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型水电站现代企业制度的探索与实践

大型水电站现代企业制度的探索与实践

一、大型水电站现代企业制度的探索与实践(论文文献综述)

舒安稳[1](2021)在《LY水电站智慧管理方案设计和推进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

韩锐[2](2021)在《东北地区“156工程”建筑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第一个五年计划”(1953-1957年)是新中国摆脱落后的农业大国向现代化工业强国迈进的起点。依托苏联的技术援助,以“156工程”为基石,中国逐步建立起完整的现代工业体系。在实际建成的150个重点项目中,56项分布在东北地区。由于东北三省鲜明的地理气候特征、发达的陆运网络、出色的近代工业基础以及特殊的历史沿革等一系列因素,使56个项目的立项选址与规划建设呈现出新旧交织的特色,同时依附铁路的连通纵横又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通过文献研究与田野调查,厘清了东北地区“156工程”的历史沿革与分类建设的概况。基于“156工程”以工业项目带动工业区规划建设的特点,选取多厂联合式新建工业区、单一工厂新建工业区以及嵌入式改扩建工业区三类代表性工业区规划模式案例,深入的剖析其规划特点以及与所在城市的空间结构演进关系,并利用空间句法理论和技术比较分析它们的规划实践水平。借助比较研究法及多技术融合的定量分析方法,选取生产区与生活区代表性案例作为建筑规划设计的研究对象,揭示出在“156工程”工业建筑及民用建筑领域中迥异的建筑文化与技术转移内容、过程及动因。呈现了20世纪上半叶美国现代工业建筑学成就经由苏联大规模工业建设的锤炼所沉淀出的工业建筑规划设计理论和技术在中国的传承与创新。同时梳理出苏联独特的“社会主义现实主义”风格在“156工程”建筑设计实践中的发展与流变。利用BIM技术与绿色建筑模拟技术,从建筑科技角度揭示出“156工程”建筑的规划设计与适用性之间的耦合关系。客观的评价了工业建筑与民用建筑的设计建造水平,明确了东北地区“156工程”建筑对苏联标准化设计的全面应用以及在立面设计中对中式“民族形式”的创新演绎,使其成为了人类工业建筑发展史中外来输入技术与国内政治文化融合的独特类型。对东北地区“156工程”历史价值、文化价值、美学价值、科技价值及经济价值进行定性,基于价值评定和建筑破损现状调查,建立具有广泛适用性的“156工程”工业遗产价值评估体系与分级保护方法,提出了“双重保护、三类溢出、五位一体”的东北地区“156工程”产业集群整体性保护开发策略。“156工程”建筑是东北地区近代城市发展的珍稀样本,承载着丰厚的物质与文化信息。它们的建成与投产,有力的支撑了新中国的经济建设。对于其历史研究、技术研究、文化研究以及保护研究,不仅可以完善东北地区近代建筑史,亦可以拓展东北工业城镇的空间结构演进和城市文脉发展的相关研究。

王长斌[3](2020)在《张基尧与南水北调工程建设管理研究》文中认为张基尧是在党和政府培养下成长起来的杰出水利水电工程建设管理专家,是改革开放后探索和构建我国水利水电工程建设管理新体制和机制的先驱。他曾先后参与了鲁布革水电站、广州抽水蓄能电站、小浪底水利枢纽等新中国重大水利水电工程的建设与管理工作,在实践中努力探索、总结适合中国国情的工程建设管理理论和实践经验。进入21世纪,张基尧不畏艰难,担负起国务院南水北调工程建设委员会办公室主任的重任。他通过广泛的调查研究,汲取集体的智慧,积极组织和推进南水北调工程建设管理的各项事宜,使得南水北调工程建设管理体系朝着构建科学、效益显着、运行稳定的方向不断完善,为南水北调东、中线一期工程的成功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并为南水北调后续工程建设和管理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本文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与方法,通过回顾张基尧涉足水利水电建设事业,主持南水北调工程建设管理工作的历程,论证他在统筹推进南水北调工程建设管理体制的建立、探索征地移民策解之道和构建治污保洁管理机制等方面作出的贡献,客观分析张基尧的水利水电工程建设管理思想的内涵,总结其特点,揭示他在南水北调东、中线一期工程建设管理中取得成功的因由,冀望以鲜活的史实和史识为当代水利水电建设管理提供一些有益的借鉴。

