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我国农业预期基本实现

去年我国农业预期基本实现

一、去年我国农业预期目标基本实现(论文文献综述)

郑黎阳[1](2021)在《农户订单农业参与行为及其经济获得感效应研究 ——以内蒙古武川县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农产品销售是中国农业产业化发展和农民增收的重要环节,也是巩固脱贫成果、防止返贫的关键,订单农业是解决农户农产品销售问题的有效途径。近年来,在经济发展与政策引导等各种有利条件的作用下,订单农业发展迅速。本文以农业种植户为研究对象,以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武川县为区域样本,在理论分析和文献研究的基础上,结合调研数据,利用计量分析方法探讨了以下三个问题:在相同的经济环境、政治环境和生态环境中具备什么样特征的农户更有可能参与订单农业?农户的经济获得感是否会因为参与订单农业而得到明显改善?订单农业参与行为的经济获得感效应在贫困户与非贫困户之间是否存在差异?得到的研究结论如下:第一,农户的订单农业参与行为是在多重变量综合作用下形成的,在相同的经济环境、政治环境和生态环境中,且其他因素不变的情况下,户主性别、户主受教育程度、家庭人口、农业收入比例、农产品价格波动认知、订单农业认知程度、亲友示范、培训经历和社会资本都是影响农户订单农业参与行为的显着变量,其中,户主性别、社会资本和订单农业认知程度是对农户订单农业参与行为影响效应最大的三个显着因素;此外,订单农业认知程度、培训经历和亲友示范在社会资本对农户订单农业参与行为的影响中发挥部分中介作用。第二,农户订单农业参与行为具有经济获得感效应。经济获得感是以实际获得为基础的主观感受,通过实证研究发现,订单农业参与行为能够显着提升农户收入,进一步实证检验农户订单农业参与行为的经济获得感效应时发现,参与订单农业能够提升农户的横向现实经济获得感,即与村中其他人的收入水平相比,农户对自身收入的满意程度可以通过参与订单农业得到提升;参与订单农业能够提升农户的纵向现实经济获得感,即参与订单农业的农户能够感受到与三年前的收入水平相比,当前的收入有了一定的提高;参与订单农业能够提升农户的纵向预期经济获得感,即参与订单农业能够提升农户对未来收入增长的信心。第三,农户订单农业参与行为的经济获得感效应在贫困户与非贫困户之间存在差异。资源禀赋不同是农户增收差异的重要因素,实证结果表明,贫困户参与订单农业能够提升收入,但提升幅度远远小于非贫困户参与订单农业对收入的提升幅度,订单农业参与行为导致了参与群体内部收入差距的扩大,在收入效应具有差异的前提下,进一步实证分析订单农业参与行为的经济获得感效应在贫困户与非贫困户之间是否存在差异,结果显示,订单农业参与行为能够提升贫困户的纵向现实经济获得感,但无法提升其横向现实经济获得感和纵向预期经济获得感,即贫困户在参与订单农业之后,确实感受到了收入的增加,但对收入水平的满意程度和对未来收入增长的信心没有因为参与订单农业而得到提升。从产业扶贫的角度来看,订单农业能够提升贫困户的收入水平,但在参与订单农业的农户群体内部,进一步拉开了贫困户与非贫困户之间的收入差距;经济获得感方面,参与订单农业提高了贫困户的收入,贫困户也切实感受到了收入的提高,即纵向现实经济获得感的提升。但相比于非贫困户,订单农业没能提升贫困户在横向比较中对自身收入的满意度,也没能提升对于未来收入增长的信心,说明当前情况下,订单农业作为产业扶贫的重要手段,遇到了同其他扶贫措施相同的障碍,即无法激发贫困户的内生动力。本文的创新之处在于:第一,选题和研究内容具有新意,首次对农户参与订单农业的经济获得感进行研究,以经济获得感为结果变量考察订单农业的普惠性和扶贫效果;第二,在研究订单农业参与行为时,本文以相关理论和现实状况为基础,创新性地提出了“亲友示范”的概念,研究了包括亲友示范在内的多个变量对农户订单农业参与行为的影响关系和影响效应,并分析了影响因素之间的内在联系;第三,通过实证分析订单农业参与行为收入效应和经济获得感效应在贫困户群体和非贫困户群体之间的差异,揭示了当前以订单农业为主要模式的产业扶贫存在的问题,并根据问题提出相关建议,以期产业扶贫在以“巩固脱贫成果、防止返贫”为目标的扶贫工作中取得更多成果。

李欣[2](2020)在《黑龙江省水稻休耕的生态溢价生成机理与实现路径研究》文中认为绿色发展是现代农业的重要内涵之一。长久以来,我国高度重视耕地问题,因为其是农作物生长的重要资源。但随着我国城镇化、工业化水平的不断提高,耕地和水资源的保护压力日趋增大,传统的过量投入化肥农药来追求高产量的农业生产方式也使得农村生态环境日益脆弱。2016年6月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出台了《探索实行耕地轮作休耕制度试点方案》,在宏观层面上首次提出了耕地休耕这个概念,开展耕地轮作、休耕等相关探索。自此,我国在部分省份逐步开始实施轮作休耕制度试点。黑龙江省作为国家粮食安全的“压舱石”,也是全国最大优质粳稻主产区。近年来,土地硬化、酸化以及土地肥力的退化日益严重,导致黑龙江省部分水稻种植地区的土壤质量逐渐下降,为耕地资源的永续和农业的可持续性发展带来了不利影响。为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和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有关要求,2018年在现有休耕试点区域基础上新增黑龙江省作为水稻休耕试点。因此,黑龙江省实施水稻休耕制度势在必行。本文通过梳理国内外研究成果发现,休耕制度生成生态溢价已经是不争的客观现实。休耕生态溢价是这一制度的最大制度红利,通过政府实行休耕行动计划,整合政策资源形成集中的休耕活动投入,其生态溢价成果通过市场化运作方式能够转化为经济剩余。本文运用农业可持续发展、供求均衡发展等理论,阐述了生态溢价决定因素、生成条件以及机理,指出生态溢价是一个生态系统平衡(均衡)状态溢出的生态价值,提出了休耕生态溢价需要设计核算体系以及核算方法,确保生态投入与产出之间的平衡匹配关系。其次,水稻休耕制度生态溢价不仅是人与大自然之间冲突缓解的有效途径,也是利益相关者之间博弈均衡的结果。将休耕生态溢价作为一种博弈结果,显示其政府、企业、社会组织、农户和市场消费者等利益相关者对于水稻休耕生态溢价实现路径的影响与作用。引入贯序均衡分析框架,展现了水稻休耕制度生态溢价可能出现的完美均衡、适度均衡和持久均衡三种情形。正视水稻休耕生态溢价是一种不确定性结果的利益博弈,进入充分的博弈策略空间,考察政府休耕政策激励的公平性与休耕者可靠忠诚的策略博弈行为选择问题。基于信息不对称角度,讨论水稻休耕生态溢价激励结构的制度设计以及路径实现、选择和优化。引导利益主体充分博弈是促进黑龙江省水稻休耕生态溢价生成的有效路径。再次,为进一步了解休耕现状,采用调查问卷方式,针对土地肥力、农户经济收益、休耕意愿的收购价格等五个方面,构建倾向得分匹配模型(PSM)对样本进行休耕政策效果实证分析。用归纳总结和比较分析方法分析了国内外国家和地区利益主体博弈实现休耕生态溢价路径的经验和做法,提出了黑龙江省水稻休耕生态溢价的实现路径。用案例分析的方法,选取黑龙江省依靠市场化实行水稻休耕的五常市北大仓水稻科技有限公司,估算了其水稻休耕生态溢价以及分析了市场化实现休耕生态溢价的实现路径。最后,提出了深化休耕制度改革,进一步释放生态溢价的对策与建议,即水稻休耕制度实施要注意差异化、政策经济补偿要公开透明化、让农民成为具有话语权的博弈主体,把休耕产生生态溢价活动转化为农民增收的重要渠道,等等。土地休耕制度作为国际通行的生态环境保护土壤产能的有效安排,积极稳妥地推进水稻休耕制度为推动我国粮食安全和使我国从农业大国向农业强国转变,加速农业现代化、促进乡村振兴、强化农民增收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石凯含[3](2020)在《基于种植大户行为的化肥面源污染防治政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兼得、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协同是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发展的重要内涵,也是我国发展绿色经济、促进绿色农业发展的关键。农业面源污染作为我国农村地区首要污染类型,对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农业市场化环境下绿色农业的纵深发展有着重要影响,成为我国涉农政策的重点关注领域。2016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加大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力度,实施化肥农药零增长行动”;2017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深入推进化肥农药零增长行动”;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加强农业面源污染防治”以及“推进有机肥替代化肥”;2019年中央一号文件进一步提出要:“加大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力度,开展农业节肥节药行动,实现化肥农药使用量负增长”。2020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深入开展农药化肥减量行动”。可见,农业面源污染是政府长期关注焦点,其中化肥作为农业面源污染的主要来源更是引起了政府政策的持续关注。持续的宏观政策关注对化肥面源污染问题的解决产生了重要影响,但是政策制定过程中由于缺乏对基层的深入了解,尤其是缺乏对我国农业经营过程中的新型经营主体的充分考虑,部分政策难以充分发挥作用,影响化肥面源污染问题的妥善处置。如何有效处置化肥面源污染问题已经成为制约我国绿色农业发展的重要阻碍,更是我国农业政策制定过程中必须关注的焦点,而农业政策的制定与实施须充分结合实际,考虑农业经营主体行为特征,才能在实施过程中得到农民支持,才能实现政策与农户实际行为相协调,最终充分发挥政策效用,实现政策目标。种植大户是我国农业新型经营主体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农业规模化生产经营的重要主体,更是化肥面源污染问题得以解决的重要基层主体。基于此,本文以种植大户这一农业规模化和市场化发展中的重要主体为研究对象,通过问卷调查法、slope分析法、空间自相关分析法、空间冷热点分析法、随机前沿分析法、结构方程模型、博弈分析法等多种方法就种植大户行为与化肥面源污染防治政策间关系展开研究,以为政府化肥面源污染防治政策的制定提供参考,具体包括以下内容:一是种植大户与化肥面源污染的概念界定与理论内涵阐述。首先,对种植大户与化肥面源污染的概念进行界定,同时对其相关理论进行梳理,确保研究的准确性与规范性,为后文分析提供良好的理论基础。二是化肥面源污染与治理现状及防治政策演进。首先,对化肥施用总体特征、化肥施用时空特征进行分析,进而简要概括我国化肥面源污染产生的影响,并运用随机前沿分析法对化肥减量空间进行测算。之后,梳理我国化肥面源污染防治政策并对相应政策进行归纳,进而提出化肥面源污染防治政策存在的问题。三是种植大户面源污染防治政策采纳的路径分析,进而对化肥面源污染防治政策进行博弈分析。首先,在对黑龙江省这一典型地区进行深入调研的基础上,通过探究化肥面源污染防治政策采纳过程中种植大户认知—政策采纳意愿—行为三者的内在影响,探明种植大户对防治政策与污染水平的不同认知程度对多种政策的采纳意愿以及最终施肥行为的影响路径;其次,按照“理论综合探讨”→“现实量化分析”→“政策制定博弈”的逻辑通过对种植大户、政府、外部利益群体等利益相关者群体的利益特征进行深入探索,进而对面向种植大户行为特征的化肥面源污染防治政策制定博弈。四是基于种植大户行为的化肥面源污染防治政策的制定及保障措施。在化肥面源污染防治政策博弈分析与国外先进经验借鉴的基础上,根据政策执行性、政策成本控制与政策实效性制定基于种植大户行为的化肥面源污染防治政策。在化肥面源污染防治政策方面,从政策组合、激励手段、补贴程度、投入力度、监管机制等方面进行发展和完善。在具体防治方案拟定上,从条件式污染防治激励方案、层级累进制的补贴激励方案、产研联动式的污染防治方案和政农协同式污染防治方案入手,实现多角度、全方位的方案覆盖。最终,结合肥料使用创新及现代数据技术,从政策设计端、政策执行端以及化肥面源污染防治资金端为化肥面源污染防治政策设置政策保障。研究结果表明:从总体上来看,我国化肥面源污染防治政策的政策体系得到有效建构,各项辅助性技术手段发展程度有待提升。但是,基于种植大户行为的化肥面源污染长效防治政策体系尚未确立,面向种植大户的面源污染防治政策倾斜方式不明确,对种植大户这一市场化细分主体的利益考量程度不足。大户认知、大户偏好、大户特征等因素对化肥面源污染治理和化肥减量政策的反馈性强。从细分来看,政府干预面源污染治理和化肥减量与否对种植大户的影响性具有差别,应当倡导建立基于政策联动和政府—市场—种植大户互动的化肥面源污染治理和化肥减量政策体系。基于政策角度与种植大户行为的交互研究,可知激励型政策与惩罚型政策对于种植大户影响程度强,而技术类的辅助型政策对大户技术采纳行为影响程度弱,但基于科技在农业种植业中的杠杆作用,其作为辅助型政策发挥作用具有必要性。基于此,拟从防治模式、激励手段、补贴程度、投入力度以及监管机制入手,发挥上述主要政策工具类型的作用,制定条件型污染防治激励方案,建构层级累进制补贴激励机制,探索产研联动式污染防治模式,以政农市场协同性防治机制提升我国化肥面源污染治理效果,并全面兼顾数据技术在种植大户面源污染防治补贴中的作用,在现代化治理模式和农业发展生态机制之下探究与种植大户化肥面源污染防治相关的政策,从政农商社等多主体入手,建立基于种植大户行为的政策体系,夯实我国化肥面源污染治理效果,实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协同发展。

