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指纹自动识别系统的建设与运行管理

浅谈指纹自动识别系统的建设与运行管理

一、论指纹自动识别系统的建设及运行管理(论文文献综述)

李凌书[1](2021)在《拟态SaaS云安全架构及关键技术研究》文中提出云计算将计算、存储等能力从用户终端转移到云服务商的“云端”,大幅减少了用户部署和管理应用的成本。软件即服务(Software as a Service,Saa S)云作为当前较为成熟的云计算交付模式,具有多租户、透明访问、按需弹性使用、组合服务等特点,同时用户对资源、数据、程序的控制权也转移到了云端。Saa S云在遭受部分传统网络安全威胁和IT系统安全威胁的同时,其多租户共存、功能虚拟化、物理边界消失、内部通信机制暴露等特点,使得Saa S云也面临诸多新型安全挑战。现有Saa S云安全研究主要集中于传统外挂式安全技术向云上迁移,或是研究云上的动态性机制设计。网络空间拟态防御(Cyber Mimic Defense,CMD)综合利用动态、异构、冗余机制,基于拟态构造、拟态策略产生结构性内生安全增益,实现对拟态界内服务功能的安全防护,近年来受到业界的广泛关注。但如何将拟态安全防御思想应用于Saa S云场景的研究方兴未艾,存在诸多难题亟待解决。本文主要关注以下两个关键问题:1)如何建立具有内生安全效用的Saa S云架构,提升云基础设施及Saa S云服务安全性能;2)如何在保证Saa S服务正常运行的前提下,减少因引入安全防御框架、部署拟态伪装等技术对Saa S服务性能的影响。针对上述问题,本课题分别针对Saa S云内生安全架构、拟态Saa S服务部署及拟态伪装技术展开研究。首先,基于动态异构冗余(Dynamic Heterogeneous Redundancy,DHR)架构,提出一种基于Kubernetes的拟态化Saa S云内生安全架构。面向可实现性、实现代价以及安全增益对Saa S云系统进行拟态化改造,并基于容器云组合服务的特点设计了三种核心安全机制。然后,在多云融合的场景下,在Saa S服务部署阶段进一步提高拟态系统的异构性,并通过合理选择物理资源以降低业务端到端时延,提出一种基于多云融合的拟态Saa S服务部署方法。最后,针对拟态异构云资源池中的网络嗅探和同驻攻击,综合考虑使用动态迁移、蜜罐部署、指纹修改等方法,分别提出一种基于信号博弈的容器迁移与蜜罐部署方法和一种基于指纹匿名的多容器协同拟态伪装方法。本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针对Saa S云服务攻击面增大、安全管控困难的问题,提出一种拟态化Saa S云内生安全系统架构Mimicloud。首先,基于Saa S云组合服务模式进行二次开发,构建基于DHR模型的拟态化系统架构,利用云计算技术降低拟态技术的实现代价,实现对原有系统的良好兼容与过渡。其次,Mimicloud引入了动态重构、多维重构和交叉校验等安全机制,以消除攻击者获得的攻击知识,防止多个容器因同构漏洞而被攻破,提高Saa S服务的容侵能力。最后,基于排队理论动态分析Mimicloud的服务状态,进而调整拟态轮换策略和服务冗余度,实现安全与性能的折中。基于原型系统的实验测试表明,相较于普通Saa S云系统,Mimicloud可在增加28%的服务延迟成本条件下有效增强Saa S云服务的安全性。2.针对云中同构同源漏洞的威胁和云服务提供商不可信的问题,提出一种基于多云融合的拟态Saa S服务部署方法PJM。首先,在研究内容1的基础上进一步通过多云部署和碎片化执行提高拟态Saa S系统的异构性,利用云中的异构池化资源配置和动态调用分配机制,使得攻击者难以掌握跨平台拟态服务的变化规律并找出可利用的脆弱性条件。其次,将Saa S业务的部署过程建模为一个虚拟网络映射问题,提出容器同驻惩罚机制和多云部署奖励机制,通过优选合理的异构云基础设施来减少攻击者逃逸的可能性。最后,为减少拟态机制和数据跨云传输对系统性能的影响,提出一种基于近端策略优化的拟态化虚拟网络功能映射算法PJM。实验结果表明,多云部署的拟态Saa S服务可使攻击成功率下降约80%,所提算法PJM通过优化映射策略,较对比算法可降低约12.2%的业务端到端服务时延。3.针对Saa S云服务容易遭受容器逃逸、侧信道等同驻攻击的问题,提出一种基于动态迁移和虚假信号的容器拟态伪装方法CDMFS。首先,通过环境感知和自身形态的迭代伪装来造成攻击者的认识困境,提出一种基于网络欺骗的容器拟态伪装方法,提高云系统的“测不准效应”。其次,综合利用移动目标防御、蜜罐等技术进行防御场景重构,降低攻击可达性,并诱使攻击者入侵蜜罐容器,进而暴露出更多的攻击意图和手段。最后,建立信号博弈模型对攻防双方的行为及收益进行均衡分析,为选择最优的拟态伪装类型和防御时机提供参考。实验结果表明,所提策略能够降低同驻攻击达成的概率,较对比算法获得约19%的防御收益提升。4.针对攻击者通过多维指纹信息交叉验证来锁定攻击目标的问题,提出一种基于指纹匿名的多容器协同拟态伪装方法CFDAA。首先,在研究内容3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Saa S云服务拟态伪装的欺骗性,通过修改云资源池中容器的指纹满足匿名化标准,制造虚假的云资源视图,提高攻击者网络侦查与嗅探的难度;其次,通过建立容器指纹数据集的语义分类树,对容器指纹修改开销进行量化评估;最后,为实时在线处理快速大量实例化的容器,提出一种基于数据流匿名的动态指纹欺骗算法,通过时延控制和簇分割对容器指纹修改策略和发布时限进行设计。实验结果表明,所提方法能够在额外时间开销可控的情况下,显着提高攻击者定位目标云资源所需的攻击开销。

