婴幼儿科学素养教育原则

婴幼儿科学素养教育原则

一、婴幼儿科学识字教育的原则(论文文献综述)

唐超[1](2020)在《从个人实验到国家主导 ——19世纪英国幼儿学校的发展研究》文中认为19世纪是英国幼儿学校发展的重要时期。幼儿学校经历了从无到有再到普及的发展历程,实现了从个人实验到政府主导的转变,奠定了现代英国幼儿教育的基础。19世纪也是英国社会剧变的时期。经过工业革命,英国从一个偏于一隅的岛国成为日不落帝国,初步实现工业化。同时,大量人口从农村转移到城市,英国最早实现了城市化,伴随而来的是持续的教派冲突和阶级斗争。经济的腾飞与复杂的利益关系交织在一起,共同影响着社会的改革进程。幼儿学校的迅猛发展与社会剧变在历史时空上的重叠,赋予了本研究独特的意义。研究这一时期幼儿学校的发展历程,可以深化我们对英国幼儿教育史的认识,理清教育发展与社会其他因素之间的关系。本研究以19世纪英国幼儿学校为对象,在宏观上以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借助教育经济学、教育社会学和历史学等学科理论,综合运用文献分析法、历史研究法和比较分析法等,对相关史料进行了梳理和分析。为更加深刻地认识这一段教育史,本研究在纵向维度以幼儿学校的办学主体为切入点,将19世纪英国幼儿学校的发展历程分为四个阶段,分别是新拉纳克幼儿学校的实验(1800-1823);民间幼儿学校运动的兴起(1824-1838);民办公助下幼儿学校的推进(1839-1869)及政府主导下幼儿学校的普及(1870-1900)。在横向维度主要考察了不同阶段幼儿学校的教学实践及其发展特点。通过分析发现:幼儿学校从个人实验走向政府主导,是英国为解决学校数量不足问题的必然之路。这条道路符合英国人的文化传统和英国社会的发展历程,是一条自下而上、荆棘丛生、充满斗争的道路,带有明显的中产阶级特性。中上层社会对幼儿学校的需求、经济的发展和法律的保障是推动幼儿学校普及的主要原因。在幼儿学校体系方面,英国幼儿学校呈现出一种“进化”而非“进步”模式。怀尔德斯平的体系很好地应对了各种挑战,最终发展成为国家幼儿学校体系的基础。在这个过程中,人们的幼儿教育观的转变和幼儿学校事业的发展相互影响,致使幼儿学校的性质实现了从民间慈善到国家福利的转变,教育场所经历了从家庭、教会到社会的转移,教育的内容也逐渐世俗化。论文共7个部分,绪论部分主要阐明研究的缘起,明晰研究意义,厘清研究对象的内涵,以及对国内外相关研究进行梳理。在此基础上明确研究的核心问题和内容,确定研究思路,选择适合本研究的方法。第一章追溯19世纪英国幼儿学校发展的历史渊源,重点阐述济贫院、育婴堂、主日学校等慈善机构中的贫困幼儿教育。通过对这些机构创办宗旨、教育目标、教育方法和内容等方面的分析发现:这些慈善机构主要致力于保育而非教育;由于缺乏成熟的模式和专业的教师,教学质量也比较低下。第二章考察欧文在新拉纳克的幼儿学校实验。主要分为三个部分:一是从欧文所生活的环境出发,描述当时英国的社会背景;二是阐述新拉纳克幼儿学校实验的创办宗旨、理论基础、教学与管理;三是分析新拉纳克幼儿学校实验的影响。第三章探讨英国民间幼儿学校运动的兴起。幼儿学校运动期间,民间成立了一些幼儿学校组织,它们推动了幼儿学校在英国的传播,使人们逐渐认识到早期教育的重要性;同时,怀尔德斯平作为幼儿学校运动的主要推动者,完整地阐述了幼儿学校的理念,创造性地改进了幼儿学校的环境,并在全国建立了幼儿学校网络,奠定了英国幼儿学校体系的基础。第四章研究民办公助下英国幼儿学校的推进。本章从国家资助幼儿学校的方式出发,把幼儿学校发展分为“申请资助”和“结果支付”两部分,分析了不同资助制度的产生、内容及其对幼儿学校的影响。在“申请资助”制度下,幼儿学校的补助金逐年上升,国教派开始主导幼儿学校,幼儿学校的数量得到提升,教学条件获得改善,幼儿学校在国民教育体系中地位得到提升。在“结果支付”下,幼儿学校的补助金急剧缩减,入学率逐渐提升,教学内容向读、写、算倾斜。第五章论述一系列教育法案影响下英国幼儿学校的发展。本章选取1870年、1876年、1891年三个具有代表性的教育法案,论述了英国政府是如何通过法律手段推动幼儿学校的普及;同时探讨了在幼儿学校普及的过程中学校规模及其内部体系的变化。第六章对19世纪英国幼儿学校发展历程进行反思。分析英国幼儿学校发展的动因、特征与影响。结语部分对绪论提出的三个问题进行了解答。

邹群霞[2](2020)在《中美《早期儿童学习与发展标准·语言领域》比较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国际学前教育质量提升背景下《早期儿童学习与发展标准》(以下简称《标准》)研究已成为早期儿童教育改革研究的一个重要趋势。语言领域是儿童学习与发展的其中一个领域,对中美《早期儿童学习与发展标准·语言领域》(以下简称《标准·语言领域》)的比较研究不仅可以为我国《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中语言领域的修订确立相应的参照,也为我国早期儿童的语言教育理论与实践提供借鉴与思考。本文以中美《标准·语言领域》作为研究对象,综合运用文献法、文本分析法、问卷调查法、比较法对中美《标准》制定背景、价值取向、目标和《标准·语言领域》的内容、实施及效果等进行比较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及结论如下:(1)通过对中美《标准》制定背景的比较,在国际背景方面,全球化时代背景是影响中美两国《标准》制定及其推进极其重要的元素;国内外学前教育相关研究成果交流直接或间接对中美《标准》制定起推进作用。同时,中美两国的政治、经济、教育、文化背景的不同,进而对《标准》制定产生影响;(2)从课程政策视角探析中美《标准》的价值取向与目标,研究发现我国《指南》价值取向以幼儿为中心和幼儿的全面发展为价值取向,美国《标准》则呈现自由主义取向、保守主义取向和社会效率取向等多元价值取向态势。实现教育公平、提高学前教育质量、提升幼儿教师专业素质与能力、提升家庭教育质量、实施教学范式改革、实施评价改革等方面都不同程度地体现了中美《标准》制定的目标,但中美目标方向并不一致;(3)通过对中美《标准·语言领域》的形式结构、内容结构和结构性质的比较分析,发现中美《标准·语言领域》同为指导幼儿语言学习与发展的学前教育课程政策文件,既有共性也有差异,不仅表现在编排体例、语言表述等形式结构方面,在基本框架设计上也呈现各自的特点,美国《标准·语言领域》结构框架所反映的框架性质和一体化衔接值得我们学习;(4)在借助于NVivo12软件对《标准·语言领域》相关内容进行编码与分析,结果表明:中美《标准·语言领域》在子领域分类、内容标准与表现标准、策略与建议等方面都存在差异,反映了两国语言领域的教育理念与理论取向。两国在早期儿童语言教育上坚持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关注语言发展的全面性。美国《标准·语言领域》关注语言与文化的相互渗透,为特殊需要儿童的语言发展提供支持,语言发展强调向早期读写偏移等理念。中美《标准·语言领域》也分别体现了“全语言教育”取向和“平衡化教育”取向;(5)中美《标准·语言领域》实施状况、实施过程及实施效果等方面都存在较大的差异。我国《标准·语言领域》实施现状总体没有美国的实施现状乐观;我国受访教师对《标准·语言领域》实施评价感知与认同度较低;在样本数据下,美国受访教师的实施效果测度值总均值高于我国受访教师的实施效果测度值总均值。通过对中美《标准·语言领域》的研究得出主要的启示:一方面,对我国《标准·语言领域》修订的启示是标准修订需兼顾稳定性与发展性;标准修订需考虑连续性与阶段性;标准修订需考虑综合性与个别化;标准修订需注重指引性与操作性的统一;标准修订需平衡统一性与适宜性。另一方面,对《标准·语言领域》实施的启示是提升幼儿教师的专业发展水平;构建《标准·语言领域》实施的支持系统;发展我国幼儿语言学习与发展项目与评估体系。

