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患者心理问题分析与护理

老年患者心理问题分析与护理

一、老年患者心理问题分析及护理(论文文献综述)

朱晓萍[1](2021)在《脑卒中个案管理实践模式的发展:一项行动研究》文中提出【研究目的】基于行动地当前脑卒中患者健康管理问题日趋凸显,而医院-社区-家庭的连续性照护方案尚不完善的现状,运用行动研究方法,通过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形成计划、实施计划、方案评价等五个阶段,从多角度探索行动地脑卒中个案管理实践模式并在临床应用中不断修正和优化,探讨该模式实施后的效果,为规范脑卒中护理实践提供参考和依据。【研究方法】本研究以行动研究为框架,按照行动研究“诊断、计划、实施、评价、反思”的螺旋循环过程以两轮行动循环的方式,优化并修订脑卒中个案管理实践模式。第一阶段,诊断阶段:通过临床实践现状调查了解脑卒中患者疾病照护过程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了解患者及照顾者的疾病照护需求。第二阶段,计划阶段:研究者通过文献研究、理论研究、行动研究小组头脑风暴的方法,初步构建脑卒中个案管理实践模式。第三阶段,行动阶段:研究者选择脑卒中中心及神经内科实施脑卒中个案管理实践模式,采用参与式观察法、焦点小组访谈方法收集运行中存在的问题、意见和建议,结合研究者以及行动小组的反思、讨论共同对方案进行优化和修订;第四阶段,评价阶段:采用方便抽样的方法,随机抽取2018年11月~12月实施修订后脑卒中个案管理实践模式的68名脑卒中患者及其照顾者,与2017年11月~12月未实施该个案管理模式的68名脑卒中患者及其照顾者进行前后对比,通过对患者层面(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神经功能缺损程度、不良预后、相关并发症发生率、健康教育知晓率、出院满意度等)、照顾者层面(照顾者照护能力评价指标、生活质量评价指标)、医护层面(医师、护士、社区护士满意度、对个案管理模式的认知与接受度)以及医疗卫生资源利用度层面(回诊次数、门诊访问次数、急诊访问次数、再次住院次数、平均住院天数)等相关数据的前后对比,采用描述性统计、正态性检验、方差齐性检验、t检验、秩和检验、卡方检验、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等方法比较干预前后1、3、6个月数据的差异性,评价个案管理实践模式对患者、照顾者、医护以及医疗系统的影响和作用,并为第二轮行动循环的开展提出建议和意见。第五阶段,反思阶段,回顾脑卒中个案管理实践模式的应用研究,通过对行动小组成员、个案管理师及参与本阶段研究的脑卒中患者进行访谈,从患者、家庭照顾者、医护实践者、护理专业及卫生资源利用层面反思行动研究的效果及存在的问题。第二轮行动循环则根据第一轮行动循环的研究结果进行第二轮的计划、实施、评价和反思。【研究结果】1、第一轮行动研究结果:临床现状调研发现脑卒中患者及其照顾者存在较高照顾需求,包括疾病照护知识与技能需求、连续性照护管理需求、社会支持需求;医院脑卒中患者连续性照护管理目前仅局限于院外随访阶段,阻滞因素多而复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对脑卒中患者的连续性照护管理认知欠缺,医院社区的联动、引导是重要解决途径。文献回顾发现脑卒中患者自我健康管理欠佳、早期康复训练缺乏规范性、家庭照护者照护压力较大、院外连续性照护存在脱节现象、以护理为主导的多学科协作等保障机制不健全、对个案管理模式中关键要素与环节质量把控有待提升;基于理论研究、文献研究以及行动小组头脑风暴,依据指导照护模式,初步构建脑卒中个案管理实践模式,通过初步实施以及评价阶段不断优化方案,最终形成由专职个案管理师主导、兼职个案管理师辅助,包含医师、康复师、营养师、心理咨询师、药剂师等多重角色的学科协作团队,实施包括评估、监测、支持、提供教育、自我管理、沟通与协调的从入院到出院,再到社区、家庭等全程疾病照护管理流程。脑卒中个案管理实施后,在患者层面,显着改善患者疾病照护结局,患者的疾病康复指标,如血压、血脂、血糖控制等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神经功能缺损程度以及不良预后、相关并发症发生等亦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在照顾者层面,显着提高照顾者照顾能力,改善其生活质量,干预组照顾者照顾能力量表各维度得分及总分远优于对照组(p<0.001),改善趋势亦优于对照组(p<0.01),同时其生活质量测评指标总体健康状况(GHQ-28)亦显着改善,干预组GHQ-28各维度以及总分改善程度均优于对照组(p<0.001),改善趋势除严重抑郁维度外亦优于对照组(p<0.05);在医护层面,干预组医院医护对脑卒中个案管理实践模式的认知程度、接受程度及满意度皆优于对照组(p<0.05);在医疗卫生资源利用度方面,干预组患者回诊次数、门诊访问次数、急诊访问次数、再次住院次数、平均住院天数等皆优于对照组,差异具统计学意义(p<0.05)。2、第二轮行动研究结果:针对第一轮行动研究的反思之处,如患者渴望上门医疗服务、纸质版宣教材料略显不足、护士自身专业知识水平及技能不足、护理人力资源的短缺以及社区参与管理不足等维度进行优化和整改,形成最终版的脑卒中个案管理模式,着重于卒中宣教材料《脑卒中防治ABC》制定、增加社区上门服务、增加Hcy疾病指标收集、护士专业知识和技能培训及人力资源激励政策等方面的修订。第二轮行动研究结果与第一轮行动研究相比,社区参与力度提高,社区医生、护士对个案管理模式的满意度、认知程度及接受程度皆显着提升(p<0.05)。社区上门医疗服务给患者及照顾者带来便捷,使其从中体验到更多关怀和照顾,个案管理护士专科水平和社会认可度亦大幅提升。【研究结论】脑卒中患者的治疗和康复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患者及其照顾者对疾病照护知识与技能、连续性照护管理及社会支持等方面存在持续需求;脑卒中个案管理实践模式是以个案管理护士为主导的脑卒中多学科照护模式,为患者提供个体化、连续性的疾病照护和管理,使患者及其照顾者及时获取疾病诊疗及照护信息、有效促进患者各项功能的康复,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改善疾病康复过程及结局,促进脑卒中患者的整体康复;在照顾者层面提高其照顾能力、改善其健康状况,亦起到积极作用;在医疗卫生系统层面可有效改善医患、护患关系、减轻医疗负担、提高医疗卫生资源利用度、完善健康服务体系,优化卫生服务模式;在护理专业层面使护士深刻感受到自身责任感和价值感、促进其专业学习和提升,最终促进护理专业的发展。脑卒中个案管理实践模式拓展脑卒中护理服务范围,使连续性护理服务有效延伸,为脑卒中患者持续、动态的治疗、护理和康复提供可靠专业支持和照护,丰富临床护理实践范畴。

