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体育体制的特点与发展研究

我国体育体制的特点与发展研究

一、关于我国体育体制特点及其发展的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赵吉峰[1](2021)在《自组织视角下我国竞技体育高质量发展模式研究》文中认为在新时代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体育强国加快推进、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世界体坛激烈竞争以及自身可持续发展的现实背景与理论背景下,竞技体育需要实现从“优先发展”、“赶超发展”的数量增长型发展模式向“质量第一”、“效益优先”的高质量发展模式转变,突破竞技体育大而不强的发展困局,承载新时代赋予竞技体育的历史使命。由于竞技体育以往发展模式过多的关注资金、行政路径等外在因素,未能有效发挥竞技体育系统内在的自组织机制,未能激活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的内生动力,长期以来发展结构、质量与效益并不尽如人意。2020年中国共产党十九届五中全会制定了2035年建成体育强国的战略目标,比《体育强国建设纲要》规划完成这一目标的时间提前了15年。在时间紧、任务重的形势下,竞技体育迫切需要探索和实施高质量发展模式,增强自主发展、主动发展的能力,激发竞技体育系统的内生活力,更好的发挥竞技体育加快建设体育强国的先导作用。高质量发展模式已经成为新时代竞技体育必须要面对和解决的理论与实践问题。基于此,本研究从自组织的视角,依据耗散结构理论、协同学理论以及系统动力学理论,综合运用系统动力学模拟仿真法、灰色模型预测法、系统分析法、文献资料法、比较研究法,从发展观、发展目标、发展条件和发展动力构建了竞技体育高质量发展的宏观模式,旨在为竞技体育的高质量发展研究提供新视角与新模式借鉴,为转变竞技体育发展方式提供理论框架参考,推动竞技体育又好又快的可持续发展。主要研究结论如下:第一,自组织视角下我国竞技体育高质量发展的宏观模式由高质量发展观、发展目标、耗散结构条件、竞争与协同动力四部分构成。第二,竞技体育高质量发展观在价值论上,要追求运动员的全面充分发展、多元利益均衡发展、可持续内生动力发展;在认识论上,它实质上是发展方式的根本转变,是建设“大而强”竞技体育的实践活动,是新时代提升“体育强则中国强”反哺效应的实践活动;在方法论上,需要建立自组织发展方式,贯彻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原则,坚持走守正创新与融合创新的中国特色之路。第三,我国竞技体育的高质量发展需要形成三体两元双向开放的耗散系统、远离平衡态、发挥好竞技体育系统的非线性相干效应、抓住竞技体育系统的内外涨落契机。第四,竞技体育建立耗散结构的动力学临界条件是职业体育的发展要远大于专业体育的发展。它要求职业体育成为竞技体育发展的主导方式,专业体育成为其辅助发展方式;职业体育自身造血能力要远大于专业体育;职业体育产生的负熵远大于自身与专业体育产生的正熵;职业体育产生的负熵远大于专业体育产生的负熵。第五,竞技体育高质量发展的动力系统是“一核三体三元”竞争与协同的结构,其中“举国体制与市场机制的融合度”是主导竞技体育高质量发展的序参量。第六,职业体育与专业体育之间的人才比例满足0.41<R2<1.86时,职业体育与专业体育能产生良好的协同发展效果,更有利于促进竞技体育的高质量发展。第七,根据系统动力学的模拟仿真,竞技体育赶超发展模式是不可持续的发展模式,职业体育与专业体育的协同发展模式、科技支撑模式是竞技体育高质量发展的理想模式,自我造血模式是竞技体育高质量发展的基础模式,竞技体育与群众体育的并行发展模式是具有可持续发展潜力的模式。第八,对于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研究,“高质量发展”能够作为可参考的新逻辑起点,“自组织学理依据-系统动力学方法-Vensim分析工具”的研究框架更符合竞技体育复杂系统特点,有助于促进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研究走向深入。

邓森[2](2021)在《我国网球竞赛体制探究及融入国际网球竞赛体制的策略分析》文中研究说明我国网球竞赛体制起始于计划经济发展时期,经过不断的改革和逐步完善,形成了相对完备的网球竞赛体制,对推动我国网球运动的发展贡献了重要的作用。现阶段,我国网球竞赛体制在不断改进的同时也表现出了诸多的不足,如何解决我国竞赛体系不完善和竞赛制度的欠缺,是我国网球运动融入国际网球进程中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以国际网球竞赛体制和我国网球竞赛体制作为研究对象,运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PEST分析法、逻辑分析法等研究方法,通过对国际网球竞赛体制和我国网球竞赛体制的发展展开分析,旨在为我国网球竞赛体制融入国际网球竞赛体制提供理论借鉴。通过研究得出以下结论:(1)目前国际网球竞赛组织主要有三个,即ATP、WTA和ITF,三大网球组织共同管理和制定网球竞赛的各项规章制度,维持网球项目在世界范围内的良好运行。三大网球组织在职能上大致相同,负责网球运动员的积分、排名和奖金分配以及竞赛规则制度的制定和球员的资格审核等。(2)国际网球竞赛体制具有赛事数量增多,赛事规模不断扩大;市场化、商业化运作模式日益成熟;竞赛体系结构逐步优化;制度化法制化建设较为完善等特点。(3)目前,负责我国网球竞赛活动的机构组织主要有:政府机构、网球运动管理中心、网球运动协会以及行业与部门系统等,各个机构负责组织和管理各自领域内的相关网球竞赛的事务。(4)全运会和青运会的网球比赛项目、全国网球锦标赛、中国网球巡回赛和青少年网球巡回赛等,以及在国内举办的ATP、WTA和ITF职业网球赛事等竞赛活动共同构成了我国目前的网球竞赛体系结构。(5)全运会和青运会的网球比赛项目是直接由国家体育总局竞体司进行统一筹划与管理,各类网球巡回赛等竞赛活动是由中国网球协会主办,与承办方签订承办合同,实行契约化管理。国内举办的高级别的网球赛事由赛事资源方(ATP、WTA和ITF)直接委派赛事监督负责赛事的协调、检查以及监督和管理。(6)与国际网球竞赛体制相比,体育体制、竞赛体系、竞赛制度、竞赛运营管理以及社会文化等因素影响我国网球竞赛体制融入国际网球。(7)普及“塔腰、塔基”赛事、打造“塔尖”品牌赛事;坚持开放包容、吸纳社会力量共同办赛;以政府职能转变为契机、深化网球“管办分离”改革;深化网球职业化、市场化和商业化运作;以法治“网”、健全网球项目相关的法律法规体系。

