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阳市运动员及健康大学生冬训后肺通气功能的实验研究

沉阳市运动员及健康大学生冬训后肺通气功能的实验研究

一、冬训后沈阳地区运动员与健康大学生肺通气功能的实验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黄兵[1](2020)在《不同海拔青年男性体能核心要素变化分析及综合评价》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究目的:通过检测低海拔地区,急进高海拔地区后(15天之内),以及常驻高海拔地区≥1年的18~30岁青年男性的身体形态、心肺机能、运动素质等指标变化,在进行体能核心要素主成分分析基础上,初步建立高原低氧青年人体体能核心要素分析与评价模型,为开展高海拔地区个性化体能训练提供科学依据,对有效降低高原低氧训练损伤发挥指导作用。研究方法:采用两因素多水平方差分析设计,分为低海拔组,急进高海拔组(15天之内)和常驻高海拔地区≥1年组。采用功率自行车、心肺遥测系统、动态心电图仪、运动血压监护仪、人体成分分析仪,以及视觉反应时、体重计、纵跳板、坐位体前屈测试仪、握力计、背力计等,检测体脂百分比等形态学指标;最大摄氧量、无氧阈等心肺机能指标;核心力量、耐力、反应能力等运动素质指标。采用SPSS22.0软件对体能数据集进行主成分分析;采用SAS 9.4软件进行Logistic回归,建立高原人体体能核心要素预测评价模型。研究结果:①低海拔地区青年男性达到VO2max的用时(11.82±1.53)显着长于急进高海拔地区后青年男性达到VO2max的用时(7.62±1.47)(P<0.01),且常驻高海拔地区青年男性达到VO2max值的用时(8.47±1.87)显着长于急进高海拔受试者所用时间(7.62±1.47)(P<0.05)。根据中国人民解放军《高原士兵体能评价》标准进行分级测评,结果显示,≥1年的常驻高海拔地区受试者VO2max优秀率下降了 17.85%。提示,高原低氧能导致人体的有氧能力降低,进而人体体能能力也随之降低。②与低海拔组PBF(13.50±2.73)相比,急进高海拔地区青年男性受试者PBF(17.18±3.49)显着性升高(P<0.01),≥1年常驻高海拔地区受试者PBF(19.18±5.56)也显着升高(P<0.01)。急进高海拔地区后,受试者身体总水分、蛋白质、无机盐均显着降低(P<0.01),而体脂肪显着升高(P<0.01);基础代谢率、骨矿物质含量、身体细胞数等均显着降低(P<0.05)。③低海拔地区的下肢力量成绩(36.61±4.57)与急进高海拔地区受试者的下肢力量成绩(36.63±4.58)无显着差异;与低海拔受试者下肢力量成绩(36.61±4.57)相比,常驻高海拔地区受试者的下肢力量成绩(32.00±4.45)显着降低;与急进高海拔组的下肢力量成绩(36.63±4.58)相比常驻高海拔组的下肢力量成绩(32.00±4.45)显着性降低。核心力量、下肢力量呈相似趋势。与低海拔组硬拉次数(36.47±7.27)相比,而急进高海拔组硬拉次数(25.72±8.68)显着下降(P<0.01);常驻高海拔组硬拉次数(31.16±8.51)也显着性下降(P<0.05);与急进高海拔组硬拉次数(25.72±8.68)相比,而常驻高海拔组硬拉次数(31.16±8.51)显着上升(P<0.05)。④采用SPSS 22.0软件进行人体体能核心要素主成分分析,初步筛选出人体体能核心要素构成的主要因子。在此基础上,采用SAS 9.4软件进行Logistic回归建立人体体能核心要素分析与评价模型。结论:①低氧是青年男性有氧能力和心肺机能显着降低的关键因素。②低氧环境下青年男性身体成分发生变化。③低氧是青年男性运动素质降低的重要因素之一。④建立了高原青年男性体能核心要素分析与评价模型如下:P(Y=1)=exp(2.6687+1.4278×海拔+0.1748×胸围-0.1054×纵跳-0.0222×安静心率-0.1588×体脂肪/1+exp(2.6687+1.4278×海拔+0.1748×胸围-0.1054×纵跳-0.0222×安静心率-0.1588×体脂肪

余永松[2](2020)在《长春市散打俱乐部会员体适能分析》文中认为研究问题:我国成年人身体健康状况还是存在不同程度的下滑,而蓬勃发展的大众散打俱乐部,成为健身锻炼的一种选择,但武术散打对于体适能促进的效果有待验证。本研究调查长春市大众散打健身俱乐部会员的体适能状况,对比一般大众体适能状况的差异,以及对俱乐部之间会员体适能进行对比分析,找出各俱乐部的特点。研究对象及方法:本研究采用立意抽样的方式,抽取长春市华武堂搏击俱乐部、少年宫散打俱乐部、旭东武术三所散打俱乐部共88名散打俱乐部会员作为测试对象,通过文献资料法,了解散打俱乐部的研究现状,用实验法测试体适能的各项指标,通过数理统计法对散打俱乐部会员的体适能状况进行分析,以访谈法对三所俱乐部的经营管理人员以及教练员进行访谈,对整体状况进行了解。研究结果与结论:俱乐部会员的身高、肺活量、台阶指数、坐位体前屈、纵跳高度、闭眼单脚站立这些指标的平均数都要比2014年全国成年人的平均数高,而会员的体重、灵敏与协调、速度、选择反应时这几项指标的数据比全国成年人的平均数低;少年宫散打俱乐部会员的心肺适能、灵敏与协调这两个指标比其他两个俱乐部好,华武堂搏击俱乐部的速度、肌肉力量、爆发力、反应比其他两个俱乐部要好,旭东武术的平衡、肌肉耐力、柔韧适能比其他两个俱乐部的要好。建议:华武堂搏击俱乐部应加强对会员心肺耐力、肌肉耐力、平衡方面的训练,心肺耐力的提升,少年宫散打俱乐部应加强对会员的柔韧适能、肌肉力量、速度、灵敏与协调方面的训练,旭东武术俱乐部应加强对会员的反应、爆发力方面的训练。