郑嘉慧[3](2020)在《大班幼儿游戏识字法实验研究》文中指出一直以来,识字教育在幼儿教育中备受关注而又争议不断,在具体教育实践中也问题重重。幼儿识字是否可行?幼儿识字是否必要?幼儿识字有利,还是有弊?幼儿怎样识字?幼儿可以认识哪些字?这些问题与幼儿识字方法直接相关。厘清这些充满争议的问题,就要探索适宜的幼儿识字方法。其中,游戏识字法作为较早提出且不断被创新的幼儿识字方法,被广泛关注及应用。基于幼儿识字教育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本研究把探寻符合幼儿识字特点的游戏识字方法作为研究切入点,以系列识字游戏为干预手段对幼儿进行教育现场实验,对“符合幼儿识字特点的游戏识字法能够有效提升其识字水平”这一假设进行验证。已有研究表明,5-6岁是幼儿文字意识发展的关键时期,因此本研究选择大班幼儿作为研究对象,从杭州市G幼儿园随机选取两个大班分别作为实验班与对照班。根据幼儿识字规律与特点,结合前期幼儿园实地观察经验,制定《大班幼儿识字经验教师评定问卷》、《大班幼儿汉字部件意识测查题目》和《大班幼儿汉字再认测查字表》作为实验测评工具,设计系列识字游戏活动进行为期三个月的实验干预,并对两班幼儿实验过程中的相关表现进行详细观察记录,以深入了解游戏识字法对大班幼儿识字水平的影响效果。实验结束后,通过统计分析实验班与对照班幼儿在识字经验、汉字部件意识、汉字再认水平上的变化,得出如下结论:1.游戏识字法对大班幼儿识字水平的提升具有显着作用。实验结果表明,实验干预后,实验班幼儿在识字经验、汉字部件意识及汉字再认水平等方面均有明显提升,与对照班幼儿相应方面具有显着差异,而对照班整体识字水平在实验前后并没有明显差异,同时两班幼儿识字水平变化不受到性别因素的影响。2.符合大班幼儿识字特点是游戏识字法能够有效提升其识字水平的关键。本研究专门设计的游戏识字法从大班幼儿识字特点出发,其游戏属性符合大班幼儿的兴趣特点,并促使其对汉字进行主动关注,游戏设计综合考虑大班幼儿的汉字认知发展过程,识字范围与内容密切联系大班幼儿语言经验,并充分发挥语境优势效应,因而有效提升了大班幼儿的识字水平。为了更好地实施游戏识字法,建议大班教师做到:1.注重幼儿汉字学习兴趣的激发与保持;2.遵循幼儿识字阶段性特点,循序渐进开展识字游戏;3.丰富幼儿的口语经验,关注幼儿对字义的理解;4.游戏开展形式注重幼儿的多感官参与;5.目标汉字的选择贴近幼儿已有经验及具体情境。

陈邦[4](2019)在《英美公共图书馆学前儿童阅读服务比较及启示》文中认为学前儿童已具备接受阅读的心理和生理条件,并且阅读能对学前儿童的语言习得、早期读写能力、感官发展、心理健康等方面带来不可估量的有益影响,学前儿童应是公共图书馆重要且特殊的服务对象之一。英美公共图书馆始于19世纪的学前儿童阅读服务,经过一百多年的发展,不仅在全国范围内取得成功,更在世界上产生重大影响,它们的成功经验值得我国公共图书馆借鉴。文章运用文献研究法、网络调研法、比较分析法等方法,首先,阐述了学前儿童与学前儿童阅读概念、早期教育理论和公共图书馆有关学前儿童阅读服务的规定。其次,根据国际图联(IFLA)颁布的《婴幼儿图书馆服务指南》,文章从使命与目标、专门馆藏、服务设施、合作伙伴、专业人员、服务活动、评估与管理7个方面进行调研,分析了英美公共图书馆学前儿童阅读服务现状,在比较分析中发现两者差异并不明显,因此文章着重归纳了两者的共同特点,包括战略上重视学前儿童、服务设施注重安全与便捷、服务活动丰富多样等。再者,根据我国公共图书馆学前儿童阅读服务工作实际开展情况,对照英美公共图书馆学前儿童阅读分析的内容,文章从服务对象、专门馆藏、合作伙伴、服务设施及人员、服务活动5个方面,对我国公共图书馆学前儿童阅读服务进行分析,并与英美比较,归纳我国与两者的主要差距。虽然,我国存在着学前儿童仍处于公共图书馆服务主体的边缘地位,专门馆藏不够丰富,缺乏合作伙伴等不足,但通过江苏图书馆“悦读宝贝计划”,深圳图书馆“喜阅365——亲子共读计划”等经典案例,可以窥见我国公共图书馆正在积极探索学前儿童阅读服务的途径。最后,为助力我国公共图书馆学前儿童阅读服务的发展,针对自身的不足,结合英美公共图书馆的成功经验,文章提出相应策略,主要包括公共图书馆应提升面向学前儿童的阅读服务意识、丰富适合学前儿童的阅读资源、面向学前儿童扩展阅读合作伙伴、设置学前儿童阅读专区、提升儿童馆员的专业服务能力、提高面向学前儿童的阅读活动质量、开发学前儿童家庭阅读潜力、建立相应的评估体系。

