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抵抗到妥协——从霍尔顿的心路历程看塞林格的精神世界

从抵抗到妥协——从霍尔顿的心路历程看塞林格的精神世界

一、从反抗到妥协——从霍尔顿的心路历程看塞林格的精神世界(论文文献综述)

范开梅[1](2013)在《《麦田里的守望者》中意识流手法的创新研究》文中指出美国着名作家塞林格的经典之作《麦田里的守望者》,对美国社会以及20世纪以来的世界文学产生了深刻的影响。纵览整部着作,其最大的特点不仅仅是那个能够以其独特的个性、经历、思想来吸引广大青年读者的主人公,还在于作品独具一格、超凡脱俗的"霍尔顿式"意识流的创作风格。本文结合传统现实主义的相关批评思想,对《麦田里的守望者》中的意识流创作手法的灵活运用做进一步的分析,并在此基础上,论证了塞林格在运用意识流技巧进行创作过程中创新手法的运用,从而形成了"霍尔顿式"意识流的创作风格。

陈启霞[2](2012)在《自恋情结与自卑情结——《麦田里的守望者》中的心理分析》文中研究指明本文尝试分析《麦田里的守望者》中霍尔顿的自恋情结和自卑情结,指出这两种情结之间的冲突是导致霍尔顿精神崩溃的原因之一。文章进一步指出人类和民族同样存在相同的问题,认识到这些问题并尝试平衡冲突对于人类和民族都非常重要,它能为人类和民族带来更好的发展。

黄海曙[3](2010)在《从沈生铁和霍尔顿的异同看《红×》的得失》文中研究说明《麦田里的守望者》是美国作家塞林格的代表作,而《红×》是中国80后作家李傻傻的第一部长篇小说,也是一部"中国式的《麦田里的守望者》"。本文试对两部作品中的主人公——霍尔顿和沈生铁的形象进行平行比较研究,归纳其相似点及不同点,以期对《红×》这部颇有争议的作品进行品评,挖掘其价值和不足。

白心敏[4](2009)在《霍尔顿成长悲剧解读》文中研究说明《麦田里的守望者》是美国当代"遁世"作家杰罗姆·戴维·塞林格的着名长篇小说,1951年出版后风靡全美,成为战后美国文学的经典之作。《麦田里的守望者》讲述了一个名叫霍尔顿的16岁男学生被学校开除后,在接近圣诞节的某天夜里离开了他住宿的中学,又不敢贸然回

高瑛[5](2006)在《霍尔顿形象解读》文中研究说明二十世纪四、五十年代后,对主流社会逃避性的流浪、漂泊成了美国文学中一种十分风行的文学主题,这一主题形象地展现在《麦田里的守望者》主人公霍尔顿“幼稚”而绝然的叛逆行动中。霍尔顿是一个旺盛的青春与活力的青年人,但是他却拒绝把自己年轻的生命融入主流社会的价值观念中,他自觉不自觉地置身于主流社会的边缘,以一种孤独的漂泊和对个体感性价值的推崇、肯定,与主流价值观念相离相弃。本文拟通过霍尔顿叛逆性生存状态的展示,对战后美国文学中霍尔顿这一独特的人物类型和性格及其背后所蕴含的社会文化内涵进行尽可能深入细致地挖掘与剖析。该论文主要分为以下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主要对霍尔顿的世界进行了探究.这一部分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第一,霍尔顿以一种异于常人的言行举止和衣饰来宣示他的与众不同;第二,霍尔顿力图以个体的自我欲求为牵引来重构自我的价值观念,进而对主流文化价值规范进行解构,并通过对个体独特性的执着追求,重新确立“自我”的价值定位。第三,霍尔顿叛逆性生存状态的展示。在霍尔顿身上集中体现了社会与人、人与自我的冲突。霍尔顿具有非常强烈的自由意识和个体自主性,他对作为普遍性的价值定域而存在的主流文化具有一种明确的想说“不”的愿望。为此他常常通过一种直接的价值否定,或通过对自身在主流社会中约定俗成的角色意识、义务责任的抛弃来为自己的外在行动和内在实现开辟一个相对宽松的活动空间。 第二部分主要阐释了霍尔顿这一独特的人物性格形成的各种原因。唯我独醒的霍尔顿与战后“假模假式”的美国社会生活之间存在着尖锐的矛盾。霍尔顿在半幽默,半痛苦中努力想认清自己到底是谁,为了证明他自己是一个不同于周围的虚伪的成人,霍尔顿说话时总是不停地用“真的”一词来证明自己的话,同时霍尔顿又绝望地发现要在成人的世界中生存,自己不得不变得虚伪。二战后初期,美国通过极权化的统治和对科技理性的片面追求与强调,把整个社会引上了一条舒适、富裕但又卑恭、顺从的单向度发展之路。在舒适的物质享受和稳定的社会秩序的掩盖下,以“类”本质为前提的群体社会日益加重了对个体的挤压与扭曲。个体的独特性、个体的丰富想象日渐被改造成一种整齐划一的存在形态,由此所带来的精神痛苦成了霍尔顿走上叛逆主流价值导向的社会原因。另外,作者塞林

