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年世界乳制品形势

2001年世界乳制品形势

一、2001年世界乳制品形势(论文文献综述)

孙彤彤[1](2021)在《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业已取得长足进步,但受农业经营规模、技术进步程度、国际环境形势等条件变化影响,中国农业发展及其国际竞争力提升仍然面临很大挑战。当前,国际农业交流合作已成为世界各国把握新的趋势和格局的重要途径和必然趋势,面临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环境,提高农业国际竞争力是关键,而中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提升,需要汲取其他国家的经验和教训。自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世界各国的现代农业在工业化的推动下均得到了一定发展,其中,美国的农业发展具有代表性和先进性。美国农业历经一个多世纪的发展塑造了世界一流的农业强国,对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进行深入研究,对促进中国农业发展及增强中国农业国际竞争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以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为研究对象,在对农业国际竞争力的相关概念进行界定后,确定了农业国际竞争力的理论内涵及分析框架,以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等理论为基础,以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历史演进为背景,综合评价了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水平,详细分析了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成本优势与差异化优势,深入探讨了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影响因素,并结合美国提升农业国际竞争力的经验教训,针对中国农业发展困境提出对增强中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启示。回顾南北战争以来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历史演进情况,可以将其划分为三个时期:(1)1860年至1945年是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发生重大变化的历史时期。在此期间,美国农业先后经历了农业半机械化(1860-1914年)与农业机械化(1915-1945年)阶段,美国农业完成了由手工到半机械化、基本机械化、再到全面机械化的生产方式转变,这一时期的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主要依靠简单机械化来维持。(2)1945年至2000年间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推动下发生了重大变化。二战以后,美国形成了以家庭农场为主体的农业社会结构,美国农业区域化和专业化更加明显,并实现了农业科学化,这一时期的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主要依靠农业科技创新来提升。(3)2000年以后美国农业进入“新时代经济”。在此期间,美国农业经济实现空前增长,农业贸易迅速扩张并且持续保持贸易顺差,这一时期的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主要依靠外部市场需求来支撑。本文建立了包含农业国际竞争力的评价指标、农业国际竞争力的路径选择、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影响因素的分析框架,分别对应竞争力结果、竞争力维度、竞争力来源三个层面。第一部分从显示性指标和解释性指标两方面对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进行测度与评价。基于显示性指标的评价:从国际市场占有率看,美国农业出口竞争优势明显,但有减弱趋势,其中植物产品比较优势最为突出,其次是活动物及动物产品、食品及饮料等;从净出口情况看,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不具有明显竞争优势,因为美国对农业进口依赖程度也很高,其中谷物产品、稻草秸秆及饲料具有较强净出口能力。基于解释性指标的评价:从建立的国际竞争力“基础——形成过程——结果”三个层面评价指标体系的实证结果来看,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综合得分在18个观察对象中排名第一,其中,美国农业在国际竞争力形成过程指标上表现最好,可以发现美国充足且高素质的科技人才及雄厚的研究开发资金,有效地将美国现有技术和自然资源转化为农业生产力,同时美国在农业适用技术和专利开发方面具有显着优势,这大幅提升了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第二部分从成本优势与差异化优势两个维度探讨美国农业国际竞争优势的获取路径。可以得出两点结论:第一,美国较高的农业生产成本在一定程度上被其更高产量所抵消,同时较低的内陆运输成本和装卸成本弥补了其较高的农场价格劣势,促使美国农业获得成本优势,进而提高国际竞争力水平;第二,美国在食品供应安全方面走在世界前列,各种农产品质量附加值均较好,健全的食品安全管理体系及专业化的农业营销方式促进美国农业差异化优势快速形成,农业国际竞争力明显增强。第三部分根据迈克尔·波特的“钻石模型”理论,从基本因素和辅助因素两方面讨论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影响因素,基本因素包括农业生产要素、农业需求条件、农业相关与支持性产业和农业经营主体,辅助因素包括政府因素和历史机遇。通过对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影响因素分析可知,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获得由一定的农业经营规模、先进的农业科学技术、健全的相关支持产业和有效的联邦政府行为等多个方面综合决定。然而,美国农业仍面临长期产能过剩、中小型农场经营压力增大、农业环境保护与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问题。美国提升农业国际竞争力的经验教训给中国农业发展带来重要启示。相较于美国农业,中国农业尚面临农产品国内库存高企与国际市场进口大量增加、农业科技推广与创新体系仍有许多不足、农业育种和加工及冷链等社会化服务发展落后、农业经营规模太小且农业劳动者素质普遍偏低等问题。基于中国农业发展困境及上述对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深入研究,现阶段中国提升农业国际竞争力可以通过持续深入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工作、加快推进农业相关支持产业发展、多种形式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增强农业劳动者素质和能力建设四个方面来实现。

龚谨[2](2020)在《我国大麦进口增长的原因、冲击及贸易政策研究》文中指出受中国大麦种植规模减少和啤酒消费需求持续旺盛的影响,一直以来国内大麦市场需要通过进口来弥补产需缺口。2004-2013年,中国大麦年均进口量为181.31万吨,进口量相对比较稳定。2014-2018年,大麦进口量出现大幅增长,年均进口量增加到736.24万吨,其中,2015年更是达到1073.23万吨的历史高点。受国内贸易政策干预的影响,大麦进口增长的同时年际波动明显加剧,这给国内大麦及其相关产业健康发展带来很大的不确定性;给大麦替代品——玉米市场化改革带来不小的扰动因素;给政府调控国内大麦市场供求、稳定价格带来一定困难;给特定地区的农户增收及脱贫攻坚战带来一定挑战。因此,理清大麦进口增长的原因及其影响,对于完善大麦贸易和产业政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研究首先运用描述性统计方法梳理总结了贸易开放条件下的世界与中国大麦供需特征;其次,建立联立方程组模型分析大麦进口对国内玉米市场的替代效应,剖析大麦大量进口的原因;然后,重点分析大麦进口对大麦和关联产业贸易市场的影响,运用Armington模型分析进口大麦对国产大麦的替代弹性,运用剩余需求弹性模型分析中国大麦进口对其他大麦进口国进口来源的替代效应,运用空间杜宾模型分析大麦进口价格对中国啤酒国际贸易的影响;再次,运用logit模型分析大麦相对价格变化对农户种植结构调整行为的影响;最后,采用扩展的引力模型分析贸易政策对中国大麦进口的影响。论文主要结论如下:第一,中国大麦进口波动加剧并将趋于常态化。一方面,世界大麦市场供需维持“紧平衡”状态;另一方面,中国大麦进口受饲料消费需求旺盛和贸易政策调整的双重影响,大麦进口波动明显加剧,加之进口市场集中度过高,对中国大麦进口和产业发展带来严峻挑战。第二,进口大麦价格相对国内玉米和大麦价格更加低廉,导致大麦饲料消费需求剧增,是中国大麦进口增长的主要原因。大麦价格优势能够显着降低国内玉米饲用消费量,当大麦价格优势每吨增加100元,国内玉米消费量将减少284.2万吨;当进口大麦相对国产玉米和国产大麦的价格优势扩大时,大麦进口量会显着增加。第三,大麦进口增长对国内大麦及关联产业贸易带来显着冲击。具体体现在三个方面:进口大麦对国产大麦形成一定的替代效应;大麦进口增长对澳大利亚等世界主要大麦出口国带来外溢影响;进口大麦价格提高对国内啤酒进出口形成一定的冲击。第四,大麦进口增长对国内大麦种植规模形成明显的挤压效应。从宏观层面看,大麦进口量对国内大麦种植面积具有显着的负向影响,且存在一定的滞后性。即当上一年度的大麦进口量增加1%时,本年度的国内大麦种植面积将减少2.418%,这一定程度上表明进口大麦对国内大麦种植规模形成了明显的挤压。从微观层面看,大麦相对价格的提高能够显着增强农户种植大麦意愿。当大麦价格相对其他竞争性作物价格提高时,农户种植大麦意愿也会更高。第五,非关税措施的使用对中国大麦进口具有显着的抑制作用。其中,将大麦纳入自动进口许可管理货物目录对中国大麦进口产生了显着的负向影响,签订双边自由贸易协定并未显着增加中国大麦进口量。基于以上结论,提出如下政策建议:一是拓宽大麦进口渠道,降低进口市场集中度;二是强化应对大麦进口外溢冲击的政策储备;三是充分挖掘大麦优势产区的生产潜能;四是完善大麦进口监测预警和贸易救济制度。本研究的创新点主要包括:1.从替代效应的视角对中国大麦进口增长的原因进行了全面深刻的分析;2.系统地阐明了大麦进口增长的外溢冲击,为大麦和相关行业顶层设计的政策协同提供现实依据;3.定量评价了中国大麦贸易政策的使用效果。

