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矿工资管理信息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煤矿工资管理信息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一、煤矿工资管理信息系统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文献综述)

刘晶[1](2021)在《基于作业成本法下的XG煤矿公司成本控制优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我国是煤炭产销量大国,然而近年来,随着我国煤炭产量供大于求,煤炭价格持续走低,各大煤企都面临着日益严峻的生存环境。煤炭企业在市场方面已经很难再打开局面,因此应该更加重视成本控制来度过寒冬。同时,随着生产技术的不断进步,煤炭企业的作业方式高度机械化和智能化,使间接成本在产品成本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因此,传统的以间接费用占比较小的成本核算方法在现代煤炭企业中已不能准确反映产品成本,也不再适用现代煤炭企业的成本控制。本研究首先阐述了成本控制及作业成本法控制的相关理论,为作业成本法在XG煤矿成本控制中的应用提供了理论基础。其次,研究分析了XG煤矿成本控制方面所存在的问题,以及引进作业成本法的必要性和可行性。然后,基于作业成本控制的设计原则及总体目标,结合XG煤矿的行业特性及生产流程特点构建了作业成本控制体系。并针对XG煤矿,设计了基于作业成本法的成本控制方案并对其如何进行具体实施进行了阐述,与其传统的成本控制进行比较,突出了引入作业成本法进行成本控制的优势。最后,提出基于作业成本法的成本控制方案能够有效实施的保障措施。通过研究,丰富了我国煤炭行业关于成本控制问题方面的相关理论和实践研究,研究发展出一套适合于煤炭行业的成本控制技术和方法,并且有利于加强对煤炭企业的成本控制研究水平。

张娜[2](2020)在《铁路局劳动工资统计系统的实现与数据库的优化》文中认为自从1990年以来,中国铁路局陆续组织研发了多款铁路局劳动工资统计系统,但由于铁道部关于工资统计的政策在不断变化,故所对应的报表样式和统计项也不断更改,所以到目前为止,铁路局还没有统一的劳动工资统计信息系统。因此,中铁十二局响应国家号召,率先开启研发一款铁路局劳动工资统计系统,利用计算机代替人工高效运转,减少劳资统计人员工作量,促进企业蓬勃发展。本文通过研究国内外各种工资统计系统,结合实际开发经验,以当前存在的铁路局劳动工资统计系统作为参考,采用jeecg智能开发平台,成功研发一款适合铁路局用户需要的劳动工资统计信息系统。该系统主要对太原铁路局下属85个站段的人员信息、工资数据、人员异动(调出人员、接收人员、增加人员、减少人员)进行管理,特别是对这些工资数据以报表统计的形式进行多层次汇总与上报,系统使用java语言开发、以My SQL为数据库。同时,由于铁路局员工数量庞大,涉及的工资统计项也很多,其中报表中统计项最多可达912项,这就造成前台报表的加载速度很慢,引发了数据库锁表问题,导致系统卡顿,影响客户体验度,所以在系统研发过程中还要进行数据库优化,通过在mysql中开启慢查询、利用Query Profiler等方法,定位到拖慢整个存储过程的sql语句,从而研究与优化这些语句,以此缩短报表的加载时间,达到成功优化数据库的目的。该系统主要以铁路局人员工资数据的统计、汇总与上报为主,其中共包含43张统计报表。系统攻克了以往工资统计的诸多瓶颈,通过实地调研,根据用户需求,新增了许多当前劳资统计系统所缺乏的功能,同时也满足用户的易用性和可扩展性目标。

冯俊彪[3](2019)在《DHT公司管技人员绩效考核体系设计研究》文中提出多年来,国有煤炭企业对管理和专业技术人员(以下简称“管技人员”)绩效考核工作的淡化、弱化、虚化问题,使得管理团队整体效能一直处于低位运行,严重制约企业内部新机制、新工艺、新技术的投入和应用。打破传统经验型绩效考核方式,研究绩效考核体系,改善管技人员绩效现状,是国有煤炭企业挖掘潜力、降低成本、提高效益、立足市场,实现国有资本保值增值的内在要求和重要举措,也是推进企业转型发展过程中的识别人才、培养人才、使用人才,激发人力资源在企业经营管理中发挥效能的重要途径。本文应用绩效考核相关理论,以DHT公司为研究对象,对管技人员的绩效考核体系进行研究。过对目前企业绩效考核运转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多角度、全方位剖析,有针对性的研究制约绩效考核效用发挥的各种不利因素,追溯本源,充分应用国内外先进绩效考核相关理论,进行设计研究,构建一套标准量化、业务简化、统计自动化、反馈实时化、对比可视化、结果价值化的相对科学、合理、可操作的绩效考核体系,对管技人员进行有效的激励和约束,充分调动他们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盘活人力资源潜能,在提高企业生产经营质量和效率、促进效益最大化工作上发挥绩效考核的引导和引领作用。

韩飞[4](2019)在《基于OA系统的煤炭企业信息化集成管理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煤炭行业作为传统的能源行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但其管理信息化水平相对较低,一直影响着煤炭企业的管理效率。信息化建设不仅是管理上的一次革命,也是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途径和手段。近年来,OA系统的应用已逐渐成为企业提升管理效率的信息化有效手段,可以优化现有管理组织结构,调整管理机制,增加协同办公能力等,然而,现有企业OA系统的主要职能多集中在行政流程及行政沟通上,而在企业运营、辅助决策等方面的作用有限,尚需依靠其他系统,容易形成信息孤岛。本文针对靖远煤电公司信息化建设过程中的经验及存在的问题,梳理传统OA系统的特点与优势,从企业管理需求分析出发,以杜绝企业信息化建设中的信息孤岛为原则,通过资料的查阅,分析了OA系统在煤炭企业信息化集成建设中的作用和重要意义;而后对靖远煤矿的信息化建设现状进行了深入调研和分析,发现该煤矿主要存在企业工作人员认识不够、系统使用不到位、信息化集成程度低和信息化建设进程差异大等问题,同时对靖远煤矿现有的信息化系统应用状况进行了统计,分析存在问题,提出改进方案后进行试点应用,较好的提高了OA系统的使用率;又根据靖远煤矿的实际情况,提出协同办公自动化系统COA的概念,在分析系统功能的基础上,设计了COA的系统架构;最后将甘肃能源化工投资公司的基于监测监控系统的集成信息化体系与本文设计的COA系统进行对比分析,进一步证明了该系统的先进性与可行性。OA是企业信息化中最基础、最常用的应用系统之一,在企业管理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在此基础上建立具有整合企业其他应用系统、综合分析与调用其他系统数据、实现决策支持功能的C.OA协同办公自动化系统,对提高企业经营决策水平具有重要的意义。

