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以入世为契机建立农业竞争政府秩序(论文文献综述)
韦进深[1](2013)在《决策偏好与国家的国际制度行为研究》文中指出由于在全球治理中的功能作用,国际制度受到了世界各国的高度重视。国家的国际制度行为日益成为当今国际社会中的一个突出现象,推动着国际关系向着制度化的方向发展。按照这一逻辑,不难预期国际制度一旦建立,国家将积极正向参与国际制度。然而,国际社会的现实是,国家的国际制度行为变化是普遍存在的,这些变化不仅包括了从反向参与到正向参与国际制度的变化,也包括了从正向参与向反向参与的变化。国家的国际制度行为为何发生变化?影响国际制度行为变化的因素及其作用机理是什么?现有的解释提供了三种分析路径:一是体系决定论,把国家的国际制度行为及其变化归因于体系层次上的权力结构、国际制度、国际规范等因素。二是国内政治决定论,认为官僚决策、国内政治结构是影响国家的国际制度行为及其变化的根本原因。三是双层博弈论,认为国家的国际制度行为及其变化是国际层次的谈判和国内层次的批准博弈的结果。这三种分析路径对于理解国家的国际制度行为及其变化不无裨益。但是,它们全部或部分面临着解释力不足、可操作性和经验检验的挑战。本文的落脚点是国家的决策偏好,旨在通过考察国家的决策偏好变化解释国家的国际制度行为为何发生变化。决策偏好是国内行为体偏好的集合和博弈的结果。国际体系、国内政治及二者的互动构成了影响国内行为体偏好的决策环境。决策环境的变化使国内行为体的偏好发生变化,进而使国家的决策偏好发生变化,从而导致国家的国际制度行为变化(从正向参与到反向参与或从反向参与到正向参与)。由此,本文提出了解释国家国际制度行为变化的分析框架,并聚焦于影响决策偏好的国际-国内互动(国际-国内权力互动、国际-国内利益互动和国际-国内规范互动)。最后,通过加拿大对《京都议定书》的行为变化(从加入到退出)和苏联/俄罗斯的GATT/WTO的行为变化(从游离到加入)两个案例的分析,检验了本文的理论假设。
王行靳,潘胜[2](2007)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语境下的知识农业发展对策分析》文中提出农业生产知识化趋势要求改变农业生产要素的投入产出结构,知识农业将成为强化国民经济基础地位的发展方向。在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过程中,必须根据农业发展规律,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推动中国知识农业的发展。
王金亮[3](2006)在《转轨时期俄罗斯经济增长与对外贸易关系研究》文中认为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是复杂多变的。在多数情况下,对外贸易是能够促进经济增长的。然而,这种促进作用的发挥必需依赖于一定的前提条件、传导机制和传导途径。俄罗斯经济转轨以来,对外贸易发展迅速。在俄罗斯的经济增长中,对外贸易究竟扮演着什么样的角色?起到了什么样的作用?本文的研究试图揭示转轨时期俄罗斯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的关系。传统的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研究是以制度既定为基本前提条件的,这显然不适合转轨时期俄罗斯的现实。因此,我们在研究转轨时期俄罗斯的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的关系时,应以制度分析为前提,分析在俄罗斯的经济转轨这一制度变迁条件下,对外贸易促进经济增长的传导机制是如何发挥作用的。通过大量实证研究和计量检验可以看出,转轨以来俄罗斯对外贸易在经济增长中所起到的作用是有限的。对外贸易只是实现了短期利益(静态效应),但是在长期利益(动态效应)上面取得的收效甚微。这是由于对外贸易发展中存在着很多的结构性症结,这些问题使得转轨以来俄罗斯的对外贸易始终处于粗放增长状态。因此,对外贸易对于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也是一种静态的和粗放的。然而值得深思的是,这种不合理的对外贸易为何在转轨以来长期存在?对于这一结果的解释是,在经济转轨和经济全球化的双重制约下,俄罗斯的对外贸易陷入了一种非效率均衡,同时由于路径依赖和公共选择的力量,使得对外贸易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沿着这一路径发展,短期内不易改变。要走出这种非效率均衡,需要政府在对外贸易发展战略上进行积极的调整。在考虑到经济转轨的目标与经济全球化的约束的前提下,运用战略性贸易政策进行适度干预,使对外贸易的发展以经济增长为导向,使对外贸易促进经济增长的传导机制发挥到最大。根据研究和论述的需要,本文从以下六个方面展开讨论。第一章是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关系研究的文献综述。本章系统梳理了有关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理论方面和经验研究方面的文献,并针对有关的理论文献作了重点评述。我们认为,有关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关系的观点可分为三种观点:一
