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检测碱性磷酸酶的新型伏安酶免疫分析系统

一种检测碱性磷酸酶的新型伏安酶免疫分析系统

一、A New Voltammetric Enzyme Immunoassay System for the Detection of Alkaline Phosphatase(论文文献综述)

王孟珂[1](2021)在《基于荧光金属纳米簇的传感平台的构建及其在生物酶检测中的应用》文中指出生物酶是人体生命活动必不可少的物质,其引导的专一且高效的催化反应维持着机体的正常运行。一些重要生物酶的异常表达已被研究证实与某些恶性疾病的发生密切相关,生物酶常常被作为相关临床疾病诊断的生物标志物。因此,亟待建立低成本、简便、快速、准确的生物酶分析方法,为相关疾病的医学诊断和精准治疗做贡献。在检测生物酶的众多方法中,荧光方法由于其操作简单、成本低、响应速度快、灵敏度高、选择性好等固有优势,在生物酶传感领域脱颖而出。构筑高灵敏性和高选择性的荧光分析方法的关键因素之一是选择具有优异性能的荧光材料作为荧光探针。近年来,金属纳米簇(如Au、Ag、CuNCs)是纳米材料研究中比较引人关注的一类新型荧光纳米材料。由于其具有优异且独特的光学、化学和电学性质,比如超小的尺寸、固有的磁性、高的催化活性、强发光性能等,金属纳米簇在生物分析和成像、医学诊断和治疗、能源、催化、电子设备等领域有广阔的应用前景。特别地,金属纳米簇的荧光性能极佳,它具有优异的光稳定性、大的斯托克斯位移,同时它简单易行的合成策略、低的生物毒性和良好的生物相容性等特性使其成为一类极有前景的荧光探针,被广泛应用在荧光检测、pH和温度传感、细胞或活体成像等方面。在本论文中,我们基于金属纳米簇优异的荧光性能,结合荧光检测方法的优势,通过制备不同荧光性质的金属纳米簇来作为荧光探针、对金属纳米簇进行后修饰、结合其他新颖材料等,构建一系列荧光传感平台,用于多种重要生物酶的高效、便捷、灵敏分析,并且实验结果证实了我们所设计的检测策略在实际复杂生物样本中也表现出良好的分析性能。具体研究内容如下:第一章,我们首先简要介绍了金属纳米簇的研究背景,然后围绕其合成、荧光性质以及基于其荧光性质的应用进行了系统地讨论和总结,最后阐述了本论文的设计思路和研究意义。第二章,基于鱼精蛋白桥连的金纳米簇(AuNCs)与聚集态的金纳米粒子(AuNPs)之间的荧光共振能量转移作用,我们建立了一种简便、无标记、灵敏的胰蛋白酶荧光检测方法。鱼精蛋白可以诱导AuNPs的聚集,并通过静电作用将AuNCs与聚集态的AuNPs连接起来。与分散的AuNPs相比,聚集态的AuNPs的紫外-可见吸收带与AuNCs的发射光谱有较大的重叠。因此,聚集态的AuNPs可通过荧光共振能量转移作用猝灭AuNCs的荧光。在胰蛋白酶存在下,鱼精蛋白被催化水解,使AuNPs无法聚集,并打破AuNPs与AuNCs之间的连接,从而抑制荧光共振能量转移过程,使AuNCs的荧光恢复。体系中AuNCs的荧光强度的变化与胰蛋白酶的含量直接相关。因此,根据荧光强度的变化可以对胰蛋白酶进行测定,线性范围为5–5000 ng m L–1,检出限为1.9 ng m L–1。该体系也被用于检测胰蛋白酶抑制剂。同时,我们将该方法应用于人尿液和商业多酶片样品中胰蛋白酶的检测,取得了令人满意的结果。第三章,我们基于分裂适配体修饰的AuNCs和AuNPs之间的荧光共振能量转移作用,构建了一个用于腺苷脱氨酶测定的荧光传感平台。三磷酸腺苷的核酸适配体被设计分为两个片段(P1和P2)。P1的5′-端通过酰胺键与AuNCs连接(P1-AuNCs),P2的3′-端通过Au–S键与AuNPs连接(P2-AuNPs)。在三磷酸腺苷存在下,三磷酸腺苷与分裂适配体(P1和P2)的特异性结合使P1-AuNCs和P2-AuNPs连接在一起,因此,通过从P1-AuNCs到P2-AuNPs的荧光共振能量转移过程,P1-AuNCs的荧光被P2-AuNPs显着猝灭。加入腺苷脱氨酶后,三磷酸腺苷被转化为三磷酸次黄嘌呤核苷,释放出P1和P2,导致体系荧光恢复。因此,通过系统荧光强度的变化,我们建立了一个基于分裂适配体的荧光传感平台并用于腺苷脱氨酶的检测。检测体系中P1-AuNCs的荧光强度与腺苷脱氨酶浓度在2–120 U L–1范围内呈良好的线性关系,检出限为0.72 U L–1。同时,通过对人血清中腺苷脱氨酶的检测,验证了该方法在实际样品中腺苷脱氨酶检测的准确性和适用性。第四章,我们以组氨酸为模板剂,抗坏血酸为还原剂,设计了一种简便、低成本、绿色的方法合成了荧光银纳米簇(AgNCs)。此外,我们提出一种制备生物质衍生的负载铁的含N多孔碳(Fe/NPC)的新策略。通过结合Fe/NPC的仿氧化酶活性与AgNCs的荧光特性,我们构建一种用于检测乙酰胆碱酯酶的新型荧光和比色双信号传感体系。Fe/NPC因具有仿氧化酶活性,能催化无色的2,2’-联氮双(3-乙基苯并噻唑啉-6-磺酸)(ABTS)氧化为有明显紫外吸收的氧化产物(ox ABTS)。生成的ox ABTS又可通过内滤效应有效地猝灭AgNCs的荧光。乙酰胆碱酯酶催化乙酰硫代胆碱水解产生硫代胆碱,硫代胆碱能有效抑制Fe/NPC对ABTS的氧化作用,导致体系的紫外吸收降低,同时AgNCs的荧光恢复。通过体系荧光和比色两种检测模式,乙酰胆碱酯酶的检出限可分别低至0.0032和0.0073 U L–1。此外,该双信号检测平台被用于人红细胞中乙酰胆碱酯酶及乙酰胆碱酯酶抑制剂的检测,具有良好的分析性能。第五章,我们基于原位生成具有双荧光发射的石墨烯量子点-铜纳米簇(GQDs-CuNCs)纳米杂化材料,设计了一种用于T4多聚核苷酸激酶分析的比率荧光法。首先用带有氨基修饰的单链DNA(ss DNA)修饰GQDs(GQDs-ss DNA),然后与其互补的DNA链杂交形成双链DNA(ds DNA)功能化的GQDs(GQDs-ds DNA)。GQDs-ds DNA表面的ds DNA可以作为一种有效的CuNCs模板剂来原位合成GQDs-CuNCs纳米杂化材料,其中CuNCs的最大荧光发射波长在594 nm处。当GQDs-ds DNA的ds DNA通过T4多聚核苷酸激酶磷酸化,然后通过λ核酸外切酶降解产生单核苷酸和GQDs-ss DNA后,由于缺乏有效的ds DNA模板剂,GQDs-CuNCs中荧光CuNCs的形成受阻,而在这个过程中,纳米杂化材料中GQDs在446 nm处的荧光几乎不受影响。因此,以CuNCs作为输出信号,GQDs作为参比信号时,可以通过体系荧光强度比(F594/F446)的变化来监测T4多聚核苷酸激酶,检测范围为0.01–10 U m L–1,检出限为0.0037U m L–1。此外,我们使用该方法在细胞裂解液中对T4多聚核苷酸激酶进行检测,验证了该方法在复杂样品中的实用性。第六章,我们通过整合银离子(Ag+)修饰的金纳米簇(Ag-AuNCs)和邻苯二胺,构建了一个用于超灵敏检测碱性磷酸酶的比率荧光传感平台。通过对AuNCs简单的Ag+-修饰,AuNCs的荧光强度显着提高。在碱性磷酸酶的作用下,底物抗坏血酸-2-磷酸酯转化为抗坏血酸。然后,利用KIO3和抗坏血酸之间的氧化还原反应生成I2/I–和脱氢抗坏血酸。通过I–与Ag+结合和I2对Ag-AuNCs的氧化刻蚀聚集作用,I2/I–能显着地猝灭Ag-AuNCs在600 nm处的荧光。同时,脱氢抗坏血酸与邻苯二胺反应生成具有荧光的喹喔啉衍生物,其在438 nm具有明显的荧光发射。因此,通过监测体系荧光强度比(F438/F600)的变化可以实现对碱性磷酸酶活性的灵敏检测,所建立的方法对碱性磷酸酶的检出限为0.0035 U L–1。此外,我们将该方法用于人血清中碱性磷酸酶的分析,实验结果证明该方法具有较高的准确性和可靠性。第七章,我们对本论文的研究工作进行了系统地总结,并对未来的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

朱冰[2](2020)在《猪伪狂犬病抗体磁微粒化学发光检测方法的建立及初步应用》文中研究表明伪狂犬病(Pseudorabies,PR)是由伪狂犬病毒(Pseudorabiesvirus,PRV)引起的一种以侵害中枢神经系统为主要特征的高度接触性动物传染病,猪是其唯一的天然宿主。20世纪80年代我国从匈牙利引进了伪狂犬Bartha-K61减毒活疫苗,有效地控制了PRV在我国的流行;然而从2011年开始,暴发了PRV变异毒株并持续扩散,PRV再一次成为引起我国养猪业重大损失的主要病原之一。针对当前PRV的流行现状,建立更为高效、准确的检测方法对疫情的防控乃至该病的最终根除均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首先利用2013年采集于黑龙江省某猪场经鉴定为PRV阳性的组织样品进行病毒分离,经细胞病变观察、PCR检测、间接免疫荧光以及电镜检测证实成功分离出一株RPV,并命名为PRV HLJ-2013。随后,利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对该病毒的全基因组序列进行了测定,并在基因组、编码蛋白基因以及氨基酸序列等水平上对病毒的进化特征做了分析。结果显示,PRV HLJ-2013的基因组全长为142.56 kbp;该毒株与国内参考毒株同属于基因II型,但在进化树上介于国内分离株和国外分离株之间的一个独立的分支上;该毒株各编码蛋白基因与其他参考毒株相应的编码蛋白基因表现出不同的进化关系,其中UL10(gM)、UL44(gC)、UL36(VP1/2)与国外毒株亲缘关系较近,而US6(gD)、UL19(VP5)与国内早期毒株(如SC、Fa和Ea毒株)处于同一进化分支。以上结果表明PRV HLJ-2013毒株可能为一株出现较早,且持续存在的毒株。PRV HLJ-2013及国内PRV经典株SC和变异株HeN1的细胞接种实验及小鼠致病性实验结果表明,PRV HLJ-2103在PK15细胞上的生长特性与SC及HeN1没有显着差异;HLJ-2013感染小鼠可引起明显的脑及肺组织的损伤,且致病力强于SC毒株,但弱于HeN1毒株。以上结果表明,本研究成功分离并鉴定了一株在遗传及部分生物学特性上与当前其他PRV毒株存在一定差异的新毒株,并且该毒株是我国早起流行毒株的分支。为制备PR化学发光抗体检测方法包被抗原,对PRV HLJ-2013进行了扩大培养,获得浓度为5.2 mg/mL的纯化病毒抗原,满足方法建立需求。利用磁微粒将浓缩PRV抗原包被至其表面,同时将碱性磷酸酶与兔抗猪IgG抗体进行偶联获取酶标二抗,并对封闭剂浓度、洗涤液浓度、酶促发光反应检测时间以及两步免疫反应时间等反应条件进行优化。实验最终确定磁珠最适抗原包被浓度为400μg/mL、酶标二抗的最佳稀释度为1:10000、封闭剂BSA的最佳浓度为2%、PBST洗涤液的最适浓度为0.2%、两步免疫反应的最佳时间是10 min+10 min、酶促发光反应后最佳检测时间为5 min。对猪伪狂犬病抗体磁微粒化学发光检测方法在灵敏度、重复性、特异性和稳定性等方面进行了初步评价,结果表明,本研究建立的诊断方法相对于PRV gB抗体ELISA试剂盒,其灵敏度更高;批内及批间变异系数均小于10%,方法的重复性较好;与猪瘟、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非洲猪瘟等十种不同病原抗体阳性血清不存在交叉反应;检测方法的各试剂组分稳定性良好。使用本研究建立的方法与商品化ELISA试剂盒共同检测临床猪血清样品,两种检测方法的总体符合率为96.83%;并且两种方法在免疫猪血清检测实验中获得了一致的检测结果。本研究成功分离并鉴定了一株在遗传及部分生物学特性上与国内毒株存在一定差异的PRV HLJ-2013毒株,并以纯化浓缩的全病毒作为包被抗原,建立了基于全病毒的磁微粒化学发光检测方法。该方法灵敏度高、检测时间短、重复性和特异性良好,具有一定的应用前景,可以为免疫猪的PRV抗体监测提供另一种快速的新型检测手段。

