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铜矿、黄铁矿和铜矿的银影响细菌浸出机理

黄铜矿、黄铁矿和铜矿的银影响细菌浸出机理

一、Mechanism of silver-influenced bacterial leaching of chalcopyrite, pyrite and a copper ore(论文文献综述)

李旭[1](2020)在《含锌铅精矿生物选择性浸锌及机理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论文针对铅锌矿共伴生关系紧密,传统浮选产生的含锌铅精矿含锌高,进一步分离存在技术困难或者成本较高的问题,以高锌铅精矿为研究对象,开展生物选择性浸锌菌种的筛选与驯化以及选择性浸锌过程影响因素和机理研究,选择性浸出含锌铅精矿中的锌,为突破含锌铅精矿降锌和有效富集有价金属锌的关键技术,实现脱除含锌铅精矿杂质锌,提高铅锌综合回收率,同时间接解决复杂铅锌矿选矿技术难题,提供了新的技术思路和工艺技术,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际应用价值。模拟不同浓度的含锌铅精矿浸出时难溶性铅盐(PbSO4)及Zn2+对浸矿细菌的影响研究,并进行浸矿菌种的筛选及驯化。细菌生理活性不受含锌铅精矿生物浸出时PbSO4解离出的微量Pb2+影响。Zn2+是试验中含锌铅精矿生物浸出过程最主要的毒害离子,中温菌较中等嗜热菌对Zn2+有更好的耐受性。浸出7天后,中温菌体系铅矾生成率为34.57%;中等嗜热菌体系铅矾生成率为44.93%;中温菌生物浸出过程产生较少的铅矾,浸锌选择性更好。采用中温菌用不同驯化材料进行选择性浸锌菌种的驯化,得到锌精矿驯化菌株作为试验菌株,并采用高通量测试技术探讨了浸锌过程菌群结构变化规律,浸出初期菌群组成中优势菌属及含量为Acidithiobacillus sp.(59.15%),浸出中期菌群结构发生明显变化,优势菌属为Sulfobacillus sp.(54.8%),浸出后期优势菌属为Sulfobacillus sp.(66.87%)。揭示了含锌铅精矿生物选择性浸锌规律,考察了矿浆浓度、矿浆pH值、浸出时间、C(Fe3+)/C(Fe2+)等因素对浸出结果的影响。较低的矿浆浓度,更有利于含锌铅精矿的选择性浸锌。采用控制初始pH的方式,更有利于含锌铅精矿的生物选择性浸锌,且当初始pH值为1.8时,浸矿体系表现出最大的锌浸出率55.33%和最小的铅矾生成率31.12%,Pb品位达到58.32%。随着浸出时间的增加,锌浸出率呈增加的趋势,由于铅矾的产生,浸渣铅的品位逐渐降低,在生物浸出时间为7天时,含锌铅精矿Pb品位不低于原含锌铅精矿,并有利于含锌铅精矿中锌的选择性浸出。C(Fe3+)/C(Fe2+)比值较高时,有利于生物浸出的氧化过程,当体系C(Fe3+)/C(Fe2+)为1:1(TFe 3g/L)时,含锌铅精矿浸锌的选择性最好,锌浸出率63.12%,铅矾生成率28.7%,Pb的品位为58.97%,Zn杂质含量由8.94%下降到3.31%,铅精矿品质显着提高。根据生物浸出条件影响规律得出较优的生物选择性浸锌工艺条件是控制矿浆浓度在较低浓度(小于 8%),初始 pH 值 1.8,C(Fe3+)/C(Fe2+)为 1:1(TFe 3g/L),浸出时间为 7 天。研究了动力学扩散控制的收缩核模型与生物浸出体系中温度、矿物颗粒粒度、pH值以及矿浆浓度等因素对ZnS和PbS氧化速率关系,建立了半经验动力学模型,并结合扫描电子显微镜(SEM)、X射线能谱分析(EDS)、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等表征技术手段对含锌铅精矿生物选择性浸锌机理进行了分析,探究了生物浸矿细菌对含锌铅精矿颗粒的氧化蚀刻作用,查明了产物层的各元素种类、结合能及价态,揭示了含锌铅精矿生物浸锌过程的复杂氧化还原反应机理和扩散控制步骤的内在原因,为含锌铅精矿选择性浸锌的实践应用提供了理论基础。

高旭[2](2019)在《铀矿生物浸出影响因素及电化学行为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微生物浸矿技术在铜、金等金属矿物的浸出领域得到广泛的应用和发展,对其浸矿机理也开展了深入研究,但是在铀矿浸出领域中浸矿过程相关机理、影响因素、浸出动力学、电化学行为等研究不足。本文为了研究铀矿微生物浸出过程中所发生的相关机理,以及提升铀矿的浸出效率,以南方某铀矿区沥青铀矿石为研究对象,A.ferrooxidans和At.thiooxidans混合菌群为试验菌种,采用摇瓶浸出试验结合形貌分析与物相表征等检测方法研究了铀矿在铁和细菌不同体系中浸出效果及铀矿浸出界面特性,并系统研究铀矿微生物浸出影响因素及浸出动力学;运用电化学方法揭示铀矿浸出过程电荷传递和表面钝化等电化学行为。有菌有Fe3+、无菌有Fe3+等不同体系铀浸出效果研究表明,铀浸出率依次为:有菌有Fe3+(20%细菌+1.0 g/L Fe3+)97.01%>无菌有Fe3+(1.0 g/L Fe3+)87.54%>有菌有Fe2+(20%细菌+1.0 g/L Fe2+)81.11%>无菌无铁(稀硫酸)63.59%,细菌存在有利于铀的浸出,铁在生物浸出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铀矿生物浸出以间接作用为主。浸出前后矿样SEM和EDS分析表明,有菌有Fe3+体系的浸渣表面形貌受到腐蚀破坏最严重,裂隙发育有利于铀的溶出;XRD分析显示有铁浸出体系中均有黄钾铁矾沉淀,从而阻碍了铀矿表面与浸出剂的接触及物质传递,对铀的浸出是不利的。铀矿生物浸出影响因素试验结果表明,细菌接种量、矿浆浓度、温度为铀矿生物浸出过程中主要影响因素,pH和Fe2+浓度次之。在pH 1.8、温度30℃、细菌接种量20%、矿浆浓度10%、Fe2+浓度1.0 g/L优化条件下,铀浸出率达到99.83%。铀矿生物浸出动力学符合JMA模型,浸出过程属于扩散控制,动力学方程为-ln(1-x)=(1.49700.9027)t0.09310.2884;通过控制细菌氧化亚铁及硫酸铁氧化铀矿两个反应过程的工艺条件,有利于提高细菌氧化铀矿物的氧化速度和效率。铀矿生物浸出电化学行为研究表明,有菌有Fe3+体系中峰电流明显高于其它体系,铁的存在促进电荷转移,细菌浸出更具有优势。Tafel曲线分析表明,有菌有Fe3+的腐蚀电位和腐蚀电流密度均高于其它3种体系,而极化电阻小于其它体系,表明细菌和Fe3+对铀矿溶解具有显着的促进作用。交流阻抗研究表明,有菌有Fe3+体系的溶液阻抗RS=21.55Ω、传递阻抗R1=9.03Ω,均低于其它3种体系,铀矿更容易发生氧化溶解。降低pH或升高温度、细菌接种量和Fe2+浓度,容抗弧半径减小,传递阻抗R1减小,能够促进电极表面电化学反应的发生。但过高温度会影响细菌活性,而过高的pH和铁浓度容易造成铁胶体状物质或黄钾铁矾沉淀的生成,覆盖在矿石表面,增加矿石表面电阻,抑制电子传递,阻碍铀矿氧化溶解。上述研究获得主要成果可为铀矿的高效开采和浸出电化学行为研究提供理论参考。

