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型学习”实践模式述评

“研究型学习”实践模式述评

一、“研究性学习”实践模式述评(论文文献综述)

孙彬嘉[1](2021)在《初中生物学研学旅行实践与研学方案优化研究》文中指出2016年,教育部等11部门联合发布关于研学旅行的意见,关于研学旅行的研究与实践接连开展。几年来,研学旅行取得了相关的成就,如界定了研学旅行的概念、原则,说明了研学旅行的价值等。同时,在实践中也暴露出不少问题,如:研学旅行目标模糊、课程体系不健全、缺乏教师指导、课程评价体系不完善等,这些问题直接导致了学生在研学中“游而不学”。本研究以生物学内容与生物核心素养为例,通过实践、文献分析、案例整理等方式,来探索研学旅行与生物学相结合的活动方式。本文主要做了以下研究:(1)对成都市泡桐树中学研学旅行的实践调查与案例整理本文收集了泡桐树中学的研学案例,并于2019年作为研学教师进行了研学实践调查,从中汲取出初中生物学研学旅行的优秀活动方案,归纳整理后以“微案例”呈现出来以供问题解决参考。(2)成都市初中生物学研学旅行的实践现状及实施价值调查与分析对成都市泡桐树中学的师生进行教师访谈和学生问卷调查,初步了解成都市研学旅行的课程现状及学生诉求。(3)初中生物学研学旅行方案的优化设计和案例分享本文通过文献和相关理论,梳理出初中生物学研学旅行课程设计流程及方案优化。通过教师访谈,讨论优化后研学方式及案例的价值。通过以上研究,本文主要获得以下结论:(1)对成都市泡桐树中学案例的整理本文通过研学实践调查和对中学优秀案例的收集,汲取出初中生物学研学旅行的相关活动方案,以供解决问题的参考。案例包括“研学前——先学后研,激发兴趣”、“研学中——多元任务促成发散思维”、“研学后——晚间课堂,小组活动与个人展示相结合”、“教师引导贯穿研学过程”。(2)成都市初中生物学研学旅行现状调查通过教师访谈,发现成都市初中研学旅行课程由研学课题组负责,学科教师参与度低、活动规划较随意等问题;通过学生问卷调查,看出学生对研学旅行的参与度很高,对生物学科内容也有较高期待,但现挖掘的生物学科内容不能满足于学生需求、教师对于学生的指导和评价也较为缺乏。(3)初中生物学研学旅行方案的优化本文根据泰勒的现代课程理论,确定了课程设计流程为:“确定研学旅行目标、选择及组织研学资源、课程实施、课程评价”。同时,设计了研究性学习和体验性学习两种研学模式,并以生物学知识为内容依托,在泡桐树中学已有研学课程上,优化设计了两种研学模式的案例“遇见恐龙”和“醋味正浓”供参考。

左晓玉[2](2021)在《基于CPS模型的高中地理研究性学习模式设计与应用研究》文中提出2017年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对研究性学习的开展做出明确规定,要求学生在高中阶段必须完成相应的课题研究或项目设计。同年颁布的《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指出要构建以地理学科核心素养为主导的课程。研究性学习作为问题式教学的拓展形式之一,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是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探究能力的重要方式,也是提升学生核心素养的有效途径,但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其在教学中的落实情况不容乐观。CPS(Creative Problem Solving)模型即创造性问题解决模型,是帮助问题解决者构思和发展新颖想法及适当方案的一种系统研讨问题的模式,与地理研究性学习提升学生创造力和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目标相一致。将CPS模型与地理研究性学习相融合,对拓宽地理研究性学习开展途径,更新地理研究性学习模式具有重要意义。在运用文献法全面分析研究背景,梳理国内外研究进展,界定核心概念的基础上,借助建构主义理论、合作学习理论、发现学习理论、创造性思维理论等研究理论,采用调查法、实验法等研究方法,调查高中地理研究性学习开展现状,对所存问题进行剖析。通过归纳CPS模型应用于高中地理研究性学习的优势,提出基于CPS模型的高中地理研究性学习模式构建原则及实施流程,选取有代表性的内容进行案例设计与实施,最后通过实验测评,检验该模式下高中地理研究性学习的实施效果并总结反思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建议。得出的主要研究结论如下:第一,现状调查结果表明,当前地理教学中,教师对研究性学习的重视程度不够,学生的合作意识、探究意志、批判精神和发散思维均有待进一步提升,但教师和学生对地理研究性学习的期待较高,尤其希望通过开展地理研究性学习提升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这与CPS模型的培养目标一致。第二,对CPS模型与高中地理研究性学习相结合的适切性分析后发现,将二者相融合具有一定的优势和价值,其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引导学生思维结构,提升地理兴趣、合作探究能力及进行知识迁移均有重要意义。依据CPS模型及地理研究性学习的特征,明确CPS模型下地理研究性学习模式的构建原则包括适切性、变通性、学生主体性等原则。融合CPS“四成分八阶段”模型提出开展高中地理研究性学习的实施流程:分析情境以确立课题——合作探究以收集方案——梳理归纳寻最优策略——评价反思以拓展迁移等四大环节。第三,利用科学论证能力量表和科学论证倾向量表对实验班基于CPS模型开展地理研究性学习进行效果测评后发现,实验班学生的学习自我效能、科学兴趣、团队意识以及参与度相比在传统模式下进行地理学习均有显着提升,科学论证倾向也越来越积极。说明该模式下的地理研究性学习对于推动学生进行科学探索,提升科学论证能力,培养科学素养具有良好效果。

