,人才积累不足以应对产业变革。该研究正是基于此,探讨新生代农民工(以下行文亦简称为“新生代”)在产业变革下之再教育问题及其突围路径。研究意义指向:唤醒新生代再教育认知,重塑产业人力资本投入共识,释放人才红利信号,赋能产业转型。该研究以质性研究掘进,通过文献分析、访谈、个案研究、问卷调查等,透视新生代所生存的产业环境——东莞“智造”,分析产业变革对人才提出新要求,以及新生代个体对自身发展需求。梳理东莞现有新生代农民工培育政策,调研再教育市场供求状况,并基于终身教育理论、生涯发展理论,探讨新生代再教育需求及其实现策略。通过研究得出,东莞“智造”提出了对高技能人才、创造性人才、复合型人才、高学习力人才的新需求;而个人生存与发展已不止步于技能依赖层面,更需融合技术、学历、人文等多重再教育修炼与持续提升,达至教育及人的完整性。在就新生代再教育需求及现状分析中,发现并归纳出以下五个维度的问题:1.觉知困境:对再教育认知不足;2.资源局限:支持要素投入不够;3.供需矛盾:教育市场供求失衡;4.系统缺失:培育体系尚待完善;5.生涯迷途:个人发展欠缺规划。该研究解决对策尝试抛开刻板,并创造性地将上述五个维度问题融入到体系化解决策略之中。基于新生代生涯发展对技能、学历、人文教育的需求为纵轴,并从横向研究与新生代相关各方的支持力量,以系统性思考探讨新生代再教育出路:1.唤醒再教育觉知,推动认知升级;2.构建体系化培育,助力生涯发展;3.探寻再教育之道,融合多维力量;4.借助新技术手段,实现灵活学习。

孙静静[7](2020)在《农民工权益保障研究》文中指出由于二元户籍制度的存在所产生的农民工群体以及由此衍生的权益保障问题,一直是国内学术界的热点话题。马克思认为,社会发展关键在于人的发展。从建国初期至今,农民工群体数量持续增长,农民工占据弱势群体的相当一部分,但同时也是推动我国改革和发展的重要力量,为我国改革时期的发展与城镇化建设贡献了不小的力量。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期,农民工的生存质量与发展状况社会发展进程起作用,因此我国将解决农民工问题摆在重要位置。党的国家领导人在不同时期、多个场合都提到了农民工群体以及农民工问题,国家出台了针对不同农民工群体的多项法律以及政策制度用以维护其合法利益。根据国家统计局、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以及中共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委员办公室发布的关于农民工各方面的监测报告,从调查问卷以及无结构访谈为着力点切入,对山东省部分地区农民工进行调查,结合数据分析得出,农民工地位日益提升,农民工权益保障总体向善向好。但仍存在农民工在政治权益受损,经济利益被侵害,文化教育保障缺失以及社会保障不足四方面问题。分析其原因,主要是由于农民工权益保障制度不完善,社会组织——工会不完善以及农民工主观局限性三方面原因。面对上述情况,通过相关权益保障的就业、户籍、文化教育以及社会保障制度四个角度分析;法律制度方面的法律立法、政府执法、司法三个角度进行分析;法律知识方面的法律普及的内容和方法进行分析,找出具体实践方式,真实有效的加大农民工权益保障力度,提升农民工地位。

李毅影[8](2020)在《社会治理视域下农民工法律援助问题研究 ——以广州市P区为例》文中研究说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镇化转化的能力高速推进,持续大量的农民工涌入城市务工,在对社会经济做出重大贡献的同时,其合法权益受到伤害的现象屡见不鲜,问题十分突出。一直以来,政府部门积极探索保障农民工权益的有效方法,采取了不同程度的治理措施,农民工法律援助工作取得了初步成效,但由于任务繁重及工作难度系数大,问题仍未得到有效解决,影响了社会和谐发展。本文以广州市P区农民工法律援助所遇维权问题为例,从社会治理的角度分析原因,探寻新型、有效的治理对策。本文运用公共管理相关理论,通过问卷调查分析和实地观察P区农民工及法律工作者参与法律援助过程中所遇问题,发现存在着三个方面的不足:就农民工本身而言,其基本权益无法被保障,维权意识薄弱;就维权工作上看,维权机制繁琐,机构资金、人力资源匮乏;就法律工作者现状看,援助案件基数大负担重,各方协作执行度低。存在这些问题主要因为对农民工法律援助问题还未够重视,帮扶力度不够大,在农民工劳动违法现象依然突出的情况下,法律援助相关法律法规未落实,获赔款执行问题严峻,宣传及援助工作不够接地气,缺乏合理的管理方法等等。针对以上现实困境本文提出要在国家和社会公益的各方支持下,不断完善自身的制度建设,优化机构运行机制,拓展和规范公共服务,解决执行难问题,运用新媒体的力量对接宣传等建议,以尝试为P区农民工法律援助寻求新的发展路径。

王婷[9](2020)在《凯里市下司镇仫佬族农民工问题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指出:“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作为人口较少民族的仫佬族是贵州省十七个世居少数民族之一,也是贵州省的两个人口较少民族之一,主要从事农业生产,仫佬族农业生产经长期发展,至新中国建立前已达到一定水平,但发展水平相对滞后。随着城镇化的发展,大量少数民族农民工涌入到城镇谋生,因为兼具农民和少数民族双重身份,在与城市居民和其他民族接触中,其身份认同的多元性和矛盾性凸显,仫佬族农民工更具有特殊性,本文通过对凯里市下司镇仫佬族农民工的现状进行调查,找出存在的问题,对产生问题的原因进行分析,拟提出解决凯里市下司镇仫佬族农民工存在问题的可行性建议以供参考。本文主要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绪论部分。主要对下司镇仫佬族农民工问题的研究方法、研究目标、意义以及相关概念界定等内容进行了论述。文章的第二部分是第一章,主要论述下司镇仫佬族农民工现状。包括仫佬族的族源分布,仫佬族农民工的数量构成、文化程度等。文章的第三部分是第二章,主要论述了下司镇仫佬族农民工面临的困境。文章的第四部分是第三章,主要对下司镇仫佬族农民工问题进行原因分析。文章的第五部分是第四章,主要是对下司镇仫佬族农民工问题的思考。