李辉[4](2006)在《中国新疆棉花产业国际竞争力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中国是世界棉花生产和消费大国之一。新疆是中国国内规模最大的棉花种植省区,其棉花产量约占中国棉花总产量的1/3强和世界棉花总产量的近8%,棉花产业在新疆农村经济乃至整个国民经济发展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改革开放以来,新疆棉花产业得到了长足发展,棉花产量不断增加,己成为新疆农业经济的重要产业部门。加入WTO后,中国棉花市场与世界棉花市场融合在一起,棉花贸易自由化进一步深化发展。新疆作为中国最大的棉花生产基地,其棉花产业是否具有比较优势及国际竞争力?棉花产业是否会因此受到重大冲击?应采取什么措施提升新疆棉花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参与国际分工与竞争?这是一个值得认真进行研究的新课题。 本论文研究运用产业经济学、比较经济学、国际贸易学、棉花商品经济学、区域经济学等相关理论,在大量搜集相关数据、信息资料的基础上,采取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实证分析与规范分析相结合以及抽象分析、比较分析等多种方法,对新疆棉花产业发展及国际竞争力问题进行系统研究。 本论文除导言外,共分八章,主要研究和阐明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导言部分,阐述了本论文研究的目的与意义,对国内外有关棉花产业国际竞争力的研究进展进行文献回顾,并说明研究思路、方法与框架,介绍了研究的创新点。 第一章,概述有关竞争力、国际竞争力、产业国际竞争力理论,重点阐述了迈克尔·波特的“钻石模型”理论,是本课题研究的基础理论。 第二章,分析世界棉花生产发展、种植布局、消费和出口贸易的现状,并对中国棉花生产、消费以及出口贸易的状况进行剖析,以此作为本文研究的大背景。 第三章,在简要回顾新疆棉花产业发展历程的基础上,重点分析了新疆棉花产业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以及新疆棉花在中国棉花市场上所拥有的优势,是本文研究的另一背景。 第四章,界定棉花产业国际竞争力的经济学含义,构建评价棉花产业国际竞争力的指标体系,运用显示性指标和分析性指标对新疆棉花产业国际竞争力进行了度量。 第五章,借鉴迈克尔·波特的“钻石模型”理论,结合新疆棉花产业的实际,设计出新疆棉花产业国际竞争力的“经济分析范式”,分析了生产要素条件、需求条件、关联产业、经营主体和政府政策等五大因素对新疆棉花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影响作用。
何爱国[5](2005)在《东亚发展观研究 ——以战后西方学者为中心》文中研究说明现代化是当代世界发展的主题。发达国家在反思现代化,既而改进现代化。发展中国家在启动现代化,既而推进现代化。发展中国家的现代化尤其引人关注,不论西方还是发展中国家本身都在寻找发展中国家现代化的最佳路径。现代化研究和现代性研究是当代学术界的研究重心所在。现代化理论是人文社会科学最重要的学科理论。历史学科也不例外。由于发展中国家的现代化建设并不是很成功,而东亚经济确实从70年代以来(日本从50年代中期)有了持续的高速度增长,因而对东亚现代化问题的研究,成为现代化研究的焦点和热点。所有的现代化理论和现代化研究都没有忽视东亚,无论是主张东亚必须走西方道路的“经典”现代化理论和新自由主义理论,还是不认为东亚会走西方道路的各种新现代化理论、反现代化理论等,或者是反思、批判,既而主张改进现代化的后现代主义理论和后现代化理论,甚至是强烈批判资本主义世界体系、认为这个体系可能已经走到尽头的世界体系理论和以拉丁美洲为研究中心、强烈主张发展中国家的发展要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脱钩的依附理论,也没有回避东亚的挑战。“东亚研究”在现代化研究中要么是比较研究的对象或参照,要么是直接研究的目标。这就形成了蔚为大观的“东亚现代化理论”,我们可以称为“东亚发展观”。对东亚发展观的研究既可以透视现代化理论的一个侧面,也可以探索种种发展观对东亚、中国或其他正在进行或推进现代化的国家提供理论反思和战略决策的参考。“东亚发展观”可以成为一个独立的研究视点。 历史地看,战后的东亚发展观的发展与现代化理论的发展基本上是同步的,毕竟东亚发展观是现代化理论的一个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其经验性的依托。大体来看,可以分为三期,20世纪50-60年代为第一期,“经典”现代化理论主导了东亚发展观,这一时期的西方发展问题专家几乎都认为东亚的发展道路是“华山一条路”,那就是“命定地西方化”,实际上是“美国化”。美国现代化模式是全球道路,发展中国家必须遵守,争论的仅仅是如何实施的技术问题,而不是发展战略问题。西方发展模式固然有其合理性、重要性和普适性,但也要看到其历史性、社会性和文化性。作为标准模式是有问题的。为什么现代化学家几乎异口同声地推崇西方现代化模式,尤其是美国现代化模式为普世模式呢?一则,因为只有西方国家实现了现代化,而且只有美国实现了持续的经济增长、并且是经济最为发达和实力最为雄厚的现代化国家,西方现代化经验是惟一成功的现代化经验,而美国现代化经验则是现代化最为“成功”的“范例”;二则,刚独立的发展中国家百废具兴,渴望实现西方国家的那种物质上的丰裕,认为只有按照西方现代化模式才能够达到;还有第三个原因,就是西方国家,特别是美国