王瑞芳[4](2014)在《撤拉族水库移民生活方式变迁研究 ——以M新村为例》文中提出水库移民是一种非自愿性的工程移民,这一人口迁移过程不具有市场选择性,又因移民从原居住地搬迁进入安置地往往是一个突变过程,因此,这一过程必然导致移民居住地的自然与人文环境发生深刻的变化,从而引起移民生活方式的急剧变迁。本文主要以社会文化变迁理论和场域——惯习理论为支撑,以青海省循化撒拉族自治县M村水库移民为研究对象,探讨水库建设使M村移民异地安置,传统生计生活方式被迫改变,以及由此带来的民族传统文化的调适和重构。撒拉族水库移民受地理位置、社会习俗和宗教观念的影响,其生活方式变迁具有鲜明的特点。本文以搬迁前后的撒拉族M村水库移民生活为研究主题,以实地调查为主,结合文献研究,通过对移民生计方式、消费生活方式、婚姻家庭生活方式、宗教生活方式和闲暇生活方式的历时和共时的比较研究,主要考察其生活方式中变迁的内容和原因,兼论其不变之处,透视其生活方式变迁过程中存在的新情况老问题、新情况新问题。最终通过对人口较少民族地区水库移民就地安置模式的探讨,提出了建构水库移民可持续发展的生活方式的思路。全文分为三个部分,共八章:第一部分是绪论。从研究缘起、研究意义、研究现状、研究的理论与方法以及田野点介绍等方面加以概述。第二部分是主要内容,也是论文研究的重点。通过考察M村移民搬迁前的准备、搬迁中的纠结、搬迁后的问题,得知移民在建设新家园的过程中,生活中诸多问题凸显,亟待解决;深描场域变迁后,老村和新村形成强烈对比的生计模式,探讨空间位移下,国家权力和居住环境对生计模式的影响;探讨多种力量交织下移民消费生活方式的重构、消费结构和消费观念的变化,以及消费生活方式变迁导致村庄的社会分层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剧;论述了迁移促使移民择偶观念、家庭结构和规模、家庭关系等发生的变化,但长期存在的宗教习俗和父系权力等传统惯习仍强烈地影响着婚姻家庭生活;围绕清真寺修建过程中的一波三折,探讨场域变迁下移民宗教信仰的强化以及信仰的代际差异;通过搬迁前后移民闲暇生活的比较,认为搬迁后移民闲暇生活呈现出闲暇时间增多、闲暇生活内容逐渐褪去民族特色、闲暇时光的文化生活反而变得更加贫乏等特点。第三部分是余论。认为水库移民生活方式的建构,应以可持续发展为准则,既要考虑其物质生活的可持续性,又要兼顾其内在的精神生活,做到“生计家园”和“精神家园”的统合。

周颖[5](2019)在《乡村振兴背景下传统村落的县域空间协同规划探索与实践 ——以上饶市铅山县为例》文中提出十九大提出乡村振兴战略,凸显出乡村的重要地位。传统村落是乡村的重要代表,因此传统村落的保护发展是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先锋。同时,在全面深化改革背景下,机构改革、规划部门重组对优化传统村落的规划体系提出了新要求。从县域层面提升传统村落之间的协同互动是城乡发展的关键,也是推动传统村落持续保护与有机发展的有力保障。当前,我国对传统村落的县域空间协同规划的研究较少,且缺乏相关的规划实践。文章以县域为基底,以传统村落为基本单元,从问题导向出发,融入协同理念,构建集治理、产业、生态、文化、生活于一体的协同规划体系,以实现各传统村落的有机融合,促进传统村落在县域整体协同下的可持续发展。全文分为五个部分。第一,解读传统村落存在的问题及其研究的意义,梳理并总结国内外相关传统村落现有研究成果,构建文章的研究方法与框架。第二,是理论基础部分。阐述传统村落、乡村振兴、协同规划的理论意义,以及三者之间关联性。第三,从统筹、实施、支撑三个方面构建了传统村落的县域空间协同体系框架。其中,统筹框架是指对县域层面相关规划进行解读分析,理清衔接关系;实施框架是指治理维度,建立起边界体系、协同平台和多元协同合作;支撑框架是从功能定位、多维度协同两个层面构建传统村落的县域空间支撑体系。第四,是选取铅山县传统村落作为典型案例,分析县域层面规划整合存在的问题以及各传统村落现状存在的问题。第五,针对铅山县传统村落问题,结合构建的县域层面的实施与支撑框架,具体化铅山县传统村落协同体系内容。

涂扬举,李善平,段斌[6](2018)在《智慧工程在大渡河水电建设中的探索与实践》文中研究指明针对工程建设领域推进智慧化管理面临的难题,基于智慧企业理念,结合水电工程建设管理实际情况,提出了智慧工程基本概念、主要特征和总体思路。在回顾智慧工程在大渡河水电建设中历经的先期探索、试点建设、全面实践三个阶段基础上,总结出大岗山、猴子岩、沙坪二级、双江口水电站智慧工程实践成果,重点介绍了双江口水电站智慧工程全面实践过程中的工程预警决策中心、智能大坝工程、智能地下工程、智能机电工程、智能安全管控、智能服务保障、智能环保水保、智能资源调控的技术体系和管理模式。提出智慧工程是信息技术、工业技术与管理技术的高度融合,指出智慧工程必将引领世界水利水电行业乃至工程建设领域的全新发展。