Doan Ha Trung[3](2020)在《越中田径竞技运动水平比较分析》文中研究表明提升越南田径竞技水平,一方面是越南发展竞技体育的重点方向,另一方面也是越南在东南亚运动会和亚洲运动会上崭露头角,提高国际赛事水平竞争力的重要事项。在最近的10余年中,越南田径运动员虽然在奥运会、世锦赛和亚运会等重大赛事上取得了好成绩,在个别项目上也有所突破,但是与现代世界田径强国的田径运动水平仍有一定差距。如何缩小与田径强国之间的差距,让越南在东南亚地区跻身田径强国行列,不仅需要因地制宜的制定未来发展规划和战略目标,还需要积极探寻学习经验。众所周知,中国田径队在亚洲赛场一直稳居霸主、傲视群雄。因此本文以中国为可借鉴对象,通过对近年来越南竞技体育发展、田径运动发展以及中国竞技体育发展、中国田径竞技水平的现状以及中国田径在国际大型比赛中的表现等相关知识进行系统梳理,并对越中田径竞技运动在各大型比赛中获奖牌情况、各项目成绩分布进行对比,以及越南和中国的竞技运动发展现状和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得出了以下结论:1.在第16届-18届亚运会的田径比赛中,中国队的成绩优于越南队,越南队在三届亚运会中的整体水平程逐步提高,其中速度性项群为优势项群,耐力性项目为劣势项目,女子水平高于比男子水平;中国队在三届亚运会中的优势明显,但整体水平有下降趋势,其中,快速力量性项目较强,速度性项群和耐力性项目次之,同样存在阴盛阳衰的现象。在第29届—31届奥运会田径比赛中,中国队的成绩优于越南队,其中越南队整体水平在提高,其优势项目表现在快速力量性项目上;中国队的优势项目集中在快速力量性项目和耐力性项目上,速度性项目是短板。2.越南田径教练员的业务能力、运动员的文化素质和运动训练水平、科学训练水平、训练条件的先进性、竞赛体系、体育体制和政策,以及经济大环境等因素是制约越南田径运动发展和水平提高的主要因素。3.中国田径运动的发展优于越南,得益于有一支优秀的教练员队伍和优秀的田径运动员队伍;得益于好的体育体制作保障;得益于训练手段和科学性在不断提高,竞赛体系不断完善。4.越南的田径竞技运动水平要赶超中国,要在以下几个方面努力:其一,体育体制要创新,改革现有的举国体制,保持举国体制的优势,走国家办和社会办体育的市场运行模式;其二,加大田径运动训练的经费投入,具体要在田径场馆建设、田径运动科学化训练、运动员选材等方面加大投入;其三,提高教练员素质,严格奖惩制度;其四,加强运动员文化教育,持续扩大田径后备队伍的建设;其五,创新竞赛体系;其六,加强田径运动的宣传与国际交流。

瞿迪[4](2020)在《我国竞技体育与高校体育融合发展的若干问题研究》文中指出运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逻辑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对我国竞技体育与高校体育融合发展的若干问题进行探讨,理性分析竞技体育和高校体育融合发展的困惑和对策,研究结果如下。1.“体教融合”是以教育系统为培养主体,以通过竞技体育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最终导向,并为国家培育竞技体育后备力量,为国家人才战略计划做出贡献的一种重要教育举措。2.“体教融合”的核心价值。加快转变竞技体育的发展方式,实现体育与教育系统应创新共享共荣的管理建制与运作模式,既帮助高校提高竞技水平,又对校园体育文化建设和普通生运动的引领作用得到改善,培养综合素质发展的优秀学生运动员,提倡体育与教育携手并进,解决观念上的障碍,促使意识形态向“学训兼修”的价值观转化、融合。3.体教结合的本质是通过教育手段和体育训练方法的优化升级以促进年轻运动员两方面发展的量变,而体教融合是利用现代化技术手段,克服体育和教育在运动员有限时间和精力内无法良好共生的弊端,创造出更高一级的全新的培养形式。4.融合发展现状。我国教育与体育部门都有着不同程度的结合,在竞技体育与高校体育融合发展过程中,体育部门和教育部门创立了具有我国特色的各项目高校体育联赛,积累了相应的管理和培育经验,形成了相对稳定的组织架构、招生体系、管理和运行模式。各高校高水平运动队已经为国家输送了许多优秀人才,并在世界大运会、青奥会等比赛中都取得了一定成绩。5.融合发展障碍。竞技体育与学校体育融合发展中,高校目标定位较低,追求短期见效取得省得效益,未能立足全国、展望奥运,忽视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高校培养方案、管理体制无法跟上外部环境的改变速度的步伐;文化课评价依靠于运动员成绩,损害了其受教育权,不利于长远发展;训练方法依托于经验,未能引入现代科技手段,超量训练普遍存在,教练团队配置不齐全,师生待遇普遍较低;未能对训练和文化课进行统筹安排,规划随意且总量超出学生精力范围;建设资金来源被动,数目难以维系高质量的团队运作。建议:1.高校利用高等教育的平台优势,拓宽经费的渠道打破以往竞技体育建设资金来源被动的状态。探索高校体育赛事商业化运营体系,打造自有品牌,为高水平运动队建设打下良好的经济基础;同时,在此过程中要注意保护竞技体育和高校体育的正常运转,警惕过度商业化带来的体育异化现象。2.大学以文化教育与体育训练为中心,形成制度化管理体系,促进国家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队伍建设。综合教练团队和体育教师的能力,促进体教工作形成合力,有效形成学生运动员培养和教育教学工作格局;积极引入第三方专业训练团队参与高水平运动队工作,帮助高校运动队改善运作模式,提升训练专业化程度3.加强流程管理,统筹工作安排,合理安排学生训练、学习、生活,注意学生运动员的综合发展。改革运动队评价体系,建立运动员个性化培养模式,尊重个体差异,有意识地进行专长发展;培养目标立足全国、展望奥运,最终为国家输送素质优秀、技能突出的学生运动员。4.通过建设一体化培养系统,推进竞技体育和高校体育融合发展,并在此过程中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转变观念,提升工作内涵,实现关注学生思想道德建设,资源共享,形成优势互补。实现教练员和体育教师的相互促进,培训场地和教学设施的共享,以及后备人才成长的总体目标。5.国家予以高校政策配套,全面提高系统运行动力。高校成立专项领导小组,协调各个职能部门,给予学生运动员全生命周期的追踪与支持。结合地方区域特色及奥运会形势勇于开拓弱势项目。在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次相互协调配合,早日实现竞技体育与学校体育融合发展。该论文有图2幅,表13个,参考文献80篇。

孟号翔[5](2020)在《体育强国背景下我国竞技体育竞赛体制存在的问题及其发展对策研究》文中提出我国竞技体育竞赛体制形成于计划经济时期,经历了不断改革和调整逐步稳定成型,至今形成相对完备的竞赛体制,对推动中国竞技体育的发展贡献了重要力量。现阶段,我国竞技体育竞赛体制中仍存在不少问题,与体育强国的要求还有明显差距,对我国竞技体育的健康持续发展也有一定制约。本研究立足体育强国这一时代背景,采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历史分析法与逻辑分析法,梳理中国竞技体育竞赛体制的发展演化历史,以全运会为例分析我国竞技体育竞赛体制的现状,深入探究现阶段中国竞技体育竞赛体制中存在的问题及致因,深入探讨体育强国下中国竞技体育竞赛体制的发展对策,使中国竞技体育竞赛体制更加健全完善,更好的适应我国竞技体育整体发展、体育强国推进的现实需要,使竞技体育竞赛体制更好的发挥其作用和功能。通过研究得到如下结论:1、我国竞技体育竞赛大致分为国家体育总局直接管理的竞赛,由单项运动协会管理的竞赛,各主管部门、行业体协管理的竞赛,以及社会体育竞赛组织管理的商业性群众性体育赛事等四类,项目设置上最大限度的向奥运会竞赛项目设置接轨,更好的发挥全运会为奥运会培育和选拔人才的功能,计分、记牌方法变化比较大,第十三届全运会取消金牌榜,取消了原有的计分政策。2、我国竞技体育竞赛体制存在的问题,突出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政府主导型的竞技体育竞赛体制,对社会与市场资源的吸纳能力不足;二是受现有体制的影响,腐败及各类违纪违法行为频发,三是地方利益与国家利益之间的矛盾导致了全运会与奥运会战略矛盾,四是竞技体育项目发展存在结构性失衡。3、导致我国竞技体育竞赛体制中问题的原因,一是政府在竞赛体制中权利过大,行政壁垒较多,遏制了社会体育竞赛组织的成长空间;二是管办不分的体制弊端突出,法治建设滞后;三是全运会体制改革滞后,赛制设计功利化;四是项目设置的工具主义倾向,资源分配不均衡导致项目结构性失衡。4、体育强国下,我国竞技体育竞赛体制的改革要着力于如下四点:一是破除行政壁垒,培育并壮大社会体育竞赛组织,释放社会和市场活力;二是推进管办分离,完善法律与法规体系;三是改革全运体制,建立双规制体制,改良计分制,使两大战略更好协调;四是优化项目设置,促进竞技体育的发展。

