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值数学 中国大学学报 英语丛书 第13卷 2004

数值数学 中国大学学报 英语丛书 第13卷 2004

一、NUMERICAL MATHEMATICS A JOURNAL OF CHINESE UNIVERSITIES English Serics Volume 13 2004(论文文献综述)

郜雅琨[1](2021)在《东部沿海山区输电线路场址台风风场数值模拟研究》文中指出随着我国电网系统建设的逐渐深入,输电线路架设范围不断扩大。由于输电线路本身结构柔度较大,属于对风荷载较为敏感的结构,容易受到极端大风天气的影响,特别是台风灾害,会对输电线路造成极大的危害和破坏。我国东部沿海地区属于台风多发地区,位于东部地区的输电线路经常会跨越局部复杂的微地形山区环境,在台风和微地形山区耦合作用下,输电线路场址处风场特性较为复杂多变,而目前对微地形效应和台风作用的研究较少,需要进行深入的研究目前,对于山区微地形的风场特性研究主要采用现场实测、数值模拟和风洞试验方法。鉴于数值模拟方法相比于其他几种方法的优秀性,本文以数值模拟的方法对我国东部沿海山区微地形处的输电线路场址附近风场特性进行了一定的研究。本文采用大涡模拟方法,对洞头大门岛小门岛地区因台风影响发生倒塔断线的局部微地形区域进行了风场特性的研究,主要内容如下:(1)采用建模软件建立了大门岛小门岛倒塔事故区域的数字地形模型,并对模型划分了结构化网格。(2)采用窄带随机湍流生成方法对脉动风场速度入口进行生成,生成的脉动风速时程满足数值模拟计算的需要和大气边界层风场的湍流特性。(3)通过离散小波变换方法由实测台风风速样本中提取了台风时变平均风速,用于下一步模拟应用。(4)对上述所选地形采用了大涡模拟方法进行数值模拟,并分别以平均风场、脉动风场和台风风场进行数值模拟计算,对结果进行对比分析。通过分析数值模拟结果得到以下结论:(1)从平均风场的模拟结果来看,0°和135°来流风向角是该区域主要的来流风向角,在微地形的影响下,不同来流得到的风速分布均不相同。(2)对脉动风场数值模拟结果分析,可以看到地形的抬升作用和狭管效应对平均风速的影响较为明显。此外,局部地形的作用也不可忽视,大门岛监测点处的局部回头地形对该处平均风速和湍流强度有明显影响。(3)对于台风风场来说,由于平均风速的提高,在两来流风向角下的平均风速和湍流强度都有一定的提高,并且与局部地形的耦合作用使得地形对风场的影响效果更为严重。

吴海全[2](2021)在《新型洗鼻器的改进研发》文中研究指明随着工业社会的不断发展,导致环境质量的不断恶化,通过鼻子呼吸进入肺部或者残存在鼻腔内的杂物不断增多,容易滋生大量细菌。洗鼻器的出现可以有效清洗鼻腔内的脏物,抑制鼻腔内其他细菌的滋生。本文在充分了解市场既有洗鼻器产品及工作原理的基础上,主要是通过对早期洗鼻器改进升级,开发洗鼻效果好,客户体验佳的洗鼻器,主要内容如下:首先,对吸鼻器结构进行了改进升级,包括瓶身、喷嘴、开关等洗鼻器的主要组成部分进行改进,同时重新选材,选择出材质更佳的原料。通过对洗鼻器开关的添加合理的控制了洗鼻器流水的速度,方便了洗鼻;通过对开关刻度的添加,可以让消费者在使用的时候很清晰的判断出洗鼻器内盐水的余量,合理的控制所使用生理盐水的量;瓶身材料的改进提升了洗鼻器的安全性;对洗鼻器喷嘴的改进,增加了更加人性化的设计,将洗鼻器的喷嘴分成了儿童款和成人款,儿童款是4个喷孔,成人款是1个喷孔,可以呈现不同的水流冲击力,增强用户体验的舒适度。其次,对洗鼻器关键部分—瓶盖进行模具设计和模流分析,洗鼻器的瓶盖模具设计,基于Moldflow的模型分析和基于UG的注塑模设计,通过UG对瓶盖进行三维建模,通过成型零件的分析,Moldflow分析和最佳浇口的确定为后续的量产打下坚实基础,最终确定了最佳的模型。再次,对新型产品进行线上营销,通过在电商平台开设网店的方式销售洗鼻器,获得好评,销售数据较好,产品改进升级效果较好。通过洗鼻器前期的破零,一步一步的积累评价,说明洗鼻器的发展销售成功是必然的,遵循客观的运营机制。在洗鼻器产品的运营过程中完成了对数据的监控,图片主图的数次更换,说明了主图对产品营销的重要性。洗鼻器这款产品在拼多多平台经历了从新品推荐到秒杀再到九块九资源位,到最后在拼多多平台各个资源位的展现,充分说明了本身运营的正确性,更证明了对洗鼻器产品的改良是正确的,是符合消费者的需求的。本论文有图42幅,表1个,参考文献52篇

王婧[3](2020)在《基于需求层次的北京市中心城区绿色空间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评价、分析及优化策略研究》文中指出城市绿色空间是提供城市生态系统服务的重要载体,能够为城市人居提供多重效益和服务功能。相比于自然区域,城市内的生态系统服务以更加直接的方式影响着人居生活的质量和品质,其服务功能的提供水平、各服务功能之间的相互作用水平直接关系到城市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程度。当前城市精细化发展背景对应了更高层次的人类需求的满足,这要求绿色空间的服务功能供给格局合理、协调并向着良性方向发展和提升。因而需要合理有效的评估体系和评价方法对当前绿色空间的服务功能进行量化并反馈给空间层面规划策略的制定,从而为绿色空间可持续、协调发展提供有利依据。总结当前绿色空间评价体系及评价方法,有以下几点可能的局限:首先,在研究视角的选择上,对生态系统服务理念的引入多在生态层面的服务功能层面,而非人类维度层面的考量,基于人的导向和价值进行分类的研究视角鲜有涉及;其次,在评价体系的结构上,指标层级之间的逻辑关系未统一明确,层级之下的指标之间相互作用关系尚未明晰,因而基于指标体系开展的评价较难与确切的应对策略对应;最后,对评价结果的评判上,多数研究以指标权重叠加的方式获取某一数值作为衡量服务功能好坏的标准,一些弱势的服务功能容易被研究者忽视,未能在提升需求中予以考量。通过对评价体系构建和评价方法进行优化以改善以上情况对于明晰梳理空间现状、高效整合发展资源、积极引导规划策略制定具有关键作用。本论文以北京市中心城区作为研究对象,具体的研究内容包括:基于人的需求层次分类将绿色空间可以提供的生态系统服务进行系统化归类和概括,构建适用于该区域的城市绿色空间生态系统服务评价指标体系,共包含了生态安全保障、物质产品生产和景观文化承载三个需求层次;对现有的北京市中心城区绿色空间服务功能进行指标层面的量化评价,并将评价结果以规划单元(0.25 km2)为单位进行空间对应,展示指标表现的空间落位情况;应用耦合协调模型和多维度多层次的分析方法对空间量化结果进行耦合协调度分析、指标因子相关性、协同与权衡分析并应用多元Logistic回归模型进行驱动力因素分析,进而提升对评价结果分析的有效性。本研究的创新性主要体现在引入需求层次、指标维度概念的评价体系构建逻辑优化以及引入耦合协调模型和多维度分析方法解析服务功能格局方面。研究结果如下:(1)目前,生态系统服务的概念在绿色空间规划中的应用以生态功能层面的考量为主,通过引入人类需求层次分类相关理论,有利于将研究视角从生态空间聚焦至人类维度,与城市空间服务对象建立直接关联。在评价体系的构建中将服务层次区分为生态安全保障、物质产品生产以及景观文化承载3个类别以及要素类型、空间格局、空间过程以及景观感知4个维度,以此建立起生态系统服务与绿色空间评价体系构建的关联和桥梁。(2)以中心城区绿色空间三个需求层次的耦合协调度(CDI)反映出当前绿色空间的发展状态。从规划单元尺度来看,CDI呈现了失调类型为主体、全局非协调发展的空间格局。耦合协调类型包括了:濒临失调、中度失调、轻度失调、严重失调以及极度失调;从6个行政分区整体CDI来看,所有区域皆处于失调的发展阶段以及不同的失调水平。(3)空间相关性分析显示,中心城区绿色空间三个需求层次内部、服务维度之间协同与权衡关系多样,影响服务功能提升策略的制定;6个不同的分区在优势服务功能、弱势服务功能的供给上具有不同的表现,与相关分析结合有利于制定出适合各个分区的服务功能提升策略。(4)研究分析部分还探讨了影响绿色空间三个需求层次之间耦合协调类型的驱动因素。驱动力模型分析显示,植被覆盖度是影响多种失调类型的最重要因素;城市建设用地的扩张在一定程度上会加剧这多种失调类型的分布状况,造成耦合协调度的进一步退化;此外,气候因素对耦合协调度的水平也具有一定的影响。

