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科技园:科技创新基地

农业科技园:科技创新基地

一、农业科技园:技术创新的基地(论文文献综述)

李杏林[1](2021)在《井冈山农业科技园创新驱动县域经济发展对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党的十九大宣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经济开始由高速增长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转变。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乡村振兴战略,有力推动了农业农村发展进入“方式转变、结构优化、动力转化”的新时期。自党的十八大提出“五位一体”布局以来,学术界对经济建设、城乡协调发展作了进一步研究,但从微观层面多角度分析县域经济发展的研究尚且不多,对特定区域县域经济发展的指导意义不足。本文以井冈山农业科技园创新驱动县域经济发展为例,进一步丰富和拓展县域农业科技创新驱动经济发展的研究框架和体系,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农业一直是江西省经济发展的重中之重,农业的发展离不开科技创新的支撑。本论文通过欠发达省份江西省井冈山农业科技园创新案例,探讨科技创新驱动县域经济发展的主要做法、存在的问题和阶段成效,剖析井冈山农业科技创新与经济发展互动的关系,为吉安市县域创新发展提供政策建议,并为其他欠发达地区提供学习和参考。本文借助创新驱动发展等有关理论和国内一流农业科技园发展经验,将在新时代农业科技创新驱动县域经济发展研究延伸到一个更具有操作性的阶段。综合运用文献法、调查分析法、数理统计和对比分析等方法,对井冈山农业科技园创新驱动县域经济发展模式进行全面而深入的考察,发现其在发展中由于农业发展基础薄弱、人才引进遇到瓶颈、创新成果辐射较小、政策环境支持不够等原因,目前仍存在农业科技产业化相对滞后、难以吸引高层次人才、科技成果转化率较低、创新驱动后劲较乏力等问题,最后提出了优化区间整体要素,完善农业创新体系、加快人才队伍建设,优化创新资源配置、完善产业链条,推动县域经济发展、优化政策发展环境,提升政府服务水平等对策建议。

王昭[2](2021)在《农业科技园区可持续集约技术的扩散与采用研究 ——以黄土高原苹果主产区为例》文中研究表明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长期以牺牲资源环境为代价的农业快速增长累积下来的问题和矛盾相继凸显,农业可持续发展面临重大挑战。可持续集约技术以其有效结合农业生产收益、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目标的特性受到了学者和决策者的广泛关注。可持续集约技术的扩散和采用对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和实现乡村振兴具有重大意义,据此,本文从空间分析和行为分析相结合的视角出发,系统研究农业科技园区可持续集约技术扩散和采用问题,致力为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和实践支撑。首先,借鉴经济地理学、行为地理学和农业经济学等相关理论,构建了可持续集约技术扩散与采用系统和分析框架;其次,构建了杨凌农业科技园区苹果矮砧技术扩散和采用系统,并进行了分析验证;第三,从空间视角研究了异质环境下苹果矮砧技术的空间扩散规律,从行为视角分析了新型经营主体苹果矮砧技术采用的机理;最后,基于空间扩散规律和新型经营主体采用行为机理的揭示,提出了提升可持续集约技术扩散和采用效率的对策建议。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和结论如下:(1)农业可持续集约技术扩散与采用系统和分析框架构建。基于经济地理学的空间扩散理论和农业经济学的农户行为理论,构建了以农业科技园区为扩散源,以可持续集约技术为代表,以新型经营主体为技术采用者,以特定区域自然、社会、经济和文化环境为支撑,以技术“势差”为动力,以信息和物资的流通为条件的可持续集约技术扩散与采用系统。在此基础上,构建融合技术扩散和采用的分析框架,在对扩散环境进行综合评价的基础上,引入非均质空间扩散方程研究空间扩散规律;将新型经营主体苹果矮砧技术采用看成是“技术信息获取—采用意愿形成—做出采用决策”的行为过程,并对这一行为过程进行深入分析。(2)杨凌农业科技园区苹果矮砧技术扩散与采用系统构建与验证。构建以杨凌农业科技园区为技术扩散源,以苹果矮砧技术为可持续集约技术典型代表,以黄土高原苹果主产区为技术扩散区域,以新型经营主体为技术采用者的扩散与采用系统。通过识别新型经营主体技术来源、偏好及其与杨凌农业科技园区技术信息联系,分析技术信息联系对技术信息获取和技术采用的影响,验证了杨凌农业科技园区苹果矮砧技术扩散与采用系统的现实存在。(3)揭示了异质环境下杨凌农业科技园区苹果矮砧技术的空间扩散规律。基于扩散环境评价,引入非均质空间扩散方程展开研究,结果表明:黄土高原苹果主产区的技术扩散环境表现出较强的空间异质性,这种异质性主要由气候、地形、外部交通联系等结构性因素造成;园区苹果矮砧技术在黄土高原苹果主产区表现出以扩展扩散为主、带状扩散和等级扩散为辅的空间扩散规律;在扩散环境质量不变的情况下,技术扩散概率随着距离的增加而降低,扩散表现出较强的距离衰减效应;扩散概率的衰减程度随着扩散环境质量的提升而降低,改善扩散环境可以削弱距离的衰减效应。(4)基于理性小农理论和社会网络理论建立了新型经营主体苹果矮砧技术信息获取影响因素的分析框架,利用Tobit模型和CLAD模型检验了推广服务、社会网络、技术来源和社会经济因素对技术信息获取的影响。结果表明,推广强度、推广质量和与技术信息联系强度均有显着正向影响;社会网络规模和弱社会联系有显着促作用,社会网络密度和强社会联系有显着抑制作用;公共推广来源和大众媒体来源有显着正向影响,社会网络和私人推广来源的影响不显着;教育和信贷获取有显着促进作用,负责人年龄、资源禀赋和经营规模的影响并不显着。(5)整合技术—组织—环境理论和创新扩散理论,构建了新型经营主体苹果矮砧技术采用影响因素的分析模型,运用结构方程模型验证了技术、组织和环境因素对技术采用意愿和技术采用决策的影响路径和作用大小。结果表明:影响苹果矮砧技术采用的所有因素中,区域农业生态条件差异对采用意愿和采用决策的影响程度最大;相对优势、感知障碍和农技推广服务对采用意愿和采用决策均有显着影响,但在采用意愿阶段的作用小于采用决策阶段;管理能力和风险应对能力对采用意愿都没有影响,而对采用决策则有显着的正向影响;组织规模对采用意愿和采用决策均没有影响;采用意愿对采用决策有显着正向影响。(6)基于空间扩散规律和技术采用行为机理研究结果,从技术扩散路径优化和技术采用行为干预两方面提出了提升可持续集约技术扩散与采用效率的对策建议。技术扩散路径优化方面:要通过农田水利设施建设、提高劳动力素质和提升信息获取的便利性等方式改善技术扩散环境;要注重等级效应发生的区域,通过在此类区域建设实验示范站等方式扩大农业科技园区的辐射带动范围;要关注交通基础设施落后的区域,通过提升交通可达性促进农业科技园区技术扩散的均衡发展。技术采用行为干预方面:要实施以经营者需求为导向的技术推广策略;建立以新型经营主体为中介的农业科技园区技术推广模式;要重视可持续集约技术在所推广区域的适宜性;要针对潜在采用者制定有针对性技术推广方案。