李勇[3](2020)在《基于刺激响应型聚合物的碱性磷酸酶光学传感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碱性磷酸酶(Alkaline phosphatase,ALP)是生物体重要的水解酶,对机体各组织的正常生长起着重要作用。同时,ALP也是许多疾病诊断的重要生物标志物。因此,开发简便、灵敏的ALP检测方法,对于理解ALP的生理和病理作用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目前为止,已经建立了很多不同的ALP检测方法。其中比色法和荧光法因具有快速、简便、灵敏的优点而广受到广泛关注。但它们大多涉及复杂的仪器和繁琐的操作过程。此外,这些荧光探针不仅需要耗时费力的设计和合成过程,甚至有的带有毒性。海藻酸(Alginate,Alg)水凝胶是通过交联作用形成具有三维网络结构的亲水体系。由于原料Alg来源广泛,具有无毒无害、优异的生物相容性和可降解性、以及可调的结构和理化性质。因此,在药物释放、生物传感、组织工程等领域有巨大的应用前景。配位聚合物(Coordination polymers,CPs)是由属离子和有机配体通过配位键形成无限网络结构的无机-有机杂化材料。CPs具有结构稳定、组成多样性、功能灵活性等优点,因此,在传感和药物释放等领域展现出巨大的应用潜力。本论文中我们制备了响应型Alg水凝胶和响应型CPs,并建立了一系列检测ALP的分析方法。主要工作如下:(1)分别利用Cu2+为交联剂和带正电荷的碳量子点(Carbon dots,CDs)为荧光指示剂,合成了CDs@Cu/Alg复合水凝胶。由于焦磷酸盐(PPi)与Cu2+有很强的配位能力,所以PPi的存在可以竞争性的与Cu/Alg上的Cu2+结合,从而破坏水凝胶的结构,使得CDs释放到溶液中。在此基础上,利用ALP可以水解PPi生成Pi的特性,进一步构建了检测ALP的荧光传感器。作为传感器,CDs@Cu/Alg具有高的检测灵敏度和优秀的选择性,检测限为0.55 mU/mL。(2)利用Fe3+为交联剂,制备了基于罗丹明B(Rhodamine B,RhB)为比色指示剂的RhB@Fe3+/Alg复合水凝胶。相对于Fe3+而言,Fe2+与Alg的结合能力很弱,几乎不能支持水凝胶的三维结构。所以,抗坏血酸(Ascorbic acid,AA)的存在,能够破坏RhB@Fe3+/Alg的三维结构,从而使得RhB释放到水溶液中。在此基础上,利用磷酸-2-抗坏血酸为ALP底物,构建了比色检测ALP的新方法,检测限为0.26 mU/mL。(3)我们研究利配位聚合物的刺激响应性能。首先,将硫黄素T(Thioflavin T,ThT)包埋到由Eu3+和鸟苷酸构成GMP/Eu配位聚合物中,制备得到具有强荧光的ThT@GMP/Eu复合物。由于ALP可以水解GMP生成鸟苷和磷酸基团,所以ALP的存在可以破坏GMP/Eu配位聚合物的结构,而使得ThT释放,结果表现为ThT的荧光大大降低。据此,我们建立了检测ALP的荧光分析新方法。在此基础上,利用ALP为酶标记,进一步构建了检测mIgG的荧光免疫传感器,检测限为100 ng/mL。

李玳[4](2020)在《类风湿关节炎标志物及葛根素的电化学传感器构建及检测》文中研究说明药物分析领域中复杂样品的快速灵敏检测往往存在一定的困难。近年来,电化学分析领域中的电化学传感器技术在应用于复杂样品的快速灵敏检测中表现出显着的优势,尤其是在疾病标志物和中药活性组分分析检测方面。类风湿关节炎(RA)可以造成关节永久性损伤,具有一定的危害性,早期诊断对于RA患者的治疗至关重要。另外,葛根素作为中药葛根中的主要活性成分,是中药葛根质量评价的主要指标。为了实现RA疾病标志物和葛根素的快速灵敏分析,本文基于RA疾病标志物的蛋白质特性和葛根素的电化学活性,利用电化学、生物化学以及物理化学的原理,采用新型的电极修饰材料,最优的反应条件和检测体系,构建了针对RA标志物环瓜氨酸肽抗体(anti-CCP)、结缔组织生长因子(CTGF)和葛根素的快速灵敏检测的电化学传感器。所构建的方法为临床RA的辅助诊断提供了新的分析手段,也为中药葛根质量的评价及中药电活性成分葛根素的灵敏分析提供了一种便捷的方法。具体内容如下:1无标记电化学免疫传感器用于环瓜氨酸肽抗体的灵敏检测环瓜氨酸肽抗体(anti-CCP)是类风湿关节炎(RA)的特异性生物标志物之一,其灵敏检测对RA的早期诊断至关重要。利用氮掺杂石墨烯优良的电化学特性以及金纳米粒子较好的生物相容性,以及纳米金可以与蛋白质通过静电吸附作用结合的原理,构建了用于anti-CCP灵敏检测的无标记电化学免疫传感器。采用交流阻抗法和方波伏安法对免疫传感器的构建过程进行了考察。在优化的传感器构建条件和检测条件下,用方波伏安法来考察环瓜氨酸肽和anti-CCP的结合过程。由于抗原抗体免疫复合物的形成可以阻碍介质和电极之间的电子转移,使响应信号随着抗体浓度增加而降低。该无标记免疫传感器不但构建过程简单,还表现出较好的特异性、选择性、稳定性,其线性范围为0.1252000 pg mL-1,检测限为0.0125 pg mL-1。此外,还对添加了anti-CCP的人血清样本进行分析。研究结果显示,基于金纳米粒子和N-G纳米复合材料的用于anti-CCP灵敏检测的便携式免疫传感器有望用于辅助诊断RA。2基于碱活化氮掺杂石墨烯的电化学免疫传感器用于结缔组织生长因子的测定结缔组织生长因子(CTGF)是一种与多个组织器官纤维化密切相关的富含半胱氨酸的促有丝分裂肽,它可以作为诊断类风湿关节炎(RA)的潜在生物标志物。利用蛋白质上的氨基可以与碳材料表面的羧基形成酰胺键而牢固结合的原理,将具有三维孔状结构的碱活化氮掺杂石墨烯(aN-G)作为电极基底材料,成功构建了用于CTGF灵敏检测的电化学免疫传感器。该无标记免疫传感器的工作原理是基于CTGF与抗体的结合在电极表面形成了阻碍电子传递的绝缘层,从而导致电流响应信号减弱。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拉曼光谱,红外光谱以及电化学循环伏安法和交流阻抗法对修饰电极的表面形貌和性能进行了表征;用差分脉冲伏安法构建了CTGF检测的标准曲线,线性范围为0.0625125 pg mL-1,1252000 pg mL-1;检测限为0.0625 pg mL-1。此外,用制备的传感器对加标的人血清样品进行分析,表现出良好的选择性和稳定性;对于临床上确诊的RA患者的血清样本,也能实现准确检测。该传感器为CTGF的检测提供了新的方法,为复杂样本中CTGF的快速检测提供了分析手段,有望成为临床上辅助诊断RA的新手段。3基于超微活性炭的电化学传感器用于葛根素的分析活性炭经过剧烈的超声裂解后,在保持其原有高导电性的基础上,又赋予其较大的比表面积,为高灵敏电化学传感器的构建提供了先决条件。利用成功制备的超微活性炭构建了用于中药葛根中葛根素灵敏分析的电化学传感器。采用循环伏安法考察了葛根素在传感器上的电化学行为,并对传感器的制备条件和葛根素检测时的条件进行了优化。在优化的条件下,采用差分脉冲伏安法对葛根素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在2.4×10-77 mol L-11.54×10-5 mol L-1浓度范围内具有良好的线性关系,且最低检测限为6.4×10-8 mol L-1。该传感器还表现出良好的重现性、稳定性和选择性。将该传感器用于实际样品分析时,具有优于已报道方法的性能。为中药葛根质量的评价及中药电活性成分葛根素的灵敏分析提供了一种便捷的方法。

张晓玉[5](2020)在《基于智能手机和微流控芯片的环境与生物样品的检测方法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微流控技术因其具有低成本、低消耗、易携带、集成化、自动化等特点成为近年来受到广泛关注的分析技术之一,而随着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便携设备的不断普及和发展,将其用于分析与检测逐渐成为分析方法的新趋势之一。本工作目的是建立一种基于智能手机的微流控检测平台,并应用于环境污染物和生物样品中酶含量的检测,本论文主要分为以下四章:第一章:本章主要分为三节,第一节对微流控技术进行了概述,主要介绍了微流控技术的发展历程、微流控芯片制造材料、制作方法及其在食品安全、疾病诊断等多个领域的应用;第二节对基于智能手机的检测平台进行了概述,主要介绍了智能手机作为检测平台的原因、分析方法特点和基于智能手机的传感器在分析检测中的应用;第三节对基于智能手机和微流控芯片的比色分析进行了概述,并介绍了该方法在环境、食品安全和生物样品中的应用。第二章:本工作搭建了一个低成本、检测时间短的便携化微流控智能手机检测平台,并基于该平台建立了一种高效快速的测定室内空气中甲醛含量的方法。与大部分利用电子传感芯片的商品化甲醛检测器不同的是,本工作是基于4-氨基-3-联氨-5-巯基-1,2,4-三氮杂茂(AHMT)和甲醛的特异性化学显色反应进行测定的,能够避免其它气体的干扰。通过实验获得了最佳测试条件:AHMT体积为50μL,高碘酸钾用量为15μL,反应时间为5 min。利用该方法对空气中的甲醛含量进行了检测,其线性范围为62.6 mg/L-132 mg/L,检出限2.33 mg/L,并且通过不同型号手机对同种溶液的考察,证明了该方法的普适性,并与国家标准检测方法进行了对照,结果一致。第三章:本工作对自行搭建的低成本智能手机检测设备和微流控芯片进行了改进。通过考察微流控芯片的通道形状、长度和前处理方法对检测灵敏度的影响,确定了检测效果最佳的条件。利用透镜将上一个工作所用的分离式检测平台改进为一体式的检测设备,缩小了设备的体积并降低了设备的成本。随后对改进后的检测平台的性能进行了评估,结果表明检测灵敏度得到了提高,且检测效果不受待测体系颜色的影响,可以将该设备应用于不同物质的比色检测中。第四章:碱性磷酸酶(ALP)活性是很多疾病的指示信号,测定血清中的ALP活性可判断个体的健康状况。本工作利用自行搭建的一体化检测平台实现了碱性磷酸酶的活性检测。由于p-NPP在碱性条件下能被ALP催化成对硝基苯酚,产物为淡黄色溶液,通过考察不同反应条件对实验的影响,选择了反应的最佳条件:反应时间为15 min,终止液用量(即为氢氧化钠溶液)为50μL。利用智能手机和微流控芯片对血清中的碱性磷酸酶活性进行了检测,线性范围为0.132 mmol/L-0.992 mmol/L,检出限为9.13μmol/L,回收率为85.32%-95.02%,并与商用试剂盒进行了对照,结果一致。

