软件“中国制造”拉近世界

软件“中国制造”拉近世界

一、软件“中国制造”拉近与世界的距离(论文文献综述)

黄锦南[1](2021)在《基于复杂网络方法的《哈萨克斯坦真理报》中国形象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哈萨克斯坦是我国的世代友好邻邦以及“一带一路”倡议的首倡之地和先行先试地区。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不断推进,中国在哈萨克斯坦媒体中的国家形象研究越来越受到各学科研究者的重视。然而,已有成果大部分采用了基于还原论的研究方法,并不能完全契合国家形象作为一个复杂系统其本身固有的整体性和系统性特质,忽略了国家形象系统内部的动力学特征和涌现。因此,本论文将网络科学的复杂网络方法引入国家形象研究,以检验该方法在国家形象系统研究中的有效性。本文选取了哈萨克斯坦官方报纸《哈萨克斯坦真理报》为研究对象,收集了2014年7月至2018年6月的全部涉华报道和2019年12月至2021年2月与新冠疫情相关的部分涉华报道文本,构建了一大一小、一整体一局部的两种文本数据库,基于复杂网络方法,结合诸如国际关系学、经济学、社会学等学科的相关研究成果以及中哈两国政府的各项大政方针政策,对“一带一路”背景下中国在哈萨克斯坦官方媒体中的整体国家形象进行了全面挖掘和研究,并对新冠疫情背景下中国在哈官媒中的国家形象进行了具体的个案分析。研究结果显示,《哈真理报》涉华报道主要展现了以下4个角度的中国形象:(1)哈萨克斯坦的永久全面战略伙伴形象;(2)哈萨克斯坦的全方位支持者形象;(3)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形象;(4)灾害频发的国家形象。本论文的研究目的主要包括:(1)对国别区域研究的方法创新作出探索,尝试复杂网络方法在国家形象研究中的应用;(2)挖掘和呈现“一带一路”和新冠疫情背景下哈萨克斯坦官方报纸《哈真理报》中的中国形象;(3)为国家形象、国别区域、乃至其他领域研究者提供哈萨克斯坦官方报纸的客观中国形象数据和真实报道文本。

李姣[2](2021)在《我国博物馆藏品利用效率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藏品是博物馆的核心,是博物馆的立馆之本。藏品利用在博物馆的工作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是藏品保护与研究成果的体现,是实现博物馆文化价值和核心功能的途径。藏品资源丰富、文化需求高与藏品利用效率低,形成强烈反差,成为目前博物馆发挥效能的瓶颈,提高博物馆藏品利用效率是我国时代需求和历史必然。藏品利用的核心是实现藏品价值,实现的途径是具体利用方式。以国内外对文化遗产价值的论述为基础,从博物馆的功能出发,藏品价值可分为本体价值,这是价值的本源和基础,以及情感价值和发展价值,这二者是附延伸价值,并且笔者对具体利用方式进行逐一阐述。展出率是博物馆藏品利用最直观的体现,笔者通过随机搜集的670展览数据和数学建模手段,估算了2009-2018年各级别博物馆、各类型博物馆的展出率,显示全国平均展出率10.27%左右,且近十年展出率呈下降趋势。通过采用Lasso回归、Logistics回归、Spearman和Pearson的统计学方法,笔者结合《中国文化文物统计年鉴》公布的博物馆相关数据,得出面积、人员、经费是影响博物馆展览数量最相关的因素。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才能更加清晰地审视我国博物馆藏品利用效率的基本情况,我国博物馆藏品利用效率低表现在广度、深度、频率和真实性问题四个方面,其原因表现在内部和外部两个方面。但是在现有条件下,我们无法立即解决存在的问题和消除造成藏品利用效率低的因素,本文以国际视野、科学视角和技术层面探讨提高藏品利用效率的策略。笔者从藏品本体、场地方面、延伸利用方面及藏品利用保障措施介绍国外博物馆的有益经验,在有限的人力、物力、场地等情况下,为化解我国博物馆藏品利用中面临的问题提供参考。在信息时代,我们应加强博物馆与科技的深度融合。本文以“智慧”理念为指导,以人工智能为手段,探讨目前智慧博物馆和AI博物馆在藏品利用的实践应用,并以个案探索人工智能技术在博物馆导览、图像采集、藏品修复中的设计,实现提高藏品利用效率、拓展藏品利用手段、深化藏品利用领域,并不断提升“人—藏品—数据—机”互动性。新时代,博物馆应构建智慧型藏品利用模式,为大众提供智能化的藏品研究、展示、传播。但是博物馆藏品利用工作的核心是对藏品蕴含价值的挖掘与传承,这一点并不会、也不能因“智慧”而改变,我们应以现代科学技术为手段,最终以价值传承为目的,去推动我国的藏品利用改革之路,让藏品活起来。

崔向平[3](2021)在《特朗普政府对华政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当今世界国际体系的转型,英国脱欧、民粹主义的盛行、特朗普的上台等“黑天鹅事件”加速了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演变进程,对国际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尤其是中美关系的深刻变化,中美战略格局由接触合作向遏制竞争方向转变日益加剧。从当前的国际局势来看,中国的加速崛起,以及与中国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老牌资本主义国家的相对衰落,欧盟各国、俄罗斯、日本等发达国家之间与中国的发展差距正在被不断拉大,国际力量对比发生重大变化。欧洲和美国的经济增长放缓,有些西方国家的经济增长缓慢、甚至下行,失业率不断上涨、国内游行时有发生、种族问题和民粹主义不断抬头、逆全球化思潮风起云涌。与此同时,包括第四次工业革命、新能源、人工智能、量子科学的发展以及数字经济来临等新时代的诸多新变量,正在改变世界各国间的力量对比,甚至会重新改写世界经济格局。在以上诸多因素的共同作用下,世界各国都将面临一个更加严峻和复杂的新时代。与此同时,美国正在面临前所未有的政治极化和社会撕裂,特朗普正是在这种特殊历史背景下当选,其对华政策是学界关注和研究的重要政策性课题。由于特朗普采取“全政府”的对华政策思路,若想充分解析其对华政策的基本脉络,本文从四个层次对特朗普政府对华政策出台背景进行全面和系统探究,又从政治目标、经济目标、文化目标三个方面对特朗普政府对华政策目标进行层次分析。具体而言,在政治目标上,特朗普政府将中国定义为美国在全球最主要的战略竞争对手,在印太地区充分利用盟友,不惜以牺牲盟友的利益为代价,一方面保障自己减少了军费支出,另一方面维持对中国的高压态势,最终来实现美国自身的利益,进一步巩固美国的霸权统治地位。在经济目标上,特朗普政府以贸易战为前阵,以遏制中国科技发展为内核,试图打断中国科技崛起的节奏,全面遏制中国科技发展,并尝试与中国经济脱钩。在文化目标上,特朗普政府以中国意识形态和文化输出为由,综合防范且有限阻断中美文化交流,精准防范中国网络安全与数字经济类的文化传播。此外,特朗普政府的权力资源是政府内党派共识及政策精英的团结以及国内社会部分团体的默认和积极配合,特朗普善于活用“以压促变”等手段,以高压姿态逼迫中国妥协,与此同时,特朗普政府对关键领域实施有效管控,为把知识产权保护打造成符合美国利益的国际规则,构建加固了美国技术转让壁垒,稳固了美国在国际竞争中的地位,充分防止了中国在技术使用中获得更多的相关信息,进而拉大了中美之间的科技差距,有效防范中国实现弯道超车。在政策的具体实施上,本项研究从全球、地区、单元和个人四个层次阐述了特朗普政府对华政策的实施维度。从全球层面上看,首先,特朗普政府在全球范围内干扰中国崛起进程,削弱中国的国际影响力,在全球范围遏制中国经济和中国科技发展;其次,特朗普政府以地缘政治为核心与中国展开战略竞争;最后,特朗普政府在舆论上大肆针对中国,不仅在全球范围内构陷中国,还将中国定义为“修正主义国家”,将中国正常的对外政策曲解为“锐实力”,并将新冠疫情政治化,将责任推给中国。从地区层面上看,特朗普政府优化在印太地区的军事战略部署和资源配置,让盟友承担更多军费,使其更符合“美国优先”的逻辑。同时,加大力度拉拢印度,试图在印太框架下编织遏华网络。从单元层面上看,特朗普政府公开对华展开多维度、全方位的战略遏制,进一步加深对中国内政的干涉,体现在借“修例风波”破坏香港政治生态环境,在台海地区活用台湾牌,并企图借民族问题从内部瓦解中国,同时还加强了对中国的军事干预和意识形态对抗。不断给中国制造各种麻烦,妄图使中国陷入自顾不暇的困境,从而打断中国崛起的进程。从个人层面上看,特朗普本人有着鲜明的个人特质,其商人出身的背景使其更加善于运用“对等外交”与“强人政治”等各种博弈手段。此外,还对特朗普“交易”思维下的“对等外交”、“强人政治”进行了重点剖析。最后,论文围绕特朗普政府对华政策的手段、实施方案、政策实施过程以及政策结果等方面展开综合评估,并将重点针对特朗普政府对华政策手段和结果拟定为考量和评估的重点,具体将围绕政策实施过程中取得的主要成效和比对政策成效与既定政策目标,进而考量政策目标的完成情况以及其政策手段的本身进行评估,并从安全、经济、政治三方面阐述了特朗普政府政策对中国产生的影响,以及特朗普下台后所留下的政治遗产做出了详细的分析。