刘江山[3](2019)在《“轮转冰”训练模式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以江苏省速滑队为例》文中研究表明目前,我国已经进入备战2022年北京冬奥会的关键阶段。为了解决我国冬季项目的短板,国家体育总局联合相关部门通过充分调研与思考,提出“举国发力、恶补短板”的新理念,采取跨项跨界选材的新思路,打破传统限制,拓宽选材渠道,充分利用各省市天然资源和地域优势,丰富冬季项目后备人才梯队建设,以期利用夏季项目的人才基础,通过科学选材,提高运动员的成材率来缩短冬季项目运动员的培养周期,进而恶补我国冬季运动人才储备的短板,从而实现冬季竞技体育项目跨越式发展。2015年5月,国家体育总局冬季运动管理中心明确将江苏省轮滑队作为落实“冰雪运动南展西扩”、实施“轮转冰”计划的试点。2016年6月,江苏省速滑队正式组建。自“轮转冰”计划实施以来,江苏省速滑队在国际、国内速度滑冰竞赛中取得了较为瞩目的成绩。本文以“轮转冰”训练模式的理论与实践为切入点,采用文献资料、专家访谈、问卷调查、追踪调查、数理统计、逻辑分析等研究方法,以迁移理论、项群训练理论、分期训练理论和“双子模型”训练理论为基础,通过对速度轮滑和速度滑冰项目特征分析,构建了“轮转冰”训练模式的理论框架,并通过对江苏省速滑队“轮转冰”训练模式运行进行实践分析,为今后“轮转冰”训练模式指明方向,并对其它项目跨界选材、转项训练提供可借鉴的模式参考。主要研究结论如下:——“轮转冰”训练模式是指以实现速度滑冰后备人才培养和提升速度滑冰整体竞技实力为目标,以速度轮滑运动员为主体,通过科学设计训练阶段和训练内容,最终使速度轮滑运动员转项成为在速度滑冰专项上具备较强竞技实力(较高竞技水平)的速度滑冰运动员训练过程的标准样式。从运动训练实践出发,依据理论指导,应形成“基础训练阶段:速度轮滑训练→转项发展阶段:冰轮两栖训练→专项提高阶段:速度滑冰训练”三阶段训练模式。——我国速度滑冰整体实力下滑严重,尤其长距离项目整体竞技实力依旧停滞不前。江苏省速滑队所取得的成绩,证明“轮转冰”转项训练可以有效扩大速度滑冰选材和后备人才队伍建设,可以进一步提升速度滑冰整体竞技实力。提出“轮转冰”转项训练发展方向应以速度滑冰长距离和集体出发项目为主,尤其注重集体出发项目的发展。但“轮转冰”训练理论十分滞后。——研究提出立足速度轮滑运动,依据速度轮滑和速度滑冰项目特征,以培养速度滑冰后备人才为目标,指导由速度轮滑转项进入速度滑冰训练过程的“轮转冰”训练模式运行指导思想;提出从运动员年龄、运动成绩以及对速度滑冰技术理解和适应程度这3个方面来判断“轮转冰”的转项训练时机。——通过德尔菲法构建了包括3个一级指标(人力资源因素、训练竞赛因素以及综合保障因素)、9个二级指标(教练员因素、运动员因素、管理人员因素、运动员训练环境、训练科学化程度、竞赛改革、管理保障、科研保障和医疗保障)以及41个三级指标的“轮转冰”训练模式影响因素指标体系。——以“轮转冰”训练理论研究内容为基础,构建了以“轮转冰”训练模式内涵、原则、转项时机判断、训练内容和影响因素5个部分为主要内容的“轮转冰”训练理论框架。——“轮转冰”训练模式,基础训练阶段,采用年度单周期训练安排,以速度轮滑训练为主,提升运动员速度轮滑竞技实力和水平;转项发展阶段,按照年度双周期训练模式,重点提升运动员速度轮滑竞技实力,进入速度滑冰训练周期,以适应、调整速度滑冰技术和比赛节奏为主,通过转换频率增加来提升运动员对技术的适应和应变能力,最佳竞技状态出现在速度轮滑主要竞赛期。专项提高阶段,同样按照年度双周期训练模式,以速度滑冰训练和竞赛为主,重点是提升速度滑冰竞技能力和运动成绩,最佳竞技状态出现在速度滑冰主要竞赛期。尤其对于技术训练方面逐步探索出相对科学的训练理念,即速度滑冰和速度轮滑之间的技术差异其实就是在与器材的磨合上,并不是局限于两者技术本身,随着转换的频繁,会形成适合自己的“个性化”滑行风格。——通过案例分析更加明确了,“轮转冰”转项训练成功,以专攻中长距离项目的速度轮滑运动员为主,转项速度滑冰后专攻集体出发和长距离项目,竞技能力优势主要体现在体能和战术两个方面。“轮转冰”训练应尊重速度轮滑原有技术,依据运动员对速度滑冰器材和场地磨合、适应程度,以适应速度滑冰专项技术为核心,改进为辅助,打造具有运动员个性化的滑行技术风格的技术训练理念。与传统速度滑冰训练相比,“轮转冰”训练的成材率相对更高。同时也验证了“轮转冰”训练模式的合理性、科学性。

