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列腺癌细胞中连接蛋白 43 的表达和细胞间间隙连接通讯

前列腺癌细胞中连接蛋白 43 的表达和细胞间间隙连接通讯

一、前列腺癌细胞连接蛋白43表达和细胞间隙连接交流状况(论文文献综述)

钱真真[1](2021)在《基于缝隙连接通道的附子心脏毒性早期预警及风险防控研究》文中指出中药的安全性问题一直是影响行业发展的重要问题,从马兜铃事件到何首乌事件,部分有毒药材引起的安全性问题,对中医药的发展和推广应用都造成了严重影响,如何预防中医药的安全性问题,特别是针对有毒药材,建立有毒药材的风险防控措施,对提高中药用药的安全性有重要的意义。附子,辛甘大热,归心肾脾,具有回阳救逆,补火助阳,散寒止痛之用,素为历代医家所喜用,在临床有效性上具有不可替代性。但因其毒性,使得附子及其复方制剂的安全性问题成为限制其临床使用的重要阻碍。附子毒性中以其心脏毒性最为常见,也最为致命。附子心脏毒性机制涉及离子通道、线粒体功能、细胞膜氧化损伤及缝隙连接通道等。其中,缝隙连接通道是一种特殊通道,主要负责连接相邻心肌细胞并参与调控其间化学信息的交换与电耦联,是维持正常心脏电活动的重要保证。目前关于附子心脏毒性的缝隙连接通路研究较少,尚未阐明其具体作用机制。基于此,本研究依托于国家重大科学工程建设项目计划(体现中药特点的重大疾病新药临床评价技术平台建设),以附子心脏毒性为研究切入点,以缝隙连接通道为机制探索,从“成分-通路-靶点-临床评价”等方面开展“附子生物碱单体-药材-复方”等一体化、全链条的附子毒性研究、机制探索及风险防控,为构建有毒中药安全性评价体系提供参考。本研究包括以下四部分内容: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目的基于既往文献研究,围绕附子毒性,层层递进逐步梳理出课题的研究切入点,为进一步开展附子心脏毒性、构建附子安全性评价体系及风险防控研究提供理论基础与指导。方法首先基于Citespace软件对附子不良反应的相关研究进行文献计量分析;其次,基于既往文献研究对附子心脏毒性进行综述;最后,借助Pubchem、PDB数据库、PharmMapper数据库等导出附子双酯型生物碱的化学结构,及缝隙连接通道相关调控蛋白(CX40、CX43、SCN5A)的蛋白结构,并将此调控蛋白对应的基因靶点导入FunRich软件进行基因信息交互及生物进程富集分析。结果第一章文献计量:纳入研究文献245篇,最早研究可以追溯到1980年,大致可分为萌芽期(1980年到2004年)、快速增长期(2004年至今);涉及作者548人,涉及单位/机构110家,发表文献最多的单位为成都中医药大学旗下相关单位(44篇,17.96%)。快速增长期涉及关键词428个,有23个出现频次≥5的,“心脏毒性”出现频次为11次,为领域研究较新的关键词,故基于此开展下一步关于附子心脏毒性的文献综述研究。第二章文献综述:附子心脏毒性表现包括心悸、心律失常及血压异常等,甚者可伴见心源性休克,甚至引起死亡。梳理化学成分包括生物碱及糖类、脂类等非生物碱成分等。心脏毒性物质基础主要是双酯型生物碱。毒性机制涉及离子通道、线粒体功能、细胞膜氧化损伤及缝隙连接通道等,其中,缝隙连接通道尚未研究清晰,涉及CX40、CX43、SCN5A等,故基于此开展下一步附子心脏毒性缝隙连接通道生物进程调控研究。第三章生物进程:数据库检索附子化学成分结构、缝隙连接通道调控蛋白的2D、3D结构,导入FunRich软件,对各基因进行交互信息分析,发现这3个基因与SRC、CSK等33个基因产生交互,生物进程涉及oligomerization of connexins into connexons、transport of connexons to the palsma membrane、regulation of gap junction activity、c-src mediated regulation of Cx43 function and closure of gap junctions、Transport of connexins along the secretory pathway、Microtubule-dependent trafficking of connexons from Golgi to the plasma membrane 等 6 个。小结附子不良反应众多,心脏毒性逐渐成为学者们的关注热点;附子心脏毒性机制涉及离子通道、线粒体功能、细胞膜氧化损伤及缝隙连接通道等。缝隙连接通道是心肌细胞间进行信息交换及电耦联的重要通路,可能通过参与调控离子通道影响心脏电生理进而产生心脏毒性。缝隙连接通道相关调节蛋白(CX40、CX43、SCN5A)对应的基因靶点与人体多个基因产生交互,参与人体多个生物进程。第二部分 附子生物碱的实验研究目的从附子毒性物质基础出发,探索附子单、双酯2种生物碱的毒性差异,毒性机制及毒性代谢特点,为构建附子安全性评价体系及风险防控研究奠定基础。方法首先,通过大鼠H9C2心肌细胞对附子主要毒性生物碱-双酯型生物碱(乌头碱)进行了心肌细胞毒性实验,实验中涉及的技术方法有:细胞孵育、细胞活力检测、生长曲线绘制、ELISA检测、细胞漏出率计算等;其次,对附子单、双酯2种生物碱进行了大鼠心脏毒性验证与比较,实验中涉及的技术方法有:大鼠灌胃、眼眶丛静脉采血、心电图检测,相关心脏毒性指标的ELISA检测等。最后,对附子单、双酯2种生物碱在大鼠体内的代谢特点进行了探索性研究,研究借助UPLC技术对大鼠灌胃后各时点采集的血液样本进行定性定量分析。结果细胞实验:乌头碱最小毒性浓度为0.03125%(0.2018mol/l),IC50为2.882mmol/l,低浓度(0.0250mol/l、0.05040mol/l、0.10090mol/l)呈正向激发作用,当浓度在0.2018-1.6144mol/l时呈现出浓度、时间依赖性;在4h内随着药物作用时间的延长,细胞形态逐渐畸变,细胞核逐渐缩小,边界逐渐模糊,细胞间隙逐渐增大,细胞排列不规整;常规指标LDH、c-TNI、CK检测中,各浓度、时间组间差异呈现出统计学意义(P<0.05);预警指标:与Control组,各浓度、时间组间组的SCN5A、CX43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CX4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0.05)。动物实验:乌头碱最小毒性剂量为0.3mg/kg,以此剂量开展的等剂量下2种生物碱的毒性验证与比较,结果:1)ECG:心率:AC组90min、120min与KB组有差异(P值分别为0.0293、0.0093),BAC组始终与KB组无差异(P值均>0.05);QTc:AC 组在 5min、10min 时有差异(P 值分别为 0.0097、0.0255),BAC组除20min时无差异(P=0.0593)其余各时点均有差异(P值分别为0.0080、0.0426、0.0200、0.0007、0.0007、0.0007、0.0413)。2)常规指标:CK:AC组、BAC组均有差异(P值分别为<0.0001、0.0097);c-TNI:AC组、BAC组均有差异(P值分别为0.0043、0.0005);LDH:AC组、BAC组均有差异(P值均<0.0001)。3)预警指标:SCN5A:AC组有差异(P=0.0126)、BAC组无差异(P=0.6407);CX40:AC 组有差异(P<0.0001)、BAC 组无差异(P=0.0828);CX43:AC组、BAC组均有差异(P值分别为0.0011、0.0107)。4)其他指标:H-FABP:AC组、BAC组均有差异(P值均<0.0001)。药代动力学研究:AC血浆中达峰时间约在45min,BAC约为20min;AC与BAC药代动力学参数比较均存在明显差异,Cmax、Tmax、AUCO-t、AUMCO-t、MRTO-t的 P 值分别为<0.0001、0.0151、0.0013、0.0132、0.0177。小结1)AC较低浓度(0.03125%)即可引起H9C2心肌细胞毒性改变,引起大鼠毒性改变而不引起大鼠死亡的AC剂量为0.3mg/kg;2)BAC毒性剂量下心电图中心率可能无明显改变,需进一步结合QTc、常规心脏毒性指标(CK、LDH、从c-TNI)及缝隙通道相关指标(CX40、CX43、SCN5A)等指标综合考察;4)AC大鼠体内达峰时间在45min左右,BAC在20min左右,但24h时仍可检测到其成分的存在,说明其毒性是急性反应,但是在体内降解吸收需要一定时间;5)AC与BAC之间存在单向、不可逆的降解过程,及AC可以转化成BAC,但BAC不能转化成AC;且同等剂量给药,AC毒性强于BAC。第三部分 附子药材的实验研究目的围绕附子药材开展“不同批次、不同剂型、不同煎煮时间”的“毒性验证-毒性比较-毒性物质基础探索-毒性代谢特点研究”,探索附子最佳用药方案,构建一体化、全链条的附子心脏毒性研究及风险防控体系,并为临床用药提供参考。方法首先,从物质基础层面出发,采用UPLC检测技术对不同批次、不同剂型、不同煎煮时间的附子药材进行2种生物碱的定性定量分析,实验过程中涉及的技术与方法有:药液的制备与提取、药物的定性定量UPLC检测;其次,从毒性验证角度出发,对附子药材不同剂型、不同煎煮时间的心脏毒性进行了动物实验验证,实验过程涉及的技术方法有药物的制备、大鼠灌胃给药,大鼠眼眶从静脉取血、血样的储存与处理、样本ELISA检测等;最后,从毒性代谢特点出发,对不同剂型、不同煎煮时间的附子药材进行大鼠灌胃给药,以探索各附子给药组中2种生物碱在大鼠体内的代谢特点,实验过程涉及的技术方法有:药物的制备、大鼠灌胃给药,大鼠眼眶从静脉取血、血样的储存与处理、样本UPLC检测等。结果附子药材UPLC检测:构建线性方程:BAC:Y=3980x+489,r=0.9993;AC:Y=20600x+101,r=0.9992。附子粉末AC含量 125.78、534.94、314.34ng/g,BAC 含量 39.52、45.24、45.80;附子水煎 30min AC 含量 0.3056、0.26765、0.168ng/ml,BAC 含量 1796、1352、2516 ng/ml;附子水煎 120minAC 含量 0.3056、0.444、0.3532,BAC 含量 2360、2812、2212。动物实验:附子水煎剂按临床最大剂量的2倍给药,散剂按水煎剂的1/10给药,在此条件下开展的附子不同剂型、不同煎煮时间的毒性验证比较结果提示:1)ECG:心率:F0及FB组在90min、120min时有差异(P值均<0.05),其余各时点均无差异(P值均>0.05),FB组始终无差异;QTc:F0组各时点的QTc值与KB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0931、0.5877、0.0736、0.0649、0.1212、0.4848、0.3939、0.6277);FA 组在 5min、10min、20min、30min、45min、60min、90min 的 QTc 值有差异(P 值分别为 0.0007、0.0047、0.0007、0.0007、0.0007、0.0007、0.0007);FB 组在 5min、20min、30min、45min、60min、90min、120min等时点的QTc值有差异(P值分别为0.0293、0.0386、0.0143、0.0007、0.0007、0.0007、0.0413)。2)常规指标:CK:F0组、FA组有差异(P值分别为0.0013、0.0104),FB组无差异(P=0.2824);c-TNI:F0 组、FA 组有差异(P 值分别为 0.0245、0.0266),FB 组无差异(P=0.0813),LDH:F0组、FA组有差异(P值分别为0.0245、0.0266),FB组无差异(P=0.0813)。3)预警指标:SCN5A:F0组有差异(P=0.0395),FA、FB组均无差异(P均>0.05);CX40:F0、FA组有差异(P值分别为0.0088、0.0050),FB组无差异(P=0.1091);CX43:F0、FA 组有差异(P 值分别为 0.0280、0.0111),FB组无差异(P=0.1535)。药代动力学:构建线性方程:BAC:Y=0.85x-0.00127,r=0.9978;AC:Y=2.14x+0.0909,r=0.9993。附子各给药组均大鼠体内AC含量均在定量下限以下,F0组、FB组可检测到BAC含量,FA组BAC含量亦在定量下限以下。比较各组(F0组VS FA组、FA组VS FB组、F0组VS FB组)AC药代动力学参数,Cmax、Tmax、AUC0-t、AUMC0-t、MRT0-t 的 P 值分别为(0.5333,0.7032,0.1905)、(0.2000,0.5317,0.0952)、(0.5000,0.7302,0.0530)、(>0.9999,0.7032,>0.9999)、(0.5333,0.5000,0.1905)、(0.2667,0.5317,0.0952),各组参数的差异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比较各组(F0组VSFA组、FA组VSFB组、F0组VSFB组)BAC药代动力学参数,Cmax、Tmax、AUC0-t、AUMC0-t、MRT0-t 的 P 值分别为(0.2222,0.3333,0.6200)、(0.5000,>0.9999,0.1981)、(0.5000,0.6667,0.0530)、(0.5000,0.5000,0.0379※)、(0.8889,0.3333,0.0262※),各组参数的差异比较有无统计学意义的有FO组VSFB组的AUMCO-t、MRTO-t比较(P值均>0.05),其余各组参数的差异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小结1)不同批次间附子中生物碱含量存在差异,经过煎煮30min可有效缩小差异,控制附子中生物碱含量;2)附子中的毒性生物碱不仅仅是以乌头碱为代表的双酯型生物碱,以苯甲酰乌头原碱为代表的单酯型生物碱亦存在毒性;3)正常煎煮可控制附子药材中双酯型生物碱(乌头碱)含量,但是不能降低其毒性,其毒性可能与其单酯型生物碱成分有关,在临床使用中仍需要久煎。第四部分 附子复方的临床研究目的从附子复方层面出发,开展附子含附子制剂的临床安全性观察研究,综合阐述附子经过炮制及现代制药工艺处理后其临床安全性。方法采用单中心、开放、单次给药的研究设计开展含附子制剂的临床安全性观察研究。结果研究纳入健康受试者8人,男女各半,进行含附子制剂25g 口服给药,观察药前 30min、药后 30min、1h、2h、4h、8h、24h、48h、72h、96h、120h 生命体征(体温、心率、呼吸、血压),给药后各时间点较给药前差异无明显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心电图:24h内各时点动态心电图指标无明显差异,24h内各时点的PR间期、QRS间期、QT间期、QTC间期较给药前的P值分别为 0.0781、0.5528、0.1406、0.1563、0.1096。1-5d PR 间期、QRS 间期、QT间期、QTC间期较给药前的P值分别为:PR间期:0.4453、0.4844、0.1250、0.4219、0.7422;QRS 间期:>0.9999、0.5859、0.4375、0.0625、0.2188;QT 间期:0.6406、0.1953、0.1719、0.5703、0.0156*;QTC 间期:0.6875、0.7969、0.5469、0.3516、0.0625。心脏损伤标志物:与给药前相比,CTNT的P值分别为>0.9999、0.5000、>0.9999;Pro-BNP 的 P 值分别为 0.7422、0.5469、>0.9999,均无统计学意义。小结试验所选含附子制剂是经过严格炮制制作的复方中成药膏,在临床安全剂量下使用,未发现引起相关实验室检查及毒性指标的异常改变,经过适当的炮制加工可有效控制附子毒性,所以临床实际用药中,需控制用药剂量,进行必要的加工和炮制,还要考虑合适的疗程和人体个体差异等情况。结论1)附子安全性评价体系构建:应用“成分-通路-靶点-临床评价指标”一体化、全链条的研究策略开展了对附子从“生物碱单体-药材-复方”的“毒性体内外验证-毒性物质基础-毒性代谢特点”研究,构建了有毒中药的安全性评价体系,并探索性应用于附子心脏毒性的研究中;2)附子心脏毒性的机制探索及早期预警:缝隙连接通道是位于心肌细胞上负责信息交换及电耦联的重要通路,在附子心脏毒性机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研究提示可能存在早期预警的敏感性指标,对于构建和完善附子心脏毒性的风险防控体系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3)附子心脏毒性的风险防控:从附子“生物碱单体-药材-复方”层面以明确其“毒性物质基础-毒性机制-毒性代谢特点”,从各个环节层层把控其毒性,做到未病时先防,已病则应早发现、早治疗以防病变。

