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种子发芽前预处理研究进展

玉米种子发芽前预处理研究进展

一、玉米种子萌发前预处理研究进展(论文文献综述)

孙运府[1](2021)在《纳米铁引发对柳枝稷种子萌发特性及抗旱性的影响》文中认为柳枝稷(Panicum virgatum cv.Alamo L.)属于禾本科(Poaceae)黍属(Panicum)的多年生C4草本植物,具有适应性广泛、耐旱、耐瘠薄等优点,但是长期贮藏后的种子存在种子活力下降,发芽率低,植株抗逆性差等问题。纳米氧化铁(n-Fe2O3)是将铁原子按照纳米级别逐一叠加形成的铁,能为植物提供生长必需的铁元素,适宜含量的铁有益于种子萌发、幼苗生长并增强抗逆能力。目前利用种子纳米引发技术提高种子发芽率,促进幼苗生长并增强抗逆境胁迫能力的研究较多,但主要集中在粮食作物、经济作物和农作物中。然而,关于纳米铁引发对干旱胁迫下柳枝稷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的影响却鲜有报道。本研究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选取柳枝稷种子为试验材料,分别采用浓度为0、10、20、50、100、200、300、400和500 mg/L的纳米铁溶液对柳枝稷种子进行引发和浸种,研究其对种子萌发特征、淀粉酶活性和幼苗叶绿素含量的影响,同时采用水培法研究纳米铁引发后对柳枝稷苗期干旱胁迫下光合特性、渗透调节物质和抗氧化系统等生理生化变化规律。具体研究结果如下:(1)纳米氧化铁促进柳枝稷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纳米Fe2O3的引发和浸种处理对柳枝稷种子萌发特性以及幼苗生长的影响无明显差异,但浸种处理可显着提高种子发芽速度,对幼苗生长影响较小,促进柳枝稷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的最佳浓度为50mg/L。与浸种处理相比,引发处理更能促进幼苗生长,但对种子萌发率影响较小,浓度为10 mg/L和300 mg/L的纳米Fe2O3引发处理可显着提高种子活力并促进幼苗生长,浓度为200 mg/L时可提高叶绿素含量,且引发处理浓度与叶绿素含量之间存在线性关系。结合浸种和引发处理的结果发现,浸种和引发两种种子预处理方式均未抑制柳枝稷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说明纳米Fe2O3对柳枝稷种子萌发特性无负面效应。因而可用于柳枝稷种子播前处理提高其种子活力。(2)纳米氧化铁引发能够改善干旱胁迫对柳枝稷幼苗的光合特性。柳枝稷幼苗叶绿素含量随着干旱胁迫程度的增加而降低。在10%和20%PEG-6000胁迫下,与CK相比,浓度为50 mg/L和500 mg/L的纳米Fe2O3显着提高叶绿素的含量(P<0.05),分别增加41.7%、76.4%和58.7%、75.5%。干旱胁迫下柳枝稷幼苗的净光合速率(Pn)、气孔导度(Gs)、胞间CO2浓度(Ci)、蒸腾速率(Tr)、最大荧光(Fm)、潜在光化学效率(Fv/F0)、最大光能利用率(Fv/Fm)、有效光化学量子产量(Fv′/Fm′)、淬灭系数(q P)和实际光化学量子效率(ΦPSⅡ)有所降低,而初始荧光(F0)和非光化学淬灭系数(NPQ)则有所上升,表明干旱胁迫可以抑制柳枝稷幼苗PSⅡ原初光能转换效率和PSⅡ潜在活性,增强了PSⅡ非辐射能量的耗散;与CK相比较,10%PEG-6000胁迫下,300 mg/L的纳米Fe2O3引发柳枝稷的F0增加了64.2%,而NPQ除400 mg/L和500mg/L的纳米Fe2O3浓度下递减外,其余处理变化不大,而20%PEG-6000胁迫下,200mg/L的纳米Fe2O3引发幼苗F0增加了54.5%(P<0.05),200 mg/L引发浓度NPQ增加了21.6%,表明200 mg/L和300 mg/L纳米Fe2O3引发处理能够缓解干旱胁迫对柳枝稷幼苗光合系统造成的损伤。(3)纳米Fe2O3引发有利于缓解干旱胁迫对柳枝稷幼苗生长和生理特性的影响。一定程度干旱胁迫对柳枝稷根生长有促进作用,对地上部分生长有抑制作用。正常生长条件下,与P0相比,300 mg/L引发的柳枝稷地上幼苗株高增加了23.6%,200 mg/L时根长增加了26.6%(P<0.05);与PEG-6000单一胁迫处理相比,10%PEG-6000胁迫下,100 mg/L引发的地上幼苗株高增加了13.9%,而20%PEG-6000胁迫下,50 mg/L引发的根长和株高分别增加了9.48%和13.4%(P<0.05)。这一研究结果表明纳米Fe2O3浓度为300 mg/L有利于柳枝稷幼苗正常生长;而在干旱胁迫下较低浓度的纳米Fe2O3更利于柳枝稷幼苗的生长,其中10%PEG-6000处理下最适浓度为100 mg/L,20%PEG-6000处理下最适浓度为50 mg/L。随着PEG-6000浓度的增大,幼苗的叶面积、叶周长、叶长、叶宽呈减小的趋势,200 mg/L浓度的纳米Fe2O3引发处理能够有效地缓解干旱对柳枝稷幼苗生长的抑制作用,表现为干旱胁迫下浓度为200 mg/L的纳米Fe2O3处理导致柳枝稷幼苗上述数值降幅最小。(4)纳米Fe2O3引发能够缓解干旱胁迫对柳枝稷幼苗抗氧化酶系统的损伤。柳枝稷幼苗丙二醛和脯氨酸含量随着干旱程度的增加呈现上升趋势,其中200 mg/L的纳米Fe2O3引发增幅最小,为最适引发浓度,100 mg/L和300 mg/L次之;随着PEG-6000浓度的增大,过氧化氢酶、过氧化物酶和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呈现“先升后降”的趋势;无引发处理时,随PEG浓度增加CAT减小,纳米Fe2O3引发处理下,50~300 mg/L浓度纳米Fe2O3处理的CAT活性有所增加,其中10%PEG-6000处理下最适浓度为200mg/L,20%PEG-6000处理下最适浓度为100 mg/L;柳枝稷幼苗的SOD活性在20%PEG-6000干旱胁迫下200 mg/L浓度纳米铁引发达显着水平,高于200 mg/L时出现下降的趋势;与CK相比,10%PEG-6000胁迫导致POD含量增加幅度最大,在20%PEG-6000胁迫下有所降低;轻度干旱下,P0和50 mg/L纳米Fe2O3能够有效提升抗氧化酶活性,随着干旱程度增加,200 mg/L纳米Fe2O3引发能够更好的促进抗氧化酶活性的增加,而100~300 mg/L纳米Fe2O3处理导致抗氧化酶活性变化较小。综上所述,在正常生长条件下,300 mg/L的纳米Fe2O3能够有效地提高柳枝稷种子活力并促进幼苗生长;在干旱胁迫下,200 mg/L的纳米Fe2O3引发柳枝稷可以更大程度地提高抗氧化酶活性,减轻其幼苗的氧化损伤,维持更高的光合效率,从而缓解干旱胁迫对柳枝稷的伤害。