陈慧[7](2018)在《高中地理课堂生活化教学实施现状与教学策略研究 ——以永丰中学为例》文中认为我国基础教育领域学科教学生活化的概念由来已久,在高中地理课堂开展生活化教学探索与实践的现象日益普遍。本文选择在一方面取得一定成绩的永丰中学作为对象进行调查发现:地理教师开展生活化教学仍然面临不少困惑;开发生活化的地理课程资源是不少教师面临的共同难题;设计与实施生活化的地理课堂教学水平与能力不足是提升教学质量的主要障碍;学生层面深度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不高。据此,本文提出提升高中地理课堂生活化教学质量的策略:教师更新教学理念是前提;师生参与共同开发生活化地理课程资源是必要条件;提高教师课堂生活化教学设计与实施能力是必经路径;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是强大助力;改革与完善教学管理机制是有效保障。并且进一步构建了一套“适应度、保障度、有效度、满意度”四维度标准衡量的高中地理课堂生活化教学模式,形成了以地理教学问题为导向的“要点、重点、难点与亮点”四要素同构的设计方法。本文主要包括以下五个方面的肉容:第一章为绪论,主要阐述论文的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及整理了国内外相关文献。第二章是对高中地理课堂生活化教学实施现状的调查与分析,是本文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以问卷和访谈的形式在新高考改革、新课程标准及十九大教育方针任务背景下对高中地理课堂生活化教学的现状分析。通过调查发现,生活化教学在高中地理教学实践中己逐渐普遍,但在实施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第三章为高中地理课堂生活化教学提出实施策略,是论文核心内容所在。针对调查现状,在相关理论和原则的指导下,提出提升高中地理课堂生活化教学质量的实施策略。第四章进行案例设计与实施,为不断地优化高中地理生活化教学的策略和更好地实施地理课堂生活化教学,特以中图版高中地理必修一为例,选取其中具有代表性的章节进行教学设计,并付诸课堂实践,从课堂效果反馈进行不断改进以达到较好的地理课堂生活化教学效果。第五章进行总结与反思。通过实验对比,分析笔者所实施的地理课堂生活化教学设计的有效度,结合当堂课后学生及评课教师的课堂效果反馈,进行反思、总结和完善。

王俊,姬尧,李领川[8](2018)在《基于校企合作中技术应用型留学生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文中研究表明近半个多世纪以来,我国历经了"走出去"到"一带一路"的模式升级,更多中国企业有机会应用中国技术,走出国门推广中国经验。校企合作培养技术应用型留学生已成为中国"走出去"企业解决国际工程项目建设施工及运行管理一线本土化人才缺乏问题的重要举措。探索并实践以校企合作为基础、构建技术应用型留学生"五原则"的培养模式,已成为中国应用型本科和高等职业技术院校提升自身服务国际能力、打造国际知名高等院校的有效路径。

陈云华[9](2018)在《大型水电工程建设管理模式创新》文中研究说明在国家政策层面鼓励和发展工程总承包的背景下,伴随电力企业一体化改革重组和电力体制改革的持续深入,面对DBB建设管理模式下逐渐显现的弊端,如何适应新的形势,保持水电行业健康可持续发展,值得水电行业各界进一步思考。本文通过对我国水电建设管理模式历史沿革的回顾,以锦屏水电工程建设为例阐述了当代先进管理理念的全面中国化;基于对目前形势的分析和思考,结合雅砻江公司在雅砻江中游的两河口水电站移民代建工程和杨房沟水电工程采用EPC建设管理模式的具体实践,认为创新采用EPC建设管理模式,将是应对目前水电建设严峻形势的一条可行之路;根据EPC建设管理实施情况,对目前存在的EPC建设管理意识不足、制度规范有待配套完善等问题进行阐述并提出了相关建议。

钟予[10](2017)在《建筑教育中的数学教育和教学》文中提出建筑,无论过去或现在,都旨在向人类提供实实在在的人文环境,建筑师执行的是最具体的人文关怀,数学则是人文精神最完美,最具体的体现,是人类共同文化遗产最核心,最根本的部分。轻视或取消数学教学,伤及了建筑教育的根本。本文探讨建筑数学的具体内容和教学方针,涉及国内外建筑数学教育的发展动向、受教育者的现实需求等。基于作者的实地考察和调研,发现建筑数学的教学应随时代精神、社会环境、学科发展以及实践需求不断调整。在此基础上,主张当代数学教学应顺应人文素质教育的改革趋势,避免系统数学知识的灌输,重在提高学生数学应用水平和造就人文精神、继承文化传统,并最终建立起与建筑创作关系更为密切的建筑数学课程,作为原有高等数学课的补充或替代。