李瑞欣[4](2020)在《冷热电联供型微电网优化调度研究》文中提出随着全球化石能源的枯竭和环境问题的日益突显,既能消纳可再生能源又能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的冷热电联供型微电网在学术界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但是微网中可再生能源的出力具有较强的随机性,微网中的冷热电能源的调度具有耦合性,接入微网的发电侧和用户侧设备的特性也越来越复杂,这些情况给微网的优化调度造成了不小的困难。本文首先在考虑分布式电源的简化模型的条件下,研究了基于区间规划理论的热电联供微网经济调度问题。相关的文献中,基于区间规划的微网优化调度方法的计算效率往往受到等式约束数量的限制。而本文利用对偶定理将区间规划中数量庞大的线性“悲观模型”转换为一个非线性模型,以提高模型的复杂度为代价大规模减少了悲观模型的数量,有利于提高整体计算效率。针对传统粒子群算法的若干缺陷,本文提出一种基于动态惩罚函数的自适应混沌粒子群算法用于悲观模型的求解。其次,本文在考虑分布式电源更精细模型的条件下,提出了考虑需求响应项目的冷热电联供型微网多目标优化调度问题的混合整数线性规划模型。在该模型中,目标函数包含微网的运行成本、污染气体治理费用和负荷峰值削减。本文引入了一种改进的ε约束方法用于计算多目标优化问题的帕累托最优解集,并与传统的多目标智能算法进行了对比。所提出模型和方法为进一步研究基于混合整数线性规划的微网随机优化调度奠定了基础。最后,本文研究了基于场景分析法的热电联供型微网多目标两步随机优化调度问题。优化模型的第一步是日前多目标随机优化,熵权法被用于确定污染气体排放的危害权重,拉丁超立方采样法和同步回代削减法被用于生成含概率权重的随机场景。优化模型的第二步是日内5分钟级的滚动优化,根据实际情况对日前调度方案进行实时修正。本文将包含随机变量和数学期望表达式的随机优化模型转换成了确定性的混合整数线性规划形式,以便于利用CPLEX软件求解。仿真结果证明了本文提出的模型和算法具有高效性和准确性的特点,完全满足实时优化调度需求。

王阳[5](2020)在《现场混装乳胶基质远程配送稳定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乳胶基质是热力学不稳定体系,其内相液滴是硝酸铵等无机盐的过饱和水溶液。在现场混装乳胶基质的远程配送过程中,自然储存和道路运输振动是影响乳胶基质稳定的主要因素。对于稳定性差的乳胶基质,长时间自然储存和长途运输的剧烈振动会造成乳胶基质的失稳。乳胶基质一旦发生失稳,会造成乳胶基质的储存时间缩短和爆炸性能降低。这不仅会影响爆破工程的安全和施工进度,并且降低了乳胶基质的“本质安全”。因此需要对现场混装乳胶基质的稳定性进行研究,探寻自然储存和道路运输振动引起乳胶基质失稳的原因,对推广远程配送技术和研发适宜远程配送的高稳定性乳胶基质起指导作用。乳胶基质的制备是研究乳胶基质稳定性的基础。本文首先对乳胶基质内相液滴粒径的测试分析方法和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从而制备出具有特定粒径的乳胶基质。然后分别研究了乳胶基质的自然储存稳定性和运输振动稳定性。1、乳胶基质的制备和内相液滴粒径研究:通过实验验证了激光粒度仪测试乳胶基质平均粒径的可行性和准确性。研究了剪切线速度、乳化温度和油相动力黏度三个因素对乳胶基质内相液滴平均粒径的影响规律。依据一般乳液的乳化理论,对乳胶基质的乳化剪切破碎过程进行了初步分析,并深入研究了表面活性剂在乳化过程中的作用。2、乳胶基质自然储存稳定性研究:首先从理论上分析乳胶基质自然储存失稳的可能机理。通过测试乳胶基质内相液滴平均粒径的变化,验证了理论分析结果。进一步使用X射线衍射和差示扫描量热法对已经析晶的乳胶基质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从而分析论证了乳胶基质自然储存失稳机理。最后研究了内相液滴平均直径、表面活性剂种类、表面活性剂浓度和油相材料动力黏度对乳胶基质自然储存稳定性的影响规律。3、乳胶基质运输振动稳定性研究:使用模拟运输振动台对乳胶基质进行振动失稳实验。通过乳胶基质老化过程中的内相液滴粒径变化和振动析晶行为,分析出运输振动造成乳胶基质失稳的原因。最后研究了内相平均粒径、表面活性剂种类和浓度、油相动力黏度对乳胶基质运输振动稳定性的影响规律。4、乳胶基质液面晃动行为研究:使用计算流体力学仿真软件研究了乳胶基质在运输过程中的晃动行为。以乳胶基质各项物理性质的实际测试结果作为建模基础参数,并通过振动台实验验证了仿真计算的真实性和准确性。然后分别研究了汽车的加减速运动、拐弯时的向心运动和路面不平导致的颠簸运动对乳胶基质液面晃动的影响。最后综合分析了降低乳胶基质在运输中液面晃动的方法。

