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献血者血清学指标检测结果分析

不同献血者血清学指标检测结果分析

一、不同献血人群血清学指标的检测结果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胡文佳,蒋昵真,朱绍汶,林红[1](2022)在《江苏省HBV反应性献血者归队评估模式及其可行性探讨》文中研究表明目的:评估HBV反应性献血者归队风险,探讨HBV归队策略的可行性。方法:对江苏地区既往因HBs Ag+或HBV DNA+被屏蔽的无偿献血人群,屏蔽期6个月后重新抽血,进行常规ELISA(HBs Ag、抗HCV、HIV Ab/Ag、抗TP ELISA)筛查和3次NAT混样检测。对于ELISA和核酸无反应性的标本,再采用电化学发光法(ECLIA)进行HBV血清学标志物(HBs Ag、HBs Ab、HBe Ag、HBe Ab、HBc Ab)检测。结合HBV血清学标志物检测结果与献血者乙肝疫苗注射史,设定4种HBV血清学标志物合格模式,综合评估献血者是否符合归队要求。另外,比较常规筛查与ECLIA法两种检测模式在HBV感染的检出率及HBs Ag+和HBV DNA+献血者的归队合格率上的差异。结果:2016年10月至2019年8月共有737名HBV初筛反应性献血者提出归队申请,其中既往因HBs Ag+或HBV DNA+被屏蔽的献血者分别为667例和70例。737名献血者重新抽血并接受检测,其中通过血清学标志物检测对HBV的检出率最高,占比43.15%(318/737),HBs Ag ELISA法和NAT检测的HBV检出率分别为4.75%(35/737)和3.12%(23/737)。HBV血清学标志物合格模式中,占比最高的是5项全阴组(22.90%,155/677),其次为仅HBs Ab+且有乙肝疫苗注射史组(19.35%,131/677),HBs Ab浓度中位数为237.7 IU/L。既往HBV DNA+献血者归队检测不合格率(82.86%)显着高于既往HBs Ag+献血者(47.98%)。结论:ELISA和NAT的筛查模式不足以保证血液的安全性,应将ECLIA法、血清学标志物检测及疫苗注射史纳入HBV反应性献血者归队的评估指标。既往HBV DNA反应性被屏蔽献血者归队存在较大隐匿性HBV感染残余风险。

周静江,刘明丽[2](2021)在《血清学联合核酸检测在承德市无偿献血者血液筛查中的应用研究》文中提出目的观察无偿献血者标本免疫血清学检测、血清学联合核酸检测筛查阳性率的不同,探讨开展核酸检测对于提高血液安全,降低输血风险的重要意义。方法将承德市中心血站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采集的77 886例无偿献血者标本作为研究对象。采用两种不同厂家的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 ELISA)检测试剂进行HBsAg、抗-HCV抗原/抗体、抗-HIV抗原/抗体、抗-TP的血清学筛查,将血清学筛查阴性和单试剂检测阳性标本再采用TaqMan荧光探针PCR扩增技术进行HBV-DNA、HCV-RNA、HIV-RNA核酸检测(8∶1混检模式)。分析比较HBV、HCV、HIV三种检测项目血清学筛查阳性率、血清学与核酸联合筛查阳性率的不同;观察血清学检测阴性和单试剂阳性标本的核酸检测结果,分析血清学筛查的漏检率、血清学筛查结果与核酸筛查结果的符合率。结果无偿献血者血液标本77 886例中,血清学检测阳性标本752例,阳性率0.966%。其中,HBsAg阳性228例,抗-HCV抗原//抗体阳性132例,抗-HIV抗原/抗体阳性104例,抗-TP阳性288例;献血者标本HBV、HCV、HIV血清学筛查阳性率分别为0.293%、0.169%、0.13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4.798,P=0.000);献血者标本HBV、HCV、HIV血清学与核酸联合筛查阳性率分别为0.311%、 0.178%、0.13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1.312,P=0.000)。184例HBV、66例HCV、76例HIV血清学单试剂阳性标本经核酸检测呈阳性反应例数分别为2例、0例、3例。血清学筛查与核酸筛查阳性符合率分别为1.09%、0、3.95%。血清学阴性标本经核酸检测呈反应性样本例数分别为HBV 14例、HCV 7例、HIV 3例,血清学筛查漏检率分别为0.018%、0.009%、0.00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771,P=0.021)。结论在血清学筛查的基础上开展核酸检测,可提高筛查阳性率,降低因血清学试剂灵敏度限制、窗口期等因素导致的阳性标本漏检,为提高临床输血安全提供进一步保障。

陈丹[3](2021)在《平顶山市无偿献血人群隐匿性乙肝血清学特征分析》文中提出目的分析平顶山市无偿献血人群隐匿性乙肝血清学特征分析。方法选取平顶山市中心血站2019年1~12月检测的51689例无偿献血者的血液标本,分别进行乙肝表面抗原(HBsAg)、乙肝核酸(HBV DNA)检测,明确HBsAg(-)/HBV DNA(+)献血者的性别、年龄分布情况及隐匿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OBI)、乙肝两对半的血清学标志物分布模式。结果经检验筛查确定,平顶山市无偿献血人群中隐匿性乙肝患者仅45例,统计年OBI发病率为0.09%。OBI者中男性、35岁以上人群、血清学指标HBsAb、HBeAb、HBcAb阳性例数高于非OBI者,有统计学意义(P<0.05);OBI患者的HBcAb阳性率最高,达100%,HBeAb阳性率次之,为53.33%(P<0.05)。结论平顶山市无偿献血人群中隐匿性乙肝发病率为0.09%,核酸检测是降低单纯乙肝病毒抗原筛查所漏检的OBI的输血感染风险的有效方式,而对于存在HBeAb、HBcAb阳性结果献血者应进一步进行核酸测定,避免造成输血风险。

