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期预应力损失和工程测试

长期预应力损失和工程测试

一、长期预应力损失与工程测试(论文文献综述)

覃荷瑛,韦健全[1](2021)在《基于内嵌式自感知钢绞线的预应力混凝土梁长期预应力损失监测》文中提出针对预应力混凝土结构长期预应力损失无有效监测技术的状况,在分析应力损失原理的基础上,提出了基于内嵌式自感知钢绞线的预应力损失监测方法,得到了预应力混凝土试验梁收缩徐变引起的应力损失,并通过规范计算得到钢筋松弛引起的应力损失,两者相加即为预应力结构长期预应力损失。监测结果表明,该方法可以正确反映预应力混凝土收缩徐变的长期预应力损失变化规律,长期预应力损失率及误差均在合理范围内,并引入了修正系数计算混凝土收缩徐变,理论计算值更接近实际值。内嵌式自感知钢绞线的拉伸试验效果和碱性浆体模拟试验效果均良好,可以将其应用到实际工程中。

张川龙,谢发祥,张峰,阮静[2](2021)在《基于实测的锚下有效预应力时变效应模型研究》文中指出为了分析实桥预应力张拉以后的衰减规律,捕捉拉脱法测试时机,在预制梁上开展了35束钢绞线长时间的衰减测试,进行了锚下有效预应力时变规律研究.基于已有规范,将锚固后的预应力损失用松弛损失、收缩徐变损失及温度变化损失来表示,提出了一种预应力长期损失预测模型.利用获得的锚下有效预应力测试结果,得到了模型中参数的分布及取值,并进行了预测模型与实测结果的对比.将文中所提模型与已有文献结果进行了对比验证.研究结果表明:800 h内,锚下有效预应力的整体衰减主要由松弛、收缩徐变及温度变化引起,相比于收缩徐变,松弛及温度的影响相对较小.72 h内,锚下有效预应力的快速衰减主要是由于混凝土徐变的快速发展,而收缩、松弛及温度的影响较小.预应力损失与环境温度变化之间呈明显的滞后正相关性,滞后期均值为8.76 h.研究提出的锚下有效预应力长期损失预测模型与实测结果吻合较好.

钱东亚[3](2021)在《机制砂自密实混凝土梁预应力损失试验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机制砂自密实混凝土是以机制砂为细骨料,仅靠自身重力就可填充模板的混凝土。为了研究机制砂自密实混凝土施工工法及准确掌握机制砂自密实混凝土梁有效预应力,本文制作了足尺(20米)机制砂自密实预应力混凝土梁,对机制砂自密实混凝土构件的施工方法以及机制砂自密实混凝土梁预应力损失进行了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采用机制砂自密实混凝土浇筑一根20米预制T型梁,在梁体内部和表面布置振弦应变计、电阻应变片、锚端测力计和电阻位移计用于监测张拉后各项预应力损失。2.浇筑8组立方体试块、4组棱柱体试块和一组收缩试块,对机制砂自密实混凝土的材料性能进行了研究。3.以机制砂自密实混凝土梁的施工制作为基础,分析了机制砂自密实混凝土的特点,并与普通混凝土施工工法进行对比,给出了适合机制砂自密实混凝土的施工工法。对不同养护方法进行了对比研究,提出了机制砂自密实混凝土的养护方法建议以及强度检测方法建议。4.在试验的基础上,对摩擦预应力损失、锚具变形和接缝压缩预应力损失、混凝土弹性压缩预应力损失、收缩徐变预应力损失等进行了分析,与《公路钢筋混凝土及预应力混凝土桥涵设计规范》(JTG 3362—2018)计算值进行了对比,并提出建议。

冯忠居,江冠,赵瑞欣,龙厚胜,王政斌,张正旭[4](2021)在《基于多因素耦合效应的锚索预应力长期损失研究》文中提出为研究锚索锚固力长期损失规律及计算方法,基于广义胡克定律、松弛率时程响应方程与改进西原锚固耦合本构模型,建立了三因素锚固力损失计算方法,利用三因素损失计算方法分别计算了锚具垫板内滑锁紧、索体钢绞线应力松弛、岩体蠕变耦合的锚索预应力理论损失值。开展锚索拉拔破坏原位试验进一步验证长期损失计算方法的准确性,通过分析拉拔荷载传递机制,确定了荷载-增量位移曲线自由段拉拔阶段为锚索的工作荷载区间,取其区间中值为锚索时效锚固力,并获取了预应力长期损失实测值。研究结果表明:20年运营期锚索预应力损失值约为17.5%~27.5%;岩体蠕变是锚索预应力长期损失的最显着影响因素;三因素损失计算方法理论值与现场预应力损失实测值误差约4.2%,验证了三因素损失计算方法的准确性,表明长期预应力损失的三因素计算方法满足一定精度要求,具有可行性。

