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孤独》出版前后

《百年孤独》出版前后

一、《百年孤独》出版前后(论文文献综述)

林佳[1](2021)在《魔幻现实主义小说的叙事学研究》文中指出魔幻现实主义文学是拉丁美洲最具代表性的文学流派。魔幻现实主义作为艺术手法、世界观、思维方式、叙事类型对世界文学艺术产生了多方面的影响。以魔幻现实主义小说为代表的魔幻叙事因其丰富、独特的叙事方式形成了极具辨识度的叙事类型。本文以拉美魔幻现实主义小说为代表的魔幻叙事为研究对象,以叙事学为主要理论视角,通过对魔幻现实主义小说及其拓展形态的代表作品的叙事学解析,提炼并分析了魔幻叙事的基本类型及其叙事功能。在此基础上,提出从类型学的角度,建构魔幻叙事学的大致构想及基本框架。第一章是论题展开的准备,首先梳理了作为文学流派和作为叙事类型的魔幻现实主义的历史语境和涵义。界定了本文所论的“魔幻现实主义”和“魔幻叙事”的基本内涵并对此做了具体说明。由于“魔幻现实主义”一词在不同语境中具有“绘画风格”、“艺术倾向”、“人生观与世界观”、“叙事风格”、“叙事类型”和“对现实的态度”等涵义的变化和重叠,所以首先界定了本文所论“魔幻现实主义文学”特指拉丁美洲的一种文学流派,“魔幻叙事”以拉美魔幻现实主义小说为典型文本的一种叙事类型。本章结合魔幻现实主义小说中原始思维和现代视野双重观念并置的前提,从叙事学的角度,概括了魔幻叙事的“故事”(story)与“话语”(discourse)和“素材”(fabula)三方面的主要特质及其互动模式,并以此为标准,提炼出魔幻叙事分为三个基本类型:多重时空体中的对话性叙事、叙述主体游移和阐释编码冲突制造的悖论性叙事、隐形叙述层提供的重构与修复性故事。并在此基础上,提炼了魔幻叙事的两种典型拓展形态:魔幻叙事空集和魔幻叙事游戏。第二章到第四章是论题的展开部分。第二章从叙事学的角度论析魔幻叙事的第一种基本类型:“多重时空体中的对话性叙事”。本章结合墨西哥作家胡安·鲁尔福(Juan Rulfo)的小说《佩德罗·帕拉莫》(Pedro Paramo)和米格尔·安赫尔·阿斯图里亚斯(Miguelángel Asturias)的小说《总统先生》(El se?or presidente)论析了魔幻叙事中普遍存在的“幽灵叙事”和多重故事及其构建的“多重时空体”,并具体阐释了在多重时空体中的人物信息组、事件、历史叙事和真相故事之间的对话形态。其中着重论析了死者人物信息组、历史叙事和素材故事之间的对话及其叙事功能。第三章从叙事学的角度论析魔幻叙事的第二种基本类型:叙述主体游移和阐释编码冲突制造的悖论性叙事。本章结合哥伦比亚作家加西亚·马尔克斯(García Márquez)的小说《一桩事先张扬的凶杀案》(Crónica de una muerte anunciada)和阿斯图里亚斯的小说《玉米人》(Hombres de maíz),论析了魔幻叙事中的叙述主体(叙述者、聚焦者、人物、隐含作者)之间的复杂冲突。这种冲突在魔幻叙事中以叙述主体的转换、行动元的双向图式、可靠与不可靠叙事的游移,以及空间、场所的悖论性涵义为主要表现形式。第四章结合阿斯图里亚斯的小说《总统先生》(El senor presidente)、《玉米人》(Hombres de maíz)、劳拉·埃斯基韦尔(Laura Esquivel)小说《恰似水之与巧克力》(Como Agua para Chocolate),伊莎贝尔·阿连德(Isabel Allende)的小说《幽灵之家》(la casa de los espirtus)和加西亚·马尔克斯(García Márquez)的小说《霍乱时期的爱情》(El Amor en los Tiempos del Cólera)论析了魔幻话语元素如碎片、虚构时空等构成的隐形叙述层完成的、对集体和个体记忆双重意义上的“重构”和“修复”。第五章是论题具体延伸部分,论析了魔幻叙事的拓展形态。基于“魔幻现实主义文学”本身边界的相对确定性,参照第一章对“魔幻叙事”特征的界定,将因拓展了“魔幻”的文化基础和“现实”含义、但与经典“魔幻现实主义小说”有内在关联的创作纳入论题,以保证论题的完整性。豪尔赫·路易斯·博尔赫斯(Jorge Luis Borges)和胡利奥·科塔萨尔(Julio Cortázar)的短篇小说代表了这种创作倾向:用叙事描摹在现实中不可见不可感、但在理论上可能存在的世界。描摹这个世界体现了魔幻叙事的方式,具体表现为:以分形的故事建构运动与“敞开”的叙事空集;以循环往复的事件性展现叙事空集中故事的迭代与真理的递归;以分裂的叙事声音制造各叙事主体之间,及其与它们与读者之间的审美距离、表达主体空缺的实质并编织无限性的叙事游戏。这类魔幻叙事通过特殊的故事形式表现对宇宙模型、叙事及存在等本体性思考,彰显魔幻叙事的哲理性特质。结语部分是论题的理论提升。在提炼魔幻叙事的基本类型和拓展形态并分析它们叙事功能的基础上,结合叙事学的学科语境和发展趋势,提出的一种理论构想:从类型学的角度,构建以作为叙事类型的“魔幻叙事”为研究对象的叙事理论,并说明此构想的意义和魔幻叙事学的基本框架。