林燕萍[6](2004)在《与贸易有关的竞争法律问题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与贸易有关的问题”是近年来国际社会关注的一个新问题。随着贸易障碍逐渐减少,人们开始关注“边境背后的贸易壁垒”(“behind the border barriers totrade”),即除关税和其他边境措施之外,其他具有影响国际贸易性质的国内政策和国内法律,由此引出众多与贸易有关的问题需要解决。本文以“与贸易有关的竞争问题”为切入点,围绕相关的贸易与竞争问题进行探讨。论文由导言和六章构成,计22万字。主要内容如下: 第一章从自由贸易与保护主义的关系入手,简单回顾了国际贸易的历史与发展,在此基础上对当代国际贸易领域各种形态的限制竞争行为作一归纳,并分析导致这种限制竞争行为的原因所在。文章认为,限制竞争总是伴随着贸易保护而来的,无论是过去还是如今,贸易自由化被作为时髦的政策处方,但不是医治百病的灵丹妙药。因而,各种限制竞争措施屡禁不止,且形式多样,往往以贸易政策与竞争政策的合法性为借口,愈演愈烈。从GATT到WTO,国际贸易中的关税障碍大部分得到规范,而非关税障碍成为限制竞争措施的主要形式。许多国际经济组织试图对非关税障碍的形态列出一个清单,但很难被各国接受。文章介绍了德国学者LieselQuambusch的分类,他将非关税贸易障碍分为三大类:即依据直接保护主义法令所产生的障碍;依据间接保护主义法令所产生的贸易障碍;以及依据国内行政命令、法律所产生的贸易障碍。文章还对当今国际贸易中出现的自愿出口限制、有秩序行销协定和似关税政策等新型限制贸易措施作了介绍,这些都是今后国际社会进行规制的主要内容。 第二章要解决的问题是:如何规范国际贸易领域中的限制竞争行为,以及国际社会(全球性的和区域性的)为规范这些限制竞争行为所作的努力。文章分析了区
董海军[7](2004)在《转轨与国家制度能力研究:一种博弈论的分析》文中研究指明在制度分析的视角下,国家是理解社会秩序形成的主要基石之一。因为国家的本质在于通过提供博弈的基本规则,协调和缓和社会冲突与矛盾,维持特定的社会秩序。本文将国家制度能力定义为国家在与社会的博弈条件下的制度供给能力,其关键是对国家权力的运用和约束。国家制度能力包括制度选择、制度实施、制度监督、制度裁决的能力,它构成了国家的核心能力。国家制度能力的研究具有特定的理论和现实意义。从计划制度向市场制度的全面转轨是有史以来最为复杂的制度现象之一,这成为观察国家制度能力的典型背景,它对转轨国家制度能力提出了重大挑战。在转轨过程中,国家基本制度建设成为应对挑战的首要任务。转轨国家必须有能力供给必要的制度基础,以维持一定的社会秩序,同时又面临特定的社会约束。博弈论作为研究理性人互动行为的理论,是制度分析中最有潜力的发展方向,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在动态的和交互影响的环境中分析国家制度能力的重要方法。转轨是一个各种社会力量和趋势相互作用、相互冲突的互动过程,这种特殊背景要求我们从转轨国家制度能力的主要博弈关系入手,建立国家制度能力的博弈分析模型,确定在转轨背景下的国家制度供给过程中博弈的参与人、结构和均衡等要素,进而分析转轨国家制度能力的基本形态、战略选择和行为模式,并由此进一步探究转轨国家制度能力的合理定位和变革方向。我们主要从转轨背景下国家制度能力的国内、国际和内部三个维度的博弈关系中来勾勒国家制度能力的基本面貌。一是社会约束博弈关系。国家与社会之间的约束博弈关系是分析转轨国家制度能力的主要博弈关系,社会约束博弈的均衡解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国家制度能力的基本形态。我们在博弈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转轨国家制度能力演化的三种可能,即掠夺型国家、勾结型国家和民主型国家。其中最值得警惕的就是勾结型国家的形成和稳定,它会使转轨落入一种坏的市场经济的陷阱。在此基础上,我们也尝试分析对国家制度能力形成法治约束的相关条件。二是国际竞争博弈关系。转轨是全球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对转轨国家制度能力的考察也必然要置于全球化背景之下。国家之间的国际竞争博弈关系提供了国家制度能力的重要动力、战略选择和各种具体制度安排的知识及信息。许多转轨国家主动应对和利用全球化所带来的外在影响力量,使其成为推动国家制度建设和制度变革的战略工具,从而强化了自身制度能力。 <WP=4>三是内部协调博弈关系。国家制度能力是通过作为实体的政府来实现,其政府间的协调博弈关系在很大程度上造就了转轨国家制度能力的实际行为模式。转轨国家的政府间关系和政府过程的差异,是形成渐进主义转轨和激进主义转轨两种模式的重要原因。国家制度能力的有效发挥必须能够对特定的分权化的政府过程所提供的便利加以利用,并能够协调和控制由此带来的制度成本。我们对国家制度能力的研究仅仅局限于国家在制度供给中所应该承担的角色,而不意味着对国家进行全面制度建构的推崇,因为无论从理论演绎还是历史经验的角度,国家本身是制度博弈体系的一部分,也应该是一个互动体系中有限的作用者。
孙健夫[8](2004)在《我国财政支农政策的转轨及其制约因素》文中研究指明我国加入WTO后,农业面临的竞争压力很大。政府有责任为扶持农业的发展调整相关的财政政策,以增强我国农业产业的竞争力。文章结合WTO框架内有关农业的国内支持政策要求,对我国财政支农政策的现状及其转变进行了简要分析,并从政策观念、资金来源和农业生产条件等方面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袁毅[9](2004)在《WTO对我国农业管理体制的影响与改革模式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系统分析加入WTO对农业管理体制的影响和我国农业管理体制现状的基础上,重点研究了农业管理体制改革的理论、趋势、模式和代表国家农业管理体制的特点,并选择我国沿海发达地区、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农业管理体制改革典型案例,采用问卷调查和典型调查方法研究我国农业管理体制的主要障碍,探讨我国农业管理体制改革的基本思路、主要对策与建议。重要结论如下: 1、根据WTO的农业规则对政府管理的刚性约束原则以及WTO对我国政府管理的总体要求与WTO规则对我国政府管理的基本任务的要求分析研究,提出了我国适应WTO的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基本方向:政府必须致力于实行市场化的经济管理方式;政府必须致力于对外经济贸易政策和公共事务的透明;在国家治理方面,政府必须致力于法治化;政府必须致力于实现“小政府、大社会”的管理格局。