阎锡山对山西经济文化的影响

阎锡山对山西经济文化的影响

一、阎锡山对山西经济与文化的影响(论文文献综述)

王文秀[1](2021)在《中国共产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策略应用研究 ——以牺盟会为例》文中认为统一战线是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在不同历史阶段,为实现一定的战略目标,在共同利益基础上结成的联盟。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统一战线是中国共产党克敌制胜的三大法宝之一,中国共产党运用这一法宝与国民党进行了第二次合作,建立了广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是中华民族取得抗日战争胜利的根本保证。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发展过程中,中国共产党坚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采取了灵活丰富的统战策略。牺盟会便是中国共产党采取灵活丰富的统战策略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典范。从牺盟会入手研究中国共产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策略,不仅有利于我们深入理解和掌握马克思主义统一战线理论,也可为新时代做好统一战线工作拓宽思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策略是中国共产党在继承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统一战线思想的基础上、结合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发展而来的理论创造。纵观牺盟会的发展历程,中国共产党对牺盟会实施统战策略始终坚持了党对牺盟会的领导权。此外,中国共产党在牺盟会新生、壮大以及终结三个发展阶段分别采取了使用阎锡山的语言宣传党的抗日主张、加强对牺盟会成员及新军的思想政治教育、采取又联合又斗争的手段团结阎锡山等灵活的策略手段。这些策略集中表现出双管齐下开展统战工作、由浅入深夺取领导权、刚柔并济争取地方实力派的显着特点。中国共产党实施的正确且灵活的统战策略,不仅具有丰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统一战线理论、推动山西抗战进程等历史意义,也对新时代夯实爱国统一战线基础、联合各阶层民众、凝聚爱国统一战线力量共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有着重要的启示。文章正文由四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从理论基础和实践依据两方面入手,阐述了中国共产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策略形成的历史条件。第二部分以中国共产党人的直接领导为节点,分为成立、发展和终结三个部分,以时间顺序叙述了牺盟会的发展历程。第三部分分别概括总结了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对牺盟会实施的统战策略和特点。第四部分从历史和现实出发,分析探索了中国共产党对牺盟会实施统战策略的历史意义和当代启示。

李澜欣[2](2021)在《改革开放四十年来山西抗战史研究回顾与反思》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山西地处华北,地形复杂,山地、平原、丘陵都有,是各朝各代的军事要地,也是抗日战争时期华北抗战的战略支点。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短短数月内,东三省沦陷,此后,日军加紧策动华北自治,热河、察哈尔、河北相继建立伪政权,落入日军管辖。在全国抗日呼声日益高涨的情况下,中国共产党于1935年底在瓦窑堡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确立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并于次年2月东进山西宣传抗日,此后与阎锡山集团达成合作,建立山西牺牲救国同盟会,

李岚[3](2020)在《近代太原城市规划与建设历史研究(1881-1949)》文中提出近代以来,由于工商业的发展,东部沿海城市发生了深刻变革,而且对内陆城市也产生了深远影响。与此同时,西方规划思想也深刻影响着我国城市规划建设。作为内陆城市的太原,随着近代经济社会的发展,城市格局和风貌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由于太原特殊的政治和军事环境,规划建设亦呈现出许多独特性。本文以近代太原城市的规划建设为研究对象,以人居环境科学理论为指导,综合运用历史地理学、新史学、文献研究与实地调研、比较分析等方法,在研究近代太原复杂社会背景的基础上,以城市发展的时间脉络为经,以城市规划建设的关键要素(机构、规划、建设、思想、人物等)为纬,系统挖掘太原近代城市规划建设史料,梳理太原近代城市规划思想的发展脉络,揭示了在复杂社会环境下太原自主建设与创新的发展过程,进而形成对近代太原城市规划思想、建设特点、实施动因的理论认识。本文分析了太原山水人文环境及其古代城市发展演变历程,归纳总结了近代太原城市发展的地理、人文及规划建设基础;通过对近代发展历程的基础研究,将近代太原城市规划历程分为四个阶段:清末太原城市近代化的初步探索(1881--1911)、近代太原城市规划建设的活跃发展(1912--1937)、日本占领下的太原城市规划与建设(1937-1945)、抗战胜利至新中国成立前太原城市规划与建设(1945-1949),并从城市规划建设的关键事件、要素、人物方面阐述其发展特征;在此基础上,揭示了近代太原城市规划建设呈现出的近现代化、本土化的特征及多元化的规划思想。本文通过对太原近代城市规划建设史料的整理,系统梳理了太原近代城市规划发展脉络,提出了近代城市规划历史分期,揭示了太原社会、政治、经济与城市规划建设演变的历史特征;发掘了珍贵的太原城市规划建设历史文献,对中国近代内陆城市规划建设史研究具有重要的科技史料价值;进一步提出了太原城市规划建设中“革化因循、人心化育、文化传承与复兴、遗产保护”的现代启示,对当代太原城市规划建设具有重要的资鉴意义。

