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柴胡汤治疗胆汁反流性胃炎68例报告

小柴胡汤治疗胆汁反流性胃炎68例报告

一、小柴胡汤治疗胆汁返流性胃炎68例报告(论文文献综述)

黎秀煜[1](2020)在《桂芍柴胡汤治疗肝胃不和型胆汁反流性胃炎的临床疗效观察及对患者血清GAS、PGⅠ、PGⅡ水平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本次研究要目的在于观察桂芍柴胡汤及西药对肝胃不和型BRG患者的临床疗效,通过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中医症候积分、焦虑抑郁量表评分及血清GAS、PGⅠ、PGⅡ水平的变化,分析桂芍柴胡汤治疗肝胃不和型胆汁反流性胃炎的临床疗效及应用价值,并探讨其内在作用机制,为中药治疗胆汁反流性胃炎进一步丰富理论基础。方法:病例来源于2019年1月至2019年6月期间就诊于安徽省中医院干部脾胃科门诊及住院的证属肝胃不和型胆汁反流性胃炎患者,总共收集70例,按数字随机法分为治疗组(桂芍柴胡汤组)、对照组(西药组)各35例。治疗组予桂芍柴胡汤复方颗粒治疗,每日一剂,早晚饭后温服。对照组予以雷贝拉钠唑肠溶片20mg,一日一次,一次一粒;盐酸依托必利分散片50mg,一日三次,一次一粒。以上治疗组、对照组均以4周为疗程。分别观察记录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中医症候积分、焦虑抑郁量表评分及血清中GAS、PGⅠ、PGⅡ水平。并对所收集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临床疗效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后症状较治疗前均显着改善。其中桂芍柴胡汤组总有效率91.43%;西药组总有效率82.86%。桂芍柴胡汤组总有效率优于西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中医总症候积分对比:治疗前桂芍柴胡汤组及西药组患者中医总症候积分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中医总症候积分比较本组治疗前均显着下降,P<0.05。其中桂芍柴胡汤组治疗后在症候积分改善方面明显优于西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焦虑、抑郁量表评分:(1)西药组抑郁量表评分治疗后较治疗前无明显改变,P>0.05;桂芍柴胡汤组抑郁量表评分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5。(2)西药组焦虑量表评分治疗后较治疗前无明显改变,P>0.05;桂芍柴胡汤组焦虑量表评分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5。3.血清GAS、PGⅠ、PGⅡ水平比较:(1)两组患者治疗前血清GAS水平无明显差异,P>0.05;西药组治疗后血清GAS水平治疗前后无显着变化,P>0.05;桂芍柴胡汤组治疗后血清GAS水平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且治疗后血清GAS水平桂芍柴胡汤组明显低于西药组,P<0.05。(2)两组患者治疗前血清PGI水平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血清PGI水平较治疗前均降低,P<0.05;且治疗后血清PGI水平桂芍柴胡汤组明显低于西药组,P<0.05。(3)两组患者治疗前血清PGII水平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血清PGII水平较治疗前均明显降低,P<0.05;且治疗后血清PGII水平桂芍柴胡汤组明显低于西药组,P<0.05。结论:桂芍柴胡汤对治疗肝胃不和型胆汁反流性胃炎患者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能显着改善临床症状,减轻患者痛苦,提升生活品质。并且在降低焦虑量表评分、抑郁量表评分,改善患者的精神-心理状态方面具有一定的效果,同时对患者血清中GAS、PGⅠ、PGⅡ水平方面产生肯定的影响。两组患者治疗过程中均未出现明显的不良反应,安全性优异,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Daniel Eng(伍天宁)[2](2019)在《黄连汤方证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本研究的目的是通过强调具体临床指征的方式,利用现有的临床证据来阐述和探讨黄连汤的方证,以便提高医疗效果和为今后的相关研究提供参考依据。方法:为了保持临床实用性,选用关于黄连汤的临床资料(包括古代医案28例,现代医案100例,导师黄煌教授门诊病历50例以及各种已发表的临床研究15篇)作为研究对象。对来自上述资料的数据进行整理和分析,并从黄连汤的“适用体质”和“适用病症”两大方面来归纳出黄连汤证的特点。结果:(1)黄连汤适用体质。根据数据分析结果,适用黄连汤的人群以中年男性为最多。患者体形多消瘦,面色黄暗无华,唇色红或暗,易汗,舌质淡、红或暗,舌苔腻,脉弦、细或弱,腹诊时上腹部硬满,上腹部压痛,脐周有跳动感等。在精神方面,常有烦躁、乏力、失眠等,或有抑郁偏向、酒精成瘾等。在发病趋向方面,其人在饮食不当、饮酒、情绪波动等情况下容易出现各种消化道症状,或有消化系统疾病、心脏病或糖尿病的既往史或家族史。在生活方式方面,常有饮食不节、饮酒过度等因素直接或间接导致黄连汤证的出现。总之,其人既有明显的脾胃虚证,又有热或湿热的趋向。(2)黄连汤适用病症。黄连汤的主治症状类型包括腹痛类症状(以上腹痛为多,但也可表现为下腹痛、腹胀等)、呕吐类症状(恶心、呕吐、食欲不振、泛酸等)、腹泻类症状(大便溏、大便次数多、肠鸣等)、失眠(入睡困难、易醒等)和胸部症状(胸闷、心悸等)。黄连汤证的次要症状类型包括口腔症状(口腔溃疡、舌痛、口苦、口渴等)、身体寒热类症状(怕冷、发热等)、泌尿及生殖系统症状(排尿困难、尿频、阳痿、异常了宫出血等)、体重下降以及头晕类症状(头晕、眩晕等)。黄连汤的主要适用疾病类型是消化道炎症及其相关病症,包括慢性胃炎、胃食管反流病、口腔溃疡、慢性肠炎、消化性溃疡、急性胃肠炎、幽门螺杆菌感染等。其他重要的适用疾病类型包括胆囊炎、心脏病(早搏、冠心病等)、功能性胃肠病及类似疾病、2型糖尿病及其并发症、妊娠恶阻、肾脏病、肠系膜淋巴结炎等。结论:本研究首次根据个案报道、病历和临床研究的数据归纳出黄连汤的适用体质和适用病症,以及首次对黄煌教授应用黄连汤的临床经验进行分析和总结。此外,在研究结果的基础上,又讨论黄连汤的《伤寒论》原文的意义、黄连汤证的鉴别、常用加味药及其临床指征和关于应用黄连汤的注意事项。

祁贝贝[3](2019)在《疏肝和胃通降方治疗肝胃不和型BRG患者的疗效观察》文中提出研究目的:运用董建华院士对从通降法论治胆汁反流性胃炎胃炎的理论,观察疏肝和胃通降方治疗肝胃不和型胆汁反流性胃炎的临床疗效对比枸橼酸莫沙必利单药治疗BRG的疗效,从而验证运用中药舒肝和胃通降方治疗胆汁反流性胃炎的临床疗效。治疗方法:从自治区中医院专家门诊就诊的患者中,选取符合诊断标准的,并且辨证为肝胃不和证的患者共63例,将他们按随机的方法,分别分为治疗组32人以及对照组31人,治疗组予中药疏肝和胃通降方加减水煎剂200ml日3次口服,对照组患者每天三顿饭前各口服1粒枸橼酸莫沙必利片,两组各服用8周,结束以后对比治疗前患者的症状积分、胆汁反流程度、临床疗效以及胃镜下疗效的变化。对最终得出的结果进行分析与讨论。结果:在治疗前对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发病时间长短、症状以及胆汁反流程度等资料进行差异性分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数据具有可比性,得出结果:疏肝和胃通降方治疗肝胃不和型BRG临床症状总有效率达96.67%,高于对照组的80.00%;在胃镜下黏膜改善方面,试验组黏膜有效率达83.3%,而对照组的有效率是53.3%;试验组的胆汁反流程度改善也明显优于对照组;单独分析患者口干苦、胃脘痛(胀痛、隐痛、灼痛)、胁胀、胃部喜按/喜暖、舌质暗红、瘀点/瘀斑、口腔异味/口疮、畏寒肢冷、胸痛背痛、反酸、纳差、大便异常、情绪异常、面色暗、脉象异常等症状,试验组的积分改善均比对照组高,且P<0.05,差异在统计学上有意义。结论:1.疏肝和胃通降方治疗胆汁返流性胃炎(肝胃不和证)可改善BRG患者临床症状;2.疏肝和胃通降方治疗胆汁返流性胃炎(肝胃不和证)疗效优于促进胃动力药枸橼酸莫沙必利的治疗效果。

