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届地质流体与流体包裹体研讨会通讯

第十三届地质流体与流体包裹体研讨会通讯

一、第13届地质流体及流体包裹体学术研讨会简讯(论文文献综述)

吴德海[1](2020)在《粤北棉花坑铀矿床热液蚀变矿物地球化学特征与铀成矿作用研究》文中提出粤北长江铀矿区是华南五大铀矿田(相山、桃山、诸广、下庄、苗儿山)中诸广铀矿田的重要组成部分,矿区位于南岭成矿带中东段诸广山岩体的东南部,是华南花岗岩型铀矿最为重要的产地之一。目前区内已探明储量的铀矿床有6个(书楼丘、棉花坑、油洞、长坑、长排、水石)以及若干个铀矿点,其中棉花坑铀矿床是矿区开采深度最深、华南规模最大、最典型的花岗岩型铀矿床。本文以长江铀矿区棉花坑铀矿床为研究对象,利用偏光显微镜(PLM)、扫描电镜(SEM)、能谱仪(EDS)、电子探针(EPMA)、X射线荧光光谱仪(XRF)、电感耦合等离子质谱仪(ICP-MS)等现代分析测试技术对矿床的代表性岩矿石样品进行了岩相学、精细矿物学、主量、微量和稀土元素地球化学分析,结合质量平衡计算方法、酸碱热液蚀变理论等探讨了矿床典型矿化蚀变剖面组分特征及迁移规律,对绿泥石的成因矿物学、“红化”蚀变的机理、萤石的矿物学及元素地球化学、热液蚀变与铀成矿的关系等方面进行了系统研究,主要得到以下成果:(1)棉花坑铀矿床围岩蚀变发育,蚀变带具有明显的水平分带特征,对该矿床-150m中段典型的横向矿化蚀变剖面进行了研究,该蚀变剖面在横向上可分为新鲜花岗岩带(Ⅴ带)、远矿碱交代蚀变带(Ⅳ带)、近矿绿泥石化蚀变带(Ⅲ带)、矿旁水云母化蚀变带(Ⅱ带)和矿化中心赤铁矿化蚀变带(Ⅰ带)。主要蚀变类型及生成顺序为成矿前碱性长石化→成矿期绿泥石化-伊利石化/水云母化-赤铁矿化→成矿期后碳酸盐化;其中绿泥石化、水云母化和赤铁矿化蚀变能促进成矿元素的聚集,水云母化和赤铁矿化的叠加对铀成矿更为有利。(2)棉花坑铀矿床横向矿化蚀变剖面从侧缘碱交代带→矿化中心带,Si O2的带入率(0.27%→0.21%→0.50%→0.70%)整体上与U的带入率(4.73%→8.07%→39.26%→98.29%)呈正比,K+、Na+相互排斥呈现“钾钠不相容”现象,Mg O、Mn O呈现出“此消彼长”的迁移特征,是对流平衡迁移方式的表现。Th、Pb、Cs、Mo、As元素在矿化中心带的带入率最大,Ba、Sr、Co、V元素在矿化中心带迁出率最小,这对铀成矿(铀矿化)具有很好的指示作用。(3)对棉花坑铀矿床中的绿泥石进行了成因矿物学研究。从形貌特征和成因特征等方面对棉花坑铀矿床中的绿泥石进行了分类,它们分别为Chl1-长石蚀变型、Chl2-黑云母蚀变型、Chl3-脉型、Chl4-粘土矿物转变型以及Chl5-与铀矿物密切共生型绿泥石;其中,Chl1、Chl2代表铀成矿前期的绿泥石,Chl3、Chl4代表铀成矿期早阶段的绿泥石,Chl5代表主成矿阶段的绿泥石。根据电子探针测试的绿泥石成分,采用了国际上较新且比较合理的分类方案对棉花坑铀矿床中的绿泥石进行了结构分类和命名,认为矿床中各成因类型绿泥石均为I型-三面体铁绿泥石(鲕绿泥石)。探讨了各类型(各期次)绿泥石的形成环境,认为从铀成矿前期→铀成矿期早阶段→主成矿阶段,各成因类型绿泥石的形成温度(平均值251.6℃→236.7℃→213.5℃)、氧逸度([lg(fO2/10-5Pa)]平均值-42.0→-42.5→-43.8)、硫逸度([lg(fS2/10-5Pa)]平均值0.6→-0.9→-4.2)呈现持续下降的演化规律,指示了矿床热液流体向低温、低氧逸度、低硫逸度的还原环境演化,暗示了铀成矿环境为中低温、相对酸性的还原环境。从成矿元素的地球化学行为和成矿元素的源-运-储过程等方面分析和归纳了绿泥石化对棉花坑铀矿床的成矿作用贡献,即绿泥石化通过改变铀的赋存状态、岩石的物理化学性质以及铀载体的物理化学平衡等方式共同为铀成矿作用提供了有利的矿源、运矿、储矿条件。通过对绿泥石成因矿物学的研究,进一步证明绿泥石是反演铀成矿环境重要、有效且可靠的标型矿物。(4)对棉花坑铀矿床“红化”蚀变进行了精细矿物学研究。本文认为在未进行物相分析的情况下,把“红化”蚀变简单的等同于或归因于赤铁矿化是不严谨的,属于狭义的“红化”。铁的(氢)氧化物或者Fe3+是最主要的致色矿物或致色阳离子,是岩石变红的重要因素;矿物中存在的大量孔隙(原生孔隙和次生孔隙)为“红化”蚀变中致色矿物的聚集提供了场所,是“红化”蚀变的必要条件;绢云母和粘土矿物(伊利石/水云母)本身有可能作为岩石“红化”的致色矿物,同时它们具有一定的吸附性,在一定程度上对其他致色矿物(铁的氢/氧化物和铬、锰氧化物)起到了的载体作用和吸附作用,为其他致色矿物的运移和聚集提供了有利条件;过渡族金属氧化物(特别是元素周期表中第Ⅳ周期的过渡族元素Cr、Mn、Ti、Co等)以及它们的阳离子(Cr3+等)与Fe3+、Al3+的类质同象替换造成了“红化”蚀变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因此,热液铀矿床中的“红化”现象并非由单一因素引起,而是在矿物中的孔隙、铁的(氢)氧化物、绢云母和粘土矿物以及过渡族金属氧化物及其阳离子等多种因素耦合作用下的结果。(5)对棉花坑铀矿床中的萤石进行了矿物学及元素地球化学研究。棉花坑铀矿床产有三类萤石,它们分别为形成于铀成矿期主成矿阶断的紫黑色萤石、形成于铀成矿期成矿晚阶段的紫色萤石以及形成于铀成矿期后的浅绿色萤石,这三类萤石均属于热液成因。紫黑色萤石和紫色萤石相似的稀土元素配分模式暗示了两者具有相同的物质来源,而浅绿色萤石的物质来源可能与紫黑色萤石、紫色萤石的物质来源不同。从铀成矿期至铀成矿期后,萤石弱的负Ce异常、明显的负Eu异常和U的含量以及这些参数的变化特征都指示了成矿环境由还原向氧化转化,成矿流体性质由还原向氧化演化。在研究棉花坑铀矿床萤石微量元素和稀土元素的基础上,结合长江铀矿区的成矿地质背景和类比邻近相似铀矿区成矿流体的研究成果,认为棉花坑铀矿床成矿流体源自富含U、Ba等元素的前寒武纪基底岩石或与其进行了较为充分的水-岩相互作用的可能性较小,成矿流体存在多源(地幔流体和大气降水)的可能性,相对于前寒武纪基底岩石而言,为一经历了深部循环的外来流体。(6)根据棉花坑铀矿床各蚀变带元素的含量、比值及迁移特征,结合长江矿区的基础地质特征、铀的基本性质以及前人在同位素(C-H-O-S-Sr-Sm-Nd)等方面的研究成果,本文认为棉花坑铀矿床的成矿物质主要来源于赋矿围岩长江岩体,成矿流体在成分上富含挥发分和矿化剂(CO2、F、H2O等)、碱金属元素(K、Cs、Rb)和重稀土元素,性质上具相对高的氧逸度,其来源是地幔流体与经历了深循环大气降水的混合成因流体。挥发分和矿化剂(CO2、F、H2O等)的带入是矿床重要的矿质迁移机制,CO2的逸出伴随着氧化向还原过渡的环境是矿床重要的矿质沉淀机制。

