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2002年《兽药与饲料添加剂》分类索引(论文文献综述)
彭俊杰,吴疆翀,彭兴民,李昆,郑益兴,张燕平[1](2021)在《基于Logistic模型的印楝农药专利技术生命周期预测》文中研究表明[目的]为表征世界和中国印楝农药专利发展特征。[方法]基于Innography、CNIPR专利数据库检索近20年的印楝农药专利,采用OriginPro 9.1软件,通过统计图表示印楝农药专利的专利权人分布、专利技术生命周期;进行线性回归分析和曲线回归分析,定量表达印楝农药专利数量变量与相应专利出版时序(数值化日期)变量间的内在关系,揭示世界和中国印楝农药专利发展特征。[结果]印楝农药专利主要分布于A01(农林业)、A23(物料及其处理)、C07(有机化学)、C11(植物油)等IPC大类(Class)中;中国、印度、美国、日本的印楝农药专利数量占世界印楝农药专利数量的71.37%,印楝农药专利的国家分布呈集中分布;排名前10的专利申请人(机构)的印楝农药专利数量占世界印楝农药专利数量的20.60%,印楝农药专利的专利权人分布呈普遍分布;世界和中国印楝农药专利技术生命周期经历了新兴阶段;未来预测分析表明:成长阶段分为渐增期、快增期、渐停期。印楝农药专利技术生命周期成长阶段Logistic模型的预测值与对应的观测值有较高的适当性(Reduced Chi-Sqr≤286.82123),预测准确性高(Radj2≥0.7149)。。
陆强[2](2014)在《中国兽医图书出版战略研究》文中认为兽医图书出版对我国人民健康和畜牧业发展以至整个农业的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兽医图书出版属专业出版范畴,在我国有近2000年历史,新中国成立后是发展最快的时期,尤其是改革开放后的30年,兽医图书出版在经历了萎缩、断层、分散、国际化受阻、品种匮乏、内容质量不高等艰难时期后,迎来了快速发展的大好局面。但是,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特别是市场化、信息化、全球化的大潮来袭,兽医图书出版与兽医科学技术的发展以及广大读者对新知识、新技术的迫切渴望形成了巨大的差距。这就为我国从战略层面上规划统筹兽医图书出版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求我们从战略层面对兽医图书结构布局、资源配置、发展目标、战略措施、发展方向等进行深入研究,以期对兽医图书出版起到指导和借鉴作用。本文立足于对新中国成立以来60余年兽医图书出版状况的宏观统计和图书品种、内容的深入分析,以专业图书常用分类方法按照学术专着(含译着)、高等教育教材、培训教材、科普读物和出版物学科分类,采用系统分析法、案例分析法、统计分析法等,站在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科技、出版等各个角度对兽医图书出版问题分别进行了分析研究,从兽医图书出版战略的高度得出了七个结论。主要包括:1.中国兽医图书出版战略目标是构建以信息、网络技术为支撑,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符合生态环境保护、品种结构合理、可持续发展的兽医图书出版体系。2.中国兽医图书出版必须坚持服务于兽医学科发展与教育、服务于畜牧业生产与安全、服务于大众健康与生活“三个服务”的出版方向,这是坚持为实现新的“四个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服务的政治方向的具体体现。3.必须进一步提高中国兽医图书出版的适应性战略措施。即适应市场多样化需求,普遍提高各类兽医图书科技含金量,根据自身优势、突出重点出版物,遵循市场规律,避免盲目竞争。4.必须进一步建立中国兽医图书出版的品牌战略措施。借助国家精品课程建设项目、国家重大出版基金项目,树立品牌权威、立传世之作。5.必须进一步加强中国兽医图书出版的数字化战略措施。加大投入,创造条件加快建立以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为支撑的数字化出版体系。6.必须进一步建立中国兽医图书出版的环保战略措施。把出版发展纳入国家的生态建设任务之中,使出版走上“绿色”发展之路。7.必须进一步提高中国兽医图书出版的国际交流战略措施。扩大“引进来、走出去”的国际交流,保护知识产权,繁荣“版权”贸易。本研究还就落实出版战略的具体措施方面提出了四条建议:1.通过我国兽医图书的组织与运行,推进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兽医科学技术推广与应用体系。2.深度挖掘和整理传统中兽医学方面古籍,在国家或行业的引导和支持下尽快推进传统中医学着作“走出去”战略的落实。3.进一步强化国家对兽医图书出版的指导和规划功能,建立以立项方式为引导的兽医图书重大出版项目体系,强化行业部门和出版企业在出版资源配置和兽医图书出版结构与布局的交流与沟通,为实现“绿色”出版、高效出版奠定坚实基础。4.在新媒体时代,出版企业联合开发兽医学科技术在线服务平台以及应用技术推广体系。