宋言[3](2019)在《高硫含砷难处理金矿的细菌氧化及强化浸出机理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黄金是一种战略金属,具有重要的商业价值和金融属性。我国是世界第一黄金生产与消费大国,黄金增储对我国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经过多年开采,高品位金矿逐渐枯竭,低品位难处理金矿已经成为我国黄金生产的主要资源。其中,高硫含砷难处理金矿具有储量大、处理难等资源特点及问题。本论文针对上述问题,以高硫含砷难处理金矿为研究对象,开展了高硫含砷难处理金矿细菌氧化机理和微波/微波-超声活化强化细菌浸出机理的研究。通过本研究完善了高硫含砷难处理金矿的细菌氧化机理,拓展了高硫含砷难处理金矿细菌强化浸出手段及理论体系,缩短了细菌氧化周期,提高了细菌氧化效率。该研究对我国高硫含砷难处理金矿的细菌氧化生产工艺的工业应用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获得研究结果如下:(1)高硫含砷难处理金矿单槽细菌氧化预处理-氰化试验研究表明,通过控制分批加矿量及细菌氧化体系pH,可以提高细菌对矿浆体系的适应性,缩短迟滞期,进而缩短细菌氧化周期,有效提高细菌氧化效率。采用分批加矿量为15 g及控制细菌氧化体系pH在1.25~1.29之间的加矿制度,细菌氧化周期缩短约16%,硫、铁和砷的平均溶解速率分别达到55.4 mg·L-1·h-1、53.0 mg·L-1·h-1和3.4 mg·L-1·h-1。氰化试验研究表明,金和银的回收率分别与硫和铁的氧化率呈线性增长的关系;(2)高硫含砷难处理金矿细菌连续氧化预处理-氰化试验研究表明,游离细菌浓度和吸附细菌浓度随矿浆浓度的增加而减少。由于细菌在氧化过程中主要起催化作用,因此,催化剂浓度(游离菌浓度和吸附菌浓度)的降低对高矿浆浓度条件下高硫含砷难处理金矿的细菌连续氧化预处理造成不利的影响;为定量分析高硫含砷难处理金矿的细菌连续氧化效率,本研究提出了平均体积溶解速率和平均质量溶解速率两个参数。铁、硫和砷的平均体积溶解速率随实际矿浆浓度的增加而增加,而铁、硫和砷的平均质量溶解速率随实际矿浆浓度的增加而减小。相比于平均体积溶解速率,平均质量溶解速率能够更加直观地反映出高矿浆浓度对细菌连续氧化过程的不利影响;(3)通过分析不同加矿制度条件下高硫含砷难处理金矿的细菌氧化预处理过程,提出了高硫含砷难处理金矿中黄铁矿的两种反应机理模型:1)FeS2→S80→S2O32-→SO42-;2)FeS2→S80→SO42-。不同浓度下高硫含砷难处理金矿细菌连续氧化过程的动力学分析结果表明,高硫含砷难处理金矿细菌连续氧化过程中铁反应速率的控制方式为化学反应控制,硫和砷反应速率的控制方式皆为内扩散控制;(4)高硫含砷难处理金矿的微波/微波-超声活化强化细菌浸出试验研究表明,通过微波/微波-超声活化可有效缩短高硫含砷难处理金矿的细菌氧化周期,提高细菌氧化效率。通过优化,微波/微波-超声活化的最优条件如下:反应器直径为74 mm、溶液pH为7.00(超纯水)、微波活化时间为300 s、微波功率为349 W、目标温度为75℃、矿浆浓度为10%(w/v)、超声功率为1000 W。与原矿相比,采用优化条件可使细菌氧化周期缩短30%~40%,砷、铁和硫的平均溶解速率分别提高1.5~2.1倍;(5)研究了不同条件下微波活化体系升温特性曲线和温度场分布。研究发现在微波活化过程中,溶液pH对微波活化体系升温速率影响不显着。微波活化体系升温速率随微波功率的增加、反应器直径及矿浆浓度的减小而增大。活化体系温度并不均匀,形成了高温、中温和低温三个不同的温度区域;(6)活化前后高硫含砷难处理金矿矿物特性分析研究表明,微波/微波-超声活化促进了矿物颗粒中晶体晶粒尺寸的减小和显微应变的增加,有利于矿物颗粒粒径的减小和比表面积的增大,促进了矿物颗粒表面元素铁和硫的氧化,提高了矿物颗粒表面的亲水性,增加了矿物颗粒的表面自由能。经微波/微波-超声活化后,矿物颗粒表面出现显微裂纹,变得凹凸不平,甚至发生剥离现象,产生严重破坏;(7)根据高硫含砷难处理金矿的矿物颗粒物相组成的不同,提出了复杂物相(两种及两种以上)组成的矿物颗粒的微波/微波-超声活化强化细菌浸出机理模型和单一物相(黄铁矿)构成的矿物颗粒的微波/微波-超声活化强化细菌浸出机理模型。

蒋太国,骆忠,朱光洁,赵敏捷[4](2017)在《硫化铜矿生物浸出研究进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年来,生物浸矿技术在铜矿分离回收中得到了较为广泛的应用(生物浸出在硫化铜矿回收利用中得到了较为广泛的应用)。针对生物浸矿技术在硫化铜矿分离回收中的应用展开综述,同时对相关的最新理论研究等进行总结,提出了硫化铜矿生物浸矿技术目前存在的问题和几点建议,以期为硫化铜矿的回收利用提供指导。

胡凯建[5](2017)在《复杂氧化铜矿碱性浸矿菌种的选育及浸出规律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复杂氧化铜矿石矿物组成复杂、碱性脉石含量高、结合率高、含泥量大,是典型的难处理矿石,研究开发高效处理复杂氧化铜矿资源的技术对于扩大铜矿资源的利用范围、缓解我国铜资源供需矛盾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针对高碱性复杂氧化铜矿酸浸酸耗大、易发生化学堵塞、不适用酸性细菌强化浸出以及氨浸工艺复杂、成本高等问题,通过现场取样、室内试验、机理分析等手段,围绕复杂氧化铜矿石碱性浸矿菌种的选育及浸出规律进行了研究,主要研究工作包括:(1)获得了一株异养型碱性产氨菌种。从土壤中分离出一株碱性细菌,研究了细菌菌落及菌体的形貌特征,通过16S rRNA测序确定其种属信息并将其命名为Providencia sp.JAT-1;揭示了细菌的生长代谢机制,确定了最佳生长条件为:柠檬酸钠10 g/L、尿素20 g/L、温度30 ℃C、初始pH 8、接种量20%、振荡速率180 rpm。(2)开展了浸矿菌种的驯化与诱变育种。考察了矿浆对细菌JAT-1生长代谢的抑制作用,提高了细菌对矿浆的适应性,确定了细菌浸出的适宜矿浆浓度最高为14%;开展了紫外诱变与化学诱变两阶段复合诱变育种,诱变后细菌的生长活性提升42.3%、产氨能力提升19%、浸铜能力提升了约39%。(3)研究了碱性产氨细菌浸铜的影响因素并对其进行优化。分析了浸出温度、细菌接种量、初始pH、矿浆浓度、矿石粒径、搅拌速度等因素对碱性细菌浸矿效果的影响,通过Plackett-Burman试验筛选出细菌浸铜的关键影响因素,利用Box-Behnken试验考察了各关键影响因素的交互作用对浸出过程的影响,对碱性产氨菌浸铜效果进行优化,实现了铜离子的高效浸出。(4)揭示了碱性产氨细菌浸铜行为机理。设计并开展了细菌三步骤浸矿试验,考察了一步骤浸出、二步骤浸出及代谢产物浸出下矿石的浸出效果,分析了浸出前后矿石物相、表面形貌及颗粒内部孔裂隙变化规律,基于试验结果分析了细菌直接吸附行为对浸出的影响规律,探明了细菌代谢产物对矿石的浸出作用,揭示了细菌及其代谢产物的浸出作用机理。(5)阐明了碱性细菌浸铜固液作用过程及动力学机理。探讨了碱性细菌浸铜反应过程的固液作用及矿石侵蚀机理,在考虑浸出剂浓度变化的条件下,推导了液膜控制、固膜控制以及化学反应控制的固液反应动力学方程,构建了异养型细菌浸矿反应动力学模型,揭示了产氨细菌浸出过程固液反应的控制步骤,获取了浸出反应的表观活化能。(6)提出了复杂氧化铜矿碱性细菌浸出新工艺。针对氧化铜矿石酸法堆浸工艺存在的问题,首次提出了碱性细菌堆浸新工艺,并优化了堆浸实施方案,解决了原工艺存在的技术问题,提出了细菌强化浸出技术措施,形成了复杂氧化铜矿碱性细菌浸出工艺原型。

武彪[6](2017)在《黄铁矿与辉铜矿、铜蓝选择性生物浸出机理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矿产资源的不断开发,有价金属品位不断降低,共伴生程度日益复杂,浸出过程中有价有害元素同步溶解,后续溶液分离难度大,实现有价金属选择性浸出是湿法冶金未来发展的趋势。紫金山铜矿是我国大型斑岩型次生硫化铜矿,铜品位低,黄铁矿含量高,生物浸出中出现酸过剩、铁累积现象,对环境影响大,并导致生产成本升高,是制约铜金属高效回收的瓶颈技术难题。本论文以福建紫金山铜矿为研究对象,针对主要矿物黄铁矿、辉铜矿和铜蓝,采用MLA矿物组成分析法、模拟计算和高通量测序法等现代研究手段,通过电子结构特性、电化学、动力学、微生物学等研究探讨了选择性浸出机理,揭示不同硫化矿物溶解差异性,并确立合理的调控手段,为低品位硫化铜矿选择性浸出提供了新的研究思路和理论指导。通过采用基于密度泛函理论的第一性原理方法,从分子和原子水平研究了黄铁矿、辉铜矿和铜蓝三种硫化物电子结构及性质,在微观本质上揭示了三种硫化矿物溶解差异性。研究表明,从黄铁矿、铜蓝到辉铜矿,能带宽度依次变窄,稳定性逐渐减弱,溶解反应难度依次降低,黄铁矿的氧化性最强,更易得到电子,而辉铜矿的还原性最强,更易失去电子。三种硫化矿物晶体结构不同,决定了溶解性存在较大差异,为实现选择性浸出奠定了理论基础。基于缩核模型,得到细菌接种浓度、Fe3+浓度、pH值、温度等因素与硫化溶解速率之间的关联指数,建立了硫化矿溶解半经验动力学模型。升高温度是促进黄铁矿、辉铜矿和铜蓝溶解的关键因素,其中铜蓝活化能(84.97kJ/mol)最高,对温度最敏感,而细菌接种浓度、Fe3+浓度、pH值与溶解速率关联指数较低,对浸出过程影响较小。氧化还原电位对辉铜矿和铜蓝浸出影响较小,在低电位下,浸出速率也较快。而黄铁矿的浸出与电位呈强相关性,当电位低于760mV时,黄铁矿浸出速率很慢,浸出20天,铁浸出率不足20%。低温、低电位下,黄铁矿与辉铜矿和铜蓝溶解差异性显着。揭示了矿物种类、电位与优势菌群组成之间的关联规律,建立以硫氧化菌为优势菌的浸出体系,是实现选择性浸出的必要条件。不同类型硫化矿,对细菌组成有一定影响,黄铁矿与辉铜矿和铜蓝性质存在差异,对细菌的影响不同。黄铁矿浸出过程中优势菌主要以铁氧化菌Leptospirillum为主,随着浸出过程的进行,Acidithiobacillus和Sulfobacillus菌数量和占比大幅降低。而铜蓝和辉铜矿浸出过程中,优势菌主要为Acidithiobacillus和Sulfobacills,其中Sulfobacilus菌属占比较高。当氧化还原电位较高时,浸出体系优势菌主要以Leptospirillum为主,随着氧化还原电位的降低,占比逐渐降低,当电位低于700mV以下时,Leptospirillum菌占比基本降为零,而氧化还原电位对Acidithiobacillus菌的影响较小,不同电位下都可成为优势菌。低温(≤45℃)、低电位(≤760mV)和硫氧化菌占绝对优势的浸出体系下,黄铁矿与辉铜矿和铜蓝硫化矿物溶解差异性最大,能确保实现辉铜矿和铜蓝的高效浸出,并可有效抑制黄铁矿的浸出。