李梦霞[2](2020)在《贵州省晴隆县大厂锑矿成矿模式综合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贵州晴隆大厂锑矿地处滇、黔、桂三省交界处的晴隆县大厂镇,位于扬子陆块与右江造山带的接触带上,主要受北东-南西向构造控制。近年来,前人对研究区的地质勘探工作不断进行,在矿床地质特征、控矿条件、围岩蚀变、矿床地球化学等方面已经有了较为深入的研究,但在矿床成因类型、成矿流体来源方面依旧存在一些争议。通过对贵州省晴隆县大厂锑矿广泛收集资料,结合对大厂锑矿的野外矿山实际地质调查和研究,本论文掌握大厂锑矿的矿体数量、矿体产状、规模等宏观地质特征;对锑矿石开展深入细致的矿石学研究,观察大厂锑矿的岩石、矿石的微观地质特征,掌握矿石及围岩的类型,矿石的矿物组成(脉石矿物、矿石矿物),确定矿石矿物之间的相互关系、矿石结构和构造,厘定矿物形成的先后顺序,划分成矿阶段、成矿期;系统开展矿石的透明矿物中的流体包裹体研究,利用冷热台对包裹体片进行流体包裹体测温实验,包括显微岩相学观察和研究,计算包裹体参数,以帮助确定含矿热液类型、成矿温度、压力、成矿深度等;开展矿石的稳定同位素测试,分析成矿物质来源以及成矿时代,综合分析成矿时期的大地构造环境,成矿流体类型及流体迁移机制、矿物质堆积空间、有用矿物的结晶沉淀机制,为建立大厂锑矿成矿模式提供支持数据。(1)锑矿体呈层状、似层状或透镜状产出,与地层产状基本一致。锑矿石的主要构造有块状构造、脉状及网脉状构造、角砾状构造、晶洞状构造、土状构造、胶状构造、浸染状构造;主要结构有自形结构、半自形结构、半自形-他形结构、他形结构、揉皱结构等。矿区的矿石组成简单,金属矿物主要以辉锑矿为主、其次有黄铁矿、锑华、黄锑石、黄铜矿等:脉石矿物种类多,以石英、萤石、高岭石为主,其次为重晶石、石膏、贵翠(绿色石英)、方解石、雌黄、辰砂、粘土矿物等。(2)通过流体包裹体分析和测试数据,成矿流体主要来源于大气降水,岩浆活动和构造运动加热而演变成含矿热液,温度和盐度降低结晶沉淀成矿。(3)同位素测试结果显示,成矿物质主要来源于深部,在上升过程中有地壳元素混入。成矿时代推定大约为125.2~148Ma,大厂锑矿形成于燕山期。(4)论文认为大厂锑矿受层位、构造、岩性、剥蚀面、古喀斯特地貌等因素的综合控制作用明显。根据上述研究取得结果,论文认为大厂锑矿属于超浅成-浅成低温热液锑矿床。

胡训宇[3](2020)在《南陵—宣城矿集区成矿过程数值模拟与三维成矿预测》文中指出覆盖区找矿是当前地质勘探工作中的难点,也是成矿预测研究的热点。在近年来的找矿勘探工作中,南陵-宣城地区新发现了茶亭大型斑岩型铜金矿床、长山、双井中型矽卡岩型铜铅锌矿床等一系列新的矿产地,同时,在麻姑山矽卡岩型铜钼矿床、荞麦山矽卡岩型铜钨矿床等已有矿床深边部也取得了新的找矿突破,显示出极大的区域成矿潜力,已成为长江中下游成矿带新的多金属矿集区。由于该区为覆盖区,地表露头少,区域内地质工作比较薄弱,找矿工作也面临“难辨识、难发现”的问题,亟需新的找矿勘查理论和技术方法支持。近年来,三维成矿预测理论与方法已在国内外覆盖区找矿工作中广泛应用并取得较好的找矿效果;而成矿过程数值模拟是在矿床学、物理、化学、计算机技术等多学科交叉的基础上,利用有限元或有限差分方法,对成矿过程进行模拟仿真的计算分析方法,可实现成矿作用定量化表达并定量分析矿床规模、矿体形态及品位分布等控制因素及其作用过程、矿床定位空间的控制因素及其作用机理、成矿过程持续时间等传统矿床学的难点问题。成矿过程数值模拟与三维成矿预测的有效结合将可能为矿床学的理论研究及覆盖区找矿勘查提供新的技术手段。在系统收集、整理南陵-宣城矿集区地质资料的基础上,建立了研究区内狸桥-铜山矿田、宣城-麻姑山矿田、茶亭斑岩型矿床、麻姑山矽卡岩型矿床的数值模拟模型;在前人研究基础上,分别建立了基于Flac3D的矿田尺度三维成矿过程数值模拟方法流程以及基于Comsol Multiphysics的矿床尺度成矿过程数值模拟方法流程,结合传统矿床学理论特别是斑岩型与矽卡岩型矿床成矿模式,对南陵-宣城矿集区内的狸桥-铜山矿田、宣城-麻姑山矿田以及茶亭斑岩型铜金矿床、麻姑山矽卡岩型铜钼矿矿进行了多场耦合成矿过程数值模拟及三维成矿预测研究。茶亭斑岩型铜金矿床与麻姑山矽卡岩型铜钼矿床的成矿过程数值模拟研究结果表明,茶亭矿床中黄铜矿以及温度的分布与已知矿体吻合,同时也揭示出矿床深部(-1800米到-2414米)仍然具有成矿潜力。麻姑山矿床的数值模拟结果与南东翼已知矿体吻合,同时,模拟结果显示其北西翼岩枝具有一定的成矿潜力。另外,模拟估算出茶亭斑岩型铜金矿床的成矿过程持续时间约为9600年到75000年之间,在十万年尺度内,这一结果也为矿床学的理论研究提供了新的作证。对狸桥-铜山矿田与宣城-麻姑山矿田的三维成矿过程数值模拟研究显示,区域体应变极大值分布与矽卡岩型矿床的空间分布相关。根据体应变极大值分布,圈定出了矽卡岩型矿床找矿靶区25处,其中狸桥-铜山矿田17处,宣城-麻姑山矿田8处,同时结合区域重力异常和成矿过程数值模拟结果,提出来重点成矿潜力区。总之,本文将成矿过程数值模拟、三维成矿预测方法与传统矿床学理论结合,建立了多场耦合、多尺度成矿过程数值模拟方法流程,开展了矿田、矿床两级尺度以及斑岩型、矽卡岩型两种类型矿床的成矿过程数值模拟与三维成矿预测研究。研究结果一方面为矿床学的理论研究提供了新的作证,另一方面也为南陵-宣城矿集区的找矿勘查提供了新的方向,具有较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

