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阳举办首届茶艺技能大赛

沉阳举办首届茶艺技能大赛

一、沈阳举办首届茶艺技能大赛(论文文献综述)

陈红琳[1](2021)在《新疆师范大学汉语国际教育中华文化传播研究》文中指出

荣洁[2](2021)在《中国艺术区变迁研究》文中研究表明

齐雅文[3](2021)在《符号互动理论下韩国孔子学院文化传播活动研究》文中指出中国和韩国在地理位置上临近,都处在“儒家文化圈”,两国的文化背景有很多的相似性,但也存在一定差异。韩国首尔大学孔子学院是全球第一所孔子学院,作为最先成立孔子学院的国家,其在文化传播上具有很大优势,但是经过这些年的发展,以“全球先进孔院”为标准进行统计,韩国只有四所学校入选,它们分别是顺天乡大学(2009年、2013年),启明大学(2011年),泰成中高等学校(2011年),济州汉拿大学(2015年),2015年后韩国没有孔子学院被评为先进孔院。在与韩国学生进行接触的过程中了解到,比起在孔子学院进行汉语学习,他们更倾向于参加孔子学院的文化活动。这些活动越来越成为韩国人认识中国,感受真实中国的重要窗口。通过对原孔子学院总部官方网站中韩国文化活动的报道,本文分析了韩国文化活动的主题和活动类型的特点。据分析,在文化主题中,各层次文化活动主题出现的频率从高到低依次为,物质文化主题、行为文化主题、精神文化主题。在文化类型中,主要有文化体验、比赛、讲座、文艺演出、研讨会/会议、展览、交流、论坛、节庆活动、沙龙10种,其中,排名前四的文化类型为:文化体验、比赛、讲座、文艺演出。之后,利用符号互动理论,对韩国孔子学院文化活动的各个方面进行分析。作为传播媒介的“文化符号”,需要把其语言因素和非语言因素结合起来,让符号的意义和形式都能够在文化活动中彰显,才能发挥符号的真正价值;受众需要具备“共享能力”,拥有需求、渴望和期望混合的“个人互动立场”;传播者在互动中需要拥有“使用符号行为的能力”,这种互动能力在具体内容上取决于传播者自身对于文化符号的理解力和感知力,以及在输出路径中的叙事方式;双方基于以上前提才能在交往过程中产生“移情”。本文采用调查问卷的形式,对文化活动中的互动双方进行了调查分析,包括文化学习动机,对中国文化的兴趣,对孔子学院文化活动的建议等,并通过访谈,对问卷内容进行补充,最后总结了韩国文化活动存在主题和传播方式上的问题,主要为传播内容与受众需求脱节,并且缺乏系统性、连续性,有碎片化的特点,缺少品牌意识,没有在当地形成具有较大影响力的品牌文化活动;宣传媒介单一,技术支撑不足,没有把文化资源转化为文化资本;并且在疫情时代,没有及时创新文化活动方式。针对上述问题孔子学院应根据受众需求,合理安排活动主题和类型,并将三种文化层次相结合,挖掘精神内涵,增强文化主题的系统性和连续性,形成品牌活动;充分发挥社交媒体的互动作用,增加传统媒体的传播功能,把线上和线下两种模式有效结合起来;同时积极寻求各机构的合作,形成内部资金的良性循环,并注重把文化资源转变为文化产业。