谢子琪[4](2012)在《加味小柴胡汤治疗肝胃不和型慢性浅表性胃炎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慢性浅表性胃炎(Chronic Superficial Gastritis, CSG)是由多种原因引起的胃粘膜慢性炎症,其发病率很高,是消化科的常见病,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多数患者可有上腹部疼痛、食后饱胀等症状,或有不同程度的消化不良症状如暖气、反酸、恶心、食欲减退等,部份患者可无症状及体征。胃镜下可见不同程度的充血、水肿、出血、甚至糜烂等胃粘膜炎性改变,本病复发率很高,症状时轻时重,病情发展到后期可引起萎缩性胃炎,甚至癌变,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中医药在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炎颇具优势,有价格低廉、副作用小、症状缓解明显、复发率低等优点。一、理论研究目的:通过文献研究,对慢性胃炎的中西医研究状况,进行分析、综合现存的问题。方法:透过CNKI、万方、PUbMed检索系统查阅资料,分别总结了慢性胃炎在近年中医药和现代医学的研究进展。结果:透过资料分析、整合,认识到不论中医及现代医学对慢性胃炎的研究、讨论均十分详尽,不仅介绍了现代医学对慢性胃炎的流行病学、病因和发病机制、临床诊断标准以及其它治疗方法的进展。同时还总结了中医对本病的病名、病因病机的认识,以及对本病临床辨证分型各种中药治疗、针灸、推拿以及中西医结合治疗等各方面的进展。结论:中医药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炎疗效较理想,但目前的文献研究多局限于专方专药的应用及临床经验的总结,缺乏严格的科学对照及统计学方法分析,由于各位医家学术观点不同,对本病的辫证论治观点也不一致,令各文献的研究结果难以相互比较、引证,导致临床上不能效仿。二、临床研究目的:探讨加味小柴胡汤治疗肝胃不和型慢性浅表性胃炎的临床疗效,并初步探讨该方疗效的作用,以肯定其能改善肝胃不和型慢性浅表性胃炎患者的临床症状及体征,以进一步推广其在临床的应用。通过总结,指出目前存在的问题,并展望了本病的研究前景,为研究抑肝扶脾法对慢性浅表性胃炎的治疗提供临床依据,奠定临床理论基础。同时证实其临床安全性。方法:1.对2010年11月至2011年10月广州中医药大学附属广东省中医院二沙岛医院门诊及香港博爱医院中医部门诊就诊,符合西医对慢性浅表性胃炎的诊断标准,且中医辨证为肝胃不和型的91例患者,将研究对象随机分为51例治疗组和40例对照组。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病程,以及治疗前中医症状积分均无明显差异,具有显着的可比性(P>0.05)。治疗组以疏肝理气,健脾和胃为主进行治疗,予加味小柴胡汤,水煎,150ml/次,早、晚温服;对照组予柴胡疏肝散加减,水煎,150ml/次,早、晚温服;两组疗程均为4周,疗程完结后均随访1月。2.分别对胃脘疼痛、上腹胀满、嗳气、泛酸、纳呆食少、太息、性情抑郁或急躁易怒及神疲乏力等症状和体征进行疗效观察。另外,亦对用药的安全性进行观察,包括肝功能(ALT)、肾功能(BUN、Cr),血糖(Glu)、血、尿常规、大便常规、心电图等。最后,对经收集整理后的临床资料建立数据库,对有关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计数资料用X2检验、计量资料用t检验,组间比较用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1.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病程及中医证侯积分,均显示具有可比性。经统计学处理,均无显着性差异(P>0.05),2.治疗结果2.1治疗后中医证侯改善情况治疗后治疗组综合疗效与对照组比较,经方差检验,P<0.05,说明在临床综合疗效方面,治疗组显着优于对照组。另外,比较两组在治疗前后的中医证侯积分差值,经方差检验,P<0.05,说明治疗后两组均较治疗前有显着疗效;且治疗组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2.2两组治疗前后各项症状和体征积分的变化情况在改善胃痛、胸闷、纳呆、太息方面两组比较,经统计学处理,P<0.05,有显着性差异,说明抑肝扶脾法在改善胃痛、胸闷、纳呆、太息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2.3两组患者临床总疗效比较尼莫地平法评价证候疗效,经RIDIT分析,P>0.05;两组的总有效率比较,经精确FISH检验,X2=0,P=1.000,无统计意义。2.4两组治疗后疾病复发情况两组复发率经X2检验,P>0.05,无统计意义。2.5安全性指标观察经t检验后,评估治疗前、后治疗组的各主要治疗指标,P>0.05,对照组治疗后各主要指标同治疗前相比,P>0.05,无统计意义。3.治疗组中,临床治愈者,共10例,显效者,共31例,有效者,共8例,无效者,共2例,总体有效率为96.08%。对照组中,治愈者,共1例,显效者,共29例,有效者,共10例,无效0例,总有效率100%。经统计学处理(P>0.05),表明两组药物在治疗肝胃不和慢性浅表性胃炎时无显着差别,同样有效。4.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症状总积分后,两组均有显着性差异(P<0.05);治疗组中医症状总积分的改善与对照组相约(P>0.05)。5.治疗组对腹胀、嗳气、反酸、抑郁、神疲乏力等症与对照组疗效相约:但对于改善胃痛、胸闷、纳呆、善太息等症则优于对照组。6.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肝功能(ALT、 AST)、肾功能(BUN、 Cr)、血糖(G1u)、血常规治疗前后比较,经统计学分析,无统计学意义(差异)(P>0.05)。尿、便常规+0B、心电图与治疗前比较没有变化。7.在观察过程中,两组均未发现明显的不良反应。结论:1.以抑肝扶脾法,用加味小柴胡汤治疗肝胃不和型慢性浅表性胃炎疗效显着,能显着改善患者的主要临床症状。2.加味小柴胡汤在改善胃痛、胸闷、纳呆、太息等症优于对照组。3.加味小柴胡汤治疗具有安全性。

陈靖雯[5](2012)在《李赛美柴胡类方临床运用多媒体数据库建立与研究》文中提出研究目的:《伤寒论》作为中医课程的“四大经典”之一,在中医学中具有重要的学术地位,经方长久以来都是中医的闪光点,受到普遍的关注和重视,具有无穷的魅力,不断掀起研究经方的热潮。柴胡类方作为《伤寒论》的重要方剂,近年来对该方的研究文献数量也相当可观,对该类方进行整理及临床运用观察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研究方法:导师李赛美教授在临床上大量运用柴胡类方加减,根据病机灵活化裁,发挥经方特色,用于多种病症的治疗,均获良效。建立门诊病案多媒体数据库,以此作为导师使用柴胡类方经验的整理工具,从而整理导师学术思想,具有一定价值。本数据库以患者个人信息、基本病证(包含视频内容)、诊断信息、使用方剂、方药等为检索要点,一方面将门诊病人情况作为电子档案而便于管理和查询,更重要的是,以此达到分析诊断病证与使用方药的规律,从客观角度整理导师学术思想。成果:(1)选择C#程序语言,它是一种精确、简单、类型安全、面向对象的程序语言;ACCESS作为数据库管理软件,建立多媒体数据库;可以把需要记录的内容完整的保存下来,在以后查询相关数据的时候大大提高了效率。(2)通过整理导师临床使用柴胡类方经验分析发现,使用柴胡类方一是针对脏腑气机不和;二是针对外感荣卫不和、血弱气尽之病机。外感类:病邪兼夹较多,重心以实为主,但多有素体受邪的背景;内伤杂病类:以肝胆不和为主,邪气兼夹较少,多见于肝胆气郁较甚,而脾胃偏虚,复因外感风寒湿引发,而致气滞不畅,木郁侮土,气郁生热,血因气滞,致使病发杂状。结论:借助多媒体信息技术引入临床病案,使文字上晦涩的条文成为鲜活的医案,也使学生增加临床的感性认识,大大提高学习兴趣。通过门诊多媒体数据库的建立,引入导师在临床上使用柴胡类方的临床病案,成为案例式教学体系的一部分,为理论与临床架起一座桥梁,改善理论与临床脱离状况,从而增加学生的辨证论治的临床技能。通过多媒体数据库的建立,为理论与临床统整出更有系统性的医学研究,提升学生对此有更完善的临床思维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