刘静[5](2019)在《空间人文学视角下的中国近代工业基本空间特征研究》文中指出在当前人文社会学科“空间转向”的学术背景影响下,以“空间”作为切入点重新思考历史与文化问题,成为介入许多研究问题的重要逻辑起点与研究策略。中国从1880年外国商人在华设立租界并创办工厂开始,近代工业拉开帷幕,此后历经近百年抗争、奋斗,逐渐改变了传统手工业时期的工业空间格局,形成了具有自身特色的近代工业空间格局,同时也改变着国家以及区域的经济、城市等要素的空间结构。然而近代工业空间的现有研究基础却较为薄弱,传统研究多从地理学、城市规划学、建筑学的视角观察,对象多集中在对一些行业及典型区域、案例城市或单体建筑的研究,缺乏涉及多种行业的、全国与区域等宏观尺度的关于近代工业空间的整体性认知,且研究方法多囿于传统文献解读,注重历史描述,缺乏新的可以整合多元数据,进行量化与空间分析,并形成可视化研究成果的跨学科理论与方法的运用。面对既有的研究不足,本文尝试引入空间人文学的视角与方法,针对宏观尺度的中国近代工业空间进行跨学科研究尝试。文中运用空间人文学的视角与方法,结合近代工业史研究中对近代工业空间的理解与表述诉求,融合大数据思维,以及GIS、地理学、城市规划、历史学、统计学等学科的相关理论与方法,关注“近代工业的宏观分布与区位选择”以及“近代工业影响下的区域经济与城市空间变迁”现象,并从这两条线索出发,选取全国至城市尺度的五个典型空间问题进行分析与阐述,尝试从多个角度切入,揭示中国近代工业化进程中的基本空间特征。在空间问题解读的同时也进行研究方法的探索,包括了总系统框架下空间人文学方法体系的运用,以及针对不同章节中所涉及的全国至城市尺度上不同的工业专题数据具体的采集、管理、分析与可视化方法的探索。首先,第一章介绍研究缘起,在进行文献综述的基础上分析既往研究所面临的问题,进而阐述本文的研究目的、研究视角、研究资料以及研究展开的整体性框架。其次,第二章至第六章从“近代工业的宏观分布与区位选择”以及“近代工业影响下的区域经济与城市空间变迁”两条线索出发,选取五个典型空间问题进行实证研究。其中,“中国近代工业的宏观分布与区位选择”是在全国尺度上对近代工业的生产活动空间展开讨论,分三个章节进行阐述:第二章选取近代工业史、资料集等文献资料,创建全国尺度近代工业企业点数据集、铁路线数据集,在此基础上运用核密度估值、平均中心、方向分布、全局空间自相关及热点分析等空间分析方法,展现近代完整时段的工业演化历程与整体分布模式,提取主要的工业集聚区,为后续研究提供基础;第三章深入到工业产业特征层面,结合经济地理学的产业结构分析指数,选取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一系列工业调查,创建全国尺度的工业产业特征点数据集,在此基础上运用可视化分析等方法,解读抗日战争以前中国工业发展的部门结构构成、生产与销售、工人劳动与收支、工会组织等主要产业特征指标的空间分布状况;第四章结合工业区位理论与时空间行为研究理论,利用奏稿集、近代史资料集、企业史等资料,创建全国尺度近代工业布局历程中不同阶段代表性人物的工业布局行为点数据集,在此基础上运用可视化分析并结合文献研究等方法,初步展现在西方外来冲击与中国内因共同作用下,近代工业布局区位选择的时空特征。“近代工业影响下的区域经济、城市空间变迁”是在全国尺度近代工业生产活动空间分析的基础上,在区域尺度层级上选取两个具有代表性、且资料相对丰富的工业集聚区作为典型案例,对近代工业发展与经济、城市空间变迁之间的关系进行探讨:第五章选取传统手工业丰富,近代工业起步较早、较为发达,且工业经济数据相对齐全的鲁中、鲁东工业集聚区进行个案研究,利用地方志、实业志等资料,创建省级尺度的工业行业分布点数据集、商路线数据集与贸易联系线数据集,在此基础上,运用可视化分析并结合文献研究等方法,对比从传统手工业到近代工业发展历程中工业经济空间态势的演化;第六章选取近代工业发展迅速、城市工业空间结构典型,且城市工业资料较为丰富的旧直隶工业集聚区进行个案研究,利用人口史、地名志、工业志、规划志及城市历史地图集等资料,创建省级尺度的城市规模点数据集与市级尺度的工业企业点数据集、工业空间规划面数据集、城市历史地图栅格数据集,在此基础上,运用空间叠加分析并结合文献研究等方法,分析近代工业影响下的城市空间结构变迁。最后,第七章从“全国尺度上近代工业的时空演化、整体分布模式、近代工业的产业特征、近代工业布局的区位选择与区域尺度层级上近代工业发展同经济、城市空间变迁之间的关系等方面所展现出的基本特征”和“引入空间人文学方法,构建中国近代工业数据基础平台,形成近代工业化进程的一个数字空间图史,有效支撑了解释观点的形成,对传统文献研究方法进行了补充”两个方面归纳了本文的研究成果,并指出研究本身的局限性及后续可能的研究方向。

