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论唐代游仙诗的发展

略论唐代游仙诗的发展

一、唐前游仙诗发展论略(论文文献综述)

詹福瑞[1](2020)在《中国古代文学“生命意识”的传统与现代——以李白诗文研究为中心的讨论》文中研究说明尊重生命是古代文人关注的重要话题,文学对生命的表现,则是中国古代文学的重要内容。中国古代文学研究中的"生命意识",有从传统到现代的转化过程。生命意识亦是李白诗文的重要表现对象,其内容涉及到百年瞬间、生命终归虚无的个体生命本质,建功立业或着述以求不朽的生命价值与意义,游仙、纵酒和山水之游以获得生命之解脱与自适等。而李白诗文中的这些内容,多接续魏晋南北朝诗文中的生命主题,可见自魏晋南北朝至唐已然形成为文学传统。今天研究李白诗文中的"生命意识",自然有其现代价值。

汪祎琼[2](2020)在《魏晋游仙诗的人文情怀研究》文中指出魏晋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最为混乱的时代,却也是中国文学开始走向自觉的时期,士人摆脱经学的束缚,走上觉醒化的道路,开始追求老庄的自适无为思想,文学也不再吟唱一种主题,而是朝着自觉化的方向发展,游仙诗的出现则是这一文学“自觉”的典型代表,它在“名士少有全者”的政局下,唱出了特殊时代的最强音,是魏晋士人在特定时期中心路历程的折射,体现着魏晋特殊历史文化背景下特有的人文情怀。本论文将魏晋游仙诗作为研究内容,以“人文情怀”作为研究对象,来分析魏晋游仙诗人文情怀形成的原因、魏晋游仙诗人文情怀的体现、魏晋游仙诗人文情怀的寄托对象以及魏晋游仙诗人文情怀的意义。本论文以魏晋游仙诗的人文情怀展开研究,总共分为四章来进行论述。第一章,主要探讨魏晋游仙诗人文情怀形成的原因,从仙话传说中人文情怀的延续、魏晋服食与隐逸风气的影响、士人的生命意识与人格的觉醒这三方面来进行分析;第二章,主要论述魏晋游仙诗人文情怀的体现,分析游仙诗在不同游仙主题中体现的士人自适逍遥的游仙情怀、苦闷无常的生命情怀以及清静无为的崇道情怀,整体全面地把握游仙诗中的人文情怀,感知士人的情感变化过程;第三章,主要分析魏晋游仙诗中人文情怀的寄托对象,主要对仙人意象、飞鸟意象、仙术意象各自所具有的特点进行分析,进而了解魏晋士人借意象所要寄托的情怀。第四章,论述魏晋游仙诗人文情怀的意义,即:继承与发展了“因忧而游”的抒情传统、彰显了魏晋士人的人格魅力、启发了唐宋游仙主题的书写基调。魏晋是一个混乱的时代,也是一个兼具“人的觉醒”与“文的自觉”的思想解放、人格自由的时期,这一时期的文学创作,代表着诗人内心的真实感情,在魏晋玄学主流思潮的大环境下,士人们往往将自己的情感隐藏不露,藏于诗歌,游仙诗便是士人书写内心情感的最佳载体,因此,通过对游仙诗的分析来研究所具有的人文情怀则显得十分必要且具有价值。