杨茉[4](2021)在《汉语国际教育中留学生中国茶文化教学设计 ——以重庆交通大学为例》文中指出

何鹏[5](2021)在《公共政策视角下的文化扶贫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贫困是与人类发展始终相伴的话题。为摆脱贫困,人们致力于从经济、社会、文化等各方面,多角度探讨贫困问题。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文化扶贫实践经历萌芽—起步—探索—推进—深化发展历程,一系列文化建设工程和扶贫开发项目的持续实施推进,各级政府、社会主体、市场力量广泛参与文化扶贫,我国极度贫困人口迅速下降。然而,在中国农村特定的场域,文化因素与地理环境、自然资源、人口结构、经济基础、社会构成等,导致了多重要素并存、相互交织影响的“结构性”贫困。应对区域性贫困和个体性贫困交错,物质贫困和文化贫困并存,贫困代际传递凸显等深度贫困问题成为文化扶贫的题中之义。同时,贫困地区文化扶贫面临诸多挑战,如何通过文化扶贫手段消除贫困也日益成为研究的热点。基于此,本文试图通过对贫困与文化扶贫的学理阐释,在梳理文化扶贫相关理论的基础上,对文化扶贫实践进行中外考察,探究文化扶贫适用的特定场域环境,借助典型贫困地区文化扶贫实证考察,探究贫困地区文化扶贫的结构性问题,探索进一步优化完善现有文化扶贫政策路径,为进入新时期的文化扶贫工作提供有益尝试与现实参考。在理论层面,本文重点关注文化扶贫的学理阐释、理论基础和政策适用场域研究。在文化扶贫的学理阐释方面,对照贫困概念的经济学阐释,在梳理绝对贫困与相对贫困、收入(消费)贫困与能力贫困和贫困地区的内涵基础上,对贫困概念进行文化学阐释,重点关注“贫困文化”和“文化贫困”概念辨析,论证了“文化贫困乃经济贫困之根源”等核心命题。在文化扶贫的基础理论方面,尝试从公共政策的角度对文化扶贫进行阐释,明确了文化扶贫具有鲜明的政治性与公共性,具备制度变迁特征,具有典型的空间适用特征等。总结文化扶贫“扶智说”“扶志说”与“文化精准扶贫说”三类的政策界说,阐述文化扶贫可以治愚、可以消除贫困文化和可以协同经济扶贫等政策功能。借助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理论、习近平精准扶贫思想、域外反贫困理论,重点分析了贫困文化理论的兴起、融合以及在中国的泊入与发展等基础问题,建立起文化扶贫研究的一个分析框架。在文化扶贫适用方面,归纳出贫困地区的类型,描绘出贫困地区普遍存在的安贫守旧的人生观、物化功利的价值观、闲暇无意义的时间观、非理性的“面子”消费观等贫困文化图景,及其呈现出来的亚文化体结构化、贫困文化遗传性、贫困要素体系化等文化特征,明晰了贫困文化“从个体到群体”与“从群体到个体”的浸渍作用机理。在实践层面,本文通过考察国外文化扶贫的价值取向与政策措施,总结我国建国以来文化扶贫实践“文化教化与动员—经济扶贫的辅助—文化扶贫探索起步—文化扶贫多元融合”的发展阶段,厘清中国文化扶贫政策的变迁历程。聚焦贫困地区作为文化扶贫的特定研究场域,分析贫困地区普遍存在的文化困境和现行文化扶贫面临的主要问题:(1)城镇化趋势与乡村文化重建之空间对接难题;(2)格式化文化供给与差序化文化需求之协同难题;(3)文化输入压力与内生性文化脱贫动力之匹配难题。选取湖北省黄冈市为样本,从公共政策视角对贫困地区文化扶贫进行实证考察,总结黄冈在文化生产能力、供给能力、保障能力和发展动能等方面面临的困境,探索以文化扶贫助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助推文旅融合乡村振兴两类政策路径。总结黄冈文化扶贫案例的特色与经验,并从中提取可供复制的政策价值启示。全文对文化扶贫作出以下基本判断:(1)文化因素是造成贫困长期存在的重要根源;(2)文化扶贫是相对贫困时期扶贫政策的重要着力点;(3)贫困地区是相对贫困时期文化扶贫的主战场;(4)文化扶贫政策必须推动文化和经济协同发力。新时期优化文化扶贫政策必须进一步推动文化治理体系的现代化,形成文化扶贫与经济扶贫、乡村振兴同频共振的总体策略。

田以丹,胡夕姮,汪洋[6](2020)在《最美空姐 首届公务机空乘大赛》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最美空姐"首届公务机空乘评选大赛于2020年10月26日在浙江横店成功举办。作为国内首次公务机空乘评选活动,大赛得到了国内多家公务机航空公司的积极响应。来自丽翔航空、亚联公务机、一二三航空、金鹿公务航空、快乐航空等公务机公司的十名公务机空乘云集在敢于造梦的"东方好莱坞"横店参与比赛,并以在秦王宫等横店知名景点展开的"最美空姐看横店"外景拍摄活动拉开了此次大赛的序幕。

武佳铭[7](2020)在《韩国外国语大学孔子学院“未来中国通”文化活动研究》文中指出中国与韩国自古就是关系紧密的邻邦,双方同属“儒家文化圈”,因此文化具有同源性与相似性,但是由于历史发展原因,两国发展到现代社会已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文化体系。近年来中韩双方的人文交流日益频繁,中韩文化的互相影响也在不断加深,因此中国文化在韩国的传播推广也引起了不少学者的研究兴趣。韩国的孔子学院在弘扬、传播中国文化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其举办的中国文化活动个案具有研究价值。笔者于2009年9月至2020年9月赴韩国外国语大学孔子学院(以下简称“韩外大孔院”)实习,发现韩外大孔院的中国文化传播活动具有系统设计,且已积累多年经验,在韩国国内影响较大,其中针对韩国青少年的“未来中国通”中国文化体验活动尤具特色,而学界尚无专门研究,因此笔者根据自己搜集整理的资料与亲身实践经历,拟对韩外大孔院“未来中国通”文化活动进行系统梳理与具体研究。论文共分五章:第一章是绪论,主要对论文的选题缘起与意义、研究内容、研究思路与方法进行探索。第二章是对韩外大孔院文化传播总体概况的分析,包括近年来韩外大孔院在语言文化传播中的发展成就与未来方向,并详细分析了“请进来、走出去”韩国青少年中国文化体验活动的特色,为接下来的主体研究奠定基础。第三、四、五章是对“未来中国通”文化活动的具体分析、考察与总结反思。第三章是对“未来中国通”的基本情况进行分析,包括起源、特点、开展对象与目标,并对第1至4届活动开展情况进行梳理,总结介绍了每一届的发展变化。第四章是笔者对亲身参与的第5届“未来中国通”文化活动进行考察与反思,分为三个部分:1、活动整体设计,包括设计理论基础、设计原则、活动开展目标与参与者基本情况、活动开展环节与流程、组织者人员分工与前期宣传;2、活动中各项目开展、组织情况的具体考察与反思;3、活动后问卷调查与反思,包括对于参与者的问卷调查与组织者的访谈,以得到全面反馈信息。第五章是对“未来中国通”文化活动的问题分析与改进建议。根据以上调研结果,笔者总结出5届“未来中国通”活动在组织者、文化内容、活动形式、传播渠道与传播效果几个方面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具体的可行性改进建议。