魏曌男[4](2021)在《文旅IP形象设计中民族性与国际化创新研究 ——以洛阳龙门石窟为例》文中研究表明荏苒变化,中国高速发展,究其原因是因为互联网的广泛推广以及运用,架起了沟通的桥梁。而且中国与世界的联系日渐紧密,倡导命运共同体,与国际接轨。在这些因素的影响下,大众所接触的信息呈现爆炸性和多元化,致使外来文化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一定的冲击力。中国拥有五千多年华夏文明孕育出来的文化精华其所拥有的物质文化遗产种类繁多,尚且有许多还未被发现和出土的文物。时代变迁更迭,社会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历史也在不断向前,而在时代巨变中,历史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陷入了困境之中,部分历史文化遗产逐渐淡出了我们的视野。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历史的遗迹因为得不到保护逐渐消逝。近几年来中国政府逐渐感受到了文化力量所带来的影响力,因此在文化遗产的保护上做了许多的抢救性、保护性工作。同时越来越多的民众也意识到文化认同感的重要性以及传承民族文化的重要性。社会各界越来越关注对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问题的探讨,设计界可以通过文化旅游品牌形象的打造来弘扬物质文化,那么如何打造文化品牌形象需要设计界的讨论和思考。针对于增强大众对民族文化认同度提高民众对民族的情感,重树立IP形象设计就显得尤为重要。

朱简妮[5](2021)在《中国电子品类品牌出海的国际传播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改革开放开启了中国与世界交流的大门,中国经济不断发展,国际形势推动中国提升国际竞争力,跨境电商崛起以及在企业自身寻求进步的驱动之下,对于品牌出海的提出与探究成为了产业发展的必然。本文在中国品牌出海现状的研究中,发现中国品牌实力与企业实力不匹配这一核心问题,并以此问题为原点,探究品牌出海的国际传播方式。因此,本文将研究对象锁定在2020年《Brand Z?中国全球化品牌50强》榜单中的15个电子品类品牌上。通过文献研究发现目前学界对“出海”的研究集中在“企业”而非“品牌”上;结合案例研究,归纳总结品牌为什么出海、出海现状与困境、如何解决以及带来的启示。从电子品类品牌出发,深入探究品牌的出海问题是本文的创新点,能够在学术研究方面进行一定的整理、深化以及补充。但也由于本文难以穷尽研究文本和对象以及研读的欠缺带来了研究视野和对象分析的局限,无法更全面地反映所有出海品类品牌的现状、问题和品牌建设的历时性策略。通过研究发现,品牌出海相比企业出海有更高的要求,是企业在出海过程中寻求进一步自我提升的途径,同样也是顺应目前宏观国际环境以及国家政策的必由之路。在经过了产品出海阶段、品牌觉醒阶段以及互联网带来的快速发展阶段,中国出海品牌呈现出整体稳定增长,品类发展动荡,欧洲市场发展稳定,重点满足消费者情感需求的特点。中国的品牌出海面临着复杂的国际环境,企业国际化程度低,中国制造刻板印象以及品牌自身文化不自信的问题。通过对电子品类品牌的国际传播策略研究发现,这些品牌必须强化品牌基础,抵抗出海风险;培养国际基础,布局海外市场,管理品牌形象,提升品牌实力;加强品牌底蕴,促进文化认同。品牌出海应是以品质为船,以沟通为帆,向世界讲好中国品牌的故事;以多元文化共同繁荣为核心,坚守中国的底线,促进海外国家对中国文化与品牌文化的认同,促进品牌忠诚;用全球视野进行本土化执行,让更多的中国品牌出海,让更多的出海品牌成功上岸;通过在全球市场展现出属于中国品牌的声名,让中国品牌成为中国的最佳名片,助力中国国家形象建设;而中国国家形象同样也会反哺中国品牌形象,促成中国品牌出海。