卢涛[7](2016)在《难处理金钼矿石的微生物浸出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钼资源的不断开发利用,各类难选钼矿石的合理开发利用逐渐成为矿物加工领域的主要研究课题之一。开发经济合理、环境友好的难处理钼矿石加工利用方法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与此同时,资源微生物处理技术由于生产成本低、环境污染轻,在处理贫矿、废矿及表外矿方面已经取得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在处理难选矿石方面也同样具有明显的技术优势。本文针对河南洛阳地区难选金钼矿石中有用矿物嵌布粒度细、单一提金工艺生产成本高、伴生的钼矿物非常难选等特点,提出采用选矿-生物浸钼-氰化浸金的工艺路线,并对难选硫化钼矿物的生物浸出进行深入研究。工艺矿物学研究结果表明,难选金钼矿石中的Mo和Au是主要回收元素,主要含钼矿物为胶硫钼矿,另有少量的钼华及钼铅矿;胶硫钼矿集合体呈胶体状,与褐铁矿毗邻共生,同时存在大量微细粒胶硫钼矿,这给钼的选矿回收带来了巨大困难,选矿试验结果也证实了这一点。鉴于该金钼矿石的难选性,就矿石中钼的生物浸出开展了系统的试验研究。首先从西藏甲玛某矿区酸性矿坑水中分离提取出了一株细菌(代号为XZ),其与实验室保存的一株Atf菌(代号为JL)一同从氧化活性、能源物质、形貌特征、培养条件、生长曲线及16SrDNA基因测序等方面进行了系统的选育和表征,确定XZ菌是一株At.f菌。采用Na2Mo04—矿浆培养基对XZ菌和JL菌进行驯化,显着提高了两株细菌对Mo离子的耐受能力,且JL菌的驯化性能优于XZ菌,耐受Mo离子的浓度更高。利用原始菌和驯化菌对金钼混合粗精矿矿进行生物浸出,试验结果表明,驯化菌对Mo的浸出率显着高于原始菌,与XZ菌比较,JL菌对Mo的浸出率更高。采用摇瓶浸出试验,以JL驯化菌作为浸矿用菌种,分别研究了有菌、无菌及Fe3+对辉钼矿精矿的氧化浸出过程,并对不同Fe离子浓度条件下辉钼矿生物浸出体系的溶液化学特性进行了研究,在此基础上,根据不同浸出体系中Fe离子浓度、pH、Eh、及矿物表面形貌等方面的变化规律进行了分析,结果发现,Fe3+能够氧化辉钼矿,但氧化效果不及JL菌浸出体系的。Fe离子浓度与溶液pH、Eh及黄钾铁矾沉淀密切相关,对Mo的浸出影响显着,就Mo的浸出率而言,4.5K体系的最优,OK体系的次之,9K体系的最低。从培养基、菌液、接种量、矿浆浓度、pH、浸出温度、振荡强度等方面对JL驯化菌浸出金钼混合粗精矿进行了摇瓶浸出条件优化矿试验,在最佳条件下对金钼混合粗精矿进行了搅拌浸出,并对浸渣进行了氰化浸金试验,获得了 Mo回收率达53.31%、Au回收率在80%以上的技术指标,表明矿石中Au的回收比较容易,实现综合利用的关键是Mo的有效回收。通过添加不同种类和浓度的金属离子以及金属硫化物矿物探索了辉钼矿微生物浸出过程的强化措施,结果表明,Co2+、Bi3+和低浓度Ag+的加入没有与辉钼矿表面发生作用,对Mo的浸出影响不明显,而较高浓度的Ag+加入后对Mo的浸出产生了抑制作用;黄铁矿和黄铜矿加入后与辉钼矿接触并构成原电池,促进了辉钼矿的电化学溶解。根据化学热力学原理绘制了 Mo-S-H2O体系的Eh-pH图,借以对MoS2的氧化浸出过程进行了分析,结果发现,当1.0<pH<3.5、200mV<Eh<800mV时,随着Eh的逐渐增大,在有氧条件下,MoS2中的Mo4+最终被氧化为MoO42-、S2-则按照S2-→S0→S6+的顺序最终被氧化为SO42-。以4.5K培养基和蒸馏水作分散介质,研究了 JL菌在辉钼矿表面的吸附特性,结果表明,JL菌能够在辉钼矿表面发生吸附,有Fe2+存在时,它将被优先氧化,导致细菌在辉钼矿表面的吸附率降低。结合矿物晶体结构以及生物浸出试验和XRD、SEM检测分析结果,对硫化钼矿物的生物氧化机理进行分析发现,细菌与硫化钼矿物之间是通过间接作用和间接接触作用完成氧化浸出过程的。

许晓芳[8](2016)在《不同离子胁迫对微生物浸出黄铜矿的影响和机理》文中研究表明黄铜矿微生物浸出过程中,受浸出体系微生物、化学等作用的影响,与其共伴生脉石矿物将会以离子形态溶出,有关溶出离子对嗜酸性氧化亚铁硫杆菌(简称At/菌)和铜浸出率的影响研究鲜有报道。本文分别研究了单一阳离子K+、Mg2+、ca2+、Al3+,石英溶出硅与阳离子,以及石英-绢云母、石英-白云石、石英-萤石、石英磷灰石、石英-方解石组合溶出离子胁迫对9K培养基体系、黄铜矿浸出体系中细菌氧化活性和铜浸出率的影响规律,同时揭示了不同离子胁迫对黄铜矿微生物浸出的影响机理。研究发现,9K培养基体系中,单一阳离子对At/菌氧化活性的促进作用影响大小顺序为:C a2+>K+>Al3+>Mg2+;石英溶出硅与阳离子组合胁迫对At/菌氧化活性的影响规律与单一阳离子一致;组合脉石矿物溶出离子胁迫下,对细菌氧化活性促进作用最强的是硅-钙-镁离子组合。而在黄铜矿浸出体系中,浸出45d后,单一阳离子对铜浸出率的影响大小顺序为:Al3+>Mg2+>K+>空白>Ca2+,Al3+胁迫下,铜浸出率可达71.39%;在石英溶出硅存在时,Ca2+胁迫对铜浸出促进作用最大,铜浸出率可达71.71%,其次是Al3+>Mg2+>K+;组合脉石矿物溶出离子胁迫下,对铜浸出促进作用最强的是石英-绢云母组合溶出的硅-铝-钾离子,Cu2+浸出率可达59.55%,抑制作用最强的是石英-磷灰石组合溶出的硅-钙-磷酸根离子,Cu2+浸出率仅为27.49%。不同脉石矿物溶出离子胁迫下,黄铜矿浸出后的浸渣XRD分析发现,在单一阳离子、硅+阳离子、硅-镁-钙、硅-钙-氟、硅-钙-磷酸根离子胁迫的体系中,浸渣中新生成物质主要为黄钾铁矾或铵黄铁矾;而在Ca2+存在的体系中还新生成了硫酸钙和钙磷石;在硅-铝-钾离子胁迫下则主要生成了鲕绿泥石和铜铁尖晶石;在硅-钙-磷酸根、硅.钙.碳酸根离子胁迫下还出现了方解石。上述沉淀物质吸附在黄铜矿表面,阻碍了Cu2+浸出。浸渣SEM-EDS表明,不同离子胁迫下,黄铜矿颗粒浸出后表面的浸蚀程度不同,浸渣表面Cu的质量百分比和原子百分比降低大小顺序与几种离子对铜浸出率的影响规律相吻合。浸渣AFM表明,Al3+胁迫下黄铜矿颗粒表面的腐蚀现象最为严重,且黄铜矿表面的腐蚀情况不能仅凭粗糙度来判断。不同离子胁迫下,红外光谱和Zeta电位的变化可以很好的解释细菌在黄铜矿表面吸附作用的强弱,从而揭示出黄铜矿微生物浸出差异的影响机理。