二、大型水电站现代企业制度的探索与实践(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大型水电站现代企业制度的探索与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2)东北地区“156工程”建筑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及目的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1.3 研究目的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156 工程”建筑研究现状
        1.2.2 国内相关研究的局限性
        1.2.3 国外相关领域研究现状
        1.2.4 国外相关研究的局限性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3.1 研究范围及研究对象
        1.3.2 研究内容
        1.3.3 研究方法
    1.4 本论文的技术路线与研究框架
第2章 东北地区“156 工程”历史背景及发展贡献
    2.1 “156 工程”的立项背景
        2.1.1 国际政治环境背景——外部因素
        2.1.2 国防与经济建设需要——内部因素
        2.1.3 “156 工程”相关扶持政策
    2.2 新中国“156 工程”总体建设情况
        2.2.1 “156 工程”专家援助情况
        2.2.2 “156 工程”建设及产业构成情况
        2.2.3 “156 工程”的投资及地理分布情况
        2.2.4 东北地区“156 工程”产业类型
    2.3 以“156 工程”为依托的东北工业基地的形成及发展
        2.3.1 前“156 工程”时期的东北地区地域特质
        2.3.2 “156 工程”塑造下的东北工业基地特点
        2.3.3 “156 工程”对东北工业基地发展的影响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东北地区“156 工程”建设类型及特征
    3.1 东北地区“156 工程”新建项目类型
        3.1.1 多厂联合式新建项目建设内容及特征
        3.1.2 单一工厂新建项目建设内容及特征
    3.2 东北地区“156 工程”改扩建项目类型
        3.2.1 原址改扩建项目建设内容及特征
        3.2.2 设备技术升级项目建设内容及特征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东北地区“156 工程”工业区规划建设模式
    4.1 “156 工程”规划模式对所在城市空间结构演进的影响
        4.1.1 多厂联合式新建工业区所在城市空间结构演进历程
        4.1.2 单一工厂新建工业区所在城市空间结构演进历程
        4.1.3 嵌入式扩建工业区所在城市空间结构演进历程
    4.2 苏联工业区规划理念在“156 工程”中的实践特征
        4.2.1 苏联工业区规划模式的形成及向东北地区的转移
        4.2.2 哈尔滨市多厂联合式新建工业区规划模式特征
        4.2.3 长春市单一工厂新建工业区规划模式特征
        4.2.4 沈阳市嵌入式扩建工业区规划模式特征
    4.3 基于空间句法的“156 工程”规划实践水平分析
        4.3.1 东北地区“156 工程”三种规划模式的空间可拓性分析
        4.3.2 东北地区“156 工程”三种规划模式的道路可达性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东北地区“156 工程”建筑文化与技术的转移及创新
    5.1 东北地区“156 工程”生产区建筑文化与技术的溯源
        5.1.1 美国现代工业建筑学发展及对苏联的转移
        5.1.2 苏联现代工业建筑学发展及对中国的转移
        5.1.3 中国对现代工业建筑文化与技术的吸纳
        5.1.4 东北地区“156 工程”生产区的规划及设计水平
        5.1.5 东北地区“156 工程”工业建筑的传承与创新
    5.2 东北地区“156 工程”生活区建筑的发展与流变
        5.2.1 苏联民用建筑设计理论的形成与发展
        5.2.2 苏联“社会主义现实主义”设计理论对中国的转移
        5.2.3 东北地区“156 工程”生活区住宅规划设计分析
        5.2.4 东北地区“156 工程”生活区住宅建筑舒适度分析
        5.2.5 东北地区“156 工程”民用建筑文化与技术的本土化历程
    5.3 本章小结
第6章 东北地区“156 工程”价值评估与保护开发策略
    6.1 东北地区“156 工程”价值评估
        6.1.1 东北地区“156 工程”价值定性
        6.1.2 “156 工程”代表性案例多重价值评估及分析
    6.2 东北地区“156 工程”建筑现状调查及保护分级策略
        6.2.1 “156 工程”代表性案例现状调查及破损成因分析
        6.2.2 “156 工程”代表性案例保护分级及措施建议
    6.3 东北地区“156 工程”产业集群工业遗产的整体性开发策略
        6.3.1 东北地区“156 工程”工业遗产保护性开发的语境
        6.3.2 东北地区“156 工程”产业集群整体性保护开发策略及愿景
    6.4 本章小结
结论
附录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3)张基尧与南水北调工程建设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涉足水利和投身南水北调工程建设
    第一节 青年时期踏上水利水电之路(1962—1979)
    第二节 改革开放后在水电工程建设中显身手(1980—1999)
    第三节 新世纪力促南水北调工程兴建(2000—2010)
第二章 统筹推进南水北调工程建设管理体制创新
    第一节 创建“三位一体”的工程建设管理架构
    第二节 探索“项目法人”主导的建设管理新模式
第三章 探索南水北调工程征地移民的策解之道
    第一节 对南水北调征地移民重要性的认识
    第二节 探索南水北调工程征地移民新举措
第四章 对南水北调治污保洁工作的指导与协调
    第一节 推动构建南水北调东线水污染防治机制
    第二节 推进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地保护工作
第五章 张基尧的南水北调工程建设管理实践特点和成功因由
    第一节 在南水北调工程建设管理上的若干特点
    第二节 在南水北调工程建设管理中取得成功的因由
附录 1:张基尧与南水北调工程建设管理大事记(2000年至2010年)
附录 2:南水北调东、中线工程建设管理模式和设计单元分布表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4)撤拉族水库移民生活方式变迁研究 ——以M新村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缘起
    二、研究意义
    三、研究现状
    四、研究理论与研究方法
    五、田野点概况
第二章 移民搬迁与遗留问题
    第一节 移民背景
        一、积石峡水电站建设
        二、搬迁前的准备工作
    第二节 移民搬迁:从M老村搬迁到M新村
        一、移民的态度:不想搬
        二、地方政府的软硬兼施
        三、是“欺骗”,还是“漫天要价”?
        四、村民的抗争
    第三节 遗留问题与移民生活
        一、移民后“生计家园”的资源配置问题
        二、移民后“精神家园”的纽带问题
        三、移民后新生代的“学校教育”问题
第三章 生计方式变迁
    第一节 记忆里的靠山吃山、靠水吃水
        一、种地养殖搞园艺
        二、经商
        三、拉着骡子和马搞旅游
        四、打工
    第二节 现实中的无土地无依靠
        一、爱恨交织的现实生活
        二、挣扎在失地边缘
        三、离土离乡谋生计
    第三节 空间位移与生计方式变迁探讨
        一、国家权力与生计方式变迁
        二、居住环境与生计模式
第四章 消费生活方式变迁
    第一节 消费结构变迁
        一、吃喝花销加大
        二、新家的装备
        三、搬迁补偿基本用来盖新房
        四、天平两端的教育投资
    第二节 消费观念变迁
        一、乡村场域改变:农民消费观念变迁的硬约束因素
        二、乡村惯习:农民消费观念变迁的软约束因素
    第三节 多种力量交织下消费生活方式变迁
        一、消费生活方式变迁动力探析
        二、消费生活方式变迁对移民社会发展的影响
第五章 婚姻家庭生活方式变迁
    第一节 婚姻生活变迁
        一、择偶观念的变迁
        二、婚姻的缔结与变动
    第二节 家庭生活变迁
        一、传统家族组织
        二、家庭
    第三节 惯习作用下婚姻家庭生活方式变迁的探讨
        一、宗教习俗制约着婚姻家庭生活
        二、父系权力维系着婚姻家庭生活
第六章 宗教生活方式变迁
    第一节 传统社区的文化记忆:清真寺
        一、古老的清真寺及其功能
        二、老村人们的宗教生活
    第二节 一波三折的清真寺修建
        一、如何安置老清真寺:政府与村庄之间的较量
        二、村委与寺管会之间的纷争
        三、村民们之间的争议:简单地修还是正式地修
        四、向政府要资金
        五、村民自筹剩余资金
    第三节 场域变迁下宗教信仰的强化
        一、宗教信仰的强化
        二、信仰的代际差异
第七章 闲暇生活方式变迁
    第一节 记忆中的闲暇生活:有限的时间和丰富的民族特色
        一、闲散有余、闲暇不足
        二、充满民族特色的闲暇活动
    第二节 新村富裕的闲暇与贫乏的文化生活
        一、以电视为中心的闲暇生活
        二、手机:实用与娱乐并存
        三、互联网:年轻人闲暇的新途径
        四、闲暇生活的新场域:篮球场和村文化室
结论
    一、可持续发展与水库生活方式的建构
    二、另类安置模式:水库移民“生计家园”和“精神家园”的统合
附录
    一、积石峡黄河电站库区M村四十六户移民要求提高核桃树的补偿标准
    二、M村待解决事项
    三、M村村民家中保存的《大中型水利水电工程建设征地补偿和移民安置条例》
    四、M村村民户主代表名单
    五、主要访谈人物一览表
主要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在学期间研究成果及参与科研情况
致谢