南连玲[2](2021)在《CX-43、MMP-1在西宁地区胎膜早破产妇胎膜中的表达和意义》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西宁地区间隙连接蛋白43(Connexin 43 CX-43)、基质金属蛋白酶-1(matrix metalloproteinase 1 MMP-1)在胎膜早破患者胎膜中的表达和意义。方法:收集2019年12月至2020年5月在青海大学附属医院住院分娩的胎膜早破产妇(PROM组)和同期自然分娩的健康产妇(对照组)的胎膜组织标本。胎膜组织标本为胎盘娩出15min内取胎盘附着侧距胎膜破口2cm处胎膜组织两份。其中PROM组30例,对照组30例。对胎膜组织标本进行蛋白印迹实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实验,检测胎膜样本中CX-43、MMP-1在细胞内的定位及蛋白表达水平。数据分析采用t检验,相关性分析采用Person相关性检验。结果:通过对CX-43、MMP-1在西宁地区PROM产妇与健康产妇胎膜组织中的定位及表达进行研究,得出以下结果。(1)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实验,结果显示CX-43主要定位在绒毛膜层的细胞膜,MMP-1主要弥漫分布于绒毛膜层和羊膜层的胞浆及部分细胞核;PROM组胎膜中CX-43的AOD值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ROM组胎膜中MMP-1的AOD值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通过蛋白印迹实验,结果显示CX-43在PROM组胎膜中的蛋白表达水平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ROM组MMP-1蛋白表达水平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CX-43与MMP-1蛋白表达量在PROM组及对照组中进行Pearson相关性分析,两组中CX-43与MMP-1蛋白表达量均呈负相关。理论与实际意义:通过对CX-43、MMP-1在西宁地区PROM产妇与健康产妇胎膜组织中的定位及表达进行研究,研究发现:(1)CX-43、MMP-1在胎膜组织中均有表达,CX-43主要定位在绒毛膜层的细胞膜,MMP-1主要弥漫分布于绒毛膜层和羊膜层的胞浆及部分细胞核。(2)CX-43在PROM产妇胎膜组织中的蛋白表达量较对照组产妇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MMP-1在PROM产妇胎膜组织中的蛋白表达量较对照组产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初步说明西宁地区胎膜早破发生可能与CX-43表达水平降低有关,CX-43可能成为一项对西宁地区PROM进行防治的指标。(3)Pearson相关性检验分析发现CX-43与MMP-1蛋白表达量呈负相关,或可推测西宁地区胎膜早破发生中,胎膜组织CX-43水平下降与MMP-1水平相关,但因本实验样本量较小,故西宁地区胎膜早破患者MMP-1与CX-43相关性有待进一步研究。

