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铁锁的显微和理化鉴定

金铁锁的显微和理化鉴定

一、金铁锁的显微和理化鉴定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周祖英,晏婷,郑林,王爱民,李勇军,蒲健,黄勇[1](2021)在《金铁锁的药学研究进展》文中认为金铁锁是石竹科植物金铁锁的干燥根,是我国西南地区民间常用草药,含有挥发油类、三萜皂苷类等多种化学成分,具有抑菌、抗炎、镇痛、抗氧化等多种药理活性,同时也具有一定的毒性。本文在广泛检索文献基础上对金铁锁植物的化学成分、药理作用、质量控制、现代临床应用和开发利用研究进几个方面进行综述,为金铁锁资源的合理利用提供参考。

王强,韩隆胤,魏赈权,张二伟,李楠,林昌松[2](2019)在《《贵州省中药材、民族药材质量标准》中黑骨藤化学鉴定方法之商榷》文中研究指明黑骨藤为萝藦科杠柳属植物,可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等多种疾病,收录于2003版《贵州省中药材、民族药材质量标准》中。其主要化学成分包括强心苷类、C21甾类、三萜类等,其理化鉴定中使用3,5-二硝基苯甲酸试液。然而,经实验及文献研究发现,鉴定标准中这一试液存在配制和使用错误。适值本标准修订之际,及时纠正这一错误,有利于为第4版质量标准的出版提供参考,也为黑骨藤的科学研究、临床应用、中药产业化发展提供依据。

段宝忠[3](2017)在《傣药资源品种整理与分子鉴定》文中研究指明傣药是我国四大民族药之一,是我国民族医药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受自然、历史条件以及历代傣医药本草文献记载不详等影响,傣药材的同名异物、同物异名现象普遍存在,造成了傣药的品种不清和使用混乱。为了澄清傣药资源的品种情况,建立傣药材鉴定体系,为推进傣药材的产业化进程提供科学参考。本文采用文献分析法、民族植物学和数理统计分析方法对傣药材开展了系统整理研究。在此基础上,采用数据库构建和DNA条形码技术,建立了傣药材DNA条形码数据库;并探索了DNA条形码技术和高分辨熔解曲线技术,以及二者结合在傣药材鉴定和市场监管中的应用。主要研究结果和结论如下:1.本研究收集整理了前人近40年的研究成果,引用专着35本,期刊文献143篇,采用专业数据库查询验证,共收集到傣医学药物信息8590条。去除无拉丁名或拉丁名无法确认的药材信息97条,获得傣药材有效信息8493条。将上述物种拉丁名进行同异名处理后,以接受名(Accept name)作为唯一字段,对目前傣医学记载使用的1654种药物从从植/动/矿物名、傣文名、科、药材名、部位、拉丁名、功能主治、文献来源、标准收载等进行修订,编制了傣族药物资源编目信息集。2.在上述研究基础上,采用民族植物学研究方法和数理统计方法对傣药材资源种类、传统利用特点、质量标准等方面进行了系统的整理和分析。结果表明:2.1傣医学使用的药物种类丰富,目前已记载的使用的药物共有1654种,其中植物药1491种,分属于191科,836属,包括地衣类2科2属4种,真菌类7科9属9种,苔藓类1科1属1种,藻类2科2属2种,蕨类植物19科26属42种,裸子植物7科7属13种,被子植物153科789属1420种;动物药141种,分属于90科123属;矿物药22种。在傣医使用1491种傣药植物中,为我国特有分布的药用植物有159种,分属于70科133属;被列入濒危珍稀名录保护的有152种,分属62科133属;动物药中,列入保护的珍稀濒危动物种数有68种,占动物类傣药总数的48.22%。2.2从使用特点来看,傣族植物药的药用部位以根及根茎类入药频次最高,其次为全草类和叶类。主治疾病方面,植物药中主治疾病最多的是消化系统疾病,其次分别是针对各种体征、损伤、循环系统、皮肤、呼吸以及泌尿系统等疾病;动物药则以皮肤、体征和循环系统疾病为最多,其次是消化系统和传染病;矿物药主要为皮肤和循环系统疾病。从使用方法来看,植物药以汤剂用法最多,其次是各种贴剂(外敷或外搽);动物药多以粉剂形式使用,其次是贴剂;矿物药则多为外用,以贴剂(涂抹敷患处)方式为主。2.3傣药材质量标准整理结果表明,目前共有785个傣药材被各级标准收载,占傣药材总数的47.46%,其中被《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收载的药材品种有327个。以豆科和大戟科为例,从药材名称、品种和基原、部位、功效、质量标准等方面的分析表明,目前傣药材的“品种-名称-基原”不规范的情况普遍存在,在其药用部位和功效表述上仍有待规范;傣药材的质量标准极不完善,阻碍了傣药的产业化进程。应进一步加强傣药的本草考证、资源与使用现状调查,并结合现代药物研究技术开展系统研究,推动傣药材的品种整理和质量标准体系建立工作。3.采用试剂盒法提取傣药材的基原植物总DNA,通过PCR扩增其ITS2序列或psb A-trn H序列并双向测序。应用Codon Code Aligner 5.1.5对测序峰图进行校对拼接,去除低质量序列及引物区,获得傣药材ITS2序列或psb A-trn H序列,建立了300种常见傣药材的DNA标准序列;在此基础上,基于课题组前期研究和数据库技术,结合分析Gen Bank序列,采用BLAST分析防错、系统树分析防错等方法核验序列的可靠性,建立了傣药材DNA条形码鉴定系统,该库由样品数据库、序列数据库组成,包含1000余种傣药材和大量混伪品及密切相关物种。4.采用DNA条形码技术对“哈宾蒿”、“芽杆庄”、“芽灵捂”、“贺帕举雷”4种傣药材及其混伪品的鉴别进行了研究,同时探讨了高分辨熔解曲线技术在傣药材鉴别中的应用。结果表明DNA条形码和高分辨熔解曲线技术可有效用于傣药材及其混伪品的鉴别,其操作易于流程化,标准化,为傣药的临床用药安全和市场监管提供了强有力的工具。4.1基于大青属(Clerodendrum)12种植物共48份样品和Gen Bank下载序列,构建大青属ITS2和psb A-trn H条形码数据库。应用该数据库对27份购自市场的“哈宾蒿”药材及饮片进行鉴定,结果表明,ITS2序列种间最小变异大于种内最大变异,而psb A-trn H序列种间最小变异则小于种内最大变异。因此,ITS2序列作为条形码能稳定、准确鉴别“哈宾蒿”药材及其混伪品。市场药材调查研究表明,市售哈宾蒿基原物种来源复杂,27份药材中仅有一份为C.japonicum(Thunb.)Sweet,应用DNA条形码技术能对流通市场进行有效监管。4.2基于重楼属(Paris)及其易混品9种植物共30份实验样本,构建“芽杆庄”及其易混品的高分辨熔解曲线鉴别模型。应用该模型对10份购自市场的“芽杆庄”药材进行鉴定,全部药材能够归属到相应的物种类群,进一步的DNA测序比对结果与高分辨熔解曲线分型一致,表明高分辨熔解曲线用于药材市场流通监管是可行的。4.3基于耳草属Hedyotis 16个物种共70条ITS2序列构建“芽灵捂”(H.diffusa Willd.)及近缘物种DNA条形码数据库,结果表明基于ITS2序列构建的系统发育树,以及比对法和最小距离法均能够明显区分耳草属16个物种。应用该数据库对市场收集的15份“芽灵捂”药材进行鉴定,比对结果显示7份药材与白花蛇舌草相似度最高,聚为一支,3份药材与纤花耳草具有高度相似性,聚为一支,余者为其他物种。而后根据DNA条形码研究结果,选择已知基原的“芽灵捂”(H.diffusa Willd.)及其混伪品,利用高分辨熔解曲线技术对其进行鉴别,结果显示高分辨熔解曲线能有效鉴别“芽灵捂”(H.diffusa Willd.)及其混伪品。4.4基于ITS2序列,对42份收集于市场的贺帕举雷(Saposhnikovia divaricata(Trucz.)Schischk.)药材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2份药材与防风相似度最高,15份与竹叶防风相似度最高,5份与杏叶防风相似度最高,8份与华山前胡相似度最高,1份与葛缕子相似度最高,1份与白花前胡相似度最高。基于ITS2序列构建的系统发育NJ树以及比对法(BLASTl)和最小距离法(Nearest distance)均能够明显区分上述六个物种。利用高分辨熔解曲线技术对4种已知基原的“贺帕举雷”及其混伪品药材进行鉴别,结果显示高分辨熔解曲线能有效鉴别“贺帕举雷”及其混伪品。本研究表明市售贺帕举雷(S.divaricata(Trucz.)Schischk.)药材基原物种来源复杂,应用DNA条形码分子鉴定法和高分辨熔解曲线法能够对药材流通市场进行有效监管。综上所述,本研究系统地对傣药材资源品种进行了整理,首次澄清了傣药材的资源品种情况。在此基础上,构建了傣药材DNA条形码数据库,并建立了300种常用傣药材DNA标准序列。同时将DNA条形码以及结合高分辨熔解曲线技术成功的用于几种常见傣药材及其混伪品的鉴定,为其他民族药材的分子鉴定研究提供了参考。本研究对傣药材的鉴定、临床用药安全、资源可持续利用和濒危物种保护均有重要意义。

