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根腐病病原鉴定

葛根腐病病原鉴定

一、粉葛根腐病的病原鉴定(论文文献综述)

李佳穗[1](2016)在《川芎根腐病调查与病原菌的鉴定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川芎Ligusticum chuanxiong Hort干燥的根状茎具有活血行气、祛风止痛的功效,是最着名的川产道地药材。根腐病是川芎栽培中的常见病害,长期缺乏有效的防治措施,已成为其生产中最严重的障碍。基于对病原菌鉴定工作对病害控制、开展新的防治研究的关键意义的认识,本课题围绕川芎根腐病的病原开展工作。主要取得了以下结果:首先,通过观察川芎根腐病的典型症状,建立起该病害的病情分级标准,并在此基础上对川芎两大主要产区四川都江堰、彭州的根腐病发生情况进行调查。川芎根腐病的盛发期为5月(根状茎膨大期)。感病植株以维管束变为褐色,根状茎内出现蔓延性的棕褐色病斑并逐渐腐烂为主要症状,地上部位常缺乏明显特异的病征。因而,以根状茎的褐变程度为依据,建立将该病害划分为0-4级的5级分级标准。产地调查中,全部调查田块均发现染病植株;都江堰的平均株发病率达44.8%,显着高于彭州(20.2%),P<0.01;都江堰病情指数(23.13)较彭州(12.81)高,差异不显着。其次,从多个产区采集带有典型根腐病症状的川芎根状茎,以组织块法分离病原真菌;依据柯赫氏法则(Koch’s postulates)设计证病试验,采用离体根接种法、植物体接种法共同验证并初步比较各分离物的致病性。在分离到的71株纯培物中,菌株f2-16、f3-2、f4-19及f5-7等4种真菌在回接后能够引起植株表现与田间观察根腐病症状一致的症状特征,并且,从各菌株所引起发病的植株中均可再次分离到初接菌种,因此被确定为川芎根腐病的病原菌。菌株f4-19表现最高的根腐病致病率,刺伤接种组的发病率显着高于不刺伤组,P<0.05。最后,采用形态学结合真菌rDNA-ITS序列分子生物学鉴定方法,确定病原菌的分类地位,并将序列登录至GenBank数据库。将4种病原真菌f2-16、f3-2、f4-19及f5-7分别鉴定为茄类镰刀菌Fusarium solani,小不整球壳菌Plectosphaerella cucumerina,尖孢镰刀菌F. oxysporum以及球状茎点霉Phoma glomerata。其中,小不整球壳菌Plectosphaerella cucumerina和球状茎点霉Phoma glomerata为首次在该宿主上发现的2种能引发根腐病的病原菌。4种病原菌的GenBank登录号分别为KJ573076, KJ573077, KJ573079和KJ573081。上述研究表明:(1)根腐病目前仍是川芎的重要病害,对川芎的道地栽培造成严重威胁。(2)研究建立了川芎根腐病的病情分级标准,可为该病害的发生情况调查、损失估算等提供依据;同时,观察发现染病川芎常缺乏特异性的地上部位病征,是该病害在田间难于被快速识别、防控可能的原因之一。(3)本研究鉴定出2种以往未见报道的川芎根腐病病原菌,并发现曾有报道的尖孢镰刀菌F.oxysporum具有最高的致病率,可为后续针对性的防治工作的开展提供病原学基础。