万政伟[4](2021)在《人持续性G病毒二型在中国人群中的检出及其感染性克隆初步探索》文中指出研究背景人持续性G病毒二型(Human Pegivirus Type2,HPgV-2)于2015年英国和美国研究团队首次报道。进化分析发现该病毒属于黄病毒科病毒,与人感染的HPgV(GBV-C)同属于黄病毒科Pegivirus属病毒。目前关于HPgV-2的研究主要是通过观察性研究描述该病毒在人群中的感染特点而HPgV-2病毒的细胞嗜性和致病性尚无任何研究报道。研究发现,HPgV-2主要经血传播,尤其是静脉注射感染。该病毒大多与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C virus,HCV)共感染,HCV人群中HPgV-2核酸阳性率为0.29%-2.4%。健康献血员人群、HBV单独感染者、HIV-1单独感染者中很少报道有HPgV-2核酸阳性者。Pegivirus属病毒除了人感染的HPgV(GBV-C)和HPgV-2外,也有陆续报道其他动物感染的相关病毒。和其他种属感染的Pegivirus病毒一样,HPgV-2很难在体外进行分离培养,这直接影响该病毒感染机制及生物学特性研究。研究目的和意义(1)建立HPgV-2的血清学和核酸检测方法,筛查相关人群,探索HPgV-2在不同人群中的感染情况等流行病学特征。(2)扩增国内HPgV-2病毒株全序,分析该病毒基因组特点和分子进化关系。(3)探究HPgV-2对人群宿主的潜在危害及细胞嗜性。(4)尝试建立HPgV-2的体外培养体系,进一步研究该病毒的生物学特性以及和HCV/HIV-1共感染关系。研究内容及方法1、人群调查(1)建立HPgV-2的血清学和核酸检测方法,筛查该病毒在不同人群中的感染情况。(2)扩增HPgV-2的全长基因组序列,并分析该病毒序列变异情况和分子进化关系。2、病毒的致病性和细胞嗜性研究(1)比较HPgV-2感染者肝功能血清学指标,探索HPgV-2对肝脏损伤指标的影响。(2)随访HPgV-2的HCV/HIV-1感染患者,观察HPgV-2的感染状态。对比HCV病毒清除前后肝功能血清指标和肝脏病理改变结果,探索HPgV-2与肝脏损伤的关系。(3)在随访过程中获取患者的肝脏组织和PBMCs,通过免疫组化和核酸原位杂交及核酸扩增方法确定HPgV-2的细胞嗜性。3、感染性克隆构建,探索体外培养方法(1)分析质粒载体和HPgV-2全基因组序列,确定单克隆位点,并合成单克隆位点序列,构建含单一克隆位点的质粒骨架载体。(2)运用PCR方法分段扩增HPgV-2全基因组序列,采用酶切连接方法将扩增片段逐一插入载体,构建HPgV-2全基因组克隆。(3)获得的HPgV-2全基因组克隆,经线性化及体外转录获得病毒全基因组RNA。(4)利用脂质体转染方法将HPgV-2全基因组RNA转染进入细胞系,经过细胞系培养及核酸和抗原检测等方法确定病毒是否体外拯救成功。主要结果1、HPgV-2的基因变异及感染特点研究(1)HPgV-2的抗原和核酸检测方法建立本研究合成了三条HPgV-2基因组部分序列多肽(P4,P9,P16),以此建立了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来检测血清中的anti-HPgV-2抗体。参考已报道的HPgV-2基因组序列,设计了针对HPgV-2 5’UTR和NS3区域的巢式PCR扩增方法以及该病毒的核酸定量qRT-PCR检测方法。(2)HPgV-2的基因变异性分析本研究采用RT-PCR分段扩增方式获得6条HPgV-2近似全长核酸序列。通过基因组进化分析,发现目前已发现的国内HPgV-2株和国外毒株之间的变异非常小(93.6%-97.8%)。同时,HPgV-2在进化关系上和蝙蝠体内的持续性G病毒最为接近。(3)HPgV-2人群感染特点分析本研究收集了不同人群横断面血清样本共计8198份,检测结果提示HPgV-2和HCV、HIV-1感染相关;HCV人群中,HPgV-2抗体阳性率(1.23%)是健康献血员的8.23倍。在HCV/HIV-1共感染人群中,HPgV-2抗体阳性率(8.91%)是健康献血员的59.66倍,是HCV人群的7.25倍;HPgV-2核酸阳性率(3.47%)是 HCV 人群(0.29%)的 12.08 倍。2、HPgV-2在人体内感染状态、致病性及细胞嗜性研究(1)观察到HPgV-2在人体内能形成持续性感染及一过性感染两种状态,且能够独立于HCV,HIV-1形成稳定感染本研究收集了南方医院240例HCV感染者和广州市第八人民医院512例HCV/HIV-1共感染者样本,对HPgV-2核酸阳性患者进行纵向观察,发现HPgV-2在病人体内形成长达5年的持续性感染状态。同时,也观察到HPgV-2病毒从阳性到转阴的一过性的感染状态。当HPgV-2/HCV共感染患者接受直接抗病毒药物(DAAs)治疗时,HPgV-2不受DAAs药物抑制,能够在患者体内维持稳定感染状态;HCV病毒清除后继续随访半年,HPgV-2仍能在患者体内稳定存在。(2)HPgV-2对肝脏指标(肝功能血液指标、病理指标)HCV感染者中,HPgV-2 RNA阳性和阴性感染者之间ALT水平没有显着性差异(P=0.776);HPgV-2血清学阳性感染者与阴性感染者ALT水平无显着性差异(P=0.298);HPgV-2抗体水平高低(OD≥1.0或者OD<1.0)感染者ALT水平也没有显着影响(P=0.623)。HPgV-2/HCV合并感染患者接受DAAs治疗后,HCV被清除而HPgV-2在患者体内单独持续感染过程中,对比感染者肝脏指标和病理特征发现,HPgV-2未导致患者的肝脏指标异常或明显肝脏病理特征改变。(3)HPgV-2的细胞嗜性免疫组化实验只在肝组织浸润的淋巴细胞内检测到HPgV-2抗原信号;RNA原位杂交在肝脏细胞和浸润淋巴细胞中都能检测到HCV信号,但只在浸润淋巴细胞中检测到微弱的HPgV-2 RNA信号。RNA正负链原位杂交实验在外周血PBMC细胞中检测到HPgV-2正负链RNA信号(阳性率分别为8%-10%,5%-6%)以及HCV病毒的正负链RNA信号(阳性率分别为6%-11%,4%-6%)。CD4+、CD8+T细胞及B淋巴细胞亚群经流式分选富集后利用HCV/HPgV-2正负链RNA扩增实验主要在B淋巴细胞亚群中扩增到HCV和HPgV-2正负链 RNA。3、HPgV-2感染性克隆构建本研究分段扩增了 HPgV-2全基因组并通过单一酶切位点逐一连入骨架载体,成功获得了 HPgV-2全长克隆。HPgV-2全长克隆经体外转录获得病毒全基因组RNA后转染Vero细胞,经核酸和抗原检测显示我们构建的全长克隆能够拯救出HPgV-2,但病毒传代发现不能形成持续有效的感染。结论1、本研究确定中国人群中存在人持续性G病毒二型(HPgV-2)感染。目前已发现的中国HPgV-2株和国外HPgV-2病毒株基因序列高度保守。HPgV-2主要感染HCV人群,合并HIV-1感染显着增加HCV人群中HPgV-2感染率。2、HPgV-2在感染者体内能形成长达5年以上的稳定感染;DAAs药物或不能抑制HPgV-2复制;HPgV-2可以不依赖HCV/HIV-1病毒在患者体内形成单独的持续感染状态。3、HPgV-2不感染肝脏细胞,也不引发明显的肝脏损伤;研究结果首次发现HPgV-2是一个淋巴细胞嗜性病毒,且主要感染B淋巴细胞。4、本课题成功构建了 HPgV-2基因组全长克隆,但尚不能稳定组装成具有持续感染性的病毒颗粒。