梁钰颖[4](2020)在《困窘与求索:1912-1937年山西科学教育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科学教育是近代以来伴随着科学的传入而兴起的一种以自然科学知识为内容的教育,是近代教育改革的主要内容及方向。民国以来,现代意义上的科学在我国建立,并逐渐实现了由学术领域向社会生活领域的传播,科学大众化已经成为了社会发展趋势,因此与科学大众化相适应的科学教育也越来越受到关注,民国以后我国科学教育逐渐发展起来。在这一过程中,山西基于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也积极发展科学教育,并逐渐实现了建制化,在促进山西社会各方面发展的同时也促进了科学文化的发展,解放了民众思想,加快了山西的现代化进程。1912-1937年,山西的科学教育是在清末科学教育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清末“壬寅学制”与“癸卯学制”颁布,科学教育在修业年限、课程方面有较为具体的规定,为民国科学教育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并且随着西方科学知识的不断传入、教会学校的兴办都为山西科学教育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与示范作用。进入民国后,科学在社会发展中所显现的作用越来越突出,因而山西出于社会的需要积极发展科学教育。民国前期山西科学教育的发展处在传统向现代发展的过渡阶段,因而在其发展过程中虽遇到一些问题,但也在积极发展与探索,并逐渐走向现代化。在小学阶段,山西科学教育的发展是随着义务教育的推广逐渐发展起来的,因而山西小学科学教育发展的特点在于其推广度得到了提高,但质量却由于现实因素没有跟上步伐,尤其是乡村小学的科学教育非常落后,在师资、设备、教学方法等方面都比较欠缺。但随着社会的发展、教育的不断进步,1920年代后科学教员短缺、科学教育设备落后等情况有所缓解,小学科学教育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在中学阶段,山西科学教育相较于小学阶段发展较好。中学科学教育在师资、课程设置、教科书的使用等教育教学方面有显着的提高,但在科学教育设备、教学方法等方面受传统旧教育的影响较大,特别是部分县立、私立中学几乎没有得到发展,但随着社会的发展,1920年代后山西中学科学教育随社会的发展在整体上都有所提升,中学科学教育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在大学阶段,山西科学教育发展较为平稳。民国山西高等科学教育是在清末的基础上发展而来,因而民国山西高等科学教育起点高,开始早,发展势头较猛,尤其是师资状况、专业设置、课程设置等方面发展较好,虽由于经费等原因使得而科学教育设备等方面有所欠缺,但也在逐渐改善,总体来说发展较为平稳。而且从山西高等科学教育学生的就业情况来看,山西高等科学教育培养了一大批科技、教育人才,为山西社会的现代化建设做出了很大贡献。通过对1912-1937年山西科学教育的考察,再现了民国前期山西科学教育的基本面貌与发展特点,为之后科学教育的发展提供借鉴与教训,同时通过对山西科学教育的考察见证了科学在培养人才、发展经济、解放思想方面所起到的巨大作用,以及科学文化在山西的发展与传播过程,展现了山西社会的现代化历程。

樊潇[5](2020)在《抗战时期太行根据地小学教育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以山西档案馆藏太行根据地相关资料为切入点,对抗战前及抗战期间的太行根据地小学教育相关问题进行研究。1928年南京国民政府成立,随即开展了全国范围内的义务教育制度改革,对学制等重点问题加以整顿,确立了以三民主义为核心的教育体系,并颁行了训育制度。与此同时,山西在阎锡山新政体系的推动下同样进行了义务教育的建设,对失学儿童问题和乡村教育予以关注。至全面抗战爆发前,山西地区的教育在整体上虽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城乡教育失衡的问题仍十分突出。抗日战争爆发后,中共中央在陕甘宁边区进行教育制度改革试点。晋冀豫根据地建立后,借鉴陕甘宁边区的教育实践经验,对根据地内的小学教育进行了恢复与重建。1939年7月日军占领白晋铁路后,晋冀豫根据地被割裂,太行根据地建立,这一时期小学教育建设在新民主主义论及黎城会议的指导下,开始进行正规化建设,着手解决如校址、教材、教具和教育经费等相关问题。在根据地小学教育工作中,关于教员的问题得到了充分的重视,无论是对知识分子的吸纳还是教员的集训、检定和鉴定,随着这些工作的积极开展,使得教员的工作积极性和工作水准都有了极大的提高。除学校教育外,还担负起了根据地的日常工作及抗战宣传工作。同时为了保障教员的基本生活,根据地对小学教员的待遇予以了充分保障。太行根据地内相关小学生的工作,首先是儿童动员工作,针对区内失学情况严重的问题,根据地展开了广泛的教育宣传工作,以此提高区内适龄儿童入学率;对已入学儿童予以一定的优待政策,以保障学生的基本生活;同时为防止日伪对儿童的蛊惑,对已入学学生也进行严格的组织管理。此外对于学生毕业问题,在保证一定升学率的前提下,充分吸收优秀毕业生,为新民主主义革命及根据地建设做贡献。对抗战期间太行根据地小学教育的恢复和重建工作进行总结,由此可见,太行根据地小学教育工作的全面展开,一方面对于中国乡村教育建设具有推动作用,另一方面小学教育的恢复与重建对于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敌后战场及抗日宣传工作具有重要的意义。但值得注意的是,整个抗战期间太行根据地的小学教育仍存在不少问题,如民众的政治觉悟尚未普遍提高,失学情况仍未全面解决等,这些都严重制约着根据地教育的发展。

