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准化考试计算机化管理系统设计

标准化考试计算机化管理系统设计

一、标准化考试微机管理系统的设计(论文文献综述)

邓君丽,吴鹏飞[1](2021)在《新农科公共程序设计类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文中研究表明在智慧农业发展的背景下,针对传统程序设计类课程中程序设计与各学科专业脱节、学生专业基础薄弱等问题,提出"程序设计+"学科交叉融合的教学方法。通过理论教学、实验教学与实践教学,逐步将理论应用于实际,探索了计算机公共程序设计类课程教学改革的新方法。该研究对于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促进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有着重要意义。

陈井[2](2019)在《基于智能化系统的初中英语作业管理对策研究》文中提出随着教育信息化智能化时代的到来,智能化系统作为现代信息技术的代表已经走进教育领域的各个方面。现代信息技术在教育和教学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也符合深入发展创新教育的需要。同时我们也发现,当前传统的初中英语作业管理模式在某些方面已经不能满足教育信息化时代的发展需要以及英语教学、学生发展的多方位需求。在这样的形势下,基于智能化系统的新型教学管理模式应运而生。该新型教学管理模式不仅符合创新教育的需要、能够和老师们的教学过程深度融合,而且可以深入了解到学生的学习需求,达到通过学生作业反馈情况促进老师改善教学的目的。智能化系统充分利用人工智能和现代信息技术的优势,针对广州市英语中考的考查模式,无论是对于笔试还是听说部分,在相关作业或测试的设计、布置、收集、整理,以及后续的批改、成绩的统计以及数据分析工作上都能给予老师和同学们最为详细精确的反馈结果,最大程度上让学生的作业或测试发挥教学反馈的功效。经过对实验班的实验研究发现,相对于传统的教学管理模式,运用智能化系统进行初中英语作业管理不仅能够发挥数据化管理的优势、精准分析和呈现学生的学习问题、提高教学有效性并迅速帮助学生提高中考英语成绩,而且也能帮助学生养成一系列良好的学习行为习惯,符合当下教育信息化和创新教育的时代发展需要。另外我们也要注意在教育教学的发展过程中避免对现代信息技术及智能化系统管理模式的过渡依赖,在充分发挥其价值的同时也要重视其同传统教学管理模式的融合及综合运用。

刘厚萍[3](2019)在《中小学学校空间变革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文的学校空间为带有耦合特征的建筑空间和信息空间。随着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特别是大数据、人工智能的出现,学校空间在学生的培养方面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需要教育者进行有意识的研究和开发,所以加强对学校空间的研究既有意义,也有必要。在社会经济急速变化、科学技术快速迭代、教育自身快速发展背景下,必须对旧有的学校空间进行变革才能适应未来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和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需要。本文梳理了学校空间的研究文献,按建筑学、教育学、心理学、文化学、信息化等视角进行分析,界定了学校空间的内涵和外延。将学校内人造物——建筑以及包含建筑的容器——空间一起命名为“学校建筑空间”。学校中图书所包含的信息、计算机网络产生的或所能获取的信息,学校建筑物本身所蕴含的属性信息等等,这些信息所组成的空间,本文将之命名为“学校信息空间”。无论是建筑空间还是信息空间都要围绕提升学校空间的育人价值、辅以审美价值和经济价值而进行设计与建造。本文还通过中外学校建筑发展历程和信息空间发展脉络的介绍,把握学校空间演化趋势;通过学校空间设计规范和要点论述,研判当下学校空间建设的规范的不足;为学校空间的变革理论和实践提供较为坚实的背景和基础。如同一个物体在外力作用下会产生形变和重构一样,经济发展、科技进步直接推动学校空间的变革,或透过育人性要求间接推动学校空间的变革;教育自身也是学校空间变革最重要的推手,教育公平要求发挥学生的天然禀赋,也就是个性化育人,这对学校建筑空间的开放性、灵变性、交互性和信息空间的共享性提出要求;效率要求提升教学的精准度和学习的灵活性,也就是智慧育人,这就对学校空间的泛在性、共享性、智能性提出要求。反过来,学校建筑空间的开放性、灵变性、交互性,学校信息空间的泛在性、共享性、智能性也会推动个性育人、智慧育人,推动学生个性化发展。本文通过对学校使用者的访谈调查、文献资料的梳理分析、概念的逻辑推演,确定学校空间变革的四个主要方向:安全性、生态性、开放性和智能性。安全性是学校空间建设的基本要求,生态性是强调学校空间中的自然和生命的元素,安全、生态的校园可以为学生的学习成长创造一个舒适的环境;学校空间的开放性能培养学生个性化学习甚至是终身学习的习惯,能激发学生的创造力,使得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智能性体现了学校未来发展方向,能对学生的学习生活产生直接的影响。上述“学校空间变革理论”是否有效还需要实践论证。笔者对所在的华漕学校变革前的状况调研分析的基础上,确定空间变革方向、思路、原则、策略,并由此展开变革实践,通过提升学校空间的安全性和生态性,提升建筑空间开放性、灵变性、交互性,提高信息空间的泛在性、共享性和智能性等,增强学生对学校的认同感,提升学生主动学习的意识和能力,促进学生之间的积极交往合作,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需求。华漕学校空间变革前后的变化说明了学校空间变革理论的合理性和有效性。论文最后,作者探讨了学校空间变革与“未来学校”建设关系。本文的创新之处体现在:把学校信息空间纳入到学校空间进行讨论,将建筑空间和信息空间有机融合,更好地发挥学校空间的育人价值。从公平与效率的标准,演绎出个性育人、智慧育人,再推演到学校建筑空间开放性、灵变性、交互性,学校信息空间泛在性、共享性、智能性;并回溯论证了建筑空间、信息空间与个性育人、智慧育人之间的关系。以育人性为出发点,从学校空间变革动力分析入手,确定学校空间变革方向,构建学校空间变革理论;并通过实践进一步论证理论的有效性,由此展望未来学校建设,具有一定创新性。