皮胜玲[4](2017)在《野生与栽培夏枯草质量比较研究》文中认为目的:为控制药材质量,保障临床用药安全,对野生与栽培夏枯草进行系统的质量比较研究,旨在为开发利用野生夏枯草资源及选育栽培夏枯草优良品种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实验从全国各地一共收集了42批夏枯草样品。首先采用直观法观察野生与栽培夏枯草植株与药材的形态特征;然后在显微镜下观察夏枯草药材的粉末显微特征;接着测定水分、灰分、酸不溶性灰分和水溶性浸出物的含量;质量控制采用HPLC法测定不同产地野生与栽培夏枯草药材指纹图谱及主要的活性成分含量;再采用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研究野生与栽培夏枯草不同部位的重金属及微量元素的含量分布规律,最后以脂多糖刺激小鼠巨噬细胞RAW264.7作为细胞炎症模型,运用MTT法和ELISA法测定夏枯草醇提物对细胞分泌NO、IL-6、TNF-α的影响,探讨野生与栽培夏枯草的体外抗炎活性差异。结果:1.栽培夏枯草的茎为绿色,野生夏枯草的茎为紫色,野生植株高约30~40cm,栽培植株高约50~70cm,栽培夏枯草的茎和根均比野生的粗;野生夏枯草果穗药材平均长度3~4cm,栽培夏枯草药材平均长度5~6cm,野生品与栽培品药材性状无明显差异。栽培夏枯草果穗中可见许多种皮表皮细胞,而野生夏枯草果穗中几乎不见种皮表皮细胞,其余显微特征未见明显差异。2.野生与栽培夏枯草水分、灰分、酸不溶性灰分和水溶性浸出物的含量无明显差异,均符合药典规定。3.建立了野生与栽培夏枯草的HPLC指纹图谱,得到12个共有峰,相似度评价各产地指纹图谱相似度较高;最小偏二乘法-判别分析分类并筛选其主要差异性组分有6个,其中4个已知为迷迭香酸、芦丁、咖啡酸和木犀草素。4.建立了同时测定野生与栽培夏枯草中5种活性成分含量的方法;野生夏枯草中迷迭香酸、咖啡酸、芦丁和木犀草素的含量相对较高,异迷迭香酸苷的含量没有明显差异,其中迷迭香酸含量基本符合药典入药标准;聚类分析结果显示,大部分产地野生与栽培夏枯草能被正确区分;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果穗长度与夏枯草主要成分含量无明显关系。5.不同产地野生与栽培夏枯草不同部位微量元素含量呈显着差异。其中,铅、铜和钾不同产地间含量差异不明显,铜和钾不同部位间含量差异明显,镉、锌、锰、钙、铁、钠、镁不同产地及不同部位间均含量差异显着。得到了夏枯草不同器官10种微量元素的分布规律,根和果穗中微量元素含量较高,其次是叶,微量元素含量最低的是茎。同一部位中,钙的含量最高,且远高于其它元素,说明夏枯草各部位对钙的富集能力较强,其次是铁、锰、钾、锌。各部位对铅、镉、铜3种重金属的富集能力各不相同,对铜的富集能力较强,铅的富集能力较弱。6.应用夏枯草醇提物后可以剂量性的抑制巨噬细胞中NO、IL-6、TNF-α炎症因子的分泌,具有明显抗炎作用。不同产地夏枯草药材抗炎活性具有差异性,野生与栽培夏枯草在高剂量时抗炎活性也存在显着差异。结论:基于以上结果,野生与栽培夏枯草的质量虽然存在一定差异,但是这种差异性主要由产地差异造成,品种的影响较小,因此在一定程度上野生与栽培夏枯草具有质量一致性,可等同使用。