孟茜[6](2016)在《煤矿安全精细化管理信息系统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煤矿在我国能源产业结构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能源,关系着我国经济发展的命脉。我国煤炭产量占世界煤炭总产量的30%左右,但是因为煤矿生产管理粗放,人的不安全行为等因素,使得由煤矿事故导致的人员伤亡,占到世界煤矿伤亡总人数的80%,造成的国家经济损失更是不计其数。因此研究开发煤矿安全精细化管理信息系统,提高煤矿安全管理水平已势在必行。首先,对精细化管理、煤矿精细化管理以及管理系统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进行了梳理,然后阐述了煤矿安全精细化管理信息系统开发平台及模糊综合评价法。其次,对煤矿安全精细化管理信息系统进行系统分析及系统设计。根据司马煤矿的实际需求,对系统进行模块设计,然后对数据流程、数据库和接口进行了初步设计。本系统通过信息采集器自动采集指标信息,完成煤矿安全管理评价,对发现的隐患进行整改,未整改的隐患将持续报警闪烁,直到整改完毕。最后,对司马煤矿现状及其现行管理信息系统进行梳理,总结出其存在的问题。然后进行司马煤矿应用分析,主要从安全管理评价、精细化培训和考核三方面进行了应用分析及应用效果分析。针对系统实施和实现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给出了改进措施。

陈旭忠[7](2015)在《大型煤炭企业生产决策模型及支持系统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进入2015年以来,我国煤炭行业开始进入需求增速放缓、环境约束强化、超前产能建设且库存高位运行、行业结构调整“四期并存”的新常态。在该时期,煤炭企业传统的“以量补价”生产决策成功经验逐渐变得不再适用,煤炭企业生产决策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经营困局,市场需求疲软倒逼着煤炭企业进行生产决策模式转变。鉴于此,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运用情景分析法、遗传算法等方法,科学构建出多个煤矿多种产品的最优生产组合决策。此外,本文还针对同煤集团开发出生产决策支持系统,将构建的生产决策模型转化为信息化工具,极大提升研究成果的应用性和推广性。本文贡献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在多煤矿多产品生产组合决策模型优化阶段,本文首先将多个煤矿纳入同一煤矿生产系统,构建出具有交叉网状性、集成性、动态性和市场导向性的煤矿生产系统,并根据价值链相关理论将其划分为原煤开采、洗选加工和运输销售三个阶段;其次,按照产量和成本的维度,梳理出上述三个阶段的产量决策和成本决策的影响因素及传导方向,并推导出成本决策理论模型和利润决策理论模型;第三,按照输入变量、决策变量和约束条件对模型中的变量参数等进行模型设定,分别开发出多煤矿多产品的利润最大化、既定利润下的利润-产量和成本最小化模型,并对其模型求解进行编程开发,实现生产组合矩阵式决策。决策支持系统起到了利用决策支持相关理论简单化决策实施、规范化决策过程、准确高效决策的作用。本文分析设计的生产决策支持系统的特点为:(1)系统具有生产前预测、生产中控制、生产后评估的完整体系,帮助企业准确高效制定生产决策;(2)系统采用三部件架构,模型与数据关系明确;(3)采用matlab、C#多种语言混合编程,利用matlab编程简单、函数丰富的特点,节省大量编写自定义函数的工作量和难度,以及C#语言安全、稳定、简单、优雅的特点,使得系统开发成本低、效率高、适用性强;(4)模型的模拟功能使生产计划具有灵活性。决策者一方面可以根据系统决策结合经验判断调整决策计划,把经验和理论结合制定出合理的方案;另一方面通过模拟改变生产投入观察模拟生产计划,有助于决策者掌握重点生产环节和要素。在应用研究中,本文选择大型煤炭企业同煤集团下属的塔山矿、同忻矿、四台矿、马脊梁矿、煤峪口矿和忻州窑矿6个煤矿作为研究对象,对其2010-2014年的实际生产决策进行优化,并应用上述构建的多煤矿多产品成本决策模型对其2015年生产决策进行模拟分析,主要研究发现:(1)对2010-2014年的实际生产决策分别运用利润最大化和成本最小化模型进行优化,结果显示部分煤矿原煤开采阶段的生产变动成本与原煤产量存在非线性关系;(2)2010-2012年的最优解显示公路运量增加对马脊梁、煤峪口和忻州窑的利润有显着的正向提升作用,同煤集团可考虑有针对性地挖掘公路运输潜力,积极拓展周边范围的客户需求;(3)成本决策模型最优解显示2014年优化前后库存成本对6个煤矿总利润的贡献度68%,为应对当前市场下行趋势,同煤集团亟需通过内部结构调整来合理安排生产计划,科学有序消化煤炭库存;(4)按照研究目标划分出需求萎缩、煤矿产能变动和成本管控三种情景,其中需求量变动对预期利润的平均作用弹性最大,在成本管控情境下原煤开采阶段的人工成本变动对预期利润影响较大;(5)为应对当前煤炭市场新常态,本文开发出了同煤集团生产决策支持系统,并通过不同的情景模拟为其提供生产决策方案,辅助其制定科学有效的生产组合决策。

上官科峰[8](2015)在《华亭煤业集团班组核算信息管理系统开发与应用研究》文中认为在当前煤炭价格存在较大压力的市场形势下,班组核算管理受到越来越多企业的青睐和重视,班组核算对于企业提高经营绩效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引入内部市场理论,按照四级核算体系(集团-矿-队-班组-员工),以成本管理为核心,制定定额标准,形成以班组为经营核算单位,控制原煤生产成本、提高效益的经营模式。结合华亭煤业各矿井的班组管理机制,以推行班组核算管理为目的,运用现代管理理论和计算机、数据库等现代信息技术,开发了基于内部市场化的煤炭企业班组核算业务流程化、规范化、网络化管理信息系统。主要内容是以推进煤炭企业精细管理为目的,逐步建设成一个内部网络统一、核算管理业务综合、技术先进、功能齐全的煤炭企业班组核算管理信息系统;对现有的煤矿成本核算流程进行梳理,以班组成本核算管理为中心,采用信息技术对现有流程进行固化、规范,以建立信息时代科学、合理、高效的成本核算管理流程;实现班清班结,形成基于班组作业的煤矿定额管理体系;按照定性指标定量化、定量指标精细化的原则,把定性的业绩指标、成本指标转化为可控制的定量指标并进行考核;采用数据库、网络通信等技术,实现班组管理指标体系的建立、分解,班组数据的采集、班组绩效考核、统计查询分析、考核兑现等自动化、网络化。本文研究旨在为华煤公司班组核算和管理业务统计分析及经营分析决策提供有效方法,并能为我国其他煤炭企业提供参考和借鉴。