陈玲[2](2020)在《马尔克斯小说爱情母题表现特征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母题是文学作品中世代沿袭的较小的话语形式,表达着人类共同的人生境遇。不同母题的有序组合,推动情节的发展,表达迥异的主题意义。爱情母题也是文学中的重要母题,是爱情故事得以展开的基石。在西方文学史上,不同时期文学的爱情母题书写具有不同的主题特征。西方古典时期文学中的爱情成为表现英雄品格的组成要素,文艺复兴时期文学中的爱情用来反抗禁欲主义的宗教观,18、19世纪文学中的爱情是冲破等级地位彰显人道主义的平等意志,20世纪时期文学中的爱情与人的个人经验和个性品格相统一。从西方文学爱情母题的发展历史中审视马尔克斯小说的爱情表现,可以发现其独特的时代性和地域性。小说中爱情母题的发展演绎离不开主人公的角色身份、相爱方式和爱情情境三大要素。本论文通过对马尔克斯小说爱情母题表现特征的分析研究,窥探爱情母题书写在马尔克斯小说中的独特作用和意义。全文从三个部分展开论述。第一章对母题与情节、主题的关系,以及爱情母题在西方经典文学中的表现形式进行概说。第二章对马尔克斯四部小说中爱情主人公身份特征、相爱方式、爱情情境以及爱情的情节演绎进行分析,探究其小说爱情故事悲剧性结局的成因和意义。第三章对马尔克斯小说爱情母题书写的现实意义进行分析阐释,发掘其小说悲剧性爱情与拉丁美洲封闭的地域环境,古老的本土文化,纷争的社会历史,文化的多元并存之间的关系。从而把握马尔克斯通过书写爱情悲剧来探索拉丁美洲走出孤独困境,获得幸福生活的思考和建议。

胡扬[3](2020)在《张大春对加西亚·马尔克斯的接受》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加西亚·马尔克斯是哥伦比亚着名文学家,他的作品尤其是他的魔幻现实主义作品对于世界文坛产生了重大的影响。20世纪80年代,以马尔克斯为代表的魔幻现实主义文学传到中国,对国内一大批作家造成了很大的影响,而台湾作家张大春就是其中之一。张大春在80年代后所创作的一系列作品,从各个方面皆反映出他对于马尔克斯的接受。然而这种接受并不是全盘的接受,张大春选择性地接纳了马尔克斯的魔幻现实主义创作技法,而对马尔克斯的“文学反映现实”的文学观呈现出疏离态度。另外,在不同时期张大春接受马尔克斯并在作品中所表达的内容是明显不同的,这也说明张大春对于马尔克斯的接受也呈现出阶段性的特点。本文的正文内容将由三章构成。第一章主要分析张大春对于马尔克斯接受的原因。受到世界政治环境的影响,台湾的社会环境也在20世纪80年代迎来巨大转变,这种转变是张大春接受马尔克斯的社会原因。另外,张大春在成长中所培养的对于民间文学的钟爱是他接受马尔克斯的个人原因,而他在乡土文学的浪潮中对于乡土写实主义的迷茫和质疑则导致了他文学观念的转变,这也使他将目光转向了刚登陆台湾文坛不久的魔幻现实主义。第二章分别从作品的主题、表现手法和叙事策略等三个方面进行阐释,分析了张大春在创作中所体现出来的对于马尔克斯的接受。从主题上看,关于人类孤独的探索以及对于历史与记忆这种关系的认知,都被两位作家共同关切着。在表现手法上,张大春也继承了马尔克斯在魔幻现实主义创作所常用的人鬼并置和语言设置的手法,使得作品更具有“魔幻性”。叙事策略上,张大春吸收了马尔克斯在叙事中所使用的多重时序交替和叙事间断的策略,以此扩展了文本的容量,也让读者具有了更大的意识空间并从这种叙事中获得了一种独特的审美体验。第三章主要阐述了张大春对于马尔克斯的疏离。一方面,张大春在乡土文学运动中所形成的文学观念的转向,让其对于“文学反映现实”这一基础文学观念产生了质疑,这是与马尔克斯所重视的文学与现实具有重要联系的观念所偏离的。另一方面,张大春接受马尔克斯的过程中所侧重和所表现的内容并非是一以贯之的,从时间上看,以2000年张大春创作的《城邦暴力团》为节点,前后可分成张大春接受马尔克斯的两个不同阶段,即外显阶段和内化阶段。

