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南极和北极科考数据管理和共享的发展

中国南极和北极科考数据管理和共享的发展

一、Development on management and sharing of data collected in Chinese Antarctic and Arctic Research Expeditions(论文文献综述)

张江河,张庆达[1](2021)在《对极地地缘政治走势的新探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当今世界变局中,极地地缘政治博弈出现了新的走势。其表现是:由自然环境所致,南极呈现的是生存安全防护型地缘政治竞合走势;北极呈现的是开发进取型地缘政治竞合走势。由人文处境所致,南极各国地缘政策差异明显,主权与开发、国家与国际之间地缘政治博弈走势复杂多变;北极主权划分争议持续、域内域外互动频繁,竞合与零和博弈走势随利而动。由地理枢纽位置所致,在南极区域阿根廷和智利是地缘政治博弈的风浪口;在北极区域白令海峡、格陵兰岛和北极点等将是地缘政治点线面互动关系中的枢纽点。由资源开发所致,南极和北极地缘政治走势共同表现出道义与舆论融合化、人工智能与动物智能缀合化、法律与外交综合化、科技与军事耦合化的特点。

刘昂[2](2021)在《极地多环芳烃和有机氯污染物分布特征、源解析及风险评价》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作为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s)典型代表的多环芳烃(PAHs)和有机氯农药(OCPs),具有半挥发性、难降解性等特征。目前在南北极地区均检测到PAHs和OCPs的存在,南北极在全球气候变化、大气与海洋物质能量交换过程中处于重要地位,且极地的生态系统比较脆弱,污染物可能会对极地的生态环境造成严重威胁。因此对极地多介质环境中污染物的监测与分析则显得尤为重要。本论文以第三十五次(2019年)、第三十六次(2020年)南极科考和第十次(2019年)北极科考期间获得的土壤和生物样品为研究对象,选择常见的16种优控PAHs和10种OCPs农药为研究目标,探究PAHs和OCPs污染物在南极和北极研究区域中的分布特征、来源和生态风险。主要的研究成果如下:(1)2019年南极研究区域表层土壤中PAHs平均含量为9.82 ng·g-1(干重,以下相同),2020年为15.58 ng·g-1;2019年南极研究区域表层土壤中OCPs平均含量为2.01 ng·g-1,2020年为0.81 ng·g-1,呈现出下降的趋势。两年中PAHs均以LMW-PAHs为主,且呈现阿德雷岛地区>菲尔德斯半岛东部地区>菲尔德斯半岛西部地区的空间分布特征;OCPs呈现出阿德雷岛>菲尔德斯半岛的分布特征。南极研究区域PAHs主要来源于石油源和石油燃烧源,处于低生态风险;OCPs主要来源于大气传输以及历史沉降残留,不会产生生态风险。(2)南极研究区域生物样品中PAHs呈现出鱼>帽贝>磷虾>粪土>褐藻>苔藓的关系,具有随营养级逐渐放大的趋势。随着营养级增高,HMW-PAHs的占比增加。鱼头和鱼肌肉中PAHs都具有大鱼>中鱼>小鱼的规律,大鱼不同组织部位中PAHs的大小规律为:内脏>鱼头>肌肉>鱼骨。大鱼不同部位中PAHs的组成略有差异,HMW-PAHs在内脏的比例高于其他部位。可见,PAHs更容易在高营养级生物中富集放大。(3)北极研究区域土壤中PAHs平均含量为47.38 ng·g-1,高于同年南极研究区域;OCPs平均含量是2.22 ng·g-1,与同年南极研究区域基本持平。北极研究区域以LMW-PAHs为主,DDTs的残留水平略高于HCHs,以厌氧环境为主。PAHs主要来源于石油源和石油燃烧源,OCPs来源于大气远距离传输以及历史残留。PAHs处于低生态风险,OCPs不会产生潜在生态风险。