孙鹏程[2](2020)在《盐胁迫下玉米种子萌发机理的新探索》文中提出玉米是我国乃至世界上种植最为广泛的粮食作物之一,种植面积仅次于小麦和水稻。玉米在生产生活中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种子萌发是一个受到多种因素调控的生物过程,通过种子萌发,成熟种子的胚根可以穿破种皮萌发长成幼苗,玉米种子的萌发关系到玉米产量的稳定。影响玉米种子萌发的因素有很多,包括植物激素、环境胁迫例如盐胁迫等。而其中盐胁迫对玉米种子萌发的影响正是本实验研究的重点。我国的盐碱地面积近一亿公顷,大多分布在北方地区,与我国的玉米产区重合,对于玉米种子在萌发过程中对盐胁迫响应的探究有助于我国北方玉米主产区的产量的稳产和高产。单子叶植物和双子叶植物在种子形态上有巨大差异,单子叶植物有较厚的胚乳层将胚包裹,而在双子叶植物成熟的种子中基本没有胚乳层,因此以拟南芥为模式植物的研究结果不能完全被玉米研究借鉴。所以我们选取玉米为材料,来研究胚乳和胚在萌发过程中尤其是在逆境条件下萌发过程中的功能和相互调节的机理。我们通过一系列生理生化、分子生物学和生物信息学手段研究了NaCl胁迫条件下玉米萌发的调控机理。我们得到以下结果:(1)通过对表型进行观察统计分析,发现单独的胚能够在200 mM NaCl处理下萌发,而完整的种子则受到盐胁迫的高度抑制不能萌发。这暗示了玉米胚乳可能在盐胁迫信号的感知和盐胁迫信号向周围组织(例如玉米的胚)的传递中发挥作用。(2)通过免疫荧光方法分析了玉米种子内ABA在不同组织内的分布,结果表明,在NaCl处理下,离体的胚中的ABA水平没有明显上升,表明ABA水平的升高依赖于玉米种子的胚乳。(3)通过使用转录组测序和基于SWATH-MS的定量蛋白质组学等先进的分析技术,我们发现在盐胁迫下的胚和胚乳之间基因表达和蛋白质表达差异较少,但是它们之间存在大量的可变剪切和由这些剪切本编码的新蛋白,这表明在玉米萌发的早期响应盐胁迫的过程中,可变剪切的调控是进行这一过程的关键。(4)转录组结果还表明盐胁迫条件下,超过200个剪切因子和转录因子进行了大量的可变剪切。并且盐胁迫下有数十个剪接因子的蛋白质水平发生改变,这一结果为进一步的功能研究提供了有价值的线索。总的来说,我们的结果表明,玉米通过胚乳感受到盐胁迫并作出响应;可变剪切可在玉米种子萌发期间对盐胁迫的早期响应过程中起重要作用。但是,在胚和胚乳之间的信号转导的机制仍有待阐明。

张蕊[3](2020)在《球毛壳菌ND35对黄瓜种子萌发和幼苗促生效果及机理研究》文中提出目前设施蔬菜栽培多采用物理处理、种子包衣、化学处理以及种子引发来处理种子催芽后育苗移栽,极大程度降低苗期病害,提高苗期质量,已经广泛应用在多种作物上。而利用能够与植物共生的植物内生菌处理种子研究甚少,为增加生防菌在植物上的全面应用提供参考依据,本试验以“津春4号”黄瓜为试验材料,研究球毛壳菌ND35对黄瓜种子萌发和育苗期生长的影响,首先筛选影响黄瓜种子萌发活力的合适的球毛壳菌ND35孢子悬浮液浓度,其次进一步测定最适浓度球毛壳菌ND35孢子悬浮液对种子萌发促生效果、保护酶活性、活性氧含量、内源激素的变化以及转录组分析调控的促生因子的影响,最后对植物内生菌球毛壳菌ND35进行固体发酵探索,并应用在黄瓜育苗中,验证其促生作用。研究主要结果如下:(1)不同浓度球毛壳菌ND35孢子悬浮液对黄瓜种子催芽试验结果表明,球毛壳菌ND35最佳使用浓度1×106 cfu/mL对黄瓜种子发芽和生长效果最好,发芽势、发芽指数、活力指数分别提高56.94%、19.92%、100.12%,催芽48 h后,黄瓜种子发芽率达100%,胚根长增加117.18%,侧根和毛细根明显增多。(2)黄瓜萌发期间保护酶活性、活性氧含量、内源激素的变化结果表明,1×106cfu/mL的球毛壳菌ND35处理提高了保护酶活性,维持了活性氧的生理范围,刺激内源激素合成的含量,黄瓜种子处理36 h时,过氧化物酶(POD)和苯丙氨酸解氨酶(PAL)活性提高53.64%和10.33%,活性氧(ROS)和过氧化氢(H2O2)在生理范围内提高20.99%和26.72%,植物内源赤霉素(GA)、生长素(IAA)、水杨酸(SA)、茉莉素(JA)含量分别提高34.20%、33.62%、40.07%、15.16%。(3)通过转录组测序分析,基因组比对筛选与种子萌发相关的差异表达基因,球毛壳菌ND35处理种子萌发中,存在6338条差异表达基因,主要以上调为主,球毛壳菌ND35处理24 h时有76条差异表达基因,处理30 h时有288条差异表达基因,处理36 h时有452条差异表达基因,处理48 h有2037条差异表达基因,处理60 h时有706条差异表达基因。利用GO和KEGG两个数据库对差异表达基因进行功能和代谢途径注释。主要影响黄瓜种子植物激素信号转导、苯丙氨酸解氨酶活性、氧化还原酶活性、微管运动活性、光合作用、氧化还原酶过程、3-磷酸甘油醛的代谢等途径促进种子萌发,揭示球毛壳菌ND35在植物种子萌发上促生的分子层面功能和作用。(4)球毛壳菌ND35菌株通过单因素和正交试验进行固体发酵配方筛选结果表明,海棠木屑作为发酵培养基,添加有机肥含量20%,调节含水量为60%、接种8%的1×106cfu/mL的球毛壳菌ND35孢子悬浮液、培养20 d、发酵料体积60%、第12 d进行初次翻料,球毛壳菌ND35发酵产孢量最高,对关键因素进行正交试验组合配方的优化,以海棠木屑80%,有机肥20%,在含水量65%,1×106 cfu/mL的球毛壳菌ND35接种8%,黑暗条件下培养20 d,球毛壳菌ND35孢子含量最多达8.86×108 cfu/g。(5)通过对球毛壳菌ND35育苗基质对黄瓜苗期生长的测定,结果表明,含有1×106cfu/g的球毛壳菌ND35育苗基质对黄瓜出苗和生长促生效果最好,黄瓜根冠比、壮苗指数、G值分别提高45.45%、60.60%、57.14%,黄瓜根系活力增加126.67%,叶绿素a、b含量分别提高53.94%、25.58%。