孙国良[3](2020)在《“主题学”视野下的游仙山水画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长期以来,学术界对美术史上仙道题材的人物画研究较多,而对以仙山、仙境、求仙、寻仙、仙话、仙会等为主要表现题材的山水画关注较少,研究成果也较为单薄。通过对国内各大博物馆所藏历代山水画作品的梳理,发现以仙山、仙境、求仙、寻仙、仙话、仙会等为主要表现题材的山水画作品占有相当大的比例,成为美术史上一种值得注意的文化现象。因此,文章依据此类山水画的母题、题材及主题等的特征,将之命名为“游仙山水画”,并从“主题学介入艺术史学方法与理论”角度对之展开研究。本文依据“主题学介入艺术史学方法与理论”展开研究,主要探讨了游仙山水画概念的内涵;游仙山水画发生的文化根源;历代游仙山水画作品的搜集与整理;游仙山水画的母题及母题意象;作为游仙山水画主题的游仙思想及其与山水画艺术的关系;游仙山水画主题类型;游仙山水画主题与题材、风格、意境、形式语言等的关系;以历代《仙山楼阁图》为例探究游仙山水画主题变迁的路径及原因等方面内容。通过以上研究,本文试图对历代游仙山水画艺术发生、发展、兴盛与衰落的过程进行梳理,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游仙山水画主题的变迁与母题、意象、题材、风格、意境、形式语言等范畴的相互关系,以此作为反观山水画史发展与演变规律的一种视角。绪论部分从宏观角度讨论了中国美术史的研究现状与本文的选题缘起;与本文研究相关研究成果;文章的研究意义、研究思路、创新点与方法及可行性等问题。第一章首先从中国山水画艺术门类学的角度,探讨了游仙题材山水画的研究现状,在此基础上,将此类题材的山水画命名为“游仙山水画”,对其概念内涵作了基本的规范,并探讨了游仙山水画发生和发展的文化根源;继而对历代传世的游仙山水画作品进行了搜集和整理,并对其发生、发展、兴盛与衰落的过程进行了系统的梳理。最后,讨论了游仙山水画的母题图与母题意象。母题构成了游仙山水画作品的基本单位,是作品最小的图像结构。在中国文学艺术中,母题图像并非对客观物象的简单再现,而是客观与主观交融的结果,因此在中国文化语境里,通常又以“母题意象”来指代作品中的母题图像及其内涵。多个母题意象组成母题意象群,作品的主题便在母题图像的不同组合中而展现出其多样性和丰富性。因此从主题学的角度研究游仙山水画艺术,探讨母题、母题意象及其与作品主题的关系是文章重点之一。本节分析了游仙山水画母题图像的构成,探讨了“松”“灵芝”“海”“云”等游仙山水画母题意象的生成过程,并以此为例探讨游仙山水画作品母题图像的特征。通过此章的论述,从而达到对游仙山水画概念的基本内涵有一个较为清晰的认知的目的。第二章对游仙山水画的主题——游仙思想的内涵及对中国山水画家生活模式、思维方式及艺术创造行为的影响;从艺术作品本体的角度分析了游仙思想在作品中的表现等问题。继而通过对历代游仙山水画作品的整理和归类,将游仙山水画的主题分为对理想世界和心灵家园的期盼、对长生富贵与及时行乐的向往、对人格独立与精神自由的追求等三大类型。并对每一类型作品母题图像特征、母题意象等方面结合具体的艺术作品进行了分析,探讨了不同主题类型游仙山水画发生与演变的脉络。第三章主要针对游仙山水画主题与题材、艺术风格、意境主题、形式语言等问题展开讨论。主题学介入艺术史学研究方法与理论认为,作品的题材、风格、意境、形式语言等也是其重要的研究范围。关于题材,文章从游仙山水画主题与题材的叙事性、与道教的渊源关系及与隐逸山水画题材的比较等方面展开了探讨。文章认为游仙思想这一主题决定着游仙山水画作品在整体上偏向于浪漫主义风格,但主题的多样性又让具体的作品在艺术风格上呈现出丰富性。主题学方法论认为,意境是主题的呈现,而不同意境有不同的意境主题。文章认为游仙山水画可以划分神秘奇幻意境主题、幽深玄远意境主题及无意境主题三大类型,并分析了不同意境主题发生的原因及其特征等问题。从主题学的角度看,游仙山水画的形式语言如笔墨、色彩、空间、构图、图式处理等方面,都和游仙主题密切相关。作品的形式语言往往随着游仙主题的变迁而发生改变,而作品游仙主题的表现也受到形式语言的制约,形式语言的更新又成为推动主题变迁的重要因素。第四章则聚焦于典型性个案研究,由点及面,探讨游仙山水画主题的变迁的原因及其规律。在中国山水画史上,有很多主题和题材被历代画家反复表现,成为一种值得注意的文化现象。自唐代开始“仙山楼阁”成为历代山水画家钟情的题材之一,历代都有《仙山楼阁图》存世或为文献资料所记述。因此研究游仙山水画中这一典型样式,以此为视角探讨母题演化与主题的变迁之间的关系,并以之作为审视山水画史发展变迁路径的一个视角,便是文章第四章探讨的主要内容。本章第一节对历代传世的《仙山楼阁图》作品进行了梳理,并探讨了其发生、发展、兴盛到衰落的基本脉络。接着对《仙山楼阁图》中“仙山”和“楼阁”两大母题图像及其母题意象的生成渊源和内涵展开了分析。继而,从仙山与楼阁两大母题图像结合的角度探讨了《仙山楼阁图》主题发生的过程。再次,对历代《仙山楼阁图》作品中“仙山”和“楼阁”两大母题图像的演化的脉络进行了梳理,在此基础上探讨了《仙山楼阁图》母题的演化和主题变迁之间的关系。认为母题的演化既是主题发生变迁的结果,又反过来推动着作品主题的变迁,主题与母题这种相互关系构成了山水画史发生与发展的一条重要脉络,为建构美术史知识谱系提供了一条不同的思路。

海丽[4](2019)在《唐宋华山诗研究》文中认为唐宋华山诗异彩纷呈,是岳渎诗中的精品。中国山水蕴藏大美,历代文人墨客留下了太多精彩的咏叹,山岳江流在诗人的笔下富有灵性。中国古代关于山水景色的诗歌不可计数。西岳华山作为“五岳”之一,以“奇”和“险”驰名天下。华山历史悠久,景色优美,有着深厚的地理意义和文化意义。历代关于华山的诗歌不胜枚举,唐宋时期的华山诗留存下来的尤为多,其中不乏文学史上的名家作品,这些诗歌中也有脍炙人口的篇章。华山诗是华山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历代诗人留给世人的宝贵精神财富。本文着重探讨华山诗的发展脉络、唐宋华山诗中的景观及其审美特征,并对其进行艺术分析,探讨其中的三教文化,发掘其文学、美学、宗教学以及旅游学上的文化意义。本文分为五个章节:第一章梳理了华山诗的发展历程概况,以时间为顺序,分为四个阶段:唐以前的华山诗、唐代华山诗、宋代华山诗、元明清三朝的华山诗。分析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作品,归纳其发展规律。唐代以前,无论是在狭义的华山诗,还是在广义的华山诗中,“华山”并未凝结成一个专门的书写意象,只是零星地出现在古诗中。到了唐代,华山诗出现了井喷式的发展。宋代华山诗虽然不及唐代华山诗的总体成就,但同样为华山诗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唐宋华山诗的质量最高,内容丰富,流传度广。元明清三朝的华山诗的数量多,甚至有个别诗人因对华山的喜爱创作了大量的华山诗。第二章归纳出唐宋华山诗中的重要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并对其中的审美特征进行提炼。华山诗中的自然景观有峰峦、悬崖、瀑布、树木等;华山诗中的人文景观有华岳庙、云台观、玉泉院、太华书院等,景观的审美特征以“奇”和“险”为主。“奇”、“险”、“雄”、“绝”、“幽”、“仙”、“清”、“静”是不同唐宋诗人笔下呈现出的景观审美特征。第三章对唐宋华山诗进行艺术分析。唐宋华山诗内容丰富,艺术手法、语言风格多种多样,是岳渎诗中有特色的华山“画卷”。第三章主要着眼于唐宋华山诗的艺术手法、语言风格,并对唐代华山诗和宋代华山诗从内容和形式两方面进行比较。多种多样的艺术手法使唐宋华山诗富有变化。常用的艺术手法有想象、用典、对偶、动静结合、虚实结合,其中抒情方式有借景抒情和直抒胸臆。语言风格大致可以归为以下几类:清丽婉转、豪迈奔放、平白晓畅、隐晦朦胧、枯寂凄冷、活泼戏谑、铿锵愤懑等等。岑参与陆游的华山诗数量多、质量精,以二人的华山诗为例,进行唐宋华山诗的个案分析。第四章分析了唐宋华山诗中的道文化、佛文化和儒文化。华山是一座道教名山,但在华山文化中儒、释、道三教文化共生,可以说华山文化多元并存、兼容并包,不仅有极大的深度,而且有海纳百川的广度。华山诗中三教文化汇集、碰撞,交织成博大精深的文化长卷。第五章探讨了唐宋华山诗的文学、美学、宗教学以及旅游学上的文化意义。唐宋华山诗在文学上的意义最为突出,在美学上也有关于自然审美上的新的突破。儒、佛、道三教元素都出现于唐宋华山诗中。其中名篇的流传也在一定意义上促进了华山旅游业的发展。唐宋华山诗有助于华山文化在全中国乃至全世界的广泛传播。