孙安琦[3](2020)在《TNF-α通过MZF-1/Cx43轴上调胃癌细胞干性与腹膜转移机制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胃癌是全球第四大常见癌症,是癌症相关死亡的第二大主要原因。大多数胃癌患者被诊断时已处于晚期,因为早期胃癌通常无症状,而且,即使在根治性切除后胃癌也经常发生转移性复发。胃癌手术后治疗失败的最常见原因就是腹膜扩散,主要是由于原发灶胃癌中游离癌细胞的播种引起的,有肉眼可见的腹膜转移癌的胃癌患者预后非常差。炎症与癌症之间的联系已经被大家所熟知,目前已有研究发现,脱落致腹腔中的肿瘤细胞会优先定植在乳斑,而乳斑主要由未成熟的巨噬细胞组成。我们这项研究意图联系炎症与癌症之间的关系,证明巨噬细胞在与肿瘤细胞相互作用的情况下,能够形成富含TNF-α的炎症微环境,TNF-α进而通过MZF-1/Cx43的通路导致胃癌干细胞比例升高,从而促进胃癌细胞的腹膜转移。旨在为胃癌细胞发生腹膜转移的机制提供新的见解,进一步为临床开发抗胃癌腹膜转移的药物提供理论基础。方法:运用Transwell侵袭、迁移实验和划痕实验检测Cx43在胃癌细胞株HGC-27中的细胞功能。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分析Cx43表达与腹膜转移发生之间的相关性。过表达Cx43后,通过WB实验检测Cx43与干性相关指标Sox2、Nanog和Oct4之间的联系。把巨噬细胞与胃癌细胞进行共培养,模拟腹腔内乳斑与游离肿瘤细胞的相互影响,之后通过WB实验检测胃癌细胞中Cx43与干性相关指标的表达。敲低Cx43后再次共培养,验证Cx43在其间的作用。通过Elisa实验检测了共培养培养基中的TNF-α水平。通过qRT-PCR实验检测巨噬细胞中TNF-α的mRNA水平。加入TNF-α刺激细胞后,通过WB实验检测Cx43与干性相关指标的变化。加入TNF-α刺激细胞后,检验肿瘤干细胞的成球能力。敲低Cx43后再次加入TNF-α刺激,验证Cx43在其间的作用。敲低MZF-1后进行WB实验和qRTPCR实验检测Cx43的表达。在TNF-α刺激下通过WB实验检测MZF-1蛋白表达。敲低MZF-1后再次共培养或加入TNF-α刺激,验证MZF-1在TNF-α及共培养调节Cx43及肿瘤细胞干性中的作用。结果:1、Transwell迁移、侵袭试验和划痕实验的结果显示,Cx43上调可促进癌细胞的侵袭与迁移。免疫组化结果显示,Cx43蛋白的表达与胃癌腹膜转移的发生密切相关。2、WB结果显示,Cx43过表达后,干性相关指标Sox2、Nanog和Oct4的蛋白表达均上调。3、WB结果显示,与巨噬细胞共培养的HGC-27及MKN-45有更高的Cx43及干性指标蛋白表达水平,并且敲低Cx43后,与巨噬细胞共培养原本引起的肿瘤细胞干性升高会受到抑制。4、Elisa实验结果显示,与单独培养的肿瘤细胞HGC-27、MKN-45以及单独培养的巨噬细胞的培养基相比,共培养培养基中的TNF-α水平升高。qRT-PCR结果显示共培养的巨噬细胞中TNF-α的mRNA水平表达升高。5、WB结果显示,在TNF-α刺激作用下,胃癌细胞中Cx43、Sox2、Oct4、Nanog的蛋白表达量逐步升高。肿瘤干细胞成球实验结果显示,在TNF-α刺激作用下,肿瘤球形成的大小和数量都显着增加。6、敲低MZF-1后,WB和qRTPCR结果显示Cx43表达下调。WB结果显示,在TNF-α刺激作用下MZF-1蛋白表达上调,MZF-1敲低后,下调了共培养或加TNF-α刺激时Cx43及胃癌细胞的干性指标蛋白的表达。结论:1、Cx43基因在胃癌细胞里可能起促癌基因的作用并与肿瘤干性相关,在患者体内表现为与腹膜转移的发生相关。2、当游离的胃癌细胞暴露于巨噬细胞时,巨噬细胞可分泌TNF-α,而TNF-α可通过上调Cx43的表达增强肿瘤细胞的干性。3、TNF-α可通过MZF-1调控Cx43的表达。

姜少萍[4](2019)在《顺铂对小鼠胃组织ICC的损伤以及姜黄素的保护作用》文中指出目的:姜黄素是从姜黄中提取的一种天然多酚,具有广泛的生物活性,大量研究也表明姜黄素具有抗炎、抗氧化、抗肿瘤等药理作用,但还未确定其对胃肠道蠕动的影响及相关作用机制。顺铂作为一种临床常用药物,属于细胞周期的非特异性药物,它具有细胞毒性,可抑制癌细胞DNA复制过程,在广泛应用以达到抗肿瘤效果的同时,不可避免地会对人体产生副作用,其中消化道反应常见。我们以前的研究发现姜黄素可以显着改善顺铂导致的小鼠胃排空延迟,但作用机制还不完全清楚。胃肠道中有一种特殊类型胃肠间充质细胞,这种细胞位于消化道自主神经和平滑肌之间,被称为Cajal间质细胞(Cajal interstitial cells,ICCs),其与平滑肌细胞(SMC)、肠神经细胞等构成了复杂网络,大量研究显示,这些细胞间相互作用对胃肠正常蠕动功能起至关重要的作用。本研究探索顺铂对胃蠕动功能的影响是否与胃组织Cajal间质细胞(Cajal interstitial cells,ICCs)结构和功能变化有关,并研究姜黄素对胃肠道的保护作用是否也通过抑制ICC相关信号的变化而发挥作用。方法:选用健康成年雄性昆明种小鼠30只,体重2225 g,适应性喂养一周后随机分为对照组、顺铂组和顺铂+姜黄素组,每组各10只。姜黄素(200 mg/kg/d)混悬液每天灌胃一次,连续灌胃15天。顺铂于实验结束前5天开始每天腹腔注射(2mg/kg/d)一次,共5天。对没有给予姜黄素或顺铂的组分别给予等量、等方式的溶媒溶液和生理盐水作为对照。观察小鼠的一般状况,计算每只小鼠最后5天的体重增减值。停药24h后测量小鼠的胃排空率。脱臼处死小鼠后去胃组织电镜检测ICC超微结构,同时分别检测下列指标:特异性反应ICC功能变化的Ano1蛋白、缝隙连接通道蛋白连接蛋白43(Cx43)进行westernblot和免疫荧光染色,并用实时荧光定量PCR发测定两者mRNA的表达情况。结果:对照组小鼠的体重在实验后5天逐渐增加(+4.43±1.06),顺铂组小鼠注射顺铂的5天内体重不增反降(-4.64±0.98,P<0.01);姜黄素+顺铂组与顺铂组相比,后5天体重下降值明显减少(-2.98±0.93,P<0.05)。注射顺铂组小鼠胃排空率(22.56±5.44)与对照组(44.49±6.96)比明显降低(P<0.01),顺铂加姜黄素组(30.72±6.60)与顺铂组比胃排空率有所回升(P<0.05)。注射顺铂后,电镜观察顺铂组胃窦肌层ICCs细胞皱缩形状不规则,细胞与神经和平滑肌之间的连接缝隙增大,部分连接断裂;胞核形状不规则,异染色质增多,核边缘不清晰;细胞质减少,线粒体减少,溶酶体增多,而姜黄素+顺铂组上述损伤明显减轻。进一步研究显示,注射顺铂组小鼠胃窦和胃体组织中的Ano1 mRNA表达量均明显降低(P<0.01);而顺铂+姜黄素组小鼠胃窦和胃体组织Ano1mRNA表达量与顺铂组比较有一定改善(P<0.05)。Westernblot检测的胃体组织Ano1蛋白量变化和上述mRNA表达量变化基本一致。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显示,Ano1的阳性表达主要位于胃壁的环形和纵行平滑肌之间,阳性表达的量和强度和上述Westernblot检测的结果相似。同时,顺铂组小鼠胃窦和胃体组织中Cx43 mRNA表达量也明显降低(P<0.01),而顺铂+姜黄素组小鼠窦和胃体组织中Cx43mRNA表达量有所提高(P<0.05)。Westernblot检测的胃体组织Cx43蛋白变化和mRNA变化基本一致;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显示,Cx43阳性表达主要位于环形和纵行平滑肌肌细胞周围,阳性表达变化和Westernblot检测结果相似。结论:(1)顺铂可引起胃组织ICC结构损伤,导致胃排空延缓,而姜黄素可以抑制这种变化,改善胃排空,由此小鼠消化功能有所恢复,体重消耗减轻,生存状态好转;(2)顺铂引起胃组织Ano1 mRNA和蛋白表达均减少,由此会影响胃组织ICC起搏电位形成,导致慢波节律起搏障碍,胃蠕动减弱,而姜黄素可以抑制这种变化;(3)顺铂还可以降低ICC与平滑肌细胞之间连接蛋白Cx43mRNA和蛋白表达量,由此会引起信息向平滑肌传递障碍,导致胃运动功能降低,而姜黄素可以改善这种影响。本研究说明顺铂引起的胃排空障碍与ICC的结构和功能损害有关,而姜黄素减轻顺铂引起的胃排空障碍机制之一是通过改善ICC的结构和功能。

文晓荣,莫红梅,丁梦婷[5](2019)在《过表达间隙连接蛋白43表达对宫颈癌细胞恶性生物学行为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过表达间隙连接蛋白43(Cx43)对宫颈癌细胞恶性生物学行为的影响。方法选取2015年1月至2017年12月间深圳市龙岗区第三人民医院收治的31例宫颈癌患者,手术切除的经病理诊断明确为宫颈癌的组织及配对癌旁组织,采用RT-qPCR法检测宫颈癌组织及癌旁组织中Cx43的表达水平。设计过表达Cx43的慢病毒载体及阴性对照,采用RT-qPCR法检测宫颈癌细胞中Cx43的表达水平,CCK-8实验检测细胞在不同时间点的增殖能力,划痕实验检测细胞的迁移能力,Transwell实验检测细胞的侵袭能力,Caspase-3检测细胞的凋亡。结果 RT-qPCR显示,与癌旁组织相比,Cx43在宫颈癌中表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1)。宫颈癌细胞过表达组的Cx43表达均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0. 01)。Cx43表达上调后,宫颈癌细胞的增殖、迁移及侵袭能力明显下降,细胞凋亡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0. 01)。结论相较于癌旁组织,Cx43在宫颈癌组织中低表达。Cx43在宫颈癌中起到抑癌作用,可作为宫颈癌的治疗靶点。