余群婕[4](2020)在《巴基斯坦绿帘石的宝石矿物学特征研究》文中认为近年来,绿帘石逐渐被作为小众宝石所收藏,但对其的研究还比较局限。本文通过基础宝石学测试方法和紫外-可见-近红外光谱、红外光谱、拉曼光谱、扫描电镜、电子探针及差热分析等现代测试手段,对巴基斯坦绿帘石的宝石学特征及颜色成因进行了分析研究。巴基斯坦绿帘石晶体颗粒小,自形程度高,多呈长、短板柱状,强玻璃光泽,半透明,折射率为1.7141.745,双折率为0.014~0.022(负光性),相对密度3.363.41,摩示硬度6.67.0,荧光惰性,CCF下变红。可见长针状包体和大量流体包体。随着Fe3+含量的增多,绿帘石颜色加深,折射率、双折率增大。巴基斯坦绿帘石绿色调浅而褐色调深,与其特殊的板柱状晶型有关。肉眼可见强多色性,在(100)、(010)、(001)面分别呈现出深褐、褐色和深绿色,而(100)晶面比(001)晶面更为发育使其呈板状晶型,使得(100)面的褐色占主导地位。结合电子探针数据与可见光波段的吸收谱图,可知绿帘石的强多色性主要由M3位Fe3+的6A1g→4T1g,6A1g→4T2g,6A1g→4Eg,6A1g→4A1g自旋禁阻跃迁产生,同时受到Mn和Ti的影响。而晶体中的色带则与Ti的富集有关。样品成分均一,无环带结构,主要化学成分为CaO、SiO2、FeO和Al2O3,含量依次为23.01823.457wt.%,38.31338.997wt.%,6.0638.712wt.%和25.34627.637wt.%,其中Fe和Al的含量呈反比关系。同时还含有Mg、K、Mn、Ti、V、C r、Sr等微量元素,且在晶体中分布不均匀,其中MnO、TiO2和SrO的含量最高,分别为0.0380.208wt.%,0.0750.226wt.%和0.0580.280wt.%。绿帘石含结晶水,当温度达到920℃时,结构稳定性降低。红外光谱和拉曼光谱中分别有24组和32组特征峰,主要反映了晶体结构中Si O4和Si2O7基团的Si-O对称伸缩振动、Si-O-Si的弯曲振动、M-O的伸缩振动以及OH的弯曲振动。部分特征峰随着Fe含量的增加向高波数段移动,而羟基特征峰则向低波数段移动。同一波数值的谱峰会随着晶格方向的改变而发生强弱变化。另外,拉曼光谱中羟基峰的顶端“分裂”可能与M3位Fe的替代有关。

何光辉[5](2019)在《安徽庐枞矿集区沙溪斑岩型铜金矿床绿岩矿物的地球化学特征及找矿指示》文中研究指明斑岩型铜金矿床是世界上重要的铜、金来源,在斑岩型矿床的找矿工作中,随着斑岩矿床找矿工作逐渐向深部隐伏矿体迈进,借助传统的地球化学、地球物理等技术手段不能准确识别微弱的矿化和蚀变信息,传统的地球化学和地球物理方法对于定位矿化中心非常困难。青磐岩化带代表斑岩矿床系统远端的热液活动,蚀变范围较广,分布较稳定,强度十分微弱。国外学者通过对岩浆弧环境斑岩型矿床绿岩中绿泥石、绿帘石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的研究,发现矿物微量元素含量空间变化与矿化中心的规律,建立了一套绿泥石、绿帘石找矿模型,但这些模型是否适用于陆内环境的斑岩型矿床找矿,如何建立陆内环境的斑岩型矿床矿物微量元素找矿模型是我们行业面临的迫切需求,需要加强相关应用基础研究。本文选取沙溪斑岩型铜金矿床作为研究对象,该位于庐枞盆地西北缘,是长江中下游成矿带中典型的陆内斑岩型铜金矿床,铜金储量较大,蚀变发育,具有良好的研究条件和重要的研究价值。在前人对沙溪斑岩型铜金矿床地质特征、矿化蚀变分带特征研究基础上,对矿床绿岩中广泛发育的特征蚀变矿物绿泥石和绿帘石进行研究,系统采集了矿床中凤台山、铜泉山、棋盘山三个矿段的绿泥石和绿帘石样品。通过详细的镜下鉴定、电子探针和LA-ICP-MS分析工作发现,矿床中绿泥石的Ti、Ba、Co、Pb、Sr、Si、Mn含量和元素比值Ti/Sr、Ti/Pb、V/Ni的空间变化对矿化中心具有明确的指示作用;绿帘石Mo、Cu、Sn、Pb、Zn、Mn以及元素比值Ti/Sr、Ti/Pb、Mg/Sr、V/Ni的空间变化对矿化中心具有明确的指示作用。与岩浆弧环境的斑岩型矿床的绿泥石和绿帘石的微量元素特征有明显的差异,这可能是由于构造背景、围岩、成矿岩体地球化学差异、青磐岩化范围、热液演化阶段差异等原因造成的。矿床中不同矿段绿泥石微量元素变化特征不同,这可能是受温度、流体酸碱性和氧化还原环境的影响。其中Si、Na、K、Al的含量可能主要受交代矿物的影响。通过上述研究表明,陆内斑岩型矿床中绿泥石和绿帘石微量元素特征也可以较好的反应其与矿化中心的远近距离;其微量元素分布规律与岩浆弧环境斑岩型矿床可以类比。

王一奇[6](2018)在《南太行邯郸地区符山绿帘石特征及成因》文中研究说明符山绿帘石是太行山南段邯邢地区符山矽卡岩主要造岩矿物之一,本次样品取自符山岩体中部,与中奥陶统碳酸盐岩的脉状接触带的晶洞中。本文选取10颗绿帘石晶体进行了宝石矿物学特征研究,绿帘石晶形生长良好且晶面纵纹发育;颜色分布不均匀,多为绿色-墨绿色,多色性较强;裂隙发育,多为半透明-不透明;折射率为1.730-1.775;密度为3.21-3.41;硬度为6-7;发光性为荧光惰性。通过偏光显微镜观察,绿帘石颗粒较大且环带明显,可与其他矿物组合,边界平直;其他矿物主要为粒度较小的方解石、绿泥石、透辉石等,形态多为不规则粒状,片状、放射状、蠕虫状等。通过电子探针测试研究发现:该地绿帘石的铁含量普遍较高,但微量元素含量较少,绿帘石的环带是由于Al元素和Fe元素的富集程度差异所形成的。根据测试结果,计算了该地绿帘石的标准化学式以及环带的XFe的值,绿帘石的环带的边部具有更高的XFe值。符山绿帘石的标准化学式为Ca(1.941-2.033)Fe3+(0.596-1.000)Al(2.072-2.409)[Si(2.889-3.068)O11]O(OH)。对符山绿帘石进行了谱学测试包括(红外光谱、X射线粉晶衍射),结果表明:红外光谱的主要吸收峰位于3700cm-1-3400cm-1、1200cm-1-900-1以及800cm-1-400cm-1之中。绿帘石颗粒的衍射峰较强,其他矿物的衍射峰较弱,证明了绿帘石晶体中伴生矿物含量较少,印证了电子探针的分析结果;绿帘石的特征谱线为4.0190(200)、3.4882(011)、2.8617(002)2.9006(-113)、以及2.5321(202)。符山绿帘石中的流体包裹体数量众多且成群出现,分布没有明显规律,类型主要为气液两相流体包裹体。包裹体形态多为椭圆状,个体较小且边界较为清晰;均一温度主要集中在200℃左右,包裹体盐度介于19.05-23.71wt%NaCI,平均为18.27wt%NaCI,密度范围主要为0.92-1.04 g/cm3,压力平均值为28.2MPa。结合前人经验以及以上测试结果并对比多种成因的绿帘石特征,得出本次测试的绿帘石为在经过后期接触变质作用的热液中直接结晶而形成的绿帘石。