聂世坤[6](2021)在《中美贸易摩擦对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影响研究》文中提出统计数据表明,我国遭受的全球范围内“双反”,即“反倾销”“反补贴”贸易摩擦频次与对外直接投资规模呈同方向变化,故而国内学界将以规避双反调查、绕开贸易壁垒为代表的市场寻求视为我国企业对外投资的第一大动机。不过,近年来对外投资的出口替代效应正在悄然变化。2016年以来美国不断加大对华“双反”调查力度,导致我国对美主要产品出口虽在总量上保持增长态势,但增速相较之前大幅下滑。可以预见,受美方“双反”调查频频光顾的某些产业未来对美出口形势不容乐观,甚至有可能出现负增长。值得关注的是,出口受阻并没有像2007~2010年那般推动赴美投资的增加,相反,近三年我国对美直接投资骤降62.16%。更值得关注的是,我国除对美以外的对其他国家的直接投资也在持续萎缩。国内学界对这一现象给出的解释是,对美投资的减少是因为特朗普以“公平贸易”为由发起对华贸易战,导致对美投资风险激增,抑制了我国企业赴美实施跨国并购的动机。而对非美国家直接投资的减少,主要是因中国政府加大投资真实性、合规性审查力度所致。问题是,我国政府选择在这一敏感时间收紧审批权限,遏制非理性投资,未尝没有对中美关系未来走向的考量。中美贸易摩擦是否抑制了国内企业国际化经营步伐?倘若存在负面影响,这其中的作用机制又是什么?显然,主流国际直接投资理论没法给出有效的解释。为此,参考已有文献,借鉴国际政治经济学有关理论,综合运用多种研究方法,本文构建了一个包括“体系——国家——企业”三个层次的整合性理论框架,用以阐释霸权国与崛起国的战略博弈会使第三国对崛起国的引资政策表现出特定的政治倾向,进而影响企业跨国投资行为。其次,以该理论框架为指导,依据提取的我国对外直接投资活动与中美贸易摩擦的特征事实,在赫克歇尔-俄林-萨缪尔森模型的基础上,力图通过引入金融契约和企业异质性对企业对外投资行为的差异化表现给出合理解释。进一步,通过引入中美贸易摩擦变量将政治风险内生化后,在微观层次上诠释中美贸易博弈对我国企业跨国投资活动的影响。再次,针对理论模型所得结论,论文以双向固定效应模型在控制了个体效应与时间效应的基础上进行了检验。针对实证检验中存在的内生性问题与样本选择偏差,论文以系统GMM模型及Heckman两阶段模型进行复验,以此提升检验结论的稳健性。最后,论文从时间异质性及国家异质性两个视角检验了中美战略博弈对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影响的差异化表现。本文研究所得主要结论如下:第一,中美贸易摩擦的基本性质是霸权国为维护自身霸权对崛起国进行战略遏制,迟滞其崛起时间;而崛起国为获得更大发展空间被迫采取反制措施,由此引发两大国战略博弈甚至对抗。第二,鉴于中美两国特殊的政治身份以及两国经济体量巨大,其战略博弈必然对整个国际政治经济体系构成实质性影响,导致我国对外投资过程中存在“第三国”效应,即东道国对华引资政策因美国的影响而表现出特定的政治倾向。第三,尽管中美贸易摩擦会影响到我国直接投资的总体发展,但这种影响因东道国不同而有异,因企业不同而有别。原因之一是国家异质性,即东道国对华经济政策既受到美国对华遏制战略的影响,亦会受到国内利益集团政治活动的影响,两相作用下东道国对华引资政策不一定表现出负面的政治态度。另一个原因是企业异质性,即中美贸易摩擦对国内企业跨国投资的影响,会因企业较强的政治风险管控、政府公关、外事宣传等政治活动能力而被削弱。第四,中美贸易摩擦影响我国企业跨国投资活动的机制是,两国战略博弈通过中国与东道国的双边政治关系及东道国对华引资政策的双重中介,影响经营者对投资项目未来预期收益及风险的评价,进而调节经营者投资动机及优势,介入其对外投资策略的选择。第五,除制度寻求型投资外,中美贸易摩擦对我国其他类型直接投资所表现出的是一种调节企业经营者投资动机及优势的间接的负面影响。换言之,经营者跨国投资动机及优势存在与否,根本上并不由中美战略博弈所决定,但会受其调节而受到抑制。一旦未来局势明朗,两国关系缓和,国内企业对外投资,包括对美投资,仍然将会向好发展。第六,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后,由于中美贸易摩擦与中美双边政治关系的联动性增强,导致中美贸易摩擦对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负面影响显着增强。第七,中美战略博弈对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负面影响在不同的国家样本组上表现不一,其中受影响最大的是中等收入国家及“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且这种影响的路径在中高收入国家与中低收入国家上也有差别。根据以上结论,论文提出旨在服务我国政府的五点建议:其一,高度重视中美战略博弈的长期性复杂性尖锐性及其在全球范围内的广泛影响;其二,加强与发达经济体的政治经济合作;其三,采用经济手段化解与中高收入国家之间的分歧,协调彼此利益,消解争端;其四,重视与中低收入国家的双边政治关系建设,尤其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双边合作;其五,加强外交保护,为国内企业跨国投资提供政治风险对冲工具。针对有意走出国门的内地企业,论文提出三点建议:第一,重视国别风险差异,选择适宜投资策略,充分发挥第三方力量;第二,积极开展企业外交,加强政府公关、外事宣传等政治活动能力建设;第三,加大研发力度,加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努力提高自身所有权优势。

徐恒祎[7](2020)在《论克罗地亚《晚报》对中国形象的建构》文中提出2019年,在中美贸易摩擦持续、中欧出现竞争态势的大背景下,部分中东欧国家的对华合作也受到了一定的影响和压力。在中国与中东欧合作的重点国家中,克罗地亚不但地理位置关键,历史文化也有着重要的地区影响力,是巴尔干地区第一个加入欧盟的国家。由于该地区其他家也均处在入盟进程中,研究克罗地亚对布局“17+1”合作具有重要意义。正如认知会对人的判断和行动产生影响,不同国家民众之间的相互认知也会影响国与国之间合作的深度和广度。因此,本文以中国国家形象为切入点,对克罗地亚开展文化层面的研究,选取在克罗地亚建构中国形象的主体之一,该国最具影响力的主流媒体——《晚报》(Ve?ernji List),对《晚报》2001-2019年19个完整年度的涉华报道进行框架分析、质化分析和历史分析,并对该媒体2019年12月1日-2020年3月31日涉华的新冠病毒肺炎疫情相关报道进行专门审视。试图解析《晚报》构建中国形象的路径,用跨文化的视角分析其建构的中国形象,探讨影响中国形象构建的因素,从而探寻更好的跨文化对话路径。宏观上,《晚报》的涉华报道数量从2009年开始逐渐增加,内容逐渐区域全面,建构了一个较为正面的中国形象,但也存在一些由政治价值观差异导致的对中国的误解,且《晚报》中的中国形象仍存在不平衡、不完整的问题。从影响因素来看,历史、政治价值观、文化价值观、刻板印象、内外经济环境等因素均会透过媒体的眼镜影响中国形象的建构。中国需要更注重运用跨文化的思路开展与包括克罗地亚在内的中东欧国家的对话,认真研究每个国家的历史文化和话语习惯,做到地道表达、精准传播。

冯艳[8](2020)在《中国电视剧在昆明高校缅甸留学生中的传播现状与效果研究 ——以云南师范大学、云南农业大学、云南民族大学为例》文中提出近年来,随着网络移动通信技术的快速发展,以及电脑、手机在缅甸留学生中全面使用,缅甸留学生观看中国电视剧越来越便利。从20世纪90年代末到21世纪初,缅甸国家电视台相继引进中国电视剧,同时缅甸民间音像市场大量租售中国电视剧光碟等音像制品(现逐渐消失),许多中国电视剧作品在缅甸深受观众喜爱。缅甸留学生大多数从小就有接触到中国电视剧,比起其他欧美国家的电视剧更有一种文化接近性和明显的亲切感。电视剧是大众文化的重要载体之一,据笔者调查发现,留学在中国的缅籍学生更喜欢选择观看中国电视剧这种轻松、娱乐的方式来学习中文,了解中国历史和文化。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一带一路”的倡议、2016年中缅两国的首次澜湄合作,到2020年中缅建交70周年习近平总书记访问缅甸。目前是中缅两国最友好的时期,两国之间的交流逐步增多,合作的方式也变得更加多样化。近年来,电视剧因为播放的方便和低成本,比电影更容易传播和实现中国形象的正面建构。从中缅文化交流的层面来看,中国电视剧是搭建两国人文交流的重要桥梁,而缅甸留学生是实现中国电视剧对缅甸传播的有效中介。缅甸留学生作为缅甸的知识分子,在对缅甸未来的发展中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本研究的主题涉及中缅两国文化,本文将从跨文化传播的视角考察中国电视剧在缅甸留学生中的传播现状与效果等。本文通过问卷调查法、焦点小组、访谈法相结合的方式对缅甸留学生进行研究。研究内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章从中缅的地缘相近性、文缘相通性以及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的紧密交流,缅甸留学生观看中国电视剧的心理动因来梳理出中国电视剧在缅甸留学生中跨文化传播的基础;第二章从调研学校的选择和介绍以及具体从七个方面来分析中国电视剧在缅甸留学生中的传播现状;第三章从缅甸留学生观看中国电视剧后的认知、态度、行为三个方面结合研究方法来分析中国电视剧在缅甸留学生中传播的效果;第四章则基于笔者围绕此次关于中国电视剧在缅甸留学生中传播的调查研究后所得出的一些启示,如:提升中国电视剧传播能力,扩大缅甸受众群体;加强中缅影视文化交流,建构中国国家形象。整个研究围绕这几个部分进行。