张倩[4](2020)在《论宁夏文学的魔幻性 ——以张学东《妙音鸟》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妙音鸟》是宁夏知名作家张学东2008年出版的长篇小说。张学东凭借自己极好的艺术天赋和艺术品质,以及对小说创作的真诚和使命感,在宁夏青年作家群中呈现出别具一格的风格特色,被冠以“宁夏文坛新三棵树”之一的美誉。《妙音鸟》是张学东唯一一部用魔幻现实主义手法写文革的作品,如今再回顾,依然难能可贵。其可贵之处不仅在于对不能忘却的历史的探寻与拷问,还在于展现宁夏文学传统现实主义创作之外的丰富性。本文从魔幻现实主义的角度探究《妙音鸟》这部作品,《妙音鸟》中到底是否存在魔幻现实主义?如果存在,魔幻现实主义在这部作品中是如何呈现的?它为宁夏文学的发展带来了哪些价值?宁夏文学是否有更丰富多维的发展路径?本文将带着这些问题对《妙音鸟》进行全面探究和深入剖析,对宁夏文学的发展进行思考和探析。本论文共分为三个部分。绪论主要对魔幻现实主义、张学东及其作品《妙音鸟》的研究意义及研究现状、研究方法及创新之处进行梳理。第一章从魔幻现实主义的来源谈起,从最早绘画领域的创新说法直至今日所言,魔幻现实主义经历了复杂深刻的变化,而寻根文学是魔幻现实主义在中国的变体,中国“魔幻”的来源是本土因素与外来影响的双重交叉导致。宁夏诸多作家在小说创作中也借鉴了魔幻现实主义,笔者经过比较、搜证和研究,得出结论:张学东的《妙音鸟》是宁夏作品中相对而言较为典型的魔幻现实主义作品。第二章结合文本论证《妙音鸟》中的魔幻现实主义呈现的各种维度。故事虚构过程中涉及到的真实历史史实与事件、善恶有报的民间信仰与因果有报的佛教信仰、文革在乡村的生发与衍变是魔幻的“现实”基础;而神、人、冥的空间转换,动物象征、疾病隐喻、荒诞夸张等艺术手法是作品所展现出的“魔幻”色彩与意蕴。第三章指出宁夏文学缺乏新颖的题材和手法,大多呈现出同质化和类型化的倾向,宁夏文学的发展历程以及当下的作家创作现状表明了突破陈旧内容与形式迫在眉睫,宁夏文学绝不仅仅是也绝不应该只有现实主义这一个面向,魔幻性是宁夏文学的一个不太引人瞩目的面向,但在间性思维下必然有无限有待挖掘的丰富内涵,特殊地理格局下的地域特色、古老神秘的西夏文明都使宁夏成为有待开发的魔幻土壤,当下再去审视魔幻现实主义,宁夏文学或可继续挖掘宁夏本土魔幻现实主义,还可由此抛开魔幻现实主义本身,体悟魔幻现实主义所依托的现实,进行充满张力的想象腾飞,从而为探究宁夏文学的丰富多维的发展路径提供一种新思考。

黄金[5](2020)在《边缘·异化·跨界 ——消费文化语境下的香港现代主义小说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长久以来高度物质化的商业环境遏制了香港人文文化的发展,使香港一直无法摆脱“文化沙漠”的粗浅印象,大陆中心意识也导致香港文学在“九七”回归以前都不受重视,被形容为中国文学的“弃婴”、“边缘”。不过,这种边缘的处境同时也可以视作一种契机,香港作家由此努力探索文学的多元性与可能性,力图突破种种刻板的论述。香港现代主义文学便是执掌旗帜行进其中的一支个性队伍。混杂着传统与现代、现代与后现代、中与西等多种文化特质,产生中心与边缘、都市与个人、物质与精神、商业体制与文学场域、区域与整体等多重权力关系与复杂矛盾的香港现代主义文学,在文化领域中进行着带有差异性、异质性、颠覆性的文学实践。而消费文化语境的限定,不仅仅是把高度商业化的社会环境和消费主义带来的种种问题当作现代主义文学表现的主要内容,也是将商业语境作为一种境遇现实,观察消费文化对香港现代主义文学传播和接受产生的深刻影响。基于此,论文将从香港边缘状态的呈现、异化主题的延伸与小说的跨界实验三个角度出发,在消费文化语境中考察香港现代主义小说的历史发展脉络、精神思想及形态特征,并追寻其在香港文学史、中国文学史当中的意义与价值。全文共分为绪论、正文和结语三大部分。绪论部分首先界定了与现代主义文学相关的一些基本概念,梳理广义上现代主义文学的历史脉络、理论谱系、美学特色及相关主义之间的关联,简要讨论香港现代主义的关键特质及个中联系,并对香港现代主义文学的研究历史与现状、选题价值、框架思路进行总括性的阐述。正文部分共分五章。前两章通过香港文学生态环境的探讨和地域文化的比较对香港现代主义文学进行外部研究,后三章结合文本细读展开文学的内部研究。第一章试图对香港现代主义文学的生存空间与状态作出整体描述。从香港商业化的文学运行机制可以看到,奉行坚守严肃文学品性的香港现代主义文学,一直以来都在以商业消费文化为主导的城市环境中艰难生存。作为生产者的作家也在不断调适自我,试图在文学理想、市场趣味和公共规则中找到一条合适的道路。香港对现代与后现代的接受过程与西方同期的文学发展历程存在一定时差,香港现代主义经过现代化、本土化、后现代化的影响,逐渐呈现现代与后现代的杂糅。因此,对于香港现代主义整体的内涵与性质便容许一定的模糊性和弹性理解。除此以外,中西文化交织的复杂文化环境赋予香港文学“混杂”的特质,在此情境中发展起来的香港现代主义文学,对中国传统和西方现代文学既有借鉴吸收,也有批判反思。第二章从香港的“边缘”状态及其独特价值出发,探讨了地域文化对文学的影响以及不同地域之间的文学互动交流。依据中国大陆、香港、台湾三个地区发生的时间线索,可以得到一条完整、连续的现代主义文学发展路线,而香港现代主义运动无疑是中国现代主义文学革命中的一次高峰。香港不仅在传统断裂的特殊时期接过了文学薪火,承担起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中的一个重要阶段,而且在不同地区间发挥了不可小觑的转承枢纽作用。在此意义上,香港文学的意义不能仅以中心和边缘的二元对立作僵化论述,要考虑到实际情况中存在相对性和变化性。在中国现代主义文学的地理版图中,上海、香港、台湾三地的现代主义文学经验不尽相同,彼此之间既有继承和转化,也有文学内部的交融与碰撞,通过比较上海与香港、香港与台湾的异同,可以看到社会状况、政治体制、文化环境与风俗人情等文化因素对文学产生的深刻影响,也可以看到不同的文学表现与个性。第三章以个案研究的形式进入到小说文本内部的分析,主要探索香港现代主义文学的内在思想精神。从文学整体的发展脉络来看,不同代际的作家表现出不同的反应与特性,崛起于50年代的刘以鬯、昆南、马朗等是香港现代主义的先驱,之后的“资深一代”、“中生代”与“新生代”作家,每一代作家的书写都不同程度地对前代进行拓展延伸,也有反省和创造。章节内分别选取刘以鬯、西西、董启章、潘国灵作为四代现代主义作家的代表,他们的创作反映了不同时期香港城市意识与历史精神的变化,从中可以看到香港现代主义书写旨趣与方式的演变以及作家思想观念上的突围与超越。第四章围绕现代主义的“异化”主题,讨论都市人面临的种种困境与挑战。香港作为一个高度异化的现代城市,承受着由物质带来的巨大压力,使人对城市产生强烈疏离感,但另一方面,香港也因其开放多元的历史传统而具有文化包容性。作为亲历异化的都市人,作家借助作家形象的塑造进入城市言说,同时还扮演叙述者的角色。他们群体性地在都会情境中经历迷失,也从中探求自我拯救之路。异化造就了香港独特的生活景观,从病态的市井男女到纷繁庞杂的物质,都可以见到现代文明病影响下人类的历史命运,以及物化逻辑之下“人”与“物”既互相对立又彼此和解的矛盾关系。此外还探讨了殖民环境影响下港人历史观念的异化问题,香港现代主义作品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地区断裂的殖民记忆和疏离的历史意识。第五章主要讨论香港现代主义文学在艺术形式上的探索以及对通俗文学的跨界影响。香港现代主义文学很注重发掘个人的内在意识世界,表现人类颓废虚无、荒唐放纵等负面心理倾向,导致了一部分现实主义作家的质疑和批评,并由此引起关于“真实”与“虚构”的争论。但从现代主义作家具体的创作主张与实践来看,他们不仅没有割裂写实与虚构的联系,还尝试将两者有机结合,实现现实存在与现代、后现代内容与形式的融汇。此外,香港现代主义很注重叙述形式、技巧和结构的实验性与先锋性,作家通过形式的创新和文体的越界探索了文学表达的多种可能。现代主义不仅在吸引着纯文学作家,对通俗文学作家也产生影响,从古龙小说可以看到存在主义与武侠文学的融合,这种尝试使通俗小说进入到一个新的境界。结语部分重申了香港现代主义文学的现代性意义,并探讨了现代性的书写方向。从一般的现代性意义来说,香港现代主义文学无论在内容形式还是思想精神上,都在实现向传统反叛、与传统决裂的目标,从具体的实践成果来看,现代主义文学对现代香港历史与城市文化的优势与缺失进行了深入的考察,并构建起多元的审美思维和艺术风格,其现代性书写已经形成了独特的个性。接下来面对现代性书写如何继续进行下去的问题,无论是倡导回到“以人为本”的“多元现代性”理论,还是面向未来的“重写现代性”,都颇具启发作用,香港的现代性书写仍然有很大的拓展空间。