张逸醒[2](2016)在《不同种植方式下当归根际土壤真菌多样性研究》文中认为本研究以甘肃省渭源县会川镇当归-大豆轮作地、当归连作地的根际土壤为研究材料,以周边闲置耕地土壤为对照,分别对三种采样地土壤真菌进行ITS序列克隆文库的构建、测序和酶切图谱分析,比较三种采样地土壤真菌的种群多样性和种群组成,通过研究当归根际真菌在不同的种植方式下结构和数量的变化,探讨致病菌在当归连作障碍中的机理,为当归合理轮作模式的建立提供理论依据。本研究得到的结果如下:(1)三种采样地土壤真菌ITS的克隆文库构建和酶切图谱分析构建了三种采样地土壤真菌ITS的克隆文库,并对其分别进行酶切分析,结果显示,三种采样地真菌ITS克隆文库的各种酶切条带类型都有显着差异,酶切类型包含的克隆子数也不同。(2)三种采样地土壤真菌种群多样性分析各种土壤中真菌的物种多样性香农多样性指数(Shannon Diversity Index)和丰富度指数(Schaol Index)表现为当归连作地>轮作地>荒地,表明当归连作地土壤中真菌物种比较多,比当归-大豆轮作地更丰富。辛普森指数(Simpson Index)和均匀度指数(Species Evenness Index)差异同上,说明种植方式的差异会对真菌类群优势度和分布方式造成影响,当归连作地中真菌物种优势度较明显、真菌类群分布较均匀。不同的种植方式使当归根际土壤真菌的物种多样性发生了变化。(3)三种采样地土壤真菌种群结构的分析本研究中,三种采样地土壤真菌ITS序列克隆文库测序鉴定出的真菌共属于6个类群中24个属。当归连作地土壤中的镰孢菌属(Fusarium)、刺盘孢属(Colletotrichum)和链格孢属真菌(Alternaria)为主要优势类群;当归-大豆轮作地中的球毛壳菌(Cheatomium globosum)和被孢霉属(Mortierella)真菌为主要优势类群;而荒地的优势类群不明显。链格孢属(Alternaria)、根霉属(Rhizopus)等7个属的植物致病真菌仅在当归连作地中发现,表明病原菌的累积是造成当归连作障碍的原因之一。不同的种植方式使当归根际土壤真菌的类群组成发生了变化。

陈秋芳,梁艳霞,张红娟,吴红玉,王美琴[3](2016)在《樱桃根腐病病原鉴定及其生物学特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为了有效的防治樱桃树根腐病,采用组织分离法、单孢分离法、形态学特征和柯赫氏法则对樱桃根腐病的病原进行了分离纯化和鉴定;并采用菌落直径生长速率法和悬滴法测定了致病菌的培养条件及其对6种杀菌剂的敏感性。研究结果表明引起樱桃根腐病的病原为腹状镰孢菌(Fusarium ventricosa Appel&Wollenweber);病原菌在PSA培养基上生长最好,25℃和偏酸性条件有益于孢子的萌发,而光照对孢子的萌发没有影响。供试的6种杀菌剂中,樱桃根腐病菌对多菌灵最敏感,EC50为0.431 4μg·mL-1,其次是苯醚甲环唑和扑海因,EC50分别为34.999 3μg·mL-1和85.092 9μg·mL-1。研究结果对指导樱桃根腐病的防治具有一定的意义。