马雪婷[10](2020)在《农民工住房保障政策比较研究 ——基于政策执行角度》文中指出农民工作为中国现代化经济建设的重要支撑力量,其居住问题自然受到了政府部门的相关重视,从2005年起,政府就出台了诸多致力于改善农民工居住条件的政策,政策探索也经历了一系列变化,诸如住房所有权转向使用权、住房保障城乡二元分割转向住房保障城乡一体化,但经过十多年发展,相关政策对农民工住房状况的改善效果并不显着。近年来,随着新型城镇化规划的提出,推进农业转移人口落户城镇、将农民工纳入城镇住房保障体系、实现全体人民住有所居逐渐成为核心议题。因而,针对于农民工住房保障政策效果差的探讨是一个值得研究的主题。通过国内外文献的相关梳理,本文将农民工政策效果差的原因定位于政策执行层面,并进行了下述研究:首先,农民工群体作为政策受众,其城镇住房状况通常是政策制定及后续执行的出发点,是首先应该给予研究的问题。因而本文利用文献研究法,对中国农民工整体城镇居住现状、住房需求特征、住房支付能力及住房选择影响因素进行了描述性分析。其次,以系统理论为指导,结合政策执行概念,构建了包含政策执行主体、政策执行客体、政策执行资源、政策执行环境等要素的系统分析框架,通过对农民工政策发展较好的重庆和湖州市进行政策的微观研究,得出了政策执行各要素对政策执行效果作用的一般性结论。再次,运用比较研究法,基于同一政策执行框架对济南市农民工住房保障政策规定及执行状况进行研究,通过典型地区与济南市政策的比较,发现了济南市农民工住房保障政策发展不足之处,并得出了相关启示。最后,本文一方面选取了几个对政策执行效果影响较大的因素——政府角色定位、执行机构和部门设置、资金和土地资源、政策执行环境等,通过对国外低收入群体住房保障政策的借鉴,对中国宏观层面住房保障政策提供方向;另一方面,以公民身份理论为指导,主要在地方政府层面对农民工住房保障政策的进一步发展提供建议。通过相关研究,本文得出的主要结论为:第一,农民工政策效果确实与政策执行状况有关。通过对典型地区政策执行要素进行一一考察发现,各个政策执行要素的完善性和先进性共同作用产生了较好的政策效果。第二,济南市农民工住房保障政策尚处于初步发展,即起步阶段。这主要是与典型地区住房保障政策执行状况进行对比发现的,尤其在政府对政策积极性、政策本身瞄准目标、政策资源等方面存在显着不足,也是后续完善济南市农民工住房保障政策的关键。第三,农民工居住状况不容乐观主要与住房支付能力不足和社会融合度不高有关,典型地区虽然在提高农民工住房支付能力方面还存在不足,但在促进社会融合度方面作出了努力,包括确定城乡统筹目标、改革户籍制度等方面,这对改善农民工居住状况起到了一定作用。

二、对农民工社会保障问题的思考(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对农民工社会保障问题的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1)改革开放以来完善农民工权益保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研究背景
        研究意义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
        国内研究现状
        国外研究现状
    第三节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研究内容
        研究方法
    第四节 研究的创新与不足
        创新点
        不足之处
第一章 农民工权益保障的基本概述
    第一节 农民工权益保障的概念界定
        1.农民工的概念
        2.农民工权益的概念
        3.农民工权益保障的概念
    第二节 农民工权益保障的理论基础
        1.马克思主义公平正义观
        2.治理理论
        3.服务型政府理论
    第三节 完善农民工权益保障的目标要求
        1.农民工群体公正地参与社会分配
        2.农民工权益被完善的法律体系保护
        3.农民工拥有畅通有效的利益表达机制
        4.农民工权益保护制度体系现代化趋向成熟
第二章 改革开放以来农民工权益保障的主要实践及其成就
    第一节 改革开放以来农民工权益保障的主要实践
        1.逐步完善农民工权益保障的法律制度
        2.持续强化对农民工的教育与培训
        3.不断尝试调整和改革户籍制度
    第二节 改革开放以来农民工权益保障取得的成就
第三章 改革开放以来农民工权益保障存在的问题与原因分析
    第一节 改革开放以来农民工权益保障存在的问题
        1.经济权益保障方面需要改进
        2.政治权益保障方面仍有不足
        3.文化权益保障方面还需加强
        4.社会权益保障方面有待完善
    第二节 改革开放以来农民工权益保障存在问题的原因
        1.城乡二元的经济社会制度限制
        2.法律制度的不健全和执行不力
        3.文化管理机制不完善
        4.社会保障制度的不完善
        5.部分企业缺乏社会责任感
        6.农民工本身维权能力较差
第四章 完善农民工权益保障的对策建议
    第一节 积极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
        1.改革现行户籍制度
        2.推进城乡统一要素市场建设
        3.实现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
        4.发展现代化的农村经济
        5.统筹城乡文化资源的配置
        6.建立健全文化管理机制
    第二节 健全社会公平正义法治保障制度
        1.制定完善的农民工权益保护法
        2.推进执法水平的提升
        3.确保司法过程公正高效
        4.加强对农民工的法律援助
    第三节 制定完备的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
        1.完善农民工社会保险体系
        2.建设安全卫生的工作环境
        3.保障农民工子女的受教育权
        4.构建多渠道农民工住房保障机制
    第四节 督促企业履行社会责任
        1.坚持以创新发展来提高企业经济效益
        2.帮助农民工实现个人成长与发展
        3.提供优惠的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
    第五节 增强农民工的维权能力
        1.提高自身的职业技能水平
        2.主动学习与权益保障相关的法律知识