庄诗谣[6](2019)在《“狂欢化”:文学与时代的共振 ——以《百年孤独》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百年孤独》这部小说体现着明显的狂欢化特征,本文将使用巴赫金的“狂欢化”理论,来对这部小说进行分析。文中将对“狂欢化”做理论概述,然后再对《百年孤独》狂欢化特征的体现作分析,并由此两点说开去,探讨带有狂欢化特征的文学作品出现的时代共性是什么,亦即在什么样的时代特征下,会出现带有狂欢化特征的文学作品。以此来对《百年孤独》做一个纵向解读的延伸,更对巴赫金“狂欢化”理论做一点小小的扩展。第一部分,“狂欢化”的理论概述。这个部分将涉及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梳理“狂欢化”理论的历史演变。按照时间顺序,从古希腊古罗马时期、中世纪到文艺复兴时期、十八世纪到二十世纪后期、二十世纪及之后的时期,分别论述了各个时期“狂欢化”理论的呈现特色及其演变过程;二,说明“狂欢化”理论的三个特征。它有着三个鲜明的特色:双重性,脱冕加冕、讽刺性摹拟。第二部分,探讨《百年孤独》中的“狂欢化”特征的体现。本部分将三个部分着手分析:一,双重性。《百年孤独》中体现着民族、殖民思想的双声,体现着原始、现代思维的双声。二,脱冕加冕。本文认为,小说中的吉普赛人梅尔基亚德斯正是耶稣基督形象的一种降格。因他而来的固然有进步和发展,但同时也有灾祸战争,故而他是降格脱冕之后的基督形象;《圣经》中许多故事呈现出典型的U型结构,而马孔多“平静——平静被打破——归于另外一种平静”的结构,正是对这种宗教文学当中叙事结构的化用。三,讽刺性摹拟。《百年孤独》中成对出现的同貌相似者、语言,都带有讽刺摹拟的意味。第三部分,探讨“狂欢化”作品产生的时代共性。这个部分,是对巴赫金“狂欢化”理论所做的一点升华。本文认为,在交替变更、经济发展模式被颠覆、思想领域百花齐放的时代,更容易出现带有狂欢化特征的作品。原因在于:这种时代特征和狂欢化的精神本质是完全符合的。具体说来有两点:一,经济发展模式的颠覆,正是与狂欢化主张发展、重生的精神内涵相符合。二,思想领域的百花齐放,对权威的颠覆和质疑,与狂欢化主张“杂语”“多声部”的精神内涵相符合。