杨小兵[5](2016)在《药用植物金铁锁栽培研究现状》文中研究表明该文对我国西南地区特有的药用植物金铁锁的形态特征、生长习性、资源分布、药用价值等方面进行了阐述,并对其种子繁殖与栽培、组织培养等方面的研究现状进行了概述,并且分析了目前金铁锁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些建议,为其进一步开发和合理应用提供参考。

黄美娟[6](2016)在《金铁锁根、根际土可培养放线菌多样性与免培养原核微生物群落关联性研究》文中认为金铁锁为石竹科,金铁锁属,中国特有的单种属植物;其根为珍贵的中药材,为云南白药、贵州金骨莲胶囊等中药的主要成份之一。因其野生资源分布狭窄,且中药厂的原料主要依赖于野生资源,再加之长期无节制的挖掘使其物种数量急剧下降,现被定为国家珍稀濒危二级保护植物。植物内生菌和根际菌以其特殊的性质和功效成为现在寻找替代药源和新活性物质的重要来源。本研究首次以金铁锁的根和根际土为研究对象,通过纯培养的方法分析其内生和根际放线菌群落多样性和相关活性:并采用高通量测序方法对红壤和沙壤中金铁锁的根、根际土和边缘土以及无菌培养组培苗根的原核微生物群落变化规律进行了较为系统地研究和分析,其主要结果如下:从源自4个地方的金铁锁根系中共分离获得182株放线菌,分属于8个亚目、13个科和21个已知属和1个潜在新属,其中链霉菌为优势菌群,其后依次为诺卡氏菌属(Nocardia)、分枝杆菌属(Mycobacterium)和小单孢菌属(Micromonospora)。从源自6个地方的金铁锁根际土中分离获得488株放线菌,分属于放线菌10个亚目、17个科和40个属。其中链霉菌属(Streptomyces)仍为优势菌群,其后依次为韩国生工菌属(Kribbella)和小单孢菌属(Micromonospora)。根内生菌多样性最丰富的为丽江,最差的为香格里拉;而根际菌多样性最丰富的为香格里拉,最差的为二南队。从源自4个相同地方的根及根际土中共分离获得435株放线菌,隶属于10个亚目和38个属;同时发现,源自金铁锁根系的8个亚目均包含于其根际土中,而两者共有属的比值却仅为34.2%。基于Miseq高通量测序结果表明,金铁锁根、根际土及边缘土内微生物非常丰富,从源自红壤6个地方54个样品中共检测到44个门和330个属,根、根际土和边缘土分别检测到26、43和37个门和212、255和238个属,特有门类分别为0、4和1个,特有属分别为42、31和24个,特有优势属为19、4和1个。从源自沙壤土4个地方36个样品中共检测到了43个门291个属。根、根际土和边缘土分别检测到29、38和36个门和195、213和215个属,各自独有门为2、1和5个,各自独有属类高达44、16和20个;特有的优势属类分别为9、1和4个;在红壤和沙壤的根、根际土及边缘土三者之间存在显着性差异的各级微生物类群分别为337和372个。由上述结果可知虽然根内菌多样性小于土壤,但特有属类群却最多,再次表明植物材料的特殊性;而金铁锁野生种内的微生物多样性高于栽培种,再次显示微生物分布具有宿主特异性。另外,在无菌培养的组培苗中也注释到了丰富的微生物类群,分属于14个门和112属,同时发现其内微生物组成与室外根系存在非常大的差异。沙壤和红壤金铁锁的根、根际土及边缘土内微生物丰度和多样性在门级水平上较为相似,但在属级水平上有较大的区别,在所有样品中,Proteobacteria门为最大优势门类;第二、三大优势门在植物根内生菌中为Firmicutes和Actinobacteria,而在根际土和边缘土中则为Actinobacteria 和 Acidobacteria。红壤和沙壤根样品中优势属优势程度依次为为Staphylococcus、 Bacillus和Rhodoplanes;而在土壤微生物中,主要优势属类群所占相对比例显着小于内生,且在红壤和沙壤中属类有较大不同,红壤土的优势属依次均为Rhodoplanes、DA101和Candidatus Xiphinematobacter;而沙壤土则为Rhodoplanes和Kaistobacter。纯培养和免培养试验结果表明,土壤内微生物丰度和多样性均明显高于植物内生,根内与土壤微生物之间存在较大的关联性以及微生物分布具有宿住异质性。相对而言,免培养所注释到的放线菌无论在物种多样性上还是在数量上均远远大于纯培养,但免培养并不能检测到所有纯培养微生物,源自于纯培养40%左右的属类物种在免培养中均未被检测到;同时,纯培养中最大优势属类均为链霉菌(Streptomyces),而免培养的根系和根际土的最大优势属则分别为Pseudonocardia和Mycobacterium 。在所有样品中预测到了丰富的功能基因,其相对丰度在总体上为土壤微生物高于根内生微生物;并且预测到了金铁锁主要药用成份五环三萜皂苷合成中的一些关键酶的功能基因,表明金铁锁内生或根际微生物可能也具有产与植物体相同的代谢产物五环三萜皂苷的潜能。相对其它因子来说,在10个土壤理化因子中,Ca2+和pH值两因子对土壤微生物的分布起到主要的正相关作用。对3个候选新分类单元进行了多相分类研究,并确定了其精确的分类地位。菌株YIM TG2190为诺卡氏菌属的一个新种,命名为Nocardia zhihengii sp. nov.;菌株YIM DR1091为类诺卡氏菌属一个新种,命名为内生类诺卡氏菌(Nocardioides intraradicalis sp. nov.);而YIM DR4008为链霉菌科一个新属,命名为类链霉菌属(Allostreptomyces gen. nov.),其典型种为金铁锁类链霉菌(Allostreptomyces psammosilenae sp. nov.)。通过对所分离的92株内生放线菌和111株根际放线菌进行的抑制病原菌及酶活性检测,从中筛选了一批抗菌活性强和酶活性高的放线菌菌株。本研究揭示了金铁锁根及根际土蕴藏着大量丰富的微生物种质资源以及植物体与其承载体内微生物之间具有较大的关联性,同时丰富的纯培养放线菌物种和功能菌株的筛选不仅有利于为后续的农业生产及工业应用提供宝贵的菌种资源,而且对金铁锁的栽培种植与保护开发具有一定的理论指导和实际应用价值。