徐曼[3](2021)在《俄罗斯北极开发及其效应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北极问题在21世纪伊始就已成为国际社会的热门话题,全球气候变暖导致冰川融化以及国际能源价格持续走高使该地区凸显出的经济价值引起越来越多国家的关注。对北极地区巨大经济潜力和地缘政治地位的再认识使环北极国家和域外国家开始围绕北极发展勾织蓝图。在经济发展仍然处于全球化时代的背景下,北极地区的发展是环北极国家整体实力的综合表现,国家能否采用合理开发政策来适应经济变化趋势、充分发挥本国的要素禀赋优势是北极开发的关键问题。俄罗斯作为北极地区面积最大、拥有最长海岸线的国家,在北极开发问题上经历了漫长的过程,出台了积极的开发政策,在某些领域取得了一定程度的效果。实际上,俄罗斯北极开发在21世纪初的酝酿阶段到至今的强化运行阶段都有着重要意义。因此,本文试图对苏联解体后的俄罗斯北极开发进行宏观性研究以窥探其开发路线与逻辑,并将重点放在21世纪以来的开发政策,主要研究对象为具有代表性的航道通行、油气资源开发以及“支撑区”建设领域。本文以要素禀赋、“增长极”以及可持续发展理论为基础,对俄罗斯北极地区十多年的开发演变进行归纳与剖析。本文发现,俄罗斯北极开发是在北极战略背景下进行的,它的核心实质上是安全与发展两大主题,两者之间相互关联、相辅相成。其中,北极地区核战略威慑的军事安全、北极大陆架划分的领土安全、北方航道通行控制的航道安全、自然资源开采的能源安全、地区居民生活水平的社会安全以及对气候环境进行保护的生态安全,都与发展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因此,在这种战略逻辑下,俄罗斯北极开发的路径主要表现在开发动因和现实目标指导下的经济、社会、生态以及安全的政策实施。在这一路径下,俄罗斯北极开发也随着国内外形势的变化由笼统向重点领域展开、开发范围由宽泛向某些具体项目展开,开发方式由粗放向可持续发展展开,开发措施由单边管控向寻求国际合作展开。目前,北极开发的某些领域向良好的态势发展。21世纪以来,俄罗斯联邦在采取投资和税收等优惠经济政策,数字化医疗、住房安置和教育等社会保障政策,加强生态监控、消除积累污染物和保护居民传统生活方式等环境保护政策以及强化军事力量部署和应对开发中的紧急事故等地区安全政策的背景下,对北方航道通行、油气资源开采以及“支撑区”建设三个方面采取了既具共性也具特性的领域开发。共性主要体现在,首先,三个领域的开发与本国经济水平、世界格局和整个全球经济发展相关,经济的繁荣程度决定着俄罗斯北极开发的效果;其次,由于北方航道运输的主要货物集中在能源资源领域,能源资源开采程度以及“支撑区”项目建设的进展直接影响了航道通行的效率,三者之间是相互促进的关系。特性则主要表现在,航道通行、油气开采和支撑区建设的模式、方向和评估的方法完全不同。首先,在开发模式和方向上,根据资源禀赋的特点,俄罗斯对航道进行了管理框架的构建、通航法律制度的规范以及发展一切与运行相关的运输工具、基础设施以及信息支持。利用资源禀赋的特点对北极地区陆上和大陆架的油气资源进行分析,总结了油气综合体战略管理模式和国际勘探开发模式,并探究油气未来发展的方向。运用增长极理论方法继续对推进北方海航道建设和能源资源开发两个战略目标而规划出的重点建设区域,虽然区域轮廓模糊,但也是旨在实现俄罗斯北极战略利益和保障国家安全的前瞻区域;其次,在评价方法上,北方航道采用了总货物运输量、过境货物运输量及货物、重要港口货运量以及破冰船运行时给俄罗斯带来的经济收入分析了航道的利用率。油气资源开发从北极地区资源开采所占份额、开采量、对主要合作伙伴国的运输量以及促进本国技术和设备进口替代化的角度分析开采效率。因“支撑区”概念落实较晚,仅取得了一些效果,而它是以总体规划的实施阶段和项目开发进程以及是否建立以矿产资源为核心的产业集聚为评判标准。通过对航道、油气和支撑区建设三个层面的开发过程和成效分析,俄罗斯北极的主要开发领域取得了一定的积极效果,但与取得的成果相比,实际上面临的阻碍因素更多,这些因素主要由整体上存在的短时间难以解决或调和的矛盾以及各领域在开发中面临的问题所组成。从整体来看,国际经济制裁的延长、产业结构的严重失衡、投资环境的持续恶劣、劳动力资源的不断减少、爆发地区冲突的预期以及生态环境的脆弱,这些都加大了俄罗斯北极开发难度,影响了北极开发进程。从重要领域来看,在航道通行方面,国际航运业危机、油气价格下跌、与传统航线的竞争以及气候条件的恶劣等降低了北极航道通行的红利;在油气资源开采方面,油气项目开采风险高以及俄联邦为保障能源安全而限制国内外企业参与油气使原本规划好的项目举步维艰;在“支撑区”建设方面,俄联邦对各支撑区投入的融资结构差距大、项目建设的资金筹措难度大和地区间发展水平差距太大使“支撑区”难以均衡发展。俄罗斯北极地区开发对本国经济的重要作用为其他国家发展进行北极活动提供了依据,为了最大限度地营造有利于北极开发的国际环境和氛围,俄罗斯以和平、开放的姿态加强同北极域内外国家的合作,可以说,俄罗斯北极开发的效果和克服存在的问题很大程度取决于国际合作的发展。但受西方制裁影响,俄罗斯与美欧开发合作的项目或推迟或停滞。在此情况下,中俄北极合作存在着利益诉求的一致性和互补性、实现全方位战略对接的可行性以及深化各领域务实合作的必要性,虽然两国合作存在一定的制约,但从长远来看,中俄北极合作不仅有利于成为两国关系中合作的新亮点,更有助于在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局势下时,树立以合作共赢为核心、以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为理念、以实现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大国典范。

朱文婷[4](2020)在《基于环境心理学的北极科考站建筑策划研究》文中指出随着近年来北极气候的变暖,北冰洋冰面消融的趋势逐年加快,北极航道的打开极大地促进了北极科学考察的发展,也改变了全球国际地缘经济与政治格局。各国通过加大北极科考力度、加快北极经济建设、加强北极国际合作等方式,积极投入北极科考站基础设施的建设,力争北极的一席之地与话语权。我国在1999年初次正式开展北极科学考察,并开始逐步加强对北极科考站的建设投入。北极斯瓦尔巴群岛是支持非北极国家自由进出开展活动的唯一北极地区,其北部地区新奥尔松北极科考站区是唯一接纳世界多国建站展开科考的国际化极地科研支撑平台,而中国北极黄河站就建站于此。不断发展的北极科考规模同滞后的北极科考站人居环境存在一定的矛盾,而极端恶劣的北极环境和社会隔离状态对北极科考站科考人员的行为心理影响随着驻留时间增加也将逐渐增强。由此,本文从环境心理学角度出发,强调以人为本的建筑策划理念,科学合理地选取新奥尔松北极科考站作为研究对象,对北极科考站进行建筑策划研究,积极响应国家北极政策,填补我国在北极科考站建筑策划研究方面的空白。本文从以下三个方面展开研究。首先是基于环境心理学的北极科考站建筑策划的基本理论构建。阐述了环境心理学视角下北极科考站建筑策划的内涵和特征,应遵循的基本原则为环境适应原则、心理空间缓解原则及行为空间支持原则。明确了北极科考站建筑策划的核心:以人居环境为核心的策划设计流程、以使用者为主的策划条件调查、以信息反馈为辅的环境模拟实验。最后阐述了在主客体的信息搜集阶段、具体策划阶段及成果表达阶段基础上的策划程序及方法。其次是基于环境心理学的北极科考站建筑策划的调查与分析。信息搜集阶段通过对北极科考站的网上资料搜集,分析了北极科考站建筑案例,合理划分了北极科考站的建筑类型和规模。在满足北极人居环境作用、当地多国政策制约、站区总体规划发展的前提下,归纳分析外部条件调查信息;结合科考人员的行为特征、心理状态、功能需求和空间倾向等主观条件的基础上,分析内部条件调查信息;作为内部条件调查的补充,展开VR虚拟实验反馈。最后是基于环境心理学的北极科考站建筑策划的成果与表达。在信息搜集阶段的基础上,该阶段主要采用并列式,结合极地环境适应原则、心理空间缓解原则、行为空间支持原则对北极科考站功能规模策划、空间环境策划、材料技术策划进行了论述。在成果表达阶段,明确了北极科考站设计任务书的拟定步骤和表达内容,从而完成建筑策划的完整环节。引入环境心理学理论基础,使得北极科考站的建筑策划研究贴合解决北极实际问题,区别于一般性建筑策划研究。本研究采用文献研究、案例分析、专家问卷调查及VR虚拟实验的研究方法,从环境心理学角度探讨了北极科考站建筑策划的具体内容及方法,为北极科考站未来发展建设提供了理论层面的指导。