邢玉良[6](2012)在《小柴胡汤主治病症之理论依据探究》文中研究指明本文的研究目的是探究小柴胡汤主治病症的理论依据,形成系统认识,以很好的指导临床。主要采用方法有二:一、追本溯源、探究经旨,在《黄帝内经》、《伤寒论》、《神农本草经》上找依据,同时参照以清代郑钦安、黄元御、陈修园等为主的医家所论;古代医家,如郑钦安等对小柴胡汤的应用论述,乃是从原理上阐发,言及了根本之处。但不够详尽、明确,且为古文,不利今人领会应用,本文将穷究经典,本着以经解经的精神正经典研究之视听。二、参考现代医家在杂志上发表的运用小柴胡汤治疗各类病症的汇总及经验总结。现代医家对小柴胡汤的应用,往往走入误区。一种方式是放弃辨证论治,拿方药对应西医病名,做动物实验,或者拿病人做临床试验,实验、试验完毕统计有效率;另一种情况是对于四大经典之旨未详加探究,人云亦云,认定小柴胡汤乃升发少阳之方剂。此处引用现代医家文章,目的在于为小柴胡汤治疗之种种病症提供现实证明。为保证论理与论证的纯粹性,现代医家的文章,凡是明确提及运用小柴胡汤进行动物实验者未予引用,凡是明确提及与西药和其它复杂方药合用观察疗效的尽量不予引用。以期论证,小柴胡汤之功用在治疗少阳相火逆冲所致诸症。现代中医临床或临床试验,运用小柴胡汤治疗之病种可谓繁杂,但概而言之,此间种种病症,皆是少阳相火逆冲所致,或曰必有小柴胡汤证,有少阳经症、少阳腑症、半表半里症。临床应用中,抓住主症,参照舌脉,符合病机则可应用。随其或然证的出现,观其病机而随症加减。若兼有它经病证,当与它方合用。若无少阳病症者,不可滥用。经言:“知其要者,一言而终,不知其要,流散无穷”,小柴胡汤的应用关键在明其原理、辨证论治。

刘志刚[7](2010)在《基于“方剂—体质—主治疾病谱”模式的大柴胡汤方证研究》文中认为目的:(1)构建基于“方剂-体质-主治疾病谱”的方证研究模式。(2)依据该模式,通过大柴胡汤方证文献研究,初步明确该方应用指征、药物剂量及配伍规律,为临床安全、有效用药提供参考。方法:(1)在导师已经提出观点及近年来中医学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构建基于“方剂-体质-主治疾病谱”的方证研究模式。(2)以网上数据库(中国期刊网)及图书馆馆藏为文献来源。网上数据库检索范围为1979年至2009年的期刊文献(部分期刊回溯至创刊)。还收集各类专着及日本汉方杂志中有关大柴胡汤医案及论述。利用MS Excel建立医案数据库。数据库字段包括医案来源、作者、组成、药物剂量、相似度、病名(中医、西医)、疾病类别、患者性别、年龄、症状和体征、舌苔及脉象等内容。采用SPSS 13.0, SPSS Clementine 8.1进行统计分析,采用x2检验或Fisher精确概率检验、因子分析、聚类分析、Logistic回归分析、ROC曲线分析及数据挖掘(Apriori算法)等方法。结果:(1)体质、疾病之间及它们与证候的形成都存在密切的联系。体质能够明显影响疾病的类型,而疾病对体质的形成及变化也存在显着作用。体质和疾病均是证候形成关键因素,决定着证候产生,类型及其转归。疾病和体质是证候的构成要素。应当对方剂、主治疾病及体质进行系统研究,揭示体质与疾病之间的相互关系及方证的内涵。(2)本研究共收集医案717例,经筛选后共入选医案557例。通过分析,主要总结了大柴胡汤方证以下特点:大柴胡汤主治疾病:消化系统疾病如胆囊及胆管疾病、胰腺疾病、肝脏疾病、胃及食管疾病,肠道疾病,感染性疾病,呼吸系统疾病,循环系统疾病,代谢性疾病,神经系统疾病,泌尿系统疾病及其他疾病。该方主治疾病范围非常广泛,但主要用于消化系统及感染性疾病。通过ArrowSmith闭合式文本挖掘方法研究发现大柴胡汤主治疾病可能与精神及其他应激、炎症及免疫反应、动力障碍、前列腺素和组胺有关。大柴胡汤方证体质:形体特征:体格发育较好,比较壮实,但不一定肥胖。肌肉丰满,比较坚紧。肤色偏黑,皮肤较干燥,脸色一般较佳。颈部粗短,上腹角偏宽,头围、肩宽、胸围较大。心理特征:性格外向,但情绪易激动、易生烦恼,且强迫、焦虑、抑郁、敌对、恐怖、偏执、精神病性症状、人际关系敏感多见。机能特点:肝机能和胃肠机能弱。神疲乏力,睡眠障碍,食欲不振,食后上腹胀,便秘倾向,小便黄而短。腹诊特点:主要表现在上腹及胸胁部,以紧张、抵抗及压痛为特征。其判断要点为:如患者的形体特点、机能特征及腹诊符合大柴胡汤体质特点,即可以诊断为大柴胡汤体质。如心理特征也符合,则可以认为是典型的大柴胡汤体质。大柴胡汤方证临床表现:总结了大柴胡汤方证总体表现,消化及非消化系统表现的区别与联系,并总结了大柴胡汤方证在不同疾病类别中的临床表现模式。在消化系统中,大柴胡汤方证总体表现为舌红、呕吐、口苦、恶心、腹痛、腹胀、胁痛、便秘等。很多患者还表现为嗳气、肩痛、头痛、失眠、头晕等。还有个别患者表现为乏力、神疲、便溏等。而在非消化系统疾病中,临床表现模式更加多样。总体表现为头痛、失眠、头晕、烦躁、苔黄或苔薄黄、舌红、便秘等。患者仍然会出现包括胁痛在内的症状群,如胁痛、肢冷、便秘、头晕、尿黄、目眩;胁痛、肩痛、腹胀、胸闷、暖气;胁痛、面红、返酸。少部分患者也会出现纳差、神疲、乏力等表现。大柴胡汤加味药物的配伍规律及应用指征。在消化系统疾病中加味药物归为以下几类:1、行气、消食、利胆、止痛药;2、活血、清热、泻下药;3、行气、化痰、清热药;4、行气、泻下药;5、清热解毒药;6、补气药等。非消化系统加味药物归为以下几类:1、活血药;2、平肝、化痰药;3、清热燥湿、攻下药;4、清气分热药;5、清热解毒、化痰药等等。大柴胡汤剂量应用规律,应用聚类分析研究发现大柴胡汤剂量可以归为4类。一是方中药物比例基本一致,方中各味药物剂量在10克左右,当以口苦、脉弦等为主时应用;二是以大黄为主,可达20g左右。当阳明热结较重,出现发热、舌红,而又以腹痛、苔黄、便秘为主要表现时用之;三是以芍药为主,可达30g左右。以上腹痛为主时,重用芍药缓急止痛;四是以柴胡为主,可达24g左右。以胸胁苦满为主时则重用柴胡以和解少阳。综合以上研究结果,我们提出的大柴胡汤经验性的临床判断标准为:1、患者符合大柴胡汤体质,符合大柴胡汤主治疾病,大体符合总体临床表现者;2、患者符合大柴胡汤体质,符合总体临床表现,虽不符合主治疾病谱者;3、虽不符合大柴胡汤体质,但符合主治疾病,且符合典型临床表现者。在提出经验性诊断标准后,我们利用基于临床医案的病例-对照研究,采用Logistic回归及ROC曲线分析,探讨了大柴胡汤方证诊断标准的确定方法,研究表明该方法是可行的。另外,还对大柴胡汤组成药物临床应用指征、方剂结构、剂型、煎服法,主治疾病间的关系等作简单讨论。结论:(1)基于“方剂-体质-主治疾病谱”的方证模式基本涵盖了中医方证的构成要素,能够比较全面反应中医临床辨证论治的特点。本研究也从文献研究角度证明该研究模式是可行的。(2)大柴胡汤的临床应用可以分为以下几种情况:1、患者为大柴胡汤体质或典型的大柴胡汤体质,符合大柴胡汤主治疾病,且临床表现符合该方临床表现特征时。可以认为是大柴胡汤典型方证。疾病急性期,可以用大柴胡汤控制病情恶化、缓解症状;疾病慢性期,可以用该方调理体质,预防疾病进展或复发;2、患者为大柴胡汤体质或典型的大柴胡汤体质,符合大柴胡汤主治疾病,但临床表现不典型。可以认为是大柴胡汤方证。可以用该方调理体质,预防疾病进展或复发;3、患者不是大柴胡汤体质,但符合大柴胡汤主治疾病,且临床表现典型时。可以在疾病急性期应用大柴胡汤,如症状缓解,应换用他方调理。如无效,应尽快调整治疗;4、患者非大柴胡汤体质,临床表现也不典型,即便属于该方主治疾病范围,也当忌用大柴胡汤。