闫瑞[5](2019)在《魏晋游仙诗的话题序列研究》文中提出魏晋时期的游仙诗在其创作过程当中,遵循着一定的模式,有着相对固定的话题结构与情节单元,这样的话题序列与凡人修道成仙的过程大体一致,集中反映了当时世人希冀长生,企求摆脱朝不保夕、困顿无奈的现实。魏晋游仙诗大体包括仙人、求仙者、仙境、仙物四个话题结构,这些话题结构又受到了社会现实、传统神话、道教、玄学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包含了魏晋世人的生命意识、文化思想、宗教信仰、社会风气等多方面内容。通过对魏晋游仙诗话题序列的研究分析,把握游仙诗在魏晋时期的特点及其创作模式,能够让我们更好地了解魏晋游仙诗话题序列的生成。本文分四个章节对魏晋游仙诗的话题序列进行分析研究:第一章“魏晋游仙诗中仙人话题”,主要通过对仙人形象、仙人出场、仙人活动以及仙人所代表的文化内涵四个方面论述仙人话题在魏晋游仙诗中的变化轨迹。仙人作为游仙活动的一大主体,他们在游仙诗中所处的位置、进行的一系列活动,对于游仙诗的整体构建,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通过分析仙人形象在先秦两汉至魏晋的变化,总结出仙人话题在魏晋游仙诗中,数量上由从曹魏继承两汉社会的仙人到两晋逐步增加道教仙家,外形上由身长羽翼到与凡人无异的特点。第二章“魏晋游仙诗中求仙者话题”,本章重点分析求仙者在魏晋游仙诗中的成仙方式、仙界游历两大话题结构,从求仙者这一大主体的视角出发,探求飞升成仙的方式以及游览路径、游览活动。发现曹魏时期求仙者的成仙方式主要依靠仙人传道授药,发展至两晋时期,主要依靠求仙者自身修道炼丹,这其中变化主要是受到了道教发展兴盛的影响。第三章“魏晋游仙诗中仙境话题”,主要从仙境与现实的区别出发,对比分析出仙境与现实之间的巨大差异,并通过探究游仙诗中塑造的仙境环境,得出求仙者积极成仙的主要原因之所在。分析出不同诗人作品对仙境话题序列处理方式之间存在差异,仙境塑造也有所不同,根据特定的诗歌情境,天宫仙境主要搭配神草灵芝;仙山灵地主要体现高耸险峻;海岛圣境又以波涛海浪为表征。第四章“魏晋游仙诗中仙物话题”,本章分为动植物话题与自然意象话题两部分,主要从仙物话题在诗中出现的位置以及所代表的文化内涵出发,分析出相同的仙物话题在不同的诗中,充当着不同的角色,发挥着不同的作用。仙人与求仙者的生活、出行,仙境的装饰、点缀,都离不开它的配合。仙物话题在游仙诗中灵活多变,与不同话题组合,便有不同的表达效果。第五章“魏晋游仙诗中话题组合异同及其原因”,本章主要通过对比探究相同时期、相同作家的不同作品以及不同时期的作家作品,找出魏晋游仙诗中话题组合的相同点和不同点。通过对比发现同一话题在有些作家的作品中,是基本固定不变的,但在有些作家作品中,却是可变的,不同时期也有不同的特征。这些特征主要是由社会时代背景、思想文化、政治环境、作家个人经历、心态等各种因素决定的。