借鉴对国际经验的分析,提出了我国农业管理体制向现代型转变的8个重点:加大对农业的支持力度,调整农业保护的政策;树立“大农业”观念;提高农业生产力水平、加强社会化服务:政府观念转变——变直接管理为间接管理;完善农业法律法规体系与执法机制;制定和完善农业产前、产中、产后的标准:决策机制完善——透明化;提高农业行政效率。 2、采用问卷调查法,选择黑龙江、山东、重庆的有关县、乡、村一级干部和群众为代表,从对WTO认识、政府组织结构、管理职能、决策能力与机制、管理机制、人力资源等方面进行了富有创新性的研究。结果表明:(1)我国基层对WTO的熟悉程度总体停留在了解和熟悉的人在53.5%-67.1%之间。不同区域表现出对WTO的熟悉程度不一致,山东和重庆对WTO非常熟悉的比大庆高出约15%。(2)现有的农业管理体制存在的主要障碍可归结为八个方面:行政机构组织臃肿、职能不清(选择“职能范围太小、有些事情管不了”的问卷在山东省占48.7%,重庆市占62.6%,大庆市占28.1%);行政干部队伍的能力及素质不适应新的要求,问卷显示县、乡政府农业管理干部素质一般;决策能力欠缺、透明程度不够;信息渠道不够顺畅且区域差异很大;农产品流通机制亟待加强,全国不同区域满意的比例为39.0%-52.6%,不太满意的占34.8%-42.1%:农业社会化服务薄弱,问卷认为技术服务薄弱、发挥不了应有作用(山东占53.9%,重庆占63.0%,大庆占44.9%);农业保护缺乏力度,行政干部认为农业保护机制较好的比例高于群众,说明农业保护未能落到实处;农业法律法规不够健全。
刘烈龙,匡贤明[10](2003)在《以入世为契机建立农业竞争政府秩序》文中提出我国政府在农业竞争中应扮演制定、协调和监督的角色 ,为我国农业竞争力的持续提高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尤其是社会整体制度环境。但目前我国的农业竞争政府秩序比较混乱 ,表现为政府的农业规则不一 ,政府具体农业行为矛盾。这导致了我国农业的一系列问题。因此 ,各级政府应当以入世为契机建立健全标准的农业政府竞争秩序。
二、以入世为契机建立农业竞争政府秩序(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以入世为契机建立农业竞争政府秩序(论文提纲范文)
(1)决策偏好与国家的国际制度行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问题的提出 |
第二节 相关概念的界定 |
正向国际制度行为 |
反向国际制度行为 |
第三节 研究方法与案例选择 |
案例研究方法 |
具体案例选择 |
第四节 研究意义与价值 |
第五节 主要观点与章节安排 |
第二章 国家的国际制度行为:文献回顾、研究路径与分析模式 |
第一节 理性选择、决策偏好与外交政策分析 |
第二节 研究路径选择 |
第三节 研究议题和发展趋势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国家的国际制度行为:影响因素、理论假设与分析框架 |
第一节 国际体系与国家的国际制度行为 |
第二节 国内政治与国家的国际制度行为 |
第三节 决策偏好与国家国际制度行为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案例分析:加拿大退出《京都议定书》 |
第一节 国际政治环境与加拿大批准《京都议定书》 |
第二节 国内政治与加拿大对《京都议定书》的态度和行为 |
第三节 决策偏好与加拿大国际制度行为变化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案例分析:俄罗斯加入 WTO |
第一节 俄罗斯与国际贸易制度:从反对到加入 |
第二节 俄罗斯国内政治结构的变化 |
第三节 决策偏好与俄罗斯加入WTO |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 |
第一节 研究回顾与主要结论 |
第二节 不足之处及研究展望 |
英文参考书目 |
(3)转轨时期俄罗斯经济增长与对外贸易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提要 |
АБСТРАКТ |
导论 |
第一章 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关系研究综述 |
第一节 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理论综述 |
第二节 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经验研究综述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对外贸易促进经济增长的传导机制 |
第一节 对外贸易促进经济增长的前提条件 |
第二节 对外贸易促进经济增长的传导机制 |
第三节 对外贸易促进经济增长的传导途径 |
第四节 对外贸易对经济增长的负面作用 |
第三章 转轨以来的俄罗斯对外贸易 |
第一节 转轨以来俄罗斯对外贸易发展概况 |
第二节 转轨时期以来俄罗斯的对外贸易体制改革 |
第四章 俄罗斯对外贸易促进经济增长的效果评价 |
第一节 转轨时期俄罗斯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的关系 |
第二节 转轨条件下俄罗斯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检验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俄罗斯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因素分析 |