杜芸[6](2020)在《风险指引的安全裕度特性分析方法论的研究与应用》文中研究表明现行的核能安全分析方法,包括确定论分析方法和概率论分析方法,均存在自身的局限,尤其是面对有限幅度设计变更时,传统的安全分析方法很难敏感的捕捉其风险响应。为了帮助核电厂业主做出更符合经济性和安全性的决策,本文通过对风险指引的安全裕度特性分析(RISMC)方法论的深入研究,整合两种现有的安全分析技术,开发并成功执行了以此理论为基础的计算风险评估方法(CRA)。该新的安全分析方法可提供三类主要的应用,其分别为(1)量化风险指引的安全裕度,(2)从风险的角度优化核能电厂各重要系统的设计,以及(3)量化系统老化或设计变更对系统所造成的风险响应。本论文着眼于讨论CRA方法在有限幅度功率提升对系统的风险响应问题中的应用。通过对一个传统三环路压水堆全厂断电事故特定风险显着序列的分析、对认知性参数和随机性参数不确定性的同时量化、以及量化过程中对抽样区间和样本数合理有效的缩小,本方法改进了传统PSA技术,提高了风险评估的效率和敏感性。最终计算得到了新方法下的堆芯损伤频率,并且成功量化出小幅功率提升对电厂风险的影响。本论文的主要内容包括:(1)通过对风险指引安全裕度特性分析方法的研究,阐述新一代安全分析技术所需具备的能力和预期达到的目标。以此为指导,将确定论BEPU方法和概率论PSA技术有机结合,开发新一代的安全分析方法——计算风险评估(CRA)方法,并且制定基本实施步骤。该方法需要整合的技术包括PSA建模技术、核能电厂事故动态模拟与分析技术、不确定性分析技术、高效的抽样技术和数据统计技术等。(2)将本文开发的计算风险评估(CRA)方法应用于在运典型三环路压水堆核电厂全厂断电事故中的风险显着序列。内容包含:对真实电厂的最佳估算建模;对传统PSA模型关键事件的细化分析处理;对电厂状态参数和随机性参数同时随机抽样;运用统计学方法量化不确定性对结果的影响等。最终计算得到新的堆芯损伤频率被有效减小,从而挖掘出了更大的安全裕度空间。(3)运用CRA方法量化功率小幅提升对典型压水堆核电厂全厂断电事故风险显着序列的堆芯损伤频率的影响。从该分析方法中,可以清晰的看到当电厂小幅功率提升时(5%),电力恢复时间的有效抽样区间会因此发生左移,确定失效的概率增大,同时抽样范围内的条件失效概率也发生微幅提高。由此,功率小幅提升对全厂断电事故中的风险显着序列的风险响应得以量化。将丧失热阱为主因的序列和轴封失效为主因的序列合并起来,得到:额定功率时,两者的堆芯损伤频率和为1.234E-5/堆年;功率提升5%时,两者的堆芯损伤频率和为1.389E-5/堆年,升高了12.56%。本文以风险指引的安全裕度特性分析方法论为指导,旨在发展出一套整合确定论与概率论分析方法的全新的具备新一代分析能力的安全分析方法,在国际和国内均属领先。更重要的是,本文将停留在理论上的展望成功实践于我国典型压水堆核电厂小幅功率提升的风险响应量化评估。该尝试为电厂中更广泛的小幅设计变更和设计优化等问题的风险量化奠定了良好基础。不仅为电厂业主提供了务实的决策依据,同时也为核电监管部门提供了许可审核的新思路和新方法,具有重要的工程意义。

颜新华[7](2019)在《科普载荷地面试验电控系统设计》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年来,随着航天技术的不断进步,我国对外太空的探索变得更加频繁,尤其是在探月工程上,到目前为止我国已领先世界各国,比如嫦娥四号的圆满成功,使我国成为了人类首次在月球背面软着陆的国家。按照“绕、落、回”三步走的发展战略,嫦娥四号完成了探月工程的第二步,接下来即将实施第三步采样返回。本文以嫦娥四号搭载的科普载荷控制电路为研究对象,对科普载荷地面试验电控系统进行设计,其主要目的是利用监测电路、上位机管理软件、故障诊断技术、可靠性技术等来寻找科普载荷控制电路的设计缺陷,以提高其稳定性和可靠性,最终为科普载荷控制电路提供一套更加完善的设计方案。本文所做工作概括如下:(1)通过对科普载荷的分析,指出了提高科普载荷控制电路稳定性和可靠性的重要意义。针对该问题,本文设计了科普载荷地面试验电控系统,并给出了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和总体设计方案,同时对本文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用到的相关技术和系统技术指标进行了阐述。(2)完成了本系统的硬件设计方案,包括科普载荷控制电路和监测电路两部分。重点分析了科普载荷控制电路的传感器数据采集、温湿度控制,监测电路的数据采集、数据传输等。在满足基本功能的情况下,从多方面入手,对科普载荷控制电路进行可靠性设计,保障该电路在低重力、高温差、强辐射的情况下能够稳定可靠的工作。(3)给出了本系统的软件设计方案,包括科普载荷控制电路、监测电路和上位机管理软件等的程序设计,给出了其中重要部分的程序流程图,并进行了详细的分析。最后,在数据处理部分,针对虚焊或者干扰引起的间歇故障、温度引起的传感器漂移故障、偏置电流或者偏置电压失准引起的偏置故障等潜在的故障问题,通过小波分析对测试点信号进行特征提取,基于支持向量机的分类算法,实现了该系统的故障诊断。(4)基于上述的科普载荷控制电路、监测电路和上位机管理软件等设计搭建了系统平台,并对系统的重要组成电路和可靠性设计进行了相关测试。其测试结果表明本系统软硬件设计合理,能够达到预期效果。