石婷[6](2019)在《杨羲及其诗歌研究》文中提出杨羲是东晋时期的着名道士,现存诗歌84首。在魏晋诗坛上,杨羲诗歌占有比较重要的地位。本文将立足于文学本位,结合宗教学、社会学方面的相关研究成果,对杨羲诗歌进行较为全面、细致、深入的分析研究。文章包括绪论、正文、结语三个部分。绪论部分主要梳理杨羲诗歌的研究现状,阐述选题意义,说明研究的重点难点及研究方法。正文部分共有四章。第一章,全面介绍杨羲的生平与交游,概述诗歌创作情况。第二章,深入分析杨羲诗歌的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围绕仙凡之合、遐游之娱、宴饮之乐、修道之诚、佛理之趣五个方面,分析杨羲游仙诗的思想内容。并从诡秘浪漫的风格、华美富雅的语言、灵活巧妙的手法三个方面入手,深入探讨杨羲游仙诗的艺术特色。通过分析杨羲80首游仙诗以外的《临去吟》、《谚谣》、《内经真谚》、《太平酒谚》等4首诗作,全面把握杨羲的诗歌创作。第三章,论析杨羲诗歌体现的魏晋风尚。以魏晋社会风尚对杨羲诗歌创作的影响为切入点,概括其游仙诗中所显现的特定历史境遇下的饮酒风尚、服食风尚和隐逸风尚。第四章,探讨杨羲诗歌中的神仙世界及其对后世的影响。通过深入挖掘杨羲诗歌中对仙界景象的展现、仙真形象的创造、仙真生活的描述,揭示杨羲诗歌对神仙世界的建构。并且围绕为后世诗歌创作提供素材、开创仙真见降诗歌之母题这两个方面,概述杨羲诗歌创作对后世的影响。本文的结语部分,在总结前文的基础上,再次诠释研究杨羲及其诗歌的必要性。

张华伟[7](2018)在《南朝游仙乐府诗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游仙乐府诗是指用乐府这一诗体表现游仙内容的诗歌,它作为乐府文学的一部分,有着独特的价值。文章以南朝游仙乐府诗为研究对象,从构成要素、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诸方面对其进行全面系统的考察:第一章南朝游仙乐府诗的曲名与本事。本章分为两节,第一节考察曲名的含义及其演变的情况。本节将南朝游仙乐府诗的曲名分为传统型曲名与新制型曲名两类。传统型曲名有些本身即包含游仙的元素,有些则是后世文人用本非游仙乐府诗的曲名写游仙,使其成为游仙曲名;新制型曲名既有以诗歌内容为名的传统命名方式,也有摘取成句和以社会活动为名的新的命名方式。第二节考察本事的来源与变化。南朝游仙乐府诗的本事分为组曲本事和单曲本事,组曲本事指组曲创制的社会背景及相关的历史事件;单曲本事有两个来源,一为神话传说,一为日常生活。第二章南朝游仙乐府诗思想内容的继承与发展。南朝游仙乐府诗对前代游仙诗思想内容的继承,主要表现在对列仙之趣的承袭和坎壈咏怀的延续。列仙之趣的承袭具体表现为描写仙人成仙的过程、仙人在仙界的活动;坎壈咏怀的延续表现为诗人在诗歌中抒发了怀才不遇之感和对世俗的厌弃之情。南朝游仙乐府诗在思想内容方面的新变表现为艳情描写比重的增加和新的道教修炼方式的出现。第三章南朝游仙乐府诗的艺术特点。本章从创作方法上对南朝游仙乐府诗的艺术特点进行了考察,指出“拟篇法”和“赋题法”的出现为南朝游仙乐府诗的创作注入了新的活力。吴声西曲的发展引起了文人的兴趣,梁武帝所制的《上云乐》就是改造西曲的成果。神仙歌舞剧的搬演为这一时期游仙乐府诗创作上的辞乐结合提供了充分的外部条件,诗歌中音乐意象的大量出现也是辞乐结合的有力证明。在体式方面,南朝游仙乐府诗出现了前代未曾有过的游仙组曲,和声和套语也应用到了游仙乐府诗的创作中。在句式方面,杂言句式在游仙乐府诗中占有较大的比重,而杂言中又以三言最为普遍,出现了多种以三言为主的固定句式。

陶成涛[8](2015)在《游仙诗与音乐关系探析——以乐府游仙诗的生成为考察中心》文中认为学界对于游仙诗的考察多关注其与社会思潮的关系,而忽略游仙诗与音乐的关系。游仙诗中,乐府游仙诗最先繁荣,且乐府游仙诗与魏晋相和大曲中具有游仙风格的"引曲"和"送声"关系密切。而笙、箫、琴、瑟等乐器所演奏出的舒缓柔和的音乐风格对游仙诗的文字风格以及文学想象均有直接影响,尤其以笙、箫的影响最为显着。游仙诗中笙、箫意象的频繁出现以及"音乐游仙诗"这一特色鲜明的分支的存在,都体现了游仙诗与音乐的密切关系。