丁明露[6](2020)在《中国体育单项协会实体化改革研究》文中指出中国改革开放已经40多年,我国社会发展已经进入了“新时代”,社会发展的主要矛盾发生了改变,需要通过更深入的改革和发展来保持和激发体制机制的活力。伴随着我国行政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国各项事业改革发展进入了攻坚期和深水区,社会组织改革的方向也逐渐走向政社分开、权责分明、依法自治的全新治理模式,使之逐渐走向市场,真正走向社会。体育作为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体育强国”和“健康中国”两大重要国家战略都与之休戚相关。本文通过对中国体育单项协会实体化改革为研究对象,积极对目前参与到协会实体化改革的项目中心和协会调研访谈,为研究提供协会实体化改革的一线资料;大量阅读有关我国行政体制改革和体育体制改革方面的文献,查阅有关我国关于协会实体化改革的图书资料,为研究提供理论支持。通过对我国体育项目协会实体化的演进历程、演进逻辑、具体改革形态进行深入探讨,借助史密斯政策执行模型对改革过程中的政策制定本身、政策执行机构、目标群体和执行环境进行分析,探究我国实体化改革过程中的问题与制约因素,最终对体育项目协会实体化改革提出理性建议与设想。通过研究发现我国体育项目协会改革经历了五个主要阶段,分别是:改革准备阶段(1986-1991)、项目中心初探阶段(1992-1998)、项目中心强化阶段(1999-2008)、协会改革渐进阶段(2009-2014)、协会改革深化阶段(2015-2020)。通过对项目协会改革发展的五个阶段历史梳理,我国体育体制改革历程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同时揭示出我国体育单项协会实体化改革发展的内在逻辑,一是体育体制改革伴随着我国行政体制改革进程,由结构重构到自我改革再到依法自治,不断向纵深发展。二是整个体育项目协会实体化改革始终围绕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不断推进,当前协会实体化脱钩改革就体现了体育市场在体育资源起决定性作用。根据项目协会实体化演进脉络和演进逻辑,研究表明当前协会改革存在三个主要形态,一是全面自治模式,主要包括了第一批实现协会化的行业商会和一些非奥项目协会。二是由政府监管下的协会自治模式,包括足球协会和其他已经脱钩的奥运项目协会;三是政府代理协会管理型模式,这一类协会主要是仍未脱钩的协会,包括一定数量的奥运项目和非奥项目协会。结合史密斯政策执行模型分析四个方面的问题主要集中在理想化政策方面的政策形式、政策类型、政策渊源、社会印象和政策效果五个方面。在政策执行机构方面包括执行机关结构与人员、领导方式与技巧、执行能力与信心和执行机制四个方面。在目标群体方面包括组织发展程度和接受领导的情形。在政策环境方面包括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通过分析中国体育单项协会实体化改革深层影响因素包括三个大的方面。首先是政府、市场、协会关系不清,相互抑制效能显现;其次是传统科层制管理惯性,致使政府间协调不畅;再者就是体育协会实体化改革由于“管理”向“治理”快速转变,协会配套制度体系缺失。根据深层影响因素,提出了未来项目协会实体化发展的方向和建议。一是厘清政府、协会和市场之间的关系,可以从明确政府角色新定位和划清政府、协会和市场的职责界限和调整协会事物治理重心入手;二是加强政府部门治理方式积极转变,增设协会改革部际联席会和体育部门协会联席会;三是完善政府监管和保障制度建设,从加强政府监管力度、完善政府购买体育服务制度、健全协会改革配套保障制度等三个方面入手;四是建立健全协会管理法治善治体系,可以从确定协会治理独立性、协会化内部治理能力建设、重构项目协会治理程序等三个方面开展。中国体育单项协会实体化改革要建立在中国体育发展的具体国情的基础上,构建政府监管下的奥运备战模式和体育协会依法自治相结合的中国特色体育体制,以实现体育领域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积极推进我国从“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迈进。

陈颖[7](2020)在《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小学体育课程发展研究》文中提出体育课程是学生以身体练习为手段,通过体育教育和体育锻炼,增强体质,提高体育素养的课程。在我国小学体育课程的发展历程中,南京国民政府时期是一个新的阶段。因为在1929年,国民政府教育部颁布小学体育课程标准。这是第一次以课程标准的形式规范小学体育课程。此后,教育部又陆续在1932年、1936年、1942年颁布小学体育课程标准,各学校依据课程标准,开设丰富多样、“土洋并行”的体育运动项目,采取科学化的教学方法,促使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本文采用文献研究法、历史研究法、比较研究法、案例研究法,以教育部颁布的小学体育课程标准为蓝本,对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小学体育课程发展进行研究,以期从中获得珍贵的经验和教训,为当今体育课程改革提供启示。具体内容如下:首先针对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小学体育课程的兴起与发展(1927年—1935年)展开研究。清末民初体操科发展的奠基,政治环境又相对稳定,“新生活”运动的推进,自然主义体育思潮的熏染等因素为这一时期小学体育课程发展提供良好的保障。具体表现在课时比重居于前列,课程目标详细具体,课程内容种类丰富,教学方法形式多样,体育教材数量繁多,成绩考查标准明确。最后以安庆市第二实验小学,上海市立求知小学为案例,考察实施情况。其次针对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小学体育课程的繁荣与调整(1936年—1949年)展开研究。“战时体育体制”的确立,民族主义体育思潮的冲击下,教育部对小学体育课程作出了调整,其具体表现在课时数依学生年龄进行调整,课程目标增加国防技能,课程内容增设军事训练,体育教材增添战时内容。最后以上海市立西成小学,开封市第一小学为案例,考察实施情况。再次对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小学体育课程前后两个时期进行对比以呈现发展的特点:指导思想由自然体育思想向民族体育思想转变,课程目标的价值取向由个人向社会转变,课程内容由竞技性运动向军事训练转变,课程评价由单一化向综合化转变。最后,总结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小学体育课程发展存在的问题包括参照西方,缺失民族特色;盛行锦标制和选手制体育;偏重军事训练,忽略育人功能;课程标准实施力度不够。当代体育课程应汲取教训,探索体育课程模式;重构体育教学观念;创新育体育课程内容;保障体育课程实施效果。