李子聃[5](2021)在《基于锚杆预应力损失的框架预应力锚杆支护高边坡稳定性分析》文中提出框架预应力锚杆支护结构作为一种轻型支护体系,于20世纪80年代开始逐渐发展并应用,它主要结合了预应力锚杆和混凝土框架的优点,是一种柔性支挡结构。边坡的稳定性分析是岩土工程领域的重要课题之一,在实际工程中,公路、铁路、以及不同基础工程的持续发展,产生了大量的边坡工程问题。但在框架预应力锚杆预应力损失相关的方面,研究还需要进一步完善,因此,对于框架预应力锚杆预应力损失的研究,不仅有重要理论意义,更有现实意义。本文通过引入蠕变耦合模型计算与数值仿真模拟结合的方法,基于前人的理论基础,具体工作如下:(1)总结并阐述了边坡的破坏特点、形状、和影响因素,指出边坡除人为因素外,在自然状态下主要受到降雨作用和结构面的影响。归纳并分析了边坡稳定性的分析方法,对比了不同分析方法之间差异性。(2)以甘肃陇南某边坡为背景,利用有限元软件Plaxis建立了边坡的模型,计算了不同工况下边坡的位移情况和安全系数改变情况,建立五种不同工况,探讨了不同情况下预应力损失对边坡不同级,同级不同排,以及安全系数的影响,并与实测数据进行比较,得出不同排锚杆与不同级边坡对安全系数与位移影响不同的结论,同时利用灰色关联分析法分析边坡安全系数对不同影响因素敏感性大小,将影响因素进行排列,得出敏感性最大的可控因素和不可控因素。(3)以岩土体的蠕变耦合模型为研究出发点,考虑蠕变耦合模型长期预应力预测时损失偏大的特性,探讨了岩土体流变模型的构成和基本原理,分析了不同蠕变耦合模型对不同土体的适用性,本文在(H-K)模型的基础上构建了(H-3K)、(H-4K)、(H-5K)蠕变耦合新模型,并推导其本构方程、松弛方程和蠕变方程,并将工程实例中的监测数据反算出蠕变参数并代入编写的Matlab程序中进行了计算拟合,分别将其代入Matlab软件中进行拟合,并得出蠕变耦合模型应力损失规律。得出(H-3K)模型已可以满足工程需要的结论。

侯喜楠[6](2021)在《考虑预应力损失的框架预应力锚索支护黄土边坡稳定性分析》文中研究表明从锚固技术应用至今,因预应力损失过大引起的边坡失稳的案例也举不胜举,虽然现在使用预应力的标准化建设日趋完善,但由于预应力损失因素众多且复杂、地质条件多变和施工工艺等问题而难以全面掌控,因此必须要了解预应力损失对边坡安全的影响程度,重视在边坡长期运行中所产生的预应力损失情况及其产生的影响。本文选取兰州市城关区白道坪石沟不稳定斜坡治理工程作为研究对象,支护的形式是桩板墙外加框架预应力锚索和锚托板,通过现场监测、理论推导及数值模拟等方法来分析框架预应力锚索在边坡上的预应力损失对其安全性的影响。主要的研究内容及研究成果有如下几个方面:(1)总结适用于黄土的土体蠕变模型,其中M-2K模型更适用于黄土,故本文建立了以M-2K模型为基础,适用于黄土的锚索与边坡蠕变耦合的M-B-B模型,并推导其相应的本构方程、松弛方程和蠕变方程,在理论上解决了锚固力变化与坡体蠕变之间的关系问题。以兰州市城关区白道坪石沟不稳定斜坡治理工程为背景,采用MATLAB编制算法反算出新模型土体蠕变参数,使M-B-B模型与监测数据拟合并和已有M-K-B模型进行对比,结果发现M-B-B模型更适用于黄土地区的高边坡,可以用来预测预应力变化。(2)利用对数螺旋线滑面的边坡破坏形式来构建单级和多级框架预应力锚索(含有桩板墙)支护边坡模型,采用塑性力学极限分析上限法构建象征边坡极限状态的功能平衡方程,依靠MATLAB编写的遗传算法程序求解其安全系数,并且通过不断降低公式中预应力的数值大小来观察单级和多级框架预应力锚索支护边坡安全系数的变化情况,以此确定预应力在边坡长期发展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3)采用正交试验设计方法来分析影响单级和多级框架预应力锚索支护边坡稳定性的参数敏感性问题,通过改变塑性力学极限分析上限法所得功能方程中的参数值来获取不同的试验结果(安全系数)。结果发现影响单级和多级边坡安全系数的因素按照影响力从大到小的排序会有所不同。而预应力作为影响因素的排序也变化较大,并且可以发现预应力因素不论是在单级框架框架预应力锚索支护边坡还是多级框架预应力锚索支护边坡中,其重要性都显而易见。(4)通过FLAC3D软件对兰州市城关区白道坪石沟不稳定斜坡治理工程进行数值模拟,求其安全系数并和用塑性力学极限分析上限法求得的结果作对比验证;通过不断折减预应力值来观察其边坡水平和纵向位移、最大速度矢量和塑性区的变化情况。