张萍[3](2020)在《“一带一路”背景下中国乳业贸易格局优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乳业在中国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是我国我农业中重要的产业之一。但近年来一系列事件使得我国乳业国际地位受到一定程度的威胁和冲击。虽然经过多年努力,但我国乳业在国际贸易中仍处于劣势地位。目前,中国乳企借“走出去”战略纷纷积极地在国外选址建设奶源基地,利用国外具有竞争优势的自然资源禀赋获取物美价廉的优质奶源,进而控制成本。随后,“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为中国乳企海外投资提供了良好的发展平台,同时“一带一路”倡议也为中国乳业贸易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遇。那么在“一带一路”倡议下以及OFDI的影响下,中国作为乳业大国势必会影响中国乃至世界的乳业贸易格局,中国乳业贸易发展趋势以及结构如何成为一个备受关注的问题。本研究基于比较优势理论、国家竞争优势理论、复杂网络模型理论和区域发展理论展开研究。第一,通过分析中国以及“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近十年的乳业贸易发展概况,说明中国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在乳业发展的重要性;第二,采用竞争力指数以及钻石模型分析中国乳业竞争力情况以及竞争力的影响因素;第三,利用复杂网络模型分析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间的乳业贸易演化特征,运用网络中的整体密度、互惠性等指标研究贸易关系和贸易规模,探讨在网络中具有乳业潜力和实力的国家;第四,利用恒定市场份额模型和引力模型,研究中国与“一带一路”国家乳业贸易的主要影响因素。通过以上研究发现:第一,我国乳业贸易结构仍然处于失衡状态,对进口依赖较强,且进口来源较为集中;第二,我国乳业贸易竞争力较弱,生产要素、需求要素、质量安全、关联产业发展和政府政策影响我国的乳业竞争力;第三,通过建立无权贸易网络和加权贸易网络,发现意大利、新西兰、奥地利、白俄罗斯、波兰等在网络中属于乳业贸易大国,贸易体量会影响贸易的中心位置;第四,通过引力模型发现东道国的经济、政治稳定性、两国之间的地理距离等正向影响两国乳业贸易。基于以上结论在政府和企业两方面分别提出改善中国乳业贸易格局的政策建议。

周艳芳[4](2020)在《绿色贸易壁垒环境下M乳制品有限公司出口优化研究》文中认为作为出口贸易大国,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我国经济飞速发展,目前中国作为东方巨人,正跻身于世界强国之列。但是从国情出发,我国总体经济水平不够高,科技发展还存在一定差距,并且在快速发展过程中,对环境造成了一定程度上的破坏。尽管我国政府及相关部门对环境保护问题已经给予关注,并同时对一些不良现象进行了整改,但由于我国在这方面意识形成较晚,起步较慢,尤其在对于进出口贸易方面的环保专注力度不如西方发达国家。我国关于出口乳制品的质量标准以及环保标准不高。乳制品的出口量长期以来低于进口量,乳制品行业的对外贸易依存度较高,且出口国家或地区相对集中,乳制品的类型也比较单一,近年来对于乳制品出口的绿色贸易壁垒更是多种多样。因此,研究我国乳制品出口贸易过程中遇到的绿色贸易壁垒问题,以及对其成因、影响进行分析,并结合企业真实情况进行出口策略的优化研究则显得十分必要。此项研究对我国出口乳制品国际竞争力的提升,国际市场份额的加大,出口结汇的增加,都有很大推动作用。本文以M乳制品有限公司为代表,研究绿色贸易壁垒环境下乳制品的出口优化措施,即M公司应对绿色贸易壁垒出口乳制品的对策。在相关理论的基础上,结合我国以及世界贸易发展情况,通过对若干国家消费者进行的问卷调查和对M公司外贸部负责人的访谈,指出乳制品出口过程中遇到的绿色贸易壁垒问题,分析成因,并阐述了绿色贸易壁垒对M公司乳制品出口的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继而结合实际情况提出优化措施。通过本文的研究分析,帮助国内乳制品企业提高应对绿色贸易壁垒的能力,积极面对绿色贸易壁垒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对中国乳制品出口企业应对绿色贸易壁垒具有一定的借鉴与参考意义。

李树泽[5](2019)在《山西古城乳业集团品牌发展战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中国经济社会经过改革开放四十年持续发展,目前已经进入到新时代,经济增长从高速发展阶段进入到高质量发展阶段,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消费者的消费水平和收入显着提高,消费结构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乳制品的消费持续高速增长,消费者对品牌的粘性逐年增强。研究样本山西古城乳业集团位于山西省朔州市山阴县古城镇北纬39°黄金奶源带,是山西省最大的全产业链乳制品企业,同时又是农业产业化国家级重点龙头企业。但是近年来随着国内经济高速增长,古城品牌与行业内其他乳制品品牌的差距越来越大,在品牌市场竞争中逐渐失去了原来的优势,其在品牌建设方面的投入逐年下降。如何因地制宜地加强古城品牌建设,充分发挥古城品牌优势,规划设计行之有效的品牌发展战略方案,是山西古城乳业集团目前所面临的主要问题。本文依托品牌相关理论和战略管理相关理论,剖析当前乳制品行业国内外宏观市场环境情况,运用波特五力模型以及SWOT分析矩阵对古城品牌外部竞争环境和内部资源环境进行分析,并结合古城品牌的BAV模型分析和古城品牌所处的乳制品品牌竞争市场的生命周期,以及古城品牌发展的实际情况,制定古城品牌发展战略方案、实施对策与保障措施。研究内容有四方面:首先,查阅文献对品牌相关理论和战略管理相关理论进行了介绍,并对本文中所采用的理论分析模型进行阐述。其次,利用品牌战略相关模型及理论对古城品牌的内外部发展环境以及品牌现状进行分析,为山西古城乳业集团品牌发展战略方案制定做准备。然后,通过对古城品牌的SWOT分析,确定古城品牌发展战略的战略原则、战略方针与周期、战略目标、战略重点及阶段化任务,规划设计古城品牌发展战略方案。最后,结合古城品牌发展战略,制定具体实施对策及保障措施,确保古城品牌发展战略顺利实施。本文是基于山西古城乳业集团品牌发展战略而展开的,目的是在客观分析品牌发展环境的基础上规划设计古城品牌发展战略方案,为古城品牌全面复兴提供实践方案依据,同时找到一条符合晋北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品牌发展战略之路,对接国家《乡村振兴战略》。

