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做好中学女生的辅导员工作

如何做好中学女生的辅导员工作

一、如何做好中专女生指导员工作(论文文献综述)

寇文亮[1](2021)在《民国时期幼儿教师教育实验研究》文中指出中国幼儿教师教育始于清末,女子师范学校附设保姆科是清末留给幼儿教师教育的一份特别遗产。民初女子师范学校和女子中学在培养幼儿教师方面的职能并存,在“1922年新学制”颁布后逐渐发展为以女子中学为主。从学习日本到学习欧美,甚至达到移植照搬程度,是清末民初幼儿教师教育的突出特征。五四新文化运动倡导的民主科学理念激荡了幼儿教师教育独立举办热情;幼儿教育中国化、平民化及科学化追求,直接导致了幼儿教师教育改革方向的确立;平民教育、乡村教育、实用主义教育等思潮流入与传播,形成了中国化、本土化的生活教育、教学做合一、活教育、儿童中心论、行为主义幼儿教育和幼儿教师教育指导理论,为幼儿教师教育独立化发展提供了理论基础;各个领域的综合性和单相性教育实验为幼儿教师教育实验提供了借鉴与方法助力;更为重要的是,民国初期幼儿教育和幼儿教师教育发展困境,需要幼儿教师教育实验为其指明路径与方法。这就是幼儿教师教育实验肇始之成因和依凭。“1922年新学制”的颁布,幼儿教师教育在学制系统中获得了独立的合法地位,但是其办学体制、招生起点、修业年限、课程教学等内容并未配套公布,这就强化了幼儿教师教育实验的迫切性,也给专家学者们留下了较大的实验探索空间。于是,一场旨在摆脱传统女学影响和外国幼儿教师教育影响,探索中国化、科学化、平民化独立的现代幼儿教师教育之路的教育实验就此展开。陶行知、陈鹤琴、张雪门及张宗麟等相互启发,各自独立地主持了不同的幼儿教师教育实验,包括综合性实验和单项实验,探索发现了幼儿教师教育全领域全方位规律,几乎覆盖了幼儿教师教育的各个要素和环节,对于促进民国时期符合中国国情的幼儿教师培养体系建构,起到了根本性、关键性及不可替代的促进作用。本研究采用历史研究法、文献研究法、实验研究法等,并采取定性定量相结合的方式,梳理了民国时期幼儿教师教育实验图景和内在规律;梳理了这些实验对于幼儿教师教育发展进程的推动作用;丰富了民国时期教师教育和教育实验研究视域和内容;分析了提升幼儿教师现代化、专业化水平实现路径;探索挖掘了民国时期幼儿教师教育实验对于新时代我国幼儿教师教育的规模扩大与质量提高所具有的现实意义和参考价值。本研究以民国时期幼儿教师教育实验为研究对象,绪论部分阐述了研究缘起、研究意义,界定了相关概念,综述了国内外研究及史料,介绍归纳了研究理论及方法、研究思路及结构设计、研究的创新点和局限。正文部分以马克思主义历史发生学方法为理论指导,以耗散结构理论作为论文设计支持,以实验教育学作为论文分析学科依据,分为三个部分进行了梳理与阐释。第一部分含第一章和第二章,是对民国时期幼儿教师教育实验促发因素的梳理,分析了经济社会文化教育发展,尤其是民主科学理念对于教育实验的合理性与合法性促进作用;分析了清末民初幼儿教育和幼儿教师教育转型发展对于幼儿教师教育实验的呼唤与促进;分析了民国时期幼儿教师教育实验主体对于外国幼儿教师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吸收和批判以促进实验理性形成的过程;分析了民国时期综合性和单项性教育实验对于幼儿教师教育实验的激荡促进过程,以及在目标内容和方法技术等方面的引领示范作用。第二部分含第三章、第四章、第五章和第六章,是民国时期幼儿教师教育实验的主体内容。本研究根据史实、典型性及其重要程度,筛选了偏于综合的幼儿教师教育体制和学制实验,以及偏于单项的幼儿教师教育课程、教学组织形式以及教学方法实验,并进行了研究与阐释。体制和学制实验包括“中心幼稚园”体制实验、平民幼儿教师教育体制实验、高级中等教育层次的幼儿教师教育机构的学制实验,分析了民国时期幼儿教师教育体制和学制实验问题的发现、梳理及确立过程;分析了中国化、平民化幼儿教师教育体制和学制建构的实验过程及其理论成果;分析了平民化幼儿教师教育实验对中国化、科学化的乡村幼儿教师培养体系建设以及乡村建设实验的创新性推动作用;深描了民国时期幼儿教师教育的双轨之路体制实验过程。课程实验筛选了“生活教育”课程实验、“行为课程”组织实验、“活教育”课程实验,分析了民国时期幼儿教师教育课程实验的起因和确立过程,梳理了民国时期生活教育、行为主义和活教育理论指导下的幼儿教师教育课程实验的目标确立、内容选择、分类和结构化、组织实施过程;分析了民国时期幼儿教师教育课程实验对于幼儿教师教育典型课程理论建构、课程体系建立与完善的促进过程,以及对于幼儿教师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影响。教学组织形式实验筛选了“艺友制”教学组织形式实验、“半道尔顿制”教学组织形式实验。分析了民国时期幼儿教师教育教学组织形式实验问题发现的出发点、坐标和聚焦过程;梳理了教学组织形式实验的理论依据;分别梳理归纳了各个教学组织形式实验的目标、内容、实施过程,分析了其对中国化、平民化、科学化及规范化的幼儿教师教育教学质量提升的促进作用,以及对幼儿教师教育理论独立性建构所起到的关键性促进作用。由于教学方法实验与教学组织形式实验在民国时期区分困难,且内容较少,实验特征不明显,因此,以张雪门实习教学方法实验为例,分析和梳理了幼儿教师教育教学方法的缘起、表现形式以及实习教学实验问题的确立过程;梳理了张雪门幼儿教师教育实习教学方法实验的理论依据、实验的目标、实验的内容及结果与影响。第三部分主要是第七章,阐释了民国时期幼儿教师教育实验的评价以及时代启示,总结了民国时期幼儿教师教育实验对推动中国现代幼儿教师教育理论体系构建、推动幼儿教师教育规模扩大与质量提高、推动幼儿教师教育中国化、规范化制度建立、推动幼儿教师教育课程教学体系科学化、专业化提升所起到的促进作用。调查分析了当前乡村幼儿园园长教师队伍专业化、保教过程科学化建设缺陷和提升需求,阐释了目前幼儿教师教育对幼儿教育发展的回应不足之处;分析了民国时期幼儿教师教育实验对新时代幼儿教师队伍专业化建设、幼儿教师教育升格中的内核独特性坚守及幼儿教师教育实验精神方法技术弘扬借鉴的启示作用。

柳丽娜[2](2020)在《民国时期乡村教育的现代转型(1912-1937)》文中提出1912至1937年是我国晚清以来教育现代化努力的一个重要时期。研究这一时期乡村教育的现代转型可以丰富乡村教育现代化理论成果,能够为当下中国乡村教育现代化提供历史镜鉴。本论文以安徽省的乡村教育为研究对象,以文献法为主,辅之以个案研究法和比较归纳法,考察1912至1937年间安徽省乡村教育的发展状态,以揭示民国时期乡村教育在其现代转型过程中所面临的困境与制约。在整理、分析民国时期国家层面的教育政策文件、法令汇编,相关报刊、着作等一般性史料的基础上,重点整理、挖掘了民国时期安徽省乡村教育办理的地方史料,主要包括《安徽教育行政周刊》《安徽教育周刊》《安徽教育行政旬刊》,怀宁县、天长县、阜阳县等八个县的教育志,桐城县和休宁县的县志等。以艾森斯塔德关于教育领域现代化的理论为基础,聚焦1912至1937年间安徽省乡村小学校,从乡村教育组织机构、乡村小学校系统、乡村教育者三个维度,以专门化、组织化和系统化为指征,贯穿以国家意志、精英理想、乡村诉求三条线索,分析乡村教育在这三种力量的综合作用下呈现出的现代转型进程与样态。研究发现:第一,从乡村教育组织机构的现代转型来看,安徽省建立了省、县两级专门的教育行政管理体系。在县与最基层的乡村之间没有专门的教育行政组织,主要通过在乡区设立学区教育委员和保甲制度下以联保主任充任学董来代为行使部分教育行政权力。通过对安徽省怀宁县、天长县、颍上县等样本县乡村小学校发展的总体情况看,乡村小学校的数量都是逐年增加的,就学的学生数也呈上升的趋势。但乡村小学校的建设很多停留在形式上,尤其是初级小学校,虽然有充足的生源,却没有足够的学生,虽然遍布乡村,却时常难以为继。这其中,乡村私塾的影响不可忽视,小学校与私塾,分别作为现代教育和旧式教育机构的代表共存于乡村地区。这折射出的不仅是现代教育在乡村推进的不易,更说明了乡村教育组织机构的现代转型绝不止步于设立专门的组织与机构,更需要组织与机构的系统化有效运行。第二,从乡村教育小学校系统的现代转型来看,安徽省乡村小学校无论是从小学校的建设、课程标准的执行、教学法的运用还是学校内部的管理上都呈现出较多的不成熟性,乡村小学校的办理参差不齐、成效总体不彰。除了一小部分乡村小学校的办理彰显出现代化的活力,更多的乡村小学校呈现出的是较为萧条的景象。此外,位于教育经费体系最底端的乡村小学教育经费,在这一时期,虽有独立之名,但常无独立之实,维持乡村小学校正常运转的教育经费的专门化充满了不确定的因素,常常是金额不足、来源不稳。第三,从乡村教育者角色的现代转型来看,安徽省在国家相关规定的基础上对小学校长和教员的任职资格标准根据省情进行了修订,整体上略低于国家标准。这一时期,安徽省虽然在小学校长任职资格合格化、小学校长专任化等方面进行了诸多努力,但总体上看,乡村小学校长无论从资质还是实质上,特别是实质的胜任力上都没有成为现代化学校系统的合格的专业成员,并由此产生了诸多弊病,校长们的违规行为也层出不穷、五花八门。对小学教员而言,无论是经济收入还是社会地位都处于较低的水平,这与政府对小学教员在任职资格和专业知能等方面的要求是不匹配的。虽然安徽省试图使小学教员达到任职资格标准,通过培训、研究等方式促进小学教员的专业化程度,但从实际效果来看,安徽省各县小学教员,尤其是乡村小学教员的专业化程度总体上依然不高且参差不齐,有些乡村地区的小学教员甚至连形式上的专门化也没有达到,其专业化水平更是令人担忧。这一现象在占乡村小学校多数的初级小学校中尤为明显。1912至1937年的安徽省乡村教育发展的状况表明:民国政府力图对乡村教育的行政组织机构,乡村小学校的设立,学校的课程设置、教则规约、内部管理、办学经费、乡村小学校长和教员的选任、培训及考核等进行现代化的规划,也作出了积极的努力。但是,由于受到传统的、政治的以及经济的等多方面因素的制约,特别是乡村社会自身的制约,民国时期乡村教育的现代转型步履维艰。尽管这一时期乡村教育正处于现代化的进程之中,初步完成了制度层面的现代转型,但观念层面和行为层面的现代转型还远没有完成。