冯玉[4](2018)在《煤矿企业本质安全型模式构建方法及应用》文中指出现代事故致因理论认为,导致事故发生的四个因素包括人的不安全行为、物的不安全状态、环境和管理因素,其中,人的安全行为是第一要素。据统计,在我国煤矿事故中,由于违章、管理等人因事故占事故总量的96.5%以上。因此,基于现代事故致因理论,从把控人的不安全行为出发,研究煤矿本质安全型模式构建方法,对我国煤矿事故的有效控制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基于大量国内外文献的调查研究,分析现有本质安全型理论的研究成果,总结本质安全的基本概念、发展进程、内涵及特征,并分析了本质安全和传统安全的区别以及国内外对本质安全的应用情况。基于“人本原理”、“冰山理论”、“现代事故致因理论”等基本理论与方法,凝练本质安全型矿井的内涵、特征、构建意义等基本属性,为构建本安型矿井模式奠定理论基础;研究本质安全型矿井的实现途径,提出本质安全型矿井模式的构建方法,制定本质安全型矿井的基本模式、体系和运行机制。以云驾岭矿区为研究对象,对本质安全型矿井模式进行实际应用,制定云驾岭矿本质安全型矿井模式、体系和运行机制,提出基于本质安全型矿井模式的企业安全文化。本文从本质安全基本概念、相关理论方法、现场实践等多个方面,系统地研究本质安全型矿井模式的构建方法,并进行现场的应用和实践检验。研究成果可为建设本质安全型矿井提供理论指导,对实现煤矿企业的安全生产,保障矿工生命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俞姣[5](2018)在《试卷分析技术:沿革、现状与趋势》文中认为试卷分析技术是试卷分析的关键技术支持,伴随我国教育测量学的历史沿革而发展。试卷分析技术的发展阶段可分为传统时期、前计算机时期和后计算机时期。当前试卷分析技术处于后计算机时期,试卷分析软件广泛应用,试卷分析系统高效、多元、快捷,未来试卷分析技术将更加智能化、科学化。

黄毛毛[6](2017)在《基于人因工程的数字学习空间建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近些年来,随着数字技术的日益发展,我国网民数量也不断增大,为各行各业都带来了极大的机遇和挑战。数字媒介相关的研究领域也不断扩展,从单纯的传播学相关的新媒体研究扩展到各种数字技术应用领域,其中数字学习就是极为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填补了传统教育业的空白。泛在学习、移动学习等学习理念的普及使得学习不断呈现出新的发展态势。2012年,慕课元年的到来标志着新的基于个人学习环境的数字学习模式正式进入公众的视野,引发了一场新的学习革命。但是,虽然数字学习概念一路高歌,辍学率却居高不下,学习者流失严重等问题却一直未能得到解决。很多研究者就如何提升在线学习者的学习兴趣,如何提高在线教育教学质量等问题进行了诸多研究,但对数字技术本身在学习中应处的位置却一直未有提及,数字技术是否适应于学习、数字技术应当如何在学习中加以利用、一个完整的数字学习体系应当具有哪些特征等问题都鲜有深入研究,这些研究的空白极大影响了数字学习相关问题的深入探究。基于此种现象,本文从问题入手,首先将传统的学习空间与数字学习相结合,将本文的数字学习研究落足于数字学习空间这一新兴概念上,从虚拟空间角度重构学习者与空间之间的关系。在这一空间中,学习者与数字环境和其中所使用的技术形成一个和谐的整体,学习者是这一空间的核心,对学习者本人以及学习者与空间中其他要素的关系的关注就是对学习空间的关注,也是当前研究中以学习者为中心的体现。为更好从学习者中心角度出发进行研究,本文引入了人因工程这一基本研究框架。人因工程的基本理念是以人为核心,研究人与机器、环境之间的和谐互动。借助这一思想,本文对数字学习空间的分析框架以人为中心,从人与数字学习技术、人与数字学习环境的关系两方面解读学习者与空间的关系,这也是本文的创新点之一。鉴于相关研究,本文将基于人因工程的数字学习空间界定为以使用者为中心的,依赖于数字技术支撑并实现的,基于明确的目标进行设计的,用以提升使用者学习效果和学习体验,能够支持并促进自主学习发生的数字化虚拟空间。人因工程是一种系统建构和分析的手段,一般的研究逻辑是确定系统的目标,发现其中的关键因素,并进行系统的建构及评测。基于这种思路,本文首先明确了空间建构的目标,对基于人因工程的数字学习空间进行了解析,然后发现其构成维度,用以形成数字学习空间架构,同时对评价指标进行了分析,以支持未来空间建构之后的测评。本文第二章对相关理论进行综述,首先对本文研究的关键概念进行界定,并推演出本文研究的主要框架。在此基础上,在第三章,对各研究内容选择了合适的研究方法。本文的第四章主要是借用第二章的理论,发现了可能的数字学习空间的构成维度,并提出假设。本研究认为技术选择行为、技术接受态度、空间临场感和社会临场感四项构成维度会对基于人因工程的数字学习空间产生影响,这种影响分别可以通过学习成就和使用者满意度体现出来。通过实验法进行研究后,本章提出的八项假设分别验证后的结果,其中一项假设被证否,其他七项假设证实。在此基础上,本文进一步从这四方面入手,对几个维度的影响因素进行进一步细分后可以发现,基于人因工程的数字学习空间的深层影响因子可以归结为18个子项,这些影响因素之间相互作用,直接或间接对数字学习空间产生影响。这些影响因素可以从技术因素、经济因素、情感因素和虚拟环境因素四个方面共同建构基于人因工程的数字学习空间体系。本文的第五章则主要是借用第二章的理论,构建基本指标体系,并逐一对指标体系中的指标进行操作化,形成一个具有三级指标的可操作化的指标体系。在此基础上,通过专家打分法评估各项指标的权重,最终得出一个具有权重的三级指标体系,可以直接应用于基于人因工程的数字学习空间的测量评估。研究发现,该指标体系中,共计5项一级指标,18项二级指标,43项三级指标,其中最重要的三个三级指标都在成果评估层中,权值最高的是学绩测验成绩,其次是使用者期望度和使用者感受度,这三个指标占据总权重的36%,能够最直观地体现出基于人因工程的数字学习空间的成效。最后在第六章,本文对研究结论进行了梳理总结,并提出了应用建议。