冯林[6](2019)在《我国食品加工业国际贸易竞争力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食品加工业关系着国计民生,承担着为人们提供基本生活资料的重任,是国家发展其他产业的基础。根据世界贸易组织公布的2017年国际贸易统计数据,世界十大食品出口国中除我国和巴西外的其余八个国家都是发达国家,而世界十大食品进口国中除我国外的其余九个国家都是发达国家。由此可见,发达国家在世界食品贸易中占据着优势地位。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国内食品加工业现代化生产的发展,其产业结构得到不断优化、对外贸易规模不断扩大,我国食品加工业始终保持着国际贸易顺差。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食品加工业资产总额年增长率已达到10%以上,进一步提升了我国食品加工业的国际竞争力。进入21世纪,国内经济的发展将食品消费推向了一个新的阶段,随着中国加入WTO,食品进出口规模也进一步扩大。我国是近二十年来世界食品贸易增长最快的国家之一,在世界食品贸易中的地位不断提高。本文通过比较分析、定量分析等方法对我国食品加工业及食品加工业国际贸易的发展和国际竞争力情况进行分析,并通过构建“引力模型”和“钻石模型”将相关影响因素与世界食品贸易大国之间进行比较分析以找出优势、劣势,以希望为我国关系十三亿人国计民生的基础产业:食品加工业的发展和国际竞争力的提高贡献一份力量。本文分为六章:第一章,绪论,对当前世界及我国食品加工业国际贸易现状以及对该领域进行分析研究的价值进行描述,对食品加工业国际贸易竞争力当前的理论研究状况进行评述,并提出本文各章节的结构。第二章对我国食品加工业及主要出口食品的出口目标国、进口来源国以及进出口的现状及发展状况进行分析。第三章对我国食品加工业及各分类食品国际贸易竞争力状况进行分析。第四章通过构建“引力模型”建立面板数据,对我国与主要食品贸易伙伴国之间的各类食品出口贸易量及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并在这个基础上对我国各类食品的出口贸易潜力进行测算。第五章通过构建“钻石模型”,将影响我国食品出口额的相关因素与美国、荷兰、巴西等世界食品贸易大国进行比较分析,以找出我国在相关方面存在的不足。第六章,在前几章的分析结果的基础上,为提高中国食品加工业的竞争力提出了合理的建议。

黄雪姣[7](2017)在《中国乳制品进口市场结构演变及其影响因素分析》文中认为自2001年入世以来,中国乳品进口贸易呈现激增态势,对单一市场的依赖过高。结合我国长期实行的“市场多元化战略”,分析我国乳品进口市场结构及其影响因素,对于优化中国乳品进口市场结构具有重要意义。首先,利用市场集中率对2001-2014年中国乳制品进口贸易与进口市场结构的现状进行分析,发现2001-2014年间,中国乳制品进口量激增,贸易逆差进一步扩大;进口商品结构以干乳制品为主,乳品进口品种偏向性越发明显;进口市场结构较为集中,乳品进口主要来源于新西兰、澳大利亚等国,进口市场集中度不断上升。其次,利用市场集中度指数、匹配性指数和结构变化指数对2001-2014年中国乳品进口市场结构进行研究,发现中国乳制品进口市场结构总体呈现优化趋势,对单一市场的依赖性略有下降;中国乳制品进口市场结构与世界乳制品出口市场结构的匹配度也有所上升,结构变化不显着,市场结构趋于稳定。但不同市场和不同产品之间的优化程度略有差别,鲜奶、乳清及奶酪的优化程度较高,奶粉及炼乳、酸奶和黄油的优化程度较低,市场结构有待进一步改善。再次,利用恒定市场份额模型分析中国乳品进口市场结构演变因素,发现中国乳制品进口市场结构演变受到结构效应、竞争力效应和二阶效应的影响,其中最主要的影响因素是竞争力效应,即中国对欧盟、新西兰等优质乳品来源国的巨大需求导致的竞争力优势是中国乳品快速增长的最主要原因。世界经济因素也是影响中国乳制品进口市场结构演变的重要因素,中国的乳品进口市场结构与世界经济及贸易伙伴国的国内经济政策有着密切联系,进口商品结构也对中国的乳品进口市场有着一定的影响作用。但不同国家的影响程度存在差异。最后,在实证分析的基础上,从市场、关税、政策等角度,对如何更好地保证乳品进口贸易安全、优化乳制品进口市场结构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刘芳,白燕飞,何忠伟[8](2016)在《世界乳制品贸易发展趋势及对中国奶业的影响研究》文中认为中国是乳制品生产大国,也是乳制品消费大国。乳制品进出口贸易的稳定对中国奶业健康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随着世界乳制品贸易进程不断加快,中国乳制品贸易呈现出贸易逆差大,出口品种单一,以奶粉为主的乳制品进口数量激增,对新西兰、澳大利亚等乳制品出口大国的依赖度不断增大等特点,在一定程度上对中国奶业的发展和产品结构带来不同程度的冲击。基于此,本研究从强内功、调结构、增服务、重预警、树品牌和有取舍6个方面提出了相关对策建议。

白燕飞[9](2015)在《中国奶牛产业损害预警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奶业在中国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近年来,中国奶业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随着贸易自由化进一步加大,国际乳制品贸易的发展和变化对中国奶业的发展产生一定的积极影响,与此同时,中国奶牛单产水平低、乳制品贸易保护政策较少、国外乳制品的价格优势等诸多因素使得中国乳制品进口数量逐年增加,不可避免的冲击了中国乳制品市场,中国奶牛产业面临内忧外患,面对激烈的国际奶业市场竞争和乳制品出口补贴取消造成的进口增加,是否会对中国奶业发展造成一定的损害,成为一个备受关注的问题。本研究基于产业损害基本理论、WTO相关准则、条例,建立了中国奶牛产业损害预警指标体系;利用层次分析法(AHP)对相关指标数据进行了综合评价;利用BP神经网络模型对未来中国奶牛产业进行了预测预警分析。结果表明,中国奶牛产业现在处于安全运行状态,但是乳制品进口已经对中国奶牛产业链造成了一定的冲击,中国奶牛产业损害预警指数呈逐渐下降趋势,风险呈逐渐上升趋势,应引起注意,在此基础上,对中国奶牛产业发展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

张亚伟[10](2015)在《中国奶业竞争力影响因素研究》文中指出近年来,我国奶业发展遭受挑战,生产快速增长的步伐放缓、国际乳制品进出口逆差扩大等严峻形势摆在眼前,奶业竞争力问题成为业内外人士们关注的焦点。本文重新梳理了关于竞争力研究的文献,从竞争主体、竞争对象和竞争结果三个要素出发,主体确定为国内不同地区、不同规模养殖场户、国际奶业生产强国等,竞争对象主要涉及生产要素、生鲜乳品质、购买销售市场和国际乳品市场等,组合形成了“过程+结果+影响因素”的研究框架。依据此研究思路,阐释了奶业产销过程中竞争力产生的根源:一是生鲜乳的生产效率,从量的方面入手,运用随机前沿生产模型对国内不同地区不同规模生产要素的技术效率进行计算,发现奶牛养殖投入产出普便存在技术效率损失,精饲料、青贮饲料、管理费用和劳动力等要素投入对生产有正效应,干粗饲料和资本投入要素有负效应,内蒙古、陕西、山东、黑龙江四个省生鲜乳投入要素生产具有较强竞争力,50-100头规模养殖场具有较高生产技术效率,生产要素使用效率最高;二是生鲜乳的品质,从质的方面入手,运用对比分析法,对不同主产区和不同规模档次的乳脂肪率、蛋白质率和体细胞数进行比较分析,生鲜乳品质总体上在提升,规模养殖更处于优势地位;三是产业链中的市场地位,从生产要素购买和生鲜乳销售入手,运用改进的原始-对偶索洛余值模型对原料购买市场及生鲜乳销售市场进行计算,发现生鲜乳销售市场和饲料购买市场均不是严格的完全竞争市场和垄断市场,生鲜乳销售市场更倾向于完全竞争市场,饲料购买市场市场力量较生鲜乳市场有所增强,河北、内蒙古、黑龙江等奶牛传统养殖区在生鲜乳销售市场方面竞争力较弱,饲料购买市场力量变化不大,规模水平的提升有利于增强生鲜乳销售市场竞争力;四是国际市场地位,从主要乳品贸易国家国际市场表现入手,运用市场占有率、贸易竞争指数和显示性竞争优势指数分别对液态奶、乳粉、酸乳、乳清、奶油、乳酪进行计算,发现我国乳制品国际竞争力较弱,逐渐呈现下降态势,特别是乳粉等产品竞争力更弱。随后,运用波特“钻石模型”分别从生产成本、价格、生产基本和高级生产要素、国内乳制品需求市场、饲料加工等辅助产业、经营组织模式、政策和机遇等方面进行全方位分析,奶业生产人均资源紧缺、生产效率低、成本高、消费信心不足、产业组织模式落后、扶持政策力度小等因素是导致整体竞争力不高的重要因素。最后,有针对性地提出提高奶业生产技术效率,降低生产成本;提倡适度规模养殖,实现质量效益最大化;引导不同地区养殖模式,充分利用当地资源;完善产业链利润分配机制,提高行业抗风险能力;合理利用国际市场及资源,准确定位国内奶业发展方向等措施建议。本文创新点是把研究范式由原来的“结果+影响因素”扩展到“过程+结果+影响因素”,研究内容涵盖了“质”、“量”、“市场力量”和“国际市场地位”等,并对乳制品进行详细分类,深入地剖析了我国奶业竞争力影响因素的根源。