陶成涛[9](2014)在《边塞诗生成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由于“《诗经》汉学”经学阐释系统的遮蔽,《诗经》对于边塞诗的影响更偏重于思想方面。主要反映了儒家对于战争的态度,包括“反战”、“王道”、“武德”、“服远”等方面。《诗经》战争诗边塞诗的文学影响仅仅局限性地体现在对后世歌颂体战争诗的文本写作范式之上。从总体而言,孕育边塞诗的主体生成环境并非来自《诗经》。鼓吹乐曲(包括鼓吹曲和横吹曲)从东汉至唐代的官方化和仪式化(仪仗化)使用为其持续的流行和繁荣提供直接动力。鼓吹乐曲的持续流行和繁荣最终形成了以“梁鼓角横吹曲”为代表的宫廷俗乐。并最终对文人拟乐府边塞诗产生重大影响。鼓吹乐曲本身具有军乐属性,其在出征命誓和还师凯旋两种重大军事仪式场合的礼乐应用,促使了魏晋以命将出征、庆贺胜利等诗篇的生成。更直接催生了唐代“凯乐体”战争诗的生成。“凯乐体”战争诗及边塞诗,应用于出征则极力赞扬战必胜的威仪;应用于凯旋则宣扬军威国威告捷献功。这类作品长期以来被当作歌颂侵略的非正义作品加以批判,是忽视了其“凯乐体”文体特征的内在书写要求。横吹曲的音乐属性及其音乐旋律对听者的感染和对诗歌想象的影响甚大。本文以《关山月》、《陇头水》、《折杨柳》三首重要的横吹曲为例,探讨这种音乐影响的持久性。并指出南朝音乐中的“边声”对边塞诗音乐想象的重要作用。学界以“赋题法”来说明边塞诗在南朝形成的原因,是没有了解南朝音乐文化对边塞诗思的直接影响。是音乐想象打破了时空和其他阻隔,培养了引发边塞诗情的土壤。“赋题法”只是音乐影响文学的一个并不准确也并不全面的“表征”。从军入北经历、南北文风融合等等都不是边塞诗繁荣的主要原因。清商乐是中国音乐史上以乐理特征命名的重要乐种。调式高是清商乐最为本质的属性。清商乐原为汉魏之际民间兴起的徒歌,后经西晋荀勖改制,与乐府机构的相和乐曲合并为“三调”。清商乐按照调性的高低分别以“平调”、“清调”、“瑟调”三种类型与西晋乐府相和乐曲相匹配,并有一部分匹配为“楚调”。清商乐曲中“高腔”的音乐特性及其高音旋律和急促节奏对听者的感染和对诗歌想象对边塞诗的生成有一定影响。而在瑟调、楚调中,这种音乐影响持续发展。其结果是导致《燕歌行》、《从军行》、《白马篇》等相和乐曲最终演化为边塞诗。“古意”是一个具有文学史发展演变意义的概念。“古意”的概念实际上受音乐的影响甚大,主要包括汉魏清商乐(歌辞)古意、魏晋宋相和三调(歌辞)古意、梁鼓角横吹曲(歌辞)古意和吴歌西曲(宫体诗)古意。梁鼓角横吹曲古意具有边塞诗的特征,唐代诗人借助“赋’古意’法”促进了已消亡的旧题乐府边塞诗持续生成。横吹曲古意和吴歌西曲古意结合的作品具有“闺怨体”边塞诗的特征。而唐代乐府中新生的音乐又使得“闺怨体”边塞诗得到了持续的乐府土壤,使得“闺怨体”边塞诗以声诗的形式继续生成。唐代的音乐环境,胡琴、琵琶等后入异域乐器与胡笳、胡角、羌笛等先入异域乐器一起继续影响着诗人的艺术想象,加之以琴曲写胡笳之声,又有新生大曲如《伊州》、《凉州》、《睦州》、《石州》、《水调》、《柘枝》等大曲的流行。这个过程中,边塞诗的音乐环境持续不断生成,促进了唐代新题乐府边塞诗的持续繁荣。诗人借助音乐想象,写成边塞诗,而这些边塞诗又大多进入声诗,继续影响诗人和听者,这便是唐代具有循环特点的“边塞诗——音乐”的生成关系。

许晓颖[10](2012)在《魏晋南北朝诗歌与志怪小说之关系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魏晋南北朝是“中国文学自觉”的时代,各种文体样式都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同时也开始出现彼此影响、融合的现象。抒情诗歌与早期小说在先秦时期便结下不解之缘,魏晋南北朝尚博求异的时代风气激发了文人参与志怪创作的风潮,从而加速了志怪小说的文体成熟及其与诗歌相互渗透的进程。本文涉及诗歌史与志怪小说史两个维度,不仅分析了此一时期志怪小说中用诗的类型及功能,同时也对诗歌中的志怪叙事、志怪母题及志怪典故进行了梳理和解读,从文体样式、母题嬗变及艺术技巧等几个方面深入探讨了诗歌与志怪小说之间的内在关联,并试图为此一时期的诗歌研究及志怪小说研究提供一些新的思路。

二、唐前游仙诗发展论略(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唐前游仙诗发展论略(论文提纲范文)

(1)中国古代文学“生命意识”的传统与现代——以李白诗文研究为中心的讨论(论文提纲范文)

(2)魏晋游仙诗的人文情怀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研究目的及意义
    二、研究现状
    三、研究内容与方法
第一章 魏晋游仙诗人文情怀形成的原因
    第一节 仙话传说中人文情怀的延续
    第二节 魏晋服食与隐逸之风的影响
    第三节 士人生命意识与人格的觉醒
第二章 魏晋游仙诗人文情怀的体现
    第一节 自适逍遥的游仙情怀
    第二节 苦闷无常的生命情怀
    第三节 清静无为的崇道情怀
第三章 魏晋游仙诗人文情怀的寄托对象
    第一节 精神的寄托——仙人意象
    第二节 情感的寄托——飞鸟意象
    第三节 生命的寄托——仙术意象
第四章 魏晋游仙诗人文情怀的意义
    第一节 继承与发展了“因忧而游”的抒情传统
    第二节 彰显了魏晋士人的人格魅力
    第三节 启发了唐宋游仙主题的书写基调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介