吴泳臻[9](2015)在《基于商业智能的煤矿企业辅助决策分析研究》文中指出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使得煤矿企业积累了大量的数据,煤矿企业已经从信息匮乏的时代进入到了信息过载的时代。信息化后的煤矿企业历史,变成了信息系统数据积累的历史,如何从积累的历史数据中,挖掘出真正有价值的数据金矿,成为了煤矿企业面临的一大难题。煤矿企业现有的各类信息系统、财务报表不能真实全面地反映生产经营过程中的实际情况,管理者在日常的经营决策中失去了真实的数据支持。本文提出一种基于商业智能的煤矿企业辅助决策分析解决方案,运用全新的管理思维和先进的技术分析手段,力求从积累的数据中提取出有价值的信息和知识,智能地辅助管理人员进行决策、分析,帮助管理者摆脱经营过程中的盲目猜测行为以及无知状态,实现经济效益和管理水平的双重提升。本文首先对商业智能和辅助决策分析进行了概念界定,并对商业智能体系和集成学习理论进行了阐述。然后从煤矿企业的生产经营特点、管理模式现状、经营决策存在问题等方面对当前煤矿企业的经营决策现状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基于商业智能的煤矿企业辅助决策分析解决方案。针对煤矿企业缺乏定量预测模型,预算编制的测算过程不合理的情况,引入商业智能中的数据挖掘技术构建定量预测模型。选用了集成学习理论中的随机森林算法构造模型,将采集到的指标数据随机分成训练集和测试集,使用训练集对模型进行训练定型,使用测试集对模型的推广泛化能力进行检验,并与另外两种集成学习模型、三种非集成学习模型进行对比,结果显示该模型具有良好的预测效果。为解决煤矿企业决策信息不对称,决策分析不到位的问题,使用商业智能中的数据仓库和联机分析处理技术实现了多维分析系统。将异构数据源经过提取、转换、加载到数据仓库中,将各类信息系统数据连接在一起,使信息得到充分共享;OLAP技术提供了灵活复杂的查询操作,使用户能够便捷地从多个视角刻画数据特征,深入钻取细节信息,实现对信息资源的充分利用。最后,根据实际的商业智能信息化项目需求,将商业智能技术应用到煤矿企业辅助决策分析系统中,提取出少量核心指标建立了辅助决策分析系统的指标体系,并研究了前端展现技术,借助图表的强大信息展现能力,将信息以友好的方式呈现在用户面前。

汤道路[10](2014)在《煤矿安全监管体制与监管模式研究》文中指出煤矿安全监管体制与监管模式是国家煤矿安全监管工作中的根本性问题。监管体制是否合理,监管模式是否适当,对煤矿安全监管的最终效果有着深远影响。研究我国煤矿安全监管体制与监管模式当前存在的问题、未来改革的目标与时机,并提出相应的政策性建议,是我国煤矿安全监管工作中长期规划不可或缺的内容。我国对煤炭行业设立了专门的安全监管机构并实行中央垂直管理,具有较好的独立性和专业性,为近年来我国煤矿安全形势的快速好转提供了组织保障。但经横向与纵向组织结构分析,现行煤矿安全监管体制仍存在事务管辖不清、级别管辖不明、机构职权重叠、区域管辖设置不经济、监察机构缺乏强制力等问题。参考国外经验,建议把非煤矿山也统一纳入监管范围,组建国家矿山安全监察局,实行跨越行政区划的大区制三级垂直管理,基层监察办公室负责实际的煤矿安全监管工作,中层的监察分局负责对地方政府的煤矿安全监管工作实施行政监察,真正落实“国家监察、地方监管”的工作体制。美国在经历过市场导向的信息服务监管模式、政府导向的强制服从监管模式以后,现正在向合作服务监管模式转型。对美国1900-2011年十万矿工死亡率进行HP滤波处理后,可以观察到每次监管模式改革前均有较明显的数据特征。南非的煤矿安全监管模式较好地体现了政府监管与企业负责的均衡,而印度的煤矿安全监管模式则充分展示了国有大型煤矿的自我管理能力优势。对国外煤矿安全监管模式的比较研究说明,监管模式的选择,深受政治、法律与社会治理思潮的影响,并与安全形势和监管绩效存在密切的关联关系。我国现行的“政府一元强制服从”监管模式在快速扭转我国煤矿安全恶劣形势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但是是以庞大行政资源投入为代价的,且不符合现代社会治理理念。运用灰色预测方法可以预测到2020年我国煤矿百万吨死亡率将低至0.11,年事故死亡人数将在500人以内。这此种安全形势下,我国理应考虑监管模式的变革问题。经过PEST分析,论文提出应当将“多元合作”监管模式确立为我国煤矿安全监管模式的改革目标,并率先在国有大型煤矿企业的监管工作中尝试合作与自律的监管模式探索。我国应当深化煤炭行业结构调整,大力提高行业集中度;抓住当前有利的历史时机,加大小煤矿关闭力度;完善相关政策法律,保障和利用来自于劳动力市场、资金市场、保险市场、安全中介服务市场、企业社会责任等有利于煤矿安全的市场力量;强化煤矿安全信息系统建设;建立煤矿安全监管绩效评估与内控机制。通过以上政策与措施,全面保障和推动我国煤矿安全监管体制与监管模式改革的顺利进行。