张政[6](2020)在《近代山西城市公共卫生研究(1909-1937)》文中研究表明公共卫生是居民日常生活中的一大需求,随着时代的发展,公共卫生的重要性与日俱增,因此其相关事宜也逐渐由传统的民间自发应对转变为政府主导下的公共事业。近代以来,现代公共卫生行政体系在我国由上而下逐渐建立,这一过程中,作为华北重镇的山西也开启了公共卫生建设,而其省会太原,作为山西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公共卫生建设成绩较之省内其他地区更为显着。近代山西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始于清末,发展于民国时期。在建立与发展的过程中,公共卫生行政从最初的包含于警政到后期逐渐与警政分离,其间虽然多有反复,但卫生行政独立的趋势已然较为明显。在山西近代公共卫生事业中,防疫是其重点。山西省政府在1918年晋北防疫工作中,建立了一套组织相对完备的防疫体系。疫后,山西政府在将中医引入防疫工作中的同时,也积极推动日常预防接种工作,结合中西医双方的力量推进山西防疫工作的发展,并在实践中发展出了较为有效的防疫处置措施。环境卫生与饮食卫生和防疫息息相关,因而受到山西政府的重视,在省会太原尤为明显。围绕与太原市环境、饮食卫生相关的各个问题,山西省政府制定了一系列法规,在一定程度上对其进行了改良,同时也推动了居民生活方式和卫生观念的进步。然而由于政府行政能力欠缺,资金投入不足以及公众痼习难改等原因,在实际执行过程中取得的效果颇为有限。尽管如此,近代太原公共卫生建设促进了太原由传统城市向现代化城市的变革,为之后的公共卫生建设奠定了基础,依旧有其价值。妇婴卫生作为公共卫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近代山西也得到了发展。山西省政府大力推行了反缠足运动,并通过推广新式接产方式、改造旧式产婆等方法,加强了对妇婴安全的保障。虽然仍存在着诸多局限性,但这些活动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妇女的解放,并开启了太原乃至山西省的妇幼保健事业,体现了山西政府对女性身体卫生的关怀和保障女性权益的努力。总的来说,近代山西省的城市公共卫生建设,在官方的努力和社会各界的配合下,经过近三十年的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由于各方因素的掣肘,在看似完善的外表下也存在着诸多不足和纰漏。而其在发展中遭遇的困难,又多是由于时代原因所造成的。因而山西的公共卫生发展情况也可以看作那个时代全国公共卫生建设的缩影。

霍思冉[7](2020)在《民国山西的孙中山纪念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孙中山纪念是中国近代史上延续至今的一个重要历史文化现象。孙中山纪念活动大规模开展是在其逝世之后。自孙中山逝世后,国民党、共产党中央及各地方都纷纷展开了孙中山诞辰、逝世、蒙难、奉安、总理纪念周等纪念活动。这些纪念活动的组织者通过恭读遗嘱、向国旗、党旗以及总理遗像三鞠躬、默哀三分钟、献花圈、讲演等仪式,来加深人们对孙中山的崇拜,从而建构孙中山象征符号。在纪念孙中山的地方主体之中,山西占有重要的地位,其中山西的国民党、共产党以及以阎锡山为首的实力派等不同的政治力量都对孙中山展开了一系列的纪念。抗战前,山西的孙中山纪念成为了山西各方政治力量斗争抗衡的重要场域,其中最主要当属国民党、共产党以及阎锡山这三方之间的斗争。各方在斗争过程中构建自身的合法性,巩固政权统治,树立政治权威,表明不同时期自身与其它政治力量的关系,借此传达山西的立场与态度。而民众作为孙中山纪念活动和仪式的参与者,无形中接受了在纪念过程中所传达的意识形态。抗战中,面对深重的民族危机,各方有了共同的敌人,孙中山纪念则主要成为了抗日动员的重要场域,孙中山上升为动员全民族抗日的民族象征,鼓舞人们的抗日士气。在山西,阎锡山的晋绥军也接受国民政府的领导,被编为第七、八集团军。同时,阎锡山提出“民族革命战争”的口号,联合共产党八路军共同抗日。但在合作抗日期间,阎锡山于后期发动了清共运动,大肆迫害共产党,即各方之间仍然进行着明争暗斗。抗战后,蒋介石公然发动内战,并利用孙中山纪念来加强自身的正统性,借此与共产党争夺全国政权。阎锡山和山西国民党人紧随其后,也试图借助孙中山纪念在山西与共产党展开激烈斗争,抢夺山西的统治权。总而言之,各方政治力量通过对孙中山纪念的政治运作,把自身塑造成孙中山的继承者,将孙中山塑造为国家的象征符号,向民众灌输自身的意识形态,从而增强民众的政权认同和国家认同。

原凯鹏[8](2020)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在山西的实践及影响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山西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是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主张在一省范围内的率先成功实现,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一面光辉旗帜。可以说,山西在抗战初期能够成为抗日模范省,统一战线这一法宝功不可没。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在山西的独特运用与成功实践,充分体现了党的斗争艺术、工作方法的灵活高超,不仅有力推动了山西的抗战工作,更支援了全国抗战大局,扩大了党的自身力量,其影响也是极其深远的。山西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作为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实际运用中的总体经验,对新时代在党的领导下继续推进统战事业,也具有一定的现实启示。论文以四部分对山西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发展、特点、影响及现实启示加以论述。第一部分山西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以历史背景为切入点,剖析当时存亡威胁下各方势力的态势与主张;从分析条件动因入手,梳理促成山西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各种因素;用安排形式与时间节点的特殊性,论述山西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从形成伊始就具备独特性的事实。第二部分山西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发展。山西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在党的领导下,加上阎锡山作为地方实力派的配合,使抗日工作如火如荼地展开。依托牺盟会、新军、战动总会等,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在山西获得实质性铺开,促进了广大三晋人民的抗战觉醒。值得一提的是在这个过程中,事实上诞生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下的政权,更加有力地丰富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工作。第三部分山西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特点。山西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除了具备浓郁的地方色彩外,它在抗战动员的广度和深度上、具体的实施方法上、各方具有的一致性上都是极具特殊意味的。这是山西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从开始形成就具备独特性的延续,值得深入挖掘和阐释。第四部分山西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影响及现实启示。山西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为党在第二次国共合作中领导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提供了现实范例,也使得山西抗日战场成为华北抗战的枢纽和战略基地,有力支援了全国抗战。同时,在领导山西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过程中,党的自身发展也获得了极大的提升。山西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成功运用,彰显了统一战线法宝的独特优势,这启示我们要在新时代起点上,充分运用好统一战线法宝;山西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成功运用,体现了党的领导的正确性,这启示我们要加强党对统一战线的领导。