封宇翾[8](2020)在《泰国易三仓大学孔子学院汉语教学情况调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中国在世界范围内影响力的不断提高,汉语作为了解中国的“钥匙”,其重要性也愈加凸显,东南亚的许多国家已经将汉语纳入了国民教育体系,其中孔子学院数量最多的国家就是泰国,泰国作为东南亚汉语教学颇具代表性的国家,对其孔子学院的汉语教学情况进行考察和研究非常有必要。本文以易三仓大学孔子学院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学生学习情况、教师开展教学情况、课程设置、教材、教学设施以及孔院相关活动组织情况进行调查,总结易三仓大学孔子学院办学存在的优势和问题,并针对问题提出符合孔院发展预期的建议。希望本文的研究对易三仓大学孔子学院的汉语教学有所帮助,促进汉语在泰国的发展,为其他汉语学习者和从事海外汉语教学工作者提供借鉴和参考。

张莞[9](2019)在《羌族地区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我国的国民经济也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旅游业作为影响民生的五大幸福产业之首,正从高速增长阶段转向优质发展阶段,品质化和个性化成为发展重点,必然要求创新旅游发展动力,优化旅游产业结构,促进旅游产业的转型发展和提档升级。实施全域旅游正是转变旅游发展方式、推进旅游产业转型升级的必然选择,而产业融合则是推进全域旅游发展战略的核心内容和重要途径。如今文旅融合大势所趋,已经从国家和地方层面得到体现。5·12汶川地震对于羌族来说是一场巨大灾难,影响深远。灾后重建后的羌族地区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如今迈入了全力创建全域旅游示范区的关键时期,也迎来了乡村振兴战略的全面实施。作为支柱产业的旅游业的规模虽有所扩大,但却显现出增长缓慢、产业层次较低、发展后劲不足、区域发展不平衡等问题,旅游产业融合现象虽出现较早,但存在融合形态较为单一、融合深度不够、产品特色不鲜明、融合效应不显着等问题,迫切需要旅游业进一步寻求资源整合、转型升级与创新发展。因此加强旅游内涵和服务品质建设,加快推进和深化提升跨领域的产业融合和联动发展具有必要性和紧迫性。本文从阐述产业融合的理论基础出发,探讨了旅游产业融合的内涵、机制及形态,并且分析了民族地区旅游产业融合的特点和典型案例。在此基础之上,分析了羌族地区旅游业的发展现状、旅游产业融合基础、融合形态、内在机理和动力机制,以及利用系统理论和层次分析法构建了羌族地区的农文旅融合评价指标体系、文商旅融合评价指标体系和文体旅融合评价指标体系,由此搭建了一套羌族地区旅游产业融合的理论分析框架。本文采取文献研究法、田野调查法、对比分析法等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分别从县域、村镇和景区层面对羌族地区的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现状进行了个案分析和实证研究。在县域层面,采取灰色关联分析法计算了羌区四县——汶川县、理县、茂县和北川县的旅游业与三次产业的关联程度,结合文献研究和田野调查,对四县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程度和水平进行了整体评价;在村镇和景区层面,对应五个田野调查点不同的融合形态,采用层次分析法(AHP),对茂县坪头羌寨、理县桃坪羌寨和北川县石椅羌寨进行了农文旅融合程度的评价,对汶川县水磨古镇进行了文商旅融合程度的评价,对茂县中国古羌城分别进行了文商旅融合程度和文体旅融合程度的评价。同时,本文构建了羌族地区农文旅融合和文商旅融合的系统动力学模型,并对羌区四县分别进行了2013年至2023年的农文旅融合系统和文商旅融合系统的动态仿真模拟分析,以预测未来的总体发展趋势。本文的得出的结论如下:第一,羌族地区推进旅游产业融合发展具有必然性和紧迫性;第二;羌族地区旅游产业融合发展体现出了一定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文化效益和生态效益,综合效益初步显现;第三,羌族地区旅游产业融合的三种主要形态为农文旅、文商旅和文体旅,其中农文旅和文商旅最为广泛,文商旅融合发展态势和融合效应优于农文旅融合;第四,羌族地区旅游产业融合进程缓慢,融合形态较为单一,融合程度不够深入,旅游业与三次产业的融合还处于起步阶段和低浅表层次,融合规模较小,融合效应较为有限,综合效益尚不显着;第五,羌族地区旅游产业融合的配套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尚未建设成熟;第六,羌族地区旅游产业融合发展区域水平不协调、不均衡,融合的广度、深度、速度和程度存在较大的空间差异。羌族地区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制约因素包括产业基础较为薄弱、市场机制发育欠成熟、融合主体的组织障碍、融合客体的创新障碍、政府部门的体制障碍、区位交通不便的先天劣势和自然灾害的突发障碍等等。针对羌族地区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本文从县域、村镇和景区两个层面提出了优化路径,从政府、企业、村委会和居民四个方面提出了对策和建议。希望通过探索羌族地区旅游产业的业态创新和融合发展,以及产业融合的融合路径和发展方向,能够对羌族地区旅游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全域旅游发展、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形成有益的参考。