任雨欣[4](2020)在《变译理论下中国诗句口译策略研究 ——以2004-2012温家宝总理记者会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研究变译理论指导下中国诗句口译,以2004年至2012年总理记者发布会上引用的诗句为例进行具体案例分析。本文主要针对中国诗句的特点及其口译难点,探讨变译理论翻译策略的应用,从而解决诗句口译的难点,更好地传达说话者的意图。变译理论由黄忠廉教授提出,是一种强调翻译变化的翻译理论。如今,有越来越多的人将其应用到翻译作品的过程中。然而大多数变译理论应用的研究都集中在笔译活动上,其对口译活动的指导性研究仍有很大的研究、发展空间。变译理论的指导下诗句口译的研究则更为罕见。实际上,变译理论的一些翻译策略可以更好、更有效地解决诗句口译所特有的难题。本文主要探讨该理论如何帮助译者解决诗句口译的难点。凝练,追求音韵和对称之美,以及多变的古汉语语法都是中国诗句的特色。针对其特点,口译员需要处理如何化繁为简,删除冗余部分以及消除古今语法差异。本文依据变译理论的翻译策略在诗句翻译中的应用,探讨变译理论的三种翻译策略(阐译、摘译、编译)如何解决中国古诗句口译中的困难,总结合适有效的诗句翻译方法,并为研究者和口译人员提供相关理论和应用参考。

汤芬芬[5](2020)在《从“谷贱伤农”到“水果自由” ——中国农产品价格波动的影响与对策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年来,由于自然灾害、国际农产品的进入以及中间商的恶意炒作等使得我国农产品价格波动十分剧烈,例如“蒜你狠”、“豆你玩”、“向前葱”等,水果市场也无一幸免,出现了“苹什么”、“蕉人愁”等,这对农业持续健康发展、社会稳定以及人民生活福利都十分不利。农产品价格的稳定不但对生产者至关重要,对消费者的利益、农产品市场的稳定以及国家经济的平稳都非常重要。因此本文一方面利用价格控制理论、信息不对称理论、供求均衡理论来分析农产品价格波动作为本论文的切入点,另一方面通过大量文献的阅读和实地考察等得出农产品价格剧烈波动造成的负面影响。对生产者造成的负面影响:降低农民收入、使农民生产决策失误、加剧农民恶性的竞争;对消费者造成的负面影响:改变消费者的需求量、改变消费者消费习惯、使消费者消费预期发生错误;对其他方面造成的负面影响:造成农产品市场的混乱、带来实体经济的通货膨胀、使中间商利益发生波动。面对农产品价格波动异常的状况下,并结合农产品价格异常波动带来的负面影响和农产品价格波动的原因,本文提出两种解决手段,一种是市场调节,一种是政府调节。但考虑到效率问题,首先采取的是市场调节。所以本文引入KIFA(昆明国际花卉拍卖交易中心有限公司)和拼多多电商平台的案例来进行分析。经研究得出:当生产者面临“谷贱伤农”时,KIFA通过荷兰式拍卖来设置保留价格即价格下限,以此来保护生产者的利益;当消费者呼吁“水果自由”时,拼多多电商平台采用C2B拼团模式来应对即设置价格上限,以此来保护消费者的利益。KIFA和拼多多电商平台的成功经验对平抑国内农产品价格问题提供了直接的参考意见。针对中国农产品价格波动的特征、影响和原因,并借鉴KIFA和拼多多电商平台的经验,主要提出五项措施来平抑农产品价格。分别是建立“期货+保险”、优化商贸流通、引入荷兰式拍卖、借鉴C2B拼团模式和国家出台相关政策应对价格波动的负面影响。总之,对于价格过低的农产品,设置价格下限;对于价格过高的农产品,设置价格上限。通过市场和政府相互的合作来平抑农产品价格波动。