许欢[9](2020)在《阎锡山治理下的太原中学教育研究(1917-1937)》文中认为阎锡山在主政山西的前20年“模范治理”的过程中,兴办教育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容,山西各类教育都得到了长足发展。正是由于阎锡山的大力支持,山西教育得以在政府的支持下快速发展。阎锡山在太原创办了两所中学,在此之后太原私立中学纷纷成立。二十世纪二十年代,热心教育事业的知识分子,尤其是留学归来的学者致力于太原教育,使太原中学教育蓬勃发展,而且大多都拥有良好的教学质量。本文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研究:一是阎锡山治理下的太原中学教育发展概况,分析当时在阎锡山的推动下,山西中学数量情况以及太原中学教育多元发展概况;二是阎锡山治理下的太原中学教育教学,对太原中学的课程设置、师资力量、教学方法进行具体探讨,总结当时太原中学教育教学的几大特点;三是对于阎锡山治理下的太原中学教育的思考,分析当时太原中学教育发展所受到的局限,以及没有得到长足发展的原因。通过对上述问题进行考察和剖析,文章展示了上世纪二三十年代阎锡山作为地方行政长官对太原中学教育的影响和推动这一历史事实。而且为研究当今太原中学教育发展提供借鉴。由于时代的局限,阎锡山的教育思想存在保守性,太原中学教育受到多方面的影响,未能达到预期成效,但瑕不掩瑜,有一定的研究价值。

牛鸣昊[10](2020)在《民国太原县晋祠镇乡村建设试点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清末民初,山西农村面临着自然灾害频发、社会经济凋敝、乡村基层组织混乱、社会秩序动荡等一系列问题。阎锡山政府为解决乡村问题,于1917年开始施行村政建设,在1920年代获得了“模范省”的称号。太原县作为当时施行村政建设的第一批试点县,太原县知事欧阳英在晋祠镇成立古唐自治模范村,并将其打造成全国知名的自治模范村。1930年代,山西省立民众教育馆和太原植社在晋祠地区设立了农村建设实验区,此外由严慎修主持的山西乡村建设会亦在晋祠镇搞起了乡村建设实验。基于此,选取民国时期山西太原县下的晋祠镇为时空场域,以晋祠镇的乡村建设活动为研究对象,通过梳理此地社会各界的乡村建设过程,呈现出较为完整的历史赓续景象,打破学界对山西乡村建设研究的固定化认识,更客观地认识山西乡村建设过程,从而作出公允的评价。通过对民国太原县晋祠镇乡村建设的过程路径研究发现,山西的乡村建设有两条线索并行:一是政府主导的村政建设,一是社会团体主导的乡村社会改造活动,两者是一个动态且连续的互动过程。民国山西乡村建设在不同的阶段其侧重点随着政治、经济、社会条件的变化而发生改变,根据其主导力量、建设方式的不同可以分为三种类型:官办村政型、社会事业型和教育引导型。山西乡村建设的过程主要有以下特点:以点带面,参与主体广泛;政府主导为主,社会团体参与为辅;以官治促民治;乡建活动赓续不断;注重中西结合,传统与现代相结合。从制度设计上来看,政府主导的村政建设是一场乡村自治实践,社会团体在乡建过程中提出的多种乡村建设方案为挽救乡村破产提供了可能。从实践层面上来说,山西省是真正实践过地方自治的,且政府、团体动员乡村资源和培养人才的深入程度远远超过其他省份。从乡村现代化角度看,其将现代化民主政治、现代化教育、现代化医疗卫生、现代化生产方式等因素注入农村,使传统封闭的乡村民众体验到了具有现代化因素的社会环境,从无到有,这本身就具有很重要的意义。