朱然[7](2017)在《基于机器视觉的电子作业批改系统的研究与设计》文中研究说明随着教育部大力推进课程改革,机读答题卡及光标阅卷机已经广泛应用于类学校,但这样仅实现了客观题部分的无纸化批阅过程,对整套作业或测试无法进行完整的数字化统计分析,纸质作业目前还无法完全被电子作业取代。本文提出一种将传统纸质作业形式与电子化批阅相结合的纸质作业电子化批改系统,系统能够通过扫描仪直接扫描作业纸获取图像文件,随后对图像文件进行处理和判断,最后将学生的答题信息通过网络上传至服务器,教师通过在线终端能够方便地进行批改和统计。本文以完成该系统专用作业纸的设计及图像处理部分为目标,设计了 一种能够实现试题自动切割、客观题批改的图像处理软件系统以及配套的专用作业纸,重点研究了系统中图像处理部分所用到的图像预处理及图像识别技术,主要完成的工作如下:1.专用作业纸的设计:通过对现有传统纸质作业及试卷进行改进,用统一标准的网格对题号栏及正文进行划分排版,增加二维码以提供学生个人信息及作业纸相关信息,并在四周设置定位标记便于扫描定位。2.图像预处理相关手段的实现:在处理扫描后的作业纸图像时,不仅需要对扫描图像中存在的噪声、倾斜等不利因素进行校正,还需要对图像进行特征提取、分割及压缩等操作。本文在研究了其相关理论后,利用OpenCV计算机视觉开发库编程实现了图像的二值化、滤波和阈值分割,利用Hough变换及对定位块的角点检测结合实现了作业纸的倾斜校正,最后用JPEG压缩算法实现了图像文件的压缩。3.图像识别系统的设计:本文完成了题号数字识别、选择题答案识别及二维码识别系统的设计和实现。采用提取图像像素特征及Hu不变矩两种方式,通过搭建和训练BP神经网络实现了印刷体数字识别的功能。利用基于灰度值的模版匹配结合作业纸排版规律,实现了一种选择题答案的综合检测识别方法。最后利用Google公司Zxing开源项目二次开发实现了二维码的识别。通过测试证明,该设计符合当今国内教育实情,是一种实用、廉价的电子作业批改解决方案,具有一定的商业应用价值。

"中高等计算机专业教育衔接课程体系建设的研究"课题组[8](2017)在《中高职衔接“3+4”的经验与探索》文中研究表明计算机网络技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3+4"人才培养方案一、概述本方案衔接的3年中等专业学校专业为计算机网络技术,四年本科专业为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网络工程方向)。(一)该方案由3年的中职方案和4年的本科方案组成,既相对独立,又合为一体。(二)中职方案与非"3+4"中职的培养目标有很大区别,即由以就业为目标变为以转段升学为目标,也兼顾了个别学生在中职段结束后就业的需求。(三)方案加大了中职段公共基础课程的比重,以便为后续本科段的学习奠定较扎实的文