第一节 经济转轨是俄罗斯对外贸易发展的约束条件 |
第二节 经济全球化是俄罗斯外贸发展的外部环境 |
第三节 双重约束下俄罗斯对外贸易促进经济增长传导机制的失灵 |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俄罗斯促进经济增长的外贸发展战略 |
第一节 俄罗斯对外贸易发展战略的反思 |
第二节 俄罗斯对外贸易发展应遵循的战略 |
第三节 俄罗斯对外贸易发展策略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后记 |
博士期间科研成果 |
(4)中国新疆棉花产业国际竞争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言 |
一、研究背景 |
(一) 新疆棉花在国内外市场及地区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地位日益突出 |
(二) “入世”后新疆棉区所受冲击远大于中国国内其它棉区 |
(三) 提升棉花产业国际竞争力已成为新疆经济发展的当务之急 |
二、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一) 揭示新疆棉花产业国际竞争力的现状及变动趋势,明确“入世”后新疆棉花产业发展的主攻方向 |
(二) 探讨提升新疆棉花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对策建议,为新疆棉花产业乃至中国棉花产业发展提供决策依据 |
(三) 构建棉花产业国际竞争力的理论框架,为中国棉花产业经济研究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
三、国内外研究动态 |
(一) 国际竞争力研究的不同思想流派 |
(二) 有关国际竞争力涵义的阐述 |
(三) 有关产业国际竞争力的解释 |
(四) 有关棉花产业国际竞争力的研究 |
四、研究思路、方法与框架 |
(一) 研究思路 |
(二) 研究方法 |
(三) 论文框架 |
五、主要创新点与不足 |
第一章 产业国际竞争力研究的基础理论 |
一、竞争、竞争力和国际竞争力的涵义及阐释 |
(一) 竞争的经典定义和现代解释 |
(二) 竞争力的重要性和基本含义 |
(三) 国际竞争力及其基本决定关系 |
二、研究产业国际竞争力的相关理论 |
(一) 比较优势理论 |
(二) 竞争优势理论——“钻石模型” |
(三) 比较优势、竞争优势与产业竞争力的关系 |
第二章 世界及中国棉花市场格局 |
一、世界棉花的生产、消费与贸易 |
(一) 棉花种植面积变化不大,产量增加主要依靠单位面积产量的提高 |
(二) 棉花的种植区域不断扩展,但主产区相对集中 |
(三) 棉花消费需求不断增长,形成“三足鼎立”的世界棉花出口贸易格局 |
二、中国棉花的生产、消费与出口贸易 |
(一) 棉花总体生产能力显着提高,生产总量居世界第一 |
(二) 棉花生产布局趋于合理,已形成三大主要棉区 |
(三) 棉花消费总量逐步上升,已成为世界棉花消费大国 |
(四) 棉花进出口贸易量波动大,总体上进口多于出口 |
第三章 中国新疆棉花产业的成长 |
一、新疆棉花产业发展的历史回顾 |
(一) 稳定发展阶段(1949-1980年) |
(二) 快速发展阶段(1981-至今) |
二、新疆棉花的种植格局 |
(一) 南疆棉区 |
(二) 北疆棉区 |
(三) 东疆棉区 |
三、新疆棉花在地区经济发展中的地位 |
(一) 棉花在新疆农业经济中举足轻重 |
(二) 棉花是新疆农民收入的重要来源 |
(三) 棉花生产发展是推进新疆工业化进程的重要力量 |
(四) 棉花是新疆外贸出口的重要物资保障 |
四、新疆棉花在中国国内市场上的优势 |
(一) 新疆棉花生产的气候资源条件十分优越 |
(二) 新疆棉花总产量已稳定位居全国第一 |
(三) 新疆棉花纤维综合品质优于全国平均水平 |
(四) 新疆棉花生产的经济效益高于其它棉花主产省区 |
(五) 新疆棉花单产水平国内领先 |
(六) 新疆棉花生产经营的规模优势在国内十分突出 |
第四章 中国新疆棉花产业国际竞争力的测定与评价 |
一、棉花产业国际竞争力的阐释 |
(一) 产业的概念及其范围界定 |
(二) 棉花产业的界定 |
(三) 棉花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定义 |
二、新疆棉花产业国际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
(一) 产业国际竞争力的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实践研究 |
(二) 新疆棉花产业国际竞争力评价指标的设计原则 |
(三) 新疆棉花产业国际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 |
三、新疆棉花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度量 |
(一) 棉花土地生产率 |
(二) 棉花劳动生产率 |
(三) 棉花质量竞争力 |
(四) 棉花生产成本 |
(五) 棉花价格竞争力 |
(六) 显示性指标 |
四、主要结论 |
第五章 中国新疆棉花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影响因素 |
一、新疆棉花产业国际竞争力影响因素的“经济分析范式” |
(一) 棉花产业的生产要素条件 |
(二) 棉花产品的需求条件 |
(三) 棉花生产相关产业的发展状况 |
(四) 棉花生产经营主体的状况 |
(五) 机遇 |
(六) 政府行为 |
二、新疆棉花产业的生产要素条件 |
(一) 棉花生产所需的自然生态条件优越 |