二、阎锡山对山西经济与文化的影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阎锡山对山西经济与文化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中国共产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策略应用研究 ——以牺盟会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1.研究背景
        2.研究意义
    (二)文献综述
        1.国内研究状况
        2.国外研究状况
    (三)研究思路及方法
        1.研究思路
        2.研究方法
    (四)研究中的创新与不足
        1.研究中的创新之处
        2.研究中的不足之处
一、中国共产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策略形成的理论基础和实践依据
    (一)理论基础
        1.马克思、恩格斯关于统一战线的阐述
        2.列宁、斯大林统一战线的思想
    (二)实践依据
        1.抗战前统一战线策略的初期运用
        2.“九一八”事变后空前严峻的民族危机
        3.中国共产党对国民党态度及政策的调整
二、牺盟会的成立及发展历程
    (一)牺盟会的成立
        1.红军借道抗战加速了牺盟会的诞生
        2.1936年纪念“九一八”活动宣告了牺盟会的初创
    (二)牺盟会的发展壮大
        1.牺盟会获得新生
        2.牺盟会力量的壮大
    (三)牺盟会使命的终结
        1.破解秋林会议危局
        2.粉碎十二月事变
三、中国共产党对牺盟会实施的统战策略及特点
    (一)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对牺盟会实施的统战策略
        1.坚持党对牺盟会的领导权
        2.使用阎锡山的语言宣传党的抗日主张
        3.加强对牺盟会成员及新军的思想政治教育
        4.采取又联合又斗争的手段团结阎锡山
    (二)中国共产党对牺盟会实施统战策略的特点
        1.双管齐下开展统战工作
        2.由浅入深夺取领导权
        3.刚柔并济争取地方实力派
四、中国共产党对牺盟会实施统战策略的历史意义与当代启示
    (一)历史意义
        1.丰富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统一战线理论
        2.推动了山西抗战进程
    (二)当代启示
        1.坚持以人为本夯实爱国统一战线基础
        2.采取灵活的统战策略联合各阶层民众
        3.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爱国统一战线力量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3)近代太原城市规划与建设历史研究(1881-1949)(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缘起
    1.2 研究问题、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的主要问题
        1.2.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3 研究对象的界定
        1.3.1 研究对象及相关范畴
        1.3.2 空间范畴和时间断限
    1.4 研究依据的基础理论
    1.5 国内外相关研究进展
        1.5.1 国外对中国近代城市史的研究
        1.5.2 国内对中国近代城市史相关的研究
        1.5.3 近代太原城市史的相关研究
    1.6 研究内容与方法
        1.6.1 研究内容
        1.6.2 研究方法
    1.7 论文框架
2 太原近代城市建设背景和历史分期
    2.1 太原城市的自然地理基础
        2.1.1 太原概况
        2.1.2 山川形势
        2.1.3 交通条件
        2.1.4 资源环境
    2.2 太原城市的历史文化背景
        2.2.1 行政建置沿革
        2.2.2 晋商都会
        2.2.3 地方历史名人
    2.3 近代以前太原城市建设的发展历程
        2.3.1 城市起源与城址变迁
        2.3.2 明代军事重镇及城市格局
        2.3.3 清代城市功能的转变与发展
    2.4 近代太原城市规划与建设的历史分期及其主要内容
        2.4.1 近代太原城市规划与建设的历史分期及依据
        2.4.2 各历史分期的主要内容
    2.5 本章小结
3 清末太原城市近代化的初步探索(1881-1911)
    3.1 太原城市管理机构的萌芽和发展计划的制定
        3.1.1 太原城市管理机构与地方自治
        3.1.2 广泛探索到地方自治
    3.2 实业初创与城市近代化发展
        3.2.1 交通体系的发展
        3.2.2 城市经济职能的发展变迁
        3.2.3 城市文化教育职能的加强
    3.3 本章小结
4 近代太原城市规划建设的活跃发展(1912-1937)
    4.1 城市建设机构的组建和制度建立
        4.1.1 城市建设机构的组建与发展变化
        4.1.2 城市管理制度的建立
    4.2 西方“市政建设”思想的引入和十年建设计划
        4.2.1 西方“市政”思想的引入
        4.2.2 《太原市十年建设计划》
        4.2.3 《太原市十年建设计划》的思想评析
    4.3 若干重要城市规划建设项目的评析
        4.3.1 督军府
        4.3.2 傅公祠