牟海淼[10](2019)在《中国传统插花的传承和教学推广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中国传统插花是中华人民智慧和审美的结晶,是一种与各地人生活方式、思维习惯、文化习俗息息相关的精神生活形式。中国传统插花是东方式插花的源头,两次东传日本,其形式风格、美学思想和人文内涵,对日本插花的产生和发展影响深远,但如今国际知名度却远不如同属东方式插花的日本插花。2008年,中国传统插花由北京林业大学申请,正式进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体现出国家对传承中国传统插花的重视。但中国传统插花的教学体系、传承方式等非历史性科研方面仍亟需进步。本文在梳理中国传统插花发展历史、特点和艺术风格、创新性的基础上,简要说明中国传统插花的文化精髓。从缺乏花材,花器花插不适应现代生活,缺乏系统理论指导以及市场占有率低等方面深入分析传承中国传统插花遇到的阻碍,并提出解决思路。中国传统插花的教学推广,本文将其分为两大板块:一个是本科学校和专科学校为代表的学校插花花艺课程教学,另一个是社会上的插花培训以及其他形式的插花艺术推广(如讲座等)。本文通过对两大板块教学现状的资料整合、分析,对比其他国家(如日本、英国、荷兰)和地区(中国台湾)的插花教学推广现状,总结现有教学模式之优劣,并进一步提出中国传统插花现有教学模式的革新思路。

二、沈阳举办首届茶艺技能大赛(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沈阳举办首届茶艺技能大赛(论文提纲范文)

(3)符号互动理论下韩国孔子学院文化传播活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选题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韩国孔子学院研究文献
        1.2.2 孔子学院文化传播研究文献
    1.3 研究内容与思路
    1.4 研究方法
第二章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2.1 概念界定
    2.2 理论基础
第三章 韩国孔子学院文化传播活动现状
    3.1 文化传播活动数据统计
        3.1.1 文化传播活动概况
        3.1.2 文化传播活动主题
        3.1.3 文化传播活动类型
    3.2 文化传播活动影响因素分析
        3.2.1 传播内容选取—符号
        3.2.2 传播者和受众—互动双方
        3.2.3 多元传播途径—情境定义
第四章 韩国孔子学院文化传播活动调查分析
    4.1 受众调查问卷
        4.1.1 问卷设计及发放
        4.1.2 问卷信度和效度分析
        4.1.3 问卷样本结构分析
        4.1.4 调查结果统计与分析
    4.2 传播者访谈
        4.2.1 访谈提纲
        4.2.2 访谈对象
        4.2.3 访谈结果分析
第五章 韩国孔子学院文化传播活动问题与建议
    5.1 存在的问题
        5.1.1 忽视受众需求,缺少品牌意识
        5.1.2 宣传媒介单一,技术支撑不足
        5.1.3 固守传统方式,形式缺乏创新
    5.2 发展建议
        5.2.1 根据受众需求,合理安排主题
        5.2.2 利用多种途径,加大宣传力度
        5.2.3 重视大众媒介,平衡线上线下
        5.2.4 创设文化品牌,调整活动类型
        5.2.5 加强多方联系,走产业化路线
第六章 结语
    6.1 回顾与总结
    6.2 不足与展望
附录一:孔子学院中国文化活动调查问卷(中文版)
附录二:孔子学院中国文化活动调查问卷(中韩文版)
附录三:孔子学院中国文化活动访谈提纲
附录四:韩国孔子学院2018-2020年文化活动一览表
参考文献
致谢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5)公共政策视角下的文化扶贫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的创新点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研究现状述评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国内外研究述评
    1.3 研究方法与研究框架
        1.3.1 研究方法
        1.3.2 研究框架
    1.4 创新点、难点与不足
        1.4.1 本文的创新点
        1.4.2 研究的难点与不足
第2章 贫困与文化扶贫的学理阐释
    2.1 贫困的经济学阐释
        2.1.1 绝对贫困与相对贫困
        2.1.2 收入(消费)贫困与能力贫困
        2.1.3 贫困地区
    2.2 贫困的文化学阐释