二、煤矿工资管理信息系统的设计与实现(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煤矿工资管理信息系统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作业成本法下的XG煤矿公司成本控制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3.3 文献评述
    1.4 研究内容、方法及技术路线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技术路线
        1.4.3 研究方法
第二章 相关基础理论
    2.1 成本控制相关理论概述
        2.1.1 成本控制基本概念
        2.1.2 成本控制的原则
        2.1.3 成本控制的目标与步骤
        2.1.4 成本控制的重要性
        2.1.5 成本控制的主要方法
    2.2 作业成本法相关理论
        2.2.1 作业成本法的基本概念
        2.2.2 作业成本法的基本原理
        2.2.3 作业成本法的计算步骤
        2.2.4 作业成本法的优势
        2.2.5 作业成本法应用于成本控制的条件
第三章 XG煤矿成本控制现状及问题分析
    3.1 XG煤矿基本情况
    3.2 XG煤矿成本控制现状
        3.2.1 XG煤矿成本构成
        3.2.2 XG煤矿成本控制现状
    3.3 XG煤矿成本控制存在的问题
    3.4 XG煤矿引进作业成本法进行成本控制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3.4.1 必要性分析
        3.4.2 可行性分析
第四章 作业成本法下XG煤矿成本控制方案设计
    4.1 XG煤矿作业成本控制方案设计原则及总体目标
        4.1.1 XG煤矿作业成本控制方案设计原则
        4.1.2 XG煤矿作业成本控制方案设计总体目标
    4.2 XG煤矿作业成本控制的前期准备
        4.2.1 确定产品的生产流程
        4.2.2 作业中心划分
        4.2.3 确定资源并归集到作业中心
    4.3 XG煤矿作业成本法下成本控制方案设计
        4.3.1 事前控制
        4.3.2 事中控制
        4.3.3 事后控制
第五章 基于作业成本法的XG煤矿成本控制方案实施
    5.1 事前控制的作业成本标准制定
        5.1.1 直接材料的标准制定
        5.1.2 直接人工标准制定
        5.1.3 作业标准制定
    5.2 事中控制分析实际成本差异
        5.2.1 XG煤矿基于作业成本法的成本计算
        5.2.2 作业成本法与传统成本控制的比较分析
        5.2.3 成本差异计算与分析
    5.3 事后控制
第六章 XG煤矿实施作业成本法成本控制的保障措施
    6.1 管理层支持与部门配合
    6.2 革新成本控制意识
    6.3 完善企业财务管理体制
    6.4 完善信息化建设
        6.4.1 加强信息化管理
        6.4.2 完善财务信息化设备
    6.5 加强企业对作业的管理
    6.6 加强企业生产和运营流程监控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论文

(2)铁路局劳动工资统计系统的实现与数据库的优化(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研究现状
    1.4 主要研究工作
    1.5 章节安排
第二章 系统采用的技术与工具
    2.1 系统采用的技术
        2.1.1 JEECG智能开发平台
        2.1.2 系统开发语言
    2.2 系统采用的工具
        2.2.1 Auxre XP8
        2.2.2 Power Designer15.1
        2.2.3 Navicat Premium12
        2.2.4 快逸报表V4.0
        2.2.5 eclipse_march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系统需求分析
    3.1 业务需求
        3.1.1 系统目标
        3.1.2 业务流程
    3.2 功能性需求
        3.2.1 功能划分
        3.2.2 功能描述
    3.3 非功能性需求
        3.3.1 系统运行环境
        3.3.2 性能方面
        3.3.3 易用性
        3.3.4 安全性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系统概要设计
    4.1 系统总体设计
        4.1.1 总体架构设计
        4.1.2 分层架构设计
        4.1.3 功能设计
    4.2 数据库设计
        4.2.1 数据库需求分析
        4.2.2 概念结构设计
        4.2.3 逻辑结构设计
        4.2.4 物理结构设计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系统详细设计与实现
    5.1 系统各功能模块的设计
        5.1.1 用户登录模块
        5.1.2 报表统计模块
        5.1.3 员工管理模块
        5.1.4 工资管理模块
        5.1.5 员工异动模块
        5.1.6 系统管理模块
    5.2 报表的设计
        5.2.1 设计目标
        5.2.2 设计流程
        5.2.3 设计实现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数据库的研究与优化
    6.1 锁表问题分析
    6.2 优化思路
        6.2.1 大存储过程慢查询
        6.2.2 小存储过程慢查询
        6.2.3 优化mysql语句
    6.3 优化效果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系统的测试
    7.1 系统测试用例
        7.1.1 用户登录模块测试
        7.1.2 报表统计模块测试
        7.1.3 员工管理模块测试
        7.1.4 工资管理模块测试
        7.1.5 员工异动模块测试
        7.1.6 系统管理模块测试
    7.2 本章小结
第八章 总结与展望
    8.1 总结
    8.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个人简介及联系方式

(3)DHT公司管技人员绩效考核体系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国内外研究评述
    1.3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第2章 绩效考核理论基础
    2.1 绩效的内涵与特征
        2.1.1 绩效的内涵
        2.1.2 绩效的特征
    2.2 绩效考核的概念及其作用
        2.2.1 绩效考核的概念
        2.2.2 绩效考核的作用
    2.3 绩效考核的方法
        2.3.1 KPI关键指标考核法
        2.3.2 MBO目标管理法
    2.4 绩效考核的流程
        2.4.1 绩效考核计划的制定
        2.4.2 绩效考核的实施
        2.4.3 绩效考核结果的应用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DHT公司管技人员绩效考核现状与问题分析
    3.1 DHT公司概况
    3.2 DHT公司组织结构与部门分类
        3.2.1 组织结构
        3.2.2 部门分类
    3.3 核心业务流程
    3.4 管技岗位人员特点
    3.5 DHT公司管技人员绩效考核现状
        3.5.1 绩效考核方法
        3.5.2 绩效考核与薪酬分配关系
        3.5.3 绩效考核与职业发展关系
    3.6 DHT公司管技人员绩效考核存在的问题
        3.6.1 现行绩效考核满意度调查
        3.6.2 绩效考核业务流程方面问题
        3.6.3 指标设计与使用方面问题
        3.6.4 结果运用方面问题
    3.7 DHT公司管技人员绩效考核问题原因分析
    3.8 本章小结
第4章 DHT公司管技人员绩效考核体系设计
    4.1 DHT公司管技人员绩效考核体系设计的原则和思路
        4.1.1 绩效考核体系设计原则
        4.1.2 绩效考核体系设计思路
    4.2 DHT公司管技人员绩效考核KPI指标设计
        4.2.1 KPI指标设计方法
        4.2.2 KPI指标分类
        4.2.3 常规KPI指标设计
        4.2.4 非常规KPI指标设计
    4.3 DHT公司管技人员绩效考核指标权重的设定
        4.3.1 常规KPI权重设定
        4.3.2 非常规KPI权重设定
    4.4 DHT公司管技人员绩效考核评分方法
        4.4.1 常规KPI评分方法
        4.4.2 非常规KPI评分方法
    4.5 DHT公司管技人员绩效考核流程
    4.6 绩效考核结果的运用
        4.6.1 考核结果在薪酬分配方面的运用
        4.6.2 考核结果在职业发展方面的运用
    4.7 本章小结
第5章 DHT公司管技人员绩效考核体系实施保障
    5.1 成立管技人员绩效考核工作组织机构
        5.1.1 成立绩效考核领导小组
        5.1.2 成立绩效考核办公室
    5.2 完善绩效考核保障制度
        5.2.1 全员绩效考核业务培训制度
        5.2.2 绩效考核申诉沟通制度
        5.2.3 考核指标完善调整制度
        5.2.4 软件运行平台维护制度
    5.3 强化绩效考核文化导向
    5.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一
附录二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和主要成果
致谢