宁健[7](2021)在《预应力结构中FBG自感知钢绞线监测技术的应用》文中研究指明预应力钢绞线是预应力结构中的关键受力元件,其预应力值的大小是否能够符合要求,关系到整个预应力结构的安全。由于施工工艺、材料特性及各类内外环境的影响,结构中的预应力往往难以维持在精确的设计范围内,因此对预应力结构中的预应力进行监测十分必要。目前已有许多关于预应力损失方面的研究,但由于多数预应力钢绞线深埋于预应力混凝土构件,想要准确获取其真实的应力状态仍具有一定的困难。光纤光栅是一种新型传感器,凭借其体积小、精度高、耐腐蚀、不受任何电磁的干扰等优点,已逐步推广至许多工程的监测领域当中。随着光纤光栅应用研究的不断深入,光纤光栅的监测方式也由传统的单点式测量逐步发展为多点准分布式测量。为探究光纤光栅在预应力钢筋张拉、使用过程中对其预应力变化的监测效果,设计出了一种准分布式光纤光栅的钢绞线(FBG自感知钢绞线),并将其运用于预应力矩形梁当中,以期实现体内预应力监测。具体研究内容如下:(1)针对光纤光栅质脆、易折断的特点,利用凹槽内嵌的封装方式,将光纤光栅传感器封装至预应力钢绞线中心丝的直线凹槽内,提高传感器的存活率;并在封装过程中采用“预压”工艺,提高传感器的监测量程,使其满足实际监测需求。(2)为探究FBG自感知钢绞线在使用过程中的稳定性,对其进行重复张拉试验,并对FBG传感器的应变—波长数据进行整理分析。结果表明FBG自感知钢绞线灵敏度高,应变与中心波长之间存在良好的线性关系,且采用“预压”工艺所有光纤光栅传感器的监测应变都能达到7000με以上,远高于光纤光栅自身极限应变(约4500με)。(3)为探究FBG自感知钢绞线是否适用于体内预应力监测中的碱性环境,设计碱性水泥浆体环境模拟试验,将3根自感知中心丝放入水泥浆环境中分别养护10d、20d、60d,观察其腐蚀情况。试验结果表明,由于水泥浆体凝固时间较快,并不能对自感知中心丝形成有效腐蚀,在持续60d的试验过程中,3组自感知的封装结构已然保持完整,无胶体脱落现象,因此FBG自感知钢绞线能够适用于碱性水泥浆环境。(4)分析预应力梁中预应力损失产生的原因,开展预应力监测试验,通过FBG自感知钢绞线监测4试验梁的预应力损失,并将FBG传感器监测结果分别与电阻应变片的监测结果和按规范计算的理论值进行对比。试验结果发现FBG传感器的测量结果较电阻应变片的监测结果更接近于理论计算值,且具备更高的存活率,这说明FBG自感知钢绞线比电阻应变片更适合体内预应力监测。

余春霖[8](2020)在《大跨径连续刚构桥跨中挠度控制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国家道路建设事业的快速推进,连续刚构桥以其刚度大的优点得到广泛的应用,在近几十年,跨径在100m到300m的大跨径连续刚构桥变得越发常见。但大跨径连续刚构桥在后期运营中发生刚度下降,跨中挠度持续增长的问题开始凸显。本文通过开展节段混凝土抗弯试验和建立桥梁有限元模型分析,对节段接缝和预应力影响下的跨中挠度进行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如下:(1)阐述了pc连续刚构桥的发展过程和桥梁悬臂法施工存在问题,介绍了国内外大跨度连续刚构桥的下挠问题及节段接缝问题研究现状。(2)通过设计节段接缝抗弯试验,对混凝土梁在接缝影响下的弯曲挠度规律进行研究。采用分段浇筑试件,模拟悬臂法施工接缝对梁段弯曲挠度的影响;考虑节段接缝处界面处理、截面配筋、施加预应力等因素对接缝抗弯性能的影响,分析各因素影响规律,为桥梁节段接缝抗弯提供依据。试验结果表明:凿毛使接缝处混凝土结合能力得到有效提升;布筋间距对抗弯性能的影响是非线性的,随着布筋间距的增大,节段混凝土抗弯性能的提升逐渐减弱;提高预应力施加大小,能有效延缓梁体开裂时机。(3)以主跨200m的连续刚构桥——平陆运河桥为研究对象,采用有限元软件建立全桥模型,分别研究桥梁节段接缝、钢束预应力损失等因素对大跨径连续刚构桥跨中下挠的影响。结果表明:顶板钢束预应力损失较底板钢束预应力损失对桥梁跨中挠度的影响更大;桥梁节段接缝的处置效果对跨中挠度的影响是非线性的,初期处置不良将导致后期桥梁跨中加速下挠。(4)依据研究结果,结合实体工程,对大跨径连续刚构桥的跨中挠度控制,从设计、施工和运营等方面提出建议措施,并对实桥挠度进行跟踪观测。

