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点化工产品生产统计

重点化工产品生产统计

一、重点化工产品产量统计表(论文文献综述)

周其信[1](2021)在《煤制油项目挥发性有机物排放特征及全工艺过程管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我国现阶段首要污染物为PM2.5和O3,主要贡献源是挥发性有机物(VOCs)排放,加强VOCs治理是控制PM2.5和O3污染的有效途径。VOCs来源包括天然源和人为源,环境空气质量主要受人为源影响,工业源占人为源的1/3~1/2。要控制人为源中VOCs,关键是控制工业源VOCs。煤化工行业属于VOCs排放重点行业,VOCs治理工作起步较晚,无针对性的源项排查指南、排放系数及排放标准,开展煤制油项目VOCs排放特征及全工艺过程管控研究,意义重大。本文通过识别煤制油项目VOCs物料,开展VOCs源项排查,建立VOCs源项清单,开展有组织和无组织检测并进行数据分析,项目VOCs排放特征明显,其中,有组织源排放量占总排放量的37.37%,无组织排放源占62.63%,在有组织源中,低温甲醇洗尾气VOCs排放量最大,占有组织排放总量的51.42%;燃烧烟气排放口中,气化热风炉排放气排放量最大,占燃烧烟气排放总量的84.33%;在无组织源中,废水集输、储存、处理过程逸散源排放量最大,占无组织排放源总量的75.61%。煤制油项目控制VOCs排放的重点是控制无组织排放,首要控制的有组织排放口是低温甲醇洗尾气排放和气化热风炉排放气。按动、静密封点分类,静密封点最多,占密封点总数的99.56%;按介质分类,重液体密封点最多,占密封点总数的59.73%;按组件类型分类,法兰密封点最多,占密封点总数的69.73%,阀门占19.29%;动静密封点泄漏率为0.07%,修复率达98.22%,修复后总泄漏率为0.0013%;法兰泄漏点所占比例最大,占总泄漏点的62.72%,其次是开口管线和阀门;轻液体最容易发生泄漏,其次是重液体;因螺栓松动造成泄漏的泄漏点占总泄漏点的73.37%,因阀门填料漏造成泄漏的占10.06%,螺栓松动是密封点泄漏的主要原因。按照2019年油品产量核算,吨油品VOCs排放1.68 kg,吨油品有组织VOCs排放0.41 kg,吨油品密封点VOCs排放0.0074 kg,减排0.0059 kg。采用系数法计算设备动静密封点泄漏量是相关方程法核算量的129.74倍,偏差较大;高压煤粉锅炉非甲烷总烃排放浓度平均为1.89 mg/m3,VOCs排放系数为0.015 g/kg煤(以非甲烷总烃计),在环境统计中采用现有系数计算煤制油项目锅炉VOCs排放总量,偏差较大。

蒋宏[2](2021)在《解放战争时期华北解放区兵工生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兵器工业作为“国之重器”,肩负着为军队提供武器装备和军需物资的重任,在战争和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在战争史上,兵工的发展可以转变战争形态甚至直接决定战争的胜负。在解放战争中,中国共产党取得胜利的原因深刻且复杂,其中自身兵工生产的大力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学界对其关注明显不足。华北解放区在解放战争时期拥有重要的战略地位。华北解放区的兵工生产因发展环境复杂多样,发展道路曲折坎坷,形成了独特的战时发展形态,同时也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具有代表性。本文希望可以通过对解放战争时期华北解放区兵工生产的研究丰富解放战争中共胜利的原因。本文主要使用了文献分析法、比较研究法、计量统计法以及田野调查法,以解放战争时期华北解放区珍贵档案史料、文献资料、报刊史料和大量回忆录、人物志、大事记等作为支撑对解放战争时期华北解放区的兵工生产展开系统研究。本文以解放战争时期华北解放区的兵工生产作为研究对象,把中共中央对兵工生产的理论认识和抗日战争时期华北地区抗日根据地的兵工生产作为研究背景,在对解放战争时期华北解放区兵工生产发展历程梳理研究的基础上,对兵工生产的发展措施和重要作用展开深入研究和分析,并对兵工生产和战争的关系作扼要分析讨论,从而较为全面系统地再现了解放战争时期华北解放区兵工生产的历史面貌。通过本文研究发现,解放战争时期华北解放区兵工生产保证了前线武器供应、奠定了国防工业基础、带动了民用工业发展。此外,本文对战争和兵工生产之间的关系进行了较为深入地分析和思考,比如武器进化对战争进程的影响以及战争发展对生产导向的影响,彼此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关系是本文研究的一个亮点。

张硕磊[3](2021)在《W公司M生产线生产成本优化研究》文中提出随着大连恒力集团、浙江石油集团等民营石油化工企业的崛起,传统石油行业高度垄断、高利润的时代逐渐成为历史。如何在各大石油石化企业激烈竞争的红海中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盈利能力,取得商海胜利,是各石化企业所必须面临和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因此研发出成本更低、附加值更高、市场竞争更小的化工产品,是未来石化企业的一条必经之路。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们对物质生活的要求越来越高,人们对各种精细化学品的需求越来越多。在人工合成香精香料领域,生产高端食品添加剂、高端化妆品的原料,一直是欧美公司独占垄断地位,国内仅有的一家公司,虽能生产,但产能低、产品品质差、生产成本高,一直无法与欧美公司竞争,无法实现盈利。为打破垄断,实现公司利润的增长,W公司自主研发,开发出了新的人工合成工艺。W公司虽开发了新工艺,但新的工艺由于工艺流程、人员效率、设备故障率高等问题,产能一直无法提高。本论文将结合现场实际生产的情况,利用精益生产的相关理论和方法,对M生产线从工艺流程、人员、设备、物料等方面进行分析和研究,找出其中的不足。最终为M生产线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年产能与产品质量,最终达到成本优化的目的,提出切实的解决方案,同时也对同类型其他装置有较强的指导意义。