董志杰[9](2020)在《共青团中央新媒体运营研究》文中提出青年既被时代所裹挟,也深刻地影响着这个时代。对青年群体进行有效的舆论引导,促进其构建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关乎青年的健康发展,更影响时代变迁。近年来,共青团中央新媒体异军突起,影响力比肩人民日报等中央级媒体,在重大网络事件中屡屡占据主导地位,发挥了强大了议程设置能力和舆论引导能力。本文以共青团中央新媒体为研究对象,抓取其社交媒体全样本数据,使用中文分词、词频统计、关键词抽取、LDA主题建模等自然语言处理方法,结合话语分析、案例研究法,从议题、文本、社群和舆论引导四个方面分析其运营策略。议题层面,共青团中央将时政和娱乐作为青年群体的最大公约数,主动参与网络热点事件、策划主题事件,打破了不同传播圈子的传播壁垒。文本层面,共青团中央探索形成了多元、多样、年轻的外在话语表达风格和以民族主义为核心的价值偏向,塑造了鲜明的人格化形象,与其它政务新媒体产生了差异和区别。社群层面,共青团中央首先联结了以青年明星为代表的社会网络核心节点作为其核心传播圈层,然后通过培育以行业“大V”为代表的相对远离社会网络中心的关键节点作为中间圈层,冲破了碎片化传播环境中“沉默的螺旋效应”,增加了不同青年群体的“可通约性”;最后,它还将内容生产者、分发者作为外围圈层构建了话语有机生产协同的运作方式。舆论引导方面,共青团中央新媒体通过破解碎片化传播环境中的“沉默的螺旋”效应、规避“回声室效应”,以民族主义为核心价值统摄来应对“共识断裂”来实现。

于红丽[10](2020)在《美国“亚太再平衡”战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从冷战结束以后,亚太地区在世界政治经济格局中的地位就开始持续上升。美国作为国际体系的主导国,自然愈发重视亚太地区。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之后,全球国际体系开始发生深刻变革,亚太地区的战略地位被空前重视。为应对国内外危机,美国开始调整其全球战略。奥巴马政府推出了“亚太再平衡”战略,宣称要把全球战略的重心向亚太地区转移,其目标是通过加强美国在亚太地区的同盟体系和伙伴关系网络,加大亚太地区军事投入,参与并主导亚太地区的经济贸易合作,以保证美国在亚太地区战略利益,防止崛起大国对美国主导权的挑战。“亚太再平衡”战略出台的背景,是美国的全球领导地位在冷战结束后首次遭到质疑。为了确保美国的领导地位,美国开始在政治、军事和经济上全面重视对其造成挑战的亚太地区。这一战略也是此后特朗普强化对华竞争的先声,是中美关系进行深度调整的前兆。特朗普政府的“印太”战略的实质,也是奥巴政府“亚太再平衡”战略的延伸和发展。相比较特朗普“印太”战略推进进程的尚未完成,奥巴马的“亚太再平衡”显得更加完整,且具有承上启下的意义。深入研究美国“亚太再平衡”战略,可以让我们更客观理性地认识特朗普“印太”战略的实质。同时,对于我们有效应对美国亚太战略带来的挑战也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本文深入系统地研究了奥巴马政府时期美国“亚太再平衡”战略出台的背景、目标、实施、评价及影响,分析了美国亚太战略的实质,以及奥巴马政府“亚太再平衡”战略与特朗普总统新“印太”战略的联系与区别,论述了中国应对美国亚太战略的战略与对策。全文共分五章:第一章,“亚太再平衡”战略的背景分析,主要分析了国际体系的深刻变革和奥巴马政府“亚太再平衡”战略的形成。首先,研究了全球国际体系出现的转型取向和亚太地区国际地位的上升,以及美国的相对性衰落和中国的结构性崛起对于全球以及亚太地区的战略影响。其次,梳理了冷战后到奥巴马政府之前的美国的亚太战略,意在阐述美国亚太战略的连续性。最后,论述了奥巴马政府“亚太再平衡”战略的酝酿过程,分析了奥巴马政府“亚太再平衡”战略从“重返亚太”到“转向亚太”,再到“亚太再平衡”所经历的演进过程。第二章,“亚太再平衡”战略的目标与依托。奥巴马政府“亚太再平衡”战略的目标是巩固美国在亚太地区的权力主导,拓展美国在亚太地区的经济利益,扩展美国在亚太地区的价值观影响。为实现上述战略目标,美国拥有强大的综合国力、牢靠的同盟体系和霸权威望等战略资源可资利用。第三章,“亚太再平衡”战略的实施。奥巴马政府为实施“亚太再平衡”战略,制定和采取了一系列战略举措。首先,美国军事战略重心向亚太地区转移。加强美国在亚太地区的军事存在,提高美军在亚太地区“反拒止”和作战能力,降低对其他地区的战略介入。其次,巩固美国的亚太辐辏安全体系。其中包括优化美国亚太同盟体系,重塑安全伙伴网络等。最后,打造亚太地区多边合作新体系。力推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深化与东盟的全方位合作,扩展在本地区内的价值观同盟。第四章,“亚太再平衡”战略的评价。首先,对“亚太再平衡”的本质进行了分析,认为其是“离岸平衡”战略传统的延续和“选择性干预”战略的强化,是两者的战略复合。其次,评价了美国“亚太再平衡”战略的成效,认为美国取得了一定的战略红利,但并没有达到既定目标,加剧了地区紧张局势且付出了巨大战略成本。最后,分析了美国“亚太再平衡”战略的一系列国内国际反响,美国国内、亚太地区国家和全球其他地区国家对该战略有着差别化的反应。第五章,“亚太再平衡”战略的“遗产”与启示。“亚太再平衡”战略没有达到预期效果,中国持续崛起的势头没有发生改变,导致美国对华战略认知更趋消极。特朗普政府在同样重视亚太地区的前提下,改变了战略实践的风格与方式。美国对华战略思维更趋“冷战化”,放弃了“离岸平衡”的做法,更强调单边性质的强力施压,更重视军事手段的使用,其实质是对“亚太再平衡”战略否定之否定的加强版。“亚太再平衡”战略对我国因应“印太”战略提供了战略启示,我国应对美国对华认知有着清醒的认识,对美国的战略限度有着明确的判断,坚持核心国家利益的底线思维,坚定不移地发展国家实力,进一步加强经略周边以对冲美国的战略压力。