邢慧慧[9](2016)在《高职计算机应用专业学生能力评价体系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新课改的进行,使得学生评价的理念及评价的主体、内容、方法等一系列评价机制都发生了重大的变革。作为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高等职业教育也改革了办学模式、课程设置、教师队伍等方面,从而能够使学生在职业能力培养等方面得到提高。能否科学地评价高职学生能力是衡量我国高职教育发展水平的重要因素,因此,一个科学系统的学生能力评价体系对高职学生的发展有着重要意义。当前,高职学校学生的评价体系多数依旧沿用传统的评价方式,重视知识的考核,忽略学生技能和素质的评价,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高职学生的发展。科学系统的学生评价体系能够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历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高教师教学。本研究基于国家政策培养目标、社会发展及企业用人单位对高职学生能力的要求以及高职计算机应用专业的专业特点,建构了高职计算机应用专业学生能力评价体系,强调评价主体、评价内容多元化,评价方法多样化。该评价体系符合我国对技术技能型、复合技能型和知识技能型高技能人才的需求,符合我国对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构建新型学生评价体系的需要。因此,依据职教学生评价理论构建高职计算机应用专业学生能力评价体系有着极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本研究采用文献分析法、问卷调查法、系统研究法等教育研究方法,设计了高职计算机应用专业学生能力评价体系,并开发了高职计算机应用专业学生能力评价平台,使评价体系得到了实施与应用。本研究的工作主要围绕以下三个方面展开:(1)基础理论的研究。在查阅、梳理、分析相关文献资料的基础上,对学生能力评价的理论及国内外研究现状进行细致地阐述,探索高职计算机应用专业学生能力评价体系构建的依据、原则,特别是能力评价体系的要素分析。(2)设计构建高职计算机应用专业学生能力评价体系。主要工作包括评价指标的设定、评价权重值的计算以及评价标准的设定。通过运用文献研究法以及德尔菲法确定评价体系的各级指标,然后运用AHP层次分析法确定高职计算机应用专业学生能力评价的指标权重。最终确定出基于三级评价指标的高职计算机应用专业学生能力评价指标体系。(3)开发高职计算机应用专业学生能力评价平台并进行校本化实施。依据本研究所设计的高职计算机应用专业学生能力评价体系,开发出高职计算机应用专业学生能力评价平台,并在高职院校进行计算机应用专业学生能力评价实施,并针对测试效果进行了问卷调查及结果分析。研究中由于时间紧张,加上本人在知识、技术等方面的不足,所设计的评价体系和平台虽然能够彰显最初的研究理念和意图,但亦存在着诸多的问题和不足。(1)评价体系构建不甚完备,设计的指标体系需要进一步完善。(2)所开发的评价平台较简单,需要扩展与深化,以此来增强平台的评价功能。未来的研究工作将围绕此处展开,努力实现学生能力评价体系在指标构建、平台搭建等方面的科学性和完善性的提高。

张涛[10](2016)在《无砟轨道病害信息管理系统研究与开发》文中研究说明高铁建设是铁路事业发展的必然趋势,无砟轨道因其具有诸多优点得到了快速发展和广泛应用。在无砟轨道病害防治及养护维修作过程中将会产生大量的病害信息。建立病害信息管理系统,可以使信息及时有效的进行传递,从而缩短铁路病害整治时间,提高工作效率。首先,本文以板式无砟轨道为重点,对无砟轨道的钢轨、扣件、道床板等部件的特性、病害类型、病害评价标准及病害整治办法进行了梳理分类,为无砟轨道病害信息管理系统的研究与开发提供数据上的支持。其次,在铁路工务段背景下,对铁路现有维修业务流程进行分析,并根据用户实际需求,进行了重塑维修业务流程,并设计了角色权限管理、病害信息管理、维修信息管理、信息综合查询等功能模块,使得信息的传递更有针对性,减少了信息传递环节。最后,本系统以MySql为数据库,以Visual Studio 2013为开发平台,用互联网思维方式,基于ASP技术对无砟轨道病害信息管理系统进行开发,实现了无砟轨道病害情况与维修解决方案等数据的统计、查询、分析、编辑、输出等功能。我国无砟轨道病害信息管理系统的研究处在初级阶段,初步设计的信息管理系统,希望为无砟轨道工务段管理的信息化建设提供参考。

二、标准化考试微机管理系统的设计(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标准化考试微机管理系统的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1)新农科公共程序设计类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公共程序设计类课程教学现状分析
2 公共程序设计类课程教学改革思路
    2.1 作好学生学情分析
    2.2 设计以学生为中心的课程教学模式
        2.2.1 环境变化
        2.2.2 学生变化
        2.2.3 建立以持续改进为目标的课程考核机制
3 公共程序设计类课程教学改革实施
    3.1 理论教学
    3.2 实验教学
    3.3 实践教学
4 公共程序设计类课程教学改革实施效果
5 结语