        3.借助工会力量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结语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2)基本医疗保险对农民工城市居留意愿的影响研究 ——以长三角地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文献综述
        一、国外研究现状
        二、国内研究现状
        三、文献评述
    第三节 研究目标与研究方法
        一、研究目标
        二、研究方法
    第四节 研究内容与研究框架
        一、研究内容
        二、研究框架
    第五节 可能的创新点与不足之处
        一、可能的创新点
        二、不足之处
第二章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第一节 概念界定
        一、农民工
        二、基本医疗保险
        三、城市居留意愿
    第二节 理论基础
        一、推拉理论
        二、二元经济结构理论
        三、增长极理论
第三章 长三角地区农民工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现状与城市居留意愿分析
    第一节 长三角地区农民工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现状分析
        一、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变化趋势分析
        二、不同类型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变化趋势分析
        三、不同等级城市中农民工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变化趋势分析
    第二节 长三角地区农民工城市居留意愿分析
        一、城市居留意愿变化趋势分析
        二、不同等级城市中农民工城市居留意愿变化趋势分析
第四章 基本医疗保险对长三角地区农民工城市居留意愿的影响研究
    第一节 数据来源与描述性统计
        一、数据来源与说明
        二、变量选择与描述性统计
    第二节 模型设定与研究假设
        一、模型设定
        二、研究假设
    第三节 基本医疗保险对农民工城市居留意愿影响的实证分析
        一、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对农民工城市居留意愿的影响
        二、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对农民工城市居留意愿的影响
        三、重复参保对农民工城市居留意愿的影响
        四、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对不同等级城市中农民工留城意愿影响的异质性分析
第五章 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第一节 研究结论
        一、基本医疗保险对农民工城市居留意愿和落户意愿产生影响
        二、参与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削弱了农民工的城市居留意愿
        三、参与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提升了农民工的城市居留意愿
        四、重复参保削弱了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带来的留城锁定效应
        五、参与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对二线城市农民工城市居留意愿的提升最为明显
    第二节 政策建议
        一、进一步扩大农民工群体中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的覆盖面
        二、推进居民医疗保险与职工医疗保险的制度并轨
        三、完善农民工基本医疗保险转移接续制度
        四、利用税务部门代征社保费的便利强化农民工参保的执法监督
        五、针对用工企业建立产业链管理模式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
致谢

(3)受教育程度对农民工幸福感的影响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文献综述
        一、幸福感的影响因素研究
        二、农民工的相关研究
        三、教育人力资本对农民工影响的相关研究
        四、农民工幸福感影响因素研究
        五、文献评述
    第三节 研究内容与拟解决的主要问题
        一、研究内容
        二、拟解决的主要问题
    第四节 可能的创新点与不足之处
        一、可能的创新点
        二、文章的不足之处
第二章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第一节 相关概念界定
        一、幸福感
        二、农民工
    第二节 理论基础
        一、劳动力市场歧视理论
        二、劳动力市场分割理论
        三、人力资本理论
第三章 农民工教育和幸福感的现状分析
    第一节 数据来源和变量选取
        一、数据来源
        二、变量选取
    第二节 农民工受教育程度现状分析
        一、农民工受教育程度的性别构成
        二、农民工受教育程度的合同签订水平构成
        三、农民工受教育程度的工作性质水平构成
        四、农民工受教育程度的收入水平构成
    第三节 农民工幸福感差异分析
        一、农民工幸福感的性别差异
        二、农民工幸福感的合同签订差异分析
        三、农民工幸福感的工作性质差异分析
        四、农民工幸福感的收入差异分析
        五、农民工幸福感的受教育程度差异分析
第四章 受教育程度对农民工幸福感影响的实证分析
    第一节 变量的描述性统计分析
    第二节 研究假设