范玮玮[3](2011)在《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政府责任制度研究》文中认为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命脉,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是关系到国计民生的大问题,是国民经济顺利发展和社会稳定的基石。作为管理主体的政府,在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过程中,他们是否以“为人民服务”为主旨行使人民赋予的权力、是否清楚地知道其在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中的职责所在以及又如何承担起应有的责任,这些问题是本篇论文关注的焦点和研究的核心。本文第一部分主要分析了农产品质量安全政府责任制度中的相关概念,对农产品质量安全政府责任制度做了基本的梳理;第二部分主要是对发达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政府责任制度的法律法规框架、政府管理体系、政策选择三个部分考查研究和启示;第三部分主要是从行政履行、法律履行和道德履行三个方面分析了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政府责任制度的现状,提出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政府责任制度在事前、事中、事后三方面存在的问题,具体表现在法律法规内容不够具体全面和可操作性不强、管理机构缺乏协调易产生政府规制失灵、政府对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体系和检验检测的制定相对滞后、政府在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制度不健全等几个方面的问题;第四部分主要针对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政府责任制度存在的问题在借鉴发达国家经验的基础上,按照农产品事故发生的事前、事中、事后三个方面进行完善建议。事前,政府应建设完善的法律法规体系、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政府监管机构体系和完善三证(标准、监测、认证)制度、制定农产品质量安全的风险分析和重大事件的应急制度;事中,政府应促进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律法规的普及和落实、完善监督执法体系和完善政府职责履行情况再监管制度三个方面;事后,政府应完善政府救济途径和落实农产品质量安全政府责任。
郝晓燕[4](2011)在《中国乳业产业安全研究 ——基于产业经济学视角》文中提出我国乳业经过60多年的发展,目前已经成为产业链条长,部门关联效益显着,利益相关主体依存度高的产业经济系统。这个产业的安全和稳定运行,关系到乳品企业和奶农的经济利益,也关系到广大乳业投资者的利益,更关系到广大乳品消费者的健康与安全。近年来,乳业质量安全问题频发,影响到整个乳业的正常运行,乳业的产业安全问题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文章首先梳理了产业安全的相关理论与实践,继而分析了我国乳业的发展阶段;在总结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乳业的产业安全分析范式进行了设计,并提出了产业经济学视角的乳业安全研究框架(S-L-O-R);基于该理论框架,全文先从产业经济理论的四个方面:产业结构、布局、组织、规制作了单因素分析,继而从时间和空间的两个维度进行了多因素综合分析;最后根据前文分析的结果提出维护乳业产业安全的相关政策建议。全文主要包括以下五个部分:(1)第一部分梳理了国内外关于乳业研究和产业安全研究的文献资料,对国内外产业安全的相关理论与实践进行了总结,这一部分体现在第一章和第二章,是全文的研究基础。(2)第二部分从乳业产业发展的概况出发,从时间和空间两个视角分析了产业周期与产业转移对我国乳业产业安全影响的机理,第三章就此问题进行了全面分析。(3)第三部分从产业经济学的视角设计了我国乳业产业安全理论分析范式(第四章),继而分别从产业结构、组织、布局、规制四个方面分析了我国乳业产业安全的隐患机理(第五章、第六章、第七章、第八章)。(4)第四部分从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对我国乳业安全因素进行了实证分析(第九章),即对产业结构、组织、布局、规制四大因素的综合分析,为政策建议部分提供实证依据。(5)第五部分基于前文实证分析和规范分析的结果提出我国乳业产业安全的政策建议,主要包括产业结构、组织、布局、规制四个方面的具体措施(第十章)。文章的主要研究发现:(1)产业安全与产业发展阶段密切相关,对于处于幼稚和衰退阶段的产业而言,政府面临的问题是对幼稚产业的保护和衰退产业的转移,而对于处在成长和成熟阶段的产业而言,政府产业政策的引导和监管显得尤为重要,而文章的研究结果表明我国乳业正处于成长期阶段,其产业规制处于亟待完善阶段。(2)产业安全的结构因素存在安全隐患,表现为:奶源生产的不稳定性已经成为乳业健康发展的制约因素;技术进步贡献率呈下降趋势,产业劳动密集程度显着上升,乳业从业人员的素质成为影响产业安全的主要因素;畜牧业、饲料加工、乳业机械加工制造、批发零售业等这些后向关联产业发展滞后,也会影响乳业的稳定发展;我国消费者的消费结构单一,受乳品企业营销影响较大;我国乳品进口的结构与国内消费结构不匹配,乳品进口的快速增长对我国乳业的发展带来了严重的冲击。(3)产业安全布局因素的隐患表现为:一方面我国乳业发展水平的空间分布出现均等化现象;另一方面我国乳业发展存在空间的波动性。