史红彦[3](2020)在《周口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发展研究》文中指出国家农业科技园区不仅是农业科学技术开发应用的平台,也是其重要的载体,对加速农业区域经济发展、提升农业整体效益和增加农民增收等都具有重要作用。周口国家农业科技园区(以下简称周口园区)从2015年建设到现在,显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得到了较快发展,并取得一些成绩,但是同时也出现一些问题,客观来看,国内其他的优秀国家农业科技园区总体水平要比周口园区高出许多。本文研究分析了周口园区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对策,不仅丰富了国家农业科技园区研究成果,而且对周口园区来说,在促进其健康发展同时,也为政府部门以及其他管理机构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对省内其他农业科技园区也有促进发展的现实意义。基于上述背景,本文基于增长极、系统工程、技术诱导变革以及技术创新等理论,并通过文献分析、调查研究、规范分析、AHP-模糊综合评价等方法进行了研究,主要研究内容总结如下三点:其一:根据周口园区现实情况出发,从周口园区和河南省科技厅、以及笔者实地考察所得资料进行总结作为周口园区发展现状,然后对周口园区进行规范分析,得出周口园区发展中存在的一些问题,这些问题分别为: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短缺、不全面的管理经营模式、不完善的技术服务体系、科技创新能力不强等若干问题;其二:在对周口园区进行规范分晰基础上,根据周口园区2018年发展的相关数据,再对周口园区发展水平进行AHP-模糊综合评价法进行评价,评价结果为“良”级,具体指标表现为周口园区经济效益较高,社会效益较差,周口园区的规模、生态效益、基础设施、组织管理、科技能力在中间水平;同时,根据评价过程发现周口园区的七个一级指标都有问题存在;其三:结合新疆省、陕西省、大连省的昌吉、杨凌和金州等国家农业科技园区所取得的成功经验,对周口园区的建设提出三点建议:第一点是重点扶持园区内龙头企业发展;第二点是大力推广数字农业的应用;第三点是积极开展全方位的服务;第四点是总结规范分析和实证分析所得问题,从准确定位政府在周口园区建设发展中的职能、优化周口园区的机制运行、加强周口园区示范带动作用、加强对周口园区龙头企业的扶持力度四个方面,提出了促进周口园区发展的对策建议。

张诗乔[4](2019)在《河南省农业科技园区管理模式分析及绩效评价》文中研究说明河南省是全国的粮食生产大省,在全国的农业生产活动中占有重要地位。农业科技园区是科技进步和农业产业化发展相结合的产物,是加速推荐农业产业化的必要途径,因此河南开展农业科技园区的建设具有重大意义。本文以农业区位理论、增长极理论和高新技术改造传统农业理论作为理论基础,在实地调研的基础上,根据调查搜集整理的数据,分别从管理体制和运营机制上进行了分析,找到目前河南省农业科技园区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构建了一套评价指标体系。该体系包括投入能力、产出能力、示范带动能力、科技服务能力、科技创新能力、科技成果转化能力和推广能力等7个二级指标,以及对应的园区管委会人数、政府投入、研发投入、社会投入、示范面积、园区总产值、第一产业产值、第二产业产值、第三产业产值、土地出产率、园区内就业人数、园区全员劳动生产率等45个三级指标。本文运用综合模糊评价法进行评价,首先对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进而求出指标的权重。邀请了相关专家对园区的目标层进行打分,根据打分情况计算出二级指标的权重,从而得出园区的得分排序。针对2016年和2017年的相关情况,进行对比分析。在分析了两年的数据后,本文认为,联合管理模式优于政府管理模式和企业管理模式。从综合得分排名上看,郑州和周口国家级农业科技园的发展较好,主要原因是两个园区各个发展较为均衡,没有明显的短板,且着重科技投入。驻马店国家级农业科技园区发展较快,主要原因为投入能力和示范带动能力的进一步提升。濮阳国家级农业科技园区发展放缓,由于其为工业城市,农业技术推广能力相对较弱,所以其推广能力、科技创新能力和科技成果转化能力则在降低,造成了排名的大幅下降。总体来看,各个园区在投入方面有所增加,表明政府和社会都注意到了发展农业科技园区的重要性。但在示范带动能力、科技服务能力、科技创新能力和推广能力四个方面各个园区发展较为不均衡,下一步应针对这四个方面重点进行提升。

王宇[5](2019)在《大连金州国家农业科技园产业发展及其空间布局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我国农业生产水平和生产技术的不断提高,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农业科技园区应运而生,成为我国农业生产力发展的阶段性产物,推动我国农业发展新模式的迅速发展。农业科技园区的产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我国高新技术农业科技的发展及运用范围的逐步扩大。截至目前,全国各省市共177处园区分为七批入选国家农业科技园,同时具备技术创新与组装、科技成果转化和现代化生产等示范性功能。大连市的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共有两处,分别是大连金州国家农业科技园和大连旅顺国家农业科技园,其中,大连金州国家农业科技园于2002年第二批入选,并顺利通过国家科技部验收,是大连市最早被评为国家级的农业科技园,具有重要的标杆意义。目前,农业科技园的建设是我国新型现代化农业发展成熟模式的表现,是突破传统农业生产模式的一种新的发展模式,借助大连市全力打造都市型现代农业的进程,开展本次大连金州国家农业科技园产业发展及其空间布局研究。本文从规划理念、规划原则、理论依据、布局原则、规划内容、中心思想和发展策略等方面,对大连金州国家农业科技园进行详细的分析与研究。通过大量的文献阅读、相关案例的学习、参与课题的项目经验以及实地勘察对空间布局和产业发展两个方面详细探讨。利用ARCGIS空间分析手段,对园区现状问题进行详细的梳理与分析,总结园区现状的优势、劣势、机遇和挑战。利用农业科技园的规划理论、规划方法及现状产业基础,对园区产业发展和策略问题等方面进行研究,提出园区产业总体空间布局结构性方案,突出现状资源优势、政策优势,打破传统农业发展中市场拓宽局限性和产业发展单一等问题。引入创意产业、配套服务业,实现农业科技园的可持续性发展。最终,根据发展风险分析提出战略实施对策,从政府领导机制、科学规划管理、资金渠道拓展、多元宣传方式和服务水平提升等多个方面,自上而下地促进园区的空间布局和产业引入。通过对农业科技园区产业发展及其空间布局的规划建设,促进新型创意农业产品的发展和农业新技术的推广,在兼顾当地生产水平的同时,升级区域农产品结构,转变传统农业生产方式,多元化地发展新农业产品,完善农产品产业链条,带动周边地区的产业发展,促进农业观光和体验等第三产业的再次腾飞,进而推动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为大连乃至东北地区农业科技园的发展提供更好的学习借鉴平台。