二、2001年世界乳制品形势(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2001年世界乳制品形势(论文提纲范文)

(1)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关于农业国际竞争力基本概念的研究
        1.2.2 关于农业国际竞争力评价模型的研究
        1.2.3 关于农业国际竞争力评价体系的研究
        1.2.4 关于农业国际竞争力评价方法的研究
        1.2.5 关于农业国际竞争力影响因素的研究
        1.2.6 关于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相关研究
        1.2.7 研究述评
    1.3 文章框架与研究方法
        1.3.1 文章框架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的创新与不足
        1.4.1 创新点
        1.4.2 不足之处
第2章 相关概念、理论基础与分析框架
    2.1 相关概念
        2.1.1 产业的内涵
        2.1.2 农业的内涵
        2.1.3 国际竞争力的内涵
        2.1.4 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内涵
    2.2 理论基础
        2.2.1 比较优势理论
        2.2.2 要素禀赋理论
        2.2.3 竞争优势理论
    2.3 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分析框架
        2.3.1 农业国际竞争力的评价指标
        2.3.2 农业国际竞争力的路径选择
        2.3.3 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影响因素
        2.3.4 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分析框架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历史演进
    3.1 农业机械化时期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1860-1945 年)
        3.1.1 土地制度改革促进美国农业经济大发展
        3.1.2 农业半机械化与农业基本机械化的实现
        3.1.3 以简单机械化维持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
    3.2 农业现代化时期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1945-2000 年)
        3.2.1 家庭农场成为美国农业社会经济结构主体
        3.2.2 农业机械化全面进步与农业科学化的实现
        3.2.3 以农业科技创新提升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
    3.3 新时代经济时期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2000 年以后)
        3.3.1 新世纪以来美国农业经济实现空前增长
        3.3.2 农业贸易迅速扩张且持续保持贸易顺差
        3.3.3 以外部市场需求支撑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测定与评价
    4.1 基于显示性指标的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实证分析
        4.1.1 显示性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4.1.2 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具体测定
    4.2 基于解释性指标的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实证分析
        4.2.1 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4.2.2 评价指标数据的处理
        4.2.3 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
        4.2.4 选择合适的评价方法
        4.2.5 样本与数据来源
        4.2.6 评价结果与分析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成本优势与差异化优势分析
    5.1 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成本优势分析
        5.1.1 美国农业生产成本的总体变化
        5.1.2 美国农业生产成本的构成分析
        5.1.3 美国农业成本优势分析——以大豆和玉米为例
        5.1.4 一个案例:美国与巴西大豆在中国市场的价格优势分析
    5.2 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差异化优势分析
        5.2.1 以农业质量获取差异化优势
        5.2.2 以农业安全保障获取差异化优势
        5.2.3 以农业专业化营销获取差异化优势
    5.3 本章小结
第6章 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基本影响因素分析
    6.1 生产要素对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影响分析
        6.1.1 丰富的天然资源为美国农业提供竞争基础
        6.1.2 高水平的人力资本提高美国农业生产效率
        6.1.3 技术创新是美国农业经济增长的强劲动力
    6.2 需求条件对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影响分析
        6.2.1 国内需求助推美国农业竞争优势快速形成
        6.2.2 国际需求驱动美国农业竞争优势明显增强
        6.2.3 新兴市场促使美国农业竞争优势得以维持
    6.3 相关与支持性产业对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影响分析
        6.3.1 种子培育体系为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奠定基础
        6.3.2 农产品加工业使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得到强化
        6.3.3 冷链物流业促进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迅速扩张
    6.4 农业经营主体对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影响分析
        6.4.1 家庭农场在美国农业经营方式中占据主导地位
        6.4.2 独资经营是美国农场类型中最常见的组织形式
        6.4.3 专业化农场经营创造和保持美国农业竞争优势
    6.5 本章小结
第7章 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辅助影响因素分析
    7.1 政府因素对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影响分析
        7.1.1 美国农业价格支持政策
        7.1.2 美国农业资源支持政策
        7.1.3 美国农业出口市场计划
        7.1.4 美国农业信贷和税收政策
        7.1.5 美国农业保险补贴机制
    7.2 历史机遇对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影响分析
        7.2.1 西进运动给美国农业发展带来重要契机
        7.2.2 第二次世界大战促进美国农业发展提速
        7.2.3 科技革命加快了美国农业科技创新步伐
        7.2.4 世界人口暴增使美国农业继续蓬勃发展
    7.3 本章小结
第8章 美国提升农业国际竞争力的经验教训及对中国的启示
    8.1 美国提升农业国际竞争力的主要经验
        8.1.1 一定的农业经营规模是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前提条件
        8.1.2 先进的农业科学技术是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内在动力
        8.1.3 强势的相关支持产业是农业国际竞争力的有力支撑
        8.1.4 有效的联邦政府行为是农业国际竞争力的重要保障
    8.2 美国提升农业国际竞争力的主要教训
        8.2.1 长期产能过剩易使美国爆发农业经济危机
        8.2.2 农业企业垄断使中小型农场经营压力增大
        8.2.3 农业发展过程中造成的资源与环境的破坏
    8.3 中国提升农业国际竞争力的主要困境
        8.3.1 农业科技推广与创新体系仍然存在着许多不足
        8.3.2 农产品国内库存高企与国际市场进口大量增加
        8.3.3 农业育种和加工及冷链等社会化服务发展落后
        8.3.4 农业经营规模太小且农业劳动者素质普遍偏低
    8.4 对提升中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启示
        8.4.1 持续深入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工作
