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奉贤八谷茂金矿有机地球化学特征

陕西奉贤八谷茂金矿有机地球化学特征

一、陕西凤县八卦庙金矿中的有机地球化学特征(论文文献综述)

王瑞廷,张革利,李青锋,张斌,成欢,冀月飞[1](2021)在《秦岭凤太铅锌-金矿集区成矿规律与找矿预测》文中提出凤太铅锌-金矿集区地处秦岭泥盆系贵金属-多金属成矿带西段,总体为夹持于湘子河断裂、酒奠梁断裂之间,以NWW向褶皱和NWW向断裂组合而成的近似菱形构造块体,主要出露的泥盆系为浅变质碳酸盐岩与细碎屑岩建造,东部出露的花红树坪岩体、西坝岩体和集中分布的岩脉为区内铅锌、金成矿提供了物质及热动力。典型矿床解剖结果表明:铅锌矿床受控于区域断裂及背斜构造且产出于特定的岩性层,与铅锌成矿关系密切的物理化学条件转换界面是中泥盆统古道岭组与上泥盆统星红铺组之间接触界面(硅钙面),铅锌矿床多位于面状高磁异常与低磁异常过渡部位并显示Pb-Zn-Hg-Cd组合化探异常,表明铅锌矿床成因类型为层控岩浆热液型;已知含矿背斜走向与倾向延伸部位、与其有相似成矿条件的次级背斜、大面积千枚岩覆盖区深部隐伏背斜的鞍部及倾斜部位是铅锌找矿有利地段。金矿床受控于断裂构造带或其旁侧的脆-韧性剪切带及其叠加部位,多位于高磁异常带中局部高磁异常向低磁异常过渡部位,与Au-Ag-(As-W-Bi-Sb)组合化探异常吻合度高,岩浆活动与金成矿关系密切,表明金矿床为中低温岩浆热液型;已探明大型金矿床近外围及深部是金找矿重点靶区。铅锌、金矿床均属于印支期与碰撞造山岩浆期后热液有关的铅锌、铜、金矿床成矿系列。基于成矿地质体、成矿构造、成矿结构面与矿体的相互作用与位置关系,建立了凤太铅锌-金矿集区铅锌、金成矿模式;叠加典型矿床物化探、遥感异常特征,构建找矿预测综合信息模型;采用"证据权法",预测找矿靶区6处,说明区内找矿潜力大,下一步找矿工作重点是对隐伏控矿构造与隐伏矿体的预测与探索。

丁坤[2](2020)在《南秦岭柞-山矿集区典型金矿床成矿作用与成矿动力学背景》文中认为南秦岭柞水-山阳(以下简称柞山)矿集区是秦岭造山带内重要矿集区之一,区内构造-岩浆活动强烈,发育大量赋存于碎屑浊积岩或碳酸盐建造中的微细浸染型金矿床。对于该矿集区内金矿床的成矿地质背景,成矿时代,岩浆活动与成矿的联系,成矿作用机制及其成矿动力学背景等关键科学问题的研究尚待深入,制约了该矿集区金矿进一步勘探开发。本文以柞山矿集区的夏家店、龙头沟、王家坪和青林沟四个典型金矿床作为主要研究对象,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通过详细的区域地质调查、物化探、遥感和矿相学研究,系统的实验测试分析,查明了柞山矿集区金矿床中金的赋存状态和成矿时代,研究了成矿流体的演化、来源及成矿物质来源,探讨了岩浆活动与金成矿关系、成矿作用过程及成矿构造背景,主要取得以下成果和认识:(1)柞山矿集区出露的金矿床(点)主要集中在二台子—凤镇—夏家店金矿带和青林沟—王家沟—庙梁金矿带中。矿床赋矿围岩为一套碳酸盐岩或碎屑岩沉积建造,矿体明显受断裂构造控制,与Au、As、Sb等成矿元素密切共生,具有硅化、碳酸盐化、黄铁矿化、绢云母化和高岭土化等围岩蚀变特征,其赋矿围岩、金赋存状态等最基本特征与美国内华达州的卡林型金矿床相同或相似,矿石品位、流体性质等不尽相同。(2)根据夏家店、龙头沟、王家坪和青林沟矿床地质背景特征和详细的矿相学研究,将成矿阶段划分为石英-黄铁矿(±绢云母)阶段、石英-硫化物(±少量方解石)阶段和石英-方解石阶段;黄铁矿、砷黄铁矿和毒砂为主要载金矿物;金的嵌布类型包括裂隙金、粒间金和包裹金三类。(3)柞山矿集区金矿成矿流体具有中-低温、低盐度特征;金矿床形成于中性或弱碱性、还原环境中;金在热液中主要以Au(HS)0的形式运移,流体-岩石相互作用是柞山矿集区卡林型-似卡林型金矿床中Au富集成矿最为关键的作用。(4)通过C-H-O-S同位素及硫化物微量元素研究,认为金矿床中早期成矿流体具有岩浆水特征,成矿后期有大气降水加入,成矿物质由不同比例的深部幔源岩浆与地壳混合而成。(5)综合对比分析,认为柞山矿集区存在印支期和燕山期两期金成矿事件,金矿床受断裂构造控制,且成矿与印支期和燕山期高钾钙碱性准铝质I型花岗岩活动有关。青林沟成岩成矿时代为印支晚期,成矿物质均由幔源岩浆与地壳混合而成,该期事件形成于岩石圈应力状态从挤压向伸展转变的构造背景。夏家店金矿床方解石、萤石Sm-Nd等时线年龄为139.6±0.98Ma、龙头沟金矿床单矿物Sm-Nd等时线年龄为141±3.6Ma,夏家店金矿及龙头沟金矿的成矿年龄能代表区域卡林型金矿床的主要年龄,王家坪金矿也形成于140Ma左右;燕山期成矿环境为岩石圈伸展减薄的构造环境,由于秦岭造山带进入伸展裂陷阶段,地壳厚度减薄,在地幔热和构造减压的条件下,地幔物质和热流体上涌带来了大量的金等成矿元素,同时又诱发强烈的壳-幔相互作用,萃取活化了部分地层中的金,导致金大量沉淀聚集成矿,金矿与区内斑岩-矽卡岩铜钼矿床为同一成矿系统。