袁超[6](2018)在《现代农业科技园规划研究 ——以高港现代农业科技园为例》文中研究说明农业科技园指的是于某个地域范围内,将市场当作引导,汇集利用现代的农业科技成果与相关农业生产设备,围绕农产品、新技术、新设备等开展试验、示范以及生产活动,可以起到农业生产活动促进以及示范效应的示范区。其伴随当前城市化发展速度的提升与现代农业的不断进步及其民众消费林念的变化与交通环境的日益完善而不断成长壮大的,未来发展前景广阔。整合各个学科的理论,结合农业科技示范园规划的特点,发挥资源优势、景观规划与农村周边环境相协调的规划方案是具有极其重要意义。此次研究是在原高港农业科技示范园规划方案基础上的研究,由示范园的规划原则、标准、内涵、景观设计以及旅游资源开发等角度为切入点,系统阐述了现代农业科技园在景观规划以及构建路线,通过查找、总结相关的文献材料、调研以及参与课题研究等途径,系统阐述了此园区的大体概况、资源种类与特征,围绕城郊区域内现代农业科技园的设计原则与方法,健康有序发展等相关内容展开了探究。最后得出了园区整体的规划方案;着重强调并展示农业科研的特点;促使科研、生产与旅游多层面有机融合,最大限度运用园区具备的景观资源,合理规划,构架集科研、生态以及旅游于一体的示范园。充分利用现有资源,打破农业休闲观光的季节局限性,针对园区的生态效益、社会效益以及经济效益展开了系统的研究;然后给出了有针对性的运营措施,摸索出了能够满足现代农业科技园发展需求的道路,极大程度上展现出园区的价值,带来最可能高的经济收益,推动农业科技园健康有序的取得发展。本课题在注重生态旅游及科技示范的前提下,重点突出了如下方面的研究:(1)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规划方案相关的理论分析。涵盖了对有关研究成果的阐述,一些重要的定于与理论的描述,为此次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着重分析了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有关理论的特征以及在实践中的意义。(2)对园区规划及建设的可行性分析。首先是对园区现状进行简要分析,主要从区位交通、气候条件、土壤水文、文化资源、社会经济,接着是对园区产业发展情况进行分析,主要涉及农业产业、工商产业和休闲旅游产业。然后是对园区规划调研并展开SWOT分析。切身处地的调查高港农业科技示范园区的大体状况,涵盖了植被、水文资源、交通网、文化特征等,总结此示范园的存在的缺陷与优点,面临的机会与困难,明确了示范园的规划思路与设计观念。最终得出分析结论是高港现代农业科技园有政策条件引领,产业基础雄厚,市场发展可期等条件,项目规划是可行的。(3)案例规划总体思路、建议定位与建设目标。规划的总体思路是紧紧围绕“生态立园、产业强园、科技兴园”的农业产业园发展目标,将市场当作导向,不断放大地域优势,打造立足高港、面向泰州、省内一流的现代农业科技园区,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升级,带动区域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建议定位为:现代农业科技创新创业集聚区、高新农业科研成果转化示范区、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建设先导区、特色田园乡村休闲康养样板区;规划建设总目标:成为泰州地区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和成果转化基地,农村科技创新创业基地,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和流通基地。(4)功能分区和布局及主要任务。在农业产业园规划上,重点进行了产业园区的功能分区和布局及主要任务的系统分析研究,其中功分区和布局主要包括核心区、示范区和辐射区;主要任务:第一是主导产业创新升级,包括:种子种苗产业、生态种养产业、生物食品(制品)产业、休闲旅游产业;第二是园区的各项设施建设,主要有景观体系建设、旅游服务设施建设、道路交通设施建设、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农业机械装备建设以及科技服务体系建设。(5)对规划的组织运行及经济效益分析。主要从组织管理与运行机制,投资估算、资金筹措与效益分析,配套政策与保障措施以及建议年度人物与进度安排等方面进行分析研究并提出了相应的建议。经过针对高港农业科技示范园区的进行切身处地的调研,利用有关的基本理论,综合设计思路与规划属性,重点探究了该示范园多层面的具体规划,包括产业、农业景观、生态保护、生态旅游以及高新技术应用等领域,发挥农业科技园的功能作用。规划总体思路通过探究汇集科技创新、生产示范、技术推广、科普教育、观光旅游以及商业贸易“六位一体”的示范园的发展规划前提之下,促使发展成熟的科学技术运用于园区的构建之中,探究建立企业、科研及营销为统一体的全新发展方式。

王艳[7](2017)在《寿光国家农业科技园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科技的发展,以市场为导向的新型的农业模式也顺应而生,这种模式即农业科技园。它将科技应用到农民的农业生产中,使农民掌握新型的种植知识,将农民引向市场,创建农业品牌以及示范性农业园区,从而促进农业经济链的发展,提升农民的种植技术水平,提高农民的收益和当地农业的竞争力。近年来,潍坊市在市场的引导下,依靠科学技术,不断发展农业产业化和现代化,取得了一定的成功,农业科技园已成为潍坊市农业发展的主要模式,并且随着市场经济以及现代农业技术的发展,这种模式将会逐渐取代传统的农业模式,成为农业发展的主流趋势。基于我国农业科技园区发展时间短、经验缺乏的现实,出现许多需要重视的问题在所难免。大多数的农业科技园区建立在无序发展状态的基础之上,这就使得农业科技园难以发挥优势作用。本文的研究是基于寿光国家农业科技园发展的现状,分析了寿光国家农业科技园取得的成绩及不足,运用SWOT分析法探讨了寿光国家农业科技园发展的内外部有利环境和制约因素,从而引申出有利于寿光国家农业科技园发展的改善对策。旨在通过这些对策,能重新定位寿光国家农业科技园的发展方向,促进寿光国家农业快速向现代化的方向发展,扬长辟短,从而实现农业科技园的快速、稳定的发展。通过对寿光国家农业科技园的现状分析,提出了科技园区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筹资渠道单一,缺少足够的资金支持;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不健全;缺乏科技创新人才;院士专家工作站没有普及;缺乏创新的服务模式;农业技术没有得到推广,同时,通过对国内外优秀园区的经验借鉴,结合寿光国家农业科技园区的现状,提出了发展寿光国家农业科技园的有针对性的对策建议:建立多元化投资与融资机制,完善园区多元化投资体系;政府加大政策扶植,科学定位发展规划;增强科技创新驱动,注重科技人才培育和引进;建立院士工作站,加强园区与院士工作站的紧密合作;优化农业创新体系,树立品牌形象;加强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建设,加大农业推广力度。

杨洋[8](2017)在《我国农业科技园生态旅游发展创新模式分析》文中提出农业科技园的发展是我国农业现代化建设的重要途径,伴随农业科技园的完善,为农业发展提供先进的技术资源。在生态环保理念的影响下,生态旅游成为现代农业旅游的发展趋势,将农业科技园与生态旅游相结合,深度挖掘农业科技园的生态旅游功能,完善科技园的科学性、观赏性和趣味性,发挥出其旅游经济价值;同时利用农业科技园发展生态旅游,延长农业产业链,促进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但目前我国农业科技园生态旅游的发展还存在一些问题,因此,本文针对当前存在的问题分析了农业科技园生态旅游发展的创新模式。