余斌[9](2020)在《自然暴露环境下预应力CFRP加固RC梁长期力学性能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由于预应力碳纤维增强复合材料(CFRP)加固钢筋混凝土(RC)结构可以更好发挥CFRP高强特性,改变被加固构件的应力分布并提高构件整体的强度等优点,预应力CFRP加固技术越来越得到土木以及交通建设工程领域技术人员的青睐。然而,预应力CFRP增强RC结构大都处于自然暴露环境下,自然暴露环境对预应力CFRP加固RC构件的长期力学性能的影响还未知,相关研究也很少。本文以亚热带自然暴露环境下的预应力CFRP加固RC梁为研究对象,建立理论模型分析了加固构件在自然暴露条件下的长期预应力损失以及CFRP-混凝土界面粘结性能,本文研究成果对预应力CFRP在实际工程中的应用具有一定价值。本文主要研究工作与结论如下:(1)考虑自然暴露条件对混凝土收缩徐变的影响,对加固梁的长期预应力损失展开了研究。与本课题组前期实验对比,将之前提出的预应力损失规律进行了修正,修正后的理论结果与实验结果吻合较好。(2)针对亚热带自然暴露环境,对CFRP加固的RC梁进行自然暴露实验和模型分析,推导出了不同暴露时间下CFRP-混凝土界面的双线性粘结应力-滑移模型。将受环境影响的CFRP-混凝土界面关系代入到CFRP加固结构中,就可以得到CFRP-混凝土界面沿粘结长度全阶段行为的粘结剪切应力以及界面剥离荷载。通过研究发现,受自然暴露影响的预应力CFRP加固RC梁,CFRP-混凝土界面粘结行为在自然暴露初期受到很大影响,而在后期则基本稳定。其中,最大粘结剪切应力和刚度受到的影响最大,最大降低幅度分别为31.9%和36.8%。随着暴露时间的增加,最大粘结剪切应力的位置倾向于向后移动,这表明自然暴露会加速损害界面行为。(3)搭建了自然暴露实验平台,将15根预应力度为22%的预应力加固RC梁和15根非预应力RC梁进行对照实验,以预应力加固梁和非预应力加固梁各5根为一组进行期限分别为1年、2年与3年的自然暴露,实验期间定期监测构件受力、应变、位移以及温度、湿度和盐度等相关参数。在每次暴露期限后进行加载实验和数据分析来完善相关理论。

卢春玲,张哲铭,李柏林,王鹏[10](2020)在《预应力碳纤维增强复材布加固大尺寸混凝土圆柱的应力损失试验研究》文中认为预应力碳纤维布(CFRPs)加固混凝土结构中预应力损失是影响加固效果的重要因素。为了研究预应力碳纤维布加固大尺寸混凝土圆柱时预应力损失的规律,通过自锁式锚具对碳纤维布进行环向加固。试验结果表明:摩擦损失为张拉过程中的主要损失,预应力越大、柱表面越粗糙、柱截面尺寸越大则摩擦损失值越大;持荷过程中为锚具变形、CFRPs布回缩与CFRPs布松弛产生的预应力损失;张拉过程中的摩擦损失占CFRPs布的总损失较大,为70.9%~80.8%,持荷后损失占总损失比例较小,为19.2%~29.1%;相同条件下直径1 m柱的CFRPs总损失比直径0.305 m柱的CFRPs总损失多17.1%~17.5%。在试验基础上,提出了张拉过程与持荷过程预应力损失计算表达式,为预应力损失计算提供参考。

二、长期预应力损失与工程测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长期预应力损失与工程测试(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内嵌式自感知钢绞线的预应力混凝土梁长期预应力损失监测(论文提纲范文)

1 长期预应力损失的计算
    1.1 预应力钢筋松弛引起的预应力损失
    1.2 混凝土收缩徐变引起的预应力损失
2 钢绞线的重复拉伸试验
    2.1 光纤光栅原理
    2.2 试件制作
    2.3 加载步骤
    2.4 数据分析
3 碱性水泥浆环境下的模拟试验
4 预应力混凝土梁长期预应力损失监测
    4.1 混凝土矩形梁设计及制作
    4.2 长期预应力损失监测
    4.3 对混凝土收缩徐变计算公式的修正建议
    4.4 长期预应力损失率及误差分析
5 结论