郭艳民[8](2020)在《新时代我国竞技体育竞赛体制改革的价值导向与现实路径》文中提出随着我国进入新时代,体育发展面临着新的任务和要求,不断推进体育新改革,积极为我国社会发展服务,发挥多元价值成为了新时代体育发展的基本内涵。竞技体育竞赛作为发展体育的重要组成形式,以其超强的影响力和杠杆效应为我国竞技体育优异成绩的取得做出了杰出的贡献。但也暴露出其市场化、社会化不足、竞赛质量不高等的许多问题,以及基于新时代下体育发展发挥多元价值的要求,推动竞技体育竞赛体制改革已成为发展趋势。因此,本文对新时代我国竞技体育竞赛体制改革的价值导向和现实路径进行研究,以满足新时代体育发展要求,促进我国竞技体育竞赛发展,丰富我国竞技体育竞赛体制改革的理论基础。本文主要采用了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问卷调查法、案例分析法以及逻辑分析法等研究方法。首先,对我国竞技体育竞赛体制的发展历程和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竞技体育竞赛体制的发展特征进行了分析;其次,在新时代背景下探究了新时代我国竞技体育竞赛的发展要求和新时代我国竞技体育竞赛体制存在的一些问题,并就新时代我国竞技体育竞赛体制改革的价值导向进行了分析;最后,根据各价值导向构建了我国竞技体育竞赛体制改革的路径。得出以下结论:1.我国竞技体育竞赛体制经历了初创和基础发展、改革探索、改革深入以及转型升级和全面发展的4个阶段,并表现出金牌导向下的奥运战略目标、行政手段下的政府集中管理、奥运为中心下的物质制度保障以及竞技体育竞赛体制改革下的同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发展特征。2.新时代我国竞技体育竞赛发展要求是:稳固我国竞技实力,确保东京奥运会和北京冬奥会的优异成绩;注重竞赛质量,把握竞赛协调、开放、可持续、法治化发展。3.新时代我国竞技体育竞赛体制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竞赛行政垄断现象突出;市场化开发程度低;赛风赛纪不严;全运奥运战略冲突;体育系统、社会系统、教育系统衔接不紧密;竞赛发展自主性不强。4.新时代我国竞技体育竞赛体制改革的价值导向主要包括:以人为本的价值先导;助推奥运争光计划,实现为国争光;促进体育强国建设,实现全面发展;助推健康中国战略,带动全民健身;打造生态体育赛事,实现绿色、人文、科技的竞赛。5.基于不同价值导向构建新时代我国竞技体育竞赛体制改革的现实路径:(1)助推奥运争光计划——改革综合性和单项竞赛赛制,进行优势项目、潜优势项目以及落后项目的合理布局;推动竞赛多主体协作,实现竞赛市场化,抓好赛风赛纪建设,发挥竞赛的育人、精神文化等功能。(2)助推体育强国建设——竞技竞赛引领全民健身;开发体育赛事市场,打造体育竞赛表演产业,形成完整竞赛产业链;实现现代化竞赛,构建金字塔式竞赛梯队,发展职业联赛,积极做好奥运备战。发扬竞赛体育精神,培育项目文化;落实竞赛法治,推动竞赛放管服,加强竞赛执法。(3)助推健康中国战略——大力开展新兴体育竞赛、学校竞赛、群众基础性竞赛,加强社会参与力量,鼓励、吸引群众参与竞赛;增加竞赛亲民性、透明性,扩大竞赛影响。(4)助推生态体育赛事——打造绿色环保、遵循竞赛规律、符合竞赛伦理的绿色竞赛;形成具有文化传承、传播文化教育、社会正向教育的人文竞赛;在赛事运营、竞赛执裁、竞赛服务中加入科技元素,打造科技竞赛。

吴雪丽[9](2020)在《我国体育产业政策文本研究 ——基于政策工具和产业价值链的双重视角》文中提出2014年10月,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确立了体育产业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的地位。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已经被纳入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规划之中。人民群众消费方式的转型为我国体育产业的发展迎来了机遇,也为我国体育产业的发展带来了挑战。体育产业的发展既受市场的影响,还受政策的影响。体育产业政策不仅涉及到政策文本内部不同类型的政策工具的互相选择、搭配与构建,还涉及到产业价值链的不同作用环节。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内容分析法、比较分析法等研究方法,以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层面出台的77份体育产业政策文本为研究对象,在政策工具和产业价值链的双重视角下,从基本政策工具X维度和产业价值链Y维度两个维度出发,结合政策内容分析法对体育产业政策文本内容进行合理的审视、分类、内容单元编码与计量分析,研究我国体育产业政策的特点和变化,力求找出我国体育产业政策存在的问题,从而为我国体育产业政策的优化提出合理化的政策引导。研究得出:(1)从体育产业政策文本的整体上来看,供给型政策工具的使用不足,环境型政策工具的使用过溢,需求型政策工具的使用缺失,产业价值链的使用失衡。(2)从X轴维度上看:在供给型政策工具的运用上,主要是以体育场地设施和体育人才培养为主,体育科技支持和体育公共服务的比重不高;在环境型政策工具的运用上,重视对策略性措施政策工具的使用,体育产权保护、税收优惠和金融服务的使用不足;在需求型政策工具的运用上,主要以体育交流政策工具为主,贸易管制和体育采购两种政策工具的使用严重不足。(3)从Y轴维度上看:投资在产业价值链中所占的比重最高;研发、消费在产业价值链中所占的比重比较合理;销售在产业价值链中所占的比重较低;生产在产业价值链中所占的比重严重不足。(4)从政策工具X维度和体育产业价值链Y维度的二维分析来看:在供给型政策工具中,投资所占的比重最高;在环境型政策工具中,投资、研发、销售和消费的比例比较合理,生产工具的使用却相对较低;在需求型政策工具中,产业价值链中的各个环节使用的均不明显,尤其是生产环节,存在缺失的现象。本文提出的主要对策是:(1)结合现实需要,优化体育产业的供给模式;(2)合理配置内部要素,调整环境型政策工具的使用;(3)扩大市场,弥补需求型政策工具的缺失;(4)优化组合,提高政策工具和产业价值链的双重效力。

郭坤[10](2020)在《我国体育社会组织管理体制历史演进研究》文中提出十九大中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变,由解决原来经济发展需求的问题转化到了社会以及人民群众的需求问题,这是我国社会发展重要的里程碑。体育社会组织是代表广大人民群众体育需求的基础和重要支柱,科学的体育社会组织管理体制是实现国家体育资源配置、增强公民社会体育素养、建设体育强国的制度保障。但由于体育全球化带来的公民社会冲击以及传统的官僚化管理使得体育社会组织管理体制渐渐成为体育社会组织发展的桎梏。在某种意义上,当前的体育社会组织管理体制存在阻滞继续深化改革的缺陷。因而,回顾体育社会组织管理体制的发展历程,解读时代背景下的逻辑理路,以此作为体育社会组织管理体制未来改革的理论借鉴。本研究综合运用文献资料法、历史研究法、对比分析法、逻辑分析法进行研究。本文的研究创新在于:对建国以来70年的体育社会组织管理体制的历史演进通过完整的回顾与梳理,并根据不同时期的社会历史背景将其整体历程划分为五个演进阶段,从根源上明晰体育社会组织管理体制的演变逻辑,并且剖析每个阶段的体制目标指向与社会效应,这样加强了对目前体育社会组织管理体制现存问题的认识,在此基础上综合借鉴第三部门理论、新公共管理理论、治理理论对未来体育社会组织管理体制的改革提供具体的优化策略。本文认为,我国体育社会组织管理体制根据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同特征及需要进行演进的。依据我国体育社会组织管理体制的演进特征,主要分为五个阶段的演进:1949-1966年破旧立新阶段:传统单位体育社会组织管理体制;1966-1976年发展重创阶段:体育社会组织管理体制混杂期;1976-1992年复苏与调整阶段:体育社会组织双重管理体制生发期;1992-2004年法规化阶段:市场经济主导的体育社会组织管理体制;2004-至今治理发展阶段:体育社会组织治理体制。本文在主体部分的研究主要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阐释本研究的理论基础及其对体育社会组织管理体制的指导意义。第二部分,从阶段体制概述、形成背景、演进历程、取得成效四方面对体育社会组织管理体制的演进历程进行梳理。第三部分,在体育社会组织管理体制演进的基础之上深入剖析演进的规律及其内在逻辑。第四部分,对体育社会组织管理体制的历史成绩和经验教训进行整体评价。第五部分,对体育社会组织管理体制的未来走向进行预测。其一,体育社会组织管理体制向治理体系转变,主要在体育社会组织治理理念和治理体制主体结构上。其二,构建体育社会组织治理体系的具体措施主要包括体育社会组织管理体制的优化策略重点在于进一步加强改革,可以通过明确体育政府部门在体育社会组织管理体制中的职能边界,简化体育政府管理体育社会组织的登记程序;加快体育政府部门下放权力于社会,让体育社会组织发挥更多的话语权;提升体育社会组织内部治理能力,拓展其自主发展的渠道;加强体育社会组织顶层设计,站在更高的起点对体育社会组织进行改革;培育有利于体育社会组织治理机制不断发展的公民社会组织。