        8.4.2 加快推进农业相关支持产业发展
        8.4.3 多种形式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
        8.4.4 增强农业劳动者素质和能力建设
    8.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2)我国大麦进口增长的原因、冲击及贸易政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博士学位论文评阅人、答辩委员会签名表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农产品进口原因研究
        1.2.2 农产品进口影响研究
        1.2.3 农产品进口需求研究
        1.2.4 国际贸易措施研究
        1.2.5 国内外研究评述
    1.3 研究目标和内容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内容
        1.3.3 技术路线
    1.4 研究方法
    1.5 研究的创新性说明
第二章 基本概念界定和理论基础
    2.1 基本概念界定
        2.1.1 替代效应
        2.1.2 对外贸易政策
        2.1.3 贸易救济措施
    2.2 理论基础
        2.2.1 比较优势理论
        2.2.2 要素禀赋理论
        2.2.3 需求弹性理论
第三章 贸易开放条件下的中国大麦供需特征
    3.1 世界大麦供求基本情况
        3.1.1 世界大麦生产
        3.1.2 世界大麦消费
        3.1.3 世界大麦贸易
    3.2 中国大麦生产和消费
        3.2.1 中国大麦生产
        3.2.2 中国大麦消费
    3.3 中国大麦进口贸易
        3.3.1 中国大麦进口规模与进口价格特征
        3.3.2 中国大麦进口的市场结构特征
        3.3.3 中国大麦贸易竞争力指数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中国大麦进口增长的主要原因
    4.1 玉米及其替代品消费概况
    4.2 进口大麦替代国内玉米饲用消费的原因
        4.2.1 大麦在玉米替代品中的功能和用途优势
        4.2.2 大麦替代国内玉米的价格因素分析
        4.2.3 不同替代品对国内玉米的实际替代量
    4.3 中国大麦价格优势对玉米饲用消费的影响
        4.3.1 模型构建和数据来源
        4.3.2 实证结果及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大麦进口增长对大麦及关联产业贸易的冲击
    5.1 中国大麦进口对国内大麦的替代效应分析
        5.1.1 模型构建和数据来源
        5.1.2 实证结果及分析
        5.1.3 中国大麦进口来源的可依赖性分析
    5.2 中国大麦进口的“大国效应”分析
        5.2.1 模型构建和数据来源
        5.2.2 实证结果及分析
    5.3 中国大麦进口对国内啤酒进出口的冲击
        5.3.1 模型构建和数据来源
        5.3.2 实证结果及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大麦进口增长对国内大麦生产的冲击
    6.1 中国大麦进口对国内大麦种植影响的宏观实证分析
        6.1.1 理论基础
        6.1.2 模型构建和数据来源
        6.1.3 实证结果及分析
    6.2 大麦相对价格对农户大麦种植意愿影响的微观实证分析
        6.2.1 理论模型构建
        6.2.2 数据来源和样本说明
        6.2.3 变量设置和描述性统计
        6.2.4 实证结果及分析
    6.3 本章小结
第七章 中国大麦进口贸易政策及其影响
    7.1 主要大麦贸易国的贸易政策
        7.1.1 澳大利亚大麦贸易监管机构与贸易政策
        7.1.2 加拿大大麦贸易监管机构与贸易政策
        7.1.3 法国大麦贸易监管机构与贸易政策
    7.2 中国大麦进口贸易政策演变
        7.2.1 平稳运行期(2001-2014年)
        7.2.2 动态调整期(2015年-至今)
    7.3 中国大麦进口贸易政策调整的原因
        7.3.1 中国对澳大利亚大麦进口量和进口价格变化趋势
        7.3.2 中国大麦产业损害的基本情况
        7.3.3 澳大利亚大麦倾销与中国大麦产业损害之间的关联性分析
    7.4 贸易政策干预对中国大麦进口的影响
        7.4.1 模型构建和数据来源
        7.4.2 实证结果及分析
    7.5 本章小结
第八章 研究结论和政策建议
    8.1 研究结论
        8.1.1 中国大麦进口波动加剧并将趋于常态化
        8.1.2 价格优势引起对玉米的替代是大麦进口增长的根源
        8.1.3 大麦进口增长对国内大麦和啤酒产业贸易带来显着冲击
        8.1.4 大麦进口增长对国内大麦生产形成一定的挤压效应
        8.1.5 非关税措施能有效控制大麦进口的规模和节奏
    8.2 政策建议
        8.2.1 拓宽大麦进口渠道,降低进口市场集中度
        8.2.2 强化应对大麦进口外溢冲击的政策储备
        8.2.3 充分挖掘大麦优势产区的生产潜能
        8.2.4 完善大麦进口监测预警和贸易救济制度
    8.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3)“一带一路”背景下中国乳业贸易格局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评价
        1.3.1 关于中国乳业贸易研究
        1.3.2 贸易格局研究方法
        1.3.3 研究评述
    1.4 研究内容和创新点
        1.4.1 研究内容
        1.4.2 论文创新点
    1.5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5.1 研究方法
        1.5.2 技术路线
2 乳业贸易的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2.1 乳品概念的界定
    2.2 贸易格局
    2.3 复杂网络模型理论
    2.4 比较优势理论
    2.5 国家竞争优势理论
    2.6 区域发展理论
3 中国及“一带一路”乳业贸易基本现状
    3.1 中国乳业贸易现状
        3.1.1 中国乳业贸易总体规模
        3.1.2 中国乳业贸易产品结构特征
        3.1.3 中国乳业贸易市场结构情况
        3.1.4 主要乳制品贸易市场结构
    3.2 “一带一路”国家乳业贸易现状
        3.2.1 “一带一路”区域划分
        3.2.2 “一带一路”国家乳业贸易规模情况
        3.2.3 “一带一路”国家乳业贸易产品结构特征
    3.3 本章小结
4. 中国乳业贸易国际竞争力测度分析
    4.1 中国乳业的生产与需求
        4.1.1 中国乳业生产水平
        4.1.2 中国乳业消费水平
    4.2 中国乳业贸易竞争力评价指数
        4.2.1 国际市场占有率
        4.2.2 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
        4.2.3 产业贸易竞争力指数
    4.3 中国乳业贸易竞争力的影响因素
        4.3.1 乳业生产要素
        4.3.2 乳制品消费市场需求情况
        4.3.3 质量安全
        4.3.4 相关产业和支持性产业
        4.3.5 企业经营组织规模
        4.3.6 相关乳业政策
    4.4 本章小结
5 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乳业贸易演化特征分析
    5.1 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乳业贸易网络构建
        5.1.1 数据选取及处理
        5.1.2 复杂网络模型的相关指标
    5.2 乳业贸易无权网络结构特征分析
        5.2.1 度及度分布
        5.2.2 网络密度
        5.2.3 小世界特征
        5.2.4 互惠性
    5.3 乳业贸易加权网络结构特征分析
        5.3.1 强度分布
        5.3.2 加权聚类系数
        5.3.3 权重差异性
    5.4 中国对“一带一路”国家乳业贸易依赖度分析
        5.4.1 空间依赖度分析
        5.4.2 基于HM指数的贸易依赖度分析
    5.5 本章小结
6 中国与“一带一路”国家间乳业贸易影响因素
    6.1 中国乳业贸易动因
        6.1.1 研究方法
        6.1.2 数据选取及说明
        6.1.3 中国进口效应分解结果
    6.2 中国乳企对外直接投资规模的影响因素
        6.2.1 中国乳企OFDI发展概况
        6.2.2 模型构建和指标选取
        6.2.3 影响因素实证分析
    6.3 基于引力模型的影响因素分析
        6.3.1 模型构建
        6.3.2 变量选取及数据说明
        6.3.3 贸易影响因素分析
    6.4 中国与“一带一路”国家贸易潜力测算
    6.5 本章小结
7. 优化中国乳业贸易格局的政策建议
    7.1 本文主要研究结论
    7.2 关于优化贸易格局的政策建议
        7.2.1 关于政府方面
        7.2.2 关于企业方面
    7.3 未来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
致谢
简介