刘铮[6](2020)在《肉鸡养殖户亲环境行为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经过改革开放四十多年的发展,畜禽养殖业已经成为我国农业经济结构中的支柱产业,对我国农业和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发挥着重要的支撑作用。然而,畜禽养殖业发展客观上所造成的环境污染问题不仅是制约畜禽养殖业绿色发展的重要因素,还是当前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突出短板。畜禽养殖污染不仅造成水源、土壤和空气污染,还容易传播疫病、降低养殖效率、影响畜禽产品质量安全,甚至对人体健康造成威胁,加强畜禽养殖污染防治刻不容缓。畜禽养殖污染具有分散性、隐蔽性、随机性、污染面大以及难以量化等特点,畜禽养殖户应将畜禽养殖污染防治持续贯彻于畜禽养殖全过程,在养殖生产中积极实施亲环境行为,通过源头预防、过程控制和末端治理相结合的方式,实现畜禽养殖废弃物减量化、无害化和资源化,降低畜禽养殖废弃物对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促进养殖生产与生态环境之间耦合关系的改善,最终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三赢”格局。本研究以肉鸡养殖户亲环境行为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对辽宁省白羽肉鸡养殖户实地调查获得所需数据,将肉鸡养殖户亲环境养殖生产划分为源头预防、过程控制和末端治理三个阶段,了解各阶段中肉鸡养殖户亲环境行为的实施状况,揭示肉鸡养殖户亲环境行为的发生机理,明确影响肉鸡养殖户亲环境行为的主要因素,分析肉鸡养殖户亲环境行为的效应,设计并完善促进肉鸡养殖户实施亲环境行为的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提出激励肉鸡养殖户实施亲环境行为的政策措施,以期为推进肉鸡养殖业绿色发展和激励肉鸡养殖户实施亲环境行为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本研究的主要研究内容及相关结论具体如下:(1)肉鸡养殖户亲环境行为的理论分析。运用卢因行为模型、理性行为理论、计划行为理论、动机理论和自我决定理论对肉鸡养殖户亲环境行为进行心理学分析,发现肉鸡养殖户实施亲环境行为可能是出于肉鸡养殖户内心一种基本的心理需要或者是外界环境因素对内部动机产生的影响,不论是主动选择还是被动选择,都是以获得利润最大化或收益最大化为前提。运用委托代理理论、期望效用理论和感知价值理论对肉鸡养殖户亲环境行为进行经济学阐释,发现肉鸡养殖户是否实施亲环境行为决定于实施亲环境行为的期望总效用,而实施亲环境行为的期望总效用由感知利益与感知风险两个维度共同决定。利用博弈论理论分析政府、产业合作组织以及其他肉鸡养殖户对肉鸡养殖户亲环境行为的影响,发现激励型政府规制对肉鸡养殖户实施亲环境行为产生促进作用,约束型政府规制对肉鸡养殖户实施亲环境行为产生规范作用。加入产业合作组织的肉鸡养殖户需要遵照相关标准实施亲环境行为,产业合作组织会为肉鸡养殖户提供组织支持,能够激发肉鸡养殖户实施亲环境行为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实施亲环境行为的经济利益诱因越强、示范效应越好、预期收益越高,肉鸡养殖户越倾向实施亲环境行为。(2)肉鸡养殖户的基本特征和亲环境行为实施状况描述性统计分析。运用描述性统计分析法对受访的466名肉鸡养殖户的基本特征和亲环境行为实施状况进行分析。分析了肉鸡养殖户的个体特征、经营特征、认知特征、预期收益特征、社会规范特征、政府规制特征和产业合作组织特征等基本特征。结果显示,85.19%的肉鸡养殖户参与标准化养殖场建设,14.81%的肉鸡养殖户未参与标准化养殖场建设;39.48%的肉鸡养殖户减量使用兽药,60.52%的肉鸡养殖户超量使用兽药;84.12%的肉鸡养殖户进行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15.88%的肉鸡养殖户未进行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3)肉鸡养殖户标准化养殖场建设参与行为及其影响因素分析。首先在C-D生产函数基础上引入效用函数分析肉鸡养殖户标准化养殖场建设参与行为,然后构建肉鸡养殖户标准化养殖场建设参与行为的分析框架,最后运用Heckman样本选择模型分析影响肉鸡养殖户标准化养殖场建设参与行为的主要因素。研究发现,肉鸡养殖户标准化养殖场建设参与行为是由两个连续决策的过程构成,即肉鸡养殖户是否参与标准化养殖场建设和肉鸡养殖户标准化养殖场建设参与程度。产量上升预期、养殖保险、政府补贴、合作组织参与、技术培训、信息服务、标准化养殖场认知、环境风险认知、受教育程度和养殖规模显着正向影响肉鸡养殖户标准化养殖场建设参与行为。产量上升预期、政府补贴、合作组织参与、信息服务、标准化养殖场认知、环境风险认知和养殖规模显着正向影响肉鸡养殖户标准化养殖场建设参与程度。(4)肉鸡养殖户兽药减量使用行为及其影响因素分析。首先借助生产函数模型阐释肉鸡养殖户兽药使用的内在机理,其次构建肉鸡养殖户兽药减量使用行为的分析框架,然后利用损害控制模型对肉鸡养殖户的兽药超量使用水平进行测算,最后运用OLS回归和Probit模型分析影响肉鸡养殖户兽药减量使用行为的主要因素。研究发现,肉鸡养殖户的兽药实际平均使用量为112.27元/百只,兽药最优使用量为89.93元/百只,兽药实际平均使用量超过最优使用量的24.84%,每百只肉鸡超量使用兽药22.34元,19.90%的兽药实际平均使用量属于超量使用,表明受访肉鸡养殖户兽药超量使用现象较为普遍,超量使用兽药的肉鸡养殖户比例和兽药超量程度较高。兽药监管、检验检疫、合作组织参与、垂直协作方式、技术培训、信息服务、兽药残留危害认知、兽药使用责任认知和养殖规模显着正向影响肉鸡养殖户兽药减量使用行为;产量下降预期显着负向影响肉鸡养殖户兽药减量使用行为。(5)肉鸡养殖户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行为及其影响因素分析。首先借助生产函数模型阐释肉鸡养殖户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的内在机理,然后构建肉鸡养殖户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行为的分析框架,最后运用无序多分类Logit模型分析影响肉鸡养殖户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行为的主要因素。研究发现,堆肥还田、制作沼气和出售赠送的处理方式均能实现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而随意废弃不能实现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政府监管、合作组织参与、声誉诉求、预期收益和养殖规模显着正向影响肉鸡养殖户选择堆肥还田、制作沼气和出售赠送;基础设施配备、从众行为和环境风险认知显着正向影响肉鸡养殖户选择堆肥还田;政府补贴、基础设施配备和环境风险认知显着正向影响肉鸡养殖户选择制作沼气;信息服务显着正向影响肉鸡养殖户选择出售赠送。在不考虑任何影响因素的情境下,肉鸡养殖户更倾向选择随意废弃的方式处理养殖废弃物。(6)肉鸡养殖户亲环境行为的效应分析。首先运用数据包络分析法(DEA)测算肉鸡养殖户生产绩效,然后运用倾向得分匹配法(PSM)考察亲环境行为对肉鸡养殖户养殖生产绩效的影响,最后运用顾客满意度指数模型(CSI)评价肉鸡养殖户亲环境行为的整体绩效和单项绩效。研究发现:肉鸡养殖户生产绩效均值为0.958,说明受访肉鸡养殖户的养殖生产率较高。在克服样本自选择所产生的偏差问题后,分析结果仍然显示标准化养殖场建设参与行为和兽药减量使用行为对肉鸡养殖户生产绩效的影响均为负;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行为对肉鸡养殖户生产绩效的影响为正。稳健性检验发现,无论是标准化养殖场建设参与行为,还是兽药减量使用行为,亦或是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行为都对肉鸡养殖户生产绩效的影响不显着。肉鸡养殖户标准化养殖场建设参与行为的整体绩效评价为3.85,达到“良好”水平;肉鸡养殖户标准化养殖场建设参与行为的生态效益(3.98)>社会效益(3.74)>经济效益(3.38),均达到“良好”水平。肉鸡养殖户兽药减量使用行为的整体绩效评价为3.49,达到“良好”水平;肉鸡养殖户兽药减量使用行为的社会效益(3.60)>经济效益(3.45)>生态效益(3.23),均达到“良好”水平。肉鸡养殖户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行为的整体绩效评价为4.12,达到“优秀”水平;肉鸡养殖户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行为的生态效益(4.14)>经济效益(3.82)>社会效益(3.72),均达到“良好”水平。(7)肉鸡养殖户亲环境行为的激励机制优化与政策措施。结合发达国家在激励畜禽养殖户实施亲环境行为方面的成功经验,设计并完善促进肉鸡养殖户实施亲环境行为的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激励机制包括立法支持、财税支持和技术支持三个方面,约束机制包括经济约束、法律约束和社会约束三个方面。从政府、产业合作组织、市场和肉鸡养殖户四个方面提出激励肉鸡养殖户实施亲环境行为的政策措施:第一,政府应加大亲环境养殖的宣传推广力度,制定合理的亲环境养殖补贴政策,加大肉鸡养殖生产的监管力度;第二,应积极引导肉鸡养殖户加入产业合作组织,完善产业合作组织的服务功能,发挥产业合作组织的监督职能;第三,应建立健全亲环境肉鸡产品的市场体系,加强亲环境肉鸡产品市场基础设施建设;第四,肉鸡养殖户应提高亲环境行为的认知水平,增强责任意识和自律意识。

周莹[7](2020)在《网络新闻标题的多角度研究 ——以“今日头条”为例》文中指出新闻标题是人们接触新闻的第一窗口。随着互联网的迅速发展,网络新闻愈发成为了人们获取新闻信息最便捷快速的渠道。其中,“今日头条”作为当代在线用户数量最多的门户网站,在传播新闻方面的作用尤为突出。本文利用爬虫技术抓取了2019年3月至2019年5月的今日头条客户端新闻标题作为研究语料。分别从词汇、语法、修辞、语用等角度对其进行分析。在词汇方面,统计了今日头条新闻标题中的高频词,分类分析后我们发现标题中名词、动词使用最为广泛。在语法方面,新闻标题主要有单句式、组合式、成分缺省式这三类句型结构,在句类的选择上,以陈述句和疑问句为主。在修辞方面,从标题的词语层面的修辞、辞格层面的修辞这两个部分对新闻标题的修辞策略进行探讨。最后,从语用角度结合关联理论具体分析语料,我们发现标题创作是制作者和读者之间的一种交际,关键在于激发读者结合语境取得最佳关联。

冷成英[8](2020)在《都市郊区和一般农业区的家庭农场发展路径比较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观察我国家庭农场的五种典型发展模式,除了一些特殊模式外,我国家庭农场发展模式按照区位条件可以分为都市郊区模式和一般农业区模式。比较这两类模式,可以发现两者存在明显的差异。这种差异是否与区位因素有关?都市郊区和一般农业区的家庭农场发展路径为什么出现分化?发展路径分化对地区家庭农场发展带来什么影响?通过综述国内外相关研究,发现学术界对家庭农场的研究集中在家庭农场的演化机制、发展模式、制约因素和发展方向等方面,而关于区位因素在家庭农场发展过程中的作用则是一个研究盲点。基于这一情况,本文研究了区位视角下家庭农场的发展路径问题,通过比较都市郊区和一般农业区的家庭农场发展路径,探究不同区位的家庭农场发展路径出现分化的机制,以及由发展路径分化带来的影响。首先,文章对一些核心概念进行界定,概述了对论文写作有重要指导意义的农业区位论、交易成本理论、制度变迁理论和演化理论,为后续的深入分析奠定基础。文章认为,家庭农场是以家庭为经营单位,在农业生产中通过适度规模化、集约化、市场化生产经营来获得家庭主要收入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这一定义突出了家庭农场是现代农业的主体地位,并体现了家庭农场的五个基本特征,即以农户家庭为主体,适度规模经营,集约化生产,市场化经营,农业收入为家庭的主要收入。这一界定能将家庭农场与传统小农、种养大户、农民合作社、农业公司、休闲农场等其它农业经营主体相区别开来。其次,文章简述了我国家庭农场的发展情况,介绍了上海松江、浙江宁波、湖北武汉、吉林延边和安徽郎溪五大家庭农场典型发展模式,总结了各种模式的基本特征,并将其归类为都市郊区模式和一般农业区模式两种类型,在此基础上结合在两地进行的问卷调查数据进行比较分析。通过比较分析,文章总结了我国家庭农场在发展过程中的一些经验和问题,指出市场化环境是家庭农场产生和兴起的关键,工业化和城市化催生了家庭农场的繁荣,土地流转市场化的形成是家庭农场发展的基础,大规模投资是家庭农场快速发展的重要保障,政府扶持对家庭农场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但同时家庭农场的界定不规范稀释了政策支持力度,农场主文化素质不高限制了家庭农场的管理水平,现代科技支撑力度不强制约了家庭农场集约化水平,金融机构融资门槛高增加了家庭农场经营难度,风险控制措施匮乏对家庭农场发展带来挑战。同时,文章从上述分析中总结都市郊区和一般农业区的家庭农场发展路径异同点,指出都市郊区和一般农业区的家庭农场在发展中都需要一定的经济社会基础,近年来发展规模不断壮大,规范程度逐渐提高,经营产品都趋于多元化,政府推动作用都非常明显,但两种模式的家庭农场发展路径也存在明显不同,都市郊区家庭农场的复合经营程度更高,经营蔬菜瓜果、水产的家庭农场比重更高,种植类家庭农场的经营规模较小,而一般农业区家庭农场实行单一经营家庭农场比重更高,经营范围以粮油作物和经济作物为主,种植类农场经营规模较大。再次,文章运用制度变迁理论分析了家庭农场的演化机制,认为家庭农场是传统农户在土地流转市场建立、农产品流通放开、工业化进程不断推进、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社会分工日益深化的背景下,为获得更高期望收益而推进的诱致性制度变迁而产生的制度安排,进一步运用数理和图示推导的方法,分析了都市郊区和一般农业区的家庭农场发展路径分化的内在机理,指出区位与消费市场的差异是不同区位的家庭农场发展路径分化的关键。都市郊区家庭农场可以依托庞大的都市消费需求经营附加值更高的蔬菜瓜果、水产等农产品,同时很多家庭农场为规避较高的市场风险而选择复合经营,而一般农业区的农产品消费市场有限,受距离限制,家庭农场主要种植粮油作物和经济作物,且面临的市场风险相对较小,从事单一经营的家庭农场比重更高。经营范围的差异又会进一步导致种植类的经营规模的不同,都市郊区家庭农场种植类规模要小,而一般农业区种植类规模更大。随后,论文构建了多个计量模型,利用家庭农场调查数据对上述结论进行实证验证。最后,总结全文研究结论,并针对我国家庭农场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建议:充分考虑本地的区位条件,优化家庭农场扶持政策取向;构建与地区家庭农场发展导向相匹配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加强家庭农场培训,提高农场主对家庭农场发展规律的认识;支持和鼓励有志于扎根农村的高素质人才创办家庭农场,提高农场主群体素质水平;提高家庭农场对各类经营风险的防御能力。