郭建军[6](2020)在《喹乙醇化学发光免疫技术及时间分辨荧光免疫层析技术研究》文中指出喹乙醇(Olaquindox)又名喹酰胺醇,具有广谱抗菌作用,能提高饲料蛋白转化率等作用,常被用于饲料添加物,后经研究发现其具有蓄积毒性和致畸等危害,2018年我国农业部发布2638号公告,决定停止喹乙醇等三种兽药在动物食品中使用,因此开发快速、高效、准确的检测方法尤为重要。本文以喹乙醇抗原和单克隆抗体为基础,研究了化学发光体系规律,开发了基于鲁米洛化学发光酶联免疫技术及时间分辨免疫层析技术,并与常规免疫吸附试验和仪器分析方法进行对比和验证,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喹乙醇单克隆抗体扩大生产与鉴定采用快速融化法对实验室现有3株单克隆杂交瘤细胞复苏,采用体内诱生法大量制备腹水,辛酸-硫酸铵法纯化腹水,得到1#细胞株抗体效价最大为1:3200,并经鉴定单克隆抗体的类型及亚型为IgG1,其IC50为22.013 ng/mL,与其他常用抗生素的交叉反应率均低于0.01%,本部分得到高灵敏性、高特异性的喹乙醇单克隆抗体,为后续免疫分析方法奠定了基础。2.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技术本部分建立了luminol-HRP-H2O2-Enhance化学发光体系,通过对四种增强剂的溶解特性及增强效果研究,确定0.02 mol/mL含4%DMSO的Tris-HCl(0.02 mol/L,pH8.5)溶解的4-溴苯酚为增强剂,luminol浓度为1 mmol/L,两者等体积混合后称为A液,30%H2O2稀释500倍后称为B液,通过发光动力学研究,确定检测时间为5min。以最大RLUmax/IC50为优化标准,通过棋盘法确定采用白色发光板以及间接竞争方式,其中包被抗原、抗体的工作浓度为0.94μg/mL和1:4800,在优化条件下竞争反应时间为45 min,HRP酶标羊抗鼠二抗稀释为6000倍,最终对抑制率与加标浓度进行曲线拟合,得到一条“S”型曲线,其IC10=1.446 ng/mL,IC50=14.6 ng/mL,对饲料分别添加低、中、高浓度的OLA标准品,其回收率处于90%105%之间,精密度分析得其变异系数均低于5%,经加标样本检测验证,CLEIA分析与仪器检测结果具有一致性。3.时间分辨荧光免疫层析分析技术本部分研制了时间分辨荧光免疫层析试纸条,采用稀土离子Eu3+标记的喹乙醇单克隆抗体进行示踪,建立间接竞争免疫层析分析方法,其中荧光微球采用EDC/NHS两步法在0.02mol/mL pH5.5 MES缓冲溶液中羧基活化活化40 min后,在0.02 mol/mL pH8.0HEPES溶液中加入等体积60μg/mL的抗体偶联标记3 h。将OLA-HS-BSA和羊抗鼠二抗以1μL/cm划线于NC膜分别作为T线和C线,按照试纸条结构组装检测卡,以T/C值作为优化标准,确定T线和C线包被量为0.4 mg/mL和0.6 mg/mL,偶联微球用量为5μL,免疫层析检测时间和微孔板混合时间分别为15 min和6 min。基于最优的工艺条件,裸眼检测限为4 ng/mL,仪器检测限为2.5 ng/mL,定量检测范围为2.5 ng/mL20ng/mL,其回收率处于90%110%之间,变异系数均低于10%,经加标样本检测验证,荧光免疫层析分析与传统仪器检测结果具有一致性,经50℃加速试验证明其质量稳定,能够保存至少1年。综上,本论文基于免疫反应建立了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方法与时间分辨免疫层析分析方法,经鉴定均具有高灵敏度、高准确性、高稳定性等特性,有很大的研究和应用价值。

张智[7](2020)在《磁性Fe3O4和MnO2微纳材料的制备、修饰及免疫分析应用》文中指出癌症作为威胁人们健康和幸福的最主要原因之一,如果早期诊断和干预不能实现,后续的治疗或维持都将面临极大困难。准确测定血清肿瘤标志物有助于提高癌症的诊断率,并兼具监测药物治疗或手术预后效果的作用。免疫分析已被证明是测定微量肿瘤标志物的理想方法,这主要得益于抗原-抗体免疫复合物形成过程中高度的反应性和特异性。目前,磁性聚合物微球逐渐取代了传统免疫分析中所使用的平面载体。然而,磁性聚合物微球普遍存在磁响应性较差、包覆层不均匀、比表面积较小、非特异性吸附较强等问题,并且未能解决传统免疫分析中存在的高背景值、清洗不便、耗时较长等问题。磁性微纳材料通常是指一类兼具微纳特性和磁响应性的材料,其比表面积更大、磁响应性更强,有望应用于免疫分析并替代磁性聚合物微球。本文首先研究了磁性微纳材料对于化学发光免疫分析体系的影响,进而开发了基于磁性微纳材料的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方法。针对现行免疫分析技术所存在的一些问题,制备并修饰了多种新型磁性微纳材料,提出了免清洗、无标记等新型免疫分析方案,并对方案的机理、影响因素及其应用性能进行了研究。微纳颗粒表面不均匀的包覆层可能导致其内容物的暴露。由此,本文建立了一个模拟系统,使用裸露的Fe3O4磁性微纳颗粒来研究暴露的情况在化学发光免疫分析中的影响。研究了一些因素,如磁性微纳颗粒的浓度,辣根过氧化物酶(HRP)的共存,不同的粒径和各种处理方法。证实了微纳颗粒本体和所暴露的金属氧化物表面都与检测信号息息相关。该结论能够为化学发光免疫分析中出现的测定偏差提供一种新的解释。开发了基于Fe3O4磁性亚微米颗粒的化学发光免疫分析体系并应用于对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的测定。用抗α-HCG抗体修饰羧基官能化的磁性亚微米颗粒,并进一步用作夹心型免疫分析中的固相支持物。在最佳条件下HCG的检出限低至1.184 ng/mL,线性响应范围为2-100 ng/mL,相关系数为0.989。同时该方法可用于血清样品中的HCG测定,初步验证了其在快速经济地检测生物样品中的应用潜力。设计了一种新型的化学发光(CL)免清洗免疫传感器,用于以人甲胎蛋白(AFP)为代表的肿瘤标志物的化学发光免疫分析。首先在溶剂热法所制备的Fe3O4磁性亚微米颗粒的表面引发了活性功能基团。借助活性功能基团偶联双功能聚乙二醇间隔臂分子以降低颗粒表面的非特定吸附能力,并通过间隔臂分子进一步将N-(4-氨基己基)-N-乙基异鲁米诺(AHEI)和抗AFP抗体固定在颗粒表面。通过与AFP和辣根过氧化物酶(HRP)标记的抗AFP抗体分别孵育后,颗粒表面所形成的夹心型免疫复合物可导致AHEI和HRP之间的紧密接近,从而最终导致检测到的CL信号的增强。由于被结合的HRP标记的抗AFP抗体产生比未被结合的酶标抗体更强的CL信号,这种方法消除了这种测定通常需要的耗费时间和劳力的清洗步骤。在最佳条件下,本方法显示出1-250ng/mL的广域定量范围,检测限为1.751 ng/mL。检测限能够满足生理(0-20 ng/mL)和临床(>20 ng/mL)AFP水平的测定需要。该方法也可以应用于血清样品中,同时还避免了由多次分离和清洗步骤引起的颗粒聚集的问题。报道了一种针对妊娠标志物HCG的无标记比色免疫分析方法。该分析是基于使用MnO2纳米棒作为过氧化物酶模拟物。以EDTA为模板,采用水热法制备了纳米棒。它们表现出优异的过氧化物酶样活性和稳定性。将纳米棒固定在BSA修饰的微孔板的孔中的壳聚糖基质中,然后用链霉亲和素和生物素化的捕获抗体对其进一步修饰。HCG和孔中抗体之间的特异性识别抑制了纳米棒的过氧化物酶样活性。因此,底物3,3’,5,5’-四甲基联苯胺被H2O2催化氧化形成蓝色产物的效率大打折扣。这导致652nm处的吸光度降低。信号响应在0.5-400 mIU mL的HCG浓度范围内呈线性,在优化条件下检出限为0.36 mIU/mL。该方法具有高度的特异性、可接受的重现性和稳定性。将其应用于血清中HCG浓度的测定,结果与参考方法所得数据吻合较好。

王媛媛[8](2019)在《荧光增强法检测末端脱氧核苷酸转移酶和碱性磷酸酶活性》文中研究表明末端脱氧核苷转移酶(TdT)是一种独特的无模板DNA聚合酶,可将脱氧核苷三磷酸(dNTPs)随机添加到单链DNA(ssDNA)的3’-OH端从而延伸ssDNA链。大量临床研究表明,TdT的异常表达在肿瘤的发生和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可能会降低肿瘤对抗癌化疗的反应。此外,TdT也是早期骨髓细胞中重要的生物标志物。因此,简便、快速、无标记的TdT活性测定方法对肿瘤快速诊断及相关药物的开发具有重要意义。碱性磷酸酶(ALP)是磷酸酶家族中最重要的一种水解酶,其广泛分布于细菌及真核生物中。ALP可以将蛋白中磷酸基团和非蛋白化合物中的磷酸酯基团水解移除。由于其具有分解有机磷酸类的化合物的功能,它在磷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中扮演着重要的调节功能。此外,ALP也是成骨细胞的一种外酶,其主要生理机能是在成骨过程中通过水解磷酸酯为羟基磷灰石的沉积提供磷酸以及水解焦磷酸盐以解除其对骨盐形成的抑制作用。同时许多临床研究发现,许多疾病的发生和发展中常伴随着异常的ALP表达,如某些肝胆或骨骼等疾病会引起血清中ALP水平的改变。因此,探讨检测ALP的通用性方法对于肝胆、骨骼等,相关疾病的基础研究以及临床检验有着重要的意义。在本论文中,我们基于TdT介导的核酸扩增技术,结合coralyne和T-Hg2+-T结构的特性,分别发展了针对TdT活性测定和ALP活性测定的新型荧光增强传感方法。主要内容如下:1.论文第二章,我们基于TdT介导的核酸扩增技术和coralyne的特性而建立了一种新型TdT活性测定的荧光增强传感方法。概述如下:1)设计一条含有3’-OH末端的短链ssDNA探针作为TdT反应底物;2)加入TdT和dATP,TdT以dATP为原料,在ssDNA的3’末端延伸出具有长达数千碱基的多聚-A(poly-A)尾巴;3)加入染料coralyne,具有poly-A尾巴的ssDNA与coralyne相互作用形成polyA-coralyne荧光增强复合物;4)加入硫氰酸钾(KSCN),KSCN可以淬灭游离coralyne产生的荧光,减少背景信号;在最佳实验条件下,该系统在55 min内就可对检测TdT活性且检出限为0.025 U mL-1,与以往的检测方法相比较该方法更简便、快速、且无需标记。并且,此系统对RBL-2H3和Reh细胞裂解液中内源性TdT活性的检测也具有良好的传感性能,显示其在生化研究和临床诊断中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2.论文第三章,我们基于ALP,TdT和T-Hg2+-T的特性建立了一种ALP活性测定的新型荧光增强传感方法。概述如下:1)设计一种不含胸腺嘧啶脱氧核糖核苷酸(dTTP)的单链DNA(ssDNA)探针,该探针的3’末端被磷酸化,无法被TdT延伸。在ALP存在的情况下,ssDNA-p的3’-磷酸端被水解形成3’-OH末端,生成TdT反应底物;2)加入TdT和dTTP,TdT无需模板地将ssDNA延伸形成具有多聚-T(poly-T)尾巴;3)加入Hg2+,具有poly-T尾巴的ssDNA与Hg2+相互作用,形成T-Hg2+-T介导的金属DNA双链;4)加入荧光染料SYBR green 1,通过检测荧光强度变化即可实现对碱性磷酸酶的灵敏测量。在最佳实验条件下,该系统对ALP活性检测的线性范围为0-2500 mU mL-1,检出限为0.025mU mL-1,与以往的检测方法相比较检出限更低。并且,此系统在检测人血清样品和MCF-7细胞裂解液中ALP活性方面表现出良好的传感性能,这显示其在生化研究和临床诊断中的潜在应用价值。