蒋菲菲[5](2021)在《安徽省HBsAg和抗-TP单试剂反应性无偿献血者归队情况分析及效果评估》文中提出目的对2018年至2019年安徽省HBs Ag和抗-TP单试剂反应性献血者归队检测及再次献血情况进行统计分析,以验证安徽省献血者归队策略的可行性与合理性,进一步完善献血者归队工作,维护献血者权益、保障血液安全。方法HBs Ag和抗-TP单试剂反应性献血者经屏蔽6个月后,可向屏蔽单位申请归队。屏蔽单位采集样本后先进行双试剂ELISA筛查实验,筛查阴性者既符合归队要求,可将标本送至安徽省血液中心进行归队检测。HBV归队标本需进行HBV DNA核酸检测、HBs Ag伯乐、万泰/丽珠试剂检测、HBc Ab万泰试剂检测、丽珠试剂HBs Ag中和试验;TP归队标本需进行抗-TP丽珠、万泰试剂检测、日本富士试剂TPPA颗粒凝集确证实验。所有结果均合格者可允许归队。结果2018年至2019年,收到全省采供血系统HBs Ag和抗-TP归队标本188人,149人归队检测合格,归队率达79.26%。TP项目归队成功率高于HBV项目(χ2=23.78,P<0.05)。合肥、阜阳、芜湖、六安地区献血者归队人数较多,高学历中青年献血者归队意愿较强烈。合肥地区归队合格的42位献血者中,24人再次献血,共捐献全血11500ml,血小板70U。结论安徽省单试剂反应性献血者归队策略有效可行,但在跟踪随访、宣传沟通方面还有不足之处,归队工作还需进一步完善。