刘雪芹[3](2020)在《大学生研究性学习的实施现状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以J大学为例》文中研究表明创新型社会,以学习革命推动高等教育质量革命的步伐在加快。变革高等教育培养方式,培养学生学习能力和研究能力,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已然成为高校教学改革的重要任务。研究表明推进大学生研究性学习,对于提升大学生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有着重要作用,因而,应当密切关注当前大学生研究性学习的实施情况和面临的问题,积极推动大学生研究性学习的实施和开展。本研究分析了大学生研究性学习实施的现状和影响因素,并提出推进其实施和发展的对策。本研究首先对大学生研究性学习实施的背景和意义进行分析,并采用Citespace软件对大学生研究性学习实施发展的脉络进行梳理。其次,全面阐述大学生研究性学习相关的理论基础和分析框架。随后,通过量化研究对J大学大学生的学习情况展开调查,以此分析大学生研究性学习的实施现状。接着,在扎根理论的指导下对大学生研究性学习实施的影响因素进行质性分析,并从实施动因、实施效果两个角度进行深入解读。最后,在大学生研究性学习实施现实路径的指导下探究其现实影响因素,并提出相应对策。研究发现,大学生研究性学习的实施并不广泛,学生的学习仍以接受性学习为主,并且存在较为显着的年级差异。从实施动因来看,制约其实施的因素是:学生学习观念、学生性格特点、师生行为动机、教师评价方式、学习内容。从实施效果来看,制约其实施的因素是:研究性学习的复杂性、工作量大、教师知识技能、学生评价方式。从大学生研究性学习实施路径来看,影响其实施的现实因素为:大学生学习观念未发生整体性转变、奖惩政策并未有效激发师生研究性学习行为、教师教学培训忽视对研究性学习组织和开发实施的引领、学校的教学评价政策对教师教学改革支持力度不够。因此,为促进大学生研究性学习的实施和发展,应当从观念转变、动机激发、能力提升、机制保障四个方面入手。通过教育理念向基础教育阶段渗透、构建研究性学习文化氛围实现观念转变;通过师生外部动机的激发、学生内部动机能量的唤起实现动机激发;通过教师教学实践技能的提升、学生研究性技能的提升实现能力提升;通过监管机构的运营体系的完善、学校课程管理的动态平衡的实现、教学评价制度适切性的提升、教学资源的有机整合实现机制保障。

钟刘洁[4](2020)在《高中化学PBL研究性学习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化学新课程标准提出,新时代教育要以“素养为本”,重视培养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强调学生的多元化发展。基于问题的学习(Problem-Based Learning,简称PBL),是一种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方法,具有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培养学生多方面能力素养以及评价多元化等优势,符合我国基础教育新要求,受到教育界的广泛关注。但当前PBL教学模式的应用研究大多局限于课堂教学,且应用过程所暴露出的许多实际问题并没有得到很好地解决,如何更好地将PBL教学模式应用于我国基础教育实际,这仍是个需要探索的问题。针对这一问题,本研究尝试提出将PBL教学模式应用于高中化学研究性学习中,通过分析归纳PBL教学与研究性学习的理论契合点、调查PBL教学模式在高中化学教学中的应用现状、设计PBL研究性学习方案、进行学习实践并检验其效果,为PBL教学在我国基础教育中的实际应用提供新思路。具体研究路径为:首先采用文献研究法对国内外有关PBL以及PBL教学的应用的研究现状进行梳理,找到研究中的缺陷,为接下来研究的开展提供理论依据和方向。其次采用问卷调查法对PBL教学在高中化学教学中的应用情况进行研究,了解高中化学教师对PBL教学的了解应用情况及建议。接着根据PBL的特点、过程要素设计基于PBL教学的研究性学习方案,并应用于实践,最后通过测验法以及访谈法对实施效果进行评估。研究结论如下:1.PBL教学模式在目标设置、教学方式、过程以及形式方面都适用于研究性学习的要求与特点。2.PBL教学模式在高中化学教学的应用现状为:普及推广度不高;教师缺乏实施经验;PBL教学应用的困难主要在于对教师学生的难度要求大、费时费力以及难以对学生进行全面的评价。3.PBL研究性学习方案主要包括学习目标的设立、学习主题的选择、PBL问题的设计、实施阶段的划分以及评估方案的确立这几个方面内容。4.PBL研究性学习实践效果表明:PBL研究性学习虽然对提升学业成绩无显着有利影响,但在提高学生的化学学习兴趣、从习惯和认知上改变学生的学习态度及提升学生多方面能力上具有明显的效果。研究也表明施行PBL研究性学习时应注意:题材应尽可能多的来自课本、多开展相关校本课程与培训以及合理安排开设时间。

黄玉婷[5](2019)在《研究性学习在高中生地理实践力培养中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国家对教育领域的逐步深化改革,教育应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高中地理课程以培养学生的地理核心素养为目标,从地理教育的角度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落实立德树人任务。地理实践力是地理核心素养的重要考察内容,高中地理新课标提倡加强地理实践,培养学生必备的地理实践力素养,地理实践力的培养大多需要学生在社会和野外等真实环境下,通过调查和考察等方式探索和解决实际问题从而实现对地理实践力的培养。而研究性学习是一种新的学习方式,注重学生在实践中的锻炼,并以对某一课题的调查和考察为主进行研究性学习。因此,研究性学习对培养学生地理实践力有一定的优越性。本研究通过对教师与学生的问卷调查,分析了成都市部分高中地理研究性学习的开展现状以及研究性学习培养高中生地理实践力的情况,据此构建了研究性学习培养高中生地理实践力的实施策略与应用模式,根据实施策略与应用模式,以真实开展的社会调查类“学校周围道路拥堵情况调查”研究性学习与野外考察类“黄龙溪古镇野外综合考察”研究性学习为例,对实施的案例进行效果评价与教学反思。通过评价可知,研究性学习对学生地理实践力的培养具有一定的有效性,研究性学习为培育地理实践力素养提供了一种新的方式与途径。