        4.3.3 同蒲铁路
        4.3.4 西北实业公司
        4.3.5 环城公路
        4.3.6 学校及新式文化建筑
        4.3.7 公园整修与开放
        4.3.8 植树造林
        4.3.9 古迹保护
        4.3.10 其它市政建设
    4.4 太原城市规划与建设活跃阶段的原因
        4.4.1 特殊的政治环境
        4.4.2 太原的基本经济状况
        4.4.3 太原的人口状况
        4.4.4 具有先进思想和地方营建经验的人才推动
    4.5 阎锡山地方自治理念探源
        4.5.1 阎锡山和“山西自治”“太原试验”
        4.5.2 阎锡山的地方自治理念
    4.6 本章小结
5 日本占领下的太原城市规划与建设(1937-1945)
    5.1 日本占领时期制定的《太原都市计划大纲》的评析
        5.1.1 《太原都市计划大纲》产生的社会背景
        5.1.2 《太原都市计划大纲》两次修订的主要内容
        5.1.3 《太原都市计划大纲》的历史影响
    5.2 《太原都市计划大纲》与其它城市规划的比较
        5.2.1 与同时期华北地区其它都市计划的比较
        5.2.2 与不同时期国人制定的城市规划比较
    5.3 日本占领下的太原城市建设
        5.3.1 交通运输
        5.3.2 工矿企业
        5.3.3 水道建设
        5.3.4 其它方面建设
    5.4 本章小结
6 抗战胜利至新中国成立前太原城市规划与建设(1945-1949)
    6.1 太原军事防御体系建构
        6.1.1 太原的军事防御布局机制
        6.1.2 太原军事防御工事构筑设施
        6.1.3 太原军事防御体系的影响
    6.2 新中国成立前太原的城市规划
        6.2.1 建城问题讨论以及对太原城市发展方向的再认识
        6.2.2 新版城市规划生成
        6.2.3 市政改善工程
    6.3 本章小结
7 近代太原城市规划建设的历史影响
    7.1 西方文化输入与太原城市规划建设的近代化
    7.2 近代太原城市规划与建设的本土化特征
    7.3 近代太原城市规划思想的历史嬗变
    7.4 太原近代城市规划建设与其它城市的比较
    7.5 对当代太原城市规划与建设的启示
    7.6 小结
8 结语
参考文献
图录
表录
附录
作者在读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4)困窘与求索:1912-1937年山西科学教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目的及意义
    二、研究综述
    三、研究方法
    四、创新与不足
    五、概念界定
第一章 山西科学教育的时代土壤
    一、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
        (一)巩固政权的需要
        (二)发展经济的需要
        (三)破除封建文化的需要
    二、外来文化对科学教育的推动
        (一)西方科学知识的传入
        (二)教会学校的推动与示范
    三、清末山西科学教育发展概况
        (一)中小学科学教育
        (二)高等学校科学教育
    小结
第二章 山西小学科学教育
    一、科学教育师资状况
        (一)科学教员数量短缺
        (二)科学教员学历差异较大
        (三)科学教员的检定
        (四)科学教员的培训
    二、科学科目教科书
        (一)西式教科书的退出
        (二)自编、乡土教科书的兴起
        (三)部审教科书的普及
    三、科学教育设备
        (一)科学教育仪器
        (二)科学教育场地
    四、科学课程的设置
        (一)“壬子”“癸丑”学制下科学课程的设置
        (二)“新学制”下科学课程的设置
    五、科学课程的教学方法
        (一)城市小学校教学方法改进
        (二)农村小学“收效甚微”
    六、科学课程的测试与评价
        (一)学业成绩评定
        (二)毕业会考
    小结
第三章 山西中学科学教育
    一、科学教育师资状况
        (一)科学教员数量短缺
        (二)科学教员学历状况
        (三)科学教员的培训
    二、科学科目教科书
        (一)西式教科书的退出
        (二)自编教科书的出现
        (三)部审教科书的推广
    三、科学教育设备
        (一)部分中学设备完备
        (二)部分县立、私立中学设备落后
    四、科学课程的设置
        (一)“壬子”“癸丑”学制下科学课程的设置
        (二)“新学制”下科学课程的设置
    五、科学教育中的教学方法
        (一)“五步教学法”的机械运用
        (二)“实验教学法”的探索
    六、科学科目的测试与评价
        (一)学业成绩的评定
        (二)毕业会考
    小结
第四章 山西高等科学教育
    一、科学专业的师资力量
        (一)创建初期的师资
        (二)1920年代师资状况
        (三)1930年代师资状况
    二、科学教科书的编写与使用
    三、科学教育设备
        (一)科学教育仪器
        (二)科学教育图书
        (三)科学教育场地
        (四)科学教育学会
    四、科学课程的设置
        (一)山西大学工学院科学课程设置
        (二)山西大学理学院科学课程设置
        (三)并州学院农艺化学系课程设置
        (四)专科学校科学课程设置
    五、学生就业情况
        (一)从事建设行业
        (二)从事教育行业