胡小京[5](2019)在《媒介视域中的女性角色建构 ——以《女铎》(1912-1949)为中心》文中研究表明清末民初,基督教在中国设立的最大出版机构——广学会,该会于1912年4月,为启迪女性新知,专门针对社会中上层受过教育的家庭女性及女学生群体创办了《女铎》杂志。在基于基督教指导原则之下,该刊重点围绕女性的家政事务管理、儿童教养、婚恋、教育、职业、自身权益及社会服务等相关问题,给予女性全方位的引导和帮助。《女铎》发行近四十年,是与时代互相适应和选择的产物,其选载文章时而保守、时而偏激、时而激进、时而反复,对女性角色定位在情感上错综复杂,恰恰真实地呈现了这一时期女性角色建构的艰难性和复杂性。在刊行基调上,《女铎》对女性角色的定位选择了一条温和而保守的“新”路线,试图在培养家庭新式“贤妻良母”与社会新女性之间达到一种有序过渡和平衡,这种平衡是近代中国转型中传统与现代融合的一种体现。虽然在近四十年的发刊中,《女铎》始终将重心落足于家庭,但其在女性家庭角色、社会角色的引导、规训及处理这二者平衡之间的努力和尝试,推动了家政科学化及社会现代化进程。因此,本文拟通过对《女铎》文本的解读,以“女性角色”为连接点,探究民国时期社会历史变迁与报刊媒介之间建立的密切关系,充分阐释女性家庭角色与社会角色的功能性内涵和时代性特征,并对二种角色的平衡进行理论分析。在研究女性角色建构的历程中,不仅可以透视出民国时期社会对于女性角色的期待与定位,也从中显露出以知识女性群体为代表的,来自女性自身的自省和自言,凸显了女性角色从被动受男性社会精英倡导到女性自身主动诉求的历史性转变。

金晓玲[6](2019)在《民国时期幼稚园识字教学及其论争研究》文中认为“幼儿园是否开展识字教学”以及“幼儿园如何开展识字教学”是当下教育界,特别是幼教界时常讨论的问题,而事实上,这两个问题早在民国时期就已存在。本文探究“民国时期的幼稚园识字教学”这一主题,旨在梳理民国时期幼稚园识字教学论争过程以及幼稚园识字教学的具体实施情况,以期为现今的幼儿园识字教学提供些许借鉴。第一章梳理民国时期幼稚园识字教学的论争过程。民国时期幼稚园识字教学的论争分为初现(1916年至1928年)、再起(1929年至1938年)和平息(1939年至1945年)三个阶段,但最终并未达成共识。第二章主要探讨民国时期幼稚园识字教学的整体实施概况,即幼稚园识字教学“教什么”和“怎么教”的问题。民国时期幼稚园对于识字教材的来源范围以及选材标准有着细致的要求,在遵循主要教学原则的前提下,幼儿教育专家和幼儿教育工作者探索了种类繁多且行之有效的幼稚园识字教学方法。第三章以南京鼓楼幼稚园识字教学为个案,具体呈现民国时期幼稚园识字教学的实施状况。在陈鹤琴的引领之下,南京鼓楼幼稚园自1925年开始进行“读法”教学实验,不仅证实了幼稚园可以开展识字教学,而且从中总结了丰硕的经验成果,如幼稚园“读法字汇”、骨牌和缀法盘等特色教具以及中心制形式组织下的识字教学等。结语部分先概述民国时期幼稚园识字教学论争在新中国的延伸,并结合当代幼儿识字教学理论与实践,探讨幼儿识字教学的可能性和对幼儿发展的作用,尝试对当下幼儿园识字教学提出建议。

高欣[7](2018)在《幼儿汉字文化教育中的图形语言应用方法研究》文中提出幼儿教育是终身教育的起点,其中的识字教育更是被大家广泛关注,各科研机构、教育机构纷纷推出自己的识字教材、识字方法,这些方法都在不同程度上对幼儿的思维、认知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但是,随之而来的一些问题也逐渐暴露出来,一些教育机构为了盈利以多少天学会几千字为卖点,大肆宣扬“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来迎合家长们的心理,却忽视了幼儿在此阶段的身心发展特征。针对现有识字教材存在过度追求识字数量忽视汉字文化内涵这一问题,笔者从图形语言角度出发,结合儿童认知特点、视觉理论与汉字特点的紧密关联性,初步尝试进行既认识字形又注重字义的识字方法探索。本文主要以幼儿识字中的汉字文化教育为背景,对国内外有关幼儿识字教育以及图形设计的相关概述角度对汉字文化教育在幼儿中施行的现状进行调研分析,并对相关文献进行研究,分析出这些文献与本课题的关联性。同时以视觉传达设计中图形的角度为出发点,利用图形的相关理论知识对识字过程中汉字本身蕴含的教育资源用图形语言的方式进行视觉形象设计,并总结出了图形与不同汉字构字方法的关联性,针对儿童所处年龄段的认知特点,建立一套汉字文化教育中图形语言应用方法的模式构建,为相关课题的研究提供相应的参考和借鉴。

刘玉环,杨勇[8](2012)在《幼儿识字教育研究综述》文中提出学者们所研讨的幼儿识字教育一般是指七周岁以下即从出生到学龄前的孩子的识字教育,本文主要对这一时期的儿童识字问题学者们的研究概况做出总结分析。试图归纳幼儿的心理特征和识字规律,进而指导当今的幼儿识字教育。

鲁川[9](2010)在《婴幼儿汉字教育的科学模式——徐德江语言文字理论评析之七》文中指出徐德江先生在《浅谈语言文字》一文中指出:百余年来,用西方特色普通文字语言学和语文教学模式对汉字与汉字教学进行分析研究,产生了四大论:"汉字落后论""汉字难学论""拉丁字母万能论"

易新涛[10](2009)在《人民公社时期农村基本公共服务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农村基本公共服务是指由政府、社会公共组组织和广大农民集体供给,农民都能公平、普遍享用,以保证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之基本需要的公共产品或公共服务。人民公社时期,以农村集体经济为基础和依托,国家必要投入和农民参与为补充,国家、集体、农民共同为广大农村提供了农业生产基本建设、文化教育、合作医疗、社会保障等基本公共服务。它马克思主义农村公社思想的实践和丰富,是党和国家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关于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有益探索,特色鲜明,又存有不足。随着人民公社的解体,尽管这些制度设计早已成为不复存在,但是对于当今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仍然具有重要的启示。本文首先从中外思想宝库中搜寻和分析人民公社时期农村基本公共服务的理论渊源,并在中国历史长河中追溯农村基本公共服务的发展沿革;然后,横向展开,具体研究人民公社时期农业生产基本建设、农村文化教育、农村合作医疗、农村社会保障等主要基本公共服务;最后,从宏观上对人民公社时期农村基本公共服务进行总结性思考,分析它的主要特点,评价它的地位和作用,指出它的局限性,以及对当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建立和完善农村基本公共服务并使之均等化的启示。本文分三大部分八个章。第一部分即第一到三章,主要是绪论、理论渊源和历史溯源;第二部分即第四到七章,分章论述主要的农村基本公共服务,第三部分即第八章和结束语,总体分析其主要特点、地位和作用、局限性和对当今的启示。第一章是绪论。主要提出了选题的缘由,分析了选题的理论和现实意义,综述了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阐释了相关概念,提出了本文研究的思路、方法和框架,并对本文研究的重点、难点、创新点作了一些说明。第二章主要分析了人民公社时期农村基本公共服务的理论渊源,即欧洲空想社会主义理论中有关未来社会的设想、马克思主义关于未来社会的设计(共产主义社会理论和农村公社理论)、苏联的农业社会主义建设理论(主要是列宁的农业公社理论和合作社理论、斯大林的农业集体化理论),以及中国传统思想中的民本、大同、均平思想。第三章是人民公社时期农村基本公共服务的历史溯源及其概述。本文简要考察封建王朝的农村基本公共服务、民国时期不同历史语境下的农村基本公共服务(包括乡村建设运动、国民政府的农村合作运动和中国共产党的农村革命根据地建设)、互助合作运动中农村基本公共服务,结合新中国建立初期中国所面临的国际国内形势分析了人民公社时期农村基本公共服务的时代背景,概述性地介绍了人民公社时期农村基本公共服务的主要内容。第四章主要论述人民公社时期农业生产基本建设。围绕“农业八字宪法”,人民公社时期,国家、集体和农民共同努力,为农业生产所提供的农村基本公共服务。即治理江、河、湖、海,大兴水利工程;改良土壤,治理水土流失;推进农业机械化、工业化、化学化和电力化;发展农业科学技术,建立推广服务体系,提供农业气象服务,以及建设农村公路,发展邮电事业等。本文最后对这一时期农业生产基本建设进行了总体评价。第五章着重论述了人民公社时期农村文化教育。本文分别从基础教育、扫盲和业余教育、职业教育三个方面,逐一阐述了各自的体系、内容、形式,以及民办教师问题,并对农村文化教育进行了总体评价。第六章围绕“面向工农兵”、“预防为主”、“团结中西医”的医疗卫生方针,着重论述了人民公社时期农村合作医疗。主要包括:人民公社时期农村合作医疗的历史沿革、组织体系和队伍建设、主要服务内容等。最后,对人民公社时期农村合作医疗的积极作用和局限性进行了一些分析。第七章着重阐述了人民公社时期以集体保障为主、国家保障为辅的农村社会保障。在回顾人民公社时期农村社会保障的历史沿革的基础上,思考了农村社会保障的主要内容和方式,包括农村社会优抚、灾荒赈济、贫困救助、“五保户”供养、麻风病人医治、回乡精简职工救济、下乡知识青年安置等,并对此进行了总体评价。第八章从宏观上阐述了人民公社时期农村基本公共服务的主要特点、作用和意义、局限性及其原因,以及对当今建立和完善农村基本公共服务的启示。最后是结束语,在回顾本文研究的基础上,着重分析本文研究的不足和尚未研究的问题,并对人民公社时期农村基本公共服务的后续研究提出了一些设想。