段瀚[9](2016)在《关中县域工业集中区产城融合发展路径及规划模式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分工的细化与深化,乡镇企业已逐步从社区式的范围经济转化形成为国际、区域以及城市分工体系中的重要节点。县域工业集中区作为从农村地区演化形成的新产业区,其内生性的柔性特质与外部性的嵌入发展共同推进了城乡经济社会的分工深化与网络组织。但是,受制于县域经济地区传统的“二元”结构,尤其是西部后发县域地区的发展引擎动力不足,以县域工业集中区为代表的农村工业化进程发展缓慢,亟需通过县域工业集中区与小城镇的融合发展突破传统的路径锁定,形成基于城乡一体的农村工业化、农村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的协同发展。论文以县域工业集中区产城融合发展的必要性、目标性、可行性与地域性为逻辑主线,运用多学科交叉、理论演绎与实证研究、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针对关中县域工业集中区进行了实证研究。依据整体的组织结构,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及创新之处主要围绕以下几点展开:首先,通过梳理国内外的相关文献,论文认为分工与融合是产业演进过程中的统一体,产城融合的内在逻辑是通过产业分工的演进而不断形成的一种从分离、协同到融合的状态。县域工业集中区作为农村地域形成的产业区,伴随着分工的细化与深化,其产城融合发展的价值目标是以规模报酬递增的累积效应提高交易效率与分工水平。以新型工业化的发展方式,推动农村工业化、农村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的融合发展。然后,针对关中县域工业集中区进行了现状分析与研判。当前,关中县域工业集中区已初步形成了具有一定规模效应的产业集群,园区的典型类型主要为:以制造业为核心的工业类产业园区;以农业及其相关产业为核心的涉农类产业园区;以资源利用为核心的能源化工类产业园区。但由于区域工业化水平发展缓慢,综合竞争力薄弱,导致县域工业集中区的产业发展整体水平不高。通过运用AHP法,分析得出关中县域工业集中区基本处于成型期与成长期的发展阶段,部分初步迈入了成熟发展期。其次,论文以融合目标—发展阶段(AHP)—地域现实的逻辑,构建了关中县域工业集中区产城融合发展的评价体系,并运用熵值法与耦合协调度模型进行了实证测度。总体上看,关中县域工业集中区的产城融合发展水平基本属于临近融合失调、轻度融合失调、中度融合失调、严重融合失调以及极度融合失调等类型,主要集中于轻度融合失调—中度融合失调的区间。而不同典型类型的工业集中区呈现出不同的状态,工业类产业园区存在以上所述各种类型;涉农类产业园区,主要为轻度融合失调型,且产业发展水平普遍滞后于城市发展水平;能源化工类产业园区基本属于轻度融合失调与中度融合失调等类型。同时,通过结合县域工业集中区产城融合的发展内涵,针对不同典型类型的县域工业集中区提出了适宜的产业路径选择,并进行了实证研究。工业类产业园区应当分别以创新发展、集聚发展为升级路径,并形成相应的城乡产业互动机制;涉农类产业园区应当以建设现代农业示范区为关键路径,并形成以“农”为核的城乡产业融合机制;能源化工类产业园区应当以建设生态园区为转型路径,并形成多元构成的城乡产业联动机制。最后,论文认为县域经济系统的资源禀赋是融入全球、国内以及区域价值链的重要优势。作为完整的区域经济体系,将逐步形成以县域工业集中区与小城镇为核心的城乡价值链。价值链的增值过程会不断促动县域工业集中区与小城镇融合发展,更会不断推动城乡一体化进程,形成整个县域地区以县域工业集中区与小城镇为核心单元的产城空间群落,并根据与核心单元互动频率、互动强度的不同,形成相应的关联单元、协调单元。而基于工业集中区发展过程中产城的动力转换,论文针对关中不同类型典型园区探索性的提出了相应的空间发展模式,尝试性的从空间规划目标、空间规划路径及规划编制重点三个方面构建了关中县域工业集中区的规划框架,同时对典型工业集中区进行了相关探讨,并提出了关中县域工业集中区产城融合发展的规划保障措施。

寇杰[10](2015)在《天津滨海生态农业科技园盈利模式研究》文中认为企业主导型农业科技园是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为支撑的农业发展的新型模式,代表着现代农业的发展方向,肩负着农业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历史使命。然而,目前国内许多农业科技园运营企业盈利较为困难,究其原因在于农业科技园没有采用科学的盈利模式,导致园区存在着产业结构单一、资源消耗大、市场竞争力不强、产品销售困难等问题,严重制约了企业优势资源的发掘利用和可持续发展。本文运用文献研究法、对比研究法、访谈法等研究方法,在参考国内外最先进的理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紧密结合国内外发展形势和农业科技园的发展现状,对具有代表性的天津滨海生态农业科技园盈利模式进行了深入研究。文章核心部分客观分析了天津滨海生态农业科技园发展的基础和条件,着重从具体内容、保障措施、实施成效等方面归纳并剖析了促使园区成功运行的“龙达盈利模式”,并提出了模式中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通过研究该盈利模式,将帮助企业主导型农业科技园打造优势明显的特色产业,降低企业运营成本,畅通园区产品的销售渠道,开创不同产业间互相依存、互相促进的生物链条模式,赢得广泛的市场影响力,实现企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二、农业科技园:技术创新的基地(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农业科技园:技术创新的基地(论文提纲范文)

(1)井冈山农业科技园创新驱动县域经济发展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国外研究综述
        1.2.2 国内研究综述
    1.3 研究思路和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创新点与不足之处
        1.4.1 创新点
        1.4.2 不足之处
2.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2.1 概念界定
        2.1.1 县域经济
        2.1.2 创新驱动发展
        2.1.3 国家农业科技园
    2.2 理论基础
        2.2.1 区域发展理论
        2.2.2 梯度推进理论
        2.2.3 科技创新理论
3.井冈山农业科技园创新驱动县域经济发展现状
    3.1 井冈山农业科技园的基本情况
    3.2 井冈山农业科技园对吉安市经济发展的贡献
        3.2.1 促进吉安市整体经济发展
        3.2.2 增强吉安市自主创新能力
        3.2.3 形成吉安市创新经济格局
    3.3 井冈山农业科技园创新驱动县域经济发展的主要做法
        3.3.1 创新建立高效服务的行政体制,精准定位发展目标
        3.3.2 创新建立运行机制和投入机制,实现高效稳健运营
        3.3.3 .创新建立示范引领的推广机制,加强推广宣传作用
        3.3.4 积极培育人才做好科研平台建设,促进科技成果转化
    3.4 井冈山农业科技园创新驱动县域经济发展的主要成效
        3.4.1 培育本土现代化农业人才,提高农艺技术水平
        3.4.2 精准对接贫困乡村扶贫,技术推广到户
        3.4.3 促进新型农业产业集成化,打造产业链
        3.4.4 大力发展旅游产业,园区影响力不断扩大
4 井冈山农业科技园创新驱动县域经济发展的主要问题与原因分析
    4.1 井冈山农业科技园创新驱动县域经济发展的主要问题
        4.1.1 农业科技产业结构有待优化
        4.1.2 难以吸引高层次人才
        4.1.3 科技成果转化率较低,科研合作实效性不明显
        4.1.4 创新驱动后劲较乏力,科研投入缓慢
    4.2 井冈山农业科技园创新驱动县域经济发展主要问题的原因
        4.2.1 农业发展基础薄弱
        4.2.2 人才引进遇到瓶颈
        4.2.3 创新成果辐射面较小
        4.2.4 政策环境支持不够
5 国内农业科技园创新驱动县域经济发展的经验借鉴
    5.1 资源全球化——山东寿光模式
    5.2 深耕产业链——广西百色模式
    5.3 扩大示范引领效应——陕西杨凌模式
    5.4 对井冈山农业科技园创新驱动县域经济发展的启示
6 促进井冈山农业科技园创新驱动县域经济发展的对策
    6.1 建立完善产业链条,推动县域经济发展
    6.2 加快人才队伍建设,优化创新资源配置
    6.3 优化区间整体要素,完善农业创新体系
    6.4 优化政策发展环境,提升政府服务水平
7 总结与展望
    7.1 研究总结
    7.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调研提纲
致谢