韩阳[2](2020)在《指纹识别技术在民航空中交通管制运行管理系统中的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通过将活体指纹识别仪器和指纹识别技术应用到该系统中去,实现了系统登录和席位登录的自动化管理。通过指纹自动识别,实名制录入,杜绝了管制员在输入时误操作的可能,提高了安全机制和运行效率。该项技术使得管制运行信息管理系统在建设中体现出了先进性、可靠性、安全性、可扩展可维护等原则,实现了较好的安全效益。

温富兴,杨皓斌[3](2020)在《足迹研判工作模式的研究探讨》文中指出为高效发挥足迹研判工作的作用,笔者对足迹研判工作模式进行了思考。对上海市、长沙市等全国先进地区进行了调查、分析,也对先进经验推广存在的困难进行了讨论,指出其困难在于领导重视和理念两个方面。最后,笔者提出了一套更适于推广的战斗小组工作模式,并对该模式中各步骤的耗时和重要性进行了评估,阐述了该模式在人力、财力、物力投入缺乏情况下的优势,旨在对足迹研判工作的推动有所裨益。

李洁[4](2019)在《数据驱动下数字图书馆知识发现服务创新模式与策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我们已经从信息时代走进了数据驱动的“智能时代”,数据成为人们认识和解决问题的新的逻辑起点。“数据驱动”打破了基于知识解决问题的思维桎梏,形成了从问题到数据又回归问题的新方法论认识——基于数据解决问题。这一研究范式将数字图书馆知识发现服务从对问题本源的探索推向知识服务的本真,可以说,从数据直面用户、管理和服务为大数据环境下的数字图书馆知识发现服务供给侧的改革提供了一种新思路:知识发现服务要改变的不只是管理技术、管理规则或服务形式,而要涉及整个管理理念和服务体系。而大数据环境中,数字图书馆信息发生源越来越多,数据产出量越来越大,数字资源增长速率越来越快,数据异构性越来越明显,数据老化节奏越来越快,低价值密度隐患的知识饥渴和数据海啸的矛盾越来越突出,用户对发现服务的需求越来越多元,数字图书馆数据资源正面临着重新被发现的挑战。迎面变化和挑战,数字图书馆的知识发现服务不单要完成从文献数字化到内容数据化的知识组织转型,更应实现数字资源从内容数据化到数据智能化的价值开发和智慧洞见。数据驱动的科研范式开辟了知识发现的新路径,开启了数字图书馆知识服务的时代新转型。探索数据驱动理念下的数字图书馆知识发现服务模式的新形态,需要学习、内化数据科学相关理论,需要剖析知识发现的驱动要素和作用机制,需要打破传统的资源发现固化模式,创建知识发现服务的创新生态功能圈。融合数据驱动和知识发现的双重技术优势,数字图书馆知识发现服务创新模式应趋从数据化、数据向知识转化的语义关联、可视化和智能化驱动维度寻求用户数据、内容资源数据、专家数据、业务数据的新协同,开发用户画像、研究设计指纹、精准文献推荐等的新应用,强化数据的集群整合、提升平台的绿色联通、实现用户界面的友好交互,使数字图书馆成为支持用户知识探索与发现创造的智能服务系统,使数据资源最大化的进行价值开发与知识转化,使用户随时随地都能受益于数字图书馆高效、便捷、友好与智能的知识发现服务体验。基于此,本文通过对数据驱动、知识发现研究成果的追本溯源,界定数据驱动下的数字图书馆知识发现服务的核心理念;通过文献分析、调查访谈、仿真实验、模型训练等方法的综合运用,分析数字图书馆知识发现服务创新的数据环境、驱动机制、创新模式、模式应用以及创新策略制定。围绕主要研究内容,本文第三章从数据环境特征、数据环境变化和数据环境开发分析数据驱动下的数字图书馆知识发现服务的机遇与挑战;第四章结合数据要素、数据驱动过程、数据驱动维度探讨数字图书馆知识发现服务的数据驱动动力机制、流机制、协同驱动机制和数据驱动控制机制;第五章通过对数字图书馆知识发现服务模式创新衍变的内在使命分析,指出数字图书馆知识发现服务创新模式的构建依据、构建基础和构建过程;第六章对数字图书馆知识发现服务创新模式进行具体的用户画像、研究设计指纹、文本推荐和多粒度检索决策应用;第七章针对数字图书馆知识发现服务创新模式的具体瓶颈给出各驱动维度的应对策略。具体内容阐述如下:第3章数据驱动下数字图书馆知识发现服务的数据环境分析本章是对大数据驱动环境下的数字图书馆知识发现服务场域的情境解构。首先,基于大数据的4V特征,面向全数据,分析数字图书馆知识发现服务在数据形态、存在方式、存储模式、存储内容、数据价值等方面的特性。其次,探讨数据化、新一代信息技术、数据分析思维、数据密集型科学发现范式影响下的数字图书馆知识发现服务革新的优劣利弊。最后,基于环境特性和环境变化的双向作用状态定位数字图书馆知识发现服务发展的开发方向。明确本文研究目的的同时,引出4、5、6、7章节的主要研究任务。第4章数字图书馆知识发现服务创新的数据驱动机制分析本章作为第5章的铺垫,详细解析数字图书馆知识发现服务平台的数据要素和驱动作用形式。通过用户数据、资源内容数据、专家数据的分类界定,为第6章科研用户画像、研究设计指纹、精准文献推荐等的服务模式应用提供数据基础;通过数据化、语义关联、可视化、智能化的数据驱动维面的层级解构,为第7章的创新策略制定奠定优化主线;基于数据要素、驱动过程和驱动维面,从内外力作用的动力机制、输入-输出的流机制、数据融合的协同驱动机制以及数据驱动控制机制具体呈现数据驱动与知识发现服务交互融合的催化反应。第5章数据驱动下数字图书馆知识发现服务创新模式研究在前文研究的基础上,本章首先对数据驱动下数字图书馆知识发现服务创新模式的构建进行内在逻辑分析;其次,从资源发现既有模式、知识产品和技术支持方面阐述实现数字图书馆知识发现服务创新的外在基础;最后,综合内在逻辑和外在基础,进行创新模式的基础框架和平台架构的初步解构,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数据驱动下的数字图书馆知识发现服务创新功能圈构建。第6章数据驱动下数字图书馆知识发现服务创新模式应用研究本章在第5章提出的创新模式的基础上,分别利用科研用户数据进行数字图书馆百度发现的科研用户画像构建,利用文献数据进行以研究对象、研究问题与研究方法为核心要素的研究设计指纹构造,结合用户画像和研究设计指纹实现精准文献推荐,并通过用户检索实验验证多粒度检索决策的优势。第7章数据驱动下数字图书馆知识发现服务创新策略研究基于第4章对数据驱动维度和驱动机制的分析,本章旨在明确数据化、语义化、关联化、可视化和智能化驱动的创新方向并进行相应的优化路径设计,针对数字图书馆知识发现服务创新的制约因素,给出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与对策建议。大数据环境下,重新界定数据驱动下的数字图书馆知识发现服务的内涵、探讨数字图书馆知识发现服务的数据驱动机制、创新数字图书馆既有的资源发现服务模式,有利于从方法论认识层面为数字图书馆知识发现服务的供给侧改革提供理论支持。数字图书馆知识发现服务的意义不仅在于它的统一检索及其延伸功能,更在于此基础上辅助科学发现的循证决策、智能管理和知识再造的服务价值。在人类不断探索未知与努力认识未知的道路上,数据驱动+知识发现的催化反应为科学发现的方法探索提供了一个可行参考,推动着数字图书馆知识发现服务在不断革新的历程中惠及更多的求知受众。