李鹏贝[3](2020)在《秦岭凤县庞家河金矿脆—韧性剪切带特征与找矿预测》文中研究说明庞家河金矿区大地构造位置地处秦岭造山带核心部位,位于华北板块南侧和扬子板块北侧碰撞缝合带,或称秦岭褶皱系凤县~柞水~山阳海西褶皱带西段,处于唐藏~丹凤~商南大断裂带内或其附近。该金矿自1988年中陕核工业211大队开展1:5万金水系沉积物测量时发现了该矿区Ⅰ、Ⅱ号金矿化构造带;1989年在20km2内开展了1:1万土壤测量和地质填图工作时,在Ⅰ、Ⅱ号金矿化带南侧发现Ⅲ、Ⅳ、Ⅴ号金矿化带;此后,相继查明该矿区地质、构造及主要矿体的形态、产状、规模、空间位置和矿石质量特征,经综合研究反映,庞家河金矿主要赋存在泥盆系下东沟组(现泥盆系舒家坝组)的陆源碎屑含金地层,地层对该区金床的形成起重要作用,近EW向的层间挤压构造带对矿体的空间展布起直接控制作用,中低温热液蚀变作用与金成矿密切相关,物化探资料反映各矿带矿化向东西及深部仍有延伸,找矿潜力较大;1995~2006年对庞家河金矿床西延、东延地段开展地表普查工作,证实含矿构造向东有较大延伸,先后发现堡子山、小泗沟、吴家沟等金矿点;2007~2012年完成陕西省凤县庞家河金矿接替资源勘查工作,基本查明庞家河矿区Ⅰ、Ⅱ、Ⅲ、Ⅳ、Ⅴ号金矿化带含金构造断裂带的存在,该矿床规模从原来600m长扩展到3000m。虽然前人对该矿区地层岩性、构造蚀变、成矿物质来源以及矿床成因等均进行过若干年的研究,但对于脆-韧性剪切带控矿特征、脆-韧性剪切带与矿化蚀变关系、脆-韧性剪切带剪切强弱变化对成矿的影响、成矿流体特征、脆-韧性剪切带对成矿流体是否有控制作用以及如何控制以及该金矿深部预测和未来找矿方向等诸多问题均缺乏系统性研究。本次论文研究工作主要《秦岭成矿带典型矿集区成果集成与技术支撑研究》项目为依托(项目编号:61201506280;2017~2018年),对庞家河矿区控矿脆-韧性剪切带开展专项研究工作,通过调查矿区各中段及地表控矿脆-韧性剪切产状变化特征,以反映控矿脆-韧性剪切带空间分布规律及矿体空间展布特征;通过调查控矿脆-韧性剪切带内(或剪切带附近)与成矿相关的剪切变形行迹,研究与成矿相关的变形构造几何学、运动学特征;通过对典型矿体区段进行观测编录,研究控矿脆-韧性剪切变形与矿化蚀变的分布特征。其次,对矿区内与成矿相关样品进行采集分析,本次研究工作根据观测矿区内石英脉产状及交切关系等手段,划分矿区内石英脉期次,并对成矿期含矿石英脉进行系统采集,通过对含矿石英脉流体包裹体测温,对矿区内成矿流体基本特征进行综合研究;通过系统采集剪切带内岩(矿)石样品,并对其组构、共生关系进行显微镜下光薄片鉴定,以查明金属矿物赋存状态及岩石显微变形特征;对矿区内侵入岩体(本次采集花岗斑岩和辉绿岩)及矿石(含矿千枚岩)和围岩(千枚岩)进行采集、分析其主微量、稀土元素特征,对矿区侵入岩体与成矿相关性进行探讨。并在总结前人关于庞家河金矿区研究的基础上,尝试构建庞家河金矿矿床成因模式,并提出找矿预测模型,为下一步该矿区找矿提供科学合理的建议。本次论文研究主要得出成果认识有以下几点:(1)庞家河金矿床受多级脆-韧性剪切带,区内脆-韧性剪切破碎带的强弱变化对矿体的赋存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通过路线调查、绘制矿体勘探线联合剖面以及不同中段矿体产状的测量统计发现,研究区内矿体在横向上呈近EW向分布特征,在纵深方向呈“上陡下缓”及向南侧列的分布特征,此外,形成一系列高角度区域性脆-韧性复合断裂系统,奠定了区域基本构造格架,其中对庞家河金矿区影响较大的两条断裂系统分别为F8(碾子湾-套坝)和F9(罗汉寺-瓦窑上)脆-韧性复合断裂,矿区内次级剪切构造带(例如矿区3条近EW向分布主要控矿脆-韧性剪切带F3、F4、F5)是该矿区3条主要的容矿构造,表现出多级脆-韧性剪切带对矿体的控制作用。通过对地质剖面图以及对坑道中段(例如西山980中段)进行详细编录发现,剪切作用强烈地段往往是金矿体产出的主要地段,且往往伴有明显且蚀变强度较大的硅化、绿泥石化、绢云母化和褐铁矿化等现象出现。相反,在远离剪切作用强烈地段,各蚀变程度变弱,无明显矿化现象出现。因此,剪切作用强弱变化是该研究区找矿(尤其是高品位矿体)重要的研究方向,与成矿关系密切的几类蚀变特征是该区找矿的重要标志之一。(2)从成矿流体特征表明,庞家河矿区金矿床属中温热液型矿床,具中成深度成矿特点。本次研究工作对研究区硅化期次进行划分认为,该研究区硅化可以分为3期,第Ⅰ期和第Ⅲ期硅化分别在成矿前和成矿后出现,与成矿无密切关系,第Ⅱ期硅化为成矿期出现,通过采集成矿期含矿石英脉进行流体包裹体测试发现,成矿流体的均一温度整体属中温流体,均一温度有一个峰值,主要集中在220~250℃;出现三个温度变化阶段,分别为早期270~250℃、中期250~220℃、晚期180~150℃;庞家河金成矿流体的盐度峰值为5.4%~9.8%,属中-低盐度流体;流体密度峰值在0.80~0.85g/cm3,整体属中-低密度流体;对流体捕获压力进行计算得出,流体捕获压力在40.62~89.53MPa,推算庞家河矿区金成矿深度在1.50~3.32km,平均成矿深度为2.47km,属中成成矿深度。此外,根据Wilkinson(2001)矿床均一温度-盐度图解进行投图发现,庞家河金矿床成矿流体数据主要落在中温区,属中温热液型矿床;含矿流体包裹体氧同位素测试显示,18O值在10.3~15.45‰之间,具一定离散性,表明庞家河金矿成矿物质主要来源于壳源,成矿介质水以地层水和深循环大气降水为主。(3)庞家河矿区脆-韧性剪切带表现出对矿体控矿和金成矿的双重控制作用。通过对矿区剪切作用下形成的多种构造类型进行几何学和运动学调查以及剪切作用下含矿石英脉体的野外特征以及室内测试分析,综合研究认为,庞家河金矿区脆-韧性剪切带表现出对金矿体形态控制以及金元素富集(即金成矿)的双重控制作用。具体分述如下:a.脆-韧性剪切带对矿体的控制作用:区内脆-韧性剪切带内地层和岩石变形组构特征表明该区域发生过强烈的构造变形,变形构造类型丰富,例如,石英透镜体、石英脉剪切揉皱变形、角砾定向排列、层间劈理以及“X”共轭剪节理等。宏微观剪切特征均十分显着,一般发育左行压扭性透镜体和右行张扭性裂隙,脆-韧性变形转换过程中形成的一系列张扭性、张性裂隙往往是金矿体重要的产出部位,表现出次级脆-韧性剪切带对矿体的控制作用,例如,矿体在走向上常表现为尖灭再现,分枝复合以及膨大收缩的特征,在空间上表现为大透镜状、带状和网脉状等特征均是脆-韧性剪切带对区内矿体控制作用的重要体现;b.脆-韧性剪切带对金元素富集(即金成矿)的控制作用:庞家河矿区脆-韧性剪切带对金成矿的控制作用主要体现在剪切带对成矿流体的控制作用,区内构造环境由碰撞挤压向伸展剪切的过程中,先后又经历了3个变形阶段,分别为韧性剪切阶段、韧-脆性剪切转换阶段以及脆性叠加阶段,此3个变形阶段成矿流体随脆-韧性剪切带的变化而不断发生改变。(4)庞家河金矿区深部及外围仍有巨大的找矿潜力。通过收集对比邻区马蹄沟金矿资料发现,两个矿区均位于唐藏-商丹混杂岩带内,且矿床均受脆-韧性剪切破碎带控制,通过分析资料发现,马蹄沟金矿体在空间上往往呈缓倾,倾向一般为160~200°,倾角20~45°。而庞家河金矿体在空间上往往相对陡倾,矿体产状为160~175°∠55~70°,其矿体在空间上整体分布特征为“上陡下缓”,即越靠近地表矿体倾角越陡,而越往深部矿体倾角越缓,例如,在矿区1065中段矿体倾角一般在70~75°,而980中段矿体倾角为50~55°。据此对比认为,庞家河矿区探明的矿体均以相对较高的角度产出,而深部缓倾度的矿体尚未被勘查发现,故该研究区仍有十分巨大的勘查潜力。庞家河金矿在纵深方向上呈“上陡下缓”以及向南侧列的分布趋势,在走向上呈近EW向展布。因此,下一步找矿方向应在已发现的含矿脆-韧性剪切带深部向南进一步深化研究,在走向上应继续往EW方向上追踪调查,并适当开展工程手段进行验证。

毛晨[4](2019)在《南秦岭凤县地区金矿与铅锌矿成因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在南秦岭凤太盆地泥盆系地层中相继发现有大量大、中型铅锌矿(如八方山-二里河、银洞山、铅硐山、银母寺、银洞梁等)和大型-超大型的金矿(如双王和八卦庙等金矿)。通过前人研究表明,凤太盆地金矿与铅锌矿在赋矿层位、形成时代、物质来源和成矿作用方面均有一定的关联性,表现出明显的共生成矿关系,但由于缺乏细致详尽的数据支撑和系统性矿床模式的建立,导致金矿与铅锌矿成因关系的认识不足,这一研究的滞后,不但有碍于“秦岭式”矿床理论的发展与提高,而且直接影响着对秦岭区成矿预测和找矿勘探工作的深入开展。本研究以南秦岭古生代-中生代成矿动力学背景和成矿条件为基础,通过详细的野外观测、岩相学、同位素定年、LA-ICP-MS原位同位素物源示踪、LA-ICP-MS原位微量成分分析及流体包裹体研究手段,探讨南秦岭凤县地区时空紧密相关的八卦庙金矿和二里河-银洞山铅锌矿的成因及其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并结合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针对两类矿床成因建立完善统一的成矿模式。研究过程中,本文取得成果和认识如下:研究内八卦庙金矿上泥盆统星红铺组下段第二岩性层铁白云质千枚岩(主要赋矿围岩)中沉积期草莓状黄铁矿岩相学特征以及硫同位素特征和微量元素特征非常符合SEDEX矿化第一阶段成矿模式,而二里河-银洞山铅锌矿中泥盆统古道岭组上段灰岩(主要赋矿围岩)中成岩期黄铁矿的岩相学特征以及硫同位素特征和微量元素特征非常符合SEDEX矿化第二阶段成矿模式。由于八卦庙金矿赋矿围岩形成时间明显晚于二里河-银洞山铅锌矿赋矿围岩,表明这两个不同层位的沉积-成岩期黄铁矿的形成是多期次(至少两期)喷流沉积事件导致的结果,由于不同期的喷流沉积成矿作用的差异性,导致了不同层位上金和铅、锌的富集差异。本文认为晚泥盆世的喷流沉积作用只是使Au、Pb、Zn元素预富集在地层中而没有形成真正意义上的矿体,真正意义上的矿体是在晚三叠世造山过程中形成。研究区内八卦庙金矿和二里河-银洞山铅锌矿的晚三叠世成矿动力学背景是处于秦岭造山后碰撞阶段,并经历了造山过程从早期挤压变形(209220Ma)到晚期伸展(209Ma)的构造-流体成矿过程:八卦庙金矿早期I、II成矿阶段主要受NWW向韧-脆性剪切带控制,二里河-银洞山铅锌矿早期I成矿阶段主要受NWW向构造破碎带和片理化带控制;而八卦庙金矿晚期III、IV成矿阶段受NE向张裂隙和剪节理控制,二里河铅锌矿晚期II、III成矿阶段受NE向张裂隙控制。在成矿流体性质及物质来源方面,对于早期变质增温阶段,八卦庙金矿早期成矿流体(I、II成矿阶段)为地层变质流体和深部岩浆热液的混合流体,其硫源为深部岩浆硫和地层硫的混合,变质作用将地层中S和Au、Cu、Pb、Zn等一系列元素重新活化富集,但不排除部分金和成矿物质来自于深部岩浆热液活动;二里河-银洞山铅锌矿早期成矿流体(I成矿阶段)以地层变质流体为主,并有少量岩浆流体的加入,硫源为地层硫与岩浆硫的混合来源,银洞山矿区I成矿阶段铅的来源很可能是西坝岩体岩浆热液、古老基底与赋矿围岩三者的混合作用。对于晚期增温减压成矿阶段,八卦庙金矿III成矿阶段流体来源于岩浆热液、古老基底变质流体和古道岭组地层,而IV成矿阶段流体主要来源于岩浆热液与围岩星红铺组地层,III、IV成矿阶段硫源来自岩浆硫和下部古道岭组地层硫,III成矿阶段铅源来自西坝岩体岩浆热液、古老基底和古道岭组地层的混合作用,IV成矿阶段铅主要来源于赋矿围岩地层(星红铺组);二里河铅锌矿晚期成矿流体(II、III成矿阶段)以岩浆热液为主,而在III成矿阶段有少量地层流体的加入,II、III成矿阶段硫源以岩浆硫为主,II成矿阶段铅的来源很可能是西坝岩体岩浆热液、古老基底与赋矿围岩三者的混合作用。在金矿赋存状态和富集沉淀机制方面,八卦庙金矿II成矿阶段金主要以包裹金和裂隙金存在,少量存在于黄铁矿晶格中,而IV成矿阶段金的主要以晶格金和包裹金两种方式存在于黄铁矿内。八卦庙金矿热液期I、II成矿阶段金的主要富集沉淀机制是水-岩反应,III成矿阶段金的主要富集沉淀机制是水-岩反应和总硫活度下降,IV成矿阶段金的主要富集沉淀机制是温度下降和压力下降引起的沸腾作用、水-岩反应、氧逸度下降、总硫活度下降和pH值增高。二里河-银洞山铅锌矿I、II成矿阶段金的主要富集沉淀机制是总硫活度下降,III成矿阶段金的主要富集沉淀机制是温度下降和压力下降引起的沸腾作用、水-岩反应、总硫活度下降、pH值增高。在铅锌矿赋存状态和富集沉淀机制方面,铅锌矿体主要存在于八卦庙金矿III成矿阶段,铅锌的运移方式主要以氯化物形式迁移并以硫化物(方铅矿和闪锌矿)形式沉淀。八卦庙金矿III成矿阶段铅锌矿的主要沉淀机制为流体混合和水-岩反应。二里河-银洞山铅锌矿I、II成矿阶段的主要富集沉淀机制是流体混合,而III成矿阶段的主要富集沉淀机制是温度下降和压力下降引起的沸腾作用、流体混合及水岩反应。在金矿与铅锌矿成因关系方面,本文认为早期晚泥盆世喷流沉积成矿作用的局限性和差异性,导致研究区内金预富集在上层位上泥盆统星红铺组而铅锌矿主要产于在下层位中泥盆统古道岭组中,而晚三叠世的变质变形作用对研究区内金铅锌元素起着再次活化富集作用,并形成一系列容矿和导矿构造,深部岩浆热液和变质流体沿着导矿构造上涌,不仅活化萃取了原先地层的金铅锌元素,更重要的是将下部古道岭组地层中S和Au、Pb、Zn、Cu等成矿物质带到上部星红铺组相对富金地层中,不仅扩大了铅锌的成矿规模,也延缓了金的沉淀,导致金在后期流体中更加富集沉淀,从而扩大了金矿的规模。因此,晚三叠世岩浆热液的发育非常重要,它的性质和规模直接决定了研究区内金铅锌的分布和成矿规模,甚至决定了整个凤太盆地内金铅锌的分布和成矿规模。