(2)农业科技园区可持续集约技术的扩散与采用研究 ——以黄土高原苹果主产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实践意义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内容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内容
        1.3.3 拟解决关键科学问题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4.1 研究方法
        1.4.2 技术路线
    1.5 可能的创新点
第二章 理论基础与研究回顾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可持续集约技术
        2.1.2 苹果矮砧技术
        2.1.3 农业技术扩散
        2.1.4 农业技术采用
        2.1.5 农业科技园区
        2.1.6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2.2 理论基础
        2.2.1 空间扩散理论
        2.2.2 行为地理学理论
        2.2.3 社会网络理论
        2.2.4 农户行为理论
    2.3 文献回顾与研究评述
        2.3.1 农业技术扩散研究
        2.3.2 农业技术采用行为研究
        2.3.3 文献评述
    2.4 本文研究的理论框架
        2.4.1 技术扩散与采用系统构建
        2.4.2 分析框架
第三章 研究区选择与数据分析
    3.1 研究对象及研究区选择
        3.1.1 杨凌农业科技园区
        3.1.2 杨凌农业科技园区主推技术
        3.1.3 苹果矮砧技术—典型可持续集约技术
        3.1.4 黄土高原苹果主产区
        3.1.5 苹果生产新型经营主体发展情况
    3.2 实地调研及数据获取
        3.2.1 调研安排
        3.2.2 调研内容
        3.2.3 空间及统计数据收集
    3.3 数据分析
        3.3.1 样本特征分析
        3.3.2 新型经营主体苹果矮砧技术来源及偏好
        3.3.3 技术来源和技术信息获取相关性分析
        3.3.4 技术信息联系和技术信息获取相关性分析
        3.3.5 技术信息联系和技术采用的相关性
        3.3.6 技术信息获取和技术采用的相关性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杨凌农业科技园区苹果矮砧技术空间扩散
    4.1 技术扩散环境评价及HSDM参数确定
        4.1.1 扩散环境质量评价
        4.1.2 HSDM应用于农业科技园区技术扩散的思路
        4.1.3 HSDM应用于农业科技园区技术扩散参数的确定
    4.2 技术扩散环境空间分布特征及技术扩散规律
        4.2.1 技术扩散环境的空间分布特征
        4.2.2 技术的空间扩散规律
        4.2.3 扩散概率和扩散环境的相互关系
    4.3 扩散机理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新型经营主体苹果矮砧技术信息获取
    5.1 技术信息获取的理论分析与假设
        5.1.1 推广服务影响的理论分析及假设
        5.1.2 社会网络影响的理论分析及假设
    5.2 技术信息获取影响分析的方法和变量
        5.2.1 技术信息获取影响分析的计量模型
        5.2.2 技术信息获取影响分析的变量界定
    5.3 公共推广服务、社会网络和技术信息获取相关性分析
        5.3.1 公共推广服务与技术信息获取的相关性
        5.3.2 社会网络与技术信息获取的相关性
    5.4 技术信息获取的影响因素
        5.4.1 影响因子的多重共线性检验
        5.4.2 模型结果对比
        5.4.3 公共推广服务的影响分析
        5.4.4 社会网络的影响分析
        5.4.5 技术来源的影响分析
        5.4.6 社会经济因素的影响分析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新型经营主体苹果矮砧技术采用
    6.1 技术采用的理论分析及假设
        6.1.1 技术背景影响的理论分析及假设
        6.1.2 组织背景影响的理论分析及假设
        6.1.3 环境背景影响的理论分析及假设
        6.1.4 采用意愿影响的理论分析及假设
    6.2 影响因素分析的方法和变量
        6.2.1 影响因素分析的计量模型
        6.2.2 影响因素分析的变量选取
    6.3 结构方程模型验证与分析
        6.3.1 结构方程模型的信度和效度检验
        6.3.2 结构方程模型的假设性检验
    6.4 技术采用的影响因素分析
        6.4.1 技术属性的影响分析
        6.4.2 组织特征的影响分析
        6.4.3 自然和政策环境的影响分析
        6.4.4 采用意愿的影响分析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对策与建议
    7.1 技术扩散路径优化
        7.1.1 改善技术扩散环境
        7.1.2 加强技术扩散网络节点建设
        7.1.3 提高技术扩散滞后地区的交通可达性
    7.2 技术采用行为干预
        7.2.1 实施以需求为导向的技术扩散策略
        7.2.2 建立以新型经营主体为中介的园区技术扩散模式
        7.2.3 重视可持续集约技术扩散的区域适宜性
        7.2.4 制定针对性的技术扩散方案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8.1 主要结论
    8.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博士/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3)周口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一、绪论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目的和研究意义
        1.研究目的
        2.研究意义
    (三)国内外文献综述
        1.国外研究综述
        2.国内研究综述
    (四)研究思路和研究内容
        1.研究思路
        2.研究内容
    (五)研究方法和可能创新点
        1.研究方法
        2.可能的创新点
二、相关概念和理论基础
    (一)农业科技园区相关概念
        1.农业科技园区内涵
        2.农业科技园区特征
    (二)理论依据
        1.技术创新理论
        2.技术诱导变革理论
        3.增长极理论
        4.系统工程理论
三、周口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
    (一)周口国家农业科技园区现状
        1.园区的基本情况
        2.园区运营情况
        3.园区科技创新情况
        4.园区取得的效益
        5.园区发展目标
    (二)周口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发展存在的问题
        1.基础设施建设资金不足
        2.科技创新能力不强
        3.科技服务体系不健全
        4.管理经营模式不完善
        5.园区与农民的利益联结不紧密
        6.监督与评价工作不到位
四、周口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发展综合评价和实证分析
    (一)园区发展水平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1.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原则
        2.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3.数据来源及处理
    (二)AHP-模糊综合评价模型的建立
        1.运用层次分析法确定权重
        2.运用模糊综合评价法进行综合评价
    (三)实证结果及分析
        1.计算各指标权重
        2.模糊综合评价
        3.实证结果分析
五、国内典型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发展的经验与启示
    (一)国内典型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发展的经验
        1.新疆昌吉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发展的经验
        2.陕西杨凌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发展的经验
        3.大连金州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发展的经验
    (二)对周口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发展的启示
        1.重点扶持龙头企业发展
        2.大力推广数字农业的应用
        3.积极开展全方位的服务
六、促进周口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发展的建议
    (一)准确定位政府在园区建设发展中的职能
        1.政府积极制定各项支持政策
        2.加大对园区建设的扶持力度
        3.完善监督评价机制
    (二)优化周口国家农业科技园区的机制运行
        1.探索多元化的投融资机制
        2.提高园区的科技创新水平
        3.积极引进和培养专项人才
        4.建立园区与农户紧密的利益联结机制
        5.加强组织管理机制的完善
    (三)加强园区示范带动作用
        1.提高农业高新技术推广率
        2.加强科技培训体系建设
        3.构建农业信息服务平台
    (四)加强对园区龙头企业的扶持力度
        1.为龙头企业提供全方位的服务
        2.创建区域特色品牌助力龙头企业发展
        3.引导龙头企业密切联系其他企业及农户
七、结论及展望
    (一)研究结论
    (二)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硕士研究生期间的研究成果