洪永森[5](2019)在《南安市社会治安防控体系优化研究》文中提出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进入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时期,各种新的矛盾纠纷问题不断涌现、不稳定因素日益增加,社会心态、社会结构、社会问题出现了不少新的特点,加强新常态下地区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刻不容缓。社会治安防控体系是由人防、物防、技防三位一体构成的。人防、物防、技防可简称为“三防”体系。“三防”体系建设在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本研究以优化南安市社会治安防控体系为目标,从协同治理理论和资源配置理论为基础出发,通过运用文献研究法、调查法、案例法等多种方法,对南安市当前的社会治安形势进行了研判,全面地阐述了南安市治安防控体系建设的现状,揭示了治安防控体系中存在着人防建设的人力资源作用未得到充分发挥,物防建设资源不充分不均衡和技防建设的低质低效等三方面问题。分析了导致问题出现的四方面因素,分别是缺乏保障体系的顶层设计,人防队伍建设滞后,物防建设资源配置不佳,技防建设急于求成。最后提出四个方面、十四项优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的具体对策、措施。一是进一步构建全方位、多元化的保障体系;二是进一步构建规范化、专业化的人防体系;三是进一步构建操作强、能实战的物防体系;四是进一步构建信息化、网络化的技防体系。

马东进,张盛阳,金晶,王斌,林通,徐彬彬[6](2018)在《东阳横锦大型水库标准化运行管理平台的建设》文中研究表明针对东阳横锦大型水库的信息化现状,急需提升水库信息化和现代化水平。通过现状分析,在已有的信息化基础上,结合浙江省水利标准化运行管理的信息化建设要求,对东阳横锦水库的标准化平台进行研究和探索,通过物联网、互联网、云数据库等技术,定制化地研发了东阳市横锦水库标准化运行管理平台,对其他大型水库的标准化和运行管理平台建设具有借鉴意义。

董海成[7](2017)在《本溪市公安局刑事科学技术管理工作问题研究》文中提出刑事科学技术作为刑事侦查、刑事诉讼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刑事案件现场勘查、证据提取以及检验鉴定等工作职能,在案件侦办、提起诉讼等工作中均发挥着不可替代的关键作用。而刑事科学技术管理工作的成效直接决定了刑事科学技术的工作效能和技术作用的发挥。近年来我国各类刑事案件始终处于高发态势,特别是一些新类型、高技术含量的刑事案件不断增多,对刑事科学技术工作提出了新的严峻挑战,刑事科学技术人员的任务难度和工作量也随着犯罪数量的增长而水涨船高。近年来,全国各级公安机关持续下大力气,不断加强刑事科学技术管理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但目前依然存在一些根本性、普遍性的问题,尤其是在经济发展落后、区位边远的地区,刑事科学技术管理工作的问题依然突出。因此,高度重视刑事科学技术管理工作,不仅是不断提升刑事科学技术整体工作水平的现实需要,更是当前进一步提升侦查破案能力、有效打击违法犯罪活动、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重要手段。本文以刑事科学技术管理工作问题为研究对象,梳理了本溪市公安局刑事科学技术管理现状,指出了目前本溪市公安局刑事科学技术队伍建设、破案效能、规范化管理、基础硬件建设、发展环境等方面存在的问题,从管理体制、思想认识、责任担当、资金保障等层面分析了本溪市公安局刑事科学技术管理工作存在问题的原因,提出了进一步加强队伍建设、加强基础装备和信息化建设、创新和完善考核激励机制、加强上级对下级的垂直管理等方面的对策、建议,以期提升本溪市公安局刑事科学技术管理工作水平。本文提出了刑事科学技术职务序列改革的具体意见和创新刑事科学技术队伍考核激励机制两个创新点,对本溪市公安局乃至全国各级刑事科学技术部门进一步提升管理工作水平均有积极的借鉴和参考意义。