刘丽莉[6](2020)在《住院病人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筛查及快速筛查方法的评价》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C Virus,HCV)因其人群普遍易感性呈全球性流行构成了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目前,全球约有7,100万HCV感染者,但80%的患者对自身感染不知情。丙型肝炎相关死亡病例逐年增加,带来巨大的经济和社会负担。2016年,WHO提出了彻底消除HCV感染的战略目标。因此,发现和治疗潜在的已感染HCV人群,简化HCV筛查手段,快速提高丙肝诊断率,成为实现目标的必经之路。一方面,我国医院对拟进行手术或侵入性医疗操作的住院病人常规筛查HCV,但缺乏进一步确诊和治疗,对实际筛查情况的认识也不充分。另一方面,基于实验室检测的普遍丙肝筛查难以实现。为快速提高丙肝诊断率和筛查率,充分掌握和利用医院已有的筛查数据,同时开发快速、便捷且成本低的HCV筛查工具必不可少。基于上述原因,本课题针对丙肝病毒感染筛查的策略与方法展开以下两部分研究。第一部分:目的:了解我国不同地区住院患者的HCV筛查情况,并提出更有价值的HCV筛查策略。方法:我们进行了一项包含全国不同地区8家三级甲等医院的多中心研究。收集2016年1月至2016年12月全国不同地区8家三级甲等医院的住院患者信息和HCV筛查结果,计算总体筛查率,比较不同地区、不同年龄组的非肝病相关科室住院患者HCV阳性率。进而推算在现行政策下每年接受筛查的人数及可检测出的HCV抗体阳性患者的数量。制定更好的HCV筛查和管理策略。结果:2016年8个中心的总住院患者850,379人,其中HCV筛查人数为512,938,最终有467,008例(51.20%为男性)非肝病相关科患者纳入研究,非肝病相关科室HCV筛查率大于50%。HCV抗体阳性患者4,129例,总体HCV抗体阳性率为0.88%(95%置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CI],0.85%–0.91%),男性总体HCV抗体阳性率为0.91%,高于女性的0.8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不同年龄组HCV抗体阳性率随着年龄增长而增加,相反,年龄越小,HCV抗体阳性率越低,证实了近年来我国政府针对HCV筛查和防控所做相关努力的积极影响和效果。值得注意的是,40岁以上人群占HCV抗体阳性患者的90.14%(3,722/4,129),其中,6064岁年龄组阳性率最高。儿科患者HCV抗体阳性率最低为0.13%(95%CI,0.06%–0.20%),肿瘤科患者HCV抗体阳性率最高,达1.80%(95%CI,1.36%–2.24%)。根据我国卫生和计划生育统计年鉴数据,2016年全国医院总住院患者为1.75亿人次,如果各医院同样能达到50%的筛查率,推算2016年在医院接受丙肝筛查的人数为8,750万人,进一步按照我们的阳性率推算可发现约77万非肝病科丙肝抗体阳性患者。最后,我们提出一种基于加强HCV筛查后管理的建议。结论:八家三级甲等医院住院人群HCV筛查率高达50%以上,加强对已筛查人群的管理,可发现更多的丙肝病毒的感染者,有效提高丙肝诊断率及治疗率。建议有关部门制定对住院患者检查结果充分利用的相关政策,有助于找到中国的千百万已感染患者,加快消除丙肝的步伐。第二部分:目的:HCV快速检测方法的评价性研究,对丙型肝炎病毒抗体口腔分泌物检测试剂进行首次临床效能评价。明确其应用于筛查HCV中的潜在价值,进一步推动清除HCV进程。方法:在不同地区的三家医院进行多中心研究,通过与已有的实验室检测方法对比,评估维尔试剂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应用江苏维尔试剂对所有受试者进行口腔分泌物HCV抗体检测,并应用现有的血清HCV抗体检测试剂(雅培ARCHITECT丙肝抗体检测试剂及英科新创丙肝抗体检测试剂)进行血清HCV抗体检测。对于维尔试剂及雅培试剂结果为阳性的样本,通过HCV RNA检测进一步验证。此外,根据受试者意愿,一部分患者也接受了美国Ora Quick快速丙肝病毒检测试剂的检测及维尔试剂的自采自测。结果:共纳入1,179名受试者,其中慢性丙肝感染者486例,其他非丙肝感染的肝病患者108例,体检人群585例。以雅培血清HCV抗体检测试剂为参考依据,Well口腔分泌物HCV抗体检测试剂(考核试剂)的敏感性为91.88%(95%CI,88.97%–94.09%),特异性为98.00%(95%CI,96.58%–98.86%)。考核试剂与英科新创生物科技公司的HCV抗体检测试剂的一致性为97.02%(1,138/1,179)。考核试剂与Ora Quick试剂的一致性为98.50%(197/200)。此外,受试者应用考核试剂自我检测结果与研究人员的检测结果高度一致(Kappa=0.979)。HCV RNA检测结果还表明,在39例考核试剂出现假阴性的样本中,仅1例检测到HCV RNA阳性,同时在172例HCV RNA阳性病例中,考核试剂可检测到171例为阳性。结论:口腔分泌物HCV抗体检测试剂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其诊断能力能够满足HCV筛查需求。该试剂检测快速,无创,不需要仪器,成本低,且易于操作,特别适合用于社区及家庭医疗中的HCV筛查。有望未来用于HCV的全面筛查,识别已感染人群,尽早实现消除HCV的目标。