由晓晴[4](2019)在《白菜种子前处理技术及花粉贮藏条件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种子老化即指种子活力在自然条件下逐渐衰退的过程,其发生和发展会严重影响种子品质,从而对后续作物产量及质量产生不利影响。研究表明,将种子进行一系列前处理可以有效提高种子活力,最终促进作物高品质产出。种子前处理技术包括物理、化学、种子包衣等方法。为了研究如何有效提高老化白菜种子的萌发活力,现以“东白一号”老化白菜种子为试验材料,选取种子前处理技术中物理、化学共9种方法,采用单因素处理方法确定正交试验的范围,再以L934正交试验设计方法对白菜种子进行处理,同时测定萌发过程中种子各项发芽指标,通过极差分析(即直观分析)和方差分析以上数据及指标,确定各影响因素主次顺序,筛选出种子萌发活力指数提高的最佳组合条件。以各处理方法中的最佳组合处理条件对白菜种子进行处理,进一步测定种子活力提高后的各项生理生化指标,探究不同方法对种子活力提高的机制。同时试验将“东白一号”白菜花粉贮藏于不同温度条件下,根据花粉活力大小及活力保持时间来明确花粉贮藏的最佳温度条件。(1)采用不同物理方法(磁场及高压静电场)和化学方法(包括聚乙二醇-PEG、甘露醇、赤霉素-GA、6-BA、抗氧化剂-AsA、CaCl2、KH2PO4)对老化白菜种子进行单因素处理及正交试验处理。试验结果表明9种处理方法均在不同程度上提高了老化白菜种子活力。进一步的直观分析和方差分析结果说明,不同方法处理后所得种子的发芽势、发芽率及活力指数其影响因素的主次顺序存在差异。(2)根据正交试验结果,分别获得9种处理方式下的最佳处理条件组合,在这些条件下分别对种子进行处理,分析种子活力指标并进行对比,最终得到种子活力提高的最佳处理方式为物理方法中的磁场处理,其次是高压静电场处理和高分子渗透剂PEG处理,植物生长激素6-BA处理效果最差。(3)不同处理方法提高种子活力后,对其生理生化指标也会产生不同影响。本试验表明经9种方法处理后的老化白菜种子在萌发过程中,与代谢活动紧密相关的可溶性糖和可溶性蛋白含量显着升高;膜脂过氧化作用最终产物MDA的含量下降;抗氧化酶系统中的POD、SOD、CAT活性显着高于对照组。(4)将主要活性成分杀菌剂80%戊唑醇、90%恶毒灵分别与杀虫剂70%吡虫啉以试验设定的不同比例进行混合,加入匹配比例的非活性成分,配制成6种不同配方种衣剂,另取2种市售种衣剂共8种配方种衣剂对白菜种子进行包衣处理。结果表明该8种种衣剂均能够不同程度的抑制菌落的生长,其中以80%戊唑醇和70%吡虫啉1:1混合配比的配方3的抑菌效果最佳,总体抑菌效果优于其他种衣剂。在种子活力提高方面,市售种衣剂的处理结果明显较配方种衣剂更好。综合抑菌效果及种子活力提高情况,确定种衣剂最佳配方为以80%戊唑醇与70%吡虫啉1:1混合配制的配方3。(5)为了探究保持白菜花粉活力的最佳贮藏温度,试验设置3个不同温度(对照25℃、-20℃及4℃)对白菜花粉进行贮藏。结果表明,在贮藏温度-20℃和4℃下,白菜花粉活力保持时间相比于对照组25℃均有不同程度的延长,其中当贮藏温度为4℃时,白菜花粉活力保持时间最长,达到对照的2.8倍。

许天委,林春光[5](2018)在《种子引发技术的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表明为了解种子引发技术的新进展,本文通过文献方法,归纳总结了种子引发原理、效应、影响因素及引发生理生化变化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分析了种子引发技术在理论研究、商业推广方面所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种子引发技术在农业生产、生态建设及种质资源保存方面的展望。

杨旭东[6](2016)在《PEG模拟干旱胁迫对向日葵种子活力影响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向日葵是世界四大主要油料作物之一,也是我国重要的油料作物。我国向日葵主要种植区域多在北方干旱、半干旱地区,干旱缺水对种子萌发、幼苗存活、生长和生产力都有着严重影响。因此,本文以10个向日葵自交系及杂种F1为试验材料,采用不同浓度PEG-6000溶液(10%、15%、20%、25%、30%)模拟干旱胁迫条件,研究了干旱胁迫对向日葵种子活力的影响,并对萌发期各供试材料的抗旱性进行了鉴定,同时研究了不同种子预处理方法提高向日葵种子活力的差异,以期为向日葵的抗旱性研究提供依据。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不同浓度PEG模拟干旱胁迫对向日葵种子活力的影响不同。种子相对发芽率、发芽势、胚根长度、胚芽长度、幼苗鲜重、发芽指数、活力指数、幼苗存活率均呈现出随着PEG溶液浓度的上升而不断降低的趋势。低浓度(10%)PEG溶液胁迫下种子的发芽指数、活力指数与对照相比降低较为显着,但大部分种子的发芽率、发芽势、胚根长度、胚芽长度、幼苗鲜重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加,且供试材料间的差异不显着;中等浓度(15%-20%)PEG溶液胁迫下的发芽率、发芽势、发芽指数、胚根长度、胚芽长度、活力指数、幼苗鲜重以及幼苗存活率都表现出显着下降,而且供试材料间差异显着;高浓度(20%-30%)PEG溶液胁迫下种子萌发受到严重的抑制,出现了致死现象。表明15%-20% PEG浓度是对向日葵种子进行模拟干旱胁迫的适宜浓度范围,而30% PEG为种子萌发的致死浓度。2.相关分析表明, 正常水分条件下,发芽率、发芽势、幼苗成活率与相对电导率、丙二醛(MDA)含量呈不显着负相关,与SOD、POD、CAT均表现不显着正相关,活力指数与相对电导率、丙二醛(MDA)含量呈极显着负相关;干旱胁迫下,发芽势、发芽率、活力指数均与相对电导率、丙二醛(MDA)含量呈极显着或显着负相关,发芽势、发芽率、活力指数、幼苗成活率与SOD、POD和CAT活性均呈现出极显着或显着正相关。3.与向日葵萌发期种子活力相关的13个生理指标灰色关联性分析结果表明,相对发芽率、相对发芽指数率、相对活力指数、相对发芽势、相对胚根长度、相对幼苗鲜重、相对胚芽长度与抗旱性关联度较高,可以作为抗旱性鉴定的重要指标。采用隶属函数法对抗旱性相关指标进行综合评价,向日葵供试材料的抗旱性大小为:K59>K59×K55>K58>117A>K58×K55>117AXR15>K55>26A>26A×R15>R15。4.对供试材料种子进行干湿以及不同包衣方法的预处理种子试验结果表明,干湿处理和包衣处理均能够显着提高种子的发芽率、发芽势、发芽指数、活力指数以及CAT、POD、SOD的活性,降低种子相对电导率及MDA的含量。对不同方法进行比较分析发现,铁锅包衣法效果较好,其次为塑料袋法和大瓶法,最后为干湿法。而且,预处理后的种子在20%PEG模拟胁迫下的各项指标也明显得到纠正,说明对种子预处理有助于种子适应干旱环境,对提高种子萌发期的抗旱性有很大的帮助。