汤云柯[6](2006)在《叛逆与顺从 ——霍尔顿的成长过程》文中提出《麦田里的守望者》被公认为世界文学中的一部现代经典,深受广大读者,尤其是青少年的欢迎,也成为研究者们争论的焦点。本文将采用细读文本的方式,运用人物性格构成的二重组合原理,分析主人公霍尔顿的成长过程及其辅助人物,从而揭示出作品的普遍意义之所在。 本文由五个部分组成。 引言:简介这部小说的主题,文学批评界对它的评论情况,本文的研究思路以及作者塞林格创造霍尔顿的过程。 第1章:描述假模假式、异化的成人世界。运用人物性格构成的二重组合原理,分析霍尔顿如何处理自己与成人世界、儿童世界的关系。分析他对成人世界进行叛逆的两种方法和顺从成人世界的尝试,从而阐明霍尔顿既不能退回儿童世界,又不能完全进入成人世界的处境。 第2章:分析由霍尔顿性格中的叛逆与顺从因素所推动的其心路历程的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他把希望寄托在纯真的儿童世界,在脑海中构筑了自己的理想国,想做麦田里的守望者,做一个创世的“神”;第二个阶段,他与安多里尼先生进行谈话,感受到自己成长的艰辛和责任的重大。因此他在脑海中构筑自己的阿卡迪亚,想做悠闲的隐士,做一个隐居的“人”;第三个阶段,在菲苾的帮助下,他放弃了去西部的计划,并且领悟了守望孩子的方法。于是他留在现实世界,牺牲自我,守望孩子,做一个孩子们的“救世主”。至此,他成熟了。这是霍尔顿与他人沟通所结下的硕果。这个部分揭示出霍尔顿成长所具有的普通意义。 第3章:分析霍尔顿成长的辅助人物。通过分析他成长的引路人和特殊人物菲苾,从一个侧面反映霍尔顿成长的心路历程。他的引路人包括大自然、卡尔·路斯、安多里尼先生和D.B.等。菲苾是他成长过程中的精神支柱、伙伴和引路人。这些人推动了霍尔顿的成长,促使他获得了成熟。 结语:《麦田里的守望者》通过对霍尔顿成长过程的叙述和对他的心路历程的展现,反映出人类普遍存在的精神困境和青少年成长普遍面临的难题,并且提供了应对之法,从而给读者以启示。

张桂霞[7](2004)在《《麦田里的守望者》研究在中国》文中提出本文在全面搜集、整理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 ,从四个方面——作品价值意义的多元追索、作品主题的持续争议、主人公霍尔顿形象的不同阐释和其他角度研究 ,对我国 2 0年来有关《麦田里的守望者》研究进行了回顾总结 ,剖析了其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预测了未来研究的走向

郑宝卿[8](2001)在《从反抗到妥协——从霍尔顿的心路历程看塞林格的精神世界》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麦田里的守望者》的主人公霍尔顿在成长中对社会化人性的变形和扭曲的焦虑、恐惧产生的苦闷和彷徨,形成了其人生定位的一段心路历程———从反抗到妥协,而这些则从某种意义上反映了塞林格的精神世界。