韩锐[4](2021)在《东北地区“156工程”建筑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第一个五年计划”(1953-1957年)是新中国摆脱落后的农业大国向现代化工业强国迈进的起点。依托苏联的技术援助,以“156工程”为基石,中国逐步建立起完整的现代工业体系。在实际建成的150个重点项目中,56项分布在东北地区。由于东北三省鲜明的地理气候特征、发达的陆运网络、出色的近代工业基础以及特殊的历史沿革等一系列因素,使56个项目的立项选址与规划建设呈现出新旧交织的特色,同时依附铁路的连通纵横又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通过文献研究与田野调查,厘清了东北地区“156工程”的历史沿革与分类建设的概况。基于“156工程”以工业项目带动工业区规划建设的特点,选取多厂联合式新建工业区、单一工厂新建工业区以及嵌入式改扩建工业区三类代表性工业区规划模式案例,深入的剖析其规划特点以及与所在城市的空间结构演进关系,并利用空间句法理论和技术比较分析它们的规划实践水平。借助比较研究法及多技术融合的定量分析方法,选取生产区与生活区代表性案例作为建筑规划设计的研究对象,揭示出在“156工程”工业建筑及民用建筑领域中迥异的建筑文化与技术转移内容、过程及动因。呈现了20世纪上半叶美国现代工业建筑学成就经由苏联大规模工业建设的锤炼所沉淀出的工业建筑规划设计理论和技术在中国的传承与创新。同时梳理出苏联独特的“社会主义现实主义”风格在“156工程”建筑设计实践中的发展与流变。利用BIM技术与绿色建筑模拟技术,从建筑科技角度揭示出“156工程”建筑的规划设计与适用性之间的耦合关系。客观的评价了工业建筑与民用建筑的设计建造水平,明确了东北地区“156工程”建筑对苏联标准化设计的全面应用以及在立面设计中对中式“民族形式”的创新演绎,使其成为了人类工业建筑发展史中外来输入技术与国内政治文化融合的独特类型。对东北地区“156工程”历史价值、文化价值、美学价值、科技价值及经济价值进行定性,基于价值评定和建筑破损现状调查,建立具有广泛适用性的“156工程”工业遗产价值评估体系与分级保护方法,提出了“双重保护、三类溢出、五位一体”的东北地区“156工程”产业集群整体性保护开发策略。“156工程”建筑是东北地区近代城市发展的珍稀样本,承载着丰厚的物质与文化信息。它们的建成与投产,有力的支撑了新中国的经济建设。对于其历史研究、技术研究、文化研究以及保护研究,不仅可以完善东北地区近代建筑史,亦可以拓展东北工业城镇的空间结构演进和城市文脉发展的相关研究。

张琪[5](2020)在《“一带一路”背景下XB化工销售物流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我国已成为世界上化工产品最大的消费国和生产国。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入、国内石油化工产品市场持续对外开放、以及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使得我国化工产品的销售面临前所未有的市场竞争环境。面对新的国际环境和经济形式,我国提出“一带一路”战略。随着中欧班列的开行和“一带一路”战略在沿线国家的落地生根,给我国化工销售行业创新营销模式、促进物流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本文首先对“一带一路”战略背景下我国能源外部供给,化工行业发展形势以及化工销售物流发展机遇进行深入研究分析。以XB化工销售公司为具体的研究对象,对其销售物流管理的现状进行仔细研究和分析。针对XB化工销售公司在“一带一路”战略背景下,创新销售模式,提高物流管理能力进行深入研究,为XB化工销售公司在“一带一路”战略背景下发展“走西口”战略提供理论依据。通过建立回归模型,运用SPSS软件对影响XB化工销售公司物流利润的量化指标进行回归分析,对不可量化的影响因素进行定性分析,从而得出影响XB化工销售公司物流利润的关键因素。最后通过研究,本文从做大贸易增加产品发运量,提高物流作业效率降低延时费,优化运输方案提高铁路运输比例,创新产品销售模式,提高产品直销率,减小终端市场仓储费用和提高自备车运行效率等方面提出了提高销售物流利润具体的改进建议和措施。本文研究的课题不仅为XB化工销售公司提出具体的销售物流改进建议,同时也为我国其他化工销售企业进行自身的销售物流研究和提升销售物流管理水平提供参考和借鉴。

冯书静[6](2020)在《技术史视野中的温州矾矿工业考古研究》文中提出温州矾矿指浙江省苍南县矾山镇及周边乡镇的明矾石矿区。本文通过学习借鉴国外工业考古理论与方法,考察温州矾矿大岗山、水尾山和鸡笼山三个矿段的采矿遗址和炼矾遗址,结合历史文献记载、田野调查材料和口述史资料,展开技术史视角中的温州矾矿工业考古研究。本论文不仅弥补了温州矾矿工业考古研究方面的空白;而且对全面认识和揭示温州矾矿工业遗址、工业考古与技术史的关系,以及工业考古个案研究经验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通过文献资料,考察温州矾矿历史沿革,以及特定时期内矾矿的历史影响;结合田野调查和历史文献,探讨各遗址的历史年代问题及遗址布局存在的科学内涵,考察温州矾矿“水浸法”炼矾工艺及设施改进;依据历史文献和口述史资料,复原并绘制焙烧炉炉型结构示意图,展示温州矾矿焙烧及炉型演进情况;比较古今中外炼矾工艺,探讨温州矾矿炼矾工艺技术的独特性;基于本文对温州矾矿工业考古的研究,总结关于工业考古理论与方法及未来发展方向等方面的几点思考。本文主要观点如下:保存和复原包含在温州矾矿工业遗址中的信息和数据。系统考察温州矾矿历史沿革,初步确定其历史年代,即温州矾矿明矾业最晚始于明朝永乐九年(1411年)三月庚辰日;清早期为民营生产模式,清中期开始官营,清末出现民营股份制经营模式;民国(1912-1949)期间的经营模式为官督商办;新中国成立后,温州矾矿于1.956年开始社会主义改造,从私营、公私合营逐渐走向国有企业模式。系统梳理中国历代明矾产地分布情况,结合温州矾矿历史阶段的明矾外销,探讨温州矾矿明矾业的历史重要性;发现在一段历史时期内,于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温州矾矿明矾业形成了一个巨大的文化、贸易交流中心。对温州矾矿的采矿遗址和炼矾遗址进行全面而详细的阐释。田野调查研究认为,温州矾矿开采最开始采用露天法,清朝时期采用无留柱窿道法,新中国成立后,开始采用“不规则留柱回采法”。其中,溪光采矿遗址和雪花窟遗址均为无留柱窿道法;溪光采矿遗址约为清代中期或更早,雪花窟采矿遗址大约为晚清时期;水尾山深洋矿洞群和鸡笼山南洋矿洞群均采用“不规则留柱回采法”。对于采矿业来讲,矿产资源本身的储量、质量及开采技术可行性是其工业布局的前提条件,但是国家或地区的政治经济需要却是采矿工业布局的决定因素。新中国成立后,矾矿炼矾车间选址和布局,按照工业地理学理论建设,反映出社会经济、自然资源与环境、科学技术之间的互补与联系。对温州矾矿技术发展特征及内涵进行新解释。综合分析发现,温州矾矿600多年来一直沿用“水浸法”炼矾工艺,其核心为煅烧-风化-溶解-结晶;虽然该工艺比较保守,但其各生产工序的设施在不断演进。其中,借助CAD复原焙烧炉,考察炉型演变序列,阐释业已消逝的传统焙烧技术,为明矾生产工艺过程的特殊见证;结合矾矿明矾产量,对焙烧炉生产技术与明矾产量关进行了新解释。同时,研究发现,20世纪60年代以前,温州矾矿的加温溶解主要采用逆流循环洗涤法;矾矿炼矾场址的各工序按地势由高到低布置,遵照物料运输最省力原则,其对机械化生产前的工厂布局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学习借鉴西方工业考古的研究理论与方法,将其扩展于温州矾矿工业考古研究;比较分析西方工业考古与温州矾矿工业考古案例研究,本文认为工业考古是一门综合性的交叉学科,通过历史文献考察和田野考古调查,借助多种理论、方法和技术,阐释工业遗址的历史价值、科技内涵等内容。同时,工业考古为技术史研究提供详实的物质证据和数据信息,技术史反过来又有助于工业考古阐释其背后的技术特征及内涵和工业社会等深层次内容。