李炳谦[7](2018)在《维宝铅锌矿南东地区成矿潜力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维宝铅锌矿位于西域板块南缘活动带与华南板块接合部位,是秦祁昆成矿域-昆仑成矿省-东昆仑Fe-Pb-Zn-Cu-Co-Au-W-Sn-石棉-盐类成矿带内发现的层状夕卡岩型铅锌矿床,经后续勘查,于北西方向发现了维西铅锌矿。前人在此工作根据层状夕卡岩型矿床特征,结合维宝铅锌矿实际情况,认为维宝铅锌矿的矿体向东有侧伏。本文以维宝铅锌矿为典型矿床,在系统收集前人资料的基础上分析区域地质特征,厘定构造顺序,总结该区域铅锌矿成矿规律及找矿标志。综合认为维宝铅锌矿的赋矿地层为蓟县系狼牙山组地层(Jxl),北西向断裂制约着狼牙山组地层的产出,与矿体有关的蚀变为绿帘石化、夕卡岩化、硅化、褐铁矿化,可为从遥感影像内提取相关地质信息做依据。对ASTER及Landsat-8数据进行预处理后,采用人机交互的方法进行目视解译;利用比值法提取与矿化蚀变有关的铁染、硅化、碳酸根蚀变;利用热红外遥感技术反演研究区内SiO2、Al2O3、CaO、MgO四类氧化物的相对含量,圈定遥感找矿有利区,寻找维宝东侧矿体。结合前期各类资料及地质特征,对有利区开展地质信息综合采集、地球物理验证及挖掘验证工作,最终圈定两处铅锌矿化体,一处铜矿化体,其中一处铅锌矿化体已得到验证,综合对比分析认为这三处矿化体为维宝铅锌矿东延的矿体。

高尚[8](2017)在《白云铺铅锌矿床中黄铁矿纳—微米多晶聚集体成因和生长机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矿物不仅具有资源属性,而且是地质作用过程的记录者。其特征可以表达出地质环境信息。黄铁矿是自然界中最常见的硫化物矿物,前人研究发现其形貌,粒径,元素、同位素组成,结构参数和物理性质等,对于指示地质环境及成矿过程具有重要意义。黄铁矿胶状构造在多种地质体中常被发现和提及,受到人们的普遍关注。所发育的环带结构中的矿物特征及其演化规律,不仅能记录早期矿石、矿物形成的单一瞬时环境条件,还能提供环境物理化学条件演化的连续信息。本研究以湖南白云铺铅锌矿床为研究对象,综合运用扫描电镜、电子探针、微区X射线衍射、电子背散射衍射等手段,系统观测了该矿床中三个世代黄铁矿(莓球状Py1,胶状Py2和粒状Py3)的矿物学特征。对胶状Py2微观结构的研究发现,其存在单中心和多中心聚集生长,具有明显的多层环带。内核由大量纳米-亚微米级黄铁矿自形晶粒聚集而成,含少量细粒方铅矿。黄铁矿晶粒随机分布,无择优生长取向。环带中黄铁矿晶体粒度相对内核有所增加,且开始垂直于分层环带界面方向延伸生长,存在<100>或<110>方向的择优取向。观察结果显示,本次研究的黄铁矿“胶状构造”内核到分层环带区域是由纳-微米黄铁矿晶粒聚集而成。在矿物学研究基础上,利用离子探针进一步分析了白云铺矿床中三个世代黄铁矿的原位硫同位素组成。结果显示:Py1具较负的δ34S值(-22.7‰--14.9‰),指示了沉积过程中海水硫酸盐的细菌还原作用。成矿早期Py2的δ34S值略负(-8.4‰--0.2‰),指示还原硫可能来源于硫酸盐的热化学还原和细菌还原作用。成矿期Py3颗粒中具有结构和砷含量明显不同的交互生长环带,且富砷环带的δ34S值(-19.9‰--7.3‰)轻于贫砷环带(-11.1‰-+ 2.3‰)。指示有大气降水淋滤富砷地层并间歇性混入成矿热液,增加了流体的As含量和氧逸度,导致富砷环带δ34S值降低。根据白云铺黄铁矿纳-微米多晶聚集体(Py2)的微观形貌、成分、生长取向和硫同位素研究结果,结合该矿床的地质背景,分析认为其主要为含金属离子的流体混合了还原硫快速沉淀结晶形成,硫的来源可能与微生物活动有关。生长方向由内向外,生长过程主要包括:(1)内核微晶的形成和团聚;(2)环带晶体的生长和几何选择。根据晶体成核、生长和团聚理论,认为内核的形成指示了高度过饱和条件下的快速成核、结晶和受体系自由能降低驱动的微晶粒的团聚过程。后期黄铁矿晶体以早期形成的多晶聚集体内核为基底生长,通过几何选择,逐渐形成由垂直于基面生长的晶体组成的环带层,且开始出现一定的择优生长取向。受体系环境影响,黄铁矿晶体生长出现间歇性的停止和恢复,这个过程往复进行,从而形成多层生长环带结构。其中,单中心和多中心聚集体的形成主要取决于外环带生长开始前,内核多晶聚集体的接触和融合程度。综合分析硫源、微量元素、微生物活动、硫逸度、温度和过饱和度等因素对于黄铁矿多晶聚集体内部微晶特征演化的影响,认为内核到分层环带中,晶体粒度、形貌、择优取向的变化可能主要受体系过饱和度和硫逸度条件的综合影响。本研究揭示出黄铁矿胶状构造是由纳-微米晶粒聚集而成的客观事实,根据微晶矿物学和地球化学特征分析,获得了这种多晶聚集体成因和生长机制的深刻认识,加深了纳-微米矿物单晶生长和多晶聚合之间的关联,丰富了结晶学和矿物学理论研究内容,为认识复杂地质环境和地质过程提供了客观依据。