郑红艾[9](2015)在《硫化矿生物浸出过程的氧化机理及生物多样性研究》文中指出随着世界的经济的飞速发展和人口数量的持续攀升,对金属矿产资源的需求量也是不断增加;高品位、易处理矿石亦逐渐消耗殆尽,低品位、难处理矿石成为今后主要可利用的矿产资源。传统冶金方式对低品位矿石的处理存在污染大、能耗高等问题,利用微生物的氧化将矿石中有价金属溶出的生物冶金技术具有环境友好、流程短、成本低等优点,但其存在氧化速率慢、细菌易受环境影响等缺点。因此,提高细菌对矿石的氧化效率,促进有价金属的高效回收是目前湿法冶金领域需要解决的热点问题。本文利用从德兴铜矿酸性矿坑废水中筛选并富集得到适合在35℃-40℃的温度下生长的嗜酸菌,并对其进行驯化。选用含高砷的金精矿、黄铜矿等典型的硫化矿作为处理对象,在浸出体系中加入少量带巯基氨基酸(L-半胱氨酸和高半胱氨酸),利用细菌和氨基酸共同作用氧化金精矿和黄铜矿。通过XRD(X射线衍射),FIRT(傅立叶变化红外线光谱),SEM/EDS(扫描电子显微镜/能量弥散X射线谱)等表面分析技术考察金精矿矿粉在浸出前后的化学成分和结构的改变,确定金精矿生物氧化途径及机理并探讨氨基酸对其氧化途径的影响;利用黄铜矿的半导体性质,将黄铜矿矿块做成电极,进行循环伏安、极化曲线和交流阻抗等电化学实验,确定黄铜矿氧化途径以及氨基酸对黄铜矿浸出的影响。利用Miseq高通量测序法确定浸矿前后浸矿细菌的群落结构和群落演替情况;同时针对浸矿过程中对于金属离子的测定程序复杂的现状,本文开发了一种在酸性条件下能与Fe3+结合并能产生明显荧光的罗丹明衍生物荧光探针,并将该探针应用于金精矿等硫化矿的生物浸出液中Fe3+浓度的检测。主要研究内容及结果如下:(1)本文筛选的嗜中温混合菌对高砷金精矿中铁和砷都有较好的浸出效果。在浸出体系中分别添加少量含巯基的L-半胱氨酸和高半胱氨酸后,对铁的浸出有较明显的促进作用,使Fe的浸出率从65.3%分别上升到96.4%和94.5%;但是半胱氨酸和高半胱氨酸的加入一定程度上抑制了As的浸出。SEM/EDS实验结果显示,添加半胱氨酸和高半胱氨酸以后,矿粉表面腐蚀明显加重,且矿粉表面元素K和S的含量明显增加,而元素Fe和As的含量则明显减少。XRD实验结果表明,无论是否添加L-半胱氨酸和高半胱氨酸,浸矿的产物都是黄钾铁矾,半胱氨酸和高半胱氨酸的添加并没有改变反应机理,只是加快了电子的传递。FT IR实验结果表明,浸矿体系中添加半胱氨酸以后,矿粉表面有较多的-NH和-COO-吸附在矿物表面,证明添加半胱氨酸有利于细菌在矿石表面吸附。(2)黄铜矿电极的电化学测试中,循环伏安实验结果显示,黄铜矿的电化学反应的主要产物为CuO,Cu2O和Cu1-xFe1-yS1-z等;极化曲线实验结果说明细菌和高半胱氨酸的添加不改变黄铜矿的电极极化机理,只会降低黄铜矿电极的表面阻力,加速了黄铜矿阴极反应速率和电极表面的氧化。交流阻抗实验结果显示,电荷转移电阻在含有高半胱氨酸和细菌的浸矿体系中最低,达到898.0Ω·cm2,说明在菌液中添加高半胱氨酸有利于电极表面电子的传递。在浸出的3-5天内,电荷转移电阻增加,随着浸出时间的延长,电荷转移电阻增加,膜阻抗也增加,说明在浸出后期有一层钝化膜覆盖在电极表面,这与极化曲线实验结果相符。(3)利用Miseq高通量测序法比较了浸矿前、浸矿24天以后及添加高半胱氨酸浸矿反应24天后细菌的菌落结构变化,发现本次浸矿实验混合菌中硫杆菌(Acidithiobacillus)属占绝对优势,相对丰度达到64.7%,嗜铁钩端螺旋菌(Leptospirilliu ferriphilum)和其它嗜酸菌(Acidiphilium)含量较低。随着浸出反应的进行,嗜铁钩端螺旋菌(Leptospirilliu ferriphilum)和其它嗜酸菌(Acidiphilium)的含量明显增加。在添加高半胱氨酸和未加高半胱氨酸的浸矿体系中,硫杆菌属相对丰度分别下降到了47.2%和45.6%,嗜酸菌(Acidiphilium)的丰度上升到11.3%和9.6%。嗜铁钩端螺旋菌(Leptospirilliuferriphilum)的含量也分别上升到12.1%和10.3%。说明高半胱氨酸的添加对主要浸矿细菌群落的的影响并不明显。从热图的分析可知,浸矿过程对细菌群落结构的影响较大,而添加高半胱氨酸对浸矿过程的中群落结构的影响并不明显。(4)通过罗丹明为母体合成的荧光化合物,该化合物具可作为Fe3+荧光探针,其对Fe3+具有很高的竞争性和选择性,在酸性介质中荧光性能稳定。在实际浸矿体系中,随着浸矿时间的推移,浸出液中Fe3+的浓度逐渐增强,浸矿溶液的荧光强度也随之逐渐增强,浸出液中Fe3+的浓度和浸矿溶液的荧光强度具有较好的线性关系。

周闪闪[10](2016)在《脉石矿物在微生物浸出黄铜矿体系的溶出特性及机理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以黄铜矿矿石中常见、含量最多的脉石矿物石英、绢云母、磷灰石、白云石、萤石为研究对象,研究了单一、组合脉石矿物以及与黄铜矿共伴生关系不同的脉石矿物分别在微生物浸出体系中的溶出规律及对浸铜的影响,并研究了脉石矿物溶出机理和溶出离子对浸铜效果的影响机理。单一脉石矿物溶出规律研究结果表明,脉石矿物在微生物浸铜体系中溶出是酸、At.f菌及代谢产物的共同作用;脉石矿物粒度越小,浸出条件越适宜At.f菌生长,则浸出体系中脉石矿物溶出浓度越大,研究发现,脉石矿物溶出顺序与溶出率(括号内为溶出率)关系一致,即白云石(43.47%)>萤石(3.23%)>磷灰石(2.48%)>绢云母(1.23%)>石英(0.14%);石英和绢云母在浸出体系中溶出Si、A13+动力学可用收缩核模型中内扩散模型解释,而磷灰石溶出过程可采用孔隙型颗粒模型中孔隙扩散模型来描述;相同浸出条件下,脉石矿物促进黄铜矿微生物浸出的顺序为(括号内为铜浸出率):绢云母(66.44%)>磷灰石(48.77%)>石英(39.70%)>空白(32.05%)>萤石(25.47%)>白云石(00%)。组合脉石矿物的溶出规律有所差异,研究发现,石英和绢云母中总硅、A13+溶出率最低(<2%),萤石溶出的F-可促进石英和绢云母溶解,白云石在浸出4d时已完全溶解,溶出的Ca2+可抑制磷灰石和萤石的溶出。共伴生关系中浸染状脉石矿物溶出离子浓度高,且对At.f菌生长促进作用大,但矿石结构决定了团块状矿石比浸染状矿石更易浸出铜。矿物溶出规律与自身性质密切相关。矿物晶体结构、晶格能、可溶性与单一脉石矿物在微生物浸铜体系溶出规律一致。脉石矿物表面对At.f菌吸附率变化规律、脉石矿物与At.f菌作用后红外光谱及Zeta电位变化可以很好解释脉石矿物的溶出机理。浸渣XRD分析发现,含萤石浸出体系中没有生成新物质,而含白云石浸出体系生成了钙磷石和硫酸钙,其它含脉石矿物浸出体系均生成了新物质铵黄铁矾,这些沉淀物质吸附在脉石矿物表面,阻碍了脉石矿物的溶出。SEM和EDS测试分析发现,脉石矿物对沉淀物质吸附能力大小与含脉石矿物体系黄铜矿浸出率高低基本一致,说明脉石矿物对沉淀物吸附促进了黄铜矿的浸出。本文的研究成果可为黄铜矿微生物浸出的有效调控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和依据。

二、Mechanism of silver-influenced bacterial leaching of chalcopyrite, pyrite and a copper ore(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Mechanism of silver-influenced bacterial leaching of chalcopyrite, pyrite and a copper ore(论文提纲范文)

(1)含锌铅精矿生物选择性浸锌及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文献综述
    1.1 研究背景
    1.2 硫化铅锌矿生物浸出工艺研究现状
        1.2.1 硫化铅锌矿的主要矿物特征
        1.2.2 硫化铅锌矿浸矿细菌
        1.2.3 硫化铅锌矿生物浸出机理
        1.2.4 硫化铅锌矿生物浸出动力学
        1.2.5 硫化铅锌矿生物浸出电化学
    1.3 硫化铅锌矿生物浸出细菌的选育
        1.3.1 金属离子对细胞毒性作用的机理
        1.3.2 生物浸出细菌的选育
    1.4 硫化铅锌矿生物浸出影响因素
        1.4.1 浸矿细菌的多样性
        1.4.2 金属离子对生物浸矿的影响
        1.4.3 温度对生物浸矿的影响
        1.4.4 pH对生物浸矿的影响
        1.4.5 矿浆浓度对生物浸矿的影响
    1.5 硫化矿生物选择性浸出工程应用进展
    1.6 研究意义和研究内容
        1.6.1 论文研究的意义
        1.6.2 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1.6.3 论文研究的技术路线
2 实验材料与研究方法
    2.1 实验材料
        2.1.1 样品制备与检测分析
        2.1.2 矿物组成及物相分析
        2.1.3 主要硫化矿物的嵌布特征
        2.1.4 菌种及培养基
        2.1.5 试验药剂及仪器
    2.2 研究方法
        2.2.1 细菌驯化培养
        2.2.2 矿浆pH、Eh测定
        2.2.3 Fe~(2+)氧化率和Zn~(2+)浸出率测定
        2.2.4 浸矿菌浓度和耐受性指数
        2.2.5 PbSO_4的生成率
        2.2.6 浸矿细菌种群结构组成的确定
        2.2.7 矿物物相组成测定
        2.2.8 浸出前后矿物表面表征方法
3 选择性浸锌菌种的筛选与驯化研究
    3.1 浸矿体系ORP及亚铁氧化率受Pb~(2+)、Zn~(2+)影响的研究
    3.2 浸矿体系细菌浓度及耐受性受Pb~(2+)、Zn~(2+)影响的研究
    3.3 中温菌和中等嗜热菌浸锌试验研究
    3.4 浸矿菌种的驯化
    3.5 不同驯化菌的含锌铅精矿浸锌试验研究
        3.5.1 不同驯化菌浸出含锌铅精矿的氧化还原电位变化
        3.5.2 不同驯化菌浸出含锌铅精矿的细菌数量及耐受性变化
        3.5.3 不同驯化菌的含锌铅精矿锌浸出率及铅矾生成率比较
        3.5.4 不同驯化菌的含锌铅精矿浸锌表征分析
        3.5.5 选择性浸锌过程浸矿菌种群结构分析
    3.6 本章小结
4 含锌铅精矿生物选择性浸锌工艺研究
    4.1 矿浆浓度对生物浸锌效果的影响
    4.2 pH对生物浸锌效果的影响
    4.3 浸出时间对生物浸锌效果的影响
    4.4 C(Fe~(3+))/C(Fe~(2+))对生物浸锌效果的影响
    4.5 本章小结
5 含锌铅精矿生物选择性浸锌机理分析
    5.1 含锌铅精矿中ZnS的氧化动力学分析研究
        5.1.1 温度对含锌铅精矿中ZnS氧化的影响
        5.1.2 粒度对含锌铅精矿中ZnS氧化的影响
        5.1.3 pH对含锌铅精矿中ZnS氧化的影响
        5.1.4 矿浆浓度对含锌铅精矿中ZnS氧化的影响
        5.1.5 含锌铅精矿中ZnS的氧化动力学研究
    5.2 含锌铅精矿中PbS的氧化动力学分析研究
        5.2.1 温度对含锌铅精矿中PbS氧化的影响
        5.2.2 粒度对含锌铅精矿中PbS氧化的影响
        5.2.3 pH对含锌铅精矿中PbS氧化的影响
        5.2.4 矿浆浓度对含锌铅精矿中PbS氧化的影响
        5.2.5 含锌铅精矿中PbS的氧化动力学研究
    5.3 含锌铅精矿生物选择性浸锌机理分析及表征
        5.3.1 含锌铅精矿中闪锌矿的生物氧化机理
        5.3.2 含锌铅精矿中方铅矿的生物氧化机理
        5.3.3 含锌铅精矿生物选择性浸锌机理的表征分析
    5.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2)铀矿生物浸出影响因素及电化学行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微生物法浸铀的重要意义
    1.2 浸矿微生物种类及浸矿基本原理
        1.2.1 浸矿微生物种类
        1.2.2 微生物浸矿的基本原理
    1.3 微生物浸铀技术研究概况
        1.3.1 微生物浸铀技术研究进展及发展动态分析
        1.3.2 微生物浸铀技术及其机理
    1.4 微生物浸矿的影响因素
    1.5 微生物浸矿的电化学
        1.5.1 细菌的电化学培养
        1.5.2 硫化矿生物浸出过程中电化学研究
        1.5.3 原电池效应对硫化矿生物浸出影响
        1.5.4 体系电位对硫化矿生物浸出影响
    1.6 论文的研究目的和内容
        1.6.1 论文的研究目的及意义
        1.6.2 论文的研究内容
        1.6.3 技术路线
2 试验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材料与仪器
        2.1.1 矿物
        2.1.2 试验菌种和培养基
        2.1.3 试剂及仪器设备
    2.2 试验方法
        2.2.1 细菌培养
        2.2.2 细菌计数
        2.2.3 无铁细胞悬液的制备
        2.2.4 浸出试验
        2.2.5电化学行为研究实验
    2.3 分析测试方法
        2.3.1 溶液pH和 Eh值的测定
        2.3.2 铁离子含量的测定
        2.3.3 铀离子含量的测定
        2.3.4 形貌分析与物相表征
3 铁和细菌不同体系对铀矿浸出效果影响研究
    3.1 浸矿细菌培养
    3.2 不同浸出体系铀矿浸出试验
        3.2.1 pH、Eh值变化
        3.2.2 Fe~(3+)、Fe~(2+)浓度变化
        3.2.3 铀浓度及浸出率变化
        3.2.4 铀溶解速度变化特征
    3.3 矿样SEM、EDS、XRD对比分析
        3.3.1 SEM、EDS能谱分析
        3.3.2 XRD衍射图谱分析
    3.4 本章小结
4 铀矿生物浸出影响因素及浸出动力学研究
    4.1 工艺因素对铀矿生物浸出的影响
        4.1.1 pH的影响
        4.1.2 温度的影响
        4.1.3 细菌接种量的影响
        4.1.4 矿浆浓度的影响
        4.1.5 Fe~(2+)浓度的影响
    4.2 铀矿生物浸出动力学分析
        4.2.1 浸出动力学模型选择
        4.2.2 浸出动力学计算
    4.3 本章小结
5 铀矿生物浸出电化学行为研究
    5.1 不同浸出体系铀矿生物浸出氧化分解行为
    5.2 铀矿阳极氧化分解过程Tafel曲线
        5.2.1 不同浸出体系中铀矿电极的阳极极化曲线和Tafel曲线
        5.2.2 不同速率下的动电位扫描
        5.2.3 pH对氧化分解动力学影响
        5.2.4 温度对氧化分解动力学影响
        5.2.5 细菌接种量对氧化分解动力学影响
        5.2.6 Fe~(2+)对氧化分解动力学影响
    5.3 铀矿生物浸出交流阻抗分析
        5.3.1 不同浸出体系铀矿交流阻抗研究
        5.3.2 不同pH的交流阻抗图谱
        5.3.3 不同温度的交流阻抗图谱
        5.3.4 不同细菌接种量的交流阻抗图谱
        5.3.5 不同Fe~(2+)浓度的交流阻抗图谱
    5.4 本章小结
6 结论
致谢
在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参考文献