邹芮[4](2019)在《核心力量训练对女子篮球运动员身体素质的影响》文中指出研究目的:本研究以西安体育学院女子篮球队运动员为研究对象,通过测试为期12周的核心力量训练前后身体素质、有氧能力、无氧能力、肌肉力量等指标的变化,探讨核心力量训练对其身体素质的影响及其可能的机理,为指导运动训练等提供理论参考。研究方法:1.有氧能力测试:利用功率自行车递增负荷运动模型,采用一口气接一口气测试方法进行测试。受试者佩戴呼吸面罩和心率表静坐于功率自行车上,测定安静状态下的气体代谢指标,然后在功率自行车上完成递增负荷运动。起始负荷60W,保持转速为60r/min,每级负荷持续3min,之后每增加30W进入下一级负荷,直至运动员经过努力后不能维持预定转速为止。测试结果由气体代谢分析系统自动分析处理后总结为测试报告。2.无氧能力测试:按照Wingate无氧功测试要求和程序进行测试,负荷设定为0.075kg*体重。3.等速肌肉力量测试:实验前令受试者进行准备活动;实验测试严格按照ISOMED2000等速测试仪操作手册规定的方法进行。腰背、膝关节、髋关节和踝关节向心力量测试速度均为快速(角速度180°/s)。每个部位测试完成后,记录相关数据。4.身体素质测试:S形运球、50米、3200米、17次折返跑、T字形测试。实验结果:1.12周核心力量训练后,实验组通气阈强度运动时VO2、VCO2、VO2/HR、VE、RR显着大于训练前(P<0.05),TV、VEO2略大于训练前(P>0.05),生理死区/潮气量显着小于训练前(P<0.01),VEO2、呼气末PCO2和呼气末PO2略小于训练前(P>0.05);实验组VO2显着大于对照组(P<0.05),VEO2、生理死区/潮气量显着小于对照组(P<0.05)。2.12周核心力量训练后,实验组最大摄氧量临界强度运动时VO2、VCO2、VO2/HR、VE、RR、TV显着大于训练前(P<0.05,0.01),RR、VEO2略大于训练前(P>0.05),生理死区/潮气量显着小于训练前(P<0.01),呼气末PCO2和呼气末PO2略小于训练前(P>0.05);实验组VO2、VCO2、VO2/HR、TV显着大于对照组(P<0.05),VE、RR略大于对照组(P>0.05),生理死区/潮气量显着小于对照组(P<0.05)。3.12周核心力量训练后,实验组10s无氧功最大功率、平均功率以及最高踩踏速度均显着大于训练前(P<0.05,0.01);实验组最大功率和最高踩踏速度略大于对照组(P>0.05),平均功率显着大于对照组(P<0.05),HLamax显着小于对照组(P<0.05)。4.12周核心力量训练后,实验组60s无氧功最大功率、平均功率、最高踩踏速度和HLamax均显着大于训练前(P<0.05,0.01),对照组最大功率、平均功率、最高踩踏速度显着大于训练前(P<0.05);实验组最大功率显着大于对照组(P<0.05),平均功率和最高踩踏速度略大于对照组(P>0.05)。5.12周核心力量训练后,实验组屈总功、屈峰力矩略大于对照组(P>0.05),伸总功、和伸峰力矩显着大于训练前(P<0.05,0.01),左踝关节肌肉屈总功、伸总功、屈峰力矩、伸峰力矩以及右踝关节伸总功和伸峰力矩显着大于对照组(P>0.05,0.01),但右踝关节肌肉屈总功和屈峰力矩略大于对照组(P>0.05),左、右膝关节肌肉屈总功、伸总功、屈峰力矩、伸峰力矩均显着大于对照组(P<0.05,0.01),右髋关节肌肉屈总功、伸总功、屈峰力矩、伸峰力矩及左髋关节肌肉伸总功、伸峰力矩显着大于对照组(P<0.01),但实验组左髋关节肌肉屈总功和屈峰力矩则略大于对照组(P>0.05)。6.12周核心力量训练后,实验组身体素质诸指标优于对照组,且提高幅度亦大于对照组,但两组间无显着性差异(P>0.05)。主要结论:1核心力量训练可通过提高心脏功能和通气效率提高篮球运动员的有氧能力;2核心力量训练可通过提高磷酸原系统平均供能速率和糖酵解系统最大供能速率有效提高篮球运动员的无氧能力;3核心力量训练可有效提高篮球运动员腰背及下肢诸关节肌肉的快速力量;4核心力量训练可在一定程度上提高篮球运动员的速度素质、耐力素质和灵敏素质。

黄转转[5](2019)在《西安体育学院定向运动队备战2018年全国学生定向锦标赛赛前训练效果的评价》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通过观察西安体育学院定向队队员在赛前训练期间队员的有氧能力、无氧能力指标和专项成绩的变化,旨在分析运动员赛前训练计划的科学性、合理性,评价训练是否达到预期的效果,为教练制定训练计划、实施科学化训练提供参考依据。方法:以西安体育学院定向代表队16名(8男8女)队员为受试对象,观察在赛前训练前、后队员的有氧能力、无氧能力指标和专项成绩的变化;有氧能力用COSMED心肺功能测试仪测试,无氧能力用无氧功率自行车进行测试,血乳酸用血乳酸仪测试。所得数据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处理,以(?)±S表示,组内前后比较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以P<0.05作为差异显着性水平。结果:(1)经过2个月赛前训练,女子定向越野队员VO2max、Hrmax、VEmax、AT-HR、AT-RR较训练前显着增加(P<0.05),V02max-MET有升高趋势(P>0.05),AT-V02、AT-VE、AT-MET、达到AT时间较训练前有极其显着增加(P<0.001),AT-氧脉搏、AT-%V02max有非常显着的增加(P<0.01)。并且女子队员在递增负荷运动后恢复期15分钟血乳酸值较训练前有极其显着性下降(P<0.001)。男子定向越野队员VO2max、Hrmax、VEmax、V02max-MET较训练前显着增加(P<0.05),AT-HR、AT-RR,AT-V02、AT-VE、AT-MET、AT-氧脉搏、AT-%VO2max、达到AT时间较训练前无明显变化(P>0.05)。男子队员在递增负荷运动后恢复期15分钟血乳酸值较训练前有非常显着性下降(P<0.01),其它恢复期没有显着性差异。(2)经过2个月赛前训练,10秒无氧功与60秒无氧功测试结果中显示男子、女子定向越野队员的最大功率、平均功率较训练前都有显着增加(P<0.05),女子定向越野队员5秒功率占最大功率%、10秒功率占最大功率%有升高趋势,升高趋势变化不显着(P>0.05),男子定向越野队员5秒功率占最大功率%有升高,但无显着性差异(P>0.05),10秒功率占最大功率%较训练前有下降,但无显着性差异(P>0.05);女子定向越野队员在10秒最大负荷运动后恢复期2分钟血乳酸值与恢复期4分钟时血乳酸值较训练前显着下降(P<0.05)、恢复期6分钟血乳酸值较训练前有非常显着下降(P<0.01),男子定向越野队员在10秒最大负荷运动后恢复期2分钟血乳酸值较训练前无明显变化,恢复期4分钟时血乳酸值较训练前有显着下降(P<0.05),恢复期6分钟血乳酸值较训练前有显着升高(P<0.05);女子定向越野队员60秒最大负荷运动后,恢复期7分钟血乳酸值较训练前有显着降低(P<0.05),恢复期9分钟时血乳酸值较训练前有非常显着下降(P<0.01),恢复期11分钟血乳酸值较训练前有极其显着下降(P<0.001);男子定向越野队员60秒最大负荷运动后,恢复期7分钟血乳酸值较训练前无显着差异性变化(P>0.05),恢复期9分钟时血乳酸值较训练前有非常显着增加(P<0.01),恢复期11分钟血乳酸值较训练前有非常显着增加(P<0.01)。(3)经过2个月赛前训练,男子、女子定向越野队员无论在校园还是公园的识图用时方面每一分段点位距离用时均有缩短,较训练前总用时有极其显着的降低。(4)经过2个月赛前训练,男子、女子定向越野队员专项速度(100米)成绩与专项耐力(5000米)成绩较训练前均有显着的提升。结论:(1)本次赛前训练计划安排基本合理,达到了训练目标;(2)通过8周赛前训练,西安体育学院定向队队员最大有氧能力以及最大有氧运动能力较训练前有所提高,男子队员提升效果好于女子队员;(3)通过8周赛前训练,西安体育学院定向队队员无氧工作能力以及血乳酸的消除能力较训练前有所提高,男子队员血乳酸恢复能力低于女子队员;(4)通过8周赛前训练,西安体育学院定向队队员识图能力以及专项耐力与专项速度较训练前有所提升;(5)西安体育学院定向队队员最大有氧运动能力以及乳酸耐受能力还有进一步提高。