二、婴幼儿科学识字教育的原则(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婴幼儿科学识字教育的原则(论文提纲范文)

(1)从个人实验到国家主导 ——19世纪英国幼儿学校的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缘起
    二、研究目的与意义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意义
    三、概念界定
        (一)幼儿学校与幼儿园
        (二)幼儿教育与学前教育
        (三)英国与英格兰
    四、文献综述
        (一)关于19世纪英国幼儿教育研究
        (二)关于19世纪英国幼儿学校研究
        (三)关于19世纪英国其他幼儿教育机构研究
        (四)研究述评
    五、研究问题与内容
        (一)研究问题
        (二)研究内容
    六、研究思路与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第一章 19世纪英国幼儿学校发展的历史渊源
    第一节 幼儿慈善机构发展的背景
        一、中上层社会热衷于慈善事业
        二、中上层社会对贫困问题的关注
        三、中上层社会幼儿教育观的改变
    第二节 济贫院中的幼儿教育
        一、济贫院的生源
        二、济贫院的管理
        三、济贫院的教学
    第三节 育婴堂中的幼儿教育
        一、育婴堂的创办
        二、育婴堂的生源
        三、育婴堂的教学
        四、育婴堂的经费
    第四节 主日学校中的幼儿教育
        一、主日学校的创办
        二、主日学校的发展
        三、主日学校的教学
    本章小结
第二章 新拉纳克幼儿学校的实验(1800-1823)
    第一节 新拉纳克幼儿学校创办的背景
        一、工人阶级生活悲惨
        二、童工现象十分严重
        三、贫困幼儿入学率很低
    第二节 新拉纳克幼儿学校的实验
        一、幼儿学校的创办宗旨
        二、幼儿学校的理论基础
        三、幼儿学校的教学与管理
    第三节 新拉纳克幼儿学校的影响
        一、促进英国一批幼儿学校的诞生
        二、推动其他国家幼儿学校的创办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民间幼儿学校运动的兴起(1824-1838)
    第一节 民间幼儿学校运动兴起的背景
        一、贫困幼儿教育问题的凸显
        二、政府对贫困幼儿教育的放任
        三、国教派与非国教派冲突加剧
    第二节 民间幼儿学校组织的成立
        一、幼儿学校协会
        二、格拉斯哥幼儿协会
        三、本土及殖民地幼儿学校协会
    第三节 怀尔德斯平对幼儿学校运动的贡献
        一、创建幼儿学校体系
        二、建立幼儿学校网络
        三、改变社会幼儿教育观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民办公助下幼儿学校的推进(1839-1869)
    第一节 民办公助下幼儿学校推进的背景
        一、英国社会结构的改变
        二、英国资产阶级力量的崛起
        三、福禄贝尔幼儿园在英国的传播
    第二节 “申请资助”制度下的幼儿学校
        一、“申请资助”制度的产生
        二、政府对幼儿学校的督查
        三、“申请资助”制度对幼儿学校的影响
    第三节 “结果支付”制度下的幼儿学校
        一、“结果支付”制度的产生
        二、“结果支付”制度的内容
        三、“结果支付”制度对幼儿学校的影响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政府主导下幼儿学校的普及(1870-1900)
    第一节 政府主导下幼儿学校普及的背景
        一、基础教育的落后
        二、政府政策的支持
        三、社会财富的激增
    第二节 法律推动下幼儿学校教育的普及
        一、普及入学的启动:1870年《福斯特法案》
        二、强制入学的推动:1876年《桑登法案》
        三、免费入学的实现:1891年《免费初等教育法》
    第三节 幼儿学校普及过程中学校的改革
        一、大力开办婴幼儿班
        二、逐渐去“国教化”
        三、借鉴福禄贝尔理论
    本章小结
第六章 19世纪英国幼儿学校发展的历史反思
    第一节 19世纪英国幼儿学校发展的动因
        一、上层社会需要推动幼儿学校发展
        二、经济发展为幼儿学校提供了条件
        三、法律为政府主导幼儿学校提供保障
    第二节 19世纪英国幼儿学校发展的特征
        一、幼儿学校的发展历程跌宕起伏
        二、幼儿学校的发展模式自下而上
        三、幼儿学校发展带有明显的阶级特性
        四、幼儿学校发展延续怀尔德斯平体系
    第三节 19世纪英国幼儿学校发展的影响
        一、促进了幼儿学校从慈善到福利的转变
        二、推动了教育场所从家庭到社会的转移
        三、实现了幼儿教育从宗教性走向世俗化
结语
参考文献
    一、中文参考文献
    二、英文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后记