孟源[5](2021)在《基于极端光气候的北极地区居室光环境设计研究》文中指出近年来,北极地区的经济与战略重要性迅速提升,我国作为北极问题的重要利益攸关方,需要不断加深对于北极各个领域的研究以更好地参与北极事务。北极地区由于纬度高,具有极昼、极夜等极端的光气候现象,会对人的生理、心理各方面造成明显的负面影响,尤其是特殊的光周期会严重地干扰人的昼夜节律。解决这一问题有很多途径,其中建筑设计是一个重要的方面,而居室与人的日常生活及睡眠关系紧密,应当是建筑光环境设计的重点区域。本论文将探讨北极地区居室光环境存在的问题,同时在建筑设计层面给出相应的解决方案。北极地区光气候的特殊性主要是由于极地阳光的照射时间、方位与辐射强度以及阴天为主的天空类型造成的。这种极端的光气候会在视觉与非视觉两个方面引发人体的各种问题,需要通过对光环境的设计来解决。论文通过对有北极地区工作和生活经验的人群进行调查,了解北极地区居室在极昼时的基本采光情况,分析北极地区居室光环境面临的实际问题,得出北极地区居室光环境设计的要素以及评价标准,作为设计策略提出的基础。论文选择中国北极黄河站宿舍作为典型模型进行模拟实验,对北极地区居室的天然光环境及优化方式进行研究。利用人工天穹进行物理仿真实验,对北极地区居室天然光环境实际情况进行模拟。同时,利用计算机软件进行分析,对北极地区典型居室模型光环境进行研究。将仿真实验数据与模拟数据进行相关性分析,以增加模拟的准确性。在典型模型的基础上,从朝向、空间、开窗三个方面进行变量分析,总结各个要素与天然光环境的关系与优化方法。根据基础研究与模拟研究,提出北极地区居室光环境设计的目标、原则与方法。结合天然光环境模拟研究,对各个光环境影响因素进行整合分析,提出针对建筑主体的天然光环境优化设计策略。对于依靠建筑自身难以解决的光环境问题,提出相应的人工控制策略,包括运用遮挡、折射、引导的方式对天然光照进行改善与利用,以及对人工光源合理地设置与使用。论文立足于北极地区,针对极端的光气候条件,结合人的生理、心理需求,以中国北极黄河站宿舍作为典型模型,提出系统性的北极地区居室光环境设计策略。该研究对我国现有科考站人居环境的改善以及未来科考站的建设具有实际的指导意义,同时对于北极地区一般居室空间的光环境设计具有参考价值。

艾松涛,陈一凡,桂大伟,张汝诚,沈权,单学武[6](2021)在《中国历次极地考察航线及破冰船航行特征分析(1984-2019)》文中指出1984-2019年,中国共有7艘考察船38次远赴南北两极开展科学考察活动,其中南极29航次,北极9航次,累计航程160万km。重点分析了"雪龙"号破冰船的航行特征参数,并结合GPS、机舱、罗经等多源数据,建立了破冰船航行状态分类识别模型,进而研发了破冰船的经停港口和停靠极地站点的识别模型。运用该模型对以往极地考察航次中考察船的经停港口和停靠极地站点进行识别和统计,累计经停了14个国家的32个港口,累计停靠了11个国家的18个极地考察站。探究了考察航线的空间分布规律和考察船的往返路线选择情况,并总结了南极考察船穿越西风带的航迹规律。最后利用分析结果,总结出中国南极科考4个阶段的特征,为未来南极科考提供参考建议。

蔡榕,孙建颖[7](2020)在《我国高空气球极地科学探测的初步构想》文中研究表明我国在极地科学探测领域起步较晚.高空科学气球是帮助我国实现极地探测快速赶超的重要手段,发挥其在原位探测、下投探测、天文观测和对地观测中的重要优势,将丰富我国在极地的科学活动,增强对极地的利用能力.

邹艾篱[8](2020)在《初中地理课堂教学资源开发与应用研究 ——以重庆市九龙坡区为例》文中指出地理课堂教学资源是地理课程的重要环节,教育顺应时代的发展不断改革,课堂教学资源也应该不断的开发和创新应用方式。地理教学资源的开发和应用效果体现了教师的专业水平,直接关系学生对课堂的兴趣,从而影响课堂教学的效率。因此,在工作中,学校和教师都应该关注教学资源的开发和应用状况。本文的研究点为初中地理课堂资源的开发与应用,主要应用文献法,厘清了教学资源与初中地理课堂教学资源的概念。按照载体形态的不同,将初中地理课堂教学资源分为以人为载体的地理课堂教学资源、以物质为载体地理课堂教学资源、以活动为载体的地理课堂教学资源三类。总结出初中地理课堂教学资源具有复杂性、差异性和可开发性的特点。本文通过问卷调查法、访谈法和观察法,对重庆市九龙坡区的100名学生和50名初中地理教师进行问卷调查,访谈重庆市九龙坡区部分初中地理教师,观察了十堂地理优质课,研究初中地理课堂教学资源的开发和应用现状。研究发现,初中地理课堂教学资源在开发中存在的问题有:教师对地理课堂教学资源的认识不足,对资源开发的原则不明确、忽视开发以人为载体的地理课堂教学资源、以物质为载体的地理课堂教学资源开发程度低、以活动为载体的地理课堂教学资源开发缺少创新的问题。初中地理课堂教学资源应用存在的问题有:课前,缺少对初中地理课堂教学资源应用的规划。课中,忽视应用课堂生成性资源。课后,教师缺少评价和自我反思,应用水平的能力较低,教师地理教学资源库建设不足。针对上述问题,本文提出了相应的策略。初中地理课堂教学资源开发策略有明确资源开发原则;重视以人为载体的地理课堂教学资源的开发,从教师、学生、班级文化三个方面分别论述了开发策略,教师方面,学校要合理安排教师工作,系统化进行教师培训,打造专业的教师团队。教师主动学习,提高地理课堂资源开发的意识和地理教学水平。开发教师自身的经历、性格等资源。学生方面,要充分了解学生,为学生发展预留空间,设置层次性的问题,教师多鼓励学生。班级文化方面,则要开发地理特色文化符号,制定地理课堂公约,形成地理制度文化;充分开发以物质为载体的地理课堂教学资源,从充分开发文本资源,尤其是乡土地理教材的开发,加强教学基础设施配备,开发多媒体资源方面详细阐述开发策略。通过增加开发途径,改变活动开展形式,加强学科融合来创新开发以活动为载体的地理课堂教学资源。初中地理课堂教学资源的应用策略:课前,加强对教学资源应用的规划;课中,重视生成性地理课堂教学资源的应用;课后,教师加强反思和评价,提高教师应用地理课堂教学资源的水平,建立地理教学资源库。最后进行总结,提出本文的不足之处和对后续的展望。