        (三)从政
    小结
第五章 山西科学教育的影响与启示
    一、山西科学教育的影响
        (一)培养了大量科技人才
        (二)促进了科学教育的发展
        (三)提高了民众科学素养
    二、山西科学教育的特征与启示
        (一)山西科学教育的特征
        (二)山西科学教育的启示
    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5)抗战时期太行根据地小学教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的目的及意义
    二、研究综述
    三、概念界定
    四、研究资料与研究方法
第一章 抗战前山西的基础教育概况
    一、国民政府战前的小学教育政策
        (一)南京政府教育政策的宗旨
        (二) 《整理中华民国学校系统案》
        (三)第二次全国教育会议
        (四)确立训育制度
    二、战前山西的小学教育概况
        (一)阎锡山的新政
        (二)阎锡山对山西教育的整顿
        (三)战前山西的教育成就
    三、战前太行地区民众文化发展水平
第二章 1937-1940 年间太行根据地小学教育
    一、抗战时期中共的教育方针
        (一)抗战教育方针的确立
        (二)新民主主义文化教育方针
    二、晋冀豫根据地的小学教育
        (一)根据地的建立
        (二)贯彻边区政府的文教方针
        (三)太行区内教育状况
第三章 1940 年之后太行根据地小学教育的建设
    一、黎城会议指导下的小学教育制度完善
        (一)日军的奴化教育
        (二)太行区小学的“教育正规化”
        (三)战时学制的探索
        (四)课程标准及教学内容
        (五)教学方法
    二、太行根据地小学的基础建设
        (一)小学校址难以固定
        (二)教具缺乏
        (三)教材问题及其解决
        (四)教育经费的不足与筹措
第四章 太行根据地的小学教员
    一、小学教员的选用
        (一)吸收小学教员的原则
        (二)小学教员的集训
    二、小学教员的检定与鉴定
        (一)小学教员基础能力的检定
        (二)小学教员工作能力的鉴定
    三、小学教员的待遇
    四、小学教员的日常工作
        (一)学校教育教学工作
        (二)动员儿童入学事宜
        (三)帮助民革室相关工作
        (四)配合村进行抗战宣传及其他相关工作
第五章 太行根据地小学生状况
    一、学龄儿童入学情况
        (一)太行区学龄儿童失学原因
        (二)学生动员问题
        (三)学生入学情况
    二、学生就学情况研究
        (一)学生优待政策
        (二)学生管理组织形式
    三、学生毕业出路
        (一)毕业要求
        (二)毕业出路问题
结语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6)近代山西城市公共卫生研究(1909-1937)(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意义
    二、研究综述
        (一)近代公共卫生研究
        (二)城市公共卫生研究
        (三)近代疫病问题研究
        (四)山西公共卫生研究
    三、研究方法与基本内容
    四、创新与不足
第一章 近代山西公共卫生体制的建立
    一、时代背景与卫生体制的建立
    二、山西的卫生行政与警政
    小结
第二章 卫生与防疫
    一、晋北鼠疫与山西防疫体制的建立
        (一)省防疫总局的设置
        (二)预防工作的施行
        (三)临时救治机构的设立
    二、中医与防疫
        (一)近代中医在山西的发展
        (二)中医与山西的防疫工作
        (三)中医与山西的防疫宣传
    三、日常防疫工作
        (一)常规接种
        (二)防疫宣传与预防接种
    小结
第三章 卫生与城市生活
    一、街道的清理
        (一)街道卫生状况
        (二)政府对清道问题的介入
        (三)污水问题的处理
        (四)实施效果
    二、公共厕所的改良
        (一)政府对粪厕问题的管理
        (二)政府管理成效
    三、饮水卫生的改进
        (一)近代太原饮水状况
        (二)饮水问题的改善
    四、食品卫生的监管
        (一)太原饮食卫生状况
        (二)卫生部门对食品卫生的管理
        (三)成效和局限
    五、居民旧习的规范
        (一)停柩问题
        (二)弃死婴问题
        (三)吸烟问题
        (四)养犬问题
    小结
第四章 卫生与城市空间
    一、娱乐场所的改良
        (一)旧式娱乐场所的改良
        (二)新式娱乐场所的出现
        (三)公共场所的行为规范
    二、服务行业的整顿
        (一)政府对服务业的监管
        (二)成果与评价
    三、医疗空间的变化
        (一)医院的发展
        (二)医疗监管的进步
    小结
第五章 卫生与女性身体
    一、卫生对女性身体的解放
        (一)清末民初妇女身体的解放
        (二)民国中期妇女身体的解放
    二、卫生对女性身体的保护
        (一)对产婆行业的规范
        (二)新式接生方法的推行
        (三)旧式产婆的改造
    小结
结语
    一、卫生行政的办理内容
    二、公共卫生建设的不足及原因
    三、山西城市公共卫生建设的总体评价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研究成果
致谢