王跃[8](2015)在《系统模型与功能配置:刑事司法一体化视野下的犯罪记录制度构建》文中认为犯罪记录制度具有信息技术系统与法律系统的双重属性,构建犯罪记录制度应从系统模型设计与法律功能配置两个基本方面入手。借鉴美国、欧盟犯罪记录制度建设的有益经验,我国犯罪记录制度的系统模型应立足于现有分散型犯罪信息数据库,以互联共享为目标构建国家犯罪信息统一查询平台,同时采用"均衡化配置模式"合理配置犯罪记录制度的登记、共享、查询、封存/删除等几项法律功能,并细化具体操作程序,从而发挥犯罪记录制度对于刑事司法一体化的基础作用与积极效应。

朱少荣[9](2013)在《中小企业B2C小型网上商店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文中研究表明随着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电子商务技术日趋成熟,当今电子商务正朝着更为个性化,专业化和多样化的方向发展。大型企业专有的电子商务软件由于设计时考虑到众多使用者的需求而普遍具有高集成度的特点,更适合于大型商务系统,且占用系统资源较多,操作和维护都较为复杂,综合考虑不太适合专用的或者中小型电子商务系统使用。因此,根据用户的具体需求开发和实际相应的小型化电子商务系统是社会的需求,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用价值。本文首先阐明了建立小型电子商务系统的必要性和实用性。接着对电子商务相关理论尤其是电子商务模式进行了分析,并进行了综合对比。接着从建立小型电子商务B2C系统的实际需求出发,讨论所建的系统功能、相关技术、结构以及电子商务的安全技术等,对电子商务购物系统中的总体模型、数据库结构以及各功能模块结构进行分析设计,借助统一建模语言UML中的静态模型和动态模型,建立在线交易和安全认证系统的设计用例图、活动图,以及数据库表关系约束图。最后实现了该系统的客户登录系统、商品搜索、购物车和订单等系统的主要功能,并利用相应的服务器端程序和定义存储过程等数据库技术,为相关网页建立起有效的安全机制和数据库保护措施。同时,对系统建设中的安全问题进行讨论,并给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林文远[10](2012)在《基于数字签名和指纹识别的公安讯问笔录与办公无纸化解决方案》文中提出为适应我国在新技术条件下预防、打击犯罪的需要,提高公安社会管理服务水平和侦查破案能力,公安部于1998年开始建设“金盾工程”。以“金盾工程”为基础,公安无纸化办公得到了极大的发展。由于种种原因,公安讯问笔录一直没有融入公安无纸化办案系统。这种案件在网上流转,讯问笔录在网下流转的办案模式已经不能适应公安工作的新形势。要提高公安工作效率、降低成本,讯问笔录必须融入公安无纸化办案系统。多年以来,讯问笔录一直通过手写签名、按捺指纹等手段来证明文件的合法性。使用这些手段是为了保证文件的真实性,可靠性;任何伪造,变造,重用都会被发现。通过功能分析方法,对比数字签名技术,可以发现这些特点恰好与数字签名的特征相符。2005年4月1日起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子签名法》确立了数字签名的法律效力,为数字签名在讯问笔录中的应用奠定了法律基础。通过对指纹的研究发现,指纹具有稳定性和唯一性。如果使用被讯问人指纹产生数字签名的参数,则被讯问人就能够同他所签名的讯问笔录一一对应,从而确立数字签名融入无纸化办案系统的可行性。论文论述了讯问笔录融入无纸化办案系统的重要意义,提出了讯问笔录通过数字签名和指纹识别技术融入无纸化办公系统的具体方法,为不同的网络环境设置了相应系统结构,完成了程序代码。针对讯问笔录和公安工作的特殊性,为保证讯问笔录系统安全,通过与现有办案系统结合,讯问笔录跟随案件流转,解决权限分配问题。使用数字证书登陆系统,结合PKI/PKM系统可以非常方便的获知任意文件是由何人产生、访问、修改的。根据指纹数据的特点(同一枚指纹不同次按捺得到的数据不同)和证据的严肃性,在程序设计中每一次讯问都重新生成密钥,提高了系统的安全性。为保证指纹、讯问笔录安全,服务器通过单向隔离网闸与公安网连接,只要服务器存放的位置足够高(公安部、政法委)就可以保证系统的安全。通过比较产生签名参数的指纹是不是来自被讯问人,可以确定讯问笔录是否由被讯问人签名。系统测试证明使用数字签名和指纹识别技术可以保证电子笔录能够获得与纸质笔录相同效力。

二、论指纹自动识别系统的建设及运行管理(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论指纹自动识别系统的建设及运行管理(论文提纲范文)