(2)中美《早期儿童学习与发展标准·语言领域》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导论
    第一节 研究缘起与研究意义
        一、研究缘起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文献综述
        一、国外研究现状
        二、国内研究现状
        三、国内外研究评述
    第三节 研究内容与概念界定
        一、研究内容
        二、概念界定
    第四节 研究思路、研究方法与创新之处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三、创新之处
第一章 中美《标准》制定背景的比较
    第一节 中美《标准》制定的国际背景
        一、全球化趋势时代的发展
        二、国际学前教育质量提升项目的推广
        三、早期儿童理论研究成果的产出
    第二节 中美《标准》制定的国内背景
        一、政党的教育政策主张
        二、政府财政的支持
        三、教育立法的推进
        四、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五、学前教育的改革
第二章 中美《标准》价值取向与目标的比较
    第一节 中美《标准》价值取向的比较
        一、中美课程政策的决策模式
        二、中美《标准》的价值取向
    第二节 中美《标准》目标的比较
        一、促进教育公平
        二、提高学前教育质量
        三、实施教学范式改革
        四、促进教育质量评价方式改革
        五、提升幼儿教师专业素质
        六、提升家庭教育质量
第三章 中美《标准·语言领域》结构的比较
    第一节 中美《标准·语言领域》形式结构的比较
        一、文本呈现形式
        二、文本编排体例
        三、文字表述形式
    第二节 中美《标准·语言领域》内容结构的比较
        一、组成要素
        二、基本框架
    第三节 中美《标准·语言领域》结构性质的比较
        一、框架的性质
        二、一体化的衔接
第四章 中美《标准·语言领域》内容的比较
    第一节 中美《标准·语言领域》内容概况
        一、中美语言领域“语言”的内涵
        二、语言领域内容的分析框架
        三、语言领域指标统计概况
    第二节 中美《标准·语言领域》引言的比较
        一、引言的内容
        二、语言教育的基本理念的比较分析
    第三节 中美《标准·语言领域》子领域的比较
        一、子领域的内容划分
        二、子领域的比较分析
    第四节 中美《标准语言领域》内容标准与表现标准的比较
        一、内容标准和表现标准的内容
        二、内容标准与表现标准的比较分析
    第五节 中美《标准·语言领域》策略与建议的比较
        一、策略与建议的内容
        二、策略与建议的比较分析
第五章 中美《标准·语言领域》实施与效果的比较
    第一节 中美《标准·语言领域》实施现状的比较
        一、调查问卷设计及数据处理
        二、现状的统计结果与分析
    第二节 中美《标准·语言领域》实施过程的比较
        一、《标准·语言领域》实施推进的层级
        二、课程实施计划制订
        三、教师的语言教育实践活动
    第三节 中美《标准·语言领域》实施效果的比较
        一、实施效果测度指标体系
        二、实施效果测度统计分析
        三、教师对《标准·语言领域》及实施效果评价
第六章 中美《标准·语言领域》研究结论、启示与反思
    第一节 研究的结论
        一、中美《标准·语言领域》之共性
        二、中美《标准·语言领域》之差异
    第二节 研究的启示
        一、对我国《标准·语言领域》修订的启示
        二、对我国《标准·语言领域》实施的启示
    第三节 研究的反思
        一、研究的不足
        二、研究的展望
结束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3)大班幼儿游戏识字法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研究缘起
        (一)幼儿识字教育一直备受关注
        (二)幼儿识字教育争议不断且在实践中问题重重
        (三)探索适宜识字方法是厘清幼儿识字教育问题的关键
    二、研究目的与意义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意义
    三、相关概念界定
        (一)识字
        (二)幼儿识字教育
        (三)游戏识字法
    四、文献综述
        (一)幼儿识字可行性的研究
        (二)幼儿识字必要性的研究
        (三)幼儿识字范围与内容的研究
        (四)幼儿识字途径与方法的研究
        (五)相关研究述评
第二章 研究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假设
    三、研究设计
        (一)实验模式
        (二)被试
        (三)实验合作者
        (四)实验变量
        (五)实验材料
        (六)实验工具
        (七)游戏方案设计
        (八)实验过程
        (九)数据处理
第三章 研究结果
    一、实验前实验班与对照班幼儿识字水平对比
        (一)两班幼儿识字经验水平对比
        (二)两班幼儿汉字部件意识水平对比
        (三)两班幼儿汉字再认水平对比
    二、实验后实验班与对照班幼儿识字水平对比
        (一)两班幼儿识字经验水平对比
        (二)两班幼儿汉字部件意识水平对比
        (三)两班幼儿汉字再认水平对比
    三、实验班幼儿实验前后识字水平对比
        (一)实验班幼儿实验前后识字经验水平对比
        (二)实验班幼儿实验前后汉字部件意识水平对比
        (三)实验班幼儿实验前后汉字再认水平对比
    四、对照班幼儿实验前后识字水平对比
        (一)对照班幼儿实验前后识字经验水平对比
        (二)对照班幼儿实验前后汉字部件意识水平对比
        (三)对照班幼儿实验前后汉字再认水平对比
    五、不同性别幼儿实验前后识字水平对比
        (一)不同性别幼儿实验前后识字经验水平对比
        (二)不同性别幼儿实验前后汉字部件意识水平对比
        (三)不同性别幼儿实验前后汉字再认水平对比
第四章 分析与讨论
    一、关于游戏识字法对大班幼儿识字水平的影响效果
        (一)游戏识字法对大班幼儿识字经验水平的影响效果
        (二)游戏识字法对大班幼儿汉字部件意识水平的影响效果
        (三)游戏识字法对大班幼儿汉字再认水平的影响效果
    二、关于游戏识字法有效提升大班幼儿识字水平的内在机制
        (一)游戏识字法的游戏属性符合大班幼儿的兴趣特点,并促使其对汉字进行主动关注
        (二)游戏识字法的游戏设计综合考虑大班幼儿的汉字认知发展过程
        (三)游戏识字法的识字范围与内容密切联系大班幼儿语言经验,充分发挥语境优势效应
第五章 研究结论与教育建议
    一、研究结论
        (一)游戏识字法能够有效促进大班幼儿识字水平的提升
        (二)符合大班幼儿识字特点是游戏识字法提升其识字水平的关键
    二、教育建议
        (一)注重幼儿汉字学习兴趣的激发与保持
        (二)遵循幼儿识字阶段性特点,循序渐进开展识字游戏
        (三)丰富幼儿的口语经验,关注幼儿对字义的理解
        (四)游戏开展形式注重幼儿的多感官参与
        (五)目标汉字的选择贴近幼儿已有经验及具体情境
第六章 研究反思与展望
    一、研究反思
    二、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一
附录二
附录三
附录四
附录五
附录六
在学期间所获科研成果
致谢