王婕[2](2021)在《老年骨质疏松患者循证护理方案的构建》文中提出目的:本研究通过构建老年骨质疏松患者循证护理方案,旨在为老年骨质疏松患者的护理工作提供理论与实践指导。方法:本研究采用质性访谈法,构建老年骨质疏松患者的循证护理问题,在此基础上,通过文献检索与证据综合的方法,制定推荐意见,从而初步形成老年骨质疏松患者的护理方案,最后采用德尔菲专家咨询法,对形成的护理方案进行修订与完善,最终确定老年骨质疏松患者循证护理方案。1.通过质性访谈构建老年骨质疏松患者循证护理问题。通过构建老年骨质疏松患者护理现状与需求的访谈提纲,对临床一线医护人员进行半结构式访谈。总结老年骨质疏松患者的护理主题,并构建老年骨质疏松患者具体护理问题。2.以护理问题为依据,进行证据检索与证据综合,制定推荐意见,初步形成老年骨质疏松患者循证护理方案。本研究按照“证据6S模型”,检索与评价老年骨质疏松相关指南、开展相关护理问题的系统评价、检索与评价相关研究文献,进行证据的综合,依据GRADE证据分级系统形成推荐意见,从而初步构建老年骨质疏松患者循证护理方案。3.通过德尔菲专家咨询法确定最终方案。通过选取专家,进行专家咨询,对初步形成的研究方案进行修改与完善,最终确定老年骨质疏松患者循证护理方案。结果:1.护理问题的构建。本研究选取三级甲等医院老年病科、骨科、内分泌科共10名临床一线医护人员进行访谈,课题组成员在前期文献研究的基础上,结合访谈结果,总结老年骨质疏松患者护理主题:包括钙剂和维生素D的补充、生活习惯指导、运动指导、疼痛管理、健康教育、心理护理、用药依从性指导、骨质疏松性骨折的预防8个方面,并构建18个老年骨质疏松患者循证护理问题。2.依据护理问题,进行证据综合,制定推荐意见,初步形成老年骨质疏松患者循证护理方案。(1)本研究最终纳入6部指南,其中2部为国内指南,4部为国外指南,通过评价指南,在指南中提取出25条推荐意见。(2)开展3项系统评价,共纳入69篇文献,验证6项结局指标,依据GRADE证据分级系统,制定5条推荐意见。(3)根据相关文献内容分析,制定9条推荐意见。3.通过德尔菲专家咨询法确定最终方案。本研究选取三级甲等医院老年病科、骨科、内分泌科共11名专家进行2轮专家咨询,最终形成本研究方案,包含8个主题,38条推荐意见。结论:本研究通过证据综合,形成老年骨质疏松患者循证护理方案,包括钙剂和维生素D的补充、生活习惯指导、运动指导、疼痛管理、健康教育、心理护理、用药依从性指导、骨质疏松性骨折的预防8个主题、38条推荐意见。本研究方案的形成,在一定程度上丰富和完善老年骨质疏松的护理理论知识,同时可为临床护理实践提供指导。

王博[3](2020)在《老年全膝关节置换术患者恐动症状况及其与心理韧性、家庭关怀的关系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调查老年全膝关节置换术患者术后的恐动症发生现状;了解恐动症水平及其影响因素,分析心理韧性、家庭关怀与恐动症三者间的相关性,探讨心理韧性、家庭关怀对老年全膝关节置换术患者恐动症的作用机制,进一步分析心理韧性在家庭关怀与恐动症之间的中介作用。以期为临床制定实施有效降低老年全膝关节置换术患者术后恐动症发生的干预措施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应用横断面调查研究方法,根据本研究的纳入和排除标准,便利选取2019年3月-2019年9月在某两所综合性三甲医院骨科病房接受全膝关节置换术的203例老年患者进行问卷调查。问卷包括一般情况调查表、面部表情分级评分表、恐动症Tampa评分表、家庭关怀度指数问卷、10条目心理韧性量表。采用SPSS21.0和AMOS23.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人口统计学资料和变量得分采用描述性统计分析;人口学因素对恐动症的影响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或单因素方差分析;三个变量之间的相关性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心理韧性、家庭关怀对恐动症的影响,采用多重线性逐步回归分析;心理韧性在恐动症与家庭关怀之间的中介作用通过结构方程模型进行验证。P<0.05表示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老年TKA患者术后恐动症总分平均得分(39.81±5.74)分,67.98%的患者患有恐动症(TSK>37分),平均得分(42.54±4.50)分。一般资料对恐动症的影响显示,教育程度、婚姻状况、主要照顾者、患有慢性病种类数对老年TKA患者的恐动症总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2.老年TKA患者术后心理韧性总分平均得分(23.04±6.16)分。一般资料对心理韧性的影响显示,性别、教育程度、婚姻状况、家庭人均月收入、是否长期使用镇痛药对老年TKA患者的心理韧性总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3.老年TKA患者术后家庭关怀总分平均得分(6.42±2.12)分。一般资料对家庭关怀的影响显示,教育程度、目前工作状况、主要照顾者、BMI指数、患有慢性病种类数对老年TKA患者的家庭关怀总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4.恐动症总分与心理韧性总分呈负相关(r=-0.456,P<0.01),恐动症总分与家庭关怀总分呈负相关(r=-0.469,P<0.01),家庭关怀总分与心理韧性总分呈正相关(r=0.589,P<0.01)。多重线性逐步回归分析显示,心理韧性总分、家庭关怀总分是老年TKA患者术后恐动症的影响因素(均P<0.01)。5.应用结构方程模型分析心理韧性的中介作用,本研究的结构方程模型拟合指标为:?2值(CMIN)=22.117,CMIN/DF=1.701,GFI=0.972,AGFI=0.939,RMSEA=0.059。Bootstrap得出的间接效应95%的置信区间为(-0.253,-0.040),直接效应95%的置信区间为(-0.648,-0.213)。家庭关怀以老年TKA患者的心理韧性为中介变量间接影响恐动症,其标准化路径系数为0.67×(-0.19)=-0.13,家庭关怀对恐动症的总效应为(-0.41)+(-0.13)=-0.54,心理韧性的中介效应占总效应的24.1%。【结论】1.本研究中老年TKA患者术后恐动症发生率较高,亟需得到关注。家庭关怀度、心理韧性水平处于较低水平,均有不同程度欠缺。且不同人口学特征与疾病特征的患者存在差异性。2.本研究中心理韧性、家庭关怀、教育程度、婚姻状态、主要照顾者以及患有慢性病的种类数均是老年TKA患者恐动症水平的影响因素。3.本研究中老年TKA患者术后的恐动症、心理韧性与家庭关怀之间存在相关性。心理韧性、家庭关怀分别与恐动症呈负相关,心理韧性与家庭关怀之间呈显着正相关。4.本研究中老年TKA患者的心理韧性在家庭关怀与恐动症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家庭关怀既直接影响老年TKA患者的恐动症水平,也可以通过心理韧性间接影响恐动症水平。