黄波[8](2008)在《黄煌经方医学思想整理研究暨2004-2007临证病案分析》文中指出1目的对黄煌教授经方医学学术思想及临床经验进行全面而系统的阶段性总结。2方法与结果2.1黄煌教授经方医学学术思想概述根据随师期间的学习与领悟,结合黄教授着作、演讲等内容,对黄煌教授的学术思想进行全面的分析和系统的整理。首先回顾了黄煌教授经方学术思想的演变过程,黄煌教授经方学术思想经历了启蒙时期、摸索时期和成就期。其间受早年师承的影响、史学研究的启迪,并在日本留学的过程中接受了日本汉方医学的影响,最终选定了以经方作为自己的研究方向。从医以来,黄煌教授一直秉承着务真求实,注重疗效,择善而从,与时俱进的治学态度。在经方的研究思路上,他重视史学的研究,认为只有在历史的大背景下才能对古代遗留下来的学术经验作出正确的选择;他倡导方证相应,提出方证相应是仲景学说的精华,从方证药证入手是中医入门的捷径;他认为目前中医发展的困境在于缺少规范,他提倡中医学要从相对规范的部分也就是经方入手进行深入研究,主张医学术语的规范化,呼吁国家尽快对中医的临床诊疗技术进行必要的梳理,同时,能够提出一批让老百姓能够正确选择中医医疗服务的标准或参照指标;在临床工作中,他以“看人的病”与“看病的人”作为中医和西医的区别,指出必须将目光关注在“病的人”才能保持并发扬中医学的特色。黄煌教授的主要学术思想体现在“方证相应学说”和“经方体质学说”两方面。黄教授认为方证相应是辨证论治的核心。“方证”是指用方的证据。方证相应,就是方与证互相呼应。即有是证,用是方,无是证则不用是方。黄教授认为古代的方证的表述是不完全性的表述,一般使用自然语言,包括古代的方言等,并带有医家主观性的。我们必须立足临床,强调经方的现代应用,破译出经方的现代应用指征,要力求用完整的、用规范的语言,尽量要客观而有证据的表述。黄教授的方证相应学说以“方-病-人”三要素为主体,方主要是指《伤寒论》、《金匮要略》中的经典方,病是指现代医学诊断明确的疾病,而人则是具备某种心理特征、生活背景、体质特征的个体。在经方体质学说中,黄教授创造性地提出了“方人”、“药人”的概念,即直接以某方或某药冠名于体质,诊断即治疗,大大提高了临证用方的准确性,增强了用药处方的安全性。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黄煌教授还形成了一套极具特色的经方诊断方法。他结合各类体质患者的体型体貌特征,重视整体望诊对用药的指导作用,继承并发扬了朱莘农先生的喉诊,实事求是看待传统“脉诊”和“舌诊”在临床中的价值,继承了张仲景并选择性地吸收了日本腹诊精华,他还结合门诊的实际情况独创了腿诊诊法,总结出腿部的不同表现对具体方证的指导意义。2.2黄煌教授临证病案分析下篇运用统计归纳的方法对黄煌教授2004.11-2007.10三年间临床病案进行了整理,总结了其常用经方的用药经验,分析了经方治疗常见病的思路,附篇展示了黄教授用经方治疗疑难病的技艺并通过按语对其思路进行了剖析,以体现其学说极大的临床应用价值。在常用经方的整理方面,首先统计了每张方适用的基本情况,如年龄、性别分布规律等;其次通过统计临床应用中该方的患者的现代医学诊断,分析该方与现代疾病之间的关系,研究该方的疾病谱分布;通过对使用该方的患者所表现的常见症状的频次统计,归纳该方临床应用的主要指征及不同指征与不同疾病之间的内在联系,为临床鉴别诊断提供参考;通过统计实际应用中合方情况及相关疾病谱,寻找不同方剂之间的联系;通过统计实际应用中药物的加减情况,体现了黄煌教授注重经方加减、讲究结构、进退有度的特色,力求达到丝丝入扣、精细绵密,达到方证相应的思想;通过统计在治疗不同疾病的过程中药物剂量的变化,寻找剂量与疾病、体质等因素之间的关系。在以上统计的基础上,提出每方比较规范的方证假说并对每方的体质要求和假说作了较为详细的阐述,力求清晰、客观、实用。同时对类似方剂进行了鉴别分析,最后结合临床疗效反馈,对每方的疗效进行了初步评估。此部分主要探讨了9张仲景方及1张黄教授自创方(四味健步汤)。在常见病的整理方面,以病为纲,从疾病简述、常用处方频次及加减法、用方经验、典型病案四个部分进行阐述。疾病简述部分从现代医学角度对该病的特点、临床表现及经方治疗本病的特色和优势;常用处方频次及加减法部分对黄煌教授治疗该病最常用的经方进行了频次统计,并对其常用合方及加味药物进行了阐述;用方经验部分总结了黄教授治疗该疾病的常用处方以及用药指征;典型病例部分选取代表性的临床病案以印证用药思路,反映学术特色。本章所讨论的疾病涉及到慢性支气管炎、高血压病、心脏瓣膜病、慢性胃炎、慢性病毒性肝炎、肝硬化、肠道易激综合症、尿路感染、糖尿病、甲状腺机能亢进症、失眠、恶性肿瘤、痛经、痤疮等13种。黄教授擅长用经方治疗那些现代医学缺乏有效治疗手段或明显治疗效果的疑难病。本文另外选取了临床疗效显着并能体现经方特色的35个疑难病例作为附篇,并以按语的形式进行剖析,以从个案的角度展现黄教授注重体质、强调方证相应的学术思想及其特色诊断方法的在临床中的具体应用。3结论黄煌教授是一位有创新精神的现代经方临床家,他秉师承、研仲学、融中日、贯中西、汇古今,他继承了中医学中最具临床价值的部分——经方,吸收了日本汉方医学的研究成果,用现代医学的语言对经方的传统方证进行破译,并结合自己的临床实践,开创性地提出了以“方-病-人”为中心的“方证相应”学说和“方人药人”学说,并在方证的规范化、客观化上作出了初步的尝试。他注重临床,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对常见病及疑难病的治疗都积累了相当丰富的经验,值得我们进一步继承和研究。