罗琳娜[7](2019)在《《百年孤独》的中国阅读史》文中认为《百年孤独》自1967年出版以来,被翻译成三十多种文字,引发了世界范围内的传播热潮,加西亚·马尔克斯凭借这部文学巨着摘得诺贝尔文学奖桂冠。《百年孤独》进入中国后,在精英读者和普通读者中都引发了强烈的反响,成为畅销中国的外国文学经典。本文借鉴阅读史研究的方法,对《百年孤独》在中国的阅读情况进行了多方面的研究。全文分为四章。第一、二章讨论精英读者对《百年孤独》的阅读,第一章梳理了学者对《百年孤独》的研究型阅读,学者对《百年孤独》的阅读,经历了引介期、深化期、拓展期,对《百年孤独》的阅读评价经历了从批判到肯定的转变,其文本阐释策略也从偏激的意识形态批评走向客观多元的阐释视角。第二章梳理作家对《百年孤独》的启示型阅读,80、90年代作家出于走向世界与文学现代化的阅读动机开启了对《百年孤独》的阅读,在阅读小说中他们产生了不适、震撼、共鸣等阅读反应。第三章结合《百年孤独》在中国的出版译介情况,还原了不同时期普通读者阅读《百年孤独》的反应与阐释,普通读者对《百年孤独》解读从单一趋同走向丰富多元的阐释。第四章论述精英读者与普通读者阅读《百年孤独》所带来的知识化结果,对大学文学史教育与中学语文教育中的《百年孤独》阅读进行研究。《百年孤独》在外国文学史教材中的知识构建源于文学研究者对《百年孤独》的研究型阅读,《百年孤独》在高中语文教科书中的一进一出,展现了精英读者与普通读者的博弈。

杨茹岚[8](2019)在《加西亚·马尔克斯笔下老年形象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加西亚·马尔克斯小说中的人物形象研究已有不少成果,但这些研究大都集中在女性形象研究,也有少许关于作品中男性群像的研究。其实在马氏作品中,主要人物几乎都是老年人,而有关这方面的研究却十分匮乏。因此,笔者拟从这一方面对作家的创作进行研究。又因其作品中的男性老年居多,故而,本文着重研究马氏小说中的男性老年形象(以下统称为“老年形象”)。本文由绪论、结论以及四个主体部分构成。第一章探讨马氏作品中出现大量老年形象的原因,根据巴赫金的对话理论和时空体理论,老年形象的塑造不仅是作家与其外祖父等历史人物和文学人物堂吉诃德对话的结果,也是作家与渐入晚年的自身对话的结果,此外,老年形象时空体与马氏小说主要的时空体之间也构成统一的对话关系。第二章论述马氏作品中“孤儿”形象向老年形象的转变。早期小说中的“孤儿”形象反映了马氏对拉美新一代小说家文学创作处境的关注,而在《枯枝败叶》中展示了一场“孤儿”与老年的较量之后,马氏确立了反映拉美历史现实的文学创作观。第三章探讨马氏历史小说中政治老年形象及其内涵。出于重构历史和集体记忆的目的,马氏塑造了一批集历史性和公共性为一体的政治老年形象,将之作为拉美传统文化精神的象征和拉美历史演变的隐喻。第四章探讨马氏爱情小说中文艺老年形象及其内涵。马氏将“老年”视为文艺老年形象的一种荒诞处境,文艺老年对代际情爱的追求则是一种对荒诞性存在的反抗。基于主体部分的分析,本文得出以下结论:马尔克斯对老年形象的塑造有其独特的艺术考量,反映了马氏创作方向上的两次转变,首先是从对个体“小我”的关注转向对集体的“我们”的关注,晚年时期则转向了对更具普世意义的个体的关注,由此反映出一种充满不和谐与不安宁的晚期风格。

张丹[9](2019)在《《百年孤独》的动植物隐喻内涵研究 ——后殖民生态批评视野》文中研究指明21世纪已过去近20年,《百年孤独》作为20世纪最重要的叙事作品之一的地位和面貌已越来越清晰可辨。由于其文本对魔幻和现实关系在叙事中的再度界定,无论是对个人精神史的原型和恒定部分的表现,还是拉丁美洲历史的反映,都让这部作品具有常读常新,其复义的主题在阐释中不断被增殖的可能。本文采用后殖民生态批评为研究方法与切入点,从《百年孤独》中的动物和植物研究出发,去发现真实的拉美生态系统在几百年中的改变和遭受的冲击,进而去发现《百年孤独》叙事中的拉美生态现实。本文共有五个部分。第一部分是绪论,明确选题缘由与意义,研究现状及研究方法。第二部分着力于从小说文本出发,勾勒出《百年孤独》中小镇马孔多的生态系统,及这一生态系统在进行香蕉单一种植后发生的变化。第三部分从小说中重点描写的植物香蕉开始,分析种植园经济是如何运转,并因为这种植物而带来的生态灾难和屠杀后果。第四部分从哥伦布大交换视角出发,看到小说中马孔多的动物物种和繁殖,与拉丁美洲生物史上动物物种和繁殖的契合;此外,还需要注意到动物在《百年孤独》叙事中承担的象征功能,以及独特的物种魔幻现象。第五部分综合前文的研究结论。我们从动物和植物意象去理解这份文本时,我们认识了作为博物学家的马尔克斯,发现了反应出拉美生态史的《百年孤独》。