秦锦清[3](2020)在《中国近现代海洋水产教育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近现代海洋水产教育,作为渔农教育的一部分,也是我国海洋教育的开端与重要组成,对丰富海洋教育发展史,完善海洋教育理论,促进海洋水产业的发展,乃至建设海洋强国,都有着重大历史意义与现实价值。但学界长期以来对海洋水产教育这一议题,没有给予足够的关注,相关研究也较为贫乏。本文运用文献研究法与历史分析法,对我国近现代海洋水产教育的历史资料进行了较为详尽的梳理,从我国近现代海洋水产教育的发展背景、教育实践以及评价启示等方面作了系统分析与研究。清末民初,我国渔权屡屡受到侵犯,急需加强维护;传统渔业面临困境,急需大力变革;海洋水产教育落后,急需培养专门人才。随着清末“癸卯学制”颁布,大力提倡实业教育,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我国海洋水产教育应运而兴。其先后经历了诞生(1903-1912)、发展(1912-1922)、完善(1922-1937)和调整(1937-1949)四个主要阶段。为我国沿海地区培养了一批海洋水产专业人才,促进了海洋水产科学观念与技术的传播,并提高了渔民的文化素养与水产技术。学历海洋水产教育,是近现代海洋水产教育的主体。本文从宏观层面,梳理其多层次多样化的学制系统;从中观层面梳理其各司其职的学校管理系统;从微观层面梳理其详尽完备的专业课程系统。非学历海洋水产教育,是我国近现代海洋水产教育的有机组成,是对学历海洋水产教育的重要补充。本文对各种非学历教育组织代表性机构及其教育目的、形式、课程等方面进行了梳理与比较。总体而言,我国近现代海洋水产教育有以下五个方面的特点:一是主要效仿外国先进海洋水产教育;二是学校选址布局区域相对均衡;三是学历海洋水产教育体系完备;四是非学历海洋水产教育形式灵活多样;五是注重海洋水产调查研究与成果出版。当然,受多方因素制约,我国近现代海洋水产教育也存在着政府投入不足,学历海洋水产教育本土化程度不高以及非学历海洋水产教育成效不等的问题。众所周知,“三渔”问题不仅是当代的社会热点问题,其实也是近现代以来的一个历史问题。近现代许多水产教育家,从不同层面提出了解决渔业、渔民、渔村问题的见解和思路,对于我们今天从教育和科技的视角解决“三渔”问题仍有重要的实践借鉴意义。知往鉴今,历史启迪未来。我国近现代海洋水产教育的曲折发展历程及其正反两方面经验与教训,也留给了我们当代巨大的启示:一是海洋水产教育要主动服务海洋水产业的发展;二是政府要重视并持续加大资金投入;三是学历海洋水产教育要注重实践;四是要高度重视非学历海洋水产教育;五是必须保持高度开放性与国际化。因此,认真地研究近现代海洋水产教育,仍可为我们解决今日的“三渔”问题提供有益的借鉴。

邵龙杰[4](2020)在《兰州市城关区老年人体育锻炼获得感研究》文中研究指明2015年2月2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十次会议上指出“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获得感”是一个深具中国特色的词语,必须将其放到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背景下理解。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来,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也进入了新时代,与此同时,我国人口老龄化问题也日渐突出,应对老龄化社会的有效措施是大力开展老年人体育,通过开展老年人体育不仅可以促进老年人的身心健康,而且有助于老年人获得感的提升。论文以兰州市城关区老年人的体育锻炼获得感作为研究对象,主要采用了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等科学研究方法,以兰州市城关区60岁以上(包含60岁)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老年人作为调查对象。论文首先对兰州市城关区老年人体育锻炼基本情况进行了调查,掌握了兰州市城关区老年人体育锻炼的第一手资料。其次,从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四个方面对兰州市城关区老年人体育锻炼获得感进行分析,并从不同性别、不同年龄阶段、不同体育参与形式、不同体育锻炼量对兰州市城关区老年人体育锻炼获得感进行了差异分析。最后,从主观和客观两个方面对兰州市城关区老年人体育锻炼获得感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研究。通过对兰州市城关区老年人体育锻炼获得感的研究,得出如下的结论:(1)兰州市城关区参加体育锻炼的老年人以女性为主,大部分老年人的年龄阶段以60-64岁为主,文化程度普遍为高中、中专。大部分老年人参加体育锻炼是为了防病治病、消遣娱乐,且大部分是自发组织的,锻炼的场所主要在公园、广场、黄河两岸等。大部分老年人每天锻炼半小时至一小时,选择的项目多以小强度和小运动量为主。(2)兰州市城关区参加体育锻炼的老年人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四个方面都有获得。通过对兰州市城关区老年人体育锻炼获得感差异分析得知:不同年龄阶段的兰州市城关区老年人在身体健康获得方面差异明显,身体健康获得由强到弱依次为:70-74岁、65-69岁、75岁及以上、60-64岁;不同体育参与形式导致了兰州市城关区老年人在技能获得的差异,技能获得由强到弱依次为:单独进行、与家人或朋友一起、社区体育组织、体育相关部门组织、民间体育组织;不同体育锻炼量导致了兰州市城关区老年人在技能获得的差异,技能获得由强到弱依次为:小锻炼量、中锻炼量、大锻炼量。(3)影响兰州市城关区老年人体育锻炼获得感的主观因素主要包括缺少体育锻炼的理论知识、空闲时间被占用以及体育锻炼的风险认识不足;客观因素主要包括体育场地设施的供给不足、体育团体组织不规范、社会体育指导员不作为。基于以上结论,针对兰州市城关区老年人体育锻炼开展现状,提出以下建议:(1)积极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大力宣传老年人体育;(2)规范社会体育指导员行为,完善相关体育服务体系;(3)引导老年人科学合理锻炼,稳步提升老年人体育锻炼获得感。

朱文君[5](2019)在《扬州大学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本科毕业生就业现状及其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了解扬州大学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以下简称民体专业)本科毕业生的个人背景、在校时的基本状况以及毕业后的就业情况,探讨当前大学生就业形势严峻的大背景下影响扬州大学民体专业本科生就业的因素,完善扬州大学民体专业的培养机制,培养出越来越多的高质量毕业生,不断提高就业率。方法:以扬州大学民体专业319名本科毕业生为调查对象,采用自编问卷从个人背景、就业情况和满意度、就业的影响因素、人才培养等方面进行问卷调查。采用AMOS21.0软件通过结构方程模型对影响扬州大学民体专业本科毕业生就业影响的假设模型进行拟合检验及效应估计。结果:(1)在个人就业状况的调查中,目前85.39%的毕业生已成功就业,其中一次就业率为53.93%,二次就业率为46.06%。50.94%的学生通过上网查询获取就业信息,50.19%的学生通过自我推荐的方式就业。37.08%的学生的理想职业是自主创业,25.47%的学生目前从事的工作岗位是自主创业。在择业时,59.55%的学生注重发展前景。(2)在影响因素的调查中,65.54%的学生认为主要的影响因素是社会因素,70.41%的学生认为社会需求(武术在社会的普及状况)是影响民体就业的社会因素;64.42%学生认为影响就业的主要因素是个人因素,61.80%的学生认为沟通交际能力是影响就业的个人因素;42.70%的学生认为影响就业的主要因素是学校因素,54.68%的学生认为就业指导是影响就业的学校因素;31.09%的学生认为影响就业的主要因素是家庭因素,61.80%的学生认为家庭培养教育方式是影响就业的家庭因素。(3)在结构方程模型的建立中,个人因素对就业影响具有显着的正向影响(β=0.326,P<0.001);学校因素对就业具有显着的正向影响(β=0.237,P<0.05);社会因素对就业具有显着的正向影响(β=0.141,P<0.05);家庭因素对就业不具有显着的影响(β=0.102,P=0.176>0.05)结论:(1)所学专业的就业面狭窄、就业形势严峻是扬州大学民体专业的学生所面临的主要问题,必须着力加强对本专业严峻就业形势的认识。(2)收入相对较为稳定的国家机关、公务员并不是民体专业的学生最青睐的就业岗位,反而自主创业和中小学教师是他们最理想的职业。(3)社会因素、学校因素以及个人因素是影响扬州大学民体专业学生就业的主要因素,家庭因素不具有重要性。(4)学校方面必须着重培养学生的个人综合素质,并针对严峻的就业形势开展就业指导工作,与此同时,需不断增设与市场需求紧密衔接的课程供学生学习和选择。政府相关职能部门也应出台一系列的调控和监管政策以不断提升民体专业学生的就业率。