杨辉辉[4](2014)在《芝麻枯萎病的病原鉴定及其基于内生细菌的生物防治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芝麻是我国重要的油料作物之一。近年芝麻枯萎病严重发生,导致芝麻产量减产严重,并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明确该病的病原菌是寻找有效防治措施的基础。作者经过分离纯化得到病原菌株(ZY-2),依据柯赫法则确定菌株的致病性后,显微观察形态特征,检测生物学特性,并依据核糖体基因内转录间隔区(rDNA-ITS)序列和翻译延伸因子lα基因(tef)序列对该菌进行分子鉴定,探讨利用内生菌防治芝麻枯萎病的生物防治技术,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根据病原菌形态、致病性,结合核糖体基因内转录间隔区(rDNA-ITS)和翻译延伸因子la基因(tef)序列分析,将病原菌鉴定为尖孢镰刀菌Fusarium oxysporum。该菌适宜生长温度为22-31℃,最适生长温度为28℃;在pH2.0-10.0范围内均可生长,以pH6.5-7.5生长最好;供试的11种碳源和10种氮源都能被该菌利用,其中以蔗糖和葡萄糖作为唯一碳源生长最为良好,以硝酸钠和氯化铵作为唯一氮源生长较好,但在以葡萄糖和L-脯氨酸分别作为唯一碳源和氮源的培养基上不产生分生孢子。产胞外酶能力测定结果表明,病原菌株ZY-2可产生果胶酶和蛋白酶,不产生脂肪酶、纤维素酶、淀粉酶。2、作者从健康的芝麻植株体内分离得到166株内生细菌,其中64株对芝麻枯萎病菌具有拮抗活性,分离率为38.6%。菌株C5-35、B5-47、B4-5及A4-2对病原菌生长的抑制作用较强。结合内生菌对幼苗在室内平板和室外盆栽促生试验结果,筛选出3株内生菌(B5-47、A4-2和A3-28)作为供试生防菌。通过对菌株的形态学特征、生理生化测试及16S rDNA序列分析结果,将菌株B5-47、A4-2、A3-28鉴定为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菌株A3-28的最适生长温度为30℃,最适生长pH为7;菌株A4-2的最适生长温度为35℃,最适生长pH为8;菌株B5-47的最适生长温度为30℃,最适生长pH为8。对于9种供试碳源,3株内生细菌均不能利用果糖、木糖醇、甘露醇。菌株A3-28均能利用8种供试氮源,而菌株A4-2和B5-47分别不能利用甘氨酸和组氨酸作为供试氮源。3、盆栽防效试验表明,菌株A3-28、A4-2与B5-47对芝麻枯萎病防治效果分别为50.12%、46.29%和42.74%,表明内生性枯草芽孢杆菌对芝麻枯萎病具有一定的防治效果。

唐良妹,李倩璀,李明艳,杨再兴[5](2013)在《粉葛根腐病发生特点及综合防治措施》文中指出观察了临桂县粉葛根腐病发生特点,分析了发生原因,并提出了相应的综合防治措施。

陈泊韬,卢剑娴,苏桂南[6](2012)在《鼎湖粉葛的主要病虫害及防控措施》文中指出鼎湖粉葛是广东省肇庆市鼎湖区区域内栽培的一种特色经济作物。介绍了鼎湖粉葛栽培过程中的主要病虫害及其防控措施。

陈泊韬,卢剑娴,苏桂南[7](2012)在《鼎湖粉葛的主要病虫害及防控措施》文中研究表明鼎湖粉葛是广东省肇庆市鼎湖区区域内栽培的一种特色经济作物。介绍了鼎湖粉葛栽培过程中的主要病虫害及其防控措施。

吴剑威,谭丽杰,赵润怀,陈波[8](2011)在《免疫亲合柱-高效液相色谱检测中药中赭曲霉毒素》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建立免疫亲合柱(IAC)-高效液相色谱-蒸发光散射(HPLC-ELSD)检测常用中药中赭曲霉毒素(OTA)的方法。方法样品经甲醇-水(85∶15)振荡提取后,通过IAC净化洗脱,HPLC分离定量。结果 OTA在2~200 ng/mL,呈良好的线性关系,r为0.998 9;OTA的最低检出限为0.5 ng/g;回收率为89.8%~94.6%,RSD为3.1%~6.9%。结论建立的IAC-HPLC方法检测常用中药中OTA无干扰性杂峰,结果准确可靠。