(1)拟态SaaS云安全架构及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主要缩略语对照表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云计算简介
        1.1.2 SaaS云
        1.1.3 SaaS云安全问题
    1.2 相关研究现状
        1.2.1 传统SaaS安全防御技术
        1.2.2 新型安全防御技术
    1.3 课题提出
        1.3.1 SaaS云与拟态架构的兼容性
        1.3.2 研究意义
    1.4 主要创新点及贡献
    1.5 论文组织结构
第二章 拟态化SaaS云内生安全系统架构
    2.1 引言
    2.2 系统架构
    2.3 核心安全机制
        2.3.1 执行体动态重构
        2.3.2 执行体多维重构
        2.3.3 多执行体交叉校验
    2.4 实验结果与分析
        2.4.1 实验环境设置
        2.4.2 基于Matlab的仿真评估
        2.4.3 基于Kubernetes的系统实际测试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多云融合的拟态SaaS服务部署方法
    3.1 引言
    3.2 威胁分析
    3.3 面向多云融合的VNE模型
        3.3.1 总体概述
        3.3.2 虚拟网络映射问题
        3.3.3 拟态化虚拟网络映射模型
    3.4 基于近端策略优化的MVNE算法
        3.4.1 智能体的交互环境
        3.4.2 算法框架
        3.4.3 神经网络构造
    3.5 实验结果与分析
        3.5.1 环境与参数设置
        3.5.2 结果与分析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动态迁移和虚假信号的容器拟态伪装方法
    4.1 引言
    4.2 威胁分析
    4.3 理论基础及框架
        4.3.1 总体概述
        4.3.2 实现框架
        4.3.3 关键安全模块
    4.4 基于信号博弈的拟态伪装方法
        4.4.1 博弈模型
        4.4.2 博弈均衡分析
    4.5 实验结果及分析
        4.5.1 环境与参数设置
        4.5.2 结果与分析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基于指纹匿名的多容器协同拟态伪装方法
    5.1 引言
    5.2 威胁分析
    5.3 理论基础及框架
        5.3.1 总体概述
        5.3.2 实现框架
        5.3.3 安全性的理论基础来源
    5.4 基于容器指纹匿名的拟态伪装模型
        5.4.1 数据流匿名
        5.4.2 指纹修改开销
    5.5 基于聚类的指纹匿名欺骗方法
        5.5.1 算法设计思想
        5.5.2 算法实现
        5.5.3 复杂度分析
    5.6 实验结果及分析
        5.6.1 环境与参数设置
        5.6.2 结果与分析
    5.7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束语
    6.1 工作总结
    6.2 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2)指纹识别技术在民航空中交通管制运行管理系统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管制信息管理系统简介
2. 指纹识别技术简介
3. 指纹识别技术在管理系统中的应用
4. 系统特点和使用说明
5. 结束语

(3)足迹研判工作模式的研究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 先进地区工作模式介绍
2 先进地区工作模式解析
    2.1 成功经验总结
        2.1.1 领导重视
        2.1.2 绩效考核
    2.2 先进地区经验推广的困难
        2.2.1 各级领导重视不一致
        2.2.2 理念不清晰
3 更适宜推广的工作模式
    3.1 以战斗小组为单元的工作模式介绍
    3.2 岗位设置原理及依据
        3.2.1 各步骤所消耗工时评估
        3.2.2 岗位重要性评价
    3.3 战斗小组模式的优势
        3.3.1 岗位配置灵活
        3.3.2 重点岗位有保障
        3.3.3 投入要求不高
4 总结