毛明焕[6](2018)在《三氧化二砷对缝隙连接蛋白43表达的影响及参与非肌层浸润膀胱癌半通道开放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研究背景:泌尿系统肿瘤中最常见的就是膀胱癌,主要是指膀胱黏膜细胞发生癌变,其中尿路上皮发生癌变(即临床常说的移行细胞癌)最为常见。膀胱癌的发病率在世界范围内不断升高,在我国其已经成为泌尿系统内发病率最高的恶性肿瘤,并且其病死率呈每年逐步升高趋势。流行病学调查研究发现男性膀胱癌的发病率高出女性2-3倍之多,在中国恶性肿瘤发病率排行中,男性群体中膀胱癌发病率位于第8位,而女性排行则为第12位。临床研究发现,按照膀胱癌浸润程度划分,浅表性膀胱癌在临床极为常见。浅表性膀胱癌临床又将其称为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non-muscle invasive bladder cancer,NMIBC),而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现有的一线临床治疗方法中,经尿道膀胱肿瘤切除术(transurethral resection of bladder tumor,TURBT)是最常用的治疗方法之一,而早期手术被认为是膀胱癌预后效果的关键影响因素。早期手术虽然能够术切除大部分癌细胞,但是术后复发率、复发患者恶性程度上升等均已经称为膀胱癌致死的重要因素,因此早期手术后进行辅助抗癌就显得极为重要。膀胱内药物灌注免疫治疗在浅表性膀胱癌的治疗中已经被广泛认可,早期手术后辅以膀胱灌注化疗被认为不仅能够有效降低患者术后复发的风险,而且能够有效提升预后效果和生存率,但是目前仍有超过60%的癌症患者术后复发。卡介苗(Bacillus Calmette–Guérin,BCG)膀胱灌注作为目前临床治疗浅表性膀胱癌一线免疫治疗方案,是膀胱癌辅助抗癌金标准疗法之一,被认为是灌注化疗失败后最有效的方法,但仍有30-45%病人对BCG治疗无反应,20%患者不能耐受其毒副作用。而且仍有一定比例病人不能耐受其毒副作用如出血性膀胱炎、造血和免疫功能抑制等,严重降低患者日常生活的质量。因此,改善BCG抗癌疗效、降低毒副作用是目前膀胱癌灌注治疗研究的热点。BCG联合化疗药物是目前可应用于临床的方法,效果与BCG单独应用的效果更具优势,而且有利于降低BCG有效治疗所需剂量。三氧化二砷(缩写为As2O3,即ATO)作为我国中医药体系中传统治疗药物——砒霜最重要的药物成分,能够有效治疗包括梅毒、结核、癌症等多种疾病,临床上历史悠久,上个世纪90年代我国科研工作者发现其能够靶向性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并取得了突出的疗效,自此三氧化二砷的抗肿瘤活性引起了世界性的关注。在1999年,中国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即SFDA)就已经审核通过了ATO注射液的生产申请,并允许其在临床治疗中应用,而美国食品与药物管理局相继在2000年通过了关于ATO注射液在美国上市的申请,将其批准成为复发/难治性APL治疗的二线药物。三氧化二砷对血液系统疾病疗效显着,通过观察分析ATO应用到血液系统肿瘤患者之后的效果发现,使用ATO之后血液系统肿瘤治疗效果(完全缓解率)、远期生存率等显着提高,且复发率明显下降、不良反应明显减轻,并且其并会与所用的其他化疗药物发生交叉耐药的现象。近年来,在实体肿瘤的临床治疗中,ATO的应用范围不断拓展,肺癌,乳腺癌,胃癌,前列腺癌,结肠癌,卵巢癌;肝癌等诸多实体肿瘤中均有其研究报道所查。目前诸多体内外相关实验表明ATO作为肿瘤治疗药物,对肿瘤细胞凋亡具有选择性诱导作用,而且能够不影响正常细胞的凋亡过程及抗肿瘤血管生成作用。但ATO的抗肿瘤作用具有明显的剂量和时间依赖特性,ATO治疗窗比较窄,大剂量ATO对正常细胞有明显的毒性作用,因此有效的给药途径和用药剂量是决定ATO临床疗效的关键。选择较低且有效的药物浓度,在保证抗肿瘤疗效的同时减少副作用是临床用药的基本原则。连接蛋白(Connexin,Cxs)有趋同的基本架构,具体结构的组成成分同时含有疏水跨膜片段(共4个)和亲水段,其中亲水段的位置在胞内环(1个)与胞外环(2个,组成成分均是6个保守性半胱氨酸残基)之间,而蛋白羧基末端、氨基末端全部存在于胞质之内。Cxs具有多种不同形式的羧基末端,是公认的关键部位,并在蛋白间相互作用过程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调节作用。细胞缝隙连接(Gap junction,GJs)是由两个细胞缝隙连接蛋白六聚体互相对接形成的跨膜通道结构,在细胞表面还存在着许多未配对的半通道,与细胞缝隙连接有着相似的通透特性。细胞缝隙连接蛋白的半通道允许细胞交换分子量为1000D以下的离子、代谢产物、离子(K+、Ca2+)、白介素(IL-6、IL-10)和其他第二信使(cAMP、GSH、cGMP、NO和IP3等),大分子则不允许通过(小RNAs除外),在沟通细胞间及细胞与基质间信息,调控细胞代谢,增殖分化中发挥重要作用,已经有超过20种细胞缝隙连接蛋白被鉴定,几乎所有其它类型的细胞都有GJs的存在,除外骨骼肌、成熟的红细胞及精子,组织表达分布最广与肿瘤的关系最密切的是Cx43,在多种恶性肿瘤细胞中Cx43的表达下调与肿瘤的发生、发展及转移有关。在膀胱癌组织中的研究证实,肿瘤病灶周围的正常膀胱组织,其细胞内的Cx43蛋白多表现出高水平表达状态,在膀胱尿路上皮癌细胞中低表达。Cx43的基因突变极少见,其表达及功能的调控主要在转录及转录后水平进行。目前已经发现ATO可能通过调节CX43表达产生生物学效应,但是由于目前相关机制以及ATO联合BCG抗肿瘤效应、机制的研究仍属于空白。研发新型膀胱癌治疗药物不仅需要进行体外实验研究,而且需要进行体内实验模型建立并进一步证实其对机体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现今医疗研究中,膀胱癌的体外模型建立方法中最常用的就是向体内输注人膀胱癌细胞,该方法建立的实验模型不仅能够用于膀胱癌发生机制的各项研究中,而且能够初步评价抗膀胱癌治疗药物在体内应用的效果和安全性。体外动物模型建立的优势在于实验条件具有可控制性、操作方便、实验耗时较短,而且研发费用极为低廉;但是其缺点也极为明确,目前所用的膀胱癌细胞系其肿瘤细胞种类单一,并且均在体外生长,在生长方式、生长微环境、细胞构成种类方面不能够与人体膀胱癌细胞完全一致,因此其无法完全模拟人体膀胱癌组织发生病变特点,无法代表化疗药物毒副反应,由此可见,单纯体外研究成果并不能够完全反应化疗药物在体内作用的有效性、安全性,建立体内实验模型评价化疗药物治疗恶性肿瘤可行性是极为必要的。虽然目前恶性肿瘤动物模型建立过程可供选择的动物种类较多,但是最常用的动物种类仍然是小鼠或者裸小鼠,主要原因在于鼠类体型较小、繁殖时间短、遗传基因与人类有清晰的同源性、且生理生化代谢过程特点与人类高度相似,因此,相较于其他种类动物模型,裸小鼠恶性肿瘤模型能更好论证化疗药物可行性、有效性和安全性,并能够初步反应出药物体内代谢过程和动力学特点,因此,在膀胱癌新药研发中进行动物在体实验是必须的。鉴于此,本研究将利用人膀胱癌细胞系BIU-87、T24、5637等膀胱癌细胞株先设计特定的与临床极其相关的体外实验体系,随后建立膀胱癌异位移植瘤裸小鼠动物模型,通过体外细胞层次研究、实验动物在体实验研究两个层次综合分析三氧化二砷成为膀胱癌灌注化疗药物的可行性,通过体内、体外充分论证其药物治疗的有效性、安全性,为临床应用三氧化二砷治疗膀胱癌奠定实验基础,为临床推广中医药抗肿瘤治疗奠定科学而坚实的理论基础。本实验的主要目的是:(1)体外培养人膀胱癌细胞系BIU-87、T24、5637等膀胱癌细胞特定的体外细胞培养实验,通过多种实验技术及手段,确立膀胱癌模型建立方法(2)体外培养人膀胱癌细胞系,通过给予不同浓度的ATO,模拟ATO不同给药剂量对于肿瘤细胞增殖的影响,同时通过从细胞和分子层面针对三氧化二砷影响缝隙连接蛋白43与抗肿瘤作用的关系进行探讨。(3)膀胱癌皮下移植瘤小鼠模型建立过程中,选取的膀胱癌细胞种类为5637,细胞注射方式为皮下注射,通过腹腔注射不同药物的方法,分析干预方法对于肿瘤细胞的影响,初步分析ATO联合BCG膀胱灌注治疗膀胱癌移植瘤的效果和可能的抗肿瘤效应作用机制。方法:将NBT-II膀胱癌细胞株、BIU-87型膀胱癌细胞株、5637型膀胱癌细胞株、T24膀胱癌细胞株以及PBS细胞株进行体外传代培养于含有10%胎牛血清的DMEM培养基中,细胞体外培养进入对数生长阶段之后,利用专用细胞平体外培养基对目标细胞进行重悬,调整细胞浓度,分别注射到Balb/c雌裸小鼠体内,根据所注射细胞的不同,将小鼠分为5组,分组结果为5637组、NBT-II组、BIU-87组、T24组以及PBS组,观察分析小鼠皮下肿瘤形成和生长情况,确定膀胱癌建模细胞种类,为体内实验建模奠定基础。1、利用5637膀胱癌细胞株建立模拟临床膀胱癌术后膀胱灌注化疗药物的体外实验体系,根据干预方法的不同分为6组,依次为正常培养组(实验过程中未添加任何对细胞有影响的干预措施)、5μmol/L组(As2O3应用剂量为5μmol/L)、10μmol/L组(As2O3应用剂量为10μmol/L);、15μmol/L组(As2O3应用剂量为15μmol/L)、20μmol/L组(As2O3应用剂量为20μmol/L)、25μmol/组(As2O3应用剂量为25μmol/L),在完成细胞体外药物干预之后,在干预的24h、48h分别完成细胞增殖情检测况,同时对不同干预方法的各组的蛋白表达水平予以测定,其中蛋白检测指标包括Cx43、Nrf2、JNK、JNK-1,检测方法是western blot,基因检测指标是Cx43,检测方法是PCR法,采用CCK-8检测膀胱癌细胞存活率、应用流式细胞技术观察ATO对细胞凋亡情况的影响,从分子水平、基因水平对三氧化二砷对缝隙连接蛋白43及半通道的作用与抗膀胱癌作用的内在分子机制进行检测和分析,检测Cx43表达改变。2、选取5637作为膀胱癌动物模型建立的细胞株经皮下注射癌细胞并成功建立移植瘤模型之后,当平均肿瘤体积达100mm3150mm3大小时,依据瘤体积、裸鼠体重,遵循均衡随机原则,将模型鼠平均分为为4组,每组中实验动物模型均为9只,各组小鼠的肿瘤体积等差异均未超过均值的10%,并且按以下方案幵始给药:(1)三氧化二砷组:给予As2O3 10mg/kg;(2)Gap26组,Gap26阻滞后给予As2O310mg/kg;(3)空白对照组,不添加药物及阻滞剂,仅给予0.9%NaCl;(4)联合组,As2O3 10mg/kg+卡介苗(BCG)100g,连续干预10天,观察记录干预前后各组分别处理小鼠,观察对比瘤积和瘤重变化,同时各组移植瘤小鼠Cx43表达水平进行测定,从分子水平对As2O3与BCG对缝隙连接蛋白43的作用与抗膀胱癌作用的内在分子机制进行检测和分析。3、统计学处理:采用统计学专业软件(SPSS 13.0)对实验数据进行分类、整理和统计学分析,其中在分析不同阻滞剂在不同处理时间下对Cx43,p-Cx43总蛋白的影响需要行析因分析。对时间、阻滞剂单独效应等资料进行分析时则需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如果数据的方差不齐时,则需要以welch校正法对数据进行校正,方差不齐数据的分析方法为DunnettT3法。满足方差齐性条件的数据在分析时,按照均数士标准差(x±s)形式将数据表示后,多组间两两比较的方法是LSD法,多组间均数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one-way ANOVA),等级资料均以非参数检验(Independent Samples Test)完成,显着性评价水准是a=0.05,P<0.05认为有显着性。结果:1、BIU-87组、5637组、NBT-II组和T24组在实验过程中各组裸鼠状态好,体重无明显下降,无提前死亡小鼠出现,实验中全部所用小鼠在实验过程中并无严重不良反应显现,均饮食排便正常。在注射相同浓度细胞悬液的情况下,按肿瘤体积大于0.1cm3为成瘤标准,NBT-II组出瘤率最高,其次为5637组,各组裸鼠的膀胱癌出瘤率存在明显差异(P<0.05);裸鼠皮下移植性膀胱癌模型裸鼠体重随着时间变化而体重明显改变(P<0.05),NBT-II组和5637组在肿瘤体积、肿瘤重量以及增长速度方面并无明显差异(P>0.05)。2、CCK-8方法显示As2O3处理膀胱癌细胞在浓度10umol/LAs2O3即可产生明显抑制增殖效果,且As2O3抑制效果呈明显浓度依赖效应关系,LD50约为20umol/L;Western Blot对蛋白定量分析显示:和对照组定量分析结果比较,处理12h后,As2O3对Cx43、Nrf2、JNK及JNK-1蛋白表达都有明显的上调,随着药物剂量增加而增加,不同As2O3处理间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3、在给药之前,各组裸鼠瘤积未见无显着性差异(P>0.05),应用药物干预之后,As2O3组、联合组裸鼠的瘤积、瘤重均出现大幅下降,与本组给药治疗前比较,数据有显着性变化(P<0.05);而且在经过药物治疗后,联合组瘤积、瘤重相较于其他各组,均处于显着低水平(P<0.05),且As2O3组的瘤积和瘤重显着低于Gap26组和对照组,组间相比有统计学差异(P<0.05);联合组、As2O3组瘤在体内均有大量坏死组织出现,且残存活性细胞的核分裂现象减少,部分区域可见肿瘤细胞无一不出现坏死、消失,而且在细胞内部,棕黄色颗粒多见且大量沉着,细胞染色结果大部分是阳性;Gap 26组肿瘤细胞坏死不明显,大部分肿瘤细胞生长旺盛,黄色颗粒沉着很少,细胞染色多为弱阳性,空白对照组的癌细胞表现促快速生长趋势,核分裂多见,黄色颗粒沉着极为稀少,组间CX43水平差异显着(P<0.05)。结论:人膀胱癌T-24、BIU-87、5637细胞在成瘤率方面具有明显差异,在建立膀胱癌模型过程中应选用成瘤较高、稳定性较好、且为人源性的5637细胞进行模型建立。体外实验体系中,低浓度的三氧化二砷即可以有效抑制生长,并使缝隙链接蛋白43表达上调,而且三氧化二砷抑制效果具有明显的时间和剂量依赖性,使用半通道特异性阻滞剂后三氧化二砷抗肿瘤效用明显减低,提示三氧化二砷抗肿瘤作用与半通道开放有关。三氧化二砷与BCG合用能够明显上调缝隙链接蛋白表达,抑制裸小鼠皮下膀胱癌细胞移植瘤的生长,其效果明显优于三氧化二砷单独使用。综上所述,本课题立足于临床治疗效果,从体外实验、在体实验两种不同实验体系分别揭示了中药砒霜主要成分——三氧化二砷的抗肿瘤效果,初步明确了其成为膀胱癌术后新型辅助治疗药物的可行性、有效性、安全性,在医学研究领域初步明确了三氧化二砷具有重要抗肿瘤治疗应用价值。