(4)产业安全组织因素的隐患表现为:我国乳业产业组织模式在保障奶农利益方面还存在改进的余地,保障奶农的利益已经成为稳定乳业发展的关键环节。乳制品加工环节的SCP分析表明乳业整体绩效较好,但在规模绩效和产权绩效方面已经存在产业安全隐患,外资企业的绩效高于国内乳品企业。(5)产业安全的规制因素分析表明,我国已经初步建立了包括安全监管的机构体系、政策法律体系、技术标准与安全控制体系在内的政府规制体系。但是该体系在运行中存在机构职能交叉重合、产业政策尚未成熟等现实问题,集中表现为政府对乳业的安全规制存在严重失灵。(6)产业安全因素的综合分析表明,从空间的维度考虑,我国区域安全隐患因子主要有奶源因子、规模因子、消费水平因子、获利因子、资源禀赋因子、成长因子、后向关联产业因子、前向关联产业因子。从时间维度考虑,在其它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影响乳业安全最显着的变量是政策变量,该结果表明维护乳业安全政府责无旁贷。基于以上研究,文章主要的创新点有:(1)文章首次尝试运用产业经济学的广义理论分析范式(S-L-O-R),从产业结构、布局、组织、规制四个方面分析了影响乳业产业安全的内外因素,并对四个因素从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进行了综合评价。该研究视角同很多学者强调外资与外贸等外部威胁因素来考察产业安全的研究观点有所区别。(2)文章运用龚柏兹拟合曲线分析法和计算判断法对我国乳业所处的产业生命周期进行了识别,计算结果表明我国乳业正处于成长期向成熟期过渡的发展阶段,这与以往学者定性描述乳业的发展阶段有所区别;基于此判断,文章指出乳业受所处生命周期的影响,其安全隐患存在动态性,分析了我国乳业安全面临的共性和特性因素。(3)文章构建了包含技术进步因素的乳业增长模型,运用生产函数和增长速度方程法,测度了技术进步对我国乳业发展的贡献率。计算结果表明技术进步的贡献率下降而劳动投入的贡献率明显上升,说明乳业的稳定发展已经日益影响到我国就业问题,而乳业从业人员的素质直接关系到乳业的产业安全。(4)文章运用我国投入产出表(2007)的基础流量数据,对乳业进行了产业关联分析,从投入产出分析的视角测度产业安全问题引发的乳业与其关联部门间的风险波及效果,研究结果表明后向关联产业部门的发展滞后会成为乳业安全的重要隐患。
吕广宙[5](2005)在《畜牧产业组织与企业行为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畜牧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畜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明显增强,并且增长潜力仍然很大。加入WTO以后,传统的畜牧业生产方式难以适应面临的国内和国际双重压力,整个行业的市场绩效大大降低。根据产业组织理论,根本原因在于我国目前不合理的畜牧业产业结构及由此导致的不当的畜牧企业行为。因此,研究我国畜牧业的产业组织特征和企业行为对畜牧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本文试图应用产业组织理论,对目前畜牧业产业组织结构、企业(经营主体)行为、市场绩效进行分析研究,探讨我国目前畜牧业产业组织结构、企业行为存在的问题,提出适合我国畜牧业发展的、能够产生良好市场绩效的畜牧业产业结构和产业政策及相关的经营战略。根据不同的研究内容,本文分别采用规范分析与实证分析相结合方法,通过案例分析、比较研究分析、定性分析、定量分析等具体方法,运用产业组织理论、供给、需求理论,价格弹性理论等,以世界市场一体化、市场经济为背景,对中国目前畜牧业产业组织、企业(经营主体)行为、市场绩效进行分析研究。按照产业结构决定企业行为,企业行为决定市场绩效,而反过来,市场绩效和企业行为对产业结构又有反作用的基本理论,研究畜牧产业市场结构、畜牧产业企业(经营主体)行为、畜牧产业市场绩效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影响。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和结论如下: (一) 产业组织与企业行为的基本理论。要对畜牧产业市场结构及其引发的畜牧产业企业(经营主体)行为进行研究,必须对产业组织理论进行深入地考察。根据研究内容需要,本文针对性地考察了产业组织理论的研究领域、研究方法和框架,构成市场结构的诸因素(规模经济、进入壁垒和退出壁垒、市场集中),企业的一体化战略行为(水平一体化、垂直一体化和混合一体化及其实现途径,以及一体化战略的新发展:供应连管理和虚拟经营),产业组织政策(目标导向、产业特征与产业组织政策的关系以及产业组织政策的基本点),为研究畜牧产业组织与企业行为奠定了理论基础。 (二) 我国的畜牧业产业组织制度。本文以广义的畜牧业为研究对象。畜牧业和农业是辩证统一的关系,且具有其独特的特征,尤其是容易产生价格的大幅波动、风险较大。畜牧业的发展关系到人类生存和生活的质量,因此在国民经济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改革开放后,我国畜牧业发展迅速,尤其是党的十四大以后,畜牧业逐步由