(二) 所实施的技术措施为棉花生产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
(三) 劳动力素质偏低,并存在严重的季节性短缺 |
(四) 科技投资不足,导致技术进步贡献率较低 |
三、新疆棉花产品的需求条件 |
(一) 棉花消费以纺纱用棉为主 |
(二) 居民对棉织品的消费偏好越来越强烈 |
(三) 国内棉花需求总量呈现不断增长趋势 |
四、新疆棉花生产相关产业发展状况 |
(一) 棉花制种供种业 |
(二) 棉花信息业 |
(三) 棉花纤维加工业 |
(四) 棉花棉籽加工业 |
(五) 棉纺织业 |
(六) 棉花流通业 |
五、新疆棉花的经营主体状况 |
(一) 植棉农户 |
(二) 供销社 |
(三) 棉花产业化的组织 |
(四) 棉花进出口公司 |
六、新疆棉花产业发展的相关政策 |
(一) 棉花购销政策 |
(二) 现行棉花产业政策 |
(三) 新疆棉“以出顶进”的政策及其实施效果 |
第六章 “入世”对中国新疆棉花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影响 |
一、世界贸易组织的农产品贸易协议与规则 |
(一) 《农业协议》(The Agreement on Agriculture) |
(二) 《反倾销协议》(The Anti-dumping Agreement) |
(三) 《保障措施协议》(The Agreement on Safeguards) |
(四) 《技术性贸易壁垒协议》(Agreement on Technical Barriers to Trade) |
二、中国“入世”后在棉花领域的承诺及义务 |
(一) 关税配额管理 |
(二) 贸易权 |
(三) 出口补贴 |
(四) 国内支持 |
(五) 卫生和植物检疫 |
(六) 纺织品与服装协定 |
(七) 特殊条款 |
三、“入世”后新疆棉花产业发展的SWOT分析 |
(一) “入世”后新疆棉花产业发展中拥有的竞争优势 |
(二) “入世”后新疆棉花产业发展中存在的竞争劣势 |
(三) “入世”后新疆棉花产业发展面临的机遇 |
(四) “入世”后新疆棉花产业发展突出的威胁 |
第七章 国外棉花产业发展的经验 |
一、美国 |
(一) 棉花生产发展的概况及主要特点 |
(二) 棉花产业发展的基本经验和措施 |
二、澳大利亚 |
(一) 棉花生产发展的概况及主要特点 |
(二) 棉花产业发展的基本经验和措施 |
三、埃及 |
(一) 棉花生产发展的概况及主要特点 |
(二) 棉花产业发展的基本经验和措施 |
四、启示与借鉴 |
(一) 重视棉花的生产布局,力求按照“比较优势原则”合理规划 |
(二) 注意棉花良种的选育和推广是各国发展棉花生产的共识 |
(三) 建立和完善棉花生产标准化体系,提高棉花质量 |
(四) 发挥民间棉花行业组织的作用,对棉花生产实行行业自我管理 |
(五) 顺应棉花市场发展的要求,放开棉花经营 |
第八章 提升中国新疆棉花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对策建议 |
一、提升新疆棉花产业国际竞争力的战略 |
二、提升新疆棉花产业国际竞争力的路径依赖 |
(一) 按照“比较利益原则”,优化棉花生产区域布局及产品品种结构 |
(二) 完善四大“支撑体系”,提高棉花质量 |
(三) 实施棉花品牌营销,提高棉花市场营销能力 |
(四) 转变政府职能,提供棉花产业发展的制度保证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 |
致谢 |
(5)东亚发展观研究 ——以战后西方学者为中心(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导论 |
第一编 通论 |
第一章 现代化研究浪潮的兴起与历史研究的新趋势 |
第一节 现代化(发展)与现代性 |
第二节 现代化(发展)理论、史学理论与历史研究 |
第三节 现代化理论的演进 |
第四节 关于现代化问题、现代化理论和现代化研究的深层思考 |
第二章 全球现代化研究浪潮中的东亚发展观 |
第一节 东亚发展观的性质、结构与功能 |
第二节 东亚发展观的演进、特点与评价 |
第三节 关于东亚与中国发展问题的若干思考 |
第二编 东亚发展观专论之一:历史学、社会学的视野 |
编绪 |
第三章 韦伯与帕森斯:儒教理性主义与现代化 |
第一节 西方的理性化道路:从科学技术革命到现代化 |
第二节 儒家理性主义:从非现代化到适应现代化 |
第四章 费正清与墨菲的东亚传统与现代“统一”论 |
第一节 费正清的现代创新与历史传统统一论 |
第二节 墨菲的东亚现代化从传统受益论 |
第五章 毕乃德与艾森斯塔德:从箱根模式与新传统主义看中国与东亚现代化 |
第一节 从箱根模式看中国现代化 |
第二节 从新传统主义看东亚与中国现代化 |
第六章 全球性视野下中国现代化的历史透视 |
第一节 中国的现代化转型为什么如此之难? |
第二节 关于中国现代化的演进、特征与深层次思考 |
第七章 反现代化视野下的亚洲文化民族主义与现代化 |
第一节 现代化与反现代化:一体两面 |
第二节 亚洲的反现代化理论 |
第三节 亚洲的反现代化思潮 |
第八章 从《白银资本》与《大分流》看东亚发展理论的新思维 |
第一节 《白银资本》的发展理论体系 |
第二节 《大分流》的发展理论体系 |
第三节 《白银资本》与《大分流》比较 |
第九章 沃勒斯坦从现代世界体系看东亚的“发展”与危机 |
第一节 为什么中国没有向资本主义发展而欧洲则实现了这种发展? |
第二节 东亚崛起及其世界意义 |
第三节 “东亚危机”与世界体系的转型 |
第十章 萨米尔·阿明从依附理论看东亚“奇迹” |
第一节 萨米尔·阿明的依附论思想 |
第二节 东亚“成功”的依附论诠释 |
第三节 中国发展模式及其世界意义 |
第十一章 曼纽尔·卡斯特:国家VS全球化视域下的东亚发展与危机 |
第一节 深刻反思东亚危机的成因和特质 |
第二节 东亚“发展型国家”如何在发展过程中成功? |