黄炜虹[9](2019)在《农业技术扩散渠道对农户生态农业模式采纳的影响研究 ——以长江中下游地区稻虾共养模式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年来,农业面源污染加剧,农村生态环境屡遭破坏,发展生态友好型农业成为减少农业面源污染、增加优质生态农产品供给、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途径。2018年的中央一号文件在继续强调绿色发展的基础上,提出要扶持小农户发展生态农业,将小农户引入现代农业发展轨道。在我国以小农生产为主导的农业系统中,作为生产经营主体的农户对生态农业的采纳是我国农业实现生态化转型的基础。农业技术扩散系统对农户技术采纳行为具有重要影响已成为学界共识,作为技术扩散系统中联结技术采用者的最后一环,技术扩散渠道是连接农业新技术或新成果与农民生产的重要桥梁,它决定农业先进技术能否顺利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因此,在生态农业模式推广过程中,农业技术扩散渠道对于农户采纳生态农业模式的影响机制值得深入探究和系统分析。农户对生态农业模式的采纳现状如何?改善农业技术扩散渠道能否有效提升农户对生态农业模式的采纳积极性和采纳效益?如果能,影响作用的具体发生机制是什么?对以上问题的探究有助于我们深入了解农户的生态农业采纳决策行为,创新生态农业技术扩散机制,对于发挥生态农业的生态修复功能与农民增收功能有着积极的实践意义。据此,本文以长江中下游地区稻虾生态种养模式为研究对象,基于农业技术扩散理论、农业技术选择理论、农户行为理论和理性小农理论,构建了“技术扩散渠道-采纳意愿-采纳行为-采纳效益”的分析框架,研究农业技术扩散渠道对农户稻虾共养模式采纳的影响机制;之后基于603份实地调查数据,利用Logit模型检验技术扩散渠道对农户采纳意愿的影响,利用双变量Probit模型和层次回归分析方法估计了农户采纳意愿与采纳行为联合决策的影响因素,针对采纳效益,基于生产函数构建了单位面积产值与单位面积成本模型,采用稳健标准误OLS方法估计了技术扩散渠道对稻虾共养户效益的影响,本文同时对其他影响农户采纳行为过程的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做了整体把握。主要研究结论的概括如下:(1)建立了农户对生态农业模式采纳决策的理论分析框架,指出农户生态农业技术掌握程度是其生态农业模式采纳决策的重要影响因素。本文基于农户效用函数的构建与推导,分析了农户生态农业模式采纳行为背后的核心原理,指出生产利润最大化和生产风险最小化是农户采纳生态农业模式的两大目标,决定了农户的效用水平。进一步结合理论分析和文献回顾,本文阐释了农业技术扩散渠道数量、渠道质量、渠道类别对于农户生态农业模式“采纳意愿-采纳行为-采纳效益”的具体影响路径,提出了技术扩散渠道与农户采纳行为过程关系的理论分析模型。(2)农户可应用的技术扩散渠道状况差异较大,但整体质量偏差,与周围农户交流是农户获取稻虾共养技术时最偏好的渠道。从农户应用的技术扩散渠道平均水平来看,大部分农户拥有12种途径以获取农业新技术;渠道技术有效性的得分均值为3.25,说明农户普遍比较认可目前技术扩散渠道的应用价值;渠道成本节约性的得分均值为3.32,说明农户大多认为应用目前的技术扩散渠道不会花费太多的金钱成本;渠道关系紧密度的得分均值为3.12,相对另外两个评价项目的得分较低,说明农户与农业技术扩散渠道的联系还不算非常紧密。在不同类别的农业技术扩散渠道中,“与周围农户交流”这一渠道最受农户青睐,其技术有效性、关系紧密度、成本节约性的评价均名列前茅,尤其是渠道关系紧密度的得分明显大于其他渠道,说明农户间交流农业生产是目前农村信息流动的主要途径。(3)农户对稻虾共养模式的采纳意愿较为积极,技术扩散渠道的数量与成本节约性对农户稻虾共养模式采纳意愿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应用农资企业或零售店渠道时农户更愿意采纳稻虾共养模式。调查表明71%的农户具备稻虾共养模式采纳意愿,大部分农户愿意尝试采纳或继续实行稻虾共养,侧面证明了稻虾共养模式较好的吸引力。农业技术扩散渠道的数量与成本节约性对农户稻虾共养模式采纳意愿具有显着的正向影响,渠道关系紧密性对农户稻虾共养模式采纳意愿则具有显着的负向影响。农户其他特征因素对其采纳稻虾共养模式意愿也有显着影响,户主年龄越大、土地细碎化程度越严重、预期稻虾共养模式技术操作难度越高的农户愿意采纳稻虾共养模式的概率显着降低,家庭农业收入占比较高、耕地经营规模较大、对稻虾共养模式的经济效益预期、加入农民合作组织、周围农户采纳稻虾共养模式较多的农户表现出对稻虾共养模式更强烈的采纳意愿。不同类型的技术扩散渠道中,农户应用农资企业或零售店渠道时,其愿意采纳稻虾共养模式的概率更高。(4)农户对稻虾共养模式采纳比率较高,采纳行为受到技术扩散渠道数量的正向影响,通过与周围农户交流获取农业技术的农户,更有可能实施稻虾共养模式,此外采纳意愿与采纳行为的关系还受到技术扩散渠道成本节约性的调节作用。有63%的被调查农户采纳了稻虾共养模式。基于双变量Probit模型的估计结果可知:农业技术扩散渠道的数量对稻虾共养模式采纳行为具有显着的正向影响,但扩散渠道质量的各指标对农户采纳行为的影响不显着,不同类别的技术扩散渠道中仅有“与周围农户交流”这一渠道对农户的稻虾共养模式采纳行为表现出显着正向作用。从农户采纳意愿与采纳行为一致性来看,农户应用的技术扩散渠道数量对于其采纳意愿与采纳行为一致为正的概率有显着的促进作用,渠道关系紧密性很大程度上减少了农户有采纳意愿但无采纳行为的发生概率。此外,利用层次回归分析法分析农业技术扩散渠道的调节作用,发现稻虾共养模式采纳意愿对采纳行为具有显着的正向影响,且采纳意愿与渠道成本节约性的交互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强化了采纳意愿对采纳行为的正向作用。(5)农户采纳稻虾共养模式的盈利水平较好,稻虾共养户单位面积效益受到技术扩散渠道关系紧密性与成本节约性的显着影响,人际扩散渠道是影响稻虾共养户生产效益的主要技术扩散渠道类型。稻虾共养模式的盈利性较好,亩均收入为4100.37元,亩均利润1839.48元,略低于池塘精养小龙虾的收益,但远大于单纯种植水稻的模式,因此可以在保证水稻生产面积的前提下,通过小龙虾产品的高收入实现农户增收。技术扩散渠道的关系紧密性、应用与周围农户交流的渠道对于稻虾共养户的单位面积产值具有显着为正的影响。技术扩散渠道的关系紧密度和成本节约性会显着提高稻虾共养户的单位面积成本,农户通过农民合作组织、与周围农户交流、上网或查阅书籍3种渠道获取稻虾共养技术,显着提高了其单位面积成本。此外,不同规模稻虾共养户的单位面积产值与成本的影响因素表现出了明显的差别。本研究可能的创新点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从三维动态过程视角概括了技术扩散渠道影响农户生态农业模式采纳的机理模型,揭示了农户采纳生态农业模式的“意愿-行为-效益”的内在发展过程。鲜有研究将农户采纳生态农业模式的行为诱因及其经济效应评价纳入到同一分析框架内。在现实生活中,农户采纳生态农业模式的影响因素及其经济效应对于农户生产决策来说是不可割裂的两个方面,农户采纳生态农业模式直接影响其农业收益水平,经济收益反过来亦会对农户采纳决策有重要的驱动力,本研究将对农户采纳生态农业模式的意愿、行为、效益进行综合分析,从“采纳意愿-采纳行为-采纳效益”的创新采纳过程视角来剖析农户对生态农业模式的采纳。(2)构架了农户外部农业技术扩散渠道影响其内部生态农业模式采纳的理论分析模型,验证了技术扩散渠道数量、质量与类别对农户生态农业模式采纳的影响机制。已有研究虽然关注了政府农技推广、参与技术培训、农民合作组织等技术资源因素对农户生态农业生产的影响,但尚未对生态农业技术扩散的影响进行系统归纳与深入分析。本研究对生态农业采纳的技术资源因素从扩散渠道角度进行整合与解构,分析农户可应用的生态农业技术扩散渠道对其采纳生态农业模式的影响机制,具体从技术扩散渠道数量、技术扩散渠道质量、技术扩散渠道类别三个角度,构架起农户面临的外部农业技术扩散渠道影响其内部生态农业模式采纳过程的分析框架。(3)基于创新采纳过程提出了农户采纳生态农业模式的动态激励机制,强调对农户生态农业模式采纳的持续性激励。本研究基于创新采纳过程的多阶段特征,以“采纳意愿-采纳行为-采纳效益”的形成机理为依据,提出构建生态农业技术推广机制应该满足以下原则:强化农户对生态农业模式的感知有用性、提高生态农业模式对农户的技术易用性、改善农户采纳生态农业模式的盈利性、弱化农户采纳生态农业模式的风险性。并进一步结合不同阶段行为特性与实证研究结果,提出了农户采纳意愿的诱导机制、农户采纳行为的激励机制与农户采纳效益的提升机制,通过农户动态行为过程的持续激励,实现农户对生态农业模式的稳定和高效采纳。