付佳丽[5](2019)在《硫化物硫同位素微区原位分析方法开发及其在南秦岭金龙山金-锑-汞矿床成因研究中的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赋存于沉积岩中的金矿床是全球范围内最重要的金矿床类型之一,是过去二十年来矿床学研究的前沿热点领域。它不仅在成矿元素组合方面表现出显着的Au-Sb-Hg-As等特征元素组合,而且在空间上金矿床往往与锑、汞矿床关系密切,形成金-锑-汞矿床成矿系列。赋存于沉积岩中的金-锑-汞矿床的矿石矿物主要为硫化物,如含砷黄铁矿、毒砂、辉锑矿和辰砂等。因此,系统分析硫化物的硫同位素组成可为硫和成矿金属元素的来源及矿床成因提供重要的约束。然而,由于赋存于沉积岩中的金-锑-汞矿床通常成矿温度较低,硫化物的结构较为复杂,传统的硫同位素分析方法难以获得不同结构区域的硫化物硫同位素组成。针对这一问题,本文在实验室开发了硫化物硫同位素的原位微区分析方法,并将这种方法应用于南秦岭金龙山矿田的金-锑矿带和汞锑矿带的研究中来;同时基于细致的岩相学研究的基础上,结合硫化物微量元素和铅同位素地球化学的研究,对研究区金-锑-汞矿床的成矿物质来源和矿床成因进行深入探讨,以期完善对丘岭-金龙山金矿带和丁-马汞锑矿带成矿作用和成矿规律的研究。笔者利用193 nm ArF excimer纳秒激光和257nm Yb飞秒激光分别与多接收杯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MC-ICP-MS)联用技术对不同基体的硫化物标样进行分析,详细对比了两种激光剥蚀系统在剥蚀硫化物过程中的差异。实验结果表明:在相似的条件下,飞秒激光在剥蚀硫化物样品时比纳秒激光具有更高的灵敏度(高1.4-2.4倍)和精度(1.6倍)。此外,飞秒激光还能降低激光能量和基体所引起的硫同位素分馏,获得更加稳定的瞬时同位素比值。通过使用扫描电镜观察发现,飞秒激光具有以上的优势都可能是归因于飞秒激光在剥蚀硫化物样品(压饼的硫化银样品P-S-1和天然黄铁矿PPP-1)时产生的热效应小且能形成更细小的气溶胶颗粒,从而使得气溶胶颗粒具有更高的传输率,并在等离子体中能更有效气化、离子化。因此,本实验选择利用飞秒激光和MC-ICP-MS联用进行原位分析。其次,为了实现不同基体硫化物的非基体匹配校正问题,本研究探讨了不同补偿气体流速对基体效应的影响。实验发现:相比最大硫同位素信号强度的条件下(0.6 l min-1),在较低的补偿气体流速下(0.520.54 l min-1)可以显着降低硫同位素的基体效应,这可能是因为在较低的补偿气体流速下,等离子体更加稳定,且产生的气溶胶粒子在较高温度的等离子体中滞留的时间增长,使得气溶胶粒子在等离子体中能有效的气化,离子化。此外,在等离子体中还额外加入了4-6 ml min-1的氮气,使得等离子体进一步稳定,从而克服了不同基体硫化物间的基体效应,实现了非基体匹配校正不同基体硫化物中硫同位素。最后,通过在高空间分辨率条件下(2044μm)分析6个不同基体的硫化物参考物质,发现其测试的结果与推荐值和质量相关的分馏线完全吻合,验证了该方法的可靠性。金龙山金-锑-汞矿田位于南秦岭造山带的南带,陕西镇安-旬阳盆地北缘,镇安-板岩镇断裂南侧,由西段丘岭-金龙山金-锑矿化带(自西向东依次为古楼山、丘岭、腰俭和金龙山四个金矿段)和东段丁-马汞锑矿化带(自西向东依次为西坡岭、丁家山和石家山三个汞锑矿段)组成。矿体总体上受控于近东西向展布的金鸡岭复式向斜。金矿中最主要的控矿断裂构造是近东西向和北西向断裂;汞锑矿则主要受控于北东向和北西向断裂构造。从赋矿层位上看,金矿体主要赋存于泥盆统南阳山组的粉砂岩、页岩和灰岩中,而汞锑矿体则集中于下石炭统袁家沟组灰岩、灰岩夹粉砂质页岩地层。金龙山矿田中金-锑矿化带主要为浸染状或脉状含金黄铁矿-毒砂矿石,同时可见少量条带状含辉锑矿矿石。围岩蚀变主要有铁白云石化、菱铁矿化、绢云母化和硅化等。丁-马汞锑矿化带主要为团块状含辉锑矿矿石、网脉状或斑点状含辰砂矿石。围岩蚀变以方解石化和硅化为主。根据矿物共生组合和矿石矿物结构构造等,可将金矿化的成矿阶段分为沉积成岩阶段、早期成矿阶段和主成矿阶段。各阶段黄铁矿的微量元素和硫同位素组成显着不同。沉积成岩阶段的黄铁矿(Py1)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赋存于页岩和粉砂岩中的草莓状黄铁矿(Py1a)具有极低的金含量(<1 ppm),但相对较高的As、Cu、Co、Ni、Pb含量(1001000 ppm),其中Sb、Hg、Bi、Ag和Zn的含量也可以达到100 ppm;此外,Py1a的硫同位素组成也表现出极负值(δ34S:-38.2‰-43.0‰;n=10)。另一类是赋存于灰岩中粗晶黄铁矿(Py1b),其微量元素含量极低,绝大部分都低于仪器检测线,可忽略不计;它的δ34S值在-4.52‰-8.91‰之间(n=5)。早期成矿阶段的黄铁矿(Py2)可以分为三种,表现出极度不均一的结构与地球化学特征。第一种是赋存于页岩中的自形黄铁矿(Py2a-1)具有高含量的As、Co和Ni(1001000 ppm),Cu、Sb和Pb含量也可以达到100 ppm,而其它微量元素(Au、Hg、Bi、Ag、Zn)则低于10 ppm;该黄铁矿表现出极正的硫同位素组成(δ34S:18.2‰32.2‰;n=5)。第二种是赋存于页岩和粉砂岩中的半自形-它形黄铁矿(Py2a-2),它的As含量比Py1a高了1个数量级(100010000 ppm),但其它微量元素特征与沉积成岩阶段草莓状黄铁矿(Py1a)保持一致;该黄铁矿具有比较大范围的硫同位素组成(δ34S:-24.4‰8.9‰;n=15)。最后一种是赋存于灰岩与砂岩接触带中碎片状的粗晶黄铁矿(Py2b),其As、Cu、Co、Ni、Pb和Zn的含量在10200 ppm之间,具有较大的变化范围;而其他的元素(Au、Sb、Hg、Bi和Ag)含量极低;其硫同位素变化范围在0‰7.1‰之间(n=6)。主成矿阶段的黄铁矿表现出高度均一的地球化学特征。无论是赋存于粉砂岩和页岩中的含砷黄铁矿(Py3a),或者是赋存于灰岩和砂岩接触带中的含砷黄铁矿(Py3b),它们具有相对一致的微量元素特征,亏损Hg、Co、Ni、Bi、Pb、Ag和Zn,而富集As、Au和Cu,As含量在10000 ppm以上,Au含量可以达到200 ppm左右,Cu含量在1000 ppm以上;此外,两者都具有几乎一样的硫同位素组成(δ34S:9.7‰16.0‰;n=74)。从上述硫同位素分布情况可以看出,围岩中沉积型黄铁矿具有极负的硫同位素值,到早期成矿阶段的时候,黄铁矿中的硫同位素值就有显着的提高,直到主成矿阶段硫同位素值演化到均一的程度,故而可以推论出成矿流体应具有极正的硫同位素值(>30‰)。当成矿流体与围岩发生最初的水岩反应时(早期成矿阶段),由于流体/岩石比值低,岩石孔隙度和连通性有限,进而导致流体-围岩发生不均一的互相作用,沉积型的黄铁矿发生不同程度的重结晶作用,即硫同位素变化程度大(-24‰30‰),微量元素变化程度小(As除外),强烈受控于围岩岩性和结构特征;然而,随着这种水岩反应的持续进行,流体/岩石比值不断增加(主成矿阶段),围岩中的方解石(单位晶胞体积:367.21?3)被逐渐交代形成白云石-铁白云石(单位晶胞体积:325.83?3),这个反应过程可以显着的减少碳酸盐至少10%以上的体积,从而提高了围岩的孔隙度和连通性,因此主成矿阶段的黄铁矿的硫同位素(10‰15‰)和微量元素都发生高度均一化,与围岩岩性或结构没有任何关联性。同时,成矿流体与黄铁矿的持续交代反应的过程中,即反复的溶解-再沉淀反应,As被不断的从流体中萃取并富集到黄铁矿晶格中,从而使得Au在含砷黄铁矿中相容性不断提高,并最终富集成矿。也就是说,即便成矿流体中初始Au和As含量不高,只要流体交代黄铁矿的时间足够持久,最终也能形成含金的砷黄铁矿。实际上,黄铁矿的硫同位素在不同阶段的这种演化趋势也同样反应在Pb同位素上。即随着成矿流体交代黄铁矿程度的加剧,相比于草莓状黄铁矿,含金黄铁矿的208Pb/204Pb和206Pb/204Pb比值都表现出显着的下降。据此,本文对成矿流体的铅同位素进行了大致约束,并将它与南秦岭金龙山矿田周边主要地质储库的铅同位素特征进行对比后发现:无论是岩浆来源(晚三叠世或晚侏罗世)或是前寒武变质基底来源都与之不匹配。相反,金龙山矿田下伏寒武系地层是最可能的成矿物质来源。首先,南秦岭的南带(金龙山矿田周边)有许多重晶石矿床报道,具有非常正值的硫同位素来源;其次,寒武纪海洋中的硫同位素值是显生宙以来的最高点,可以达到30‰左右;最后,寒武系地层中沉积型黄铁矿的金含量也是地质历史时期的高点,平均含量可以达到2 ppm左右。综上所述,从成矿流体的硫和铅同位素特征来分析,结合前人研究的背景资料,本文认为下伏寒武系地层在区域构造应力的作用下,含金黄铁矿转化成磁黄铁矿的过程中产生了含金变质流体,为金龙山矿田金矿化提供了成矿物质来源。金龙山矿田的汞锑矿化由两个矿段组成:一是丘岭-金龙山金-锑矿化带最东边的金龙山锑矿化段;二是矿田东段丁-马汞锑矿化带。金龙山锑矿化段中矿物组合相对简单,主要由石英、方解石、辉锑矿及少量的黄铁矿组成。金龙山锑矿段中的黄铁矿可以分为三期:沉积成岩阶段的黄铁矿(Py1c)、早期成矿阶段的黄铁矿(Py2c)和主成矿阶段黄铁矿(Py3c)。各阶段黄铁矿的微量元素和硫同位素组成显着不同。沉积成岩阶段黄铁矿具有高含量的Cu、Ni和Zn(>1000 ppm),As、Sb、Hg、Co和Pb含量范围则在100到1000 ppm之间;而其他元素(如Au、Bi和Ag)含量则较低(<10 ppm);硫同位素组成表现出极负值(δ34S:-33.3‰-46.3‰;n=5)。与成矿有关的黄铁矿(Py2c+Py3c)呈自形-半自形环带结构,由早期成矿阶段的黄铁矿核(核部:As=100 ppm;δ34S:-6.6‰1.4‰;n=2)和主成矿阶段的黄铁矿边(边部:As=1000 ppm;δ34S:6.54‰14.86‰;n=11)组成。其中,成矿期黄铁矿的Cu、Sb和Ni含量一般在100 ppm左右,而Au、Hg、Co和Pb的含量一般在10100 ppm之间,其他元素(Bi、Ag和Zn)则含量低,一般低于10 ppm。丁家山汞锑矿是丁-马汞锑矿的代表性矿床,含矿岩石主要由石英、方解石、辉锑矿、辰砂和少量黄铁矿组成。其中,丁家山矿段中黄铁矿(Py3d)的成分均一,无任何环带结构,往往与辉锑矿和辰砂共生,它具有极低的Au含量(<1 ppm),As、Cu、Co和Pb元素的含量范围在10100 ppm之间,其他元素(Hg、Bi、Ag和Zn)则低于10 ppm;δ34S的范围是0.7‰5.3‰(n=13)。综合来看,金龙山矿田金-锑-汞矿化带不同矿段中含矿硫化物的硫同位素具有高度相似性,可能代表了同一成矿体系的不同演化阶段。然而,它们的硫同位素组成也有一定的差别性。例如,从空间位置上看,金龙山矿田自西向东依次表现出金、金-锑、汞锑的矿化特征。以主成矿阶段的黄铁矿的硫同位素作为对比指标,可以看出自西向东表现出逐渐下降的趋势(金矿:9.7‰16.0‰;金-锑矿:6.5‰14.9‰;汞锑矿:0.7‰5.3‰)。利用本文上述中开发的新方法对其它重要的硫化物进行了硫同位素分析后也由类似的下降趋势。具体表现为:金矿或金-锑矿中含砷黄铁矿、毒砂和辉锑矿的硫同位素组成变化小,δ34S主要介于10‰15‰之间,而汞锑矿中的辉辉锑矿的δ34S范围在4.5‰14.5‰之间,而辰砂的δ34S范围在3.5‰10.0‰之间。考虑到金矿主要赋存于上泥盆统南阳山组,而汞锑矿体则集中于下石炭统袁家沟组这一埋深特点,笔者认为成矿流体从深部(金矿)上升到浅部(汞锑矿)的过程中,围岩中沉积来源硫(低到-40‰左右)的混染的逐步加剧所引起的。事实上,除了硫化物的硫同位素特征外,成矿期黄铁矿中微量元素演变趋势、纳米级矿物包裹体等也表明金龙山金-锑-汞矿化带属于同一成矿体系。当成矿流体交代围岩中草莓状黄铁矿发生金矿化时,流体相中Au、As和Cu由于进入载金黄铁矿中而显着降低,部分成矿元素从草莓状黄铁矿中释放出来,导致晚期成矿流体逐渐演化为富集Pb、Zn、Sb、Hg的特征。此时,流体中Sb逐渐达到饱和,以极少量纳米级Pb-Sb硫盐包裹体的方式赋存于含金黄铁矿中。随着成矿流体空间上的进一步上升,温度发生一定程度上的下降,导致了辉锑矿的饱和沉淀。同期沉淀的黄铁矿相比于金矿中的明显亏损As和Au元素,而Pb-Sb硫盐则以微米级包裹体的方式出现在辉锑矿中。当成矿流体演化到最晚期时,流体相中Hg和Zn的元素含量最终达到饱和,辰砂达到饱和并发生沉淀,并伴有大量闪锌矿的出溶体。综上所述,本文首先开发了硫化物硫同位素的微区原位分析技术,实现了不同基体硫化物的准确分析,从而为后续的矿床研究提供了技术支持。其次,为了研究金龙山矿田西段金-锑矿化带和东段丁-马汞锑矿化带的成因,本文在详细的岩相学、矿相学观察基础上,利用新开发的硫同位素分析方法对不同矿段中硫化物(黄铁矿、毒砂、辉锑矿、辰砂)进行硫同位素分析,并结合其微区原位微量元素和铅同位素特征,得出金龙山金-锑-汞矿床的成矿物质来源于下伏寒武系地层中含金黄铁矿转变为磁黄铁矿过程中释放的变质流体。但是,也有一定的微量元素证据表明汞锑矿的成矿元素可能还有一部分源于泥盆-石炭系地层中沉积型草莓状黄铁矿中汞、锑元素的重新活化,这需要更进一步的细致研究,也是本文的不足之处。总之,基于本文对金龙山金-锑-汞矿床成因的研究和成矿规律的认识。笔者认为古楼山、丘岭、腰俭、金龙山等金-锑矿床代表了区域成矿体系的深部矿化过程,而丁-马汞锑矿化带代表了成矿体系中更加浅部的区域。处在矿区西部的丘岭-金龙山金-锑矿由于剥蚀程度深,浅部的汞锑矿床在漫长的地质过程中已经被剥蚀掉,而处在矿区东部的丁-马汞锑矿由于剥蚀程度浅,使得汞锑矿完整的保留了下来。因此,在丁-马汞锑矿带的深部,尤其是上泥盆统地层,应具备可观的金矿化找矿潜力。