魏罕聿[6](2019)在《基于STSE理念的高中地理研究性学习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培养具有科学素养、技术素养、社会责任感和环境保护意识的复合型人才是世界各国共同的追求。为顺应21世纪的发展趋势,新修订的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中提出在地理教学中应努力呈现经济、政治、文化、科学、社会、发展的新成就,使学生具有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在时代发展推动下,由科学,技术,社会,环境构成的STSE教育应运而生,其强调科学,技术与社会,环境的相互关系,重视科学技术在社会生活、社会发展、生态环境中的作用,对培养时代发展所需要的复合型人才具有重要意义。将STSE理念与地理研究性学习相结合对地理研究性学习的创新探索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如何基于STSE理念开展高中地理研究性学习成为重点研究内容。为此,采用文献研究法、调查法、定性分析法、经验总结法、行动研究法等方法进行研究。首先,对福州外国语学校师生进行问卷调查,了解当前地理研究性学习的现状。并在调查和实践的基础上,探究基于STSE理念高中地理研究性学习的实施步骤与策略,主要包括:基于STSE理念,确定研究课题;结合选题,进行研究准备;实施研究,渗透STSE理念;课堂交流,总结提升;基于STSE理念,设计多元评价。最后,在基于STSE理念高中地理研究性学习实施步骤与策略的指导下开展了“共享单车中的地理信息技术”主题研究性学习活动,验证了上述培养步骤与策略的可行性。

马源颖[7](2019)在《基于元认知理论的研究生研究性学习模式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教育与技术的相互促进推动了传统教育的变革。教育部发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指出“倡导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帮助学生学会学习”。研究生作为国家人才的重要储备力量,肩负着国家发展、民族复兴的光荣使命,在教育日益现代化、国际化、多元化的今天,研究生教育正面临诸多挑战与机遇,研究生能力发展及其培养质量的提升等应该得到更多关注。而目前研究生教育中传统教育形式仍占大多数,接受式学习方式普遍存在,发现式、启发式等自主及引导的学习方式较少,此外,发展能力平台与培养模式尚不完善,创新思维与科研能力相对较弱。研究性学习作为一种启发式、发现式的学习方法,在对创新思维及能力培养方面具有极大的优势。研究性学习以建构主义、认知主义、多元智能等学习理论为理论基础,主张充分发挥学习者的主观能动性,使其主动获得知识并进行意义建构、完善自身知识体系,在学习过程中通过自主探索研究课题,体验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等类似科学研究的过程并在其中培养创新、科研等综合能力。但是目前研究性学习在课题确立、活动组织、评价反思等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将元认知理论恰适嵌入到研究性学习模式中,充分发挥研究生阶段学生在认知体验过程中的自我监控、自我调节能力,有效解决了研究生教育及研究性学习现存问题,丰富了研究性学习理论体系,增强了研究性学习实践性,促进了研究性学习新领域的发展,推动了研究生教育方式变革。本文通过对文献的深入分析,介绍了论文的背景、研究目的与意义,并梳理了研究性学习国内外现状研究,通过对现有的研究性学习模式的实践研究与研究生教学情况的分析,发现了目前研究生教育及其研究性学习中存在的问题,从而确定了本文的研究方法、研究内容、论文组织结构及课题研究价值。其次,通过对研究性学习相关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的探索,研究更具有科学性。基于元认知理论的研究生研究性学习模式构建部分,在学习理论与已有的研究性学习模式的基础上整合创新,提出将元认知理论恰适嵌入到研究生研究性学习模式中,并从研究性学习特点、一般模式、元认知理论要素对研究性学习多方面的指导等构建基于元认知理论的研究生研究性学习模式,以解决目前研究生教育及研究性学习存在的问题,达成研究目标。最后,运用基于元认知理论的研究生研究性学习模式开展实践研究,通过该模式的实际开展情况,获得反馈意见,修改与完善研究模式,总结研究性学习在开展过程及研究性学习模式设计、开发、应用的经验,以提升学生能力与促进教学发展变革,并为一线教师及研究性学习研究者提供借鉴与参考。

徐兰兰[8](2019)在《混合式教学在高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的应用研究》文中指出我国经济社会的迅猛发展,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日益彰显,而教育作为发展人才的根本途径,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普通高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强调学生在实践探究中综合运用各学科知识,认识、分析和解决现实问题,着力发展学生核心素养,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但是目前高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存在着课程设置不合理、师生课外沟通不及时、学生能力培养落实不到位等问题,导致了实际教学与学科开设初衷之间的巨大差距。因此,对高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进行优化与创新,落实其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目标,是很有必要的一次尝试。本研究中,笔者对混合式教学以及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研究现状进行了综述,并从课程设计、实施与评价等环节对高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进行了概述。在详细阐述了混合式教学模式的构建原则与构成要素的基础上,以高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研究性学习”活动入手,将线下面对面教学与线上学习活动的优势融合,构建了“高中综合实践活动混合式教学模式”,并在模式指导下进行实践教学,以检验模式的有效性。本研究主要采用“等组”实验研究法,以教学方法为自变量,在“高中综合实践活动混合式教学模式”指导下,对照班采用传统面对面教学方法,实验班采用混合式教学方法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实践活动实施完成后,通过对量表数据、师生访谈数据以及过程性材料的收集与对比分析,得出“高中综合实践活动混合式教学模式”指导下的研究性学习活动的开展给学生带来了较好的学习体验,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交往协作能力、实践创新能力,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本研究中构建的“高中综合实践活动混合式教学模式”以及在该课程研究性学习活动中的具体实施方法和流程等研究,以期为广大教育实践工作者开展相关研究提供参考和借鉴。