(2)基于智能化系统的初中英语作业管理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初中英语作业管理的现状
        1.1.2 初中英语作业管理的弊端
        1.1.2.1 初中英语笔试作业管理的弊端
        1.1.2.2 初中英语听说作业管理的弊端
        1.1.3 初中英语作业管理的重要性
        1.1.4 国家关于中小学英语新课程改革的系列要求
        1.1.5 教育信息化智能化时代的到来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的目的
        1.2.1.1 改变目前初中英语作业管理的现状
        1.2.1.2 为改变目前初中英语作业管理的现状寻求有效的对策
        1.2.2 研究的意义
        1.2.2.1 符合中小学英语新课程改革的要求
        1.2.2.2 符合国家教育现代化的战略思路
    1.3 研究思路和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3.2.1 文献资料法
        1.3.2.2 实验分析法
        1.3.2.3 问卷调查法
第二章 相关概念界定及研究概述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作业的概念和内涵
        2.1.2 作业管理的概念和内涵
        2.1.3 初中英语作业管理
        2.1.4 智能化系统
    2.2 相关研究概述
        2.2.1 国内关于作业管理问题研究概述
        2.2.2 运用智能化系统进行作业管理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2.2.2.1 国外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2.2.2.2 国内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第三章 基于智能化系统的初中英语作业管理对策介绍
    3.1 针对笔试作业部分有效管理的希沃智能助教管理系统
    3.2 针对听说作业部分有效管理的讯飞E听说管理系统
第四章 基于智能化系统的初中英语作业管理对策实验研究
    4.1 实验设计
        4.1.1 实验对象
        4.1.2 实验目的
        4.1.3 实验步骤
    4.2 实验过程
        4.2.1 运用希沃智能助教管理系统对学生笔试作业进行数据化管理
        4.2.2 运用讯飞E听说管理系统对学生听说作业进行数据化管理
    4.3 实验结果分析
        4.3.1 实验前测成绩分析
        4.3.2 实验后测成绩分析
        4.3.3 实验班对照班成绩增长幅度比较
        4.3.4 对照班前后测成绩分析
        4.3.5 实验班前后测成绩分析
    4.4 问卷调查结果分析
        4.4.1 实验后学生对于自己薄弱知识掌握情况变化
        4.4.2 实验后学生对待英语作业态度的变化
        4.4.3 实验后学生对英语作业兴趣发生的变化
        4.4.4 实验后学生英语作业完成习惯的变化
        4.4.5 实验后学生同老师教学配合度的变化
第五章 运用智能化系统进行初中英语作业管理的启示
    5.1 运用智能化系统进行初中英语作业管理的优势
        5.1.1 能提高英语教学有效性并迅速提高中考英语成绩
        5.1.2 能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行为习惯
    5.2 运用智能化系统进行初中英语作业管理可能存在的隐患
第六章 结语
参考文献
    一、学术期刊文献
    二、学术着作
    三、学位论文
附录 运用智能化系统进行英语作业管理效果反馈调查问卷
致谢

(3)中小学学校空间变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问题提出
        一、学校生存性拷问
        二、理论研究的缺口
        三、实践存在的问题
        四、个人思考及感悟
    第二节 文献综述
        一、学校空间的分类
        二、不同研究视角下的学校空间
        三、学校空间的理念与实践
        四、对文献综述的再评述
    本章小结及进一步思考
第二章 研究方案的设计与实施
    第一节 核心概念
        一、空间及其衍生概念
        二、建筑空间
        三、信息空间
        四、学校空间
        五、育人性
    第二节 学校空间的育人解析
        一、学校空间的直接育人价值
        二、学校空间的间接育人价值
    第三节 研究设计
        一、研究目标与研究方向
        二、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三、研究步骤与研究过程
        四、本文研究的创新点
    本章小结及进一步思考
第三章 学校空间历史与演变
    第一节 学校建筑的历史变迁
        一、西方学校建筑的历史变迁
        二、我国学校建筑的历史变迁
    第二节 学校建筑空间的分类
        一、学习空间
        二、公共空间
        三、生活空间
        四、不同类型空间的协同
    第三节 信息空间发展脉络
        一、农耕时代
        二、工业时代
        三、信息时代
        四、智能时代
    本章小结及进一步思考
第四章 中小学学校空间设计及建造要点解析
    第一节 中小学学校空间的发展趋势
        一、当下中小学学校空间的状态
        二、未来中小学学校空间的趋势
    第二节 中小学学校建筑空间设计与建造
        一、中小学学校建筑设计的基本原则
        二、中小学学校建筑设计规范及建设要点
        三、北京四中房山校区——当代中国学校建筑空间实践
    第三节 中小学学校网络空间规范与要点
        一、网络空间实体部分的设计规范与建设要点
        二、网络空间虚拟部分的设计规范及建设要点
    本章小结及进一步思考
第五章 学校空间变革理论体系构建
    第一节 学校空间变革的动力
        一、经济发展和教育的相互作用
        二、科技进步和教育的相互作用
        三、育人要求推动学校空间变革
    第二节 学校空间变革的方向
        一、安全性学校空间
        二、生态性学校空间
        三、开放性学校空间
        四、智能性学校空间
    第三节 学校空间变革与育人的关系
        一、学校空间变革促进个性育人
        二、学校空间变革促进智慧育人
    本章小结及进一步思考
第六章 学校空间变革理论的实践论证
    第一节 华漕学校空间变革总述
    第二节 华漕学校空间变革策划
        一、学校空间变革的方向
        二、学校空间变革的思路
        三、学校空间变革的原则
        四、学校空间变革的策略
    第三节 华漕学校空间变革实践
        一、提升学校空间的安全性
        二、提升学校空间的生态性
        三、提升学校空间的开放性
        四、提升学校空间的智能性
    第四节 华漕学校空间变革促进学校改进
        一、华漕学校空间变革与学校改进
        二、华漕学校空间变革的初步成效
    本章小结及进一步思考
第七章 学校空间变革理论和实践的未来展望
    第一节 未来学校的基本认识
        一、未来学校的理念内涵
        二、未来学校的发展趋势
    第二节 未来学校空间建设的原则和特质
        一、未来学校空间建设的原则
        二、未来学校空间建设的特质
    第三节 未来学校的再认识
结语:学校空间的再思考
后记
参考文献
附录