韩雨薇[8](2019)在《《第四次工业革命:应对人工智能对商业的影响》(第三章)翻译实践报告》文中研究表明本翻译实践报告的翻译材料选自马克·斯基尔顿和菲利克斯·霍夫塞皮安联合所着的《第四次工业革命:应对人工智能对商业的影响》一书的第三章内容。所选材料概述了人工智能和认知概念,梳理了人工智能的发展脉络,从认知心理学领域探讨了人工智能学习和推理的基本概念。本篇翻译实践报告包括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是翻译任务描述,介绍翻译材料来源、作者背景和作品内容,阐述了笔者选择人工智能主题材料进行翻译的意义;第二部分是翻译过程描述,笔者通过原文阅读分析并结合赖斯的文本类型理论,确定所选材料为信息型文本,语言风格严谨客观,其中多计算机科学术语和长难句,笔者制作了术语表并选择了相应的翻译方法;第三部分是翻译案例分析,笔者从词汇、句子和语篇三个层面选取例子进行分析,其中涉及术语翻译、长难句以及语篇翻译难点,笔者运用了词性转换、范畴词增补、句序调整、增补成分等翻译技巧;第四部分是翻译实践总结,总结了笔者翻译跨学科文本的心得,以及自己在翻译实践中的不足和改进方向。通过本次翻译实践,笔者不仅深化了对人工智能的认识,也提高了自己的翻译能力,为今后的翻译工作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王勇[9](2019)在《基于统计学方法的OPOC发动机性能正向开发及其混动构架设计》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能源危机和环境污染的双重压力下,世界各国针对机动车制定了愈来愈严格的油耗和排放法规。内燃机作为当前车辆行驶的主要动力源,其性能开发及优化直接影响了整车的燃油经济性和排放性能。对置活塞对置气缸二冲程发动机(Opposite piston and opposite cylinder two-stroke engine,简称OPOC发动机)简化了气门阀系和气缸盖,结构简单,重量小,具有良好的平衡性。同时,OPOC发动机具有较高的升功率和功率密度,相比传统内燃机具有更高的动力性,且OPOC发动机的低摩擦和传热损失特性可有效改善发动机及整车的燃油经济性。与传统内燃机相比,OPOC发动机具有更大的节能减排潜力,因此得到了国内外专家学者的广泛研究。本文提出一种统计学方法与仿真手段相结合的发动机正向开发手段,对OPOC发动机一维整机性能进行了优化;采用CFD模拟仿真技术,对OPOC发动机扫气系统进行了性能仿真对比;采用试验手段研究了OPOC发动机的喷雾特性,最终确定了OPOC发动机的基本控制参数、扫气系统以及喷孔直径设置。基于所开发的OPOC发动机设计其匹配混合动力系统构架,并对混动构型以及控制策略进行了优化,以实现整车在行驶工况下的能耗改善。本文主要研究工作内容包括:针对传统发动机正向开发方法时间成本高的问题,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统计学方法的发动机正向开发方法,通过DoE(Design of Experiments)设计试验方案,筛选目标的关键影响因素,基于响应面法建立目标预测模型,实现参数优化,大大缩短优化时间。本文首先基于某四冲程发动机转矩进行验证,结果表明,其转矩主要与50%燃烧位置点、进、排气阀正时有关,经优化后全转速工况转矩平均提升率达4.62%。基于OPOC发动机结构及活塞运动规律建立了一维整机性能仿真模型,优化了最大功率转速工况下转矩,结果表明OPOC发动机转矩主要与进、排气口正时偏移量、中冷器出口容积、排气歧管长度、直径和涡前排气管长度有关,经多参数优化后转矩提升了2%。为改善OPOC发动机扫气性能,本文采用了气口-气口式扫气方案,选取非均匀式进气腔结构为基础设计方案,基于一维仿真优化结果建立了六种扫气系统模型,通过Converge计算分析了进气道数量、涡流直径和活塞顶部形状设计对OPOC发动机扫气性能的影响,结果发现,较少的进气口数目和较大的涡流直径增强了缸内涡流运动,但同时容易造成气缸中心轴线区域形成废气集中区域,导致缸内残余废气系数增加;燃烧室设计同样对缸内涡流强度具有影响。分析了不同扫气方案下缸内残余废气系数和废气比的变化规律,并以缸内残余废气系数为评价指标,确定了最优扫气系统设计方案。为保证OPOC发动机具有良好的油气混合和燃烧性能,针对OPOC发动机的喷雾性能展开了试验和仿真研究。首先基于定容燃烧室展开了喷雾试验研究,分析了喷雾宏观特性参数随喷孔直径、燃油喷射压力以及燃烧室环境密度的变化规律,分析结果表明喷孔直径为110μm时,发动机具有最佳喷雾特性。随后,为对发动机喷雾特性进行更深入的研究,本文采用Kiva软件进行了三维模拟仿真,并基于前期喷雾试验结果,结合统计学方法,建立了索特平均直径和燃油喷雾锥角关于喷孔直径、燃油喷射压力和燃烧室环境密度的数学模型,验证结果表明所建立的预测模型具有较高的精度,可用于预测不同工况下的喷雾特性参数。为充分发挥OPOC发动机高效优势,本文基于某传统燃油车进行了混合动力系统设计,以本文所研究优化的OPOC发动机作为传统动力源。在对比分析了不同混动系统构型的基础上,选取P2构型作为混合动力汽车基础构型,并建立了混合动力整车仿真模型,对NEDC(New European Driving Cycle)循环工况下混合动力总成的工作特性进行了研究,对比分析了不同速比方案下的整车燃油经济性差异和原因,同时基于遗传算法对换挡策略和控制策略进行了仿真优化,进一步优化了发动机和电机的工作特性,以改善其整车燃油经济性。最后,本文针对P2构型混合动力系统所存在的局限性,提出一种P1+P2的新型混合动力构型,对比分析了不同构型最优控制策略下的整车燃油经济性,结果表明,与P2构型优化结果相比,P1+P2混动系统的NEDC循环油耗降低了35.9g,节油效果达7.3%。通过本文的研究,解决了发动机在正向开发过程中开发时间过长和成本过高等难题,并为OPOC发动机扫气系统性能优化提供了方案指导。此外,喷雾特性参数预测模型的建立解决了喷雾燃烧仿真过程中参数设置过于依赖工程经验的问题,降低了仿真难度。同时,本文对混合动力系统构型及控制策略的优化对于改善混合动力汽车在实际道路工况下的整车燃油经济性具有一定指导意义。

喻智锋[10](2019)在《混流式水轮机整机全流道CFD模拟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现今对混流立式水轮机内部流场及压力脉动特性的有关研究较多,但是在卧式混流式水轮机内部流动状况及尾水管压力脉动方面的研究还比较少,其内部流动特性及影响水轮机稳定运行的主要因素的分析还可进一步深入。本文首先简要概述了基于CFD的水轮机全流道仿真模拟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其次使用Fluent软件对三种典型工况下的某电站卧式混流式水轮机的整机全流道进行了三维湍流数值计算和性能分析,主要工作和成果如下:1.根据水轮机各过流部件的实际几何参数,使用UGS NX 6.0软件,建立了从蜗壳入口到尾水管出口的整个流体计算域的三维几何模型。2.网格及其生成方法的概述,并使用ICEM CFD 14.5软件进行计算域的流体网格划分。3.介绍了CFD技术在水轮机内流场数值模拟的基本应用和计算方法。使用Fluent 14.5软件,选择k-ε家族中的Realizable k-ε湍流模型,采用一阶迎风格式对控制方程进行离散,流场计算方法使用SIMPLE算法。在三个典型工况点下设置4个尾水管处监测点并对整个水轮机全流道进行三维湍流数值计算。4.对数值计算的结果用Tecplot 360 EX 2015 R1后处理软件来进行分析,生成三种工况条件下各过流部件的流线图、压力分布图等来分析水轮机的性能、探讨水轮机的内部流动的规律以及分析尾水涡带及压力脉动特性。本文借助数值模拟手段,从流道内部流场分布规律着手,通过对比分析不同运行工况下整机全流道内部的流动特性,为混流卧式水轮机的进一步优化设计及稳定运行提供参考。

二、NUMERICAL MATHEMATICS A JOURNAL OF CHINESE UNIVERSITIES English Serics Volume 13 2004(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NUMERICAL MATHEMATICS A JOURNAL OF CHINESE UNIVERSITIES English Serics Volume 13 2004(论文提纲范文)