刘丛灵[9](2019)在《学校德育中培养学生道德理性的路径探索》文中研究说明随着社会政治文化的变革和经济的不断发展,道德教育的内容越来越丰富多样,因此,对学校开展道德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学生认识、判断、选择、评价道德情境,都离不开对道德问题的研究以及道德理性的参与。道德理性的发展既是历史的要求,也是现实的需要。中国传统文化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理性的内涵更趋向于情感的体验和习俗的传承。情感理性是伦理发展的主流,但“情理”却并不是通过个体独立、主动的分析与认知得到的。如今多元价值观的冲击、文化选择的多样性,使思维可塑性极强的学生感到无所适从。学生如何判断道德情境的合理性、如何产生合理的道德行为,都需要道德理性的参与。道德理性既是思维能力,又是对实践能力的指引,它能从认识和行为两方面促进学生理性道德品质的形成,在认识上理性地进行分析、判断、研究;在行为上进行选择、实践。道德理性的实践成果最终变成内心认同的道德规范和道德原则,实现知行统一。道德理性是学生成长的需要,也是学生道德水平提升的关键。然而近年来学校道德教育却陷入困境,一味的注重道德知识的传授、忽略道德理性的培养最终导致学生道德水平的提升受到了根源上的阻碍,培养学生的道德理性已经迫在眉睫。通过对道德理性概念的溯源以及道德理性构成分析,可以看出道德理性贯穿于思维过程中,包括认识、选择、判断、评价。从道德理性的结构中不难发现道德理性的培养应该围绕道德认识、道德判断、道德选择以及道德评价进行。学校培养道德理性的可行性和培养困境凸显出“研究”是道德理性发展的核心,道德本身包包含研究的成分,研究性也是道德理性的重要属性之一。道德主体自主地从自然、社会和生活中选择和确定道德情境进行研究,并在研究过程中主动地进行道德判断和道德选择,这也是培养道德理性的切入点。在研究的过程中,学生才能真正产生关于道德问题的自主价值判断,回归对价值的诉求,促进道德理性的发展。而作为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的统一——研究性学习,正是以研究为核心发展道德理性的良好载体。鉴于此提出了通过研究性学习培养道德理性的新路径。本论文从目标层面、内容层面、过程层面、方法层面、主体层面、评价层面对研究性学习的实施的内部因素进行了构想,以期通过研究性学习让道德行为从目标层面更加关注道德理性的发展;从内容层面更加关注现实生活;从过程层面更加关注思维运动过程;从方法层面更加关注主动探究与思考;从主体层面更加关注学生主体性的发挥;从评价层面关注过程的生成性。教师的指导作用、学校的管理作用以及社会的支持作用,是确保研究性学习对于培养道德理性的作用得以发挥的重要因素。

杨玺[10](2019)在《小学研究性学习成果展示的现状及优化策略》文中研究表明教育部于2017年9月25日以教材[2017]4号文发布的《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中提出的突出学生的发展价值,充分肯定学生活动方式和问题解决策略的多样性,鼓励学生自我评价与同伴间的合作交流和经验分享。研究性学习作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的主要实施方式,从学生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以个人或小组合作的方式开展,形成过程性的研究成果。2010年,湖南省教育厅曾面向全省征集中小学研究性学习活动成果案例,主要呈现学生的静态成果。本文旨在研究学生呈现的动态成果,从区域层面了解学生研究性学习成果展示的现状,分析研究性学习学生成果展示的问题及原因,探索成果展示新途径与方法,优化展示方式和教师指导策略。首先,笔者在整理、查阅相关资料的基础上进行理论分析,寻求学生进行研究成果展示的实际意义,对研究性学习成果展示的环节与方法、内容与形式等给予收集、整理。笔者认为,探究研究性学习学生成果的展示是关注学生的核心素养的发展,能体现学生动态性成长的研究成果;同时,有利于实现教师教学行为的转化,对教师高效能的活动的设计、实施、活动组织等方面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其次,以区域内小学基地实验校为例,运用了文献法、调查法、访谈法、案例分析法,围绕基地校研究性学习活动的开展进行实地考察、调查访问、采集数据,了解学生在研究性学习活动中的研究内容的选题与实施,描述研究性学习成果展示的现状,学生在展示活动中主要存在研究内容不够深入,展示形式固化,创新性不突出等问题,同时,教师队伍的不稳定性造成对学生成果展示指导性不强等方面的原因进行了分析。最后,对基地实验校通过四种实践方式形成的部分研究成果典范进行了评估分析,通过组织区域小学研究性学习成果“发现报告会”,报告会主要是以问题解决为学习方式,学生在现场将研究性学习活动中获得亲身参与实践的积极体验和丰富经验,以主题报告和答辩的形式完成成果展示过程。笔者针对研究性学习成果展示中的系列问题,搭建一个基于研究、基于展示的平台,探讨研究性学习成果展示内容及展示方式的优化策略,为调整教师的指导策略与学生核心能力评估提供了参考的数据。同时,也希望能为该门课程的常态化实施提供有力的依据。

二、“研究性学习”实践模式述评(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研究性学习”实践模式述评(论文提纲范文)