温艳[4](2020)在《小组工作介入老年慢性病患者情绪管理的实务研究 ——以广州市C社区情绪小组为例》文中认为随着我国老龄化的不断加剧,老年人的健康问题逐渐突出。截至2018年底,我国患慢性病老年人超过1.5亿。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即“慢性病”)凭借其高发病率,已经成为威胁人类健康的首要疾病和主要公共卫生问题之一。慢性疾病不仅仅使老年人的身体长期处于非健康状态,还使老年人面对疾病带来生活与社会环境的变化,易产生心理落差,出现角色适应困难等问题,从而引发心理失衡,形成焦虑、悲观、消极等一系列负面情绪问题。因此,关注老年慢性病患者的情绪管理,加强对老年慢性病患者因病产生的负面情绪问题的研究和干预,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对促进老年人健康管理和提高老年人晚年生活质量至关重要。基于此出发点,本文以社会支持理论和活动理论为基础,以小组工作方法为手段,对老年慢性病患者的情绪管理进行实务研究,尝试探索进行老年慢性病患者的情绪管理的有效途径。本研究首先通过问卷调查与访谈法了解C社区老年慢性病患者的负面情绪现状,并与非慢性病老年患者、健康老人以及非老年慢性病患者进行对比发现其存在的特殊负面情绪问题与需求,探讨进行小组工作介入的必要性与可行性。其次,根据老年慢性病患者的情绪问题与需求调查情况设计针对性小组方案,采用小组工作的方法与技巧介入老年慢性病患者的情绪管理,从社会工作专业层面出发,力图缓解其负面情绪问题,增加其自我情绪认知,提升自我情绪管理能力。最后,对小组介入成效进行评估,反思实务工作的不足。通过评估可以发现,小组工作在介入老年慢性病患者的情绪管理,缓解老年慢性病患者的负面情绪问题,提升自我情绪认知与情绪管理能力方面具有显着优势,小组工作的工作方法与内容的契合,能够贴切回应老年慢性病患者的需求,保证小组成效的持续性;多样性的学习形式与实践契合老年人的认知;小组工作有助于建立老年慢病患者的互助支持网络,链接资源,提供支持。但由于老年人思想存在一定固化、社工自身专业能力范围限制等因素,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小组成效的发挥。笔者根据实务介入情况与不足,对老年慢性病患者情绪管理的实务工作介入提出针对性建议,为之后的相关研究提供经验与参考。

白金文[5](2020)在《老年脑卒中患者心理安全的影响因素及其干预研究》文中指出目的1了解老年脑卒中患者心理安全现状;2分析老年脑卒中患者心理安全的影响因素;3探讨基于PDCA理论的干预模式对老年脑卒中患者心理安全的干预效果。方法研究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选取2018年9月~2019年8月在华北理工大学附属医院接受治疗且符合纳入标准的老年脑卒中患者共773名作为研究对象,现场发放问卷并及时收回。采用住院老年患者安全感量表评估住院老年脑卒中患者的心理安全情况,采用自行设计的基于循证护理理论、需要层次理论的影响因素调查表,调查老年脑卒中患者的心理安全的影响因素(患者基本情况资料、卒中并发症资料、治疗情况资料、患者自我感知资料、住院照顾者资料。其中包括Barthel指数量表、医院焦虑抑郁量表等工具)。采用Excel建立数据库,使用SPSS23.0进行数据分析,计数资料采用频数进行描述,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sx±)进行描述,单因素计量资料采用方差分析或独立样本t检验,多因素分析采用分层回归分析。第二部分:选取2019年9月~2019年11月在华北理工大学附属医院接受治疗且心理安全得分≤83分符合纳入排除标准的老年脑卒中患者共82名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与实验组,每组各41名,对照组给予神经内科常规护理,实验组在对照组常规护理的基础上,采取基于PDCA理论的干预模式,根据第一部分调查结果中可干预影响因素并结合心理干预特点设计干预方案(采用引导想象+宣教方式)进行干预,每天干预一次,每次30分钟,连续10天。干预后应用住院老年患者安全感量表分别对两组患者进行测评,所有数据采用Excel建立数据库,用SPSS23.0进行数据分析,统计方法包括均数±标准差(sx±)与方差进行统计描述,对两组患者干预前后数据进行t检验比较。结果1老年脑卒中患者心理安全情况:心理安全总分为(83.50±22.38)分,各维度得分分别为:病房管理(18.27±5.08)分,人际关系(19.48±8.27)分,疾病病情(14.37±4.62)分,医护行为(30.97±6.60)分。2影响老年脑卒中患者心理安全的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性别、年龄、婚姻、文化程度、性格、居住地、收支状况、家族史、住院史、入院方式、疾病首复发情况、近5年摔倒经历、头痛、失能情况、眩晕、吞咽困难、语言障碍、肢体麻木无力、肌力情况、需要卧床、留置导管、护理分级、使用监护设备、治疗需暴露身体、吸氧情况、患者对家人照顾满意度、家人的关注度、本次住院照顾者、家人对患者住院的态度、家属医检陪同、因病友情况恶化而感到紧张、疾病对患者生活态度影响、担心增添家人负担、住院心理抑郁、担心住院时间过长与老年脑卒中患者心理安全有关,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老年脑卒中患者心理安全的分层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老年脑卒中患者心理安全受多个相关变量的影响,各相关变量对心理安全的总解释力达83.7%;其中性格、家族史、摔倒经历、肢体麻木无力、失能程度、治疗需要暴露身体、患者对家人照顾满意度、家属医检陪同情况、家属关注度、疾病对生活态度的影响、患者因病友病情恶化而紧张、住院心理抑郁是住院老年脑卒中患者心理安全的影响因素,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基于PDCA理论模式的老年脑卒中患者心理安全干预效果:干预前两组老年脑卒中患者心理安全总分及各个维度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10天后实验组老年脑卒中患者心理安全总分及各个维度评分均高于对照组的评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老年脑卒中患者心理安全得分为(83.50±22.38)分,有待进一步提高。2老年脑卒中患者心理安全与其性格、家族史、近5年摔倒经历、肢体麻木无力、失能程度、治疗需要暴露身体、患者对家人照顾满意度、家属医检陪同情况、家属关注度、患者因疾病生活态度受到影响、患者因病友病情恶化而紧张、住院心理抑郁因素的影响有关。3基于PDCA理论的干预模式可以有效的提高老年脑卒中患者心理安全水平。图1幅;表19个;参134篇。