杨雄年[6](2005)在《中国西部地区农业产业升级转化过程中政策绩效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经济总量的增长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产业结构的状态,即产业结构合理,经济便可迅速增长;产业结构失衡,经济发展便会受阻。国内外经济发展的历史及经验表明,在农业产业升级转化特别是欠发达地区的农业产业升级转化过程中,主导产业的培育与成长、基础产业的扶持、幼稚产业的保护等,都需要政府运用强有力的产业政策来加以推动。改革开放以来,在国家一系列产业政策的作用下,西部地区农业产业结构有所优化,产业政策绩效不断增强,但是,受西部地区农业产业发展基础薄弱,生态条件脆弱,农民收入低下,科技水平落后,农业产业升级转化速度明显滞后,产业结构低度化、趋同化严重,传统农业依然占据主导地位等因素的影响,农业产业政策绩效不强,迫切需要国家完善、新定产业政策,以促进西部地区农业的产业升级转化。在这样的背景下,选用恰当的定量研究方法,科学构建农业产业政策绩效评价体系,研究西部地区农业产业政策的实施绩效,分析内部结构差异,为准确选择产业政策的最佳效应点,提出符合西部地区实际的农业产业升级转化政策取向和政策结构体系提供理论依据,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根据这一要求,确立了在系统学习和深刻了解产业理论,产业政策内涵、分类、目标、实施手段、动力机制、影响因素、中国西部地区农业产业结构政策、农业产业组织政策、农业产业区域政策、农业产业投入政策、农业产业市场化国际化政策和农业产业关联政策历史沿革和现状分析的基础上,应用多指标综合指数法,对西部地区农业产业政策绩效、内部结构进行综合评价,并结合中国西部农业产业升级现状和资源特色,从发展的角度总结出西部农业产业升级转化政策的合理取向,提出推进中国西部农业产业升级转化的合理化政策、实施方案和保障措施的研究思路。应用多指标综合指数法,通过对西部地区农业产业政策总体绩效、增长阶段、政策特征、在西部地区不同省份的表现、六大产业政策绩效差异性比较,得出以下研究结论: 1.农业产业政策对西部地区农业产业升级转化作用重大,政策绩效呈总体上升趋势。2.农业产业政策总体绩效有区域差异性和阶段性。3.六大产业政策间绩效差异很大,政策结构绩效依次为投入、结构、区域、关联、市场与国际化和组织政策。4.每项政策内部绩效存在区域差异性和阶段性,农业产业产业结构政策对养殖业效率最高;农业产业组织政策对农村商业及服务业的效率最高;农业产业资金投入政策对土地投入政策绩效最高,对科技投入的效率最低;农业市场与国际化政策对农产品出口率作用最大;农业关联政策对农民人均纯收入作用最大。
二、2002年《兽药与饲料添加剂》分类索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2002年《兽药与饲料添加剂》分类索引(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Logistic模型的印楝农药专利技术生命周期预测(论文提纲范文)
1 数据检索与数据统计分析 |
1.1 数据检索 |
1.2 数据统计分析 |
1.2.1 描述统计 |
1.2.2 线性回归、曲线回归分析 |
1.2.3 Logistic成长阶段的划分 |
2 结果与分析 |
2.1 农药专利的主要IP C分布及其出版动态 |
2.2 农药专利的主要专利权人分布 |
2.3 农药专利技术生命周期 |
2.4 农药专利技术生命周期的Line Fit拟合 |
2.5 农药专利技术生命周期的Logis tic拟合 |
2.6 农药专利技术生命周期预测Logis tic模型的评价 |
3 讨论 |
(2)中国兽医图书出版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与文献综述 |
1.2 选题目的和意义 |
1.3 研究方法 |
1.3.1 文献分析法与类型分析法 |
1.3.2 统计学方法 |
1.3.3 比较研究学方法 |
1.3.4 实证分析方法 |
1.3.5 市场经济学方法 |
1.3.6 计量经济学方法 |
1.4 研究目标和研究路线 |
1.5 研究数据来源 |
1.6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兽医图书出版成果及问题 |
2.1 新中国成立以来畜牧业的发展概况 |
2.2 中国兽医图书出版和明细分类概况 |
2.3 新中国成立60多年来兽医图书出版成果 |
2.3.1 新中国成立以来至1957年,我国学习前苏联时期的兽医图书出版成果 |
2.3.2 1958年大跃进时期至“文革”前的兽医图书出版成果 |
2.3.3 “文革”时期和“文革”后三年改革开放前,兽医图书出版情况 |
2.3.4 改革开放初期到2003年,探索性发展时期的兽医图书出版成果 |
2.3.5 深化改革21世纪,2004年--至今,兽医图书出版的成果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他山之石——中外兽医图书比较 |
3.1 中外兽医图书选题涉及的专业分类方面比较 |
3.2 中外兽医图书涉及图书类型方面比较 |
3.3 中外兽医图书在图书内容安排上比较 |
3.3.1 中外兽医图书内容结构的完整性 |
3.3.2 中外兽医图书描述方式方面 |
3.3.3 中外兽医图书版本内容更新方面 |
3.3.4 中外兽医图书写作风格方面 |
3.4 中外兽医图书出版形式比较 |
3.4.1 中外兽医图书搭配光盘方面 |
3.4.2 中外兽医图书数字出版方面 |
3.4.3 中外兽医图书的装帧设计和制作方式 |
3.4.4 中外兽医图书在制作过程方面 |
3.5 中外兽医图书出版主体比较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中国兽医图书出版存在的问题 |
4.1 出版结构不合理 |
4.1.1 兽医学科发展不均衡 |