张秀丽,高谊[6](2018)在《普通高校大学生肺功能调查与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了解普通高校大学生肺功能状况及相关因素对其产生的影响,为试验研究体育课对大学生肺功能的影响提供翔实准确的数据支撑。使用日本捷斯特肺通气功能检测仪对435名大学生的肺功能状况进行了调查,运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比较不同性别、年龄学生群体的肺功能状况,并用多元回归分析法建立多元线性回归方程式,探讨身高和体重对肺功能的影响程度。结果表明:男生多数肺功能指标优于女生,具有非常显着性差异;随年龄增长男、女生大多数肺通气功能指标呈下降趋势,但差异并不显着;男、女生的肺活量、用力肺活量、1s用力呼气量与身高和体重均呈正相关,体重对男生1s用力呼气量有影响,身高对女生肺功能有持续影响,说明身高和体重对于大学生肺功能的影响具有参考意义。

杨恩海[7](2018)在《陕西省男子赛艇运动员冬训期心率变异性与气体代谢变化的实验研究 ——以备战第十三届全运会为例》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本研究通过对陕西省优秀男子赛艇运动员冬训前后在递增负荷运动过程中气体代谢机能的变化,以及运动前、后心率变异性的实验研究,旨在探讨赛艇运动员气体代谢和心率变异性的特点,为评价运动效果、提高运动训练的科学化程度等提供理论参考依据。方法:本文以陕西省10名男子优秀运动员为受试对象,观察冬训前、后递增负荷过程中气体代谢与心率变异性指标的变化,所有结果以(?)±SD表示,冬训前后比较采用Piared Samplet T Test检验,相关性用Pearson相关分析,并以P<0.05作为差异显着性水平。结果:(1)安静状态下,赛艇运动员冬训后RR、VCO2、VEO2、PetCO2略大于冬训前(P>0.05),RQ、PetO2、VD/TV略小于冬训前(P>0.05),TV、VE、VO2、VO2/kg、VO2/HR大于冬训前,且有显着性差异(P<0.05,0.01);(2)赛艇运动员无氧阈负荷运动时,冬训后TV、VO2、VCO2、VO2/kg略大于冬训前(P>0.05),VE、PetO2略小于冬训前(P>0.05),VEO2、PetCO2、VO2/HR显着大于冬训前(P<0.05),VEO2、VD/TV显着小于冬训前(P<0.05,0.01);(3)最大摄氧量临界负荷强度运动时,冬训后VE、VO2、VCO2、RQ、VEO2、VO2/kg略大于冬训前(P>0.05),TV、PetCO2、VO2/HR显着大于冬训前(P<0.05,0.01),PetO2略小于冬训前(P>0.05),RR、VD/TV显着小于冬训前(P<0.05,0.01)。(4)冬训后运动员RRN、RRP、SD1、HF略大于冬训前(P>0.05),RRM、RRM/RRN、RMSSD、p NN50、T.S、LF、LF/HF显着大于冬训前(P<0.05,0.01),HR略小于冬训前(P>0.05)。结论:(1)冬训后赛艇运动员气体代谢较冬训前出现机能节省化变化特征,肺换气效率提高;(2)冬训后赛艇运动员最大有氧能力和最大有氧运动能力有所提高;(3)冬训可改善心率变异性,提高心迷走神经和心交感神经的张力,尤以提高心交感神经张力更为明显;(4)冬训引起运动员有氧能力提高与其心律变异性的提高有关。

刘昕[8](2018)在《短跑运动员有氧与无氧疲劳评估及恢复研究 ——以高校高水平男子短跑运动员为例》文中研究表明研究目的:应用表面肌电和心肺功能分析仪对高校高水平男子短跑运动员的有氧疲劳和无氧疲劳进行评估,同时分析疲劳后恢复情况,探讨短跑运动员有氧疲劳、无氧疲劳以及疲劳后恢复的生理变化特征,为短跑运动员的训练提供理论基础。研究方法:以大连理工大学12名校短跑队男运动员为受试者,对他们进行自行车递增负荷测试(自行车VO2max测试)、自行车30s Wingate无氧运动能力测试以及跑台递增负荷测试(跑台VO2max测试),全程实时记录每位运动员右侧下肢8块主要肌肉的表面肌电信号,同步记录受试者运动过程中及运动后3分钟的气体代谢变化情况。研究结果:(1)自行车VO2max测试是有氧疲劳评估,30s Wingate测试是无氧疲劳评估,30s Wingate测试中潮气量、绝对摄氧量、相对摄氧量、二氧化碳呼出量显着低于自行车VO2max测试,呼吸频率显着高于自行车VO2max测试,并且30s Wingate测试中的这些指标值占VO2max测试指标最大值的比例为79%-94%。(2)在30s Wingate测试中,最大功率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变化趋势,即在运动10秒达到最大值;而摄氧量则显示出与之相反的变化趋势,即在整个测试中逐渐升高,在最后25-30秒达到最大值。(3)30s Wingate测试中8块肌肉的MPF值呈先上升后下降趋势,自行车VO2max测试的最后疲劳阶段8块肌肉的MPF值呈缓慢下降趋势,30s Wingate测试过程中MPF值始终高于自行车VO2max测试的最后疲劳阶段。(4)在自行车和跑台VO2max测试中,8块肌肉的MPF值,在通气无氧阈(VT)前呈缓慢上升或平稳趋势,在VT后则成缓慢上升趋势,在VT时部分肌肉的MPF值出现明显的拐点。(5)受试者测试结束恢复3分钟后,30s Wingate测试潮气量、每分通气量、CO2呼出量、呼吸交换率、氧通气量显着高于自行车VO2max测试;受试者在3分钟恢复期间,大约35秒之后30s Wingate测试的摄氧量始终高于自行车VO2max测试,心率变化没有明显的差异。研究结论:(1)短跑运动员在短时高强度运动中的气体代谢等心肺反应接近最大摄氧量测试指标。(2)短跑运动员在短时高强度运动中肌肉疲劳度特点为在无氧运动中大幅度下降,而在有氧递增负荷运动中肌肉疲劳度呈缓慢下降趋势。(3)短跑运动员在有氧代谢向无氧代谢过渡时,可能肌肉中的快肌纤维逐步参与运动。(4)短跑运动员有氧疲劳后的恢复比无氧疲劳后的恢复要快,在运动训练过程中注意间歇恢复时间,避免过度疲劳或损伤。