(2)基于实测的锚下有效预应力时变效应模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0 引 言
1 试验概况
    1.1 测试样本
    1.2 测试方案
2 试验结果
    2.1 主要测试结果
    2.2 环境温度随时间的变化
3 预应力长期损失预测模型
    3.1 预应力钢筋松弛损失预测模型
    3.2 混凝土收缩徐变损失预测模型
    3.3 温度变化损失预测模型
    3.4 拟合结果
    3.5 模型参数分析
    3.6 模型验证
4 结 论

(3)机制砂自密实混凝土梁预应力损失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机制砂自密实混凝土梁预应力损失研究现状
        1.2.1 机制砂国内外研究现状
        1.2.2 自密实混凝土国内外研究现状
        1.2.3 机制砂自密实混凝土国内外研究现状
        1.2.4 预应力损失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存在的问题和发展趋势
    1.4 研究内容
第二章 机制砂自密实预应力混凝土梁预应力损失试验方案设计
    2.1 试验概况
    2.2 材料的选用
        2.2.1 混凝土的配合比设计
        2.2.2 基本材料选用
    2.3 预应力损失试验测点布置
    2.4 试验检测参数
        2.4.1 瞬时预应力损失测试
        2.4.2 长期预应力损失测试
        2.4.3 机制砂自密实混凝土基本性能试验
    2.5 试验方法
        2.5.1 布置预埋件
        2.5.2 浇筑混凝土与养护
        2.5.3 钢绞线张拉
        2.5.4 长期监测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机制砂自密实混凝土预应力梁施工方法研究
    3.1 材料的选用
        3.1.1 混凝土
        3.1.2 钢筋与锚具
        3.1.3 模板与脱模剂
    3.2 机制砂自密混凝土的配合比设计
        3.2.1 水灰比
        3.2.2 粉体含量
        3.2.3 砂率
        3.2.4 粗骨料用量
        3.2.5 外加剂用量
    3.3 钢筋工程与混凝土浇筑方法
        3.3.1 钢筋绑扎
        3.3.2 模板支护
        3.3.3 分层浇筑
        3.3.4 模板拆除
    3.4 养护方法
    3.5 机制砂自密混凝土预制构件制作易出现的问题
        3.5.1 机制砂自密混凝土表观特征
        3.5.2 机制砂自密实混凝土无损强度检测方法研究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预应力损失试验研究
    4.1 机制砂自密实混凝土材料性能试验研究
        4.1.1 抗压强度试验及分析
        4.1.2 弹性模量试验结果分析
        4.1.3 收缩性能试验
        4.1.4 徐变分析
    4.2 预应力损失的测试及分析
        4.2.1 预应力钢绞线和管道之间的摩擦
        4.2.2 锚具变形、钢筋回缩和接缝压缩
        4.2.3 混凝土的弹性压缩
        4.2.4 混凝土收缩徐变损失
        4.2.5 预应力钢绞线松弛引起的预应力损失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主要结论
    5.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5)基于锚杆预应力损失的框架预应力锚杆支护高边坡稳定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边坡稳定性研究现状
        1.2.2 框架预应力锚杆(索)研究现状
        1.2.3 当前研究存在的不足
    1.3 本文研究主要内容与技术路线
        1.3.1 主要内容
        1.3.2 技术路线
第2章 框架预应力锚杆支护边坡稳定性分析
    2.1 引言
    2.2 边坡破坏类型及分类
        2.2.1 圆弧破坏模式
        2.2.2 折线破坏模式
        2.2.3 崩塌破坏模式
    2.3 边坡稳定性的传统分析方法
        2.3.1 边坡稳定性的影响因素
        2.3.2 极限平衡法
        2.3.3 滑移线场法
        2.3.4 极限分析法
        2.3.5 有限元法及其他数值分析法
    2.4 框架预应力锚杆(索)的分析
        2.4.1 框架预应力锚杆(索)概述
        2.4.2 框架预应力锚杆(索)支挡结构的组成
        2.4.3 框架预应力锚杆(索)作用机理
        2.4.4 框架预应力锚杆(索)支挡结构的施工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基于预应力损失的边坡稳定性分析
    3.1 工程概况
        3.1.1 边坡简介
        3.1.2 场地地层特征与构成
    3.2 岩土工程分析评价
        3.2.1 边坡土体强度参数
        3.2.2 常规土工试验
    3.3 3#边坡治理方案
        3.3.1 3#边坡支护设计方案
        3.3.2 监测内容
    3.4 数值模拟
        3.4.1 模型与参数设置
        3.4.2 建立模型与网格划分
        3.4.3 锚杆预应力损失对安全系数的影响
        3.4.4 锚杆预应力损失对边坡位移的影响
        3.4.5 锚杆预应力损失对边坡塑性区影响
        3.4.6 不同级边坡锚杆预应力损失对边坡稳定性的影响
        3.4.7 锚杆预应力损失对不同排的影响
    3.5 预应力锚杆支护边坡稳定性因素敏感性分析
        3.5.1 土体重度?的影响
        3.5.2 内摩擦角?的影响
        3.5.3 弹性模量E的影响
        3.5.4 锚杆间距的影响
        3.5.5 锚固段直径的影响
        3.5.6 预应力大小的影响
    3.6 基于灰色关联度的高边坡稳定性因素敏感性分析
        3.6.1 灰色关联分析法的主要计算步骤
        3.6.2 序列矩阵的建立与计算
    3.7 本章小结
第4章 锚杆长期预应力损失计算模型研究
    4.1 引言
    4.2 流变模型研究现状
    4.3 岩土体流变模型
        4.3.1 流变模型基本元件
        4.3.2 基本流变模型
        4.3.3 岩石加锚体流变本构模型
    4.4 蠕变耦合模型与测量数据对比分析
        4.4.1 岩土体蠕变参数计算
        4.4.2 蠕变耦合模型计算结果分析
        4.4.3 蠕变耦合模型推广
    4.5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结论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A 模型迭代反演计算程序代码
附录 B 攻读学位期间所参与的项目基金及项目