(5)乡村振兴背景下传统村落的县域空间协同规划探索与实践 ——以上饶市铅山县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1.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问题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问题
    1.2 国内外研究述评
        1.2.1 国外研究概况
        1.2.2 国内研究概况
    1.3 研究对象及内容
        1.3.1 研究对象
        1.3.2 研究内容
    1.4 研究目的及意义
        1.4.1 研究目的
        1.4.2 研究意义
    1.5 研究方法和框架
        1.5.1 研究方法
        1.5.2 研究框架
2.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2.1 概念解析
        2.1.1 传统村落
        2.1.2 乡村振兴
        2.1.3 协同规划
    2.2 传统村落与乡村振兴及县域空间协同的交叉分析
        2.2.1 乡村振兴与传统村落的关系
        2.2.2 传统村落与县域空间协同发展关系
3.传统村落的县域空间协同规划体系构建
    3.1 传统村落与县域层面相关规划整合
    3.2 以政府为主导的治理实施体系构建
        3.2.1 边界体系
        3.2.2 协同平台
        3.2.3 多元协同合作
    3.3 多维度协同支撑体系构建
        3.3.1 功能定位
        3.3.2 多维度协同
4.铅山县传统村落的县域空间协同发展状况
    4.1 规划整合衔接存在的问题
        4.1.1 铅山总规缺乏对传统村落发展方向指引
        4.1.2 旅游规划缺乏对传统村落发展方向指引
    4.2 现状概况与问题
        4.2.1 空间分布
        4.2.2 产业布局
        4.2.3 生态环境
        4.2.4 文化资源
        4.2.5 基础设施
5.铅山县传统村落的县域空间协同规划体系构建
    5.1 铅山县域治理实施体系构建
        5.1.1 边界管控体系
        5.1.2 协同平台构建
        5.1.3 保障措施制定
    5.2 铅山县域多维度支撑体系构建
        5.2.1 传统村落功能定位
        5.2.2 县域层面多维度协同策略
6.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研究创新
    6.3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论文(着)及科研情况