方维萱,黄转盈[6](2019)在《沉积盆地构造变形序列Ⅰ:秦岭晚古生代拉分盆地的构造组合与金-铜铅锌多金属矿集区构造》文中研究说明研究秦岭晚古生代拉分盆地构造变形序列、构造样式、构造组合与卡林型-类卡林型金矿床、SEDEX型银铜铅锌-重晶石-菱铁矿矿床富集成矿之间关系,对提升秦岭金属矿集区构造与金属大规模富集成矿规律的认识,具有重要意义。陕西柞山和凤太晚古生代拉分盆地是卡林型-类卡林型金矿矿集区和SEDEX型银铜铅锌矿集区,采用构造岩相学研究新方法,对晚古生代拉分盆地的构造变形序列、构造样式和构造组合、构造变形型相及与金-铜铅锌矿床改造-叠加成矿作用进行研究。认为秦岭晚古生代陆缘拉分盆地的构造变形序列和构造组合为:(1)在石炭纪—中三叠世陆-陆斜向俯冲消减体制下盆地反转期,构造-热事件和构造岩相学组合类型包括石炭纪—二叠纪构造-热事件、顺层走滑伸展变形与深源碱性热流体叠加事件,形成了泥盆系中顺层剪切变形[DS1(D-S0//S1)]、Na-K-Cl-F型热流体渗滤交代岩相[DS1a-h-S1//S0+S1#S0]、碱性热流体叠加构造岩相[DS1(FB-D3j+D3x)]和热液叠加角砾岩构造系统[DS1c(Ab-D3)],为中深构造层次(20.4~25.97km)韧性变形域下形成的变形构造型相。形成了柞山地区穆家庄铜矿床和桐木沟铅锌矿床,热液角砾岩构造系统以柞山万丈沟—二台子金铜矿床和凤太双王—青岩沟金矿床为代表。(2)在印支期陆-陆全面碰撞挤压体制下,在晚古生代陆缘拉分盆地内部,盆内变形构造组合和构造-岩浆热事件为冲断褶皱带+W-M型复式褶皱-压扭性断裂带+切层脆韧性剪切变形(DS2)+隐伏岩浆侵入构造系统,它们为中构造层次(11~17km)脆韧性变形域下形成的变形构造型相。在柞山晚古生代陆缘拉分断陷盆地南北两侧边界同生断裂带,转变为南向厚皮型逆冲推覆构造系统,夏家店造山型金矿床受山阳—凤镇断裂带的镇安—板岩镇次级断裂和厚皮型冲断褶皱带控制,金矿体定位于切层和顺层脆韧性剪切带中。凤太晚古生代陆缘拉分盆地南北两侧边界同生断裂带,转变为对冲式厚皮型逆冲推覆构造系统,八卦庙—柴玛沟—丝毛岭金矿带受印支期反冲构造、冲起构造与隐伏岩浆侵入构造系在时间-空间-物质上多重耦合控制,金矿体定位于切层脆韧性剪切带中。WM型复式褶皱-压扭性断裂带对SEDEX型铜铅锌矿床改造富集成矿控制显着,受W-M型复式褶皱-压扭性断裂带和次级横跨叠加褶皱控制,SEDEX型银铜铅锌-重晶石-菱铁矿矿床发生了改造富集成矿。(3)燕山期陆内造山期的构造组合为白垩纪陆内断陷成盆+岩浆侵入构造系统+接触热变质相带+脆性断裂-节理-裂隙变形(DS3),为浅构造层次(0.0~5.0km)变形域中形成的变形构造型相,在柞山地区具有寻找斑岩型铜金银钼矿和夕卡岩型铁铜金矿的潜力。卡林型金矿矿集区发育印支期和燕山期冲断褶皱带、断裂+褶皱构造、节理-裂隙带和低温热液角砾岩化(碧玉质化角砾岩、铁白云石化热液角砾岩、菱铁矿化热液角砾岩等),为脆性构造变形域中形成的变形构造型相。(4)喜山期以陆内走滑断裂和宽缓褶皱等脆性构造变形为主。在金-银铜铅锌矿集区构造和变形构造型相与金-银铜铅锌富集成矿关系上,受山阳—礼县岩石圈断裂带(山阳—凤镇断裂带、观音峡—修石崖断裂带)控制,泥盆纪盆内同生构造组合为同生断裂带+三级构造热水沉积盆地+热水沉积岩相系,它们为控制SEDEX型银铜铅锌-重晶石-菱铁矿矿床的主要同生构造型相。石炭纪—白垩纪深源碱性热流体隐爆作用和异时同位叠加成岩作用,形成了铁白云石钠长角砾岩-钠长铁白云石角砾岩相系,它们组成了热液角砾岩构造系统。铜金银镍钴成矿系统深部结构以万丈沟岩浆热液脉带型铜金银镍钴矿和二台子热液角砾岩型铜金矿为代表,向上为双王热液角砾岩型金矿床和八卦庙式金矿床,其顶部和外围为类卡林型-卡林型金矿床。