侯思雯[9](2011)在《甘肃高寒阴湿地区蚕豆苗期根腐病的研究》文中提出高寒阴湿的临夏地区是我国春播蚕豆种植的适宜区,蚕豆鉴于其高蛋白低脂肪、营养丰富,是重要的粮肥兼用作物,越来越受到重视。但近年来,根腐病日益严重,成为蚕豆生产的主要限制因素之一。为了明确其发病原因,为今后蚕豆的抗病育种和病害防治提供理论依据,本论文报道了该病的发生情况,对病原进行了分离鉴定和致病性测定,在室内进行了防治蚕豆根腐病的化学药剂筛选,并对不同蚕豆品种对根腐病的抗性进行了初步的评价,取得了如下成果。1.临夏高寒阴湿地区蚕豆根腐病致病菌为镰刀菌3种,即茄镰刀菌(Fusarium solani)、半裸镰刀菌(Fusarium semitectum)和单隔镰刀菌(Fusarium dimerum)、粘帚霉菌2种,即链孢粘帚霉( Glioeladium catenulatum )、粉红粘帚霉(Glioeladium..roseum);以及链格孢(Alternaria alternata)。描述了该病的症状特点:发病植株生长缓慢,植株矮小,叶片发黄,植株下部叶片叶缘变黑,产生大小不等黑色枯斑,严重时整叶变黑焦枯,甚至植株死亡。病株地下部分主根和根颈病部位变黑,有缢缩。所分离得到的病原菌中,镰刀菌( Fusarium spp.)分离频率最高,达到51.52 %;粘帚霉(Glioeladium sp.)分离频率达30.30 %;链格孢(Alternaria sp.)分离频率达18.18 %。2.通过盆栽法和室内平皿法对分离获得的菌株进行致病性测定。结果3种镰刀菌、2种粘帚霉和链格孢都有致病性,但致病性存在差异。其中茄镰刀菌Fs1-18,半裸镰刀菌Fe1-4,单隔镰刀菌Fd1-2,链格孢A1-7为强致病性菌株;半裸镰刀菌Fe5-8、Fe10,Fd单隔镰刀菌3-5、Fd7,链孢粘帚霉Gc1-5,粉红粘帚霉Gr 1-3;链格孢A8 -10为中等强度致病性菌株;半裸镰刀菌Fe9,单隔镰刀菌Fd6,链孢粘帚霉Gc6-11,粉红粘帚霉Gr4-9,链格孢A11、A12号为弱致病性菌株。3.对不同蚕豆品种对根腐病的抗性进行了初步评价,结果表明测定的8个不同蚕豆品种对根腐病的抗病性有一定的差异。青海12号品种对茄镰刀菌(F.solani)、半裸镰刀菌(F.semitectum)、单隔镰刀菌(F.dimerum)和链格孢(A.alternata)都表现出较强的抗性。其次青海11号、临蚕8号也都表现一定的抗性。4.采用室内平皿生长速率法从常见的12种化学试剂中筛选出4种对蚕豆根腐病抑菌效果较强的杀菌剂,测定了这4种杀菌剂对蚕豆根腐病强致病菌的毒力。结果表明50%多菌灵、65%代森锰锌、70%甲基托布津、25%阿米西达抑菌效果较强。其中多菌灵对茄镰刀菌(Fusarium solani)抑制效果最显着,有效中浓度EC50值为10.14022 mg/L。代森锰锌和甲基托布津也有较好的抑菌效果,其EC50值分别为13.64255 mg/L和14.27054 mg/L。阿米西达毒力相对较弱,其EC50值为22.66827mg/L。四种药剂的相关系数均在0.9以上,药剂浓度与抑制作用呈正相关。

崔亚华,余知和[10](2011)在《蝴蝶兰叶斑病病原真菌的分离与鉴定》文中提出从蝴蝶兰(Phalaenopsis amabilis)叶片病斑部位分离到5株真菌,通过形态观察及rDNA-ITS序列分析,结果表明,这5株真菌株属于2个分类单元,一个鉴定为腐皮镰刀菌,另一个暂定为Phialo-phora sp.,其致病性有待用柯赫氏法则验证。

二、粉葛根腐病的病原鉴定(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粉葛根腐病的病原鉴定(论文提纲范文)