尹佳[10](2019)在《外宣翻译过程中的话语生产、传播与接受研究 ——以2017年政府工作报告英译为例》文中研究表明近年来,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国际社会对中国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领域的发展给予了密切关注。在国际交流日渐深化、国际传播渠道日益丰富的背景下,中国的对外传播既是世界了解中国的关键信息来源,同时也是中国对外话语体系建构的核心内容,对国际话语权的争取至关重要。对外传播以语言为纽带,以传播效果为宗旨,在话语实践的过程中完成文化与价值观的阐释及国家形象的建构,其形式以外宣翻译为主。因此,外宣翻译实践的成效关乎对外话语体系建构,对外宣翻译的研究应当引起足够重视。外宣翻译,其中心词为翻译,但“外宣”一词既指出了中译外的方向,也明确了翻译的目的。从本质上来说,外宣翻译是一种跨文化传播活动,其研究具有跨学科性及动态性,相关理论与实践的探索及发展是其传播目的是否实现的关键。我国外宣翻译虽然历经了迄今为止60余年的发展,但其研究体系还不够完善,局限于译本语言文字层面的情况还较为普遍。值得注意的是,有学者不断尝试将翻译本体论的研究与边缘交叉学科进行融合,不仅关注翻译的语言层面,还注意到语言之外的因素,证明除了语言本身,制约翻译活动的文化与社会因素逐渐引起学界注意。在翻译研究从语言学转向到文化转向再到社会学转向的过程中,其社会属性需要成熟的理论框架作为支撑,以研究其生产、传播、接受与各种社会制约因素之间的关系。在目前翻译研究主要采用的各种研究视角中,批评话语分析的研究框架能够与外宣翻译研究产生紧密关联,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在意识形态研究方面的关联;2)在话语与社会辩证关系研究方面的关联;3)在权力关系研究方面的关联。通过分析语篇的语言特征与其生成的社会历史背景,批评话语分析考察语言结构背后的意识形态意义,进而揭示语言、权力与意识形态三者之间的复杂关系。外宣翻译要在译入语社会文化语境中进行话语实践与社会实践,将批评话语分析的研究视角引入外宣翻译研究可以更清晰地分析外宣翻译的话语生产、传播与接受。本研究重点分析以政府工作报告为代表的中国政治话语的对外翻译,所选语料为2017年政府工作报告中英版及英译过程的相关材料。政府工作报告的翻译既蕴含大量意识形态内容,又以实现译入语语境中的传播效果为要求,既讲求对原文的高度忠实,又要对读者的接受与反应给予关注,单纯的语言文字层面的探索无法满足以上多维度的需求,传统的归化或异化策略无法适应话语与社会实践之间辩证的、动态的关系,因此本研究采用批评话语分析的超学科视角来对语料进行分析。从具体研究方法上,本研究在费尔克劳的批评话语分析三维框架的基础上探索出新的三维分析框架(翻译-传播-社会实践综合框架),从译本、翻译的传播实践以及翻译的社会实践三个维度分析外宣翻译的话语生产、传播与接受。在这一框架中,第一维度为译本:涉及传播的信息内容,主要分析译本对原文本元语言功能表达形式的再现;第二维度为翻译的传播实践,包括翻译的生产、翻译的传播与翻译的接受;第三维度为翻译的社会实践,包括翻译与权力关系,翻译与社会身份,以及翻译与文化价值和意识形态之间的关联。本研究在国际传播语境中审视外宣翻译,探索外宣翻译话语实践的传播属性。研究发现:1)以批评话语分析的超学科视角来审视外宣翻译,能够有效突破语言文字分析的局限性,凸显外宣翻译的社会实践性;2)外宣翻译本质上是一个国际传播实践过程,对赞助人、译者、传媒以及读者的多维度思考是一种主体间性意识,这反映出信息传播的交流、沟通与互动意义,对我国构建融通中外的对外话语体系具有重要意义;3)话语传播的效果与传播者使用的话语策略密不可分,本研究从读者接受与读者反应的角度进行探索,丰富了外宣翻译的话语传播策略。

二、去年我国农业预期目标基本实现(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去年我国农业预期目标基本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1)农户订单农业参与行为及其经济获得感效应研究 ——以内蒙古武川县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导论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订单农业相关研究
        1.2.2 产业扶贫相关研究
        1.2.3 获得感相关研究
        1.2.4 文献述评
    1.3 研究目的与研究内容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1.4.1 研究方法
        1.4.2 数据来源
    1.5 技术路线
    1.6 创新之处
2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2.1 概念界定
        2.1.1 基本概念
        2.1.2 其它概念
    2.2 理论基础
        2.2.1 小农理论
        2.2.2 技术采纳行为理论
        2.2.3 社会网络理论
        2.2.4 社会学习理论
        2.2.5 分工协作理论
        2.2.6 交易成本理论
    2.3 理论框架
        2.3.1 订单农业参与行为影响因素研究的理论机理
        2.3.2 订单农业参与行为经济获得感效应研究的理论机理
        2.3.3 本文的理论框架
    2.4 本章小结
3 变量的识别、测度与特征
    3.1 社会资本的识别、测度与特征
        3.1.1 社会资本测度指标选取
        3.1.2 社会资本的调查方法
        3.1.3 社会资本维度设计
        3.1.4 社会资本的测算方法
        3.1.5 社会资本的测算
        3.1.6 农户社会资本描述性分析
    3.2 经济获得感的测度与特征
        3.2.1 经济获得感测度指标选取
        3.2.2 农户经济获得感描述性分析
    3.3 本章小结
4 农户订单农业参与行为特征分析
    4.1 农户订单农业参与行为特征描述性统计分析
        4.1.1 农户基本特征
        4.1.2 农户信息掌握程度特征
        4.1.3 农户订单农业认知特征
        4.1.4 农户与外界联系程度特征
    4.2 农户订单农业参与效果
    4.3 本章小结
5 农户订单农业参与行为影响因素研究
    5.1 引言
    5.2 理论框架回顾
    5.3 农户订单农业参与行为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5.3.1 农户订单农业参与行为影响因素的实证框架
        5.3.2 实证方法与变量描述
        5.3.3 实证结果分析
    5.4 社会资本对订单农业参与行为影响路径的实证分析
        5.4.1 社会资本对订单农业参与行为影响路径的实证框架
        5.4.2 变量选择
        5.4.3 中介效应检验方法
        5.4.4 社会资本影响农户订单农业参与行为路径的实证检验
        5.4.5 结果分析
    5.5 本章小结
6 订单农业参与行为经济获得感效应分析:群体平均效应
    6.1 引言
    6.2 订单农业提升农户经济获得感的机理
    6.3 实证方法与变量描述
        6.3.1 实证方法
        6.3.2 变量说明及描述性统计
    6.4 农户订单农业参与行为收入效应实证结果分析
        6.4.1 农户订单农业参与决策方程估计
        6.4.2 共同支撑域与平衡性检验
        6.4.3 农户参与订单农业的收入效应测算结果
        6.4.4 订单农业收入效应的敏感性分析
    6.5 订单农业参与行为经济获得感效应实证结果分析
        6.5.1 农户订单农业参与决策方程估计
        6.5.2 共同支撑域与平衡性检验
        6.5.3 农户参与订单农业的经济获得感效应测算结果
        6.5.4 订单农业经济获得感效应的敏感性分析
    6.6 结果分析
    6.7 本章小结
7 订单农业参与行为经济获得感效应分析:贫困户与非贫困户的差异
    7.1 引言
    7.2 实证方法与变量描述
        7.2.1 实证方法
        7.2.2 变量说明及描述性统计
    7.3 贫困户与非贫困户参与订单农业的收入效应差异分析
        7.3.1 贫困户订单农业参与行为收入效应实证结果分析
        7.3.2 非贫困户订单农业参与行为收入效应实证结果分析
        7.3.3 收入效应结果分析
    7.4 贫困户与非贫困户参与订单农业的经济获得感效应差异分析
        7.4.1 贫困户订单农业参与行为经济获得感效应实证结果分析
        7.4.2 非贫困户订单农业参与行为经济获得感效应实证结果分析
        7.4.3 经济获得感效应结果分析
    7.5 本章小结
8 结论与建议
    8.1 主要结论
    8.2 政策建议与实践启示
        8.2.1 对政府政策的建议
        8.2.2 对农户实践的启示
    8.3 研究不足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简介

(2)黑龙江省水稻休耕的生态溢价生成机理与实现路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评述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3.3 研究评述
    1.4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4.3 技术路线
2 相关概念及基础理论
    2.1 概念界定
        2.1.1 耕地休耕制度
        2.1.2 经济补偿
        2.1.3 生态溢价
    2.2 理论基础
        2.2.1 农业可持续发展理论
        2.2.2 外部性理论
        2.2.3 公共产品理论
        2.2.4 供求均衡理论
    2.3 本章小结
3 黑龙江省水稻休耕现状及效果分析
    3.1 黑龙江省水稻休耕的现状
    3.2 黑龙江省水稻休耕的政策效果分析
        3.2.1 倾向得分匹配模型的构建
        3.2.2 实证结果及分析
    3.3 本章小结
4 水稻休耕生态溢价的生成机理分析
    4.1 生态溢价的生成条件
        4.1.1 生态溢价的决定性因素
        4.1.2 生态溢价的生成条件
    4.2 生态溢价的生成机理分析
        4.2.1 市场视角下的生态溢价生成分析
        4.2.2 生态视角下的生态溢价生成分析
        4.2.3 再生产视角下的生态溢价生成分析
    4.3 生态溢价的成本与收益分析
        4.3.1 生态资本账户与休耕负债表
        4.3.2 生态溢价的收益来源和成本追加
        4.3.3 基于市场供求平衡关系下的生态溢价成本收益对应关系
    4.4 黑龙江省水稻休耕的生态溢价生成分析
        4.4.1 黑龙江省水稻供给侧生态溢价分析
        4.4.2 黑龙江省水稻需求侧生态溢价分析
        4.4.3 黑龙江省水稻休耕的生态溢价估算
    4.5 本章小结
5 水稻休耕生态溢价的实现路径分析
    5.1 利益主体博弈的基础理论
        5.1.1 局中人的博弈策略
        5.1.2 效用函数优化原理
        5.1.3 结果不确定性应对的主观概率分布
    5.2 利益主体策略型博弈均衡的路径情景分析
        5.2.1 序贯均衡在休耕制度生态溢价路径选择中的政策涵义
        5.2.2 完美均衡路径情景
        5.2.3 适度均衡路径情景
        5.2.4 持久均衡路径情景
    5.3 利益主体策略型博弈优化路径的合作选择
        5.3.1 国家主导的激励兼容规则制定
        5.3.2 市场选择的委托人知情化机制设计
        5.3.3 利益主体温和的讨价还价
    5.4 诸多利益主体博弈释放生态溢价的激励机制优化
    5.5 利益主体博弈均衡生态溢价生成的路径分析
        5.5.1 利益主体博弈促进生态溢价生成的路径实现
        5.5.2 利益主体博弈促进生态溢价生成的路径选择
        5.5.3 利益主体博弈促进生态溢价生成的路径优化
    5.6 本章小结
6 国内外休耕生态溢价实现路径的借鉴与启示
    6.1 国内休耕生态溢价的实现路径
        6.1.1 生态脆弱区强制性休耕生态溢价的实现路径
        6.1.2 粮食主产区自觉休耕生态溢价的实现路径
        6.1.3 一般地区市场化休耕生态溢价的实现路径
        6.1.4 中国台湾地区休耕生态溢价的实现路径
    6.2 国外休耕生态溢价的实现路径
        6.2.1 吸收法治化
        6.2.2 引入利益补偿激励化
        6.2.3 强化市场识别机制化
    6.3 黑龙江省水稻休耕生态溢价的实现路径启示
        6.3.1 确定激励政策与技术支持互动的实现路径
        6.3.2 选择合理休耕规模的实现路径
        6.3.3 引导试点地区农户参与的实现路径
        6.3.4 寻求经济补偿为激励的实现路径
        6.3.5 强化市场化运作的实现路径
    6.4 本章小结
7 五常市水稻休耕生态溢价的案例分析
    7.1 案例研究的对象选择
    7.2 水稻休耕生态溢价的实现路径
        7.2.1 设计分享机制保障实现生态溢价
        7.2.2 突出过程补偿释放生态溢价
        7.2.3 显示识别功能显现生态溢价
        7.2.4 强化市场化交易增值生成生态溢价
    7.3 水稻休耕生态溢价的估算
        7.3.1 基于高端价格角度的比较分析
        7.3.2 基于补偿角度的比较分析
    7.4 水稻休耕生态溢价的路径优化分析
        7.4.1 品牌战略支撑的生态溢价路径
        7.4.2 高端市场交换的生态溢价路径
    7.5 本章小结
8 水稻休耕实现生态溢价的对策建议
    8.1 实行差异化休耕制度安排
        8.1.1 生态脆弱区休耕强调法治化
        8.1.2 粮食主产区休耕满足粮食安全产能减量化
        8.1.3 一般地区休耕体现市场驱动化
    8.2 制定透明公平的经济补偿政策
        8.2.1 强调政策普惠性
        8.2.2 体现政策兑现公平性
    8.3 完善休耕生态农产品市场体系
        8.3.1 明确休耕生态农产品市场定位
        8.3.2 确定休耕农产品的生态价值
        8.3.3 建立生态品牌的可追溯制度
    8.4 完善以休耕农户为利益主体的配套机制
        8.4.1 规范休耕土地流转
        8.4.2 完善休耕政策法规设计
        8.4.3 保障休耕技术的支持
    8.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黑龙江省水稻休耕行为的调査问卷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附件