二、软件“中国制造”拉近与世界的距离(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软件“中国制造”拉近与世界的距离(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复杂网络方法的《哈萨克斯坦真理报》中国形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1.3 研究对象
    1.4 研究方法和思路
    1.5 研究创新点及论文结构
2 整体中国形象系统网络构建与测量
    2.1 关键词同现网络构建及其网络特性分析
    2.2 网络层级分析及核心关键词节点提取
    2.3 核心关键词节点内部网络构建及其加权聚类分析
3 中哈非经济关系属性聚类之中国形象分析
    3.1 中哈首脑外交属性关键词节点聚类的中国形象分析
        3.1.1 不断升级的全面战略伙伴形象
        3.1.2 值得信任、不吝支持的好朋友形象
        3.1.3 潜力巨大、优势互补的合作伙伴形象
    3.2 中哈边境和安全合作属性关键词节点聚类的中国形象分析
        3.2.1 中哈边境繁荣共建者形象
        3.2.2 上合组织框架下哈重要安全合作伙伴形象
        3.2.3 哈打击边境走私活动合作者形象
    3.3 中哈人文交流属性关键词节点聚类的中国形象分析
        3.3.1 哈萨克斯坦文化传播的支持者形象
        3.3.2 中哈人文交流的推动者形象
        3.3.3 丝路复兴的倡导者和实践者形象
    3.4 关键词节点“2017 阿斯塔纳世博会”的中国形象分析
        3.4.1 阿斯塔纳世博会的积极参与者形象
        3.4.2 阿斯塔纳世博会的全方位支持者形象
        3.4.3 历史悠久、底蕴丰厚的可持续发展大国形象
4 经济属性聚类之中国形象分析
    4.1 哈对华出口属性关键词节点聚类的中国形象分析
        4.1.1 哈对华出口贸易的积极推动者形象
        4.1.2 哈出口贸易的重要市场形象
    4.2 中哈交通运输合作属性关键词节点聚类的中国形象分析
        4.2.1 富有成效的交通运输合作伙伴形象
        4.2.2 哈过境运输潜力释放的驱动者形象
    4.3 中哈投资合作属性关键词节点聚类的中国形象分析
        4.3.1 中哈投资合作的推动者形象
        4.3.2 带来多重利好和雪中送炭的对哈投资者形象
    4.4 中国国内经济属性关键词节点聚类的中国形象分析
        4.4.1 飞速发展、迎难而上的经济强国形象
        4.4.2 攻坚克难、施工高效的基建强国形象
5 游离核心关键词节点之中国形象分析
    5.1 游离核心关键词节点“技术”的中国形象分析
        5.1.1 自主创新、积极进取的科技强国形象
        5.1.2 科技惠民的社会主义大国形象
    5.2 灾难属性游离核心关键词节点的中国形象分析
        5.2.1 灾害频发的国家形象
        5.2.2 以人民为中心的社会主义大国形象
6 中国形象之新冠疫情涉华报道个案分析
    6.1 中哈关系属性关键词节点聚类的中国形象分析
        6.1.1 哈永久全面战略伙伴形象
        6.1.2 哈重要经济合作伙伴形象
    6.2 中国国内抗疫属性关键词节点聚类的中国形象分析
        6.2.1 以人民为中心的社会主义大国形象
        6.2.2 医疗系统强大、践行人类命运共同体倡议的大国形象
7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2)我国博物馆藏品利用效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对照表
第一章 绪论
    1.1 相关概念与研究范围界定
        1.1.1 藏品、展品、文物概念界定
        1.1.2 研究范围
    1.2 提高博物馆藏品利用效率的必要性与机遇
        1.2.1 国家层面的文化服务需求
        1.2.2 博物馆的自身发展需求
        1.2.3 公众的精神文化需求
        1.2.4 信息技术的发展
        1.2.5 “智慧”理念的普及
    1.3 国内外研究述评
        1.3.1 国内研究概况
        1.3.2 国外研究概述
        1.3.3 小结
第二章 藏品利用——藏品价值的实现
    2.1 藏品价值体系
        2.1.1 国内相关价值体系论述
        2.1.2 国外相关价值体系论述
        2.1.3 博物馆功能与藏品利用的价值
    2.2 本体价值利用
        2.2.1 陈列展览
        2.2.2 科学研究
        2.2.3 文物复制、仿制
        2.2.4 藏品着书出版
        2.2.5 藏品外借——以广东省博物馆2017 年展览为例
    2.3 情感价值利用
        2.3.1 社会教育活动
        2.3.2 文博类电视节目
        2.3.3 新媒体传播
    2.4 发展价值利用
        2.4.1 数字化利用
        2.4.2 文创产品开发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我国博物馆藏品利用基本情况研究——以陈列展览为例
    3.1 数据采集的基本情况
        3.1.1 随机收集展览的基本情况
        3.1.2 随机收集展览的主办博物馆基本情况
    3.2 估算全国博物馆藏品展出率
        3.2.1 建立估算全国博物馆藏品展出率的数学模型
        3.2.2 收集展览的展品数量的正态性检验
        3.2.3 根据数学模型估算全国博物馆藏品展出率
    3.3 影响博物馆藏品展出相关因素的筛选建模和校正
    3.4 影响博物馆藏品展出的相关因素分析
        3.4.1 相关性分析的统计学方法
        3.4.2 博物馆级别与藏品展出的相关性分析
        3.4.3 博物馆类型与藏品展出的相关性分析
        3.4.4 展览数量与客观因素的相关性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我国博物馆藏品利用效率分析
    4.1 藏品利用效率低的表现
        4.1.1 广度问题
        4.1.2 深度问题
        4.1.3 频率问题
        4.1.4 真实性问题——以《国家宝藏》节目为例
    4.2 藏品利用效率低的内部原因
        4.2.1 藏品研究不足
        4.2.2 展览场地限制
        4.2.3 利用方式单一
        4.2.4 利用观念狭隘
        4.2.5 藏品的同质化
        4.2.6 专业人才缺乏
    4.3 藏品利用效率低的外部原因
        4.3.1 法规尚待完善
        4.3.2 利用资金不足
        4.3.3 缺少馆际交流
        4.3.4 外界参与性低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国外博物馆提高藏品利用效率的探索与实践
    5.1 从藏品本体着手
        5.1.1 Curator(策展人)制度
        5.1.2 文物登录制度
        5.1.3 重视科学研究
    5.2 从场地方面着手
        5.2.1 开放内部空间——库房
        5.2.2 拓展展厅空间——高密度陈列方式
        5.2.3 “藏品+”模式开发外部空间
    5.3 从延伸利用着手
        5.3.1 注重教育服务工作
        5.3.2 藏品数字化工作
        5.3.3 文创产品开发
    5.4 藏品利用的保障措施
        5.4.1 多渠道经费来源
        5.4.2 建设志愿者队伍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智慧理念下博物馆提高藏品利用效率方式分析
    6.1 智慧理念下的博物馆
        6.1.1 智慧博物馆起源
        6.1.2 技术系统
        6.1.3 智慧博物馆藏品利用的实践应用
    6.2 人工智能时代的AI博物馆
        6.2.1 人工智能概述
        6.2.2 人工智能的发展政策与规划
        6.2.3 目前AI在博物馆藏品利用中的应用
    6.3 人工智能对博物馆藏品利用的影响
        6.3.1 提高藏品利用效率
        6.3.2 拓展藏品利用手段
        6.3.3 深化藏品利用领域
        6.3.4 提升智能化互动性
    6.4 人工智能给博物馆藏品利用带来的机遇分析
        6.4.1 国际趋势、国家战略是关键动力
        6.4.2 促进博物馆事业发展是核心支撑
        6.4.3 人工智能技术发展应用是外在推动因素
        6.4.4 理论研究、学科融合是有利保证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人工智能技术在藏品利用方面的个案探索
    7.1 一种基于人工智能的自动导览装置在藏品利用中的设计
        7.1.1 导览对于博物馆藏品的重要性
        7.1.2 人工智能技术在博物馆导览中应用的必要性
        7.1.3 自动导览装置的模块设计
        7.1.4 自动导览装置的工作方法
    7.2 一种基于VR技术的图像采集处理装置及其方法
        7.2.1 技术背景
        7.2.2 模块设计
        7.2.3 图像存储模块的图像处理方法
        7.2.4 具体工作流程
    7.3 一种基于人工智能技术的非结构性破损壁画修复方法
        7.3.1 研究背景
        7.3.2 生成对抗网络算法的介绍
        7.3.3 损失函数
        7.3.4 修复壁画的结果
    7.4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一、主要结论
    二、不足之处
参考文献
附表
附录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作者简介