    第三节 计量模型设定
        一、有序logit模型
        二、多元回归模型
    第四节 实证结果与分析
        一、受教育程度对农民工幸福感的影响
        二、受教育程度对农民工幸福感影响的性别差异
        三、受教育程度对农民工幸福感影响的合同签订水平差异
        四、受教育程度对农民工幸福感影响的工作性质水平差异
        五、受教育程度对农民工幸福感影响的收入差异
        六、收入的中介效应
        七、稳健性检验
第五章 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第一节 研究结论
        一、受教育程度对农民工幸福感的影响
        二、受教育程度对女性农民工幸福感的影响
        三、受教育程度对签订合同农民工幸福感的影响
        四、受教育程度对全职农民工幸福感的影响
        五、受教育程度对收入等级较高农民工幸福感的影响
    第二节 政策建议
        一、增加农村地区基础教育的财政投入
        二、消除农村地区教育性别歧视
        三、制定符合农民工劳动权益的合同制度
        四、平衡城乡地区教学质量
        五、鼓励农村地区生源进行职业教育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
致谢

(4)新媒体环境下农民工在线信息行为与服务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实践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1.3.1 国外研究现状综述
        1.3.2 国内研究现状综述
        1.3.3 研究趋势
        1.3.4 研究现状评述
    1.4 研究对象的选择
        1.4.1 新媒体平台的选择
        1.4.2 农民工群体的选择
    1.5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1.5.1 研究内容
        1.5.2 研究方法
    1.6 研究技术路线
第2章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2.1 新媒体的相关概念
        2.1.1 新媒体的涵义
        2.1.2 新媒体的特征
        2.1.3 新媒体的分类
    2.2 在线信息行为的相关理论
        2.2.1 动机理论
        2.2.2 信息需求层次理论
        2.2.3 使用与满足理论
        2.2.4 沉浸理论
    2.3 农民工在线信息行为的相关概念
        2.3.1 农民工的概念
        2.3.2 在线信息行为的界定
        2.3.3 农民工在线信息行为的界定
    2.4 新媒体对农民工在线信息行为的影响
        2.4.1 信息需求多样化
        2.4.2 .信息渠道多元化
        2.4.3 .信息资源丰富化
        2.4.4 .用户之间交互增强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新媒体环境下农民工在线信息行为机理分析
    3.1 农民工在线信息行为要素
        3.1.1 农民工在线信息行为的主体要素
        3.1.2 农民工在线信息行为的客体要素
        3.1.3 农民工在线信息行为的环境要素
        3.1.4 农民工在线信息行为的技术要素
        3.1.5 农民工在线信息行为要素模型
    3.2 农民工在线信息行为过程分析
        3.2.1 农民工在线信息获取行为
        3.2.2 农民工在线信息使用行为
        3.2.3 农民工在线信息分享行为
    3.3 农民工在线信息行为动机分析
        3.3.1 农民工在线信息获取行为的动机
        3.3.2 农民工在线信息使用行为的动机
        3.3.3 农民工在线信息分享行为的动机
    3.4 新媒体环境下农民工在线信息行为机理模型构建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农民工在线信息获取行为分析
    4.1 农民工在线信息获取行为问题的提出
    4.2 农民工在线信息获取行为模型构建
        4.2.1 用户在线信息获取行为
        4.2.2 在线信息获取行为模型
    4.3 研究设计
        4.3.1 混合实验研究方法
        4.3.2 实验流程
        4.3.3 数据收集
    4.4 数据结果分析
        4.4.1 样本的有用性及可靠性分析
        4.4.2 样本统计分析
        4.4.3 混合实验结果数据分析
    4.5 讨论分析
        4.5.1 农民工在线信息需求
        4.5.2 农民工在线信息来源
        4.5.3 农民工在线信息评价行为
        4.5.4 农民工在线信息输入输出行为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农民工在线信息使用行为分析
    5.1 农民工在线信息使用行为问题的提出
    5.2 农民工在线信息使用行为模型构建
        5.2.1 农民工在线信息使用行为
        5.2.2 农民工在线信息使用行为模型框架
    5.3 农民工在线信息使用行为影响因素实证
        5.3.1 模型理论基础
        5.3.2 研究假设
        5.3.3 模型构建
    5.4 研究设计
        5.4.1 调查问卷设计
        5.4.2 数据收集及人口统计信息分析
        5.4.3 在线信息使用数据分析
    5.5 数据结果
        5.5.1 量表题项描述性统计及差异分析
        5.5.2 信度和效度检验
        5.5.3 验证性因子与模型检验
    5.6 讨论分析
        5.6.1 社群影响对感知趣味性等因素的影响
        5.6.2 感知有用性对使用行为的影响
        5.6.3 感知易用性对感知有用性和使用行为的影响
        5.6.4 感知趣味性对感知有用性的影响