江舟[7](2016)在《金铁锁糖基转移酶的克隆与生物信息学分析》文中研究表明金铁锁(Psammosilene tunicoides)是石竹科金铁锁属的单种属植物,是云南白药等多种着名中成药的重要组成药材之一。其有效成分为三萜皂苷类化合物,在镇痛抗炎、调节免疫、杀菌抑菌等方面作用确切,疗效明显。正是由于其诸多的药理活性,加之生长环境较恶劣、繁殖率较低、分布区域狭小(仅分布于云南、贵州、四川等西南地区)、自然更新能力差等特性,金铁锁资源已面临濒危枯竭,现已被列为国家二级重点保护植物。其药用资源亟需提供新的开发利用途径。利用合成生物学的手段设计和改造微生物菌株来生产天然化合物,是解决药用资源匮乏极为有效的方法。基于合成生物学方法在微生物体内重建金铁锁三萜皂苷的生成模块,可以实现金铁锁药用有效成分代谢途径的异源高效合成,而挖掘克隆代谢途径的关键生物元件是实现该手段的关键。在金铁锁的主要有效成分—三萜皂苷类化合物的生物合成途径中,糖基转移酶基因(UGT)是介导该生物合成途径后修饰环节的关键酶基因,其与P450单加氧酶基因对三萜皂苷类化合物的共同母核—β-香树素进行修饰,最终形成种类众多的三萜皂苷。然而,由于糖基转移酶基因属于超基因家族,在研究上有一定的难度,现有的文献报道也较少,对于金铁锁糖基转移酶基因更是鲜有报道。鉴于此,本实验基于课题组已获得的金铁锁转录组数据,设计UGT基因全长序列的扩增引物,克隆得到金铁锁UGT基因的全长cDNA序列,并连接T载体,测序;对金铁锁UGT基因进行开放阅读框、编码蛋白序列进行理化性质、疏水性、跨膜区域、信号肽、亚细胞定位、结构域分析,同时预测蛋白质结构。研究结果表明,克隆所得金铁锁UGT cDNA全长1581bp,含一个长1335bp的开放阅读框(ORF),编码444个氨基酸。生物信息学预测金铁锁UGT编码蛋白相对分子质量为49.76KD,等电点为6.25。金铁锁UGT与石竹科王不留行UGT基因有81%的序列相似性。金铁锁UGT编码蛋白质有跨膜区,不含信号肽,具有尿苷二磷酸糖基转移酶家族的保守结构域。研究结果阐述了该关键酶基因的基本理化性质,从分子水平揭示了该基因调控的多层次性和复杂性。对糖基转移酶基因进行深入的生物信息学分析,将为该关键酶基因的进一步功能鉴定,表达调控和转基因研究提供研究基础和条件。

吴玟萱[8](2016)在《基于毒理学和镇痛抗炎药效比较的金铁锁去根皮探讨》文中研究指明目的:金铁锁为石竹科金铁锁Psammosilene tunicoides W. C. Wu et C. Y. Wu的干燥根,能祛风除湿、散瘀止痛、解毒消肿,治疗风湿痹痛、胃脘冷痛、跌打损伤、外伤出血等;外用治疗疮疖,蛇虫咬伤。金铁锁亦是云南、贵州地区苗族常用品种,是云南白药的组成之一。通过查阅文献,课题组前期研究工作中发现:金铁锁药材采收加工时需去除外皮,但因去皮难度大,耗时费力,实际应用时常不去皮使用,是否需要去皮存在很大争议;1977、2010、2015版《中国药典》记载金铁锁有小毒,但关于其毒性毒性如何,其根皮是否与其毒性、药效相关等问题,至今没有报道。针对以上问题,本论文开展了基于毒理学和镇痛抗炎药效比较的金铁锁是否应去根皮问题研究,明确金铁锁“根皮”与“去皮后的根”的毒性和镇痛抗炎效果,丰富人们对金铁锁有小毒的认识,为金铁锁的采收加工、临床应用提供指导,为其它存在去皮问题的中药材研究提供方法学参考。方法:查阅大量关古今文献资料,对2010版《中国药典》中规定的去皮中药种类进行统计,对中药去皮的本草记载及现代研究进行综述,对去皮或不去皮的原因进行分析,并指出中药去皮存在的问题,给出今后的研究建议;制备金铁锁去皮根、带皮根、根皮水煎液三种样品;采用急性毒性实验对比三者对小鼠急性毒性情况;采用亚急性毒性实验比较三者对大鼠亚急性毒性的情况;采用小鼠热板法比较三者对小鼠的镇痛作用;采用大鼠佐剂性关节炎模型比较三者对大鼠的抗炎作用。结果:1关于《中国药典》中中药去皮问题的探究查阅古今大量文献,对其结果进行综述。2010版《中国药典》中需去皮的中药约有67种。大多数规定需去皮的中药在本草中有记载,但其具体的去皮原因大都无记载或不详细。去皮的原因一般有:利于药物有效成分的煎出、除去非药用部分、美化外观或便于切片。现代研究着重于化学成分、药理活性以及毒副作用研究来判断是否应该去皮,实验结果或有差异。其去皮与否仍需进一步论证。由此可见,关于去皮问题的现代研究尚缺乏系统性。仅从化学成分着、药效学评价中的一或两部分内容着手,很多争议不能得到合理解决。其次,关于去皮问题的关键评价指标尚未明确。另外,去皮问题没有按临床应用分类考虑。因此,建立一套科学、系统评价中药材去皮与否的研究体系是很有必要的,该体系的建立对解决中药材采收加工中存在的去皮问题,甚至去壳、去心等问题,可以提供有价值的参考。2金铁锁三样品水煎液对小鼠的急性毒性实验单次大剂量给药组小鼠均能造成给药三组的死亡,以及显着的生理、病理变化。金铁锁去皮根、带皮根、根皮三者水煎液小鼠急性毒性LDso值分别为4.6382 g·kg-1、4.8471 g·kg-1、6.4032 g·kg-1。去皮根LDso值为临床用量的92.76倍。金铁锁去皮根、带皮根水煎液能抑制小鼠体重增长,后逐步恢复;根皮水煎液也能抑制小鼠体重增长但不可恢复。其毒性靶器官主要在肺、脾、胃。去皮根、带皮根两组更能造成肾损伤,去皮根组可致肝损伤,对小肠有刺激性。3金铁锁三样品水煎液对大鼠的亚急性毒性实验金铁锁去皮根、带皮根、根皮水煎液0.3,0.6,1.2g-kg-1剂量给药28天后大鼠体重、进食、病理变化明显。雌性大鼠体重降低明显,而雄性无明显改变。雌雄大鼠进食量有不同程度的减少。综合血液、血清、脏器系数、组织病理变化,金铁锁三样品水煎液均可致间质性肺炎,肾小球滤过蛋白功能损伤,1.2g·kg-1高剂量组最甚。此外,去皮根水煎液1.2g·kg-1剂量可造成大鼠肝细胞损伤及胃的轻度刺激性;金铁锁带皮根水煎液1.2g·kg-1剂量可造成大鼠心淤血致萎缩,以及胃的轻度刺激性;金铁锁根皮水煎液1.2g·kg-1剂量可造成大鼠心淤血致萎缩。三者对于大鼠亚急性毒性大小差别不大。同时,可把大鼠0.3g·kg-1剂量作为安全剂量,换算成人用量为2.77g/人,为临床用量的9.23倍。4金铁锁三样品水煎液对小鼠的镇痛作用在热板法模型下,金铁锁三样品水煎液0.3,0.6,1.2g·kg-1剂量在给药七天内均能提高小鼠对热刺激的痛阈值,表明金铁锁去皮根、带皮根、根皮水煎液1.2 g·kg-1剂量组在此模型上对小鼠具有一定的镇痛作用,三者之间无显着性差异。5金铁锁三样品水煎液对大鼠的抗炎作用在佐剂性关节炎模型下,除去皮根低剂量0.2g·kg-1组外,金铁锁去皮根、带皮根、根皮水煎液0.2,0.4,0.8g·kg-1剂量均对AA大鼠继发侧足趾肿胀度表现出明显的抑制,并能使AA模型大鼠血清中IL-1p和TNF-α两种促炎因子的含量显着降低,各高剂量组效果稳定。故除去皮根低剂量组外,金铁锁三样品水煎液0.2,0.4,0.8 g·kg-1剂量组对AA模型大鼠有显着的抗炎作用,三者之间无显着性差异。结论:通过本课题研究,明确了金铁锁带皮根、去皮根、根皮水煎液对动物的急性毒性和亚急性毒性情况,其毒性情况差别不大,且均有镇痛抗炎作用。结合实际去皮困难和市场的情况,认为金铁锁可连皮使用,采收加工时可不去根皮。另外,金铁锁确有一定的毒性,临床使用不宜过量。