(6)考虑预应力损失的框架预应力锚索支护黄土边坡稳定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预应力损失研究现状
        1.2.2 常用的边坡稳定性研究方法
    1.3 目前研究存在的不足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4.1 主要研究内容
        1.4.2 技术路线
第2章 黄土地区高边坡锚索预应力损失与土体蠕变模型耦合研究
    2.1 引言
    2.2 土的流变特性
    2.3 锚索耦合模型研究
        2.3.1 常用的岩石流变基本元件
        2.3.2 常用的岩石流变组合模型分析
        2.3.3 M-2K本构模型介绍
        2.3.4 M-B-B耦合模型建立
    2.4 锚索耦合模型方程
        2.4.1 M-B-B耦合模型本构方程推导
        2.4.2 M-B-B耦合模型蠕变方程推导
        2.4.3 M-B-B耦合模型松弛方程推导
    2.5 工程实例分析
        2.5.1 工程概况
        2.5.2 边坡支护设计
        2.5.3 边坡监测概况
        2.5.4 锚索长期预应力监测情况
        2.5.5 桩顶水平位移监测
        2.5.6 边坡M-B-B模型参数反演
        2.5.7 拟合结果分析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考虑预应力变化的框架预应力锚索支护边坡稳定性分析
    3.1 塑性力学极限分析上限法
    3.2 基于强度折减法的边坡稳定性分析
    3.3 单级框架预应力锚索支护边坡稳定性分析
        3.3.1 单级框架预应力锚索支护边坡上限法分析模型
        3.3.2 单级框架预应力锚索支护边坡功能方程
        3.3.3 单级框架预应力锚索支护边坡安全系数
        3.3.4 单级框架预应力锚索支护边坡算例分析
    3.4 多级框架预应力锚索支护边坡稳定性分析
        3.4.1 多级框架预应力锚索支护边坡上限法模型
        3.4.2 多级框架预应力锚索支护边坡功能方程
        3.4.3 多级框架预应力锚索支护边坡安全系数
        3.4.4 预应力损失对安全系数的影响
    3.5 边坡参数敏感性分析
        3.5.1 正交试验设计
        3.5.2 单级框架预应力锚索支护边坡稳定性因素分析
        3.5.3 多级框架预应力锚索支护边坡稳定性因素分析
        3.5.4 不同级处预应力对边坡安全系数重要性分析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锚索预应力损失对边坡稳定性影响的数值分析
    4.1 FLAC~(3D)简介
        4.1.1 软件简介
        4.1.2 计算原理
        4.1.3 计算流程
    4.2 计算模型建立及参数选取
    4.3 模型计算
    4.4 模型中预应力的改变对边坡的影响分析
    4.5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结论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A 塑性力学上限法分析中函数f_i的推导
    A.1 破坏机构
    A.2 函数f_i推导
附录B 遗传算法求解单级框架预应力锚索支护边坡安全系数程序
附录C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附录D 攻读学位期间所参与的项目基金及项目