(1)川芎根腐病调查与病原菌的鉴定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写词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1.1 药用植物根腐病的研究现状与进展
        1.1.2 川芎的药用价值与栽培中存在的问题
        1.1.3 川芎根腐病的研究现状
    1.2 该领域存在的问题及本研究的必要性
    1.3 研究目标
    1.4 研究内容
        1.4.1 川芎根腐病的症状观察与发病情况调查
        1.4.2 川芎根腐病病原菌分离
        1.4.3 川芎根腐病病原菌致病性测定
        1.4.4 川芎根腐病病原菌鉴定
    1.5 技术路线
2 川芎根腐病的症状观察与发病情况调查
    2.1 材料与方法
        2.1.1 川芎根腐病的症状观察与病情分级
        2.1.2 川芎根腐病的发生情况调查
    2.2 结果与分析
        2.2.1 川芎根腐病的症状特征
        2.2.2 川芎根腐病的病情分级
        2.2.3 川芎根腐病的发生与危害情况
    2.3 小结与讨论
3 川芎根腐病病原菌的分离、纯化与保存
    3.1 材料与方法
        3.1.1 川芎根腐病病原菌分离样品来源
        3.1.2 主要仪器与试剂
        3.1.3 培养基的配制
        3.1.4 病原菌的分离与纯化
        3.1.5 菌种保存
    3.2 实验结果
    3.3 小结与讨论
4 川芎根腐病病原菌的确定与致病力比较
    4.1 材料与方法
        4.1.1 川芎来源
        4.1.2 主要仪器与试剂
        4.1.3 培养基的配制
        4.1.4 离体根接种法致病性测定
        4.1.5 植物体接种法致病性测定
        4.1.6 数据统计
    4.2 结果与分析
        4.2.1 离体根接种法
        4.2.2 植物体接种法
    4.3 小结与讨论
5 川芎根腐病病原菌的分类鉴定
    5.1 材料与方法
        5.1.1 菌株来源
        5.1.2 主要仪器与试剂
        5.1.3 培养基的配制
        5.1.4 病原菌的形态学鉴定
        5.1.5 病原菌的rDNA-ITS分子生物学鉴定
    5.2 结果与分析
        5.2.1 病原菌的形态学特征
        5.2.2 病原菌的rDNA-ITS分子生物学鉴定结果
    5.3 小结与讨论
6 结论与讨论
7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专着及科研成果

(2)不同种植方式下当归根际土壤真菌多样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第一章 绪论
    1 当归简介
        1.1 当归的基本特征
        1.2 当归的成分及药理作用
        1.2.1 当归的成分
        1.2.2 当归的药理作用
        1.3 当归的连作障碍问题
        1.3.1 连作障碍
        1.3.2 连作障碍的防治
        1.4 当归根腐病研究进展
        1.4.1 植物根腐病的研究
        1.4.2 当归根腐病的研究
    2 根际真菌的研究现状
        2.1 药用植物根际土壤真菌
        2.2 根际土壤真菌的研究方法
    3 本研究的内容、目的及意义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1 材料
        1.1 土壤样品采集区概况
        1.2 土壤样品采集
        1.3 主要仪器和试剂
        1.4 主要试剂配制
        1.5 引物
    2 实验方法
        2.1 土壤理化性质测定
        2.2 土壤微生物总DNA的提取与纯化
        2.3 真菌ITS序列克隆文库的构建
        2.3.1 ITS序列的PCR扩增与纯化
        2.3.2 PCR纯化回收产物的连接与转化
        2.4 阳性克隆的筛选
        2.5 克隆文库的酶切
        2.6 克隆文库测序和系统发育树的构建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1 土壤微生物总DNA的提取和真菌ITS片段扩增
    2 阳性克隆的PCR扩增
    3 不同限制性内切酶对三种采样地真菌ITS克隆文库的酶切图谱分析
        3.1 不同限制性内切酶对采样地真菌ITS克隆文库的酶切类型统计
        3.2 不同限制性内切酶的真菌ITS序列克隆文库多样性分析
    4 采样地真菌ITS序列克隆文库的酶切图谱分析
        4.1 采样地真菌ITS序列克隆文库的酶切结果及聚类分析
        4.2 采样地真菌ITS序列克隆文库的酶切类型统计
        4.3 采样地真菌ITS序列克隆文库多样性分析
    5 土壤真菌ITS序列克隆文库的测序结果与系统发育树的构建
        5.1 当归连作地真菌ITS序列克隆文库测序结果与系统发育树的构建
        5.2 轮作地真菌ITS序列克隆文库测序结果与系统发育树的构建
        5.3 荒地ITS序列克隆文库测序结果与系统发育树的构建
第四章 讨论
    1 不同种植方式对当归根际土壤真菌类群多样性的影响
    2 不同种植方式对当归土壤真菌类群组成的影响
    3 克隆文库的构建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发表文章
致谢
附录
    附表1 当归连作地根际土壤真菌TTS序列克隆文库测序比对结果
    附表2 当归-大豆轮作地根际土壤真菌TTS序列克隆文库测序比对结果
    附表3 荒地土壤真菌TTS序列克隆文库测序比对结果