李爽[9](2017)在《陕西省优秀女子赛艇运动员冬训期有氧、无氧训练效果的实验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本研究通过对陕西省女子赛艇运动员冬训前后气体代谢、无氧能力的比较研究,旨在从生理学角度探讨冬训对运动员有氧能力和无氧能力的影响及其可能的原因,为帮助教练员进一步完善运动训练计划、提高训练水平等提供理论参考。为使我省赛艇队在第十三届全运会上取得更好的成绩作出应有的贡献。方法:跑步热身,测功仪准备活动5mi,心率140-150b/mi,休息3min后进行递增负荷测试。以120w-150w-180w-210w-240w-270w负荷运动,每级负荷持续两分钟,根据个人能力,在最后一级拉完然后全力冲刺直至力竭。赛艇测功仪是主试者不可控的,要求教练员在旁边监督、鼓励。采用一口气接一 口气法(Breath by breath)测试。运动员完成准备活动后,少时休息,配带呼吸面罩、Polar表和Metamax 3B心肺功能测试仪装置,并连接好通路。此过程中气体分析仪自动连续测定气体代谢指标,Polar表测试心率,其结果均被Metamax 3B记录并传送给电脑自动保存。记录指标主要有最大摄氧量、相对最大摄氧量、最大摄氧量平台、最大二氧化碳呼出量、呼吸频率、氧脉搏、最大呼吸商、最大通气量、无氧阈、最大心率、最大运动时间。在运动后即刻、3 min、5min、15 min取20ul指血测试乳酸。采用concePt2划船测功仪进行60秒持续最大能力的测试,最大能力运动完后测试运动后7、9、11、13min血乳酸。结果:(1)安静时,冬训后 TV、RR、VE、Petc02、V02、VC02、MET、VE/V02、呼吸效率、VD/TV、VO2/HR 均高于冬训前(P>0.05),PetO2、RQ 小于冬训前(P>0.05)。(2)第一级负荷运动时,冬训后TV、RR和VE均小于冬训前(P>0.05),VE、TV、RR增加幅度显着小于冬训前(P<0.01),冬训前后运动员VE02和VD/TV较安静时均显着减小(P<0.05,0.01),冬训前V02/HR增加幅度显着大于冬训后(P<0.01)。(3)随着运动负荷的增加,冬训后运动员于每一级负荷运动时PetcO2均显着大于冬训前(P<0.05,0.01),冬训后运动员于每一级负荷运动时其VE/VC2始终小于冬训前(P>0.05),冬训后运动员于每一级负荷运动时V02/HR均大于冬训前(P>0.05)(4)冬训后运动员 TV、RR、VE、PetCO2、VO2、VCO2、RQ、MET、VO2/HR、VE/VO2 绝对值均大于冬训前,其中,冬训后运动员PetCO2、VCO2显着大于冬训前(P<0.05,0.01);运动员PetO2、呼吸效率绝对值略小于冬训前(P>0.05),VD/TV显着小于冬训前(P<0.01)。(4)通气阈负荷强度运动时,冬训后运动员RR、VE、VO2、VC02、METS、VE/VO2、呼吸效率、VO2/HR均大于冬训前(P>0.05),PetCO2显着大于冬训前(P<0.01),TV、PetO2略小于冬训前(P>0.05),VD/TV显着小于冬训前(P<0.05)。冬训前运动员摄氧量与VECO2、PetO2呈低度负相关,与VD/TV、VEO2呈中度负相关;摄氧量与PetCO2呈低度正相关,与VO2/HR、VE呈中度正相关。冬训后运动员摄氧量与PetO2呈低度负相关,与VECO2、VD/TV、VEO2呈中度负相关;摄氧量与PetCO2呈低度正相关,与VO2/HR、VE呈中度正相关。(5)最大摄氧量临界强度运动时,冬训后运动员TV、RR、VE、VO2、RQ、VE/VO2呼吸效率、VO2/HR等指标略大于冬训前(P>0.05),PetCO2、VCO2显着大于冬训前(P<0.01);PetO2略小于冬训前(P>0.05),VD/TV显着小于冬训前(P<0.01)。冬训前运动员摄氧量与VD/TV、VEO2、VECO2和PetC2呈中度负相关,与VO2/HR、VE、PetCO2呈中度正相关;冬训前运动员摄氧量与VD/TV、VEO2、VECO2和PetO2呈中度负相关,与VE、PetCO2呈中度正相关,与VO2/HR呈高度正相关。(6)冬训后运动员60S最大功率、平均功率、测功仪成绩和浆频较冬训前均有所提高,但无显着性差异(P>0.05);冬训后运动员60S无氧功测试后7min、9min、11min、13min血乳酸值均小于冬训前(P>0.05)。结论:(1)冬训后,我省女子赛艇运动员最大有氧能力以及最大有氧运动能力较冬训前有所提高;(2)冬训后,我省女子赛艇运动员无氧工作能力以及乳酸的消除能力较冬训前有所提高;(3)冬训后,我省女子赛艇运动员肺通气,肺换气能力以及心脏射血能力较冬训前有所提高;(4)我省女子赛艇运动员最大有氧运动能力以及对乳酸耐受能力还有待进一步提高。建议:(1)应进一步加强对我省赛艇运动员骨骼肌耗氧能力训练;(2)应进一步加强对我省赛艇运动员磷酸原供能能力训练;(3)应进一步加强对我省赛艇运动员乳酸耐受性的训练。

何进伟,葛淼[10](2014)在《基于人工神经网络的中国青春期女性肺活量参考值与地理因素的关系》文中指出目的:为制定中国青春期女性怖活量参考值的统一标准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搜集了中国用怖量计法测定76个单位的211780例健康青春期女性怖活量参考值。运用相关分析的方法研究了其与海拔高度(X1),年日照时数(X2),年平均相对湿度(X3),年平均气温(X4),年降水量(X5),气温年较差(X6),年平均风速(X7)的关系。结果:发现青春期女性怖活量参考值与地理因素之间有很显着的相关关系。运用BP神经网络模拟分析其与地理环境的海拔高度、年日照时数、年平均相对湿度、年平均气温、年降水量、气温年较差和年平均风速等要素间的非线性、复杂性关系特征,通过5层神经网络,经过100次至3000次自学习建立模拟规则后,用此规则很好地模拟青春期女性怖活量参考值与地理环境的关系,并用Arcgis软件中的空间差值内插出中国青春期女性怖活量参考值的空间趋势分布图。结论:知道中国某地的地理要素,就可用此模型估算该地区青春期女性怖活量参考值,同时也可用空间趋势图直观的得到中国任何地方的怖活量参考值。