廖珊[10](2018)在《《百年孤独》汉译史(1982—2018)问题探讨》文中指出《百年孤独》1967年出版以来,我国出现了黄锦炎、宋碧云、杨耐冬、高长荣、吴健恒、范晔等十几种译本。主要分三个时期:1982—1989年改革开放初期;1990—1999年市场经济时期;2000年新世纪至今。80年代前没有出现《百年孤独》中译本的原因是,只有符合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理论的作品才能为当时的中国社会所接受;1982—1989年译本的主要特点是优秀译本迭出,并出现《百年孤独》译介高潮;1990—2000年译本的主要特点是市场经济环境下,出版业更加商业化,《百年孤独》汉译质量参差不齐;2000年至今译本的主要特点是消费文化中,译本的文化商品属性日益突出。本文旨在用文化研究的方法论,通过分析各个阶段《百年孤独》的汉译呈现出的不同特点,探讨中国政治、社会、文化对《百年孤独》汉译的影响,从而研究译本所处时代对翻译产生的影响,从而揭示翻译不仅是出版社、译者单方面的活动,更要受时代大背景的制约。本文从三章论述时代对《百年孤独》汉译所产生的影响,分别是中国意识形态对《百年孤独》汉译的影响;《百年孤独》汉译史(1982—2018)与异化趋势;《百年孤独》汉译副文本与时代书写。

二、《百年孤独》出版前后(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百年孤独》出版前后(论文提纲范文)

(1)魔幻现实主义小说的叙事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主要创新点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起及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综述
    三、研究方法
    四、创新点
第一章 作为文学流派和作为叙事类型的魔幻现实主义
    第一节 作为文学流派的魔幻现实主义
    第二节 作为叙事类型的魔幻现实主义
    第三节 魔幻叙事的基本类型
第二章 多重时空体中的对话性叙事
    第一节 幽灵叙事:死者人物信息组打造的多重时空体
        一、素材、故事在漂移中不断重组的时空体之间的对话
        二、多重聚焦下人物与事件的相互充实
    第二节 复调历史:记忆与现实在魔幻叙事场中的多声部对话
        一、历史叙事不可靠的连续性勾连出的真实故事
        二、真相故事与真实故事的角逐:素材与文本意义的生成
第三章 叙述主体游移和阐释编码冲突制造的悖论性叙事
    第一节 叙述主体无序变位:指向存在与反思的叙事
        一、不和谐的叙事主体:意义和价值冲突
        二、行动元的双向功能:真假图式
    第二节 阐释编码之间的冲突性意指
        一、橡皮擦拭的轨迹:可靠与不可靠叙事之间的信赖游移
        二、空间与场所:多重象征意义之间的悖论
第四章 隐形叙述层提供的重构与修复性故事
    第一节 去符号化和再符号化的历史重构
        一、碎片浮出:在多重故事的缝隙中敞开的真相
        二、文化再生与身份链接中生产的可靠叙事:重构集体记忆
    第二节 在叙事中“发明”而非“发现”自我
        一、魔幻话语重塑故事现场:记忆折返与元故事重构
        二、虚构时空中故事的修复性与超越性
第五章 魔幻叙事的拓展形态及叙事功能
    第一节 魔幻叙事的家族相似性
        一、普泛化存在的魔幻叙事
        二、魔幻叙事拓展形态的多样性及典型模式
    第二节 魔幻叙事空集中分形与迭代的故事
        一、故事分形的内在机制:集合元素的形态、运动和敞开
        二、周而复始的事件性:故事的迭代和真理的递归
    第三节 魔幻叙事游戏及其哲理性
        一、声音分裂的肌理:间离故事中的空缺主体及无限性游戏
        二、游牧的自由与困境:宇宙模型、叙事本体及存在
结语:走向魔幻叙事学
中外文参考文献
攻博期间发表的科研成果目录
后记

(2)马尔克斯小说爱情母题表现特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马尔克斯创作情况概说
    二、马尔克斯小说创作的研究情况
        (一)国外研究
        (二)国内研究
    三、本论文研究的基本思路和主要方法
第一章 文学母题及其表现形式
    第一节 文学母题概说
        一、文学与母题
        二、母题与情节
        三、母题与主题
    第二节 文学中的爱情母题
        一、爱情
        二、爱情母题
        三、爱情母题的表现形式
    第三节 西方经典文学爱情母题的表现形式
        一、西方古典时期文学爱情母题的表现特征
        二、西方文艺复兴时期文学爱情母题的表现特征
        三、西方18、19世纪文学爱情母题的表现特征
        四、西方20世纪时期文学爱情母题的表现特征
第二章 马尔克斯小说爱情母题的表现形式及其情节演绎
    第一节 《百年孤独》爱情母题的表现形式及其情节演绎
        一、人物身份及相爱方式
        二、爱情情境
        三、情节演绎
    第二节 《霍乱时期的爱情》爱情母题的表现形式及其情节演绎
        一、人物身份及相爱方式
        二、爱情情境
        三、情节演绎
    第三节 《爱情和其他魔鬼》爱情母题的表现形式及其情节演绎
        一、人物身份及相爱方式
        二、爱情情境
        三、情节演绎
    第四节 《苦妓回忆录》爱情母题的表现形式及其情节演绎
        一、人物身份及相爱方式
        二、爱情情境
        三、情节演绎
第三章 马尔克斯小说爱情母题书写的现实意义
    第一节 本能性欲与文化禁忌
        一、生存本能
        二、文化禁忌
    第二节 拉丁美洲的历史与文化
        一、本土文化
        二、殖民落后的历史
        三、多元文化并存的现实
    第三节 孤独与爱情
        一、孤独宿命
        二、走出孤独的爱情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3)张大春对加西亚·马尔克斯的接受(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张大春接受马尔克斯的原因
    第一节 张大春接受马尔克斯的社会原因
        一、自我主体的觉醒
        二、文学书写的更新
        三、文学思潮的变革
    第二节 张大春接受马尔克斯的个人原因
        一、对民间文学的钟爱
        二、对乡土文学的告别
第二章 张大春对马尔克斯的接受
    第一节 张大春对马尔克斯作品主题的接受
        一、孤独主题
        二、记忆与历史的主题
    第二节 张大春对马尔克斯表现手法的接受
        一、人鬼并置的魔幻手法
        二、预言设置手法
    第三节 张大春对马尔克斯叙事策略的接受
        一、多重时序交替
        二、叙事间断策略
第三章 张大春对马尔克斯的疏离
    第一节 非真实的“魔幻现实”
        一、非真实的表现
        二、非真实的原因
    第二节 “魔幻”接受的变迁
        一、外显阶段
        二、内化阶段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4)论宁夏文学的魔幻性 ——以张学东《妙音鸟》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魔幻现实主义
    第一节 拉美的魔幻现实主义
    第二节 魔幻现实主义的中国化
第二章 《妙音鸟》的“现实”与“魔幻”
    第一节 “魔幻”的现实根基
    第二节 被刷新的历史记忆
    第三节 魔幻的空间呈现
    第四节 丰富的艺术手法
第三章 从《妙音鸟》看宁夏文学的反思和突破
    第一节 对《妙音鸟》及宁夏文学的反思
    第二节 重新认识神奇宁夏
    第三节 本土视域下对魔幻现实主义的再审视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介