王阅[6](2019)在《四川省高校健美操专项大学生职业规划调查》文中研究说明自1999年我国高等教育步入“大众化教育”阶段以来,在给广大学生带来接受高等教育机会的同时,也给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形成了压力。近几年来我国每年有400多万的大学毕业生走出校园,进入人才市场。就健美操专项学生而言,健美操项目的行业需求波动较大,很多毕业生都面临着很大的就业压力。在严峻的就业形势下,学生更要明确今后的职业发展路线,提高职业规划的认知意识,行动意识,并结合自己的所处环境,积极储备,为今后的职业发展做规划。本文主要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以及专家访谈等方法,对四川师范大学、成都体育学院、西南民族大学、四川农业大学、阿坝师范学院以及西华师范大学在内的健美操专项学生职业规划情况进行调查,整理分析数据,并找出影响他们职业规划的因素。得出以下结论:1、四川省高校健美操专项学生在专项认知方面P值均>0.05表明不同高校学生对健美操项目的认知大致相同。在专项选择方面,学生兴趣爱好是选择健美操的主要原因,所占比例为64.3%。在运动等级方面,11.7%的学生具有三级及以上健美操运动员证书,比较三类院校学生获得等级证书发现P值=0.001<0.01具有非常显着性差异,说明学生在不同院校获取运动员等级差异明显。2、1)健美操专项学生在职业规划自我认知方面66%的学生对职业规划认识清晰,87%的学生对自身性格能力认识较好,但39%的学生在规划设计方面意识模糊。比较三类院校学生职业规划自我认知情况得出P值都>0.05,说明不同院校健美操专项学生对职业规划自我认知差异不大。2)家庭因素中,分析家庭所在地不同学生职业规划情况,在职业自我认知方面得出P=0.013<0.05,具有显着性差异;在职业规划意识方面得出P=0.044<0.05,具有显着性差异;在职业期望中职业选择类型上得出P=0.06>0.05不具有显着性差异,但在选择职业城市、工作地点以及职业收入上P值均<0.05,具有显着性差异;在职业目标的实施方面,得出P值分别为0.054、0.845和0.838均>0.05,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说明家庭所在地不同学生的职业自我认知、规划意识、职业期望以及目标实施是不同的,但在职业类型选择上没有差异。3)父母受教育程度对学生职业自我认知方面没有影响,但对学生规划意识中学生对职业规划了解程度有影响,得出P=0.031<0.05,具有显着性差异;在职业期望方面,P值均>0.05,没有统计学意义;分析父母受教育程度与学生职业目标制定、计划及准备情况,得出P值均>0.05,没有统计学意义。说明父母受教育程度不同的学生职业规划观念差异不明显,但在对职业规划的了解程度上有一定的不同。3、健美操专项学生职业规划受个人、家庭、学校多方面影响。其中得出健美操相关工作经历与职业规划设计具有相关性,在家庭因素中,家庭所在地对学生兴趣、性格及职业规划定义内涵等问题有影响。但分析父母受教育程度与学生职业规划三方面因素发现,P值均大于0.05,无统计学意义。说明父母的受教育程度不能影响学生职业规划认识。学校因素中,计算出P值分别为0.047、0.041和0.039均小于0.05,说明学校职业规划教育对学生职业规划意识、期望及目标实施都有影响。

张蔓[7](2019)在《中职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研究 ——以成都市Y职业中学为例》文中研究表明近年来,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教育政策来支持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作为中等职业教育的一部分也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根据教育部统计的数据显示,2018年待就业人数约有1500多万,就业形势不容乐观。因此,为了提高中职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帮助他们在以后的职业中得到更好的发展,有必要对中职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进行研究,研究其现状、探索其存在的问题以及职业生涯规划现状。中职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不仅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学生自身发展的内在需求。本论文以成都市Y职业中学的学生和教师作为研究对象,对计算机应用、旅游服务与管理两个专业中的240名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对其中12名学生以及负责《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2名教师进行了访谈调查。通过调查研究,发现中职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水平处于中等满意度,并呈现出以下特点:第一,职业认识对中职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影响最大;第二,中职学生职业认识得分最高,自我认知得分最低;第三,不同性别、年级、专业、生源地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存在差异;第四,有兼职或实习经历的中职学生各维度得分均高于没有兼职或实习经历的中职学生;第五,接受过专业辅导的中职学生各维度得分均高于没有接受过专业辅导的中职学生。中职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存在以下问题:第一,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时间过短,安排不够合理;第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缺乏专业化的师资队伍;第三,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体系不够健全;第四,职业生涯规划理念的普及性不够,把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等同于就业指导。本论文以中职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特点和中职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存在的问题为依据,从学生方面和学校方面提出了加强中职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可行性策略。

苏晶[8](2018)在《张家港市小学校园足球活动开展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针对我国青少年足球后备人才不足的现状,09年国家体育总局,教育部颁布了《关于开展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活动的通知》。此方案的宗旨是增强学生体质,培养青少年拼搏进取、团结协作的体育精神,通过建立完善的小学、初中、高中和大学四级足球联赛制度,形式校园足球文化,培养全面发展的青少年足球后备人才。张家港市的足球运动具有优越的群众基础,校园足球活动更是蓬勃发展。在2015年张家港市被入选为“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试点县区”。本文以张家港市小学校园足球活动的开展现状为研究对象,以校园足球活动的目标和内容为参考核心,分析影响小学校园足球活动开展的因素,探索出张家港市小学校园足球活动可持续发展的对策。本文运用文献资料、专家访谈、问卷调查、数理统计、逻辑分析等研究方法,对校园足球活动的开展现状进行调查,得出以下结论:(1)少部分小学学校管理者思想认识不足。受应试教育观念的影响过于重视学生的学习成绩,对校园足球活动开展的目标和理念认识不深刻,在一定程度上对校园足球活动开展效果产生了消极影响。(2)张家港市小学生参与活动校园足球活动的程度不够。与少数足球项目学校相比较,多数非足球项目学校的小学生参与校园足球的人数比例没有达到理想值,有少部分家长出于安全因素和认知的不足,出现了不支持孩子参与足球活动的态度,所以导致学生参与活动的程度不够。(3)张家港市小学校园足球文化氛围良好。与往年相比,张家港市小学生在参与足球活动的人数上都有了一定的提升。足球项目学校在足球课程开设、联赛情况、课外足球活动开展情况比较理想。但是张家港市非足球项目学校居多,部分非足球项目学校为了应付校园足球联赛临时组队,在普及本校足球活动内容方面落实不到位,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校园足球活动在全校开展的力度。(4)张家港市小学在硬件条件具备的状况基本令人满意。总体上可以确保日常训练与青少年足球活动,只有个别乡镇学校在场地上不足。(5)张家港市小学校园指导员的整体水平不高,足球教师的数量严重不足。在这种状况下导致指导员精力不够,影响了校园足球活动的开展。(6)张家港市小学校园足球活动水平发展不均衡。足球项目学校都集中在市区学校,而乡镇学校基本都是非足球项目学校,在活动经验、足球水平、活动力度等方面都落后于市区学校。