(3)高硫含砷难处理金矿的细菌氧化及强化浸出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黄金概述
        1.1.1 黄金的物化特性
        1.1.2 黄金的金融属性
        1.1.3 黄金的应用
        1.1.4 黄金的生产与消费
    1.2 黄金生产工艺发展概述
        1.2.1 人工手选
        1.2.2 混汞法
        1.2.3 氰化法
        1.2.4 黄金生产新工艺
    1.3 难处理金矿的分类及特点
    1.4 难处理金矿的预处理工艺
    1.5 难处理金矿的细菌氧化预处理工艺
        1.5.1 生物湿法冶金技术
        1.5.2 难处理金矿的细菌氧化预处理工艺的发展现状
        1.5.3 浸矿微生物
        1.5.4 细菌氧化机理
        1.5.5 难处理金矿的细菌强化浸出
    1.6 研究内容及意义
第2章 实验材料与研究方法
    2.1 试验矿样
    2.2 试验用菌与培养基
        2.2.1 试验用菌
        2.2.2 培养基
    2.3 实验药剂
    2.4 实验仪器与设备
    2.5 试验研究方法
        2.5.1 目的矿物的摇瓶细菌氧化预处理试验
        2.5.2 目的矿物的单槽细菌氧化预处理试验
        2.5.3 目的矿物的细菌连续氧化预处理试验
        2.5.4 氰化实验
        2.5.5 目的矿物的微波活化试验
        2.5.6 目标矿物的微波-超声联合活化试验
    2.6 试验检测分析方法
        2.6.1 游离菌浓度
        2.6.2 酸度及电位
        2.6.3 亚铁及三价铁离子浓度
        2.6.4 氰根离子浓度
        2.6.5 X射线荧光光谱法
        2.6.6 原子吸收光谱分析
        2.6.7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原子发射光谱法
        2.6.8 X射线衍射分析
        2.6.9 扫描电子显微镜分析
        2.6.10 傅立叶红外光谱法
        2.6.11 表面自由能的测定
第3章 难处理金矿单槽细菌氧化预处理-氰化试验研究
    3.1 概述
    3.2 实验方法
    3.3 实验计算
    3.4 结果与分析
        3.4.1 高硫含砷难处理金矿的细菌氧化预处理
        3.4.2 高硫含砷难处理金矿的氰化实验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难处理金矿细菌连续氧化预处理-氰化试验研究
    4.1 概述
    4.2 不同矿浆浓度的高硫含砷难处理金矿的细菌连续氧化预处理
        4.2.1 5%矿浆浓度的高硫含砷难处理金矿的细菌连续氧化预处理
        4.2.2 10%矿浆浓度的高硫含砷难处理金矿的细菌连续氧化预处理
        4.2.3 15%矿浆浓度的高硫含砷难处理金矿的细菌连续氧化预处理
    4.3 细菌连续氧化预处理过程中细菌氧化效率的表达
        4.3.1 平均体积溶解速率
        4.3.2 平均质量溶解速率
    4.4 高硫含砷难处理金矿的氰化实验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高硫含砷难处理金矿细菌氧化机理研究
    5.1 概述
    5.2 高硫含砷难处理金矿中黄铁矿的细菌氧化机理
    5.3 高硫含砷难处理金矿细菌连续氧化过程动力学研究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高硫含砷难处理金矿细菌强化浸出试验研究
    6.1 概述
    6.2 实验方法
        6.2.1 微波活化强化高硫含砷难处理金矿细菌浸出过程研究
        6.2.2 微波-超声波活化强化高硫含砷难处理金矿细菌浸出过程研究
    6.3 微波活化强化高硫含砷难处理金矿细菌浸出过程研究
        6.3.1 微波活化条件——反应器直径的影响
        6.3.2 微波活化条件——溶液pH的影响
        6.3.3 微波活化条件——微波活化时间的影响
        6.3.4 中心复合试验设计
        6.3.5 微波-超声活化强化高硫含砷难处理金矿细菌浸出过程研究
    6.4 本章小结
第7章 高硫含砷难处理金矿细菌强化浸出机理研究
    7.1 微波活化过程中体系升温特性曲线
        7.1.1 不同溶液pH条件下微波活化体系的升温特性曲线
        7.1.2 不同微波功率下微波活化体系的升温特性曲线
        7.1.3 不同反应器直径条件下微波活化体系的升温特性曲线
        7.1.4 不同矿浆浓度条件下微波活化体系的升温特性曲线
    7.2 微波活化体系中的温度场分布
    7.3 活化前后高硫含砷难处理金矿矿物特性分析
        7.3.1 活化前后高硫含砷难处理金矿成分及物相分析
        7.3.2 活化前后高硫含砷难处理金矿的粒度分析及比表面积
        7.3.3 活化前后高硫含砷难处理金矿的傅立叶红外光谱分析
        7.3.4 活化前后高硫含砷难处理金矿的表面自由能
        7.3.5 活化前后高硫含砷难处理金矿的SEM-EDS分析
    7.4 高硫含砷难处理金矿微波/微波-超声活化强化细菌浸出机理模型
    7.5 本章小结
第8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期间成果目录

(4)硫化铜矿生物浸出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浸出理论研究
    1.1 浸出因素的影响
    1.2 浸出机理
2 应用现状
    2.1 国内现状
    2.2 国外现状
3 结论