(4)数据驱动下数字图书馆知识发现服务创新模式与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数据驱动研究现状
        1.2.2 知识发现研究现状
        1.2.3 研究现状评析
    1.3 研究内容、方法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研究技术路线
    1.4 创新点
第2章 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
        2.1.1 数据驱动
        2.1.2 知识发现
        2.1.3 Web级资源发现
        2.1.4 数字图书馆知识发现服务
    2.2 理论基础
        2.2.1 数据密集型科学发现理论
        2.2.2 数据驱动控制理论
        2.2.3 数据挖掘与知识发现理论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数据驱动下数字图书馆知识发现服务的数据环境分析
    3.1 数字图书馆知识发现服务的数据环境特征
        3.1.1 馆藏数据来源的广泛性及数据形态和存在方式的多样性
        3.1.2 数据存储模式多样化及存储内容的非结构化和碎片化
        3.1.3 数据资源价值的低密度和高变现潜能
    3.2 数字图书馆知识发现服务的数据环境变化
        3.2.1 从“数字化”到“数据化”的演化
        3.2.2 新一代信息技术的涌现
        3.2.3 数据分析思维模式的形成
        3.2.4 数据密集型科学发现应用趋势
    3.3 数字图书馆知识发现服务的数据环境开发与应用
        3.3.1 数字图书馆知识发现服务在大数据环境中的新定位
        3.3.2 开发数字图书馆知识发现服务数据驱动的新机制
        3.3.3 创新数据驱动下数字图书馆知识发现服务的新模式
        3.3.4 开发数据驱动下数字图书馆知识发现服务的新业态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数字图书馆知识发现服务创新的数据驱动机制分析
    4.1 数字图书馆知识发现服务创新数据驱动机制的数据要素
        4.1.1 用户数据要素
        4.1.2 内容资源要素
        4.1.3 专家数据要素
    4.2 数字图书馆知识发现服务创新的数据驱动过程与维度
        4.2.1 数字图书馆知识发现服务创新的数据驱动过程
        4.2.2 数字图书馆知识发现服务创新的数据驱动维度
    4.3 数字图书馆知识发现服务创新的数据驱动动力机制
        4.3.1 数字图书馆知识发现服务创新的数据驱动动力类型
        4.3.2 数字图书馆知识发现服务创新的数据驱动动力关系分析
        4.3.3 数字图书馆知识发现服务创新的数据驱动动力仿真模型
    4.4 数字图书馆知识发现服务创新的流驱动机制
        4.4.1 数字图书馆知识发现服务创新的流驱动特征
        4.4.2 数字图书馆知识发现服务创新的流驱动过程
        4.4.3 数字图书馆知识发现服务创新的流驱动机制模型
    4.5 数字图书馆知识发现服务创新的数据协同驱动机制
        4.5.1 数字图书馆知识发现服务创新的数据协同驱动内涵
        4.5.2 数字图书馆知识发现服务创新的数据协同驱动目标
        4.5.3 数字图书馆知识发现服务创新的数据协同驱动机制模型
    4.6 数字图书馆知识发现服务创新的数据驱动控制机制
        4.6.1 数字图书馆知识发现服务创新的数据驱动控制内涵
        4.6.2 数字图书馆知识发现服务创新的数据驱动控制方法
        4.6.3 数字图书馆知识发现服务创新的数据驱动控制模型
    4.7 本章小结
第5章 数据驱动下数字图书馆知识发现服务创新模式研究
    5.1 数字图书馆知识发现服务创新模式问题的提出
    5.2 数字图书馆知识发现服务创新模式构建基础
        5.2.1 数字图书馆知识发现服务创新的模式基础
        5.2.2 数字图书馆知识发现服务创新的产品基础
        5.2.3 数字图书馆知识发现服务创新的技术基础
    5.3 数字图书馆知识发现服务创新功能圈构建
        5.3.1 数字图书馆知识发现服务创新功能圈的框架设计
        5.3.2 数字图书馆知识发现服务创新功能圈的架构分析
        5.3.3 数字图书馆知识发现服务创新功能圈的建立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数据驱动下数字图书馆知识发现服务创新模式应用研究
    6.1 数字图书馆知识发现服务科研用户画像应用
        6.1.1 用户画像数据收集
        6.1.2 用户画像模型构建
        6.1.3 用户画像实验分析
    6.2 数字图书馆文献资源研究设计指纹识别应用
        6.2.1 研究设计指纹识别基础
        6.2.2 数据标注
        6.2.3 研究设计指纹生成模型训练
        6.2.4 结果与讨论
    6.3 融合用户画像和研究设计指纹的文献推荐应用
        6.3.1 文献推荐模型构建
        6.3.2 文献推荐仿真实验
        6.3.3 结果与讨论
    6.4 数字图书馆知识发现服务多粒度检索决策应用
        6.4.1 实验准备
        6.4.2 实验描述
        6.4.3 实验结果及讨论
    6.5 本章小结
第7章 数据驱动下数字图书馆知识发现服务创新策略研究
    7.1 数字图书馆知识发现服务创新的优化方向与路径
        7.1.1 数字图书馆知识发现服务创新的优化方向
        7.1.2 数字图书馆知识发现服务创新的优化路径
    7.2 数字图书馆知识发现服务创新的数据化优化
        7.2.1 数据化优化阻碍
        7.2.2 数据化优化策略
    7.3 数字图书馆知识发现服务创新的语义关联优化
        7.3.1 语义关联优化阻碍
        7.3.2 语义关联优化策略
    7.4 数字图书馆知识发现服务创新的可视化优化
        7.4.1 可视化优化阻碍
        7.4.2 可视化优化策略
    7.5 数字图书馆知识发现服务创新的智能化优化
        7.5.1 智能化优化阻碍
        7.5.2 智能化优化策略
    7.6 本章小结
第8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8.1 研究结论
    8.2 研究局限
    8.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与研究成果
致谢

(5)南安市社会治安防控体系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和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文献综述
        一、国外研究综述
        二、国内研究综述
        三、研究述评
    第三节 研究方法
        一、文献研究法
        二、调查法
        三、案例法
    第四节 研究思路和创新之处
        一、研究思路
        二、创新之处
第二章 相关概念和理论基础
    第一节 相关概念
        一、社会治安
        二、社会治安防控体系
    第二节 理论基础
        一、协同治理理论
        二、资源配置理论
第三章 南安市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现状
    第一节 南安市社会治安防控体系的建立及建设成效
        一、南安市社会治安防控体系的建立
        二、南安市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成效
    第二节 南安市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内容
        一、以人防建设为基础,不断强化治安防控水平
        二、以物防建设为保障,不断加大安防硬件建设
        三、以技防建设为突破,不断增强治安防控能力
第四章 南安市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存在问题
    第一节 人防建设的人力资源作用未得到充分发挥
        一、公安机关“人少事多”的现实矛盾
        二、村级治安巡逻队伍作用发挥不明显
        三、社会安保力量未得到充分利用
        四、人民群众参与度不高
    第二节 物防建设资源不充分不均衡
        一、硬件设备不足,装备配备不齐全
        二、物防设施数量不足,布局不合理
    第三节 技防建设的低质低效
        一、村级视频监控量大而质不高
        二、视频监控后期维护难以跟上
        三、社会化公共视频监控未得到充分利用
第五章 南安市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存在问题成因分析
    第一节 缺乏保障体系的顶层设计
        一、思想认识不到位
        二、保障体系建设的不完善
    第二节 人防队伍建设滞后
        一、“人”与“事”未理顺
        二、社会治安防控体系的社会化程度不够
        三、警民关系不够和谐
    第三节 物防建设资源配置不佳
        一、警务室建设推进不力
        二、物防设施缺乏有效整合
    第四节 技防建设急于求成
        一、科技化信息化理念的缺失
        二、视频监控建设的“大跃进”
        三、运行管理建设的滞后
        四、科技人才存量的不足
第六章 南安市治安防控体系建设优化对策
    第一节 进一步构建全方位、多元化的保障体系
        一、统一的思想保障
        二、多元的经费保障
        三、科学的考核保障
    第二节 进一步构建规范化、专业化的人防体系
        一、加强社会防控组织领导
        二、统筹整合社会防控资源
        三、打造治安防控专业队伍
        四、构建和谐警民关系
    第三节 进一步构建操作强、能实战的物防体系
        一、打造村(居)警务室融合新模式
        二、打造治安卡口防控网
        三、强化巡逻装备保障
    第四节 进一步构建信息化、网络化的技防体系
        一、树立科技化信息化理念
        二、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三、加强运行管理建设
        四、加强科技人才培养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6)东阳横锦大型水库标准化运行管理平台的建设(论文提纲范文)