(1)东部沿海山区输电线路场址台风风场数值模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研究内容
    1.3 论文架构及技术路线
    1.4 微地形风场研究现状
        1.4.1 现场实测研究
        1.4.2 地形模型风洞试验研究
        1.4.3 数值模拟研究
        1.4.4 台风风场数值模拟研究
    1.5 CFD和湍流数值模拟理论简介
        1.5.1 湍流数值模拟相关理论
        1.5.2 直接数值模拟法(DNS)
        1.5.3 雷诺平均法(RANS)
        1.5.4 大涡模拟法(LES)
    1.6 本章小结
第二章 湍流脉动风场数值模拟研究
    2.1 大气边界层风场的特征
        2.1.1 平均风特性
        2.1.2 脉动风特性
    2.2 LES风场湍流入口数值模拟方法
        2.2.1 预前模拟法
        2.2.2 序列合成法
    2.3 随机湍流生成方法介绍
        2.3.1 随机湍流生成方法发展简介
        2.3.2 NSRFG方法原理简述
    2.4 脉动风场数值模拟实现
        3.4.1 UDF简介
        3.4.2 UDF基本结构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东部沿海山区微地形良态风场数值模拟
    3.1 微地形选取及建模
        3.1.1 沿海山区微地形选取
        3.1.2 微地形三维建模
        3.1.3 计算流域的确定
        3.1.4 网格划分
        3.1.5 边界条件设置
        3.1.6 计算参数设置
        3.1.7 计算工况
    3.2 无关性检验
        3.2.1 网格无关性检验
        3.2.2 时间步长无关性检验
    3.3 平均风场数值计算结果分析
    3.4 数值模拟结果准确性验证
        3.4.1 微地形曲面y+验证与计算
        3.4.2 湍流入口脉动速度生成验证
    3.5 脉动风场数值模拟结果分析
        3.5.1 0°风向角下数值模拟结果分析
        3.5.2 135°来流风向角下数值模拟结果分析
    3.6 小结
第四章 东部沿海地区微地形台风风场数值模拟
    4.1 台风时变平均风速提取
    4.2 台风风场速度入口验证
    4.3 台风风场数值模拟结果分析
        4.3.1 0°风向角下台风风场数值模拟结果分析
        4.3.2 135°风向角下台风风场数值模拟结果分析
    4.4 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本文主要结论
    5.2 主要创新点
    5.3 未来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2)新型洗鼻器的改进研发(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变量注释表
1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鼻腔健康的影响因素
    1.3 CAE技术在洗鼻器的研发应用
    1.4 洗鼻器目前存在的问题
    1.5 本文主要研究的问题
    1.6 洗鼻器目前存在的问题
    1.7 本文主要研究的问题
2 洗鼻器的结构设计和材料选取以及3D打印定型
    2.1 洗鼻器的结构设计与材料选取
        2.1.1 洗鼻器的结构设计
        2.1.2 洗鼻器的材料选取
    2.2 洗鼻器的3D打印定型
    2.3 本章小节
3 瓶盖的模具材料选取以及模具设计
    3.1 瓶盖的模具材料选取
    3.2 洗鼻器的瓶盖模具设计
        3.2.1 成型零件及其分析
        3.2.2 分型与注塑机初选
        3.2.3 Moldflow分析
        3.2.4 浇口位置确定
        3.2.5 填充浇口优化
        3.2.6 压力分析
        3.2.7 锁模力分析
        3.2.8 流动前沿温度分析
        3.2.9 冷却分析
        3.2.10 UG注塑模设计-型芯与型腔
        3.2.11 UG注塑模设计-标准件的导入
        3.2.12 UG注塑模设计-螺栓与标准件导入
        3.2.13 模具最终结构
    3.3 本章小节
4 新款洗鼻器的质量检测和应用效果
    4.1 新款洗鼻器的质量检测
    4.2 新款洗鼻器的应用效果
5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3)基于需求层次的北京市中心城区绿色空间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评价、分析及优化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为城市存量规划转型提供政策背景
        1.1.2 城市精细化发展与人居环境提升需求
        1.1.3 生态系统服务与景观服务提供研究热点
    1.2 研究意义
        1.2.1 科学意义
        1.2.2 现实意义
    1.3 研究对象
    1.4 研究内容
        1.4.1 问题梳理—北京市中心城区ESs评价体系及评价方法
        1.4.2 体系优化—基于需求层次的北京市中心城区ESs评价框架构建
        1.4.3 体系应用—北京市中心城区ESs量化评价
        1.4.4 优化机制—根据评价结果开展多维度评价分析和驱动力研究
        1.4.5 问题对策—北京市中心城区ESs提升策略
    1.5 研究方法
        1.5.1 基本研究方法
        1.5.2 量化评价方法
        1.5.3 数学模型分析法
    1.6 技术路线图
2 相关研究概念与进展
    2.1 相关研究概念
        2.1.1 城市绿色空间
        2.1.2 生态系统功能与生态功能评价
        2.1.3 生态系统服务与生态系统服务评价
        2.1.4 研究概念小结
    2.2 相关研究进展及问题综述
        2.2.1 评价体系研究
        2.2.2 评价指标分类研究
        2.2.3 指标量化评价研究
        2.2.4 指标计算方法研究
3 中心城区城市绿色空间生态系统服务量化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3.1 现有评价体系题和局限
        3.1.1 评价指标结构不合理
        3.1.2 评价结果的描述不全面
    3.2 评价思路转变和评价体系构建的必要性
    3.3 中心城区绿色空间ESs评估框架制定
        3.3.1 生态系统服务理念的应用
        3.3.2 需求层次分类的引入
        3.3.3 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维度的区分
        3.3.4 整合的绿色空间综合服务集成评估框架
    3.4 评价体系构建
        3.4.1 评价体系构建依据
        3.4.2 指标选取原则
    3.5 中心城区绿色空间ESs指标构成及选择研究
        3.5.1 生态安全保障服务类
        3.5.2 物质产品生产类
        3.5.3 景观文化承载类
    3.6 整合的中心城区绿色空间ESs评估体系
    3.7 中心城区绿色空间综合服务评估方法
        3.7.1 系统耦合-协调关系模型
        3.7.2 指标因子相关性分析
        3.7.3 服务功能空间相关性分析
        3.7.4 驱动力关系模型分析
4 北京市中心城区绿色空间综合分析
    4.1 北京市概况
        4.1.1 自然地理概况
        4.1.2 城市概况
    4.2 城六区绿色空间格局及空间演变历程
        4.2.1 绿色空间基底
        4.2.2 绿色空间演变
    4.3 绿色空间现状特征研究
        4.3.1 数据来源及数据处理
        4.3.2 中心城区绿色空间景观特征
5 北京市中心城区绿色空间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评价方法及过程
    5.1 评价流程
    5.2 指标解析和计算
        5.2.1 生态安全保障类指标
        5.2.2 物质产品生产类指标
        5.2.3 景观文化承载类指标
    5.3 指标权重计算
        5.3.1 层次分析法的计算
        5.3.2 结合熵权法的计算
    5.4 耦合协调度计算
    5.5 协同与权衡关系计算
    5.6 服务热点分析计算
6 北京市中心城区绿色空间综合服务功能评价结果及分析
    6.1 评价结果
        6.1.1 生态安全保障服务
        6.1.2 物质产品生产服务
        6.1.3 景观文化承载服务
        6.1.4 耦合协调度评价结果
    6.2 评价分析
        6.2.1 基于规划单元的绿色空间ESs整体服务水平分析
        6.2.2 基于维度和类型的子项服务空间相关性分析
        6.2.3 基于评价和分析结果的驱动力分析
    6.3 评价对比
        6.3.1 评价体系的构成方式
        6.3.2 评价结果的描述方法
        6.3.3 评价成果的有效性
7 北京市中心城区绿色空间服务功能提升策略研究
    7.1 基于需求层次的服务功能提升目标和导向
    7.2 基于整合的评估框架服务功能提升方法
        7.2.1 构成要素连续性和生产能力提升
        7.2.2 空间格局整体性、多样性、合理性构建
        7.2.3 生态过程安全性、有效性、可识别性提升
        7.2.4 景观感知稳定性、可持续性、公平性考量
    7.3 规划实施方法及策略
8 结语
    8.1 研究主要内容和结论
    8.2 研究创新点
        8.2.1 研究视角—基于人类需求层次考量城市绿色空间生态系统服务
        8.2.2 优化绿色空间ESs评价结构,建构整合的评估框架
        8.2.3 多视阈解构评价结果,引入耦合协调度概念提升分析维度
    8.3 研究应用前景
        8.3.1 绿色空间ESs评价体系层次分类引导文化和人文服务功能研究
        8.3.2 绿色空间评价分析方法指导空间格局优化框架和决策制定
    8.4 研究局限性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获得成果目录
致谢