宫希君[7](2020)在《基于精益思想的TY公司工厂布局优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论文以精益思想为指导思想,以布局理论为基础,通过系统设施布置方法Systematic Layout Planning(SLP)展开TY公司工厂布局优化研究。通过对TY公司工厂布局现状描述、分析,发现TY公司工厂布局存在的问题:车间与库房布局不合理;生产车间与辅助生产部门布局不合理;物料物流路线长;物料搬运效率低等。基于SLP布局方法,进行布局优化设计。根据TY公司历史数据,分析整理P-Q数据;运输路线;划分作业单位,进行物流、非物流关系分析,绘制综合关系等级图;层层递进,绘制作业单位位置相关图;最终绘制作业单位面积相关图,设计基础布局优化方案;结合厂区实际情况,对基础布局优化方案进行调整,得出合理的布局优化方案。通过优化前后的预期效果分析,得到预期的优化效果。论文借助对TY公司工厂布局优化研究,希望可以给中小企业一个思考的视角,找到适合自身体量和行业发展的科学管理理念,运用成熟的管理工具完善、优化自身的生产、服务,控制成本、减少或者最大限度的消除浪费。激活中小企业管理者的管理意识,比告之如何减少浪费更重要,意识的觉醒是行动的前提。论文借助对工厂布局优化,从理论到实践,要让成效可见,立竿见影,真真切切的让论文的分享者感受到管理理念和管理工具的力量。而论文的管理理念和管理工具是以精益思想和工厂布局理论为基础的。希望中小企业可以借助论文对精益思想和工厂布局理论有所了解,结合自身的企业特点,将精益思想和工厂布局理论运用到实际生产经营中去,为企业发展提供帮助,尽早建立系统的管理、生产、运营理念,也是论文研究的初衷。

吴波[8](2020)在《云南近代工矿业发展及分布研究(1884-1949)》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代工业是近代云南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与核心,采用机器、机械动力以及现代工业技术生产的近代工业,代表了当时云南社会经济的最高生产力。云南近代工业化在云南社会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促使云南由一个落后的边疆省份走上工业现代化道路,即实现了社会经济的跨越式发展,又为当代云南工业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根基。本文一共分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包括第一章和第二章,共同讲述了云南近代工矿业发展的四个阶段。一、近代工矿业的起步(1884-1912)及分布;二、近代工矿业的发展(1912—1937)及分布;三、近代工矿业的繁荣(1937—1945)及分布;四、近代工矿业的衰落(1945—1949)及分布。详细分析每个阶段不同工业部门的企业建设、发展特点以及分布特征,能够大致还原云南近代工矿业发展的真实面貌。第二部分为第三章,云南近代工矿业的发展规律与分布特征。分析总结出发展规律有4条:一、经历了云南近代工矿业的发端、初步发展、高度繁荣和急剧衰退四个阶段。二、云南各区域的近代工矿业的发端与发展在时间上存在差异性。三、由半殖民地工业发展为民族工业,再沦为半殖民地工业的转变;四、由轻工业成长为轻重工业协调发展,到再次衰落的历程。分布特征有整体布局与工业部门分布两方面的特征。整体布局上:一、云南近代工矿业分布空间的聚集与扩展。二、云南工矿业的分布即呈现“点-线-面”的特征,又呈现“I”、“Y”、“T”、“L”字型特点。三、基本沿着交通要道进行布局。四、云南近代工矿业具有“东稠西稀”的分布特点。五、优越的区位条件造就了昆明的特殊工业地位。具体工业部门分布上:第一,军工、印刷、机械、建筑四大工业部门集中分布于昆明。第二,化工、纺织、食品加工三大工业部门依托于消费市场分散布局。第三,矿业与电力两大工业部门的主要靠近资源地分布。第三部分为第四章和第五章,主要分析影响云南近代工矿业生产格局的时空机制与区位因素,并进行个案分析。分析得出云南近代工矿业的发展,即受战争等“时间”因素摆布,又受云南地理环境即“空间”约束。同时,政治、经济、地理环境、交通、自然资源等因素也共同塑造了云南近代工矿业生产格局。在此基础上,选取机械和矿冶两大工业部门中的代表性企业进行个案分析研究。