孙九林,董锁成,李泽红,李宇,李富佳[9](2020)在《新时代我国自然资源综合科学考察研究的挑战与展望》文中研究指明自然资源综合科学考察是基础性科技工作,对于服务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科技支撑作用。进入21世纪,我国自然资源综合科学考察工作从低谷中逐步复苏,但依然面临科考人才断档、经费支持不足、跨国考察组织艰难、重大成果产出不多等诸多挑战。本文从地域范围、队伍组成、技术手段、成果影响等角度总结了我国综合科学考察工作的最新进展,并展望新时代,提出了我国综合科学考察研究工作的六大发展趋势,包括:从综合科学考察向自然资源综合考察研究转变;考察国际化进程将加快;注重多学科综合考察与宏观微观结合调查;考察技术将更加多样化、智能化和精准化;考察信息数据共享平台支撑能力更加强大;科考人才的培养成为紧迫需求将得到加强。

孙天宇[10](2020)在《北极地区安全化与“环北极超级复合体”研究》文中认为近年来,北极地区安全化趋势日益明显,在政治、经济、军事、环境领域的安全化,深刻影响着环北极地区的北极与近北极国家,并逐渐外溢至全球。北极安全已被部分国家纳入国家安全体系,并作为国家安全战略的重要内容。伴随美国与北约回归北极,美俄全球博弈关系被投射到北极地区,“北极例外主义”(Arctic exceptionalism)受到挑战,美俄欧在北极的安全互动越发频繁,并呈现出强烈的地区化趋势。基于地区安全复合体理论,在北极地区安全化基础上,构建“环北极超级复合体”,不仅能弥补哥本哈根学派在北极地区安全研究的不足,而且为中国塑造新的北极安全认知,推进北极政策的修订与完善,更好的履行北极治理中的大国责任,维护中国的北极安全利益提供借鉴。地区安全复合体理论是哥本哈根学派地区安全研究的重要理论,主要是对行为体在安全化或去安全化进程中无法分割的相关安全议题展开探讨。地区安全复合体正是建立在由不同行为体、不同层次、不同领域安全互动所构成的“安全组群”的基础之上。与传统的地区研究不同,地区安全复合体理论将“安全”界定为所有政治之上特殊的政治,将“安全化”界定为一般政治上升为安全问题的建构过程。将“国家”界定为“领土—政治—社会”的结合体,将“安全组群”描述为由国家、地区、地区间与全球四个彼此互动的层次而形成的完整模式。提出“无政府结构”“边界”“极性”“社会性建构”四个内核结构变量,依据内核结构变量的不同,划分出无结构地区、被覆盖地区、标准地区安全复合体、中心化地区安全复合体、大国地区安全复合体与超级复合体等多种类型,并提出维持现状,内在变革,外在变革三种地区安全复合体的发展前景。“环北极超级复合体”是建立在北极地区政治、经济、军事、环境领域安全化基础之上,由北美洲、欧洲、环俄罗斯地区安全复合体及其“内环”的北极地区构成的,超地区(地区间)层次上的跨领域“安全组群”。对俄罗斯军事威胁的担忧,北极合作机制的建设与完善以及对安全与环境依赖性的认同,为“环北极超级复合体”的形成提供了地区化动力。超级大国美国与全球层次大国俄罗斯、欧盟是超级复合体内的三个“极性”国家。美欧与俄罗斯在全球的竞争关系,外溢至双方在北极地区的“社会性建构”,对超级复合体的国内与地区、超地区、全球层次的安全态势产生重要的影响。“环北极超级复合体”的建构尚处于形成阶段,从近期看,美国与北约的回归,将进一步加剧超级复合体内部美欧与俄罗斯的安全互动,进一步促进超级复合体的形成。从中期看,美国将北极升级为国家安全战略的重点地区,完成相应的北极军事部署,在超级复合体内部可能会出现美国式“单极”取代美俄欧“多极”结构,在外部与周边地区安全复合体互动能力和强度会不断提升。从远期看,随着北极安全互动逐渐频繁,现有的北极治理与合作机制将逐渐发展成地区安全机制的基础,“环北极超级复合体”也将进入相互协调的安全机制阶段。受理论局限、现实流变与实践博弈的多维影响,构建“环北极超级复合体”依然面临着不小挑战。中国是“近北极国家”,是北极事务的重要利益攸关方,北极安全事关中国“战略新疆域”的安危,北极地区安全化切实影响中国的北极资源、航道、环境、科研等利益。“环北极超级复合体”的构建,对中国的北极身份,北极安全,北极合作带来了安全化的潜在风险,也对中国的北极战略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于北极身份,要明确“近北极国家”身份,不断丰富其政治与国际法内涵;对于北极合作,要顺应北极国家期许,务实推进“冰上丝绸之路”建设;对于北极安全,要构建新型北极伙伴关系,加快建设“蓝色伙伴关系”网络;对北极治理,要响应北极理事会改革号召,努力提升制度性话语。坚决扞卫开发北极,利用北极的合法权力,切实履行治理北极,保护北极的大国责任。