王佳琳[9](2017)在《新疆若羌三峰山铜矿床成因、成矿规律与找矿方向》文中研究表明三峰山铜矿床位于塔里木板块东北缘的北山造山带南部地区,产于石炭纪变质火山-沉积岩系中。近年来,前人主要针对该矿床的地质特征进行了初步研究,对于成矿背景,矿床成因和成矿规律等方面尚未开展详细的研究工作,很大程度上制约了矿体深部与外围的找矿进程。本文在详细野外地质调查基础上,系统研究了三峰山铜矿床的赋矿岩系与矿化特征、成矿流体地球化学、同位素地球化学和成岩成矿年代学等,厘定了矿床的成矿地质背景与矿床成因类型,总结了成矿规律,为矿区找矿勘查工作提供了依据。矿床产于下石炭统红柳园组下段,含矿岩性为浅变质玄武岩和少量绿泥石-绢云母片岩。赋矿玄武岩地球化学特征显示为一套钠质拉斑玄武岩,具有较为平坦的稀土配分模式,无明显高场强元素亏损,Ti/V和Th/Nb值较低。岩浆主要来源于亏损的软流圈地幔大程度部分熔融,并受到了俯冲板片流体的交代影响,形成于古亚洲洋南向俯冲背景下的弧前环境。矿体多呈似层状、扁豆状或透镜状展布,与赋矿地层产状一致。原生矿石类型包括纹层状、角砾状、条带状、块状和浸染状矿石,金属矿物以黄铁矿、黄铜矿和闪锌矿为主。围岩蚀变包括硅化、绿泥石化、绿帘石化、绢云母化和碳酸盐化等,呈带状分布,下盘蚀变相对上盘更加强烈,蚀变过程中MgO和Fe2O3T大量迁入、Na2O迁出,代表了斜长石、钠长石等矿物的分解和绿泥石、黄铁矿的形成,这一过程与成矿关系最为密切。矿区广泛分布含铁锰硅质岩,呈条带状、块状或角砾状与硫化物矿石共生,地球化学特征显示为热水沉积成因,形成于大洋中脊环境。矿床的形成演化主要经历了同生沉积期、变质改造-热液叠加期以及表生期共3个时期。流体包裹体与同位素研究表明,成矿物质主要来自幔源岩浆,可能通过火山脱气或海水热液在循环过程中从赋矿玄武岩中淋滤而来。成矿流体属于中高温(182℃360℃)、低盐度(0.7%4.0%)的H2O-NaCl体系,流体来源可能为下渗的海水,岩浆流体对成矿贡献相对较少。矿床的形成时代为早石炭世(353Ma),与赋矿玄武岩喷发时间(350 Ma)较为一致。综合研究认为,三峰山铜矿床为典型的塞浦路斯型火山喷流块状硫化物(VMS)矿床,形成于早石炭世北山造山带的弧前环境。矿床的形成及产出受拉张性构造背景、赋矿火山岩及同生断裂构造等因素控制。在此基础上,总结了矿床形成机制及在成矿时空背景、含矿岩系、矿化分带和围岩蚀变等方面的规律,确定了找矿标志,并指出了下一步找矿方向。

崔元春[10](2016)在《河北省临城古元古代火山岩绿帘石化及热液作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河北省临城古元古代火山岩绿帘石化及热液作用研究”是依托于河北地质大学“临城岐山湖实习基地建设”项目所进行的专题研究。研究区位于河北省邢台市临城县,地处太行山山脉中段东麓。大地构造位置属于华北地台二级构造单元山西台隆的东部。通过对本区古元古代滹沱系甘陶河群南寺组和南寺掌组火山岩绿帘石化作用的研究,可以查明热液作用的期次和活动过程,丰富本区的资料,为进一步的矿产勘查工作奠定基础。本文是在分析前人资料和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采用野外地质调查和室内岩矿测试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对南寺组和南寺掌组的火山岩地层特征、绿帘石和石英脉的特征、岩石类型、流体包裹体特征、岩石地球化学等方面进行了系统研究,得到了以下认识:(1)通过野外地质调查和岩相学分析可知,南寺组和南寺掌组的火山岩由于受到热液作用和构造运动的影响,基本没有了火山岩的原貌,均蚀变为了绿泥石片岩、角闪石片岩、绿帘石岩等,只有局部残留玄武质安山岩和变质安山岩;(2)通过岩石地球化学分析可知,南寺组和南寺掌组的变质火山岩总体具有高铝、富钾钠、低TiO2、Fe2O3/FeO值较高的特点,推测其大地构造环境为岛弧或活动大陆边缘环境;(3)通过流体包裹体分析可知火山岩的热液作用环境整体为低温低压环境,局部由于受构造热液的影响呈现为中温中压环境的特征;(4)经系统研究与分析可将本区热液作用分为三个期次:火山作用后期的岩浆热液作用、构造热液作用和燕山期脆性变形热液作用3个热液期次。

二、第13届地质流体及流体包裹体学术研讨会简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第13届地质流体及流体包裹体学术研讨会简讯(论文提纲范文)

(1)粤北棉花坑铀矿床热液蚀变矿物地球化学特征与铀成矿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区交通、自然地理和社会经济概况
    1.2 选题背景、依据及研究意义
    1.3 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1.3.1 热液蚀变作用国内外研究现状
        1.3.2 热液铀矿床常见的热液蚀变类型及其地球化学特征
        1.3.3 热液蚀变与铀成矿的关系
        1.3.4 棉花坑铀矿床热液蚀变时空分布规律
        1.3.5 棉花坑铀矿床存在的主要问题
    1.4 研究内容、方法与技术路线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4.3 技术路线
    1.5 论文实物工作量
    1.6 论文创新点
2 区域地质背景
    2.1 大地构造位置
    2.2 区域地层
    2.3 区域岩浆岩
    2.4 区域断裂构造
    2.5 区域矿产
    2.6 本章小结
3 矿床地质特征
    3.1 岩浆岩
    3.2 构造
    3.3 矿化与蚀变
    3.4 本章小结
4 实验测试仪器和方法
    4.1 偏光显微镜(Polarized Light Microscopy -PLM)
    4.2 扫描电镜分析(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y -SEM)
    4.3 X-射线能量色散谱仪(Energy-dispersive X-ray Sectroscopy -EDS)
    4.4 电子探针显微分析仪(Electron Probe Microanalyzer-EPMA)
    4.5 X-射线荧光光谱仪(X-Ray Fluorescence Spectrometer -XRF)
    4.6 电感耦合等离子质谱仪(Inductively Coupled Plasma Mass Spectrometry -ICP-MS)
5 围岩蚀变地球化学特征
    5.1 采样及蚀变分带特征
    5.2 样品测试及结果
    5.3 元素地球化学特征
        5.3.1 主量元素特征
        5.3.2 微量元素特征
        5.3.3 稀土元素特征
    5.4 质量平衡计算与元素迁移特征
        5.4.1 标准化Isocon图解法
        5.4.2 元素迁移特征
    5.5 讨论
        5.5.1 主量元素的迁移规律及机理
        5.5.2 微量元素的迁移规律及机理
        5.5.3 稀土元素的迁移规律及机理
    5.6 本章小结
6 绿泥石成因矿物学特征
    6.1 样品采集与测试分析
    6.2 绿泥石的矿物学特征
    6.3 绿泥石的成分、分类命名及结构特征
        6.3.1 绿泥石的成分特征
        6.3.2 绿泥石的分类与命名
        6.3.3 绿泥石的结构特征
    6.4 讨论
        6.4.1 绿泥石的形成温度
        6.4.2 绿泥石形成的氧逸度和硫逸度
        6.4.3 绿泥石的形成机制
        6.4.4 绿泥石对铀成矿作用的贡献
    6.5 本章小结
7 “红化”蚀变特征
    7.1 样品采集与测试分析
    7.2 “红化”蚀变的矿物化学特征
        7.2.1 “红化”蚀变的岩相学特征
        7.2.2 “红化”蚀变的精细矿物学及成分特征
    7.3 讨论
        7.3.1 矿物微孔的成因
        7.3.2 致色矿物的来源和成因
    7.4 本章小结
8 萤石的矿物学及元素地球化学特征
    8.0 样品采集与测试分析
    8.1 萤石的矿物学特征
    8.2 测试结果与分析
        8.2.1 稀土元素特征
        8.2.2 微量元素特征
    8.3 讨论
        8.3.1 萤石的成因分析
        8.3.2 萤石的微量元素和稀土元素对成矿环境和成矿流体的指示
    8.4 本章小结
9 热液蚀变与铀成矿作用
    9.1 成矿物质来源
    9.2 成矿流体来源与性质
    9.3 热液蚀变与成矿机制
    9.4 本章小结
10 结论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参考文献