二、从反抗到妥协——从霍尔顿的心路历程看塞林格的精神世界(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从反抗到妥协——从霍尔顿的心路历程看塞林格的精神世界(论文提纲范文)

(1)《麦田里的守望者》中意识流手法的创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寓于现实主义中的意识流创作
二源于心理学基础的意识流创作
三高于传统意识流创作技巧的意识流创作
四结语

(2)自恋情结与自卑情结——《麦田里的守望者》中的心理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
二、霍尔顿的自恋情结与自卑情结
三、人类与民族的自恋情结和自卑情结
四、结语

(3)从沈生铁和霍尔顿的异同看《红×》的得失(论文提纲范文)

一 从沈生铁与霍尔顿的相似点看《红×》的价值
    1 叛逆
    2 苦闷
    3 孤独
二 从沈生铁与霍尔顿的迥异之处看《红×》的缺陷
    1 理想光芒的缺失
    2 道德的缺失和价值判断的终止

(4)霍尔顿成长悲剧解读(论文提纲范文)

一、颓废荒唐的时代
二、优越而冷漠的家庭
三、复杂敏感的性格

(5)霍尔顿形象解读(论文提纲范文)

前言
第一章 霍尔顿矛盾的生存形态
    一、特立独行抗拒主流价值
    二、重新建构自我价值
    三、与自我及社会的矛盾冲突
        1、霍尔顿与自己的冲突
        2、霍尔顿与社会的冲突
第二章 霍尔顿的心路历程
    一、叛逆抗争
    二、孤独彷徨
    三、无为妥协
第三章 霍尔顿矛盾性格形成的原因
    一、二战后美国社会中“人”的困惑
        1、个体消解于整体主义
        2、人在物质世界中的异化生存
        3、精神生活物质化社会中人的孤独困境
    二、非理性思想倾向的影响
    三、塞林格的成长背景和经历
        1、塞林格的家庭背景
        2、塞林格的社会文化背景
第四章 霍尔顿形象的美学意义
    一、追求个体价值的实性悖谬
    二、迷失在现实与理想之间
结语
注释
参考文献

(6)叛逆与顺从 ——霍尔顿的成长过程(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第1章 霍尔顿的叛逆与顺从
    1.1 假模假式、异化的成人世界
    1.2 叛逆
    1.3 顺从
第2章 霍尔顿的心路历程
    2.1 创世的“神”及其理想国
    2.2 隐居的“人”及其阿卡迪亚
    2.3 孩子们的“救世主”及其成熟
第3章 霍尔顿成长的辅助人物
    3.1 霍尔顿成长的引路人
    3.2 菲芬
结语
注释
参考文献
致谢
发表论文
学位论文独创性声明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7)《麦田里的守望者》研究在中国(论文提纲范文)

一、 对作品价值、意义的多元追索
二、对作品主题的持续争议
三、对主人公霍尔顿形象的不同阐释
四、其它角度的研究

四、从反抗到妥协——从霍尔顿的心路历程看塞林格的精神世界(论文参考文献)

  • [1]《麦田里的守望者》中意识流手法的创新研究[J]. 范开梅. 作家, 2013(16)
  • [2]自恋情结与自卑情结——《麦田里的守望者》中的心理分析[J]. 陈启霞. 齐齐哈尔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12(03)
  • [3]从沈生铁和霍尔顿的异同看《红×》的得失[J]. 黄海曙. 作家, 2010(22)
  • [4]霍尔顿成长悲剧解读[J]. 白心敏. 长城, 2009(08)
  • [5]霍尔顿形象解读[D]. 高瑛. 南昌大学, 2006(11)
  • [6]叛逆与顺从 ——霍尔顿的成长过程[D]. 汤云柯. 江西师范大学, 2006(11)
  • [7]《麦田里的守望者》研究在中国[J]. 张桂霞. 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4(05)
  • [8]从反抗到妥协——从霍尔顿的心路历程看塞林格的精神世界[J]. 郑宝卿. 漳州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1(04)

标签:;  ;  ;  ;  

从抵抗到妥协——从霍尔顿的心路历程看塞林格的精神世界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