周琳琳[9](2008)在《大柴胡汤方证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大柴胡汤是仲景名方之一,首见于《伤寒论》与《金匮要略》。由于其组方严谨,用药精简,应用广泛,疗效显着,故为历代医家所推崇,论述颇多。同时由于诸多因素的存在,以致于对大柴胡汤方证的认识至今仍存在着不同的看法。本文通过收集、整理大量与大柴胡汤方证相关的古今文献,从理论和临床两个方面对大柴胡汤方证进行了深入系统的研究探讨。通过对大柴胡汤方证的理论探讨,认为大柴胡汤证的实质是辨气机郁滞过甚的证治,其病本在肝胆,病标在脾胃,亦可兼及五脏,病性属实。同时指出若仅就《伤寒论》而言,由于受少阳生理和病理的局限,其常表现为郁而化火,因此《伤寒论》中大柴胡汤证的实质是辨少阳枢机不利,胆腑郁热过甚的证治,病位在少阳经腑,且以少阳胆腑为主,病性属实属热。同时提出大柴胡汤为小柴胡汤与四逆散合方,其方中大黄的有无应视具体情况而定。通过对大柴胡汤的现代医案研究,对大柴胡汤的临床应用作了一次回顾性的总结,并对其适应病证进行了客观的分析,认为大柴胡汤的应用范围极为广泛,几乎涵盖了临床各科,但以消化系统疾病的治疗为主,且疗效确切。同时提出了大柴胡汤证的主要指征、参考指征、舌脉指征和证型,以及大柴胡汤的药物组成特点,为大柴胡汤方证的规范化与标准化提供了理论依据。

赵裕沛,王兴华[10](2006)在《小柴胡汤临床应用近况》文中指出小柴胡汤出自《伤寒论》,为和解少阳之代表方。目前临床常用于治疗头痛、高热、产后发热、咳嗽、肝炎、胃炎、结扎后呕吐、病毒性心肌炎等病症,并可随证化裁。

二、小柴胡汤治疗胆汁返流性胃炎68例报告(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小柴胡汤治疗胆汁返流性胃炎68例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1)桂芍柴胡汤治疗肝胃不和型胆汁反流性胃炎的临床疗效观察及对患者血清GAS、PGⅠ、PGⅡ水平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第一部分 临床研究
    1 一般资料
        1.1 病例来源
        1.2 西医诊断标准
        1.3 中医诊断标准
        1.4 纳入标准
        1.5 排除标准
        1.6 脱落、剔除标准
    2 研究方法
        2.1 病例分组
        2.2 治疗方法
    3 疗效观察指标
        3.1 中医症候积分
        3.2 心理状态评分
        3.3 血清学指标
        3.4 安全性指标
        3.5 统计学方法
    4 研究结果
        4.1 一般情况资料
        4.2 治疗后资料分析
        4.3 不良事件发生率
第二部分 理论研究
    1 现代医学对BRG的认识
        1.1 流行病学资料
        1.2 BRG病因探讨
        1.3 发病机制
        1.4 西医治疗方案
    2 祖国医学对胆汁反流性胃炎的认识
        2.1 祖国医学对BRG病名的认识
        2.2 对BRG病因探讨
        2.3 BRG病机的探讨
    3 桂芍柴胡汤方药探讨
        3.1 组方分析
        3.2 古-今药物研究
    4 桂芍柴胡汤作用机制探讨
        4.1 胃肠运动功能调节
        4.2 精神心理调节作用
        4.3 胃肠激素及脑肠肽水平调节
        4.4 调节胃液PH值
        4.5 促进胃黏膜修复
        4.6 镇痛作用
        4.7 抗HP致病作用
    5 疗效指标的选择
        5.1 胃泌素(GAS)、胃蛋白酶原(PG)与BRG相关性
        5.2 量表的选择
    6 结果分析
        6.1 临床疗效分析
        6.2 结论
        6.3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综述 胆汁反流性胃炎的中医药诊疗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
个人简介
致谢

(2)黄连汤方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章 黄连汤的历史源流与研究现状
    1 黄连汤的来源、名称与组成
    2 黄连汤历代论述
        2.1 影响力最大的早期方论
        2.2 寒与热的具体定位
        2.3 中虚之说
        2.4 桂枝在黄连汤中的作用
        2.5 黄连汤证在六经中的定位
    3 黄连汤药理研究进展
        3.1 黄连汤的药理研究
        3.2 黄连汤与其他方比较的药理研究
    4 关于黄连汤的专论
    参考文献
第二章 研究思路与方法
    1 研究思路
        1.1 以临床资料为对象
        1.2 以适用体质与适用病症为目标
        1.3 从临床数据到方证阐述
    2 黄连汤范围确定
        2.1 黄连汤与进退黄连汤
        2.2 黄连汤原方组成确定
    3 临床资料来源
    4 纳入标准
        4.1 黄连汤医案纳入标准
        4.2 黄连汤临床研究纳入标准
    5 数据整理
    6 数据分析
        6.1 统计软件
        6.2 黄连汤医案数据分析
        6.3 黄连汤临床研究数据分析
    参考文献
第三章 研究结果
    1 黄连汤医案分析
        1.1 医案中体质特征分析
        1.2 医案中症状分析
        1.3 医案中疾病分析
        1.4 医案中病因分析
        1.5 医案中病机分析
        1.6 医案中处方分析
        1.7 小结
    2 黄连汤临床研究分析
        2.1 临床研究综合概况
        2.2 临床研究具体综述
        2.3 小结
    参考文献
第四章 讨论
    1 黄连汤适用体质
        1.1 身体特征
        1.2 心理特征
        1.3 发病趋向与生活方式
        1.4 体质解释
        1.5 典型病例
    2 黄连汤适用病症
        2.1 黄连汤适用症状类型
        2.2 黄连汤适用疾病类型
        2.3 黄连汤适用病症归纳
    3 黄连汤原文解释
        3.1 伤寒
        3.2 胸中有热
        3.3 胃中有邪气
        3.4 腹中痛
        3.5 欲呕吐
        3.6 昼三夜二
    4 黄连汤方证鉴别
        4.1 与半夏泻心汤证的鉴别
        4.2 与小柴胡汤证的鉴别
        4.3 与小建中汤证的鉴别
        4.4 与乌梅丸证的鉴别
    5 黄连汤加减及注意事项
    6 结论
        6.1 黄连汤方证
        6.2 创新点
        6.3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黄连汤医案数据库内容与术语规范
    附录2 黄连汤类方分析
致谢
作者简介

(3)疏肝和胃通降方治疗肝胃不和型BRG患者的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临床研究
    1 研究对象
    2 病例来源
    3 诊断标准
        3.1 西医诊断标准
        3.2 中医诊断标准
    4 纳入标准
    5 排除标准
    6 剔除和脱落病例标准
    7 终止试验标准
    8 试验方法
        8.1 病例分组
        8.2 治疗方法
        8.3 观察指标
        8.4 质量控制
        8.5 疗效评定标准
        8.5.1 中医证候疗效评定标准
        8.5.2 胃镜疗效标准
        8.6 数据采集及数据库建立
        8.7 统计分析
        8.8 技术路线图
结果
    1 两组可比性分析
    2 两组治疗前后单个症状积分的比较
    3 两组治疗前后胆汁反流分级比较
    4 两组治疗后中医证状疗效比较
    5 两组治疗后胃镜下比较
讨论
    1 现代学病因
    2 中医病因病机
    3 中医证型分类
    4 国内外治疗BGR现况
        4.1 中医内治法
        4.2 中医外治法
        4.3 中医联合西药治疗法
        4.4 现代医学治疗方法
    5 董建华教授运用通降法的理论
    6 疏肝和胃通降方的方义
    7 主方中药功效及现代药理作用
    8 疏肝和胃通降方在本次临床观察中的疗效分析
        8.1 对胆汁反流程度的改善
        8.2 对中医症状的改善
        8.3 对胃镜的改善
        8.4 综合分析及感悟
    9 不足与展望
小结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附录
综述 胆汁反留性胃炎的中西医治疗现况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导师评阅表