马超[9](2018)在《基于纳米磁分离和化学发光的肝炎分子检测新技术研究》文中指出随着纳米技术的迅速发展,纳米材料逐渐被应用到生命科学与医学领域中,从而为生命科学与医学的研究和发展提供了新的技术和手段。磁性纳米颗粒(magnetic nanoparticles,MNPs)作为纳米材料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已被广泛应用于各种生物分子的检测等方面。化学发光具有安全、高灵敏度、线性范围宽等特点,为疾病的分子检测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平台。本论文以肝炎为检测对象,结合化学发光和磁分离技术的优点,建立了几种快速、高通量、灵敏和实用的肝炎分子检测新技术。具体内容包括:1.功能化磁性纳米颗粒的制备及在核酸提取中应用为提高磁性纳米颗粒功能化结合分子检测探针量,本章在进行乙肝样本高灵敏检测研究前对传统功能化磁性纳米颗粒的制备方法进行了改进,首先采用软模板法制备Fe304磁性纳米颗粒,并进行包被SiO2实验。包被前平均直径为500 nm,且为圆颗粒,大小比较均一,具有超顺磁性,饱和磁化强度为1.7374emu/g,制备的包被SiO2复合Fe3O4颗粒大小,平均粒径为700nm,制备后的Fe3O4@SiO2具有明显的核壳结构,具有较好的分散性,颗粒为圆形,大小均一。将磁性纳米颗粒应用于细菌和全血样本核酸提取中均获得良好的提取效果,有望开发出磁珠分离法核酸提取试剂盒。2.基于功能化磁性纳米颗粒的肝炎核酸分子提取及扩增首先针对不同来源的两种乙肝核酸提取方法提取效果进行比较分析,并对提取出来的乙肝核酸样品进行验证性实验分析。结果发现,血清肝炎病毒核酸提取量虽少,但可以应用于PCR扩增,而应用于全基因组扩增效果较差。与此同时,全血中核酸提取量较高,一方面可以用于PCR扩增,还可应用于全基因组扩增技术,这样就起到了对肝炎核酸分子富集放大的作用。经过全基因组扩增的全血乙肝核酸DNA还可以进行PCR扩增。本章还对全血乙肝核酸DNA的全基因组扩增条件进行优化分析,这为今后利用化学发光的高通量多样本测定乙肝分子检测打下了基础。3.基于纳米磁分离和化学发光的乙肝PCR扩增检测方法的建立及优化本章以生物素标记的乙肝HBV DNA为目标分子,建立了一种乙肝核酸分子的化学发光杂交检测方法,结果表明,该方法的特异性较好。通过对检测体系中涉及到的多种实验条件进行优化处理,对整个检测方法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并得出了最优化的实验条件,有望提高该方法的检测灵敏度。优化的实验条件如下:最佳颗粒含量为100 μg;SA修饰MNPs的最佳浓度为0.1 mM;氨基化探针的最佳修饰浓度为2 μM;最佳杂交温度为45℃;最佳杂交时间为30 min;该方法在低浓度范围10-10000 copies/mL内,信号强度呈线性关系,检测灵敏度达 10copies/mL。4.基于纳米磁分离和化学发光的乙肝全基因扩增检测方法的建立及优化以磁珠法全血乙肝提取DNA做模板,同时以HBV基因探针为内标,进行生物素标记的包含乙肝HBV的全血全基因组扩增,从而建立了一种乙肝核酸全基因扩增标记的化学发光杂交检测方法。通过全基因组扩增技术进行乙肝HBV的化学发光检测,有利于进一步提高该方法的检测灵敏度。结果表明,该方法的特异性较好,化学发光的杂交效率有较大的提高,优化实验条件结果如下:最佳颗粒含量为80μg;SA修饰MNPs的最佳浓度为0.1 mM;氨基化探针的最佳修饰浓度为100 μM;最佳杂交时间为40 min。5.基于环介导等温扩增(LAMP)和化学发光的病毒检测方法目前临床上用于病毒检测的方法有很多,如聚合酶链式反应(PCR)、实时荧光定量PCR(real-time qPCR)、酶联免疫吸附(ELISA)以及化学发光(CL)检测等。在这些检测技术中,基于核酸杂交的化学发光检测技术已经被广泛应用于检测乙肝、丙肝和艾滋病毒的临床检测。然而传统化学发光检测不仅需要通过聚合酶链反应(PCR)来得到有效的目标DNA,以便用于杂交,也需要长时间复杂的热循环过程和昂贵的实验仪器,这些方面的不足使得这一方法并不适合于医疗条件相对较低的社区医院或现场检测等情况。环介导等温扩增技术(LAMP)能够让核酸在等温的条件下快速且高特异性地进行核酸扩增,避免了 PCR长时间复杂的热循环过程和昂贵的实验仪器。本论文探索了一种基于逆转录环介导等温扩增(RT-LAMP)和化学发光相结合的办法检测RNA病毒。在LAMP扩增中加入biotin-11-dUTP使扩增产物带上生物素标记,再经过与特异性探针杂交,最后利用ALP-AMPPD化学发光反应体系判断样本中是否含有病毒核酸,以达到病原体检测目的。本论文优化了 LAMP扩增和探针杂交的相关条件,如LAMP反应温度、杂交时间、杂交温度、探针浓度等。确定了反应温度为65℃和61℃时对HBV和HCV基因的扩增效率最佳;探针浓度为10 μM,杂交时间为50 min时,对于HBV和HCV探针杂交效果最佳;然而,HBV基因最佳杂交温度为45℃,HCV探针的最佳杂交温度也为45℃。最后,通过灵敏度检测实验,我们得到本方法可以检测出103拷贝/mL的HCV-DNA和HCV-RNA。本方法相比于传统的基于PCR的化学发光检测,检测时间缩短了近1 h。此方法因基于LAMP扩增和核酸杂交,故在核酸检测方面具有高度特异性。此方法简化了检测过程,更容易实现自动化,因此在临床和现场筛查上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6.功能化PS微球在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的分子检测应用探索研究制备了一种新型的、无皂乳液聚合技术,制备了粒径合理(约400 nm)的单分散氨基官能化聚合物微球。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SEM)、Zeta电位和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仪(FT-IR)等各种表征方法表明,氨基基团已成功地引入到聚苯乙烯的微球表面,而且所制备的氨基化微球具有均匀的尺寸和良好的分散性等特性。随后通过将这种功能化微球固定化单克隆抗体并富集成功,从而以制备的功能化微球作为载体建立了一种基于化学发光酶联免疫分析法(ELISA)方法应用于乙肝病毒表面抗原(HBsAg)的分子检测新技术。这种新的化学发光ELISA检测证明具有较好的特异性,且在使用ALP-AMPPD特定的化学发光系统中HBsAg的分子检测灵敏度较高。