杨颜颜[7](2016)在《两株植物内生菌DLJ1和SZ5的促生作用分析》文中认为植物内生菌,是指那些在其生活史的一定阶段或全部阶段生活于健康植物的各种组织和器官内部的微生物,被感染的宿主植物不表现出外在病症,但可通过组织学方法或从严格表面消毒的植物组织中分离出来。芽孢杆菌SZ5和荧光假单胞菌DLJ1分别来源于柿子和辣椒果实,前期研究显示它们能够促进非宿主植物番茄植株生长和抗性提高。是否这两株菌株不仅能促进茄科植物生长和抗性提高,还能够广谱性地促进其他植物的生长和抗性提高。鉴于此,本论文以油菜、小麦以及拟南芥等多种植物为材料,从种子萌发、幼苗生长、对轻度胁迫的抗性以及生长菌剂的使用等多个角度分析这两株菌剂的作用。具体结果如下:种子萌发前预处理时,两菌悬液对油菜和小麦的种子萌发没有显着影响,但两者的发酵液中,尤其SZ5发酵液中,可能存在某种减缓种子萌发的物质;对萌发苗生长而言,DLJ1发酵液种子萌发前预处理使油菜下胚轴长、根系表面积和子叶面积较对照分别增大53.8%、39.4%和77.3%,对小麦幼苗的生长也有一定的促进作用,SZ5菌剂的促生作用相对较小。萌发后处理时,DLJ1的促生作用主要表现在对油菜下胚轴的伸长上,且促生效果较萌发前处理显着减弱,而SZ5则表现出抑制根系生长的作用。两株菌剂对油菜和小麦幼苗的促生作用可能与其ACC脱氨酶活性相关。而DLJ1能够产生铁载体则可能在提供幼苗生长所需的Fe素,以及后续的抑制病原微生物繁殖从而间接促进植物生长上起着一定作用。DLJ1菌剂在促生和提高植物对病原微生物的抵抗力上可能具有更大的应用前景。两株内生菌均能在油菜幼苗中定殖。正常生长条件下,随着菌剂预处理后的时间的延长,其对油菜的促生效应逐渐减弱消失。但菌剂,尤其是DLJ1处理仍能提高其对轻度Cd胁迫和渗透胁迫的抗性。具体表现在:在Cd及PEG渗透胁迫处理下,DLJ1处理组单株鲜重分别下降4.1%和6.4%,对照组鲜重则分别下降17.4%和15.9%;菌剂,尤其是DLJ1处理组的胡萝卜素和总黄酮含量的提高、黄酮类物质合成关键酶PAL活性的提高。这些结果提示,不仅两菌剂产生的ACC脱氨酶可能在抑制逆境胁迫下乙烯生成减轻胁迫效应中起着一定作用,两菌剂还可能主要通过ISR途径提高植物体内总黄酮及类胡萝卜素的含量提高油菜的综合抗性;从而最终表现为轻度Cd和渗透胁迫下油菜植株鲜重的维持。菌核病是油菜的重要病害之一。平板对峙实验显示:核盘菌对SZ5的生长具有抑制作用;DLJ1对核盘菌的生长具有抑制作用,但这种抑制不是接触性抑制,也不是DLJ1释放某种抑制核盘菌生长的物质。进一步的实验证明,DLJ1在低Fe环境下,通过铁载体竞争Fe素,致使核盘菌缺乏Fe素而导致生长受到抑制。这一结果提示DLJ1菌可能在油菜菌核病的控制上有一定的应用潜力。虽然DLJ1和SZ5菌悬液对油菜与小麦的生长和对轻度逆境胁迫的抗性产生明显影响,两干粉菌剂对油菜和小麦的生长和对轻度逆境胁迫的影响相对较小。两干粉菌剂对油菜、小麦、荠菜、黄秋葵、土人参和冬葵等不同种属的植物的萌发、生长和对不同逆境抗性的作用效果不一。两干粉菌剂对拟南芥的生长没有促生作用,也没有提高拟南芥对自然干旱胁迫的抗性。以上结果表明,本实验中制作的干粉菌剂与新鲜菌剂效果不同,生长用菌剂的制备尚待进一步研究;两菌剂虽然对油菜有显着作用,但适用范围的进一步扩大尚有待一一检测;两菌剂是否对拟南芥有作用仍待进一步研究。综上所述,本实验所用两株植物内生菌的新鲜发酵液浸种处理,可以抑制油菜和小麦种子萌发,促进萌发苗生长,且DLJ1的作用更显着;两菌株均可在油菜体内定殖,可以缓解CdCl2和PEG对油菜造成的轻度非生物胁迫。以上促生作用可能与菌剂能够产生ACC脱氨酶有关,而菌剂也可能通过ISR提高植物体内的类胡萝卜素和总黄酮含量,提高植物的综合抗性。DLJ1还可以螯合Fe素而抑制油菜核盘菌生长,提示其在油菜菌核病的防治中的潜在作用。利用奶粉制作的干粉菌剂尚未发现有类似新鲜菌剂的功效,菌剂的适用范围和适用剂型仍待进一步检测确定。

崔婷,唐启源[8](2014)在《种子活力保持与提高技术研究进展》文中提出介绍了种子活力及其影响因素,综述了保持和提高种子活力的采前采后处理、贮藏管理、播前处理等技术措施,并展望了种子活力研究方向。

游向阳[9](2013)在《百合小鳞茎抽薹机理及活性调控技术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百合(lilium spp.)为百合科百合属,具有鳞茎的一类多年生草本植物,可食用、药用和观赏。欧美各国百合栽培历史悠久,从20世纪初便开展育种工作,以增强其观赏特性,使百合成为现代最具魅力的“球根花卉之王”。本研究以百合鳞茎为材料,首先从百合小鳞茎抽薹生化特性、抽薹活性生理和差异表达蛋白质等方面,揭示百合鳞茎的抽薹机理;然后应用低温层积、热激处理、激素调控、渗调处理、老熟培养等调控百合种球并分析其活力。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抽薹是百合鳞茎生长发育的独特需求,临界期是小鳞茎由营养生长过渡到生殖生长的关键节点。小鳞茎抽薹生理生化与差异蛋白质组学研究结果,表明百合小鳞茎抽薹发育的进程可细分为:逆境响应期一后熟生理期—低温诱导期—缓慢抽薹期—快速抽薹期—花芽抚育期,其中抽薹临界点处于低温诱导期和缓慢抽薹期之间。2.百合小鳞茎抽薹过程中的活性氧指标分析结果发现,在低温处理下,小鳞茎的呼吸强度陡降,于休眠后熟期至谷底,低温诱导期有所提升,强烈抽薹期陡升并维持高峰;脯氨酸(Pro)和MDA短时间内累积至峰值。POD的第一次跃升高峰出现在低温逆境期,进入后熟期则加速下降至低谷并维持,第二次高峰出现在低温诱导的中后期,且CAT也开始上升,并在缓慢帛薹后期双双出现下降于谷底并徘徊,表明POD和CAT出现峰值对应抽薹临界期,可作为鳞茎抽薹的活性指标。激素含量分析结果发现低温和时间层积互作影响GA、IAA、ABA含量的变化,特别是GA含量发生突出变化,促使GA发挥主效因子作用,主导植株向抽薹方向发展;抽薹前EC值跃升与休眠解除直接关联,可作为小鳞茎低温诱导后、破除休眠的生化临界指标。低温处理下,淀粉含量体现持续下降,直链淀粉先行降解,支链/直链数值处于相对稳定状态;淀粉酶和硝酸还原酶活性跌入低谷,但在后熟生理期结束时跃升,同时在低温诱导期开始持续下降,并在缓慢抽薹期低水平徘徊;可溶性蛋白含量变化复杂,抽薹前后发生剧烈变化并对氨基酸含量产生影响,游离氨基酸持续累积达到高峰值维持稳定,相对应的是低温诱导期,抽薹临界点出现在游离氨基酸高峰期阶段的中期;小鳞茎束缚水含量在低温诱导期出现跃升,并在快速抽薹到来时达到峰值,当自由水/束缚水低于2.57时休眠破除,是后熟完成的标志。因此,百合鳞茎的低温抽薹发育过程可分为两个生理反应过程,一为低温抗逆的生理响应,二为低温诱导的熟化。3.百合鳞茎抽薹过程的差异蛋白质组学研究鉴定出11个差异蛋白质点,包含2个伴侣蛋白质、4个参与能量代谢的蛋白质、1个胁迫诱导表达的cDNA产物、3个百合花中的cDNA片段和1个未知蛋白质。结果分析表明在百合抽薹过程中,参与能量代谢的蛋白质表达量受到调控,为抽薹过程重新合成储能物质,这与生理生化研究结果相一致。同时,研究发现HSP70的表达量在抽薹后显着降低,可作为低温春化植物的活力检测指标。4.不同化学和物理方法对小鳞茎的播前预处理结果表明,低温和时间层积互作影响小鳞茎活力的表达,2℃和-2℃为有效低温,层积时间135d时活力达到高峰值,-2℃处理更有效的保存了小鳞茎活力,小鳞茎完全解除休眠的低温层积至少需要90d以上。热激(35℃-40℃)预处理改善了小鳞茎活力的表达,处理温度的高低和处理时间的长短影响小鳞茎活力,且温度的作用大于处理时间,经过最优热激处理后小鳞茎活力能够得到充分提高,37℃处理3h小鳞茎活力最高。激素渗透处理也有助于小鳞茎活力的表达,单个和复合激素处理对百合小鳞茎在低温层积条件下活性表达产生促进作用,GA3处理可以显着提高小鳞茎活力指数,含有 GA3 的复合配方作用更明显,IAA(100mg/L)+6-BA(100mg/L)+GA3(50mg/L)是处理的最佳方案。PEG渗调处理促进小鳞茎活力的表达,PEG渗调处理与低温层积起互作效应,用30%PEG处理3h取得的效果最优。不同规格的小鳞茎其活力表达存在差异。不同大小鳞茎的活力指数差异达到极显着水平,并与低温层积的互作效果显着;3-4g以上小鳞茎发芽率能满足生产要求,随着鳞茎重量的增加,活力指数明显递增。不同繁殖途径的小鳞茎其活力表达存在差异,珠芽、分生鳞茎和扦插的小鳞茎成熟度好,整体活性生理指标表现好于试管鳞茎;珠芽和分生鳞茎质量最好,其次是扦插小鳞茎,而试管鳞茎无后熟经历;鳞茎扦插是现阶段实现小鳞茎工厂化繁殖的首选方式。不同老熟处理的小鳞茎活力表达存在差异,通过小鳞茎老化培养可以有效改善小鳞茎的活力,老化培养在5.5个月以上的小鳞茎,发芽率和活力指数都能长时间保持在一个较高的水平,培养周期和低温层积对小鳞茎指数活力互作显着,采用试管结鳞茎并进行充分老化培养,超过5.5个月以后才能适用。不同变温回缩处理的小鳞茎活力表达存在差异,不同温度处理对小鳞茎的活力指数变化和发芽率产生显着影响。各处理发芽率的总体趋势相同,呈现“Z”型上升趋势,后期各处理活力指数呈现“∧”变化趋势,最高活力点出现在135d的强烈抽薹期,其中15-25℃维持高活力的时间范围最长,表达的水平高。本文探讨了百合鳞茎抽薹的生理生化与分子机理,分析了诱导小鳞茎活力表达的化学和物理处理方法,同时对试管小鳞茎的老熟培育做了技术优化,为操纵百合鳞茎的抽薹、也为调控鳞茎活力以获得高质量开花种球的实践提供理论指导。