1 现状分析
2 建设必要性分析
3 建设目标及总体框架
    3.1 建设目标
    3.2 总体框架
4 主要建设内容
    4.1 采集系统
    4.2 标准化信息管理中心
    4.3 云平台
    4.4 巡查系统
    4.5 其他设施
5 结束语

(7)本溪市公安局刑事科学技术管理工作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s
第一章 绪论
    一、论文选题背景与意义
        (一) 论文选题的背景
        (二) 论文选题的意义
    二、文献综述
        (一) 域外研究综述
        (二) 国内研究综述
        (三) 国内外研究评述
    三、论文的研究方法
        (一) 调查访问方法
        (二) 比较研究方法
        (三) 文献分析方法
    四、论文的创新点
        (一) 探索深化刑事科学技术职务序列改革
        (二) 创新和完善考核激励机制
第二章 刑事科学技术管理工作概述
    一、刑事科学技术管理工作相关概念
        (一) 刑事科学技术的界定
        (二) 刑事科学技术管理的界定
    二、我国刑事科学技术管理工作发展的历程
        (一) 初创的第一阶段
        (二) 成长的第二阶段
        (三) 专业化的第三阶段
    三、刑事科学技术管理工作的主要内容
        (一) 刑事科学技术队伍建设
        (二) 刑事科学技术信息化建设
        (三) 刑事科学技术规范化建设
        (四) 刑事科学技术装备建设
        (五) 刑事科学技术发展环境建设
第三章 本溪市公安局刑事科学技术管理工作现状
    一、本溪市公安局刑事科学技术管理工作实践
        (一) 本溪市公安局刑事科学技术管理工作总体情况
        (二) 本溪市公安局刑事科学技术管理工作的具体情况
    二、本溪市公安局刑事科学技术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
        (一) 刑事科学技术队伍建设不足,履职能力不高
        (二) 刑事科学技术部门权责不清,整体破案效能低下
        (三) 实验室资质认定工作进展缓慢,规范化管理水平不高
        (四) 刑事科学技术的基础硬件建设薄弱,业务水平提升受限
        (五) 刑事科学技术发展环境受到制约,业务工作逐年萎缩
    三、本溪市公安局刑事科学技术管理工作存在问题的原因
        (一) 刑事科学技术的管理体制限制技术人员的发展
        (二) 传统思想制约刑事科学技术专业的发展
        (三) 担当意识不强,责任意识淡化
        (四) 资金投入缺乏政策和制度上的保障
        (五) 刑事科学技术的发展缺乏必要的政策支持
第四章 完善本溪市公安局刑事科学技术管理工作的对策
    一、本溪市公安局刑事科学技术管理工作的原则
        (一) 以人为本原则
        (二) 科技强警原则
        (三) 效益优先原则
        (四) 资源共享原则
    二、加强本溪市公安局刑事科学技术管理工作的建议
        (一) 创新管理体制,加强队伍建设
        (二) 解放思想,创新和完善考核激励机制
        (三) 进一步强化思想政治工作,提升刑事科学技术干警的责任担当意识
        (四) 强化资金保障力度,进一步加强基础装备和信息化建设
        (五) 加强上级对下级的垂直管理
第五章 结论
    一、研究的主要观点
        (一) 分析了本溪市公安局刑事科学技术管理工作存在的不足
        (二) 提出了加强本溪市公安局刑事科学技术管理工作的具体观点
    二、展望和不足
参考文献
附录 本溪市公安局刑事科学技术管理问题调查问卷
致谢
作者简介

(8)系统模型与功能配置:刑事司法一体化视野下的犯罪记录制度构建(论文提纲范文)

一、犯罪记录制度构建模式的比较法考察
    (一)美国的犯罪记录制度
        1.“犯罪记录”的定义及所涉诉讼阶段
        2. 美国犯罪记录制度的系统模型
        (1) 1960年代以前:未建立全国性互联共享的犯罪记录系统
        (2) 1968年至1970年代中期:建立全国性互联共享的犯罪记录系统的探索时期
        (3) 1970年代中期至1993年:以“分散型信息技术系统”为模型对犯罪记录系统进行优化改良
        (4) 1993年以来:对犯罪记录系统的再升级
        3. 美国犯罪记录制度的功能配置
        (1)查询功能
        (2)封存/删除功能
        4. 美国犯罪记录制度特点
    (二)欧盟国家的犯罪记录制度
        1. 欧盟国家犯罪记录的定义及所涉诉讼阶段
        2. 欧盟国家犯罪记录制度的系统模型
        3. 欧盟国家犯罪记录制度的功能配置
        (1)查询功能
        (2)封存/删除功能
        4. 欧盟国家犯罪记录制度的特点
    (三)美、欧犯罪记录制度的比较分析及共同趋势
        1. 美、欧犯罪记录制度比较
        (1)美国犯罪记录制度功能的均衡化配置模式
        (2)欧盟国家犯罪记录制度功能的差异化配置模式
        2. 美、欧犯罪记录制度的共同发展趋势
二、我国犯罪记录制度系统模型与功能配置现状
    (一)犯罪记录制度初步轮廓呈现
    (二)我国犯罪记录制度系统模型与功能配置的“天然”缺陷
        1. 缺陷之一:模糊的“犯罪记录系统模型”
        2. 缺陷之二:不具操作性的法律功能配置
        (1)登记功能
        (2)共享、查询、封存/删除功能
三、我国犯罪记录制度构建的有效路径
    (一)构建以“分散型信息技术系统”为模型、互联共享的国家犯罪信息统一查询平台
    (二)采用“均衡化配置模式”促进我国犯罪记录制度的功能实现
        1. 规范犯罪记录信息登记范围与格式
        2. 对犯罪记录共享、查询范围实行差别化安全控制
        3. 规范查询程序
        4. 适度扩展犯罪记录封存/删除情形
四、结语