苏颖洁[7](2018)在《SphK1通过Cx43调节VM生成促进结肠癌侵袭转移》文中认为目的研究鞘氨醇激酶1(SphK1)和间隙连接蛋白43(Cx43)在结直肠癌中的表达及其与临床病理特征、患者预后的关系,探讨其在结直肠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及其可能的分子机制。方法⑴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92例结直肠癌及对应癌旁正常组织中SphK1和Cx43的蛋白表达情况,并分析二者表达与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关系;用CD34/PAS双染检测结直肠癌组织中VM的存在情况,并分析VM形成与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和预后的关系,及与SphK1、Cx43的相关性;用Western Blotting检测40例结直肠癌及其癌旁正常组织中SphK1和Cx43的蛋白表达水平,进一步确认其在结直肠癌中的表达情况。⑵体外常规培养人结肠癌HT-29、HCT116及SW620细胞株,采用Western Blotting方法检测三株细胞的SphK1蛋白表达情况,选取低表达SphK1的细胞株进行过表达SphK1慢病毒转染。通过慢病毒感染方法使低表达SphK1细胞株高表达SphK1,嘌呤霉素筛选稳定转染株,Western Blotting验证转染效果。为验证过表达SphK1对细胞功能的影响,采用MTT法和克隆形成实验检测过表达SphK1和未转染SphK1的细胞增殖能力变化,细胞划痕实验检测两组细胞平板迁移能力,Transwell法检测两组细胞迁移侵袭能力,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两组细胞SphK1、Cx43、ZEB-1、AKT和p-AKT(Ser473)的蛋白表达情况。⑶使用PI3K/AKT抑制剂LY294002(50μmol/L)干预上述细胞,并采用上述方法检测细胞增殖运动能力的变化以及相关蛋白表达水平变化情况。结果⑴免疫组化结果显示:SphK1主要表达于细胞质,在结直肠癌组织中呈现高表达,阳性表达率为85.87%(79/92),而在癌旁正常粘膜组织中呈现低表达或不表达,阳性表达率为33.70%(31/92),二者阳性表达率差别有统计学意义(χ2=52.081,P=0.000);SphK1与结直肠癌组织分化程度(P=0.041)、TNM分期(P=0.009)、淋巴结转移(P=0.033)有关,而与患者年龄、性别、肿瘤体积大小和浸润深度无关(均P>0.05),值得注意的是,SphK1的表达在远处转移虽然无显着统计学差异(P=0.142),但有远处转移的所有17例癌组织中SphK1均呈阳性表达,而在我们课题组之前更小样本量的研究中发现SphK1的表达与远处转移显着相关,考虑与本次选取的标本不同有关;Cx43在胞膜和胞质中表达,部分可呈细颗粒状强着色,Cx43在结直肠癌组织中呈现低表达,阳性表达率为58.70%(54/92),而在癌旁正常粘膜组织中呈高表达,阳性表达率为92.39%(85/92),二者阳性表达率差别有统计学意义(χ2=28.269,P=0.000);Cx43与结直肠癌患者年龄、性别、肿瘤体积大小、TNM分期、淋巴结转移、浸润深度和远处转移均无关(均P>0.05),而仅与组织分化程度有关(χ2=13.525,P=0.000);对免疫组化切片进行阳性表达分层分析发现,SphK1和Cx43的表达呈现明显正相关(r=0.595,P=0.000);生存分析显示,SphK1阳性表达与生存时间短显着相关,而Cx43阳性表达与生存时间无明显相关性。结直肠癌组织中存在由肿瘤细胞直接形成的血管样通道“血管生成拟态(VM)”,共有29例患者存在VM,阳性率为31.52%,且VM与肿瘤的TNM分期、淋巴结转移及患者预后相关(均P<0.05),与年龄、性别、肿瘤体积大小、组织分化程度、浸润深度和远处转移均无关(均P>0.05);VM与SphK1、Cx43蛋白表达显着相关(P分别为0.020、0.023)。Western Blotting结果显示,40例标本中,SphK1在癌组织中均呈高表达,癌旁正常粘膜组织呈低表达或不表达,SphK1在癌组织及癌旁组织中的蛋白相对表达量分别为0.70±0.19、0.32±0.14,差别有统计学意义(t=10.300,P=0.000);而Cx43在癌组织中的表达量较癌旁正常粘膜组织低,但个别病例中Cx43在癌中的表达稍高于正常粘膜组织,Cx43在癌组织及癌旁正常组织中的相对表达量分别为0.31±0.20和0.67±0.28,差别有统计学意义(t=-6.570,P=0.000)。⑵体外细胞实验结果:Western Blotting显示三株结肠癌细胞HT-29、HCT116、SW620的SphK1蛋白表达水平逐渐升高,低度恶性、侵袭性的HT-29细胞株中SphK1蛋白表达量最低;使用过表达SphK1慢病毒转染HT-29细胞,0.5μg/L嘌呤霉素筛选14天获得稳定转染株,Western Blotting验证转染的HT-29细胞中SphK1蛋白表达量明显增加,说明构建稳定过表达SphK1 HT-29细胞株成功,命名为SphK1株;转染阴性对照的细胞株则命名为Vector株;未转染的细胞株命名为HT-29株。⑶MTT结果显示,SphK1细胞的增殖能力对比HT-29细胞明显增强;SphK1细胞在平板上形成克隆,比HT-29细胞形成的克隆体积更大,数量更多;SphK1细胞的迁移和侵袭能力比HT-29细胞明显增强;Cx43在HT-29细胞中不表达,但在SphK1中Cx43在细胞膜和细胞质中呈淡黄色-棕黄色着色,并且细胞间可见较多棕黄色颗粒样物质聚集(缝隙连接斑生成);两株细胞AKT的蛋白表达无明显变化,但p-AKT(Ser473)、ZEB-1及Cx43的蛋白表达水平在SphK1细胞明显高于HT-29细胞。⑷使用PI3K抑制剂LY294002(50μmol/L)抑制SphK1和HT-29两株细胞中AKT的活性后,发现两株细胞的增殖能力均较未干预前显着减弱,较难形成克隆,且形成的克隆体积小、结构松散,两株细胞的增殖能力和克隆形成能力无明显差别;细胞迁移和侵袭能力也明显减弱,且两株细胞的迁移侵袭能力无明显区别,同时SphK1细胞所形成的细胞间连接斑明显减少;两株细胞AKT的蛋白表达水平无明显差异,但p-AKT(Ser473)、ZEB-1及Cx43的蛋白表达水平明显低于未干预组。结论1.SphK1和Cx43可能与结直肠癌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并可能通过促进血管生成拟态的形成参与结直肠癌的浸润和转移。2.SphK1可增加HT-29细胞的恶性表型,促进HT-29细胞的增殖、迁移和侵袭能力,可能是通过增加细胞间的间隙连接斑形成促进VM形成。3.SphK1可能通过AKT/ZEB-1/Cx43信号通路在体外调节人结直肠癌的侵袭转移能力。