(5)边缘·异化·跨界 ——消费文化语境下的香港现代主义小说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绪论 未竟的现代
    一、“现代”的内涵与外延
    二、研究历史与现状
    三、研究动机、方法与框架思路
第一章 文学生态的多元发展
    第一节 严肃文学的绝境逢生:资本规则下文学的发生与承续
    第二节 文学转向的岔口:现代与后现代的交错并置
    第三节 文化心理的自省:于中西“之间”及“之外”的本土
第二章 “边缘”状态的复杂呈现
    第一节 一场悄然的中国“文学革命”
    第二节 香港的“边缘”之名
    第三节 香港对上海的文化反思与超越
    第四节 香港与台湾的文学互动与想象
第三章 曲折的回旋:价值观念的代际更迭与体认差异
    第一节 理想主义的呼喊:香港现代主义先驱的意识自省与欲望批判
    第二节 主体性的建构:资深一代作家的本土凝视与文化复归
    第三节 个人化的另类书写:中生代作家的压抑经验与末世情结
    第四节 重返存在的诘问:新生代作家的生存体悟与危机意识
第四章 抗争与认同:异化主题的基本架构与扩展延伸
    第一节 书写的起点:异化的城与人
    第二节 自我的指涉:从迷失到救赎
    第三节 “物质”的美学:“物化”与“化物”
    第四节 历史的焦虑:从断裂到自适
第五章 求新立异:形式文体的先锋实验与跨界探索
    第一节 理念的争论:写实与虚构的界限
    第二节 技艺的突破:文本的形式探险
    第三节 与俗文学的融合:存在与写意的武侠世界
结语 现代性的多重意义与重新书写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6)“狂欢化”:文学与时代的共振 ——以《百年孤独》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 研究综述
    (二) 选题及研究意义
一、“狂欢化”理论概述
    (一) “狂欢化”的历史演变
    (二) “狂欢化”文学的基本特征
二、《百年孤独》“狂欢化”特征的体现
    (一) 双重性
        1、民族思想与殖民思想
        2、原始思维与现代思维
    (二) 脱冕加冕
        1、被降格的圣人
        2、被仿用的神圣结构
    (三) 讽刺性摹拟
        1、“同貌相似者”
        2 、“讽拟体”
三、“狂欢化”文学的产生具有时代共性
    (一) 经济上的“颠覆”与重建
    (二) 思想上的“杂语”反独白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7)《百年孤独》的中国阅读史(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魔幻现实主义的惊愕:文学研究者对《百年孤独》的阅读
    第一节 文本的引介
    第二节 文本的阐释
第二章 当代文学“现代化”的启示:作家对《百年孤独》的阅读
    第一节 作家阅读动机
    第二节 作家阅读反应
第三章 从隐身到发声:普通读者对《百年孤独》的阅读
    第一节 1982—1989 年:对《百年孤独》的初步阅读
    第二节 1990—2010 年:对《百年孤独》的趋同解读
    第三节 2011—2018 年:对《百年孤独》多元解读
    第四节 普通读者阅读《百年孤独》的特点
第四章 阅读的知识化结果:学校教育中的《百年孤独》
    第一节 大学文学史教育中的《百年孤独》
    第二节 中学语文教育中的《百年孤独》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A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致谢