陈德旭[9](2017)在《社会治理视域下我国农村公共体育服务体系建设与运行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当下中国转型中,经济领域步入“新常态”,社会发展迎来治理时代,预示着经济改革向社会改革转变,社会建设正是社会改革的核心议题,其理念逐渐从社会管理转向社会治理,形式涉及城乡二元格局突破,内容指向公共服务均等化。体育作为公共服务的一项在全民健身上升为国家战略背景下更需延伸至农村场域,以实现民众体有所享。农村公共体育服务的研究旨在从现状描述、体系探索和运行解释来完成其客观事实、静态组构及动态规律的综合目的,其学术价值在于理论创新,实践意义直接关乎民生。社会治理视域下,农村公共体育服务将从管理逻辑走向自治道路,更多地体现农民享有的体育权益和参与体育决策的权利,从一种垄断思维转为共治模式,倡导多元主体共建共荣,形成政府主导、企业与社会组织广泛参与、公民享受体育服务的和谐画面。本文运用文献研究、比较研究、逻辑分析、问卷调查、访谈、数理统计及个案研究等方法,借用SPSS统计分析软件,以来自10个省(市、区)的农村居民和体育工作人员为调查对象,探讨了以下内容:第一,我国农村公共体育服务研究的理论部分,包括基础理论与理论基础、新中国农村公共体育服务实践演进与审视、国外发达国家公共体育服务体系建设研究、我国农村公共体育服务多元治理主体分析;第二,我国农村公共体育服务体系建设,涉及基本原则、总体思路及主要要素,并对其发展现状、社会差异、所存问题及困境成因作了剖析;第三,我国农村公共体育服务运行研究,从社会运行论视角出发展开农村公共体育服务运行条件及机制的演绎表达。通过逻辑推理与实证调研,得出如下结论:(1)农村公共体育服务是社会建设的切实内容,属社会事业一环,是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推进的重要任务,关系着村民体有所享的实现。(2)国外公共(体育)服务理论经历了注重效率的传统公共行政、改革政府的公共选择、倡导公平的新公共行政、引入市场的新公共管理、多元主体的公共治理及以民为本的新公共服务等阶段,我国目前正处在多元主体的公共治理时期。国外发达国家公共体育服务体系建设包括政策法规、场地设施、组织机构、经费来源和活动开展等要素,且各国特色独具、异同鲜明。(3)新中国农村公共体育服务体系基本成形。运行模式包括无暇顾及的自治型、政社合一的垄断型、创新管理的协作型和社会治理的融合型。农村公共体育服务的需求表达是民主自由的真实体现;决策执行利于实现农民体育所需;筹资渠道确保制度内外联合募集及生产管理便于明确治理主体责任。(4)我国农村公共体育服务治理主体的类型有代表权威的政府、追求效率的市场、倡导关怀的社会组织、强调义务的自治村委及注重共享的村民个体。(5)我国农村公共体育服务体系构成涉及供给主体、需求受体及场地设施、组织管理、经费保障、政策法规、信息宣传、技术指导、活动赛事、体质测试和监督评估九项客体要素。(6)村民体育活动参与特征是农村公共体育服务发展的具体体现与直接反映;村民对公共体育服务的权利意识显着,需求愿望强烈;政府处在管理向服务转变的阶段,与社会治理理念契合,体现在治理方式的社会组织倡导及治理手段的软硬结合,个体参与的态度略显消极。(7)我国农村公共体育服务体系发展存在的问题有供给总量不足、供给结构失衡、治理主体有限、供给体制受阻、供给机制不畅等;其因在于政府与社会观念滞后、城乡二元格局的并存、体育体制建设不完善、公共财政体制不健全等。(8)农村公共体育服务体系复杂且丰富,属于社会运行论中的一块,人口去留格局、行政区划多级、村民收入渐增、村落文化深厚、社会建设盛行及生态文明呼吁等都是农村公共体育服务良性运行须考虑的条件。(9)农村公共体育服务运行机制是在相关制度安排下,参与农村公共体育服务的各主体或要素之间相互关系、相互作用的模式及其运作过程。运行动力机制的工作原理分作自上而下的管理型和自下而上的治理型;运行整合机制的硬件中心注重场地设施建设的选址集中,软件中心强化政策法规制定的部门协同;运行激励机制要对多元治理主体采取差异激励;运行控制机制有权威机构的组织控制、政策法规的制度控制及乡规民约的文化控制;运行保障机制涉及人才队伍、经费投入、场地设施、信息网络等项。

王童[10](2013)在《淄博市中小学校园足球活动可持续发展研究》文中指出校园足球全称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活动。广义上指在小学、初中、高中、大学校园内外学生们进行的一切有组织的足球活动。狭义上指小学、初中、高中、大学进行的足球联赛,即四级联赛。本研究特指始于2009年开展的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活动。2009年国家体育总局同教育部共同提出开展青少年校园足球活动。目的在于改善中国足球竞弱性的突出表现,以及现有足球后备人才培养机制的种种诟病,同时该活动也是作为“阳光体育运动”的重要延伸和素质教育的相应体现,能更好的促进学生的良好发展。让足球回归校园才是足球发展的本源。因为足球的发展也是一项系统工程,要遵循其发展规律首先要遵循人的全面发展规律。让足球进入校园,学生在校不仅学习各种文化知识还要学习包括运动技能在内的各种技能。培养学生对足球的兴趣爱好,使他们在足球运动中不仅增强了体质磨练意志而且增进了足球技能,培养了顽强拼搏和团队协作精神以及对胜利和失败的良好认识态度和正确的情绪体验等等。而这些反过来又会促进学生对文化知识的学习。淄博市作为首批44所校园足球试点城市之一,以及先前被确立为亚洲足球展望城市和世界足球发源地的称号,拥有发展足球运动尤其是以校园足球运动为主的青少年足球活动的得天独厚的优势。通过阅读相关资料文献和与相关人员的交流沟通,对开展青少年校园足球活动的相关分析思路愈见清晰。通过整合各青少年校园足球活动中的相关要素以及主体之间的关系,经过系统的逻辑构思,将相关要素分为青少年校园足球活动的参与主体、参与客体和参与中介。参与主体包括组织管理者、学校领导、足球体育教师、足球教练员、足球裁判员、学生、家长、志愿者等。参与客体包括课程、训练、比赛等。参与中介包括资金投入、场地设施、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组织形式与竞赛体制、师资队伍的培训机制、保障机制与评价体系、网站建设与宣传报道等。并通过走访调研淄博市5区3县的30所试点中小学和淄博市青少年校园足球活动领导小组办公室,从参与主体、客体、中介三个方面介绍了淄博市青少年校园足球活动的开展面貌。通过对青少年校园足球活动的组织管理者、学校领导、足球体育教师、足球教练员、足球裁判员、学生、家长、志愿者、课程、训练、比赛、资金投入、场地设施、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组织形式与竞赛体制、师资队伍的培训机制、保障机制与评价体系、网站建设与宣传报道等参与要素的一一介绍分析了相应问题的影响因素及存在的不足。系统性、逻辑性地根据各参与要素反映的问题和存在的不足提出相应的发展方向。即在淄博市青少年校园足球活动参与主体方面、参与客体方面、参与中介方面提高前进的方向,科学地促进淄博市中小学校园足球活动健康持续性的发展。

二、如何做好中专女生指导员工作(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如何做好中专女生指导员工作(论文提纲范文)