(4)加味小柴胡汤治疗肝胃不和型慢性浅表性胃炎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引言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第一节 慢性胃炎的现代医学研究概况
        一、概念
        二、流行病学基础
        三、诊断标准
        四、鉴别诊断
        五、病因和发病机制
        六、西医疗法
        七、疗效评价
    第二节 慢性胃炎的中医学研究概况
        一、病名及历代沿革
        二、病因病机
        三、辨证分型
        四、中医治疗
        五、中西医结合治疗
        六、中医药实验研究
    第三节 小柴胡汤治疗脾胃病的临床应用
        一、胃炎
        二、胆汁反流性胃炎
        三、消化性溃疡
        四、泄泻
        五、其他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第一节 研究对象
        一、病例来源
        二、诊断标准
    第二节 研究方法
        一、随机分组
        二、治疗方法
        三、观察项目
        四、疗效评价标准
        五、安全性评价标准
        六、不良事件、不良反应的记录和报告方法
        七、统计学处理
    第三节 研究结果
        一、一般资料分析
        二、治疗结果
    第四节 讨论
        一、研究结果分析
        二、小柴胡汤治疗肝胃不和的出处
        三、加味小柴胡汤的药物研究
        四、小柴胡汤组方特点
        五、小柴胡汤实验研究进展
结语
    第一节 结论
    第二节 问题及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5)李赛美柴胡类方临床运用多媒体数据库建立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目录
引言
第一部分 柴胡类方及多媒体数据库的文献研究
    一、既往研究思路、技术汇报和成果
        (一) 研究思路
        (二) 技术汇报
        (三) 成果
    二、柴胡类方方解
        (一) 类方的概念及柴胡类方条文考证
        (二) 柴胡类方的作用机制
        (三) 类方衍化规律
    三、柴胡类方中的代表方分析及现代治验
        (一) 小柴胡汤
        (二) 大柴胡汤
        (三) 柴胡桂枝汤
        (四) 柴胡桂枝干姜汤
        (五) 柴胡加龙骨牡蛎汤
        (六) 四逆散
        (七) 消遥散
    四、多媒体数据库
        (一) 多媒体数据库的起源与发展
        (二) 多媒体数据库在国内的应用
第二部分 门诊病案多媒体数据库
    一、门诊医案多媒体数据库创建思路
        (一) 门诊病案多媒体数据库建立的概念以及目的与意义
        (二) 门诊病案多媒体数据库的设计思路
    二、门诊医案多媒体数据库整理要点
        (一) 门诊病例的采集
        (二) 系统使用要点
        (三) 系统操作程序
第三部分 李赛美教授柴胡类方的临床研究
    一、小柴胡汤的临床运用
        (一) 小柴胡汤运用概要
        (二) 小柴胡汤案例举偶
    二、大柴胡汤的临床运用
        (一) 大柴胡汤运用概要
        (二) 大柴胡汤运用特点
        (三) 大柴胡汤案例举偶
    三、柴胡桂枝汤的临床运用
        (一) 柴胡桂枝汤运用概要
        (二) 柴胡桂枝汤运用特点
        (三) 柴胡桂枝汤案例举偶
    四、柴胡桂枝干姜汤的临床运用
        (一) 柴胡桂枝干姜汤运用概要
        (二) 柴胡桂枝干姜汤运用特点
        (三) 柴胡桂枝干姜汤案例举偶
    五、柴胡加龙骨牡蛎汤的临床运用
        (一) 柴胡加龙骨牡蛎汤运用概要
        (二) 柴胡加龙骨牡蛎汤运用特点
        (三) 柴胡加龙骨牡蛎汤案例举偶
    六、逍遥散的临床运用
        (一) 逍遥散运用概要
        (二) 逍遥散案例举偶
    七、四逆散的临床运用
        (一) 四逆散运用概要
        (二) 四逆散运用特点
        (三) 四逆散案例举偶
结语
    一、结论
    二、创新点
    三、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附录二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及参与课题、参编着作情况
致谢

(6)小柴胡汤主治病症之理论依据探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文献综述
1 小柴胡汤方药解析
    1.1 小柴胡汤主药解析
    1.2 加减用药略析
    1.3 小柴胡汤方剂功用
    1.4 伤寒论中有关小柴胡汤的条文汇总解析
    1.5 小结
2 《伤寒论》少阳病篇的立论依据以及何为少阳病
    2.1 《伤寒论》少阳病篇的立论依据
    2.2 何为少阳病?
3 小柴胡汤乃《伤寒论》少阳病篇之主方
4 小柴胡汤证之舌、脉证
5 小柴胡汤治疗之常规病证解析
    5.1 头痛
    5.2 聴腺炎
    5.3 弦晕
    5.4 眼科疾患
    5.5 中耳炎
    5.6 咽喉疾病
    5.7 助软骨炎
    5.8 坐骨神经痛
    5.9 休作有时类疾病
    5.10 胆腑疾病
    5.11 发热
    5.12 胃病
    5.13 妇科病
6 小柴胡汤治疗之非常规病证的解析
    6.1 肝胆系统病
    6.2 抑郁症
    6.3 癫痫
    6.4 心系疾病
    6.5 肺系疾病
    6.6 脾胃系病
    6.7 泌尿系疾病
    6.8 其它病症
7 小柴胡汤之副作用、禁忌
    7.1 小柴胡汤之副作用原因分析
    7.2 禁忌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7)基于“方剂—体质—主治疾病谱”模式的大柴胡汤方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基于"方剂-体质-主治疾病谱"的方证研究模式
    1 贯彻"病证结合"、"方证相应"原则是中医学发展的现实要求
        1.1 "病证结合"是现代中医临床实际的需求
        1.2 "方证相应"体现中医辨证论治的精髓
    2 方证研究源流及现状
        2.1 方证相应的概念
        2.1.1 方证相应的不同提法
        2.1.2 方证相应概念的内涵
        2.2 方证相应的源流
        2.3 方证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2.3.1 方证的病机概念
        2.3.2 方证的证据概念
    3. 构建"方剂-体质-主治疾病谱"方证研究模式
        3.1 研究思路
        3.1.1 以体质、主治疾病谱为要素重新构建"证"的研究内容
        3.1.2 体质
        3.1.3 主治疾病谱
        3.1.4 小结
        3.2 基于"方剂-体质-主治疾病谱"方证研究模式的主要研究内容及方法
        3.2.1 研究内容
        3.2.2 研究方法
        3.3.基于"方剂-体质-主治疾病谱"方证研究模式的诊断及治疗特征
        3.3.1 诊断
        3.3.2 治疗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大柴胡汤方证研究现状
    1 大柴胡汤源流
    2 大柴胡汤方证研究现状
        2.1 关于大柴胡汤方剂组成
        2.1.1 大柴胡汤中必有大黄
        2.1.2 大柴胡汤中必无大黄
        2.1.3 大黄可有可无说
        2.2 关于大柴胡汤方证病机定位
        2.2.1 少阳阳明合病
        2.2.2 少阳病
        2.2.3 阳明病
        2.2.4 三阳合病
        2.2.5 太阴病
        2.2.6 少阴病
        2.2.7 矛盾说
        2.3 关于大柴胡汤方证临床特征
        2.3.1 对于《伤寒杂病论》条文的总结
        2.3.2 大柴胡汤方剂主治
        2.3.3 大柴胡汤方证研究
    3 大柴胡汤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
        3.1 大柴胡汤药理作用
        3.1.1 消化系统
        3.1.2 心血管系统
        3.1.3 调节代谢作用
        3.1.4 免疫调节作用
        3.1.5 血液系统
        3.1.6 内分泌系统
        3.1.7 对其他器官的影响
        3.1.8 抗炎作用
        3.1.9 抗病原体
        3.1.10 抗过敏作用
        3.2 大柴胡汤临床应用
        3.2.1 传染病
        3.2.2 呼吸系统疾病
        3.2.3 循环系统疾病
        3.2.4 消化系统疾病
        3.2.5 泌尿系统疾病
        3.2.6 生殖系统疾病
        3.2.7 血液和造血系统疾病
        3.2.8 内分泌及代谢疾病
        3.2.9 神经系统疾病
        3.2.10 骨科疾病
        3.2.11 妇产科疾病
        3.2.12 皮肤病
        3.2.13 五官科疾病
        3.2.14 精神疾病
        3.2.15 发热性疾病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大柴胡汤方证研究
    1 大柴胡汤方证特点研究
        1.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1 研究对象
        1.1.2 数据库建立
        1.1.3 统计方法
        1.2 结果
        1.2.1 一般情况
        1.2.2 大柴胡汤方证的性别、年龄、发病季节及大柴胡汤证形成时间
        1.2.3 大柴胡汤病位、病机、病性
        1.2.4 大柴胡汤方证主要内容
        1.2.5 大柴胡汤药物配伍
    2 大柴胡汤剂量研究
        2.1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1 研究对象
        2.1.2 统计方法
        2.2 结果
        2.2.1 药物剂量分析
        2.3 小结
    3 讨论
        3.1 关于大柴胡汤方证病机
        3.2 关于大柴胡汤方证
        3.2.1 关于大柴胡汤
        3.2.2 主治疾病谱
        3.2.3 体质
        3.2.4 临床表现特点
        3.2.5 大柴胡汤方证诊断标准
        3.2.6 大柴胡汤应用流程
    参考文献
附录1 大柴胡汤方证机制探索
附录2 大柴胡汤方证诊断标准研究方法探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作者简介