宋明,张婉冰,张雅琴,孙伟,向丽,石晋丽,马孝熙,王俊,樊佳佳,张晓存,刘霞[9](2014)在《基于ITS2序列鉴定苗药金铁锁及其混伪品》文中认为目的:本研究利用ITS2序列对苗药金铁锁及其混伪品进行鉴定研究,从而确保药材质量,保障临床用药安全。方法:提取金铁锁药材及其混伪品基因组DNA,PCR扩增并双向测序获得ITS2序列。所有序列经过CodonCode Aligner V3.7.1拼接后,采用MEGA5.1软件进行序列比对,计算种内和种间Kimura2-Parameter(K2P)遗传距离,并构建系统发育树。采用相似性搜索法、最近距离法、邻接(NJ)树法对ITS2序列鉴定能力进行评估。结果:金铁锁药材的ITS2序列长度为229 bp,其ITS2序列种内最大K2P遗传距离小于与混伪品的最小种间K2P遗传距离;应用相似性搜索法表明ITS2序列能够准确鉴定金铁锁药材及其混伪品;基于ITS2序列构建NJ树,金铁锁及其混伪品均表现出良好单系性,均能明显区分。结论:ITS2序列能够稳定、准确地鉴定金铁锁药材及其混伪品,DNA条形码技术可为金铁锁药材及其混伪品的鉴定提供新的方法。

韩昱姝[10](2014)在《金铁锁毛状根的扩大培养及其植株再生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金铁锁(Psammosilene tunicoides)是我国特有的珍稀濒危药用植物,具有镇痛、消炎、止血的功效,近年来金铁锁自然资源紧缺,供不应求。因此,利用毛状根培养的方式获得天然活性成分,对于缓解药用植物资源日益枯竭的危机具有重要的意义。利用发根农杆菌侵染金铁锁无菌苗获得毛状根,研究在液体悬浮培养下不同阶段毛状根的生物量、皂苷含量、pH值以及培养基中碳源、氮源、磷源的消耗规律。结果显示,金铁锁毛状根悬浮培养周期约为32 d,生物量和皂苷含量分别达到12.33 g/L(DW)和O.97%;毛状根生长与皂苷积累关系为半生长偶联型,分别在第22 d和30 d达到0.36g/(L-d)和1.00 mg/(L-d)的峰值。在毛状根培养的22 d,培养基中碳源和磷源的含量最低,毛状根的生物量则达到最大值;氮源在毛状根生长处于静止期时(0-4 d)就迅速消耗,到20 d时(对数生长期)消耗完毕。结果提示,通过补料方式可能延长毛状根悬浮培养的生长周期。固定培养基中总氮量,通过改变硝态氮与铵态氮配比,研究其对毛状根生长、形态变化及次级代谢物皂苷积累的影响。得出结论:N03是毛状根生长必不可少的氮源,在一定范围内可促进毛状根生长以及侧根和根毛的生长。适当提高NH4+比例能够促进皂苷含量的积累。研究不同接种量对毛状根生长及皂苷积累等的影响并对毛状根进行小型放大培养。得出结论:接种量越大,毛状根生长速率越快,毛状根生物量及皂苷含量的增值倍数越小。在2 L简易鼓泡式生物反应器中培养的毛状根生物量可达到11.33g/L,较接种量增长56.82倍,与500 mL三角瓶培养的毛状根相比,其最终生物量增长40.40%,皂苷含量增长27.59%。对毛状根诱导再生植株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选择1/2MS培养基分别添加激素6-BA 0.5 mg/L、IBA0.6mg/L、NAA1.0mg/L为有效诱导方案。

二、金铁锁的显微和理化鉴定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金铁锁的显微和理化鉴定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金铁锁的药学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化学成分
    1.1 地上部分
    1.2 地下部分
        1.2.1 挥发油及脂肪酸类
        1.2.2 肽类
        1.2.3 三萜及三萜皂苷类
        1.2.4 麦芽酚苷类
        1.2.5 咔伯啉生物碱类
        1.2.6 其他类
2 药理作用
    2.1 抗菌活性
    2.2 抗炎作用
    2.3 镇痛作用
    2.4 对免疫功能的影响
    2.5 抗氧化活性
    2.6 毒性
    2.7 其他
3 质量控制
    3.1 对ITS序列进行考察鉴定正、伪品和野、培品
    3.2 定性或定量研究来评价药材质量
    3.3 研究药材的指纹图谱
    3.4 考察药材的入血活性成分
    3.5 评价不同居群药材的差异
    3.6 其他
4 现代临床应用和开发利用
5 小结