张鹏博[9](2020)在《澄城经济技术开发区产业发展与用地布局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在经济发展日新月异的今天,毫无疑问,经开区已经成为区域和城市发展的一种强力催化剂,不仅提高了城市与区域整体的经济实力,更促进了未来规划蓝图的实施。而新时期的经开区发展规划就显得任重道远,产业的生产手段与发展方式日益增强,新的科学技术革命也蓄势待发。经开区的主要功能是生产,这就要求经开区进行发展战略的转变,产业结构的重组以及发展模式的升级。本次规划研究重点对经开区的产业发展和用地布局进行研究,提出以产业发展为导向的经开区用地布局。依托于对经开区发展态势的解读,立足于区域背景下产业发展的视角,强化于产业发展问题的研判,依此对经开区产业结构进行研究。构建经开区产业发展思路,组织经开区产业选择的策略,延伸产业链,完善优化经开区的产业体系。对经开区总体定位,空间发展,目标定位做出准确的判断,形成经开区产业发展及其用地布局的最终空间整合。以澄城经开区为实际案例对产业发展及其用地布局进行实践阐释,以澄城经开区现有发展条件为研究基础,通过对其发展现状进行剖析,发展结构进行研判,提出适合澄城经开区的产业发展思路,并以产业发展为基础进行空间规划整合,科学理性的为澄城经开区的发展提出建议。

郭艳平[10](2020)在《中国染料企业国际化经营战略研究 ——以LS为例》文中指出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推进,企业进行国际化经营是大势所趋。在我国“一带一路”倡议引导下,越来越多企业走出国门进行国际化经营。在国内环保和安全监管升级、染料消费市场正从国内向国外转移背景下,我国染料企业如何实施或优化国际化经营战略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LS公司是我国染料行业国际化经营的先行者,最早实施国际化战略,开拓国际市场,在国外合资建厂和跨国并购。LS公司在国际化经营战略进程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但现阶段主营业务国际化经营活动停滞,LS的国际化经营战略需要进一步的调整和优化。针对染料行业和LS公司国际化战略面临的问题,本文以LS为研究案例,运用企业战略和国际化经营战略相关理论,利用PEST工具、数据分析方法和SWOT工具对染料行业国际化经营宏观环境和行业内企业国际化经营现状分析,找出染料企业国际化经营问题。对LS的前期国际化经营典型案例分阶段进行研究,总结其国际化路径经验为我国染料行业内其他企业提供阶段性对标借鉴。本文重点对LS现阶段国际化经营中的问题剖析,重新对其国际化经营战略进行设计和优化。LS要坚定国际化经营战略方向,实施整体发展战略,同时,整合企业内资源,打造统一研发和销售平台。LS还要巩固国际战略联盟,通过科技创新培养核心竞争力,采用多元化业务管理,进行本土化经营,以应对国内压力和国际市场的新变化,保持行业领导者地位,实现可持续发展。本文最后提出LS实施国际化经营战略时需做好组织架构、资金、跨国文化、人力资源、信息网络及风险评估等方面的保障措施。

二、重点化工产品产量统计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重点化工产品产量统计表(论文提纲范文)