二、关于我国体育体制特点及其发展的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关于我国体育体制特点及其发展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自组织视角下我国竞技体育高质量发展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导论
    1.1 研究背景
        1.1.1 现实背景
        1.1.2 理论背景
    1.2 问题的提出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4 文献综述
        1.4.1 国外文献综述
        1.4.2 国内文献综述
    1.5 研究对象、方法与思路
        1.5.1 研究对象
        1.5.2 研究方法
        1.5.3 研究思路
    1.6 研究重点、难点与创新点
        1.6.1 研究重点
        1.6.2 研究难点
        1.6.3 创新点
2 理论基础
    2.1 核心概念界定
        2.1.1 竞技体育
        2.1.2 模式
        2.1.3 发展模式
        2.1.4 竞技体育高质量发展模式
    2.2 自组织理论基础
        2.2.1 自组织理论概述
        2.2.2 耗散结构理论
        2.2.3 协同学理论
3 我国竞技体育发展模式的演进历程、现实问题与转型方向
    3.1 我国竞技体育发展模式的演进历程
        3.1.1 集权提高阶段(1949-1978 年)
        3.1.2 集权赶超阶段(1979-1991 年)
        3.1.3 有限分权赶超阶段(1992-2011 年)
        3.1.4 转型探索阶段(2012 年至今)
    3.2 我国竞技体育发展模式取得的成就与存在的现实问题
        3.2.1 发展成就
        3.2.2 现实问题
    3.3 我国竞技体育发展模式的转型方向
        3.3.1 向高质量发展方向转型
        3.3.2 向自组织发展方向转型
        3.3.3 向多主体协同方向转型
4 我国竞技体育高质量发展观
    4.1 我国竞技体育高质量发展的价值论
        4.1.1 追求运动员的全面充分发展
        4.1.2 追求多元利益均衡发展
        4.1.3 追求可持续内生动力
    4.2 我国竞技体育高质量发展的认识论
        4.2.1 竞技体育高质量发展的实质是发展方式的根本性转变
        4.2.2 高质量发展是建设“大而强”竞技体育的实践活动
        4.2.3 竞技体育高质量发展是提升“体育强则国家强”反哺效应的实践活动
    4.3 我国竞技体育高质量发展的方法论
        4.3.1 竞技体育自组织发展方式
        4.3.2 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原则
        4.3.3 创新发展
5 我国竞技体育高质量发展目标
    5.1 我国竞技体育高质量发展目标的确立依据
        5.1.1 新时代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部署要求
        5.1.2 体育强国建设的战略要求
        5.1.3 我国竞技体育发展目标演化的逻辑要求
        5.1.4 世界体坛发展格局的竞争要求
    5.2 我国竞技体育高质量发展的目标
        5.2.1 我国竞技体育高质量发展的整体目标
        5.2.2 竞技体育高质量发展的分层目标
        5.2.3 竞技体育高质量发展的可观测目标
6 耗散结构视角下我国竞技体育高质量发展的条件研究
    6.1 我国竞技体育高质量发展的自组织条件
        6.1.1 竞技体育形成全面双向开放的耗散系统
        6.1.2 竞技体育系统要远离平衡态
        6.1.3 竞技体育系统要发挥非线性相干效应
        6.1.4 竞技体育要抓住系统涨落契机
    6.2 耗散结构视角下我国竞技体育高质量发展的Brusselator模型
        6.2.1 Brusselator模型的构成
        6.2.2 我国竞技体育Brusselator动力学模型的转译
        6.2.3 我国竞技体育Brusselator动力学模型分析
        6.2.4 我国竞技体育系统形成耗散结构的动力学判断
7 协同学视角下我国竞技体育高质量发展的动力研究
    7.1 竞争与协同:我国竞技体育高质量发展的内生动力
        7.1.1 竞争是推动竞技体育非平衡发展的力量
        7.1.2 协同是推动竞技体育有序发展的力量
        7.1.3 竞技体育系统中竞争与协同的相互作用
    7.2 协同学视角下我国竞技体育高质量发展的序参量
        7.2.1 竞技体育高质量发展的快变量与慢变量
        7.2.2 竞技体育高质量发展序参量的识别与确定
        7.2.3 举国体制与市场机制融合度的内涵
        7.2.4 竞技体育高质量发展序参量的演化
    7.3 序参量役使下我国竞技体育高质量发展的动力
        7.3.1 我国竞技体育高质量发展的动力因素
        7.3.2 我国竞技体育高质量发展的动力系统
        7.3.3 我国竞技体育高质量发展的役使动力机制
8 我国竞技体育高质量发展的系统动力学模拟仿真
    8.1 建模目的与系统边界
        8.1.1 建模目的
        8.1.2 建模原则
        8.1.3 竞技体育系统动力学模型的边界
    8.2 我国竞技体育高质量发展的系统动力学模型
        8.2.1 我国竞技体育高质量发展的因果回路图
        8.2.2 我国竞技体育高质量发展的存量流量图
        8.2.3 我国竞技体育高质量发展的系统动力学方程
    8.3 我国竞技体育高质量发展的模拟仿真
        8.3.1 数据来源与确定
        8.3.2 竞技体育系统动力学模型的检测
        8.3.3 基于仿真结果的竞技体育发展模式分析
        8.3.3.1 发展模式Ⅰ:原有发展模式
        8.3.3.2 发展模式 2:竞技体育与群众体育并行发展模式
        8.3.3.3 发展模式 3:自身造血发展模式
        8.3.3.4 发展模式 4:专业体育与职业体育协同发展模式
        8.3.3.5 发展模式 5:科技支撑发展模式
        8.3.3.6 模式对比与分析
9 研究结论、建议与展望
    9.1 研究结论
    9.2 研究建议
        9.2.1 竞技体育要树立高质量发展观,融入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时代潮流
        9.2.2 举国体制要加快融合市场机制,走中国特色的竞技体育高质量发展之路
        9.2.3 切实壮大职业体育,搞活竞技体育表演市场
        9.2.4 实现与群众体育、学校体育的协同发展
        9.2.5 大力培育和发展体育社会组织
        9.2.6 提高竞技体育系统的创新驱动能力
        9.2.7 发挥体育科技攻关与服务的杠杆作用
    9.3 研究展望
主要参考文献
致谢
学习经历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2)我国网球竞赛体制探究及融入国际网球竞赛体制的策略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问题的提出
    1.2 研究的理论基础
    1.3 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1.3.1 选题目的
        1.3.2 选题意义
        理论意义
        实践意义
    1.4 相关概念界定
        1.4.1 竞赛体制
        1.4.2 网球竞赛体制
2 国内外研究现状
    2.1 关于竞赛体制的研究
    2.2 关于网球竞赛体制的研究
    2.3 关于网球职业化的研究
3 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方法
        3.2.1 文献资料法
        3.2.2 专家访谈法
        3.2.3 对比分析法
        3.2.4 PEST分析法
        3.2.5 逻辑分析法
4 结果与分析
    4.1 国际网球竞赛体制发展分析
        4.1.1 国际网球竞赛组织分析
        4.1.1.1 世界男子职业网球协会(ATP)
        4.1.1.2 世界女子职业网球协会(WTA)
        4.1.1.3 国际网球联合会(ITF)
    4.2. 国际网球竞赛体制的特点分析
        4.2.1 赛事数量增多,赛事规模不断的扩大
        4.2.2 赛事的市场化、商业化运作模式日益成熟
        4.2.3 竞赛体系结构逐步的优化
        4.2.4 竞赛的制度化、法制化建设较为完善
    4.3 我国网球竞赛体制的发展及现状分析
        4.3.1 我国网球竞赛组织现状
        4.3.1.1 政府机构
        4.3.1.2 网球运动管理中心
        4.3.1.3 网球运动协会
        4.3.1.4 行业和部门系统
        4.3.2 各类网球竞赛组织运行现状
        4.3.2.1 全国综合性运动会网球比赛
        4.3.2.2 全国网球锦标赛和青少年巡回赛
        4.3.2.3 中国网球巡回赛(简称“中巡赛”)
        4.3.2.4 国内举办的ATP、WTA和ITF职业网球赛事
        4.3.3 我国网球竞赛体系的现状分析
        4.3.3.1 本土网球竞赛体系分析
        4.3.3.2 我国国际职业网球竞赛体系分析
        4.3.3.3 我国青少年网球竞赛体系分析
    4.4 我国网球竞赛体制融入国际网球的影响因素分析
        4.4.1 体育体制影响分析
        4.4.2 竞赛体系影响分析
        4.4.3 竞赛制度影响分析
        4.4.4 竞赛运营影响分析
        4.4.5 社会文化影响分析
    4.5 我国网球竞赛体制的不足表现
        4.5.1 网球竞赛整体体系的不均衡
        4.5.2 对市场和社会资源的吸纳能力不足、缺乏活力
        4.5.3 竞赛的市场化程度较低,加大政府的财政负担
        4.5.4 竞赛体制的法制化建设较为落后
    4.6 我国网球竞赛体制融入国际网球的PEST分析
        4.6.1 政治环境
        4.6.2 经济环境
        4.6.3 社会环境
        4.6.4 科技环境
    4.7 我国网球竞赛体制融入国际网球的策略分析
        4.7.1 夯实“塔基”与“塔腰”,打造“塔尖”品牌赛事
        4.7.2 坚持包容开放,吸纳社会力量办竞赛
        4.7.3 以政府职能转变为契机,深化“管办分离”改革
        4.7.4 深化网球项目的市场化、商业化运作
        4.7.5 依法治“网”,健全网球项目法律法规体系
5 结论及建议
    5.1 结论
    5.2 建议
6 参考文献
致谢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在读期间参加的学术会议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访谈提纲