(3)“主题学”视野下的游仙山水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研究缘起
        一、山水画史研究现状
        二、选题缘起
    第二节 研究目的、研究意义及创新之处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意义
        三、创新之处
    第三节 研究动态
        一、与游仙山水画相关的史料文献综述
        二、游仙思想与山水画相互关系的研究综述
        三、相关方法与研究理论综述
    第四节 本论文研究路线、研究方法及可行性分析
        一、研究路线及研究方法
        二、可行性分析
第一章 游仙山水画概述
    第一节 游仙山水画的概念及其发生渊源
        一、游仙山水画概念的界定
        二、游仙山水画发生的文化渊源
        三、从仙山图像到游仙山水画艺术
    第二节 游仙山水画发展几个阶段
        一、游仙山水画的滥觞
        二、游仙山水画的兴盛
        三、游仙山水画的衰落
    第三节 游仙山水画的母题图像与母题意象
        一、母题意象理论
        二、游仙山水画母题图像构成
        三、游仙山水画母题意象的生成
第二章 游仙山水画的主题及其类型
    第一节 游仙思想与山水画
        一、古人“仙化”的生活观念
        二、山水画家与游仙思想
        三、山水画作品中的游仙思想
    第二节 游仙山水画的主题类型之一:对理想世界和心灵家园的期盼
        一、“仙境”观念的构建
        二、“世外仙境”的想象
        三、“人间仙境”的愿景
    第三节 游仙山水画的主题类型之二:对及时行乐与长生不死的向往
        一、“实用理性”文化传统的影响
        二、世俗生活及时行乐的放大
        三、心灵深处长生不死的渴求
    第四节 游仙山水画的主题类型之三:对人格独立与精神自由的追求
        一、隐士与仙人的相通性
        二、“仙隐合流”文化思潮
        三、文人游仙观念与游仙山水画
第三章 游仙山水画主题与题材、风格、意境、形式语言
    第一节 游仙山水画主题与题材
        一、游仙山水画主题与题材的叙事性
        二、游仙山水画主题与题材的道教渊源
        三、山水画中游仙题材与隐逸题材的比较
    第二节 游仙山水画主题与艺术风格
        一、中国绘画艺术风格与风格分析法
        二、游仙山水画主题与艺术风格特征
        三、游仙主题的多样化与风格的多样性
    第三节 游仙山水画主题与意境
        一、游仙山水画意境主题的生成
        二、神秘与奇幻的意境主题
        三、幽深玄远的意境主题
        四、无意境主题
    第四节 游仙山水画的主题与形式语言
        一、游仙山水画主题与“笔墨”和“色彩”
        二、游仙山水画主题与“空间”
        三、游仙山水画主题与“图式”
第四章 游仙山水画主题的变迁——以历代《仙山楼阁图》为例
    第一节 历代《仙山楼阁图》作品梳理
        一、李思训与《仙山楼阁图》样式的开创
        二、“仙山楼阁”题材山水画艺术的成熟时期
        三、文人画思潮影响下的《仙山楼阁图》
        四、“仙山楼阁”题材山水画艺术的鼎盛时期
    第二节 《仙山楼阁图》的母题图像与母题意象
        一、山岳崇拜的传统
        二、仙山观念的生成
        三、名山神化的过程
        四、“楼阁”与游仙观念
    第三节 《仙山楼阁图》主题的生成
        一、山岳与建筑结合的文化传统
        二、仙人、仙山与仙境结合的宗教传统
        三、“仙山”与“楼阁”母题图像的结合与主题的生成
    第四节 《仙山楼阁图》主题变迁的路径及其原因
        一、“仙山”母题图像的演化与主题变迁的路径
        二、“楼阁”母题图像的演化与主题变迁的路径
        三、《仙山楼阁图》母题演化与主题变迁的原因
结语
附表
主要参考文献
读博期间公开发表的科研成果
致谢