(1)煤制油项目挥发性有机物排放特征及全工艺过程管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1.1 大气生态环境现状
        1.1.2 首要污染物组成及来源分析
    1.2 挥发性有机物管理现状
        1.2.1 挥发性有机物来源及治理
        1.2.2 挥发性有机物防治政策及标准
        1.2.3 挥发性有机物管控现状
    1.3 煤化工行业挥发性有机物管理情况及存在问题
    1.4 研究目的和研究内容
        1.4.1 研究目的
        1.4.2 研究内容
    1.5 研究思路及技术路线
        1.5.1 研究思路
        1.5.2 技术路线
2 某煤制油项目概况
    2.1 项目所在园区概况
    2.2 项目整体概况
    2.3 主工艺装置简介
        2.3.1 空分装置
        2.3.2 气化装置
        2.3.3 合成气净化装置
        2.3.4 甲醇合成装置
        2.3.5 油品合成装置
        2.3.6 油品加工装置
        2.3.7 硫回收装置
        2.3.8 动力站装置
        2.3.9 液体灌区
        2.3.10 水系统
    2.4 挥发性有机物治理简介
        2.4.1 挥发性有机物治理设施设计情况
        2.4.2 挥发性有机物管理情况
    2.5 研究期间装置运行情况
3 某煤制油项目挥发性有机物源项排查情况
    3.1 受控装置判定
    3.2 排查方法及排查范围
    3.3 源项排查情况
        3.3.1 设备动静密封点泄漏VOCs污染源排查
        3.3.2 有机液体储存与调和挥发损失VOCs污染源排查
        3.3.3 有机液体装卸损失VOCs污染源排查
        3.3.4 废水集输、储存、处理处置过程逸散VOCs污染源排查
        3.3.5 其他源项VOCs污染源排查
    3.4 源项排查结论及分析
    3.5 本章小结
4 某煤制油项目挥发性有机物检测与分析
    4.1 挥发性有机物检测情况
        4.1.1 检测仪器及检测方法
        4.1.2 检测结果
    4.2 检测结果分析
        4.2.1 有组织排放挥发性有机物检测分析
        4.2.2 LDAR检测分析
        4.2.3 排放量统计分析
    4.3 本章小结
5 某煤制油项目挥发性有机物全工艺过程管控情况分析
    5.1 煤制油项目源头管控情况
        5.1.1 原辅材料使用及管控
        5.1.2 生产工艺装置
        5.1.3 输送过程
    5.2 煤制油项目过程控制情况
        5.2.1 开展设备与管线泄漏检测与修复(LDAR)工作
        5.2.2 储罐管理
        5.2.3 装卸管理
        5.2.4 污水处理
        5.2.5 循环水系统
        5.2.6 非正常工况管理
        5.2.7 其他过程管理
    5.3 煤制油项目末端治理情况
        5.3.1 储罐
        5.3.2 装卸
        5.3.3 废水液面
        5.3.4 工艺有组织
    5.4 某煤制油项目挥发性有机物管控问题分析
        5.4.1 存在问题
        5.4.2 拟采取措施
6 结论、创新与展望
    6.1 结论
    6.2 创新
    6.3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2)解放战争时期华北解放区兵工生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研究缘起和意义
        1.研究缘起
        2.研究意义
    (二)研究现状
        1.文献资料
        2.着作
        3.论文
    (三)研究方法和创新点
        1.研究方法
        2.创新点
    (四)概念界定
        1.华北解放区
        2.兵工
一、解放战争时期华北解放区兵工生产的背景
    (一)中共中央对兵工生产的理论认识
        1.兵工生产是红军的大事
        2.独立自主地发展适合根据地的兵工
        3.兵工生产是战争胜利的决定因素之一
    (二)抗战时期华北地区各根据地的兵工生产
        1.晋察冀根据地兵工生产
        2.晋冀豫根据地兵工生产
        3.冀鲁豫根据地兵工生产
二、解放战争时期华北解放区兵工生产的发展历程
    (一)接管调整阶段(1945 年 8 月-1946 年 6 月)
    (二)恢复生产阶段(1946 年 6 月-1947 年 12 月)
    (三)扩大生产阶段(1947 年 12 月-1948 年 12 月)
    (四)整顿提升阶段(1948 年 12 月-1949 年 12 月)
三、解放战争时期华北解放区兵工生产的重要措施
    (一)坚持党对兵工生产的领导
        1.成立专门的管理机构
        2.始终明确党的领导地位
        3.重视思想政治工作
    (二)坚持实事求是的发展路线
        1.不断优化整合
        2.合理利用民间资源
        3.以弹药制造为主
    (三)鼓励技术创新,积极引进和培育人才
        1.开办学校培养人才
        2.引进优待技术人才
        3.攻坚克难改进技术
    (四)逐步实行企业化改革,完善管理制度
        1.实行厂长负责制和建立工厂管理委员会
        2.推行承包责任制
        3.推广全面工资制度
        4.加强职能管理机构
        5.完善各项经营管理制度
四、解放战争时期华北解放区兵工生产的作用
    (一)保证前线武器供应
    (二)奠定国防工业基础
    (三)带动民用工业发展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3)W公司M生产线生产成本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论文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1.2 论文研究思路及结构
    1.3 论文研究的创新点
第2章 理论方法综述
    2.1 生产流程概述
        2.1.1 生产工艺流程的概念
        2.1.2 生产工艺流程的组成
        2.1.3 生产工艺流程的标准化
    2.2 精益生产思想的发展
    2.3 精益生产的理论和方法
        2.3.1 精益生产理论概述
        2.3.2 精益生产方法概述
        2.3.3 精益生产的应用
第3章 M生产线生产成本管理现状分析
    3.1 W集团简介
    3.2 M生产线生产现状
        3.2.1 M产品生产工艺流程简介
        3.2.2 理论产能与实际产能对比分析
        3.2.3 主要损失点对成本现状的影响
    3.3 M生产线成本问题分析
        3.3.1 原料及三剂对成本影响分析
        3.3.2 能耗对成本影响分析
        3.3.3 人员对成本影响分析
        3.3.4 设备维护对成本影响分析
        3.3.5 三废处理成本
第4章 M生产线生产成本的改善方案设计
    4.1 M生产线成本优化的必要性
    4.2 M生产线成本优化工作小组构建
        4.2.1 工作小组人员构成及分工
        4.2.2 M生产线成本优化目标确定
    4.3 M生产线成本优化方案制定
        4.3.1 原料及三剂优化方案
        4.3.2 能耗优化方案
        4.3.3 生产管理优化方案
        4.3.4 设备维护优化方案
        4.3.5 三废处理优化方案
第5章 M生产线成本优化方案实施及评价
    5.1 M生产线成本优化方案实施
        5.1.1 工艺流程改造与调整实施
        5.1.2 设备改造与调整实施
        5.1.3 人员培训的实施
        5.1.4 其他优化方案实施
    5.2 M生产线成本优化方案实施效果评价
        5.2.1 方案实施后的绩效对比
        5.2.2 总体改善后对成本优化的效果及评价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6.1 全文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4)东北地区“156工程”建筑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及目的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1.3 研究目的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156 工程”建筑研究现状
        1.2.2 国内相关研究的局限性
        1.2.3 国外相关领域研究现状
        1.2.4 国外相关研究的局限性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3.1 研究范围及研究对象
        1.3.2 研究内容
        1.3.3 研究方法
    1.4 本论文的技术路线与研究框架
第2章 东北地区“156 工程”历史背景及发展贡献
    2.1 “156 工程”的立项背景
        2.1.1 国际政治环境背景——外部因素
        2.1.2 国防与经济建设需要——内部因素
        2.1.3 “156 工程”相关扶持政策
    2.2 新中国“156 工程”总体建设情况
        2.2.1 “156 工程”专家援助情况
        2.2.2 “156 工程”建设及产业构成情况
        2.2.3 “156 工程”的投资及地理分布情况
        2.2.4 东北地区“156 工程”产业类型
    2.3 以“156 工程”为依托的东北工业基地的形成及发展
        2.3.1 前“156 工程”时期的东北地区地域特质
        2.3.2 “156 工程”塑造下的东北工业基地特点
        2.3.3 “156 工程”对东北工业基地发展的影响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东北地区“156 工程”建设类型及特征
    3.1 东北地区“156 工程”新建项目类型
        3.1.1 多厂联合式新建项目建设内容及特征
        3.1.2 单一工厂新建项目建设内容及特征
    3.2 东北地区“156 工程”改扩建项目类型
        3.2.1 原址改扩建项目建设内容及特征
        3.2.2 设备技术升级项目建设内容及特征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东北地区“156 工程”工业区规划建设模式
    4.1 “156 工程”规划模式对所在城市空间结构演进的影响
        4.1.1 多厂联合式新建工业区所在城市空间结构演进历程
        4.1.2 单一工厂新建工业区所在城市空间结构演进历程
        4.1.3 嵌入式扩建工业区所在城市空间结构演进历程
    4.2 苏联工业区规划理念在“156 工程”中的实践特征
        4.2.1 苏联工业区规划模式的形成及向东北地区的转移
        4.2.2 哈尔滨市多厂联合式新建工业区规划模式特征
        4.2.3 长春市单一工厂新建工业区规划模式特征
        4.2.4 沈阳市嵌入式扩建工业区规划模式特征
    4.3 基于空间句法的“156 工程”规划实践水平分析
        4.3.1 东北地区“156 工程”三种规划模式的空间可拓性分析
        4.3.2 东北地区“156 工程”三种规划模式的道路可达性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东北地区“156 工程”建筑文化与技术的转移及创新
    5.1 东北地区“156 工程”生产区建筑文化与技术的溯源
        5.1.1 美国现代工业建筑学发展及对苏联的转移
        5.1.2 苏联现代工业建筑学发展及对中国的转移
        5.1.3 中国对现代工业建筑文化与技术的吸纳
        5.1.4 东北地区“156 工程”生产区的规划及设计水平
        5.1.5 东北地区“156 工程”工业建筑的传承与创新
    5.2 东北地区“156 工程”生活区建筑的发展与流变
        5.2.1 苏联民用建筑设计理论的形成与发展
        5.2.2 苏联“社会主义现实主义”设计理论对中国的转移
        5.2.3 东北地区“156 工程”生活区住宅规划设计分析
        5.2.4 东北地区“156 工程”生活区住宅建筑舒适度分析
        5.2.5 东北地区“156 工程”民用建筑文化与技术的本土化历程
    5.3 本章小结
第6章 东北地区“156 工程”价值评估与保护开发策略
    6.1 东北地区“156 工程”价值评估
        6.1.1 东北地区“156 工程”价值定性
        6.1.2 “156 工程”代表性案例多重价值评估及分析
    6.2 东北地区“156 工程”建筑现状调查及保护分级策略
        6.2.1 “156 工程”代表性案例现状调查及破损成因分析
        6.2.2 “156 工程”代表性案例保护分级及措施建议
    6.3 东北地区“156 工程”产业集群工业遗产的整体性开发策略
        6.3.1 东北地区“156 工程”工业遗产保护性开发的语境
        6.3.2 东北地区“156 工程”产业集群整体性保护开发策略及愿景
    6.4 本章小结
结论
附录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5)“一带一路”背景下XB化工销售物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4 研究方法与研究内容
        1.4.1 研究方法
        1.4.2 研究内容
2 “一带一路”战略背景下化工行业发展研究
    2.1 “一带一路”战略背景下能源行业新的发展空间
        2.1.1 “一带一路”战略提升能源外部供给保障
        2.1.2 “一带一路”战略构建多元化的能源供给渠道
    2.2 “一带一路”战略背景下化工行业发展机遇
        2.2.1 “一带一路”战略推动我国化工产业向中高端发展
        2.2.2 “一带一路”战略为化工产品出口提供了新的市场空间
    2.3 “一带一路”战略给化工销售物流带来新的发展机遇
        2.3.1 中欧班列的开行和发展现状
        2.3.2 中欧班列有效带动西北地区化工销售物流的发展
3 XB化工销售物流现状分析
    3.1 销售物流的相关理论
        3.1.1 销售物流的概念
        3.1.2 销售物流管理的内容
        3.1.3 提高销售物流管理的基本措施
    3.2 XB化工销售公司产品销售现状
    3.3 XB化工销售物流管理现状
        3.3.1 库存管理现状
        3.3.2 运输管理现状
        3.3.3 信息管理现状
4 影响XB化工销售物流利润的因素和改进建议
    4.1 回归分析概述
        4.1.1 多元线性回归
        4.1.2 多元线性回归方程的显着性检验(F检验法)
    4.2 可量化影响因素的回归分析
    4.3 不可量化影响因素的定性分析
        4.3.1 物流基础设施建设
        4.3.2 物流信息化建设
        4.3.3 物流从业人员素质
    4.4 影响XB化工销售物流利润的关键因素
    4.5 提高XB化工销售物流利润的改进建议
5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6)技术史视野中的温州矾矿工业考古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引言
1 研究背景
    1.1 工业考古研究
        1.1.1 工业考古的起源与发展
        1.1.2 国外工业考古研究
        1.1.3 国内工业考古研究
    1.2 明矾史研究
        1.2.1 国外明矾史研究
        1.2.2 国内明矾史研究
    1.3 温州矾矿相关研究
    1.4 小结
2 论文选题
    2.1 研究内容及意义
    2.2 研究思路及框架
    2.3 研究方法
    2.4 史料来源
    2.5 创新点
3 温州矾矿历史文献考察
    3.1 地理、地质概况
    3.2 历史沿革
        3.2.1 明清时期
        3.2.2 民国时期(1912-1949)
        3.2.3 新中国成立后
    3.3 生产状况
    3.4 运输销售
    3.5 采矿炼矾工艺技术
        3.5.1 采矿工艺技术
        3.5.2 主要炼矾工艺技术
        3.5.3 其他炼矾工艺技术
    3.6 资源综合利用与环境治理
        3.6.1 资源综合利用
        3.6.2 矿区整改及环境治理
    3.7 工人教育及企业办社会
    3.8 小结
4 温州矾矿田野考古调查
    4.1 采矿遗址
        4.1.1 溪光采矿遗址
        4.1.2 水尾山采矿遗址
        4.1.3 雪花窟采矿遗址
        4.1.4 南洋400平硐
        4.1.5 南洋312平硐
    4.2 炼矾遗址
        4.2.1 鸡角岭炼矾遗址
        4.2.2 溪光炼矾遗址
        4.2.3 福德湾炼矾遗址
        4.2.4 主厂区炼矾遗址
        4.2.5 其他炼矾遗址
    4.3 小结
5 温州矾矿炼矾工艺及设施演进
    5.1 “水浸法”炼矾工艺化学原理
    5.2 焙烧及其设施
        5.2.1 第一代焙烧炉
        5.2.2 第二代焙烧炉
        5.2.3 第三代焙烧炉
        5.2.4 第四代焙烧炉
    5.3 风化及其设施
        5.3.1 无底木桶浸取设施
        5.3.2 石-竹-草结构风化车间
        5.3.3 砖-瓦-木结构风化车间
    5.4 溶解及其设施
        5.4.1 逆流循环洗涤溶解
        5.4.2 滚筒洗砂-蒸汽加温溶解
    5.5 结晶及其设施
        5.5.1 简易结晶设施
        5.5.2 矿硐内结晶设施
        5.5.3 半机械化结晶设施
    5.6 小结
6 讨论
    6.1 温州矾矿历史价值
        6.1.1 遗址年代问题
        6.1.2 温州矾矿在中国明矾石矿中的历史情况
        6.1.3 历史时期内的明矾外销
    6.2 温州矾矿技术价值
        6.2.1 炼矾工艺技术特征及内涵
        6.2.2 焙烧炉演变序列
        6.2.3 中外非金属矿工业遗存比较
    6.3 工业考古的几点思考
        6.3.1 基于温州矾矿工业考古的理论与方法探讨
        6.3.2 中国工业考古与工业遗产之关系
7 结语
    7.1 基本结论
    7.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2017-2019年间对温州矾矿相关人员的采访情况
附录B 温州矾矿老窑(即二代焙烧炉)二十四工种岗位资料
附录C 解放前温州矾矿使用的部分生产工具草图
作者简历及在学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7)基于精益思想的TY公司工厂布局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精益思想研究现状
        1.2.2 工厂布局研究现状
        1.2.3 文献评述
    1.3 研究内容、方法和架构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研究架构
第2章 相关理论及方法概述
    2.1 相关理论
        2.1.1 精益思想理论
        2.1.2 工厂布局理论
    2.2 方法概述
        2.2.1 系统设施布置方法
        2.2.2 物料搬运系统分析方法
        2.2.3 流程图分析法
第3章 TY公司工厂布局现状及存在问题
    3.1 TY公司简介
        3.1.1 公司概况
        3.1.2 公司组织架构
    3.2 工厂布局现状
        3.2.1 工厂厂区布局现状
        3.2.2 工厂物料流通现状
        3.2.3 各车间现场布局现状
    3.3 工厂布局现状分析及存在的问题
        3.3.1 工厂布局现状分析
        3.3.2 工厂布局存在的问题
第4章 基于SLP布局优化设计
    4.1 布局优化设计原则
        4.1.1 整体、统一性原则
        4.1.2 人流、物流、信息流通畅原则
        4.1.3 充分利用立体空间、空间优化原则
        4.1.4 安全、舒适原则
        4.1.5 经济效益原则
    4.2 SLP布局优化设计框架
    4.3 SLP布局优化设计方案内容
        4.3.1 利用SLP方法确认基本方案
        4.3.2 布局方案调整
        4.3.3 方案可行性分析
    4.4 工厂布局优化方案实施措施
        4.4.1 成立工厂布局优化实施领导小组
        4.4.2 加强企业文化、制度建设
        4.4.3 培训、轮岗,培养多技能员工
        4.4.4 持续优化,消除浪费
第5章 布局优化预期效果分析
    5.1 提升空间利用率
    5.2 缩短运输距离
    5.3 形成辅助生产功能区
        5.3.1 形成技术服务功能区
        5.3.2 形成管理服务功能区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后记