        2.2.1 贫困文化
        2.2.2 文化贫困
        2.2.3 贫困文化与文化贫困
    2.3 文化扶贫的政策学阐释
        2.3.1 文化扶贫的公共政策属性
        2.3.2 文化扶贫的政策界说
        2.3.3 文化扶贫的政策功能
第3章 文化扶贫研究的理论分析框架
    3.1 文化扶贫的理论基础
        3.1.1 马克思主义的反贫困理论
        3.1.2 习近平精准扶贫思想
        3.1.3 域外的反贫困理论
    3.2 贫困文化理论:文化扶贫的一个理论分析框架
        3.2.1 贫困文化理论的兴起:结构解释的式微
        3.2.2 贫困文化理论的发展:文化适应过程的多重解释
        3.2.3 贫困文化理论的融合:结构与文化的双重视角
        3.2.4 贫困文化理论在中国的泊入与发展
        3.2.5 文化扶贫分析的基本框架
    3.3 历史制度主义:文化扶贫的一个政策研究视角
        3.3.1 历史制度主义发展脉络
        3.3.2 历史制度主义现实应用
        3.3.3 历史制度主义视角下的文化扶贫
第4章 文化扶贫实践的中外考察
    4.1 中国文化扶贫实践的演变历程
        4.1.1 文化教化与动员阶段(1949-1978)
        4.1.2 经济扶贫的辅助阶段(1978-2000)
        4.1.3 文化扶贫探索起步阶段(2001-2010)
        4.1.4 文化扶贫多元融合阶段(2011-2020)
    4.2 中国文化扶贫的政策导向变迁
        4.2.1 战略定位:从“漫灌式”文化扶贫到精准扶贫
        4.2.2 路径选择:输血式文化扶贫到造血式文化扶贫
        4.2.3 价值取向:从单纯扫盲活动到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4.3 国外文化扶贫的价值取向与政策启示
        4.3.1 扶贫先扶智——英美的教育扶贫
        4.3.2 习性改造——法国的文化资本扶贫
        4.3.3 情境再造——日韩的乡村振兴政策
        4.3.4 国外文化扶贫实践述评
第5章 中国文化扶贫适用的特定场域
    5.1 贫困地区的类型
    5.2 贫困地区的文化困境
        5.2.1 贫困地区的贫困文化表现
        5.2.2 贫困地区的贫困文化特征
        5.2.3 贫困文化的浸渍作用
    5.3 贫困地区文化扶贫面临的问题
        5.3.1 城镇化趋势与乡村文化重建之空间对接难题
        5.3.2 格式化文化供给与差序化文化需求之协同难题
        5.3.3 文化输入压力与内生性文化脱贫动力之匹配难题
第6章 公共政策视角下贫困地区文化扶贫的实证考察
    6.1 样本选择:以湖北省黄冈市为例
        6.1.1 样本基本概况
        6.1.2 样本的主要特征
        6.1.3 选择黄冈为样本的理由
    6.2 黄冈的贫困文化表征
        6.2.1 文化生产能力:文化品牌缺失与文化产业羸弱
        6.2.2 文化供给能力:“内生型”与“外源型”双重匮乏
        6.2.3 文化保障能力:“硬环境”和“软环境”普遍缺位
        6.2.4 文化发展动能:人才规模不足与结构性失衡
    6.3 黄冈策略:以文化扶贫助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
        6.3.1 “软硬兼施”:重建文化基础设施和服务供给体系
        6.3.2 “优化环境”:强化文化政策与科技联合保障体系
        6.3.3 “动能再造”:构建专业人才、民间精英、志愿者联动机制
    6.4 黄冈路径:燕儿谷模式助推文旅融合发展
        6.4.1 燕儿谷项目概括
        6.4.2 燕儿谷模式的基本特色
        6.4.3 燕儿谷模式的扶贫成效与样本效应
    6.5 黄冈样本的特色与启示
        6.5.1 黄冈样本的基本特色
        6.5.2 黄冈样本的启示
第7章 文化扶贫的基本判断与政策优化
    7.1 文化扶贫的基本判断
        7.1.1 文化因素是造成贫困长期存在的重要根源
        7.1.2 文化扶贫是相对贫困时期扶贫政策的重要着力点
        7.1.3 贫困地区是相对贫困时期文化扶贫的主战场
        7.1.4 文化扶贫必须推动文化和经济协同发力
    7.2 文化扶贫的政策优化
        7.2.1 总体趋势:文化扶贫实践将向治理现代化进一步深化演进
        7.2.2 内容趋向:文化扶贫和文化产业协调发展
        7.2.3 主体趋势:推动多元主体共同发力
        7.2.4 路径趋向:构建文化与政治经济社会生态多元统筹发展格局
结语
参考文献
攻博期间发表的科研成果目录
致谢