(3)樱桃根腐病病原鉴定及其生物学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和方法
    1.1 材料
    1.2 樱桃根腐病病原菌的分离与鉴定
        1.2.1 病组织上病原的形态学鉴定
        1.2.2 樱桃根腐病菌的分离纯化和单孢分离
        1.2.3 回接试验
    1.3 致病菌的生物学特性
        1.3.1 不同培养基对菌落生长及产孢量的影响
        1.3.2 温度、pH及光照对孢子萌发的影响
        1.3.3 不同药剂对樱桃根腐病菌的室内毒力测定
2 结果与分析
    2.1 樱桃根腐病致病菌的分离和鉴定
        2.1.1樱桃根腐病病原组织分离结果
        2.1.2 樱桃根腐病致病菌的分离和鉴定
        2.1.3 病原菌致病性测定
    2.2 致病镰孢菌的生物学特性
        2.2.1 不同培养基对菌落生长及产孢量的影响
        2.2.2 温度、pH及光照对致病菌孢子萌发的影响
        2.2.3 6种杀菌剂对致病菌的毒力测定
3 讨论
4 结论

(4)芝麻枯萎病的病原鉴定及其基于内生细菌的生物防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芝麻的价值
    1.2 芝麻枯萎病的研究进展
    1.3 镰刀属真菌及其所致病害的研究进展
        1.3.1 镰刀菌属真菌引起的植物病害
        1.3.2 镰刀菌属真菌的分类
        1.3.3 尖孢镰刀菌的形态特征
        1.3.4 尖孢镰刀菌的生物防治
    1.4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2 材料与方法
    2.1 材料
        2.1.1 供试农药和种子
        2.1.2 供试培养基
        2.1.3 主要试剂和缓冲液
        2.1.4 实验仪器
    2.2 方法
        2.2.1 芝麻枯萎病的调查与样品采集
        2.2.2 病原菌的分离纯化及致病性测定
        2.2.3 病原菌鉴定
        2.2.3.1 形态学鉴定
        2.2.3.2 分子鉴定
        2.2.4 病原菌的部分生物学特性测定
        2.2.5 病原菌胞外酶活性测定
        2.2.6 芝麻内生菌的分离
        2.2.7 内生菌拮抗及促生活性检测
        2.2.8 芝麻内生菌的抗菌谱测定
        2.2.9 芝麻内生菌的胞外酶活性测定
        2.2.10 芝麻内生菌的部分生物学特性测定
        2.2.11 内生菌的定殖试验
        2.2.12 内生菌的鉴定
        2.2.13 室内防治测定
3 结果与分析
    3.1 芝麻枯萎病菌鉴定及其部分生物学特性
        3.1.1 田间病害调查及发病症状
        3.1.2 病原菌的鉴定
        3.1.3 病原菌的部分生物学特性
        3.1.4 病原菌胞外酶活性
    3.2 芝麻内生菌的分离及筛选
        3.2.1 内生细菌的分离及其对芝麻枯萎病菌的拮抗活性
        3.2.2 内生菌的促生性测试
        3.2.3 内生菌的抗菌谱
        3.2.4 内生菌的胞外酶活性
        3.2.5 内生菌的生物学特性
    3.3 内生菌的定殖
    3.4 内生菌的鉴定
        3.4.1 菌株的形态学特征
        3.4.2 内生菌株的生理生化反应
        3.4.3 内生菌的16S rDNA序列分析
    3.5 内生菌对芝麻枯萎病的防治效果
        3.5.1 杀菌剂室内毒力测定
        3.5.2 内生菌的防治效果
4 结论与讨论
    4.1 病害的发生
    4.2 病原菌的鉴定与生物学特性
    4.3 芝麻内生菌的生物学特性
    4.4 内生菌的鉴定
    4.5 内生菌的防治效果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5)粉葛根腐病发生特点及综合防治措施(论文提纲范文)