第三节 转型东亚:从“发展型国家”到“公民社会”与“网络国家” |
第四节 东亚如何继续发展? |
第十二章 探索“亚洲资本主义精神”:传统文化、民族主义、社会市场与现代化 |
第一节 探索“亚洲资本主义精神”之一:东亚模式的文化渊源 |
第二节 探索“亚洲资本主义精神”之二:民族主义与现代化 |
第三节 探索“亚洲资本主义精神”之三:社会市场与亚洲资本主义 |
编结 |
第三编 东亚发展观专论之二:哲学、政治学的视野 |
编绪 |
第十三章 杜维明从新儒家伦理看东亚现代化 |
第一节 观察东亚现代化的几个重要的理论问题 |
第二节 重估东亚儒学传统中的现代性 |
第三节 新儒家伦理与工业东亚 |
第四节 现代性的第二种类型与儒学的第三期发展 |
第十四章 福山论“历史的终结”与“东亚的挑战” |
第一节 “世界普遍史”与“历史的终结” |
第二节 “历史并未终结”:东亚的挑战 |
第十五章 亨廷顿:“更多现代化,更少西方化” |
第一节 “现代化并不一定意味着西方化” |
第二节 东亚现代化与“亚洲普世主义”的出现 |
第三节 “儒教民主”与“东亚模式” |
第十六章 郝大维、安乐哲的“儒家民主”论 |
第一节 “现代化”:东方化与西方化的兼容 |
第二节 民主的两种视野:自由主义民主与社群主义民主 |
第三节 “新儒学”与“新实用主义”:机遇与挑战 |
第四节 “儒家民主”如何可能? |
编结 |
第四编 东亚发展观专论之三:经济学的视野 |
编绪 |
第十七章 吉姆·罗沃对东亚崛起的制度分析 |
第一节 “强社会,小政府”:东亚“奇迹”的制度渊源 |
第二节 “把亚洲作为一个整体来认识” |
第三节 “亚洲将进入一个安排它长期命运的时期” |
第十八章 霍夫汉、卡德尔对东亚成功的结构分析 |
第一节 关于东亚优势的“错误”理论批判 |
第二节 东亚优势的结构源泉 |
第三节 东亚优势的结构特征 |
第十九章 乌尔里希·门泽尔:东亚模式是“范例”还是“特例”? |
第一节 对东亚发展的三种解释及其质疑 |
第二节 东亚模式是“特例”不是范例 |
第二十章 格罗·詹纳:东亚模式为何制胜美国模式? |
第一节 两种工业化道路:日本模式与美国模式 |
第二节 从日本模式到东亚模式:为什么日本模式更有吸引力? |
第三节 东亚模式的特征与得失 |
第二十一章 阿马蒂亚·森对“亚洲价值观”的自由主义分析 |
第一节 发展理论的新视角:以自由看待发展 |
第二节 质疑李光耀命题:政治自由和公民权利阻碍经济发展吗? |
第三节 质疑“李光耀推论”:穷人不关心民主和政治权利吗? |
第四节 解构亚洲价值观:“亚洲价值观”与“西方价值观”是内在对立的吗? |
第五节 亚洲金融危机:三种工具性自由的缺失 |
第六节 对中国改革和发展的反思和前瞻 |
第二十二章 约瑟夫·斯蒂格利茨:东亚现代化如何从全球化中受益? |
第一节 全球化如何使全球受益,而非受损? |
第二节 东亚现代化如何从全球化中受益? |
第三节 中国现代化如何从全球化中受益? |
编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后记 |
(6)与贸易有关的竞争法律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导论 |
一、研究范式及相关问题 |
二、论文的主体内容 |
三、本文的创新之处 |
第一章 国际贸易领域的限制竞争行为 |
第一节 自由贸易与保护主义 |
第二节 与贸易有关的限制竞争行为 |
第三节 贸易政策的反竞争效果 |
第四节 竞争政策的反贸易效应 |
第二章 国际贸易领域对限制竞争行为的规范 |
第一节 区域贸易协议中的竞争政策 |
第二节 联合国限制性商业行为法案 |
第三节 国际反垄断法草案 |
第四节 国际竞争法示范法 |
第五节 OECD关于竞争与贸易关系的多边协议方案 |
第六节 国内竞争法的域外适用与国际法律冲突 |
第三章 世界贸易组织与竞争问题 |
第一节 从GATT到WTO:竞争政策的国际协调与统一 |
第二节 WTO三个主要协议中的竞争政策与竞争规则 |
第三节 WTO成立后对竞争议题的讨论与分歧 |
第四节 《与贸易有关的反垄断措施协议》(TRAMS) |
第五节 世贸组织对竞争问题争端解决的实践 |
第四章 贸易与竞争政策在WTO的前景 |
第一节 从多哈到坎昆 |
第二节 多边竞争政策的协调模式 |
第三节 WTO核心原则与多边竞争政策框架 |
第四节 竞争政策多边协议的最低标准 |
第五章 对多边贸易体制的反思 |
第一节 世贸组织在非贸易问题上的局限性 |
第二节 对竞争政策与竞争法一体化的思考 |
第三节 对世贸组织改革方向的思考 |
第四节 对发展中国家享有特殊而有差别待遇的思考 |
第六章 竞争国际化与中国竞争法的完善 |
第一节 世界贸易体制与中国市场经济的建立 |
第二节 对我国竞争政策定位的思考 |
第三节 对我国竞争立法基本原则的思考 |
第四节 对WTO框架下建立和完善我国竞争法律制度的思考(代小结) |
附表 |
参考文献 |
后记 |
论文独创性声明 |
论文使用授权声明 |
(7)转轨与国家制度能力研究:一种博弈论的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导 论 |
第一节 概念 |
第二节 研究的主题及其意义 |
第三节 主要的方法 |
第四节 本文的逻辑框架 |
第一章 博弈论与国家制度能力 |
第一节 博弈的基础理论和应用 |
第二节 作为国家核心能力的制度能力 |
第三节 国家制度能力的价值传统 |
第四节 国家制度能力的动因和变量 |
第二章 国家制度能力的社会约束 |
第一节 转轨与国家制度能力 |
第二节 国家制度能力的基本形态 |
第三节 国家制度能力的变革 |
第三章 国家制度能力的全球化应对 |
第一节 国家制度能力的全球化背景 |
第二节 国家制度能力的国际竞争 |
第三节 入世和国家制度能力的战略选择 |
第四章 国家制度能力的政府过程-- 以中国社会信用制度建设为个案 |