(7)预应力结构中FBG自感知钢绞线监测技术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预应力混凝土的发展与研究现状
        1.2.1 预应力混凝土的发展
        1.2.2 预应力混凝土研究现状
    1.3 光纤光栅传感技术的发展与研究现状
        1.3.1 光纤光栅传感技术的发展
        1.3.2 光纤光栅应用研究
    1.4 课题主要研究内容及方法
第2章 预应力损失分析
    2.1 预应力损失影响因素分析
        2.1.1 预应力钢筋与孔道摩擦引起的应力损失σ_(l1)
        2.1.2 预应力钢筋回缩、锚具变形与构件拼接缝压密引起的预应力损失σ_(l2)
        2.1.3 预应力钢筋与张拉台座之间温差引起的预应力损失σ_(l3)
        2.1.4 混凝土弹性压缩引起的预应力损失σ_(l4)
        2.1.5 预应力钢筋松弛引起的预应力损失σ_(l5)
        2.1.6 混凝土收缩、徐变引起的预应力损失σ_(l6)
    2.2 预应力损失组合
第3章 光纤光栅自感知钢绞线的制作与监测性能研究
    3.1 光纤光栅的结构
    3.2 光纤光栅类型
    3.3 光纤光栅传感原理
        3.3.1 光纤光栅应变传感模型
        3.3.2 光纤光栅温度传感模型
        3.3.3 光纤光栅温度补偿原理
    3.4 光纤光栅自感知钢绞线制作方法
    3.5 FBG自感知钢绞线重复张拉试验
        3.5.1 试件设计及张拉设备
        3.5.2 加载方案
        3.5.3 数据分析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后张有粘结体内预应力混凝土梁预应力监测试验
    4.1 混凝土矩形梁设计制作
        4.1.1 混凝土矩形梁设计
        4.1.2 混凝土梁的制作
        4.1.3 孔道灌浆
    4.2 试验梁内监测点布置
    4.3 预应力损失监测
        4.3.1 摩擦预应力损失σ_(l1)监测
        4.3.2 锚固预应力损失σ_(l2)监测
        4.3.3 钢绞线张拉锚固阶段有效应力
        4.3.4 长期预应力损失
        4.3.5 预应力总损失
        4.3.6 监测30d后钢绞线的有效预应力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总结与展望
    5.1 总结
    5.2 展望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申请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8)大跨径连续刚构桥跨中挠度控制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概述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大跨径连续刚构桥下挠成因研究现状
        1.2.2 大跨径连续刚构桥挠度控制研究现状
        1.2.3 大跨径连续刚构桥节段接缝问题研究现状
    1.3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1.4 主要研究内容
    1.5 本文研究的技术路线
第二章 桥梁混凝土配合比及节段接缝抗弯试验方案设计
    2.1 原材料
        2.1.1 粗集料
        2.1.2 细集料
        2.1.3 水泥
        2.1.4 掺合料
        2.1.5 水和外加剂
    2.2 试验仪器设备
    2.3 桥梁混凝土配合比设计
    2.4 桥梁混凝土力学性能测试
        2.4.1 立方体抗压强度
        2.4.2 轴心抗压强度
        2.4.3 抗压弹性模量
    2.5 节段接缝抗弯试验设计
        2.5.1 设计依据
        2.5.2 试验方案设计
    2.6 节段混凝土试件制备与试验加载方法
        2.6.1 混凝土试件制备与养护
        2.6.2 试验加载与数据处理
    2.7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桥梁跨中节段混凝土接缝抗弯性能研究
    3.1 素混凝土节段接缝抗弯试验结果分析
        3.1.1 试验现象及破坏形态
        3.1.2 界面凿毛对节段接缝抗弯性能的影响
        3.1.3 混凝土配合比对梁体抗弯性能的影响
        3.1.4 不同弯曲下挠理论对比分析
    3.2 钢筋混凝土节段接缝抗弯试验结果分析
        3.2.1 试验现象及破坏形态
        3.2.2 接缝对节段抗弯性能的影响
        3.2.3 布筋间距对节段接缝抗弯性能的影响
        3.2.4 钢筋直径对节段接缝抗弯性能的影响
        3.2.5 布筋形式对节段接缝抗弯性能的影响
    3.3 预应力混凝土节段接缝抗弯试验结果分析
        3.3.1 试验现象及破坏形态
        3.3.2 接缝对节段抗弯性能的影响
        3.3.3 预应力大小对节段接缝抗弯性能的影响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有限元的大跨径连续刚构桥下挠力学特性分析
    4.1 工程概况
    4.2 桥梁模型建立
        4.2.1 节点划分
        4.2.2 计算参数
    4.3 预应力损失对大跨径连续刚构桥下挠的影响
        4.3.1 长钢束预应力损失
        4.3.2 顶、底板钢束预应力损失
    4.4 节段接缝对大跨径连续刚构桥下挠的影响
    4.5 剪切变形对大跨径连续刚构桥下挠的影响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大跨径连续刚构桥挠度控制措施及实桥跟踪观测
    5.1 设计上的优化措施
    5.2 施工中的优化措施
        5.2.1 混凝土施工
        5.2.2 节段处理
        5.2.3 预应力施工
    5.3 桥梁下挠监测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9)自然暴露环境下预应力CFRP加固RC梁长期力学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亚热带自然暴露环境特点
    1.3 预应力损失研究现状及分析
    1.4 环境因素对FRP加固RC构件的影响
        1.4.1 环境因素对FRP材料的影响
        1.4.2 环境因素对FRP-混凝土界面的影响
        1.4.3 环境因素对加固构件整体耐久性的影响
    1.5 本文研究内容
第二章 自然暴露环境下加固梁的预应力损失
    2.1 引言
    2.2 预应力施加方式
    2.3 预应力短期损失理论分析
        2.3.1 张拉过程中的预应力损失
        2.3.2 粘贴过程中的预应力增长
        2.3.3 固化过程中的预应力损失
        2.3.4 放张过程中的预应力损失
    2.4 预应力长期损失理论分析
        2.4.1 放张后FRP应力松弛引起的预应力损失
        2.4.2 混凝土收缩徐变引起的预应力损失
        2.4.3 自然暴露环境下混凝土收缩徐变预测模型
    2.5 理论值与实测值对比分析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自然暴露环境下CFRP-混凝土界面粘结行为
    3.1 引言
    3.2 自然暴露环境下CFRP-混凝土界面粘结行为理论模型
        3.2.1 界面滑移微分方程
        3.2.2 自然暴露对粘结滑移模型的影响
        3.2.3 粘结-滑移模型不同阶段的理论结果
    3.3 理论模型分析
        3.3.1 弯曲实验方案
        3.3.2 应变变化
        3.3.3 粘结应力-滑移关系
    3.4 模型验证
        3.4.1 计算流程
        3.4.2 暴露时间对FRP-混凝土界面应力分布的影响
        3.4.3 剥离荷载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自然暴露环境下预应力CFL加固RC梁的实验研究
    4.1 引言
    4.2 实验材料与试件
        4.2.1 实验材料
        4.2.2 实验试件
    4.3 实验系统
        4.3.1 加载装置
        4.3.2 加载控制系统
        4.3.3 数据采集装置
    4.4 实验方案
        4.4.1 试件布置
        4.4.2 实验目的
        4.4.3 加固梁疲劳寿命分析中的J积分方法
    4.5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一)结论
    (二)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10)预应力碳纤维增强复材布加固大尺寸混凝土圆柱的应力损失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试验概况
    1.1 试件参数及材料力学性能
    1.2 锚具构造张拉及测试方法
2 试验结果及分析
    2.1 摩擦损失结果分析
        2.1.1 不同柱直径的摩擦损失对比
        2.1.2 不同预应力度的摩擦损失对比
        2.1.3 不同柱表面处理的摩擦损失对比
    2.2 持荷后应力损失分析
        2.2.1 锚具变形引起CFRP布的应力损失
        2.2.2 CFRP布弹性回缩产生的预应力损失
        2.2.3 CFRP布的松弛损失
    2.3 CFRP布总损失分析
3 预应力损失分析
    3.1 张拉过程的应力损失分析
    3.2 持荷过程中的应力损失分析
        3.2.1 锚具变形引起CFRP布的应力损失σl1
        3.2.2 CFRP布弹性回缩造成的应力损失σl2
        3.2.3 CFRP布应力松弛损失σl3
    3.3 计算结果与试验结果比较
        3.3.1 张拉过程中损失对比
        3.3.2 持荷过程中损失对比
4 结束语