邝雨洁[6](2020)在《老年女性尿失禁患者自尊水平、心理弹性与生活质量的相关性研究》文中提出目的描述老年女性尿失禁患者的一般状况,自尊水平、心理弹性水平及生活质量现状;分析不同人口学特征的老年女性尿失禁患者自尊水平、心理弹性及生活质量的差异,探讨老年女性尿失禁患者的自尊水平、心理弹性水平对其生活质量的影响。为改善老年女性尿失禁患者身心健康状况,为临床医护人员及照护者对该人群提供更优质的照护计划,进一步完善老年尿失禁慢性病管理档案提供参考。方法本研究采用便利抽样法,于2018年10月至2019年7月选取开封市2所三级综合医院住院的老年女性尿失禁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研究工具包括一般人口学资料调查表,自尊水平量表,心理弹性量表,尿失禁生活质量量表。调查问卷共发放问卷198份,收回有效问卷180份,有效回收率为90.91%。研究资料数据均采用SPSS20.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运用均数、标准差、百分比等描述老年女性尿失禁患者一般人口学特征,自尊水平、心理弹性、生活质量现状;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研究对象的自尊水平、心理弹性、生活质量组间差异;运用Pearson相关分析患者自尊水平、心理弹性及生活质量之间的相关关系;运用多重线性回归分析老年女性尿失禁患者的自尊水平、心理弹性对生活质量的影响。结果1.老年女性尿失禁患者的自尊水平平均得分为23.20±3.56分,处于偏低水平。不同文化程度、收支情况、睡眠、生活自理能力、尿失禁类型、尿失禁的严重程度的老年尿失禁患者自尊水平存在差异,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老年女性尿失禁患者的心理弹性程度平均得分为48.27±5.86分,处于偏低水平。不同年龄,收支情况,婚姻状况、自理能力、尿失禁类型和尿失禁严重程度的患者心理弹性水平存在差异,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研究对象的尿失禁生活质量量表平均得分56.33±11.26分,处于中等偏低水平。不同文化程度,婚姻、医疗保险、睡眠状况、自理能力、尿失禁严重程度的老年尿失禁患者的生活质量存在差异,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经Pearson相关性分析显示,研究对象自尊水平与心理弹性呈正相关(r=0.388,P<0.01),自尊水平与生活质量呈正相关关系(r=0.454,P<0.01),心理弹性与生活质量呈正相关关系(r=0.576,P<0.01)。5.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研究对象生活质量的影响因素有文化程度、婚姻状况、自尊水平、心理弹性、医疗保险,自理能力,尿失禁严重程度等。影响程度大小排序依次为心理弹性、自尊水平、婚姻状况、尿失禁严重程度、自理能力、医疗保险、文化程度,它们共同解释患者生活质量总变异的48.4%(F=262.597,R2=0.485,调整后R2=0.484,P<0.01)。结论1.老年女性尿失禁患者自尊、心理弹性均处于偏低水平,生活质量处于中等偏低水平。2.老年女性尿失禁患者文化程度高、月收入>支出、生活自理能力高、睡眠质量好、压力性尿失禁、尿失禁严重程度轻的患者自尊水平相对较高;年龄较高、有配偶,月收入>支出,生活自理能力高,压力性尿失禁和尿失禁严重程度轻的患者心理弹性水平相对较高;文化水平高,有配偶、经济收入大于支出、有职工医疗保险、自理能力高、严重程度轻的老年女性尿失禁患者的生活质量相对较高。3.老年女性尿失禁患者的自尊水平与心理弹性、自尊水平与生活质量、心理弹性水平与生活质量的相关关系均呈正相关。老年女性尿失禁患者的生活质量影响因素主要有心理弹性、自尊水平、婚姻、尿失禁严重程度、自理能力、医疗保险以及文化程度。其中影响因素较大的是心理弹性和自尊水平。

梁好[7](2020)在《基于能级进阶模式的临床护士老年护理能力分层标准体系构建》文中研究表明目的:1.了解各领域资深老年护理工作者对临床护士老年护理能力分层标准的理解与建议,初步构建符合我国国情的临床护士老年护理能力分层标准体系;2.对初步构建的临床护士老年护理能力分层标准体系的各项指标进行修订,删除与补充,并确定各层级各项指标的权重,形成临床护士老年护理能力分层标准体系。方法:本研究首先运用文献研究法系统回顾国内外老年护理能力研究现状,广泛收集相关条目形成条目池,并基于文献研究结果,召开专家会议确定临床护士老年护理能力分层标准。随后基于前期研究理论框架,于2019年6月~9月,对各领域资深老年护理工作者进行面对面半结构式访谈,结合访谈结果对前期文献研究所得内容进行验证与补充,初步构建临床护士老年护理能力分层标准体系。通过德尔菲专家咨询法对初步构建的标准体系进行筛选与修改,确定体系内容,最终运用优序图法和重要性赋值法确定各级指标权重,形成临床护士老年护理能力分层标准体系。结果:1.通过对从事临床护理、护理管理与护理教育工作的12名资深老年护理工作者进行深入访谈,结合前期文献研究结果,初步形成临床护士老年护理能力分层标准体系,包括3个层级,各层级均包括3个一级指标和10个二级指标,三级指标:基础实践级30个,胜任实践级47个,高级实践级54个。2.共18名老年护理专家参与两轮德尔菲专家咨询,两轮问卷回收率均为100%,专家熟悉程度,判断系数,权威程度分别为0.867,0.961,0.914,两轮咨询各指标变异系数分别介于0.00~0.31和0.00~0.27,两轮各层级肯德尔协调系数分别介于0.091~0.824和0.084~0.778(P<0.05),最终确定了临床护士老年护理能力分层标准体系包括3个层级,均包括3个一级指标和10个二级指标,三级指标:基础实践级31个,胜任实践级39个,高级实践级49个。3.基础实践级,胜任实践级与高级实践级的一级指标权重分别为:专业素养(0.3611,0.3519,0.3148),专业实践(0.3889,0.3519,0.3519),专业发展(0.2500,0.2963,0.3333)。各层级二级指标权重分别为:法律与伦理(0.1204,0.1155,0.1038),评判性思维(0.1162,0.1169,0.1061),专业知识(0.1246,0.1195,0.1049),临床实践(0.1321,0.1173,0.1191),安全管理(0.1306,0.1186,0.1177),沟通与咨询(0.1262,0.1160,0.1151),质量管理(0.0652,0.0769,0.0840),领导与教育(0.0585,0.0716,0.0850),专业学习(0.0702,0.0769,0.0831),科研创新(0.0560,0.0708,0.0812)。结论:1.本研究通过文献研究,专家会议,质性访谈及德尔菲专家咨询法,确定了临床护士老年护理能力分层标准体系,共包括基础实践级(一级指标3个,二级指标10个、三级指标31个)、胜任实践级(一级指标3个,二级指标10个、三级指标39个)和高级实践级(一级指标3个,二级指标10个、三级指标49个)。并根据优序图法和重要性赋值法确定了各层级指标的权重。2.临床护士老年护理能力分层标准体系的构建为护士老年护理能力分层培训方案的构建提供理论基础,为护理管理者对临床护士开展老年护理能力分层规范化培训,考核及评价提供依据。

王秀蓉[8](2020)在《城乡老年抑郁现状调查及支持性心理干预方案构建》文中认为目的通过对亳州市城市和农村老年人抑郁现状的调查分析,探讨城乡老年人抑郁的主要影响因素,挖掘城乡老年人抑郁的诱发因素和需求,在此基础上构建城乡抑郁老年人的支持性心理干预方案,为城乡老年人抑郁的社区防护提供理论基础和参考依据。方法2018年11月~12月期间,采用便利抽样的方法抽取亳州市城区的30个社区老年人354名和下辖的17个乡镇老年人348名,使用一般资料调查表、老年抑郁量表和社会支持量表进行调查分析;采用目的抽样法选取城市抑郁老年人8名、农村抑郁老年人9名进行半结构访谈;在回顾临床老年抑郁心理治疗指南及相关文献基础上,结合量性与质性研究的结果,初拟城乡抑郁老年人支持性心理干预方案初稿,通过由12名专家组的专家小组会议,修订城乡抑郁老年人支持性心理干预方案。结果1.量性研究结果(1)城市老年人抑郁的发生率为49.2%(174人),农村老年人抑郁的发生率为53.7%(187人),两组老年人抑郁的现患率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城乡老年人抑郁程度在不同性别、医保类型、经济来源、月收入、文化程度、健康状况、慢性病、服药情况上存在显着差异(P<0.05)。(2)城乡老年人抑郁多因素Logistic回归结果显示:社会支持、性别、经济来源、月收入和服药情况,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每天服药、收入小于1000元、经济来源于政府补贴和女性是城乡老年人抑郁发生的危险因素,主观支持、客观支持和支持利用度是城乡老年人抑郁发生的保护因素。城乡老年人抑郁状况分层分析多因素结果显示:社会支持、性别、经济来源、月收入、服药情况对城市老人抑郁有显着影响(P<0.05),社会支持、性别、月收入及服药情况对农村老人抑郁有显着影响(P<0.05)。2.质性研究结果对城乡抑郁老年人的半结构访谈,提炼主题主要包括:①疾病防治;②健康促进;③家庭支持;④社交支持;⑤健康希望;⑥生活信心。3.干预方案构建结果初拟城乡老年人支持性心理干预方案初稿包括健康信息、情感支持、灌输希望、经济支持4个干预模块,10个干预主题,52个干预内容。专家小组会议共有12名专家参加,专家建议包括:①干预模块将“健康信息”修改为“健康信息支持”;将“灌输希望”修改为“提升希望”。②干预主题将“疾病防治”修改为“常见慢性病防治”;将“促进健康”修改为“健康促进策略”;将“放松训练”修改为“行为放松训练”。结论1.亳州城乡老年人抑郁情况较为严重,其主要影响因素有社会支持、性别、经济来源、月收入和服药情况。因此,社区需加强老年人的社会支持,做好防护工作。2.支持性心理干预方案从健康信息支持、情感支持、提升希望、经济支持四个模块对城乡抑郁老年人提供指导和帮助,为城乡抑郁老年人的针对性护理干预提供理论依据。