(3)特朗普政府对华政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问题的提出与研究意义
        (一)问题的提出
        (二)研究意义
    二、研究综述
        (一)国内研究现状
        (二)国外研究现状
        (三)既有文献述评
    三、论文框架与方法
        (一)研究思路与论文框架
        (二)研究方法
    四、论文创新与不足
        (一)论文的创新
        (二)论文的不足
第一章 特朗普政府对华政策背景分析
    一、特朗普执政后国际形势的新特征
        (一)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与国际形势的变化
        (二)新冠疫情加速推动国际局势变化
    二、印太地区形势的新变化
        (一)印太地区的重要性提升
        (二)印太地区的复杂性凸显
    三、美国国内政治形势的新变化
        (一)美国的社会分裂和政治极化加剧
        (二)美国保守势力的增强
    四、特朗普个人的执政偏好
        (一)特朗普的个人特质
        (二)特朗普的执政风格与“特朗普主义”
第二章 特朗普政府对华政策的目标与手段
    一、特朗普政府对华政策的目标
        (一)特朗普政府对华政策的政治目标
        (二)特朗普政府对华政策的经济目标
        (三)特朗普政府对华政策的文化目标
    二、特朗普政府对华政策的手段
        (一)特朗普政府对华政策的权力资源
        (二)特朗普政府对华政策的手段选择
第三章 特朗普政府对华政策实施
    一、在全球范围内干扰中国崛起进程
        (一)在全球范围削弱中国话语权和影响力
        (二)在全球范围迟滞中国经济发展
        (三)以地缘政治为核心与中国展开战略竞争
        (四)在全球范围内对华开展舆论战
    二、在印太体系内加快遏华节奏
        (一)调整优化军事战略资源配置
        (二)加紧拉拢盟友编织遏华网络
    三、在单元层面强化对华战略遏制
        (一)加强对华内政干涉
        (二)加大对华军事干预
        (三)加深意识形态对抗
    四、“特朗普主义”下的对华强硬斗争
        (一)“交易”思维下的“对等外交”
        (二)“强人政治”下的强势制裁
第四章 特朗普政府对华政策评估
    一、特朗普政府对华政策的手段评估
        (一)“全政府”的对华政策手段评估
        (二)“以压促变”和“极限施压”的手段评估
        (三)“积极的针对性防范”手段的评估
    二、特朗普政府对华政策的结果评估
        (一)特朗普政府对华政治目标的完成情况评估
        (二)特朗普政府对华经济目标的完成情况评估
        (三)特朗普政府对华文化目标的完成情况评估
    三、特朗普对华政策的影响及政治遗产
        (一)特朗普政府对华政策的综合影响
        (二)特朗普政府的政治遗产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期间学术成果
后记

(4)文旅IP形象设计中民族性与国际化创新研究 ——以洛阳龙门石窟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来源与背景
        1.1.1 研究来源
        1.1.2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的目的
        1.2.2 研究的意义
    1.3 研究的方法
        1.3.1 文献研究法
        1.3.2 借鉴研究法
        1.3.3 实地调研法
        1.3.4 分析归纳法
    1.4 国内外IP形象相关研究的现状
    1.5 研究的创新点
第二章 相关概念界定
    2.1 IP的概念
    2.2 IP形象的概念
第三章 IP 形象在文创旅游中的应用
    3.1 IP形象设计的定位原则
        3.1.1 符号化定位
        3.1.2 内容定位
        3.1.3 情感定位
    3.2 IP对比各国IP形象的风格
        3.2.1 中国以动物形象为主
        3.2.2 韩国以表情包形象为主
        3.2.3 日本以动画和游戏形象为主
        3.2.4 美国以电影和漫画形象为主
    3.3 IP形象在文化旅游游文创产品中的应用形式
        3.3.1 文创衍生品
        3.3.2 系列表情包设计
        3.3.3 手作工坊参与体验
        3.3.4 互动体验科技项目
        3.3.5 特色伴手礼土特产严选
第四章 龙门石窟中的民族性
    4.1 龙门石窟概述
    4.2 龙门石窟民族性研究
    4.3 文化旅游IP形象设计中的民族性是必然趋势
第五章 基于龙门石窟旅游IP形象设计
    5.1 龙门石窟文化旅游IP形象设计的现状分析
    5.2 龙门石窟IP形象设计
        5.2.1 龙门石窟IP形象的设计思路
        5.2.2 龙门石窟IP形象的设计实践
    5.3 龙门石窟IP形象设计的应用价值及趋势
        5.3.1 龙门石窟IP形象设计的应用价值
        5.3.2 文化旅游中IP形象的趋势
第六章 结论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5)中国电子品类品牌出海的国际传播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缘起:产业发展之必然
        1.1.1 改革开放助力中国经济腾飞
        1.1.2 中国出口额整体呈上升趋势
        1.1.3 众多中国自主品牌走向国际市场
        1.1.4 “一带一路”助推品牌国际化
    1.2 相关概念与文献综述
        1.2.1 品牌
        1.2.2 品牌出海
        1.2.3 品牌出海与企业出海
        1.2.4 品牌的跨文化传播研究
        1.2.5 中国品牌的国际传播研究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意义
        1.3.1 研究对象
        1.3.2 研究方法
        1.3.3 研究内容
        1.3.4 研究意义
    1.4 研究创新与不足
        1.4.1 研究的创新
        1.4.2 研究的不足
第2章 品牌出海驱动因素的历史探究
    2.1 宏观背景
        2.1.1 经济全球化引发“出海”意识
        2.1.2 “走出去”战略开拓“出海”道路
        2.1.3 逆全球化反推“出海”高质量
        2.1.4 “一带一路”搭建“出海”新平台
        2.1.5 从“中国制造”到“中国智造”
    2.2 土洋之争
        2.2.1 以广告树立在华品牌形象
        2.2.2 以创新传播打造在华时尚范式
        2.2.3 土洋之争导致中国品牌之殇
        2.2.4 缩小中外品牌差距
    2.3 微观背景
        2.3.1 顺应“走出去”趋势
        2.3.2 寻求未饱和市场
        2.3.3 丰富品牌资产
        2.3.4 提升品牌全球形象
        2.3.5 弘扬中国特色文化
第3章 品牌出海的现状与挑战
    3.1 品牌出海的发展历程
        3.1.1 产品出口阶段
        3.1.2 品牌觉醒阶段
        3.1.3 快速发展阶段
    3.2 品牌出海的现状
        3.2.1 品牌力持续增长但电子品类品牌力回落
        3.2.2 品类动荡但强势品类始终占据半壁江山
        3.2.3 出海品牌马太效应显着
        3.2.4 出海品牌品牌力在欧洲市场增长乐观
        3.2.5 满足消费者情感需求是品牌出海的重要沟通点
    3.3 品牌出海的挑战
        3.3.1 外部环境多变导致出海风险增大
        3.3.2 中外品牌国际化程度差距明显
        3.3.3 制造大国与品牌小国
        3.3.4 去中国化容易失去品牌的国别性
第4章 电子品类品牌出海的国际传播策略研究
    4.1 夯实品牌基础抵抗出海风险
        4.1.1 注册商标维护品牌权益
        4.1.2 建设海外根据地强化本土优势
        4.1.3 借力电商平台跨境出海
        4.1.4 并购海外品牌整合优势资源
    4.2 布局海外市场提高国际化程度
        4.2.1 吸纳与保留全方面国际人才
        4.2.2 获取国际组织认证背书品牌实力
        4.2.3 投标海外项目提高品牌好感度
        4.2.4 海外上市提升全球知名度
    4.3 管理品牌形象提高品牌实力
        4.3.1 创新产品满足消费者需求
        4.3.2 合作推广实现品牌优势互补
        4.3.3 国际展会展示品牌实力
        4.3.4 赞助节事扩张品牌影响力
        4.3.5 明星代言迅速提升品牌知名度
        4.3.6 承担社会责任助力可持续发展
    4.4 强化品牌底蕴促进文化认同
        4.4.1 文化自信打造跨文化传播的基础
        4.4.2 创新理念转换跨文化传播的思路
        4.4.3 转换策略培养跨文化传播的认同
        4.4.4 拓展路径突破跨文化传播的局限
    4.5 讲好中国品牌故事
        4.5.1 “文化和融合”实现共同繁荣
        4.5.2 “品质和信誉”颠覆刻板印象
        4.5.3 “全球视野和本土运营”真正触达受众
        4.5.4 “技术和互动”建立情感连接
        4.5.5 “媒体和热点”引发全球关注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6)中美贸易摩擦对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贸易摩擦与对外直接投资
        1.3.2 双边政治关系与对外直接投资
        1.3.3 中美经贸关系与我国对外直接投资
        1.3.4 文献评述
    1.4 论文结构
    1.5 研究方法
    1.6 创新之处
    1.7 研究不足
第2章 国际直接投资理论的发展
    2.1 早期经济学对国际直接投资的认识
    2.2 当代国际直接投资理论的演变
        2.2.1 发达国家直接投资理论
        2.2.2 发展中国家直接投资理论
        2.2.3 国际直接投资理论在中国的发展
    2.3 主流国际直接投资理论的缺陷
    2.4 国际直接投资理论研究的走向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大国博弈下崛起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机理:一个整合性理论框架
    3.1 理论视角:国际政治经济学
        3.1.1 国际政治经济学的创立与发展
        3.1.2 对外投资政策的选择与国家实力的提升
        3.1.3 国际体系结构与战略性贸易摩擦
        3.1.4 层次分析法
    3.2 体系层次:霸权国与崛起国的战略博弈及其国际政治风险的溢出
        3.2.1 霸权国与国际体系的稳定
        3.2.2 霸权衰落与国际体系的失序
        3.2.3 国际机制与霸权之后的国际治理
        3.2.4 霸权国与崛起国的战略博弈
        3.2.5 双边政治关系与崛起国对外直接投资
    3.3 国家层次:外资政策选择的双层博弈机制
        3.3.1 外资政策博弈的两个层次:国际与国内
        3.3.2 国内利益集团对政府外资政策选择的影响:从集团利益到国家利益的整合
        3.3.3 第三国外资政策对霸权国及崛起国的政治倾向生成机制
    3.4 企业层次:崛起国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的决策机制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发展
    4.1 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发展历程
        4.1.1 起步探索阶段(1979~1991 年)
        4.1.2 规范调整阶段(1992~2004 年)
        4.1.3 快速发展阶段(2005~2013 年)
    4.2 “一带一路”倡议下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发展态势与特征表现
        4.2.1 高质量发展阶段(2014~2016 年)
        4.2.2 理性回归阶段(2017~2018 年)
    4.3 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动机分析
        4.3.1 动机分类
        4.3.2 市场寻求型
        4.3.3 避税地投资
        4.3.4 政策激励型
        4.3.5 制度寻求型
        4.3.6 战略投资型
        4.3.7 要素寻求型
    4.4 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比较优势
        4.4.1 政策优势
        4.4.2 资本优势
        4.4.3 技术优势
        4.4.4 货币优势
        4.4.5 国家优势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中美贸易摩擦及其性质
    5.1 中美贸易摩擦的发展历程
        5.1.1 经济性摩擦阶段(1979~1989)
        5.1.2 政治性摩擦阶段(1990~2001)
        5.1.3 制度性摩擦阶段(2002~2007)
        5.1.4 战略性摩擦阶段(2008~至今)
    5.2 特朗普执政以来的中美贸易摩擦
        5.2.1 限流入之发起贸易调查
        5.2.2 减逆差之发动贸易战
        5.2.3 遏中国之强化技术封锁
    5.3 中美贸易摩擦的性质:基于四份301 清单的比较分析
        5.3.1 整体情况比较
        5.3.2 产品结构比较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我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决策的模型化分析
    6.1 基本设定与经济环境刻画
        6.1.1 模型的一般假设
        6.1.2 资本的分配
        6.1.3 人力资本的设定
        6.1.4 技术部门的知识生产
        6.1.5 最终生产函数形式的设定
        6.1.6 经营者个体经济行为的刻画
        6.1.7 对金融合约的刻画
        6.1.8 职业选择、市场壁垒与部门边界
    6.2 模型扩展:开放经济条件下
        6.2.1 对发达国家的直接投资
        6.2.2 对发展中国家的直接投资
    6.3 模型的现实意义解析
        6.3.1 对外直接投资的动机
        6.3.2 对外直接投资的优势
    6.4 模型对国际政治风险影响我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解释
    6.5 本章小结
第7章 中美贸易摩擦影响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实证检验
    7.1 研究假设:理论与现实
    7.2 变量选择与基准回归方程
        7.2.1 被解释变量的确定
        7.2.2 核心解释变量的确定
        7.2.3 数据来源与预处理说明
        7.2.4 基准回归方程的建立
        7.2.5 样本国家(地区)说明
        7.2.6 控制变量的选择
    7.3 中美贸易摩擦对我国跨国直接投资的影响效应检验
        7.3.1 计量方法的选择
        7.3.2 简化模型估计结果
        7.3.3 加入控制变量后的固定效应模型估计结果
        7.3.4 控制时间效应后的双向固定效应模型估计结果
        7.3.5 考虑解释变量滞后项的双向固定效应模型估计结果
    7.4 稳健性检验
        7.4.1 关于内生性问题
        7.4.2 关于样本选择偏差问题
    7.5 异质性检验
        7.5.1 时间异质性
        7.5.2 国家异质性
    7.6 本章小结
第8章 结论与政策建议
    8.1 主要结论
    8.2 政策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以及参加科研情况