(2)《贵州省中药材、民族药材质量标准》中黑骨藤化学鉴定方法之商榷(论文提纲范文)

1 黑骨藤的化学成分
2《贵州省中药材、民族药材质量标准》中的黑骨藤鉴定
    2.1 黑骨藤化学鉴定方法
    2.2 二硝基苯甲酸实验原理及其方法
3 Kddde实验应用举例
    3.1《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5版)》中的应用
    3.2 其他药材鉴定的使用
4《贵州省中药材、民族药材质量标准(2003版)》已废止的部分鉴定标准
5 讨论

(3)傣药资源品种整理与分子鉴定(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Abbreviation)
1 前言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傣药品种整理研究现状
        1.2.2 傣药材的鉴定研究现状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1.4 主要研究内容
第一章 傣族药物资源信息数据集研究
    1 引言
    2 数据采集和处理方法
        2.1 数据来源
        2.2 文献资料的筛选
        2.3 编目数据的录入
        2.4 传统利用信息的规范化处理
        2.4.1 动植物、矿物名录的验证与修订
        2.4.2 传统利用信息的整合
        2.4.3 药材傣文名的修订
    3 数据样本描述
    4 数据质量控制和评估
第二章 中国傣药资源品种整理研究
    1 研究方法
        1.1 数据采集方法
        1.2 底层数据库来源
        1.2.1 药材资源科、属及名称底层数据库
        1.2.2 濒危物种底层数据库
        1.2.3 中国特有种底层数据库
        1.2.4 药材质量标准底层数据库
        1.2.5 主治疾病底层数据库
        1.3 数据分析方法
    2 结果与讨论
        2.1 傣药学本草着作现状
        2.2 傣药资源的种类
        2.2.1 傣药植物资源
        2.2.2 傣药动物资源
        2.2.3 傣药矿物资源
        2.3 傣药资源传统利用特点
        2.3.1 傣医植物药的药用部位
        2.3.2 傣药的主治疾病
        2.3.3 傣药的使用方法
        2.4 傣药材的质量标准
        2.4.1 傣医植物药质量标准
        2.4.2 傣医动物药质量标准
        2.4.3 傣医矿物药质量标准
        2.5 傣医学药用植物品种整理与标准分析研究实例
        2.5.1 豆科傣药品种整理与标准分析研究
        2.5.2 大戟科傣药品种整理与标准分析研究
    3 结论
        3.1 傣药材的品种整理与傣医药的传承发展
        3.2 傣药材的民族性和地域性特点
        3.3 傣药材标准中存在的问题
第三章 傣药材DNA条形码鉴定系统和标准系列
    1 仪器、材料与方法
        1.1 仪器与试剂
        1.2 实验材料
        1.3 实验方法
        1.4 数据分析
    2 结果与讨论
        2.1 数据库构成
        2.2 物种鉴定系统
        2.3 傣药DNA条形码标准序列
        2.3.1 菩提树
        2.3.2 玫瑰茄
        2.3.3 佛肚树
        2.3.4 马缨丹
        2.3.5 木豆
        2.3.6 腊肠树
        2.3.7 白花蛇舌草
        2.3.8 大叶千斤拔
        2.3.9 美登木
        2.3.10 三对节
        2.3.11 桢桐
        2.3.12 南山藤
        2.3.13 糖胶树
        2.3.14 古山龙
        2.3.15 波罗蜜
        2.3.16 云南斑籽
        2.3.17 木棉
        2.3.18 长春花
        2.3.19 灯油藤
        2.3.20 臭牡丹
        2.3.21 地涌金莲
        2.3.22 叶下珠
        2.3.23 黄花夹竹桃
        2.3.24 垂序商陆
        2.3.25 地胆头
        2.3.26 马莲鞍
        2.3.27 铁刀木
    3 小结
第四章 傣药材DNA分子鉴定应用研究实例
    1 总论
        1.1 仪器,材料与方法
        1.1.1 仪器与试剂
        1.1.2 DNA提取
        1.1.3 PCR扩增
        1.1.4 数据分析
        2.1 材料与方法
        2.1.1 植物样本材料
        2.1.2 药材样本
        2.1.3 仪器,材料与方法
        2.2 结果及分析
        2.2.1 扩增及测序效率
        2.2.2 DNA条形码标准数据库的建立
        2.2.3 种间/种内遗传距离分析
        2.2.4 DNA条形码序列分析
        2.2.5 不同序列Barcoding gap检验
        2.2.6 ITS2的物种识别能力和NJ树
        2.3.讨论
        2.3.1 根类药材DNA提取方法改进
        2.3.2 DNA片段筛选
        2.3.3 DNA条形码在民族药物学应用的意义
        2.4 结论
    3 Bar-HRM技术鉴定“芽杆庄”及其混伪品
        3.1 材料与方法
        3.1.1 实验材料
        3.1.2 实验方法
        3.2 结果与讨论
        3.2.1 高分辨熔解曲线模型的建立
        3.2.2 HRM-PCR测序结果分析
        3.2.3“芽杆庄”商品药材的高分辨熔解曲线分析
        3.3 结论
    4 傣药“芽灵捂”及其混伪品DNA分子鉴定研究
        4.1 材料
        4.1.1 材料来源
        4.1.2 实验方法
        4.2 结果与讨论
        4.2.1 参考数据库建立
        4.2.2 市场药材DNA条形码鉴定
        4.2.3 传统熔解曲线分析
        4.2.4 HRM分析
        4.3 结论
    5 基于Bar-HRM技术鉴定“贺帕举雷”及其混伪品
        5.1 材料
        5.1.1 材料来源
        5.1.2 实验方法
        5.2 结果与分析
        5.2.1 NJ树聚类分析
        5.2.2 ITS2序列变异分析
        5.2.3 传统熔解曲线分析
        5.2.4 HRM分析
        5.3 讨论
    6 小结
结语与创新
第五章 文献综述
    1 傣药资源概况
        1.1 傣药资源的分布特点及生态环境
        1.2 傣药资源特色
    2 傣药材品种整理研究状况
        2.1 傣药材本草整理现状
        2.2 傣药种类整理情况
        2.3 傣药材的基原鉴定与考证研究现状
        2.4 傣药材标准研究现状
        2.5 傣药材民族植物学研究现状
    3 傣药材鉴定研究现状
        3.1 傣药材传统鉴定研究现状
        3.2 傣药DNA条形码鉴定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
参考文献
已发表或待发表论文
致谢