刘家军,刘冲昊,王建平,朱赖民,张静,翟德高,王银宏,柳振江,张方方[7](2019)在《西秦岭地区金矿类型及其成矿作用》文中提出西秦岭地区是中国最重要的金矿矿集区之一,除产出少数夕卡岩型金矿床外,几乎所有的其他金矿床都可归并为造山型、卡林型和类卡林型3种类型。研究表明,西秦岭地区中生代花岗岩主要形成于中-晚三叠世,而金矿成矿主要集中在晚三叠世,它们都是华北板块与华南板块碰撞导致的秦岭造山作用的产物。西秦岭地区造山型金矿床主要赋存在泥盆系和石炭系一套复杂的构造变形和区域变质的绿片岩相岩中,主要受北西西向脆-韧性剪切带控制,成矿元素组合主要为Au-Ag。矿石中含有大量显微自然金、银金矿,明金可见。成矿流体主要为变质流体。由造山作用引起的强烈构造运动为成矿流体提供了运移通道,为矿质沉淀提供了有利的场所。虽然一些造山型金矿床与中酸性岩体相邻,但矿化与岩浆活动不具直接的成因关系。西秦岭地区卡林型金矿床主要产于轻微变质的寒武系至三叠系沉积岩中,明显受地层、岩性和构造控制。金矿床中的金以超显微金和存在于含砷黄铁矿与毒砂晶格中的固溶体金为主。成矿元素组合为Au-As-Hg-Sb-Ba。成矿流体由早期形成的地层水被后期大气降水补给活化形成,也有部分岩浆水或变质水的加入。在伸展背景下大气降水通过循环演化形成了较浅层次的流体系统,导致Au等成矿元素发生沉淀而形成浸染状矿石。西秦岭地区类卡林型金矿床主要产于浅变质沉积岩建造中,受脆-韧性剪切带的控制,并形成于花岗岩岩体附近。与造山型、卡林型金矿床最大的不同之处在于,类卡林型金矿床的形成与同时期的岩浆活动有密切的成因关系。矿石中存在显微自然金,载金矿物主要为黄铁矿、含砷黄铁矿和碲化物。成矿热液主要是岩浆水与变质水、建造水的混合流体。与造山型金矿床类似,流体不混溶导致类卡林型金矿床的形成。

马健,吕新彪,但荣飞,朱丁云,卢飞,袁波,殷新[8](2019)在《西秦岭左家庄金矿成因研究:来自黄铁矿微量元素及多元同位素地球化学的制约》文中提出左家庄金矿位于西秦岭凤太盆地西北部,金矿体赋存在印支早期何家庄岩体的东西向剪切破碎带内。矿石类型以石英硫化物脉型为主,与西秦岭地区沉积岩控矿为主的特征有显着的差别。流体包裹体测温及成分分析表明,左家庄金矿成矿流体具有含CO2、中低温(122~305℃)、低盐度(1.2%~11.8%NaCleq)、浅成(约2.4km)热液的特征。H-O同位素组成(δDH2O集中在-88.8‰~-81.1‰;δ18OH2O在-0.4‰~+7.6‰)显示成矿初始流体以变质水为主,随着流体向上运移不排除有岩浆水和大气降水的加入。Pb同位素组成显示成矿物质来源于浅部上地壳及造山带内;S同位素组成集中(11.4‰~13.4‰),与凤太盆地内泥盆系沉积岩控金矿相似,且与全球范围内泥盆系控矿造山型金矿组成吻合,反映出泥盆系地层为成矿提供了硫源;热液期黄铁矿原位微量元素分析显示左家庄金矿成矿流体富集Au、As、Cu、Sb、Ag、Pb、Bi等元素,该元素组合与前人分析凤太盆地内泥盆系地层(尤其是中、上泥盆统界面)富集元素特征一致。上述分析一致表明泥盆系地层是左家庄金矿成矿物质来源理想场所。多元同位素对比分析表明,左家庄金矿与凤太盆地内其他金矿在成矿流体及成矿物质来源上具有统一性,但是在矿化形式上有显着区别,其差异可能与二者赋矿围岩性质不同有关。成矿流体沿断裂向上运移过程中,当遇到上泥盆统渗透性较高的千枚岩时发生水岩反应,形成以微细浸染状矿化为主的金矿;当碰到岩体内脆性剪切破碎带时,由于压力释放,流体沸腾,导致矿质迅速沉淀在张性破碎带内,形成石英硫化物脉型左家庄金矿。通过与典型造山型金矿成矿特征对比分析,认为左家庄金矿可划归为浅成造山型金矿床。

马健[9](2018)在《陕西凤县庞家河地区金成矿作用过程及成因研究》文中指出陕西凤县庞家河地区位于着名的凤太铅锌-金矿集区西北角,前人对凤太矿集区内铅锌-金矿矿床成因,成矿时代都有过深入研究,积累了丰富的资料和成果。本文选取了庞家河地区三个典型金矿床进行研究,包括有蚀变岩型矿化特征的庞家河金矿、石英硫化物脉型左家庄金矿和兼具两种特征的马蹄沟金矿。虽然发现时间覆盖上世纪九十年代和最近几年,其研究程度显着低于矿集区内其他大型矿床,本文寄希望于对三个空间位置相距不超过15km,但是具有不同矿化特征的三个金矿进行系统的基础地质特征、矿物共生组合、岩矿石地球化学特征、流体性质及演化、H-O-S-Pb同位素特征、载金矿物微区原位分析及成矿年代学研究,来探讨三者在矿床成因上及成矿作用过程上的内在联系,并通过与矿集区内其他典型矿床对比,进一步揭示凤太矿集区金-铅锌成矿特色,为该地区找矿勘查工作提供理论依据。研究过程中,本文取得成果和认识如下。庞家河金矿产在泥盆系千枚岩内,矿体严格受EW向剪切片理化带控制;左家庄金矿产在何家庄岩体EW向剪切破碎带内,矿化以石英硫化物脉的形式充填在破碎带中;马蹄沟金矿受EW向剪切的次级雁列脉控制,当流体沉淀在张性雁列脉内时表现为石英硫化物脉型矿化,当流体与平缓千枚岩地层发生反应时,形成具有层控特征的蚀变岩型矿化。虽然三个典型矿床在矿化形式上存在明显的区别,但是其蚀变矿物组合相似。典型的矿物组合有黄铁矿、毒砂、石英、绢云母,少量的方解石、方铅矿、闪锌矿及硫盐矿物,可简单概括为黄铁绢英岩化。在庞家河和马蹄沟金矿内千枚岩和花岗斑岩均存在受流体交代蚀变和新鲜岩石两种,通过对比分析发现成矿流体均导致Si、K、Al、S在矿化岩石中富集,对应于黄铁绢英岩化蚀变;Na、Ca、Mg、Fe元素在千枚岩内亏损,上述元素亏损与千枚岩普遍发育的褪色蚀变特征吻合。Fe在花岗斑岩内相对富集,可能反应流体在与千枚岩反应过程中迁移部分Fe至流体中,进而与花岗斑岩反应沉淀热液期黄铁矿。微量元素方面,成矿流体均显着富集Au、As、Ag、Sb、Cu、Pb等元素,流体蚀变过程导致Sr在矿化花岗斑岩中显着亏损,但是Lu、Tm、Ho、Tb、Yb、Ta、Er、Eu、Dy、Gd、Sm、Hf、Y、Nb、Pr、U、Th、Nd、Ga、V、La、Cr、Ce、Zr等元素对热液作用不敏感。流体包裹体分析显示三个矿床成矿流体性质相似,均为一套中低温(120-300℃)、低盐度(1.2-12.9%NaCleq)、低密度(0.75-1 g/cm3)、富CO2的浅成(0.8-3.2km)流体。在凤太盆地深部(盆地中心)八卦庙金矿则具有中高温(177-580℃)、中低盐度(2.8-21.4%NaCleq)、低密度(0.6-1.1 g/cm3)、富CO2-CH4-N2的中深成(3-11km)流体特征。H-O同位素示踪揭示庞家河地区金矿与凤太盆地内其他金矿具有一致的成矿流体来源,其中初始成矿流体以变质流体为主,混染了少量岩浆水。当盆地深部均一流体在造山后伸展环境下周期性的泵入活化后的早期剪切构造时,在庞家河和马蹄沟金矿中,流体与千枚岩和花岗斑岩发生充分的水岩反应,形成蚀变岩型矿化,金多以不可见金的形式沉淀在环带状含砷黄铁矿的晶格中;在左家庄金矿流体侵入岩体内开放空间,压力骤降,进而发生流体沸腾导致矿质以石英硫化物脉的形式卸载沉淀,金多以可见金的形式被黄铁矿和石英包裹,或位于黄铁矿裂隙中。庞家河地区金矿内黄铁矿具有多期多阶段性的特点,详细的镜下观察表明黄铁矿记录了秦岭造山带从泥盆纪沉积Py0,到成岩Py1,到印支早期变质热液Py2,到240Ma左右岩浆热液Py3,到230Ma左右成矿热液Py4的多个过程,且每个阶段黄铁矿均有其独特的形态特征。原位硫同位素及微量元素分析显示成矿流体具有富集34S(δ34S集中在+8‰到+12‰),Au,As,Cu,Sb,Ag的特征,与矿区酸性花岗斑岩脉内Py3和(碳质)千枚岩内Py0-Py1组成显着不同,否定了二者作为成矿物质来源的可能。前人分析显示,凤太盆地深部中上泥盆统界面的SEDEX矿化富集元素与上部构造控矿金矿成矿流体组成一致,因此推测其在印支早期强烈变形变质过程中释放了成矿物质,为其上部金成矿提供了物源。对庞家河地区成矿前花岗斑岩脉和成矿后偏基性脉岩锆石U-Pb定年,初步限定了庞家河和马蹄沟金矿成矿年龄在240-220Ma之间。强矿化花岗斑岩内成矿晚阶段Py4c外围富集锆石主量元素(U-Th-Pb-Zr-Hf,102-104ppm),且获得了一组具有热液锆石CL和微量元素特征的U-Pb年龄(230Ma左右),进一步限定成矿年龄的下限。热液绢云母揭示庞家河金矿成矿年龄为231.7±0.2 Ma,马蹄沟金矿成矿年龄为234±0.2 Ma,上述不同方法和手段获得成矿年龄数据相互印证。结合前人成矿年龄数据显示,庞家河地区金矿记录了秦岭造山带最早的一期金成矿事件,是秦岭造山带由挤压向伸展的首次成矿响应,后续伴随广泛的拉伸,区域上金成矿拉开连续成矿的帷幕。对比国际上典型造山型和卡林型金矿特征,本文认为庞家河地区金矿可化归为浅成造山型金矿。