(4)煤矿企业本质安全型模式构建方法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企业现代安全管理现状
        1.2.2 国内企业现代安全管理现状
        1.2.3 煤炭企业安全管理现状
    1.3 现状分析和发展趋势
        1.3.1 我国煤矿安全生产现状
        1.3.2 发展趋势
    1.4 研究内容
    1.5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2 本质安全型企业建设的基础理论及发展
    2.1 本质安全理论
        2.1.1 .本质安全概念与内涵
        2.1.2 本质安全理论及技术的发展
        2.1.3 本质安全和传统安全的区别
    2.2 本质安全型企业
        2.2.1 本质安全型企业的内涵
        2.2.2 本质安全型企业的特征
    2.3 国内外本质安全型企业建设
        2.3.1 国外本质安全企业建设
        2.3.2 国内本质安全企业建设
    2.4 创建本质安全型企业的意义
    2.5 本章小结
3 本质安全型矿井模式及其构建方法研究
    3.1 创建本质安全型矿井理论基础
        3.1.1 人本原理
        3.1.2 冰山理论
        3.1.3 现代事故致因理论
    3.2 本质安全型矿井内涵
        3.2.1 危险源辨识控制
        3.2.2 全员安全管理
    3.3 本质安全型矿井特征及意义
        3.3.1 本质安全型矿井特征
        3.3.2 构建本质安全型矿井的意义
    3.4 构建本质安全型矿井的方法和途径
        3.4.1 构建方法
        3.4.2 实现途径
    3.5 创建本质安全型矿井模式
        3.5.1 本质安全型矿井模式
        3.5.2 本质安全型矿井体系
        3.5.3 本质安全管理运行机制
    3.6 本章小结
4 应用实践煤矿企业的基本情况
    4.1 煤矿生产建设概况
    4.2 矿区概述及井田特征
        4.2.1 矿区地质构造
        4.2.2 井田地质构造
        4.2.3 地形地势
        4.2.4 气象及地震状况
    4.3 应用矿井自然灾害和安全生产概况
        4.3.1 自然灾害概述
        4.3.2 安全生产状况及问题
    4.4 本章小结
5 本质安全型矿井模式的实例应用与检验
    5.1 云驾岭矿本质安全型矿井体系构建
    5.2 规范和提高云驾岭矿本质安全行为
        5.2.1 招工把主入口关
        5.2.2 安全培训把住素质关
        5.2.3 安全确认把住过程关
        5.2.4 加大人才队伍建设力度
    5.3 不断提提高云驾岭矿系统装备本质安全化水平
        5.3.1 健全“一通三防”工程
        5.3.2 健全完善防治水系统
        5.3.3 加强矿压监测和顶板支护
        5.3.4 健全完善提升、运输保护系统
        5.3.5 积极推广使用安全新技术、新装备
    5.4 不断提升井下作业环境本质安全程度
        5.4.1 加大灾害治理力度
        5.4.2 加强水灾事故预防
        5.4.3 加强水灾事故预防
        5.4.4 顶板事故预防
    5.5 云驾岭煤矿本质安全管理运行机制
    5.6 云驾岭矿本质安全文化建设
        5.6.1 建设目标
        5.6.2 构成要素
        5.6.3 建设模式
        5.6.4 建设流程
    5.7 应用效果分析
    5.8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结论
    6.2 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5)试卷分析技术:沿革、现状与趋势(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
二、教育测量学在我国的历史发展沿革
三、试卷分析技术的发展阶段
    (一) 传统时期:依赖手工统计
    (二) 前计算机时期:计算机技术初步运用于试卷分析
        1. 试卷分析内容上, 侧重于试卷质量
        2. 试卷分析技术普遍尝试融入多种方法和计算机办公软件
        3. 研制专门的试卷分析系统软件
        4. 加强试题库的建立, 且逐渐走向科学化、综合化
    (三) 后计算机时期:计算机技术广泛应用于试卷分析
        1. 试卷分析技术普遍利用多种理论、方法和办公软件
        2. 专门性试卷分析模型的建立
        3. 试卷分析系统软件走向综合化
四、试卷分析技术研究的趋势
五、结语