舒梅[10](2016)在《抗独特型纳米抗体的亲和力成熟及检测伏马菌素B1绿色免疫分析方法的研究》文中指出伏马菌素(Fumonisin,FB)主要由串珠镰刀菌(Fusarium moniliforme)、层生镰刀菌(Fusarium proliferatum)等镰刀菌属产生的次级代谢产物,主要污染玉米及其制品。目前,已发现20多种伏马菌素及其衍生物,其中FB1是最主要组分,其毒性也最强。检测样品中FB1的方法有理化分析法和免疫分析法,免疫分析法具有选择性好、操作简便、耗时短、成本低等优点,适合于食品安全监测时高通量快速筛检。而FB1是小分子化合物,一般采用竞争免疫分析模式进行检测;这种检测模式需要FB1标准物和化学合成抗原,化学合成抗原时也需使用大量FB1标准物及有机溶剂;这些物质的使用对操作人员的健康具有潜在的危害,若废液处理不当,还可能对实验室及环境造成污染。本研究以anti-FB1 m Ab(3F11)为靶分子,从羊驼天然纳米抗体噬菌体文库中淘选得到与anti-FB1 m Ab(3F11)特异结合的抗独特型纳米抗体,以该抗独特型纳米抗体作为FB1抗原模拟物,替代传统抗原,建立免疫分析方法提高检测灵敏度。其次,将抗独特型纳米抗体与碱性磷酸酶融合表达,将融合蛋白作为酶标抗原,分别建立了一步酶联免疫分析和一步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方法。最后,通过热点随机突变使抗独特型纳米抗体亲和力得以提高,并将亲和力提高的Ab2Nb B1D作为标准物,建立了FB1绿色免疫分析方法。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从羊驼天然纳米抗体噬菌体文库中首次淘选得到抗FB1单抗的抗独特型纳米抗体,建立以抗独特型纳米抗体替代传统抗原的绿色免疫分析方法。1.1基于抗独特型纳米抗体FB1模拟物的淘选以anti-FB1 m Ab(3F11)为靶分子,经过3轮亲和淘选,从羊驼天然纳米抗体噬菌体文库中获得一株可与anti-FB1 m Ab(3F11)特异性结合的抗独特型纳米抗体B26,建立了检测FB1的间接竞争Phage-ELISA,该方法的IC50值为1.07±0.22 ng/m L。1.2抗独特型纳米抗体的表达及其在免疫检测中的应用将B26的编码基因克隆至pET-25b表达载体,构建原核表达载体pET-B26,自诱导表达纯化后得到可溶性的抗独特型纳米抗体,将其作为包被抗原建立Nb-ELISA;该方法的IC50为0.95±0.12 ng/m L,线性范围为0.27–5.92 ng/m L;灵敏度比传统ELISA提高了20倍;与FB2的交叉反应率为4.93%,与其它四种真菌毒素(DON、AFB1、OTA、ZEN)无交叉反应;Ab2 Nb只选择与anti-FB1 m Ab(3F11)可变区发生特异性结合,其为半抗原抑制性独特型抗体;对样品进行加标回收试验,回收率为71.90%-112.15%之间;分别采用Nb-ELISA与市售ELISA试剂盒对30份实际样品进行检测,两种方法检测结果的相关性为0.992。1.3抗原抗体结合动力学参数的分析采用生物薄膜光干涉技术分别对Ab2 Nb、FB1-BSA与anti-FB1 m Ab(3F11)的结合动力学参数进行测定;Ab2 Nb对anti-FB1 m Ab(3F11)的KD值为164.6n M,FB1-BSA对anti-FB1 m Ab(3F11)的KD值为0.62 n M。Ab2 Nb与anti-FB1m Ab(3F11)具有较低的亲和力,Nb-ELISA显示出比传统ELISA更高的灵敏度。结果提示:在竞争免疫分析方法中,小分子化合物与包被抗原竞争能力起关键作用,适当选用与抗体的亲和力较低的包被抗原,有利提高检测灵敏度。2成功将抗独特型纳米抗体与碱性磷酸酶融合表达,首次制备了纳米抗体类酶标抗原,建立检测FB1的直接竞争一步法绿色免疫分析方法。2.1直接竞争一步ELISA的建立成功制备了抗独特型纳米抗体-碱性磷酸酶融合蛋白(Ab2 Nb-AP),该融合蛋白仍保留了良好的碱性磷酸酶活性和抗体结合能力;以Ab2 Nb-AP为酶标抗原,建立了检测谷物中FB1的直接竞争一步ELISA;该方法的IC50为2.69±0.25ng/m L,线性范围为0.93–7.73 ng/m L,最低检测限(LOD)为0.35 ng/m L;批内加标回收率为81.50%-112.24%、批内变异系数为2.43%-11.41%,批间加标回收率为71.20%-114.03%、批间变异系数为2.51%-12.50%。2.2直接竞争一步CLIA的建立以Ab2 Nb-AP为酶标抗原,建立了检测谷物中FB1的直接竞争一步CLIA;该方法的IC50为0.89±0.09 ng/m L,线性范围分别为0.29–2.68 ng/m L,LOD为0.12 ng/m L,灵敏度比以FB1-BSA建立的两步法ELISA提高了9倍;与FB2的交叉反应率为4.93%,与其它四种真菌毒素(DON、AFB1、OTA、ZEN)无交叉反应;批内加标回收率为85.40%-112.68%、批内变异系数为2.47%-13.03%,批间加标回收率为83.50%-109.25%、批间变异系数为2.74%-14.86%;实际谷物样本的检测结果与LC-MS/MS的检测结果相关系数为0.97。3抗独特型纳米抗体体外亲和力成熟3.1热点随机突变提高抗独特型纳米抗体亲和力对B26的CDR3区2处热点涉及4位氨基酸进行随机突变,通过亲和淘选获得4株突变子;相比B26,4株突变子的显色值明显增强,提示其与anti-FB1m Ab(3F11)的结合活性增强,灵敏度均降低;B1D、B2E、B3I和B4L与anti-FB1m Ab(3F11)的KD值分别为10.4 n M、25 n M、49.5 n M和55 n M,提示4株突变子的亲和力均得到提高,其中B1D与抗体的亲和力较B26提高15.8倍,进一步证实:在竞争免疫分析方法中,检测抗原与抗体的亲和力提高了,其检测灵敏度将低;相比B26和化学合成抗原,B1D、B2E、B3I和B4L的热稳定性均有明显提高。3.2基于抗独特型纳米抗体的绿色ELISA方法的建立。分别建立以FB1标准物及Ab2 Nb B1D为标准物的间接竞争ELISA;在相同的抑制率下,Ab2 Nb B1D浓度与FB1标准物浓度具有良好的线性相关,方程为y=1.7x+3.2(R2=0.998),其中y为FB1浓度,x为Ab2 Nb B1D浓度;采用两步法计算FB1含量,首先根据样品检测的抑制率计算替代标准物的Ab2 Nb B1D浓度,然后通过Ab2 Nb B1D浓度与FB1的线性相关方程,再转换为样品中FB1含量。进行FB1的添加回收试验,批内加标回收率为75.60%-112.12%、批内变异系数为2.70%-9.66%,批间加标回收率为72.80%-115.44%、批间变异系数为3.17%-11.04%;分别采用以Ab2 Nb B1D为标准物的间接竞争ELISA和LC-MS/MS用于实际玉米样本中FB1含量的测定,并将其结果进行相关性分析,相关系数为0.986。