(4)冷热电联供型微电网优化调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1.2 国内外CCHP的发展情况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1.3.1 CCHP微网优化调度建模
        1.3.2 微网优化调度模型的求解
        1.3.3 优化调度中的随机因素处理
        1.3.4 实时优化调度研究
    1.4 研究思路和主要工作
第2章 基于区间规划和改进粒子群的CHP微网经济调度
    2.1 引言
    2.2 CHP微网随机优化调度模型
        2.2.1 目标函数
        2.2.2 约束条件
    2.3 随机优化模型的求解
        2.3.1 区间规划方法
        2.3.2 改进的自适应混沌粒子群算法
    2.4 算例分析
        2.4.1 不考虑随机因素
        2.4.2 考虑随机因素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基于改进ε约束法的CCHP微网多目标优化调度
    3.1 引言
    3.2 CCHP微网多目标优化调度模型
        3.2.1 目标函数
        3.2.2 约束条件
        3.2.3 基于改进ε约束法的多目标优化
    3.3 算例分析
        3.3.1 冷热电联产的减排效果分析
        3.3.2 MILP方法的有效性
        3.3.3 多目标优化算法对比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基于场景分析的CHP微网多目标两步随机优化调度
    4.1 引言
    4.2 CHP微网优化调度数学模型
        4.2.1 微网运行的约束条件
        4.2.2 随机优化原理
        4.2.3 日前优化模型的目标函数
        4.2.4 日内滚动优化模型
        4.2.5 随机场景的生成与削减方法
    4.3 算例分析
        4.3.1 算例数据
        4.3.2 仿真结果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5)现场混装乳胶基质远程配送稳定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缩写和符号清单
1 引言
    1.1 课题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现场混装技术的发展
    1.3 乳胶基质稳定性研究进展
        1.3.1 国外研究进展
        1.3.2 国内研究进展
    1.4 主要研究内容
2 乳胶基质的制备和内相液滴粒径研究
    2.1 乳胶基质的制备
        2.1.1 实验原料和设备
        2.1.2 实验室制备乳胶基质的方法
    2.2 乳胶基质平均粒径的测试
        2.2.1 测试方法和测试仪器
        2.2.2 平均粒径的选取
        2.2.3 激光粒度仪测试准确度分析
        2.2.4 激光粒度仪测试精确度分析
        2.2.5 激光粒度仪测试结果分析
    2.3 乳胶基质的平均粒径的影响因素
        2.3.1 剪切线速度
        2.3.2 油相动力黏度
        2.3.3 乳化温度
    2.4 乳化剪切破碎机理研究
        2.4.1 研究进展和理论分析
        2.4.2 乳化剪切破碎动力学研究
        2.4.3 表面活性剂的作用
    2.5 本章小结
3 乳胶基质自然储存稳定性研究
    3.1 失稳机理理论分析
        3.1.1 分层
        3.1.2 絮凝
        3.1.3 相反转
        3.1.4 奥氏熟化
        3.1.5 聚合
    3.2 内相液滴的粒径变化研究
        3.2.1 自然储存的乳胶基质粒径变化
        3.2.2 高低温循环的乳胶基质粒径变化
        3.2.3 实验结果分析
    3.3 内相液滴中水的行为研究
        3.3.1 析晶过程的质量变化
        3.3.2 析出晶体的热分析研究
        3.3.3 实验结果分析
    3.4 内相液滴的析晶行为研究
        3.4.1 析晶过程的微观变化及机理分析
        3.4.2 析出晶体的定性和定量分析
    3.5 影响乳胶基质自然储存稳定性的因素
        3.5.1 内相液滴平均粒径
        3.5.2 表面活性剂种类
        3.5.3 油相材料动力黏度
        3.5.4 表面活性剂浓度
    3.6 本章小结
4 乳胶基质运输振动稳定性研究
    4.1 运输振动实验方法和设备
        4.1.1 振动实验方法的选择
        4.1.2 运输振动试验台
    4.2 乳胶基质振动失稳的析晶行为及机理分析
        4.2.1 宏观析晶行为分析
        4.2.2 振动作用下内相液滴的粒径变化
        4.2.3 乳胶基质振动失稳析晶机理分析
    4.3 影响乳胶基质运输振动稳定的因素和规律
        4.3.1 内相液滴平均粒径
        4.3.2 表面活性剂浓度
        4.3.3 表面活性剂种类
        4.3.4 油相材料动力黏度
    4.4 本章小结
5 影响远程配送乳胶基质稳定性的晃动模型建立
    5.1 液体晃动的运动特性
        5.1.1 液面的波动形式
        5.1.2 液体晃动产生的动压力
    5.2 液体晃动的研究方法
        5.2.1 理论解析法和实验研究法
        5.2.2 数值仿真法
        5.2.3 乳胶基质的晃动行为研究方法
    5.3 乳胶基质的液面晃动仿真模型
        5.3.1 流体状态方程
        5.3.2 流体界面的计算方法
        5.3.3 振动实验和仿真模型的设计
        5.3.4 乳胶基质的物性参数的测试和设置
        5.3.5 优化后的模型参数
        5.3.6 仿真无关性检验
        5.3.7 仿真结果分析
        5.3.8 振动实验结果分析
    5.4 本章小结
6 乳胶基质在运输过程中的晃动行为研究
    6.1 侧向加速度激励
        6.1.1 侧向加速度的加载
        6.1.2 乳胶基质液面的晃动行为分析
        6.1.3 不同侧向加速度下的晃动行为分析
        6.1.4 不同载液率的液面晃动行为分析
        6.1.5 液面倾斜状态的流体力学分析
        6.1.6 小结
    6.2 正向加减速激励
        6.2.1 正向加速度的加载
        6.2.2 乳胶基质液面的晃动行为分析
        6.2.3 不同正向加速度下的晃动行为分析
        6.2.4 小结
    6.3 路面不平导致的振动激励
        6.3.1 振动频率为2 Hz
        6.3.2 振动频率为10 Hz
        6.3.3 小结
    6.4 降低乳胶基质的晃动方法研究
        6.4.1 横向防晃板
        6.4.2 纵向防晃板
        6.4.3 防晃板优化方案
    6.5 乳胶基质的物性对液面晃动行为的影响
        6.5.1 密度
        6.5.2 黏度
    6.6 本章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7.1 总结论
    7.2 创新点
    7.3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在学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6)风险指引的安全裕度特性分析方法论的研究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对照表
主要数学符号对照表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1.2 确定论分析方法
        1.2.1 最佳估算加不确定性分析方法(BEPU)
        1.2.2 CSAU不确定性分析方法
        1.2.3 确定论分析方法现阶段发展
    1.3 概率论分析方法
        1.3.1 概率安全评价(PSA)方法概述
        1.3.2 一级PSA的实施办法
        1.3.3 概率论分析方法现阶段发展
    1.4 风险指引的安全裕度分析方法
        1.4.1 风险指引的安全裕度的概念
        1.4.2 风险指引的安全裕度特性分析方法发展的必要性
        1.4.3 风险指引的安全裕度特性分析方法论的发展
        1.4.4 国外RISMC方法论研究现状
        1.4.5 国内RISMC方法论研究现状
    1.5 本文的主要思路和具体工作
第二章 基于 RISMC 方法论的计算风险评估(Computational Risk Assessment)方法的开发
    2.1 风险指引安全裕度特性分析方法论的要素
    2.2 传统压水堆核电厂的PSA分析
        2.2.1 丧失外电事故的事件树
        2.2.2 全厂断电事故重要序列的PSA模型
        2.2.3 传统PSA方法的不足
    2.3 先进的计算风险分析(Computational Risk Assessment)方法开发思路
        2.3.1 结合先进的确定论分析方法和概率论分析方法
        2.3.2 量化两类不确定性
        2.3.3 提高分析的效率和敏感性
        2.3.4 条件失效概率的求取
        2.3.5 抽样数目的确定
    2.4 计算风险分析(Computational Risk Assessment)方法的实施步骤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CRA方法在传统压水堆SBO事故中的应用
    3.1 全厂断电事故的确定论建模
        3.1.1 传统三环路压水堆
        3.1.2 建模工具
        3.1.3 传统三环路压水堆全厂断电事故最佳估算程序建模
        3.1.4 额定工况的计算
    3.2 重要参数的选择和抽样范围的确定
        3.2.1 重要参数的选择
        3.2.2 参数抽样函数和范围
    3.3 改进PSA模型的建立
    3.4 重要不确定性参数抽样
        3.4.1 蒙特卡罗方法
        3.4.2 拉丁超立方抽样方法
        3.4.3 丧失热阱为主因的事故序列不确定性参数抽样
        3.4.4 轴封失效为主因的事故序列的不确定性参数抽样
    3.5 SBO丧失热阱为主因的事故序列
        3.5.1 序列发生概率的计算
        3.5.2 失效概率的三种计算方法与比较
        3.5.3 堆芯损伤频率的计算
    3.6 SBO轴封失效为主因的序列
        3.6.1 序列发生概率的计算
        3.6.2 失效概率的计算
        3.6.3 堆芯损伤频率的计算
    3.7 计算结果对比
    3.8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小幅功率提升对电厂SBO事故风险影响的量化评估
    4.1 本章分析对象
    4.2 随机性参数抽样范围的确定
    4.3 丧失热阱为主因的事故序列
        4.3.1 条件失效概率的计算
        4.3.2 堆芯损伤频率的计算和比较
    4.4 轴封失效为主因的事故序列
        4.4.1 条件失效概率的计算
        4.4.2 堆芯损伤频率的计算和比较
    4.5 功率提升前后的比较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本文的主要内容与结论
    5.2 本文的创新点
    5.3 后续研究工作
参考文献
附录1
附录2
附录3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已发表或录用的论文