(4)绿色贸易壁垒环境下M乳制品有限公司出口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
        1.1.3 研究理论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2.3 国内外研究述评
    1.3 研究内容和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技术路线
    1.4 论文创新点
    1.5 本章小结
2 理论基础
    2.1 绿色贸易壁垒理论基础
        2.1.1 比较优势理论
        2.1.2 环境优先发展理论
        2.1.3 可持续发展理论
    2.2 绿色贸易壁垒概念及特点
        2.2.1 绿色贸易壁垒概念
        2.2.2 绿色贸易壁垒特点
    2.3 绿色贸易壁垒表现形式
    2.4 本章小结
3 我国及M公司乳制品出口现状
    3.1 我国乳制品行业出口现状及特点
        3.1.1 我国乳制品行业出口现状
        3.1.2 我国乳制品出口特点
    3.2 M乳制品有限公司概况与出口现状
        3.2.1 M乳制品有限公司概况
        3.2.2 M公司主要出口地区和产品类型
    3.3 本章小结
4 M公司乳制品出口遭遇绿色贸易壁垒问题调查分析
    4.1 M公司乳制品出口遭遇绿色贸易壁垒问题调查
        4.1.1 调查问卷及访谈提纲设计与形成
        4.1.2 问卷的发放
        4.1.3 结果分析
    4.2 M公司乳制品出口遭遇绿色贸易壁垒问题与原因分析
        4.2.1 乳制品出口遭遇绿色贸易壁垒问题
        4.2.2 绿色贸易壁垒成因分析
    4.3 绿色贸易壁垒对M公司乳制品出口积极影响分析
        4.3.1 促进保障出口乳制品质量
        4.3.2 推动出口产品科技创新
        4.3.3 促进加快出口品牌建设步伐
    4.4 绿色贸易壁垒对M公司乳制品出口消极影响分析
        4.4.1 限制出口速度及市场扩大
        4.4.2 削弱出口产品国际竞争力
        4.4.3 降低国外高层次消费者购买欲望
    4.5 本章小结
5 M公司应对绿色贸易壁垒出口优化措施
    5.1 提高应对绿色贸易壁垒意识
        5.1.1 提高管理者应对绿色贸易壁垒意识
        5.1.2 提高员工应对绿色贸易壁垒意识
    5.2 提升科技含量与产品品质
        5.2.1 提高生产加工科技含量
        5.2.2 进行针对性差异化生产
        5.2.3 从源头提高乳制品品质
    5.3 进一步实施绿色包装策略
        5.3.1 增强应对国别绿色标准能力
        5.3.2 确保包装原材料符合出口国标准
    5.4 形成出口产品与市场多元化
        5.4.1 形成出口产品多元化
        5.4.2 形成出口市场多元化
    5.5 争取国家加大支持
        5.5.1 呼吁政府加大绿色补贴及退税力度
        5.5.2 呼吁国家建立健全相关法规及体系
    5.6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附录2
致谢
攻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5)山西古城乳业集团品牌发展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依据及研究背景
    1.2 本文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2.1 本文研究的目的
        1.2.2 本文研究的意义
    1.3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
        1.3.1 国外相关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5 研究技术路线
2 品牌战略相关理论基础
    2.1 品牌相关理论
        2.1.1 品牌定义
        2.1.2 品牌价值
        2.1.3 品牌创新
        2.1.4 核心竞争力理论
        2.1.5 BAV分析模型
    2.2 战略管理相关理论
        2.2.1 基本竞争战略
        2.2.2 战略集团
        2.2.3 波特五力模型
        2.2.4 SWOT分析法
    2.3 本章小结
3 山西古城乳业集团品牌发展外部环境分析
    3.1 宏观社会经济环境分析
        3.1.1 中国社会经济环境分析
        3.1.2 国际社会经济环境分析
        3.1.3 中国乳制品行业政策分析
    3.2 波特五力模型分析
        3.2.1 新进入者威胁
        3.2.2 供应商议价能力
        3.2.3 购买者议价能力
        3.2.4 替代品威胁
        3.2.5 现有竞争对手之间的竞争
    3.3 乳制品行业品牌状况分析
        3.3.1 中国乳制品行业品牌市场环境分析
        3.3.2 国际乳制品行业品牌市场环境分析
    3.4 乳制品行业品牌战略集团分析
        3.4.1 中国乳制品行业品牌战略集团分析
        3.4.2 乳制品品牌战略集团资源与能力分析
    3.5 发现机遇和面临风险
        3.5.1 发现机遇
        3.5.2 面临风险
    3.6 本章小结
4 山西古城乳业集团品牌发展支撑能力分析
    4.1 山西古城乳业集团经营概况
    4.2 山西古城乳业集团品牌现状
    4.3 古城品牌分析
        4.3.1 品牌定位分析
        4.3.2 品牌产品结构分析
        4.3.3 品牌营销策略分析
    4.4 山西古城乳业集团管理状况分析
        4.4.1 组织结构分析
        4.4.2 人力资源管理分析
        4.4.3 管理系统分析
    4.5 山西古城乳业集团财务状况分析
        4.5.1 运营能力分析
        4.5.2 盈利能力分析
        4.5.3 品牌收入构成分析
        4.5.4 品牌开支分析
    4.6 山西古城乳业集团技术状况分析
    4.7 具有优势和存在问题
        4.7.1 具有优势
        4.7.2 存在问题
    4.8 本章小结
5 山西古城乳业集团品牌发展战略方案设计
    5.1 古城品牌SWOT分析
    5.2 品牌发展战略原则确定
        5.2.1 系统化原则
        5.2.2 核心化原则
        5.2.3 高档化原则
        5.2.4 创新化原则
    5.3 品牌发展战略方针与周期确定
        5.3.1 品牌发展战略实施方针
        5.3.2 品牌发展战略实施周期
    5.4 品牌发展战略目标确定
        5.4.1 品牌销售目标
        5.4.2 品牌技术目标
        5.4.3 品牌发展目标
    5.5 战略重点及阶段化任务
        5.5.1 战略重点
        5.5.2 截止2020 年阶段任务
        5.5.3 截止2023 年阶段任务
    5.6 本章小结
6 山西古城乳业集团品牌发展战略实施对策与保障措施
    6.1 战略实施对策
        6.1.1 改进组织结构
        6.1.2 提升人力资源管理水平
        6.1.3 提升品牌技术水平
        6.1.4 明确品牌文化及品牌承诺
        6.1.5 提升品牌构架强化品牌价值
        6.1.6 改善品牌营销手段
        6.1.7 提升财务管理水平
    6.2 战略保障措施
        6.2.1 成立战略管理委员会与财务审计委员会
        6.2.2 加强人力资源及财务管理辅助作用
        6.2.3 创新品牌建设方式
        6.2.4 加强品牌技术支撑作用
        6.2.5 培育企业品牌文化
    6.3 本章小结
7 研究结论与展望
    7.1 研究结论
    7.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6)我国食品加工业国际贸易竞争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文献综述
        1.2.1 对国际竞争力理论的研究
        1.2.2 对我国食品加工业及相关产业国际竞争力的研究
        1.2.3 文献评述
    1.3 研究方法及内容
        1.3.1 研究方法
        1.3.2 研究内容
    1.4 可能的创新及不足
        1.4.1 可能的创新
        1.4.2 不足之处
第2章 我国食品加工业国际贸易发展与现状
    2.1 世界各国(地区)食品加工业国际贸易现状
        2.1.1 世界各国(地区)按食品贸易总额排名
        2.1.2 世界各国(地区)按食品进口额排名
        2.1.3 世界各国食品按食品出口额排名
        2.1.4 世界各国按食品净出口额排名
    2.2 我国食品加工业主要进口来源国及出口目标国(地区)
        2.2.1 我国食品加工业主要进口来源国
        2.2.2 我国食品加工业主要出口目标国
    2.3 我国食品加工业国际贸易发展及现状
        2.3.1 我国食品加工业进口贸易额变动状况
        2.3.2 我国食品加工业出口贸易额变化状况
        2.3.3 我国食品加工业净出口贸易额变动状况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我国食品加工业国际贸易竞争力分析
    3.1 我国食品加工业国际贸易显示性比较优势变动
        3.1.1 我国食品加工业整体国际贸易显示性比较优势变动
        3.1.2 我国食品加工业各分类食品国际贸易显示性比较优势变动
    3.2 我国食品加工业国际贸易竞争指数优势变动
        3.2.1 我国食品加工业整体国际贸易竞争力指数变动
        3.2.2 我国食品加工业各分类食品国际贸易竞争力指数变动
    3.3 我国食品加工业国际贸易竞争力的国际间比较
        3.3.1 我国食品加工业国际贸易显示性比较优势的国际间比较
        3.3.2 我国食品加工业国际贸易竞争力指数的国际间比较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基于引力模型的我国食品加工业国际贸易竞争力影响因素分析及贸易潜力测算
    4.1 模型构建
    4.2 数据来源
    4.3 我国食品加工业整体国际贸易竞争力影响因素分析及贸易潜力测算
        4.3.1 我国食品加工业整体国际贸易竞争力影响因素分析
        4.3.2 我国食品加工业整体国际贸易潜力测算
    4.4 我国食品加工业各分类食品国际贸易竞争力影响因素分析及贸易潜力测算
        4.4.1 我国软体动物类食品国际贸易竞争力影响因素分析及贸易潜力测算
        4.4.2 我国蔬菜水果类食品国际贸易竞争力影响因素分析及贸易潜力测算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基于钻石模型的我国食品加工业国际贸易竞争力影响要素比较分析
    5.1 生产要素
        5.1.1 人力资源要素
        5.1.2 资本要素
        5.1.3 技术要素
        5.1.4 土地要素
    5.2 需求要素
        5.2.1 国内需求
        5.2.2 国外需求
    5.3 相关产业及支持
        5.3.1 农业
        5.3.2 运输业
    5.4 战略、结构与竞争
    5.5 政府支持及机遇
        5.5.1 食品安全
        5.5.2 健康与肥胖
    5.6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及提升我国食品加工业国际贸易竞争力的政策建议
    6.1 结论
    6.2 提升我国食品加工业国际贸易竞争力的政策建议
        6.2.1 加强与具有较大贸易潜力国家之间的贸易伙伴关系
        6.2.2 继续增加公共教育领域的财政投入和持续保持对基础教育中的外国语教育的重视
        6.2.3 通过政府考评、社会化培训等手段增加劳动力技能水平
        6.2.4 增加对高产出经济作物的研究经费支持
        6.2.5 增加对冷链运输、仓储领域的政策扶持
        6.2.6 积极引导、鼓励企业间兼并,提高我国食品加工业规模化程度
        6.2.7 严格限制农药使用,逐步淘汰高毒农药
        6.2.8 鼓励、引导健康食品产业发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7)中国乳制品进口市场结构演变及其影响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乳制品进口市场结构的文献综述
        1.2.1 乳制品进口研究综述
        1.2.2 市场结构研究综述
    1.3 研究内容、思路及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思路
        1.3.3 研究方法
    1.4 研究的创新与不足
        1.4.1 创新点
        1.4.2 不足之处
2 乳制品进口市场结构的理论分析
    2.1 进口市场结构与进口商品结构
        2.1.1 进口市场结构
        2.1.2 进口市场结构与进口商品结构的关系
    2.2 市场结构理论
    2.3 进口市场结构影响因素
        2.3.1 比较优势因素
        2.3.2 本国外贸政策
        2.3.3 贸易伙伴国经贸政策
        2.3.4 贸易双方的政治关系
3 中国乳制品进口市场结构的现状
    3.1 中国乳制品进口现状
        3.1.1 进口规模
        3.1.2 进口商品结构
        3.1.3 进口市场结构
    3.2 不同乳制品品种进口市场结构
    3.3 本章小结
4 中国乳制品进口市场结构演变的特征
    4.1 中国乳制品进口市场结构演变的指标
        4.1.1 集中度指数
        4.1.2 匹配性指数
        4.1.3 结构变化指数
    4.2 中国乳制品进口市场结构演变的实证
        4.2.1 中国乳制品进口市场结构演变
        4.2.2 不同乳制品品种进口市场结构演变
    4.3 本章小结
5 中国乳制品进口市场结构演变的因素分析
    5.1 模型简介
    5.2 数据说明
    5.3 结果分析
        5.3.1 不同时间阶段下的市场结构演变影响因素分析
        5.3.2 进口产品划分条件下的单一市场模型分析
    5.4 本章小结
6 优化中国乳制品进口市场结构的对策建议
    6.1 降低进口依存度
    6.2 开发新兴潜力市场
    6.3 制定合理关税政策
    6.4 关注贸易伙伴国出口政策
参考文献
致谢