(6)最美空姐 首届公务机空乘大赛(论文提纲范文)

静心生活用心飞行
小女孩出落为“大家长”
公务机为我开启一个新世界
热爱飞行不惧从零开始
穿梭在蓝天白云中闪闪发光
公务机的工作给了我家的感觉
飞行生活中蕴藏着许多美好
公务机带我飞往世界各地
翱翔天际的工作充实也快乐
独立勇敢才能乘风破浪

(7)韩国外国语大学孔子学院“未来中国通”文化活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1.2 研究方法与研究内容
        1.2.1 研究方法
        1.2.2 研究思路与方法
    1.3 文献综述
        1.3.1 孔子学院文化传播研究
        1.3.2 孔子学院文化活动研究
        1.3.3 韩国青少年中国文化传播、教学现状研究
第二章 韩外大孔院文化传播活动总体概况
    2.1 韩外大孔院总体发展情况
        2.1.1 韩外大孔院背景介绍
        2.1.2 韩外大孔院语言教教学情况
        2.1.3 韩外大孔院中国文化传播情况
    2.2 韩外大孔院“请进来,走出去”文化活动特色分析
        2.2.1 “请进来,走出去”文化活动命名解释
        2.2.2 “请进来,走出去”文化活动开展必要性
        2.2.3 “请进来,走出去”文化活动优势与有利条件
第三章 第1-4届“未来中国通”文化活动的基本情况分析
    3.1 “未来中国通”文化活动基本情况介绍
        3.1.1 “未来中国通”文化活动起源
        3.1.2 “未来中国通”文化活动特点
        3.1.3 “未来中国通”文化活动开展对象、目标
    3.2 第1-4届“未来中国通”文化体验活动开展情况
        3.2.1 2015年第1届“未来中国通”文化体验活动开展情况
        3.2.2 2016年第2届“未来中国通”文化体验活动开展情况
        3.2.3 2017年第3届“未来中国通”文化体验活动开展情况
        3.2.4 2018年第4届“未来中国通”文化体验活动开展情况
    3.3 前4届“未来中国通”文化活动经验总结
        3.3.1 注重参与者的文化需求
        3.3.2 活动形式持续创新,增强体验性与交际性
        3.3.3 文化内容兼顾传统与现代
        3.3.4 与周边学校加强合作,扩大传播范围
第四章 第5届“未来中国通”文化活动的调查与反思
    4.1 第5届“未来中国通”文化活动设计与准备工作
        4.1.1 活动开展目标与参与者基本情况
        4.1.2 活动设计原则
        4.1.3 活动设计理论基础
        4.1.4 活动开展环节与流程确定
        4.1.5 活动前期准备与组织者人员分工
    4.2 活动中各项目具体开展情况
        4.2.1 现场开展的基本情况
        4.2.2 现场组织情况反思
    4.3 活动后问卷调查与反思
        4.3.1 问卷调查结果分析
        4.3.2 访谈结果分析
第五章 “未来中国通”文化活动存在的问题及改进建议
    5.1 “未来中国通”文化活动存在的问题与原因总结
        5.1.1 活动宣传范围局限且受众重复
        5.1.2 文化体验内容重复,形式单一
        5.1.3 深层次文化内涵的解释不足
        5.1.4 活动组织竹理不善,中外方配合不到位
        5.1.5 不重视活动经验的总结与资料保存
    5.2 “未来中国通”文化活动的改进建议
        5.2.1 积极拓展活动宣传范围,吸引新的参与者
        5.2.2 创新文化体验活动的形式
        5.2.3 文化内容要兼顾传统与现代,融合当地文化
        5.2.4 深挖文化内涵,传播精神文化
        5.2.5 优化协调活动的组织管理,加强中外方的沟通配合
        5.2.6 重视相关资料保存,健全活动反馈评价机制
第六章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一: 第5届“未来中国通”参与者调查问卷
附录二: 孔院教师(组织者)访谈提纲
附录三: “未来中国通”相关新闻报道

(8)泰国易三仓大学孔子学院汉语教学情况调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目的和意义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意义
    二、研究现状
        (一)泰国孔子学院相关数据和研究成果
        (二)易三仓大学孔子学院汉语教学情况研究现状
    三、研究方法
        (一)文献资料查阅
        (二)问卷调查法
        (三)统计分析法
        (四)访谈调查法
第一章 易三仓大学孔子学院简况
    第一节 易三仓大学孔子学院建设的动因和发展情况
        一、易三仓大学孔子学院建设的动因
        二、易三仓大学孔子学院的发展
    第二节 易三仓大学孔子学院的特点
    本章小结
第二章 易三仓大学孔子学院汉语教学现状
    第一节 易三仓大学孔子学院汉语教学情况调查问卷
        一、调查对象
        二、调查问卷的设计
    第二节 学生基本情况统计和分析
        一、学生的学习背景
        二、学生的学习特点
        三、学生的学习动机
    第三节 汉语教师基本情况统计和分析
        一、教师队伍组成和背景
        二、教师教学所使用的教学方法
        三、汉语教师承担工作情况
    第四节 汉语的课程设置和教材使用情况统计和分析
        一、汉语课程设置情况
        二、汉语课教材的使用情况
    第五节 孔子学院教学设施情况
        一、与易三仓大学共享教学设施
        二、孔院自身教学设施
    第六节 孔子学院组织工作和相关汉语文化活动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易三仓大学孔子学院汉语教学优势和问题
    第一节 易三仓大学孔子学院汉语教学优势
        一、学生学习动机稳定
        二、教师分工明确
        三、文化活动丰富多样
        四、易三仓大学汉语教学历史悠久,经验丰富
        五、校方的大力支持和教师们的通力配合
    第二节 易三仓大学孔子学院汉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学习主体存在差异性、复杂性
        二、汉语教师队伍复杂、稳定性差
        三、汉语课程设置和教材存在局限性
        四、缺乏汉语学习评估环节
        五、孔子学院办学缺乏大纲要求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对易三仓大学孔子学院汉语教学的建议
    第一节 针对学生问题的建议
        一、完善孔子学院分班制度
        二、根据学生水平制定多样教学计划
    第二节 针对汉语教师队伍建设的建议
        一、优化汉语教师结构
        二、完善孔院教师标准要求,提高汉语教学能力
        三、提高中国籍汉语教师泰语水平
        四、提高汉语教师稳定性
    第三节 对课程设置和教材的建议
        一、课程设置关注其他语言要素
        二、发挥易三仓大学学科优势,开设特色课程
        三、根据学生学习特点和阶段开设汉语课程
        四、提高教材适用性,丰富教材种类
    第四节 完善汉语教学的测试和评估体系
        一、建设汉语测试机制
        二、建设孔院学生和教师的学习、教学评估机制
    第五节 完善孔院组织相关活动机制
        一、提高孔院相关文化活动质量
        二、充分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助力孔院建设
    第六节 积极开展合作,建设“泰国孔子学院发展参考标准”
        一、积极开展同周边孔院间的合作
        二、建设孔子学院发展大纲和参考标准
    本章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泰国易三仓大学孔子学院汉语教学情况调查问卷(学生版)
    附录2 :泰国易三仓大学孔子学院汉语教学情况调查问卷(教师版)
    附录3 :2019年1-12月易三仓大学孔子学院汉语相关活动
致谢