(7)科普载荷地面试验电控系统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1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论文主要内容
    1.4 论文章节安排
    1.5 本章小结
2 科普载荷地面试验电控系统总体设计方案
    2.1 系统设计的基本要求
    2.2 系统的总体方案
        2.2.1 科普载荷控制电路设计方案
        2.2.2 监测电路设计方案
    2.3 关键问题及相关技术
    2.4 系统技术指标
    2.5 本章小结
3 科普载荷地面试验电控系统硬件设计
    3.1 科普载荷控制电路设计
        3.1.1 主控制器及外围电路
        3.1.2 温湿度控制电路
        3.1.3 传感器数据采集电路
        3.1.4 电源管理电路
    3.2 监测电路设计
        3.2.1 主控制器及外围电路
        3.2.2 数据采集电路
        3.2.3 数据传输电路
        3.2.4 电源转换电路
    3.3 科普载荷控制电路硬件可靠性设计
        3.3.1 主控制器模块硬件冗余设计
        3.3.2 过压和过流保护电路
        3.3.3 看门狗电路
        3.3.4 隔离保护电路
        3.3.5 环境及其他可靠性设计
    3.4 本章小结
4 科普载荷地面试验电控系统软件设计
    4.1 科普载荷控制电路程序设计
        4.1.1 控制电路程序总体架构
        4.1.2 系统初始化
        4.1.3 传感器数据采集
    4.2 监测电路程序设计
        4.2.1 主控制模块
        4.2.2 AD7606转换模块
        4.2.3 USB传输模块
    4.3 上位机管理软件程序设计
        4.3.1 界面设计
        4.3.2 通信实现
        4.3.3 数据管理与处理
    4.4 科普载荷控制电路软件可靠性设计
        4.4.1 科普载荷控制电路软件冗余设计
        4.4.2 科普载荷控制电路故障诊断方法设计
    4.5 本章小结
5 科普载荷地面试验电控系统实现与测试
    5.1 系统实现
    5.2 系统测试
        5.2.1 科普载荷控制电路测试
        5.2.2 监测电路测试
        5.2.3 上位机管理软件测试
        5.2.4 故障诊断测试与分析
        5.2.5 可靠性建模与测试
    5.3 本章小结
6 总结与展望
    6.1 工作总结
    6.2 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A.作者在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专利目录
    B.作者在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目录
    C.学位论文数据集
致谢

(8)《第四次工业革命:应对人工智能对商业的影响》(第三章)翻译实践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翻译任务描述
    1.1 材料来源
    1.2 作者简介
    1.3 作品简介
    1.4 选材意义
2 翻译过程描述
    2.1 译前准备
        2.1.1 原文阅读分析
        2.1.2 制作术语表
        2.1.3 翻译方法的选择
        2.1.4 辅助工具的选择
    2.2 初译难点
    2.3 审读、润色和定稿
3 翻译案例分析
    3.1 词语翻译分析
        3.1.1 术语翻译
        3.1.2 词性转换
        3.1.3 范畴词增补
        3.1.4 一词多义
    3.2 句子翻译分析
        3.2.1 主语转换
        3.2.2 句序调整
        3.2.3 增补成分
        3.2.4 语态转换
    3.3 语篇翻译分析
        3.3.1 连接
        3.3.2 省略
        3.3.3 照应
4 翻译实践总结
参考文献
附录 英语原文
附录 汉语译文
附录 术语表
致谢
作者简介