杨娜娜[7](2020)在《核酸检测技术在基层血站的应用与质量控制探讨》文中提出研究背景为减少经输血传播疾病事件的发生,世界各国采供血机构都对献血者血样进行了严格的病毒检测。研究发现血清学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检测技术作为血液筛查的基本方法仍有不足,存在漏检风险,越来越多的国家在此种方法的检测基础之上补充核酸扩增技术(Nucleic acid amplification testing,NAT),以保证血液制品安全。与血清学检测相比,NAT检测的特点是灵敏度高,对检测标本的质量控制要求高,容易受到污染、对实验室环境、人员操作和设施要求严格以及检测成本高等。因此,加强实验室质量监控尤为重要。研究目的了解国家卫生部于2015年将核酸检测技术正式纳入《血站技术操作规程》后,在基层血站应用与质量监控的情况,探讨核酸检测技术在血液筛查中的作用以及实现NAT实验室质量监控量化的措施。研究方法1.××市中心血站2013年1月1日至2018年12月31日期间采集了163782份无偿献血者血液标本,采用速率法、双试剂酶联免疫方法对血样进行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 Ag)、丙型肝炎抗体(HCV-Ab)、艾滋病抗体(HIV-Ab)、梅毒螺旋体抗体(TP-Ab)筛查;2016年1月1日-2018年12月31日期间对双试剂ELISA检测结果阴性的献血者标本77721份,利用上海浩源或美国罗氏检测系统,分别采用8人份、6人份血液样本汇集的方法,经血液样本混合、核酸提取、病毒核酸扩增及检测三个阶段进行NAT混样检测,混检阴性的视为阴性结果,混检阳性的进行拆分检测,并以拆分结果为最终结果,每批检测均设一个阴性对照、一个阳性对照和一个室内质控品。本课题收集上述检测资料,应用SPSS软件中的卡方(χ2)检验方法,比较国产、进口两种核酸检测系统NAT阳性率、阳性拆分率以及不同年份NAT阳性率的差异。统计分析核酸混检阳性率、有效拆分率、结果无效率等相关质量指标。2.采用拟定的《××市中心血站血液筛查实验室质量控制管理调查表》,通过听取介绍、现场查看实验室设备和实施以及相关档案记录资料、口头询问的方式,对血站血液筛查实验室质量控制情况进行调查,发现存在的问题。研究结果1.××市中心血站2013年1月1日至2018年12月31日期间采集的163782份无偿献血者血液标本中,有5269份ALT阳性,阳性率为3.22%;ELISA双试剂检测HIV-Ab阳性数255,阳性率为0.16%,TP-Ab阳性数829,阳性率为0.51%,HCV-Ab阳性数373,阳性率为0.23%,HBs Ag阳性数1199,阳性率为0.73%。从2013年到2018年间,ALT、HIV-Ab、TP、HCV-Ab、HBs Ag阳性率总体呈现降低趋势。2016年NAT实验开展后三年ALT、HIV-Ab、TP-Ab、HCV-Ab、HBs Ag这五项检测项目阳性率均低于NAT实验开展前三年,经χ2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296.512、47.014、25.218、77.564、41.098,P<0.05)。提示开展核酸检测项目后,血液初筛检测更加规范严格,有助于减少对不合格血液检测的资源消耗。2.该血站2016年1月-2018年12月采用上海浩源和美国罗氏两种检测系统对77721份标本进行HBV-DNA、HIV-RNA、HCV-RNA检测,共检出112份阳性标本,其中上海浩源检测系统NAT检测阳性标本62份,NAT阳性率为0.17%(62/36563),美国罗氏检测系统NAT检测阳性标本50份,NAT阳性率为0.12%(50/41158),经χ2检验,两种检测系统的NAT阳性率差别没有统计学意义(χ2=3.111,P>0.05)。上海浩源检测系统三年间的NAT阳性率经χ2检验,差别有统计学意义(χ2=7.889,P<0.05);美国罗氏检测系统三年间的NAT阳性率经χ2检验,差别无统计学意义(χ2=1.226,P>0.05)。结果提示上海浩源和美国罗氏两种检测系统对HBV-DNA、HIV-RNA、HCV-RNA的检测结果不存在差异,美国罗氏检测系统的检测结果较上海浩源检测系统稳定。3.该血站2016年1月-2018年12月两种检测系统三年间混检阳性率差异经χ2检验均无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1.741、2.862,P>0.05),上海浩源检测系统的混检阳性率1.93%(107/5556)高于美国罗氏检测系统的混检阳性率0.85%(68/7961),经χ2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4.409,P<0.05);美国罗氏检测系统的有效拆分率73.53%(50/68)高于上海浩源检测系统的有效拆分率57.01%(61/107),经χ2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892,P<0.05);上海浩源检测系统结果无效率为0.14%,三年间上海浩源检测系统结果无效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32,P>0.05),导致无效结果的原因为血液核酸筛查内参(Internal Control,IC)无效;美国罗氏检测系统结果无效率为0.19%,经排查导致无效结果的原因是该批次康彻斯坦质控血清存在问题,更换质控血清后核酸检测结果无效池数为0,结果无效率为0.00%。上述结果提示两种检测系统的NAT检测结果均较为稳定,罗氏检测系统有效拆分能力较浩源检测系统强,无效结果的发生是随机性的,需要保持对核酸无效结果的密切监测,使检测系统、检测流程稳定、可靠运行。4.××市中心血站血液筛查实验室质量控制管理情况调查分析显示,该血站制定了较为完善的核酸实验室操作规程以及实验室质量管理体系并依此运行,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未选取适合本实验室质量监控指标进行NAT过程的量化质量监控和趋势分析。结论核酸扩增技术灵敏度高,作为对ELISA检测病毒阴性血样的补充检测,可进一步提高血液质量,降低输血传播疾病的发生率;NAT检测技术应用于献血员血样筛查后,提高了血样初筛过程的严谨性,减少了核酸检测前筛查实验的工作量与血液检测资源的消耗。国产与进口两种检测系统的NAT检测结果没有差异,进口检测系统更加稳定一些。建议选取适合于本实验室质量监控指标,建立NAT过程的量化质量监控和趋势分析体系并付诸实施,将有利于血液制品更高安全性的保证。