(8)世界乳制品贸易发展趋势及对中国奶业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引言
2世界奶业发展概况与趋势分析
    2.1世界泌乳牛存栏量持续扩张
    2.2世界乳制品产量快速增长
    2.3世界乳制品消费稳步提升
3世界乳制品贸易发展趋势
    3.1世界乳制品贸易持续扩张
    3.2世界乳制品出口国与进口国相对集中
    3.3世界乳制品价格将稳中有升
4世界乳制品贸易对中国奶业的影响
    4.1挤压国有乳制品出口
        4.1.1出口规模小
        4.1.2出口品种单一
    4.2乳制品对外依存度加剧
        4.2.1进口量逐年增加
        4.2.2进口结构单一
        4.2.3进口来源地集中
    4.3倒逼国有乳制品企业产品结构转型升级
        4.3.1液态奶增长速度减缓
        4.3.2低温奶生产成乳制品企业新的增长点
        4.3.3国有奶粉品牌口碑得到恢复性提振
    4.4国内奶源建设受到不同程度的冲击
        4.4.1国内奶牛存栏与原料奶产量增速缓慢
        4.4.2原料奶价格震荡走低,奶农养殖积极性受挫
5结论及对策建议

(9)中国奶牛产业损害预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言
    1.1 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1.1.1 理论意义
        1.1.2 现实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和评价
        1.2.1 产业损害预警的理论模型探索
        1.2.2 产业损害预警的实证研究
        1.2.3 产业损害指标构建与系统的实现
    1.3 理论基础
        1.3.1 产业安全
        1.3.2 产业损害的基本定义
        1.3.3 产业损害的基本理论
        1.3.4 产业损害的类型
    1.4 研究目标和内容
        1.4.1 研究目标
        1.4.2 研究内容
    1.5 研究方法和分析框架
        1.5.1 研究方法
        1.5.2 论文的分析框架
    1.6 数据说明
第二章 世界及中国奶业发展概况
    2.1 世界及中国奶业生产概况
        2.1.1 原料奶生产情况
        2.1.2 奶牛存栏情况
        2.1.3 奶牛平均单产水平
    2.2 世界及中国乳制品加工情况
    2.3 世界及中国乳制品消费情况
    2.4 世界及中国乳制品贸易概况
        2.4.1 欧盟
        2.4.2 美国
        2.4.3 澳大利亚
        2.4.4 新西兰
        2.4.5 中国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中国奶业国际市场竞争力分析
    3.1 奶牛产业国际竞争力研究的理论内涵和经济框架分析
        3.1.1 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内涵
        3.1.2 奶牛产业国际竞争力的经济分析框架
    3.2 中国奶业国际市场竞争力的分析
        3.2.1 奶牛产业总体竞争力的测算
        3.2.2 乳制品市场竞争力的测算
    3.3 影响中国奶业国际竞争力的因素分析
        3.3.1 要素禀赋
        3.3.2 质量与安全
        3.3.3 相关辅助产业
        3.3.4 市场需求
        3.3.5 规模和经营组织形式
        3.3.6 政府的作用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乳制品进口对中国奶业安全的影响分析
    4.1 对奶牛养殖的影响
        4.1.1 对中国奶牛养殖业发展形成压力,奶牛主产区的影响较为严重
        4.1.2 乳制品进口在直接影响加工业和消费者的同时,间接影响奶牛养殖环节
    4.2 对乳制品加工业的影响
        4.2.1 液态奶对中国乳制品加工企业的冲击逐渐加大
        4.2.2 进口奶粉不断挤占乳制品企业市场空间
    4.3 对中国乳制品消费者的影响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中国奶业损害预警指标的建立
    5.1 奶牛产业损害预警的研究思路
    5.2 奶业损害评价及预警指标设计的原则
    5.3 中国奶牛产业损害预警指标体系的构建
    5.4 指标的计算方法及数据来源
    5.5 预警指标警限的设置
    本章小结
第六章 中国奶业损害预警应用研究
    6.1 中国奶业损害综合评价预警
        6.1.1 中国奶业损害综合评价预警方法的选取
        6.1.2 中国奶业损害综合评价预警指标权重的确定
        6.1.3 中国奶业损害综合评价预警模型的建立
        6.1.4 中国历年奶业损害综合评价指数
    6.2 基于BP神经网络的中国奶业损害预警
        6.2.1 人工神经网络的基本原理
        6.2.2 基于BP神经网络方法在中国奶业损害预警中的应用
        6.2.3 模型拟合及预测
        6.2.4 BP神经网络在中国奶业损害预警中的应用评价
    本章小结
第七章 对策建议
    7.1 转方式,促养殖环节健康可持续发展
        7.1.1 转变奶牛养殖方式,推进养殖的规模化与标准化
        7.1.2 加大产业扶持力度,保障养殖环节的健康发展
    7.2 调结构,强中国奶业市场竞争力
        7.2.1 完善质量安全标准管理体系,促进企业细分市场
        7.2.2 调整乳制品出口结构,大力拓展发展中国家市场
        7.2.3 加强国有品牌建设,提升中国奶业国际市场竞争力
    7.3 重预警,未雨绸缪为奶牛产业保驾护航
        7.3.1 建立奶业损害预警信息平台,实时监测国外乳制品进口的冲击
        7.3.2 建立定期会商制度,增强企业的忧患意识和民族责任感
        7.3.3 制定信息定期发布制度,增强消费者的信心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简介