二、Development on management and sharing of data collected in Chinese Antarctic and Arctic Research Expeditions(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Development on management and sharing of data collected in Chinese Antarctic and Arctic Research Expeditions(论文提纲范文)

(1)对极地地缘政治走势的新探析(论文提纲范文)

一、极地自然环境所致地缘政治之走势
二、极地人文处境所致地缘政治之走势
三、极地战略枢纽所致地缘政治之走势
四、极地资源开发所致地缘政治之走势

(2)极地多环芳烃和有机氯污染物分布特征、源解析及风险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种类及特性
    1.2 多环芳烃的性质、来源与解析
        1.2.1 多环芳烃简介和理化性质
        1.2.2 多环芳烃来源
        1.2.3 多环芳烃源解析方法
    1.3 有机氯农药的性质、来源与解析
        1.3.1 有机氯农药简介及特性
        1.3.2 六六六
        1.3.3 滴滴涕
    1.4 极地地区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研究现状
    1.5 本论文的研究内容、研究目的意义
        1.5.1 研究内容
        1.5.2 研究目的及意义
2 南极菲尔德斯半岛和阿德雷岛土壤中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分布、源解析和风险评价
    2.1 引言
    2.2 研究区域及样品采集
        2.2.1 研究区域概况
        2.2.2 样品采集
    2.3 实验材料与分析方法
    2.4 结果与讨论
        2.4.1 南极研究区域表层土壤中PAHs的分布、来源及年际变化
        2.4.1.1 2019 年南极研究区域表层土壤中PAHs的分布特征
        2.4.1.2 2019 年南极研究区域表层土壤中PAHs的组成特征
        2.4.1.3 2019 年南极研究区域表层土壤中PAHs源解析
        2.4.1.4 2019 年南极研究区域表层土壤中PAHs生态风险评价
        2.4.1.5 2020 年南极地区PAHs的分布特征及年际变化
        2.4.2 南极研究区域表层土壤中OCPs的分布、来源及年际变化
        2.4.2.1 2019 年南极研究区域表层土壤中OCPs的分布特征
        2.4.2.2 2019 年南极研究区域土壤中OCPs的组成及源解析
        2.4.2.3 2019 年南极研究区域土壤中OCPs的生态风险评价
        2.4.2.4 2020 年南极地区OCPs的分布特征及年际变化
        2.4.2.5 南极地区PAHs和 OCPs相关性分析
    2.5 本章小结
3 南极菲尔德斯半岛和阿德雷岛生物样品中PAHs的含量与分布
    3.1 引言
    3.2 样品采集及实验方法
        3.2.1 样品采集
        3.2.2 实验方法
    3.3 结果与讨论
        3.3.1 南极地区生物样品中PAHs的含量分布
        3.3.2 南极地区生物样品中PAHs的组成特征
        3.3.3 南极鱼体不同组织部位中PAHs的差异性比较
    3.4 本章小结
4 北极新奥尔松地区土壤样品中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分布、源解析及风险评价
    4.1 引言
    4.2 研究区域及样品采集
        4.2.1 研究区域概况
        4.2.2 样品采集
    4.3 实验材料与方法
    4.4 结果与讨论
        4.4.1 北极研究区域表层土壤中PAHs的含量与分布
        4.4.1.1 北极研究区域表层土壤中PAHs的分布特征
        4.4.1.2 北极研究区域表层土壤中PAHs的组成特征
        4.4.1.3 北极研究区域表层土壤中PAHs的源解析
        4.4.1.4 北极研究区域表层土壤中PAHs的生态风险评价
        4.4.2 北极研究区域表层土壤中OCPs的含量与分布
        4.4.2.1 北极研究区域表层土壤中OCPs的分布特征
        4.4.2.2 北极研究区域表层土壤中HCHs的组成与来源
        4.4.2.3 北极研究区域表层土壤中DDTs的组成与来源
        4.4.2.4 北极研究区域表层土壤中OCPs的生态风险评价
    4.5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结论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3)俄罗斯北极开发及其效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选题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关于北极地区开发的研究
        1.2.2 关于俄罗斯北极开发的总体研究
        1.2.3 关于俄罗斯北极开发具体领域的研究
    1.3 研究框架与方法
        1.3.1 研究框架
        1.3.2 研究方法
    1.4 创新与不足
第2章 俄罗斯北极开发的概念界定和理论基础
    2.1 俄罗斯北极开发的相关概念
        2.1.1 北极地区范围及开发概念
        2.1.2 俄罗斯北极开发的范围
        2.1.3 俄罗斯北极开发的范畴
    2.2 俄罗斯北极开发的相关理论基础
        2.2.1 增长极理论
        2.2.2 要素禀赋理论
        2.2.3 可持续发展理论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俄罗斯北极开发的历史进程与现实动因
    3.1 俄罗斯北极开发的历史沿革
        3.1.1 探索发现-奠定基础阶段(1917-1990)
        3.1.2 机制重组-机制转型阶段(1991-1999)
        3.1.3 政策酝酿-实际启动阶段(2000-2011)
        3.1.4 政策强化-全面开展阶段(2012-至今)
    3.2 俄罗斯北极开发的现实动因
        3.2.1 北极开发的经济利益动因
        3.2.2 北极开发的社会环境动因
        3.2.3 北极开发的政治安全动因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俄罗斯北极开发目标与政策
    4.1 俄罗斯北极开发目标
        4.1.1 促进俄罗斯北极地区经济增长
        4.1.2 推动俄罗斯北极地区社会发展
        4.1.3 保护俄罗斯北极地区生态环境
        4.1.4 保障俄罗斯北极地区国家安全
    4.2 俄罗斯北极开发政策
        4.2.1 北极开发的招商引资政策
        4.2.2 北极开发的财政税收政策
        4.2.3 北极开发的社会保障政策
        4.2.4 北极开发的环境保护政策
        4.2.5 北极开发的地区安全政策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俄罗斯北极开发的重点领域及推进措施
    5.1 挖掘地理禀赋:完善北方海航道运营管理体系
        5.1.1 构建联邦、区域、公司三级管理架构
        5.1.2 遵循无害通行和过境通行的法律制度
        5.1.3 建设“北方海航道”通行的运营模式
    5.2 利用资源禀赋:加强油气资源开发
        5.2.1 北极陆上及大陆架的油气资源开发现状
        5.2.2 俄罗斯北极油气资源的开发模式
        5.2.3 俄罗斯北极油气资源的开发方向
    5.3 培育新增长极:建设“北方发展支撑区”
        5.3.1 “支撑区”构想的政策出台
        5.3.2 基于经济地理方法探究的“支撑区”内项目选择标准
        5.3.3 “支撑区”的规划:打造北极开发增长极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俄罗斯北极开发的成效及制约因素
    6.1 俄罗斯“北方海航道”通行的效果评估
        6.1.1 “北方海航道”的物流运输成效显着
        6.1.2 “北方海航道”开发面临的困境
    6.2 俄罗斯北极地区油气开采的效果评估
        6.2.1 北极油气资源开发占比逐年提升
        6.2.2 北极油气资源开发存在的问题
    6.3 俄罗斯北极“支撑区”建设的效果评估
        6.3.1 北极“支撑区”建设实施效果尚未明显体现
        6.3.2 北极“支撑区”建设面临的局限性
    6.4 俄罗斯北极开发的制约因素
        6.4.1 投资环境较差影响北极项目运行潜力
        6.4.2 劳动力潜力弱难以支撑北极开发力度
        6.4.3 产业结构严重失衡加大“资源诅咒”风险
        6.4.4 生态环境脆弱增加可持续发展难度
        6.4.5 西方国家制裁严重延缓北极开发进程
        6.4.6 对北极地区爆发冲突的担忧降低合作意愿
    6.5 本章小结
第7章 中俄北极开发合作
    7.1 俄罗斯北极开发的国际化趋势
        7.1.1 俄罗斯北极开发国际合作的必要性
        7.1.2 俄罗斯北极开发国际合作的可行性
    7.2 中俄北极开发的重点合作领域
        7.2.1 依法并合理利用北极资源的合作
        7.2.2 建设并开发北极航道通航的合作
        7.2.3 开拓并实现北极旅游休闲的合作
        7.2.4 保护北极气候与生态环境的合作
        7.2.5 积极探索并认识北极科考的合作
    7.3 中俄北极开发合作的制约因素
        7.3.1 中俄关于“冰上丝绸之路”概念的分歧
        7.3.2 航道通行问题制约合作项目的收益
        7.3.3 积极寻求北极合作的国家间竞争带来的压力
    7.4 中俄北极开发合作的模式探索
        7.4.1 本国资金投入与多方资本参与相结合
        7.4.2 北极项目开发与生态理念相结合
        7.4.3 选择可行建设项目与模块化架构相结合
        7.4.4 支撑区建设与中俄“冰上丝绸之路”相结合
        7.4.5 中俄北极“公域”合作与参与俄罗斯国内建设相结合
    7.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后记