(4)英美公共图书馆学前儿童阅读服务比较及启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研究述评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创新之处
第2章 公共图书馆学前儿童阅读服务概述
    2.1 概念界定
        2.1.1 学前儿童
        2.1.2 学前儿童阅读
    2.2 理论依据
        2.2.1 有吸收力的心灵
        2.2.2 儿童认知发展理论
        2.2.3 混龄教育
    2.3 公共图书馆学前儿童阅读服务的相关规定
        2.3.1 国际图联的相关规定
        2.3.2 英国的相关规定
        2.3.3 美国的相关规定
        2.3.4 中国的相关规定
第3章 英美公共图书馆学前儿童阅读服务比较分析
    3.1 英美公共图书馆学前儿童阅读服务发展概况
        3.1.1 英国公共图书馆学前儿童阅读服务发展概况
        3.1.2 美国公共图书馆学前儿童阅读服务发展概况
    3.2 英美公共图书馆学前儿童阅读服务现状及差异
        3.2.1 使命与目标
        3.2.2 专门馆藏
        3.2.3 服务设施
        3.2.4 合作伙伴
        3.2.5 专业人员
        3.2.6 服务活动
        3.2.7 管理与评估
    3.3 英美公共图书馆学前儿童阅读服务的共同特点
        3.3.1 服务战略重视学前儿童
        3.3.2 馆藏资源传统与数字并重
        3.3.3 服务设施注重安全与便捷
        3.3.4 推动合作伙伴向纵深发展
        3.3.5 服务人员实行职业资格准入制度
        3.3.6 服务活动兼顾多样性与差异性
        3.3.7 服务项目实行专门评估
第4章 我国公共图书馆学前儿童阅读服务现状及差距
    4.1 我国公共图书馆学前儿童阅读服务现状
        4.1.1 服务对象
        4.1.2 专门馆藏
        4.1.3 合作伙伴
        4.1.4 服务设施及人员
        4.1.5 服务活动
    4.2 我国与英美公共图书馆学前儿童阅读服务的主要差距
        4.2.1 学前儿童处于服务主体的边缘
        4.2.2 馆藏资源有待进一步丰富
        4.2.3 合作伙伴关系网络尚未建立
        4.2.4 缺少学前儿童阅读专区
        4.2.5 专业儿童馆员匮乏
        4.2.6 服务活动质量整体偏低
        4.2.7 尚未建立相应的评估体系
第5章 英美经验对我国公共图书馆学前儿童阅读服务的启示
    5.1 提升面向学前儿童的阅读服务意识
        5.1.1 正确认识学前儿童阅读的意义与影响
        5.1.2 为学前儿童利用公共图书馆提供方便
    5.2 丰富适合学前儿童的阅读资源
        5.2.1 根据学前儿童特点创新资源建设方式
        5.2.2 引导学前儿童适度接触数字化资源
    5.3 面向学前儿童扩展阅读合作伙伴
        5.3.1 寻求多元合作
        5.3.2 减小地区差异
        5.3.3 包容特殊需求
    5.4 设置学前儿童阅读专区
        5.4.1 提供舒适安全的基础设施
        5.4.2 打造亲切友善的人文环境
    5.5 提升儿童馆员的专业服务能力
        5.5.1 配合教育机构加强儿童馆员的培养
        5.5.2 定期开展在职培训
    5.6 提高面向学前儿童的阅读活动质量
        5.6.1 专业化
        5.6.2 项目化
        5.6.3 品牌化
        5.6.4 多样化
    5.7 协助开发学前儿童家庭阅读潜力
        5.7.1 面向学前儿童家庭推送适宜读物
        5.7.2 强化学前儿童父母及其他家庭成员的阅读影响
    5.8 建立相应的评估体系
        5.8.1 微观层面的评估活动
        5.8.2 宏观层面的评估活动
第6章 结语
    6.1 研究总结
    6.2 研究局限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5)媒介视域中的女性角色建构 ——以《女铎》(1912-1949)为中心(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英文摘要
绪论
    一、选题缘由
    二、选题意义
    三、研究现状
        (一) 近代女性角色研究
        (二) 近代女性报刊研究
        (三) 《女铎》杂志研究
        (四) 近代基督教女刊研究
    四、概念的界定
        (一) 《女铎》
        (二) 女性角色
    五、研究理论和创新点
        (一) 研究理论
        (二) 创新之处
第一章 《女铎》杂志
    一、合力兴办,顺势而为
        (一) 依托宗教平台
        (二) 借助上海地势
    二、主办得力,女性合聚
        (一) 主编
        (二) 撰写人员
        (三) 读者
    三、编排精良,取材适宜
        (一) 编辑要旨
        (二) 栏目内容
    四、宣传有方,名声远播
        (一) 布道征文
        (二) 编读互动
第二章 女性家庭角色的重塑
    一、树立科学的家政生活理念
        (一) 衣食住的科学搭配
        (二) 家庭常见疾病的防治
        (三) 家政经济能力的培养
    二、培养新型的育儿观念
        (一) 优生优育的筹划准备
        (二) 幼童饮食的科学哺育
        (三) 幼童卫生保健的推广
    三、注重科学的家庭教育
        (一) 严于律己的母教典范
        (二) 遵从规律的育儿策略
        (三) 自幼规范的礼仪教育
        (四) 教导得法的金钱观念
        (五) 科学引导下的性教育
    四、建立新型的内外关系
        (一) 夫妻关系
        (二) 亲子关系
        (三) 婆媳关系
        (四) 主仆关系
        (五) 新式社交
第三章 女性社会角色的新构
    一、谋求女性教育的发展
        (一) 倡导女学的时代背景
        (二) 重视女学教育的教会力量
        (三) 强调女学教育的多渠道推广
    二、培养自食其力的经济能力
        (一) 近代女性职业的溯源
        (二) 女性经济自立的倡导
        (三) 女性职业教育的推广
        (四) 育儿后顾之忧的应对
    三、倡导因时而易的参政立场
        (一) 创刊之初的保守规避
        (二) 时代呼吁下的主动诉求
    四、推动社会角色的外延
        (一) 启迪女性社会服务意识
        (二) 倡办女性特色的服务团体
第四章 《女铎》视域下女性角色的平衡
    一、两性角色关系之平衡
        (一) 男女两性之有别
        (二) 男女两性之平等
    二、中西文化融合之平衡
        (一) 家庭角色的固守与微变
        (二) 社会角色的渐变与生成
    三、主办与时局之平衡
        (一) 宗教与世俗兼顾
        (二) 角色引导与重构
结语
参考文献
附表
    (一) 附表1 1912-1948年《女铎》“家政”专栏文章统计表
    (二) 附表2 1936-1950年《女铎》其他专栏家政文章统计表
    (三) 附表3《女铎》定价变更表
后记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清单

(6)民国时期幼稚园识字教学及其论争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研究缘起
    第二节 相关概念界定
        一、幼稚园
        二、识字、“读法”、“读方”
        三、识字教学
    第三节 相关研究综述
        一、目前幼儿识字的相关研究
        二、幼小衔接识字的相关研究
        三、儿童观的相关研究
    第四节 研究框架与研究方法
        一、研究框架
        二、研究方法
第一章 民国时期幼稚园识字教学的论争
    第一节 幼稚园识字教学论争之初现(1916-1928)
        一、对幼儿教育特殊性的政策认知
        二、以“是否可能”为焦点的幼稚园识字论争
    第二节 幼稚园识字教学论争之再起(1929-1938)
        一、教育决策部门对幼稚园识字模糊的态度
        二、幼稚园识字教学论争的深化
    第三节 幼稚园识字教学论争之平息(1939-1949)
        一、教育决策部门对幼稚园过度识字教学的否定
        二、幼稚园识字教学论争趋于平息
第二章 民国时期幼稚园识字教学的实施
    第一节 教材选择
        一、选材范围
        二、选材标准
        三、教材形式
    第二节 教学原则
        一、随机识字原则
        二、兴趣识字原则
        三、字理识字原则
    第三节 教学方法
        一、侧重视觉感官的方法
        二、侧重听觉感官的方法
第三章 民国时期南京鼓楼幼稚园识字教学个案
    第一节 陈鹤琴关于幼稚园“读法”教学的主要思想
        一、以兴趣为关注焦点
        二、以游戏为展开形式
        三、以“随时施教”为教学原则
        四、以“整个教学法”为课程组织原则
    第二节 鼓楼幼稚园的“读法字汇”以及特色教具
        一、鼓楼幼稚园的“读法字汇”
        二、鼓楼幼稚园的“读法”特色教具
    第三节 中心制下的“读法”教学
        一、鼓楼幼稚园的课程实验
        二、鼓楼幼稚园的“整个”“读法”教学法
结语
    一、民国时期幼稚园识字教学论争在新中国的延伸
    二、幼儿识字教学的可能性和对幼儿发展的作用
    三、幼儿园识字教学新思路
参考文献
    一、民国报刊
    二、专着
    三、学位论文
    四、期刊论文
后记