        5.6.5 满意度对使用行为的影响
    5.7 本章小结
第6章 农民工在线信息分享行为分析
    6.1 农民工在线信息分享行为问题的提出
    6.2 农民工在线信息分享行为模型构建
        6.2.1 农民工在线信息分享行为
        6.2.2 农民工在线信息分享行为模型
    6.3 研究设计
        6.3.1 数据源选择
        6.3.2 数据采集
        6.3.3 数据处理
    6.4 数据结果分析
        6.4.1 农民工在线信息分享行为内容分析
        6.4.2 农民工在线信息分享行为时间分析
        6.4.3 农民工在线信息分享行为主题分析
    6.5 讨论分析
        6.5.1 农民工在线信息分享行为的内容规律
        6.5.2 农民工在线信息分享行为的时间规律
        6.5.3 农民工在线信息分享行为的主题规律
    6.6 本章小结
第7章 农民工在线信息服务模式分析
    7.1 农民工在线信息服务模式问题研究背景
    7.2 研究方法与研究设计
        7.2.1 扎根理论概述
        7.2.2 访谈样本的筛选
        7.2.3 访谈过程设计
        7.2.4 访谈资料的收集与整理
    7.3 访谈资料编码过程
        7.3.1 开放式编码
        7.3.2 主轴编码
        7.3.3 选择性编码
    7.4 研究发现及作用路径
    7.5 农民工在线信息服务模式
        7.5.1 在线信息服务主体模式
        7.5.2 在线信息服务客体模式
        7.5.3 在线信息服务内容模式
        7.5.4 在线信息服务渠道模式
    7.6 本章小结
第8章 农民工在线信息服务提升策略
    8.1 农民工在线信息服务提升策略的重要性
    8.2 农民工在线信息行为服务提升策略
        8.2.1 农民工在线信息获取行为服务提升策略
        8.2.2 农民工在线信息使用行为服务提升策略
        8.2.3 农民工在线信息分享行为服务提升策略
    8.3 农民工在线信息服务模式提升策略
        8.3.1 在线信息服务主体模式提升策略
        8.3.2 在线信息服务客体模式提升策略
        8.3.3 在线信息服务内容模式提升策略
        8.3.4 在线信息服务渠道模式提升策略
    8.4 本章小结
第9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9.1 研究结论
    9.2 研究创新点
    9.3 研究局限及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与学术成果
致谢

(5)八颗街道外出农民工管理存在的问题和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3.3 研究述评
    1.4 研究的思路与方法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方法
    1.5 研究的重难点和创新之处
        1.5.1 研究的重点和难点
        1.5.2 研究的创新之处
2 研究中的相关概念和基础理论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流动人员
        2.1.2 农民工
        2.1.3 外出农民工
    2.2 理论基础
        2.2.1 新公共服务理论
        2.2.2 社会网络和社会支持理论
        2.2.3 社会融合理论
3 八颗街道外出务工人员管理现状
    3.1 八颗街道外出务工人员的基本情况
        3.1.1 八颗街道总体情况简介
        3.1.2 外出农民工的形成
    3.2 八颗街道外出农民工现状
        3.2.1 八颗街道外出农民工情况
        3.2.2 八颗街道外出农民工的特点
        3.2.3 八颗街道外出农民工流向及地域分布
        3.2.4 八颗街道外出农民工就业情况
        3.2.5 八颗街道外出农民工居住情况
        3.2.6 八颗街道外出农民工未来发展趋势
    3.3 八颗街道外出农民工管理现状
        3.3.1 成立了八颗街道外出农民工服务管理办公室
        3.3.2 构建网格化服务管理模式
        3.3.3 构建了“三留守”关爱机制
        3.3.4 建立了外出农民工信息数据库
        3.3.5 建立了外出农民工动态管理体系
4 八颗街道外出农民工管理存在的问题与原因
    4.1 八颗街道外出农民工管理存在的问题
        4.1.1 外出农民工管理的相关法律法规不健全
        4.1.2 政府部门服务功能欠缺,管理效率不足位
        4.1.3 维权渠道不通畅
        4.1.4 农民工政治权利缺乏保障
        4.1.5 没有建立全国统一的流动人口信息系统
    4.2 八颗街道外出农民工管理问题存在的原因分析
        4.2.1 就业创业环境优化程度有限
        4.2.2 管理部门工作人员存在庸政思想问题
        4.2.3 外出农民工乡土情逐渐淡薄
        4.2.4 户籍改革贯彻落实力度有限
        4.2.5 农民工的生活状况缺乏社会保障
5 提高八颗街道外出农民工管理质量的对策
    5.1 管理部门角度出发加强法治建设
        5.1.1 完善外出农民工管理相关规定,细化输出地管理责任
        5.1.2 开展外出农民工的法治教育,提高农民工自我保护能力
    5.2 从管理措施角度出发创新服务体系
        5.2.1 创新管理体系,建立适应农民工群体的组织体系
        5.2.2 创新服务模式,开展帮联、维权、便民服务
        5.2.3 创新管理机制,开创外出农民工管理新局面
        5.2.4 加强外出农民工情报信息平台的建设
        5.2.5 加强乡村振兴建设
    5.3 从农民工角度出发加强就业指导
        5.3.1 加强文化教育,提高外出农民工就业能力
        5.3.2 加强技能培训,扩宽外出农民工就业渠道