陈安东[10](2018)在《西秦岭马蹄沟金矿床控矿构造及成因研究》文中认为西秦岭地区是我国重要的铅锌(铜)—金矿床聚集区,马蹄沟金矿床位于西秦岭商丹断裂带西段,凤县—太白矿集区西北部。研究区褶皱和断裂构造比较发育,凤太矿集区金矿床受构造的控制作用已得到共识。但是对于马蹄沟金矿床的控矿构造特征及矿床成因的研究认识不足。因此,本文结合区域地质背景以及前人的研究成果,通过详细的野外考察以及室内数据处理分析,初步探究了马蹄沟金矿床的控矿构造,岩浆活动与金成矿作用关系以及矿床成因等方面的内容,取得了以下主要认识成果:(1)马蹄沟金矿床的赋矿地层为罗汉寺岩群,罗汉寺岩群先后经历了早期南北向挤压剪切变形、中期右行剪切变形以及晚期近平卧褶皱变形。马蹄沟金矿床控矿构造为一组整体呈北西西走向(300°)、倾向北北东、倾角为30°的裂隙带,该裂隙带包括—系列不规则微细裂隙带和走向呈350°、倾向东、倾角50°~60°的偏张性裂隙。含矿构造带在空间上具有右行正断的运动学特点,根据构造特征推断成矿作用发生时本区处于伸展构造环境。(2)庞家河、老湾沟、佐家庄、文家庄金矿床受构造控制作用明显,金矿床中含矿断裂及金矿体的走向表现为近东西向或北西向的特征,金矿床的构造样式受到秦岭造山运动的影响。其中庞家河、佐家庄、文家庄金矿床具有相似的构造特征,由此推断三者成矿时的构造环境相近,可能在同碰撞或稍晚(240Ma~220Ma)的构造环境下成矿。(3)矿区西侧的花岗闪长岩属于何家庄岩体,二长花岗岩与何家庄岩体为同源岩浆作用的产物,矿化花岗斑岩与金成矿存在密切联系。马蹄沟金矿成矿流体主要来源于岩浆水,金矿化可能与深部中酸性侵入岩及其热液活动存在联系。凤县地区的金矿床、金矿点成矿热液主要为岩浆热液,后期有少量大气水的混合。(4)西秦岭由碰撞挤压向后碰撞伸展构造体制转换过渡的时代大致在220 Ma~205Ma之间,马蹄沟金矿床的成矿年代应晚于矿化花岗斑岩的结晶年龄,根据构造环境以及花岗斑岩结晶时间,推测成矿时代在220 Ma~190Ma期间。(5)综合以上研究可知,马蹄沟金矿床的成因与构造以及岩浆活动相关。在西秦岭碰撞造山末期,近东西向伸展环境下形成的北西向张扭性隐性构造带,为热液提供通道和富集空间。岩浆热液提供热源和成矿流体,并在构造带的微裂隙中沉淀、富集成矿,因此马蹄沟金矿床为受中低温热液活动影响的构造蚀变岩型金矿床。

二、陕西凤县八卦庙金矿中的有机地球化学特征(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陕西凤县八卦庙金矿中的有机地球化学特征(论文提纲范文)

(1)秦岭凤太铅锌-金矿集区成矿规律与找矿预测(论文提纲范文)

0 引 言
1 区域地质背景
2 矿床地质特征
    2.1 铅锌矿床
        2.1.1 八方山—二里河铅锌矿床
        2.1.2 铅硐山—东塘子铅锌矿床
    2.2 金矿床
3 成矿规律
    3.1 铅锌成矿
        3.1.1 矿床分布与矿体产出受控于区域断裂与背斜构造
        3.1.2 矿体产出于特定的岩性层
        3.1.3 最直接的控矿因素为岩性界面(硅钙面)
    3.2 金成矿
        3.2.1 金矿带受控于区域断裂构造带
        3.2.2 金矿床受断裂或其旁侧脆-韧性剪切带控制
        3.2.3 金成矿与岩浆活动关系密切
4 成矿模式与找矿预测综合信息模型
    4.1 成矿模式
    4.2 找矿预测综合信息模型
        4.2.1 铅锌矿床
        4.2.2 金矿床
5 找矿潜力
6 找矿靶区预测
7 结 语

(2)南秦岭柞-山矿集区典型金矿床成矿作用与成矿动力学背景(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2 研究现状及进展
        1.2.1 金矿床分类
        1.2.2 卡林型金矿床研究进展
        1.2.3 柞水-山阳矿集区金矿研究现状
        1.2.4 存在问题
    1.3 研究内容及目标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目标
    1.4 实验方法
        1.4.1 元素地球化学分析
        1.4.2 同位素地球化学分析
        1.4.3 流体包裹体分析
    1.5 主要工作量
第二章 区域地质背景
    2.1 秦岭重点金矿矿集区特征
    2.2 柞山矿集区地质概况
        2.2.1 区域地层
        2.2.2 区域构造
        2.2.3 岩浆岩
        2.2.4 地球物理特征
        2.2.5 地球化学异常特征
        2.2.6 遥感地质特征
        2.2.7 区域矿产
第三章 典型金矿床地质特征
    3.1 夏家店金矿床
        3.1.1 矿区地质特征
        3.1.2 矿体特征
        3.1.3 矿石特征
        3.1.4 围岩蚀变及变质作用
        3.1.5 成矿阶段
    3.2 龙头沟金矿床
        3.2.1 矿区地质特征
        3.2.2 矿体特征
        3.2.3 矿石特征
        3.2.4 围岩蚀变
        3.2.5 成矿阶段
    3.3 王家坪金矿床
        3.3.1 矿区地质特征
        3.3.2 矿体特征
        3.3.3 矿石特征
        3.3.4 围岩蚀变
        3.3.5 成矿阶段
    3.4 青林沟金矿
        3.4.1 矿区地质特征
        3.4.2 矿体特征
        3.4.3 矿石特征
        3.4.4 围岩蚀变
        3.4.5 成矿阶段
第四章 典型金矿床地球化学特征
    4.1 夏家店金矿床
        4.1.1 黄铁矿微量元素组成
        4.1.2 同位素特征
        4.1.3 成矿流体来源
        4.1.4 成矿物质来源
        4.1.5 地层含金性及其成矿意义
        4.1.6 小结
    4.2 龙头沟金矿床
        4.2.1 黄铁矿微量元素组成
        4.2.2 同位素特征
        4.2.3 成矿物质来源
        4.2.4 成矿流体来源
        4.2.5 小结
    4.3 王家坪金矿床
        4.3.1 黄铁矿微量元素组成
        4.3.2 S同位素特征
        4.3.3 成矿物质来源
        4.3.4 小结
    4.4 青林沟金矿床
        4.4.1 岩石地球化学特征
        4.4.2 同位素特征
        4.4.3 毒砂微量元素组成
        4.4.4 岩浆岩成因类型
        4.4.5 岩浆源区
        4.4.6 岩浆活动与成矿
        4.4.7 成矿物质来源
        4.4.8 小结
第五章 柞水-山阳矿集区金矿成矿过程与成矿动力学背景
    5.1 金的迁移沉淀机制
        5.1.1 金的迁移形式
        5.1.2 金的沉淀机制
    5.2 成岩成矿时代
    5.3 与黔西南卡林型金矿对比研究
    5.4 柞水-山阳卡林型金矿成矿作用与成矿模式
        5.4.1 成矿物质来源
        5.4.2 柞水-山阳构造-岩浆活动与金成矿动力学背景
        5.4.3 矿床成因模式
第六章 结论与问题
    6.1 主要成果
    6.2 存在问题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3)秦岭凤县庞家河金矿脆—韧性剪切带特征与找矿预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论文选题依据和研究意义
    1.2 研究区概况
        1.2.1 研究区位置及交通
        1.2.2 自然地理及经济状况
    1.3 研究区工作程度和研究现状
        1.3.1 以往地质矿产工作和研究现状
        1.3.2 韧性剪切带型金矿研究现状
        1.3.3 存在的问题
    1.4 研究目的、内容和研究方法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内容
        1.4.3 研究方法
    1.5 野外调研及实物工作量
    1.6 取得成果和研究新进展
第二章 区域地质概况
    2.1 区域大地构造位置
    2.2 区域地层
    2.3 区域构造
    2.4 区域岩浆岩
    2.5 区域变质作用
第三章 矿区地质和矿床地质特征
    3.1 庞家河矿区地质特征
        3.1.1 矿区地层
        3.1.2 矿区构造
        3.1.3 矿区岩浆岩
        3.1.4 矿区变质作用
    3.2 庞家河金矿区矿床地质特征
        3.2.1 庞家河金矿区矿体地质特征
        3.2.2 矿石特征
        3.2.3 围岩蚀变特征
        3.2.4 矿体产出与蚀变关系
第四章 庞家河矿区地球化学及流体特征
    4.1 庞家河矿区含矿石英脉流体包裹体特征
        4.1.1 样品采集及测试方法
        4.1.2 流体包裹体岩相学特征
        4.1.3 流体包裹体显微热力学特征
        4.1.4 庞家河含矿石英脉流体包裹体形成压力及深度估算
    4.2 庞家河矿区硫、氧同位素特征
        4.2.1 氧同位素特征
        4.2.2 硫同位素特征
    4.3 矿区地球化学特征
        4.3.1 庞家河金矿区岩脉基本特征
        4.3.2 岩石主量成分特征
        4.3.3 岩石稀土元素、微量元素特征
第五章 控矿脆-韧性剪切带特征
    5.1 控矿脆-韧性剪切带基本特征
        5.1.1 脆-韧性剪切带地质剖面特征
        5.1.2 脆-韧性剪切带纵向展布特征
    5.2 脆-韧性剪切带次级构造特征
        5.2.1 脆-韧性剪切带宏观构造特征
        5.2.2 脆-韧性剪切带显微构造特征
    5.3 研究区金矿成矿规律
        5.3.1 矿区构造期次划分及特征对比
        5.3.2 区域脆-韧性剪切带与金成矿关系
        5.3.3 矿区脆-韧性剪切作用与金成矿关系
    5.4 庞家河金矿找矿预测模型
        5.4.1 矿床成因模式
        5.4.2 找矿预测模型
第六章 结论及存在问题
    6.1 研究进展及结论
    6.2 存在问题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4)南秦岭凤县地区金矿与铅锌矿成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作者简历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选题来源及研究意义
        1.1.1 选题来源
        1.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发展趋势及存在问题
        1.2.1 南秦岭泥盆纪热水沉积成矿作用研究现状
        1.2.2 南秦岭印支期造山成矿作用研究现状
        1.2.3 凤太盆地研究现状
        1.2.4 发展趋势:LA-ICP-MS微区分析在矿床学的应用
        1.2.5 存在问题
    1.3 研究目标、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研究目标和内容
        1.3.2 研究技术路线
    1.4 完成主要工作量
    1.5 主要成果与认识
第二章 区域地质背景
    2.1 区域地质概况
    2.2 南秦岭盆地演化史
        2.2.1 早古生代裂陷系的形成阶段
        2.2.2 晚古生代早期扩张、秦岭板块独立和稳定沉积阶段
        2.2.3 晚古生代晚期汇聚收缩–中生代闭合造山阶段
        2.2.4 陆内新造山作用阶段
    2.3 凤太盆地地质概况
        2.3.1 区域地层
        2.3.2 区域构造
        2.3.3 区域岩浆岩
        2.3.4 矿产资源概况
第三章 典型矿床地质特征
    3.1 八卦庙金矿
        3.1.1 矿区地质
        3.1.2 矿体特征
        3.1.3 矿石特征
        3.1.4 围岩蚀变
        3.1.5 矿物生成顺序及成矿阶段
    3.2 二里河-银洞山铅锌矿
        3.2.1 矿区地质
        3.2.2 矿体特征
        3.2.3 矿石特征
        3.2.4 围岩蚀变
        3.2.5 矿物生成顺序及成矿阶段
第四章 矿床地球化学特征
    4.1 八卦庙金矿地球化学特征
        4.1.1 黄铁矿微量元素特征
        4.1.2 磁黄铁矿微量元素特征
        4.1.3 硫化物原位硫同位素特征
        4.1.4 硫化物原位铅同位素特征
        4.1.5 流体包裹体研究
        4.1.6 成矿年代学
    4.2 二里河-银洞山铅锌矿地球化学特征
        4.2.1 闪锌矿微量元素特征
        4.2.2 黄铁矿微量元素特征
        4.2.3 硫化物原位硫同位素特征
        4.2.4 硫化物原位铅同位素特征
        4.2.5 流体包裹体研究
        4.2.6 成矿年代学
    4.3 岩体地球化学特征
        4.3.1 锆石U-Pb定年
        4.3.2 锆石微量元素、Ti温度计及岩浆氧逸度
第五章 金铅锌成矿作用过程及矿床成因
    5.1 泥盆纪沉积-成岩期成矿作用
    5.2 三叠纪造山期岩浆活动与成矿动力学背景
        5.2.1 成矿动力学背景
        5.2.2 岩浆氧逸度及成矿性
    5.3 三叠纪造山期构造-流体成矿特征
        5.3.1 早期挤压变形成矿特征
        5.3.2 晚期伸展成矿特征
    5.4 三叠纪造山期成矿流体性质及物质来源
        5.4.1 早期变质增温成矿阶段
        5.4.2 晚期伸展减压成矿阶段
    5.5 金铅锌赋存状态及沉淀机制
        5.5.1 金的赋存状态及沉淀机制
        5.5.2 铅锌的赋存状态及沉淀机制
        5.5.3 金与铅锌相互作用机制
    5.6 矿床成因模式
第六章 结论、创新点及存在问题
    6.1 结论
    6.2 创新点
    6.3 存在问题和对今后工作的建议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测试分析方法
    1.成矿流体地球化学组成分析
    2.单矿物显微结构观测与地球化学分析
    3.成岩成矿年代测定
附表