(8)云南近代工矿业发展及分布研究(1884-1949)(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与研究意义
    二、研究现状
    三、研究方法
    四、相关概念及范围界定
第一章 大有可为:云南近代工矿业的起步及空间特征(1884-1937)
    第一节 救亡图存:云南近代工矿业的发端及分布(1884—1912)
    第二节 实业风潮:云南近代工矿业的初步发展及分布(1912—1937)
    小结
第二章 时势使然:盛极而衰的云南近代工矿业及空间特征(1937-1949)
    第一节 抗战军兴:云南近代工矿业的繁荣及分布(1937—1945)
    第二节 大势已去:云南近代工矿业的衰落及分布(1945—1949)
第三章 各有千秋:云南近代工矿业的发展规律与分布特征
    第一节 云南近代工矿业的发展规律
    第二节 云南近代工矿业的分布特征
    小结
第四章 谁主沉浮:云南近代工矿业生产格局的时空机制
    第一节 变动的时间:时局对云南近代工矿业发展的影响
    第二节 特定的空间:地理环境对云南近代工矿业生产格局的限制
    小结
第五章 引譬援类:云南近代工矿企业区位选择的个案分析
    第一节 云南近代机械工业选址布局----以中央机器厂为个案研究
    第二节 云南近代矿业的布局考虑----以云南炼锡公司为个案研究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致谢