(7)高中地理课堂生活化教学实施现状与教学策略研究 ——以永丰中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
        一、地理课程标准达成的需要
        二、高考制度改革需求
        三、高中地理课堂生活化教学存在不少问题
    第二节 研究意义
        一、理论意义
        二、现实意义
    第三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国外研究现状
        二、国内研究现状
    第四节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一、研究方法
        二、技术路线
    第五节 创新之处
第二章 高中地理课堂生活化教学实施现状调查与分析
    第一节 永丰中学地理课堂生活化教学现状调查
        一、调查问卷说明
        二、问卷分析
    第二节 存在的主要问题与分析
        一、教师开展地理课堂生活化教学面临不少困惑
        二、开发生活化的地理课程资源是不少教师面临的难题
        三、设计与实施生活化的地理课堂教学水平与能力不足
第三章 高中地理课堂生活化教学实施策略
    第一节 教师更新教学理念是前提
    第二节 师生参与共同开发生活化地理课程资源是必要条件
        一、鼓励学生寻找生活化地理资源
        二、重视教师地理生活化资源的开发
    第三节 提高教师课堂生活化教学设计与实施能力是必经路径
        一、提升地理课堂教学内容与学生实际生活需求的适应度
        二、完善实施地理课堂生活化时间、空间、精力与物力的保障度
        三、满足地理课程标准的有效度
        四、确保学生生活化课堂参与的满意度
    第四节 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是强大助力
    第五节 改革与完善教学管理机制是保障
第四章 案例设计与实施
    第一节 生活化案例设计
        一、《昼夜长短变化》
        二、《大气的受热过程》
    第二节 实验对比分析
第五章 总结和反思
    第一节 总结
    第二节 反思
附录1 关于学生的高中地理生活化教学实施现状调查问卷
附录2 关于教师的高中地理生活化教学实施现状调查问卷
附件3 访谈纲要
附录4 永丰中学2014年-2017年地理生活化教研成果
参考文献
致谢

(8)基于校企合作中技术应用型留学生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一、服务于国际工程建设EPC项目业主 (国) , 校企合作培养技术应用型留学生
二、多元主体参与、责任明确的校企合作的技术应用型留学生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一) 基于“1校+n企”合作培养技术应用型留学生培养方案的设计原则
    (二) “1校+n企”校企合作模式下技术应用型留学生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1. 突出高等院校主导作用, 联合企业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留学生培养方案实施
        2. 突出教学培训内容针对性, 实现留学生专业应用技术培养和中国文化学习的有机结合
        3. 突出教学培训实操环节贴近生产一线, 保障了留学生学成回国即可上岗
        4. 坚持校企合作共建教学和管理团队, 打造高水平留学生师资队伍
        5. 坚持企业文化育人, 为国际工程项目的运行维护奠定文化基础
三、校企合作培养技术应用型留学生, 是中国职业技术教育走向世界的有效路径
四、结语