(5)硫化物硫同位素微区原位分析方法开发及其在南秦岭金龙山金-锑-汞矿床成因研究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作者简介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原位微区硫同位素分析方法
        1.2.2 赋存于沉积岩中的金矿床
        1.2.3 赋存于沉积岩中的金-锑-汞成矿带
        1.2.4 南秦岭地区金、锑、汞矿床
        1.2.5 金龙山金-锑-汞矿床
    1.3 研究目的和研究内容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内容
        1.3.3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1.4 论文工作量
    1.5 论文创新点
第二章 LA-MC-ICP-MS原位微区测定不同基体硫化物中硫同位素组成
    2.1 实验部分
        2.1.1 仪器介绍
        2.1.2 样品制备
        2.1.3 同位素比值测定和数据处理
    2.2 结果与讨论
        2.2.1 对比纳秒与飞秒激光的信号强度和精度
        2.2.2 对比纳秒与飞秒激光的剥蚀坑和气溶胶颗粒形貌
        2.2.3 对比纳秒与飞秒激光能量密度和剥蚀模式对硫同位素分馏的影响
        2.2.4 补偿气体流速对基体效应的影响
        2.2.5 使用非基体匹配校正方法分析不同基体硫化物标样的结果
    2.3 小结
第三章 金龙山金-锑-汞成矿带地质特征
    3.1 区域地质背景
        3.1.1 区域构造
        3.1.2 区域地层
        3.1.3 区域岩浆岩
        3.1.4 区域矿产
    3.2 金龙山金-锑-汞成矿带地质特征
        3.2.1 地层
        3.2.2 构造
        3.2.3 岩浆岩
        3.2.4 矿产
    3.3 丘岭-金龙山金矿床地质特征
        3.3.1 赋矿地层
        3.3.2 构造
        3.3.3 矿体
        3.3.4 矿石特征
        3.3.5 围岩蚀变
        3.3.6 成矿阶段及矿物生成顺序
    3.4 金龙山-丁家山汞锑矿床地质特征
        3.4.1 赋矿地层
        3.4.2 构造
        3.4.3 矿体
        3.4.4 矿石特征
        3.4.5 围岩蚀变
第四章 丘岭-金龙山金矿床成因
    4.1 样品描述
    4.2 分析方法介绍
        4.2.1 扫描电子显微镜及电子探针分析方法
        4.2.2 硫化物微量元素原位分析方法
        4.2.3 硫同位素SIMS分析方法
        4.2.4 硫化物铅同位素LA-MC-ICP-MS分析方法
    4.3 黄铁矿类型
        4.3.1 沉积成岩期黄铁矿(Py1a和 Py1b)
        4.3.2 早期成矿阶段黄铁矿(Py2a-1、Py2a-2和Py2b)
        4.3.3 主成矿阶段黄铁矿(Py3a和 Py3b)
    4.4 黄铁矿地球化学特征
        4.4.1 微量元素特征
        4.4.2 硫同位素特征
        4.4.3 铅同位素特征
    4.5 矿床成因讨论
        4.5.1 矿物交代反应控制寄主沉积岩的渗透性
        4.5.2 流体:岩石比值控制黄铁矿结构和硫同位素变化
        4.5.3 成矿流体特征
        4.5.4 金的来源
        4.5.5 成矿过程与成矿机制
    4.6 小结
第五章 金龙山-丁家山汞锑矿床成因研究
    5.1 样品描述
    5.2 分析方法介绍
    5.3 黄铁矿类型
    5.4 硫化物地球化学特征
        5.4.1 微量元素特征
        5.4.2 硫同位素特征
        5.4.3 铅同位素特征
    5.5 汞锑矿床成因讨论
        5.5.1 成矿流体特征
        5.5.2 成矿物质来源
    5.6 小结
第六章 金龙山金-锑-汞成矿带成因联系研究
    6.1 分析方法介绍
    6.2 矿物包裹体特征
        6.2.1 金矿段中矿物包裹体特征
        6.2.2 汞锑矿段中矿物包裹体特征
    6.3 成矿流体的演化过程
        6.3.1 金矿化阶段
        6.3.2 汞锑矿化阶段
    6.4 成矿模型
    6.5 找矿方向
第七章 结束语
    7.1 主要认识及结论
        7.1.1 非基体匹配校正硫化物中硫同位素组成的微区原位分析技术
        7.1.2 赋存在沉积岩中的金-锑-汞矿床研究
    7.2 存在问题及建议
致谢
参考文献
附表

(6)沉积盆地构造变形序列Ⅰ:秦岭晚古生代拉分盆地的构造组合与金-铜铅锌多金属矿集区构造(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盆地构造反转期:变形构造型相与构造岩相学记录
    1.1 柞山晚古生代陆缘拉分断陷盆地构造反转期:变形构造型相与构造岩相学记录
        1.1.1 盆地构造反转期:石炭纪构造-热事件和构造岩相学记录[DS1a]与动力学
        1.1.2 深源碱性热流体上涌侵位、热流体叠加岩相[DS1b]与盆地构造反转动力学
    1.2 凤太晚古生代陆缘拉分断陷盆地构造反转期:变形构造型相与构造岩相学
        1.2.1 泥盆系走滑伸展构造变形样式[DS1a]
        1.2.2 碱性热液角砾岩构造系统、热流体叠加构造岩相[DS1b]与动力学
        1.2.3 温江寺—留凤关拉分断陷盆地[DS1c]
2 印支期主造山期:柞山地区构造变形样式[DS2]与动力学
    2.1 商丹构造带与同构造期侵入岩
    2.2 盆地东北部构造变形特征与刘岭岩群变形构造样式
    2.3 盆地西北侧:碰撞型岩浆侵入-构造热事件与含金脆韧性剪切带
    2.4 盆地内部构造变形样式
    2.5 凤镇—山阳断裂带的构造变形样式与动力学特征
3 印支期主造山期:凤太地区构造变形样式[DS2]与动力学
    3.1 盆地南北两侧对冲式厚皮型逆冲推覆构造系统与动力学特征
    3.2 盆地内部复式褶皱-压扭性断裂构造组合与动力学特征
    3.3 反冲构造、冲起构造与金-多金属成矿分带
    3.4 印支期岩浆侵入构造系统、构造-热事件与动力学特征
4 晚中生代—新生代陆内构造、脆性变形和岩浆侵入构造[DS3,DS4]
    4.1 白垩纪NEE-EW山间断陷盆地[DS3a]与动力学
    4.2 燕山期南向冲断褶皱带、走滑断裂、顺层和切层劈理-节理带[DS3b]与动力学
    4.3 燕山期岩浆侵入构造系统[DS3c]
    4.4 喜山期脆性变形构造(DS4)
5 拉分盆地构造变形序列与金-银铜铅锌-钴镍富集成矿
    5.1 秦岭晚古生代沉积盆地与盆地动力学类型
    5.2 构造反转期:石炭纪—二叠纪构造-热事件[DS1a]、变形构造型相与成岩成矿
    5.3 印支期主造山期构造样式和构造组合[DS2]与铜铅锌矿床改造富集作用
    5.4 印支期主造山期:构造变形样式[DS2]与造山型金矿床
    5.5 燕山期陆内造山期:柞山地区构造变形样式与夕卡岩-斑岩成矿系统
    5.6 碱性热流体异时同位侵入事件与热液角砾岩型金矿床和金铜钴镍成矿系统
    5.7 含金脆韧性剪切带递进变形序列与八卦庙超大型金矿床
6 结论