二、冬训后沈阳地区运动员与健康大学生肺通气功能的实验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冬训后沈阳地区运动员与健康大学生肺通气功能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不同海拔青年男性体能核心要素变化分析及综合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
    1.3 文献综述
        1.3.1 高原低氧环境对人体的影响
        1.3.2 人体体能概述
        1.3.3 人体的有氧代谢与无氧代谢
        1.3.4 高原低氧环境下人体体成分变化
2 研究方法
    2.1 实验设计
    2.2 研究对象与实验分组
    2.3 检测指标的筛选
    2.4 现场实验法
        2.4.1 实验仪器
        2.4.2 检测方法与实验流程
    2.5 数据统计法
3 实验结果
    3.1 不同海拔青年男性有氧能力变化
        3.1.1 最大摄氧量
        3.1.2 通气阈
    3.2 不同海拔青年男性心肺机能变化
        3.2.1 安静心率
        3.2.2 心率变异性
        3.2.3 呼吸频率
        3.2.4 代谢当量
    3.3 不同海拔青年男性身体形态要素变化
        3.3.1 体脂率
        3.3.2 身体质量指数
        3.3.3 基础代谢率
        3.3.4 身体成分
        3.3.5 肌肉脂肪
        3.3.6 营养物质
    3.4 不同海拔青年男性运动素质变化
        3.4.1 力量素质
        3.4.2 耐力素质(肌肉耐力)
        3.4.3 反应能力
        3.4.4 柔韧素质
    3.5 高原低氧环境下青年男性体能核心要素主成分分析
        3.5.1 机体身体形态核心要素主成分分析
        3.5.2 机体运动素质核心要素主成分分析
        3.5.3 机体心肺机能核心要素主成分分析
        3.5.4 人体体能核心要素主成分分析
    3.6 构建高原人体体能核心要素分析与评价模型
4 分析与讨论
    4.1 高原低氧环境下青年男性有氧能力变化分析
        4.1.1 最大摄氧量
        4.1.2 通气阈
    4.2 高原低氧环境下青年男性心肺机能变化分析
        4.2.1 安静心率
        4.2.2 心率变异性
        4.2.3 呼吸频率
        4.2.4 代谢当量
    4.3 高原低氧环境下青年男性身体成分变化分析
        4.3.1 体脂率
        4.3.2 身体质量指数
        4.3.3 基础代谢率
        4.3.4 身体其它成分分析
    4.4 高原低氧环境下青年男性运动素质变化分析
        4.4.1 力量素质分析
        4.4.2 耐力素质(肌肉耐力)分析
        4.4.3 反应能力分析
        4.4.4 柔韧素质分析
5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缩略词索引(Abbreviated Index)
实验结果原始数据表
致谢
研究生个人简历