(9)大型水电工程建设管理模式创新(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我国水电项目建设管理历程
    1.1“自营式”建设管理
    1.2 鲁布革冲击——首次引入“项目管理”概念
    1.3 二滩水电工程建设——全面推行当代先进项目管理理念
2 雅砻江下游水电工程建设——当代先进项目管理理念的中国化
    2.1 奋力推进一条江开发, 流域科学开发实现阶段目标
    2.2 攻关解决世界级难题, 全面带动水电行业技术进步
    2.3 倡导共赢和劳模精神, 项目建设获得强大中国动力
    2.4 安全并优质建设锦屏, 精心打造国家优质投资项目
3 大型水电工程建设管理模式思考
    3.1 国家鼓励发展工程总承包
    3.2 电力企业一体化改革重组为EPC总承包创造了条件
    3.3 电力市场竞争日趋激烈
4 雅砻江中游项目EPC建设管理探索与实践
    4.1 两河口水电站库区移民代建工程
    4.2 杨房沟水电工程
        4.2.1 合同设计
        4.2.2 项目实施
    4.3 需要进一步思考的问题
        4.3.1 EPC建设管理意识有待加强
        4.3.2 履约诚信体系亟待尽快建立
        4.3.3 总承包单位自律管理有待加强
        4.3.4 相关法律法规、规程规范有待进一步配套
5 结束语

(10)建筑教育中的数学教育和教学(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tract
绪论
    一、研究目的与意义
    二、文献综述
    三、研究方法与论文框架
1 我国建筑教育中的数学课程的开设
    1.1 建筑教育的起步,1900-1920
        1.1.1 癸卯学制,1903
        1.1.2 壬子癸丑学制,1913
        1.1.3 苏州工业专门学校建筑科,1923-1926
        小结
    1.2 欧美化教育体系的自由探索,1920-1940
        1.2.1 逐渐完备的学院派体系
        1.2.1.1 中央大学建筑科系(早期),1928-1937
        1.2.1.2 东北大学建筑系,1928-1931
        1.2.1.3 全国统一科目表,1939-1949
        1.2.2 引入包豪斯的尝试
        1.2.2.1 圣约翰大学建筑工程系,1942-1952
        1.2.2.2 清华大学建筑系,1946-1949
        1.2.3 作为一门艺术的建筑
        1.2.3.1 北平大学艺术学院建筑系,1928-1934
        1.2.3.2 广东勷勤大学建筑系,1931-1938
        小结
    1.3 社会主义教育体系的探索,1950-80
        1.3.1 全面苏化时期,1950
        1.3.1.1 院系调整
        1.3.1.2 全国统—的专业教学计划
        1.3.2 政治运动主导时期,1960-70
        1.3.2.1 时局的影响
        1.3.2.2 现代建筑教育的局部探索
        1.3.3 教育恢复时期,1980
        1.3.3.1 数学公共课的转向
        1.3.3.2 数学专业课的变化
        小结
    1.4 当代职业化建筑教育的探索,1990-今
        1.4.1 数学课程的科学化
        1.4.2 数学课程的建筑化
        1.4.2.1 画法几何
        1.4.2.2 建筑数学
        1.4.2.3 数学相关课程
        1.4.3 数学课程的人文化
        小结
2 建筑数学教学对象调研
    2.1 建筑学毕业去向调研
        2.1.1 设计:建筑师之路
        2.1.1.1 独立工作能力
        2.1.1.2 社会责任
        2.1.2 研究:升学深造
        2.1.2.1 教师的期待
        2.1.2.2 学生的需求
        2.1.3 其它:跨专业的转向
        2.1.3.1 艺术
        2.1.3.2 统筹管理
        小结
    2.2 生源的数学基础调查
        2.2.1 知识结构调研:中学数学的课程标准与教学大纲分析
        2.2.1.1 我国中学教学大纲的变迁,1903-今
        2.2.1.2 现行的02版大纲
        2.2.2 学习方法调研:高考与奥数的影响
        2.2.2.1 高考:应试型教育的"独木桥"
        2.2.2.2 奥数:精英培养的迷途
        小结
3 建筑数学课程的演变与启示
    3.1 西方现代建筑教育两大体系中的数学课程
        3.1.1 学院派建筑教育中的数学课程
        3.1.1.1 建筑学教授的早期影响
        3.1.1.2 数学教授的早期影响
        3.1.1.3 力学学科发展和工程师的出现
        3.1.1.4 学院派教育体系中的数学
        3.1.2 包豪斯教育中的数学课程
        3.1.2.1 理论蓝图
        3.1.2.2 实践探索
        3.1.2.3 技术精神的延续——乌尔姆设计学院
        小结
    3.2 当代欧美建筑教育中的数学课程
        3.2.1 美国部分高校建筑数学课程现状调查
        3.2.1.1 入学要求
        3.2.1.2 教学计划
        3.2.1.3 公众舆论中的建筑数学
        3.2.2 欧洲部分高校建筑数学课程现状调查
        3.2.2.1 入学要求
        3.2.2.2 教学计划
        3.2.2.3 公众舆论中的建筑数学
        小结
4 近代数学教育改革的启示
    4.1 近代数学教育改革的一些思索
        4.1.1 数学的"新"或"旧"
        4.1.1.1 数学的三次危机:方法论的启示
        4.1.1.2 非欧几何的诞生:思维模式的转变
        4.1.2 数学的"实"与"用"
        4.1.2.1 近代数学教育理论的一些探索
        4.1.2.2 当代我国数学教育与现实结合的探索
        4.1.3 数学的"爱"或"恨"
        4.1.3.1 两种教学法中的数学情感
        4.1.3.2 数学游戏的一些启示
        小结
    4.2 当代我国大学数学素质教育实践的启示
        4.2.1 高等数学教育的起源
        4.2.2 我国文科数学的探索
        4.2.3 我国高校数学通识教育的尝试
        4.2.3.1 理论探讨
        4.2.3.2 实践探索
        小结
5 建筑数学教学大纲初探
    5.1 教学的目标
        小结
    5.2 教学的原则
        5.2.1 现实问题驱动原则
        5.2.2 模型化原则
        5.2.3 适度抽象化原则
        5.2.4 素质教育原则
        5.2.5 美学和人文精神感召原则
        小结
    5.3 教学的内容
        5.3.1 建筑学观点中的初等数学
        5.3.1.1 数
        5.3.1.2 函数与集合
        5.3.1.3 几何
        5.3.2 设计视野中的高等数学
        5.3.2.1 画法几何与设计媒介
        5.3.2.2 微积分的概念
        5.3.2.3 概率统计
        5.3.3 当代建筑实践中的"新数学"
        5.3.3.1 胞体几何与镶嵌图形
        5.3.3.2 拓扑几何
        5.3.3.3 分形几何
        小结
    5.4 教学的模式和方法
        5.4.1 "教":"讲授式"或"发现式"
        5.4.2 "学":数学兴趣的激发
        小结
    5.5 教学的计划
        5.5.1 开课时段
        5.5.2 课时分配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图片来源
附录
    附录A 教学档案
        附录A1: 北平大学艺术学院学则(1928年)
        附录A2: 北平大学艺术学院建筑系课表(1929年)
        附录A3: 国立杭州艺术专科学校建筑系的科目分配表(1934年)
        附录A4: EAAE中部分建筑院校对新生数学的要求(2013年)
    附录B 教学资料
        附录B1 波利亚的"怎样解题"步骤列表
        附录B2 《文科数学(丹尼斯版)》大纲
        附录B3 "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文科数学教材简明一览
        附录B4 当代建筑中的"新数学"主题(2010)
        附录B5 中央美术学院"建筑数学"讲座提纲(2016)
鸣谢