(8)加西亚·马尔克斯笔下老年形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绪论
    一、加西亚·马尔克斯研究综述
        (一)国外研究现状
        (二)国内研究现状
    二、本选题的研究思路及意义
    三、“老年”与马氏作品中的老年形象
第一章 作为对话之结果的老年形象
    一、作家与历史人物之对话
    二、作家与文学人物之对话
    三、作家与自我本身之对话
    四、老年人物时空体与小说时空体之对话
第二章 从“孤儿”到“老年”的转变
    一、“波哥大小说”与“孤儿”形象
        (一)《第三次忍受》——父亲的缺席与束缚
        (二)《埃娃在猫身体里面》——“孤儿”的反叛与出走
    二、转变的前奏与发生
    三、“孤儿”与“老年”的较量——《枯枝败叶》
第三章 政治老年与民族寓言
    一、历史小说与政治老年形象
    二、老年与权欲的对峙
        (一)权欲的螺旋式上升
        (二)自我的无限制失落
    三、集体记忆的重构与民族寓言
        (一)集体的“健忘症”
        (二)集体记忆的重构
        (三)作为民族寓言的政治老年形象
第四章 文艺老年与晚期风格
    一、爱情小说与文艺老年形象
    二、老年与爱欲的缠绕
        (一)随爱欲起落的老年之态
        (二)代际情爱的不伦书写
    三、存在意义的确证与晚期风格
        (一)老年——荒诞性的存在困境
        (二)爱欲——激情式的幸福反抗
        (三)凸显“晚期风格”的文艺老年形象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9)《百年孤独》的动植物隐喻内涵研究 ——后殖民生态批评视野(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ract
绪论
    研究目的及流程
    研究方法及理论要点
    研究现状及必要性
1 马孔多的生态系统:拉美生态史的缩影
    1.1 实证研究
    1.2 马孔多的生态系统
        1.2.1 小农经济形态下的马孔多生态系统
        1.2.2 种植园经济形态下的马孔多生态系统
2 《百年孤独》中的植物
    2.1 丛林:被遗忘的殖民史
    2.2 糖:历史的文本化
        2.2.1 糖的历史
        2.2.2 糖的两种生产方式
    2.3 香蕉:文本的社会历史化
        2.3.1 香蕉与新殖民
        2.3.2 香蕉和马孔多
        2.3.3 美国人和香蕉园
        2.3.5 后果:起义与屠杀
3 《百年孤独》中的动物
    3.1 动物的象征和现实
        3.1.1 黄蝶与红蚁
        3.1.2 动物多产症
    3.2 万牲妓院:重回拉美生态现场
    3.3 物种魔幻:文化的现实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10)《百年孤独》汉译史(1982—2018)问题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意义
    二、研究现状
    三、研究思路与创新
第一章 中国意识形态对《百年孤独》汉译的影响
    一、马克思主义批评观与《百年孤独》的接受屏蔽
        (一) 60年代末期加西亚·马尔克斯声名鹊起与我国“文革”期间外国文学翻译工作的停滞
        (二) “文革”结束初期与对加西亚·马尔克斯的批判
    二、80年代历史反思与《百年孤独》接受狂热
    三、1990年—2010年市场经济下的正式版权前夜
    四、新世纪以来消费文化与版权“王牌”营销
第二章 《百年孤独》汉译史(1982—2018)与异化趋势
    一、俗雅之辨——翻译语言的异化趋势
        (一) 从口语词到文言词
        1. 翻译引语时,“文”“白”的不同效果
        2. Corregidor与corregir,“里正”与“纠正”
        (二) 西方句式与对原语言的模仿
    二、异域文化的书写——注解的简化与繁化
        (一) 人名的翻译与注释繁化
        (二) 西班牙语热与器物名注释的考究
        (三) 指小词的消失
        1. 亲属称谓小词
        2. 人名小词
    三、回避与全译——性描写在各译本中的不同面貌
        (一) 改革开放初期的谨慎:马克思主义批评语境中性描写的回避
        (二) 市场经济下的全译:20世纪末性描写的全文翻译与辩解
        (三) 翻译的战争:消费文化中文学经典的“无删节”营销
第三章 《百年孤独》汉译副文本研究
    一、封面设计——《百年孤独》的出版定位
        (一) 80年代朴素简单的装帧与《百年孤独》的风行
        (二) 20世纪末21世纪初出版装帧的混乱与文学出版市场化
        1. 舛误百出
        2. 封面低俗、盗印泛滥
        (三) 2011年新译对装帧的重视——文化产品属性渐显
    二、家谱、目录、扉页的“互文”作用
        (一) 西语原着与英译本家谱的从无到有
        (二) 中文译本家谱的从有到无
        (三) 扉页、目录
    三、序跋与主题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加西亚·马尔克斯作品汉译情况表

四、《百年孤独》出版前后(论文参考文献)

  • [1]魔幻现实主义小说的叙事学研究[D]. 林佳. 武汉大学, 2021(02)
  • [2]马尔克斯小说爱情母题表现特征研究[D]. 陈玲. 闽南师范大学, 2020(12)
  • [3]张大春对加西亚·马尔克斯的接受[D]. 胡扬. 湖南师范大学, 2020(01)
  • [4]论宁夏文学的魔幻性 ——以张学东《妙音鸟》为例[D]. 张倩. 北方民族大学, 2020(12)
  • [5]边缘·异化·跨界 ——消费文化语境下的香港现代主义小说研究[D]. 黄金. 浙江大学, 2020(07)
  • [6]“狂欢化”:文学与时代的共振 ——以《百年孤独》为例[D]. 庄诗谣. 云南大学, 2019(03)
  • [7]《百年孤独》的中国阅读史[D]. 罗琳娜. 湖南大学, 2019(07)
  • [8]加西亚·马尔克斯笔下老年形象研究[D]. 杨茹岚. 四川外国语大学, 2019(02)
  • [9]《百年孤独》的动植物隐喻内涵研究 ——后殖民生态批评视野[D]. 张丹. 四川师范大学, 2019(02)
  • [10]《百年孤独》汉译史(1982—2018)问题探讨[D]. 廖珊. 北京外国语大学, 2018(01)

标签:;  ;  ;  ;  ;  

《百年孤独》出版前后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