(1)民国时期幼儿教师教育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缘起
        (一)研究背景:民国教育实验开展为本研究提供了丰富素材
        (二)现实体认:探寻幼儿教师教育发展中存在问题的解决方案
        (三)研究基础:“设计-实验”模型为本研究提供了实践支撑
    二、研究意义
        (一)理论意义
        (二)实践意义
    三、相关概念的界定
        (一)实验、试验和教育实验
        (二)民国时期和幼儿教师教育
        (三)幼儿教育实验
        (四)民国时期幼儿教师教育实验
    四、国内外研究综述
        (一)民国时期教师教育和幼儿教师教育的相关研究
        (二)民国时期教育家对于幼儿教师教育实验的相关研究
        (三)民国时期幼儿教师教育实验研究的内容与视角
    五、研究理论及方法
        (一)研究理论
        (二)研究方法
    六、研究思路及结构设计
        (一)研究思路
        (二)结构设计
    七、课题研究的创新点及局限
        (一)创新点
        (二)局限性
第一章 民国时期幼儿教师教育实验的促发因素
    第一节 五四新文化运动中的教育实验
        一、五四新文化运动为教育实验提供了合理依据
        二、以科学和民主为核心的西方现代教育传播诱发教育实验
        三、教育实验开展是传统教育向现代教育转型的重要标识
    第二节 清末民初幼儿教师教育转型的实验背景
        一、清末民初幼儿教育发展状况及特点
        二、清末民初幼儿教师教育转型的实验诉求
    第三节 民国时期幼儿教师教育实验的理性准备
        一、日式和教会幼儿教师教育机构的客观评价
        二、国外幼儿教师教育理论的引入
        三、初步展开中国化幼儿教师教育实验的理性思考
第二章 民国时期多领域教育实验对幼儿教师教育实验的推动
    第一节 民国时期综合性教育实验的探索导向
        一、综合性教育实验促进社会改造的价值指向
        二、综合性教育实验探索教育平民化的思想内容
        三、综合性教育实验凸显实用与科学特征
        四、综合性教育实验实施和成效提升的促进策略
    第二节 民国时期幼儿教师教育实验方法技术思想的生成
        一、实验主体对教育实验内容有较为清晰的体认
        二、实验主体追求实验过程的实证性和严密性
        三、实验主体注重调查法和统计法的应用
        四、实验主体合理选择实验区域和学校的研究对象
        五、实验主体运用教育心理学的专业和技术
        六、实验主体注重获得实验效果
第三章 民国时期幼儿教师教育体制和学制实验
    第一节 民国时期幼儿教师教育体制和学制实验的缘由
        一、实验问题发现:对当时幼儿教师教育体制的研究与批判
        二、实验问题梳理:幼儿教师教育体制和学制建立的双轨之路
        三、实验问题确立:幼儿教师教育体制与学制实验的内容
    第二节 民国时期幼儿教师教育体制实验
        一、“中心幼稚园”体制实验:陶行知乡村幼儿教师教育体制创新
        二、平民化幼儿教师教育体制实验:乡村建设实验的组成部分
        三、结果与影响:中国化平民化幼儿教师教育方向确立
    第三节 民国时期幼儿教师教育学制实验
        一、实验发端:增补幼儿教师教育学制内容空缺
        二、探索推进:高中层次幼儿教师教育实验方向确立
        三、实验内容广泛:幼儿教师培养体系的中国化、科学化建构
        四、学制创新:晓庄“中心幼稚园”模式下幼儿教师教育的学制实验
        五、结果与影响:幼儿教师教育学制理论与实践的双重价值
第四章 民国时期幼儿教师教育课程实验
    第一节 民国时期幼儿教师教育课程实验的缘起
        一、实验问题起点:清末民初幼儿教师教育课程外国化弊病严重
        二、实验问题梳理:中国化幼儿教师教育课程专业性诉求
        三、实验问题归纳:在理论借鉴和实践经验中寻找课程改革方向
    第二节 “生活教育”课程实验
        一、实验的依据:生活即教育
        二、实验的目标:建构“生活力”模型
        三、实验的内容:实施三类课程
        四、结果与影响:“生活教育”课程理论与实践体系形成
    第三节 “行为课程”组织实验
        一、实验的依据:引导儿童在劳力上劳心
        二、实验的目标:围绕中心活动组织活动课程
        三、实验的内容:五次“行为课程”组织尝试
        四、结果与影响:“行为课程”组织理论和实践体系的构建
    第四节 “活教育”课程实验
        一、实验的依据:“活教育”思想
        二、实验的目标:培养活的幼儿教师
        三、实验的内容:“工作单元制”和“五指活动”课程组织
        四、结果与影响:民国时期幼儿教师教育课程改革集大成者
第五章 民国时期幼儿教师教育教学组织形式实验
    第一节 民国时期幼儿教师教育教学组织形式实验的缘起
        一、实验问题起点:教学组织形式是幼儿教师教育改革的盲区
        二、实验问题坐标:中国化幼儿教师教育教学组织形式改革浮出水面
        三、实验问题聚焦:探寻中国化幼儿教师教育教学组织形式路向
    第二节 “艺友制”教学组织形式实验
        一、实验的依据:“教学做合一”
        二、实验的目标:普及乡村幼儿教育
        三、实验的内容:提升培养效率和适应性
        四、结果与影响:幼儿教师教育教学理论和实践突破性价值
    第三节 “半道尔顿制”教学组织形式实验
        一、实验的依据:道尔顿制的改造
        二、实验的目标:知识和技能并重的教学模式构建
        三、实验的内容:“半道尔顿制”教学组织形式实验落地
        四、结果与影响:提升了幼儿教师教育质量
第六章 民国时期幼儿教师教育教学方法实验——以张雪门实习教学方法为例
    第一节 民国时期幼儿教师教育教学法实验的缘起
        一、实验问题起点:幼儿教师教育教学方法改革的觉醒
        二、实验问题梳理:按照课程类别进行的教学方法改革
        三、实验问题聚焦:实习教学方法实验
    第二节 张雪门实习教学方法实验
        一、实验的依据:“行为主义”理念
        二、实验的目标:实习教学应确保全领域、有计划、有组织
        三、实验的内容:从参观、参与到支配的全程性实习
        四、结果与影响:为幼师实习教学方法探索可行路径
第七章 民国时期幼儿教师教育实验的评价
    第一节 推动中国幼儿教师教育现代转型
        一、推动中国化幼儿教师教育理论体系形成
        二、促进民国时期幼儿教师教育规模与质量保障
        三、拉动幼儿教师教育制度中国化、规范化
        四、构建幼儿教师教育初步的课程教学科学化体系
    第二节 民国时期幼儿教师教育实验的现实启示
        一、重视对民国时期幼儿教师实验经验的借鉴
        二、幼儿教师队伍专业化建设需要实验研究
        三、幼儿教师升格教育中的内核独特性坚守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2)民国时期乡村教育的现代转型(1912-1937)(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的缘起
    二、研究的问题与意义
        (一) 研究的问题
        (二) 研究的意义
    三、相关研究文献综述
        (一) 晚清至民国时期中国教育现代化研究
        (二) 晚清至民国时期中国乡村教育现代化研究
        (三) 晚清至民国时期安徽省教育现代化研究
        (四) 对已有研究的分析与评价
    四、研究思路与方法
        (一) 研究思路
        (二) 研究方法
    五、基本概念界定
        (一) 乡村教育
        (二) 乡村小学校
        (三) 现代教育
        (四) 教育现代转型
    六、样本县基本情况
第一章 民国时期乡村教育发展的背景
    一、民国时期的国家教育制度
        (一) 明确教育宗旨和教育目标
        (二) 颁行现代学制和制定教育法令法规
    二、民国时期影响初等教育制度设计的主要教育思想
        (一) 普及教育思想及其对初等教育制度设计的影响
        (二) 义务教育思想及其对初等教育制度设计的影响
        (三) 国民教育思想及其对初等教育制度设计的影响
        (四) 平民教育思想及其对初等教育制度设计的影响
    三、民国时期的乡村教育运动
    四、民国时期的安徽省社会和初等教育发展概况
        (一) 安徽省社会发展概况
        (二) 安徽省初等教育发展概况
第二章 民国时期乡村教育组织机构的现代转型
    一、教育行政组织的专门化、系统化
        (一) 国家教育行政组织的专门化、系统化
        (二) 安徽省教育行政组织的专门化、系统化
        (三) 安徽省县级及以下地方教育行政组织的运行
        (四) 安徽省教育行政组织的特征
    二、乡村小学校的专门化、组织化
        (一) 国家关于小学校的制度设计
        (二) 安徽省乡村小学校的设立
        (三) 安徽省乡村小学校与乡村私塾并存
第三章 民国时期乡村教育小学校系统的现代转型
    一、乡村小学课程的现代化
        (一) 国家对小学课程的制度设计
        (二) 安徽省对国家小学课程标准的执行情况
    二、乡村小学教学法与教则的现代化
        (一) 小学教学法的现代演进
        (二) 小学教则的现代演进
    三、乡村小学内部管理的规范化
    四、乡村小学教育经费的专门化
        (一) 国家层面教育经费独立的相关政策
        (二) 安徽省教育经费的专门化
        (三) 安徽省乡村小学校的经费保障情况
第四章 民国时期乡村教育者角色的现代转型
    一、乡村小学校长角色的专门化
        (一) 国家对小学校长角色专门化的制度设计
        (二) 安徽省乡村小学校长角色的专门化
    二、乡村小学教员角色的专门化
        (一) 国家关于小学教员角色专门化的制度设计
        (二) 安徽省乡村小学教员角色的专门化
第五章 民国时期乡村教育现代转型的基本特征与历史镜鉴
    一、民国时期乡村教育现代转型的基本特征
        (一) 传统与现代的交织决定了乡村教育现代转型的难度
        (二) 国家意志、知识精英和乡村社会之间的张力制约了乡村教育现代转型的程度
        (三) 乡村小学校的边缘地位延缓了乡村教育现代转型的进度
    二、历史镜鉴:面向未来的中国乡村教育现代化
        (一) 时间维度的中国乡村教育现代化
        (二) 空间维度的中国乡村教育现代化
参考文献
本人在学期间科研成果目录
致谢