(1)初中生物学研学旅行实践与研学方案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4 研究内容
    1.5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第2章 相关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2.1 概念界定
    2.2 理论基础
第3章 初中生物学研学旅行活动的实践研究及调查分析
    3.1 初中生物学研学旅行实践研究及案例整理
    3.2 初中生物学研学旅行活动的现状调查及分析
第4章 初中生物学研学旅行活动方案的优化
    4.1 初中生物学研学旅行课程方案流程优化
    4.2 研学旅行课程组织原则
    4.3 初中生物学研学旅行活动模式的优化
第5章 初中生物学研学旅行优化方案案例及调查分析
    5.1 初中生物学研学旅行优化方案案例
    5.2 对初中生物学研学模式及案例的访谈分析和总结
    5.3 对初中研学旅行优化方案的总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2)基于CPS模型的高中地理研究性学习模式设计与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时代发展促使社会对研究型人才需求不断增加
        1.1.2 高中课程理念的更新推动课程改革不断深入
        1.1.3 地理核心素养的提出推进学习方式不断变革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实践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进展
        1.3.1 CPS模型研究进展
        1.3.2 地理研究性学习研究进展
        1.3.3 简要述评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4.1 研究方法
        1.4.2 技术路线
2 相关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CPS模型
        2.1.2 地理研究性学习
    2.2 理论基础
        2.2.1 建构主义理论
        2.2.2 合作学习理论
        2.2.3 发现学习理论
        2.2.4 创造性思维理论
3 高中地理研究性学习状况现状调查
    3.1 调查目的与对象
    3.2 调查问卷与访谈提纲的设计
        3.2.1 学生问卷设计
        3.2.2 教师问卷及访谈提纲设计
    3.3 调查结果及分析
        3.3.1 学生问卷统计结果分析
        3.3.2 教师问卷统计结果分析
        3.3.3 教师访谈结果分析
    3.4 本章小结
4 基于CPS模型的高中地理研究性学习模式构建
    4.1 CPS模型应用于高中地理研究性学习的优势分析
        4.1.1 推进学生创造能力发展,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4.1.2 引导学生完善思维结构,促进学生深度学习
        4.1.3 帮助学生形成内部动机,提升学生地理兴趣
        4.1.4 强调学生开展合作交流,提高合作探究能力
        4.1.5 辅助学生进行总结反馈,助力学生知识迁移
    4.2 基于CPS模型的高中地理研究性学习模式构建原则
        4.2.1 适切性原则
        4.2.2 变通性原则
        4.2.3 学生主体性原则
    4.3 基于CPS模型的高中地理研究性学习模式设计
        4.3.1 了解挑战——分析情境以确立课题
        4.3.2 激发点子——合作探究以收集方案
        4.3.3 准备行动——梳理归纳寻最优策略
        4.3.4 落实方案——评价反思以拓展迁移
    4.4 本章小结
5 基于CPS模型的高中地理研究性学习模式应用及效果测评
    5.1 基于CPS模型的地理研究性学习案例应用
    5.2 CPS模型应用于地理研究性学习的效果测评
        5.2.1 测评目的及方法
        5.2.2 测评结果分析
    5.3 CPS模型应用于高中地理研究性学习的总结反思
    5.4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高中地理研究性学习开展现状调查(学生卷)
    附录2 高中地理研究性学习开展现状调查(教师卷)
    附录3 高中地理研究性学习开展现状的教师访谈提纲
    附录4 科学论证能力(前测)
    附录5 科学论证倾向量表(前测)
    附录6 科学论证能力(后测)
    附录7 科学论证倾向量表(后测)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清单

(3)大学生研究性学习的实施现状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以J大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研究性学习作为创新型人才培养有效方式备受关注
        1.1.2 世界各国积极推进研究性学习并取得极大进展
        1.1.3 我国高等教育阶段研究性教学改革陷入困境
    1.2 研究意义
        1.2.1 丰富大学生研究性学习理论
        1.2.2 探寻研究性学习实施的可行路径
        1.2.3 缓解高校教师教学压力
        1.2.4 促进大学生主体性发展
    1.3 研究综述
        1.3.1 基于Citespace的研究性学习发展概述
        1.3.2 大学研究性学习的实践研究
        1.3.3 大学研究性学习的影响因素研究
        1.3.4 研究述评
第二章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2.1 核心概念界定
        2.1.1 大学生
        2.1.2 研究性学习
    2.2 理论基础
        2.2.1 主体性教育理论
        2.2.2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2.2.3 发现学习理论
        2.2.4 科学探究教学理论
第三章 研究设计与实施
    3.1 研究目标
    3.2 研究思路
    3.3 研究方法
    3.4 量化研究设计与实施
        3.4.1 问卷编制
        3.4.2 调查设计与实施
    3.5 质性研究设计与实施
        3.5.1 访谈目的
        3.5.2 访谈设计与实施
第四章 大学生研究性学习实施的现状调查
    4.1 大学生研究性学习实施的总体状况
        4.1.1 大学生研究性学习实施的整体表现
        4.1.2 大学生研究性学习认知情况
        4.1.3 大学生研究性学习意向动机情况
        4.1.4 大学生研究性学习行为情况
        4.1.5 大学生研究性学习收获情况
        4.1.6 大学生研究性学习环境支持情况
        4.1.7 大学生研究性学习实施的表现特征
    4.2 大学生研究性学习实施的差异情况
        4.2.1 性别差异
        4.2.2 专业类别差异
        4.2.3 年级差异
    4.3 大学生研究性学习实施的现实路径
        4.3.1 大学生研究性学习实施的路径模型
        4.3.2 大学生研究性学习实施的实际流程
        4.3.3 大学生研究性学习实施的现实路径
第五章 大学生研究性学习实施的影响因素探究
    5.1 扎根理论指导下的影响因素理论建构
        5.1.1 教师个案访谈资料分析
        5.1.2 学生个案访谈资料分析
    5.2 实施动因视角下的影响因素解析
        5.2.1 学生学习观念——接受式学习观占据观念主导
        5.2.2 学生性格特点——学习行为易受环境影响
        5.2.3 师生行为动机——行为产生主要受外在动机驱使
        5.2.4 教师评价方式——评教制度单一影响教师的积极性
        5.2.5 学习内容——学习内容的理论性限制活动开展
    5.3 实施效果视角下的影响因素分析
        5.3.1 研究性学习的复杂性——研究性学习对教师和学生要求较高
        5.3.2 工作量大——教师工作繁忙难以顾及学生
        5.3.3 教师知识技能——教育教学技能的不足影响活动组织
        5.3.4 学生评价方式——评价方式的规定性制约教学改革
第六章 影响大学生研究性学习实施的现实因素及其对策
    6.1 影响大学生研究性学习实施的现实因素
        6.1.1 大学生学习观念未发生整体性转变
        6.1.2 奖惩政策并未有效激发师生研究性学习行为
        6.1.3 教师教学培训忽视对研究性学习组织和开发实施的引领
        6.1.4 学校的教学评价政策对教师教学改革支持力度不够
    6.2 推动大学生研究性学习实施的对策
        6.2.1 观念转变
        6.2.2 动机激发
        6.2.3 能力提升
        6.2.4 机制保障
总结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1 :调查问卷
附录2 :访谈提纲
附录3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论文期间发表的论文与参与的课题