(5)复杂氧化铜矿碱性浸矿菌种的选育及浸出规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课题来源及选题意义
        1.1.1 课题来源
        1.1.2 选题目的与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氧化铜资源处理利用现状
        1.2.2 微生物浸铜技术发展现状
        1.2.3 碱性微生物浸矿研究进展
        1.2.4 综述小结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2 碱性浸矿菌种分离鉴定与生长特性研究
    2.1 材料与方法
        2.1.1 样品采集及预处理
        2.1.2 细菌培养基
        2.1.3 试剂和仪器
        2.1.4 细菌分离鉴定
        2.1.5 细菌培养特性研究
        2.1.6 检测分析方法
    2.2 细菌分离纯化与鉴定
        2.2.1 细菌对有机物的利用
        2.2.2 细菌的鉴定分析
    2.3 细菌生长特性研究
        2.3.1 碳源种类及浓度对细菌活性的影响
        2.3.2 尿素浓度对细菌活性的影响
        2.3.3 溶氧量对细菌活性的影响
        2.3.4 培养温度对细菌活性的影响
        2.3.5 初始pH对细菌活性的影响
        2.3.6 接种量对细菌活性的影响
    2.4 本章小结
3 高效浸矿细菌的驯化及诱变育种
    3.1 细菌驯化效果分析
        3.1.1 细菌驯化方案
        3.1.2 矿浆驯化效果分析
    3.2 细菌物理诱变育种
        3.2.1 细菌物理诱变方案
        3.2.2 紫外诱变致死率分析
        3.2.3 紫外诱变菌种的培养
        3.2.4 紫外诱变菌种浸矿分析
    3.3 细菌化学诱变育种
        3.3.1 细菌化学诱变方案
        3.3.2 化学诱变致死率分析
        3.3.3 化学诱变菌种的培养
        3.3.4 化学诱变菌种浸矿分析
    3.4 诱变菌种生长活性分析
    3.5 本章小结
4 碱性产氨细菌浸铜效果及优化试验研究
    4.1 试验材料与方法
        4.1.1 复杂氧化铜矿性质
        4.1.2 浸出影响因素试验
        4.1.3 影响因素优化
    4.2 碱性细菌浸铜影响因素分析
        4.2.1 温度对碱性细菌浸铜的影响
        4.2.2 细菌接种量对碱性细菌浸铜的影响
        4.2.3 初始pH对碱性细菌浸铜的影响
        4.2.4 矿浆浓度对碱性细菌浸铜的影响
        4.2.5 矿石粒径对碱性细菌浸铜的影响
        4.2.6 搅拌速度对碱性细菌浸铜的影响
    4.3 细菌浸铜的关键影响因素分析
        4.3.1 关键因素筛选试验设计
        4.3.2 关键因素筛选结果分析
        4.3.3 关键因素优化中心点确定
    4.4 基于响应曲面的细菌浸铜优化
        4.4.1 Box-Behnken试验设计
        4.4.2 Box-Behnken试验结果分析
        4.4.3 浸铜关键影响因素的交互作用
        4.4.4 优化结果与验证
    4.5 本章小结
5 碱性产氨细菌浸铜行为试验研究
    5.1 浸矿行为试验研究方法
        5.1.1 浸矿试验方法
        5.1.2 细菌吸附试验
        5.1.3 矿石性质变化分析
    5.2 不同浸矿方式的浸出效果分析
        5.2.1 细菌一步骤浸出效果
        5.2.2 细菌二步骤浸出效果
        5.2.3 细菌代谢产物浸出效果
    5.3 浸出前后复杂铜矿石颗粒性质变化
        5.3.1 浸出前后铜矿石物相变化
        5.3.2 浸前后矿石表面形貌变化
        5.3.3 浸出前后矿石比表面积变化
    5.4 碱性产氨细菌浸矿行为分析
        5.4.1 细菌直接与间接浸出行为分析
        5.4.2 浸出过程中细菌的吸附行为
        5.4.3 细菌代谢产物浸出作用分析
    5.5 本章小结
6 产氨细菌浸铜固-液作用及反应动力学
    6.1 浸出过程的固液作用机理
        6.1.1 浸出液在矿石表面的吸附
        6.1.2 细菌在矿石表面的吸附过程
        6.1.3 浸出过程矿石侵蚀机理
    6.2 异养型细菌浸铜固液反应动力学模型
        6.2.1 液膜扩散控制动力学模型
        6.2.2 固膜扩散控制动力学模型
        6.2.3 化学反应控制动力学模型
    6.3 碱性产氨细菌浸铜动力学机理
        6.3.1 浸出反应控制步骤分析
        6.3.2 浸出反应表观活化能分析
    6.4 本章小结
7 复杂氧化铜矿碱性细菌强化浸出新工艺
    7.1 羊拉铜矿堆浸工艺及问题
        7.1.1 工程应用概况
        7.1.2 浸出过程存在的问题
    7.2 碱性产氨细菌堆浸新工艺
    7.3 堆浸新工艺实施方案优化
        7.3.1 堆场底部结构铺设
        7.3.2 矿石预处理与筑堆
        7.3.3 堆场布液与集液
    7.4 细菌强化浸出技术措施
        7.4.1 浸矿细菌大规模培养
        7.4.2 浸矿细菌活性调控
        7.4.3 添加化学助浸剂
    7.5 本章小结
8 结论与展望
    8.1 主要结论
    8.2 创新点
    8.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在学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6)黄铁矿与辉铜矿、铜蓝选择性生物浸出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文献综述
    1.1 硫化矿生物冶金概述与进展
        1.1.1概述
        1.1.2 浸矿微生物
        1.1.3 微生物与硫化矿作用机理
        1.1.4 硫化矿生物浸出技术工业应用
    1.2 硫化矿溶解机理
        1.2.1 黄铁矿的氧化机理
        1.2.2 铜蓝和辉铜矿的氧化机理
        1.2.3 硫化矿溶解动力学
        1.2.4 硫化矿溶解电化学
        1.2.5 选择性生物浸出科学问题
    1.3 论文研究的意义及主要内容
        1.3.1 论文研究的意义
        1.3.2 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1.3.3 论文的课题来源
2 实验材料与研究方法
    2.1 实验材料及方法
        2.1.1 实验样品来源
        2.1.2 纯矿物制备
        2.1.3 菌种及培养基
    2.2 实验设备及药剂
        2.2.1 实验设备
        2.2.2 实验药剂
    2.3 研究方法
        2.3.1 摇瓶实验
        2.3.2 搅拌浸出实验
        2.3.3 微生物群落分析
        2.3.4 检测方法
3 黄铁矿、辉铜矿和铜蓝晶体结构特性及溶解差异性研究
    3.1 工艺矿物学研究
        3.1.1 黄铁矿矿物组成
        3.1.2 辉铜矿矿物组成
        3.1.3 铜蓝矿物组成
    3.2 矿物组成及表面性质
        3.2.1 X射线衍射分析
        3.2.2 XPS表面分析
    3.3 晶体电子结构及性质
        3.3.1 计算方法及模型
        3.3.2 晶体结构和半导体性质
        3.3.3 能带和电子结构
        3.3.4 Mulliken布居分析
        3.3.5 前线轨道分析
        3.3.6 费米能级
    3.4 溶解差异性半导体理论解释
        3.4.1 辉铜矿和铜蓝溶解过程半导体理论解释
        3.4.2 黄铁矿溶解过程半导体理论解释
    3.5 本章小结
4 黄铁矿、辉铜矿和铜蓝溶解动力学研究
    4.1 湿法浸出过程控制动力学方程
        4.1.1 化学反应控制方程
        4.1.2 外扩散控制方程
        4.1.3 内扩散控制方程
        4.1.4 活化能计算
        4.1.5 动力学模型
    4.2 黄铁矿溶解动力学
        4.2.1 温度对浸出过程的影响
        4.2.2 Fe~(3+)浓度对浸出过程的影响
        4.2.3 pH值对浸出过程的影响
        4.2.4 细菌接种浓度对浸出过程的影响
        4.2.5 半经验动力学模型
    4.3 辉铜矿溶解动力学
        4.3.1 温度对浸出过程的影响
        4.3.2 Fe~(3+)浓度对浸出过程的影响
        4.3.3 pH值对浸出过程的影响
        4.3.4 细菌接种浓度对浸出过程的影响
        4.3.5 半经验动力学模型
    4.4 铜蓝溶解动力学
        4.4.1 温度对浸出过程的影响
        4.4.2 Fe~(3+)浓度对浸出过程的影响
        4.4.3 pH值对浸出过程的影响
        4.4.4 细菌接种浓度对浸出过程的影响
        4.4.5 半经验动力学模型
    4.5 本章小结
5 原电池效应对选择性浸出的影响
    5.1 原电池效应对辉铜矿浸出的影响
        5.1.1 黄铁矿对辉铜矿硫酸浸出过程的影响
        5.1.2 细菌对混合矿浸出过程的影响
        5.1.3 原电池效应下铁离子浓度变化
    5.2 原电池效应对铜蓝浸出的影响
        5.2.1 黄铁矿对铜蓝硫酸浸出过程的影响
        5.2.2 细菌对混合矿浸出过程的影响
        5.2.3 原电池效应下铁离子浓度变化
    5.3 浸出前后表面性质变化分析
        5.3.1 黄铁矿表面性质变化
        5.3.2 辉铜矿表面性质变化
        5.3.3 铜蓝表面性质变化
    5.4 原电池效应促进选择性浸出原理
    5.5 本章小结
6 氧化还原电位对选择性浸出的影响
    6.1 控电位方法
    6.2 纯矿物控电位浸出
        6.2.1 电位对浸出过程的影响
        6.2.2 不同电位下溶解动力学
    6.3 紫金山铜矿石选择性浸出研究
        6.3.1 矿石样品分析
        6.3.2 pH值和电位对铜、铁浸出率的影响
        6.3.3 温度和电位对铜、铁浸出率的影响
    6.4 本章小结
7 选择性浸出过程中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变化规律
    7.1 不同硫化矿物对群落结构变化的影响
        7.1.1 稀释曲线
        7.1.2 微生物多样性
        7.1.3 微生物种群结构变化
    7.2 氧化还原电位对群落结构变化的影响
        7.2.1 微生物多样性
        7.2.2 微生物种群结构变化
    7.3 讨论
    7.4 本章小结
8 结论与展望
    8.1 结论
    8.2 创新点
    8.3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作者简介