(6)基于人因工程的数字学习空间建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本论文创新点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的现实源起
        1.1.1 数字技术引发新的教育理念变革
        1.1.2 数字学习面临诸多困难
    1.2 研究的理论背景
        1.2.1 从学习平台到学习空间的学习理论发展
        1.2.2 从人机工程到人因工程的研究框架延展
        1.2.3 人因工程与学习结合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1.3 研究意义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
        1.4.1 学习空间
        1.4.2 人因工程
    1.5 研究问题
    1.6 研究思路及论文结构
2 理论基础
    2.1 关键概念界定
        2.1.1 学习空间与数字学习空间
        2.1.2 人因与基于人因工程的数字学习空间
    2.2 学习相关理论
        2.2.1 学习空间相关理论
        2.2.2 学习空间评估相关理论
    2.3 人因工程及认知相关理论
    2.4 数字技术相关理论
        2.4.1 技术选择理论
        2.4.2 技术接受模型
        2.4.3 数字技术与临场感
    2.5 理论推演
        2.5.1 构成维度推演
        2.5.2 评价指标推演
        2.5.3 研究框架
3 研究方法
    3.1 研究问题及选用的研究方法
    3.2 基于人因工程的数字学习空间构成维度研究方法
        3.2.1 研究假设
        3.2.2 研究方法选取
        3.2.3 自变量及因变量操作化
        3.2.4 实验设计
    3.3 基于人因工程的数字学习空间评价体系权重研究方法
        3.3.1 权重评价方法选择
        3.3.2 评价指标体系静态模型
        3.3.3 打分方法
4 基于人因工程的数字学习空间构成维度研究
    4.1 研究实施与研究结果
        4.1.1 实验一:数字学习空间相关者的技术选择行为实验
        4.1.2 实验二:数字学习空间相关者的技术接受态度实验
        4.1.3 实验三:数字学习空间的空间临场感实验
        4.1.4 实验四:数字学习空间的社会临场感实验
    4.2 研究发现及讨论
        4.2.1 研究发现
        4.2.2 维度探究
        4.2.3 维度解读
5 基于人因工程的数字学习空间评价体系建构
    5.1 基本指标体系建构
        5.1.1 指标体系建构原则
        5.1.2 指标重组
    5.2 评价指标操作化
        5.2.1 设计理念层操作化
        5.2.2 经济因素层操作化
        5.2.3 技术应用层操作化
        5.2.4 学习认知层操作化
        5.2.5 成果评估层操作化
        5.2.6 三级评价指标体系
    5.3 指标体系权重分配
        5.3.1 权重评价方法实施
        5.3.2 信效度检验
    5.4 研究发现及讨论
6 研究结论及应用建议
    6.1 研究结论
    6.2 应用建议
参考文献
攻博期间发表的与学位论文相关的科研成果
附录一、标准化考卷3
附录二、标准化考卷4
致谢

(7)基于机器视觉的电子作业批改系统的研究与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传统纸质作业的不可替代性
    1.2 课题研究的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4 本文的研究内容和结构安排
第2章 机器视觉与数字图像处理技术
    2.1 机器视觉概述
    2.2 数字图像处理概述
        2.2.1 图像的表达
        2.2.2 图像处理的数据结构
    2.3 OpenCV开发环境的组建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系统的总体设计
    3.1 系统的概要设计
    3.2 专用作业纸的设计
    3.3 图像的预处理
        3.3.1 图像的二值化
        3.3.2 图像滤波
        3.3.3 角点检测
        3.3.4 图像的旋转变换
    3.4 图像的数据压缩
    3.5 图像的分割与拼接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识别系统的设计
    4.1 数字识别的常用方法
    4.2 基于神经网络的印刷体数字识别系统的设计
        4.2.1 人工神经网络的基本原理
        4.2.2 BP算法简介
        4.2.3 基于BP算法的印刷体数字识别系统的设计
    4.3 新型非标答题纸客观题识别程序的设计
    4.4 二维码识别的实现及在本课题中的应用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系统功能集成与测试
    5.1 功能的集成与改进
    5.2 系统算例的测试
    5.3 本章小结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致谢