闫秋洁,刘再婕,杨欣[10](2013)在《乙烯利浸种对聚乙二醇胁迫下玉米种子萌发的影响》文中指出为了优选出能使玉米种子在干旱胁迫下最佳萌发的乙烯利浸种浓度,用0、100、200、400、800mg/L的乙烯利对玉米(‘三北2号’)种子浸种24h,再分别用0%、5%、10%、15%的聚乙二醇(PEG6000)模拟干旱处理,测定20个双重胁迫处理组合下玉米种子发芽率、幼苗长度、MDA含量、CAT活性和POD活性,并运用方差分析和多重比较方法进行差异显着性检验。结果表明:(1)100~800mg/L的乙烯利都能提高PEG6000胁迫下玉米种子的发芽率和幼苗长度,同时降低MDA含量,增强POD和CAT活性。(2)各指标在200mg/L乙烯利浸种时与相同PEG水平下0mg/L乙烯利处理有显着差异(P<0.05)。200mg/L乙烯利浸种能显着缓解玉米幼苗在5%~15%PEG6000模拟下的干旱胁迫。

二、玉米种子萌发前预处理研究进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玉米种子萌发前预处理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纳米铁引发对柳枝稷种子萌发特性及抗旱性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柳枝稷概况
    1.2 种子引发
        1.2.1 种子引发的概念及分类
        1.2.2 种子引发效应研究进展
    1.3 纳米引发调控植物对干旱胁迫响应的机制
        1.3.1 纳米引发技术
        1.3.2 种子纳米引发对干旱胁迫影响的研究进展
        1.3.3 干旱胁迫下柳枝稷的研究进展
    1.4 研究内容及目的意义
        1.4.1 本试验研究内容
        1.4.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5 研究技术路线
第二章 纳米氧化铁对柳枝稷种子萌发的影响
    2.1 材料和方法
        2.1.1 试验材料和处理
        2.1.2 试验仪器和设备
        2.1.3 试验方法
    2.2 统计分析
    2.3 结果与分析
        2.3.1 纳米铁浸种与引发处理下萌发特性影响的线性关系
        2.3.2 纳米铁浸种处理对种子萌发特性的影响
        2.3.3 纳米铁引发处理对种子萌发特性的影响
        2.3.4 纳米铁引发处理对种子淀粉酶活性的影响
        2.3.5 能量色散X射线(EDX)分析
    2.4 讨论
    2.5 小结
第三章 干旱胁迫对纳米氧化铁引发柳枝稷苗期光合特性的影响
    3.1 材料和方法
        3.1.1 试验材料
        3.1.2 仪器与设备
        3.1.3 试验方法
    3.2 数据处理
    3.3 结果与分析
        3.3.1 干旱胁迫对纳米铁引发柳枝稷叶绿体色素含量的影响
        3.3.2 干旱胁迫对纳米铁引发柳枝稷幼苗光合作用气体交换参数的影响
        3.3.3 干旱胁迫对纳米铁引发柳枝稷幼苗叶绿素荧光参数的影响
    3.4 讨论
    3.5 小结
第四章 干旱胁迫对纳米氧化铁引发柳枝稷幼苗生长和抗氧化系统的影响
    4.1 材料和方法
        4.1.1 试验材料
        4.1.2 仪器与设备
        4.1.3 试验方法
    4.2 数据处理
    4.3 结果与分析
        4.3.1 干旱胁迫对纳米铁引发柳枝稷苗期生长的影响
        4.3.2 干旱胁迫对纳米铁引发柳枝稷苗期生理特性的影响
    4.4 讨论
    4.5 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A 干旱胁迫下纳米铁引发柳枝稷幼苗表型
附录B 主要符号对照表
致谢
个人简历

(2)盐胁迫下玉米种子萌发机理的新探索(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前言
    1.1.植物种子的休眠和萌发
    1.2.盐胁迫对种子萌发的影响
    1.3.植物激素在种子萌发中的作用
        1.3.1 脱落酸在种子萌发中的作用
        1.3.2.赤霉素在种子萌发中的作用
        1.3.3.脱落酸和赤霉素拮抗调控种子萌发
    1.4.盐胁迫与脱落酸之间的关系
    1.5.玉米中盐胁迫的研究进展
        1.5.1.盐胁迫对玉米生长发育和矿质元素吸收的影响
        1.5.2.盐胁迫对玉米光合作用及产量的影响
        1.5.3.玉米对盐胁迫的响应
    1.6.植物中胚和胚乳的信号传递
        1.6.1.胚乳在种子萌发中的作用
        1.6.2.胚乳对外界信号的响应
        1.6.3.胚和胚乳之间的信号传递
    1.7.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2.材料与方法
    2.1.材料
        2.1.1.植物材料
        2.1.2.载体与菌株
        2.1.3.主要试剂
        2.1.4.网络信息资源
    2.2.实验方法
        2.2.1.种子播种萌发前的预处理
        2.2.2.玉米种子的萌发和实验样品获取
        2.2.3.统计玉米种子萌发率
        2.2.4.植物基因组DNA的提取
        2.2.5.植物RNA的提取以及反转录
        2.2.6.PCR扩增目的片段
        2.2.7.目的片段的胶回收
        2.2.8.载体的构建
        2.2.9.植物总蛋白的提取
        2.2.10.沉淀蛋白质消化
        2.2.11.胶内的蛋白质消化
        2.2.12.实时荧光定量PCR
        2.2.13.玉米中进行免疫荧光实验
3.结果与分析
    3.1.玉米的萌发表型
    3.2.种子萌发过程中大多数基因会发生可变剪切响应盐胁迫
    3.3.SWATH-MS定量蛋白质组学鉴定揭示了高盐度下蛋白质组的变化
    3.4.NaCl处理下ABA和 GA相关基因分析
    3.5.ABA的免疫荧光揭示盐处理下玉米胚乳中新的信号转导机制
    3.6.剪接因子和转录因子的差异剪切
4.讨论
    4.1.在玉米中由胚乳感知盐信号
    4.2.ABA是玉米盐胁迫下萌发过程中的主要响应激素
    4.3.可变剪切和蛋白调控在种子萌发过程响应早期盐胁迫的关键作用
    4.4.盐胁迫下盐分感应与信号转导的模型
5.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成果