刘国霖,滕晓明[8](2017)在《子宫内膜基质细胞的缝隙连接蛋白43及其作用》文中指出子宫内膜基质细胞靠缝隙连接传递信号,在月经周期不同的激素调节下,协调一致地呈现周期性变化。缝隙连接蛋白是子宫内膜基质细胞上缝隙连接的基本单位。缝隙连接蛋白43(connexin 43,Cx43)参与了细胞生长、分化、肿瘤化、血管重塑、凋亡等过程,Cx43的正常表达是发生蜕膜反应的必要条件,直接影响子宫内膜对胚胎的容受性;同时参与子宫内膜异位症、子宫内膜癌等病理反应。由于目前辅助生殖技术的成功率主要受限于较低的胚胎着床率,能够区别容受性与非容受性子宫内膜的生物学标记尚不明确。因此,阐明如何诱导形成容受性子宫内膜,以及如何维持容受性变得尤为重要。本文综述了Cx43如何参与蜕膜反应,与子宫内膜容受性的关系,Cx43的信号调节通路及其与子宫内膜疾病发生的关系,分析了Cx43参与诱导容受性子宫内膜的可能机制。

刘杨洋[9](2016)在《GRK6、Connexin26在胃癌中的表达及意义》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GRK6和Connexin26(Cx26)蛋白都在细胞通信中发挥了作用,两者差异的是,GRK6蛋白是属于GRK超家族的一员,作为人体内十分必要的一类蛋白激酶,或者称之为丝氨酸/苏氨酸蛋白激酶,可以通过多条生理途径参与到机体中细胞与细胞之间信号转导的调节和控制[1,2];而Cx26蛋白归类于Cx家族的成员,可以十分广泛地在人体各种组织器官上,尤其在上皮细胞上常常是高表达,是构成细胞之间主导物质交换和信号传递等作用的间隙连接通道蛋白的基本构成元件,主要参与调节机体内细胞的增殖、分化、代谢等生命活动[3,4]。但目前两者在胃粘膜细胞发生不同病变时,包括在正常胃粘膜组织,不同程度不典型增生和不同类型胃癌细胞中的表达和作用研究的报告尚少。近年来,学者在对胃恶性肿瘤及其各种癌前病变的研究中发现,伴有不良预后的胃癌患者常伴随有GRK6蛋白的高表达,如肿瘤细胞的分化不佳、浸润生长,以及经血液和淋巴结转移等[5];而Cx26在细胞胞质中的高表达,可以干扰胃癌细胞的发生、发展,可能对癌前病变细胞和胃癌细胞进展有一定程度的抑制功效[6]。由于肿瘤的分化级别、浸润深度、体积大小,还有淋巴结和血液途径转移因素等和胃癌患者的预后关联性巨大,为了能进一步提升胃癌患者的生存时间,和改善其生活质量,我们可以深入探究不同种类胃癌及其癌前病变中发生及进展可能存在的分子生物学机制;找到可能针对胃癌的早期诊断、后期治疗,以及评估预后的一类高效、牢靠的分子生物学的特异性标志;以及寻找新的潜在的治疗及预后监测靶点。因此本实验通过观察GRK6及Cx26蛋白在胃癌、相应癌旁正常胃粘膜组织,还有胃粘膜不同程度的不典型增生细胞中的表达情况,归纳上述两种蛋白在相应组织细胞之间的差别性表达情况,探究两者蛋白跟着细胞类型的进展在相应组织中的表达、变化特点,以及两种蛋白在各自组织细胞中表达的关联性,以及可能存在的机理,探讨GRK6及Cx26蛋白在胃癌诊断、治疗及预后评估中的可能具有的临床应用意义。方法:1.本实验首先统计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的病理科从2013年1月到2014年2月的存档病理蜡块,并从中随机选取本实验标本,包含行外科手术切除胃部肿瘤标本蜡块,以及消化内镜室活检后确诊为胃肿瘤的组织标本蜡块,总计169例。其中包含了82例胃癌组织,52例不典型增生组织,35例正常胃粘膜组织(距离肿瘤边界5cm以上)。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分别检测GRK6、Cx26蛋白在各组组织细胞间表达差异的关系,分析GRK6和Cx26两类蛋白在胃粘膜细胞各个病变组织中相互间的关联性。2.将观察结果按照Shimizu标准评分法来进行评价。依照每张切片中被阳性染色细胞的染色程度和染色强度计算得分。3.将得分结果统计并利用SPSS21.0软件进行统计学指标分析,主要采用卡方检验、相关性分析,以及确切概率计算法统计。检验水准定义P<0.05,认定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GRK6蛋白在正常胃粘膜组、轻中度不典型增生组、重度不典型增生组,以及肠型胃癌组和弥漫型胃癌组表达的阳性率分别为0%、0%、3.3%、41.5%、65.5%,其中在82例胃癌组织当中,有41例GRK6蛋白阳性表达,表达率为50.0%,位于癌旁的正常胃粘膜组织中均未观察到GRK6蛋白的阳性表达,表达率为0%(χ2=12.761,P=0.000),重度不典型增生组织中GRK6的阳性表达1例,表达率为3.3%(χ2=28.228,P=0.000),正常胃粘膜组织及不典型增生组中的GRK6表达阳性的水平,都明显少于胃癌组织中GRK6的阳性表达水准(P<0.05),差异明显,认为有统计学意义。2.Cx26蛋白在正常胃粘膜分组、轻中度不典型增生分组、重度不典型增生分组、肠型胃癌分组、弥漫型胃癌分组表达的阳性率分别是2.9%、4.6%、10.0%、47.2%、24.1%,其中82例胃癌组织中有32例Cx26蛋白阳性表达,表达率为39.0%,胃癌中的肠型阳性表达比例是47.2%,弥漫性胃癌阳性表达比值是24.1%,弥漫性胃癌Cx26阳性表达率明显低于肠型胃癌(χ2=4.179,P=0.041),癌旁正常组织中Cx26蛋白阳性表达1例,表达率为2.9%(x2=16.718,P=0.000),不典型增生组织中Cx26蛋白的阳性表达4例,表达率为7.7%(χ2=10.182,P=0.001),正常胃粘膜组织及不典型增生组的Cx26蛋白阳性表达水准,都明显低于胃癌组织中Cx26蛋白的阳性表达水准(P<0.05),差异明显,认定有统计学意义。3.GRK6和Cx26蛋白的表达情形和病人的性别、年龄均无显着相联性(P>0.05),两者蛋白表达情形与肿瘤类型有关,在肠型胃癌中,Cx26蛋白表达的阳性情况大大多于弥漫型胃癌,GRK6则恰恰相反。4.GRK6的表达与Cx26的表达呈负性相关的关系,提醒在胃癌中GRK6的表达随Cx26的表达减少而增加。结论:1.GRK6在胃癌细胞中呈现阳性高表达,并伴随肿瘤浸润深度加深、淋巴结转移及病理分级低下等不良因素,其表达程度逐渐上升,暗示GRK6可能参与了胃癌侵袭、转移。2.Cx26蛋白在胃癌组织中较正常胃粘膜组织表达大大增多,并伴有表达部位的改变,且与胃癌的组织学类型、肿瘤侵犯深度和浸润范围,以及是否伴随着淋巴结受侵袭及分化程度密切相关,提示CX26可抑制胃癌的进展及侵犯转移,可能与其促进细胞分化有关。3.GRK6和Cx26蛋白在胃癌细胞中表达情形呈现负性相关,提示Cx26可能通过抑制GRK6的功能,进而抑制胃癌的浸润转移。4.通过检测和分析胃癌组织中GRK6和Cx26蛋白表达情况,有希望能够使其变成评判胃癌转移和预后评估的生物学标志,进一步研究有效、可行的GRK6和Cx26胃癌靶向药物,可以为胃癌患者提出新的诊疗思路及措施。