(9)羌族地区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一) 选题背景
        (二) 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进展述评
        (一) 国外研究进展
        (二) 国内研究进展
        (三) 国内外研究进展评价
    三、研究视角、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一) 研究视角
        (二) 研究方法
        (三) 技术路线
    四、田野调查选点说明
        (一) 羌区四县
        (二) 羌族村寨
        (三) 旅游景区
    五、研究内容和重点难点
        (一) 研究内容
        (二) 研究重点
        (三) 研究难点
    六、创新点与不足
        (一) 创新点
        (二) 不足之处
第一章 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内涵、机制及形态
    第一节 理论基础
        一、产业融合理论
        二、产业链理论
        三、系统动力学理论
        四、全域旅游发展观
    第二节 旅游产业融合的内涵
        一、旅游产业的内涵与外延
        二、旅游产业融合的内涵
    第三节 旅游产业融合的动力机制
        一、机制及动力机制
        二、旅游产业融合的系统结构
        三、旅游产业融合的动力机制
    第四节 旅游产业融合的形态
        一、旅游业与第一产业的融合
        二、旅游业与第二产业的融合
        三、旅游业与其他第三产业的融合
    第五节 民族地区旅游产业融合形态
        一、民族地区旅游产业融合的基础
        二、民族地区旅游产业融合的主要形态
        三、民族地区的旅游产业综合性融合
        四、民族地区旅游产业融合的典型案例
        五、民族地区旅游产业融合的普遍问题
    本章小结
第二章 羌族地区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基础、形态及机制
    第一节 羌族地区基本情况
        一、羌族与羌族地区
        二、自然地理状况
        三、历史文化状况
        四、经济社会发展状况
    第二节 羌族地区旅游业发展现状
        一、旅游资源
        二、旅游业发展现状
        三、旅游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第三节 羌族地区旅游产业融合的基础
        一、产业发展水平
        二、市场发育程度
        三、灾后重建
        四、资源条件
    第四节 羌族地区旅游产业融合形态
        一、羌族地区的农文旅融合
        二、羌族地区的文商旅融合
        三、羌族地区的文体旅融合
    第五节 羌族地区旅游产业融合的内在机理
        一、羌族地区旅游产业融合主体
        二、羌族地区旅游产业融合客体
        三、政府部门在羌族地区旅游产业融合中的作用
        四、羌族地区旅游产业融合过程
    第六节 羌族地区旅游产业融合的动力机制
        一、羌族地区旅游产业融合系统的结构分析
        二、羌族地区旅游产业融合系统的动力机制
        三、羌族地区旅游产业融合系统的制约因素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羌族地区旅游产业融合的评价体系
    第一节 羌族地区旅游产业融合评价方法
        一、产业融合评价方法
        二、旅游产业融合评价方法
        三、羌族地区旅游产业融合评价方法的选择
    第二节 羌族地区旅游产业融合评价指标体系
        一、评价指标选取依据
        二、农文旅融合评价指标体系
        三、文商旅融合评价指标体系
        四、文体旅融合评价指标体系
    第三节 羌族地区旅游产业融合评价指标体系的权重赋值
        一、农文旅融合评价指标体系的权重赋值
        二、文商旅融合评价指标体系的权重赋值
        三、文体旅融合评价指标体系的权重赋值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羌族地区县域旅游产业融合评价与预测分析
    第一节 汶川县旅游产业融合整体评价
        一、汶川县旅游业发展情况
        二、汶川县旅游产业融合现状
        三、汶川县旅游产业融合评价
    第二节 理县旅游产业融合整体评价
        一、理县旅游业发展情况
        二、理县旅游产业融合现状
        三、理县旅游产业融合评价
    第三节 茂县旅游产业融合整体评价
        一、茂县旅游业发展情况
        二、茂县旅游产业融合现状
    第四节 北川县旅游产业融合整体评价
        一、北川县旅游业发展情况
        二、北川县旅游产业融合现状
        三、北川县旅游产业融合评价
    第五节 羌区四县旅游产业融合的预测分析
        一、农文旅融合的系统动力学模型
        二、文商旅融合的系统动力学模型
        三、动态仿真模拟分析
    第六节 羌区四县旅游产业融合的整体评价与对比分析
        一、整体评价
        二、对比分析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羌族地区村镇与景区旅游产业融合评价与个案研究
    第一节 茂县坪头羌寨农文旅融合现状评价与个案分析
        一、坪头羌寨基本情况
        二、农文旅融合现状
        三、农文旅融合评价
        四、坪头羌寨农文旅融合的问题及成因分析
    第二节 理县桃坪羌寨农文旅融合现状评价与个案分析
        一、桃坪羌寨基本情况
        二、农文旅融合现状
        三、农文旅融合评价
        四、桃坪羌寨农文旅融合的问题及成因分析
    第三节 北川县石椅羌寨农文旅融合现状评价与个案分析
        一、石椅羌寨基本情况
        二、农文旅融合现状
        三、农文旅融合评价
        四、石椅羌寨农文旅融合的问题及成因分析
    第四节 汶川县水磨古镇文商旅融合现状评价与个案分析
        一、水磨古镇基本情况
        二、文商旅融合现状
        三、文商旅融合评价
        四、水磨古镇文商旅融合的问题及成因分析
    第五节 茂县中国古羌城文商旅和文体旅融合现状评价与个案分析
        一、中国古羌城基本情况
        二、文商旅和文体旅融合现状
        三、文商旅和文体旅融合评价
        四、中国古羌城文商旅和文体旅融合的问题及成因分析
    第六节 五个田野调查点的对比分析
        一、旅游产业融合基础的对比分析
        二、旅游产业融合形态的对比分析
        三、旅游产业融合路径的对比分析
        四、旅游产业融合水平和效应的对比分析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羌族地区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问题探析、制约因素与对策建议
    第一节 羌族地区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问题探析
        一、旅游产业融合形态单一
        二、旅游产业融合深度不够
        三、旅游产业融合水平不高
        四、旅游产业融合效应不足
        五、旅游产业融合的配套支撑和公共服务不成熟
        六、旅游产业融合发展区域水平不协调
    第二节 羌族地区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制约因素
        一、原生动力不足—产业基础较为薄弱
        二、拉力不足—市场机制发育欠成熟
        三、推力不足—区域经济发展整体滞后
        四、阻力重重—融合主体、融合客体和政府部门的障碍因素
        五、斥力较大—区位交通不便的先天劣势和自然灾害的突发障碍
    第三节 羌族地区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优化思考
        一、羌族地区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优化目标
        二、羌族地区县域旅游产业融合的优化路径
        三、羌族地区村镇和景区旅游产业融合的优化路径
    第四节 羌族地区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对策建议
        一、政府方面
        二、企业方面
        三、村委会方面
        四、居民方面
    本章小结
结论及展望
    主要结论
        一、羌族地区推进旅游产业融合发展具有必然性和紧迫性
        二、羌族地区旅游产业融合发展取得的成效
        三、羌族地区旅游产业融合的特点
        四、羌族地区旅游产业融合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制约因素
        五、进一步优化和推进羌族地区旅游产业融合的思考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一
附录二
附录三
附录四
附录五
附录六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的学术成果及科研项目