(3)球毛壳菌ND35对黄瓜种子萌发和幼苗促生效果及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植物内生菌的研究进展
        1.1.1 内生菌分布与侵染定殖
        1.1.2 内生菌的生理功能
        1.1.3 植物内生菌在农业上的应用
    1.2 种子萌发概述
        1.2.1 种子萌发过程
        1.2.2 提高种子萌发的主要方法
        1.2.3 种子萌发的调控
    1.3 转录组学的研究
        1.3.1 转录组概述
        1.3.2 转录组测序在农业上的应用
    1.4 微生物固体发酵
        1.4.1 固体发酵
        1.4.2 微生物固体发酵条件的研究
    1.5 选题的研究目的及意义
2 材料与方法
    2.1 供试材料
        2.1.1 供试菌株
        2.1.2 供试作物
        2.1.3 供试培养基与栽培基质
        2.1.4 供试试剂
        2.1.5 主要仪器设备
    2.2 方法
        2.2.1 球毛壳菌ND35处理对黄瓜种子萌发试验
        2.2.1.1 黄瓜种子消毒
        2.2.1.2 球毛壳菌ND35孢子悬浮液配制
        2.2.1.3 球毛壳菌ND35催芽处理
        2.2.1.4 球毛壳菌ND35对黄瓜种子萌发浓度的筛选
        2.2.1.5 最适浓度球毛壳菌ND35孢子悬浮液处理对黄瓜种子萌发生长影响
        2.2.2 植物保护酶活性测定
        2.2.3 植物活性氧测定
        2.2.4 植物内源激素测定
        2.2.5 转录组测定
        2.2.5.1 HiSeq平台测序
        2.2.5.2 生物信息学分析
        2.2.5.3 RT-PCR对转录组基因验证
        2.2.6 球毛壳菌ND35固体发酵配方筛选
        2.2.6.1 培养基种类对球毛壳菌ND35固体发酵的影响
        2.2.6.2 有机肥对球毛壳菌ND35固体发酵的影响
        2.2.6.3 接种量对球毛壳菌ND35固体发酵的影响
        2.2.6.4 含水量对球毛壳菌ND35固体发酵的影响
        2.2.6.5 培养时间对球毛壳菌ND35固体发酵的影响
        2.2.6.6 发酵料体积对球毛壳菌ND35固体发酵的影响
        2.2.6.7 初次翻料时间对球毛壳菌ND35固体发酵的影响
        2.2.6.8 正交试验优化培养基
        2.2.7 球毛壳菌ND35育苗基质对黄瓜育苗期促生试验
        2.2.7.1 黄瓜育苗期形态生长指标测定
        2.2.7.2 对黄瓜幼苗根系活力的测定
        2.2.7.3 对黄瓜幼苗叶绿素含量的测定
3 结果与分析
    3.1 球毛壳菌ND35对黄瓜萌发的影响
        3.1.1 球毛壳菌ND35对黄瓜种子萌发浓度的筛选
        3.1.2 最适浓度球毛壳菌ND35对黄瓜种子萌发生长影响
    3.2 球毛壳菌ND35对黄瓜种子萌发期保护酶活性的影响
        3.2.1 过氧化氢酶(POD)活性
        3.2.2 苯丙氨酸解氨酶(PAL)活性
    3.3 球毛壳菌ND35对黄瓜种子萌发期对活性氧含量的影响
        3.3.1 活性氧(ROS)含量
        3.3.2 过氧化氢(H2O2)含量
    3.4 球毛壳菌ND35对黄瓜种子萌发期内源激素的影响
        3.4.1 赤霉素(GA)含量
        3.4.2 生长素(IAA)含量
        3.4.3 水杨酸(SA)含量
        3.4.4 茉莉酸(JA)含量
    3.5 转录组测序数据的分析
        3.5.1 转录组数据质量评估
        3.5.2 样品间相关性评估
        3.5.3 有参考转录组表达谱分析
        3.5.4 功能注释
        3.5.5 差异表达基因筛选
        3.5.6 差异基因GO功能富集分析
        3.5.7 差异表达基因KEGG注释
        3.5.8 RT-PCR对转录组基因验证
    3.6 球毛壳菌ND35固体发酵配方筛选
        3.6.1 培养基原料种类对球毛壳菌ND35产孢量的影响
        3.6.2 有机肥含量对球毛壳菌ND35产孢量的影响
        3.6.3 接种量对球毛壳菌ND35产孢量的影响
        3.6.4 含水量对球毛壳菌ND35产孢量的影响
        3.6.5 培养时间对球毛壳菌ND35产孢量的影响
        3.6.6 发酵料体积对球毛壳菌ND35产孢量的影响
        3.6.7 初次翻料时间对球毛壳菌ND35产孢量的影响
        3.6.8 正交试验
    3.7 球毛壳菌ND35育苗基质对黄瓜苗期促生试验
        3.7.1 不同浓度的球毛壳菌ND35育苗基质对黄瓜出苗的影响
        3.7.2 球毛壳菌ND35育苗基质对黄瓜苗期生长的影响
        3.7.3 球毛壳菌ND35育苗基质对黄瓜苗期根系活力的影响
        3.7.4 球毛壳菌ND35育苗基质对黄瓜苗期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4 讨论
    4.1 适合黄瓜种子萌发的球毛壳菌ND35孢子悬浮液浸种浓度的筛选
    4.2 球毛壳菌ND35对黄瓜保护酶活性、活性氧以及激素含量的影响
    4.3 球毛壳菌ND35对黄瓜种子萌发转录组分析
    4.4 球毛壳菌ND35固体发酵配方筛选
    4.5 球毛壳菌ND35育苗基质对黄瓜苗期生长的影响
5 结论
6 参考文献
7 附录
8 致谢
9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4)白菜种子前处理技术及花粉贮藏条件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种子活力方面的研究进展
        1.2.2 种子活力提高的方法
        1.2.3 花粉活力的研究进展
    1.3 主要研究内容
    1.4 试验技术路线
2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材料
        2.1.1 材料
        2.1.2 主要仪器设备
        2.1.3 主要试剂
    2.2 试验方法
        2.2.1 单因素试验处理
        2.2.2 正交试验处理
        2.2.3 种子发芽试验中的相关测定
        2.2.4 种子包衣处理
        2.2.5 白菜花粉活力的测定
3 结果与分析
    3.1 单因素处理结果
        3.1.1 高分子渗透剂处理
        3.1.2 生长激素处理
        3.1.3 抗氧化剂(AsA)处理
        3.1.4 无机盐处理
        3.1.5 磁场处理
        3.1.6 高压静电场处理
    3.2 正交试验处理结果
        3.2.1 高分子渗透剂处理
        3.2.2 生长激素处理
        3.2.3 抗氧化剂(AsA)处理
        3.2.4 无机盐处理
        3.2.5 磁场处理
        3.2.6 高压静电场处理
        3.2.7 种子活力提高方法的比较
    3.3 种子活力提高后生理生化指标的变化
        3.3.1 丙二醛(MDA)含量变化
        3.3.2 可溶性糖含量变化
        3.3.3 可溶性蛋白含量变化
        3.3.4 抗氧化酶系统活性变化
    3.4 种子包衣处理的相关研究结果
        3.4.1 不同种衣剂的抑菌效果
        3.4.2 不同种衣剂包衣对白菜种子活力的影响
    3.5 不同贮藏温度对白菜种子花粉活力的影响
4 讨论
    4.1 白菜种子活力提高方法的研究
        4.1.1 评价种子活力的指标
        4.1.2 不同处理方法对白菜种子活力提高的效果
    4.2 提高白菜种子活力的作用机理
    4.3 种衣剂配方的相关研究
    4.4 贮藏温度对花粉活力的影响
5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5)种子引发技术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种子引发原理
2 种子引发效应
    2.1 降低种子吸胀伤害
    2.2 提升种子活力
    2.3 延缓种子耐脱水力
3 种子引发的影响因素
    3.1 引发方法
    3.2 引发剂种类
    3.3 渗透势
    3.4 引发温度和时间
    3.5 回干和贮藏方法
    3.6 引发种子萌发条件
4 种子引发生理生化变化
    4.1 修复膜结构
    4.2 储藏物质和代谢能量的变化
    4.3 植物激素的变化
    4.4 核酸和蛋白质的变化
    4.5 酶活性变化
5 问题与展望
    5.1 问题
    5.2 展望