(2)长春市散打俱乐部会员体适能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选题依据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2 文献综述
    2.1 体适能的相关研究
        2.1.1 体适能的概念
        2.1.2 体适能测量方法的研究现状
        2.1.3 成年人体质相关研究
    2.2 武术散打的相关研究
        2.2.1 武术散打发展现状研究
        2.2.2 散打俱乐部的研究现状
        2.2.3 武术与体适能相关研究
3 研究对象和方法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方法
        3.2.1 文献资料法
        3.2.2 实验法
        3.2.3 数理统计法
        3.2.4 访谈法
        3.2.5 比较分析法
    3.3 研究限制
4 研究结果与讨论
    4.1 散打俱乐部会员心肺耐力结果与讨论
        4.1.1 散打俱乐部会员肺活量检测结果评价
        4.1.2 散打俱乐部会员台阶试验指数检测结果评价
    4.2 散打俱乐部会员肌肉适能的结果与评价
        4.2.1 散打俱乐部会员肌肉力量结果与讨论
        4.2.2 散打俱乐部会员肌肉耐力结果与讨论
    4.3 散打俱乐部会员柔韧适能结果与讨论
    4.4 散打俱乐部会员身体成分适能结果与讨论
    4.5 散打俱乐部会员速度适能结果与讨论
    4.6 散打俱乐部会员爆发力适能结果与讨论
    4.7 散打俱乐部会员协调与灵敏适能结果与讨论
    4.8 散打俱乐部会员平衡适能结果与讨论
    4.9 散打俱乐部会员反应适能结果与讨论
    4.10 散打俱乐部会员的体适能数据与2014年全国的国民体质监测数据比较分析
5 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5.2 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一 俱乐部管理者以及教练访谈提纲
附录二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3)“轮转冰”训练模式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以江苏省速滑队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研究缘起
        1.1.2 选题依据
    1.2 文献综述
        1.2.1 速度滑冰研究综述
        1.2.2 速度轮滑研究综述
        1.2.3 运动技能迁移与跨项训练研究
        1.2.4 国外速度滑冰研究现状
        1.2.5 文献综述小结
    1.3 研究目的和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2 研究整体设计与理论基础
    2.1 主要研究内容
    2.2 研究重点、难点和创新点
        2.2.1 研究重点和难点
        2.2.2 研究创新点
    2.3 研究对象与方法
        2.3.1 研究对象
        2.3.2 研究方法
    2.4 相关概念和理论基础
        2.4.1 相关概念
        2.4.2 理论基础
    2.5 研究技术路线
3 我国速度滑冰竞技实力与“轮转冰”发展现状分析
    3.1 我国速度滑冰竞技实力现状分析
        3.1.1 平昌冬奥会速度滑冰项目奖牌分布特征
        3.1.2 平昌冬奥会我国速度滑冰竞赛成绩分析
        3.1.3 近三届冬奥会我国速度滑冰整体竞技实力分析
    3.2 江苏省速滑队竞技实力现状分析
        3.2.1 江苏省速滑队发展历程
        3.2.2 江苏省速滑队的队伍构成与管理现状
        3.2.3 江苏省速滑队在轮、冰两个项目上取得的成绩
    3.3 对“轮转冰”训练的启示
        3.3.1 江苏省速滑队的突破,证实了“轮转冰”提升速度滑冰整体竞技实力的可行性
        3.3.2 转项训练成功案例不断涌现,指引转项训练方向逐渐明确
        3.3.3 转项训练模式正在形成,实践活动逐步走向深入
        3.3.4 “轮转冰”训练队伍持续扩大,后备人才培养增添新内涵
    3.4 当前“轮转冰”训练亟需解决的问题
        3.4.1 转项训练理念需要不断更新
        3.4.2 训练理论极度缺失,训练模式需要进一步优化
    3.5 本章小结
4 “轮转冰”训练模式的理论构建
    4.1 速度轮滑与速度滑冰的项目特征分析
        4.1.1 竞赛规则和竞赛特征
        4.1.2 竞技能力特征
        4.1.3 训练特征
        4.1.4 制胜因素
    4.2 “轮转冰”训练模式的基本理论分析
        4.2.1 “轮转冰”训练模式的内涵解析
        4.2.2 “轮转冰”训练模式构建的基本原则
        4.2.3 “轮转冰”转项训练时机的选择与把握
    4.3 “轮转冰”训练模式的影响因素
        4.3.1 影响因素指标初选
        4.3.2 第一轮专家咨询结果
        4.3.3 第二轮专家咨询结果
    4.4 “轮转冰”训练模式的理论框架
        4.4.1 “轮转冰”训练理论研究的基本内容
        4.4.2 “轮转冰”训练模式理论框架构建
    4.5 本章小结
5 “轮转冰”训练模式的运行分析
    5.1 “轮转冰”各阶段的主要任务
        5.1.1 基础训练阶段:主要任务
        5.1.2 转项发展阶段:主要任务
        5.1.3 专项提高阶段:主要任务
    5.2 “轮转冰”各阶段多年训练计划的安排思路
        5.2.1 基础训练阶段:多年训练计划的安排思路
        5.2.2 转项发展阶段:多年训练计划的安排思路
        5.2.3 专项提高阶段:多年训练计划的安排思路
    5.3 “轮转冰”各阶段年度训练周期划分、主要任务与负荷特征
        5.3.1 基础训练阶段:年度训练周期划分、主要任务与负荷特征
        5.3.2 转项发展阶段:年度训练周期划分、主要任务与负荷特征
        5.3.3 专项提高阶段:年度训练周期划分、主要任务与负荷结构
    5.4 “轮转冰”各阶段训练内容和方法手段的设计
        5.4.1 各阶段训练内容
        5.4.2 各阶段训练方法和手段
    5.5 本章小结
6 “轮转冰”训练模式的案例分析
    6.1 郭丹个案访谈
        6.1.1 郭丹成长履历
        6.1.2 速度轮滑转项发展速度滑冰的优势
        6.1.3 “轮转冰”训练的主攻方向
        6.1.4 “轮转冰”运动员技术的提升
        6.1.5 对“轮转冰”训练模式的建议
    6.2 李思杉2016-2017 年度训练安排分析
        6.2.1 基本情况与多年训练阶段划分
        6.2.2 年度训练周期安排
        6.2.3 年度大周期训练内容结构特征
        6.2.4 年度训练负荷结构特征
        6.2.5 年度训练不同周期体能和技术训练安排特征
        6.2.6 不同内容训练方案示例
    6.3 本章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作者简历及学习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4)核心力量训练对女子篮球运动员身体素质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2 文献综述
    2.1 核心力量
        2.1.1 核心力量的概述
        2.1.2 核心力量训练的作用及其在篮球运动中的应用
    2.2 篮球运动员身体素质训练的研究现状
    2.3 等速肌力测试的相关研究
    2.4 有氧能力的研究现状
        2.4.1 最大摄氧量
        2.4.2 无氧阈
    2.5 无氧能力的研究现状
3 研究对象与方法
    3.1 文献资料法
    3.2 专家访谈法
    3.3 实验法
    3.4 统计分析
4.实验结果
    4.1 两组受试者通气阈强度运动时气体代谢变化特征
    4.2 两组受试者最大摄氧量临界强度运动时气体代谢变化特征
    4.3 递增负荷运动前后血乳酸变化特征
    4.4 通气阈强度运动时摄氧量与各气体代谢指标相关性
    4.5 最大摄氧量临界强度运动时摄氧量与各气体代谢指标相关性
    4.6 两组受试者10s无氧功变化特征
    4.7 两组受试者60s无氧功变化特征
    4.8 两组受试者等速肌力测试变化特征
    4.9 两组受试者身体素质变化特征
5 分析与讨论
    5.1 两组受试者气体代谢变化特征化分析与讨论
    5.2 两组受试者无氧能力变化特征分析与讨论
    5.3 两组受试者肌肉力量变化特征分析与讨论
    5.4 两组受试者身体素质变化特征分析与讨论
6.结论与建议
    6.1 结论
    6.2 建议
致谢
参考文献
附件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5)西安体育学院定向运动队备战2018年全国学生定向锦标赛赛前训练效果的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前言
2.文献综述
    2.1 相关概念研究
    2.2 定向运动项目的特征
    2.3 定向运动专项素质的能力研究
    2.4 定向运动员能量供应特点研究
    2.5 定向运动员的体能特征的研究
    2.6 定向运动体能训练方法的研究
    2.7 影响定向比赛成绩的因素研究
    2.8 定向运动赛前训练计划的研究
    2.9 有氧能力、无氧能力测试指标的评价标准
3.研究对象与方法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方法
        3.2.1 文献资料法
        3.2.2 专家访谈法
        3.2.3 实验法
        3.2.4 数理统计法
4.研究结果
    4.1 赛前训练前后定向越野队员有氧能力的变化
    4.2 赛前训练前后定向越野队员无氧能力的变化
    4.3 赛前训练前后定向越野队员识图能力的变化
    4.4 赛前训练前后定向越野队员专项素质的变化
5.讨论与分析
    5.1 赛前训练前后定向队员有氧能力变化特征的分析与讨论
    5.2 赛前训练前后定向队员无氧能力变化特征的分析与讨论
    5.3 赛前训练前后定向队员识图能力变化特征的分析与讨论
    5.4 赛前训练前后定向队员专项素质变化特征的分析与讨论
    5.5 重点队员参加比赛成绩与测试指标相结合的分析与讨论
6.结论与建议
    6.1 结论
    6.2 建议
致谢
参考文献
附件1
附件2
附件3

(6)普通高校大学生肺功能调查与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对象和方法
    1.1 检测对象
    1.2 检测仪器
    1.3 测试指标
    1.4 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2.1 不同性别大学生肺功能比较
    2.2 不同年龄大学生肺功能比较
    2.3 身高和体重对肺功能的影响
3 讨论