(4)基于环境心理学的北极科考站建筑策划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北极的全球化趋势
        1.1.2 北极科考站建筑的发展与需求
        1.1.3 北极科考人员的生理、心理问题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极地科考站建筑研究现状
        1.3.2 极地环境心理学研究现状
        1.3.3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1.4 相关概念界定
        1.4.1 北极地区
        1.4.2 北极科考站
        1.4.3 北极科考站人居环境
    1.5 研究内容与方法
        1.5.1 研究内容
        1.5.2 研究方法
        1.5.3 研究框架
第2章 基于环境心理学的北极科考站建筑策划的理论构建
    2.1 环境心理学下建筑策划的内涵与特征
        2.1.1 环境心理学下建筑策划的内涵
        2.1.2 环境心理学下建筑策划的特征
    2.2 环境心理学下北极科考站策划的原则
        2.2.1 极地环境适应原则
        2.2.2 心理空间缓解原则
        2.2.3 行为空间支持原则
    2.3 环境心理学下北极科考站策划的程序与方法
        2.3.1 环境心理学下北极科考站策划的程序
        2.3.2 环境心理学下北极科考站策划的方法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基于环境心理学的北极科考站建筑策划的调查与分析
    3.1 北极科考站建筑概况与目标调查
        3.1.1 北极科考站概况分析
        3.1.2 建筑类型与规模分析
    3.2 北极科考站建筑策划的外部条件调查
        3.2.1 北极人居环境作用
        3.2.2 当地多国政策制约
        3.2.3 站区总体规划发展
    3.3 北极科考站建筑策划的内部条件调查
        3.3.1 科考人员行为与心理特征分析
        3.3.2 北极科考站空间功能需求分析
    3.4 北极科考站建筑策划的实验反馈调查
        3.4.1 虚拟实验前期准备
        3.4.2 虚拟实验过程设计
        3.4.3 虚拟实验结果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基于环境心理学的北极科考站建筑策划的成果与表达
    4.1 北极科考站建筑的功能规模策划
        4.1.1 满足人居需求的建筑功能
        4.1.2 适应北极环境的建筑规模
    4.2 北极科考站建筑的空间环境策划
        4.2.1 促进北极活动的空间布局
        4.2.2 弱化极端环境的场所营造
    4.3 北极科考站建筑的材料技术策划
        4.3.1 北极环境导向的材料选择
        4.3.2 优化科考起居的设备媒体
    4.4 北极科考站建筑策划的成果表达
        4.4.1 北极科考站设计任务书的拟定
        4.4.2 北极科考站设计任务书的表达
    4.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1 北极黄河站的使用者行为与心理需求调查问卷(预调研)
附录2 北极黄河站的使用者与人居环境的调查问卷(正式调研)
附录3 北极科考站环境虚拟实验前后心理状态测试(状态焦虑量表)
附录4 倒数数字作业测试(DSB)及环境满意倾向
附录5 北极其他地区北极科考站相关信息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5)基于极端光气候的北极地区居室光环境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的背景
        1.1.2 研究的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国内外文献综述
    1.3 相关概念界定
        1.3.1 北极地区
        1.3.2 光气候
        1.3.3 居室空间
        1.3.4 光环境
    1.4 研究内容及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4.3 研究框架
第2章 北极地区居室光环境设计基础
    2.1 北极地区光气候概述
        2.1.1 北极地区光气候特点
        2.1.2 北极光气候对居室光环境的影响
    2.2 极端光气候下居室光环境问题
        2.2.1 视觉与非视觉效应概况
        2.2.2 居室光环境的视觉问题
        2.2.3 居室光环境的非视觉问题
    2.3 北极地区居室光环境现状及问题调研
        2.3.1 北极短期居住人群问卷调查
        2.3.2 北极长期居住人群问卷调查
        2.3.3 问卷调查结果分析
    2.4 北极地区居室光环境基本需求及评价标准
        2.4.1 居室光环境影响参量
        2.4.2 居室光环境的视觉需求及评价标准
        2.4.3 居室光环境的非视觉需求及评价标准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北极地区居室天然光环境模拟
    3.1 北极地区居室天然光环境模拟研究概况
        3.1.1 模拟研究设计
        3.1.2 典型居室模型构建
        3.1.3 影响因素的确定
    3.2 人工天穹物理仿真实验
        3.2.1 物理仿真实验设备
        3.2.2 物理仿真实验前期工作
        3.2.3 物理仿真实验数据采集与分析
    3.3 北极地区居室光环境现状软件模拟
        3.3.1 动态光环境模拟
        3.3.2 静态光环境模拟
        3.3.3 软件模拟与仿真实验相关性分析
    3.4 北极地区居室光环境优化软件模拟
        3.4.1 朝向优化模拟
        3.4.2 空间优化模拟
        3.4.3 开窗优化模拟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北极地区居室光环境设计策略
    4.1 北极地区居室光环境设计要点
        4.1.1 光环境设计目标
        4.1.2 光环境设计原则
        4.1.3 光环境设计方法
    4.2 北极地区居室光环境建筑优化设计策略
        4.2.1 优化的逻辑与思路
        4.2.2 设计的方法与流程
        4.2.3 策略的检验与分析
    4.3 北极地区居室光环境控制措施设计策略
        4.3.1 天然光环境的利用与改善
        4.3.2 人工光照的设置与使用
    4.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1 北极地区居室光环境调查问卷(短期居住人员)
附录2 北极地区居室光环境调查问卷(长期居住人员)
附录3 北极黄河站居室光环境朝向优化模拟结果
附录4 北极黄河站居室光环境空间优化模拟结果
附录5 北极黄河站居室光环境开窗优化模拟结果
附录6 建筑优化设计检验模拟结果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致谢