(6)PEG模拟干旱胁迫对向日葵种子活力影响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向日葵简介
    1.2 向日葵的栽培与应用
        1.2.1 国外向日葵栽培与应用
        1.2.2 国内向日葵栽培与应用
    1.3 干旱胁迫对植物影响的研究进展
        1.3.1 干旱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1.3.2 干旱胁迫对种子萌发的影响
        1.3.3 对植物生理特性和生长发育的影响
        1.3.4 植物抗旱机制
        1.3.5 干旱胁迫方法
        1.3.6 植物抗旱性评价指标
    1.4 种子活力
        1.4.1 种子活力的概念
        1.4.2 种子活力影响因素
        1.4.3 种子处理的方法
    1.5 研究目的与意义
2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材料
    2.2 试验方法
        2.2.1 PEG模拟干旱胁迫种子萌发试验
        2.2.2 不同处理方法下种子萌发试验
        2.2.3 种子活力指标测定项目与方法
        2.2.4 萌发期种子的生理指标测定项目与方法
    2.3 数据处理及分析方法
3 结果与分析
    3.1 干旱胁迫对种子活力的影响
        3.1.1 干旱胁迫对种子发芽率的影响
        3.1.2 干旱胁迫对种子发芽势的影响
        3.1.3 干旱胁迫对发芽指数的影响
        3.1.4 干旱胁迫对胚根长度及胚芽长度的影响
        3.1.5 干旱胁迫对幼苗鲜重的影响
        3.1.6 干旱胁迫对活力指数的影响
        3.1.7 干旱胁迫对幼苗存活率的影响
        3.1.8 干旱胁迫对抗旱指数的影响
        3.1.9 向日葵供试材料的抗旱性鉴定
    3.2 干旱胁迫对种子生理指标的影响
        3.2.1 干旱胁迫对质膜相对透性的影响
        3.2.2 干旱胁迫对种子丙二醛含量的影响
        3.2.3 干旱胁迫对种子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的影响
        3.2.4 干旱胁迫对种子过氧化氢酶活性的影响
        3.2.5 干旱胁迫对种子过氧化物酶活性的影响
    3.3 指标之间的相关分析
    3.4 不同种子预处理方法对干旱胁迫下种子活力的影响
        3.4.1 不同预处理方法对种子发芽率的影响
        3.4.2 不同处理方法对种子发芽势的影响
        3.4.3 不同处理方法对发芽指数的影响
        3.4.4 不同处理方法对活力指数的影响
    3.5 不同处理方法对种子生理指标的的影响
        3.5.1 不同处理方法对质膜相对透性的影响
        3.5.2 不同处理方法对丙二醛的影响
        3.5.3 不同处理方法对过氧化氢酶的影响
        3.5.4 不同处理方法对过氧化物酶的影响
        3.5.5 不同处理方法对超氧化物歧化酶的影响
    3.6 不同处理方法的方差分析
4 讨论与结论
    4.1 讨论
        4.1.1 PEG模拟干旱胁迫对向日葵种子活力的影响
        4.1.2 向日葵种子萌发期的抗旱性鉴定
        4.1.3 种子预处理对向日葵种子活力的影响
    4.2 结论
        4.2.1 干旱胁迫对种子活力的影响
        4.2.2 抗旱指标筛选与抗旱性鉴定
        4.2.3 种子预处理效果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7)两株植物内生菌DLJ1和SZ5的促生作用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植物内生菌的概念
    1.2 植物内生菌的作用
        1.2.1 促进植物生长
        1.2.1.1 IAA
        1.2.1.2 铁载体
        1.2.1.3 联合固氮
        1.2.1.4 溶磷
        1.2.2 提高植物对不利自然条件的抗性
        1.2.2.1 常见非生物胁迫及其危害
        1.2.2.2 常见生物胁迫及其危害
        1.2.2.3 内生菌在植物逆境胁迫中的作用机制研究
    1.3 本课题研究目的、内容和技术路线
        1.3.1 本课题研究目的、内容
        1.3.2 技术路线
第2章 SZ5和DLJ1菌剂处理对小麦和油菜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的影响
    2.1 材料与方法
        2.1.1 材料
        2.1.2 实验方法
        2.1.2.1 菌剂处理液
        2.1.2.2 菌剂处理
        2.1.2.3 ACC脱氨酶活性检测
        2.1.2.4 IAA定性检测
        2.1.2.5 铁载体的定性检测
        2.1.3 统计与分析方法
    2.2 结果与分析
        2.2.1 菌剂处理对油菜和小麦种子萌发与幼苗生长的影响
        2.2.1.1 萌发前处理
        2.2.1.2 萌发后处理
        2.2.2 促生机制初步分析
    2.3 结论
第3章 SZ5和DLJ1菌剂处理对不同胁迫下油菜幼苗生长的影响
    3.1 材料与方法
        3.1.1 材料
        3.1.2 菌悬液的制备
        3.1.3 萌发与处理
        3.1.3.1 CdCl2胁迫
        3.1.3.2 PEG渗透胁迫
        3.1.4 检测方法
    3.2 结果与分析
        3.2.1 广谱定殖能力的测定
        3.2.2 菌剂处理对油菜幼苗光合色素的影响
        3.2.3 SZ5和DLJ1菌剂预处理对CdCl2胁迫下油菜幼苗生长及生理代谢的影响
        3.2.3.1 对油菜生长的影响
        3.2.3.2 对油菜光合指标的影响
        3.2.3.3 对油菜氧化伤害与抗氧化保护系统活性的影响
        3.2.4 SZ5和DLJ1菌剂预处理对渗透胁迫下油菜生长和代谢的影响
        3.2.4.1 对油菜生长的影响
        3.2.4.2 对油菜代谢的影响
    3.3 讨论与结论
第4章 SZ5和DLJ1菌剂处理对菌核病的潜在防治作用
    4.1 材料与方法
        4.1.1 材料
        4.1.2 菌剂处理液
        4.1.3 DLJ1和SZ5菌对核盘菌的平板拮抗测定
        4.1.4 DLJ1发酵液上清对核盘菌的抑制作用
        4.1.5 数据统计
    4.2 结果与分析
        4.2.1 DLJ1和SZ5菌对核盘菌的平板拮抗测定
        4.2.2 Fe素在DLJ1抑制油菜核盘菌生长中的作用
    4.3 小结
第5章 SZ5和DLJ1干粉菌剂处理对逆境胁迫下多种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的影响
    5.1 材料与方法
        5.1.1 材料
        5.1.2 实验方法
        5.1.2.1 干粉菌剂与菌剂处理液制备
        5.1.2.2 逆境胁迫模拟
        5.1.2.3 菌剂处理
        5.1.3 统计与分析方法
    5.2 结果与分析
        5.2.1 SZ5和DLJ1菌剂处理对盐胁迫和重金属Cd胁迫下油菜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的影响
        5.2.2 菌剂处理对盐胁迫和重金属Cd胁迫下小麦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的影响
        5.2.3 菌剂处理对重金属Cd胁迫下荠菜种子发芽率的影响
        5.2.4 菌剂处理对NaCl胁迫下黄秋葵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的影响
        5.2.5 菌剂处理对模拟酸雨下土人参和冬葵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的影响
        5.2.6 干粉菌剂处理对拟南芥的影响
        5.2.6.1 对拟南芥生长的影响
        5.2.6.2 对拟南芥光合参数的影响
    5.3 小结
第6章 全文小结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致谢