(10)中国传统插花的传承和教学推广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关键词界定
        1.2.1 中国传统插花
        1.2.2 传承
        1.2.3 教学推广
    1.3 中国传统插花传承与教学推广研究现状
        1.3.1 关于中国传统插花传承与创新的研究
        1.3.2 教学推广相关研究
    1.4 课题研究方法和内容
        1.4.1 研究方法
        1.4.2 研究内容
2 中国传统插花概述
    2.1 中国传统插花的产生背景
    2.2 发展历史
    2.3 中国传统插花的创新性
        2.3.1 插花艺术风格和造型
        2.3.2 插花理论着作
        2.3.3 花材选取
        2.3.4 花材的整理技巧
        2.3.5 专用插花器物产品开发
        2.3.6 固定方法和工具产品开发
        2.3.7 保鲜技术
        2.3.8 欣赏方法
3 中国传统插花的传承
    3.1 传承中遇到的问题
        3.1.1 花材取材受限
        3.1.2 花器、花插多样但不适应现代生活
        3.1.3 缺乏权威、系统的理论指导
        3.1.4 市场占有率不高
    3.2 解决思路
        3.2.1 丰富花材
        3.2.2 改进花器
        3.2.3 花插和插花固定工具创新
        3.2.4 理论体系的构建和补充
        3.2.5 提高市场占有率
4 中国传统插花的教学推广研究
    4.1 国内插花教学推广现状
        4.1.1 普通高等学校的插花教学现状分析
        4.1.2 社会培训机构的插花教学现状分析
    4.2 国外及中国台湾地区的插花教学推广现状
        4.2.1 亚洲国家和地区的插花培训
        4.2.2 欧美国家的插花培训
    4.3 国内插花教学现有教学模式优劣分析
        4.3.1 现有教学模式的优势
        4.3.2 现有教学模式的劣势
    4.4 教学推广革新
        4.4.1 高校插花课程教学革新
        4.4.2 社会培训教学革新
5 总结与展望
    5.1 论文工作总结
    5.2 创新点
    5.3 论文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附录2
附录3
附录4
附录5
附录6
附录7
附录8
作者简历

四、沈阳举办首届茶艺技能大赛(论文参考文献)

  • [1]新疆师范大学汉语国际教育中华文化传播研究[D]. 陈红琳. 新疆师范大学, 2021
  • [2]中国艺术区变迁研究[D]. 荣洁. 南京艺术学院, 2021
  • [3]符号互动理论下韩国孔子学院文化传播活动研究[D]. 齐雅文. 山东大学, 2021(02)
  • [4]汉语国际教育中留学生中国茶文化教学设计 ——以重庆交通大学为例[D]. 杨茉. 重庆交通大学, 2021
  • [5]公共政策视角下的文化扶贫研究[D]. 何鹏. 武汉大学, 2021(02)
  • [6]最美空姐 首届公务机空乘大赛[J]. 田以丹,胡夕姮,汪洋. 今日民航, 2020(Z3)
  • [7]韩国外国语大学孔子学院“未来中国通”文化活动研究[D]. 武佳铭. 北京外国语大学, 2020(03)
  • [8]泰国易三仓大学孔子学院汉语教学情况调查研究[D]. 封宇翾. 黑龙江大学, 2020(05)
  • [9]羌族地区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研究[D]. 张莞. 西南民族大学, 2019(03)
  • [10]中国传统插花的传承和教学推广研究[D]. 牟海淼. 浙江大学, 2019(01)

标签:;  ;  ;  ;  ;  

沉阳举办首届茶艺技能大赛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