石妍[9](2020)在《老年冠心病患者自我管理行为与自我感受负担关系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以老年冠心病患者为研究对象,调查分析老年冠心病患者自我感受负担及其影响因素,分析自我管理行为和自我感受负担间的关系,旨在增强医护人员对老年冠心病患者自我感受负担的重视,有助于为老年冠心病患者制定针对性的护理干预措施。方法2018年12月至2019年10月选取河南省某综合性三甲医院心血管内科的老年冠心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横断面研究方法,利用一般资料调查表、自我感受负担量表(SPBS)、冠心病自我管理行为量表(CSMS)、综合医院焦虑抑郁量表(HADS)对老年冠心病患者进行调查。使用Epidata3.1软件建立数据库,SPSS23.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用均数±标准差、例数(构成比)进行描述统计;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方差分析;Pearson相关分析法探讨相关性;多因素分析采用多元线性逐步回归分析;中介效应分析采用依次检验方法。结果1.老年冠心病患者自我管理行为总分为93.96±14.22,处于中等水平。各维度得分从高到低依次为日常生活管理(3.77±0.81),情绪管理(3.63±0.69)和疾病医学管理(3.63±0.69)。2.老年冠心病患者焦虑抑郁总分为16.57±8.51,其中,43%的患者存在焦虑症状,52.2%的患者存在抑郁症状。3.老年冠心病患者自我感受负担总分为31.90±6.08,总体处于中等水平。各维度得分从高到低依次为身体负担(3.77±0.81),经济负担(3.77±0.81)和情感负担(3.77±0.81)。4.老年冠心病患者自我管理行为与自我感受负担之间呈负相关(r=-0.462,P<0.01);自我管理行为与焦虑抑郁之间也呈负相关(r=-0.228,P<0.01);焦虑抑郁与自我感受负担之间呈正相关(r=0.483,P<0.01)。5.以自我感受负担为因变量,单因素分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变量为自变量进行多元逐步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自理程度、文化程度、支架植入史、冠心病类型进入回归方程,解释总变异的27.4%。6.中介效应分析采用依次检验,结果显示焦虑抑郁在自我管理行为与自我感受负担之间起着部分中介效应。结论:1.老年冠心病患者自我管理行为水平较低,患者自我感受负担较重,并存在明显的焦虑抑郁症状。2.老年冠心病患者自我管理行为与自我感受负担呈负相关;文化程度、自理能力、支架植入治疗史、冠心病分型等因素影响老年冠心病患者自我感受负担。3.焦虑抑郁在自我管理行为与自我感受负担之间存在部分中介效应。

赵佳星[10](2020)在《基于IMB的健康教育配合体外反搏治疗对PCI老年患者心脏康复的影响》文中提出目的观察基于IMB的健康教育配合体外反搏治疗对PCI老年患者心脏康复效果,主要是评价对PCI老年患者生活质量、6分钟步行试验、BNP、心功能分级、焦虑情绪、服药依从性、一般自我效能等方面的影响,为心脏康复护理的发展提供新方法。方法于2018年10月2019年9月,选取秦皇岛市第一医院心血管内科住院的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术后的70名老年患者。采用随机分组法,从随机数字表中选取70个随机数字,放在一个封闭的盒子里,让老年患者一个接一个地拿走,不要再放回去。抽到偶数者分配至实验组,抽到奇数者分配至对照组,每组各35例。对照组给予一般治疗和护理及每周三次的健康教育讲座。实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患者基于IMB的健康教育配合体外反搏治疗,体外反搏治疗每天2次,每次60分钟,共36次,为期一个疗程的EECP治疗,IMB的健康教育时间同体外反搏治疗同期。在干预前后分别对患者进行评测,内容包括中国心血管病人生活质量评定问卷(CCQQ)、6分钟步行试验(6MWT)、焦虑自评量表(SAS)、服药依从性量表、一般自我效能量表(GSES)以及心功能分级、BNP检测。采用SPSS软件对干预前后两组患者各项指标进行t检验分析。结果1两组患者干预前后6分钟步行试验比较:两组患者干预前6分钟步行试验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实验组6分钟步行试验距离明显长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两组患者干预前后BNP值比较:两组患者干预前BNP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实验组BNP值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3两组患者干预前后焦虑情绪比较:两组患者干预前焦虑情绪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实验组焦虑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4两组患者干预前后服药依从性比较:两组患者干预前服药依从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实验组服药依从性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5两组患者干预前后生活质量比较:两组患者干预前生活质量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实验组生活质量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6两组患者干预前后一般自我效能感比较:两组患者干预前自我管理能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实验组自我管理能效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基于IMB健康教育配合体外反搏治疗有效的提高了PCI老年患者6分钟步行试验的距离、降低了BNP值、减轻了患者的焦虑情绪、提高了PCI老年患者的服药依从性、生活质量以及自我管理效能。由此可见,基于IMB技巧模型的健康教育配合体外反搏治疗的护理方法可以有效的帮助PCI老年患者的心脏康复。图2幅;表20个;参180篇。

二、老年患者心理问题分析及护理(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老年患者心理问题分析及护理(论文提纲范文)