胡利平[10](2010)在《间隙连接蛋白Cx26、Cx32、Cx43在前列腺癌组织中的表达及意义》文中研究指明目的:间隙连接介导的细胞间隙连接通讯在细胞的新陈代谢、增殖、分化以及内环境的稳定等生理过程中起着重要的调控作用,间隙连接蛋白的异常表达与多种肿瘤的恶性增殖和转化密切相关。本研究旨在研究间隙连接蛋白家族中Connexin 26 (Cx26)、Connexin 32 (Cx32)、Connexin 43 (Cx43)在前列腺癌(PCa)及良性前列腺增生(BPH)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分析三者与PCa生物学行为关系,探索其在PCa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机制,从而为PCa诊断及治疗提供新的理论依据。方法:随机收集海口市人民医院2006年1月-2009年8月间存档的PCa石蜡标本31例,BPH石蜡标本23例,同时收集其对应的年龄、血清PSA临床资料,对PCa标本按Gleason评分进行病理分级。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SABC法回顾性研究Cx26、Cx32、Cx43在31例PCa和23例BPH组织中的表达情况;设PSA抗体为阳性对照,PBS为阴性对照,半定量研究各蛋白表达与PCa、BPH的临床、病理参数关系。结果:(1)Cx26在BPH、PCa组中阳性表达率分别为82.6%、74.2%(χ2=0.541,P>0.05);Cx32在BPH、PCa组中阳性表达率分别为78.3%、61.3%(χ2=1.763,P>0.05);Cx43在在PCa组中阳性表达率分别为87%、38.7%,PCa组中的阳性表达较BPH中显着降低(χ2=12.73,P<0.001)。(2)Cx26在PCa组中阳性表达强度与肿瘤的恶性程度呈负相关(γ=-0.476,P<0.01);Cx32的表达与肿瘤恶性程度无相关性(γ=-0.242,P>0.05);Cx43在PCa组中阳性表达强度与肿瘤的恶性程度呈负相关(γ=-0.484,P<0.01)。(3)三种Cx的表达强度与年龄、血清PSA浓度无特异性相关性(P>0.05)。(4)三种Cx间的表达无相关性,与前列腺组织中的PSA表达亦无相关性(P>0.05)。结论:(1)Cx26、Cx32、Cx43在BPH和PCa组织中均有不同程度表达。(2)Cx26、Cx32、Cx43在BPH和PCa组织中的的表达与血清PSA、组织中的PSA、年龄等无相关性,三者间亦无相关性。(3)证实了Cx43在PCa组织中的表达特异性,其在PCa的发生、发展中起到一定的作用,可作为PCa除PSA外的另一标记物,是PCa生物治疗的新靶点。(4)Cx26在PCa进展过程中起一定的作用,需进一步研究其机制。

二、前列腺癌细胞连接蛋白43表达和细胞间隙连接交流状况(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前列腺癌细胞连接蛋白43表达和细胞间隙连接交流状况(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缝隙连接通道的附子心脏毒性早期预警及风险防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图文摘要
中英文缩略语对照
前言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第一章 附子不良反应的文献计量及关键词分析
        1.文献来源及研究方法步骤
        2.结果
        3.分析与讨论
    第二章 基于文献综述的附子心血管毒性研究进展
        1.附子心血管毒性的研究背景
        2.附子心血管毒性的毒性表现
        3.附子的化学成分梳理
        4.附子的心血管毒性的物质基础及作用机制
        5.附子心血管毒性的评价方法
        6.小结
    第三章 附子心脏毒性缝隙连接通道基因生物调控进程研究
        1.材料方法
        2.结果
        3.分析与讨论
    第一部分 结语
第二部分: 附子生物碱的实验研究
    第一章 细胞毒性验证研究: AC诱导大鼠H9C2心肌细胞损伤及缝隙连接通道的验证研究
        1.实验材料
        2.实验方法
        3.结果
        4.讨论
        5.本章小结
    第二章 动物毒性验证研究: 附子2种生物碱成分的毒性观察及基于缝隙连接通道机制的验证研究
        1.实验材料
        2.实验方法
        3.实验结果
        4.讨论
        5.本章小结
    第三章 毒性代谢特点研究: 基于UPLC-MS/MS的大鼠单次灌胃给药后附2种生物碱的药代动力学动物实验研究
        1.实验试剂与药品
        2.实验仪器与实验器材
        3.实验动物及分组方案
        4.实验方法
        5.UPLC-MS 条件
        6.方法学验证
        7.主要药代动力学结果
        8.讨论
        9.本章小结
    第二部分 结语
第三部分: 附子药材的实验研究
    第一章 毒性物质基础研究: 基于UPLC-MS/MS的附子不同剂型及煎煮时间下2 种生物碱的定性定量研究
        1.实验材料
        2.实验仪器与实验器材
        3.实验方法
        4.结果
        5.讨论
        6.本章小结
    第二章 动物毒性验证研究: 附子不同煎煮时间的毒性观察及基于缝隙连接通道的探索验证研究
        1.实验材料
        2.实验方法
        3.实验结果
        4.讨论
        5.本章小结
    第三章 毒性代谢特点研究: 基于UPLC-MS/MS大鼠单次灌胃给药后附子不同煎煮时间的药代动力学
        1.实验试剂与药品
        2.实验仪器与实验器材
        3.实验动物及分组方案
        4.实验方法
        5.UPLC-MS 条件
        6.方法学验证
        7.主要药代动力学结果
        8.讨论
        9.本章小结
    第三部分 结语
第四部分: 附子复方的临床研究
    含附子制剂在健康受试者中临床安全性观察研究
        1.研究方法
        2.结果
        3.讨论
        4.本章小结
课题小结
创新点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介
附件

(2)CX-43、MMP-1在西宁地区胎膜早破产妇胎膜中的表达和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主要符号对照表
第一章 引言
第二章 研究资料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实验方法与过程
        2.2.1 主要实验试剂、型号和供应商
        2.2.2 主要仪器设备、型号和供应商
        2.2.3 抗体信息
        2.2.4 主要试剂配制方法
    2.3 实验方法
        2.3.1 标本的采集与处理
        2.3.2 免疫组织化学染色
        2.3.3 蛋白印迹实验
    2.4 统计学方法
第三章 研究结果
    3.1 各组研究人群基本资料
    3.2 CX-43 在胎膜组织中的表达结果
        3.2.1 免疫组化实验胎膜组织中CX-43 细胞内定位及表达情况
        3.2.2 蛋白印迹实验胎膜组织中CX-43 实验结果
    3.3 MMP-1 在胎膜组织中的表达
        3.3.1 免疫组化实验胎膜组织中MMP-1 细胞内定位及表达情况
        3.3.2 蛋白印迹实验胎膜组织中MMP-1 实验结果
    3.4 CX-43、MMP-1 在蛋白印迹实验中蛋白表达量
    3.5 CX-43、MMP-1 在蛋白印迹实验中蛋白表达量相关性分析
第四章 讨论
    4.1 PROM发生的结构基础
    4.2 CX-43与PROM
        4.2.1 CX-43 结构与功能
        4.2.2 CX-43与PROM的关系
    4.3 MMP-1 与胎膜早破
        4.3.1 MMP-1 结构与功能
        4.3.2 MMP-1与PROM的关系
    4.4 总结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 间隙连接蛋白 43 与胎膜早破的相关性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在读研期间科研成果简介