(4)野生与栽培夏枯草质量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夏枯草样品的收集与鉴定
    1 样品的收集
    2 品种鉴定
第二章 夏枯草样品的生药学特征比较
    1 材料与方法
        1.1 仪器与设备
        1.2 夏枯草各器官性状指标测定
        1.3 夏枯草粉末显微测定
    2 结果与分析
        2.1 夏枯草性状特征比较结果
        2.2 夏枯草粉末显微特征比较结果
第三章 夏枯草样品的理化特征比较
    1 材料与方法
        1.1 仪器与试剂
        1.2 水分、总灰分、酸不溶性灰分的测定
        1.3 水溶性浸出物的测定
    2 结果与分析
第四章 野生与栽培夏枯草HPLC指纹图谱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2 仪器与试剂
        1.3 色谱条件
        1.4 溶液的制备
        1.5 方法学考察
        1.6 多元统计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共有峰的确定与指认
        2.2 不同产地野生与栽培夏枯草指纹图谱相似度评价
        2.3 PLS-DA分析结果
        2.4 差异标记物的筛选以及鉴定
    3 讨论
第五章 野生与栽培夏枯草5种活性成分HPLC含量测定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2 仪器与试剂
        1.3 色谱条件
        1.4 溶液的制备
        1.5 方法学考察
    2 结果与分析
        2.1 样品测定结果
        2.2 化学分析计量学分析
    3 讨论
第六章 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野生与栽培夏枯草不同部位中微量元素的含量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2 仪器与试剂
        1.3 样品溶液的制备及测定
        1.4 线性关系考察
    2 结果与分析
    3 讨论
第七章 野生与栽培夏枯草醇提物抗炎作用比较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仪器与试剂
        1.2 样品制备
        1.3 细胞培养
        1.4 实验分组
        1.5 MTT细胞毒性实验
        1.6 细胞上清NO检测
        1.7 ELISA法检测细胞上清TNF-α
        1.8 ELISA法检测细胞上清IL-6
        1.9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MTT毒性结果
        2.2 NO细胞外释放量结果
        2.3 IL-6细胞外释放量结果
        2.4 TNF-α细胞外释放量结果
    3 讨论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A 综述 中药材野生品与栽培品品质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 B 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5)药用植物金铁锁栽培研究现状(论文提纲范文)

1 金铁锁的形态特征
2 金铁锁生长习性及资源分布
3 药用价值及主要成分
4 金铁锁栽培现状
    4.1 种子繁殖与栽培
    4.2 组织培养
5 发展对策

(6)金铁锁根、根际土可培养放线菌多样性与免培养原核微生物群落关联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金铁锁的研究进展
        1.1.1 金铁锁的药理活性和药用成分的研究进展
        1.1.2 关于金铁锁三萜皂苷基因调控的研究进展
        1.1.3 金铁锁地理分布及繁殖技术研究进展
    1.2 药用植物内生及根际微生物多样性研究现状
        1.2.1 微生物多样性的研究方法
        1.2.2 药用植物根、根际微生物资源研究的现状
    1.3 药用植物内生及根际放线菌在医学和农业上的应用
        1.3.1 在医学上应用
        1.3.2 在农学上的应用
    1.4 研究目的和意义
第二章 金铁锁根及根际土可培养放线菌分离与鉴定
    2.1 材料与方法
        2.1.1 材料
        2.1.2 样品处理
        2.1.3 培养基
        2.1.4 分离程序
        2.1.5 菌株的初步归类
        2.1.6 基因组DNA提取及16S rRNA基因的扩增及测序
        2.1.7 基于16S rRNA基因序列的系统发育分析
    2.2 结果与分析
        2.2.1 内生菌的分离结果与分析
        2.2.2 根际菌的分离结果与分析
    2.3 金铁锁内生菌与根际菌物种组成及相关性比较分析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免培养原核微生物群落关联性的研究
    3.1 材料与方法
        3.1.1 试验材料
        3.1.2 试验方法
    3.2 结果与分析
        3.2.1 各样点的测序质量
        3.2.2 基于Miseq高通量测序数据对红壤金铁锁6个样点的微生物组成分析
        3.2.3 基于Miseq高通量测序数据对沙壤金铁锁4个样点的微生物组成分析
        3.2.4 土壤的理化性质与微生物分布分析
        3.2.5 放线菌在纯培养与免培养中的比较分析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三株潜在新分类单元的放线菌多相分类学研究
    4.1 材料与方法
        4.1.1 试验菌株
        4.1.2 形态和培养特征
        4.1.3 生理生化特征
        4.1.4 化学分类特征
        4.1.5 分子分类
    4.2 结果分析
        4.2.1 诺卡氏菌属一个新种的多相分类研究
        4.2.2 类诺卡氏菌属一个新种的多相分类研究
        4.2.3 链霉菌科一个新属的多相分类研究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金铁锁内生、根际放线菌的生物活性
    5.1 材料与方法
        5.1.1 金铁锁内生和根际放线菌抗菌活性检测
        5.1.2 酶活检测
    5.2 结果与分析
        5.2.1 内生菌抗菌活性
        5.2.2 根际菌抗菌活性
        5.2.3 金铁锁内生菌产酶活性
        5.2.4 金铁锁根际菌产酶活性
        5.2.5 金铁锁根际菌与内生菌活性比较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主要科研成果
致谢

(7)金铁锁糖基转移酶的克隆与生物信息学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前言
第一章 金铁锁糖基转移酶的克隆
    第一节 研究内容及预期目标
        1.研究内容
        2.预期目标
    第二节 金铁锁糖基转移酶基因的克隆
        1.实验材料及仪器试剂
        2.方法
        3.实验结果
        4.讨论
第二章 金铁锁糖基转移酶基因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第一节 研究内容及预期目标
        1.研究内容
        2.预期目标
    第二节 金铁锁糖基转移酶基因编码蛋白的分析
        1.实验材料及分析工具
        2.方法
        3.实验结果
第三章 结论及讨论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文章
致谢

(8)基于毒理学和镇痛抗炎药效比较的金铁锁去根皮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说明
文献综述
    综述一 金铁锁的研究进展
        1 金铁锁本草考证
        2 金铁锁毒性研究
        3 化学成分研究
        4 药理活性研究
    综述二 有毒中药的研究现状
        1 有毒中药的概念
        2 有毒中药的分级
        3 中药毒性评价
        4 毒性成分类别
    参考文献
前言
技术路线
研究内容
    第一章 关于《中国药典》中中药去皮问题的探究
        第一节 2010版《中国药典》中去皮中药种类统计
        第二节 去皮的本草记载及现代研究
        第三节 关于去皮或不去皮的原因分析
        第四节 关于中药去皮存在的问题以及对今后研究的建议
    第二章 金铁锁去皮根、带皮根、根皮水煎液对小鼠的急性毒性实验
        第一节 金铁锁去皮根、带皮根、根皮水煎液样品的制备
        第二节 小鼠急性毒性实验预实验
        第三节 小鼠急性毒性实验
    第三章 金铁锁去皮根、带皮根、根皮水煎液对大鼠的亚急性毒性实验
        1 材料
        2 实验方法
        3 数据处理
        4 实验结果
        5 小结与讨论
    第四章 金铁锁去皮根、带皮根、根皮水煎液镇痛抗炎实验
        第一节 小鼠镇痛热板法实验
        第二节 大鼠佐剂性关节炎实验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9)基于ITS2序列鉴定苗药金铁锁及其混伪品(论文提纲范文)