(4)高中化学PBL研究性学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选题背景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PBL本质的研究
        二、PBL教学的应用研究
        三、PBL教学在研究性学习中的应用
        四、小结
    第三节 研究设计
        一、研究目的和意义
        二、研究内容和方法
        三、研究路径
第一章 高中化学PBL教学调查研究
    第一节 调查研究设计
        一、调查目的
        二、调查方法与对象
        三、调查实施过程
        四、问卷设计
    第二节 调查结果与分析
        一、第1 题调查结果与分析
        二、第2 题调查结果与分析
        三、第3 题调查结果与分析
        四、第4 题调查结果与分析
        五、第5 题调查结果与分析
    第三节 研究小结
第二章 高中化学PBL研究性学习方案设计
    第一节 目标与主题的确立
    第二节 PBL问题的设计
        一、问题情境的创设
        二、问题的设计
    第三节 评价方案的确定
        一、学科成绩评估
        二、过程表现评价
        三、论文报告撰写评价
第三章 高中化学PBL研究性学习实践过程
    第一节 实践过程简介
    第二节 学习实践过程
        一、前期准备
        二、实践记录
第四章 高中化学PBL研究性学习效果研究
    第一节 研究性学习对学生成绩的影响
        一、方案设计
        二、研究对象的初始情况
        三、研究结果与分析
    第二节 研究性学习对学生学习的影响
        一、研究性学习过程量表评估
        二、论文报告撰写情况
        三、研究性学习访谈调查
    第三节 研究小结
        一、研究结论
        二、研究启示
第五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一、研究结论
    二、研究创新
    三、研究展望
附录1 高中化学PBL教学应用现状调查问卷
附录2 PBL研究性学习访谈提纲
参考文献
致谢
索引
个人简历

(5)研究性学习在高中生地理实践力培养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及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国外研究现状
        二、国内研究现状
    第三节 研究内容、方法与技术路线
        一、研究内容
        二、研究方法
        三、技术路线
第一章 相关概念界定和理论基础
    第一节 相关概念界定
        一、研究性学习
        二、地理研究性学习
        三、地理实践力
    第二节 理论基础
        一、立德树人理念
        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三、多元智力理论
        四、人本主义理论
第二章 研究性学习培养地理实践力的必要性与可行性分析
    第一节 研究性学习培养地理实践力的必要性分析
        一、改变学生传统学习方式,改善学生思维方式
        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问题探究意识
        三、地理实践力培养的现实需要
    第二节 研究性学习对地理实践力培养的可行性分析
        一、学生对新型学习方式的现实需要
        二、学校提供的良好条件
        三、地理教师积极支持的态度
第三章 高中地理研究性学习开展现状的调查与分析
    第一节 调查的基本情况
        一、调查目的
        二、调查方法与对象
        三、调查问卷的发放与回收情况
    第二节 学生问卷调查结果的统计分析
        一、学生问卷调查的基本情况
        二、学生问卷调查的结果分析
    第三节 教师问卷调查结果的统计分析
        一、教师问卷调查的基本情况
        二、教师问卷调查结果分析
    第四节 开展研究性学习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教学课时紧张,开展时间有限
        二、安全问题以及经费问题
        三、对直接提升成绩的效果不明显
        四、缺乏多元化的评价
第四章 研究性学习对高中生地理实践力培养的实施策略与应用模式
    第一节 研究性学习培养高中生地理实践力的实施策略
        一、利用地理教学资源,提出适于研究的课题
        二、获得学校家长社会的支持,加强研究性学习可行性
        三、转变学生学习方式,做好前期理论准备
        四、教师积极参与培训,提升指导能力
        五、完善评价方式,激励学生全面发展
    第二节 研究性学习培养高中生地理实践力的应用模式
        一、利用地理资源,提出可研究课题
        二、学生自主选题,激发学生研究兴趣
        三、教师指导培训,促进研究顺利开展
        四、研究方案设计,突出地理实践力
        五、方案实施过程,践行地理实践力
        六、研究成果展示,展现地理实践力
        七、采用多元评价,检测地理实践力
第五章 研究性学习培养高中生地理实践力的案例实施与评价
    第一节 社会调查类:以“学校周围道路拥堵情况调查研究”为例
    第二节 野外考察类:以“黄龙溪古镇野外综合考察研究”为例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第一节 研究结论
    第二节 不足与展望
附录1 高中地理研究性学习开展现状调查问卷(学生卷)
附录2 高中地理研究性学习开展现状调查问卷(教师卷)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个人简历