(6)中国历次极地考察航线及破冰船航行特征分析(1984-2019)(论文提纲范文)

1 破冰船状态识别
    1.1 破冰船状态识别研究数据
    1.2 破冰船状态识别方法
2 模型识别结果分析
    2.1 “雪龙”号走航参数分析
    2.2 考察航程和人数分析
    2.3 航次时间、考察模式和航行模式分析
    2.4 考察路线分析
        2.4.1 南极考察路线分析
        2.4.2 北极考察路线分析
3 结束语

(7)我国高空气球极地科学探测的初步构想(论文提纲范文)

1 极地科学研究的发展情况
    1.1 国际北极科学研究发展情况
    1.2 国际南极科学研究发展情况
    1.3 我国极地科学研究的发展现状
2 极地科学探测手段的发展现状
    2.1 极地地基探测平台
    2.2 极地航空探测平台
    2.3 极地天基探测平台
    2.4 极地探空气球平台
    2.5 极地高空气球平台
    2.6 极地科学探测载荷
3 我国高空气球的科学探测能力
    3.1 我国各类高空科学气球的性能
    3.2 我国利用高空气球开展科学探测实验的情况
4 我国高空气球极地科学探测的初步构想
5 总结
推荐阅读文献

(8)初中地理课堂教学资源开发与应用研究 ——以重庆市九龙坡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研究综述
    1.3 研究内容
    1.4 研究思路与方法
2 初中地理课堂教学资源分析
    2.1 初中地理课堂教学资源内涵分析
    2.2 初中地理课堂教学资源的分类
    2.3 初中地理课堂教学资源的特点
    2.4 初中地理课堂教学资源建设的理论基础分析
3 初中地理课堂教学资源开发与应用调查
    3.1 调查设计与实施
    3.2 调查结果的统计分析
4 初中地理课堂教学资源开发和应用存在的主要问题
    4.1 资源认识存在的问题
    4.2 资源开发存在的问题
    4.3 资源应用存在的问题
5 初中地理课堂教学资源的开发策略
    5.1 明确初中地理课堂教学资源的开发原则
    5.2 充分发掘以人为载体的教学资源
    5.3 优化以物质为载体的教学资源
    5.4 勇于尝试和创新以活动为载体的教学资源
6 初中地理课堂教学资源的应用策略
    6.1 课前要加强对地理课堂教学资源应用的规划
    6.2 课中要重视生成性地理课堂教学资源
    6.3 课后要提高教师应用资源的水平并建立地理教学资源库
    6.4 应用策略案例设计与效果评估
7 结论与讨论
    7.1 主要结论
    7.2 讨论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教师问卷
    附录2 :学生问卷
    附录3 :课堂实录记录表
    附录4 :教师访谈提纲
致谢

(9)新时代我国自然资源综合科学考察研究的挑战与展望(论文提纲范文)