(4)基于OA系统的煤炭企业信息化集成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企业信息化国内外研究综述
        1.2.2 煤炭企业信息化发展综述
        1.2.3 OA系统的相关研究与应用
    1.3 论文的研究方法和研究内容
        1.3.1 研究方法
        1.3.2 研究内容
        1.3.3 本课题的预期目标
2 煤炭企业OA系统与信息化建设现状分析
    2.1 OA系统的优势与影响
        2.1.1 OA系统的基本框架与优势
        2.1.2 OA系统对现代企业管理的影响
        2.1.3 OA系统对煤炭企业管理的意义与不足
    2.2 煤炭企业信息化建设现状分析
        2.2.1 煤炭企业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2.2.2 煤炭企业的信息化集成需求
    2.3 OA系统在煤炭企业的作用分析
    2.4 本章小结
3 靖远煤电公司COA系统的提出
    3.1 企业概况
    3.2 企业信息化系统现状分析
        3.2.1 现有OA系统功能构成
        3.2.2 现有其他信息化系统使用状况
        3.2.3 企业现有信息化系统存在问题分析
    3.3 基于OA的集成管理系统
        3.3.1 企业现有OA系统使用情况调研
        3.3.2 OA系统使用情况分析及整改方案
        3.3.3 基于OA的集成管理系统的设想
    3.4 协同办公自动化系统(COA)设计
        3.4.1 协同办公自动化系统概念的提出
        3.4.2 COA系统功能组成设计
    3.5 本章小结
4 靖远煤电公司COA系统体系构建
    4.1 信息化集成系统功能需求分析
        4.1.1 公司管理信息化系统现状分析
        4.1.2 企业组织及相关职能描述
        4.1.3 企业业务流程设计
        4.1.4 企业信息化集成系统的功能需求分析
        4.1.5 企业信息化集成建设的设计要求
    4.2 COA系统的专业集成模块设计
        4.2.1 企业门户模块
        4.2.2 决策支持模块
        4.2.3 综合分析模块
        4.2.4 移动应用模块
        4.2.5 应用层综合信息化管理部分子模块
    4.3 系统用户的编码设置
    4.4 本章小结
5 案例分析与设计应用对比
    5.1 实施集成化平台的准备工作
        5.1.1 数据中心机房建设
        5.1.2 远程数字工业视频
    5.2 安全监测联网
    5.3 人员定位联网
        5.3.1 集成目标
        5.3.2 系统功能
    5.4 总体集成与综合应用
    5.5 系统优点分析与本文设计对比
    5.6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5)空间人文学视角下的中国近代工业基本空间特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缘起
    1.2 研究综述
        1.2.1 中国近代工业史的研究进展
        1.2.2 空间人文学的研究进展
        1.2.3 近代工业空间常规路径下的研究不足以及空间人文学视角与方法的引入
    1.3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4 研究对象界定
    1.5 研究视角与方法解析
        1.5.1 空间人文学的定义
        1.5.2 空间人文学的空间研究范式
    1.6 论文的内容与框架
    1.7 研究资料与方法
        1.7.1 研究资料与数据
        1.7.2 研究方法
    1.8 研究创新点
第二章 1840-1949年中国近代工业的时空演化与整体分布模式
    2.1 .研究时段的选取
    2.2 研究理论、数据与方法
        2.2.1 地理学第一定律
        2.2.2 数据来源与处理
        2.2.3 分析方法
    2.3 中国近代工业的时空演化与整体分布模式
        2.3.1 中国近代工业的发展分期
        2.3.2 中国近代工业的时空演变历程
        2.3.3 中国近代工业的整体地理分布特征与模式
    2.4 小结
第三章 中国近代工业产业特征的空间分布——对产品生产、销售、工人劳动、工会等要素的分析
    3.1 研究时段的选取
    3.2 数据的来源与处理
        3.2.1 数据来源
        3.2.2 数据处理
    3.3 1930年代中国工业产业特征的空间分布
        3.3.1 工业部门结构分析
        3.3.2 工业产品生产与销售概况
        3.3.3 工人劳动与收支概况
        3.3.4 工会组织概况
    3.4 小结
第四章 中国近代工业布局区位选择的时空分析——通过典型人物对近代国家工业布局演变的考察
    4.1 研究理论
        4.1.1 工业区位理论
        4.1.2 时空间行为研究
    4.2 中国近代工业布局的主要历程与区位决策群体
    4.3 区位决策代表性人物的选取与工业布局行为数据的来源与处理
        4.3.1 代表性人物的选取
        4.3.2 工业布局行为数据的来源与处理
    4.4 近代工业布局不同阶段的区位选择分析
        4.4.1 政府为投资主体阶段的区位选择分析——以李鸿章为例
        4.4.2 民间资本开始介入阶段的区位选择分析——以张謇为例
        4.4.3 民间资本成为近代工业化重要力量阶段的区位选择分析——以荣氏兄弟为例
    4.5 小结
第五章 近代工业转型与区域工业经济空间重构——鲁中、鲁东工业集聚区个案研究
    5.1 研究区域与研究时段的选取
        5.1.1 研究区域
        5.1.2 研究时段的选取
    5.2 山东工业经济数据的来源与处理
    5.3 从传统手工业到近代工业山东工业经济的发展特征与空间格局
        5.3.1 清时期山东手工业经济的发展特征与空间格局
        5.3.2 民国时期山东工业经济的发展特征与空间格局
    5.4 小结
第六章 近代工业发展与区域城市空间结构变迁——旧直隶工业集聚区个案研究
    6.1 研究区域
    6.2 近代工业发展与旧直隶城市群体空间结构变迁
        6.2.1 数据来源与处理
        6.2.2 清时期直隶城市群的空间格局
        6.2.3 民国时期直隶城市群的空间格局
        6.2.4 近代工业对直隶城市群体空间格局的影响
    6.3 近代工业发展与城市外部、内部空间结构变迁——天津个案研究
        6.3.1 数据来源与处理
        6.3.2 天津近代各时期的工业发展及其对城市空间结构的影响
        6.3.3 天津近代工业对城市空间结构的整体拓展
        6.3.4 天津近代城市规划中的工业空间及其影响
    6.4 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主要结论
    7.2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中国近代工业数据基础平台构建的技术方案
    一、建设目的与意义
    二、参考的标准规范
    三、技术架构
    四、建设方案
        (一)中国近代工业历史地理数据库建设
        (二)中国近代工业信息管理系统开发
附录B 本文研究成果运用于中国近代工业遗产历史价值分析的初步尝试
    一、全国国家级、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名录中工业遗产历史价值的初步分析
    二、山东近代工业遗产的历史价值的进一步解读
        (一)山东近代工业化进程中各时期留存的工业遗产
        (二)山东近代工业遗产的时间分布分析
        (三)山东近代工业遗产的行业分布与产业链关系分析
        (四)山东近代工业遗产的空间格局分析
        (五)小结
附录C 中国近代重要工业厂、矿名录整理表
附录D 1930年代中国工业产业特征数据
    D-1省级一级工业行业职工人数整理表
    D-2市县级一级行业厂数、资本总数、工人人数、产品总值整理表
    D-3主要城市工会数量及会员人数整理表
附录E 山东省工业贸易联系数据
    E-1方志中出现的部分工业贸易联系数据整理
    E-2《中国实业志·山东省》中出现的主要工业贸易联系数据整理
附录F 天津近代重要工业企业名录整理表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发表的论文
    参与的科研项目
致谢