6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6)“智造”背景下东莞新生代农民工再教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追寻都市美好生活,实现职业价值
        1.1.2 制造工厂,新生代入城初始生存地
        1.1.3 制造业转型与人才升级之双重困局
        1.1.4 新生代再教育,成为破局的新选择
    1.2 选题意义
        1.2.1 个体意义:唤醒新生代再教育认知
        1.2.2 产业意义:重塑人力资本投入共识
        1.2.3 社会意义:开启人才红利希望曙光
        1.2.4 理论意义:丰富终身教育现实内涵
    1.3 文献综述
        1.3.1 聚焦:多样视角聚向其必要性
        1.3.2 洞察:不同维度探析存在问题
        1.3.3 对策:多方向度探寻突围路径
        1.3.4 评述:研究切入之创造性思考
    1.4 核心概念厘定
        1.4.1 东莞“智造”
        1.4.2 新生代农民工
        1.4.3 再教育
    1.5 理论支持
        1.5.1 人力资本理论
        1.5.2 终身教育理论
        1.5.3 职业生涯理论
    1.6 研究设计
        1.6.1 思路与方法
        1.6.2 创新与限制
第二章 农民工代际变化与新生代之新
    2.1 两代农民工之基本概况
        2.1.1 全国视角下之两代农民工结构
        2.1.2 东莞市域数据下之农民工结构
        2.1.3 企业调研样本下之新生代构面
    2.2 新旧交替的代际特征比较
        2.2.1 受教良好,关心教育
        2.2.2 频密跳槽,职涯沉浮
        2.2.3 价值多元,心态开放
        2.2.4 注重消费,追逐潮流
        2.2.5 重视权益,维权增强
        2.2.6 迷恋城市,疏离农村
第三章 “智造”背景下东莞新生代农民工再教育需求
    3.1 东莞“智造”变革和个人升级的必要性
        3.1.1 “世界工厂”的危机及困局
        3.1.2 东莞“智造”救赎东莞制造
        3.1.3 东莞“智造”倒逼个人转型
    3.2 东莞“智造”对新生代农民工的新要求
        3.2.1 从重劳力到重脑力的高技能人才
        3.2.2 从制造到“智造”的创造性人才
        3.2.3 从单一型人才到高阶复合型人才
        3.2.4 从失调到升级同步的高学力人才
    3.3 新生代农民工个人发展对再教育的需求
        3.3.1 立足:技能习得确保安身立命
        3.3.2 发展:学历提升推动职业进阶
        3.3.3 融入:人文教育增进人城契合
第四章 新生代农民工再教育现状及问题分析
    4.1 新生代再教育的东莞实践及现状
        4.1.1 东莞市对产业人才培育的政策支持
        4.1.2 教育机构对产业变革的感知与响应
        4.1.3 工厂对新生代再教育的态度与动因
        4.1.4 新生代个体对再教育的认知与行动
    4.2 “智造”背景下东莞新生代再教育问题探析
        4.2.1 觉知困境:对再教育认知不足
        4.2.2 资源局限:支持要素投入不够
        4.2.3 供需矛盾:教育市场供求失衡
        4.2.4 系统缺失:培育体系尚待完善
        4.2.5 生涯迷途:个人发展欠缺规划
第五章 新生代之道及其再教育之策
    5.1 唤醒再教育觉知,推动认知升级
        5.1.1 提升再教育认知
        5.1.2 打造学习型社会
        5.1.3 构建学习型企业
    5.2 构建体系化培育,助力生涯发展
        5.2.1 职业技能培训——从漂泊到稳定,构筑生存基石
        5.2.2 高阶学历教育——助力职涯发展,推动职业进阶
        5.2.3 城市人文修炼——完成城市融入,切换身份标识
    5.3 探寻再教育之道,融合多维力量
        5.3.1 个人行动计划——新生代再教育实现的策略参考
        5.3.2 企业培训构建——人力资本竞争下的再教育实践
        5.3.3 政府政策支持——学习型社会的再教育实施保障
        5.3.4 借助机构力量——更切合实际需要的再教育行动
    5.4 借助新技术手段,实现灵活学习
        5.4.1 移动互联网技术,提供即时性课堂
        5.4.2 VR技术教学应用,增强沉浸式学习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基本结论
    6.2 未来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一 东莞制造业新生代农民工再教育情况访谈提纲
附录二 东莞制造业新生代农民工再教育调查问卷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7)农民工权益保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起及研究意义
    二、研究现状综述
    三、研究基本思路和研究方法
    四、研究的创新点
第一章 农民工权益保障的基本概述
    第一节 农民工内涵的界定
        一、农民工概念的历史演变
        二、农民工的基本内涵
    第二节 农民工权益的内涵和外延
        一、农民工权益的内涵
        二、农民工权益的外延
    第三节 农民工权益保障的理论基础
        一、农民工权益保障的必要性
        二、农民工权益保障的可行性
第二章 农民工基本权益保障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以山东省部分地区为例
    第一节 调查对象基本状况
    第二节 农民工政治权益保障问题
        一、政治利益表达渠道不畅通
        二、政治参与权利边缘化
    第三节 农民工就业生存权益保障问题
        一、平等就业受歧视
        二、签订劳动合同权益受损
        三、劳动安全保障机制落实不当
    第四节 农民工社会权益保障问题