(9)高职计算机应用专业学生能力评价体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问题提出
        1.1.1 国家政策规定及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的需要
        1.1.2 社会的发展、企业用人单位对人才的需求
        1.1.3 高职学生身心特征及发展需求
        1.1.4 高职院校计算机应用专业学生能力评价现状面临新挑战
    1.2 相关研究的综述
        1.2.1 国外相关研究现状综述
        1.2.2 国内相关研究现状综述
        1.2.3 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及对本研究的启示
    1.3 研究目标与意义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意义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第二章 研究的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的界定
        2.1.1 高职计算机应用专业学生能力
        2.1.2 高职计算机应用专业学生能力评价体系
    2.2 研究的理论基础
        2.2.1 学生发展相关理论
        2.2.2 系统设计理论
第三章 高职计算机应用专业学生能力评价体系的构建
    3.1 高职学生评价体系构建的依据、原则及方法
        3.1.1 高职计算机应用专业学生能力评价体系构建的依据
        3.1.2 高职学生能力评价体系构建的原则及方法选择
        3.1.3 高职计算机应用专业学生能力评价体系研究的基本步骤设计
    3.2 高职计算机应用专业学生能力评价体系的建构
        3.2.1 高职计算机应用专业学生能力评价各级指标的初步构建
        3.2.2 高职计算机应用专业学生能力评价各级指标的确定
    3.3 基于AHP的高职计算机应用专业学生能力评价指标权重体系建构
        3.3.1 计算机应用专业学生评价体系指标权重分析的层次结构模型建构
        3.3.2 计算机应用专业学生评价标准权重分析的判断矩阵生成
        3.3.3 计算机应用专业学生评价指标权重体系的一致性分析及计算结果导出
    3.4 高职计算机应用专业学生能力评价标准体系建构
        3.4.1 高职计算机应用专业学生能力评价标准体系的确定
        3.4.2 高职计算机应用专业学生能力评价价值判断的基本标准设定
第四章 高职计算机应用专业学生能力评价平台的设计与开发
    4.1 系统分析
        4.1.1 背景及目标分析
        4.1.2 可行性分析
        4.1.3 需求分析
    4.2 系统设计
        4.2.1 系统体系结构
        4.2.2 系统功能模块设计
        4.2.3 数据库设计
    4.3 系统实现与测试
        4.3.1 开发工具
        4.3.2 系统模块的实现
        4.3.3 系统安装与配置
        4.3.4 系统测试
第五章 高职计算机应用专业学生能力评价体系的实施
    5.1 评价准备阶段:评价方案的制定
        5.1.1 评价指导思想,突出发展性评价目标
        5.1.2 评价主体和评价对象确定
        5.1.3 评价原则
        5.1.4 评价方法
        5.1.5 评价信息收集、结果处理与分析策略
    5.2 评价实施阶段:高职计算机应用专业学生能力评价实施
        5.2.1 设计高职计算机应用专业学生能力评价评价校本化实施方案
        5.2.2 高职计算机应用专业学生能力评价的实施
    5.3 评价总结阶段:高职计算机应用专业学生能力评价结果分析
        5.3.1 问卷结果分析
        5.3.2 实施效果分析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研究总结
    6.2 研究展望
注释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10)无砟轨道病害信息管理系统研究与开发(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国内工务信息管理系统存在的问题
    1.3 论文研究内容
第二章 系统需求分析
    2.1 板式无砟轨道结构分析
        2.1.1 CRTS I型板式无砟轨道结构分析
        2.1.2 CRTS II型板式无砟轨道结构分析
    2.2 板式无砟轨道病害分析
        2.2.1 CRTS I型板式无砟轨道病害分析
        2.2.2 CRTS II型板式无砟轨道病害分析
    2.3 现有工务维修业务流程
        2.3.1 工务维修业务流程
        2.3.2 病害检测作业
        2.3.3 病害维修作业
    2.4 基于病害信息管理系统的业务流程设计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系统结构设计
    3.1 系统总体设计
        3.1.1 设备属性管理模块
        3.1.2 病害信息管理模块
        3.1.3 标准数据管理模块
        3.1.4 维修信息管理模块
    3.2 系统信息传递流程设计
    3.3 系统权限设计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系统数据库设计
    4.1 模型选择及数据库设计方法
    4.2 数据库需求分析
    4.3 数据库概念设计
    4.4 数据库逻辑设计
    4.5 数据库物理设计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系统功能实现与应用
    5.1 系统的实现途径
        5.1.1 系统的开发原则
        5.1.2 系统的开发流程
        5.1.3 系统的开发体系结构
    5.2 数据库的连接
    5.3 系统功能模块的实现
        5.3.1 角色权限模块
        5.3.2 无砟道床病害管理模块
        5.3.3 钢轨病害管理模块
        5.3.4 扣件病害管理模块
        5.3.5 维修信息管理模块
        5.3.6 综合查询的实现
    5.4 系统的应用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及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四、标准化考试微机管理系统的设计(论文参考文献)

  • [1]新农科公共程序设计类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J]. 邓君丽,吴鹏飞. 软件导刊, 2021(06)
  • [2]基于智能化系统的初中英语作业管理对策研究[D]. 陈井. 广州大学, 2019(01)
  • [3]中小学学校空间变革研究[D]. 刘厚萍. 华东师范大学, 2019(09)
  • [4]煤矿企业本质安全型模式构建方法及应用[D]. 冯玉. 西安科技大学, 2018(01)
  • [5]试卷分析技术:沿革、现状与趋势[J]. 俞姣. 考试研究, 2018(04)
  • [6]基于人因工程的数字学习空间建构研究[D]. 黄毛毛. 武汉大学, 2017(06)
  • [7]基于机器视觉的电子作业批改系统的研究与设计[D]. 朱然. 南京师范大学, 2017(02)
  • [8]中高职衔接“3+4”的经验与探索[J]. "中高等计算机专业教育衔接课程体系建设的研究"课题组. 江苏教育, 2017(04)
  • [9]高职计算机应用专业学生能力评价体系研究[D]. 邢慧慧. 山东师范大学, 2016(06)
  • [10]无砟轨道病害信息管理系统研究与开发[D]. 张涛. 石家庄铁道大学, 2016(02)

标签:;  ;  ;  ;  ;  

标准化考试计算机化管理系统设计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