(1)脑卒中个案管理实践模式的发展:一项行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前言
第一章 研究问题的提出
    一、研究动因与背景
        (一)脑卒中防治是慢病管理系统突出的公共健康问题
        (二)临床实践凸显脑卒中照护模式变革需求
        (三)个案管理是实现脑卒中连续性照护服务的可行模式
    二、研究问题的提出
第二章 研究方案与设计
    一、核心概念界定
    二、理论依据---指导照护模式
    三、研究目的
    四、方法的选择---行动研究
        (一)行动研究的起源与概述
        (二)行动研究的概念与应用
        (三)行动研究的步骤
        (四)本研究与行动研究的契合性分析
        (五)行动研究场所的选择
    五、研究内容
    六、资料收集与分析方法
        (一)资料收集方法
        (二)资料分析方法
    七、质量控制措施
    八、人权保护措施
    九、技术路线
第三章 第一轮行动研究
    一、诊断阶段---问题的确认
        (一)田野研究---行动地临床现状调研
        (二)患者及家庭照顾者的居家照护体验
        (三)医护人员的知情者访谈
        (四)讨论
        (五)小结
    二、计划阶段---脑卒中个案管理实践模式的初步构建
        (一)脑卒中个案管理实践模式的构建原则
        (二)脑卒中个案管理实践模式的文献回顾
        (三)脑卒中个案管理实践模式构建的理论转化
        (四)成立行动研究小组
        (五)脑卒中个案管理实践模式的初步构建
    三、行动阶段---个案管理实践模式的实施与修订
        (一)制定行动计划
        (二)脑卒中个案管理实践模式的初步实施与修订
    四、评价阶段---脑卒中患者个案管理实践模式的应用评价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对象
        (三)评价指标与工具
        (四)干预措施
        (五)资料收集方法
        (六)资料分析方法
        (七)质量控制措施
        (八)研究结果
        (九)讨论
        (十)小结
    五、反思阶段---第一轮行动研究的实施总结和反思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对象
        (三)研究方法
        (四)资料收集及分析方法
        (五)研究结果
        (六)讨论
        (七)小结
第四章 第二轮行动研究
    一、计划阶段---个案管理实践模式的完善与修订
        (一)制定行动计划
        (二)脑卒中个案管理实践模式的讨论修订
    二、行动阶段---修订版脑卒中个案管理实践模式的应用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对象
        (三)研究方法
        (四)研究结果
        (五)小结
    三、评价阶段---第二轮脑卒中个案管理实践模式的应用评价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对象
        (三)研究方法
        (四)资料收集及分析方法
        (五)质量控制措施
        (六)研究结果
        (七)讨论
        (八)小结
    四、反思阶段---第二轮行动研究的实施总结和反思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对象
        (三)研究方法
        (四)资料收集及分析方法
        (五)研究结果
        (六)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一、研究成果
    二、研究结论
    三、研究的创新性
    四、研究的局限性
    五、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附录
综述 积极老龄化视阈下老年脑卒中患者居家健康管理模式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及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致谢

(2)老年骨质疏松患者循证护理方案的构建(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英文缩写
第一部分 前言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三、操作性定义及理论基础
    四、技术路线图
第二部分 老年骨质疏松患者循证护理问题的构建
    1、研究对象
    2、研究方法
    3、研究结果
    4、讨论
第三部分 老年骨质疏松患者循证护理方案的证据综合
    一、基于临床实践指南的证据综合
        1、研究目的
        2、研究方法
        3、研究结果
        4、讨论
    二、基于系统评价的证据综合
        1、研究目的
        2、研究方法
        3、研究结果
        4、讨论
    三、基于相关文献的证据综合
        1、研究目的
        2、文献内容分析
        3、讨论
第四部分 老年骨质疏松患者循证护理方案的最终形成
    一、研究方法
    二、研究结果
    三、讨论
第五部分 结论
    一、研究结论
    二、研究的创新点
    三、研究的局限性
    四、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AGREE II指南评价表
    附录二 GRADE证据分级系统
    附录三 专家咨询表(第一轮)
    附录四 老年骨质疏松患者循证护理方案
综述 老年骨质疏松症的护理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3)老年全膝关节置换术患者恐动症状况及其与心理韧性、家庭关怀的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
引言
    1 研究背景
    2 研究目的
    3 研究意义
文献综述
    1 TKA术后早期康复锻炼的重要性
    2 恐动症
        2.1 恐动症的概述
        2.2 恐动症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2.3 TKA患者术后恐动症管理的重要性
        2.4 恐动症的测评工具
    3 心理韧性
        3.1 心理韧性的来源与概念
        3.2 心理韧性的测评工具
        3.3 心理韧性干预的作用
    4 家庭关怀
        4.1 家庭关怀的来源与概念
        4.2 家庭关怀的测评工具
        4.3 家庭关怀的研究进展
    5 心理韧性、家庭关怀和恐动症的关系
调查研究
    1 研究框架及假设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研究工具
        2.3 资料收集
        2.4 统计学方法
        2.5 质量控制
        2.6 伦理考量
研究结果
    1 老年TKA患者基本情况
        1.1 一般人口学资料分析
        1.2 疾病相关资料分析
    2 老年TKA患者术后恐动症现状与差异分析
        2.1 老年TKA患者术后恐动症总分及各条目得分现状
        2.2 不同人口学特征老年TKA患者恐动症的差异分析
        2.3 不同疾病相关特征老年TKA患者恐动症的差异分析
    3 老年TKA患者术后心理韧性现状与差异分析
        3.1 老年TKA患者术后心理韧性总分及各条目得分现状
        3.2 不同人口学特征老年TKA患者心理韧性的差异分析
        3.3 不同疾病相关特征老年TKA患者心理韧性的差异分析
    4 老年TKA患者术后家庭关怀现状与差异分析
        4.1 老年TKA患者术后家庭关怀总分及各条目得分现状
        4.2 不同人口学特征老年TKA患者家庭关怀的差异分析
        4.3 不同疾病相关特征老年TKA患者家庭关怀的差异分析
    5 老年TKA患者术后恐动症、心理韧性和家庭关怀的相关性分析
        5.1 恐动症总分、心理韧性总分和家庭关怀总分的相关性分析
        5.2 恐动症与家庭关怀的相关性分析
        5.3 心理韧性与家庭关怀的相关性分析
    6 老年TKA患者心理韧性、家庭关怀与术后恐动症的回归分析
    7 心理韧性在家庭关怀度和术后恐动症之间的中介效应
        7.1 结构方程模型的拟合度
        7.2 中介效应检验
讨论
    1 老年TKA患者的一般资料
        1.1 人口学特征
        1.2 疾病相关特征
    2 老年TKA患者术后恐动症、心理韧性、家庭关怀的发生现状与特点
        2.1 老年TKA患者术后恐动症的现状及特点
        2.2 老年TKA患者心理韧性的现状及特点
        2.3 老年TKA患者家庭关怀的现状及特点
    3 老年TKA患者术后恐动症、心理韧性和家庭关怀的关系
        3.1 老年TKA患者术后恐动症、心理韧性和家庭关怀的相关性
        3.2 家庭关怀影响恐动症的内在机制:心理韧性的中介作用
    4 对改善老年TKA患者术后恐动症发生水平的对策建议
        4.1 加强恐动症早期筛查,注重针对个体差异的干预
        4.2 呼吁家庭的积极参与,加强健康教育
        4.3 关注心理健康,加强对心理韧性的评估和干预
        4.4 采取多种针对减少恐动症发生的干预措施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4)小组工作介入老年慢性病患者情绪管理的实务研究 ——以广州市C社区情绪小组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一、绪论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1、理论意义
        2、实践意义
    (三)文献综述
        1、关于情绪管理的研究
        2、关于老年慢性病患者情绪现状的研究
        3、社会工作介入老年慢性病患者情绪管理的研究
        4、文献述评
    (四)研究方法
        1、问卷调查法
        2、访谈法
        3、参与式观察法
    (五)研究思路
二、基本概念与理论基础
    (一)核心概念
        1、老年慢性病患者
        2、情绪管理
        3、小组工作
    (二)理论基础
        1、社会支持理论
        2、活动理论
三、老年慢性病患者的情绪问题及需求分析
    (一)C社区背景
        1、社区老年慢性病患者情绪管理需求大
        2、社区老年慢性病患者情绪介入服务欠缺
    (二)C社区老年慢性病患者的负面情绪问题与需求分析
        1、问卷调查样本基本情况
        2、C社区老年慢性病患者的特殊情绪问题分析
        3、C社区老年慢性病患者的情绪需求分析
    (三)小组工作介入老年慢性病患者情绪管理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1、必要性
        2、可行性
四、小组工作介入老年慢性病患者情绪管理实务开展过程
    (一)小组方案制定
        1、小组介绍
        2、小组目标
        3、小组性质
        4、小组方案设计
    (二)小组工作介入实施与过程分析
        1、小组前期:建立关系,营造氛围
        2、小组转折期:提升认识,形成动力
        3、小组中期:改变认知,促成行动
        4、小组结束期:认可进步,巩固成果
五、小组工作介入老年慢性病患者情绪管理的评估
    (一)过程评估
        1、对小组成员的评估
        2、对社会工作者的评估
        3、对理论运用的评估
    (二)结果评估
        1、小组目标达成度评估
        2、负性情绪改善情况
        3、小组成员对小组活动满意度评估
        4、小组成员自评与家属回访评价
六、研究反思与建议
    (一)小组工作介入老年慢性病患者情绪管理的成效优势
        1、贴切回应需求,服务成效显着
        2、学习实践结合,契合老年认知
        3、建立互助支持,促进行为改变
        4、有效整合资源,提供多方支持
    (二)小组工作介入老年慢性病患者情绪管理的问题反思
        1、组员认知与需求差异把握的片面性
        2、服务内容与服务对象范围的有限性
        3、社工专业技能与实务经验的薄弱性
    (三)对策建议
        1、实时调整小组干预方式与服务内容
        2、保障服务介入与活动内容的持续性
        3、形成小组的资源平台化思维
        4、建立“医-家-社”的协同管理机制
        5、提升社会工作者的专业素质水平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1 老年人负性情绪调查量表
附录 2 C社区老年慢性病患者情绪现状与管理能力调查问卷
附录 3
附录 4 小组活动目标达成度调查表
附录 5 小组活动满意度调查表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5)老年脑卒中患者心理安全的影响因素及其干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表
引言
第1章 调查研究
    1.1 对象与方法
        1.1.1 研究对象
        1.1.2 研究方法
        1.1.3 质量控制
        1.1.4 统计学方法
    1.2 结果
        1.2.1 住院老年脑卒中患者基本资料
        1.2.2 老年脑卒中患者心理安全现状
        1.2.3 老年脑卒中患者心理安全感的影响因素分析
    1.3 讨论
        1.3.1 老年脑卒中患者心理安全现状分析
        1.3.2 患者基本资料对老年脑卒中患者心理安全水平的影响
        1.3.3 卒中症状资料对老年脑卒中患者心理安全水平的影响
        1.3.4 治疗情况对老年脑卒中患者心理安全的影响
        1.3.5 照顾者因素对老年脑卒中患者心理安全的影响
        1.3.6 患者自我感知资料对老年脑卒中患者心理安全的影响
        1.3.7 建议及对策
    1.4 创新点
    1.5 小结
第2章 干预研究
    2.1 对象与方法
        2.1.1 研究对象
        2.1.2 研究方法
        2.1.3 统计方法
        2.1.4 质量控制
    2.2 结果
        2.2.1 两组患者一般人口学资料比较
        2.2.2 两组患者干预前、后心理安全评分比较
    2.3 讨论
        2.3.1 基于PDCA理论的干预模式对老年脑卒中患者心理安全的影响
        2.3.2 研究的局限性与建议
    2.4 创新点
    2.5 小结
参考文献
结论
第3章 综述
    3.1 与心理安全相关理论
        3.1.1 需要层次理论
        3.1.2 精神分析理论
    3.2 心理安全的定义
    3.3 心理安全理论研究现状
        3.3.1 国外研究现状
        3.3.2 国内研究现状
    3.4 安全感的实证研究
        3.4.1 国外实证研究
        3.4.2 国内实证研究
    3.5 心理安全的测量工具
    3.6 心理安全感的影响因素
    3.7 心理安全的干预
    3.8 PDCA循环理论及应用
    3.9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住院老年患者安全感量表
附录B 老年脑卒中患者调查表
致谢
在学期间研究成果