(9)澄城经济技术开发区产业发展与用地布局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政策背景
        1.1.2 现实背景
    1.2 题目释义
        1.2.1 经开区的本质
        1.2.2 澄城经开区的特点
    1.3 研究对象及意义
        1.3.1 研究对象
        1.3.2 研究意义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4.1 研究方法
        1.4.2 技术路线
2 相关理论研究概述
    2.1 国外相关研究综述
        2.1.1 国外经开区产业发展相关研究
        2.1.2 国外经开区用地布局相关研究
        2.1.3 国外经开区产业转型相关研究
    2.2 国内相关研究综述
        2.2.1 国内经开区产业发展相关研究
        2.2.2 国内经开区用地布局相关研究
        2.2.3 国内经开区的转型与再开发研究
        2.2.4 国内经开区发展阶段研究
    2.3 研究评述
3 澄城经开区发展概况综述
    3.1 澄城经开区发展现状
    3.2 产业发展现状分析
        3.2.1 区域产业发展现状分析
        3.2.2 澄城经开区产业发展现状分析
        3.2.3 澄城经开区产业结构分析
    3.3 用地布局现状分析
    3.4 澄城经开区相关规划评述
    3.5 本章小结
4 澄城经开区产业发展研究
    4.1 当前产业发展条件分析
        4.1.1 产业发展优势分析
        4.1.2 产业发展劣势分析
    4.2 产业结构问题剖析
    4.3 区域视角下的产业发展导向
        4.3.1 区域相关政策研究
        4.3.2 区域相关规划指引
        4.3.3 渭南市域经开区竞争与协同
    4.4 区域产业发展分析
        4.4.1 区域发展条件分析
        4.4.2 区域关联度分析
        4.4.3 区位商分析
        4.4.4 波士顿矩阵分析
        4.4.5 GDP统计分析
    4.5 产业结构发展研究
        4.5.1 转型升级下的产业结构研究
        4.5.2 产业结构建议
    4.6 总体定位
        4.6.1 产业发展定位
        4.6.2 产业升级传承创新
        4.6.3 区域协调空间支撑
    4.7 产业选择策略
        4.7.1 产业选择框架
        4.7.2 产业选择结果
        4.7.3 产业链延伸,梳理多层次产业体系
        4.7.4 产业发展导向研究
    4.8 产业发展思路构建
        4.8.1 内外兼并的升级模式
        4.8.2 区域比较的优势竞合
        4.8.3 创新生产的辐射中心
        4.8.4 持续绿色的增长链条
    4.9 本章小结
5 澄城经开区用地布局研究
    5.1 澄城经开区空间发展研究
        5.1.1 澄城经开区空间发展对比
        5.1.2 澄城经开区建设用地适宜性评价
        5.1.3 空间肌理分析
        5.1.4 用地结构分析
        5.1.5 澄城经开区用地布局问题梳理
    5.2 澄城经开区产业用地布局研究
        5.2.1 产业对用地布局的影响因素
        5.2.2 产业用地布局的选择
    5.3 澄城经开区基于产业发展的用地布局研究
        5.3.1 空间布局模式的选择
        5.3.2 功能区划与组织结构
        5.3.3 生产生活服务设施配置
        5.3.4 土地利用规划
        5.3.5 开发强度评价
        5.3.6 开发模式研究
    5.4 本章小结
6.结语
    6.1 论文主要结论
    6.2 论文创新及不足
参考文献
图表目录
    图录
    表录
致谢