(2)贵州省晴隆县大厂锑矿成矿模式综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概述
    1.1 大厂锑矿交通位置及自然地理
    1.2 大厂锑矿以往地质工作程度
    1.3 全球锑矿床主要成因类型及研究现状
    1.4 选题依据、研究意义
    1.5 研究内容、方法、技术路线
    1.6 论文完成实物工作量
第2章 区域成矿地质背景
    2.1 区域大地构造背景
    2.2 区域地层
    2.3 区域构造
        2.3.1 断裂构造
        2.3.2 褶皱构造
    2.4 岩浆岩
    2.5 区域变质作用
    2.6 区域地球物理、地球化学特征
第3章 矿床地质特征
    3.1 矿区地层、构造、岩浆岩
    3.2 矿体地质特征
        3.2.1 赋矿层位及岩石
        3.2.2 矿体产状、规模及数量
    3.3 矿石特征
        3.3.1 矿物组成
        3.3.2 矿石化学成分
        3.3.3 矿石结构、构造
        3.3.4 矿石类型
    3.4 围岩蚀变
    3.5 成矿阶段、成矿期划分
第4章 流体包裹体特征
    4.1 样品的采集与制备
    4.2 包裹体显微岩相学特征
        4.2.1 包裹体形态及大小
        4.2.2 包裹体的分布
        4.2.3 包裹体的类型
    4.3 包裹体物理性质
        4.3.1 包裹体均一温度、冰点温度
        4.3.2 包裹体盐度
        4.3.3 包裹体密度和压力
    4.4 包裹体成分
        4.4.1 气相成分
        4.4.2 液相成分
第5章 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
    5.1 氢、氧同位素
    5.2 硫、铅同位素
    5.3 成矿时代
第6章 矿床成因讨论
    6.1 成矿物质来源
    6.2 成矿流体类型及其迁移机制
    6.3 成因模式讨论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图版

(3)南陵—宣城矿集区成矿过程数值模拟与三维成矿预测(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1.1 依托项目
        1.1.2 选题依据与研究意义
        1.1.3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数值模拟在地质学与矿床学研究中的应用
        1.2.2 三维成矿预测研究现状
    1.3 成矿过程数值模拟研究技术难点及存在问题
        1.3.1 研究技术难点
        1.3.2 目前存在问题
    1.4 研究目标与研究路线
        1.4.1 研究目标
        1.4.2 研究路线
    1.5 研究主要创新点
    1.6 研究工作量
第二章、研究区地质背景
    2.1 区域地质背景
        2.1.1 构造
        2.1.2 地层
        2.1.3 岩浆岩
    2.2 矿床地质特征
        2.2.1 茶亭斑岩型铜金矿床
        2.2.2 麻姑山矽卡岩型铜钼矿床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研究方法
    3.1 三维地质建模方法与软件
        3.1.1 显式三维建模与相关建模软件
        3.1.2 隐式三维建模与相关建模软件
    3.2 数值计算方法
        3.2.1 有限差分方法与Flac3D软件
        3.2.2 有限元方法与Comsol Multiphysics软件
    3.3 成矿过程数值模拟耦合过程与技术方法流程
        3.3.0 成矿过程数值模拟耦合过程
        3.3.1 基于Flac~(3D)的矿田尺度三维成矿过程数值模拟方法流程
        3.3.2 基于 Comsol Multiphysics 的成矿过程数值模拟技术方法流程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数据整合及三维地质建模
    4.1 原始数据收集
    4.2 2.5D 重磁联合反演
        4.2.1 重磁联合反演剖面布设
        4.2.2 重磁联合反演结果
    4.3 三维地质建模
        4.3.1 地表数字高程提取
        4.3.2 三维地质建模
    4.4 数据转换
        4.4.1 目标格式选择
        4.4.2 实现数据转换
        4.4.3 三维地质模型转换结果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矿床尺度成矿过程数值模拟
    5.1 茶亭斑岩型铜金矿床数值模拟
        5.1.1 成矿过程概念模型
        5.1.2 数值模拟简化模型
        5.1.3 数值模拟数学模型
        5.1.4 成矿过程数值模拟模型
        5.1.5 成矿过程数值模拟结果
    5.2 麻姑山矽卡岩型铜钼矿床成矿过程数值模拟
        5.2.1 成矿过程概念模型
        5.2.2 数值模拟简化模型
        5.2.3 数值模拟数学模型
        5.2.4 成矿过程数值模拟模型
        5.2.5 成矿过程数值模拟结果
        5.2.6 岩枝形态敏感性测试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矿田尺度三维成矿过程数值模拟与成矿预测
    6.1 狸桥-铜山矿田三维成矿过程数值模拟与成矿预测
        6.1.1 成矿过程数学模型
        6.1.2 成矿过程数值模拟模型
        6.1.3 三维成矿过程数值模拟与成矿预测结果
    6.2 宣城-麻姑山矿田三维成矿过程数值模拟与成矿预测
        6.2.1 成矿过程数学模型
        6.2.2 成矿过程数值模拟模型
        6.2.3 三维成矿过程数值模拟与成矿预测结果
    6.3 本章小结
第七章、讨论
    7.1 矿床尺度成矿过程数值模拟结果讨论
        7.1.1 茶亭矿床数值模拟结果讨论
        7.1.2 麻姑山矿床数值模拟结果讨论
    7.2 矿田尺度三维成矿数值模拟与成矿预测结果讨论
    7.3 本次工作的进展
    7.4 本章小结
第八章、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1 南陵-宣城地区区域地层简表
附录2 Comsol软件主要符号列表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活动及成果情况
    1 )参加的学术交流与科研项目
    2 )发表的学术论文(含专利和软件着作权)

(4)巴基斯坦绿帘石的宝石矿物学特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选题依据及意义
    1.2 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1.2.1 研究现状
        1.2.2 存在问题
    1.3 研究方法和主要内容
    1.4 完成工作量
第2章 绿帘石的成因类型和主要产地
    2.1 岩浆成因及产地
    2.2 变质成因及产地
    2.3 热液交代成因及产地
第3章 巴基斯坦绿帘石的宝石学特征
    3.1 晶体形态
    3.2 光学性质
        3.2.1 颜色及多色性
        3.2.2 透明度及光泽
        3.2.3 折射率
        3.2.4 发光性
        3.2.5 查尔斯滤色镜
        3.2.6 吸收光谱
    3.3 物理性质
        3.3.1 相对密度
        3.3.2 硬度及脆性
    3.4 内部显微特征
    3.5 小结
第4章 绿帘石的化学成分分析
    4.1 能量色散X射线荧光光谱仪
    4.2 扫描电镜
    4.3 电子探针测试分析
        4.3.1 测试方法及实验结果
        4.3.2 晶体化学式计算
        4.3.3 结果分析
    4.4 差热分析
    4.5 小结
第5章 巴基斯坦绿帘石的谱学特征
    5.1 紫外-可见-近红外吸收光谱特征
        5.1.1 测试方法及实验结果
        5.1.2 结果分析
    5.2 红外光谱特征
        5.2.1 测试方法及实验结果
        5.2.2 结果分析
    5.3 拉曼光谱特征
        5.3.1 测试方法及实验结果
        5.3.2 结果分析
    5.4 小结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5)安徽庐枞矿集区沙溪斑岩型铜金矿床绿岩矿物的地球化学特征及找矿指示(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区概况及现状
        1.1.1 研究区概况
        1.1.2 研究现状
    1.2 论文的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1.2.1 选题依据
        1.2.2 课题来源
        1.2.3 研究目的
        1.2.4 研究意义
    1.3 研究内容、拟解决的问题及完成工作量
        1.3.1 研究内容
        1.3.2 拟解决的问题
        1.3.3 论文完成工作量
    1.4 取得的主要进展和认识
    1.5 论文进度安排
第二章 区域地质概况
    2.1 大地构造背景
    2.2 区域地层
    2.3 区域构造
        2.3.1 基底类型
        2.3.2 褶皱构造
        2.3.3 断裂构造
    2.4 区域岩浆岩
第三章 矿床地质特征
    3.1 地层
    3.2 构造
    3.3 岩浆岩
第四章 蚀变和矿化
    4.1 矿体特征
    4.2 蚀变特征
        4.2.1 钾硅酸盐蚀变
        4.2.2 青磐岩化蚀变
        4.2.3 长石分解蚀变
    4.3 矿化特征
        4.3.1 矿石的结构构造
        4.3.2 矿石矿物
        4.3.3 脉石矿物
        4.3.4 成矿阶段划分
第五章 绿泥石和绿帘石微量元素特征
    5.1 绿泥石和绿帘石的采样位置
    5.2 绿泥石和绿帘石的矿物特征
    5.3 绿泥石、绿帘石微量元素分析方法
    5.4 绿泥石-绿帘石LA数据处理流程
    5.5 绿泥石和绿帘石微量元素空间变化规律
第六章 绿泥石和绿帘石元素含量影响因素
    6.1 绿泥石
    6.2 绿帘石元素含量影响因素
    6.3 与岩浆弧环境斑岩型矿床的对比
第七章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活动及成果情况