(3)基于种植大户行为的化肥面源污染防治政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1.3.1 农业面源污染影响因素研究
        1.3.2 化肥面源污染防治政策研究
        1.3.3 化肥面源污染防治与农户行为研究
        1.3.4 国内外研究述评
    1.4 研究的内容与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框架
        1.4.3 研究方法
    1.5 创新点
2 概念界定与基础理论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种植大户
        2.1.2 化肥面源污染
    2.2 相关理论基础
        2.2.1 行为经济理论
        2.2.2 生态平衡理论
        2.2.3 农业政策及外部性理论
        2.2.4 农户行为理论
    2.3 本章小结
3 化肥面源污染与治理现状及防治政策演进
    3.1 化肥施用特征概况
        3.1.1 化肥施用量及施用强度
        3.1.2 化肥施用结构对比分析
        3.1.3 内部施用均衡度对比
    3.2 化肥施用时空特征分析
        3.2.1 研究方法
        3.2.2 化肥施用空间分布情况分析
        3.2.3 空间冷热点分析
    3.3 我国化肥面源污染产生的影响
        3.3.1 河流水体污染表现
        3.3.2 湖泊(水库)水体污染表现
        3.3.3 土地土壤污染表现
        3.3.4 农业废弃物污染表现
    3.4 化肥施用减量空间分析
        3.4.1 分析方法
        3.4.2 化肥施用效率测度
        3.4.3 化肥施用减量空间
    3.5 化肥面源污染防治政策演进与归纳
        3.5.1 化肥面源污染防治政策演进
        3.5.2 化肥面源污染防治政策汇总
    3.6 我国化肥面源污染防治政策存在的问题
        3.6.1 政策缺乏前瞻性且手段单一
        3.6.2 政策扶持力度薄弱
        3.6.3 化肥面源污染数据管理水平低
        3.6.4 化肥面源污染防治政策落地难
        3.6.5 盲目追求化肥减排量化目标
    3.7 本章小结
4 问卷设计、描述性统计及有效性检验
    4.1 问卷设计与调查
        4.1.1 问卷设计
        4.1.2 问卷调查
    4.2 测量变量问项设计及描述性统计分析
        4.2.1 测量变量问项设计
        4.2.2 测量变量数据的描述性统计分析
    4.3 测量量表的信度检验
        4.3.1 种植大户认知测量量表的信度检验
        4.3.2 种植大户政策采纳意愿测量量表的信度检验
        4.3.3 种植大户施肥行为测量量表的信度检验
    4.4 测量量表的效度检验
        4.4.1 种植大户施肥行为测量量表的信度检验
        4.4.2 种植大户政策采纳意愿测量量表的效度检验
        4.4.3 种植大户施肥行为测量量表的效度检验
    4.5 本章小结
5 种植大户化肥面源污染防治政策采纳的路径分析
    5.1 研究方法
        5.1.1 结构方程模型的概念
        5.1.2 模型适配度指标选择
    5.2 种植大户认知、经济政策采纳意愿与行为的路径分析
        5.2.1 政策认知对经济政策采纳意愿的路径结果
        5.2.2 污染认知对经济政策采纳意愿的路径结果
        5.2.3 经济政策采纳意愿对施肥行为的路径结果
        5.2.4 污染认知、经济政策采纳意愿与施肥行为的路径结果
        5.2.5 认知、经济政策采纳意愿与施肥行为的路径结果
    5.3 种植大户认知、惩罚政策采纳意愿与行为的路径分析
        5.3.1 污染认知对惩罚政策采纳意愿的路径结果
        5.3.2 惩罚政策采纳意愿对施肥行为的路径结果
        5.3.3 污染认知、惩罚政策采纳意愿与施肥行为的路径结果
        5.3.4 认知、惩罚政策采纳意愿与施肥行为的路径结果
    5.4 种植大户污染认知、辅助政策采纳意愿与施肥行为的路径分析
        5.4.1 辅助政策采纳意愿对施肥行为的路径结果
        5.4.2 污染认知、辅助政策采纳意愿与施肥行为的路径结果
    5.5 本章小结
6 基于相关者利益特征的化肥面源污染防治政策制定博弈
    6.1 化肥面源污染防治政策利益相关者分类
        6.1.1 种植大户
        6.1.2 政府
        6.1.3 外部利益群体
    6.2 利益相关者利益特征分析
        6.2.1 种植大户利益特征
        6.2.2 非农社会性主体利益特征
        6.2.3 央地政府利益特征
    6.3 化肥面源污染防控政策制定博弈模型建构
        6.3.1 博弈模型假设
        6.3.2 种植大户与央地政府博弈模型
        6.3.3 种植大户与非农外部利益群体博弈模型
    6.4 不同治理模式化肥面源污染防治政策博弈分析
        6.4.1 治理成本最优决策分析逻辑
        6.4.2 整体收益最优决策分析逻辑
        6.4.3 基于外部性的决策分析逻辑
    6.5 本章小结
7 国外化肥面源污染防治政策经验借鉴
    7.1 美国化肥面源污染防治政策的经验
        7.1.1 建构污染防治法律体系
        7.1.2 重点区域划分治理模式
        7.1.3 探索污染多元防治机制
        7.1.4 丰富立体防治政策组合
    7.2 以色列化肥面源污染防治政策的经验
        7.2.1 节水政策主导型污染防治
        7.2.2 多职能部门协同治理模式
        7.2.3 多类型政策交互覆盖机制
        7.2.4 产研财政联动式投入模式
    7.3 欧盟化肥面源污染防治政策的经验
        7.3.1 命令控制型法律法规格局
        7.3.2 共同政策中心型治理逻辑
        7.3.3 有机农业效用最优化模式
        7.3.4 市场激励与政策调控融合
    7.4 化肥面源污染防治政策制定经验的国际启示
        7.4.1 关注法律法规的防治先导性
        7.4.2 以科技手段为污染防治支撑
        7.4.3 培育规模生产主体发挥带头作用
        7.4.4 探索数据技术导向防治路径
    7.5 本章小结
8 基于种植大户行为的化肥面源污染防治政策制定及保障措施
    8.1 化肥面源污染防治政策改进
        8.1.1 制定化肥面源污染防治政策组合
        8.1.2 推进财税协同化肥面源污染防治
        8.1.3 制定多效化肥减量与有机肥补贴
        8.1.4 政企合作参与化肥面源污染防治
        8.1.5 收紧化肥面源污染防治监督口径
    8.2 基于种植大户行为的化肥面源污染防治方案设计
        8.2.1 条件式大户化肥污染防治激励方案
        8.2.2 层级累进大户有机肥补贴激励方案
        8.2.3 产研联动式大户面源污染防治方案
        8.2.4 政农协同式大户面源污染防治方案
    8.3 基于种植大户行为的化肥面源污染防治政策制定保障措施
        8.3.1 政策设计端严控化肥面源污染防治
        8.3.2 化肥面源污染政策执行端组织保障
        8.3.3 肥料施用创新及现代数据技术保障
        8.3.4 化肥面源污染防治资金端支持保障
    8.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1
附录2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东北林业大学 博士学位论文修改情况确认表

(4)变译理论下中国诗句口译策略研究 ——以2004-2012温家宝总理记者会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ACKNOWLEDGEMENTS
abstract
摘要
Chapter One INTRODUCTION
    1.1 Research Background
    1.2 Research Significance
    1.3 Research Methods
    1.4 Layout of the Thesis
Chapter Two LITERATURE REVIEW
    2.1 Development on Translation Variation Theory
    2.2 Studies on Chinese Poetry Translation
    2.3 Studies on Interpretation on Press Conference
Chapter Three TRANSLATION VARIATION THEORY AND INTERPRETING OFVERSES OF CHINESE POEMS
    3.1 Translation Variation Theory
        3.1.1 Introduction to Translation Variation Theory
        3.1.2 Translation strategies and pragmatic value of the TVT
    3.2 Interpreting of Verses of Chinese Poems
        3.2.1 Chinese poetry itself and its characteristics
        3.2.2 Difficulties of interpreting of verses of Chinese poems
Chapter Four CASE STUDY---STRATEGIES EMPLOYED IN CHINESE VERSES INTERPRETING
    4.1 Explaining Interpreting
    4.2 Selective Interpreting
    4.3 Edited Interpreting
Chapter Five CONCLUSION
REFERENCES
APPENDIX