(7)幼儿汉字文化教育中的图形语言应用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1.1 国内外理论研究现状概况
        1.1.2 分析总结
    1.2 研究的意义
        1.2.1 研究的理论意义
        1.2.2 研究的实践意义
    1.3 研究内容与创新点
        1.3.1 研究内容
        1.3.2 创新点
    1.4 研究方法
2 识字教育中学龄前儿童认知特点概述与分析
    2.1 学龄前儿童概念界定
    2.2 学龄前儿童发展特点
        2.2.1 学龄前儿童生理特点
        2.2.2 学龄前儿童的认知特点
        2.2.3 学龄前儿童审美特点
    2.3 学龄前儿童识字特点分析
        2.3.1 学龄前儿童识字教学现状
        2.3.2 学龄前儿童识字特点
    2.4 本章小结
3 幼儿识字教育中汉字内容概述及分析
    3.1 幼儿识字范围概述
        3.1.1 小学阶段的识字范围概述
        3.1.2 学前阶段识字范围划分
    3.2 基于幼儿认知特点对汉字内涵的分类
        3.2.1 通过“衣食住行”了解传统生活方式
        3.2.2 通过“天文地理”了解古人符号化思维与行为
        3.2.3 通过“天人合一”了解原始思维方式与民族精神
    3.3 汉字构字分析
    3.4 汉字文化教育对学龄前儿童发展的意义
        3.4.1 有利于儿童感知和思维发展
        3.4.2 有利于发展儿童想象力
        3.4.3 有利于丰富儿童客观经验
        3.4.4 有利于发展儿童社会性发展
        3.4.5 汉字书法有利于提高儿童审美
    3.5 本章小结
4 图形与汉字在幼儿汉字文化教育中的关联性分析
    4.1 图形概述
    4.2 幼儿识字中图形相关特点分析
        4.2.1 图形的简洁性与汉字的复杂性
        4.2.2 图形的直观性与汉字的表意性
        4.2.3 图形的趣味性与汉字的内涵性
        4.2.4 图形的艺术性与汉字的艺术性
    4.3 图形语言的表现方法与汉字构字方法的关联性分析
        4.3.1 图形创意表现手法
        4.3.2 文字图形化表现形式与汉字构字的关联性分析
    4.4 本章小结
5 幼儿汉字文化教育中图形创新方法与应用模式构建
    5.1 从学龄前儿童认知特点的角度进行分析
        5.1.1 初期模糊阶段的图形应用方法与模式的分析
        5.1.2 初步联系阶段的图形应用方法与模式的分析
        5.1.3 牢固联系阶段的图形应用方法与模式的分析
    5.2 从汉字构字方法角度分析
    5.3 汉字文化教育中图形创新方法与应用模式构建的初步形成
        5.3.1 汉字文化教育中的图形创意方法
        5.3.2 幼儿汉字文化教育中的图形应用模式
        5.3.3 小结
    5.4 模式构建的原则
        5.4.1 趣味性设计原则
        5.4.2 准确概括抽象事物原则
        5.4.3 图形设计中的色彩合理搭配原则
        5.4.4 字体设计中的内容与形式统一原则
        5.4.5 字体设计中的表现与需求统一原则
    5.5 本章小结
结论
    论文成果总结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常用汉字1000字
附录B 幼儿识字范围
附录C 幼儿识字部分设计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致谢

(8)幼儿识字教育研究综述(论文提纲范文)

一、对幼儿识字必要性可行性的探讨
二、幼儿识字教育的理论与实证研究
三、幼儿识字教育的实践探索
四、幼儿识字教育有价值的成果、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9)婴幼儿汉字教育的科学模式——徐德江语言文字理论评析之七(论文提纲范文)

一、婴幼儿识字的科学理论
    1.1倡导科学的婴幼儿识字, 反对不科学的婴幼儿识字
    1.2贯彻婴幼儿科学识字的教学原则, 遵守“十个不要”和“三个坚持”
    1.3婴幼儿“只识字而不写字”比“学说话”还容易
二、婴幼儿学认字有一个“关键期”
三、婴幼儿识字有利于脑潜能的开发
四、婴幼儿识字的科学教育模式
五、“字宝宝乐园”的成功实践
六、婴幼儿科学汉字教育的重大意义