4.1.2 中国国情的变化引起兽医图书出版的问题 |
4.2 内容与图书题目不完全吻合 |
4.3 图谱类图书质量参差不齐 |
4.4 版本陈旧,不能及时更新 |
4.5 产生中国兽医图书出版问题的主要原因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新世纪影响中国兽医图书出版的因素 |
5.1 主流文化对兽医图书出版的影响 |
5.2 当代畜牧业发展对兽医学科及兽医图书出版的影响 |
5.3 中兽医医药标准化发展对兽医图书出版的影响 |
5.4 宠物经济对兽医图书出版的影响 |
5.4.1 宠物经济对兽医图书的影响 |
5.4.2 “宠物热”对兽医知识普及的影响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中国兽医图书出版发展探索 |
6.1 探索中国兽医图书出版选题潜在的市场 |
6.1.1 中兽医学的科研和图书资源的开发利用 |
6.1.2 兽医针灸学的新时代发展 |
6.1.3 中兽医学教材的革新 |
6.1.4 中兽医的传统魅力尚未得到充分的认可和挖掘 |
6.2 探索完善兽医图书结构 |
6.2.1 图书分类结构的意义 |
6.2.2 兽医图书出版结构现有缺陷分析 |
6.3 探索对有价值的优秀图书进行深度开发,及时更新改版,产生精品和经典 |
6.4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中国兽医图书出版战略 |
7.1 中国兽医图书出版的战略目标 |
7.2 中国兽医图书出版必须坚持“三个服务”的出版方向 |
7.2.1 中国兽医图书出版坚持服务于兽医学科发展与教育 |
7.2.2 中国兽医图书出版坚持服务于畜牧业生产与安全 |
7.2.3 中国兽医图书出版坚持服务于大众健康与生活 |
7.3 中国兽医图书出版实施的五项战略措施 |
7.3.1 中国兽医图书出版的适应战略 |
7.3.2 中国兽医图书出版的品牌战略 |
7.3.3 中国兽医图书出版的数字化战略 |
7.3.4 中国兽医图书出版的环保战略 |
7.3.5 中国兽医图书出版国际交流战略 |
7.4 本章小结 |
第八章 中国兽医图书出版战略研究结论、创新与展望 |
8.1 结论 |
8.2 创新 |
8.3 展望与讨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3)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政府责任制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 |
四、研究方法 |
五、研究目标 |
2 农产品质量安全政府责任制度概述 |
2.1 农产品质量安全政府责任制度相关概念界定 |
2.1.1 农产品的概念 |
2.1.2 农产品质量安全的概念 |
2.1.3 政府责任的定义 |
2.2 农产品质量安全政府责任制度概述 |
2.2.1 农产品质量安全政府责任形式 |
2.2.2 农产品质量安全政府责任制度的责任体系 |
2.2.3 农产品质量安全中政府责任的价值定位 |
3 发达国家和地区农产品质量安全政府责任现状 |
3.1 美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政府责任现状 |
3.1.1 政府建设完善的法律法规框架 |
3.1.2 政府构建高效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体系 |
3.1.3 政府进行科学合理的政策选择 |
3.2 欧盟农产品质量安全政府责任立法现状 |
3.2.1 政府建设完善的法律法规框架 |
3.2.2 政府构建高效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体系 |
3.2.3 政府进行科学合理的政策选择 |
3.3 日本农产品质量安全政府责任立法现状 |
3.3.1 政府建设完善的法律法规框架 |
3.3.2 政府构建高效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体系 |
3.3.3 政府进行科学合理的政策选择 |
3.4 发达国家和地区农产品质量安全政府责任制度的启示 |
4 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政府责任制度的现状及问题 |
4.1 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政府责任制度的现状 |
4.1.1 农产品质量安全政府道德责任履行方面 |
4.1.2 农产品质量安全政府法律责任履行方面 |
4.1.3 农产品质量安全政府行政责任履行方面 |
4.2 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政府责任制度存在的问题 |
4.2.1 农产品质量安全事前政府责任存在的问题 |
4.2.2 农产品质量安全事中政府责任存在的问题 |
4.2.3 农产品质量安全事后政府责任存在的问题 |
5 强化农产品质量安全政府责任的路径选择 |
5.1 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事前政府责任 |
5.1.1 建设完善的法律法规体系 |
5.1.2 构建高效合理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机构体系 |
5.1.3 进行科学合理的政策选择 |