(6)煤矿安全精细化管理信息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文献评述
    1.3 研究内容与框架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框架
    1.4 研究方法
    1.5 本文创新点
第2章 相关理论及技术分析
    2.1 精细化管理
        2.1.1 精细化管理内涵
        2.1.2 煤矿安全精细化管理的内涵
        2.1.3 煤矿精细化管理的内容
        2.1.4 煤矿安全精细化管理的特征
        2.1.5 煤矿安全精细化管理模式
        2.1.6 精细化管理的方法
    2.2 技术要求
        2.2.1 煤矿安全管理信息系统的设计方法
        2.2.2 软件体系架构
        2.2.3 ASP.NET简介
        2.2.4 Microsoft SQL Server 2008
        2.2.5 Visual Studio 2008
    2.3 模糊综合评价法
        2.3.1 模型介绍
        2.3.2 模糊综合评价过程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系统分析
    3.1 功能需求分析
    3.2 性能需求分析
    3.3 数据流程分析
    3.4 系统开发工具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系统设计
    4.1 设计目标
    4.2 设计原则
    4.3 总体框架
    4.4 系统功能模块设计
        4.4.1 安全精细化查询模块
        4.4.2 安全评价管理模块
        4.4.3 安全精细化管理模块
        4.4.4 安全精细化考核模块
        4.4.5 系统维护模块
    4.5 接口设计
        4.5.1 用户接口
        4.5.2 外部接口
        4.5.3 内部接口
    4.6 数据库的设计
        4.6.1 数据库需求分析与处理
        4.6.2 数据库概念结构设计
        4.6.3 数据库逻辑结构设计
    4.7 本章小结
第5章 管理信息系统在司马煤矿的实施
    5.1 司马煤矿概况
        5.1.1 司马煤矿简介
        5.1.2 司马煤矿职工介绍
        5.1.3 司马煤矿现行系统介绍
        5.1.4 司马煤矿现行系统问题分析
    5.2 信息系统的应用
        5.2.1 安全管理评价
        5.2.2 精细化培训
        5.2.3 精细化考核
        5.2.4 其他功能应用
    5.3 信息系统应用效果及问题分析
        5.3.1 应用效果
        5.3.2 问题分析
        5.3.3 改进措施
    5.4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和科研成果