(3)越中田径竞技运动水平比较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问题的提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文献综述
        1.3.1 田径运动的概念界定
        1.3.2 越南竞技体育及田径运动相关政策和实践工作
        1.3.3 中国相关研究
        1.3.4 其他国家的研究动态
        1.3.5 文献述评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
        2.2.1 文献资料法
        2.2.2 专家访谈法
        2.2.3 问卷调查法
    2.3 创新点
    2.4 技术难点
3 结果与分析
    3.1 越中田径竞技运动在亚运会和奥运会上的获奖牌情况
        3.1.1 亚运会成绩
        3.1.2 奥运会成绩
    3.2 越中田径竞技运动在亚运会和奥运会上各项目成绩分布
        3.2.1 亚运会各项目运动成绩
        3.2.2 奥运会各项目运动成绩
    3.3 越南田径竞技运动发展的影响因素分析
        3.3.1 田径竞技运动训练层面
        3.3.2 体制与制度层面
    3.4 中国田径竞技运动发展的影响因素分析
        3.4.1 田径竞技运动训练层面
        3.4.2 体制与制度层面
    3.5 中国田径竞技运动发展给越南田径竞技运动发展的启示
        3.5.1 体育体制创新,多元治理
        3.5.2 加大田径运动训练的经费投入,促进训练水平提高
        3.5.3 提高教练员素质,严格奖惩制度
        3.5.4 加强运动员文化教育,持续扩大田径后备队伍建设
        3.5.5 创新竞赛体制,促进田径运动的发展
        3.5.6 加强田径运动的宣传与国际交流
4 结论
参考文献
附件 越南田径运动项目现状调查问卷
致谢

(4)我国竞技体育与高校体育融合发展的若干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依据
    1.2 研究目的
    1.3 研究意义
    1.4 文献综述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
3 研究结果与分析
    3.1 “体教融合”的阐释
    3.2 “体教融合”与“体教结合”的辩证关系研究
    3.3 竞技体育与高校体育的融合现状
    3.4 我国竞技体育与高校体育融合发展的必然性分析
    3.5 竞技体育和高校体育融合发展的可行性研究
    3.6 竞技体育和高校体育融合发展的体系建设
4 结论与建议
    4.1 结论
    4.2 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简介
学位论文数据集