(3)中国近现代海洋水产教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2.1 文献意义
        1.2.2 理论意义
        1.2.3 实践意义
    1.3 基本概念和范围界定
        1.3.1 基本概念
        1.3.2 范围界定
    1.4 文献综述
        1.4.1 研究文献的统计学特征
        1.4.2 研究文献的内容分析
        1.4.3 现研究中存在的不足
    1.5 论文的创新点与不足
        1.5.1 创新点
        1.5.2 不足之处
    1.6 研究方法
        1.6.1 文献研究法
        1.6.2 历史分析法
    1.7 本文的研究思路
第二章 中国近现代海洋水产教育的发展背景及概况
    2.1 中国近现代海洋渔业的自然环境及资源
        2.1.1 全国海洋渔业的环境与资源概述
        2.1.2 沿海各省的海洋渔业资源具体表现
    2.2 中国近现代海洋水产教育兴起的动因
        2.2.1 渔权屡屡受到侵犯,急需加强维护
        2.2.2 传统渔业面临困境,急需大力变革
        2.2.3 海洋水产教育落后,急需专门人才
    2.3 中国近现代海洋水产教育的发展概况
        2.3.1 中国近现代海洋水产教育的诞生阶段(1903-1912)
        2.3.2 中国近现代海洋水产教育的发展阶段(1912-1922)
        2.3.3 中国近现代海洋水产教育的完善阶段(1922-1937)
        2.3.4 中国近现代海洋水产教育的调整阶段(1937-1949)
    2.4 中国近现代沿海各省海洋水产教育的发展
        2.4.1 近现代辽宁省海洋水产教育
        2.4.2 近现代河北省(含天津市)海洋水产教育
        2.4.3 近现代山东省海洋水产教育
        2.4.4 近现代江苏省(含上海市)海洋水产教育
        2.4.5 近现代浙江省海洋水产教育
        2.4.6 近现代福建省海洋水产教育
        2.4.7 近现代广东省海洋水产教育
第三章 中国近现代学历海洋水产教育的实践
    3.1 教育制度的近代化演变与海洋水产教育
        3.1.1 “癸卯学制”与海洋水产教育
        3.1.2 “壬子·癸丑学制”与海洋水产教育
        3.1.3 “壬戌学制”与海洋水产教育
        3.1.4 《职业学校规程》与海洋水产教育
    3.2 海洋水产学校建筑与实习设备
        3.2.1 学校建筑面积与规模
        3.2.2 教学实习设备及场所
    3.3 海洋水产学校的行政管理
        3.3.1 管理组织结构
        3.3.2 学校主要部门及其功能
    3.4 海洋水产学校的学生状况
        3.4.1 入学资格
        3.4.2 招生方式
        3.4.3 学生规模
        3.4.4 学生管理
    3.5 海洋水产学校的专业设置
        3.5.1 “癸卯学制”时期海洋水产专业设置情况
        3.5.2 “壬子·癸丑学制”时期海洋水产专业设置情况
        3.5.3 “壬戌学制”时期海洋水产专业设置情况
    3.6 海洋水产学校的课程设置
        3.6.1 “癸卯学制”期间海洋水产教育课程设置情况
        3.6.2 “壬子·癸丑学制”期间海洋水产教育课程设置情况
        3.6.3 “壬戌学制”期间海洋水产教育课程设置情况
    3.7 海洋水产学校的实习活动
        3.7.1 海洋水产教育实习课程的发展概况
        3.7.2 海洋水产教育实习活动典型案例
第四章 中国近现代非学历海洋水产教育的实践
    4.1 海洋水产业专业人才职业培训班
        4.1.1 海洋水产业专业人才职业培训班典型案例
        4.1.2 海洋水产业专业人才职业培训班的特点
    4.2 渔业技术传习所
        4.2.1 渔业技术传习所典型案例
        4.2.2 渔业技术传习所的特点
    4.3 渔民小学(学堂)
        4.3.1 渔民小学典型案例
        4.3.2 渔民小学的特点
    4.4 海洋水产教育宣传展览会
        4.4.1 海洋水产教育宣传展览会典型案例
        4.4.2 海洋水产教育宣传展览会的特点
    4.5 四种非学历海洋水产教育组织形式的比较
第五章 中国近现代海洋水产教育的评价与启示
    5.1 中国近现代海洋水产教育的特点
        5.1.1 效仿外国先进海洋水产教育
        5.1.2 学校选址布局区域相对均衡
        5.1.3 学历海洋水产教育体系完备
        5.1.4 非学历海洋水产教育形式灵活多样
        5.1.5 注重海洋水产调查研究与成果出版
    5.2 中国近现代海洋水产教育的成就与历史意义
        5.2.1 初步建立了海洋水产教育体系
        5.2.2 培养了一批海洋水产专业人才
        5.2.3 促进了海洋水产科学观念与技术传播
        5.2.4 提高了渔民的文化素养与水产技术
    5.3 中国近现代海洋水产教育的不足
        5.3.1 政府对海洋水产教育投入不足
        5.3.2 学历海洋水产教育本土化不够
        5.3.3 非学历海洋水产教育成效不等
    5.4 中国近现代海洋水产教育的启示
        5.4.1 海洋水产教育要主动服务产业
        5.4.2 政府要重视并持续加大资金投入
        5.4.3 学历海洋水产教育要注重实践
        5.4.4 高度重视非学历海洋水产教育
        5.4.5 必须保持高度开放性和国际化
参考文献
致谢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4)兰州市城关区老年人体育锻炼获得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选题依据
        1.1.1 大力开展老年人体育应对老龄化社会
        1.1.2 共建共享发展中增强老年人的获得感
        1.1.3 兰州市老年人体育发展不充分不平衡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文献综述
        1.3.1 国内外有关老年人体育锻炼的已有研究
        1.3.2 国内外有关获得感的已有研究
    1.4 相关概念界定
        1.4.1 获得感
        1.4.2 体育锻炼
        1.4.3 体育锻炼获得感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
        2.2.1 文献资料法
        2.2.2 问卷调查法
        2.2.3 访谈法
        2.2.4 实地调查法
        2.2.5 数理统计法
3 研究结果与分析
    3.1 兰州市城关区老年人参加体育锻炼基本情况分析
        3.1.1 兰州市城关区参加体育锻炼老年人的基本情况
        3.1.2 兰州市城关区老年人参加体育锻炼的动机
        3.1.3 兰州市城关区老年人参加体育锻炼的形式及场所、项目
        3.1.4 兰州市城关区老年人参加体育锻炼的强度、时间、频率
    3.2 兰州市城关区老年人体育锻炼获得感情况分析
        3.2.1 兰州市城关区老年人体育锻炼获得感的结构内容
        3.2.2 兰州市城关区参加体育锻炼老年人的技能获得情况
        3.2.3 兰州市城关区参加体育锻炼老年人的身体健康获得情况
        3.2.4 兰州市城关区参加体育锻炼老年人的心理健康获得情况
        3.2.5 兰州市城关区参加体育锻炼老年人的社会适应获得情况
    3.3 兰州市城关区老年人体育锻炼获得感差异分析
        3.3.1 不同性别老年人体育锻炼获得感差异分析
        3.3.2 不同年龄阶段老年人体育锻炼获得感差异分析
        3.3.3 不同体育参与形式老年人体育锻炼获得感差异分析
        3.3.4 不同体育锻炼量老年人体育锻炼获得感差异分析
    3.4 兰州市城关区老年人体育锻炼获得感的影响因素分析
        3.4.1 影响兰州市城关区老年人体育锻炼获得感的主观因素
        3.4.2 影响兰州市城关区老年人体育锻炼获得感的客观因素
4 结论与建议
    4.1 结论
    4.2 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一 兰州市城关区老年人体育锻炼获得感问卷调查表
附录二 老年人体育锻炼获得感访谈提纲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5)扬州大学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本科毕业生就业现状及其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文献综述
        1.2.1 “就业”概念的界定
        1.2.2 对国外大学生就业现状的研究
        1.2.3 对国内大学生就业现状的研究
    1.3 问题的提出
    1.4 研究的意义
    1.5 研究的内容
    1.6 研究的创新点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
        2.2.1 文献资料法
        2.2.2 问卷调查法
        2.2.3 实证研究方法
        2.2.3.1 信度检验
        2.2.3.2 效度检验
        2.2.3.3 信度检验
        2.2.3.4 效度检验
3 结果与分析
    3.1 扬州大学民体专业本科毕业生的背景资料
        3.1.1 毕业时间
        3.1.2 性别情况
        3.1.3 在校时的基本情况
        3.1.4 家庭背景
    3.2 就业情况和满意程度
        3.2.1 就业率
        3.2.2 就业时间
        3.2.3 就业方式以及获取就业信息的途径
        3.2.4 理想的与目前从事的工作岗位
        3.2.5 就业地点
        3.2.6 就业单位性质和工作编制
        3.2.7 目前的月工资收入
        3.2.8 在择业时注重的因素
        3.2.9 就业形势的难易程度
        3.2.10 目前的工作与所学专业的相关度和满意度
    3.3 毕业生对扬州大学人才培养的看法
        3.3.1 在校所学知识能否应用到工作岗位上
        3.3.2 在校所学知识能否满足当前工作的需要
        3.3.3 在校所学知识与工作要求存在差距的原因
        3.3.4 扬州大学民体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
        3.3.5 扬州大学民体主要培养哪方面的人才
        3.3.6 目前学校人才与社会需求存在供求矛盾的主要原因
        3.3.7 目前学校课程设置方面存在的问题
    3.4 影响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学生就业的因素
        3.4.1 个人因素
        3.4.2 学校因素
        3.4.3 社会因素
        3.4.4 家庭因素
    3.5 影响扬州大学民体专业毕业生就业的因素的实证研究
        3.5.1 问卷的信度和效度分析
        3.5.1.1 信度分析
        3.5.1.2 效度分析
        3.5.2 扬州大学民体专业本科毕业生就业影响因素的模型的拟合
        3.5.2.1 个人因素对扬州大学民体专业本科毕业生就业影响因素模型
        3.5.2.2 学校因素对扬州大学民体专业本科毕业生就业影响因素模型
        3.5.2.3 社会因素对扬州大学民体专业本科毕业生就业影响因素模型
        3.5.2.4 家庭因素对扬州大学民体专业本科毕业生就业影响因素模型
    3.6 提高扬州大学民体专业本科就业策略构建
        3.6.1 个人方面
        3.6.2 学校方面
        3.6.3 社会方面
        3.6.4 家庭方面
4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6)四川省高校健美操专项大学生职业规划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问题提出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现实意义
2 文献综述
    2.1 职业规划的相关研究
        2.1.1 职业的概念发展
        2.1.2 职业规划的概念发展
        2.1.3 我国高校大学生职业规划的研究现状
        2.1.4 体育院系健美操专项学生职业规划的研究现状
    2.2 健美操的相关研究
        2.2.1 健美操的概念发展
        2.2.2 普通高校健美操课程开展研究现状
        2.2.3 体育院系健美操专项课程开展研究现状
3 研究对象与方法
    3.1 研究对象
    3.2 调查对象
    3.3 研究方法
        3.3.1 文献资料法
        3.3.2 数理统计法
        3.3.3 问卷调查法
4 调查结果与分析
    4.1 基本情况分析
        4.1.1 按学校划分
        4.1.2 按家庭情况划分
    4.2 四川省高校健美操专项学生健美操认知情况分析
        4.2.1 选择健美操专项原因
        4.2.2 选择健美操专项认知情况
    4.3 四川省高校健美操专项学生健美操学习情况分析
        4.3.1 个人学习情况
        4.3.2 学生运动水平情况
        4.3.3 健美操专项课程教学情况
    4.4 四川省高校健美操专项学生职业规划情况分析
        4.4.1 健美操专项学生职业规划自我认知情况分析
        4.4.2 健美操专项学生职业规划意识分析
        4.4.3 健美操专项学生职业期望分析
        4.4.4 健美操专项学生职业规划目标实施情况分析
        4.4.5 健美操专项学生职业规划情况分析
    4.5 健美操专项学生职业规划比较分析
        4.5.1 不同经历学生职业规划自我认知情况分析
        4.5.2 家庭因素对健美操专项学生工作认识清晰程度的分析
        4.5.3 学校因素对健美操专项学生职业规划的分析
5 分析与讨论
    5.1 健美操相关工作经历对学生职业规划的影响
    5.2 家庭所在地对学生职业规划的影响
    5.3 学校教育对学生职业规划的影响
    5.4 存在问题
        5.4.1 健美操专项学生职业技能水平低
        5.4.2 职业规划执行力不足,缺少职业准备
        5.4.3 职业选择认知单一缺乏多样化的职业观念
        5.4.4 职业规划教育缺乏深度,学生重视程度不够
        5.4.5 缺乏科学的职业规划指导,专业化师资队伍不足
6 结论和建议
    6.1 结论
    6.2 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1
附录2
致谢