(5)从“谷贱伤农”到“水果自由” ——中国农产品价格波动的影响与对策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3.3 简要评述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5 本研究的创新之处
第二章 相关概念和理论分析
    2.1 相关概念
        2.1.1 农产品
        2.1.2 价格波动
        2.1.3 谷贱伤农
        2.1.4 水果自由
    2.2 理论基础
        2.2.1 价格控制理论
        2.2.2 信息不对称理论
        2.2.3 供求均衡理论
第三章 中国农产品价格波动的特征分析
    3.1 中国农产品价格在时间维度上波动的特征
        3.1.1 中国农产品年度价格波动:总体上升
        3.1.2 中国农产品季度价格波动:涨跌跌涨
        3.1.3 中国农产品月度价格波动:随机游走
    3.2 中国农产品价格在区域维度上波动的特征
        3.2.1 东部地带农产品价格波动总体向上且振幅小
        3.2.2 中部地带农产品价格波动总体持平且振幅较大
        3.2.3 西部地带农产品价格波动总体向下且振幅大
    3.3 中国农产品价格在主要类别维度上波动的特征
        3.3.1 粮食类价格总体平稳
        3.3.2 蔬菜水果类价格整体上涨明显
        3.3.3 蛋类价格呈现“M”状,肉类价格呈现“W”状
        3.3.4 水产品类价格波动平稳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中国农产品价格波动造成的负面影响分析
    4.1 对生产者造成的负面影响
        4.1.1 降低农民收入
        4.1.2 使农民生产决策失误
        4.1.3 加剧农民恶性竞争
    4.2 对消费者造成的负面影响
        4.2.1 促使消费者需求量随之改变
        4.2.2 迫使消费者从线下消费转为线上消费
        4.2.3 导致消费者消费预期发生错误
    4.3 对其他关键方面造成的负面影响
        4.3.1 造成农产品市场混乱
        4.3.2 带来实体经济通货膨胀
        4.3.3 使中间商利益发生波动
第五章 中国农产品价格波动的主要原因分析
    5.1 生产者供给视角下中国农产品价格波动的原因
        5.1.1 生产成本上涨,农产品价格向上波动
        5.1.2 自然灾害发生,农产品价格向上波动
        5.1.3 生产周期季节性变化,农产品价格波动
        5.1.4 农产品进口量增加,中国农产品价格向下波动
    5.2 消费者需求视角下中国农产品价格波动的原因
        5.2.1 消费者购买能力增强,农产品价格向上波动
        5.2.2 农产品价格根据消费者偏好波动
        5.2.3 节假日期间,农产品价格向上波动
        5.2.4 农产品价格随着消费预期而波动
    5.3 流通视角下中国农产品价格波动的原因
        5.3.1 流通过程成本增加,农产品价格向上波动
        5.3.2 流通的环节增加,农产品价格向上波动
        5.3.3 流通过程中间商加价,农产品价格向上波动
    5.4 金融视角下中国农产品价格波动的原因
        5.4.1 游资盘踞和炒作,农产品价格向上波动
        5.4.2 货币供应量增加,农产品价格向上波动
        5.4.3 人民币汇率上升,农产品价格向下波动
        5.4.4 农产品期货价格上涨,农产品价格向上波动
第六章 农产品价格波动与应对的案例分析
    6.1 “谷贱伤农”与“水果自由”的例子
        6.1.1 2006年开启的“蒜你狠”
        6.1.2 2010年出现的“疯狂的白菜”
        6.1.3 2015年呈现的“倒霉蛋”
        6.1.4 2019年奢求的“水果自由”
        6.1.5 小结
    6.2 以荷兰式拍卖应对“谷贱伤农”
        6.2.1 昆明国际花卉拍卖交易中心(KIFA)简介
        6.2.2 KIFA花卉拍卖的运作机制
        6.2.3 KIFA应对“谷贱伤农”的措施
    6.3 以C2B拼团电商模式达到“水果自由”
        6.3.1 拼多多的简介
        6.3.2 拼多多的运作机制
        6.3.3 拼多多达到“水果自由”的措施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平抑中国农产品价格波动的对策建议
    7.1 建立“期货+保险”稳定中国农产品的价格
        7.1.1 提升农民对期货市场的认知水平
        7.1.2 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和扩大农产品的规模
        7.1.3 完善农产品期货品种,开发农业保险品种
        7.1.4 加强保险与期货的合作,提高宣传力度
        7.1.5 积极促进“价格险”向“收入险”转变
    7.2 优化商贸流通减少中国农产品流通损耗
        7.2.1 完善农产品商贸流通体系建设
        7.2.2 鼓励农产品批发及零售业态创新
        7.2.3 加强农产品商贸流通法规建设
        7.2.4 培育农产品现代商贸流通的主体
    7.3 引入荷兰式拍卖模式使中国农产品价格合理化
        7.3.1 加强农产品物流的配合
        7.3.2 扩大农产品拍卖的种类
        7.3.3 加强农产品品牌建立
        7.3.4 健全农产品拍卖的辅助市场
    7.4 以C2B拼团模式实现交易信息透明化
        7.4.1 加快发展农产品电子商务
        7.4.2 建立完善C2B电商模式
        7.4.3 建立区别于团购的拼团模式
        7.4.4 健全移动网络支付体系
    7.5 国家出台相关政策应对价格波动的负面影响
        7.5.1 完善农产品价格补贴政策
        7.5.2 充分发挥合作社的作用
        7.5.3 注重宏观经济的调控
        7.5.4 完善市场机制的建立
研究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6)肉鸡养殖户亲环境行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目标与研究内容
        1.2.1 研究目标
        1.2.2 研究内容
    1.3 研究方法与概念界定
        1.3.1 研究方法
        1.3.2 概念界定
    1.4 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
        1.4.1 研究思路
        1.4.2 技术路线
    1.5 研究的创新点与不足
第二章 文献回顾与述评
    2.1 关于农户亲环境行为的相关研究
    2.2 关于心理认知对农户亲环境行为影响的相关研究
    2.3 关于政府规制对农户亲环境行为影响的相关研究
    2.4 关于产业合作组织对农户亲环境行为影响的相关研究
    2.5 关于成本收益对农户亲环境行为影响的相关研究
    2.6 文献述评
第三章 肉鸡养殖户亲环境行为的理论分析
    3.1 肉鸡养殖户亲环境行为的心理学分析
    3.2 肉鸡养殖户亲环境行为的经济学阐释
    3.3 肉鸡养殖户亲环境行为的博弈分析
        3.3.1 肉鸡养殖户与政府的博弈分析
        3.3.2 肉鸡养殖户与产业合作组织的博弈分析
        3.3.3 肉鸡养殖户与肉鸡养殖户之间的博弈分析
    3.4 逻辑框架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调查设计与样本描述性统计分析
    4.1 问卷设计
        4.1.1 调查问卷设计流程
        4.1.2 调查问卷设计依据
    4.2 数据来源
    4.3 样本特征描述性统计分析
        4.3.1 肉鸡养殖户个体特征
        4.3.2 肉鸡养殖户经营特征
        4.3.3 肉鸡养殖户认知特征
        4.3.4 肉鸡养殖户预期收益特征
        4.3.5 社会规范特征
        4.3.6 政府规制特征
        4.3.7 产业合作组织特征
    4.4 肉鸡养殖户亲环境行为特征描述性统计分析
        4.4.1 肉鸡养殖户标准化养殖场建设参与行为
        4.4.2 肉鸡养殖户兽药减量使用行为
        4.4.3 肉鸡养殖户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行为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肉鸡养殖户标准化养殖场建设参与行为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5.1 分析框架与研究假说
    5.2 变量选取
    5.3 模型设定与结果分析
        5.3.1 模型设定
        5.3.2 结果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肉鸡养殖户兽药减量使用行为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6.1 分析框架与研究假说
    6.2 变量选取
    6.3 模型设定与结果分析
        6.3.1 模型设定
        6.3.2 结果分析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肉鸡养殖户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行为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7.1 分析框架与研究假说
    7.2 变量选取
    7.3 模型设定与结果分析
        7.3.1 模型设定
        7.3.2 结果分析
    7.4 本章小结
第八章 肉鸡养殖户亲环境行为的效应分析
    8.1 亲环境行为对肉鸡养殖户生产绩效的影响
        8.1.1 研究方法
        8.1.2 变量选取
        8.1.3 肉鸡养殖户生产绩效的测算
        8.1.4 标准化养殖场建设参与行为对肉鸡养殖户生产绩效的影响
        8.1.5 兽药减量使用行为对肉鸡养殖户生产绩效的影响
        8.1.6 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行为对肉鸡养殖户生产绩效的影响
    8.2 肉鸡养殖户亲环境行为的效益评价
        8.2.1 理论基础与模型设定
        8.2.2 评价依据与变量选取
        8.2.3 肉鸡养殖户标准化养殖场建设参与行为的效益评价与差异分析
        8.2.4 肉鸡养殖户兽药减量使用行为的效益评价与差异分析
        8.2.5 肉鸡养殖户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行为的效益评价与差异分析
    8.3 本章小结
第九章 肉鸡养殖户亲环境行为的激励机制优化与政策措施
    9.1 肉鸡养殖户亲环境行为激励机制的基本框架
    9.2 肉鸡养殖户亲环境行为的激励机制
        9.2.1 立法支持
        9.2.2 财税支持
        9.2.3 技术支持
    9.3 肉鸡养殖户亲环境行为的约束机制
        9.3.1 经济约束
        9.3.2 法律约束
        9.3.3 社会约束
    9.4 激励肉鸡养殖户实施亲环境行为的政策措施
        9.4.1 政府方面
        9.4.2 产业合作组织方面
        9.4.3 产品市场方面
        9.4.4 肉鸡养殖户方面
    9.5 本章小结
第十章 研究结论与研究展望
    10.1 研究结论
    10.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与科研情况

(7)网络新闻标题的多角度研究 ——以“今日头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缘由
    1.2 研究对象
    1.3 研究现状与意义
        1.3.1 研究现状
        1.3.2 研究意义
    1.4 理论基础与研究方法
        1.4.1 理论基础
        1.4.2 研究方法
    1.5 语料来源
        1.5.1 建立小型语料库
        1.5.2 依据爬虫程序,滚动抓取标题
        1.5.3 标题信息处理
第二章 网络新闻标题的词汇语法特点
    2.1 网络新闻标题的词频特点
        2.1.1 词频统计
        2.1.2 词频分布分析
    2.2 标题词汇的语义特点
第三章 网络新闻标题的语法特点
    3.1 句法结构形式
        3.1.1 单句式结构
        3.1.2 组合式结构
        3.1.3 成分缺省结构
    3.2 句类特点
        3.2.1 陈述句标题
        3.2.2 疑问句标题
        3.2.3 感叹句标题
        3.2.4 祈使句标题
第四章 网络新闻标题的修辞
    4.1 引言
    4.2 网络新闻标题的修辞策略
        4.2.1 词语修辞
        4.2.2 辞格修辞
第五章 网络新闻标题的语用特点
    5.1 关联理论与网络新闻标题
    5.2 网络新闻标题的“明示—推理”交际
        5.2.1 明示行为
        5.2.2 推理过程
    5.3 网络新闻标题的语境效应
        5.3.1 认知语境假设
        5.3.2 语境效果
    5.4 网络新闻标题的最佳关联
第六章 结语
    6.1 主要研究过程和结论
    6.2 创新之处与不足
    6.3 后续研究的设想
参考文献
附录