(9)中小企业B2C小型网上商店系统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电子商务概述
        1.1.1 电子商务基本概念
        1.1.2 电子商务的特点
        1.1.3 电子商务的分类
        1.1.4 电子商务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1.2 研究背景及问题的提出
    1.3 课题研究目标与内容
    1.4 本文研究的技术路线
    1.5 论文的结构安排
第二章 电子商务相关理论分析
    2.1 B2C模式分析
        2.1.1 B2C模式概述
        2.1.2 网上商店模式分析
        2.1.3 网上商厦模式分析
    2.2 C2C模式分析
        2.2.1 C2C模式概念
        2.2.2 C2C模式发展前景
        2.2.3 C2C模式中各方关系的分析
    2.3 电子商务模式综合对比分析
        2.3.1 B2C模式的优缺点分析
        2.3.2 C2C模式的优缺点分析
        2.3.3 B2C和C2C模式的综合对比
    2.4 中小企业B2C和大型企业B2C的区别
第三章 系统分析
    3.1 总体设计
    3.2 电子商务系统开发技术
        3.2.1 动态网站开发技术
        3.2.2 电子商务中的信息安全技术
        3.2.3 WEB数据库访问技术
        3.2.4 可视化建模方法
    3.3 小型电子商务系统特点
    3.4 系统结构与需求分析
        3.4.1 系统结构分析
        3.4.2 系统需求分析
第四章 小型电子商务B2C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4.1 系统功能详细设计
        4.1.1 系统具体流程
        4.1.2 系统整体功能架构
        4.1.3 系统UML模型
    4.2 系统主界面设计与实现
        4.2.1 系统主界面设计
        4.2.2 系统主界面功能实现
    4.3 数据库设计与实现
        4.3.1 购物平台后台数据库服务器
        4.3.2. CA后台数据库服务器
        4.3.3 支付网关后台数据库服务器
    4.4 系统安全方案设计
        4.4.1 身份认证系统解决方案
        4.4.2 权限控制
        4.4.3 电子支付
    4.5 系统测试
        4.5.1 测试过程
        4.5.2 测试结果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5.1 论文总结
    5.2 进一步的研究
致谢
参考文献

(10)基于数字签名和指纹识别的公安讯问笔录与办公无纸化解决方案(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0 引言
1 理论基础
    1.1 数字签名技术
    1.2 数字签名的原理
    1.3 RSA算法
    1.4 指纹识别技术
        1.4.1 指纹识别发展史
        1.4.2 指纹识别的原理
    1.5 数字签名的法律基础
2 无纸化办公系统
    2.1 无纸化办公系统简介
    2.2 公安系统的无纸化办公
        2.2.1 公安系统的无纸化办公系统现状
        2.2.2 公安无纸化办公系统需要解决的问题
3 无纸化办案系统解决方案
    3.1 办案系统无纸化的需求分析
    3.2 数字签名和指纹识别技术在讯问笔录应用的解决方案
    3.3 办案系统无纸化的流程
4、应用系统的设计
    4.1 设计思路和开发环境
        4.1.1 设计思路
        4.1.2 开发环境
        4.1.3 指纹识别设备
    4.2 系统结构实现
        4.2.1 网络结构介绍
        4.2.2 网络结构设计
    4.3 系统实现
        4.3.1 截图及运行说明
        4.3.2 生成密钥
5 测试
结论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致谢

四、论指纹自动识别系统的建设及运行管理(论文参考文献)

  • [1]拟态SaaS云安全架构及关键技术研究[D]. 李凌书. 战略支援部队信息工程大学, 2021
  • [2]指纹识别技术在民航空中交通管制运行管理系统中的应用[J]. 韩阳. 人民交通, 2020(05)
  • [3]足迹研判工作模式的研究探讨[J]. 温富兴,杨皓斌. 刑事技术, 2020(02)
  • [4]数据驱动下数字图书馆知识发现服务创新模式与策略研究[D]. 李洁. 吉林大学, 2019(02)
  • [5]南安市社会治安防控体系优化研究[D]. 洪永森. 华侨大学, 2019(01)
  • [6]东阳横锦大型水库标准化运行管理平台的建设[J]. 马东进,张盛阳,金晶,王斌,林通,徐彬彬. 水电站机电技术, 2018(06)
  • [7]本溪市公安局刑事科学技术管理工作问题研究[D]. 董海成. 东北大学, 2017(02)
  • [8]系统模型与功能配置:刑事司法一体化视野下的犯罪记录制度构建[J]. 王跃.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02)
  • [9]中小企业B2C小型网上商店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 朱少荣. 电子科技大学, 2013(03)
  • [10]基于数字签名和指纹识别的公安讯问笔录与办公无纸化解决方案[D]. 林文远. 中国海洋大学, 2012(08)

标签:;  ;  ;  ;  ;  

浅谈指纹自动识别系统的建设与运行管理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