(4)唐宋华山诗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研究对象及研究内容
        一、研究对象
        二、研究内容
    第二节 研究现状及研究方法
        一、研究现状
        二、研究方法
    第三节 研究目的及研究意义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意义
第一章 华山诗的发展历程
    第一节 唐以前的华山诗
        一、先秦的华山诗雏形
        二、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华山诗
        三、隋代的华山诗
    第二节 唐代华山诗
    第三节 宋代华山诗
    第四节 元明清华山诗
        一、元代华山诗
        二、明代华山诗
        三、清代华山诗
第二章 唐宋华山诗中的景观
    第一节 唐宋华山诗中的自然景观
        一、“三峰”
        二、莲花峰
        三、玉女峰
        四、华岳仙掌
        五、毛女峰
        六、华山松
    第二节 唐宋华山诗中的人文景观
        一、华岳庙
        二、王母庙
        三、玉泉院
        四、云台观
    第三节 唐宋华山诗中景观的审美特征
第三章 唐宋华山诗艺术研究
    第一节 唐宋华山诗的艺术手法
    第二节 唐宋华山诗的语言风格
    第三节 唐宋华山诗的特点
    第四节 唐宋华山诗比较研究
    第五节 岑参、陆游华山诗研究
        一、岑参的华山诗
        二、陆游的华山诗
第四章 唐宋华山诗中的道、佛、儒文化
    第一节 唐宋华山诗中的道文化
    第二节 唐宋华山诗中的佛文化
    第三节 唐宋华山诗中的儒文化
第五章 唐宋华山诗的意义
    第一节 唐宋华山诗的文学意义
    第二节 唐宋华山诗的美学意义
    第三节 唐宋华山诗的宗教学意义
    第四节 唐宋华山诗的旅游学意义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5)魏晋游仙诗的话题序列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综述
    二、选题意义及研究思路
    三、研究重点、难点
    四、研究方法
第一章 魏晋游仙诗中仙人话题
    第一节 仙人形象
        一、仙人身份
        二、仙人形貌
    第二节 仙人出场
        一、仙人出场方式
        二、仙人在游仙诗中出场的位置
    第三节 仙人活动
        一、仙人游戏
        二、仙人宴饮
    第四节 仙人代表的文化内涵
        一、男仙代表的文化内涵
        二、女仙代表的文化内涵
第二章 魏晋游仙诗中求仙者话题
    第一节 求仙者的成仙途径
        一、仙人授药
        二、修炼仙术
    第二节 求仙者的升天模式
        一、羽化登天
        二、自由飞升
        三、由“山”登“天”
    第三节 求仙者周游仙界
        一、求仙者与仙人游
        二、求仙者独自游历
第三章 魏晋游仙诗中仙境话题
    第一节 美轮美奂的天宫
        一、天宫描绘在游仙诗中的位置
        二、天宫景象
    第二节 宁静冲淡的仙山
        一、仙山类型
        二、仙山环境
        三、仙山描绘在游仙诗中出现的位置
    第三节 自由缥缈的海岛
        一、主题内涵
        二、海上仙岛景致
        三、海岛描绘在游仙诗中出现的位置
第四章 魏晋游仙诗中仙物话题序列
    第一节 动植物话题
        一、动物话题在游仙诗中出现的位置
        二、植物话题在游仙诗中出现的位置
        三、仙界动植物代表的文化内涵
    第二节 自然意象话题
        一、星象话题
        二、气象话题
第五章 魏晋游仙诗中话题组合异同及其原因
    第一节 话题组合异同
        一、话题组合的相同点
        二、话题组合的不同点
    第二节 话题组合析论
        一、组合相同的原因
        二、组合不同的原因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6)杨羲及其诗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综述
    二、选题意义
    三、研究重点、难点
    四、研究方法
第一章 杨羲的生平、交游与诗歌创作概述
    第一节 杨羲的生平与交游
        一、生平
        二、交游
    第二节 杨羲诗歌的辑录及异文
    第三节 杨羲诗歌创作概述
        一、运用“扶乩之笔”
        二、精诚笃真、注重才性
        三、体悟“存思”之法
        四、追求升仙长生
第二章 杨羲诗歌的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
    第一节 杨羲游仙诗的思想内容
        一、仙凡之合
        二、遐游之娱
        三、宴饮之乐
        四、修道之诚
        五、佛理之趣
    第二节 杨羲游仙诗的艺术特色
        一、诡秘浪漫的风格
        二、华美富雅的语言
        三、灵活巧妙的手法
    第三节 杨羲的其他诗歌
        一、《临去吟》
        二、《谚谣》
        三、《内经真谚》
        四、《太平酒谚》
第三章 杨羲诗歌体现的魏晋风尚
    第一节 杨羲诗歌与魏晋饮酒风尚
    第二节 杨羲诗歌与魏晋服食风尚
    第三节 杨羲诗歌与魏晋隐逸风尚
第四章 杨羲诗歌中的神仙世界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第一节 杨羲诗歌中的神仙世界
        一、仙界景象
        二、仙真形象
        三、仙真生活
    第二节 杨羲诗歌对后世的影响
        一、为后世诗歌创作提供素材
        二、开创仙真见降诗歌之母题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杨羲诗歌校注
后记

(7)南朝游仙乐府诗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综述
    二、研究思路、方法及意义
第一章 南朝游仙乐府诗的曲名与本事
    第一节 南朝游仙乐府诗的曲名类型
        一、传统型曲名
        二、新制型曲名
    第二节 南朝游仙乐府诗的本事类型
        一、组曲本事
        二、单曲本事
第二章 南朝游仙乐府诗思想内容的继承与发展
    第一节 对前代游仙乐府诗思想内容的继承
        一、列仙之趣的承袭
        二、坎壈咏怀的延续
    第二节 南朝游仙乐府诗思想内容的发展
        一、游仙乐府诗的艳情描写
        二、新修炼方式的出现
第三章 南朝游仙乐府诗的艺术特征
    第一节 南朝游仙乐府诗创作手法的创新
        一、南朝游仙乐府诗创作的“拟篇法”与“赋题法”
        二、南朝游仙乐府诗创作的辞乐结合
    第二节 南朝游仙乐府诗的体式特点
        一、组曲形态与和声、套语的运用
        二、杂言诗中三言为主的句式特征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个人简历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8)游仙诗与音乐关系探析——以乐府游仙诗的生成为考察中心(论文提纲范文)