(7)论克罗地亚《晚报》对中国形象的建构(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问题
    1.3 研究意义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1.4.1 国外研究综述
        1.4.2 国内研究综述
    1.5 研究方法
        1.5.1 量化分析法(框架分析法)
        1.5.2 质化分析法(文本分析法)
        1.5.3 历史分析法
    1.6 研究思路
    1.7 论文结构
第2章 大众媒体与国家形象建构
    2.1 大众媒体对国家形象的影响
        2.1.1 国家形象的定义
        2.1.2 大众媒体在国家形象塑造中的功能与作用
    2.2 他者、文化身份、跨文化传播与国家形象
        2.2.1 文化身份、文化他者与国家形象
        2.2.2 跨文化传播与国家形象的建构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晚报》对中国形象建构的框架分析
    3.1 《晚报》简况及其作为分析载体的理由
        3.1.1 克罗地亚报业媒体发展及现状简要回顾
        3.1.2 选取《晚报》涉华报道作为研究对象的理由
    3.2 《晚报》涉华报道的议程设置分析
        3.2.1 报道数量
        3.2.2 报道主题分析
        3.2.3 报道倾向分析
    3.3 《晚报》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对中国的报道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晚报》中的中国形象建构分析
    4.1 《晚报》中的中国政治形象
        4.1.1 国家层面:“权力极大”但“不透明”的政府和取得经济建设成功的、不断进步的政府
        4.1.2 国际层面:爱好和平、倡导共赢的重要国家和潜在的“地缘政治威胁”
    4.2 《晚报》中的中国经济形象
        4.2.1 国家层面:不断优化的市场
        4.2.2 国际层面:重要的经济体、全球经济增长引擎、“美国的挑战者”和全球合作和经济全球化的倡导者、扞卫者
    4.3 《晚报》中的中国人及社会文化形象
        4.3.1 具体层面:充满朝气的领导人、值得尊敬和信赖的专业人士、经济犯罪分子和非法移民
        4.3.2 宏观层面:爱好和平、勤劳的中国人和遥远的文明古国
        4.3.3 现代中国社会文化形象的滞后和缺乏
    4.4 中国自我形象与他者形象间的异同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晚报》中中国形象的跨文化解读
    5.1 《晚报》建构中国形象的克罗地亚本国因素
        5.1.1 克罗地亚历史文化因素
        5.1.2 克罗地亚政治背景因素
        5.1.3 克罗地亚经济背景因素
    5.2 中国形象与刻板印象之间的关系
        5.2.1 美国及欧盟国家对中国的整体印象和情感
        5.2.2 中东欧国家对中国的整体印象和情感
        5.2.3 克罗地亚人对中国的整体印象和情感
    5.3 中国形象与经济和国家利益之间的关系
        5.3.1 中国形象与经济实力之间的关系
        5.3.2 中国形象与国家利益之间的关系
    5.4 中国形象与对外政策之间的关系
        5.4.1 中国对克罗地亚的政策发展
        5.4.2 克罗地亚对中国政策的接受情况
    5.5 中国形象与国家传播力之间的关系
    5.6 中国形象与文化价值观之间的关系
        5.6.1 中东欧国家与中国文化价值观的差异
        5.6.2 克罗地亚与中国文化价值观的差异
    5.7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发表论文清单