1 进展
    1.1 考察地域范围大为扩展,三极并进,由个别周边国家走向世界五大洲
    1.2 考察队伍由国内专家转向以我国为主,多国联合考察共同推进
    1.3 考察技术手段由传统实地调查转向“3S”信息技术、国际信息网络和E-Science技术与实地考察、定位观测等技术方法相结合
    1.4“一带一路”倡议后科学考察逐渐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六大经济走廊扩展,除服务基础研究需求外还面向社会经济发展需求
2 时代需求
    2.1 亟需拓展全球重点区域自然资源综合科学考察研究
        2.1.1 积极开展以“一带一路”为重点的跨境自然资源综合科学考察研究
        2.1.2 加强针对全球治理关键地区的自然资源综合科学考察研究
        2.1.3 积极推动全球重要海域自然资源综合科学考察
    2.2 亟需开展国内重要生态地理单元自然资源综合科学考察研究
    2.3 亟待推进人类活动新领域探索性综合科学考察
3 挑战与展望
    3.1 面临的挑战
        3.1.1 科考专业人才的断档
        3.1.2 跨国科考工作十分艰难
        3.1.3 科考经费保障挑战
        3.1.4 重大科考成果产出不多
        3.1.5 科考工作成果价值得不到认可
        3.1.6 科考工作的自信缺失
    3.2 未来展望
        3.2.1 从综合科学考察向自然资源综合考察研究转变
        3.2.2 综合科学考察国际化进程将加快
        3.2.3 注重多学科综合考察与宏观微观结合调查
        3.2.4 科学考察技术趋于多样化、信息化、智能化与精准化
        3.2.5 科学考察数据共享平台支撑将得到强化
        3.2.6 科学考察人才培养尤其是国际人才培养成为紧迫需求将得到重视

(10)北极地区安全化与“环北极超级复合体”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起与意义
        (一)选题缘起
        (二)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文献综述
        (一)国内文献综述
        (二)国外文献综述
        (三)既有文献评述
    三、研究框架与方法
        (一)研究框架
        (二)研究方法
    四、主要创新与不足
        (一)主要创新
        (二)不足之处
第一章 核心概念辨识与理论基础阐释
    一、核心概念的辨识与界定
        (一)“安全”和“安全化”概念的辨识与界定
        (二)“国家”概念的辨识与界定
        (三)“安全组群”概念的辨识与界定
    二、地区安全复合体理论框架的阐释
        (一)理论内涵阐释
        (二)内核结构变量
        (三)类型划分及标准
        (四)演进与变革前景
第二章 北极地区关键领域的安全化态势
    一、政治领域的安全化态势
        (一)政治安全议程
        (二)政治安全的指涉对象与安全行为体
        (三)政治安全的威胁与脆弱性逻辑
    二、经济领域的安全化态势
        (一)经济安全议程
        (二)经济安全的指涉对象与安全行为体
        (三)经济安全的威胁与脆弱性逻辑
    三、军事领域的安全化态势
        (一)军事安全议程
        (二)军事安全的指涉对象与安全行为体
        (三)军事安全的威胁与脆弱性逻辑
    四、环境领域的安全化态势
        (一)环境安全议程
        (二)环境安全的指涉对象与安全行为体
        (三)环境安全的威胁与脆弱性逻辑
第三章 环北极超级复合体的内涵、动力及安全态势
    一、环北极超级复合体的内涵
        (一)环北极超级复合体的提出与内涵
        (二)环北极超级复合体边界的构想
        (三)环北极超级复合体的极性分析
    二、环北极超级复合体的地区化动力
        (一)对俄罗斯军事威胁的担忧
        (二)北极合作机制建设及完善
        (三)安全与环境依赖性的认同
    三、环北极超级复合体安全态势的多层次研判
        (一)国内与地区层次
        (二)超地区层次
        (三)全球层次
第四章 环北极超级复合体的发展前景和挑战
    一、环北极超级复合体的前景分析
        (一)近期前景
        (二)中期前景
        (三)远期前景
    二、构建环北极超级复合体面临的挑战
        (一)理论层面:“地区安全复合体”理论的局限性
        (二)现实层面:英国“脱欧”与欧盟“极性”的再确认
        (三)实践层面:北极国家与非北极国家的复杂博弈关系
第五章 构建环北极超级复合体的中国战略抉择
    一、中国在北极地区的战略利益分析
        (一)开发并利用北极航道的通道利益
        (二)依法且合理开发北极的资源利益
        (三)保护北极生态与气候的环境利益
        (四)不断探索与认知北极的科研利益
        (五)北极治理与国际参与的责任利益
    二、构建环北极超级复合体对中国的潜在风险
        (一)对中国北极身份的“安全化”塑造
        (二)对中国北极安全利益的可能性威胁
        (三)对中国参与北极合作的现实性挑战
    三、中国的北极战略定位与政策路径抉择
        (一)明确“近北极国家”身份的战略定位
        (二)务实推进中俄“冰上丝绸之路”建设
        (三)长效推动建设新型北极伙伴关系网络
        (四)进一步提升北极事务中的制度性话语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科研成果
致谢

四、Development on management and sharing of data collected in Chinese Antarctic and Arctic Research Expeditions(论文参考文献)

  • [1]对极地地缘政治走势的新探析[J]. 张江河,张庆达. 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21(05)
  • [2]极地多环芳烃和有机氯污染物分布特征、源解析及风险评价[D]. 刘昂. 青岛科技大学, 2021(01)
  • [3]俄罗斯北极开发及其效应研究[D]. 徐曼. 吉林大学, 2021(01)
  • [4]基于环境心理学的北极科考站建筑策划研究[D]. 朱文婷.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20
  • [5]基于极端光气候的北极地区居室光环境设计研究[D]. 孟源.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21
  • [6]中国历次极地考察航线及破冰船航行特征分析(1984-2019)[J]. 艾松涛,陈一凡,桂大伟,张汝诚,沈权,单学武. 测绘地理信息, 2021(03)
  • [7]我国高空气球极地科学探测的初步构想[J]. 蔡榕,孙建颖. 科学通报, 2020(32)
  • [8]初中地理课堂教学资源开发与应用研究 ——以重庆市九龙坡区为例[D]. 邹艾篱. 西南大学, 2020(05)
  • [9]新时代我国自然资源综合科学考察研究的挑战与展望[J]. 孙九林,董锁成,李泽红,李宇,李富佳. 自然资源学报, 2020(08)
  • [10]北极地区安全化与“环北极超级复合体”研究[D]. 孙天宇. 吉林大学, 2020(08)

标签:;  ;  ;  ;  ;  

中国南极和北极科考数据管理和共享的发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