        一、社会保险缴纳零碎化
        二、社会福利的条件性
    第五节 农民工文化教育权益保障问题
        一、农民工子女受教育权利不公
        二、接受就业培训机会较少
第三章 农民工权益保障缺失问题的原因
    第一节 权益保障不足的程序性原因
        一、权益保障立法不健全
        二、政府职能及责任模糊
        三、司法救济存在漏洞
    第二节 社会组织——工会保障职能不完善
        一、工会行政化色彩浓厚
        二、基层工会组织发展不完善
    第三节 维权过程中的主观阻力分析
        一、农民工法律维权意识及知识不足
        二、农民工自身维权践行能力不足
第四章 农民工权益保障的措施建议
    第一节 完善农民工权益保障相关制度
        一、建立平等就业制度
        二、深化户籍制度改革
        三、拓展文化教育制度内容
        四、统一城乡社会保障制度
    第二节 改革农民工权益保障的法律制度基础
        一、健全权益保障相关法律法规
        二、强化政府职能及责任意识
        三、完善农民工司法救济运行机制
    第三节 推动农民工普法知识内容和方法革新
        一、加快农民工法律宣传内容完善
        二、推进农民工法律宣传方法创新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1 城市农民工权益保障问题调查问卷
附录2 访谈记录(部分)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8)社会治理视域下农民工法律援助问题研究 ——以广州市P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研究思路及研究方法
        1.3.1 研究内容及框架
        1.3.2 研究方法
第二章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
        2.1.1 治理及社会治理
        2.1.2 农民工及其用工特点
        2.1.3 农民工法律援助
        2.1.4 农民工权益维护
    2.2 理论基础
        2.2.1 社会治理理论
        2.2.2 社会公平正义理论
        2.2.3 协同治理理论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广州市P区农民工法律援助现状分析
    3.1 问卷调查过程
        3.1.1 问卷设计
        3.1.2 调查方法
    3.2 广州市P区农民工维权现状调查
        3.2.1 农民工用工特征
        3.2.2 农民工权益保障缺失
        3.2.3 农民工自身维权意识不强
        3.2.4 农民工法律意识薄弱,帮扶难度大
    3.3 广州市P区农民工法律援助工作现状调查
        3.3.1 农民工法律援助主要涉及工资报酬追讨案件
        3.3.2 农民工法律维权困境
        3.3.3 农民工获赔后执行难
        3.3.4 农民工法律援助运行机制繁琐
        3.3.5 农民工法律援助亟需改进
    3.4 广州市P区农民工法律援助工作者现状调查
        3.4.1 农民工法律援助案件基数大
        3.4.2 各方参与度低执行问题突出
        3.4.3 各法律援助站点发挥作用不明显
    3.5 广州市P区农民工法律援助机构现状调查
        3.5.1 P区法律援助机构基本情况
        3.5.2 P区法律援助机构办案近况
第四章 广州市P区农民工法律援助困境原因分析
    4.1 农民工法律援助体制不健全
        4.1.1 规章制度无法适应新形势的需求
        4.1.2 政府管理体制不畅
        4.1.3 劳动部门管理不力
    4.2 农民工法律援助保障机构的现实掣肘
        4.2.1 法援中心人力资源匮乏
        4.2.2 法援中心经费短缺
        4.2.3 法律援助宣传不够接地气
        4.2.4 跨部门救济配合不协调
    4.3 农民工权益受侵害现象不减
        4.3.1 农民工工作时间长加班情况多
        4.3.2 生产安全问题多
        4.3.3 农民工工资拖欠问题依旧严峻
        4.3.4 农民工劳动合同签订率不高
        4.3.5 社会保险参保率低
    4.4 农民工维权难
        4.4.1 农民工维权成本高昂
        4.4.2 农民工维权程序复杂
        4.4.3 执行难成为农民工维权的重要障碍
第五章 广州市P区农民工法律援助的对策
    5.1 完善农民工法律援助的法律法规
        5.1.1 完善规范农民工法律援助管理
        5.1.2 加快制定农民工法律援助相关政策文件
        5.1.3 规范农民工就业劳动合同文本样式
        5.1.4 建立工资支付监控制度和工资保证金制度
    5.2 优化农民工法律援助经费保障环境
        5.2.1 合理分配农民工法律援助专项经费
        5.2.2 为农民工法律援助提供专项补贴
        5.2.3 进一步降低农民工法律援助门槛及放宽经济困难标准
    5.3 健全农民工法律援助运行机制
        5.3.1 加强专职公职律师队伍建设
        5.3.2 落实执行款项的追讨工作
        5.3.3 形成有效的农民工法律援助案件办理监督机制
        5.3.4 创新农民工法律援助绩效考核体系
    5.4 建立农民工法律援助的保障机制
        5.4.1 规范农民工用工就业
        5.4.2 将农民工纳入城镇社会保障体系
        5.4.3 强化农民工法律知识培训
    5.5 多方协作创新农民工法律援助帮扶渠道
        5.5.1 创新农民工法律援助工作模式
        5.5.2 提倡高校参与
        5.5.3 运用大数据及多媒体的力量加大宣传力度
        5.5.4 创新智慧农民工维权管理平台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农民工法律援助调查问卷