四、大型水电站现代企业制度的探索与实践(论文参考文献)

  • [1]LY水电站智慧管理方案设计和推进对策研究[D]. 舒安稳. 昆明理工大学, 2021
  • [2]东北地区“156工程”建筑研究[D]. 韩锐.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21
  • [3]张基尧与南水北调工程建设管理研究[D]. 王长斌. 福建师范大学, 2020
  • [4]撤拉族水库移民生活方式变迁研究 ——以M新村为例[D]. 王瑞芳. 兰州大学, 2014(08)
  • [5]乡村振兴背景下传统村落的县域空间协同规划探索与实践 ——以上饶市铅山县为例[D]. 周颖. 江西师范大学, 2019(01)
  • [6]智慧工程在大渡河水电建设中的探索与实践[A]. 涂扬举,李善平,段斌. 水库大坝高质量建设与绿色发展——中国大坝工程学会2018学术年会论文集, 2018
  • [7]高中地理课堂生活化教学实施现状与教学策略研究 ——以永丰中学为例[D]. 陈慧. 赣南师范大学, 2018(01)
  • [8]基于校企合作中技术应用型留学生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 王俊,姬尧,李领川. 中州大学学报, 2018(02)
  • [9]大型水电工程建设管理模式创新[J]. 陈云华. 水电与抽水蓄能, 2018(01)
  • [10]建筑教育中的数学教育和教学[D]. 钟予. 中央美术学院, 2017(08)

标签:;  ;  ;  ;  ;  

大型水电站现代企业制度的探索与实践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