(8)黄煌经方医学思想整理研究暨2004-2007临证病案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目录
前言
上篇 黄煌教授经方学术思想
    第一章 黄煌教授学术思想概述
        1.1 黄煌教授学术思想演变
        1.1.1 启蒙期
        1.1.2 摸索期
        1.1.3 成熟期
        1.2 治学态度
        1.2.1 务实求真,注重疗效
        1.2.2 择善而从,与时俱进
        1.3 研究思路
        1.3.1 重视史学研究
        1.3.2 倡导方证相应
        1.3.3 强调医学规范
        1.3.4 着眼于病的人
    第二章 黄煌教授主要学术思想内容
        2.1 方证相应学说
        2.1.1 方证相应学说的源流
        2.1.2 方证相应说的基本内容
        2.1.3 倡导方证相应学说的意义
        2.2 经方体质学说
        2.2.1 中医体质学说的源流
        2.2.2 《伤寒杂病论》中的体质学思想
        2.2.3 方人药人学说
        2.2.4 方人药人说的意义
        2.3 经方特色诊疗方法
        2.3.1 关于整体望诊
        2.3.2 关于喉诊
        2.3.3 关于舌诊
        2.3.4 关于脉诊
        3.3.5 关于腹诊
        2.3.6 关于腿诊
        2.3.7 经方诊疗流程
下篇 黄煌教授临证病案分析
    第一章 概述
        1.1 病案概况
        1.1.1 年龄分布特点
        1.1.2 病案处方分布
        1.1.3 病案疾病谱分布
        1.2 分析目的
    第二章 常用经方应用经验
        2.1 桂枝汤
        2.1.1 概况
        2.1.2 疾病谱
        2.1.3 症状特点分析
        2.1.4 症状讨论
        2.1.5 方证表述及理解
        2.1.6 本方的体质要求
        2.1.7 用药特点
        2.1.8 方证转化
        2.1.9 疗效评价
        2.2 葛根汤
        2.2.1 概况
        2.2.2 疾病谱
        2.2.3 症状特点分析
        2.2.4 症状讨论
        2.2.5 方证表述及理解
        2.2.6 本方的体质要求
        2.2.7 用药特点
        2.2.8 方证转化
        2.2.9 疗效评价
        2.3 小柴胡汤
        2.3.1 概况
        2.3.2 疾病谱
        2.3.3 症状特点分析
        2.3.4 方证表述及理解
        2.3.5 本方的体质要求
        2.3.6 用药特点
        2.3.7 方证转化
        2.3.8 疗效评价
        2.4 四逆散
        2.4.1 概况
        2.4.2 疾病谱
        2.4.3 症状特点分析
        2.4.4 方证表述及理解
        2.4.5 本方的体质要求
        2.4.6 用药特点
        2.4.7 方证转化
        2.4.8 疗效评价
        2.5 大柴胡汤
        2.5.1 概况
        2.5.2 疾病谱
        2.5.3 症状特点分析
        2.5.4 方证表述及理解
        2.5.5 本方的体质要求
        2.5.6 用药特点
        2.5.7 方证转化
        2.5.8 疗效评价
        2.6 半夏厚朴汤
        2.6.1 概况
        2.6.2 疾病谱
        2.6.3 症状特点分析
        2.6.4 方证表述及理解
        2.6.5 本方的体质要求
        2.6.6 用药特点
        2.6.7 方证转化
        2.6.8 疗效评价
        2.7 炙甘草汤
        2.7.1 概况
        2.7.2 疾病谱
        2.7.3 症状特点分析
        2.7.4 方证表述及理解
        2.7.5 本方的体质要求
        2.7.6 用药特点
        2.7.7 方证转化
        2.7.8 疗效评价
        2.8 黄芪桂枝五物汤
        2.8.1 概况
        2.8.2 疾病谱
        2.8.3 方证分析
        2.8.4 症状讨论
        2.8.5 方证表述及理解
        2.8.6 本方的体质要求
        2.8.7 用药特点
        2.8.8 方证转化
        2.8.9 本方疗效
        2.9 五苓散
        2.9.1 概况
        2.9.2 疾病谱
        2.9.3 症状特点分析
        2.9.4 方证表述及理解
        2.9.5 本方的体质
        2.9.6 用药特点
        2.9.7 方证转化
        2.9.8 本方疗效
        2.10 四味健步汤
        2.10.1 概况
        2.10.2 疾病谱
        2.10.3 症状特点分析
        2.10.4 方证归纳
        2.10.5 用药特点
        2.10.6 疗效评价
    第三章 常见病经验整理
        3.1 慢性支气管炎
        3.1.1 简述
        3.1.2 常用处方频次及加减法
        3.1.3 用方经验
        3.1.4 典型病案
        3.2 高血压病
        3.2.1 简述
        3.2.2 常用处方频次及加减法
        3.2.3 用方经验
        3.2.4 典型病案
        3.3 心脏瓣膜病
        3.3.1 简述
        3.3.2 常用处方频次及加减法
        3.3.3 用方经验
        3.3.4 典型病案
        3.4 慢性胃炎
        3.4.1 简述:
        3.4.2 常用处方频次及加减法
        3.4.3 用方经验
        3.4.4 典型病案
        3.5 慢性病毒性肝炎、肝硬化
        3.5.1 简述
        3.5.2 常用处方频次及加减法
        3.5.3 用方经验
        3.5.4 典型病案
        3.6 肠道易激综合征
        3.6.1 简述:
        3.6.2 常用处方频次及加减法
        3.6.3 用方经验
        3.6.4 典型病案
        3.7 尿路感染
        3.7.1 简述
        3.7.2 常用处方频次及加减法
        3.7.3 用方经验
        3.7.4 典型病案
        3.8 糖尿病
        3.8.1 简述
        2.8.2 常用处方频次及加减法
        3.8.3 用方经验
        3.8.4 典型病案
        3.9 甲状腺机能亢进症
        3.9.1 简述
        3.9.2 常用处方频次及加减法
        3.9.3 用方经验
        3.9.4 典型病案
        3.10 失眠
        3.10.1 简述:
        3.10.2 常用处方频次及加减法
        3.10.3 用方经验
        3.10.4 典型病案
        3.11 恶性肿瘤
        3.11.1 简述
        3.11.2 常用处方频次及加减法
        3.11.3 用方经验
        3.11.4 典型病案
        3.12 痛经
        3.12.1 简述:
        3.12.2 常用处方频次及加减法
        3.12.3 用方经验
        3.12.4 典型病案
        3.13 痤疮
        3.13.1 简述
        3.13.2 常用处方频次及加减法
        3.13.3 用方经验
        3.13.4 典型病案
    第四章 讨论
        4.1 用现代语言来解释方药的功效和主治
        4.2 重视药物的剂量和配伍
        4.3 注重经方的加减法
        4.4 探索经方的剂型
        4.5 善于拓展经方的应用范围
        4.6 注重经方的疗效评价
展望
参考书目
附录 黄煌教授临证疑难病案解析
    5.1 支气管哮喘案
    5.2 支气管扩张案
    5.3 顽固性胸痛案
    5.4 慢性心功能不全案
    5.5 慢性血栓栓塞性肺动脉高压案
    5.6 下肢深静脉血栓案
    5.7 不明原因腹部胀痛案
    5.8 结肠息肉术后大便乏力案
    5.9 输尿管结石案
    5.10 肾癌术后调理案
    5.11 高脂血症案
    5.12 急性痛风疼痛案
    5.13 干燥综合征案
    5.14 带状疱疹后系统性红斑狼疮案
    5.15 糖尿病肾病案
    5.16 神情恍惚嗜睡案
    5.17 创伤后应激障碍案
    5.18 老年脑梗后失眠案
    5.19 双相情感障碍案
    5.20 干燥综合征引起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案
    5.21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案
    5.22 溶血性贫血案
    5.23 口腔扁平苔藓案
    5.24 口腔粘膜白斑案
    5.25 慢性唇炎疼痛开裂案
    5.26 老外闭经案
    5.27 多囊卵巢综合征案
    5.28 慢性前列腺炎案
    5.29 疝气手术后下腹坠胀案
    5.30 混合痔术后盗汗尿频案
    5.31 肺淋巴管肌瘤病
    5.32 小儿过敏性紫癜案
    5.33 小儿多动综合征案
    5.34 小儿过敏性鼻炎案
    5.35 小儿视网膜母细胞瘤案
作者简介
致谢