(7)西秦岭地区金矿类型及其成矿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西秦岭地区金矿地质特征
    1.1 金成矿分带特征
        1.1.1 北成矿亚带
        1.1.2 中成矿亚带
        1.1.3 南成矿亚带
    1.2 金矿床类型及其分布特征
        1.2.1 造山型金矿
        1.2.2 卡林型金矿
        1.2.3 类卡林型金矿
2 西秦岭地区金矿床控矿因素
    2.1 地层控矿
    2.2 构造控矿
    2.3 岩浆岩控矿
        2.3.1 印支期岩浆活动
        2.3.2 燕山期岩浆活动
3 西秦岭地区不同类型金矿床的区别与联系
    3.1 岩浆作用
    3.2 成矿元素及载金矿物
    3.3 金的赋存状态
    3.4 流体包裹体
    3.5 稳定同位素
        3.5.1 氢氧同位素
        3.5.2 碳氧同位素
        3.5.3 硫同位素
        3.5.4 铅同位素
    3.6 成矿时代
4 西秦岭金矿床成矿作用
    4.1 热液系统的热源
    4.2 成矿流体演化与迁移
    4.3 金的沉淀机制
5 结论

(8)西秦岭左家庄金矿成因研究:来自黄铁矿微量元素及多元同位素地球化学的制约(论文提纲范文)

1 成矿地质背景
2 矿床地质特征
3 样品采集、分析方法及结果
    3.1 流体包裹体
    3.2 氢、氧同位素
    3.3 硫、铅同位素
    3.4 LA-ICP-MS微量元素分析
4 讨论
    4.1 金的赋存状态
    4.2 成矿流体及物质来源
    4.3 矿质沉淀及矿床成因类型
5 结论

(9)陕西凤县庞家河地区金成矿作用过程及成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作者简历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来源及目的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1.2.1 秦岭地区金矿研究现状
        1.2.2 凤太矿集区研究现状
        1.2.3 存在问题
    §1.3 研究方案及技术路线
第二章 区域地质背景
    §2.1 大地构造背景
    §2.2 区域地层及含矿性
        2.2.1 秦岭岩群
        2.2.2 丹凤岩群
        2.2.3 草滩沟群
        2.2.4 罗汉寺岩群
        2.2.5 大草滩组
        2.2.6 草凉驿组
    §2.3 区域构造
        2.3.1 研究区地质构造特征
        2.3.2 研究区构造变形序列
    §2.4 区域岩浆岩
        2.4.1 新元古代时期
        2.4.2 早古生代时期
        2.4.3 晚古生代至三叠纪
    §2.5 区域矿产
第三章 典型矿床的地质和矿化特征
    §3.1 庞家河金矿
        3.1.1 矿区地质
        3.1.2 矿体特征
        3.1.3 矿石和蚀变特征
    §3.2 马蹄沟金矿
        3.2.1 矿区地质
        3.2.2 矿体特征
        3.2.3 矿石和蚀变特征
    §3.3 矿物生成顺序与成矿阶段
    §3.4 左家庄金矿
        3.4.1 矿区地质
        3.4.2 矿体、矿石和蚀变特征
        3.4.3 成矿期成矿阶段
    §3.5 小结
第四章 实验分析方法
    §4.1 岩矿石化学组成分析
    §4.2 成矿流体地球化学组成分析
        4.2.1 流体包裹体显微测温
        4.2.2 氢-氧同位素组成分析
    §4.3 黄铁矿显微结构观测与地球化学分析
        4.3.1 EMPA分析
        4.3.2 LA-ICP-MS微区化学组成分析
        4.3.3 LA-MC-ICP-MS微区硫同位素组成分析
        4.3.4 黄铁矿单矿物S、Pb同位素分析
    §4.4 成岩成矿年代测定
        4.4.1 锆石LA-ICP-MS U-Pb定年
        4.4.2 绢云母Ar-Ar定年
第五章 矿床地球化学特征
    §5.1 岩矿石地球化学组成
        5.1.1 主量元素
        5.1.2 微量元素
    §5.2 成矿流体特征
        5.2.1 流体包裹体温度及盐度特征
        5.2.2 氢-氧同位素组成
    §5.3 黄铁矿同位素及元素地球化学特征
        5.3.1 黄铁矿的同位素组成特征
        5.3.2 黄铁矿元素地球化学特征
    §5.4 成岩成矿年代学
        5.4.1 庞家河金矿岩浆活动及热液绢云母年龄
        5.4.2 马蹄沟金矿岩浆活动及热液绢云母年龄
第六章 成矿作用过程与矿床成因
    §6.1 成矿流体与成矿物质来源
        6.1.1 成矿流体的性质
        6.1.2 氢-氧同位素组成成矿流体来源
        6.1.3 成矿物质来源
    §6.2 金的赋存状态及沉淀机制
        6.2.1 金的赋存状态
        6.2.2 金的沉淀机制
    §6.3 成矿时代与地球动力学背景
        6.3.1 成矿时代
        6.3.2 成矿地球动力学背景
    §6.4 与造山型金矿及卡林型金矿的对比
    §6.5 矿床成因模式及其找矿意义
        6.5.1 成矿作用过程及矿床成因模式
        6.5.2 找矿意义
第七章 结束语
    §7.1 主要认识及结论
    §7.2 论文创新点
    §7.3 存在问题和对今后工作的建议
致谢
参考文献
附表

(10)西秦岭马蹄沟金矿床控矿构造及成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依据与意义
    1.2 研究区自然、人文概况
        1.2.1 研究区范围
        1.2.2 自然地理、交通
        1.2.3 经济及人文概况
    1.3 研究现状
    1.4 研究内容、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5 工作步骤及完成工作量
第二章 区域地质背景
    2.1 秦岭大地构造格架
    2.2 区域地层
        2.2.1 元古宇秦岭岩群
        2.2.2 古生界
        2.2.3 新生界
    2.3 区域构造
        2.3.1 褶皱构造
        2.3.2 断裂构造
    2.4 区域岩浆活动
        2.4.1 侵入岩
        2.4.2 火山岩
    2.5 区域金矿床分布
第三章 矿床地质特征
    3.1 矿区地层
    3.2 矿区构造
        3.2.1 褶皱构造
        3.2.2 断裂构造
    3.3 围岩蚀变特征
    3.4 矿区岩浆岩
    3.5 矿体与矿石特征
        3.5.1 矿体特征
        3.5.2 矿石特征
    3.6 金的赋存状态
第四章 矿床控矿构造的厘定
    4.1 成矿前构造变形
    4.2 控矿构造的厘定
        4.2.1 马蹄沟金矿床控矿构造
        4.2.2 控矿构造运动学特征及控矿模式
    4.3 成矿后构造变形
    4.4 凤县地区金矿床构造特征
        4.4.1 庞家河金矿控矿构造特征
        4.4.2 老湾沟金矿控矿构造特征
        4.4.3 佐家庄金矿控矿构造特征
        4.4.4 文家庄金矿控矿构造特征
        4.4.5 小结
第五章 矿床地球化学特征与成因
    5.1 岩(矿)石稀土元素特征
    5.2 岩(矿)石微量元素特征
    5.3 稳定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
        5.3.1 氢、氧同位素特征
        5.3.2 硫同位素特征
    5.4 成矿时代
    5.5 矿床成因浅析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四、陕西凤县八卦庙金矿中的有机地球化学特征(论文参考文献)

  • [1]秦岭凤太铅锌-金矿集区成矿规律与找矿预测[J]. 王瑞廷,张革利,李青锋,张斌,成欢,冀月飞. 地球科学与环境学报, 2021(03)
  • [2]南秦岭柞-山矿集区典型金矿床成矿作用与成矿动力学背景[D]. 丁坤. 长安大学, 2020
  • [3]秦岭凤县庞家河金矿脆—韧性剪切带特征与找矿预测[D]. 李鹏贝. 长安大学, 2020(06)
  • [4]南秦岭凤县地区金矿与铅锌矿成因研究[D]. 毛晨. 中国地质大学, 2019(05)
  • [5]硫化物硫同位素微区原位分析方法开发及其在南秦岭金龙山金-锑-汞矿床成因研究中的应用[D]. 付佳丽. 中国地质大学, 2019(05)
  • [6]沉积盆地构造变形序列Ⅰ:秦岭晚古生代拉分盆地的构造组合与金-铜铅锌多金属矿集区构造[J]. 方维萱,黄转盈. 地学前缘, 2019(05)
  • [7]西秦岭地区金矿类型及其成矿作用[J]. 刘家军,刘冲昊,王建平,朱赖民,张静,翟德高,王银宏,柳振江,张方方. 地学前缘, 2019(05)
  • [8]西秦岭左家庄金矿成因研究:来自黄铁矿微量元素及多元同位素地球化学的制约[J]. 马健,吕新彪,但荣飞,朱丁云,卢飞,袁波,殷新. 地学前缘, 2019(05)
  • [9]陕西凤县庞家河地区金成矿作用过程及成因研究[D]. 马健. 中国地质大学, 2018(06)
  • [10]西秦岭马蹄沟金矿床控矿构造及成因研究[D]. 陈安东. 中国地质科学院, 2018(07)

标签:;  ;  ;  ;  ;  

陕西奉贤八谷茂金矿有机地球化学特征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