(10)中国染料企业国际化经营战略研究 ——以LS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3 研究内容和章节设置
    1.4 研究方法和思路
        1.4.1 研究方法
        1.4.2 基本框架
第二章 相关研究理论及综述
    2.1 战略管理理论
    2.2 国际化战略理论
        2.2.1 主要国际化经营战略理论
        2.2.2 国际化经营战略实施方法
    2.3 相关文献综述
        2.3.1 国外相关研究文献综述
        2.3.2 国内相关研究文献综述
第三章 中国染料企业国际化经营现状
    3.1 染料行业情况分析
        3.1.1 染料工业情况介绍
        3.1.2 中国染料行业国际化经营宏观环境分析
    3.2 中国染料企业国际化经营现状
        3.2.1 染料企业进出口情况
        3.2.2 中国主要染料企业海外收入分析
    3.3 中国染料企业国际化经营的SWOT分析
        3.3.1 中国染料企业国际化经营具备的优势(S)
        3.3.2 中国染料企业国际化经营存在的劣势(W)
        3.3.3 中国染料企业国际化经营可能的机遇(O)
        3.3.4 中国染料企业国际化经营面临的威胁(T)
        3.3.5 构建中国染料企业国际化经营SWOT矩阵分析表
    3.4 中国染料企业国际化经营问题分析
        3.4.1 国际化经营战略意识不强,缺乏有效机制
        3.4.2 国际市场资源配置不足
        3.4.3 产品同质化严重,国际市场竞争力不强
        3.4.4 自主品牌国际影响力缺乏
        3.4.5 国际市场布局和销售网络欠缺
        3.4.6 国际化经营专业人才短缺
第四章 LS国际化经营现状及问题分析
    4.1 LS的基本情况
    4.2 LS国际化历程和现状
        4.2.1 LS国际化历程
        4.2.2 LS国际化现状
    4.3 LS国际化经营的成功经验
        4.3.1 国际化发展路径清晰
        4.3.2 国际化阶段性目标明确
        4.3.3 跨国并购手段创新
        4.3.4 并购带来国际化经营质变
        4.3.5 注重自主品牌的培育
        4.3.6 国际化资源配置初现成效
    4.4 LS国际化经营所面临的问题
        4.4.1 国际化经营目标再定位
        4.4.2 内部资源的整合优化
        4.4.3 国际战略合作关系修复
        4.4.4 国际化经营高级管理人才缺乏
        4.4.5 规避法律等风险
第五章 LS国际化经营的战略设计和优化
    5.1 LS国际化经营的战略宗旨
    5.2 LS国际化经营的目标市场定位
    5.3 LS国际化经营的进入模式选择
    5.4 LS国际化经营战略策略设计
        5.4.1 实施整体发展的战略
        5.4.2 优化资源配置和全球生产布局
        5.4.3 巩固企业战略联盟
        5.4.4 实施技术创新战略
        5.4.5 实施多元化业务管理战略
        5.4.6 实施本土化战略
第六章 LS国际化经营的战略保障设计
    6.1 优化组织结构
    6.2 资金保障
    6.3 跨国文化管理
    6.4 提升国际人力资源管理水平
    6.5 建立高效的国际市场信息网络
    6.6 做好国际化经营项目的风险评估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学位论文数据集

四、重点化工产品产量统计表(论文参考文献)

  • [1]煤制油项目挥发性有机物排放特征及全工艺过程管控研究[D]. 周其信. 浙江大学, 2021(02)
  • [2]解放战争时期华北解放区兵工生产研究[D]. 蒋宏. 河北师范大学, 2021(02)
  • [3]W公司M生产线生产成本优化研究[D]. 张硕磊. 吉林大学, 2021(01)
  • [4]东北地区“156工程”建筑研究[D]. 韩锐.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21
  • [5]“一带一路”背景下XB化工销售物流研究[D]. 张琪. 兰州交通大学, 2020(02)
  • [6]技术史视野中的温州矾矿工业考古研究[D]. 冯书静. 北京科技大学, 2020(01)
  • [7]基于精益思想的TY公司工厂布局优化研究[D]. 宫希君. 天津财经大学, 2020(06)
  • [8]云南近代工矿业发展及分布研究(1884-1949)[D]. 吴波. 云南师范大学, 2020(01)
  • [9]澄城经济技术开发区产业发展与用地布局研究[D]. 张鹏博.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20(01)
  • [10]中国染料企业国际化经营战略研究 ——以LS为例[D]. 郭艳平. 浙江工业大学, 2020(11)

标签:;  ;  ;  ;  

重点化工产品生产统计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