(6)南太行邯郸地区符山绿帘石特征及成因(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1.2 研究现状
        1.2.1 华北克拉通及邯邢铁矿研究现状
        1.2.2 热液作用及热液矿床研究现状
        1.2.3 绿帘石以及绿帘石化研究现状
        1.2.4 绿帘石流体包裹体研究现状
    1.3 技术路线、研究内容与工作量
第二章 区域地质背景
    2.1 地层
    2.2 构造
    2.3 岩浆岩
第三章 研究区地质特征
    3.1 研究区地层
    3.2 研究区构造特征
    3.3 研究区岩浆岩
    3.4 围岩蚀变
第四章 绿帘石常规宝石学特征
    4.1 样品采集及手标本观察
    4.2 常规宝石学特征
        4.2.1 颜色及多色性
        4.2.2 透明度及光泽
        4.2.3 折射率
        4.2.4 密度
        4.2.5 硬度
        4.2.6 发光性
    4.3 小结
第五章 绿帘石矿物学特征
    5.1 绿帘石的镜下特征
        5.1.1 偏光显微镜观察
        5.1.2 背散射观察
    5.2 电子探针分析
        5.2.1 绿帘石的化学成分及种属
        5.2.2 样品的选取与测试条件
        5.2.3 测试结果及分析
    5.3 小结
第六章 绿帘石的谱学特征
    6.1 红外光谱
        6.1.1 测试方法及测试条件
        6.1.2 测试结果及分析
    6.2 XRD粉晶衍射
        6.2.1 测试方法及测试条件
        6.2.2 测试结果及分析
    6.3 小结
第七章 邯邢地区绿帘石流体包裹体特征
    7.1 包裹体研究方法
    7.2 绿帘石包裹体特征
    7.3 包裹体均一温度
    7.4 盐度
    7.5 密度
    7.6 成矿压力
第八章 矽卡岩成矿与成因分析
    8.1 矽卡岩成矿
    8.2 绿帘石的成因讨论
    8.3 成矿模式
第九章 结论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科研成果
致谢

(7)维宝铅锌矿南东地区成矿潜力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选题来源
    1.2 选题目的
    1.3 研究现状
        1.3.1 维宝铅锌矿
        1.3.2 层状夕卡岩型矿床
        1.3.3 艰苦地区地质工作
    1.4 研究方法
    1.5 完成工作量
第二章 研究区概况
    2.1 区域构造特征
    2.2 地层
        2.2.1 元古界
        2.2.2 中生界
        2.2.3 新生界
    2.3 岩浆岩
    2.4 矿产
    2.5 小结
第三章 典型矿床地质特征
    3.1 构造与成矿的关系
    3.2 赋矿地层的专属性
    3.3 岩浆岩分布特征
    3.4 变质作用
    3.5 矿体特征
    3.6 维宝与维西的关系
    3.7 小结
第四章 方法应用研究
    4.1 遥感地质应用
        4.1.1 理论基础
        4.1.2 遥感数据选择及预处理
        4.1.3 构造信息提取
        4.1.4 蚀变信息提取
        4.1.5 氧化物含量反演
        4.1.6 小结
    4.2 综合信息采集
        4.2.1 实测地质剖面
        4.2.2 矿化线索追踪
        4.2.3 维宝与测区的关系
    4.3 异常验证
        4.3.1 地球物理验证
        4.3.2 挖掘验证
第五章 结论及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8)白云铺铅锌矿床中黄铁矿纳—微米多晶聚集体成因和生长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选题依据
    1.2 研究现状和发展动态
        1.2.1 矿物与纳米矿物
        1.2.2 黄铁矿研究现状
        1.2.3 白云铺铅锌矿床研究概况
    1.3 研究目的和意义
    1.4 研究思路和技术路线
    1.5 完成工作量
第2章 地质背景概况
    2.1 区域地质概况
        2.1.1 区域构造
        2.1.2 区域地层
        2.1.3 沉积相与沉积环境
        2.1.4 区域岩浆岩和矿产
    2.2 矿区地质概况
        2.2.1 矿区构造
        2.2.2 矿区地层
        2.2.3 矿区岩浆岩和变质作用
        2.2.4 矿体及围岩特征
第3章 矿石类型及矿物组成
    3.1 矿石类型
    3.2 矿石结构构造
    3.3 主要硫化物矿物学特征
        3.3.1 闪锌矿特征
        3.3.2 方铅矿特征
        3.3.3 黄铁矿特征
        3.3.4 黄铁矿化学组成变化
        3.3.5 拉曼光谱特征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黄铁矿纳-微米多晶聚集体矿物学特征
    4.1 聚集体微观形貌特征
        4.1.1 显微镜观察
        4.1.2 高分辨电镜观察
    4.2 聚集体成分特征
    4.3 聚集体晶体结构特征
    4.4 聚集体中晶粒生长取向研究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黄铁矿原位硫同位素研究
    5.1 原位硫同位素分析
        5.1.1 样品制备
        5.1.2 测试数据计算和校正
        5.1.3 测试结果
    5.2 莓球状Py1的硫源特征
    5.3 纳-微米多晶聚集体Py2的硫源特征和成因讨论
        5.3.1 多晶聚集体Py2的硫源特征
        5.3.2 类似矿床中多晶聚集体Py2的特征对比
        5.3.3 多晶聚集体Py2的成因讨论
    5.4 粒状Py3的硫源特征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黄铁矿纳-微米多晶聚集体生长机制
    6.1 内核微晶的形成和团聚
    6.2 分层环带的生长机制
    6.3 单中心和多中心聚集生长方式
    6.4 聚集体内部晶体特征演化机制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1. 论文和专利
    2. 获奖情况
作者简历
    1. 基本情况
    2. 科研项目
    3. 学术交流活动