第一节 社会信用制度的总体规划与建设过程 |
第二节 试点:上海的经验 |
第三节 困境和创新:上海市企业合同信用制度的突破 |
第四节 国家制度能力的行为模式 |
结 语 |
主要参考文献 |
后 记 |
(8)我国财政支农政策的转轨及其制约因素(论文提纲范文)
一、WTO《农业协定》对我国农业支持政策的约定 |
二、入世后我国财政支农政策的策略选择 |
(一) 关于“绿箱政策”的有关问题 |
1.加大对农业科技的投入。 |
2.加大对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 |
3.支持农业产业化体系的建设。 |
(二) 关于“黄箱政策”的有关问题 |
三、攻克我国财政支农政策转轨的难点和重点 |
(一) 关于对农业产业支持政策的认识 |
(二) 关于资金来源问题 |
(三) 关于农业生产自身的条件约束问题 |
1.农业生产经营方式的制约。 |
2.农民自身素质的制约。 |
(9)WTO对我国农业管理体制的影响与改革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
第一章 WTO对农业管理体制影响的宏观原理分析 |
第一节 WTO的农业规则对政府管理的刚性约束原则 |
一、WTO《农业协议》的基本要求 |
二、WTO规范下成员国政府的基本行为准则 |
第二节 WTO规则对我国政府管理的总体要求 |
一、WTO规则对我国政府管理的基本任务 |
二、适应WTO的我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基本方向 |
第三节 WTO成员国农业管理体制类型与特点 |
一、农业行政管理系统的基本内容与类型 |
二、美国的农业管理体制与特点分析 |
三、日本的农业管理体制与特点分析 |
四、国际经验及其对中国的启示 |
第二章 我国现行农业管理体制的综合分析 |
第一节 我国农业管理体制的现状与问题分析 |
一、产业人为分割,机构平行设置,职能重复交叉 |
二、管理事无巨细,职能宏观抽象,缺乏具体配套措施 |
三、管理以行政手段为主,不善于运用市场机制 |
四、过分侧重于管理,服务能力跟不上 |
五、中央与地方机构重叠,职能雷同,条块分割 |
第二节 加入 WTO后我国农业管理体制的主要障碍分析 |
一、政府组织结构障碍 |
二、政府管理职能障碍 |
三、决策能力障碍 |
四、管理体制障碍 |
五、人力资源方面的障碍 |
第三章 典型区域农业管理体制案例分析 |
第一节 黑龙江省大庆市农业管理体制现状分析 |
一、对WTO的认识 |
二、大庆市农业管理机制现状分析 |
第二节 山东省农业管理体制现状分析 |
一、对 WTO的认识 |
二、山东省农业管理机制现状分析 |
第三节 重庆市农业管理体制现状分析 |
一、对WTO的认识 |
二、重庆市农业管理体制现状分析 |
第四节 我国区域农业管理体制现状及存在问题对比分析 |
一、对WTO的认识 |
二、我国不同区域农业管理体制现状对比 |
第四章 我国农业管理体制改革的思路与模式 |
第一节 国际农业管理体制改革的若干理论与模式 |
一、基本理论 |
二、改革模式 |
第二节 我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模式选择 |
一、我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进展 |
二、我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模式选择 |
第三节 我国政府职能转变思路与途径 |
一、加快政府职能转变的基本思路 |
二、提升我国政府行政职能能力 |
三、政府职能转变中的农业职能转变 |
第四节 我国农业管理体制的体系建设 |
一、农业管理机构体系建设 |
二、与WTO规则对接的农业法律体系建设 |
三、加强农业市场体系建设 |
四、政务信息体系建设 |
第五节 我国农业管理的政策改革途径 |
一、宏观调控政策 |
二、农业保护政策 |
三、农业补贴政策 |
四、农产品贸易政策 |
五、农业结构调整 |
六、农业行业协会政策 |
第五章 若干典型区域农业改革调查与分析 |
一、山东省博兴县 |
二、浙江省绍兴县 |
三、江西省广丰县 |
四、重庆市永川市 |
五、甘肃省静宁县 |
论文重要结论与建议 |
致谢 |
参考文献 |
四、以入世为契机建立农业竞争政府秩序(论文参考文献)
- [1]决策偏好与国家的国际制度行为研究[D]. 韦进深. 上海外国语大学, 2013(08)
- [2]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语境下的知识农业发展对策分析[J]. 王行靳,潘胜. 西昌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7(01)
- [3]转轨时期俄罗斯经济增长与对外贸易关系研究[D]. 王金亮. 辽宁大学, 2006(11)
- [4]中国新疆棉花产业国际竞争力研究[D]. 李辉. 华中农业大学, 2006(02)
- [5]东亚发展观研究 ——以战后西方学者为中心[D]. 何爱国. 华东师范大学, 2005(05)
- [6]与贸易有关的竞争法律问题研究[D]. 林燕萍. 华东政法学院, 2004(11)
- [7]转轨与国家制度能力研究:一种博弈论的分析[D]. 董海军. 复旦大学, 2004(01)
- [8]我国财政支农政策的转轨及其制约因素[J]. 孙健夫. 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01)
- [9]WTO对我国农业管理体制的影响与改革模式研究[D]. 袁毅. 甘肃农业大学, 2004(04)
- [10]以入世为契机建立农业竞争政府秩序[J]. 刘烈龙,匡贤明. 贵州财经学院学报, 200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