杨洁[8](2020)在《信阳地区无偿献血人群血液传染性标志物的检测结果分析》文中研究指明背景针对我国输血安全问题,卫生部先后发布了一系列规章制度,完善各项管理准则和服务体系,已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献血和输血感染的风险,然而非人为导致的客观因素仍然是威胁血液安全的关键问题。近年来检测技术和试剂质量不断进步,因病毒“窗口期”所导致的输血传播性疾病风险仍然存在,给受血者的生命安全带来威胁。鉴于此,在无偿献血者献血前加强健康征询工作,排除存在高危因素人群,对提高血液安全和质量尤为重要。信阳市地处河南省最南部,东连安徽省,南通湖北省,为三省通衢,但是目前针对该地区无偿献血者血液样本不合格率的专项调查较少,亦缺乏对其影响因素的研究。目的通过检测信阳地区无偿献血者血液标本的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乙肝表面抗原(HBs Ag)、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抗体(HIV-Ab)、梅毒螺旋体抗体(TP-Ab)、丙肝病毒抗体(HCV-Ab),分析这几项指标的不合格情况,为招募低危固定献血者、降低血液报废率、提高血液安全提供依据。方法通过对2012年1月2018年12月信阳地区共297676份无偿献血者血液标本进行检测,使用速率法检测ALT,ELISA法检测HBs Ag、HIV-Ab、TP-Ab和HCV-Ab,核酸扩增技术(NAT)检测乙肝病毒DNA(HBV-DNA)、丙肝病毒的RNA(HCV-RNA)和人类免疫缺陷病毒的RNA(HIV-RNA):(1)分析2012年2018年间各年度无偿献血者血液样本总体不合格率,以及ALT、HBs Ag、HIV-Ab、TP-Ab、HCV-Ab和NAT不合格率的变化趋势。(2)比较2012年2015年、20162018年这两个时间段内,无偿献血者血液样本总体不合格率及各指标不合格率的变化趋势;再比较这两个时间段内总体不合格与各指标不合格样本的年龄、职业和文化程度分布的差异。(3)以人口学特征(血型、性别、民族、年龄、职业、文化程度)作为自变量,以血液样本总体和各指标是否合格作为因变量,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评估导致血液样本检测不合格的独立影响因素。结果(1)年度变化趋势:2012年2018年这个时间段信阳市无偿献血者人次逐年递增,其血液样本总体不合格率和ALT、HBs Ag、TP-Ab、HCV-Ab不合格率均处于逐年递减的趋势(P<0.01),NAT不合格率处于逐年递增的趋势(P<0.01),而HIV-Ab不合格率未发现明显的变化趋势(P>0.05);各检测指标不合格率由高到低依次为:HBs Ag>ALT>TP-Ab>HCV-Ab>HIV-Ab>NAT。(2)不同时间段变化趋势:20162018年与20122015年比较,血液样本总体不合格率和ALT、HBs Ag、TP-Ab、HCV-Ab不合格率显着下降(P<0.01),而HIV-Ab不合格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处于3645岁者出现血液检测不合格的概率相对较高,且大部分职业的不合格概率均处于下降趋势。(3)影响因素分析结果:(1)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除HIV-Ab外,ALT、HBs Ag、TP-Ab、HCV-Ab的性别、年龄、职业和文化程度的血液检测不合格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2)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男性、年龄为2645岁、职业为职员均是ALT不合格的独立危险因素,职业为学生则是独立保护因素;年龄≥36年岁是HBs Ag不合格的独立危险因素,职业为军人和学生则是独立保护因素;年龄≥36岁是无偿献血者TP-Ab不合格的独立危险因素,职业为军人和学生则是独立保护因素;年龄≥36岁、职业为农民是无偿献血者HCV-Ab不合格的独立危险因素;年龄≥36岁是NAT不合格的独立危险因素,职业为学生则是独立保护因素;男性、年龄≥36岁、文化程度为高中及以下均是总体不合格的独立危险因素,而职业为军人和学生则是独立保护因素。结论(1)信阳地区无偿献血者人数逐年增多,血液样本不合格率逐年下降,累计不合格率处于全国较低水平。与前几年相比,年纪较大者以及职业为干部、军人、学生、农民的不合格比例有所下降,高学历人员的不合格率一直较低。(2)女性、年龄1825岁、军人和学生以及学历高者可能为无偿献血招募的低危人群,据此建立固定低危无偿献血者队伍可能有利于降低血液不合格率和报废率。

刘佳璇[9](2020)在《旋毛虫ELISA检测方法的建立及其血清流行病学的应用研究》文中指出目的采用旋毛虫肌幼虫排泄分泌物(ES)作为包被抗原,建立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方法,检测小鼠血清中的IgG和IgM抗体,为旋毛虫病的诊断提供依据。建立人血清中旋毛虫抗体ELISA检测方法,并将此法应用于郑州献血人群旋毛虫抗体筛查,分析郑州市献血人群中旋毛虫病的流行现状,为做好旋毛虫病的防控工作提供策略支持和理论参考依据。方法收集旋毛虫肌幼虫抗原,并绘制蛋白定量标准曲线,测得所提取的抗原浓度,应用棋盘滴定法选择最佳抗原包被浓度,血清稀释度,酶结合物稀释度,以及其他最适宜的反应条件,分别建立起IgM和IgG抗体的ELISA检测方法。最后评价该方法的准确性、敏感性、特异性及重复性。建立人血清中旋毛虫抗体的ELISA检测方法并检测5836人份献血人群中的旋毛虫感染率,对阳性者进行电话回访,按区域、年龄、性别、学历、职业、饮食及卫生习惯等进行分类统计,对献血人群中流行情况进行分析研究。结果旋毛虫ELISA方法的建立结果。1)通用参数优化:封闭剂为5%脱脂奶粉,封闭时间为120min;显色剂四甲基联苯胺浓度为0.4g/L;血清一抗、酶标二抗以及底物显色反应时间依次为:60min、30min、30min。2)检测鼠旋毛虫IgG参数为:ES抗原包被浓度为1μg/ml,被检血清最佳稀释度为1:100,羊抗鼠IgG酶标抗体稀释度为1:6000。临界值Cut off=0.21。在特异性实验中未出现假阳性,重复性小于15%,准确度达100%,敏感性达到1:3200。3)检测鼠旋毛虫IgM参数为:ES抗原包被浓度为1μg/ml、被检血清稀释度为1:100,羊抗鼠IgM酶标抗体稀释度为1:2500。临界值Cut off=0.25。4)检测人旋毛虫IgG参数优选为:ES抗原包被浓度0.77μg/ml,羊抗人IgG酶标抗体浓度为1:2000,血清稀释度1:20,临界值Cut off=0.16。献血人群旋毛虫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检测郑州市献血者5836人,旋毛虫抗体阳性59人,阳性率为1.01%。不同区域之间旋毛虫抗体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0.718,P=0.036),以管城区旋毛虫抗体阳性率(2.69%)最高,新密市最低(0.38%)。不同的年龄组之间旋毛虫抗体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1.584,P=0.001),36-45 岁旋毛虫抗体阳性率最高为 1.69%(26/1538),18-25岁最低为0.32%(3/938);36岁以上年龄组旋毛虫抗体阳性率是1.55%(50/3226),36岁以下年龄组阳性率是0.35%(9/2610)。男性旋毛虫抗体阳性率1.18%(50/4254)高于女性旋毛虫抗体阳性率0.57%(9/1582),两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4.238,P=0.038)。不同的学历之间旋毛虫抗体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2.163,P=0.033),小学文化程度旋毛虫抗体阳性率最高(2.41%),本科生最低(0.33%)。不同职业旋毛虫抗体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0.456,P=0.001),农民旋毛虫抗体阳性率最高3.37%(28/831),医务工作者最低0.21%(1/467)。献全血和血小板人群的旋毛虫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204,P=0.651)。偶吃生食或半生食物肉类的人群旋毛虫抗体阳性率高于从不吃生食或半生食物肉类的人,差别有统计学意义(χ2=32.198,P=0.001);加工生肉与熟食所用刀和板,不分开使用者旋毛虫抗体阳性率高于分开使用者,差别有统计学意义(χ2=20.574,P=0.001)。结论1.成功建立了 ELISA法检测小鼠血清旋毛虫IgG和IgM抗体以及检测献血者旋毛虫IgG抗体,通过增加TMB显色剂的浓度,降低ES抗原的包被量,从而提高其敏感性和特异性,该法不但适用于旋毛虫病的诊断和流行病学调查,而且可减少大量献血者旋毛虫抗体检测的费用。2.郑州市献血人群中旋毛虫感染率属于低流行区,36岁以上人群感染率较高,男性感染率大于女性,小学文化程度以及农民感染率最高。旋毛虫感染率还与不良饮食和卫生习惯不当有关,应加强卫生宣传和检疫防控工作。