5.1.4 完善风险分析和安全预警制度 |
5.2 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事中政府责任 |
5.2.1 完善信息系统建设及促进安全知识的普及 |
5.2.2 完善监督执法体系 |
5.2.3 完善政府职责履行再监管制度 |
5.3 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事后政府责任 |
5.3.1 完善事后政府救济制度 |
5.3.2 完善政府法律责任和道德责任制度建设 |
6 结论 |
参考文献 |
索引 |
作者简历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4)中国乳业产业安全研究 ——基于产业经济学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导论 |
1.1 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的现状与进展 |
1.2.1 乳业相关研究 |
1.2.2 产业安全的相关研究 |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4 论文的主要创新点 |
2 产业安全的相关理论与实践 |
2.1 概念界定 |
2.1.1 产业的分类 |
2.1.2 产业安全的定义与种类 |
2.1.3 产业安全的特征 |
2.2 产业安全的理论体系 |
2.2.1 产业安全思想的理论溯源 |
2.2.2 产业安全思想的总结 |
2.2.3 产业安全理论的进展 |
2.3 主要国家维护产业安全的实践 |
2.3.1 发达国家 |
2.3.2 发展中国家 |
2.4 本章小结 |
3 乳业的发展阶段与空间转移 |
3.1 中国乳业发展概况 |
3.1.1 上游奶源 |
3.1.2 中游乳制品加工 |
3.1.3 乳品外贸 |
3.2 中国乳业的产业周期 |
3.2.1 产业生命周期的含义与各阶段特征 |
3.2.2 产业生命周期的识别指标与方法 |
3.2.3 中国乳业产业生命周期的识别 |
3.2.4 产业周期与产业安全的关系 |
3.3 乳业的扩张与产业转移 |
3.3.1 世界乳业发展概况 |
3.3.2 产业转移现状 |
3.3.3 产业转移与产业安全的关系 |
3.4 本章小结 |
4 产业安全的研究框架设计 |
4.1 乳业产业安全问题的提出 |
4.1.1 乳业产业安全的相关概念 |
4.1.2 乳业安全的现状 |
4.2 乳业产业安全理论框架的构建 |
4.2.1 分析范式——产业经济学视角 |
4.2.2 理论模型 |
4.2.3 产业安全因素评价体系 |
4.3 本章小结 |
5 产业安全的结构因素分析 |
5.1 供给因素 |
5.1.1 乳业内部结构 |
5.1.2 乳业的产业关联结构 |
5.2 需求因素 |
5.2.1 内部需求 |
5.2.2 外部需求 |
5.3 本章小结 |
6 产业安全的布局因素分析 |
6.1 中国乳业的区域分布 |
6.1.1 影响产业分布的一般因素 |
6.1.2 影响我国乳业区域分布的因素 |
6.2 中国乳业产业布局的安全因素分析 |
6.2.1 研究现状 |
6.2.2 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
6.2.3 中国乳品制造业空间差异性的测算 |
6.2.4 计算结果与启示 |
6.3 本章小结 |
7 产业安全的组织因素分析 |
7.1 基本概念及相关理论 |
7.1.1 基本概念 |
7.1.2 产业组织理论形成与发展 |
7.2 SCP 范式的我国乳业产业安全组织因素分析 |
7.2.1 我国乳业的产业组织模式 |
7.2.2 原奶环节 |
7.2.3 乳制品加工环节 |
7.3 本章小结 |
8 产业安全的政府规制因素分析 |
8.1 中国乳业政策及其法律法规的演变 |
8.1.1 乳业主要政策及其相关法律法规的梳理 |
8.1.2 中国乳业主要政策及其相关法律法规涉及的领域 |
8.2 中国乳业安全的规制现状 |
8.2.1 安全监管的机构体系 |
8.2.2 安全监管的制度体系 |
8.2.3 我国乳品安全规制存在的问题 |
8.3 中国乳业安全规制的效果 |
8.4 国外主要乳业政策及其安全监管体系 |
8.4.1 主要发达国家的乳业政策及其安全监管体系 |
8.4.2 主要发展中国家的乳业政策及其安全监管体系 |
8.5 本章小结 |
9 产业安全隐患的综合分析 |
9.1 产业安全隐患的因素识别——空间维度 |
9.1.1 研究方法 |
9.1.2 数据来源 |
9.1.3 分析过程 |
9.1.4 计算结果与启示 |
9.2 产业安全隐患多因素分析——时间维度 |
9.2.1 模型设定 |
9.2.2 分析过程 |
9.2.3 计算结果与启示 |
9.3 本章小结 |
10 产业安全的政策建议 |
10.1 产业结构方面 |
10.1.1 存在的问题 |
10.1.2 政策建议 |
10.2 产业布局方面 |
10.2.1 存在的问题 |
10.2.2 政策建议 |
10.3 产业组织方面 |
10.3.1 存在的问题 |
10.3.2 政策建议 |
10.4 产业规制方面 |
10.4.1 存在的问题 |
10.4.2 政策建议 |
10.5 本章总结 |
结论与展望 |
一、主要观点 |
二、研究的不足和今后研究方向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作者简介 |