(7)中职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研究 ——以成都市Y职业中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
        1.1.3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2.3 已有研究存在的不足
    1.3 理论基础
        1.3.1 帕森斯的“人职匹配”理论
        1.3.2 舒伯的生涯发展理论
    1.4 核心概念界定
        1.4.1 中职学生
        1.4.2 职业生涯
        1.4.3 职业生涯规划
        1.4.4 职业生涯规划教育
    1.5 研究方法与可行性分析
        1.5.1 研究方法
        1.5.2 可行性分析
    1.6 研究的创新性
2 研究设计
    2.1 工具设计
    2.2 研究样本
    2.3 研究思路
    2.4 数据处理
3 案例学校现状调查
    3.1 中职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现状
        3.1.1 问卷信度检验
        3.1.2 构成维度与中职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总体状况的相关分析
        3.1.3 中职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总体状况
        3.1.4 中职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差异分析
        3.1.5 问卷调查结果总结与分析
        3.1.5.1 职业认识对中职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影响最大
        3.1.5.2 中职学生职业认识得分最高,自我认知得分最低
        3.1.5.3 不同性别、年级、专业、生源地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存在差异
        3.1.5.4 有兼职或实习经历的中职学生各维度得分均高于没有兼职或实习经历的中职学生
        3.1.5.5 接受过专业辅导的中职学生各维度得分均高于没有接受过专业辅导的中职学生
    3.2 中职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现状
        3.2.1 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时间过短,安排不够合理
        3.2.2 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缺乏专业化的师资队伍
        3.2.3 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体系不健全
        3.2.4 职业生涯规划理念的普及性不够,把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等同于就业指导
4 加强中职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策略
    4.1 中职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原则
    4.2 学生方面
        4.2.1 树立职业生涯规划意识,增强职业生涯规划的自觉性
        4.2.2 客观认识自我,积极进行自我探索
        4.2.3 掌握职业生涯规划方法,积极进行规划探索
    4.3 学校方面
        4.3.1 对不同背景的中职学生进行个性化职业生涯规划教育
        4.3.2 加强专业化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师资队伍建设
        4.3.3 开展多样化的实践活动,加强学生的职业认识
        4.3.4 加快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体系建设
        4.3.5 建立专业的职业生涯规划辅导机构
        4.3.6 充分发挥学校、家庭、个人和社会合力作用
5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8)张家港市小学校园足球活动开展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选题依据
    1.2 选题的目的与意义
    1.3 文献综述
        1.3.1 国内校园足球研究现状
        1.3.2 国外学校足球研究现状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
        2.2.1 文献资料法
        2.2.2 专家访谈法
        2.2.3 问卷调查法
        2.2.4 数理统计法
        2.2.5 逻辑分析法
3 调查结果与分析
    3.1 张家港市小学校园足球开展的现状
        3.1.1 张家港市小学校园足球活动的目标
        3.1.2 张家港市小学校园足球活动的内容
    3.2 张家港市小学校园足球活动的综合情况分析
        3.2.1 张家港市小学足球场地设施情况分析
        3.2.2 校园足球组织者的现状分析
        3.2.3 学校管理者对开展校园足球活动的相关态度分析
        3.2.4 学生参与校园足球活动态度的现状分析
        3.2.5 家长对子女参与校园足球活动态度与动机的调查分析
    3.3 学校校园足球文化氛围的调查分析
        3.3.1 校园足球相关活动内容开展情况的调查与分析
        3.3.2 校园足球文化推广与宣传的调查与分析
    3.4 张家港市小学校园活动开展中存在的问题
        3.4.1 个别学校管理者对校园足球活动重视度不够
        3.4.2 学生参与校园足球活动的意识任然淡薄
        3.4.3 个别学校足球活动的安全保障机制有待完善
        3.4.4 少部分学校校园足球文化氛围不浓
        3.4.5 学校校园足球活动发展水平不均衡
        3.4.6 校园足球指导员队伍力量薄弱
    3.5 张家港市小学校园足球活动发展对策研究
        3.5.1 加强有关领导的重视程度,确保思想认识到位
        3.5.2 培养学生对足球的兴趣,全面普及校园足球活动
        3.5.3 建立健全足球活动安全保障体系
        3.5.4 加强小学校园足球文化氛围的建设
        3.5.5 加快推进乡镇学校校园足球活动的开展
        3.5.6 加强足球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指导员专业水平
4 结论
5 参考文献
6 附件
7 致谢