二、A New Voltammetric Enzyme Immunoassay System for the Detection of Alkaline Phosphatase(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A New Voltammetric Enzyme Immunoassay System for the Detection of Alkaline Phosphatase(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荧光金属纳米簇的传感平台的构建及其在生物酶检测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金属纳米簇的概述
    1.2 金属纳米簇的合成
        1.2.1 刻蚀法
        1.2.2 模板法
        1.2.3 配体交换法
        1.2.4 金属置换法
    1.3 金属纳米簇的荧光性质
        1.3.1 尺寸效应
        1.3.2 配体效应
        1.3.3 结构效应
        1.3.4 合金效应
        1.3.5 聚集诱导发射
    1.4 基于金属纳米簇荧光性质的应用
        1.4.1 离子检测
        1.4.2 药物检测
        1.4.3 生物分子检测
        1.4.4 温度和pH传感
        1.4.5 荧光成像
    1.5 本论文的设计思路及研究意义
    1.6 参考文献
第二章 基于金纳米簇/金纳米粒子的荧光分析方法用于胰蛋白酶的灵敏检测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实验试剂
        2.2.2 实验仪器
        2.2.3 AuNCs的制备
        2.2.4 AuNPs的制备
        2.2.5 胰蛋白酶及其抑制剂的检测
        2.2.6 人尿液和多酶片中胰蛋白酶的测定
    2.3 结果与讨论
        2.3.1 AuNCs的表征
        2.3.2 胰蛋白酶检测机理及可行性分析
        2.3.3 条件优化
        2.3.4 胰蛋白酶及其抑制剂的检测
        2.3.5 选择性实验
        2.3.6 人尿液和多酶片中胰蛋白酶的测定
    2.4 本章小结
    2.5 参考文献
第三章 基于分裂适配体修饰的金纳米簇构建检测腺苷脱氨酶的荧光传感平台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实验试剂
        3.2.2 实验仪器
        3.2.3 AuNCs和P1-AuNCs的制备
        3.2.4 AuNPs和P2-AuNPs的合成
        3.2.5 腺苷脱氨酶的测定
        3.2.6 人血清中腺苷脱氨酶的检测
    3.3 结果与讨论
        3.3.1 纳米材料的表征
        3.3.2 传感平台的设计原理
        3.3.3 P2-AuNPs和 ATP对 FRET体系的影响
        3.3.4 条件优化
        3.3.5 腺苷脱氨酶的定量测定
        3.3.6 选择性研究
        3.3.7 人血清中腺苷脱氨酶的测定
    3.4 本章小结
    3.5 参考文献
第四章 基于银纳米簇/铁掺杂的多孔碳的传感平台用于乙酰胆碱酯酶检测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实验试剂
        4.2.2 实验仪器
        4.2.3 AgNCs的合成
        4.2.4 NPC和Fe/NPC的制备
        4.2.5 乙酰胆碱酯酶及其抑制剂的测定
        4.2.6 人红细胞中乙酰胆碱酯酶的分析
    4.3 结果与讨论
        4.3.1 AgNCs的合成与表征
        4.3.2 NPC与 Fe/NPC的合成与表征
        4.3.3 Fe/NPC的仿氧化酶性质的研究
        4.3.4 双信号检测平台的构建
        4.3.5 条件优化
        4.3.6 乙酰胆碱酯酶及其抑制剂的检测
        4.3.7 特异性研究
        4.3.8 人红细胞中乙酰胆碱酯酶的检测
    4.4 本章小结
    4.5 参考文献
第五章 基于石墨烯量子点/铜纳米簇纳米杂化材料的比率荧光方法用于T4多聚核苷酸激酶的检测
    5.1 引言
    5.2 实验部分
        5.2.1 实验试剂
        5.2.2 实验仪器
        5.2.3 GQDs-ds DNA的制备
        5.2.4 GQDs-CuNCs和 CuNCs的合成
        5.2.5 T4 多聚核苷酸激酶的检测
        5.2.6 细胞裂解液中T4 多聚核苷酸激酶的测定
    5.3 结果与讨论
        5.3.1 GQDs、CuNCs和 GQDs-DNA的表征
        5.3.2 T4 多聚核苷酸激酶检测机理
        5.3.3 条件优化
        5.3.4 T4 多聚核苷酸激酶的定量检测
        5.3.5 选择性研究
        5.3.6 细胞裂解液中T4 多聚核苷酸激酶的检测
    5.4 本章小结
    5.5 参考文献
第六章 银离子修饰的金纳米簇用于碱性磷酸酶的荧光分析
    6.1 引言
    6.2 实验部分
        6.2.1 实验试剂
        6.2.2 实验仪器
        6.2.3 AuNCs和 Ag-AuNCs的制备
        6.2.4 碱性磷酸酶的比率荧光分析
        6.2.5 人血清样品分析
    6.3 结果与讨论
        6.3.1 AuNCs和Ag-AuNCs的表征
        6.3.2 比率荧光传感平台的构建
        6.3.3 条件优化
        6.3.4 碱性磷酸酶的检测
        6.3.5 特异性实验
        6.3.6 人血清中碱性磷酸酶的检测
    6.4 本章小结
    6.5 参考文献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7.1 总结
    7.2 展望
作者简介及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2)猪伪狂犬病抗体磁微粒化学发光检测方法的建立及初步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伪狂犬病
        1.1.1 伪狂犬病及其流行病学概述
        1.1.2 PRV简述
        1.1.3 PR诊断方法研究进展
    1.2 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技术
        1.2.1 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技术原理概述
        1.2.2 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技术的分类及其应用
        1.2.3 磁性微粒及其在化学发光免疫分析中的应用
    1.3 本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第二章 PRV HLJ-2013 毒株的分离及鉴定
    2.1 实验材料
        2.1.1 组织病料
        2.1.2 细胞及实验动物
        2.1.3 主要试剂
        2.1.4 主要仪器
    2.2 实验方法
        2.2.1 组织病料的处理
        2.2.2 病毒的培养及PCR鉴定
        2.2.3 电镜观察
        2.2.4 病毒全基因组的提取及测序
        2.2.5 病毒全基因组序列及编码蛋白基因序列分析
        2.2.6 PRV HLJ-2013 毒株的IFA鉴定
        2.2.7 PRV HLJ-2013 毒株一步生长曲线的测定
        2.2.8 PRV HLJ-2013 毒株的致病性实验
    2.3 实验结果
        2.3.1 病毒PCR鉴定及电镜观察
        2.3.2 病毒全基因组序列及编码蛋白基因序列分析
        2.3.3 PRV HLJ-2013 毒株的IFA鉴定及生长特性测定
        2.3.4 PRV HLJ-2013 毒株的致病性实验
    2.4 讨论
第三章 猪伪狂犬病抗体磁微粒化学发光检测方法的建立及初步应用
    3.1 实验材料
        3.1.1 细胞、病毒及血清
        3.1.2 主要试剂
        3.1.3 主要仪器及设备
        3.1.4 主要溶液的配置
    3.2 实验方法
        3.2.1 实验原理
        3.2.2 PRV HLJ-2013 分离株病毒的培养与纯化
        3.2.3 AP酶标记的兔抗猪IgG抗体的制备
        3.2.4 猪伪狂犬病抗体磁微粒化学发光检测方法相关实验条件的确定
        3.2.5 猪伪狂犬病抗体磁微粒化学发光检测方法的评估及初步应用
    3.3 实验结果
        3.3.1 PRV HLJ-2013 毒株的纯化浓缩
        3.3.2 猪伪狂犬病抗体磁微粒化学发光检测方法的建立
        3.3.3 猪伪狂犬病抗体磁微粒化学发光检测方法的评估及初步应用
    3.4 讨论
第四章 全文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3)基于刺激响应型聚合物的碱性磷酸酶光学传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碱性磷酸酶(Alkaline phosphatase,ALP)
        1.1.1 ALP的去磷酸化
        1.1.2 ALP的检测方法
        1.1.2.1 比色法
        1.1.2.2 荧光法
        1.1.2.3 电化学法
        1.1.2.4 表面增强共振拉曼散射法
        1.1.2.5 ALP检测方法的局限性
    1.2 水凝胶
        1.2.1 响应型水凝胶的分类
        1.2.3 响应型水凝胶的应用
        1.2.3.1 药物释放
        1.2.3.2 生物传感
        1.2.3.3 组织工程
    1.3 配位聚合物
        1.3.1 CPs的分类
        1.3.2 CPs的合成方法
        1.3.3 CPs的刺激响应性
        1.3.4 响应型CPs的应用
        1.3.4.1 药物释放
        1.3.4.2 化学传感
    1.4 本论文的研究目的和主要内容
第二章 基于焦磷酸响应性海藻酸水凝胶的碱性磷酸酶荧光检测
    2.1 前言
    2.2 实验部分
        2.2.1 材料与试剂
        2.2.2 实验仪器
        2.2.3 CDs的合成
        2.2.4 Cu/Alg和CDs@Cu/Alg凝胶的制备
        2.2.5 PPi刺激CDs@Cu/Alg的溶胶-凝胶相转变
        2.2.6 ALP的检测
    2.3 结果与讨论
        2.3.1 Cu/Alg和CDs@Cu/Alg凝胶的合成及表征
        2.3.2 CDs@Cu/Alg的稳定性
        2.3.3 检测PPi的可行性
        2.3.4 实验条件的优化
        2.3.5 CDs@Cu/Alg检测PPi的传感性能
        2.3.6 检测PPi的选择性
        2.3.7 检测ALP的可行性
        2.3.8 CDs@Cu/Alg检测ALP的传感性能
        2.3.9 血清中ALP的检测
    2.4 结论
第三章 基于抗坏血酸响应性海藻酸水凝胶的碱性磷酸酶比色检测
    3.1 前言
    3.2 实验部分
        3.2.1 材料与试剂
        3.2.2 实验仪器
        3.2.3 Fe~(3+)/Alg和RhB@Fe~(3+)/Alg凝胶的制备
        3.2.4 AA刺激RhB@Fe~(3+)/Alg的溶胶-凝胶相转变
        3.2.5 ALP的检测
    3.3 结果与讨论
        3.3.1 Fe~(3+)/Alg和RhB@Fe~(3+)/Alg凝胶的合成及表征
        3.3.2 RhB@Fe~(3+)/Alg稳定性
        3.3.3 检测AA的可行性
        3.3.4 实验条件的优化
        3.3.5 RhB@Fe~(3+)/Alg检测AA的传感性能
        3.3.6 检测ALP的可行性
        3.3.7 RhB@Fe~(3+)/Alg检测ALP的传感性能
        3.3.8 血清中ALP的检测
    3.4 结论
第四章 基于配位聚合物的ALP响应性及其免疫传感研究
    4.1 前言
    4.2 实验部分
        4.2.1 材料与试剂
        4.2.2 实验仪器
        4.2.3 GMP/Eu和ThT@GMP/Eu的合成
        4.2.4 ThT@GMP/Eu检测ALP的传感性能
        4.2.5 基于ThT@GMP/Eu的比色免疫实验
    4.3 结果与讨论
        4.3.1 GMP/Eu和ThT@GMP/Eu的合成及表征
        4.3.2 ThT@GMP/Eu的荧光
        4.3.3 实验条件的优化
        4.3.4 检测ALP的可行性
        4.3.5 反应实验条件的优化
        4.3.6 ThT@GMP/Eu检测ALP的传感性能
        4.3.7 检测mIgG的可行性
        4.3.8 免疫条件的优化
        4.3.9 ThT@GMP/Eu检测mIgG的传感性能
        4.3.10 血清中mIgG的检测
    4.4 结论
论文总结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4)类风湿关节炎标志物及葛根素的电化学传感器构建及检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电化学传感器的发展及应用
        1.1.1 新型电化学传感器
        1.1.2 电化学传感技术在疾病标志物及中药活性组分测定中的应用
    1.2 类风湿关节炎的特点及诊断
        1.2.1 类风湿关节炎的特点
        1.2.2 类风湿关节炎的诊断
    1.3 类风湿关节炎疾病标志物的特点及检测方法
        1.3.1 类风湿因子(RF)
        1.3.2 环瓜氨酸肽抗体(抗-CCP)
        1.3.3 C-反应蛋白(CRP)
        1.3.4 结缔组织生长因子(CTGF)
        1.3.5 疾病标志物对RA的诊断价值
    1.4 葛根素的特性及检测方法
        1.4.1 葛根素的作用机制及活性
        1.4.2 葛根素的含量测定方法
        1.4.3 电化学传感技术用于葛根素的检测
    1.5 氮掺杂石墨烯和活性炭在电化学传感器中的应用
        1.5.1 氮掺杂石墨烯的特点及在电化学传感器中的应用
        1.5.2 活性炭的特点及在电化学传感器中的应用
    1.6 立题依据和研究内容
        1.6.1 立题依据
        1.6.2 研究内容
第二章 无标记电化学免疫传感器用于环瓜氨酸肽抗体的检测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仪器与试剂
        2.2.2 AuNP/nN-G/GCE的制备
        2.2.3 电化学免疫传感器的构建(BSA/CCP/AuNP/nN-G/GCE)
        2.2.4 电化学测定方法
    2.3 结果与讨论
        2.3.1 修饰电极的表征
        2.3.2 N-G的电化学行为
        2.3.3 免疫传感器的构建及电化学特征
        2.3.4 免疫传感器构建及及检测条件的优选
        2.3.5 免疫传感器的分析性能
        2.3.6 抗-CCP免疫传感器的重现性、稳定性、选择性
        2.3.7 人血清样本中抗-CCP含量的分析
    2.4 结论
第三章 基于碱活化氮掺杂石墨烯的电化学免疫传感器用于结缔组织生长因子的测定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仪器与试剂
        3.2.2 KOH活化N-G的制备
        3.2.3 电化学免疫传感器的构建(BSA/抗-CTGF/aN-G/GCE)
        3.2.4 电化学测定方法
    3.3 结果与讨论
        3.3.1 电极修饰材料及电极构建过程的表征
        3.3.2 aN-G的电化学行为
        3.3.3 免疫传感器的构建
        3.3.4 工作电极制备及测试条件的优选
        3.3.5 免疫传感器(BSA/抗-CTGF/aN-G/GCE)的分析性能
        3.3.6 免疫传感器的重现性、稳定性、选择性
        3.3.7 人血清样本中CTGF含量的分析
    3.4 结论
第四章 基于超微活性炭的电化学传感器用于葛根素的分析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仪器与试剂
        4.2.2 修饰电极的制备
        4.2.3 电化学测定方法
        4.2.4 样品的测定
    4.3 结果与讨论
        4.3.1 材料的制备与表征
        4.3.2 材料的电化学行为
        4.3.3 葛根素的电化学行为
        4.3.4 实验条件的优选
        4.3.5 线性范围和检测限
        4.3.6 重现性、稳定性、选择性
        4.3.7 样品的检测
    4.4 结论
第五章 结论和展望
    5.1 主要结论
        5.1.1 用于RA疾病标志物检测的电化学免疫传感器构建
        5.1.2 用于葛根素检测的电化学传感器构建
    5.2 研究展望
        5.2.1 氮掺杂石墨烯在电化学传感技术中的应用
        5.2.2 活性炭在电化学传感技术中的应用
        5.2.3 疾病标志物在纳米材料表面的固定方法
        5.2.4 疾病标志物的电化学检测方法
        5.2.5 两种及以上疾病标志物的电化学免疫传感器构建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5)基于智能手机和微流控芯片的环境与生物样品的检测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微流控技术的概述
        1.1 微流控技术的概述
        1.2 微流控技术的发展历程
        1.3 微流控芯片材料
        1.3.1 无机非金属化合物
        1.3.2 有机聚合物
        1.3.3 新兴材料
        1.4 微流控芯片的制作方法
        1.4.1 硅、玻璃和石英芯片的制作
        1.4.2 高分子聚合物微流控芯片制作方法
        1.5 微流控技术的应用
    第二节 基于智能手机的便携检测器
        2.1 智能手机的概述
        2.2 基于智能手机检测平台的分析方法特点
        2.3 基于智能手机传感器的检测应用
        2.3.1 电化学传感器
        2.3.2 近距离无线通讯技术传感器
        2.3.3 光学传感器
    第三节 基于微流控芯片和智能手机的比色分析
        3.1 比色法
        3.2 基于智能手机的微流控比色检测平台的概述
        3.3 基于智能手机和微流控芯片的比色检测的应用
        3.3.1 环境方面
        3.3.2 食品安全
        3.3.3 生物样品
        3.4 选题意义和研究内容
    参考文献
第二章 基于智能手机和微流控芯片的甲醛快速检测
    2.1 前言
    2.2 实验部分
        2.2.1 试剂和材料
        2.2.2 实验设备及型号
        2.2.3 COC微流控芯片的制作
        2.2.4 微流控芯片的前处理
        2.2.5 甲醛快速检测平台的搭建
        2.2.6 AHMT法测定甲醛标准曲线的绘制[4]
        2.2.7 微流控芯片显色法测定甲醛含量
        2.2.8 溶液的配制及实际样品前处理[4]
    2.3 结果与讨论
        2.3.1 微流控芯片的处理与加工
        2.3.2 不同品牌手机的拍照颜色分析
        2.3.3 长光程检测与短光程检测的对比
        2.3.4 AHMT法测定甲醛标准曲线的绘制
        2.3.5 不同条件对芯片上检测反应的考察
        2.3.6 微流控芯片反应显色法测定甲醛含量
        2.3.7 测试芯片的重复性试验方法
        2.3.8 实际样品检测中的数据处理
        2.3.9 实际样品的检测
    2.4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三章 智能手机检测平台与芯片的改进
    3.1 前言
    3.2 实验部分
        3.2.1 试剂和材料
        3.2.2 实验设备及型号
        3.2.3 微流控芯片的设计及其制作
        3.2.4 微流控芯片的设计及改进
        3.2.5 基于手机的便携式快速芯片检测平台的改进
    3.3 实验结果与讨论
        3.3.1 微流控芯片通道形状的改进
        3.3.2 微流控芯片的前处理及改进
        3.3.3 微流控芯片通道长度的改进
        3.3.4 考察不同颜色溶液的检测
        3.3.5 芯片外围平台的改进
        3.3.6 便携式快捷智能手机检测平台的改进效果
    3.4 结果与讨论
    参考文献
第四章 基于智能手机和长光程微流控芯片对碱性磷酸酶的酶活力的定量检测
    4.1 前言
    4.2 实验部分
        4.2.1 试剂和材料
        4.2.2 实验设备及型号
        4.2.3 微流控芯片的制作及其处理
        4.2.4 实验原理
        4.2.5 吸光度显色法测定碱性磷酸酶标准曲线的绘制
        4.2.6 微流控芯片显色法测定碱性磷酸酶活性
        4.2.7 溶液配制及实际样品的前处理
    4.3 实验讨论与结果
        4.3.1 比色法测定碱性磷酸酶活性标准曲线的绘制
        4.3.2 在长光程芯片中测定碱性磷酸酶活性标准曲线的绘制
        4.3.3 不同条件对芯片上检测反应的影响
        4.3.4 数据处理
        4.3.5 基于长光程微流控芯片对碱性磷酸酶标准品的活性测试
        4.3.6 加标回收率的测定
        4.3.7 应用
    4.4 结果与讨论
    4.5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经费来源声明
致谢