谢月娜,潘彤,刘军[10](2019)在《天津市HBV-DNA单独反应性献血者标本检测结果分析》文中提出目的总结无偿献血者血液筛查中HBV-DNA单独反应性标本的血清学模式,分析血清学非反应性的原因,探讨HBV-DNA单独反应性感染状态的人群背景资料的高危因素。方法对2017年3月—2018年2月期间献血者标本进行血清学ELISA检测HBsAg,同时采用TMA法检测HBV-DNA;对HBsAg(-)/HBV-DNA(+)的标本,测定血清学乙肝两对半其它4项;利用电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ECLIA)对HBsAg(-)/HBV-DNA(+)标本进行HBsAg检测;运用Logistic回归分析方法分析HBV-DNA单独反应性人群的相关资料。结果经常规血液筛查后,共检测出HBsAg(-)/HBV-DNA(+)标本135例;135例标本利用ECLIA检测HBsAg,7例(5.19%)为HBsAg(+);128例HBsAg(-)/HBV-DNA(+)标本根据乙肝两对半检测血清学表达形式,归纳分为7种模式;128例标本中抗-HBs阳性率58.59%(75/128),抗-HBc阳性率47.66%(61/128);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献血者出生年份和是否重复献血2个因素为HBV-DNA单独阳性感染状态的相关危险因素。结论 HVB-DNA单独阳性标本血清学HBsAg(-)的主要原因是OBI感染和HBV感染"窗口期";各地区HBV-DNA阳性献血人群中血清学标志物表达模式有差别,天津地区抗-HBs和抗-HBc阳性率较高;ECLIA能降低ELISA漏检HBsAg风险;92年以前出生的献血者群体及初次献血的人群HBV-DNA单独反应性感染状态的几率较高。

二、不同献血人群血清学指标的检测结果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不同献血人群血清学指标的检测结果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江苏省HBV反应性献血者归队评估模式及其可行性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材料与方法
    标本来源
    试剂与仪器
    归队标本的检测策略
    献血者归队的管理
    统计学分析
结果
    HBV归队标本的筛查
    不同筛查方法组合对HBV反应性献血者HBV感染的检出率
    常规检测合格的HBV归队标本血清学分布
    注射与未注射乙肝疫苗献血者样本的HBs Ab浓度分析
讨论

(2)血清学联合核酸检测在承德市无偿献血者血液筛查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对象与方法
    1.1 调查对象
    1.2 仪器与试剂
    1.3 血液标本的检测
        1.3.1 血清学检测:
        1.3.2 核酸检测:
    1.4 观察指标
    1.5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2.1 献血者标本血清学筛查结果
    2.2 献血者标本血清学筛查阳性率、血清学联合核酸筛查阳性率比较
    2.3 血清学筛查单试剂阳性标本的核酸检测结果
    2.4 血清学筛查阴性标本的核酸检测结果
3 讨论

(3)平顶山市无偿献血人群隐匿性乙肝血清学特征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检测对象及样本采集
    1.2设备及试剂
    1.3检测方法
    1.4观察指标
    1.5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OBI感染者性别、年龄情况
    2.2 OBI的血清学标志物分布模式
3 讨论

(4)人持续性G病毒二型在中国人群中的检出及其感染性克隆初步探索(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黄病毒科病毒
    1.2 GBV-C病毒(HPgV)简介
    1.3 HPgV-2病毒简介
    1.4 Pegivirus病毒的培养体系探索
    1.5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第二章 HPgV-2在国内人群中的发现
    2.1 材料与方法
    2.2 技术路线
    2.3 结果
    2.4 讨论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HPgV-2感染人的致病性及细胞嗜性
    3.1 材料方法
    3.2 技术路线
    3.3 结果
    3.4 讨论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HPgV-2感染性克隆探索
    4.1 材料与方法
    4.2 技术路线
    4.3 结果
    4.4 讨论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全文总结
    5.1 全文总结
    5.2 本研究的不足之处
    5.3 下一步工作计划
参考文献
缩略词汇总表
成果
致谢

(5)安徽省HBsAg和抗-TP单试剂反应性无偿献血者归队情况分析及效果评估(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2 材料与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结论
6 参考文献
附录 个人简历
致谢
综述 隐匿性乙型肝炎感染与输血安全
    参考文献