(7)大型煤炭企业生产决策模型及支持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Extended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目标与内容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5 本章小结
2 煤矿生产系统及决策影响因素分析
    2.1 煤矿生产系统的概念及决策问题
    2.2 煤矿生产系统决策影响因素分析
    2.3 煤矿生产系统决策机理分析
    2.4 小结
3 煤矿生产决策的情景分析
    3.1 情景分析法概述
    3.2 情景因素分析
    3.3 情景假设分析
    3.4 不同情境下的生产决策理论模型
    3.5 小结
4 煤矿生产决策模型设计
    4.1 研究方法
    4.2 模型参数
    4.3 多煤矿多产品的利润决策模型
    4.4 多煤矿多产品的成本决策模型
    4.5 小结
5 煤矿生产决策支持系统研究
    5.1 决策支持系统的目标
    5.2 生产决策支持系统分析
    5.3 生产决策支持系统设计
    5.4 系统开发与运行
    5.5 同煤集团生产决策支持系统应用
    5.6 小结
6 同煤集团煤矿生产决策优化的应用研究
    6.1 同煤集团生产系统决策现状
    6.2 多煤矿多产品的生产决策实证分析
    6.3 多煤矿多产品的生产决策情景模拟
    6.4 小结
7 结论与启示
    7.1 主要研究结论
    7.2 论文的创新之处
    7.3 研究的不足与启示
参考文献
附录 1
附录 2
附录 3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8)华亭煤业集团班组核算信息管理系统开发与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企业成本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煤炭企业成本国内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1.2.2 煤炭企业成本国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方案及思路
        1.3.1 研究方法
        1.3.2 研究内容
        1.3.3 研究思路
2 煤炭企业班组核算信息管理系统理论综述
    2.1 煤炭企业班组核算概述
        2.1.1 煤炭企业成本管理特点
        2.1.2“班组核算”理论方法的科学性和系统性分析
    2.2 建立班组核算信息管理系统基本框架概述
    2.3 国内企业成本核算实践情况综述
        2.3.1 我国企业成本管理的现状
        2.3.2 传统成本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2.3.3 现代企业制度下的成本控制
3 华亭煤业集团班组核算现存问题及原因分析
    3.1 基本概况
    3.2 华亭煤业集团班组核算现存问题及原因分析
4 华亭煤业集团内部市场化班组核算管理信息系统开发
    4.1 系统总体设计思想和目标
        4.1.1 系统总体设计思想
    4.2 建设目标
    4.3 信息系统规划设计
        4.3.1 系统总体规划框架
        4.3.2 系统设计原则
    4.4 应用软件系统开发技术路线
        4.4.1 软件研究方法与系统开发平台
        4.4.2 系统开发技术路线
        4.4.3 运行平台
    4.5 应用系统主要功能
        4.5.1 定额结算管理
        4.5.2 一级核算(集团对矿)
        4.5.3 二级核算(矿对区队)
        4.5.4 三级核算(区队对班组)
        4.5.5 四级核算(班组对个人)
        4.5.6 查询分析
        4.5.7 用户权限设定
5 班组核算管理信息系统运行
    5.1 班组管理体系的形成
    5.2 系统实施主导思想的确立
    5.3 业务流程确定
    5.4 应用服务器、数据存储系统建设
    5.5 功能模块构建
        5.5.1 定额结算管理
        5.5.2 一级核算(集团到矿)
        5.5.3 二级核算(矿对区队)
        5.5.4 三级核算(区队对班组)
        5.5.5 四级核算(班组对个人)
        5.5.6 查询分析
    5.6 华亭煤业集团系统应用情况预测分析
6 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未来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9)基于商业智能的煤矿企业辅助决策分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1.4 研究内容
2 概念界定与研究理论基础
    2.1 基本概念界定
    2.2 商业智能理论
    2.3 集成学习理论
    2.4 本章小结
3 煤矿企业经营决策现状分析
    3.1 煤矿企业生产经营特点分析
    3.2 煤矿企业经营管理现状分析
    3.3 煤矿企业经营决策存在问题分析
    3.4 基于商业智能的辅助决策分析解决方案
    3.5 本章小结
4 煤矿企业数据挖掘模型构建
    4.1 商业智能解决方案研究思路
    4.2 预测模型指标构建
    4.3 集成学习模型数学基础
    4.4 指标数据预处理
    4.5 预测模型构建
    4.6 预测模型评价
    4.7 本章小结
5 煤矿企业数据仓库和OLAP模型构建
    5.1 数据仓库和OLAP解决方案
    5.2 数据仓库模型构建
    5.3 数据ETL处理
    5.4 OLAP模型基础理论
    5.5 OLAP系统实现
    5.6 本章小结
6 基于商业智能的辅助决策分析在煤矿企业的应用
    6.1 系统应用背景
    6.2 系统架构设计
    6.3 系统功能设计
    6.4 系统实现
    6.5 项目实施对策建议
    6.6 本章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7.1 研究总结
    7.2 创新之处
    7.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10)煤矿安全监管体制与监管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Extended Abstract
目录
Contents
图清单
表清单
变量注释表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思路
    1.4 研究的创新点
2 煤矿安全监管的理论基础
    2.1 基本概念辨析
    2.2 煤矿安全监管的安全管理工程理论基础
    2.3 煤矿安全监管的法学理论基础
    2.4 煤矿安全监管的经济学理论基础
    2.5 煤矿安全监管的公共管理理论基础
    2.6 本章小结
3 煤矿安全监管体制研究
    3.1 主要产煤国家的煤矿安全监管体制
    3.2 我国煤矿安全监管体制历史沿革
    3.3 我国煤矿安全监管体制现状
    3.4 我国煤矿安全监管体制存在的问题
    3.5 我国煤矿安全监管体制改革设想
    3.6 本章小结
4 国外煤矿安全监管模式比较研究
    4.1 美国煤矿安全监管模式演进
    4.2 南非煤矿安全监管模式
    4.3 印度煤矿安全监管模式
    4.4 国外煤矿安全监管模式沿革规律
    4.5 本章小结
5 我国煤矿安全监管模式研究
    5.1 政府一元强制服从监管模式及其效果
    5.2 我国现行煤矿安全监管模式存在的问题
    5.3 我国煤矿安全监管模式改革时机的数理预测
    5.4 我国煤矿安全监管模式改革目标 PEST 分析
    5.5 多元合作煤矿安全监管模式基本构想
    5.6 小煤矿安全专项监管对策
    5.7 本章小结
6 我国煤矿安全监管体制与监管模式改革的政策性建议
    6.1 深化煤炭行业产业结构调整
    6.2 保障和利用煤矿安全的市场推进机制
    6.3 加强煤矿安全信息系统建设
    6.4 健全煤矿安全监管内部审查机制
    6.5 本章小结
7 结论
    7.1 主要结论
    7.2 主要不足与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四、煤矿工资管理信息系统的设计与实现(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作业成本法下的XG煤矿公司成本控制优化研究[D]. 刘晶. 西安石油大学, 2021(09)
  • [2]铁路局劳动工资统计系统的实现与数据库的优化[D]. 张娜. 太原科技大学, 2020(05)
  • [3]DHT公司管技人员绩效考核体系设计研究[D]. 冯俊彪. 燕山大学, 2019(06)
  • [4]基于OA系统的煤炭企业信息化集成管理研究[D]. 韩飞. 西安科技大学, 2019(01)
  • [5]空间人文学视角下的中国近代工业基本空间特征研究[D]. 刘静. 天津大学, 2019(06)
  • [6]煤矿安全精细化管理信息系统研究[D]. 孟茜. 河北工程大学, 2016(05)
  • [7]大型煤炭企业生产决策模型及支持系统研究[D]. 陈旭忠. 中国矿业大学, 2015(02)
  • [8]华亭煤业集团班组核算信息管理系统开发与应用研究[D]. 上官科峰. 西安科技大学, 2015(02)
  • [9]基于商业智能的煤矿企业辅助决策分析研究[D]. 吴泳臻. 中国矿业大学, 2015(03)
  • [10]煤矿安全监管体制与监管模式研究[D]. 汤道路. 中国矿业大学, 2014(12)

标签:;  ;  ;  ;  ;  

煤矿工资管理信息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