(10)人民公社时期农村基本公共服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提要
Abstract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1.1 问题的缘起
    1.2 选题的意义
    1.3 人民公社时期农村基本公共服务及相关问题的研究综述
        1.3.1 人民公社问题的相关研究
        1.3.2 人民公社时期农村基本公共服务问题的相关研究
        1.3.3 农村基本公共服务的相关研究
    1.4 相关概念阐释
        1.4.1 公社、人民公社、人民公社化运动、人民公社时期
        1.4.2 服务、公共服务、基本公共服务、农村基本公共服务
    1.5 研究思路、研究方法和主要框架
        1.5.1 研究思路
        1.5.2 研究方法
        1.5.3 主要框架
    1.6 重点、难点和创新点
        1.6.1 重点
        1.6.2 难点
        1.6.3 创新点
第二章 人民公社时期农村基本公共服务的理论渊源
    2.1 空想社会主义对未来社会的设想
    2.2 马克思主义关于未来社会的设计
        2.2.1 共产主义社会的理论
        2.2.2 农村公社理论
    2.3 苏联的农业社会主义建设理论
        2.3.1 列宁的农业公社理论、合作社理论
        2.3.2 斯大林的农业集体化理论
    2.4 中国传统思想中的民本、大同、均平思想
        2.4.1 民本思想
        2.4.2 大同思想
        2.4.3 均平思想
第三章 人民公社时期农村基本公共服务的历史溯源及其主要内容
    3.1 封建王权时代的农村基本公共服务
        3.1.1 建设农田水利
        3.1.2 修筑道路、桥梁和渡口
        3.1.3 救灾备荒,扶贫济困,养老抚幼
    3.2 民国时期不同历史语境中的农村基本公共服务
        3.2.1 乡村建设运动中的农村基本公共服务
        3.2.2 国民政府农村合作运动中的基本公共服务
        3.2.3 中国共产党农村革命根据地建设中的基本公共服务
    3.3 互助合作运动中的农村基本公共服务
        3.3.1 农田水利建设的逐步展开
        3.3.2 农村文化教育体系的逐步形成
        3.3.3 农村合作医疗的萌芽
        3.3.4 由自我保障向集体保障的转变
    3.4 人民公社时期农村基本公共服务的时代背景
        3.4.1 社会主义国家赶超资本主义、向共产主义社会过渡的浪潮
        3.4.2 农业的"大跃进"运动
    3.5 人民公社时期农村基本公共服务的主要内容
第四章 人民公社时期农业生产基本建设
    4.1 治理江河湖海,大兴水利工程
        4.1.1 治理江河,开沟挖渠
        4.1.2 开挖机井,发展机电排灌
        4.1.3 加固堤防,发展小型水利
    4.2 改良土壤,治理水土流失
        4.2.1 治理盐碱地
        4.2.2 排涝减渍
        4.2.3 治理水土流失
    4.3 推进农业机械化、工业化、化学化和电力化
        4.3.1 开展农业机械化运动
        4.3.2 兴办农村工业
        4.3.3 扩大化肥、农药生产,发展农村小水电站
    4.4 发展农业科学技术,提供农业科技和气象服务
        4.4.1 发展农业技术研究
        4.4.2 建立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
        4.4.3 开展农业气象服务
    4.5 修筑农村公路,发展邮电事业
        4.5.1 修筑农村公路
        4.5.2 发展邮电事业
    4.6 对人民公社时期农业生产基本建设的总体评价
        4.6.1 人民公社时期农业生产基本建设的积极作用
        4.6.2 人民公社时期农业生产基本建设的局限
第五章 人民公社时期农村文化教育
    5.1 人民公社时期农村文化教育的发展历程
        5.1.1 农村文化教育体系的形成与完善
        5.1.2 农村文化教育的停滞与破坏
        5.1.3 农村文化教育新局面的开始
    5.2 人民公社时期农村基础教育
        5.2.1 农村基础教育的统一体系
        5.2.2 农村基础教育的实施
        5.2.3 农村基础教育中的民办教师
    5.3 农村扫盲和业余文化教育
        5.3.1 农村扫盲和业余文化教育的体系
        5.3.2 扫盲和业余文化教育的主要内容
        5.3.3 扫盲和业余文化教育的主要形式
    5.4 农村职业教育
        5.4.1 农业中学的创办与发展
        5.4.2 半工(农)半读职业学校的创办
        5.4.3 职业中学的恢复和发展
    5.5 人民公社时期农村文化教育的总体评价
        5.5.1 人民公社时期农村文化教育的积极作用
        5.5.2 人民公社时期农村文化教育的局限
第六章 人民公社时期的农村合作医疗
    6.1 人民公社时期农村合作医疗的历史沿革
        6.1.1 农村合作医疗的探索
        6.1.2 合作医疗制度的普及
        6.1.3 合作医疗制度的式微
    6.2 人民公社时期农村合作医疗的组织体系和队伍建设
        6.2.1 农村合作医疗的三级组织体系
        6.2.2 医疗队伍的建设与形成
        6.2.3 赤脚医生的出现与成长
    6.3 人民公社时期农村合作医疗的主要服务内容
        6.3.1 开展卫生宣传和爱国卫生运动
        6.3.2 实施医疗救治和预防接种
        6.3.3 坚持"三土"、"四自",发展中医中药事业
        6.3.4 开展妇幼保健和计划生育工作
    6.4 对人民公社时期农村合作医疗的评价
        6.4.1 人民公社时期农村合作医疗的积极作用
        6.4.2 人民公社时期农村合作医疗的局限
第七章 人民公社时期农村社会保障
    7.1 人民公社时期农村社会保障的发展沿革
        7.1.1 以集体保障为主、国家保障为辅的农村社会保障
        7.1.2 联产承包责任制实施后农村社会保障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7.2 人民公社时期农村社会保障的主要内容、方式
        7.2.1 农村社会优抚
        7.2.2 灾荒赈济
        7.2.3 农村社会贫困救助
        7.2.4 "五保户"供养
        7.2.5 麻风病人救治
        7.2.6 回乡的精简退职职工救济
        7.2.7 下乡知识青年安置
    7.3 对人民公社时期社会保障的总体评价
        7.3.1 人民公社时期社会保障的积极作用
        7.3.2 人民公社时期农村社会保障的局限
第八章 人民公社时期农村基本公共服务的主要特点、意义与作用、局限性及其对当代启示
    8.1 人民公社时期农村基本公共服务的主要特点
        8.1.1 供给主体的多元性
        8.1.2 供给决策的单向性
        8.1.3 服务内容的广泛性
        8.1.4 筹资渠道的多重性
        8.1.5 供给方式的计划性和强制性
        8.1.6 价值理念的均等性
    8.2 人民公社时期农村基本公共服务的意义与作用
        8.2.1 马克思主义农村公社思想的实践、丰富和发展
        8.2.2 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一次有益尝试
        8.2.3 促进了农业生产发展,支持"工业优先"战略的实施
        8.2.4 满足了农民最基本的生存需求
        8.2.5 化解了社会矛盾,维护了社会稳定
        8.2.6 提高农民思想文化素质,营造了良好社会风气
    8.3 人民公社时期农村基本公共服务的缺陷和不足及其原因
        8.3.1 城乡失调严重,农村基本公共服务的水平低
        8.3.2 各地之间农村基本公共服务不平衡
        8.3.3 农村基本公共服务缺乏长期稳定的发展过程,具有浓厚的运动色彩
        8.3.4 缺乏农民的需求表达机制,供给脱离了农民的实际需要
        8.3.5 农村基本公共服务排斥市场机制的作用
    8.4 人民公社时期农村基本公共服务对当前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启示
        8.4.1 农村基本公共服务应着眼于农村社会经济的全面发展
        8.4.2 农村基本公共服务应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充分尊重农民的主体地位
        8.4.3 农村基本公共服务应确立政府主导的多元化供给主体
        8.4.4 农村基本公共服务应形成便捷高效的运行机制
        8.4.5 农村基本公共服务完善需要一个有计划、有步骤、循序渐进的发展过程
结束语
参考文献
攻博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后记

四、婴幼儿科学识字教育的原则(论文参考文献)

  • [1]从个人实验到国家主导 ——19世纪英国幼儿学校的发展研究[D]. 唐超. 湖南师范大学, 2020(01)
  • [2]中美《早期儿童学习与发展标准·语言领域》比较研究[D]. 邹群霞. 湖南师范大学, 2020(01)
  • [3]大班幼儿游戏识字法实验研究[D]. 郑嘉慧. 杭州师范大学, 2020(02)
  • [4]英美公共图书馆学前儿童阅读服务比较及启示[D]. 陈邦. 湘潭大学, 2019(02)
  • [5]媒介视域中的女性角色建构 ——以《女铎》(1912-1949)为中心[D]. 胡小京. 河北师范大学, 2019(01)
  • [6]民国时期幼稚园识字教学及其论争研究[D]. 金晓玲. 华东师范大学, 2019(09)
  • [7]幼儿汉字文化教育中的图形语言应用方法研究[D]. 高欣. 大连理工大学, 2018(02)
  • [8]幼儿识字教育研究综述[J]. 刘玉环,杨勇. 贺州学院学报, 2012(04)
  • [9]婴幼儿汉字教育的科学模式——徐德江语言文字理论评析之七[J]. 鲁川. 汉字文化, 2010(02)
  • [10]人民公社时期农村基本公共服务研究[D]. 易新涛. 武汉大学, 2009(05)

标签:;  ;  ;  

婴幼儿科学素养教育原则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