一、乐府游仙诗与相和大曲的关系
二、引曲、送声中的游仙音乐与游仙诗
三、游仙音乐的乐器使用与音乐游仙诗
四、结 语

(9)边塞诗生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诗经》正调
    第一节 “诗经汉学”遮蔽下的文学史接受障碍
        一、《秦风·无衣》不是边塞诗之祖
        二、《邶风·击鼓》是一首刺乱诗
        三、《小雅·采薇》所代表的“慰劳”之义
    第二节 《诗经》正调:儒学思想与文本章法
        一、惠此中国,以绥四方:反战题材边塞诗的思想渊源
        二、中兴与攘夷:战争诗的“王道”理想
        三、武舞《大武》的“武德”精神
        四、郊庙乐章中反映的服荒化远思想
第二章 乐府母题(上)
    第一节 鼓吹乐曲的仪式化与雅正化
    第二节 鼓吹曲军乐特征的延续与受凯乐仪式影响的凯乐体边塞诗
    第三节 那知横吹笛,江外作边声:鼓吹乐曲的音乐摹写
        一、“关山”与“陇水”
        二、羌笛何须怨“杨柳”:《折杨柳》的渊源流变
        三、“今人谓角鸣为边声”
    第四节 咏北狄之遐征,奏胡马之长思:清商乐曲中的边塞诗流亚
        一、音乐性改变与《燕歌行》的边塞化
        二、《从军行》的音乐与文辞
        三、作为音乐概念的“艳歌”与《白马篇》
第三章 乐府母题(下)
    第一节 “古意”与边塞诗
    第二节 “闺怨体”边塞诗的生成与发展
    第三节 唐代的音乐环境与乐府边塞诗的继续生成
        一、胡琴琵琶与边塞诗
        二、大曲与边塞诗
    第四节 音乐感染与音乐想象
结语
附录
    附一: 王文进《南朝边塞诗新论》所收南朝边塞诗一览表
    附二: 任半塘《唐声诗》所载《破阵乐》关系图
    附三: 论游仙诗与音乐的关系
    附四: 《全唐诗》标题含“古”、“古意”诗歌分析表
    附五: 《全唐诗》诗题含“怨”的作品总表
    附六: 大陆学界边塞诗研究主要论文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10)魏晋南北朝诗歌与志怪小说之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s
绪论
    (一) 研究综述
    (二) 选题理由
第一章 、溯源:诗与神话及小说的早期结合
    (一) 《诗经》中所见的神话
        1. 后稷神话
        2. 后稷神话以外的其他神话
    (二) 《楚辞》中所见的神话
        1. 《楚辞》中缺少故事情节的神话
        2. 《楚辞》中具有故事情节的神话
        3. 《楚辞》运用神话的特点
    (三) 《穆天子传》:早期小说与歌谣的结合
第二章 、魏晋南北朝诗人与志怪小说写作主体的叠合现象分析
    (一) 尚奇务博的时代风气
        1. 汉魏之际的学术转向
        2. 晋世尚博求异与游心寓日的学术转向
        2.1 两晋时期的尚博求异
        2.2 游心寓目的学风转向
        3. 南朝士人的博学风气与书籍文化
    (二) 亦诗亦稗的双重面向——诗人与小说家
        1. 以博物为目的的创作者——张华
        2. 以娱心为目的的创作者——陶渊明
        3. 以宗教为目的的创作者——颜之推
第三章 、魏晋南北朝志怪小说中的诗歌因素
    (一) 唐前志怪小说歌诗总目
    (二) 唐前志怪小说用诗类型
        1. 俚语歌谣
        1.1 风俗谣
        1.2 颂谣与怨谣
        1.3 谶谣
        2. 抒情歌诗
        2.1 汉武帝故事中的抒情歌诗
        2.2 女神、女鬼与女妖的抒情歌诗
        2.3 男女赠答与幽冥男性的歌诗
        3. 妖诗与文人诗
    (三) 志怪小说用诗的功能
        1. 唐前志怪小用诗的叙事功能
        1.1 预叙、复叙与话语层面的限制视角
        1.2 传说中抒情歌谣的雅化
第四章 、志怪小说对魏晋南北朝诗歌的渗透
    (一) 魏晋南北朝游仙诗中的志怪叙事
        1. 游仙诗中的仙与药
        2. 游仙诗人的忧与游
    (二) 魏晋南北朝诗歌中的志怪母题与志怪典故
        1. 志怪母题与诗歌
        1.1 牛郎织女母题与诗歌
        1.2 江妃二女母题与诗歌
        1.3 邗子仙穴母题与诗歌
        2. 志怪典故与诗歌
        2.1 齐梁诗人好博尚新的用典之风
        2.2 以志怪入于诗歌典故的集大成者——庾信
    (三) 志怪小说对魏晋南北朝诗歌艺术手法的影响——以挽歌诗、悼亡诗为例
        1. 《列异传》与诗歌中亡灵视角的出现
        2. 西晋志怪小说与悼亡诗、挽歌诗创作
        3. 释道类志怪小说的传播与南朝悼亡诗、挽歌诗
全文结论
参考书目
附录一:屈原作品中所见名物典故举隅
附录二:先秦典籍中的歌诗一览
附录三:唐前志怪小说歌诗总目
附录四:庾信诗文中的志怪典故举隅
后记

四、唐前游仙诗发展论略(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国古代文学“生命意识”的传统与现代——以李白诗文研究为中心的讨论[J]. 詹福瑞. 文学遗产, 2020(05)
  • [2]魏晋游仙诗的人文情怀研究[D]. 汪祎琼. 北方民族大学, 2020(12)
  • [3]“主题学”视野下的游仙山水画研究[D]. 孙国良. 中国艺术研究院, 2020(12)
  • [4]唐宋华山诗研究[D]. 海丽. 陕西师范大学, 2019(07)
  • [5]魏晋游仙诗的话题序列研究[D]. 闫瑞. 西北师范大学, 2019(07)
  • [6]杨羲及其诗歌研究[D]. 石婷. 西北师范大学, 2019(06)
  • [7]南朝游仙乐府诗研究[D]. 张华伟. 沈阳师范大学, 2018(12)
  • [8]游仙诗与音乐关系探析——以乐府游仙诗的生成为考察中心[J]. 陶成涛. 北京社会科学, 2015(04)
  • [9]边塞诗生成研究[D]. 陶成涛. 南京大学, 2014(05)
  • [10]魏晋南北朝诗歌与志怪小说之关系研究[D]. 许晓颖. 北京大学, 2012(03)

标签:;  ;  ;  ;  ;  

略论唐代游仙诗的发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