(4)河南省农业科技园区管理模式分析及绩效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1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目的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
        1.1.3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国外研究综述
        1.2.2 国内研究综述
        1.2.3 国内外研究文献评述
    1.3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
        1.4.1 文献搜集法
        1.4.2 案例研究法
        1.4.3 模糊综合评价法
    1.5 技术路线
    1.6 本文可能的创新点和不足
        1.6.1 本文可能的创新点
        1.6.2 本文的不足
2 农业科技园区的理论溯源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科技园区
        2.1.2 农业科技园区
    2.2 农业科技园区的相关理论和评述
        2.2.1 农业区位理论
        2.2.2 增长极理论
        2.2.3 高新技术改造传统农业理论
        2.2.4 农业科技园发展理论评述
3 农业科技园区的管理模式分类及运行机制
    3.1 农业科技园区的管理模式分类
        3.1.1 政府管理模式
        3.1.2 企业管理模式
        3.1.3 联合管理模式
    3.2 农业科技园区的运行机制
        3.2.1 资金筹措机制
        3.2.2 土地流转机制
        3.2.3 人才利用机制
        3.2.4 科技支撑机制
        3.2.5 辐射带动机制
4 河南省农业科技园区管理模式及运行机制
    4.1 政府管理模式及运行机制——以许昌国家级农业科技园区为例
        4.1.1 许昌国家级农业科技园区概况
        4.1.2 许昌国家级农业科技园区管理模式
        4.1.3 许昌国家级农业科技园区运行机制
    4.2 企业管理模式及运行机制——以鹤壁国家级农业科技园区为例
        4.2.1 鹤壁国家级农业科技园区概况
        4.2.2 鹤壁国家级农业科技园区管理模式
        4.2.3 鹤壁国家级农业科技园区运行机制
    4.3 联合管理模式及运行机制——以郑州国家级农业科技园区为例
        4.3.1 郑州国家级农业科技园区概况
        4.3.2 郑州国家级农业科技园区管理模式
        4.3.3 郑州国家级农业科技园区运行机制
5 河南省农业科技园区管理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5.1 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思路
    5.2 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
        5.2.1 系统性原则
        5.2.2 逻辑性原则
        5.2.3 导向性原则
        5.2.4 实用性原则
        5.2.5 易操作性原则
    5.3 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5.3.1 指标的选取依据
        5.3.2 评价指标的确定
        5.3.3 评价指标的释意
        5.3.4 评价方法及步骤
6 河南省农业科技园区管理模式评价与分析
    6.1 评价对象的选取
    6.2 数据的来源和计算
        6.2.1 数据的检验
        6.2.2 变异系数的计算
        6.2.3 权重的确定
    6.3 园区管理模式评价
        6.3.1 园区综合评价
        6.3.2 政府管理模式绩效评价
        6.3.3 企业管理模式绩效评价
        6.3.4 联合管理模式绩效评价
    6.4 结论分析
        6.4.1 园区综合分析
        6.4.2 科技效益分析
        6.4.3 经济效益分析
        6.4.4 社会效益分析
7 问题与建议
    7.1 河南省农业科技园区存在的问题
        7.1.1 资金投入不足
        7.1.2 规划设计不合理
        7.1.3 区域带动能力不足
        7.1.4 科研水平较低
        7.1.5 人才匮乏
        7.1.6 管理运营体系僵化
        7.1.7 配套政策不足
    7.2 建议
        7.2.1 加大资金投入力度,拓宽投融资渠道
        7.2.2 提高产业化发展力度,促进园区内“三产融合”发展
        7.2.3 健全园区推广体系,发挥示范带动作用
        7.2.4 加强园区规划设计,确保发展方向正确
        7.2.5 健全园区组织体系,完善园区管理制度
        7.2.6 制定人才培养措施,建立人才引进体系
参考文献
ABSTRACT
附表一: 河南省农业科技园区专家赋权表
附表二: 河南省农业科技园区调查问卷表