(9)基于统计学方法的OPOC发动机性能正向开发及其混动构架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引言
    1.2 OPOC发动机概述
        1.2.1 对置活塞发动机
        1.2.2 OPOC发动机特点及优势
        1.2.3 OPOC发动机发展历程及研究现状
    1.3 混合动力汽车控制策略研究现状
        1.3.1 逻辑门限控制策略
        1.3.2 智能算法控制策略
        1.3.3 瞬时优化控制策略
        1.3.4 全局优化控制策略
    1.4 论文研究内容
    1.5 课题来源
    1.6 本章小结
第2章 OPOC发动机正向性能开发和统计学方法
    2.1 引言
    2.2 OPOC发动机正向开发流程
    2.3 发动机模拟仿真手段
        2.3.1 一维模拟仿真工具GT-SUITE
        2.3.2 三维模拟仿真工具
    2.4 统计学方法
        2.4.1 试验设计法
        2.4.2 响应面法
        2.4.3 Minitab软件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OPOC发动机一维整机性能模拟优化
    3.1 引言
    3.2 统计学方法在传统汽油机优化方面的应用研究
        3.2.1 发动机一维仿真模型建立
        3.2.2 统计学方法研究流程
        3.2.3 优化目标确定及影响因素选择
        3.2.4 DoE试验设计及试验分析
        3.2.5 RSM试验设计及试验分析
        3.2.6 仿真模型试验验证
    3.3 OPOC发动机整机性能仿真模拟及优化
        3.3.1 OPOC发动机结构及活塞运动规律
        3.3.2 OPOC发动机整机性能仿真模型建立
        3.3.3 OPOC发动机整机性能优化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OPOC发动机扫气性能仿真优化研究
    4.1 引言
    4.2 二冲程发动机扫气过程
        4.2.1 二冲程发动机扫气基本形式
        4.2.2 二冲程发动机扫气性能影响因素
        4.2.3 二冲程发动机扫气性能评价指标
    4.3 OPOC发动机扫气系统
        4.3.1 气口-气口直流扫气
        4.3.2 OPOC发动机扫气系统设计方案
    4.4 OPOC发动机扫气性能仿真对比
        4.4.1 OPOC发动机CFD仿真前处理
        4.4.2 不同扫气方案扫气性能对比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OPOC发动机喷雾特性试验与仿真研究
    5.1 引言
    5.2 喷雾试验研究
        5.2.1 喷雾试验研究现状
        5.2.2 喷雾试验方法
        5.2.3 喷雾试验结果分析
    5.3 喷雾过程仿真模拟研究
        5.3.1 喷雾过程SMR和 CONE参数研究方案
        5.3.2 喷雾过程三维模型建立
        5.3.3 Kiva程序编写
        5.3.4 SMR和 CONE参数修正
        5.3.5 基于RSM方法的SMR统计学分析
        5.3.6 基于RSM方法的CONE统计学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OPOC专用混合动力构架设计及性能优化研究
    6.1 引言
    6.2 混合动力总成系统构型选择
        6.2.1 构型简介
        6.2.2 构型选择及改进方案
    6.3 P2 混合动力汽车参数匹配及模型建立
        6.3.1 混合动力整车参数及模型
        6.3.2 车体模型
        6.3.3 发动机参数及模型
        6.3.4 电机选型及模型建立
        6.3.5 电池选型及模型建立
        6.3.6 变速器模型
    6.4 基于P2 混动构型的控制策略研究
        6.4.1 工作模式分析
        6.4.2 基于典型工况的控制策略制定
        6.4.3 基于遗传算法的混合动力汽车控制策略优化
    6.5 P2 混动构型优化结果及仿真结果对比
        6.5.1 换挡策略优化结果
        6.5.2 控制策略优化结果
        6.5.3 不同速比方案结果对比
    6.6 P1+P2 构型优化结果及仿真分析
        6.6.1 改进构型方案
        6.6.2 P1+P2 构型基础模型仿真结果分析
        6.6.3 P1+P2 构型控制策略优化仿真结果分析
        6.6.4 不同构型结果对比
    6.7 本章小结
全文总结
创新点
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附录B OPOC发动机DoE试验设计方案
致谢

(10)混流式水轮机整机全流道CFD模拟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研究现状与进展
        1.2.1 水轮机内部流动状态研究现状
        1.2.2 基于CFD的水轮机全流道仿真模拟研究现状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计算流体动力学基础知识
    2.1 计算流体动力学软件原理
    2.2 计算流体动力学控制方程
        2.2.1 连续性方程
        2.2.2 动量守恒方程
        2.2.3 能量守恒方程
    2.3 控制方程离散化处理
        2.3.1 离散方程的意义
        2.3.2 常用的离散化方法
    2.4 流场计算的SIMPLE算法
    2.5 三维湍流模型及其在CFD中的应用
        2.5.1 直接数值模拟(DNS)
        2.5.2 统计平均法(SAM)
        2.5.3 雷诺平均法(RANS)
        2.5.4 大涡模拟方法(LES)
第三章 水轮机三维建模和网格划分
    3.1 主流三维参数化设计软件介绍
    3.2 混流式水轮机三维建模
        3.2.1 蜗壳及导叶部件建模
        3.2.2 转轮部件建模
        3.2.3 尾水管部件建模
    3.3 主流流体网格划分软件介绍
    3.4 混流式水轮机网格划分
第四章 水轮机数值计算方法设定
    4.1 水轮机数值计算工况点选取
    4.2 水轮机数值计算方法设定
        4.2.1 湍流模型选用
        4.2.2 边界条件设定
        4.2.3 求解方法设定
        4.2.4 动静交换面处理
        4.2.5 初始条件设定
    4.3 监测点设置
第五章 水轮机数值计算结果和分析
    5.1 流体计算后处理软件介绍
    5.2 蜗壳流场计算结果及分析
        5.2.1 小流量工况静压云图及等压线
        5.2.2 最优工况静压云图及等压线
        5.2.3 大流量工况静压云图及等压线
    5.3 导叶流场计算结果及分析
        5.3.1 小流量工况速度矢量及局部流线图
        5.3.2 最优工况速度矢量及局部流线图
        5.3.3 大流量工况速度矢量及局部流线图
    5.4 转轮流场计算结果及分析
        5.4.1 小流量工况叶片总压强和速度矢量分布
        5.4.2 最优工况叶片总压强和速度矢量分布
        5.4.3 大流量工况叶片总压强和速度矢量分布
        5.4.4 小流量工况转轮内压强和速度分布
        5.4.5 最优工况转轮内压强和速度分布
        5.4.6 大流量工况转轮内压强和速度分布
        5.4.7 小流量工况转轮流场流线图
        5.4.8 最优工况转轮流场流线图
        5.4.9 大流量工况转轮流场流线图
    5.5 尾水管流场计算结果及分析
        5.5.1 小流量工况流线及速度分布
        5.5.2 最优工况流线及速度分布
        5.5.3 大流量工况流线及速度分布
    5.6 尾水管压力脉动频域图及分析
    5.7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四、NUMERICAL MATHEMATICS A JOURNAL OF CHINESE UNIVERSITIES English Serics Volume 13 2004(论文参考文献)

  • [1]东部沿海山区输电线路场址台风风场数值模拟研究[D]. 郜雅琨. 汕头大学, 2021(02)
  • [2]新型洗鼻器的改进研发[D]. 吴海全. 中国矿业大学, 2021
  • [3]基于需求层次的北京市中心城区绿色空间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评价、分析及优化策略研究[D]. 王婧. 北京林业大学, 2020(02)
  • [4]冷热电联供型微电网优化调度研究[D]. 李瑞欣. 南昌大学, 2020(01)
  • [5]现场混装乳胶基质远程配送稳定性研究[D]. 王阳. 北京科技大学, 2020(01)
  • [6]风险指引的安全裕度特性分析方法论的研究与应用[D]. 杜芸. 上海交通大学, 2020(01)
  • [7]科普载荷地面试验电控系统设计[D]. 颜新华. 重庆大学, 2019(01)
  • [8]《第四次工业革命:应对人工智能对商业的影响》(第三章)翻译实践报告[D]. 韩雨薇. 郑州大学, 2019(07)
  • [9]基于统计学方法的OPOC发动机性能正向开发及其混动构架设计[D]. 王勇. 湖南大学, 2019(07)
  • [10]混流式水轮机整机全流道CFD模拟分析[D]. 喻智锋. 昆明理工大学, 2019(04)

标签:;  ;  ;  

数值数学 中国大学学报 英语丛书 第13卷 2004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