(5)体育强国背景下我国竞技体育竞赛体制存在的问题及其发展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依据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 文献综述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
3 结果与分析
    3.1 自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竞技体育竞赛体制的历史沿革
    3.2 体育强国背景下我国竞技体育竞赛体制的现状分析
    3.3 体育强国背景下我国竞技体育竞赛体制存在的问题
    3.4 体育强国背景下我国竞技体育竞赛体制问题的致因
    3.5 体育强国背景下我国竞技体育竞赛体制的改革策略
4 结论与建议
    4.1 结论
    4.2 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6)中国体育单项协会实体化改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一)理论意义
        (二)现实意义
    三、研究的现状
        (一)中国单项体育协会发展现状
        (二)中国体育单项协会实体化研究述评
        (三)国外体育单项协会发展研究述评
    四、研究方法
        (一)专家访谈法
        (二)比较研究法
        (三)实地调研法
    五、本文的结构框架
        (一)中国体育单项协会改革的历史发展和改革现状
        (二)中国体育单项协会实体化改革问题表现分析
        (三)中国体育单项协会实体化改革影响因素分析
        (四)中国体育单项协会实体化改革的反思与设想
    六、史密斯政策执行模型的概述与导入
        (一)政策执行模型概述
        (二)史密斯政策执行模型的选择
    七、创新之处与不足
        (一)创新:公共管理理论与体育学科的交叉研究
        (二)不足:对具体某一体育项目协会实体化改革的研究还不够
第一章 中国体育单项协会改革的历史流变和现状
    一、协会实体化改革的历史发展
        (一)改革准备阶段(1986-1992)
        (二)项目中心初探阶段(1993-1998)
        (三)项目中心强化阶段(1999-2008)
        (四)协会改革渐进阶段(2009-2014)
        (五)协会改革深化阶段(2015-2020)
    二、中国体育单项协会实体化改革具体形态
        (一)全面自治型模式
        (二)政府监管型协会自治模式
        (三)政府代理协会管理型模式
    三、中国体育单项协会改革的内在发展逻辑
        (一)从结构重组到自我改革再到依法自治
        (二)体育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逐渐增强
第二章 中国体育单项协会实体化改革问题分析
    一、协会实体化改革理想化政策分析
        (一)政策形式:行政命令形式为主,具体计划与策略缺失
        (二)政策类型:导向性政策为主,专业指导性文件缺失
        (三)政策渊源:基于行业商会改革背景,忽视体育协会特殊性
        (四)社会印象:阶段性政策梳理不够,政策制定缺乏连贯性
        (五)政策效果:问题导向倒逼改革,政策前瞻性有待提高
    二、协会实体化政策执行机构分析
        (一)执行机关结构与人员:执行机构组成单一,改革协调难度大
        (二)领导方式与技巧:问题导向的自主决策,弱化社会组织活力
        (三)执行能力与信心:协会内部治理结构缺失,内部能力与信心不足
        (四)执行机制:执行机制不完善,监督协调机构缺失
    三、协会实体化改革目标群体分析
        (一)组织发展程度:产业水平差异明显,协会经济基础差别大
        (二)接受领导的情形:“身份”舒适圈被打破,短视自利现象凸显
    四、协会实体化改革中政策环境分析
        (一)内部环境:制度惯性强,协会公信力弱
        (二)外部环境:备战奥运会的特殊环境,影响协会实体化改革进程
第三章 中国体育单项协会实体化改革的深层影响因素分析
    一、政府、市场、协会关系不清
        (一)政府、事业单位过份行政干预
        (二)市场在体育产业中的价值错位
        (三)协会事务重心单一错位
    二、政府部门间协调不畅
        (一)体育部门与其他部门之间
        (二)体育总局内部各部门之间
    三、协会配套制度缺失
        (一)协会监管权责划分不明确
        (二)协会配套保障措施的缺失
        (三)协会法治、善治理念缺失
第四章 中国体育单项协会实体化改革建议与设想
    一、厘清政府、协会和市场之间的关系
        (一)明确政府角色新定位
        (二)划清政府、协会和市场的职责界限
        (三)调整协会事务治理重心
    二、加强政府部门之间的协调合作
        (一)增设协会改革部际联席会
        (二)体育部门协会联席会
    三、完善政府对协会的监管和保障制度
        (一)加强政府监管力度
        (二)完善政府购买体育服务制度
        (三)健全协会改革配套保障制度
    四、提高协会依法自治能力
        (一)确定协会治理独立性
        (二)优化协会内部治理能力建设
        (三)重构项目协会治理程序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7)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小学体育课程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问题的提出
        1.体育受到国家的极大重视
        2.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小学体育课程值得研究和借鉴
        3.我国当前小学体育课程有待完善
    (二)相关概念界定
        1.课程
        2.学校体育
        3.学校体育课程
    (三)相关文献综述
        1.关于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小学体育的研究
        2.关于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小学体育课程的研究
    (四)研究意义
        1.理论意义
        2.现实意义
    (五)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
        2.历史研究法
        3.比较研究法
        4.案例研究法
一、小学体育课程的兴起与发展(1927-1935)
    (一)发展背景
        1.清末民初体操科发展的奠基
        2.政治环境相对稳定
        3.“新生活运动”的推进
        4.自然主义体育思想的熏染
    (二)小学体育课程兴起与发展的表现
        1.课时比重居于前列
        2.课程目标详细具体
        3.课程内容种类丰富
        4.教学方法形式多样
        5.体育教材数量繁多
        6.成绩考查标准明确
    (三)小学体育课程实施情况的案例考察
        1.安庆市第二实验小学
        2.上海市立求知小学
二、小学体育课程的繁荣与调整(1936-1949)
    (一)发展背景
        1.“战时体育体制”的确立
        2.民族主义体育思想的冲击
    (二)小学体育课程繁荣与调整的表现
        1.课时数依学生年龄调整
        2.课程目标增加国防技能
        3.课程内容增设军事训练
        4.体育教材增添战时内容
    (三)小学体育课程实施情况的案例考察
        1.上海市立西成小学
        2.开封市立第一小学
        3.乡村小学
三、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小学体育课程发展的特点
    (一)指导思想由自然体育思想向民族体育思想转变
    (二)课程目标的价值取向由个人向社会转变
    (三)课程内容由竞技性运动向军事训练转变
    (四)课程评价由单一化向综合化转变
四、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小学体育课程的问题及启示
    (一)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小学体育课程存在的问题
        1.参照西方,缺失民族特色
        2.盛行锦标制和选手制体育
        3.偏重军事训练,忽略育人功能
        4.课程标准实施力度不够
    (二)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小学体育课程的当代启示
        1.探索体育课程模式,形成中国特色课程体系
        2.重构体育教学观念,树立尊师重教的风气
        3.创新体育课程内容,落实体育的育人功能
        4.保障体育课程实施效果,发挥体育实际效力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8)新时代我国竞技体育竞赛体制改革的价值导向与现实路径(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选题依据
        1.1.1 新时代的到来以及对我国体育事业发展的影响
        1.1.2 竞技体育竞赛体制存在发展困境急需改革的需要
        1.1.3 新时代我国竞技体育竞赛多元价值发挥的需要
        1.1.4 创新和丰富我国竞技体育竞赛体制理论体系的需要
    1.2 研究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1.3 文献综述
        1.2.1 概念界定
        1.2.2 国内体育体制相关的研究综述
        1.2.3 国内竞技体育竞赛体制的相关研究
        1.2.4 国外体育竞赛体制相关研究文献综述
2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
        2.2.1 文献资料法
        2.2.2 专家访谈法
        2.2.3 问卷调查法
        2.2.4 案例分析法
        2.2.5 逻辑分析法
3 研究结果与分析
    3.1 我国竞赛体制的发展历程及特征分析
        3.1.1 我国竞赛体制的发展历程
        3.1.2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竞赛体制的发展特征
    3.2 新时代我国体育竞赛发展要求及现存问题
        3.2.1 新时代我国体育竞赛发展要求
        3.2.2 新时代我国体育竞赛体制存在的问题
    3.3 新时代我国竞赛体制改革的价值导向
        3.3.1 价值相关内容描述
        3.3.2 新时代我国竞赛体制价值导向选择的依据
        3.3.3 新时代我国竞赛体制改革的价值导向
    3.4 新时代我国竞技体育竞赛体制改革的现实路径
        3.4.1 助推奥运争光计划
        3.4.2 助推体育强国建设
        3.4.3 助推健康中国战略
        3.4.4 助推生态体育赛事
4 结论
参考文献
附件一
附件二
附件三
致谢
个人简历