(6)基于STSE理念的高中地理研究性学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和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研究现状分析
        一、STSE理念现状分析
        二、研究性学习现状分析
        三、相关文献研究述评
    第三节 研究内容、方法、技术路线
        一、研究内容
        二、研究方法
        三、技术路线
第一章 相关概念的界定和理论基础
    第一节 概念的界定
        一、STSE教育理念
        二、研究性学习
        三、地理研究性学习
    第二节 理论基础
        一、人本主义理论
        二、多元智能理论
        三、发现学习理论
    第三节 可行性与必要性分析
        一、可行性分析
        二、必要性分析
第二章 高中地理研究性学习现状调查
    第一节 调查方案设计
        一、调查目的
        二、调查对象
        三、调查问卷设计原则
        四、调查问卷内容
    第二节 数据统计与结果分析
        一、学生调查问卷结果
        二、教师调查问卷结果
第三章 基于STSE理念的高中地理研究性学习实施步骤与策略
    第一节 基于STSE理念,确定研究课题
        一、结合STSE理念,设计丰富多样的选题类型
        二、结合选题原则,进行课题筛选
    第二节 结合选题,进行研究准备
        一、收集课题资料,了解研究课题
        二、以生为本,组建互助小组
        三、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撰写开题报告
    第三节 实践研究,渗透STSE理念
        一、借助实验探究,提高科学素养水平
        二、开展科技活动,促进技术能力发展
        三、参与社会实践,增强社会意识
    第四节 课堂交流,总结提升
        一、开展形式多样的交流活动
        二、开展内容丰富的交流活动
    第五节 基于STSE理念,设计多元评价
        一、构建多元化的评价主体
        二、构建多样化的评价内容
第四章 基于STSE理念的高中地理研究性学习实施案例
    第一节 案例背景分析
        一、选题背景分析
        二、课标要求分析
        三、学生学情分析
    第二节 案例活动设计
        一、研究内容
        二、研究目标
    第三节 案例活动实施
        一、基于STSE理念,确定研究课题
        二、结合课题,进行研究准备
        三、实践研究,渗透STSE理念
        四、课堂交流,总结提升
        五、基于STSE理念,设计多元评价
    第四节 教学反思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第一节 研究结论
    第二节 研究的创新点
    第三节 不足与展望
附录1 “共享单车中的地理信息技术”研究性学习活动评价表
附录2 高中地理研究性学习调查问卷
附录3 共享单车使用情况调查问卷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7)基于元认知理论的研究生研究性学习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宄背景及问题的提出
        1.1.1 研究背景
        1.1.2 问题的提出
    1.2 研究性学习研究现状
        1.2.1 研究性学习国外研究现状
        1.2.2 研究性学习国内研究现状
    1.3 研究目的和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4 研究方法
    1.5 研究内容
第二章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研究性学习的概念界定
        2.1.2 研究性学习模式的概念界定
    2.2 理论基础
        2.2.1 元认知理论
        2.2.2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2.2.3 认知结构理论
        2.2.4 多元智能理论
第三章 基于元认知理论的研究生研究性学习模式构建
    3.1 元认知理论分析与习得
        3.1.1 元认知理论构成要素分析
        3.1.2 元认知理论习得过程
    3.2 研究性学习特点及一般模式
        3.2.1 研究性学习特点
        3.2.2 研究性学习一般模式
    3.3 元认知理论指导研究性学习过程
        3.3.1 元认知知识指导研究性学习
        3.3.2 元认知体验指导研究性学习
        3.3.3 元认知监控指导研究性学习
        3.3.4 元认知理论指导研究性学习评价
    3.4 完整的基于元认知理论的研究生研究性学习模式构建
第四章 基于元认知理论的研究生研究性学习模式的实验验证
    4.1 基于元认知理论的研究生研究性学习模式问卷调查验证
        4.1.1 实验情况分析
        4.1.2 实验数据分析
        4.1.3 实验结论
    4.2 基于元认知理论的研究生研究性学习模式实践验证
        4.2.1 实验情况分析
        4.2.2 实验过程
        4.2.3 实验效果分析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5.1 研究结论
    5.2 研究的创新点与不足之处
        5.2.1 研究的创新点
        5.2.2 研究的不足之处
    5.3 未来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目录

(8)混合式教学在高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概述
    1.1 研究背景与问题提出
        1.1.1 研究背景
        1.1.2 问题提出
    1.2 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思路
2 概念界定及研究综述
    2.1 核心概念界定
        2.1.1 混合式教学
        2.1.2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2.1.3 教学模式
    2.2 理论基础
        2.2.1 建构主义理论
        2.2.2 教育传播理论
        2.2.3 多元智能理论
    2.3 文献综述
        2.3.1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研究现状
        2.3.2 混合式教学研究现状
        2.3.3 混合式教学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的优势作用
    2.4 高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概述
        2.4.1 高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意义
        2.4.2 高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设计
        2.4.3 高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
        2.4.4 高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评价
3 高中综合实践活动混合式教学模式设计
    3.1 混合式教学平台的选择
    3.2 高中综合实践活动混合式教学模式构建
        3.2.1 混合式教学模式的设计原则
        3.2.2 混合式教学模式的构成要素
        3.2.3 高中综合实践活动混合式教学模式
4 高中综合实践活动混合式教学模式的实践应用
    4.1 实验研究设计
        4.1.1 实验研究基本内容
        4.1.2 实验研究思路
    4.2 东莞Z高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现状调查分析
        4.2.1 教师访谈
        4.2.2 学生学习现状调查
    4.3 高中综合实践活动设计
        4.3.1 研究性学习活动设计
        4.3.2 研究性学习活动实施安排
    4.4 高中综合实践活动实施过程
        4.4.1 前期分析
        4.4.2 确定选题
        4.4.3 活动实施
        4.4.4 展示交流
        4.4.5 总结反思
        4.4.6 活动评价
5 高中综合实践活动混合式教学模式应用效果分析
    5.1 测量量表数据分析
        5.1.1 实验班前后测数据对比分析
        5.1.2 对照班前后测数据对比分析
        5.1.3 实验班与对照班后测数据对比分析
    5.2 师生访谈数据分析
        5.2.1 教师访谈
        5.2.2 学生访谈
    5.3 过程性材料分析
        5.3.1 学生研究成果分析
        5.3.2 活动过程材料分析
        5.3.3 平台数据分析
    5.4 开展高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建议
        5.4.1 教育局与学校层面
        5.4.2 教师层面
        5.4.3 学生层面
6 结论与反思
    6.1 研究结论
    6.2 研究反思
        6.2.1 研究不足
        6.2.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测量量表与师生访谈
    附录2 :研究性学习开题报告
    附录3 :研究性学习活动实施
    附录4 :研究性学习活动评价表
    附录5 :部分学生研究成果展示
致谢