(5)大连金州国家农业科技园产业发展及其空间布局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政策
        1.1.1 国家政策层面
        1.1.2 规划发展层面
        1.1.3 大连农业发展层面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
        1.2.1 发展阶段研究
        1.2.2 建设模式研究
        1.2.3 国内外研究综述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5 论文研究框架
第2章 相关基础研究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现代农业
        2.1.2 农业科技园
    2.2 农业科技园特征及功能
        2.2.1 农业科技园特征
        2.2.2 农业科技园分类
        2.2.3 农业科技园功能
    2.3 农业科技园相关理论
        2.3.1 农业区位——选址确定与功能布局
        2.3.2 生态旅游——主导产业未来选择
        2.3.3 技术创新——优化农业产业链条
        2.3.4 产业集聚——发挥核心经济价值
    2.4 农业科技园区规划相关案例
        2.4.1 深圳碧岭现代农业科技园
        2.4.2 井冈山国家农业科技园区
        2.4.3 杨凌新天地农业科技示范园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大连金州国家农业科技园区现状分析
    3.1 发展背景分析
    3.2 园区现状概况
        3.2.1 园区区位条件分析
        3.2.2 交通条件分析
        3.2.3 自然条件分析
        3.2.4 社会经济发展现状
    3.3 产业现状分析
    3.4 园区SWOT分析
        3.4.1 园区现状的优势
        3.4.2 园区发展的劣势
        3.4.3 园区发展的机遇
        3.4.4 发展面临的挑战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产业发展及其空间布局对策
    4.1 产业基础与发展预测
    4.2 定位与目标
    4.3 产业发展策略
        4.3.1 发展模式选择——选择产业融合型模式
        4.3.2 主导产业选择——三产科技生态为主导
        4.3.3 产业链条构建——由短到长,由一到多
    4.4 产业空间布局策略
        4.4.1 布局模式的选择
        4.4.2 空间布局结构
        4.4.3 产业空间布局
    4.5 战略实施对策
    4.6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6)现代农业科技园规划研究 ——以高港现代农业科技园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文献综述
    一、农业科技园研究现状
        (一)、国内农业科技园研究现状
        (二)、国外农业科技园研究现状
        (三) 农业科技园规划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二、现代农业科技园规划理论与方法
        (一)、规划理论
        1、农业区位理论
        2、现代农业理论
        3、景观美学理论
        4、生态学理论
        5、高新技术改造传统技术理念
        6、生态旅游规划理念
        (二)、规划方法
        1、主体思路
        2、规划原则
        3、规划程序
        4、规划设计目标
        5、功能定位
1. 绪论
    1.1 相关概念界定
        1.1.1 农业科技园
        1.1.2 农业科技园区发展模式
    1.2 研究背景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1.4 研究的内容
    1.5 研究方法
        1.5.1 文献研究法
        1.5.2 实地调研法
        1.5.3 分析归纳法
        1.5.4 案例实践法
        1.5.5 技术路线
2. 园区概况及建设的可行性
    2.1 现状分析
        2.1.1 区位交通
        2.1.2 气候条件
        2.1.3 土壤水文
        2.1.4 文化资源
        2.1.5 社会经济
    2.2 产业发展情况
        2.2.1 农业产业
        2.2.2 工商产业
        2.2.3 休闲旅游产业
    2.3 园区发展优劣势分析
        2.3.1 发展优势
        2.3.2 发展劣势
    2.4 可行性分析
        2.4.1 政策条件引领
        2.4.2 产业基础雄厚
        2.4.3 市场发展可期
3. 总体思路、建设定位与建设目标
    3.1 总体思路
    3.2 建设定位
        3.2.1 现代农业科技创新创业集聚区
        3.2.2 高新农业科研成果转化示范区
        3.2.3 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建设先导区
        3.2.4 特色田园乡村休闲康养样板区
    3.3 建设目标
        3.3.1 总体目标
        3.3.2 具体目标
4. 功能分区和布局及主要任务
    4.1 总体布局
    4.2 核心区
        4.2.1 园区公共服务中心
        4.2.2 现代农业科创中心
        4.2.3 农业高科技企业孵化器
        4.2.4 种苗繁育中心
        4.2.5 特色蔬菜成果展示区
        4.2.6 优质果品成果展示区
        4.2.7 优质稻麦成果展示区
        4.2.8 特经作物成果展示区
        4.2.9 花卉苗木成果展示区
        4.2.10 农产品物流区
        4.2.11 农产品检测中心
        4.2.12 科技服务超市
    4.3 示范区
        4.3.1 优质粮油产业科技示范园
        4.3.2 特色蔬菜产业科技示范园
        4.3.3 特经作物产业科技示范园
        4.3.4 经济林果产业科技示范园
    4.4 辐射区
        4.4.1 花卉苗木产业片区
        4.4.2 水产养殖产业片区
        4.4.3 中药材产业片区
    4.5 主导产业创新升级
        4.5.1 种子种苗产业
        4.5.2 生态种养产业
        4.5.3 生物食品(制品)产业
        4.5.4 休闲旅游产业
    4.6 各项设施建设
        4.6.1 景观体系建设
        4.6.2 旅游服务设施建设
        4.6.3 道路交通设施建设
        4.6.4 农田水利设施建设
        4.6.5 农业机械装备建设
        4.6.6 科技服务体系建设
5. 管理运行及经济效益分析
    5.1 组织管理与运行机制
        5.1.1 组织管理
        5.1.2 运行机制
    5.2 投资情况、资金筹措与效益分析
        5.2.1 投资情况
        5.2.2 资金筹措
        5.2.3 效益分析
    5.3 配套政策与保障措施
        5.3.1 土地政策
        5.3.2 税收政策
        5.3.3 财政支持政策
        5.3.4 企业扶持政策
        5.3.5 人才引进政策
    5.4 建设年度任务与进度安排
        5.4.1 初期建设阶段
        5.4.2 全面建设阶段
        5.4.3 功能提升阶段
6. 小结与展望
    6.1 小结
    6.2 不足
    6.3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7)寿光国家农业科技园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4 研究内容、研究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5 技术路线
    1.6 本文的创新之处
第二章 农业科技园的内涵、基础理论及作用
    2.1 农业科技园的内涵
    2.2 农业科技园的基础理论
        2.2.1 农业区位理论
        2.2.2 增长极理论
        2.2.3 孵化器理论
        2.2.4 产业集群理论
        2.2.5 技术创新理论
    2.3 农业科技园的作用
        2.3.1 提高农业科技含量,促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
        2.3.2 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增加农民收入
        2.3.3 改善农业运行机制,促进机制和体制改革
        2.3.4 充实农业科技人员的知识,提高农民科技素质
        2.3.5 发挥休闲观光功能
第三章 寿光国家农业科技园的发展现状
    3.1 寿光国家农业科技园简介
        3.1.1 寿光国家农业科技园基本情况
        3.1.2 寿光国家农业科技园功能区布局
    3.2 寿光国家农业科技园发展取得的成绩
        3.2.1 寿光市一二三产业结构不断优化
        3.2.2 建立了院士工作站
        3.2.3 充分利用了“互联网”技术
        3.2.4 助推科技成果转化
        3.2.5 强化了农业技术推广,提高农民生产积极性
        3.2.6 创立了农业科技创新体系
    3.3 寿光国家农业科技园发展存在的问题
        3.3.1 筹资渠道单一,缺少足够的资金支持
        3.3.2 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不健全
        3.3.3 缺乏科技创新人才
        3.3.4 院士专家工作站没有普及
        3.3.5 缺乏创新的服务模式
        3.3.6 农业技术没有得到推广
    3.4 寿光国家农业科技园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3.4.1 筹措资金困难
        3.4.2 配套机制不健全
        3.4.3 土地流转受阻
        3.4.4 配套扶持政策的缺乏
第四章 寿光国家农业科技园的SWOT分析
    4.1 寿光国家农业科技园的优势分析
        4.1.1 寿光气候条件适宜,有利于农业的发展
        4.1.2 产品种类丰富,数量繁多
        4.1.3 农业基地已经初具规模
    4.2 寿光国家农业科技园的劣势分析
        4.2.1 自然环境遭到人为破坏严重
        4.2.2 淡水资源逐渐无法满足农业发展的需求
        4.2.3 缺乏高科技技术型人才
        4.2.4 财政资金力度不够
    4.3 寿光国家农业科技园的机遇分析
        4.3.1 国家解决“三农”问题的需要
        4.3.2 政府环保政策支持
        4.3.3 政府的财政支持
    4.4 寿光国家农业科技园的挑战分析
        4.4.1 国外农业园区的发展带来了更加激烈的竞争
        4.4.2 园区产业升级压力增加
        4.4.3 技术市场发展缓慢,科技企业支持力度不强
    4.5 寿光国家农业科技园的SWOT矩阵分析图
第五章 推进寿光国家农业科技园发展的对策建议
    5.1 建立多元化的投资与融资机制,完善园区多元化投资体系
    5.2 政府加大政策扶植,科学定位发展规划
    5.3 增强科技创新驱动,注重高科技人才培育和引进
    5.4 建立院士工作站,加强园区与院士工作站的紧密合作
    5.5 优化农业创新体系,树立品牌形象
    5.6 加强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建设,加大农业推广力度
第六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介

(8)我国农业科技园生态旅游发展创新模式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一、生态旅游
二、农业科技园的生态旅游功能开发
三、农业科技园生态旅游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四、农业科技园生态旅游发展的创新模式
     (一) 创新发展理念, 提升农业科技园的生态价值
     (二) 创新发展模式, 展现农业科技生态旅游发展的目标
     (三) 创新旅游项目, 推动生态农业经济的发展
     (四) 创新管理与营销, 促进农业科技园生态旅游的发展