    附录2 法律工作者现状调查问卷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9)凯里市下司镇仫佬族农民工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目标及意义
        (一)研究目标
        (二)研究意义
    二、研究方法
        (一)文献研究法
        (二)田野调查法
    三、相关概念界定
        (一)农民工
        (二)人力资本
    四、研究综述
        (一)国外研究状况
        (二)国内研究状况
    五、创新与不足
        (一)创新之处
        (二)不足之处
第一章 下司镇仫佬族农民工现状
    一、下司镇仫佬族农民工数量构成
    二、下司镇仫佬族农民工性别年龄
    三、下司镇仫佬族农民工文化程度
    四、下司镇仫佬族农民工行业分布
    五、下司镇仫佬族农民工就业渠道
第二章 下司镇仫佬族农民工面临的困境
    一、下司镇仫佬族农民工劳动报酬较低
    二、下司镇仫佬族农民工欠薪遭遇普遍
    三、下司镇仫佬族农民工就业环境较差
    四、下司镇仫佬族农民工劳动保障较低
    五、下司镇仫佬族农民工职业培训较少
第三章 下司镇仫佬族农民工问题产生的原因分析
    一、城乡二元分割的体制障碍
    二、农民工就业培训体系不完善
    三、政府公共服务职能不到位
    四、就业和劳动权益保障不充分
    五、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的困境
第四章 解决下司镇仫佬族农民工问题的思考
    一、突破城乡体制障碍,深化户籍制度改革
    二、加大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农民工的素质
    三、加快转变政府职能,提升政府服务水平
    四、建立健全法律保障,充分保障合法权益
    五、加快实施乡村振兴,调整优化产业结构
结论与思考
参考文献
致谢
在校期间科研成果
附录

(10)农民工住房保障政策比较研究 ——基于政策执行角度(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缘起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问题
        1.1.3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文献综述
        1.2.1 国外文献综述
        1.2.2 国内文献综述
        1.2.3 研究述评
    1.3 研究方法和框架
        1.3.1 研究方法
        1.3.2 研究框架
    1.4 创新点与不足之处
第2章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农民工
        2.1.2 住房保障与保障性住房
        2.1.3 政策执行
    2.2 理论基础
        2.2.1 系统理论
        2.2.2 公民身份理论
第3章 中国农民工城镇住房状况
    3.1 农民工城镇居住现状
    3.2 农民工城镇住房需求特征
    3.3 农民工城镇住房支付能力现状
    3.4 农民工城镇住房选择的影响因素
第4章 典型地区农民工住房保障政策
    4.1 重庆市农民工住房保障政策及特点
    4.2 湖州市农民工住房保障政策及特点
    4.3 典型地区农民工住房保障政策执行状况
        4.3.1 政策执行主体
        4.3.2 政策执行客体
        4.3.3 政策执行资源
        4.3.4 政策执行环境
    4.4 典型地区农民工住房保障政策的启示
第5章 济南市农民工住房保障政策比较研究
    5.1 济南市农民工住房保障的政策规定
        5.1.1 租赁住房补贴政策规定
        5.1.2 公租房政策规定
    5.2 济南市农民工住房保障政策的执行
        5.2.1 政策执行主体
        5.2.2 政策执行客体
        5.2.3 政策执行资源
        5.2.4 政策执行环境
    5.3 济南市农民工住房保障政策的评价
第6章 关于低收入人群住房保障的国外经验借鉴
    6.1 政府角色定位
    6.2 执行机构和部门设置
    6.3 资金和土地资源
    6.4 政策执行环境
第7章 完善农民工住房保障的具体对策及建议
    7.1 推动住房保障立法、明确住房保障目标
    7.2 明确政府责任、强化部门配合
    7.3 推进住房保障配套政策改进
    7.4 健全保障性住房运行机制
    7.5 建立多层次农民工住房保障体系
第8章 总结与讨论
    8.1 研究结论
    8.2 研究不足
    8.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四、对农民工社会保障问题的思考(论文参考文献)

  • [1]改革开放以来完善农民工权益保障研究[D]. 王永涛. 兰州大学, 2021(12)
  • [2]基本医疗保险对农民工城市居留意愿的影响研究 ——以长三角地区为例[D]. 胡波. 安徽财经大学, 2021(10)
  • [3]受教育程度对农民工幸福感的影响分析[D]. 万聂欣. 安徽财经大学, 2021(10)
  • [4]新媒体环境下农民工在线信息行为与服务模式研究[D]. 常颖. 吉林大学, 2020(03)
  • [5]八颗街道外出农民工管理存在的问题和对策研究[D]. 李弘彦. 西南大学, 2020(05)
  • [6]“智造”背景下东莞新生代农民工再教育研究[D]. 张娟. 广西大学, 2020(07)
  • [7]农民工权益保障研究[D]. 孙静静. 青岛科技大学, 2020(02)
  • [8]社会治理视域下农民工法律援助问题研究 ——以广州市P区为例[D]. 李毅影. 华南理工大学, 2020(02)
  • [9]凯里市下司镇仫佬族农民工问题研究[D]. 王婷. 贵州民族大学, 2020(07)
  • [10]农民工住房保障政策比较研究 ——基于政策执行角度[D]. 马雪婷. 山东大学, 2020(12)

标签:;  ;  ;  ;  ;  

对农民工社会保障的思考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