(6)喹乙醇化学发光免疫技术及时间分辨荧光免疫层析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表
第1章 引言
    1.1 免疫学的发展
    1.2 免疫标记技术的概述
        1.2.1 放射免疫技术
        1.2.2 荧光免疫分析技术
        1.2.3 酶免疫分析技术
        1.2.4 化学发光免疫技术
        1.2.5 免疫层析技术
    1.3 化学发光免疫分析的发展与应用
        1.3.1 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CLIA)
        1.3.2 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CLIA)的应用
    1.4 荧光免疫层析分析的发展与应用
        1.4.1 免疫层析技术的研究进展及发展方向
        1.4.2 免疫层析技术的应用
    1.5 研究的意义和主要内容
第2章 喹乙醇单克隆抗体的扩大生产与鉴定
    2.1 前言
    2.2 材料与方法
        2.2.1 实验动物与细胞
        2.2.2 仪器与材料
        2.2.3 试剂配制
        2.2.4 抗体的扩大生产
        2.2.5 抗体性质鉴定
    2.3 实验结果与讨论
        2.3.1 单克隆抗体类型及亚型鉴定结果
        2.3.2 单克隆抗体特性评价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喹乙醇化学发光酶免疫检测方法的建立
    3.1 前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实验器材与试剂
        3.2.2 Luminol-HRP-H2O2-Enhance System体系的建立
        3.2.3 化学发光酶联免疫检测方法建立
        3.2.4 化学发光酶联免疫检测方法的评价
    3.3 实验结果与讨论
        3.3.1 发光体系研究结果
        3.3.2 化学发光酶联免疫检测方法结果
        3.3.3 CLEIA分析方法的评价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时间分辨荧光免疫层析技术研究
    4.1 前言
    4.2 材料与方法
        4.2.1 主要材料与仪器
        4.2.2 主要溶液配制
    4.3 实验方法
        4.3.1 OLA时间分辨荧光免疫层析检测方法的初步建立
        4.3.2 试纸条的优化
        4.3.3 试纸条性能测试
    4.4 实验结果与讨论
        4.4.1 试纸条优化结果
        4.4.2 试纸条性能评价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5.3 创新点
参考文献
硕士研究生期间发表论文
致谢

(7)磁性Fe3O4和MnO2微纳材料的制备、修饰及免疫分析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缩写清单
1 引言
2 文献综述
    2.1 纳米生物材料简介
    2.2 磁性纳米材料简介
        2.2.1 磁性纳米材料的种类
        2.2.2 磁性纳米材料的性质
        2.2.3 磁性纳米材料的制备
        2.2.4 磁性纳米材料在生物医学领域的应用
    2.3 纳米材料的表面修饰
        2.3.1 纳米材料表面修饰的目的
        2.3.2 纳米材料表面修饰的类型
        2.3.3 纳米材料表面的无机物修饰
        2.3.4 纳米材料表面的有机物修饰
    2.4 免疫分析技术
        2.4.1 标记免疫分析技术的原理及类别
        2.4.2 非标记免疫分析技术的原理及类别
    2.5 磁性纳米材料在免疫分析中的应用
        2.5.1 载体功能型
        2.5.2 信号功能型
    2.6 本论文的研究工作
        2.6.1 课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2.6.2 课题研究内容
3 裸露的Fe_3O_4磁性微纳颗粒对化学发光免疫分析体系的影响
    3.1 引言
    3.2 实验材料及仪器
    3.3 实验方法
        3.3.1 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模拟体系的测试
        3.3.2 磁性微纳颗粒的表面修饰处理
        3.3.3 磁性微纳颗粒对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模拟体系的影响测试
    3.4 实验结果与分析
        3.4.1 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模拟体系的原理
        3.4.2 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模拟体系的构建
        3.4.3 磁性微纳颗粒对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模拟体系的影响
    3.5 本章小结
4 表面含羧基的Fe_3O_4磁性亚微米颗粒应用于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的化学发光免疫分析
    4.1 引言
    4.2 实验材料及仪器
    4.3 实验方法
        4.3.1 羧基磁性亚微米颗粒的表面修饰处理
        4.3.2 基于磁性亚微米颗粒的化学发光免疫分析体系的测试
        4.3.3 基于免疫磁性亚微米颗粒的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步骤
    4.4 实验结果与分析
        4.4.1 基于磁性亚微米颗粒的化学发光免疫分析体系的原理
        4.4.2 羧基磁性亚微米颗粒的表面功能化修饰
        4.4.3 基于磁性亚微米颗粒的化学发光免疫分析体系的构建
        4.4.4 免疫磁性亚微米颗粒用于对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的化学发光免疫分析
    4.5 本章小结
5 基于表面功能化的Fe_3O_4磁性亚微米颗粒构建新型免清洗免疫传感器
    5.1 引言
    5.2 实验材料及仪器
    5.3 实验方法
        5.3.1 Fe_3O_4磁性亚微米颗粒的制备
        5.3.2 氨基官能化的磁性亚微米颗粒的制备
        5.3.3 PEG官能化的磁性亚微米颗粒的制备
        5.3.4 颗粒非特异性吸附能力的测试
        5.3.5 发光免疫磁性亚微米颗粒的制备
        5.3.6 基于表面功能化的Fe_3O_4磁性亚微米颗粒的免清洗免疫传感器的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步骤
    5.4 实验结果与分析
        5.4.1 Fe_3O_4磁性亚微米颗粒的表征
        5.4.2 发光免疫磁性亚微米颗粒的表征
        5.4.3 各种磁性亚微米颗粒的非特异性吸附能力的评估
        5.4.4 基于表面功能化的Fe_3O_4磁性亚微米颗粒的免清洗化学发光免疫传感器的传感原理
        5.4.5 基于表面功能化的Fe_3O_4磁性亚微米颗粒的免清洗化学发光免疫分析体系的构建
        5.4.6 基于表面功能化的Fe_3O_4磁性亚微米颗粒的免清洗免疫传感器用于对甲胎蛋白的化学发光免疫分析
    5.5 本章小结
6 酶标板孔中固定MnO_2纳米棒构建应用于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的无标记传感平台
    6.1 引言
    6.2 实验材料及仪器
    6.3 实验方法
        6.3.1 MnO_2纳米棒的制备
        6.3.2 无标记免疫分析传感平台的制备
        6.3.3 基于酶标板孔中传感平台的无标记免疫分析步骤
    6.4 实验结果与分析
        6.4.1 MnO_2纳米棒的表征
        6.4.2 酶标板孔中无标记传感平台的响应特性
        6.4.3 基于酶标板孔中传感平台的无标记免疫分析体系的构建
        6.4.4 酶标板孔中传感平台用于对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的无标记免疫分析
        6.4.5 酶标板孔中传感平台的选择性,再现性和稳定性
        6.4.6 酶标板孔中传感平台用于对血清样本中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的无标记免疫分析
    6.5 本章小结
7 结论
论文主要创新点
未来工作建议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在学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8)荧光增强法检测末端脱氧核苷酸转移酶和碱性磷酸酶活性(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单词缩略词表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末端脱氧核糖核苷转移酶检测技术研究进展
        1.2.1 传统的末端脱氧核糖核苷转移酶检测方法
        1.2.2 基于核酸末端延伸反应的检测方法
    1.3 碱性磷酸酶检测研究进展
        1.3.1 比色法检测碱性磷酸酶活性
        1.3.2 色谱分析法测定碱性磷酸酶活性
        1.3.3 荧光法测定碱性磷酸酶活性
        1.3.4 表面增强拉曼散射法检测碱性磷酸酶活性
        1.3.5 电化学发光法
        1.3.6 电化学法检测碱性磷酸酶
第二章 荧光增强法检测末端脱氧核苷酸转移酶活性
    2.1 前言
    2.2 实验部分
        2.2.1 实验试剂与仪器
        2.2.2 末端脱氧核糖核酸转移酶活性检测步骤
        2.2.3 末端脱氧核糖核酸转移酶特异选择性实验步骤
        2.2.4 检测人血清和细胞裂解液中末端脱氧核糖核酸转移酶的实验步骤
    2.3 实验结果与讨论
        2.3.1 基于核酸末端延伸反应的末端脱氧核糖核酸转移酶活性检测原理
        2.3.2 实验方法的可行性分析
        2.3.3 实验体系的优化
        2.3.4 末端脱氧核糖核酸转移酶活性分析
        2.3.5 末端脱氧核糖核酸检测的选择性和稳定性检测分析
        2.3.6 在人血清环境中末端脱氧核糖核酸的活性检测
        2.3.7 在细胞裂解液环境中末端脱氧核糖核酸的活性检测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荧光增强法检测碱性磷酸酶活性
    3.1 前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实验试剂与仪器
        3.2.2 碱性磷酸酶的活性检测的实验步骤
        3.2.3 碱性磷酸酶特异选择性和抑制剂实验步骤
        3.2.4 检测人血清和细胞裂解液中碱性磷酸酶活性的实验步骤
    3.3 实验结果与讨论
        3.3.1 基于核酸末端延伸反应的碱性磷酸酶活性检测原理
        3.3.2 实验方法的可行性分析
        3.3.3 实验体系的优化
        3.3.4 碱性磷酸酶活性分析
        3.3.5 碱性磷酸酶抑制剂实验分析
        3.3.6 碱性磷酸酶检测的选择性检测分析
        3.3.7 在人血清环境中碱性磷酸酶的活性检测
        3.3.8 在MCF-7细胞裂解液环境中碱性磷酸酶的活性检测
    3.4 本章小结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研究生期间发表过的论文
致谢