(9)大柴胡汤方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部分 大柴胡汤的临床应用进展
    1、传染病
    2、呼吸系统疾病
    3、循环系统疾病
    4、消化系统疾病
    5、泌尿、生殖系统疾病
    6、血液和造血系统疾病
    7、内分泌及代谢疾病
    8、神经系统疾病
    9、骨科疾病
    10、妇科疾病
    11、皮科疾病
    12、五官科疾病
    13、精神心理疾病
    14、发热性疾病
    15、其他疾病
    附:大柴胡汤的现代药理研究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大柴胡汤证的理论研究概况
    1、少阳病合并阳明病
    2、少阳腑证说
    3、少阳重证说
    4、其他学说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大柴胡汤方证研究
    前言
    第一章 大柴胡汤方证理论探讨
        第一节 大柴胡汤方证所涉及的相关理论探讨
        1、气的运动与脏腑的关系
        2、对《伤寒论》中少阳病的认识
        3、对少阳三禁的理解
        第二节 大柴胡汤证条文辨析
        1、《伤寒论》太阳病篇中大柴胡汤证条文辨析
        1.1 误下后形成的大柴胡汤证
        1.2 少阳阳明同病证治
        1.3 大柴胡汤证与热实结胸证(大陷胸汤证)的鉴别
        1.4 原发的大柴胡汤证
        2、《伤寒论·辨可下病脉证并治》篇中应用大柴胡汤的启示
        3、《金匮要略》中大柴胡汤方证探讨
        第三节 大柴胡汤方药释疑
        1、辨大柴胡汤方中大黄之有无
        2、对大柴胡汤方中“大”的理解
        3、大柴胡汤方药分析
        3.1 大柴胡汤方义
        3.2 大柴胡汤方中的对药
        第四节 大柴胡汤煎服法及其意义
        第五节 讨论与结论
    第二章 大柴胡汤现代医案研究
        第一节 研究方法
        1、资料来源
        2、资料收集标准
        3、资料整理方法
        3.1 症状归类
        3.2 病名归类
        3.3 证型治法归类
        3.4 方药归类
        3.5 患者性别、年龄及病史采集时间归类
        4、数据统计研究方法
        4.1 病名统计研究
        4.2 症状(不含舌象、脉象)统计研究
        4.3 舌象与脉象统计研究
        4.4 证型统计研究
        4.5 方药统计研究
        4.6 患者性别、年龄及病史采集时间统计研究
        第二节 统计分析与研究结果
        1、病名统计分析与研究结果
        1.1 中医病名统计分析与研究结果
        1.2 西医病名统计分析与研究结果
        2、症状(不含舌象、脉象)统计分析与研究结果
        2.1 症状(不含舌象、脉象)统计结果
        2.2 症状(不含舌象、脉象)统计分析与研究结果
        3、舌象与脉象统计分析与研究结果
        3.1 舌象统计分析与研究结果
        3.2 脉象统计分析与研究结果
        4、证型统计分析与研究结果
        5、方药统计分析与研究结果
        6、患者性别、年龄及病史采集时间统计分析与研究结果
        6.1 患者性别统计分析与研究结果
        6.2 患者年龄统计分析与研究结果
        6.3 病史采集时间统计分析与研究结果
        第三节 研究结论与讨论
        1、研究结论
        1.1 大柴胡汤的适用范围
        1.2 大柴胡汤证的临床表现
        1.3 大柴胡汤证的证型
        1.4 大柴胡汤的方药组成
        1.5 大柴胡汤的适宜人群及适用时间
        2、讨论
        2.1 古今大柴胡汤方证主症比较
        2.2 大柴胡汤方证指征分析
        2.3 大柴胡汤方药分析
    第三章 大柴胡汤医案举隅
        1、发热呕吐
        2、热病神昏
        3、腹痛
        4、胃脘痛(胃溃疡)
        5、小儿“子时”发热
        6、阳痿
        讨论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简历

四、小柴胡汤治疗胆汁返流性胃炎68例报告(论文参考文献)

  • [1]桂芍柴胡汤治疗肝胃不和型胆汁反流性胃炎的临床疗效观察及对患者血清GAS、PGⅠ、PGⅡ水平的影响[D]. 黎秀煜. 安徽中医药大学, 2020(03)
  • [2]黄连汤方证研究[D]. Daniel Eng(伍天宁).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19(08)
  • [3]疏肝和胃通降方治疗肝胃不和型BRG患者的疗效观察[D]. 祁贝贝. 新疆医科大学, 2019(02)
  • [4]加味小柴胡汤治疗肝胃不和型慢性浅表性胃炎的临床研究[D]. 谢子琪.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2(09)
  • [5]李赛美柴胡类方临床运用多媒体数据库建立与研究[D]. 陈靖雯.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2(10)
  • [6]小柴胡汤主治病症之理论依据探究[D]. 邢玉良. 辽宁中医药大学, 2012(07)
  • [7]基于“方剂—体质—主治疾病谱”模式的大柴胡汤方证研究[D]. 刘志刚.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10(02)
  • [8]黄煌经方医学思想整理研究暨2004-2007临证病案分析[D]. 黄波.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08(05)
  • [9]大柴胡汤方证研究[D]. 周琳琳.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08(01)
  • [10]小柴胡汤临床应用近况[J]. 赵裕沛,王兴华. 甘肃中医, 2006(12)

标签:;  ;  ;  ;  ;  

小柴胡汤治疗胆汁反流性胃炎68例报告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