(7)难处理金钼矿石的微生物浸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我国钼矿资源概况
    1.2 难选钼矿石的综合利用现状
        1.2.1 贫-细-杂型
        1.2.2 高氧化率型
        1.2.3 含滑石型
        1.2.4 含炭质型
        1.2.5 含黏土型
        1.2.6 胶硫钼矿型
    1.3 生物冶金技术研究进展
        1.3.1 浸矿菌种
        1.3.2 硫化物矿物生物浸出机理
        1.3.3 矿产资源微生物浸出技术应用现状
        1.3.4 生物浸出技术的发展趋势
    1.4 本文的研究目的和内容
        1.4.1 研究目的
        1.4.2 研究内容
第2章 试验材料与研究方法
    2.1 试验材料
        2.1.1 试验用矿样
        2.1.2 试验用微生物
    2.2 试验用试剂及仪器设备
    2.3 试验研究方法
        2.3.1 筛分分析
        2.3.2 氰化浸出试验
        2.3.3 浸矿用微生物的培养与检测
        2.3.4 微生物浸出试验
        2.3.5 微生物吸附试验
    2.4 分析测试方法
        2.4.1 溶液pH和E_h测定
        2.4.2 溶液离子浓度测定
        2.4.3 细菌个体计数
        2.4.4 扫描电子显微镜分析
        2.4.5 X射线衍射分析
第3章 矿样的工艺矿物学研究
    3.1 矿样的化学成分分析
        3.1.1 光谱分析结果
        3.1.2 化学多元素分析结果
    3.2 矿样的矿物组成分析
        3.2.1 化学物相分析
        3.2.2 矿物组成分析
    3.3 矿样中主要矿物的赋存状态
        3.3.1 胶硫钼矿的赋存状态
        3.3.2 钼铅矿的赋存状态
        3.3.3 褐铁矿的赋存状态
        3.3.4 黄铁矿的赋存状态
        3.3.5 其他矿物的赋存状态
    3.4 小结
第4章 选矿试验研究
    4.1 矿样筛分分析
    4.2 浮选试验
    4.3 磁选试验
    4.4 氰化浸金试验
    4.5 混合浮选试验
    4.6 小结
第5章 浸矿菌种的选育及表征
    5.1 浸矿菌种的氧化活性测定
    5.2 浸矿菌种的培养条件优化研究
        5.2.1 培养温度
        5.2.2 溶液pH值
        5.2.3 细菌接种量
        5.2.4 振荡强度
    5.3 浸矿菌种的生长曲线
    5.4 浸矿菌种形貌观察
        5.4.1 菌落形态
        5.4.2 生物显微镜观察
        5.4.3 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
    5.5 菌种的生理特性
    5.6 16S rDNA鉴定
    5.7 小结
第6章 辉钼矿微生物浸出试验研究
    6.1 有菌与无菌浸出试验
    6.2 Fe~(3+)浸出试验
    6.3 浸出体系中铁离子浓度对辉钼矿浸出的影响
        6.3.1 铁浓度的变化规律
        6.3.2 pH值的变化规律
        6.3.3 E_h的变化规律
        6.3.4 Mo浸出率的变化
        6.3.5 矿物表面微观形貌特征
    6.4 辉钼矿强化浸出方式探索试验
        6.4.1 金属离子对辉钼矿微生物浸出的影响
        6.4.2 金属硫化物矿物对辉钼矿浸出的影响
    6.5 小结
第7章 金钼混合粗精矿微生物浸出试验
    7.1 金钼混合粗精矿的物理和化学性质研究
    7.2 原始菌浸出探索试验
        7.2.1 Mo的浸出率
        7.2.2 Fe~(2+)的氧化速度
        7.2.3 矿浆pH值的变化
    7.3 细菌驯化浸出试验
        7.3.1 细菌对Mo离子的抗性试验
        7.3.2 驯化菌对Mo离子的抗性试验
        7.3.3 菌种驯化对浸出效果的影响
    7.4 细菌浸出条件优化试验
        7.4.1 细菌生长期对Mo浸出效果的影响
        7.4.2 矿浆pH值对Mo浸出效果的影响
        7.4.3 培养基中Fe~(2+)浓度对Mo浸出效果的影响
        7.4.4 矿浆浓度对Mo浸出效果的影响
    7.5 搅拌浸出试验
    7.6 浸渣分析
    7.7 浸渣氰化浸金试验
    7.8 小结
第8章 硫化钼矿物微生物浸出机理分析
    8.1 硫化钼矿物微生物浸出热力学分析
        8.1.1 E_h-pH图分析的热力学基础
        8.1.2 Mo-S-H_2O体系的E_hpH图的绘制与分析
        8.1.3 细菌浸出体系中Mo的浸出形式
    8.2 硫化钼矿物浸出机理分析
        8.2.1 矿物晶体结构分析
        8.2.2 吸附特性分析
        8.2.3 生物氧化作用机理分析
        8.2.4 浸出过程的钝化现象分析
    8.3 小结
第9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8)不同离子胁迫对微生物浸出黄铜矿的影响和机理(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2 文献综述
    2.1 微生物浸铜技术研究概况
    2.2 黄铜矿共伴生脉石矿物微生物浸出研究
        2.2.1 黄铜矿共伴生脉石矿物
        2.2.2 共伴生脉石矿物微生物浸出研究
    2.3 微生物在浸矿中的作用
        2.3.1 浸矿微生物的种类及特性
        2.3.2 影响微生物浸出的因素
        2.3.3 微生物浸矿的基本原理
        2.3.4 混合浸矿菌种的作用机制
    2.4 阴阳离子对浸矿微生物的影响
        2.4.1 阴离子对浸矿微生物的影响
        2.4.2 阳离子对浸矿微生物的影响
        2.4.3 阴阳离子对浸矿微生物蛋白酶稳定性的影响
    2.5 小结
3 研究内容和试验方法
    3.1 研究内容和目标
        3.1.1 研究内容
        3.1.2 研究目标
    3.2 技术路线图
    3.3 试验材料
        3.3.1 矿样
        3.3.2 试验菌种及培养基
        3.3.3 试验设备和仪器
        3.3.4 试验药剂
    3.4 试验方法
        3.4.1 不同离子对9K培养基体系细菌氧化活性的影响试验
        3.4.2 不同离子对黄铜矿浸出体系的影响试验
    3.5 评价指标及检测方法
        3.5.1 评价指标
        3.5.2 检测方法
4 不同离子胁迫对9K培养基体系At.f菌氧化活性的影响研究
    4.1 单一阳离子对9K培养基体系菌种氧化活性的影响
        4.1.1 钾离子
        4.1.2 镁离子
        4.1.3 钙离子
        4.1.4 铝离子
        4.1.5 单一阳离子对At.f菌氧化活性的影响比较
    4.2 硅+阳离子对9K培养体系中菌种氧化活性的影响
        4.2.1 硅+钾离子
        4.2.2 硅+镁离子
        4.2.3 硅+钙离子
        4.2.4 硅+铝离子
        4.2.5 硅+阳离子对At.f菌氧化活性的影响比较
    4.3 组合脉石矿物溶出离子对菌种氧化活性的影响
        4.3.1 石英-绢云母溶出离子
        4.3.2 石英-白云石溶出离子
        4.3.3 石英-萤石溶出离子
        4.3.4 石英-磷灰石溶出离子
        4.3.5 石英-方解石溶出离子
        4.3.6 组合脉石矿物溶出离子对At.f菌氧化活性的影响比较
    4.4 小结
5 单一阳离子对微生物浸出黄铜矿的影响和机理
    5.1 单一阳离子对At.f菌浸出黄铜矿的影响
        5.1.1 钾离子对At.f菌浸出黄铜矿的影响
        5.1.2 镁离子对At.f菌浸出黄铜矿的影响
        5.1.3 钙离子对At.f菌浸出黄铜矿的影响
        5.1.4 铝离子对At.f菌浸出黄铜矿的影响
        5.1.5 单一阳离子对At.f菌浸铜的影响比较
    5.2 单一阳离子对黄铜矿微生物浸出的影响机理
        5.2.1 浸渣XRD分析
        5.2.2 浸渣SEM-EDS分析
        5.2.3 浸渣AFM分析
        5.2.4 浸渣FTIR分析
        5.2.5 Zeta电位分析
    5.3 小结
6 硅+阳离子对微生物浸出黄铜矿的影响和机理
    6.1 硅+阳离子对At.f菌浸出黄铜矿的影响
        6.1.1 硅+钾离子对At.f菌浸出黄铜矿的影响
        6.1.2 硅+镁离子对At.f菌浸出黄铜矿的影响
        6.1.3 硅+钙离子对At.f菌浸出黄铜矿的影响
        6.1.4 硅+铝离子对At.f菌浸出黄铜矿的影响
        6.1.5 硅+阳离子对At.f菌浸铜的影响比较
    6.2 硅+阳离子对微生物浸出黄铜矿的影响机理
        6.2.1 浸渣XRD分析
        6.2.2 浸渣SEM-EDS分析
        6.2.3 浸渣FTIR分析
        6.2.4 Zeta电位分析
    6.3 小结
7 组合脉石矿物溶出离子对微生物浸出黄铜矿的影响和机理
    7.1 组合脉石矿物溶出离子对At.f菌浸出黄铜矿的影响
        7.1.1 石英-绢云母组合溶出离子对At.f菌浸出黄铜矿的影响
        7.1.2 石英-白云石组合溶出离子对At.f菌浸出黄铜矿的影响
        7.1.3 石英-萤石组合溶出离子对At.f菌浸出黄铜矿的影响
        7.1.4 石英-磷灰石组合溶出离子对At.f菌浸出黄铜矿的影响
        7.1.5 石英-方解石组合溶出离子对At.f菌浸出黄铜矿的影响
        7.1.6 组合脉石矿物溶出离子对At.f菌浸铜的影响比较
    7.2 组合脉石矿物溶出离子对微生物浸出黄铜矿的影响机理
        7.2.1 浸渣XRD分析
        7.2.2 浸渣SEM-EDS分析
        7.2.3 浸渣FTIR分析
        7.2.4 Zeta电位分析
    7.3 小结
8 结论
    8.1 主要结论
    8.2 主要创新点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在学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9)硫化矿生物浸出过程的氧化机理及生物多样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列表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1.1 硫化矿的生物浸出发展及现状
    1.2 生物浸矿微生物种类及特性
        1.2.1 浸矿体系中微生物的种类
        1.2.2 浸矿微生物的特性
    1.3 硫化矿的生物浸出机理的研究方法
        1.3.1 表面分析技术及应用
        1.3.2 电化学技术及应用
    1.4 浸矿体系中生物多样性研究的分子生态学方法
        1.4.1 基因指纹图谱法
        1.4.2 实时荧光定量 RT-PCR
        1.4.3 分子杂交法
    1.5 选题意义、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5.1 选题意义
        1.5.2 研究内容
        1.5.3 技术路线
        1.5.4 论文受资助情况
    参考文献
第二章 氨基酸对中等嗜热菌预处理高砷金精矿的影响及机理研究
    2.1 引言
    2.2 实验材料
        2.2.1 实验菌种
        2.2.2 实验培养基
        2.2.3 实验仪器及材料
        2.2.4 材料测试及表征
        2.2.5 矿样
    2.3 实验方法
        2.3.1 细菌的驯化
        2.3.2 金精矿的生物浸出实验
    2.4 结果与讨论
        2.4.1 L-半胱氨酸对高砷金矿预处理影响实验
        2.4.2 高半胱氨酸对金精矿的浸出影响实验
    2.5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章 高半胱氨酸对黄铜矿生物浸出影响的电化学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材料与方法
        3.2.1 浸矿微生物及驯化
        3.2.2 矿样
        3.2.3 电极制作及电化学测试
        3.2.4 实验所需仪器及药品
    3.3 结果与讨论
        3.3.1 电极腐蚀表面形貌状况研究
        3.3.2 循环伏安实验研究
        3.3.3 极化曲线研究
        3.3.4 电化学阻抗研究
    3.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四章 金精矿生物浸出体系中生物多样性研究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实验仪器
        4.2.2 实验菌种及培养基
        4.2.3 样品 DNA 的抽提
        4.2.4 16SRNA PCR 扩增
        4.2.5 构建 Miseq 文库
        4.2.6 Miseq 测序
        4.2.7 OTU 聚类分析方法
        4.2.8 OUT 分类学分析
        4.2.9 多样性指数
        4.2.10 数据统计
    4.3 结果与讨论
        4.3.1 PCR 扩增结果
        4.3.2 Miseq 测序结果
        4.3.3 多样性指数分析
        4.3.4 稀疏曲线分析
        4.3.5 Shannon-Wiener 曲线
        4.3.6 Rank-Abundance 曲线分析
        4.3.7 群落组分分析
        4.3.8 群落 Heatmap 图
    4.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五章 金精矿浸出体系中 Fe~(3+)检测的荧光探针的合成及应用研究
    5.1 引言
    5.2 实验部分
        5.2.1 实验材料及仪器
        5.2.2 罗丹明衍生物荧光化合物的制备
        5.2.3 浸矿体系中 Fe~(3+)浓度的检测方法
    5.3 结果与讨论
        5.3.1 荧光化合物的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分析(FT-IR)
        5.3.2 pH 值对荧光化合物荧光强度的影响
        5.3.3 荧光化合物荧光强度与 Fe~(3+)浓度的关系
        5.3.4 荧光探针对 Fe~(3+)荧光选择性和竞争性的研究
        5.3.5 荧光化合物在硫化铁矿生物浸出体系中 Fe~(3+)检测的应用研究
    5.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六章 结论、创新之处、展望及建议
    6.1 结论
    6.2 创新之处
    6.3 展望及建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主要科研成果
致谢