(6)老年女性尿失禁患者自尊水平、心理弹性与生活质量的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概况
        1.2.1 尿失禁
        1.2.2 自尊水平
        1.2.3 心理弹性
        1.2.4 生活质量
    1.3 研究目的
    1.4 研究意义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1.1 调查对象
        2.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2.1.3 样本量计算
    2.2 研究工具
    2.3 资料分析
    2.4 质量控制
    2.5 技术路线
3 研究结果
    3.1 研究对象的一般人口学资料
    3.2 老年女性尿失禁患者自尊水平、心理弹性与生活质量现状及单因素分析
        3.2.1 老年女性尿失禁患者自尊水平量表得分情况
        3.2.2 老年女性尿失禁患者心理弹性量表得分情况
        3.2.3 老年女性尿失禁患者生活质量得分情况
    3.3 研究对象自尊水平、心理弹性及生活质量单因素分析
        3.3.1 不同人口学特征中的老年女性尿失禁患者自尊水平比较
        3.3.2 不同人口学特征中的老年女性尿失禁患者心理弹性水平比较
        3.3.3 不同人口学特征中的老年女性尿失禁患者生活质量水平比较
    3.4 研究对象自尊水平、心理弹性及生活质量的相关性分析
        3.4.1 研究对象自尊水平与心理弹性及各维度相关性分析
        3.4.2 研究对象自尊水平与生活质量及各维度相关性分析
        3.4.3 研究对象心理弹性与生活质量及各维度相关性分析
    3.5 研究对象生活质量的影响因素回归分析
4 讨论
    4.1 研究对象的一般资料特征
    4.2 研究对象自尊水平、心理弹性与生活质量现状
        4.2.1 老年女性尿失禁患者的自尊水平现状
        4.2.2 老年女性尿失禁患者的心理弹性水平现状
        4.2.3 老年女性尿失禁患者的生活质量现状
    4.3 研究对象的自尊水平、心理弹性与生活质量在一般人口学特征上的差异
        4.3.1 不同人口学特征中的老年女性尿失禁患者自尊水平比较
        4.3.2 不不同人口学特征中的老年女性尿失禁患者心理弹性比较
        4.3.3 不同人口学特征中的老年女性尿失禁患者生活质量比较
    4.4 研究对象自尊水平、心理弹性与生活质量的相关性
        4.4.1 研究对象的自尊水平与心理弹性的相关性
        4.4.2 研究对象的自尊水平与生活质量的相关性
        4.4.3 研究对象的心理弹性与生活质量的相关性
    4.5 研究对象生活质量的影响因素
5 结论
6 研究的创新性与局限性
    6.1 本研究的创新性
    6.2 本研究的局限性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老年女性尿失禁患者的护理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7)基于能级进阶模式的临床护士老年护理能力分层标准体系构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研究
    第一节 相关概念
        一、护理能力
        二、老年护理能力
        三、能级进阶模式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国内外老年护理能力标准研究现状
        二、国内外老年护理能力培养研究现状
    第三节 小结
第二章 实验研究
    第一节 研究目的与意义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研究内容与方法
        一、研究内容
        二、研究方法
        三、技术路线
    第三节 临床护士老年护理能力分层标准体系的初步构建
        一、理论框架
        二、专家会议法
        三、现象学研究法
        四、临床护士老年护理能力分层标准体系的初步确定
    第四节 临床护士老年护理能力分层标准体系的构建
        一、方法与步骤
        二、研究结果
        三、临床护士老年护理能力分层标准体系的确定
    第五节 讨论
        一、研究的科学性及可靠性分析
        二、指标体系的内容评价与权重分析
        三、临床护士老年护理能力分层标准体系构建的意义
结语
    一、结论
    二、本研究的创新之处
    三、本研究存在的不足
    四、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在校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统计学审核证明