(5)畜牧产业组织与企业行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1 引言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概况 |
1.3 技术路线、研究方法和内容结构 |
1.4 预期研究结果和本文创新之处 |
2 产业组织与企业行为的基本理论 |
2.1 产业组织理论的研究领域、研究方法和框架 |
2.2 关于市场结构 |
2.3 企业的一体化战略行为 |
2.4 关于产业组织政策 |
3 我国的畜牧业产业组织制度 |
3.1 畜牧业的概念、特点、地位和作用 |
3.2 我国畜牧产业组织制度的历史演进 |
3.3 我国畜牧业发展面临的新问题与新形势 |
3.4 我国畜牧产业组织的SCP分析 |
3.5 世界发达国家畜牧产业组织制度的特征及其启示 |
3.6 我国畜牧产业组织制度的创新 |
4 畜牧企业(生产者)行为:一体化战略 |
4.1 畜牧企业(生产者)的概念及类型 |
4.2 畜牧企业(生产者)的两种一体化战略 |
4.3 畜牧企业(生产者)一体化战略的实施模式 |
4.4 畜牧企业(生产者)一体化战略成功实施的典型案例:广东温氏模式 |
4.5 畜牧企业(生产者)一体化战略的新发展:供应链管理和虚拟经营 |
5 畜牧产业管理:行业协会 |
5.1 畜牧行业协会概述 |
5.2 畜牧行业协会的组织制度 |
5.3 畜牧行业协会的建设和完善 |
6 畜牧产业组织政策 |
6.1 加强领导,统筹规划,搞好协调 |
6.2 坚持对畜牧业倾斜政策不变 |
6.3 优化产业布局和产业结构,促进产业结构升级 |
6.4 培育和健全畜牧业市场体系 |
6.5 构建畜产品质量卫生安全体系 |
6.6 转变畜牧业增长方式,增强畜产品深加工能力和市场潜力开发 |
6.7 建立健全科教兴牧体制 |
6.8 建立健全畜牧业的社会化服务体系 |
6.9 建立健全畜牧市场信息网络服务体系 |
6.10 为畜牧业创造公平竞争的环境 |
6.11 注重环境保护,实现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6)中国西部地区农业产业升级转化过程中政策绩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 导论 |
1.1 背景分析、研究目的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动态 |
1.2.1 产业政策由来 |
1.2.2 产业结构理论 |
1.2.3 产业组织理论 |
1.2.4 产业区域理论 |
1.2.5 产业投入理论 |
1.2.6 产业市场化、国际化理论 |
1.2.7 产业关联理论 |
1.3 研究思路与结构 |
1.3.1 思路 |
1.3.2 结构 |
1.4 研究方法 |
第二章 产业政策基本理论 |
2.1 产业的涵义及分类 |
2.1.1 产业的涵义 |
2.1.2 产业的分类 |
2.2 产业结构理论体系 |
2.2.1 产业结构的涵义 |
2.2.2 产业结构的影响因素 |
2.2.3 产业结构的分析指标 |
2.2.4 产业结构调整理论溯源 |
2.2.5 产业结构演变趋势 |
2.2.6 产业结构调整目标和方向 |
2.3 产业政策的基本内容 |
2.3.1 产业政策的涵义 |
2.3.2 产业政策的类型 |
2.3.3 产业政策的构成要素 |
2.3.4 产业政策的作用 |
2.3.5 产业政策理论溯源 |
第三章 农业产业升级转化政策研究 |
3.1 农业产业升级转化政策 |
3.1.1 农业产业结构政策 |
3.1.2 农业产业组织政策 |
3.1.3 农业产业区域政策 |
3.1.4 农业产业投入政策 |
3.1.5 农业产业市场化、国际化政策 |
3.1.6 农业产业关联政策 |
3.2 农业产业升级转化政策理论体系 |
3.2.1 农业产业演进的一般规律 |
3.2.2 农业发展的阶段性 |
3.2.3 农业产业升级转化的阶段 |
3.2.4 农村产业升级转化的动力 |
3.2.5 农业产业政策的目标 |
3.2.6 农业产业政策的实施手段 |
3.2.7 农业产业政策的实践模式 |
3.3 西部地区农业产业升级转化影响因素 |
3.3.1 市场需求 |
3.3.2 投资结构 |
3.3.3 人力资源 |
3.3.4 经济类型 |
3.3.5 技术进步 |
3.3.6 政策因素 |
3.4 农业产业升级转化的基本模式和主体取向 |
3.4.1 农业产业转换升级的基本模式 |
3.4.2 农业产业升级转化的主体取向 |
第四章 中国农业产业升级转化政策历史沿革 |
4.1 农业产业结构政策历史沿革 |
4.1.1 土地经营机制改革时期(1978~1989 年) |
4.1.2 流通体制改革时期(1985~1992 年) |
4.1.3 市场经济体制创建时期(1992 年至今) |
4.2 农业产业组织政策历史沿革 |
4.2.1 粮食流通政策 |
4.2.2 金融扶持政策 |
4.2.3 促进组建合作经济组织政策 |
4.3 农业产业区域政策历史沿革 |
4.4 农业产业投入政策历史沿革 |
4.4.1 资金投入政策 |
4.4.2 土地投入政策 |
4.4.3 农业产业科学技术政策 |
4.5 农业产业市场化、国际化政策历史沿革 |
4.5.1 农产品价格政策 |
4.5.2 干预市场政策与措施 |
4.5.3 贸易保护政策 |
4.6 农业产业关联政策历史沿革 |
4.6.1 农民增收减负政策 |
4.6.2 扶贫政策 |
4.6.3 城镇化政策 |
4.6.4 可持续发展政策 |
4.7 西部大开发政策 |
第五章 农业产业升级转化过程中政策绩效评价方法 |
5.1 产业政策的合理性与评价 |
5.1.1 产业政策的合理性问题 |
5.1.2 对产业政策绩效的评价 |