四、长期预应力损失与工程测试(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内嵌式自感知钢绞线的预应力混凝土梁长期预应力损失监测[J]. 覃荷瑛,韦健全. 铁道建筑, 2021(09)
  • [2]基于实测的锚下有效预应力时变效应模型研究[J]. 张川龙,谢发祥,张峰,阮静. 武汉理工大学学报(交通科学与工程版), 2021(05)
  • [3]机制砂自密实混凝土梁预应力损失试验研究[D]. 钱东亚. 北方工业大学, 2021(01)
  • [4]基于多因素耦合效应的锚索预应力长期损失研究[J]. 冯忠居,江冠,赵瑞欣,龙厚胜,王政斌,张正旭. 岩土力学, 2021(08)
  • [5]基于锚杆预应力损失的框架预应力锚杆支护高边坡稳定性分析[D]. 李子聃. 兰州理工大学, 2021(01)
  • [6]考虑预应力损失的框架预应力锚索支护黄土边坡稳定性分析[D]. 侯喜楠. 兰州理工大学, 2021(01)
  • [7]预应力结构中FBG自感知钢绞线监测技术的应用[D]. 宁健. 桂林理工大学, 2021(01)
  • [8]大跨径连续刚构桥跨中挠度控制技术研究[D]. 余春霖. 广西大学, 2020(07)
  • [9]自然暴露环境下预应力CFRP加固RC梁长期力学性能研究[D]. 余斌. 华南理工大学, 2020
  • [10]预应力碳纤维增强复材布加固大尺寸混凝土圆柱的应力损失试验研究[J]. 卢春玲,张哲铭,李柏林,王鹏. 工业建筑, 2020(06)

标签:;  ;  ;  ;  ;  

长期预应力损失和工程测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