(9)关中县域工业集中区产城融合发展路径及规划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导论
    1.1 选题背景与目的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目的
        1.1.3 研究意义
    1.2 相关概念与研究对象
        1.2.1 相关概念
        1.2.2 研究对象
    1.3 研究内容、框架与研究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框架
        1.3.3 研究方法
2 相关基础理论及研究综述
    2.1 相关基础理论
        2.1.1 区域发展理论
        2.1.2 产业集群理论
        2.1.3 空间组织理论
        2.1.4 城乡发展理论
        2.1.5 城乡规划理论
    2.2 县域经济及“农三化”
        2.2.1 县域经济的概念内涵
        2.2.2 县域经济的类型与特征
        2.2.3 农村工业化、农村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
    2.3 工业集中区的相关研究进展
        2.3.1 工业区位与工业地理的相关研究
        2.3.2 城市与工业组织关系的相关研究
        2.3.3 工业集中区的相关研究
        2.3.4 新型工业化的相关研究
    2.4 产城融合发展的相关研究综述
        2.4.1 产城融合发展的“价值目标”
        2.4.2 相关研究对象的“多个类型”
        2.4.3 产城空间研究的“基本视角”
    2.5 本章小结
3 县域工业集中区产城融合发展的内涵解析与实践经验
    3.1 县域工业集中区产城融合发展的价值逻辑
        3.1.1 分工的思想与逻辑
        3.1.2 分工与融合的辨析
        3.1.3 产城融合发展的时代诉求
        3.1.4 产城融合发展的价值内涵
    3.2 县域工业集中区产城融合发展的演化机制
        3.2.1 分工细化、深化与产业集群
        3.2.2 全球价值链与产业区重构
        3.2.3 产业结构高度化与农业产业化
        3.2.4 区域多样化与地方网络效应
    3.3 县域工业集中区产城融合发展的基本动力
        3.3.1 政策制度
        3.3.2 社会协同
        3.3.3 公共产品与公共服务设施
    3.4 国内外典型工业集中区产城融合发展的实践经验
        3.4.1 日本筑波科学城
        3.4.2 寿光农业科技园
        3.4.3 德国鲁尔工业区
    3.5 本章小结
4 关中县域工业集中区的现状特征与发展审视
    4.1 研究区域本底概况
    4.2 关中地区县域工业化的发展历程
        4.2.1 新中国建设—改革开放时期
        4.2.2 改革开放时期—20 世纪末
        4.2.3 进入新世纪以来
    4.3 关中县域工业集中区的现状特征
        4.3.1 产业发展
        4.3.2 空间特征
        4.3.3 基本类型
        4.3.4 阶段判识
    4.4 关中县域工业集中区的发展审视
        4.4.1 产业规模效应
        4.4.2 社会发展水平
        4.4.3 相关困境制约
    4.5 本章小结
5 产城融合视域下关中县域工业集中区的总体发展评价
    5.1 评价思路与评价流程
        5.1.1 评价思路
        5.1.2 评价流程
    5.2 指标体系设计与原则
        5.2.1 相关文献梳理
        5.2.2 指标设计原则
        5.2.3 指标体系构建
    5.3 评价方法与评价标准
        5.3.1 评价方法
        5.3.2 评价标准
    5.4 产城融合发展评价
        5.4.1 产城融合发展的总体评价
        5.4.2 工业类产业园区发展评价分析
        5.4.3 涉农类产业园区发展评价分析
        5.4.4 能源化工类产业园区评价分析
    5.5 本章小结
6 关中县域工业集中区产城融合发展的产业路径选择
    6.1 关中县域工业集中区的发展机遇与目标导向
        6.1.1 区域发展机遇
        6.1.2 区域产业网络
        6.1.3 产业空间结构
    6.2 工业类产业园区的产业发展路径
        6.2.1 产业升级路径
        6.2.2 产业互动机制
        6.2.3 典型实践研究
    6.3 涉农类产业园区的产业发展路径
        6.3.1 产业发展路径
        6.3.2 产业融合机制
        6.3.3 典型实践研究
    6.4 能源化工类产业园区的产业发展路径
        6.4.1 产业转型路径
        6.4.2 产业联动机制
        6.4.3 典型实践研究
    6.5 本章小结
7 关中县域工业集中区产城融合发展的空间规划模式
    7.1 工业集中区规划实践及范式转变
        7.1.1 规划发展与实践
        7.1.2 规划认识的更新
        7.1.4 规划转型的机制
    7.2 关中县域工业集中区产城融合发展的空间组织模式
        7.2.1 空间布局与形态
        7.2.2 产城空间的组织群落
        7.2.3 典型类型的空间模式
    7.3 关中县域工业集中区产城融合发展的空间规划框架
        7.3.1 空间规划目标
        7.3.2 空间规划路径
        7.3.3 典型类型探讨
    7.4 关中县域工业集中区产城融合发展的规划保障措施
        7.4.1 加强协同发展
        7.4.2 统筹产业政策
        7.4.3 完善服务平台
    7.5 本章小结
8 结语
    8.1 主要结论
    8.2 创新之处
    8.3 研究展望
致谢
附件1 陕西省开发区、县域工业集中区一览表
附件2 功效函数计算数据
图表目录
博士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0)天津滨海生态农业科技园盈利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的目的意义
    1.2 研究方法和创新点
    1.3 研究思路和论文结构
第二章 相关理论基础及研究综述
    2.1 农业科技园概述
    2.2 相关理论基础
    2.3 研究综述
第三章 天津滨海生态农业科技园发展的基础和条件
    3.1 农业科技园发展概况
    3.2 天津滨海生态农业科技园基本情况
    3.3 天津滨海生态农业科技园SWOT分析
第四章 天津滨海生态农业科技园盈利模式剖析
    4.1“龙达盈利模式”具体内容
    4.2“龙达盈利模式”的保障措施
    4.3“龙达盈利模式”的实施成效
第五章 天津滨海生态农业科技园盈利模式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
    5.1 存在的问题
    5.2 改进措施
参考文献
致谢

四、农业科技园:技术创新的基地(论文参考文献)

  • [1]井冈山农业科技园创新驱动县域经济发展对策研究[D]. 李杏林. 江西财经大学, 2021(10)
  • [2]农业科技园区可持续集约技术的扩散与采用研究 ——以黄土高原苹果主产区为例[D]. 王昭. 西北大学, 2021(10)
  • [3]周口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发展研究[D]. 史红彦. 河南工业大学, 2020(01)
  • [4]河南省农业科技园区管理模式分析及绩效评价[D]. 张诗乔. 河南农业大学, 2019(04)
  • [5]大连金州国家农业科技园产业发展及其空间布局研究[D]. 王宇.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9(02)
  • [6]现代农业科技园规划研究 ——以高港现代农业科技园为例[D]. 袁超. 扬州大学, 2018(05)
  • [7]寿光国家农业科技园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D]. 王艳. 湖南农业大学, 2017(12)
  • [8]我国农业科技园生态旅游发展创新模式分析[J]. 杨洋. 农业经济, 2017(04)
  • [9]关中县域工业集中区产城融合发展路径及规划模式研究[D]. 段瀚.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16(02)
  • [10]天津滨海生态农业科技园盈利模式研究[D]. 寇杰. 天津大学, 2015(03)

标签:;  ;  ;  ;  ;  

农业科技园:科技创新基地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