(3)TNF-α通过MZF-1/Cx43轴上调胃癌细胞干性与腹膜转移机制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语
1 前言
2 材料和方法
    2.1 主要试剂和仪器
        2.1.1 主要试剂
        2.1.2 重要仪器
    2.2 研究对象
    2.3 方法
        2.3.1 细胞培养
        2.3.2 瞬时转染实验
        2.3.3 慢病毒转染实验
        2.3.4 Transwell细胞迁移、侵袭实验
        2.3.5 划痕实验
        2.3.6 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实验
        2.3.7 Western Blot实验
        2.3.8 qRT-PCR实验
        2.3.9 肿瘤干细胞成球实验
        2.3.10 Elisa实验
        2.3.11 统计方法
3 结果
    3.1 Cx43促进胃癌细胞的侵袭与迁移,并与腹膜转移相关
    3.2 胃癌细胞中Cx43过表达可引起胃癌细胞干性升高
    3.3 与巨噬细胞共培养可通过上调Cx43引起胃癌细胞干性升高
    3.4 巨噬细胞可提供富含TNF-α的微环境
    3.5 TNF-α可以通过上调Cx43 蛋白表达引起胃癌细胞干性升高
    3.6 胃癌细胞中MZF-1可调节Cx43的表达
    3.7 TNF-α通过MZF-1 调节Cx43 的表达
4 讨论
5 结论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4)顺铂对小鼠胃组织ICC的损伤以及姜黄素的保护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动物与主要试剂
    1.2 免疫组化法测定所用试剂及配置
    1.3 实验仪器
    1.4 动物分组与处理
    1.5 测量胃排空率
    1.6 小鼠胃组织病理学观察
    1.7 电镜观察ICC超微结构
    1.8 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胃窦组织Ano1和Cx43 mRNA变化
    1.9 Western blotting检测胃组织Ano1和Cx43 蛋白表达变化
    1.10 免疫荧光染色检测胃组织Ano1和Cx43 蛋白变化
    1.11 统计学分析
结果
    2.1 小鼠体重和胃排空率的变化
    2.2 胃组织HE染色变化
    2.3 胃组织ICC超微结构的变化
    2.4 胃组织Ano1mRNA和蛋白的表达变化
        2.4.1 胃组织Ano1mRNA变化
        2.4.2 Westernblot法检测胃组织Ano1 蛋白变化
        2.4.3 免疫组织化学法观察胃组织Ano1 蛋白变化
    2.5 胃组织Cx43 mRNA和蛋白表达变化
        2.5.1 胃组织Cx43mRNA变化
        2.5.2 Westernblot法检测胃组织Cx43 蛋白变化
        2.5.3 免疫组织化学法观察胃组织Cx43 蛋白变化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综述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致谢
缩略词表(附录)

(5)过表达间隙连接蛋白43表达对宫颈癌细胞恶性生物学行为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6)三氧化二砷对缝隙连接蛋白43表达的影响及参与非肌层浸润膀胱癌半通道开放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写词简表
前言
实验一:不同膀胱癌细胞成瘤情况
    1 材料和方法
        1.1 实验主要材料
        1.1.1 实验细胞
        1.1.2 实验动物
        1.1.3 主要仪器
        1.1.4 主要试剂
        1.2 实验方法
        1.2.1 细胞培养
        1.2.2 皮下模型建立
        1.3 统计方法
    2 结果
        2.1 各组小鼠成活情况
        2.2 在相同条件不同膀胱癌细胞出瘤率比较
        2.3 各组膀胱癌细胞荷瘤鼠肿瘤体积和增长速度比较
    3 讨论
    4 结论
实验二:三氧化二砷调节膀胱癌细胞Cx43表达
    5 材料和方法
        5.1 实验主要材料
        5.1.1 实验细胞
        5.1.2 主要仪器
        5.1.3 主要试剂
        5.1.4 主要溶液配制
        5.2 实验方法
        5.2.1 5637膀胱癌细胞培养
        5.2.2 药物处理
        5.2.3 观察项目
        5.3 统计学分析
    6 结果
        6.1 三氧化二砷对膀胱癌细胞生长的影响
        6.2 WesternBlot分析As2O3对Cx43、JNK、JNK-1、NRF2蛋白表达的影响
    7 讨论
    8 结论
实验三:As2O3与BCG联合治疗裸鼠荷膀胱癌皮下移植瘤疗效分析
    9 材料和方法
        9.1 材料
        9.1.1 实验细胞
        9.1.2 实验动物
        9.1.3 主要仪器
        9.2 实验方法
        9.2.1 Balb/c-nu裸小鼠膀胱癌转移模型的建立
        9.2.2 皮下模型建立
        9.2.3 实验分组
        9.2.4 观察项目
        9.3 统计方法
    10 实验结果
        10.1 各组给药前后皮下移植瘤瘤积和瘤重对比
        10.2 各组HE染色结果对比
        10.3 各组肿瘤组织Cx43表达情况
    11 讨论
    12 结论
全文小结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7)SphK1通过Cx43调节VM生成促进结肠癌侵袭转移(论文提纲范文)

个人简历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实验技术路线图
第一部分 SphK1、Cx43在人结直肠癌组织中的表达及相关作用
    引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第二部分 SphK1 调节Cx43在结肠癌侵袭转移中作用的初步实验研究
    引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8)子宫内膜基质细胞的缝隙连接蛋白43及其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1 子宫内膜中的缝隙连接及作用
    1.1 缝隙连接的构成
    1.2 Cx43的重要性
    1.3 Cx43的磷酸化
2 子宫内膜容受性及其决定因素
    2.1 子宫内膜容受性
    2.2 Cx与子宫内膜容受性
    2.3 Cx43与子宫内膜容受性
3 Cx43对胚胎植入的影响
    3.1 Cx43对子宫内膜蜕膜化的影响
    3.2 Cx43对囊胚发育的影响
4 Cx43与子宫内膜疾病之间的关系
5 结语

(9)GRK6、Connexin26在胃癌中的表达及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英汉缩略词对照表
致谢
间隙连接蛋白在胃癌发生机制中的相关性研究(综述)
    参考文献

(10)间隙连接蛋白Cx26、Cx32、Cx43在前列腺癌组织中的表达及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词汇简表
目录
第一章 前言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2.1 标本及临床资料
        2.1.1 标本采集
        2.1.2 临床资料
    2.2 试剂
        2.2.1 主要试剂
        2.2.2 其他试剂及溶液
    2.3 主要设备
    2.4 实验方法与步骤
        2.4.1 固定与包埋
        2.4.2 免疫组化专用防脱蜡载玻片制备
        2.4.3 切片
        2.4.4 HE染色
        2.4.5 免疫组织化学染色(SABC法)
        2.4.6 注意事项
    2.5 前列腺癌分级标准
    2.6 结果判定
    2.7 统计学分析
第三章 实验结果
    3.1 Cx26、Cx32、Cx43、PSA在BPH和PCa组织中的表达
    3.2 Cx26、Cx32、Cx43的表达与PCa、BPH临床、病理因素的关系
        3.2.1 Cx26、Cx32、Cx43在不同年龄段PCa和BPH中的表达
        3.2.2 Cx26、Cx32、Cx43在不同血清PSA的PCa和BPH中的表达
        3.2.3 Cx26、Cx32、Cx43在不同病理级别的前列腺癌的表达
    3.3 PSA的表达与PCa和BPH的临床、病理因素关系
        3.3.1 PSA在不同年龄PCa和BPH中的表达
        3.3.2 PSA在不同血清TPSA分组PCa和BPH中的表达
        3.3.3 PSA在不同恶性程度的PCa中的表达
    3.4 PCa组织中Cx26、Cx32、Cx43、PSA表达的相关性
    3.5 附病理切片照片
        3.5.1 PCa及BPH组织HE染色
        3.5.2 Connexin 26在PCa及BPH组织中的表达
        3.5.3 Connexin 32在PCa及BPH组织中的表达
        3.5.4 Connexin 43在PCa及BPH组织中的表达
        3.5.5 PSA在PCa及BPH组织中的表达
第四章 讨论
    4.1 Cx26与前列腺癌
    4.2 Cx32与前列腺癌
    4.3 Cx43与前列腺癌
    4.4 PSA与前列腺癌
    4.5 前列腺癌的基因治疗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间隙连接蛋白在前列腺癌中作用的研究进展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四、前列腺癌细胞连接蛋白43表达和细胞间隙连接交流状况(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缝隙连接通道的附子心脏毒性早期预警及风险防控研究[D]. 钱真真. 中国中医科学院, 2021(02)
  • [2]CX-43、MMP-1在西宁地区胎膜早破产妇胎膜中的表达和意义[D]. 南连玲. 青海大学, 2021(01)
  • [3]TNF-α通过MZF-1/Cx43轴上调胃癌细胞干性与腹膜转移机制的研究[D]. 孙安琦. 中国医科大学, 2020(01)
  • [4]顺铂对小鼠胃组织ICC的损伤以及姜黄素的保护作用[D]. 姜少萍. 青岛大学, 2019(03)
  • [5]过表达间隙连接蛋白43表达对宫颈癌细胞恶性生物学行为的影响[J]. 文晓荣,莫红梅,丁梦婷. 中国肿瘤临床与康复, 2019(03)
  • [6]三氧化二砷对缝隙连接蛋白43表达的影响及参与非肌层浸润膀胱癌半通道开放的研究[D]. 毛明焕. 中国医科大学, 2018(03)
  • [7]SphK1通过Cx43调节VM生成促进结肠癌侵袭转移[D]. 苏颖洁. 广西医科大学, 2018(07)
  • [8]子宫内膜基质细胞的缝隙连接蛋白43及其作用[J]. 刘国霖,滕晓明. 国际生殖健康/计划生育杂志, 2017(02)
  • [9]GRK6、Connexin26在胃癌中的表达及意义[D]. 刘杨洋. 西南医科大学, 2016(04)
  • [10]间隙连接蛋白Cx26、Cx32、Cx43在前列腺癌组织中的表达及意义[D]. 胡利平. 中南大学, 2010(03)

标签:;  ;  ;  ;  ;  

前列腺癌细胞中连接蛋白 43 的表达和细胞间间隙连接通讯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