(8)种子活力保持与提高技术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种子活力的影响因素
    1. 1 内因
    1. 2 外因
2 种子活力的保持与提高
    2. 1 采前、采后处理
        2. 1. 1 合理的栽培措施
        2. 1. 2 适宜的收获期
        2. 1. 3 妥善的干燥处理
    2. 2 贮藏管理措施
    2. 3 播前预处理
        2. 3. 1 物理方法
        2. 3. 2 化学方法
        2. 3. 3 生物方法
3 展望

(9)百合小鳞茎抽薹机理及活性调控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 引言
    2 抽薹生理生化基础
        2.1 百合鳞茎形态、繁殖和生长发育基础
        2.2 种子(种球)活力
        2.3 鳞茎春化、抽薹和花芽分化生理基础
    3 抽薹分子机理
        3.1 基因表达和转录
        3.2 蛋白质组学研究
        3.3 植物激素作用机理
    4 种球活性调控措施
        4.1 遗传改良
        4.2 温度调控抽薹
        4.3 植物生长物质调节抽薹
        4.4 种球活力调节
    5 研究内容、目的和意义
    6 试验设计
    7 参考文献
第二章 小鳞茎抽薹的生化特性
    1 引言
    2 材料与方法
    3 结果与分析
        3.1 抽薹过程中小鳞茎主要营养物质含量的变化
        3.1.1 抽薹过程中淀粉总含量变化
        3.1.2 抽薹过程中直链淀粉、支链淀粉含量变化
        3.1.3 抽薹前后鳞片淀粉粒结构变化
        3.1.4 抽薹过程中可溶性糖变化
        3.1.5 抽薹过程中可溶性蛋白变化
        3.1.6 小鳞茎抽薹过程中游离氨基酸量的变化
        3.2 抽薹过程中核酸和主要内源激素含量的变化
        3.2.1 抽薹过程中核酸含量的变化
        3.2.2 抽薹过程中内源激素含量的变化
        3.3 抽薹过程中不同繁殖途径的小鳞茎主要营养物质的变化
        3.3.1 淀粉含量的变化
        3.3.2 可溶性糖含量的变化
        3.3.3 可溶性蛋白含量的变化
        3.4 抽薹过程中不同成熟度的小鳞茎主要营养物质的变化
        3.4.1 淀粉含量的变化
        3.4.2 可溶性糖含量的变化
        3.4.3 可溶性蛋白含量的变化
    4 讨论
    5 参考文献
第三章 小鳞茎活性生理
    1 引言
    2 材料与方法
    3 结果与分析
        3.1 低温层积对小鳞茎活性生理影响
        3.1.1 POD、CAT活性的变化
        3.1.2 淀粉酶活性和硝酸还原酶(NR)的变化
        3.1.3 对呼吸强度的影响
        3.1.4 对丙二醛(MDA)和脯氨酸(PrO)含量的影响
        3.1.5 对小鳞茎电导率(EC)的影响
        3.1.6 含水量的变化
        3.2 热激处理对小鳞茎低温层积活性生理影响
        3.2.1 POD、CAT活性的变化
        3.2.2 淀粉酶活性和硝酸还原酶(NR)的变化
        3.2.3 对呼吸强度的影响
        3.2.4 对脯氨酸(PrO)和丙二醛(MDA)含量的影响
        3.2.5 对电导率(EC)的影响
        3.3 不同繁殖途径的百合小鳞茎低温层积一些活性生理
        3.3.1 硝酸还原酶(NR)和淀粉酶活性的变化
        3.3.2 对呼吸强度的影响
        3.3.3 含水量的变化
        3.4 不同成熟度的百合小鳞茎低温层积一些活性生理
        3.4.1 对丙二醛(MDA)含量和电导率(EC)的影响
        3.4.2 对呼吸强度的影响
        3.4.3 含水量的变化
    4 讨论
    5 参考文献
第四章 小鳞茎抽薹的差异蛋白质组学分析
    1 引言
    2 材料与方法
    3 结果与分析
        3.1 抽薹前后百合小鳞茎的蛋白质表达图谱分析
        3.2 抽薹前后百合小鳞茎的差异表达蛋白质的质谱鉴定
    4 讨论
        4.1 小鳞茎总蛋白质的提取与制备
        4.2 抽薹后表达量下调蛋白质的功能分析
        4.3 抽薹后表达量上调蛋白质的功能分析
        4.4 小结
    5 参考文献
第五章 小鳞茎活性调控技术研究
    1 引言
    2 材料与方法
    3 结果与分析
        3.1 低温层积对小鳞茎活力的影响
        3.1.1 温度和层积时间对小鳞茎活力的影响
        3.1.2 温度和层积时间对小鳞茎顶芽抽长的影响
        3.1.3 低温层积过程鳞茎活力的动态变化
        3.2 理化处理调节小鳞茎活性
        3.2.1 热预处理对低温层积过程小鳞茎活力的影响
        3.2.2 外源激素处理对小鳞茎活力指数和萌发率的影响
        3.2.3 PEG引发处理对小鳞茎活力的影响
        3.2.4 低温对不同重量小鳞茎活力的影响
        3.3 试管小鳞茎老熟培养处理对活力影响
        3.3.1 不同培养周期对试管小鳞茎活力的影响
        3.3.2 变温回缩培养对试管小鳞茎活力的影响
    4 讨论
    5 参考文献
第六章 结果分析
    1 总结
        1.1 低温层积下抽薹发育的进程划分
        1.2 抽薹发育进程的低温适应
        1.3 抽薹发育进程的营养基础变化
        1.4 抽薹发育进程的活性变化
        1.5 抽薹前后的差异蛋白质组表达
        1.6 小鳞茎活力调控
    2 论文创新点
致谢
附录1: 缩写词和英汉对照表
附录2: 攻博期间发表的论文

(10)乙烯利浸种对聚乙二醇胁迫下玉米种子萌发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材料和方法
    1.1 材料
    1.2 方法
    1.3 数据处理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浓度乙烯利和PEG处理对玉米种子发芽率的影响
    2.2 不同浓度乙烯利和PEG处理对玉米幼苗生长的影响
    2.3 不同浓度乙烯利和PEG处理下玉米幼苗中MDA含量的变化
    2.4 不同浓度乙烯利和PEG处理下玉米幼苗中CAT活性的变化
    2.5 不同浓度乙烯利和PEG处理下玉米幼苗中POD活性的变化
3 讨论
4 结论

四、玉米种子萌发前预处理研究进展(论文参考文献)

  • [1]纳米铁引发对柳枝稷种子萌发特性及抗旱性的影响[D]. 孙运府.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21(01)
  • [2]盐胁迫下玉米种子萌发机理的新探索[D]. 孙鹏程. 山东农业大学, 2020(11)
  • [3]球毛壳菌ND35对黄瓜种子萌发和幼苗促生效果及机理研究[D]. 张蕊. 山东农业大学, 2020(01)
  • [4]白菜种子前处理技术及花粉贮藏条件的研究[D]. 由晓晴. 东北农业大学, 2019(03)
  • [5]种子引发技术的研究进展[J]. 许天委,林春光. 黑龙江农业科学, 2018(10)
  • [6]PEG模拟干旱胁迫对向日葵种子活力影响的研究[D]. 杨旭东.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16(02)
  • [7]两株植物内生菌DLJ1和SZ5的促生作用分析[D]. 杨颜颜. 南京师范大学, 2016(02)
  • [8]种子活力保持与提高技术研究进展[J]. 崔婷,唐启源. 作物研究, 2014(04)
  • [9]百合小鳞茎抽薹机理及活性调控技术研究[D]. 游向阳. 福建农林大学, 2013(05)
  • [10]乙烯利浸种对聚乙二醇胁迫下玉米种子萌发的影响[J]. 闫秋洁,刘再婕,杨欣. 中国农学通报, 2013(03)

标签:;  ;  ;  ;  

玉米种子发芽前预处理研究进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