(9)新疆若羌三峰山铜矿床成因、成矿规律与找矿方向(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选题依据及意义
    1.2 研究现状
        1.2.1 火山成因块状硫化物型矿床研究现状
        1.2.2 三峰山铜矿床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1.4 完成实物工作量
    1.5 主要成果和认识
2 区域地质背景
    2.1 地层
        2.1.1 元古宇(Pt)
        2.1.2 石炭系(C)
        2.1.3 二叠系(P)
        2.1.4 新生界(Cz)
    2.2 构造
        2.2.1 褶皱构造
        2.2.2 韧性剪切带
        2.2.3 断裂构造
    2.3 岩浆岩
        2.3.1 侵入岩
        2.3.2 火山岩
    2.4 变质作用
    2.5 地球物理与地球化学特征
        2.5.1 地球物理特征
        2.5.2 地球化学特征
    2.6 区域矿产
    2.7 区域地质构造演化简史
3 赋矿火山岩岩石学、地球化学与年代学
    3.1 样品采集与分析
        3.1.1 元素地球化学分析
        3.1.2 锆石U-Pb定年
    3.2 岩相学特征
    3.3 地球化学特征
        3.3.1 主量元素
        3.3.2 微量元素
    3.4 锆石U-Pb年龄
    3.5 成岩时代
    3.6 岩石成因
        3.6.1 岩浆演化过程
        3.6.2 岩浆源区特征
    3.7 构造环境
4 矿床地质特征
    4.1 地层
    4.2 构造
        4.2.1 褶皱构造
        4.2.2 韧性剪切带
        4.2.3 断裂构造
        4.2.4 劈理和节理
    4.3 岩浆岩
    4.4 矿体产出特征
    4.5 矿石类型
    4.6 矿石物质组分
        4.6.1 矿石矿物组成
        4.6.2 矿石化学组成
    4.7 矿石组构
        4.7.1 矿石结构
        4.7.2 矿石构造
    4.8 成矿后变质变形改造
        4.8.1 矿体透镜体化与物质再活化
        4.8.2 断层对矿体的破坏作用
    4.9 成矿期次
        4.9.1 同生沉积期
        4.9.2 变质改造-热液叠加期
        4.9.3 表生期
        4.9.4 矿物生成顺序
5 矿床元素地球化学
    5.1 成矿元素分带
        5.1.1 元素分布及异常下限确定
        5.1.2 元素组合特征
        5.1.3 矿化分带特征
        5.1.4 元素空间分带规律
    5.2 围岩蚀变地球化学
        5.2.1 围岩蚀变类型
        5.2.2 蚀变矿物组合及分带
        5.2.3 围岩蚀变中的元素迁移
        5.2.4 蚀变指数
        5.2.5 主微量元素活动性
        5.2.6 蚀变过程与成矿
    5.3 硅质岩地球化学
        5.3.1 岩相学特征
        5.3.2 地球化学特征
        5.3.3 岩石成因与沉积环境
    5.4 碳酸盐岩地球化学
        5.4.1 岩相学特征
        5.4.2 地球化学特征
        5.4.3 岩石成因与沉积环境
6 成矿流体地球化学
    6.1 样品采集与分析
    6.2 流体包裹体岩相学特征
    6.3 均一温度与盐度
    6.4 密度与压力
    6.5 成分
    6.6 成矿流体性质
7 同位素地球化学与成矿年代学
    7.1 样品采集与分析
    7.2 同位素地球化学
        7.2.1 硫同位素
        7.2.2 铅同位素
        7.2.3 氢氧同位素
        7.2.4 碳氧同位素
    7.3 成矿年代学
        7.3.1 黄铁矿Re-Os同位素定年
        7.3.2 成矿时代
8 矿床成因与成矿模式
    8.1 成矿地质地球化学特征
    8.2 成矿物质来源
    8.3 成矿流体来源
    8.4 成岩成矿时代
    8.5 成矿过程与成矿模式
        8.5.1 与典型火山成因块状硫化物矿床对比
        8.5.2 成矿过程与机制
9 成矿规律与找矿方向
    9.1 控矿因素
        9.1.1 构造背景与成矿
        9.1.2 火山岩与成矿
        9.1.3 构造与成矿
    9.2 成矿规律
        9.2.1 成矿时空背景
        9.2.2 含矿岩系
        9.2.3 矿石组成及分带
        9.2.4 围岩蚀变
    9.3 找矿标志
        9.3.1 岩性标志
        9.3.2 地表氧化带标志
        9.3.3 含铁锰硅质岩建造标志
        9.3.4 围岩蚀变标志
        9.3.5 地球化学标志
    9.4 找矿方向
        9.4.1 铜矿体外围
        9.4.2 铜矿体深部
10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10)河北省临城古元古代火山岩绿帘石化及热液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区交通位置
    1.2 选题依据
    1.3 研究现状及研究程度
        1.3.1 热液作用及绿帘石化的研究程度与现状
        1.3.2 区域研究程度
    1.4 研究的主要内容及技术路线
        1.4.1 研究的主要内容
        1.4.2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1.5 项目依托及完成工作量
第二章 区域地质特征
    2.1 大地构造位置
    2.2 区域地层
    2.3 区域岩浆岩
    2.4 构造单元划分
    2.5 区域构造演化史
第三章 火山岩地层特征
    3.1 南寺掌组地层特征
        3.1.1 地层特征
        3.1.2 地层剖面
    3.2 南寺组地层特征
        3.2.1 地层特征
        3.2.2 地层剖面
第四章 变质火山岩特征
    4.1 岩石类型描述及特征
    4.2 岩石地球化学特征
        4.2.1 岩石化学特征
        4.2.2 岩石稀土元素特征
        4.2.3 岩石微量元素特征
第五章 火山岩的绿帘石化作用
    5.1 绿帘石岩特征
    5.2 石英脉特征
    5.3 绿帘石与石英中的流体包裹体特征
        5.3.1 包裹体岩相学特征
        5.3.2 包裹体的均一温度
        5.3.3 包裹体的盐度
        5.3.4 压力
第六章 变质作用与热液作用期次分析
    6.1 变质作用
        6.1.1 共生矿物组合
        6.1.2 变质相分析
    6.2 变形作用
    6.3 热液作用期次分析
    6.4 热液作用与矿化的关系
第七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科研成果

四、第13届地质流体及流体包裹体学术研讨会简讯(论文参考文献)

  • [1]粤北棉花坑铀矿床热液蚀变矿物地球化学特征与铀成矿作用研究[D]. 吴德海. 东华理工大学, 2020
  • [2]贵州省晴隆县大厂锑矿成矿模式综合研究[D]. 李梦霞. 成都理工大学, 2020(04)
  • [3]南陵—宣城矿集区成矿过程数值模拟与三维成矿预测[D]. 胡训宇. 合肥工业大学, 2020
  • [4]巴基斯坦绿帘石的宝石矿物学特征研究[D]. 余群婕.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20(08)
  • [5]安徽庐枞矿集区沙溪斑岩型铜金矿床绿岩矿物的地球化学特征及找矿指示[D]. 何光辉. 合肥工业大学, 2019(01)
  • [6]南太行邯郸地区符山绿帘石特征及成因[D]. 王一奇. 河北地质大学, 2018(09)
  • [7]维宝铅锌矿南东地区成矿潜力分析[D]. 李炳谦. 新疆大学, 2018(12)
  • [8]白云铺铅锌矿床中黄铁矿纳—微米多晶聚集体成因和生长机制研究[D]. 高尚. 东北大学, 2017(08)
  • [9]新疆若羌三峰山铜矿床成因、成矿规律与找矿方向[D]. 王佳琳.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7(09)
  • [10]河北省临城古元古代火山岩绿帘石化及热液作用研究[D]. 崔元春. 河北地质大学, 2016(04)

标签:;  ;  ;  ;  ;  

第十三届地质流体与流体包裹体研讨会通讯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