(9)学校德育中培养学生道德理性的路径探索(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一、选题缘由
        (一) 缺乏道德理性导致的社会问题
        (二) 学生道德理性缺乏的现状
        (三) 对道德理性价值的认识
    二、研究意义
        (一) 理论意义
        (二) 实践意义
    三、文献综述
        (一) 有关道德理性的相关研究
        (二) 有关研究性学习中的德育以及研究性德育的相关研究
    四、研究思路与方法
        (一) 研究思路
        (二) 研究方法
    五、创新之处和不足之处
        (一) 创新之处
        (二) 不足之处
第2章 道德理性:内涵与当代价值
    一、道德理性的解读
        (一) 道德理性的溯源与内涵界定
        (二) 道德理性的结构分析
        (三) 道德理性与道德认知、道德情感的关系
    二、发展道德理性的时代价值
        (一) 价值多元碰撞中道德发展的需要
        (二) 学生成长对道德理性的需求
        (三) 公民生活对道德理性的呼唤
第3章 学校德育中道德理性遭遇的培养困境
    一、培养道德理性的可行性
        (一) 道德理性与道德可教性
        (二) 知行合一地培养道德理性
        (三) 反思性思维与道德理性的养成
    二、阻碍道德理性培养的学校德育问题分析
        (一) 学校方面:传统德育方式的影响
        (二) 教师方面:缺乏引导学生对道德问题展开自主探究
        (三) 学生方面:二元道德思维范式的深入
        (四) 教材方面:缺乏对道德理性的关注——以高中人教版新课标语文、政治教材为例
    三、对培养道德理性困境的思考
        (一) 学校道德教育的使命与弊端
        (二) 研究——发展道德理性的切入点
第4章 培养道德理性的可能路径——研究性学习的理论探索
    一、研究性学习之于培养道德理性的可行性分析
        (一) 什么是研究性学习
        (二) 研究性学习的德育价值
        (三) 研究性学习对于道德理性培养的积极意义
    二、研究性学习的新定位:基于发展道德理性的思考
        (一) 以往研究性学习中存在的问题
        (二) 研究性学习的概念——德育的视角
        (三) 研究性学习的基本特点
    三、其他德育方法对研究性学习在培养道德理性层面的借鉴与补充
        (一) 德育方法的探讨
        (二) 其他德育方式带来的启示
第5章 培养道德理性的研究性学习的设计构想
    一、培养道德理性的研究性学习实施构想
        (一) 目标层面:关照道德理性的发展
        (二) 内容层面:关照现实生活
        (三) 过程层面:注重思维过程
        (四) 方式层面:自主探究
        (五) 主体层面:学生为主体
        (六) 评价和反馈层面:全方位
    二、研究性学习的外部条件
        (一) 教师的指导作用
        (二) 学校的管理作用
        (三) 社会的支持作用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10)小学研究性学习成果展示的现状及优化策略(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选题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国外的研究
        1.2.2 国内的研究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内容
    1.5 相关概念界定
        1.5.1 研究性学习
        1.5.2 成果展示
第2章 研究性学习学生成果展示的现状
    2.1 调查访谈方案及实施
        2.1.1 调查目的
        2.1.2 调查对象
        2.1.3 调查内容设计
        2.1.4 调查与访谈实施
    2.2 基地校基本情况简介
        2.2.1 农村基地校
        2.2.2 城郊基地校
    2.3 基地校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情况分析
    2.4 学生研究性学习活动成果展示现状
第3章 研究性学习学生成果展示典型案例述评
    3.1 考察探究活动类成果展示案例
    3.2 项目设计类成果展示案例
    3.3 社会服务类成果展示案例
    3.4 职业体验类成果展示案例
第4章 研究性学习学生成果展示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4.1 研究性学习学生成果展示存在的问题
        4.1.1 学生展示思路不清晰
        4.1.2 展示内容不深入
        4.1.3 展示方式不恰当
    4.2 研究性学习学生成果展示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4.2.1 教师指导性不强
        4.2.2 学生准备时间不充足
        4.2.3 成果展示注重表面忽视本质
        4.2.4 成果展示方式注重形式忽视发展
第5章 研究性学习学生成果展示优化策略
    5.1 规范研究性学习成果展示活动的组织管理
        5.1.1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5.1.2 探索成果展示的教师指导策略
        5.1.3 搭建区域成果展示平台
    5.2 提炼研究性学习成果展示环节与内容
        5.2.1 厘清成果展示的环节
        5.2.2 整理成果展示的内容
    5.3 关注主题特点,优化研究性学习成果展示形式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小学生研究性学习成果展示现状问卷调查(教师卷)
小学生研究性学习成果展示现状问卷调查(学生卷)

四、“研究性学习”实践模式述评(论文参考文献)

  • [1]初中生物学研学旅行实践与研学方案优化研究[D]. 孙彬嘉. 四川师范大学, 2021(12)
  • [2]基于CPS模型的高中地理研究性学习模式设计与应用研究[D]. 左晓玉. 河北师范大学, 2021(12)
  • [3]大学生研究性学习的实施现状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以J大学为例[D]. 刘雪芹. 江南大学, 2020(01)
  • [4]高中化学PBL研究性学习研究[D]. 钟刘洁. 福建师范大学, 2020(12)
  • [5]研究性学习在高中生地理实践力培养中的应用研究[D]. 黄玉婷. 福建师范大学, 2019(12)
  • [6]基于STSE理念的高中地理研究性学习研究[D]. 魏罕聿. 福建师范大学, 2019(12)
  • [7]基于元认知理论的研究生研究性学习模式研究[D]. 马源颖. 河南师范大学, 2019(08)
  • [8]混合式教学在高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的应用研究[D]. 徐兰兰. 西北师范大学, 2019(06)
  • [9]学校德育中培养学生道德理性的路径探索[D]. 刘丛灵. 陕西师范大学, 2019(07)
  • [10]小学研究性学习成果展示的现状及优化策略[D]. 杨玺. 湖南大学, 2019(07)

标签:;  ;  ;  ;  ;  

“研究型学习”实践模式述评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