(8)城乡老年抑郁现状调查及支持性心理干预方案构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1 研究背景
        1.1 立题依据
        1.2 研究现状
        1.3 小结
    2 研究目的及意义
        2.1 研究目的
        2.2 研究意义
    3 操作性定义及理论依据
        3.1 操作性定义
        3.2 理论依据
    4 技术路线
第1部分 城乡老年抑郁状况现状调查
    1 研究类型
    2 研究目的
    3 研究对象与方法
    4 伦理原则
    5 结果
    6 讨论
第2部分 城乡抑郁老人抑郁体验的质性研究
    1 研究目的
    2 研究对象
    3 研究方法及过程
    4 质量控制
    5 伦理原则
    6 结果
    7 讨论
第3部分 构建支持性心理干预方案
    1 研究目的
    2 研究方法及过程
    3 质量控制
    4 伦理原则
    5 结果
    6 讨论
小结
    1 结论
    2 创新性、局限性及展望
参考文献
综述 老年抑郁与社会支持相关性研究现状
    参考文献
附录
个人简历
致谢

(9)老年冠心病患者自我管理行为与自我感受负担关系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汉缩略语名词对照表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
    1.3 研究意义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类型
    2.2 研究对象
        2.2.1 纳入及排除标准
        2.2.2 样本量计算
    2.3 研究工具
        2.3.1 老年冠心病患者一般资料调查表
        2.3.2 自我感受负担量表
        2.3.3 冠心病自我管理行为量表
        2.3.4 综合医院焦虑抑郁量表
    2.4 研究方法
        2.4.1 调查方法
        2.4.2 质量控制
        2.4.3 数据的处理分析
        2.4.4 伦理原则
    2.5 技术路线
3 结果
    3.1 老年冠心病患者的一般资料
        3.1.1 老年冠心病患者的人口学资料
        3.1.2 老年冠心病患者疾病相关资料
    3.2 老年冠心病患者自我管理行为现状
    3.3 老年冠心病患者焦虑抑郁现状
    3.4 老年冠心病患者自我感受负担水平现状
    3.5 影响老年冠心病患者自我感受负担的单因素分析
        3.5.1 老年冠心病患者的人口学特征
        3.5.2 老年冠心病患者的疾病相关资料
    3.6 老年冠心病患者自我管理行为、焦虑抑郁与自我感受负担的相关性分析
    3.7 老年冠心病患者自我感受负担影响因素的多元逐步回归分析
    3.8 焦虑抑郁在老年冠心病患者自我管理行为与自我感受负担中的中介效应检验
4 讨论
    4.1 老年冠心病患者自我管理行为水平现状
    4.2 老年冠心病患者焦虑抑郁现状
    4.3 老年冠心病患者自我感受负担现状
    4.4 老年冠心病患者自我管理行为、焦虑抑郁与自我感受负担的关系
    4.5 老年冠心病患者自我感受负担的影响因素分析
        4.5.1 文化程度
        4.5.2 患病时间
        4.5.3 自理程度
        4.5.4 支架植入治疗史
        4.5.5 冠心病分型
    4.6 焦虑抑郁在自我管理行为、与自我感受负担之间的中介效应分析
    4.7 本研究的创新性和局限性
        4.7.1 创新性
        4.7.2 局限性
    4.8 建议
5 结论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冠心病患者自我感受负担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 知情同意书
    附录A 一般人口学资料调查表
    附录B 自我感受负担量表
    附录C 冠心病自我管理行为量表
    附录D 综合医院焦虑抑郁量表
致谢

(10)基于IMB的健康教育配合体外反搏治疗对PCI老年患者心脏康复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表
引言
第1章 临床研究
    1.1 对象与方法
        1.1.1 研究对象
        1.1.2 研究方法
        1.1.3 评价指标
        1.1.4 统计学方法
        1.1.5 技术路线图
        1.1.6 质量控制
    1.2 结果
        1.2.1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的比较
        1.2.2 干预前后两组患者6分钟步行试验比较
        1.2.3 干预前后两组患者BNP的比较
        1.2.4 干预前后两组患者焦虑比较
        1.2.5 干预前后两组患者服药依从性比较
        1.2.6 干预前后两组患者生活质量比较
        1.2.7 干预前后两组患者一般自我效能感比较
    1.3 讨论
        1.3.1 基于IMB的健康教育+体外反搏治疗提高PCI老年患者的运动耐力
        1.3.2 基于IMB的健康教育+体外反搏治疗改善PCI老年患者的焦虑情绪
        1.3.3 基于IMB的健康教育+体外反搏治疗提高PCI老年患者的服药依从性
        1.3.4 基于IMB的健康教育+体外反搏治疗提高PCI老年患者的生活质量
        1.3.5 基于IMB的健康教育+体外反搏治疗提高PCI老年患者的一般自我效能
        1.3.6 研究的局限性和展望
        1.3.7 创新点
    1.4 小结
参考文献
结论
第2章 综述 心脏康复的研究进展
    2.1 相关概念及流行病学
        2.1.1 相关概念
        2.1.2 冠心病的流行病学
    2.2 康复医学的发展
    2.3 心脏康复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2.3.1 国外研究现状
        2.3.2 国内研究现状
    2.4 体外反搏的作用原理和机制
    2.5 体外反搏的循证医学证据及应用
    2.6 IMB技巧模型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2.7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A 患者的一般资料
附录 B 中国心血管病人生活质量评定问卷
附录 C 焦虑自评量表(SAS)
附录 D 服药依从性量表
附录 E 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
致谢
在学期间研究成果

四、老年患者心理问题分析及护理(论文参考文献)

  • [1]脑卒中个案管理实践模式的发展:一项行动研究[D]. 朱晓萍. 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军医大学, 2021
  • [2]老年骨质疏松患者循证护理方案的构建[D]. 王婕. 承德医学院, 2021(01)
  • [3]老年全膝关节置换术患者恐动症状况及其与心理韧性、家庭关怀的关系研究[D]. 王博.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20(01)
  • [4]小组工作介入老年慢性病患者情绪管理的实务研究 ——以广州市C社区情绪小组为例[D]. 温艳. 华南理工大学, 2020(02)
  • [5]老年脑卒中患者心理安全的影响因素及其干预研究[D]. 白金文. 华北理工大学, 2020(01)
  • [6]老年女性尿失禁患者自尊水平、心理弹性与生活质量的相关性研究[D]. 邝雨洁. 河南大学, 2020(02)
  • [7]基于能级进阶模式的临床护士老年护理能力分层标准体系构建[D]. 梁好.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20
  • [8]城乡老年抑郁现状调查及支持性心理干预方案构建[D]. 王秀蓉. 郑州大学, 2020(02)
  • [9]老年冠心病患者自我管理行为与自我感受负担关系的研究[D]. 石妍. 河南大学, 2020(02)
  • [10]基于IMB的健康教育配合体外反搏治疗对PCI老年患者心脏康复的影响[D]. 赵佳星. 华北理工大学, 2020(02)

标签:;  ;  ;  ;  ;  

老年患者心理问题分析与护理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