(9)基于纳米磁分离和化学发光的肝炎分子检测新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磁性纳米颗粒
        1.1.1 磁性纳米颗粒的性质
        1.1.2 磁性纳米颗粒的制备方法
    1.2 化学发光技术
        1.2.1 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技术的基本原理
        1.2.2 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的类型
        1.2.2.1 化学发光免疫分析
        1.2.2.2 化学发光酶免疫分析
        1.2.2.3 电化学发光免疫分析
        1.2.3.4 其他化学发光体系
    1.3 肝炎的分子生物学鉴定方法
        1.3.1 实时荧光PCR技术
        1.3.2 基因芯片技术
        1.3.3 荧光显微镜检测
        1.3.4 基于纳米材料的生物传感器技术
        1.3.5 基于Luminol-H_2O_2-HRP化学发光体系的分子检测
    1.4 磁性纳米颗粒在分子检测研究的研究进展
    1.5 核酸体外扩增检测技术
        1.5.1 PCR扩增技术
        1.5.2 等温扩增技术
        1.5.3 全基因组扩增技术
    1.6 问题与展望
    1.7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7.1 研究目的
        1.7.2 研究意义
    参考文献
第二章 Fe_3O_4磁性纳米颗粒的制备与性能表征
    2.1 前言
    2.2 实验材料与方法
        2.2.1 实验试剂与仪器
        2.2.1.1 实验试剂
        2.2.1.2 实验仪器
        2.2.2 实验方法
        2.2.2.1 Fe_3O_4磁性纳米颗粒的制备
        2.2.2.2 Fe_3O_4@SiO_2磁性纳米颗粒的制备
        2.2.2.3 磁性纳米颗粒的表征
        2.2.2.4 以Fe_3O_4@SiO_2纳米粒子为吸附剂从大肠杆菌中分离核酸
        2.2.2.5 PCR验证实验
    2.3 实验结果与讨论
        2.3.1 TEM分析
        2.3.2 扫描电镜分析(SEM)
        2.3.3 Fe_3O_4/SiO_2磁性纳米颗粒的FT-IR光谱图
        2.3.4 Fe_3O_4/SiO_2磁性纳米颗粒的磁滞回归曲线
        2.3.5 磁性纳米颗粒的粒径分析
        2.3.6 核酸提取的初步尝试
        2.3.7 PCR验证分析
    2.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章 FE3O4@SIO2磁性纳米颗粒在不同来源的DNA提取中的应用研究
    3.1 前言
    3.2 实验材料
        3.2.1 实验试剂
        3.2.2 实验仪器
    3.3 实验方法
        3.3.1 基于磁分离提取全血DNA基本步骤
        3.3.2 基因组DNA的提取与测定
        3.3.3 基于MNPs的不同来源DNA的PCR验证
        3.3.3.1 从大肠杆菌JM 109中提取基因组DNA的16SrDNA基因PCR扩增
        3.3.3.2 从酵母中提取基因组DNA的18SrDNA基因PCR扩增
        3.3.3.3 全血基因组DNA GADPH基因的PCR扩增
        3.3.3.4 HBV DNA的PCR扩增实验
        3.3.4 限制性酶切鉴定分析
    3.4 结果与分析
        3.4.1 从不同来源提取基因组DNA
        3.4.2 PCR验证实验
        3.4.3 限制性内切酶法分析提取的基因组核酸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磁性复合颗粒的化学发光乙肝核酸检测方法研究
    4.1 前言
    4.2 实验材料与方法
        4.2.1 实验试剂与仪器
        4.2.1.1 实验试剂
        4.2.1.2 实验仪器及耗材
        4.2.2 实验方法
        4.2.2.1 HBV-DNA的磁性颗粒提取法
        4.2.2.2 化学发光检测
        4.2.2.3 生物素MDNA片段的谓
        4.2.2.4 最佳磁性复合颗粒用量
        4.2.2.5 磁性颗粒的最佳羧基化浓度修饰实验
        4.2.2.6 最佳探针修饰浓度实验
        4.2.2.7 最佳杂交时间的实验
        4.2.2.8 不同浓度扩增产物的检测
    4.3 结果与分析
        4.3.1 扩增序列的凝胶电泳图片
        4.3.2 特异性检测
        4.3.3 磁性纳米颗粒用量的影响
        4.3.4 羧基化浓度的影响
        4.3.5 探针浓度对化学发光强度的影响
        4.3.6 杂交时间对化学发光的影响
        4.3.7 梯度稀释的扩增产物的检测
    4.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五章 基于磁性纳米颗粒和全基因组扩增的全血化学发光检测技术研究
    5.1 前言
    5.2 材料与方法
        5.2.1 实验试剂与仪器
        5.2.1.1 实验材料
        5.2.1.2 实验仪器
        5.2.2 实验方法
        5.2.2.1 全血DNA提取实验
        5.2.2.2 全基因组扩增(WGA)与生物素dUTP标记
        5.2.2.3 WGA产物凝胶电泳
        5.2.2.4 HBV基因探针与MNPs的结合
        5.2.2.5 HBV基因的化学发光检测实验
    5.3 结果与分析
        5.3.1 全血基因组DNA的提取
        5.3.2 序列特异性HBV DNA的检测实验
    5.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六章 基于环介导等温扩增(LAMP)及化学发光技术的乙肝和丙肝的分子检测方法研究
    6.1 引言
    6.2 材料与方法
        6.2.1 实验材料与仪器
        6.2.2 实验方法
        6.2.2.1 HBV-DNA和HCV-RNA提取
        6.2.2.2 LAMP和RT-LAMP扩增及琼脂糖凝胶电泳验证
        6.2.2.3 HBV和HCV基因化学发光检测
    6.3 结果与分析
        6.3.1 HBV-DNA和HCV-RNA提取
        6.3.2 LAMP扩增温度优化
        6.3.3 HBV和HCV基因化学发光检测
        6.3.4 探针浓度对化学发光的影响
        6.3.5 杂交温度对化学发光的影响
        6.3.6 杂交时间对化学发光的影响
        6.3.7 灵敏度检验
    6.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七章 基于聚苯乙烯纳米颗粒和化学发光的乙肝表面抗原的分子检测方法研究
    7.1 引言
    7.2 材料与方法
        7.2.1 化学试剂和材料
        7.2.2 主要试剂
        7.2.3 实验仪器
        7.2.4 实验方法
        7.2.4.1 氨基功能化聚苯乙烯微球的制备
        7.2.4.2 醛基化聚苯乙烯微球的制备
        7.2.4.3 免疫聚苯乙烯纳米颗粒的制备
        7.2.4.4 免疫聚苯乙烯纳米颗粒的非特异性处理封闭
        7.2.4.5 乙型肝炎表面抗原的免疫检测
        7.2.4.6 灵敏性检测实验
    7.3 表征
        7.3.1 颗粒形态
        7.3.2 表面化学分析
    7.4 结果与讨论
        7.4.1 氨基化PS微球的制备
        7.4.2 PS微球的表面特性
        7.4.3 功能化的PS微球和化学发光法检测乙型肝炎表面抗原
        7.4.4 特异性实验
        7.4.5 检测限的确定
    7.5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八章 总结与展望
    8.1 论文总结
    8.2 下一步工作需要解决的问题
博士期间的科研成果
致谢

(10)抗独特型纳米抗体的亲和力成熟及检测伏马菌素B1绿色免疫分析方法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
第1章 前言
    1.1 伏马菌素及其研究进展
        1.1.1 伏马菌素
        1.1.2 伏马菌素毒理性质
        1.1.3 伏马菌素污染状况及限量标准
        1.1.4 伏马菌素B_1检测方法研究进展
    1.2 绿色免疫分析技术研究进展
        1.2.1 绿色免疫分析概述
        1.2.2 小分子半抗原的替代物
        1.2.3 抗独特型抗体
    1.3 纳米抗体研究进展
        1.3.1 纳米抗体的结构
        1.3.2 纳米抗体的特性
        1.3.3 纳米抗体的制备
        1.3.4 纳米抗体的应用
        1.3.5 纳米抗体的亲和力成熟
    1.4 主要研究内容和意义
        1.4.1 主要研究内容
        1.4.2 研究意义
第2章 抗伏马菌素B_1单抗的独特型纳米抗体的淘选与鉴定
    2.1 实验材料
        2.1.1 主要材料及试剂
        2.1.2 主要仪器
        2.1.3 主要溶剂和培养基
    2.2 实验方法
        2.2.1 FB_1抗独特型纳米抗体的亲和淘选
        2.2.2 阳性克隆的鉴定
        2.2.3 序列测定与分析
        2.2.4 pET?B26重组表达载体的构建
        2.2.5 FB_1抗独特型纳米抗体的表达、纯化与鉴定
        2.2.6 FB_1抗独特型纳米抗体的活性分析
        2.2.7 基于抗独特型纳米抗体建立Nb?ELISA的验证
    2.3 实验结果
        2.3.1 FB_1抗独特型纳米抗体的淘选
        2.3.2 FB_1抗独特型纳米抗体的鉴定
        2.3.3 FB_1抗独特型纳米抗体的序列分析
        2.3.4 Phage?ELISA标准曲线的建立
        2.3.5 p ET?B26重组表达载体的构建
        2.3.6 FB_1抗独特型纳米抗体的表达
        2.3.7 以FB_1抗独特型纳米抗体为包被抗原建立Nb?ELISA
        2.3.8 亲和力分析
        2.3.9 p H和离子强度对Nb?ELISA的影响
        2.3.10 Nb?ELISA的验证分析
    2.4 讨论与小结
        2.4.1 讨论
        2.4.2 小结
第3章 抗独特型纳米抗体?碱性磷酸酶融合蛋白的原核表达、活性分析及其应用研究
    3.1 实验材料
        3.1.1 主要材料及试剂
        3.1.2 仪器设备
        3.1.3 主要溶剂和培养基
    3.2 方法与步骤
        3.2.1 表达载体pecan?VHH?AP的构建
        3.2.2 Ab2 Nb?AP的表达、纯化及鉴定
        3.2.3 Ab2 Nb?AP的活性分析
        3.2.4 基于Ab2 Nb?AP一步免疫分析方法的建立
        3.2.5 一步CLIA反应体系的优化
        3.2.6 基于Ab2 Nb?AP一步免疫分析方法的可靠性
    3.3 实验结果
        3.3.1 原核表达载体pecan?VHH?AP的构建
        3.3.2 Ab2 Nb?AP的诱导表达、纯化及鉴定
        3.3.3 Ab2 Nb?AP活性的分析
        3.3.4 基于Ab2 Nb?AP一步免疫分析方法的建立
        3.3.5 一步CLIA反应条件的优化
        3.3.6 一步CLIA特异性
        3.3.7 实际样品的检测
    3.4 讨论与小结
        3.4.1 讨论
        3.4.2 小结
第4章 抗独特型纳米抗体B26的亲和力成熟
    4.1 实验材料
        4.1.1 主要试剂
        4.1.2 仪器设备
        4.1.3 主要溶液和培养基
    4.2 实验方法
        4.2.1 B26的同源建模
        4.2.2 热点随机突变文库的构建
        4.2.3 突变纳米抗体噬菌体初始文库的救援、扩增及纯化
        4.2.4 噬菌体展示纳米抗体文库的淘选与鉴定
        4.2.5 突变库中阳性克隆的鉴定
        4.2.6 突变抗独特型纳米抗体的表达与纯化
        4.2.7 突变纳米抗体活性的分析
    4.3 实验结果
        4.3.1 B26的同源建模分析
        4.3.2 突变纳米抗体文库的构建及鉴定
        4.3.3 突变抗独特型纳米抗体的淘选
        4.3.4 突变抗独特型纳米抗体的鉴定
        4.3.5 突变抗独特型纳米抗体的序列分析
        4.3.6 突变抗独特型纳米抗体与抗体亲和力分析
        4.3.7 抗独特型纳米抗体的热稳定性
        4.3.8 以抗独特型纳米抗体B_1D为替代标准物建立ELISA
        4.3.9 以Ab2 Nb B_1D为标准物的间接竞争ELISA的验证
        4.3.10 实际样品的检测
    4.4 讨论与小结
        4.4.1 讨论
        4.4.2 小结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A 氨基酸基本信息表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个人简介

四、A New Voltammetric Enzyme Immunoassay System for the Detection of Alkaline Phosphatase(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荧光金属纳米簇的传感平台的构建及其在生物酶检测中的应用[D]. 王孟珂. 吉林大学, 2021(01)
  • [2]猪伪狂犬病抗体磁微粒化学发光检测方法的建立及初步应用[D]. 朱冰.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20(01)
  • [3]基于刺激响应型聚合物的碱性磷酸酶光学传感研究[D]. 李勇. 江西师范大学, 2020(10)
  • [4]类风湿关节炎标志物及葛根素的电化学传感器构建及检测[D]. 李玳. 兰州大学, 2020(01)
  • [5]基于智能手机和微流控芯片的环境与生物样品的检测方法研究[D]. 张晓玉. 兰州大学, 2020
  • [6]喹乙醇化学发光免疫技术及时间分辨荧光免疫层析技术研究[D]. 郭建军. 浙江工商大学, 2020(05)
  • [7]磁性Fe3O4和MnO2微纳材料的制备、修饰及免疫分析应用[D]. 张智. 北京科技大学, 2020(06)
  • [8]荧光增强法检测末端脱氧核苷酸转移酶和碱性磷酸酶活性[D]. 王媛媛. 暨南大学, 2019(02)
  • [9]基于纳米磁分离和化学发光的肝炎分子检测新技术研究[D]. 马超. 东南大学, 2018(12)
  • [10]抗独特型纳米抗体的亲和力成熟及检测伏马菌素B1绿色免疫分析方法的研究[D]. 舒梅. 南昌大学, 2016(04)

标签:;  ;  ;  ;  ;  

一种检测碱性磷酸酶的新型伏安酶免疫分析系统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