(9)我国体育产业政策文本研究 ——基于政策工具和产业价值链的双重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1.1 我国体育产业快速发展的必要性和迫切性
        1.1.2 体育产业政策是促进体育产业发展的重要手段
        1.1.3 体育产业政策文本的研究是提高政策制定与执行效力的重要途径
        1.1.4 政策工具和产业价值链的双重视角能够弥补单一视角的局限性和不足
    1.2 选题目的
    1.3 选题意义
        1.3.1 理论意义
        1.3.2 现实意义
    1.4 相关概念界定
        1.4.1 体育产业
        1.4.2 体育产业政策
        1.4.3 政策工具
        1.4.4 产业价值链
2 文献综述
    2.1 政策工具的研究
        2.1.1 政策工具的分类
        2.1.2 政策工具在体育产业领域的研究
    2.2 产业价值链的研究
        2.2.1 产业价值链在体育产业领域中的研究
        2.2.2 产业价值链在体育产业其他业态中的研究
    2.3 体育产业政策的研究
        2.3.1 国内体育产业政策的研究
        2.3.2 国外体育产业政策的研究
    2.4 文献评述
3 研究对象与方法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方法
        3.2.1 文献资料法
        3.2.2 内容分析法
        3.2.3 比较分析法
        3.2.4 数理统计法
        3.2.5 逻辑分析法
4 研究结果与分析
    4.1 我国体育产业政策发展历程
        4.1.1 我国体育产业政策萌芽阶段(1978年-1992年)
        4.1.2 我国体育产业政策初步形成阶段(1992年-2006年)
        4.1.3 我国体育产业政策平稳发展阶段(2006年-2014年)
        4.1.4 我国体育产业政策快速发展阶段(2014年至今)
    4.2 双重视角下我国体育产业政策文本内容分析的理论模型
        4.2.1 X维度: 政策工具维度
        4.2.2 Y维度: 产业价值链维度
        4.2.3 二维分析框架的构建
    4.3 体育产业政策文本的内容编码
        4.3.1 定义分析单元
        4.3.2 文本编码过程
        4.3.3 编码结果的信效度检验
    4.4 双重视角下我国体育产业政策发展四阶段政策文本状况分析
        4.4.1 萌芽阶段(1978年-1992年)政策文本状况分析
        4.4.2 初步形成阶段(1992年-2006年)政策文本状况分析
        4.4.3 平稳发展阶段(2006年-2014年)政策文本状况分析
        4.4.4 快速发展阶段(2014年至今)政策文本状况分析
    4.5 双重视角下我国体育产业政策发展四个阶段总体分析
        4.5.1 政策工具维度分析
        4.5.2 产业价值链维度分析
        4.5.3 体育产业政策文本的二维量化分析
    4.6 体育产业政策中政策工具使用存在的问题
        4.6.1 供给型政策工具的使用不足
        4.6.2 环境型政策工具的使用过溢
        4.6.3 需求型政策工具的使用缺失
        4.6.4 产业价值链的使用失衡
    4.7 提高我国体育产业政策制定与执行效力的对策
        4.7.1 结合现实需要,优化体育产业的供给模式
        4.7.2 合理配置内部要素,调整环境型政策工具的使用
        4.7.3 扩大市场,弥补需求型政策工具的缺失
        4.7.4 优化组合,提高政策工具与产业价值链的双重效力
5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萌芽阶段体育产业政策文本内容分析单元编码表
    附录二: 初步形成阶段体育产业政策文本内容分析单元编码表
    附录三: 平稳发展阶段体育产业政策文本内容分析单元编码表
    附录四: 快速发展阶段体育产业政策文本内容分析单元编码表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10)我国体育社会组织管理体制历史演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选题依据
        1.1.1 加强体育社会组织管理体制研究,是满足时代发展的要求
        1.1.2 加强体育社会组织管理体制研究,是建设体育强国的要求
        1.1.3 加强体育社会组织管理体制研究,是体育社会组织自身发展的要求
    1.2 研究问题
    1.3 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4 研究现状
        1.4.1 体育社会组织的概念与内涵研究
        1.4.2 体育社会组织发展历程相关研究
        1.4.3 体育社会组织功能及价值研究
        1.4.4 体育社会组织体制相关研究
        1.4.5 “国家-社会”框架下体育社会组织相关研究
        1.4.6 体育社会组织现实困境相关研究
        1.4.7 体育社会组织发展策略相关研究
        1.4.8 研究述评
2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
        2.2.1 文献资料法
        2.2.2 历史研究法
        2.2.3 比较分析法
        2.2.4 逻辑分析法
    2.3 整体分析思路
3 理论基础与概念界定
    3.1 理论基础
        3.1.1 第三部门理论
        3.1.2 新公共管理理论
        3.1.3 治理理论
        3.1.4 理论基础对体育社会组织管理体制研究的指导意义
    3.2 概念界定
        3.2.1 社会组织
        3.2.2 体育社会组织
        3.2.3 体育社会组织管理体制
4 结果与分析
    4.1 体育社会组织管理体制演进历程
        4.1.1 1949-1966年破旧立新阶段
        4.1.1.1 阶段体制概述
        4.1.1.2 阶段体制形成背景分析
        4.1.1.3 阶段体制演进分析
        4.1.1.4 阶段体制成效分析
        4.1.2 1966-1976年发展断裂阶段
        4.1.2.1 阶段体制概述
        4.1.2.2 阶段体制形成背景分析
        4.1.2.3 阶段体制演进分析
        4.1.2.4 阶段体制成效分析
        4.1.3 1978-1992年复苏与调整阶段
        4.1.3.1 阶段体制概述
        4.1.3.2 阶段体制形成背景分析
        4.1.3.3 阶段体制演进分析
        4.1.3.4 阶段体制成效分析
        4.1.4 1992-2013年法规化阶段
        4.1.4.1 阶段体制概述
        4.1.4.2 阶段体制形成背景分析
        4.1.4.3 阶段体制演进分析
        4.1.4.4 阶段体制成效分析
        4.1.5 2012-至今治理发展阶段
        4.1.5.1 阶段体制概述
        4.1.5.2 阶段体制形成背景分析
        4.1.5.3 阶段体制演进分析
        4.1.5.4 阶段体制成效分析
    4.2 体育社会组织管理体制历史演进的规律及其内在逻辑
        4.2.1 体育社会组织管理体制演进主要以国家权力结构为主线展开
        4.2.1.1 权力结构始终是体育社会组织管理体制的集中表现
        4.2.1.2 权力结构边缘区为体育社会组织管理体制争取公共管理制度空间
        4.2.2 社会体制转型成为体育社会组织管理体制演进的主要推动力
        4.2.3 传统政治观念成为体育社会组织管理体制演进的阻力
        4.2.4 体育社会组织管理体制演进以社会关系联结为纽带
        4.2.5 体育社会组织管理体制运行主体呈现“上下结合”发展趋势
    4.3 体育社会组织管理体制演进的历史评价
        4.3.1 体育社会组织管理体制演进的历史成绩
        4.3.2 体育社会组织管理体制演进的经验教训与不足
    4.4 我国体育社会组织管理体制未来走向
        4.4.1 体育社会组织管理体制向治理体系理念转变
        4.4.2 体育社会组织治理体制主体结构
        4.4.3 构建体育社会组织治理体系的具体措施
        4.4.3.1 简化体育社会组织管理体制有效运转的政府职能体系
        4.4.3.2 提升体育社会组织内部治理能力
        4.4.3.3 加强体育社会组织管理体制建设的顶层设计
        4.4.3.4 培育有利于体育社会组织治理机制不断发展的公民社会组织
5 结论
    5.1 结论
        5.1.1 体育社会组织管理体制的内涵
        5.1.2 体育社会组织管理体制演进历程
        5.1.3 体育社会组织管理体制演进的规律与内在逻辑
        5.1.4 体育社会组织管理体制演进的历史评价
        5.1.5 体育社会组织管理体制的未来走向
    5.2 研究不足与展望
        5.2.1 研究不足
        5.2.1.1 研究资料未能进一步穷尽
        5.2.1.2 缺乏实证性现实支撑
        5.2.2 研究展望
        5.2.2.1 继续深化体育体制改革为体育社会管理体制提供持久的动力
        5.2.2.2 加强对西方国家体育社会组织管理经验的研究
        5.2.2.3 系统完善有关体育社会组织管理的法律法规
参考文献
致谢

四、关于我国体育体制特点及其发展的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自组织视角下我国竞技体育高质量发展模式研究[D]. 赵吉峰. 上海体育学院, 2021(09)
  • [2]我国网球竞赛体制探究及融入国际网球竞赛体制的策略分析[D]. 邓森. 成都体育学院, 2021(08)
  • [3]越中田径竞技运动水平比较分析[D]. Doan Ha Trung. 湖南师范大学, 2020(04)
  • [4]我国竞技体育与高校体育融合发展的若干问题研究[D]. 瞿迪. 中国矿业大学, 2020(01)
  • [5]体育强国背景下我国竞技体育竞赛体制存在的问题及其发展对策研究[D]. 孟号翔. 中国矿业大学, 2020(01)
  • [6]中国体育单项协会实体化改革研究[D]. 丁明露. 中国政法大学, 2020(08)
  • [7]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小学体育课程发展研究[D]. 陈颖. 东北师范大学, 2020(06)
  • [8]新时代我国竞技体育竞赛体制改革的价值导向与现实路径[D]. 郭艳民. 天津体育学院, 2020(08)
  • [9]我国体育产业政策文本研究 ——基于政策工具和产业价值链的双重视角[D]. 吴雪丽. 华中师范大学, 2020(02)
  • [10]我国体育社会组织管理体制历史演进研究[D]. 郭坤. 东北师范大学, 2020(07)

标签:;  ;  ;  ;  ;  

我国体育体制的特点与发展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