1材料与方法
    1.1材料
    1.2方法
        1.2.1样品DNA提取、PCR扩增和测序
        1.2.2数据处理
2结果与分析
    2.1金铁锁药材种内变异分析
    2.2金铁锁药材及其混伪品的种间变异分析
    2.3金铁锁药材及其混伪品的鉴定
3讨论

(10)金铁锁毛状根的扩大培养及其植株再生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金铁锁
        1.1.1 金铁锁简介
        1.1.2 金铁锁植物形态
        1.1.3 金铁锁生长习性及资源分布
        1.1.4 药用价值及主要成分
        1.1.5 生长方式
        1.1.5.1 自然生长
        1.1.5.2 人工栽培技术
        1.1.6 金铁锁现状
    1.2 毛状根
        1.2.1 毛状根简介
        1.2.2 发根农杆菌及Ri质粒
        1.2.3 Ri质粒的致病机理
        1.2.4 毛状根诱导
        1.2.4.1 发根农杆菌感染植物体的三种方式
        1.2.4.2 毛状根特点
        1.2.4.3 毛状根研究进展
        1.2.5 影响毛状根生长的因素
        1.2.5.1 碳源
        1.2.5.2 氮源
        1.2.5.3 光照
        1.2.5.4 pH
        1.2.5.5 温度
        1.2.5.6 诱导子
        1.2.5.7 植物激素
    1.3 扩大研究
    1.4 毛状根植株再生
        1.4.1 毛状根植株再生的途径
        1.4.2 毛状根植株再生的影响因素
        1.4.3 毛状根再生植株
    1.5 本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1.6 论文研究内容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材料及主要仪器
        2.1.1 实验材料
        2.1.2 主要仪器
    2.2 主要培养基配方
        2.2.1 MS培养基
        2.2.2 YEB培养基配方
    2.3 毛状根的诱导
        2.3.1 菌种的活化及保存
        2.3.1.1 菌种活化
        2.3.1.2 菌种保藏
        2.3.2 毛状根诱导
    2.4 金铁锁毛状根悬浮培养动力学
        2.4.1 毛状根生长曲线测定
        2.4.2 毛状根皂苷积累量测定
        2.4.3 培养基pH值测量
        2.4.4 培养基中糖含量变化
        2.4.4.1 可溶性糖含量测量
        2.4.4.2 还原性糖含量测量
        2.4.5 培养基中氮源含量变化
        2.4.5.1 铵态氮含量测量
        2.4.5.2 硝态氮含量测量
        2.4.6 毛状根培养基中磷源变化
    2.5 不同硝态氮和铵态氮配比对毛状根生长的影响
        2.5.1 不同硝态氮与铵态氮配比对毛状根生物量的影响
        2.5.2 不同硝态氮与铵态氮配比对毛状根微观形态的影响
    2.6 金铁锁毛状根扩大培养研究
        2.6.1 不同接种量对毛状根生长及次级代谢影响
        2.6.2 扩大培养基体积对毛状根及次级代谢影响
    2.7 金铁锁毛状根再生植株诱导
第三章 实验结果与讨论
    3.1 金铁锁毛状根诱导
    3.2 悬浮培养过程中毛状根生长曲线
    3.3 毛状根悬浮培养过程中皂苷积累过程
    3.4 毛状根悬浮培养过程中pH变化
    3.5 毛状根悬浮培养过程中糖变化
    3.6 毛状根悬浮培养过程中氮源消耗
    3.7 毛状根悬浮培养过程中磷消耗
    3.8 不同硝态氮与铵态氮配比对金铁锁毛状根生长形态的影响
    3.9 不同硝态氮与铵态氮配比对金铁锁毛状根生长及次级代谢的影响
    3.10 不同硝态氮与铵态氮配比对金铁锁毛状根侧枝生长的影响
    3.11 金铁锁毛状根放大
        3.11.1 不同接种量对毛状根生长的影响
        3.11.2 不同接种量对毛状根次级代谢的影响
        3.11.3 不同接种量对培养基pH值的影响
        3.11.4 扩大培养基体积对毛状根及次级代谢影响
    3.12 金铁锁毛状根再生植株
第四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四、金铁锁的显微和理化鉴定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金铁锁的药学研究进展[J]. 周祖英,晏婷,郑林,王爱民,李勇军,蒲健,黄勇. 中国药师, 2021
  • [2]《贵州省中药材、民族药材质量标准》中黑骨藤化学鉴定方法之商榷[J]. 王强,韩隆胤,魏赈权,张二伟,李楠,林昌松. 湖南中医杂志, 2019(11)
  • [3]傣药资源品种整理与分子鉴定[D]. 段宝忠. 湖北中医药大学, 2017(11)
  • [4]野生与栽培夏枯草质量比较研究[D]. 皮胜玲. 湖南中医药大学, 2017(06)
  • [5]药用植物金铁锁栽培研究现状[J]. 杨小兵. 河北林业科技, 2016(06)
  • [6]金铁锁根、根际土可培养放线菌多样性与免培养原核微生物群落关联性研究[D]. 黄美娟. 云南大学, 2016(04)
  • [7]金铁锁糖基转移酶的克隆与生物信息学分析[D]. 江舟. 云南中医学院, 2016(08)
  • [8]基于毒理学和镇痛抗炎药效比较的金铁锁去根皮探讨[D]. 吴玟萱.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6(08)
  • [9]基于ITS2序列鉴定苗药金铁锁及其混伪品[J]. 宋明,张婉冰,张雅琴,孙伟,向丽,石晋丽,马孝熙,王俊,樊佳佳,张晓存,刘霞.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 2014(08)
  • [10]金铁锁毛状根的扩大培养及其植株再生技术研究[D]. 韩昱姝. 大连工业大学, 2014(08)

标签:;  ;  ;  ;  

金铁锁的显微和理化鉴定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