(7)民国山西的孙中山纪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和意义
    (二)研究现状
    (三)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四)创新之处
一、孙中山与山西的渊源
    (一)孙中山与山西辛亥革命
    (二)民初孙中山在晋的演说
二、抗战前山西对孙中山的纪念
    (一)山西孙中山逝世和诞辰纪念
        1.山西孙中山逝世纪念
        2.山西孙中山诞辰纪念
    (二)山西总理纪念周
    (三)1929年山西对孙中山奉安大典的纪念
        1.奉安大典背景
        2.山西奉安大典的纪念
    (四)山西其它的孙中山纪念
    小结
三、抗战及抗战后山西对孙中山的纪念
    (一)战时及战后山西孙中山逝世纪念
    (二)战时及战后山西孙中山诞辰纪念
    (三)战时及战后山西孙中山总理纪念周
    小结
四、孙中山纪念的影响
    (一)孙中山纪念与国家认同的建构
    (二)孙中山纪念与山西的归属
        1.抗战前孙中山纪念中的山西归属
        2.战时及战后孙中山纪念中的山西归属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8)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在山西的实践及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 选题依据及意义
    (二) 相关文献综述
        1. 山西抗战史与山西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2. 牺盟会、新军、第二战区战动总会与山西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3. 党的主要领导人、党的北方局与山西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4. 阎锡山与山西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5. 山西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发展史
        6. 山西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总体评价
    (三) 研究方法与重难点
    (四) 创新与不足之处
        1. 创新之处
        2. 不足之处
一、 山西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
    (一) 山西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提出的历史背景
        1. 华北事变引发山西存亡危机
        2. 红军东征与党的经营山西战略
        3. 国民党内部势力在山西的利益博弈
    (二) 山西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的动因分析
        1. 山西具有抗日救亡的群众基础
        2. 山西地方实力派存在接受统一战线的可能性
        3. 党中央和北方局的不懈推动
    (三) 山西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在全国率先实现
        1. 党对统一战线建立前的组织安排
        2. 统一战线建立时双方达成初步共识
        3.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在山西先行建立
二、 山西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发展
    (一) 牺盟会的改组和新生
        1. 牺盟会的改组
        2. 牺盟会的成就
    (二) 新军的成立和壮大
        1. 决死队的成立和新军的扩充
        2. 配合八路军作战及根据地建设
    (三) 第二战区战动总会的发展
        1. 战动总会的筹备与成立
        2. 全民抗战局面的开创
        3. 旧政权改造和党的组织建设
三、 山西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特点
    (一) 统一战线的动员深度前所未有
        1. 统一战线上层与下层相结合
        2. 山西民众救亡意识的觉醒与行动
        3. 感召全国进步人士投入抗日救亡
    (二) 统一战线的实施方法特色鲜明
        1. 形式与内容的灵活变通
        2. 原则与策略的一紧一松
        3. 公开与秘密的相得益彰
    (三) 统一战线的合作形式较为紧密
        1. 共同的组织形式
        2. 共同的政治纲领
        3. 共同的抗日军队
        4. 共同的统战政权
四、 山西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影响及现实启示
    (一) 对全国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引领
        1. 支撑了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方针
        2. 为国共二次合作建立统一战线提供了范例
    (二) 使山西战场成为华北抗战的战略支点
        1. 为华北战场提供了人力和物质的保障
        2. 配合八路军将山西开辟为华北战场枢纽
    (三) 为党在抗战中的自身发展营造了条件
        1. 培养造就了大批优秀人才和干部队伍
        2. 八路军的力量在山西获得迅猛增长
        3. 扩大了党的政治影响和号召力
    (四) 山西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现实启示
        1. 要充分运用统一战线法宝
        2. 要不断加强党对统一战线的领导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9)阎锡山治理下的太原中学教育研究(1917-1937)(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缘由及意义
        1.1.1 研究缘由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现状
        1.2.1 关于民国时期中学教育的研究
        1.2.2 关于阎锡山与山西教育的研究
        1.2.3 关于民国时期太原中学教育的研究
    1.3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
        1.文献分析法
        2.图表法
    1.5 概念界定
第2章 阎锡山治理下的太原中学教育发展概况
    2.1 太原中学教育发展的动力
        2.1.1 经济发展的驱动
        2.1.2 本土教育意识的觉醒
    2.2 山西中学学校数量
    2.3 太原中学教育多元发展
第3章 阎锡山治理下的太原中学教育教学
    3.1 太原中学教育教学概况
        3.1.1 课程设置
        3.1.2 师资力量
        3.1.3 教学方法
    3.2 太原中学教育教学的特点
        3.2.1 管理严格,校风纯正
        3.2.2 教学严谨,学风优良
        3.2.3 注重学生身体素质与办事能力的培养
        3.2.4 学生课外活动丰富,注重学生个性发展
        3.2.5 鼓励师生进步
第4章 对于阎锡山治理下的太原中学教育的思考
    4.1 阎锡山兴办教育的局限性
    4.2 教育经费不足影响教育质量
    4.3 学校设立不合理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10)民国太原县晋祠镇乡村建设试点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起和目的
    二、学术史回顾
    三、研究方法、创新之处和内容安排
第一章 山西乡村建设的时代背景
    一、清末民初的山西乡村社会
        (一)自然灾害频发,乡村持续破产
        (二)乡村基层组织混乱
        (三)社会风气转变,乡村教育落后
    二、阎锡山的村政建设理论与太原县的区村建设
        (一)阎锡山的村政建设理论
        (二)太原县的区村建设
    三、晋祠镇的区位环境
        (一)地理位置及生产状况
        (二)晋水、晋祠与地方社会
第二章 官办村政型:太原县知事的晋祠乡村自治实验
    一、古唐自治模范村的成立
    二、古唐村的村政建设实践
        (一)成立村自治事务所,更换区村长
        (二)兴办教育,开启民智
        (三)兴办实业,发展经济
        (四)兴办社会事业,提高民治意识
    三、整理村范大会:自治模范村的社会效应
    四、时人评价及其成效评析
第三章 社会事业型:乡建派的晋祠乡村建设实验
    一、乡村建设思想在山西的传播与发展
        (一)“乡村建设”概念在山西的传播
        (二)严慎修及其乡村自治思想
    二、山西乡村建设研究会及其晋祠实验区的创立
    三、晋祠实验区的乡建活动
        (一)严慎修的晋祠社会事业
        (二)晋祠乡建实验区的实践与计划
第四章 教育引导型:民众教育馆和太原植社的晋祠农村建设实验
    一、山西省立民众教育馆的晋祠农村建设区
        (一)山西省立民众教育馆的创办及其机构设置
        (二)1933-1936 年的民众教育实践
    二、民教馆晋祠农村建设区及其实践活动
        (一)晋祠农村建设区的创办
        (二)组织改建及其实践逻辑
        (三)晋祠农村建设区的实践活动及其成效
    三、太原植社及其晋祠农村教育改良活动
        (一)太原植社的成立及《生生》杂志的创办
        (二)太原植社的农村教育改良理论
        (三)晋祠分社的农村文化建设活动
第五章 民国山西乡村建设的历史定位
    一、民国山西乡村建设的特点
    二、山西乡建的三种类型及其得失比较
    三、回归历史:山西乡村建设再评价
余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四、阎锡山对山西经济与文化的影响(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国共产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策略应用研究 ——以牺盟会为例[D]. 王文秀. 辽宁师范大学, 2021(09)
  • [2]改革开放四十年来山西抗战史研究回顾与反思[J]. 李澜欣. 社会史研究, 2021(01)
  • [3]近代太原城市规划与建设历史研究(1881-1949)[D]. 李岚.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20(01)
  • [4]困窘与求索:1912-1937年山西科学教育研究[D]. 梁钰颖. 山西师范大学, 2020(07)
  • [5]抗战时期太行根据地小学教育研究[D]. 樊潇. 山西师范大学, 2020(08)
  • [6]近代山西城市公共卫生研究(1909-1937)[D]. 张政. 山西师范大学, 2020(07)
  • [7]民国山西的孙中山纪念研究[D]. 霍思冉. 曲阜师范大学, 2020(02)
  • [8]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在山西的实践及影响研究[D]. 原凯鹏. 东北师范大学, 2020(06)
  • [9]阎锡山治理下的太原中学教育研究(1917-1937)[D]. 许欢. 山西大学, 2020(04)
  • [10]民国太原县晋祠镇乡村建设试点研究[D]. 牛鸣昊. 山西大学, 2020(01)

标签:;  ;  ;  ;  ;  

阎锡山对山西经济文化的影响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