(8)都市郊区和一般农业区的家庭农场发展路径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本文主要创新之处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选题背景和意义
        一、选题背景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文献综述
        一、家庭农场的演化机制
        二、家庭农场的发展模式
        三、家庭农场的制约因素
        四、家庭农场的发展方向
        五、对现有研究文献的评论
    第三节 研究内容、框架和方法
        一、研究内容和框架
        二、研究方法
    第四节 可能的创新点和不足
        一、可能的创新点
        二、研究不足和展望
第二章 概念界定和相关理论
    第一节 概念界定
        一、家庭农场
        二、都市郊区
        三、一般农业区
        四、发展路径
        五、发展模式
    第二节 相关理论
        一、农业区位论
        二、交易成本理论
        三、制度变迁理论
        四、演化理论
        五、二元经济理论
第三章 我国家庭农场发展情况和典型发展模式
    第一节 我国家庭农场发展情况
        一、我国家庭农场的起步和发展
        二、我国家庭农场的现状
    第二节 我国家庭农场典型发展模式
        一、上海松江模式
        二、浙江宁波模式
        三、湖北武汉模式
        四、吉林延边模式
        五、安徽郎溪模式
        六、家庭农场典型发展模式小结
    第三节 我国家庭农场的发展经验和问题
        一、我国家庭农场的发展经验
        二、我国家庭农场存在的主要问题
第四章 都市郊区和一般农业区的家庭农场发展路径分化的表现
    第一节 武汉和郎溪的家庭农场发展情况比较
        一、经营范围和规模
        二、农场主和家庭劳动力
        三、土地流转与利用
        四、生产性固定资产
        五、劳动力雇工情况
        六、产品类型和品牌建设
        七、农场经营性收支
        八、技术需求与应用
        九、农场经营和管理
        十、农业金融和保险
        十一、参加农民合作社情况
        十二、武汉和郎溪的家庭农场发展比较小结
    第二节 都市郊区和一般农业区的家庭农场发展路径异同
        一、发展路径的共同特征
        二、发展路径的不同特征
第五章 都市郊区和一般农业区的家庭农场发展路径分化的原因
    第一节 家庭农场的演化机制分析
        一、家庭农场的主要要素
        二、家庭农场产生的背景
        三、都市郊区与一般农业区的家庭农场演化背景差异
        四、家庭农场的演化机制
    第二节 家庭农场发展路径分化机理
        一、理论假设:典型家庭农场的故事
        二、理论分析:典型家庭农场的生产决策
        三、从个体到区域:区位与家庭农场发展路径的分化
        四、从典型到一般:拓宽假设条件
第六章 都市郊区和一般农业区的家庭农场发展路径分化的影响
    第一节 家庭农场发展路径分化对复合经营程度的影响
        一、模型设定
        二、变量含义及数据描述性统计
        三、模型拟合结果
    第二节 家庭农场发展路径分化对经营范围的影响
        一、模型设定
        二、数据及核心解释变量描述性统计
        三、模型拟合结果
    第三节 家庭农场发展路径分化对经营规模的影响
        一、模型设定
        二、数据及核心解释变量描述性统计
        三、模型拟合结果
第七章 研究结论和政策建议
    第一节 研究结论
    第二节 推动家庭农场发展的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 :调查问卷
    A.家庭农场基本情况
    B.土地流转与利用情况
    C.生产性固定资产及投资
    D.农场劳动雇工情况
    E.农场生产、储存和销售情况
    F.农场经营性收支情况
    G.农业新技术需求与应用情况
    H.农场经营管理情况
    I.农业自然与市场风险及其影响
    J.参与合作社、协会和龙头企业情况
    K.金融与保险情况
    M.其他相关问题
攻博期间发表的科研成果目录
致谢

(9)农业技术扩散渠道对农户生态农业模式采纳的影响研究 ——以长江中下游地区稻虾共养模式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发展生态友好型农业是农业供给侧改革的重要内容
        1.1.2 我国生态农业推广的重点在于鼓励农户的采纳行为
        1.1.3 农户采纳生态农业受制于基层农业技术扩散的不足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1.3.1 农户从事生态农业的影响因素研究
        1.3.2 农业技术扩散影响农户生产行为的研究
        1.3.3 农户对生态农业模式的采纳行为效应研究
        1.3.4 文献述评
    1.4 研究思路、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内容
        1.4.3 研究方法
    1.5 文章可能的创新之处
第2章 概念界定与理论依据
    2.1 概念界定
        2.1.1 农业技术扩散渠道
        2.1.2 生态农业模式
        2.1.3 农户生态农业模式采纳过程
    2.2 相关理论
        2.2.1 理性小农理论
        2.2.2 农业技术扩散理论
        2.2.3 农业技术选择理论
        2.2.4 农户行为理论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稻田生态种养模式的发展现状分析
    3.1 稻田生态种养模式的主要类型
    3.2 长江中下游地区稻田生态种养模式分布
        3.2.1 长江中下游地区的稻田资源和稻田养殖资源
        3.2.2 长江中下游地区稻田生态种养模式分布特征
    3.3 稻虾共养模式的发展趋势与难点问题
        3.3.1 稻虾共养模式发展的趋势与特征
        3.3.2 稻虾共养模式发展的难点问题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研究设计与数据收集
    4.1 理论模型与研究假设
        4.1.1 理论模型构建
        4.1.2 理论分析框架
        4.1.3 研究假设
    4.2 调查问卷设计与调查实施
        4.2.1 调查问卷设计
        4.2.2 调查实施
    4.3 数据来源与样本基本情况
        4.3.1 数据来源
        4.3.2 样本基本情况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技术扩散渠道对农户生态农业模式采纳意愿的影响
    5.1 模型设置与变量选择
    5.2 变量的描述性统计分析
        5.2.1 农户采纳意愿统计
        5.2.2 农业技术扩散渠道统计
        5.2.3 户主个人特征统计
        5.2.4 农户家庭特征统计
        5.2.5 农户稻虾共养模式认知统计
        5.2.6 外部环境因素统计
    5.3 渠道数量与渠道质量对农户采纳意愿的影响分析
    5.4 渠道类别对农户采纳意愿影响的比较分析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技术扩散渠道对农户生态农业模式采纳行为的影响
    6.1 稻虾共养模式采纳行为的描述性统计
    6.2 模型设置与变量选择
    6.3 技术扩散渠道对农户采纳生态农业模式行为的影响
        6.3.1 渠道数量与渠道质量对农户采纳行为的影响分析
        6.3.2 渠道类别对农户采纳行为影响的比较分析
        6.3.3 技术扩散渠道对农户采纳意愿与采纳行为一致性的影响
    6.4 技术扩散渠道对农户采纳意愿与采纳行为的调节效应分析
        6.4.1 技术扩散渠道影响农户采纳意愿与行为关系的理论模型
        6.4.2 技术扩散渠道对农户采纳意愿与采纳行为关系的调节效应检验
    6.5 本章小结
第7章 技术扩散渠道对农户生态农业模式采纳效益的影响
    7.1 稻虾共养模式与其他生产经营模式的收益比较
    7.2 模型设置、变量选择与描述性统计分析
        7.2.1 模型设置
        7.2.2 变量选取与描述性统计
    7.3 技术扩散渠道对稻虾共养模式效益的影响
        7.3.1 渠道数量与质量对稻虾共养单位面积产值与成本的影响
        7.3.2 渠道类别对稻虾共养单位面积产值与成本的影响
    7.4 技术扩散渠道影响不同规模稻虾共养户效益的差异分析
        7.4.1 不同规模稻虾共养户的单位面积产值影响因素比较
        7.4.2 不同规模稻虾共养户的单位面积成本影响因素比较
    7.5 本章小结
第8章 农户采纳生态农业模式的激励机制构建
    8.1 “创新采纳过程”视角下的生态农业模式推广机制探析
        8.1.1 现有生态农业模式推广体系存在的问题
        8.1.2 “创新采纳过程”视角下构建生态农业模式推广机制的原则..
    8.2 农户采纳生态农业模式的激励机制构建
        8.2.1 农户生态农业模式采纳意愿的诱导机制
        8.2.2 农户生态农业模式采纳行为的激励机制
        8.2.3 农户生态农业模式采纳效益的提升机制
第9章 研究结论与研究展望
    9.1 主要结论
    9.2 政策启示
        9.2.1 拓展生态农业技术传播途径,完善生态农业扩散渠道体系
        9.2.2 提高生态农业技术发展水平,增强技术盈利性与技术易用性.
        9.2.3 强化合作社功能与邻里示范效应,提升技术扩散效果
        9.2.4 引导农户理性采纳生态农业模式,强化农户采纳稳固性
    9.3 研究总结与未来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A:调查问卷
附录 B: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10)外宣翻译过程中的话语生产、传播与接受研究 ——以2017年政府工作报告英译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问题及研究目的
1.3 研究意义
1.4 研究方法
1.5 研究重点难点及预期突破
1.6 论文框架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外宣翻译研究现状
    2.1.1 对外宣传与对外传播的区别
    2.1.2 外宣翻译的概念及其内涵
    2.1.3 外宣翻译研究的发展历史与现状
2.2 批评话语分析视角下的外宣翻译
    2.2.1 批评话语分析的研究内容与代表性理论
    2.2.2 外宣翻译与批评话语分析的关联
    2.2.3 采用批评话语分析视角的翻译研究成果
2.3 政府工作报告及其翻译研究
    2.3.1 政府工作报告的定义
    2.3.2 政府工作报告的文本结构及语言特点
    2.3.3 政府工作报告的翻译及相关研究
2.4 小结 第三章 研究的理论基础、分析框架及观察语料
3.1 外宣翻译与对外话语体系建构
3.2 外宣翻译的话语生产、传播与接受
3.3 翻译-传播-社会实践综合框架下的外宣翻译过程
3.4 观察语料——2017 年政府工作报告中英版及英译过程的相关材料
3.5 小结 第四章 译本对原文本元语言功能表达形式的再现
4.1 概念功能表达形式的再现
4.2 人际功能表达形式的再现
4.3 语篇功能表达形式的再现
4.4 小结 第五章 外宣翻译的传播实践
5.1 翻译的生产
    5.1.1 译者的主观能动作用
    5.1.2 外宣翻译的主体间性
    5.1.3 译者对外宣翻译互文性的实践
5.2 翻译的传播
    5.2.1 外宣翻译的传播机制
    5.2.2 译者的把关人作用
5.3 翻译的接受
    5.3.1 外宣翻译的读者研究
    5.3.2 外宣翻译的读者关照
    5.3.3 外宣翻译的读者反应
5.4 小结 第六章 外宣翻译的社会实践
6.1 外宣翻译与权力关系之关联
6.2 外宣翻译与社会身份之关联
6.3 外宣翻译与文化价值及意识形态之关联
6.4 小结 第七章 讨论
7.1 译本与翻译传播实践之关联
7.2 翻译传播实践与翻译社会实践之关联
7.3 译本与翻译社会实践之关联 第八章 结论
8.1 本研究的回顾与总结
8.2 本研究的发现及创新之处
8.3 本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博士在学期间科研及获奖情况

四、去年我国农业预期目标基本实现(论文参考文献)

  • [1]农户订单农业参与行为及其经济获得感效应研究 ——以内蒙古武川县为例[D]. 郑黎阳.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21(01)
  • [2]黑龙江省水稻休耕的生态溢价生成机理与实现路径研究[D]. 李欣. 东北林业大学, 2020(09)
  • [3]基于种植大户行为的化肥面源污染防治政策研究[D]. 石凯含. 东北林业大学, 2020(09)
  • [4]变译理论下中国诗句口译策略研究 ——以2004-2012温家宝总理记者会为例[D]. 任雨欣. 内蒙古大学, 2020(01)
  • [5]从“谷贱伤农”到“水果自由” ——中国农产品价格波动的影响与对策分析[D]. 汤芬芬. 浙江海洋大学, 2020(11)
  • [6]肉鸡养殖户亲环境行为研究[D]. 刘铮. 沈阳农业大学, 2020(08)
  • [7]网络新闻标题的多角度研究 ——以“今日头条”为例[D]. 周莹. 上海外国语大学, 2020(01)
  • [8]都市郊区和一般农业区的家庭农场发展路径比较研究[D]. 冷成英. 武汉大学, 2020(03)
  • [9]农业技术扩散渠道对农户生态农业模式采纳的影响研究 ——以长江中下游地区稻虾共养模式为例[D]. 黄炜虹. 华中农业大学, 2019(01)
  • [10]外宣翻译过程中的话语生产、传播与接受研究 ——以2017年政府工作报告英译为例[D]. 尹佳. 天津外国语大学, 2019(02)

标签:;  ;  ;  ;  ;  

去年我国农业预期基本实现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