1 发生特点
2 原因分析
    2.1 重茬种植
    2.2 种苗不杀菌消毒
    2.3 修根时不用药加以预防
    2.4 跑马水栽培方式
    2.5 预防意识差
3 综合防治措施
    3.1 农业防治
    3.2 药剂防治

(7)鼎湖粉葛的主要病虫害及防控措施(论文提纲范文)

1 基本情况
2 鼎湖粉葛的主要病虫及防控措施
    2.1 粉葛锈病
    2.2 粉葛拟锈病
    2.3 粉葛根腐病
    2.4 斜纹夜蛾
    2.5 烟粉虱
    2.6 红蜘蛛
    2.7 紫茎甲
    2.8 金龟子

(8)免疫亲合柱-高效液相色谱检测中药中赭曲霉毒素(论文提纲范文)

1 试剂和仪器
2 方法
    2.1 色谱条件
    2.2 对照品溶液的制备
    2.3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2.4 IAC净化
    2.5 样品测定
3 结果
    3.1 方法学考察
        3.1.1 最低检测限
        3.1.2标准曲线的绘制
        3.1.3 精密度试验
        3.1.4 稳定性试验
        3.1.5 重现性试验
        3.1.6加样回收率试验
    3.2 样品测定结果
4 讨论

(9)甘肃高寒阴湿地区蚕豆苗期根腐病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Summary
前言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 蚕豆的概况及价值
        1.1 蚕豆的形态学特征及生物学特性
        1.2 蚕豆的价值
    2. 蚕豆主要病害的研究现状
        2.1 蚕豆主要病害
        2.2 蚕豆主要病害的综合防治方法
    3. 蚕豆根腐病的研究现状
    4. 镰刀菌的研究现状
    5. 粘帚霉的研究现状
    6. 链格孢菌的研究现状
    7. 抗病性鉴定方法研究现状
    8. 本研究的目的
第二章 甘肃高寒阴湿地区蚕豆苗期镰刀菌根腐病病原鉴定
    1 材料和方法
        1.1 田间调查与样品采集
        1.2 病原菌的分离
        1.3 病原菌的纯化
        1.4 病原菌的鉴定
        1.5 致病性测定
    2 结果与分析
        2.1 蚕豆根腐病田间症状表现
        2.2 病原菌分离
        2.3 病原鉴定
        2.4 致病性测定
    3 讨论
第三章 甘肃高寒阴湿地区蚕豆苗期粘帚霉根腐病病原鉴定
    1 材料和方法
        1.1 田间调查与样品采集
        1.2 病原菌的分离
        1.3 病原菌的纯化
        1.4 病原菌的鉴定
        1.5 致病性测定
    2 结果与分析
        2.1 蚕豆根腐病田间症状表现
        2.2 室内分离结果
        2.3 病原鉴定
        2.4 致病性测定
    3 讨论
第四章 甘肃高寒阴湿地区蚕豆苗期链格孢根腐病病原鉴定
    1 材料和方法
        1.1 田间调查与样品采集
        1.2 病原菌的分离
        1.3 病原菌的纯化
        1.4 病原菌的鉴定
        1.5 致病性测定
    2 结果与分析
        2.1 蚕豆根腐病田间症状表现
        2.2 室内分离结果
        2.3 病原鉴定
        2.4 致病性测定
    3 讨论