(10)脉石矿物在微生物浸出黄铜矿体系的溶出特性及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2 文献综述
    2.1 微生物湿法冶金研究现状
        2.1.1 浸矿微生物
        2.1.2 影响微生物浸出因素研究
        2.1.3 浸出硫化矿机理研究
    2.2 微生物浸出黄铜矿研究概况
        2.2.1 铜镍硫化物矿床微生物浸出
        2.2.2 斑岩型铜矿床微生物浸出
        2.2.3 矽卡岩型铜矿床微生物浸出
        2.2.4 火山岩型铜矿床微生物浸出
    2.3 黄铜矿共伴生脉石矿物微生物浸出研究
        2.3.1 黄铜矿共伴生脉石矿物
        2.3.2 共伴生脉石矿物微生物浸出研究
        2.3.3 浸出体系中的离子对微生物影响
    2.4 小结
3 研究内容和试验方法
    3.1 研究内容和目标
        3.1.1 研究内容
        3.1.2 研究目标
    3.2 技术路线图
    3.3 试验材料
        3.3.1 矿样
        3.3.2 浸矿菌种及培养基
        3.3.3 主要设备和仪器
        3.3.4 主要试验药剂
    3.4 试验方法
        3.4.1 浸矿微生物培养和计数方法
        3.4.2 酸浸试验
        3.4.3 脉石矿物微生物浸矿溶出试验
        3.4.4 吸附试验
    3.5 评价指标及检测方法
        3.5.1 评价指标
        3.5.2 检测方法
4 单一脉石矿物在黄铜矿微生物浸出体系溶出特性研究
    4.1 石英在黄铜矿微生物浸出体系的溶出特性
        4.1.1 石英在黄铜矿微生物浸出体系溶出规律
        4.1.2 石英溶出动力学
        4.1.3 浸渣XRD和SEM-EDS分析
    4.2 绢云母在黄铜矿微生物浸出体系溶出特性
        4.2.1 绢云母在黄铜矿微生物浸出体系溶出规律
        4.2.2 绢云母溶出动力学
        4.2.3 浸渣SEM-EDS分析
    4.3 磷灰石在黄铜矿微生物浸出体系溶出特性
        4.3.1 磷灰石在黄铜矿微生物浸出体系溶出规律
        4.3.2 磷灰石溶出动力学
        4.3.3 浸渣SEM-EDS分析
    4.4 萤石、白云石在黄铜矿微生物浸出体系溶出特性
        4.4.1 萤石在黄铜矿微生物浸出体系的溶出特性
        4.4.2 白云石在黄铜矿微生物浸出体系的溶出特性
    4.5 不同脉石矿物在黄铜矿微生物浸出体系的溶出比较
        4.5.1 微生物和化学浸出对脉石矿物溶出的影响
        4.5.2 黄铜矿微生物浸出体系脉石矿物的溶出能力
    4.6 小结
5 单一脉石矿物对黄铜矿微生物浸出体系铜浸出效率的影响和机理
    5.1 石英对微生物浸出黄铜矿的影响和机理
        5.1.1 石英对黄铜矿微生物浸出体系影响
        5.1.2 石英促进微生物浸出黄铜矿机理
    5.2 绢云母对微生物浸出黄铜矿的影响和机理
        5.2.1 绢云母对黄铜矿微生物浸出体系影响
        5.2.2 绢云母促进微生物浸出黄铜矿机理
    5.3 磷灰石对微生物浸出黄铜矿的影响和机理
        5.3.1 磷灰石对黄铜矿微生物浸出体系浸铜影响
        5.3.2 磷灰石促进微生物浸出黄铜矿机理
    5.4 萤石、白云石对微生物浸出黄铜矿的影响
        5.4.1 萤石对微生物浸出黄铜矿影响
        5.4.2 白云石对微生物浸出黄铜矿影响
    5.5 单一脉石矿物对微生物浸出黄铜矿影响规律
    5.6 小结
6 组合脉石和共伴生矿物在浸铜体系溶出特性及对浸铜效率的影响
    6.1 组合脉石矿物在浸铜体系溶出特性及对浸铜效率影响
        6.1.1 石英-绢云母溶出特性及对浸铜效率影响
        6.1.2 石英-绢云母-白云石溶出特性及对浸铜效率影响
        6.1.3 石英-绢云母-萤石溶出特性及对浸铜效率影响
        6.1.4 石英-绢云母-磷灰石溶出特性及对浸铜效率影响
        6.1.5 石英-绢云母-白云石-萤石溶出特性及对浸铜效率影响
        6.1.6 石英-绢云母-白云石-磷灰石溶出特性及对浸铜效率影响
        6.1.7 石英-绢云母-白云石-萤石-磷灰石溶出特性及浸铜效率影响
        6.1.8 不同组合脉石矿物对铜浸出效率对比
    6.2 不同共伴生关系对脉石矿物在微生物浸出体系溶出的影响
    6.3 浸渣XRD和SEM-EDS分析
        6.3.1 组合脉石矿物XRD分析
        6.3.2 组合脉石矿物SEM-EDS分析
        6.3.3 不同共伴生关系矿石浸渣XRD分析
    6.4 小结
7 脉石矿物在浸出体系的溶出机理研究
    7.1 矿物性质与溶出规律之间的关系
        7.1.1 矿物比表面积
        7.1.2 矿物晶体结构
        7.1.3 晶格能
        7.1.4 可溶性
    7.2 At.f菌与脉石矿物之间的作用机理
        7.2.1 At.f菌在脉石矿物表面吸附
        7.2.2 吸附前后矿物FTIR研究
        7.2.3 Zeta电位
    7.3 小结
8 结论
    8.1 主要结论
    8.2 创新点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在学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四、Mechanism of silver-influenced bacterial leaching of chalcopyrite, pyrite and a copper ore(论文参考文献)

  • [1]含锌铅精矿生物选择性浸锌及机理研究[D]. 李旭. 北京有色金属研究总院, 2020(08)
  • [2]铀矿生物浸出影响因素及电化学行为研究[D]. 高旭. 东华理工大学, 2019(01)
  • [3]高硫含砷难处理金矿的细菌氧化及强化浸出机理研究[D]. 宋言. 东北大学, 2019(01)
  • [4]硫化铜矿生物浸出研究进展[J]. 蒋太国,骆忠,朱光洁,赵敏捷. 矿冶, 2017(06)
  • [5]复杂氧化铜矿碱性浸矿菌种的选育及浸出规律研究[D]. 胡凯建. 北京科技大学, 2017(07)
  • [6]黄铁矿与辉铜矿、铜蓝选择性生物浸出机理研究[D]. 武彪. 北京有色金属研究总院, 2017(01)
  • [7]难处理金钼矿石的微生物浸出研究[D]. 卢涛. 东北大学, 2016(01)
  • [8]不同离子胁迫对微生物浸出黄铜矿的影响和机理[D]. 许晓芳. 北京科技大学, 2016(08)
  • [9]硫化矿生物浸出过程的氧化机理及生物多样性研究[D]. 郑红艾. 东华大学, 2015(07)
  • [10]脉石矿物在微生物浸出黄铜矿体系的溶出特性及机理研究[D]. 周闪闪. 北京科技大学, 2016(10)

标签:;  ;  ;  ;  ;  

黄铜矿、黄铁矿和铜矿的银影响细菌浸出机理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