(8)中国电视剧在昆明高校缅甸留学生中的传播现状与效果研究 ——以云南师范大学、云南农业大学、云南民族大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问题的缘起:中国电视剧在缅甸留学生中广泛传播
    二、学术研究综述
        (一)中国电视剧的跨文化传播研究概况
        (二)中国电视剧在东南亚国家传播的研究概况
        (三)中国电视剧在缅甸的传播研究概况
        (四)缅甸留学生的研究概况
    三、研究价值和意义
    四、研究的理论、方法及相关概念界定
        (一)研究理论和方法
        (二)相关概念界定
第一章 中国电视剧在缅甸留学生中传播的跨文化基础
    第一节 中国电视剧在缅甸留学生中传播的原因分析
        一、中缅地缘相近性
        二、中缅文缘相通性
        三、中缅政治、文化、经济等领域来往更加密切
        四、中缅影视合作交流增多
    第二节 缅甸留学生观看中国电视剧的心理因素分析
        一、认同心理
        二、移情心理
        三、娱乐心理
        四、好奇心理
第二章 中国电视剧在缅甸留学生中传播的现状
    第一节 调研地点的选择及介绍与受调研者的基本情况
        一、调研地点的选择及介绍
        二、受调研者的基本情况
    第二节 中国电视剧在昆明高校缅甸留学生中传播情况调研分析
        一、观看中国电视剧的基本情况
        二、对中国电视剧明星的了解情况
        三、对中缅合拍电视剧的了解情况
        四、观看中国电视剧的媒介使用情况
        五、观看中国电视剧类型及语言类型情况
        六、观看中国电视剧的内容认同情况
        七、观看中国电视剧与其他国家(地区)电视剧时间情况
第三章 中国电视剧在缅甸留学生中传播的效果
    第一节 加深对中国文化的认知
        一、更加了解中国文化
        二、改变对中国的刻板印象,重新建构中国形象
        三、推动中国文化在缅甸的传播,增进中缅的交流
    第二节 推动缅甸留学生行为变化
        一、语言变化:汉语熟练程度的加深
        二、社交行为:乐于与华人交友、恋爱
        三、外形外貌:穿衣打扮趋于华人学生
第四章 中国电视剧在缅甸留学生中传播的启示
    一、提升中国电视剧传播能力,扩大缅甸受众群体
    二、加强中缅影视文化交流,建构中国国家形象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A(调查问卷)
附录 B(访谈提纲)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致谢

(9)共青团中央新媒体运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共青团中央新媒体矩阵概述
    1.4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2 从“破壁”到“共鸣”:共青团中央新媒体的议题设置策略
    2.1 寻找青年群体最大公约数,以时政、娱乐议题“破壁除圈”
    2.2 参与网络热点事件,以争议性符码创造舆论“虹吸效应”
    2.3 策划网络主题事件,发挥议题设置的“溢散”和“共鸣”效果
3 共青团中央新媒体文本的话语表达与价值核心
    3.1 共青团中央新媒体文本的话语表达
    3.2 共青团中央新媒体文本的价值核心
4 沟通“圈层”,打破“壁垒”:共青团中央新媒体的社群运营策略
    4.1 核心圈层:联结枢纽,借青年明星打破传播壁垒
    4.2 中间圈层:覆盖边缘,以行业“大V”延展传播层级
    4.3 外围圈层:深耕内容,以内容生态支撑话语协同
5 共青团中央新媒体的舆论引导机制
    5.1 破解碎片化传播环境中“沉默的螺旋”效应
    5.2 规避“回声室”效应,增加不同青年圈子的“可通约性”
    5.3 “共识断裂”下的核心价值统摄
6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本文数据目录
附录2: “共青团中央”官方微信文本主题聚类结果
在学期间发表论文清单
致谢

(10)美国“亚太再平衡”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起与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三、论文结构与框架
    四、论文的研究方法
    五、研究创新与不足
第一章 美国“亚太再平衡”战略出台的背景
    一、亚太国际体系的深刻变革
        (一)国际体系全球转型
        (二)亚太地区地位上升
        (三)美国的相对性衰落
        (四)中国的结构性崛起
    二、美国亚太战略的历史沿革
        (一)克林顿政府的亚太战略
        (二)小布什政府的亚太战略
    三、“亚太再平衡”战略的酝酿
        (一)从“重返亚太”到“转向亚太”
        (二)从“转向亚太”到“亚太再平衡”
第二章 美国“亚太再平衡”战略的目标与实力依托
    一、美国“亚太再平衡”战略的目标
        (一)巩固主导地位
        (二)拓展经济利益
        (三)扩展价值观念
    二、美国“亚太再平衡”战略的硬实力依托
        (一)综合国力
        (二)同盟体系
    三、美国“亚太再平衡”战略的软实力依托
        (一)霸权威望的作用
        (二)亚太身份的强化
第三章 美国“亚太再平衡”战略的实施重点
    一、军事战略重心的转向
        (一)强化军事存在
        (二)提高作战能力
        (三)集中战略资源
    二、辐辏安全体系的巩固
        (一)修复信任关系
        (二)升级同盟体系
        (三)塑造伙伴网络
    三、多边合作关系的推进
        (一)力推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
        (二)创新盟国多边军事合作机制
        (三)深化与东盟的多边领域合作
        (四)扩展亚太地区的价值观同盟
第四章 美国“亚太再平衡”战略的基本评价
    一、美国“亚太再平衡”战略的实质
        (一)“离岸平衡”传统的延续
        (二)“选择性干预”的战略强化
    二、美国“亚太再平衡”战略的成效
        (一)获取部分战略红利
        (二)增加地区不稳定性
        (三)升高战略实施成本
    三、美国“亚太再平衡”战略的反响
        (一)美国国内的战略定性
        (二)亚太国家的战略反应
        (三)其他国家的战略认知
第五章 美国“亚太再平衡”战略的遗产及启示
    一、美国“亚太再平衡”战略的遗产
        (一)美国对华战略认知更趋消极
        (二)“亚太再平衡”向“印太”的转变
        (三)“印太”战略更加趋于“冷战化”
    二、“亚太再平衡”对中国因应“印太”战略的启示
        (一)明确美国对华战略定位与战略限度
        (二)坚持底线思维以实力应对中美竞争
        (三)加强经略周边以对冲美国战略压力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科研成果
后记

四、软件“中国制造”拉近与世界的距离(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复杂网络方法的《哈萨克斯坦真理报》中国形象研究[D]. 黄锦南. 浙江大学, 2021(08)
  • [2]我国博物馆藏品利用效率研究[D]. 李姣. 西北大学, 2021(11)
  • [3]特朗普政府对华政策研究[D]. 崔向平. 吉林大学, 2021(02)
  • [4]文旅IP形象设计中民族性与国际化创新研究 ——以洛阳龙门石窟为例[D]. 魏曌男. 北方工业大学, 2021(02)
  • [5]中国电子品类品牌出海的国际传播研究[D]. 朱简妮. 上海师范大学, 2021(07)
  • [6]中美贸易摩擦对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影响研究[D]. 聂世坤. 辽宁大学, 2021(02)
  • [7]论克罗地亚《晚报》对中国形象的建构[D]. 徐恒祎.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 2020(08)
  • [8]中国电视剧在昆明高校缅甸留学生中的传播现状与效果研究 ——以云南师范大学、云南农业大学、云南民族大学为例[D]. 冯艳. 云南师范大学, 2020(11)
  • [9]共青团中央新媒体运营研究[D]. 董志杰. 暨南大学, 2020(06)
  • [10]美国“亚太再平衡”战略研究[D]. 于红丽. 吉林大学, 2020(08)

标签:;  ;  ;  ;  ;  

软件“中国制造”拉近世界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