5.2 农业产业政策绩效评价方法 |
5.2.1 聚类分析和主成份分析方法 |
5.2.2 灰色关联度分析法 |
5.2.3 DEA 方法 |
5.2.4 综合指标体系法 |
5.3 农业产业政策绩效多指标综合指数法 |
5.3.1 建立评价指标体系的原则 |
5.3.2 农业产业政策绩效评价的指标分层 |
5.3.3 指标体系的基本框架及内涵 |
5.3.4 农业产业政策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相关性检验 |
5.3.5 农业产业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相关性检验结果 |
5.3.6 评价指标体系的标准化 |
5.3.7 指标体系权重的确定 |
5.3.8 综合评价模型 |
5.4 西部地区农业产业政策绩效计算结果 |
5.4.1 西部地区农业产业政策计算数据获得 |
5.4.2 西部地区农业产业政策绩效标准化结果 |
5.4.3 西部地区农业产业政策绩效 |
第六章 西部地区农业产业政策绩效评价 |
6.1 中国农业产业政策特性分析 |
6.1.1 农业产业政策的自发性 |
6.1.2 农业产业政策的普遍性 |
6.1.3 农业产业政策的特殊性 |
6.1.4 农业产业政策的时效性 |
6.2 政策总体绩效评价 |
6.2.1 总体评价 |
6.2.2 阶段性评价 |
6.2.3 特征分析 |
6.2.4 不同地区表现 |
6.3 六大农业产业政策绩效评价 |
6.3.1 六大农业产业政策总体评价 |
6.3.2 农业产业结构政策 |
6.3.3 农业产业组织政策 |
6.3.4 农业产业区域政策 |
6.3.5 农业产业投入政策 |
6.3.6 农业产业市场化与国际化政策 |
6.3.7 农业产业关联政策 |
6.4 六大农业产业政策内部结构效率分析 |
6.4.1 农业产业结构政策内部效率分析 |
6.4.2 农业产业组织政策内部效率分析 |
6.4.3 农业产业投入政策内部效率分析 |
6.4.4 农业产业市场化、国际化政策内部效率分析 |
6.4.5 农业产业关联政策内部效率分析 |
6.5 小结 |
第七章 西部地区农业产业升级转化政策取向 |
7.1 西部地区农业产业升级转化六大政策总体取向 |
7.1.1 弱势产业政策判断标准 |
7.1.2 强弱势界定 |
7.1.3 六大农业产业政策取向 |
7.2 西部地区农业产业结构政策内部取向 |
7.2.1 农业产业结构政策内部取向 |
7.2.2 农业产业组织政策内部取向 |
7.2.3 农业产业区域政策取向 |
7.2.4 农业产业投入政策内部结构取向 |
7.2.5 农业产业市场与国际化政策内部结构取向 |
7.2.6 农业产业关联政策内部结构政策取向 |
7.3 西部各地区农业产业升级转化政策取向 |
7.3.1 云南省农业产业政策取向 |
7.3.2 陕西省农业产业政策取向 |
7.3.3 宁夏自治区农业产业政策取向 |
7.3.4 内蒙自治区农业产业政策取向 |
7.3.5 四川省农业产业政策取向 |
7.3.6 甘肃省农业产业政策取向 |
7.3.7 贵州省农业产业政策取向 |
7.3.8 新疆自治区农业产业政策取向 |
7.3.9 青海省农业产业政策取向 |
7.3.10 重庆市农业产业政策取向 |
7.3.11 广西自治区农业产业产业政策取向 |
7.3.12 西藏自治区农业产业政策取向 |
7.4 小结 |
第八章 政策建议 |
8.1 西部地区制定农业产业政策的原则 |
8.1.1 保持强势农业产业政策原则 |
8.1.2 优化优势农业产业政策原则 |
8.1.3 提升弱势农业产业政策原则 |
8.1.4 强化强弱势农业产业政策原则 |
8.2 西部地区农业产业政策目标 |
8.2.1 农业产业结构政策目标 |
8.2.2 农业产业组织政策目标 |
8.2.3 农业产业区域政策目标 |
8.2.4 农业产业投入政策目标 |
8.2.5 农业市场化与国际化产业政策目标 |
8.3 西部地区农业产业政策措施 |
8.3.1 农业产业结构政策措施 |
8.3.2 农业产业组织政策措施 |
8.3.3 农业产业区域政策措施 |
8.3.4 农业产业投入政策措施 |
8.3.5 农业产业市场化、国际化政策措施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四、2002年《兽药与饲料添加剂》分类索引(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Logistic模型的印楝农药专利技术生命周期预测[J]. 彭俊杰,吴疆翀,彭兴民,李昆,郑益兴,张燕平. 农药, 2021(05)
- [2]中国兽医图书出版战略研究[D]. 陆强. 中国农业大学, 2014(03)
- [3]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政府责任制度研究[D]. 范玮玮. 北京交通大学, 2011(04)
- [4]中国乳业产业安全研究 ——基于产业经济学视角[D]. 郝晓燕.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11(11)
- [5]畜牧产业组织与企业行为研究[D]. 吕广宙. 山东农业大学, 2005(02)
- [6]中国西部地区农业产业升级转化过程中政策绩效研究[D]. 杨雄年.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0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