(6)住院病人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筛查及快速筛查方法的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前言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第1章 绪论
    1.1 丙肝的流行病学
        1.1.1 全球的疾病负担
        1.1.2 各地区流行状况
        1.1.3 全球基因型分布
        1.1.4 传播途径
        1.1.5 特殊人群的流行病学研究
        1.1.6 我国的丙肝流行病学研究
    1.2 HCV病原学
    1.3 HCV感染的自然史
    1.4 丙肝的预防与诊治
        1.4.1 预防措施
        1.4.2 实验室检查
        1.4.3 诊疗及管理
        1.4.4 抗病毒治疗
    1.5 防治丙肝面临的挑战
        1.5.1 WHO的战略目标
        1.5.2 我国丙肝防治面临的挑战
        1.5.3 HCV筛查的必要性及可行性
        1.5.4 HCV筛查策略
        1.5.5 HCV筛查方法
第2章 住院病人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筛查
    2.1 研究对象和方法
        2.1.1 研究对象
        2.1.2 研究方法
    2.2 实验方法
        2.2.1 HCV抗体的检测
        2.2.2 主要仪器和试剂
        2.2.3 统计学分析
    2.3 研究结果
        2.3.1 研究对象的选择和分布
        2.3.2 研究人群的人口学特征
        2.3.3 不同性别、年龄间HCV抗体阳性率的比较
        2.3.4 HCV抗体阳性患者年龄分布
        2.3.5 不同地区HCV抗体阳性情况
        2.3.6 不同地区HCV抗体阳性率随年龄的变化情况
        2.3.7 不同科室HCV抗体阳性情况
        2.3.8 全国丙肝抗体检测情况推算
        2.3.9 加强医院内丙肝筛查管理建议
    2.4 讨论
第3章 丙肝病毒感染快速筛查方法的效能评价
    3.1 研究方法
        3.1.1 总体方案设计
        3.1.2 研究对象
        3.1.3 研究步骤
        3.1.4 主要试剂
        3.1.5 主要仪器
    3.2 实验方法
        3.2.1 考核试剂检测
        3.2.2 参比试剂1检测
        3.2.3 血样采集及处理
        3.2.4 血清样本检测
        3.2.5 数据收集
        3.2.6 统计学分析
    3.3 研究结果
        3.3.1 受试者分布
        3.3.2 各中心检测情况
        3.3.3 人口学资料及临床特征
        3.3.4 检测结果描述性统计
        3.3.5 考核试剂与金标准的一致性
        3.3.6 考核试剂与参比试剂1的一致性
        3.3.7 考核试剂与参比试剂2的一致性
        3.3.8 参比试剂1与金标准的一致性
        3.3.9 参比试剂2与金标准的一致性
        3.3.10 自采自测使用方式的适用性
        3.3.11 病毒学阳性检出率
        3.3.12 假阴性结果分析
        3.3.13 低滴度样本分析
    3.4 讨论
第4章 结论
第5章 本实验创新点及意义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7)核酸检测技术在基层血站的应用与质量控制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1 资料和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4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核酸检测技术应用于血液筛查的现状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个人简介

(8)信阳地区无偿献血人群血液传染性标志物的检测结果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对象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致谢
个人简历

(9)旋毛虫ELISA检测方法的建立及其血清流行病学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名词对照表
前言
1 材料
    1.1 旋毛虫虫种
    1.2 实验小白鼠
    1.3 试验血清
    1.4 仪器耗材
    1.5 实验试剂
2 方法
    2.1 旋毛虫肌幼虫的收集
    2.2 人工消化液的配置
    2.3 排泄分泌ES抗原的制备
    2.4 Bradford法测蛋白含量
    2.5 ELISA操作方法
    2.6 小鼠血清旋毛虫ELISA法实验条件优化
    2.7 人血清旋毛虫ELISA法实验条件优化
    2.8 献血人群中旋毛虫感染率的流行病学调查
3 实验结果
    3.1 旋毛虫肌幼虫显微镜观察结果
    3.2 小鼠血清旋毛虫IgG抗体ELISA方法的建立
    3.3 小鼠血清旋毛虫IgM抗体ELISA方法的建立
    3.4 人血清旋毛虫IgG抗体ELISA方法的建立
    3.5 献血人群中旋毛虫感染情况分析
4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全球旋毛虫病流行现状及检测方法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硕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主要学习经历
    主要经历
致谢

(10)天津市HBV-DNA单独反应性献血者标本检测结果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仪器与试剂
    1.3 方法
        1.3.1 血清学检测
        1.3.2 NAT
        1.3.3 乙肝血清学其他4项检测
        1.3.4 化学发光法检测
    1.4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2.1 ECLIA-HBsAg检测结果
    2.2 HBV-DNA单独阳性献血者血清学检测结果
    2.3 HBV DNA单独阳性献血者一般资料分析
3 讨论

四、不同献血人群血清学指标的检测结果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江苏省HBV反应性献血者归队评估模式及其可行性探讨[J]. 胡文佳,蒋昵真,朱绍汶,林红.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2022(01)
  • [2]血清学联合核酸检测在承德市无偿献血者血液筛查中的应用研究[J]. 周静江,刘明丽. 河北医药, 2021(24)
  • [3]平顶山市无偿献血人群隐匿性乙肝血清学特征分析[J]. 陈丹. 辽宁医学杂志, 2021(04)
  • [4]人持续性G病毒二型在中国人群中的检出及其感染性克隆初步探索[D]. 万政伟. 南方医科大学, 2021(02)
  • [5]安徽省HBsAg和抗-TP单试剂反应性无偿献血者归队情况分析及效果评估[D]. 蒋菲菲. 安徽医科大学, 2021(01)
  • [6]住院病人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筛查及快速筛查方法的评价[D]. 刘丽莉. 吉林大学, 2020(08)
  • [7]核酸检测技术在基层血站的应用与质量控制探讨[D]. 杨娜娜. 东南大学, 2020(01)
  • [8]信阳地区无偿献血人群血液传染性标志物的检测结果分析[D]. 杨洁. 新乡医学院, 2020(12)
  • [9]旋毛虫ELISA检测方法的建立及其血清流行病学的应用研究[D]. 刘佳璇. 郑州大学, 2020(02)
  • [10]天津市HBV-DNA单独反应性献血者标本检测结果分析[J]. 谢月娜,潘彤,刘军. 中国输血杂志, 2019(11)

标签:;  ;  ;  ;  ;  

不同献血者血清学指标检测结果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