(10)中国奶业竞争力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研究背景
        1.1.1 国内奶业生产步伐趋缓
        1.1.2 乳制品贸易逆差逐步扩大
        1.1.3 国内奶业发展面临诸多挑战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方法
        1.3.1 比较分析法
        1.3.2 指数评价法
        1.3.3 多因素分析法
        1.3.4 计量经济法
    1.4 研究框架
    1.5 研究内容
    1.6 论文的创新点及展望
    1.7 本章小结
第二章 理论基础与概念界定
    2.1 竞争力理论基础
        2.1.1 经济学中竞争力理论的体现
        2.1.2 管理学中竞争力理论的体现
        2.1.3 产业组织与战略管理理论
    2.2 竞争力理论应用实践研究
        2.2.1 竞争力应用研究的基本概述
        2.2.2 竞争力概念界定的研究
        2.2.3 竞争力研究框架的应用研究
        2.2.4 竞争力研究方法的研究
        2.2.5 竞争力影响因素分析的研究
        2.2.6 提高竞争力对策的研究
    2.3 概念界定
        2.3.1 奶业
        2.3.2 竞争力
        2.3.3 奶业产业链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国内外奶业发展现状
    3.1 世界奶业发展现状
        3.1.1 世界奶业生产趋势及特点
        3.1.2 主要奶业生产国家牛奶生产现状及趋势
        3.1.3 全球乳制品贸易现状及格局
    3.2 中国奶业发展变化趋势
        3.2.1 中国奶业历史发展阶段特点
        3.2.2 牛奶是奶类产品的主体
        3.2.3 近年来奶业规模化养殖发展较快
        3.2.4 奶牛养殖效益情况
        3.2.5 我国牛奶消费需求增长强劲
        3.2.6 乳制品贸易逆差呈扩大趋势
    3.3 世界主要奶业生产模式
        3.3.1 牧草资源丰富奶业生产发展模式
        3.3.2 地多人少资本技术养殖模式
        3.3.3 人地适中家庭农场生产模式
        3.3.4 人地资源紧缺的集约化生产模式
    3.4 国外奶业发展模式对我国奶业发展的启示
        3.4.1 建立适度规模经营
        3.4.2 提高奶牛单产水平
        3.4.3 提高单位产品效益
        3.4.4 提升奶业产业组织化水平
        3.4.5 加大奶业生产补贴力度
第四章 奶业生产过程中竞争力产生的因素分析
    4.1 要素生产效率分析
        4.1.1 随机前沿模型介绍
        4.1.2 数据来源及特点
        4.1.3 数据特征分析及检验
        4.1.4 计量运算结果及分析
    4.2 生鲜乳质量水平分析
        4.2.1 主产省区生鲜乳品质比较
        4.2.2 不同规模水平的生鲜乳品质比较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要素及销售市场竞争力产生的因素分析
    5.1 索洛余值法介绍
    5.2 原始-对偶索洛余值数理基础
    5.3 数据来源及变量介绍
    5.4 数据特征分析及检验
    5.5 计量运算结果及分析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乳品国际市场竞争力分析
    6.1 液态奶国际竞争力评价
        6.1.1 世界主要液态奶国家市场占有率比较
        6.1.2 世界主要液态奶国家国际竞争指数比较
        6.1.3 主要液态奶贸易国家国际显示性竞争优势指数比较
        6.1.4 液态奶进出.竞争力比较小结
    6.2 乳粉国际竞争力评价
        6.2.1 世界主要乳粉生产国家市场占有率比较
        6.2.2 世界主要奶业生产国家乳粉国际竞争指数比较
        6.2.3 主要乳粉贸易国家国际显示性竞争优势指数比较
        6.2.4 乳粉国际竞争力测算小结
    6.3 酸乳国际竞争力评价
        6.3.1 世界主要酸乳生产国家市场占有率比较
        6.3.2 世界主要奶业生产国家酸乳国际竞争指数比较
        6.3.3 主要酸乳贸易国家国际显示性竞争优势指数比较
        6.3.4 酸乳国际竞争力评价小结
    6.4 乳清国际竞争力评价
        6.4.1 世界主要乳清生产国家市场占有率比较
        6.4.2 世界主要奶业生产国家乳清国际竞争指数比较
        6.4.3 主要乳清贸易国家国际显示性竞争优势指数比较
        6.4.4 乳清国际竞争力评价小结
    6.5 奶油国际竞争力评价
        6.5.1 世界主要奶油生产国家市场占有率比较
        6.5.2 世界主要奶业生产国家奶油国际竞争指数比较
        6.5.3 主要奶油贸易国家国际显示性竞争优势指数比较
        6.5.4 奶油国际竞争力评价小结
    6.6 乳酪国际竞争力评价
        6.6.1 世界主要乳酪生产国家市场占有率比较
        6.6.2 世界主要奶业生产国家乳酪国际竞争指数比较
        6.6.3 主要乳酪贸易国家国际显示性竞争优势指数比较
        6.6.4 乳酪国际竞争力评价小结
    6.7 本章小结
第七章 奶业竞争力影响因素分析
    7.1 成本与价格
        7.1.1 生鲜乳生产成本处于高成本时代
        7.1.2 乳制品价格上涨较快
    7.2 生产要素
        7.2.1 草地耕地等基本生产要素
        7.2.2 我国优良乳牛品种资源不足
        7.2.3 畜牧业劳动力文化素质不高
        7.2.4 现代奶源基地建设相对滞后
        7.2.5 生鲜乳质量安全要求较高
    7.3 国内市场需求潜力大
    7.4 相关及辅助产业
        7.4.1 饲料产业
        7.4.2 乳制品加工业
    7.5 经营组织形式与饲养规模
        7.5.1 经营组织形式
        7.5.2 规模化饲养情况
    7.6 政府支持政策与机遇
        7.6.1 国外政府奶业支持政策
        7.6.2 我国奶业扶持政策
        7.6.3 机遇
    7.7 本章小结
第八章 结论及对策建议
    8.1 本文主要结论
        8.1.1 奶业生产技术效率还有提升空间
        8.1.2 不同主体间生鲜乳品质差异较大
        8.1.3 奶业在市场购销中处于弱势地位
        8.1.4 国际奶业市场竞争力较弱
        8.1.5 我国奶业发展挑战和机遇并存
    8.2 提升奶业竞争力的对策建议
        8.2.1 提高奶业生产技术效率,降低生产成本
        8.2.2 提倡适度规模养殖,实现经营效益最大化
        8.2.3 引导不同地区养殖模式,充分利用当地资源
        8.2.4 完善产业链利润分配机制,提高行业抗风险能力
        8.2.5 合理利用国际市场及资源,准确定位国内奶业发展方向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四、2001年世界乳制品形势(论文参考文献)

  • [1]美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研究[D]. 孙彤彤. 吉林大学, 2021(01)
  • [2]我国大麦进口增长的原因、冲击及贸易政策研究[D]. 龚谨.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20(01)
  • [3]“一带一路”背景下中国乳业贸易格局优化研究[D]. 张萍. 北京农学院, 2020(02)
  • [4]绿色贸易壁垒环境下M乳制品有限公司出口优化研究[D]. 周艳芳. 青岛科技大学, 2020(01)
  • [5]山西古城乳业集团品牌发展战略研究[D]. 李树泽. 太原理工大学, 2019(09)
  • [6]我国食品加工业国际贸易竞争力研究[D]. 冯林.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2019(01)
  • [7]中国乳制品进口市场结构演变及其影响因素分析[D]. 黄雪姣. 宁波大学, 2017(02)
  • [8]世界乳制品贸易发展趋势及对中国奶业的影响研究[J]. 刘芳,白燕飞,何忠伟. 世界农业, 2016(07)
  • [9]中国奶牛产业损害预警研究[D]. 白燕飞. 北京农学院, 2015(12)
  • [10]中国奶业竞争力影响因素研究[D]. 张亚伟.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15(12)

标签:;  ;  ;  ;  ;  

2001年世界乳制品形势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