(7)陕西省男子赛艇运动员冬训期心率变异性与气体代谢变化的实验研究 ——以备战第十三届全运会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2. 文献综述
    2.1 气体代谢的研究现状
        2.1.1 气体代谢的概述
        2.1.2 影响气体代谢的因素[4-6]
        2.1.3 运动与气体代谢的关系
    2.2 心率变异性研究现状
        2.2.1 心率变异性概述
        2.2.2 心率变异指标及意义
    2.3 影响心率变异性的主要因素
        2.3.1 呼吸对心率变异性的影响
        2.3.2 精神因素对心率变异性的影响
    2.4 运动对心率变异性的影响
    2.5 赛艇运动员研究现状
3. 研究方法
    3.1 文献资料法
    3.2 专家咨询法
    3.3 实验法
        3.3.1 研究对象
        3.3.2 研究方法
        3.3.3 测试仪器设备
    3.4 数理统计法
4. 实验结果
    4.1 冬训前、后运动员安静状态下气体代谢特征
    4.2 冬训前、后运动员无氧阈状态下气体代谢指标特征变化特征
    4.3 冬训前、后运动员最大摄氧量状态下气体代谢指标变化特征
    4.4 冬训前、后运动员心率变异性指标变化特征
    4.5 通气阈摄氧量、最大摄氧量与相应负荷运动时气体代谢指标相关性
    4.6 通气阈摄氧量、最大摄氧量与安静时心率变异性指标间相关性
    4.7 冬训前后赛艇运动员专项成绩
5. 分析与讨论
    5.1 冬训前、后运动员安静状态下气体代谢特征的分析与讨论
    5.2 通气阈强度运动时气体代谢指标变化特征的分析与讨论
    5.3 最大摄氧量临界强度运动时气体代谢指标变化特征的分析与讨论
    5.4 冬训前、后运动员心率变异性指标变化特征的分析与讨论
    5.5 冬训前、后运动员心率变异性与摄氧量相关性分析
    5.6 冬训前后运动员专项成绩的变化分析
6. 结论与建议
    6.1 结论
    6.2 建议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8)短跑运动员有氧与无氧疲劳评估及恢复研究 ——以高校高水平男子短跑运动员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1 文献综述
    1.1 运动性疲劳
    1.2 无氧疲劳研究进展
    1.3 有氧疲劳研究进展
    1.4 疲劳恢复
    1.5 表面肌电信号(sEMG)
    1.6 气体代谢综述
        1.6.1 气体代谢研究进展
        1.6.2 最大摄氧量(VO_(2max))
        1.6.3 通气无氧阈(VT)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文献资料法
    2.2 实验法
        2.2.1 实验对象
        2.2.2 主要实验仪器
        2.2.3 实验步骤
    2.3 数理统计法
3 研究结果
    3.1 自行车VO_(2max)测试与30sWingate测试气体代谢变化
    3.2 30sWingate测试中摄氧量和无氧功率的变化
    3.3 自行车VO_(2max)测试疲劳阶段与30sWingate测试下肢肌肉MPF变化
    3.4 VO_(2max)测试通气无氧阈(VT)前后下肢肌肉MPF变化特征
    3.5 自行车VO_(2max)测试与30sWingate测试恢复时气体代谢变化
4 分析与讨论
    4.1 自行车VO_(2max)测试与30sWingate测试气体代谢变化
    4.2 30sWingate测试中摄氧量和无氧功率的变化
    4.3 自行车VO_(2max)测试疲劳阶段与30sWingate测试下肢肌肉MPF变化
    4.4 VO_(2max)测试通气无氧阈(VT)前后下肢肌肉MPF变化特征
    4.5 自行车VO_(2max)测试与30sWingate测试恢复时气体代谢变化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致谢

(9)陕西省优秀女子赛艇运动员冬训期有氧、无氧训练效果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2 国内研究现状
    2.1 有氧能力的研究现状
        2.1.1 气体代谢的概述
        2.1.2 运动过程中气体代谢变化规律
    2.2 运动与最大摄氧量
    2.3 运动与无氧阈
    2.4 赛艇运动研究现状
        2.4.1 赛艇运动概述
        2.4.2 赛艇运动员气体代谢
    2.5 无氧能力的研究现状
    2.6 冬训期赛艇运动员机能监控的研究
3 研究方法
    3.1 文献资料方法
    3.2 实验法
        3.2.1 研究对象
        3.2.2 研究方法
        3.2.3 实验仪器
    3.3 数理统计法
4 实验结果
    4.1 递增负荷过程中气体代谢各指标的变化特征(见表 1)
    4.2 通气阈强度及最大摄氧量临界强度运动时气体代谢指标(见表 2)
    4.3 通气阈强度及最大摄氧量临界强度摄氧量与气体代谢指标相关性(表 3)
    4.4 递增负荷运动过程中血乳酸变化(见表 4)
    4.5 冬训前后运动员递增负荷运动过程中气体代谢指标最大值/最小值(见表5)
    4.6 60 秒无氧功测试(见表 6)
    4.7 无氧功冬训后血乳酸指标变化(见表 7)
5 分析与讨论
    5.1 递增负荷运动过程中气体代谢变化特征的分析与讨论
    5.2 通气阈强度运动时气体代谢的分析讨论
    5.3 最大摄氧量临界强度运动时气体代谢的分析讨论
    5.4 气体代谢主要指标最大值/最小值的分析与讨论
    5.5 无氧能力的分析与讨论
6 结论与建议
    6.1 结论
    6.2 建议
致谢
参考文献
附件

四、冬训后沈阳地区运动员与健康大学生肺通气功能的实验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不同海拔青年男性体能核心要素变化分析及综合评价[D]. 黄兵. 天津体育学院, 2020(08)
  • [2]长春市散打俱乐部会员体适能分析[D]. 余永松. 吉林体育学院, 2020(03)
  • [3]“轮转冰”训练模式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以江苏省速滑队为例[D]. 刘江山. 上海体育学院, 2019(01)
  • [4]核心力量训练对女子篮球运动员身体素质的影响[D]. 邹芮. 西安体育学院, 2019(12)
  • [5]西安体育学院定向运动队备战2018年全国学生定向锦标赛赛前训练效果的评价[D]. 黄转转. 西安体育学院, 2019(12)
  • [6]普通高校大学生肺功能调查与分析[J]. 张秀丽,高谊. 四川体育科学, 2018(05)
  • [7]陕西省男子赛艇运动员冬训期心率变异性与气体代谢变化的实验研究 ——以备战第十三届全运会为例[D]. 杨恩海. 西安体育学院, 2018(12)
  • [8]短跑运动员有氧与无氧疲劳评估及恢复研究 ——以高校高水平男子短跑运动员为例[D]. 刘昕. 大连理工大学, 2018(02)
  • [9]陕西省优秀女子赛艇运动员冬训期有氧、无氧训练效果的实验研究[D]. 李爽. 西安体育学院, 2017(12)
  • [10]基于人工神经网络的中国青春期女性肺活量参考值与地理因素的关系[A]. 何进伟,葛淼. 2014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第三章), 2014

标签:;  ;  ;  ;  ;  

沉阳市运动员及健康大学生冬训后肺通气功能的实验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