(9)社会治理视域下我国农村公共体育服务体系建设与运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导论
    1.1 问题的提出
    1.2 研究目的
    1.3 研究意义
    1.4 文献综述
    1.5 研究思路
2 研究的基础理论与理论基础
    2.1 基础理论:核心概念界定
    2.2 理论基础:综合学科交融
        2.2.1 社会治理视域
        2.2.2 公共服务理论
        2.2.3 社会秩序理论
        2.2.4 社会运行理论
3 新中国农村公共体育服务实践演进与审视
    3.1 社会主义改造时的初探(1949-1956 年):主体单一的自治型
        3.1.1 农村公共体育服务要素显现
        3.1.2 政府单一主体,运行效率略低
        3.1.3 无暇顾及的自治模式
    3.2 人民公社时的曲折发展(1958-1984 年):政社一体的垄断型
        3.2.1 农村公共体育服务偏向推进
        3.2.2 政府公社一体,社会力量介入
        3.2.3 政社合一的垄断模式
    3.3 家庭承包制的过渡复兴(1985-2005 年):三驾马车的协作型
        3.3.1 农村公共体育服务体系完善
        3.3.2 三驾马车齐驱,制度建设加强
        3.3.3 创新管理的协作模式
    3.4 农村税费改革后的全面完善(2006 年-):多元格局的融合型
        3.4.1 农村公共体育服务运行渐畅
        3.4.2 多元参与格局,注重体育共享
        3.4.3 社会治理的融合模式
    3.5 新中国农村公共体育服务供给模式的比较与反思
        3.5.1 需求表达:“无意识-同质性-主动性-有意识”的民主激发
        3.5.2 决策执行:“独揽-转向-联动-复合”以实现农民体育所需
        3.5.3 筹资渠道:“制度外-外主内次-内主外次-制度内”的转向
        3.5.4 生产管理:“集体-政社一体-分离-分工”以明确主体责任
4 国外发达国家公共体育服务体系建设研究
    4.1 国外公共体育服务体系建设的实践
        4.1.1 英国公共体育服务体系建设经验
        4.1.2 德国公共体育服务体系建设经验
        4.1.3 美国公共体育服务体系建设经验
        4.1.4 加拿大公共体育服务体系建设经验
        4.1.5 日本公共体育服务体系建设经验
        4.1.6 韩国公共体育服务体系建设经验
    4.2 公共体育服务体系建设的国际比较
        4.2.1 公共体育服务体系建设国际比较之同
        4.2.2 公共体育服务体系建设国际比较之异
    4.3 国外公共体育服务体系建设的启示
        4.3.1 注重政策法规颁布的连续性及依法治体
        4.3.2 确保公共体育设施规范推进且有效利用
        4.3.3 增强政府主管部门的协调联动整合机制
        4.3.4 加强体育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治理的能力
        4.3.5 拓宽经费来源渠道并建立专项财政制度
        4.3.6 积极推动公共体育服务智慧平台的搭建
        4.3.7 创新“保底性”公共体育服务供给模式
5 我国农村公共体育服务治理主体分析
    5.1 社会治理主体的分析框架
    5.2 我国农村公共体育服务治理主体的类型划分
        5.2.1 农村公共体育服务的政府组织
        5.2.2 农村公共体育服务的市场组织
        5.2.3 农村公共体育服务的社会组织
        5.2.4 农村公共体育服务的自治组织
        5.2.5 农村公共体育服务的公民个体
    5.3 我国农村公共体育服务治理主体的功能定位
        5.3.1 政府协调:农村公共体育服务治理的总体把握
        5.3.2 市场配置:农村公共体育服务治理的利益衡量
        5.3.3 社会参与:农村公共体育服务治理的活力激发
        5.3.4 村委自治:农村公共体育服务治理的自由表达
        5.3.5 村民自觉:农村公共体育服务治理的目标聚焦
6 我国农村公共体育服务体系建设及其概况
    6.1 我国农村公共体育服务体系建设的基本原则
    6.2 我国农村公共体育服务体系建设的总体思路
        6.2.1 他山之石:发达国家公共体育服务体系建设经验
        6.2.2 一号文件:农村文化及体育发展的关注
        6.2.3 国家层面:基本公共服务体系中的体育元素
        6.2.4 它域镜鉴:文化与旅游公共服务体系的参考
        6.2.5 上下对接:公共体育服务体系建设的内在要求
        6.2.6 社会治理视域下我国农村公共体育服务体系建设
    6.3 我国农村公共体育服务体系要素的主要内容
        6.3.1 农村公共体育场地设施服务:物质基础
        6.3.2 农村公共体育组织管理服务:运转中心
        6.3.3 农村公共体育经费保障服务:外在需要
        6.3.4 农村公共体育政策法规服务:方向指引
        6.3.5 农村公共体育信息宣传服务:畅通渠道
        6.3.6 农村公共体育技术指导服务:技能获取
        6.3.7 农村公共体育活动赛事服务:呈现方式
        6.3.8 农村公共体育体质监测服务:健康追踪
        6.3.9 农村公共体育监督评估服务:确保成效
7 我国农村公共体育服务体系发展状况调研
    7.1 我国农村公共体育服务体系发展的现状调查
        7.1.1 调查对象的人口社会学信息
        7.1.2 农村居民体育活动参与特征
        7.1.3 农村公共体育服务供需状况
        7.1.4 农村公共体育服务治理情况
        7.1.5 农村公共体育服务评价形式
    7.2 我国农村公共体育服务体系发展的差异比较
        7.2.1 我国农村公共体育服务发展的地区差异
        7.2.2 我国农村公共体育服务发展的性别差异
        7.2.3 我国农村公共体育服务发展的年龄差异
        7.2.4 我国农村公共体育服务发展的职业差异
        7.2.5 我国农村公共体育服务发展的学历差异
        7.2.6 我国农村公共体育服务发展的收入差异
    7.3 我国农村公共体育服务体系发展的问题归纳
        7.3.1 农村公共体育服务供给总量不足
        7.3.2 农村公共体育服务供给结构失衡
        7.3.3 农村公共体育服务治理主体有限
        7.3.4 农村公共体育服务供给体制受阻
        7.3.5 农村公共体育服务供给机制不畅
    7.4 我国农村公共体育服务体系发展的困因分析
        7.4.1 政府与社会观念滞后
        7.4.2 城乡二元格局的并存
        7.4.3 体育体制建设不完善
        7.4.4 公共财政体制不健全
8 我国农村公共体育服务运行条件研究
    8.1 我国农村公共体育服务运行的人口条件
        8.1.1 我国农村人口结构特点
        8.1.2 人口条件对农村公共体育服务运行的影响
    8.2 我国农村公共体育服务运行的政治条件
        8.2.1 我国农村政治建设特点
        8.2.2 政治条件对农村公共体育服务运行的影响
    8.3 我国农村公共体育服务运行的经济条件
        8.3.1 我国农村经济建设特点
        8.3.2 经济条件对农村公共体育服务运行的影响
    8.4 我国农村公共体育服务运行的文化条件
        8.4.1 我国农村文化建设特点
        8.4.2 文化条件对农村公共体育服务运行的影响
    8.5 我国农村公共体育服务运行的社会条件
        8.5.1 我国农村社会建设特点
        8.5.2 社会条件对农村公共体育服务运行的影响
    8.6 我国农村公共体育服务运行的环境条件
        8.6.1 我国农村环境建设特点
        8.6.2 环境条件对农村公共体育服务运行的影响
9 我国农村公共体育服务运行机制及治理路径
    9.1 我国农村公共体育服务运行机制概述
    9.2 我国农村公共体育服务运行动力机制研究
        9.2.1 农村公共体育服务运行动力机制概述
        9.2.2 农村公共体育服务运行动力机制系统构成
        9.2.3 农村公共体育服务运行动力机制工作原理
        9.2.4 农村公共体育服务运行动力机制基本功能
        9.2.5 农村公共体育服务运行动力机制治理路径
    9.3 我国农村公共体育服务运行整合机制研究
        9.3.1 农村公共体育服务运行整合机制概述
        9.3.2 农村公共体育服务运行整合机制的对象
        9.3.3 农村公共体育服务运行整合机制的中心
        9.3.4 农村公共体育服务运行整合机制的过程
        9.3.5 农村公共体育服务运行整合机制治理路径
    9.4 我国农村公共体育服务运行激励机制研究
        9.4.1 农村公共体育服务运行激励机制概述
        9.4.2 农村公共体育服务运行激励机制的标准
        9.4.3 农村公共体育服务运行激励机制的手段
        9.4.4 农村公共体育服务运行激励机制的过程
        9.4.5 农村公共体育服务运行激励机制治理路径
    9.5 我国农村公共体育服务运行控制机制研究
        9.5.1 农村公共体育服务运行控制机制概述
        9.5.2 农村公共体育服务运行控制机制的对象
        9.5.3 农村公共体育服务运行控制机制的手段
        9.5.4 农村公共体育服务运行控制机制的过程
        9.5.5 农村公共体育服务运行控制机制治理路径
    9.6 我国农村公共体育服务运行保障机制研究
        9.6.1 农村公共体育服务运行保障机制概述
        9.6.2 农村公共体育服务运行保障机制的对象
        9.6.3 农村公共体育服务运行保障机制的手段
        9.6.4 农村公共体育服务运行保障机制的过程
        9.6.5 农村公共体育服务运行保障机制治理路径
10 结论、建议、创新与局限
    10.1 结论
    10.2 建议
    10.3 创新
    10.4 局限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1 调查问卷
附录2 访谈提纲
附录3 相关素材
附录4 科研情况

(10)淄博市中小学校园足球活动可持续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选题依据
        1.1.1 我国足球运动发展不良局面成为我国体育发展的一大难题
        1.1.2 开展校园足球是解决我国足球运动发展困境的有效办法
        1.1.3 淄博青少年校园足球的开展对其他地市的启示、借鉴作用
    1.2 文献综述
        1.2.1 国外相关文献
        1.2.2 国内相关文献
        1.2.2.1 关于校园足球活动开展的规律性问题探讨研究
        1.2.2.2 关于青少年校园足球活动开展现状调查分析与相应对策的研究
        1.2.2.3 关于校园足球活动与足球后备人才培养之间关系的研究
        1.2.2.4 关于校园足球文化建设方面的研究
        1.2.2.5 关于校园足球活动可持续发展问题的研究
        1.2.2.6 关于中外校园足球活动比较研究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
        2.2.1 文献资料法
        2.2.2 访谈法
        2.2.3 问卷调查法
        2.2.4 数理统计法
        2.2.5 逻辑归纳法
3 研究结果与分析
    3.1 校园足球活动概念的内涵
    3.2 校园足球活动的各构成要素
        3.2.1 校园足球活动的参与主体
        3.2.2 校园足球活动的参与客体
        3.2.3 校园足球活动的参与中介
    3.3 开展青少年校园足球活动所涉及到的主体关系
        3.3.1 校园足球活动与教育部门
        3.3.2 校园足球活动与体育部门
        3.3.3 校园足球活动与青少年足球后备人才培养
        3.3.4 校园足球活动与阳光体育运动
        3.3.5 校园足球活动与素质教育
    3.4 淄博市中小学校校园足球活动开展现状
        3.4.1 淄博市中小学校校园足球活动开展总体状况
        3.4.2 淄博市中小学校校园足球活动参与主体状况
        3.4.3 淄博市中小学校校园足球活动参与客体状况
        3.4.4 淄博市中小学校校园足球活动参与中介状况
    3.5 影响淄博市中小学校校园足球活动开展的因素分析
        3.5.1 淄博市中小学校校园足球活动参与主体影响因素分析
        3.5.2 淄博市中小学校校园足球活动参与客体影响因素分析
        3.5.3 淄博市中小学校校园足球活动参与中介影响因素分析
    3.6 淄博市中小学校校园足球活动的可持续发展对策
        3.6.1 关于淄博市中小学校校园足球活动参与主体因素可持续发展对策
        3.6.2 关于淄博市中小学校校园足球活动参与客体因素可持续发展对策
        3.6.3 关于淄博市中小学校校园足球活动参与中介因素可持续发展对策
4 结论
    4.1 校园足球活动概念及构成要素
    4.2 淄博市中小学校校园足球活动开展状况
    4.3 影响淄博市中小学校校园足球活动开展的因素或存在的不足
    4.4 对淄博市中小学校校园足球活动提出可持续发展对策
5 参考文献
6 在校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7 致谢
8 附录

四、如何做好中专女生指导员工作(论文参考文献)

  • [1]民国时期幼儿教师教育实验研究[D]. 寇文亮. 河北大学, 2021(09)
  • [2]民国时期乡村教育的现代转型(1912-1937)[D]. 柳丽娜. 安徽师范大学, 2020(01)
  • [3]中国近现代海洋水产教育研究[D]. 秦锦清. 浙江海洋大学, 2020(01)
  • [4]兰州市城关区老年人体育锻炼获得感研究[D]. 邵龙杰. 西北师范大学, 2020(01)
  • [5]扬州大学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本科毕业生就业现状及其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D]. 朱文君. 扬州大学, 2019(02)
  • [6]四川省高校健美操专项大学生职业规划调查[D]. 王阅. 四川师范大学, 2019(01)
  • [7]中职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研究 ——以成都市Y职业中学为例[D]. 张蔓. 四川师范大学, 2019(02)
  • [8]张家港市小学校园足球活动开展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D]. 苏晶. 苏州大学, 2018(04)
  • [9]社会治理视域下我国农村公共体育服务体系建设与运行研究[D]. 陈德旭. 上海体育学院, 2017(01)
  • [10]淄博市中小学校园足球活动可持续发展研究[D]. 王童. 曲阜师范大学, 2013(S1)

标签:;  ;  

如何做好中学女生的辅导员工作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