第五章 蚕豆不同品种对根腐病的抗性评价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2 试验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蚕豆品种对根腐病病原菌茄镰刀菌的抗病性评价
        2.2 不同蚕豆品种对根腐病病原菌半裸镰刀菌的抗病性评价
        2.3 不同蚕豆品种对根腐病病原菌单隔镰刀菌的抗病性评价
        2.4 不同蚕豆品种对根腐病病原菌链格孢的抗病性评价
    3 讨论
第六章 蚕豆根腐病病药剂筛选及室内毒力测定
    1 试验材料
        1.1 供试菌种
        1.2 供试药剂
        1.3 培养基
    2 试验方法
        2.1 药剂初筛采用室内平板法
        2.2 室内药剂二次筛选
        2.3 毒力回归方程的制作
    3 结果与分析
        3.1 药剂初筛测定结果
        3.2 二次筛选得到的4 种杀菌抑菌作用
        3.3 二次筛选得到的4种杀菌剂毒力比较
    4 讨论
第七章 结论与讨论
    1 主要结论
        1.1 蚕豆根腐病病原菌鉴定
        1.2 蚕豆根腐病不同菌株致病性测定
        1.3 不同蚕豆品种对根腐病的抗性评价
        1.4 药剂筛选及室内毒力测定
    2 讨论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导师介绍
图版

(10)蝴蝶兰叶斑病病原真菌的分离与鉴定(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2 病原菌分离
    1.3 分离菌株形态特征观察
    1.4 基因组DNA提取及ITS序列测定
2 结果与分析
    2.1 病原菌分离及其培养性状
    2.2 病原菌rDNA-ITS序列分析
3 讨论

四、粉葛根腐病的病原鉴定(论文参考文献)

  • [1]川芎根腐病调查与病原菌的鉴定研究[D]. 李佳穗.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16(05)
  • [2]不同种植方式下当归根际土壤真菌多样性研究[D]. 张逸醒. 西北师范大学, 2016(06)
  • [3]樱桃根腐病病原鉴定及其生物学特性研究[J]. 陈秋芳,梁艳霞,张红娟,吴红玉,王美琴. 山西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6(01)
  • [4]芝麻枯萎病的病原鉴定及其基于内生细菌的生物防治研究[D]. 杨辉辉. 广西大学, 2014(02)
  • [5]粉葛根腐病发生特点及综合防治措施[J]. 唐良妹,李倩璀,李明艳,杨再兴. 南方园艺, 2013(03)
  • [6]鼎湖粉葛的主要病虫害及防控措施[A]. 陈泊韬,卢剑娴,苏桂南. 2012年全国农作物优质高产安全高效生产研讨会优秀论文集, 2012(总第111期)
  • [7]鼎湖粉葛的主要病虫害及防控措施[J]. 陈泊韬,卢剑娴,苏桂南. 作物研究, 2012(05)
  • [8]免疫亲合柱-高效液相色谱检测中药中赭曲霉毒素[J]. 吴剑威,谭丽杰,赵润怀,陈波. 中草药, 2011(08)
  • [9]甘肃高寒阴湿地区蚕豆苗期根腐病的研究[D]. 侯思雯. 甘肃农业大学, 2011(04)
  • [10]蝴蝶兰叶斑病病原真菌的分离与鉴定[J]. 崔亚华,余知和. 长江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1(02)

标签:;  ;  ;  ;  ;  

葛根腐病病原鉴定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